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经济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10-0115-05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对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企业竞争力的归纳总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框架。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概念界定与构成要素首先必须符合基本原理,其次要切合旅游产业与企业的实际。旅游业是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服务性产业,旅游企业具有地点固着的区域性和服务的不可移动性等特点,这些独特的产业和企业属性直接影响着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构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文献综述
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研究主题。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集合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之后,Prahalad和Hamel又进一步阐释: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技术成分,也包括跨越业务的组织管理以及跨越组织边界和层次的集合性学识;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与技术的集合体,而不是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这种集合正是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是对各种技术学习心得的总和与各项组织知识的总和。Barton(1992)以知识基础的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arino(1996)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具有技术或知识基础的成分,通常是科技和生产技术混合的结果,并根植于企业程序和法则之中,涉及到个体和结构交互作用的复杂现象,难以被仿效。同样,Coyne等(1997)也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是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然而,许多企业在表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后却陷入了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的困境。这里存在概念定义太宽泛,以致无法操作的问题。Hamel和Prahalad(1994)认为,要实际管理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最高经理层必须能够把核心竞争力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Collis和Montgomery(1995)也指出,应将核心竞争力细化到具体的、可以付诸实施和操作的程度,从而帮助企业建立和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为此,Barton(1992)从知识组合的角度将核心竞争力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物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以及价值与规范。Meyer和Utterback(1993)则把核心竞争力分解为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和制造能力四个维度。而Eriksen和Mikkelsen(1996)认为,核心竞争力既是组织资本又是社会资本,组织资本反映了协调和组织生产的技术方面,而社会资本显示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从其产生开始就带有知识的意涵,学者们对于核心竞争力定义的共同之处是对企业具有的独特技术、技能、经验和行为程序等作出了界定,而这些都属于企业知识资本的范畴。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企业所拥有的单一的资源或某一方面的能力,因为这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几乎是必然能被模仿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凸显出其知识本质与特征,只有基于知识资本竞争力,才能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
二、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Prahalad和Hamel(1990)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核心竞争力的“树状”观点:多元化的公司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单位,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而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树根则是核心竞争力。如果将他们的“树状”观点移植到旅游企业,则可以构建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模型(如图),从而更好地理解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在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模型中,由上至下的四个层次显示了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推导逻辑。旅游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的起点是顾客对于旅游整体消费体验的需求,满足需求的供给则来自于旅游企业各个战略业务单元所提供的不同的旅游服务,而各项旅游服务在员工与顾客的交互过程这一服务运营活动的平台上展现,最后使服务运营活动得以完成、顾客优异体验得以实现的基础是由独特知识与技能组合而成的核心竞争力。
(一)最终产品:顾客综合性旅游消费体验
作为最终产品,顾客综合性旅游消费体验是顾客购买旅游产品所追求的价值所在。旅游是饮食、住宿、旅行、游览、购物和娱乐的组合产品,而体验是旅游的内核。旅游活动是一种经历,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美好的旅游体验是旅游企业的价值源泉。在体验经济时代,传统的单一的旅游产品仅仅是旅游体验舞台上的道具,当旅游者购买旅游体验时,他是花时间享受某一旅游企业提供的一系列值得回忆的事件,就像迪士尼乐园使客人们流连忘返的不仅是消遣,而且是参与一系列尚未展开的故事中。
顾客的旅游消费体验是多方面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有机融合体,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角度分析旅游业和旅游产品。旅游业通过把食、宿、行、游、购、娱等单一旅游产品组合成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组合旅游产品,以带给顾客旅游全过程的精神与物质享受,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因此,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是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最终表现,其水平高低反映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二)战略业务单元:旅游及相关业务领域
顾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综合性消费体验是由众多的战略业务单元,如饭店、餐饮、娱乐、会展、旅行社、航空、车船、景区等提供的服务组合而成的。饭店、旅行社、交通、景区等分别满足顾客各方面的需求,在业务类别上各不相同,在经营运作上的要求也不相同,但在满足顾客旅游消费需求这一共同目标下组合在一起。此外,还有房地产、商贸、物流、金融、教育、咨询、出版、网络媒体、信息服务等业务领域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是旅游企业相关多元化的经营领域,各项业务之间能够产生在管理、品牌、采购、销售等各方面的协同效应,从而共同构成了旅游产业的价值网络。例如托马斯·库克旅游公司,其业务涉及到旅行社、航空和饭店,此外还拥有电视频道和网站。当然,企业的战略业务单元不一定都是业务各不相同的经营单位。当企业跨越地理区域建立相同业务的分支机构时,这些分支机构也是可以共享资源与能力的战略业务单元。
在这样一个交错复杂的旅游产业网络中,各个业务单元之间必须紧密协作,才能保证旅游者得到一个满意的旅游经历。这样,分布于不同战略业务单位的资源必须有效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和谐的体验链呈现给顾客。因此,如何通过协同与合作提高旅游服务能力,成为决定旅游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核心产品:旅游服务交互过程
核心产品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就是核心平台。服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决定了顾客参与其中并与服务提供者直接接触,旅游产品的生产由员工(服务主体)与顾客(体验主体)通过共同参与、现场互动才能完成。所以,旅游企业的核心平台是其服务运营活动的平台,即服务交互过程。顾客的旅游消费体验是由众多“关键时刻”(Moment of Truth)组合而成的综合性体验经历,顾客旅游体验的获得与旅游体验服务的提供都是在服务交互中实现的。旅游企业的各个战略业务单元通过其内部价值链以及整个旅游产业价值链上各项活动的无缝联结打造出顺畅的服务流程,与游客综合性消费体验价值链实现了完美的契合。
在传统的有形产品4P营销组合的基础上,Booms和Bitner(1981)提出对服务营销还要加上3P:人(people)、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和过程(process)。其中过程是指服务提供的实际程序、机制和作业流,即服务的提供和运作系统;人是指参与服务提供的所有人员,他们对服务购买者的感知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不仅仅指企业员工,还包括顾客本人及其他顾客。由此可见,员工与顾客的服务交互过程是旅游企业满足顾客体验需求的核心平台。依靠这一平台,旅游企业可以不断扩大其经营规模和范围,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四)核心竞争力:独特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完成旅游企业服务交互过程中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各种资源与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支持。知识经济时代,商业信息、企业文化、商誉、品牌、员工技能与经验、技术诀窍、组织管理模式、社会关系等知识资源构成的核心竞争力是旅游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造顾客优异旅游体验的独特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例如,卡尔森饭店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由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起来的长期顾客关系上,这是专业化员工、顾客信息系统、企业文化、服务流程与规范、品牌管理、公共关系等各方面知识与技能共同造就的卓越服务能力。
旅游企业间竞争的成败最终取决于为顾客创造旅游体验价值过程中企业吸收、创造、整合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旅游企业的服务实践中,分布于各个业务单元的多项知识与技能必须在服务交互过程中完美地组合,并内化为旅游企业经营所需的知识体系,才不易被模仿,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前述各位学者的观点,可以归纳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旅游企业通过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积累和学习,对各种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而形成的,相比竞争对手更能实现优异的顾客旅游体验,并且可以引导企业跨行业(多元化)或者跨地域(多地化)发展,从而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独特能力。例如,迪斯尼公司作为一个综合性娱乐巨头,其成功归因于它有效利用动画片制作的能力以及品牌、版权等知识资源整合而成的在家庭娱乐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引导它进入了电影公司、电视频道、主题公园、酒店、度假村、消费品和媒体网络等多个业务领域。
三、基于知识资本的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维度
从知识资本的角度分析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可以将其分为人力资本与员工能力、技术资本与信息能力、组织资本与管理能力、顾客资本与营销能力以及社会资本与合作能力五个维度。
(一)人力资本与员工能力
旅游产业是以人为服务主体的产业,旅游企业的服务产品需要员工面对面地向客人提供,它依赖于旅游企业员工的教育素养、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另外,核心竞争力属于知识的范畴,其实质是企业组织中累积形成的特殊知识,而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是其重要载体,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企业员工的学习和创新才能获得。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旅游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既是旅游企业的核心资源,也是旅游企业潜在能力高低的具体反映。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性投资所形成的可以带来财富增值的资本形式。人力资本的核心是知识与技能,包括管理者与员工的洞察能力与执行能力。世界著名饭店管理集团多数有自己的教育基地,通过对人力资源投资培育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技术资本与信息能力
技术资本是由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技术规范组成的,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与协调的有机系统。与大部分服务企业类似,旅游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并不明显,通常不会像制造业企业一样在技术研发方面大量投资,并以专利或知识产权的方式获得技术创新的产出。然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比如收益管理、预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对于假日、希尔顿等著名饭店集团早期的成功扩张贡献颇多。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普及,众多旅游企业在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科技,通过国际互联网以电子手段进行销售,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电子邮件进行生产和经营,并且引进、开发管理软件。当然,电子商务、预订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旅游业中的信息技术可以轻易从市场购买,其差异主要通过旅游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来体现。因此,信息化水平与信息管理能力成为旅游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能否及时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迅速准确地传递和处理,是旅游企业形成与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条件和保障。
(三)组织资本与管理能力
企业的组织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一系列其他企业资源(如技术、设备、信息、人员等)的运用,把企业资源转化为企业最终产品的协调配置能力。或者说,企业组织能力是通过企业组织过程促进组织效率提高的能力。因此,组织能力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对于旅游企业来说,通过对未来市场环境的把握,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以及对企业发展进行规划、组织、管理与控制的能力,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服务系统所包括的传递系统、设施设计、地点、能力规划四种结构要素以及服务接触、质量、能力与需求的管理、信息四种管理要素,我们认为,旅游企业的组织资本与管理能力涉及到选址布局、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各项要素之间有机联系和相互影响构成了旅游企业的组织体制。精简的组织结构、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独特的企业文化等所构成的组织资本,对于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极为重要。
(四)顾客资本与营销能力
旅游服务的过程就是顾客与服务提供者广泛接触的过程,其产品质量是由服务人员与顾客共同决定的。因此,顾客被看作是企业的一种投入,它通过服务过程被转化为具有一定满意程度的产出,从而成为企业经营循环的起点和终点。为顾客带来长期超值利益是旅游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着眼点,顾客资本与营销能力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顾客资本指同顾客关系的价值,包括组织以外的与顾客的联系,如顾客忠诚、品牌、商誉、订单、销售渠道等。营销能力反映企业与顾客建立、维持关系的能力,是指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包括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营销组合管理能力以及利用和促进高质量声誉的能力等。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是在市场上通过企业市场竞争实力得以体现的。在今天买方市场的条件下,顾客资本的多寡和营销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经营的成败。我国旅游企业与世界著名饭店、旅游批发商以及娱乐公司的差距,直接表现为顾客资本的匮乏和营销能力的欠缺。
(五)社会资本与合作能力
[DOI]10.13939/ki.zgsc.2016.51.214
开展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应用旅游业促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只有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才能促使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并且获得持久的经济发展力[1]。
1 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很多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随着城市综合实力基础的不断提升,各项城市设施的配置也逐步地于完善。开展城市旅游业促使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的同时,城市文化也可以被广泛地传播。但如果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被忽视,则城市的环境遭受破坏的同时,也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关注。生态保护研究专家,也将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2]。生态保护研究学者认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内容,就是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稳定的统一。因此,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
(1)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念。“协调”和“发展”的概念和含义是不相同的。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的主要内容是指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能够保持一种较为良好的关系,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下,相互调节得当,保障相互的共存性,达到互不干扰甚至是良性循环的状态,是一个城市在发展旅游业时保持健康状态的基本要素[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的主要内容则是指系统不断地扩张,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由部分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与“发展”概念相对立的是“负发展”又可以称为零发展过程。而处于中间状态的,则是“零发展”。“零发展”意味着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环境维持现状,既没有互相阻碍,也没有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因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旅游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和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相促进发展的两个概念集合的交集。指的是城市在开展旅游业发展经济时,能够将经济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理念相互协调一致,有效地保障城市发展的经济类型为环境友好经济。由上述分析也可知,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经济发展理论。因此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过程中两个因素“旅游经济”和“环境保护”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协调是“环境保护”概念对于“旅游经济”概念的条件约束,发展则是“环境保护”概念对于“旅游经济”概念的条件促进。
(2)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根据上述对于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可知。“协调”和“发展”都指的是同一系统内的两种元素,可以互相影响并且彼此关联的现象。而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的主要内容技术描述“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互相影响以及彼此关联的程度[4]。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度的概念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探究以及掌控“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的关系区间,做到“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动态平衡的保持。通过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可以有效地将“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内,促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两种元素的共同特性。在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保持一种较为良好的关系,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下,相互调节得当,保障相互的共存性的同时,也能够保障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两种元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探究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可以作为判定该城市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发展程度的判定标准。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越高,则表明该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越合理,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便越强。
2.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判定方式研究
根据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可知判定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是判定该城市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5]。因此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也应当从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角度出发。建立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模型以及模型计算方式则是判定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的有效的、科学的方式之一。
通过建立综合旅游经济效益评价函数来判定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以促使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更加协调、友好、稳定的状态。
3 结 论
探究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首先应当明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性。进而开展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念和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以及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判定方式研究。通过探究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以促使城市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引导城市旅游业获得更加生态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程晓丽,张乐勤,程海峰.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5):102-106.
[2]石惠春,刘鹿,汪宝龙,等.兰州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08-114,120.
会展活动和早期旅游活动有着自然联系,托马斯・库克在1841年7月5日租用一辆火车组织了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大团体远程旅游,参加在当地举行的一次禁酒大会。这次远程团体旅游普遍被学界认为是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当然,这次旅游活动也可以被认为是一次会展旅游活动。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到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世博会经历了160多年的发展,在世界旅游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几次旅游活动,都与会展活动有关,所以会展旅游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
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晚。1929年6月6日,在杭州举行的西湖博览会可以说是中国会展旅游的开端。会展的发展给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旅游业从被动消极的局部结合转入积极的参与和配合阶段。
二、会展旅游概念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展在当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学者加入到会展研究的行列中来。从可查询的文献中,对于会展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还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如王宝伦(2003)从狭义的角度定义会展旅游:“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展会场之外的、且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经济活动。”梁留科、曹新向、孙淑英认为,会展是会议、展览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它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度的或非制度的集体性活动。从列举出来的观点可以看出,当今的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公认的会展旅游概念。笔者认为会展旅游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它伴随着会展和旅游服务功能的细化、升级、为满足会展旅游者需求而衍生出的特定的旅游产品。也有人提出,会展活动的内容还有体育竞技、演唱会、节庆聚会等其它活动。但笔者认为,这种将会展旅游内容无限扩大的学术观点值得商榷,到目前为止国际学界认为是否应该把它们组合放到一起还一直在争论之中。
三、会展相关概念辨析
(一)会展经济定义。会展经济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形态。全国首次会展经济发展研讨会于2000年10月,在浙江省台州市召开后,国内有关会展经济的相关研究就不断涌现出来。总体来说,他们的研究大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展经济是以各种形式的会议为依托,是一种新经济现象;其次,会展经济涉及领域广泛,产业关联程度高。在借鉴有关学者的研究之后,笔者尝试着对会展经济做出如下定义:会展经济是指以多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活动为依托,以其中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为平台,涉及多个产业和行业,推动活动举办地及周边地区多种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能够带来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生的经济形式。
(二)会展与会展旅游。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有学者将会展与会展旅游的概念混为一谈,同时也有学者将会展业带给活动举办地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归结于会展旅游,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各种会议、展览、博览会等均属于会展的范畴,但会展旅游仅仅是只由会展活动所引发的旅游行为,它是会展业向旅游业的延伸部分。
(三)会展旅游与节庆旅游。有人将节庆旅游归入会展旅游,但就节庆旅游的定义来看是指以节庆活动为吸引物吸引游客前往某一目的地进行参观游览活动的旅游形式。节庆旅游是以节庆活动为载体的旅游,这和会展旅游在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别。
(四)会展旅游、会议旅游、奖励旅游与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包括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会议旅游是以会议为旅行开端,在会前、会中或会后开展的各类旅游活动。会议旅游包含于会展旅游,是会展旅游的一种具体形态。奖励旅游属于用人单位给予表现优异的劳动者的奖励,具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双重作用。会展旅游也不同于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一般具有明确的主题和地点,而商务旅游在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上更趋丰富和自由。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04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5-009-02
收稿日期:2012-03-10
低碳经济一词源于20世纪末的英国,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该理念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事实上,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气候灾害加剧以及当前经济的发展形势都迫使各个行业开始寻找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突破。在我国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我国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本身具有低碳性质,具备采用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而采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耗能、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旅游,很快吸引了旅游行业的视线和深入研究,并且以低碳旅游形式为主的旅游活动也在全国各地陆续发展起来。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以辽宁地区为例,通过对当地低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探讨辽宁省低碳旅游的开发思路、前景设计,为其他旅游区低碳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一、辽宁省发展低碳旅游的背景
低碳旅游是实现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顺应低碳经济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新模式。我们首先要从低碳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和了解。
(一)低碳经济的兴起以及低碳旅游的提出
虽然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就已经出现了“低碳旅游”的概念,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对其形成广为认可的界定。低碳旅游简单说就是采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耗能、低污染为基础的尽量降低二氧化碳的绿色旅游。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新型经济理念。伴随着20世纪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瑞士的“莱茵河死亡事件”、北冰洋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事件,人们意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于是产生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兴起也使得20世纪末低碳旅游的概念得以提出,并迅速风靡全球。
(二)辽宁省旅游资源状况
辽宁省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为一体的旅游区。辽宁浓厚的满清文化在国内是得天独厚的。满族民俗氛围和众多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使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品位高,开发价值大且分布集中。同时,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工业遗产,例如大连的十五库、沈阳的铁西,与此同时辽宁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历史事件,比如、旅顺大屠杀、等等。至今仍然保留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博物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辽宁省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旅游有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旅游行业具有脆弱性,易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辽宁省积极发展低碳旅游,不仅是积极响应国际号召,而且将会有效地增大对生态环境及现有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和利用效率。从而改善旅游目的地环境,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再由旅游业的发展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方式,促进人们对于低碳生活方式的认可,吸引更多的低碳旅游者。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保护旅游发展环境的同时业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辽宁省发展低碳旅游的具体要求
(一)政府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低碳旅游作为一个新生项目,其进入市场走上正轨的道路面临重重困难。该项目的成本及代价并非企业所能独立承担。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能够维持旅游企业引进该项目的热情度。同时企业容易走入误区,蒙受损失。因此该项目绝对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和做好引导工作。
1.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
为实现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关政府部门应掌握低碳旅游市场引导权,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领导作用,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战略,和碳排放强度评价标准,引导相关市场和企业的前进方向。适当减少引进相对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项目,并对已经运行的不符合低碳旅游标准的旅游市场,建立适合完整的市场税收体系和政策。从低碳经济的理念出发,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根据辽宁省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严格合理规划生态容量是政府引导低碳旅游发展方向的首要条件。
2.给予有力资金支持,加大宣传力度。
必要的资金投入是鼓励相关旅游企业采用低碳旅游项目的必要举措,例如交通业、酒店业等。同时,对于低碳旅游项目经营有优秀的企业,应该设置专项资金予以奖励,激发旅游企业开展低碳旅游的积极性。
通过主流媒体宣传、政府逐步培养公民对低碳旅游的认可低碳消费习惯,发挥媒体的作用,以易于理解的社会化大众化的理解方式对公众进行低碳化教育,促进公众对低碳旅游的认可接受,引导公众的生活理念潮流。
(二)旅游企业的坚定执行和灵活经营
作为旅游重要媒介的旅游企业在实现低碳旅游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有旅游企业能够以低碳化的标准来衡量自身,低碳旅游才能逐步进入正轨。其中酒店,旅行社和交通运输业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必须继续坚持“绿色经营”模式。例如酒店业店的发展,需要制定节能、环保、降耗的服务及营销理念。在能源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旅行社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上,应当将低碳旅游的消费理念渗透到旅游各个要素的设计之中。在饮食,住宿服务上,调整旅游者消费习惯,合理安排食宿。旅游景区的首要目标是创建循环利用景区发展模式。例如在景区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应该将产品的主题与低碳旅游紧密联系,应尽量采用清洁能源等。
四.结论
伴随旅游业迅速发展,以及低碳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低碳旅游必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时调整经济结构,抓住时机通过政府引导、旅游企业推动等方式构建起低碳旅游发展框架,是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辽宁省低碳旅游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新道路的新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 旅游学刊,2010,25(1):13-17.
[2]廖忠明,王国权.发展低碳旅游经济[J]. 江西科学,2010,(28).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精神,《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应运而生,旨在早日将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成举世闻名的生态旅游高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然而要想把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光循规蹈矩的沿着前人的步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探索一条适应自身及时代要求的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子才能真正成功塑造鄱阳湖生态旅游品牌。其中提倡低碳旅游,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就是其必由之路。
一、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低碳旅游的必然性
在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生态”二字是需要把握的关键。传统的“生态旅游”强调原真性的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是一种理念概念的打造,它追求持续旅游的价值取向,但在实践中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低碳旅游,是一种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的整体目标与生态旅游不谋而合,而其减碳先行、碳汇补偿的打造手段亦相当明确,它是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下为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寻求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的一种全新突破。
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低碳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融入“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思想,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性,通过控制量化的碳指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政府、行业利益相关者和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生态旅游区打造的低碳持续性,从而实现旅游业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谓一举两得。因此,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是必须且必要的。
二、实现低碳旅游经济模式的主要路径
低碳旅游经济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在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推出发展“低碳旅游”这一概念,与此同时首次将“低碳型”旅游行业列入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鼓励发展低碳旅游经济。
低碳旅游经济是构成低碳经济的一部分,因此,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也同样适用于低碳旅游经济。但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有着很强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服务行业。游客的一次旅游过程,涵盖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发展低碳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旅游业的特性同样不可忽视。基于旅游业的服务性、文化性、体验性等特征,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各相关利益者的视角,低碳旅游经济可以从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配置低碳旅游设施、推广低碳旅游文化及创新低碳旅游营销模式等路径实现。
三、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低碳开发建议
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内生态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区内聚集了世界地质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自然旅游资源,形成了一带价值极高的自然高碳汇体资源和天然低碳旅游目的地,拥有发展低碳旅游经济的先决条件和优势条件。而在主观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过程中同样应把握“低碳”原则,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条路径实现:
(一)低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在进一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中,应加入低碳元素,即基于低碳技术改造或直接使用低碳产品建造出用以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具体包括:交通节能、建筑节能、游憩设施节能等方面。结合鄱阳湖区域一带的自身特点,可以开辟一至两条精品水上线路,以船代车,也可在景区内推广电瓶车、新能源车等节能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碳排放量;建筑节能,鼓励运用低碳技术及可更新能源,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建设低碳住宿、餐饮、公用设施等,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另外可通过低碳旅游休闲设施、低碳旅游观光设施、低碳旅游体验设施的建设,来发展当地的低碳旅游观光项目,从而实现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倡导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行为直接影响到整个旅游过程的进行与实现。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减少旅游者的个人碳足迹。旅游者消费方式的改变需要从消费意识、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在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旅游者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从现在开始,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刻不容缓,主要包括:低碳旅游意识的塑造,利用媒体的力量,倡导旅游者选择低碳交通工具、低碳旅游酒店、低碳餐饮方式及低碳旅游体验活动;低碳旅游消费品的保障,在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低碳消费品需要同步跟上,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促进旅游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
(三)低碳旅游营销模式构建
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产物,是新一轮市场竞争的关键。同样,在竞争过程中,为企业营销赋予了新层次概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想要成为世界闻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低碳营销是大势所趋。首先,需要树立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低碳品牌,对“一湖清水”进行整体低碳旅游形象设计;其次,有针对性的实施低碳旅游营销策略,通过对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定位,研究低碳消费市场的有效信息,将环保与旅游产品创新相结合,建立自身的低碳销售渠道(如电视营销、互联网营销等)以抢占市场获得话语权;最后需要借助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帮助,充分发挥绿色组织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对低碳旅游经济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扶持与照顾,进行有效的行业指导和督促,以低碳产业带动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早日实现。
二、概念辨析及理论解读
1.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是摈弃传统增长模式,采用先进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的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是指一种减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环保生活方式。单个人对能源的消费行为及其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可用“碳足迹”来计量,即个人的“碳耗用量”。人们对自然界的碳耗影响是可以通过碳补偿(又称碳中和)来弥补的,也就是说,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再自己亲身参与或者通过第三方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低碳旅游”的概念是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报告“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率先提出的。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到了当前最根本的问题,即如何逐步转变并最终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生活方式。目前学术界对低碳旅游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黄文胜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宏观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即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侯文亮等认为低碳旅游是建立在满足旅游者旅游经历为前提的,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多样化方式和人性化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学者提出的低碳旅游概念,仅局限于“碳足迹”视野下的认识,强调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碳排放,是一种对低碳经济被动的响应方式。全面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不仅包括降低碳足迹,还应包括通过碳补偿来弥补所产生的碳足迹。也就是说,低碳旅游概念的内涵应该增加“碳补偿”的内容。综上所述,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指一种以降低“碳”量为基础的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既要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碳足迹”,又要通过旅游的“碳补偿”来弥补所释放的“碳”。
2.理论解读
低碳旅游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当前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模式,是一种基于生态文明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可控的行动方式。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审美的旅游消费需求;既要满足当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需要,又要为后代提供同样的机会。低碳旅游具有多层面的内涵,一是倡导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这是基于旅游业所依赖的整体发展环境的考虑,是一种对维系旅游生态环境持续性的责任;二是主张通过发挥旅游业的生态产业优势,替代其他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是一种人类与环境友好共存的责任;三是通过碳补偿为下一展旅游提供公平的机会,即在满足当代人在旅游活动中所需的基本碳排放权利的同时,通过碳补偿拓展减排空间,是一种为确保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它将低碳经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是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式,即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具体实践方式和新的发展方向。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发展选择
1.旅游业的低碳替代效应和功能
2009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认为,旅游业日益显示出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战略性产业的特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这是我国旅游业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份重要文件,表明我国已把发展低碳旅游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实践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作为响应节能减排国际承诺的具体行动,纳入国家战略并提供了产业政策支持。在国家大力倡导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下,我国低碳经济正引导着国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与优化,鼓励发展具有低碳优势的产业。旅游业本身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低碳产业中的优势产业,旅游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为工业的1/11,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通过发挥旅游的环境优化功能和生态替代型产业优势,形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低碳补偿,探索产业之间的碳汇机制,可以实现旅游在低碳经济既要节能减排又要发展的双重目标。旅游是典型的窗口行业,既可以借助旅游窗口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低碳生活,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有助于在全社会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又可以借助旅游窗口向世界展示我国的低碳行动和低碳成效,树立一个履行承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此外,旅游也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缓解产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转型压力。
2.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系统响应模式
低碳旅游是将低碳经济理念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可以用一种响应模式来描述。笔者在汪宇明教授提出的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建立了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系统响应模式(见图1)。与汪宇明教授建立的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相比,该模式的不同点在于把低碳技术、低碳机制、低碳生活方式等低碳经济三个要素的作用放在整个旅游系统中,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通过旅游系统对低碳经济三大促进因素的吸收、过滤、整合,在旅游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旅游低碳化的渗透转化,最终实现低碳旅游。具体就是通过低碳经济中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机制运用、低碳生活方式对旅游系统的整体作用,引导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等旅游各相关利益者,从旅游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营销方式等三个方面,采取减低旅游“碳足迹”和促进旅游“碳补偿”等旅游低碳化方式,实现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
四、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
1.政府的责任
对政府而言,应将旅游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中。要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做好旅游气候灾害防御规划和低碳旅游发展规划。针对热点或过度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编制具体的低碳旅游实施规划,通过有效的监督和调节,确保目的地的旅游容量控制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阈值以内,切实加强旅游目的地环境优化管理。大力推动低碳旅游政策的制定,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旅游业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建立健全旅游碳汇机制,合理构建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估指标,有效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碳汇能力;充分借鉴国际低碳旅游指标考核、管理标准及控污节能减排技术,结合我国国情组建低碳旅游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研发基地,重点研究新能源利用、控污减排等关键技术,起草低碳旅游行业标准。政府应推动带薪休假的贯彻实施,带薪休假机动灵活,能变“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对黄金周旅游高峰进行有效分流,使交通、旅游、购物等资源得到均衡而充分的利用,从而缓解旅游旺季尤其是黄金周的能源消耗压力。通过建立低碳旅游行业标准,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推行低碳旅游生产方式,营造低碳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发挥旅游业的低碳综合效应,探索并推广利用碳汇资本的旅游融资模式。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水平,建立完善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特别是推动电子旅游服务的运行。注重发挥旅游业具有的教育推广优势,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消费场所广泛构建低碳旅游产品,开展低碳旅游宣传和低碳旅游教育,提高公众对低碳旅游的关注和认识,形成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2.旅游企业的责任
旅游企业要树立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引入碳汇机制的低碳旅游理念,通过低碳技术装备和服务方式转型,培育一批负责任的低碳旅游企业。
(1)旅游景区及交通。景区能源工程要多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技术,多使用各种新型环保材料;景区环卫工程建设要尽可能使用循环污水处理装置,设立生态厕所和生态垃圾桶;景区咨询工程要设立低碳旅游电子设施,提供低碳旅游咨询和低碳饮食资讯,景区导游在讲解时把低碳知识同景观进行融合、宣传推广,力保树立一个悦目且符合环保与低碳消费观念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交通方面,引导和鼓励游客选择徒步、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鼓励旅游者以共乘方式、步行或使用自行车的方式。有条件的景区要设立专门的自行车道和自行车租赁站。如九寨沟旅游景区实行有效的交通管制,采用电动车定点定时运送客人,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
(2)旅游酒店。进一步推广以节能为中心的“绿色饭店”经营模式,减少资源能源使用量和污染物产生量。景点规划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建筑节能减排,采用新型节能设备和建筑材料,在节能潜力较大的空调、电梯、照明、厨具等设备选择上优先考虑低碳技术产品。在确保设施和服务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游客使用再生物品或者尽可能地反复使用物品,特别是把一次性使用变为多次反复使用。变床单、被单“一天一洗”为“一客一洗”,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废弃物要分类收集,便于无害化。此外,要把低碳旅游纳入酒店管理之中,比如为饭店入住客人提高完善的低碳客房、低碳餐饮等信息;或者仿效杭州市推行的“低碳积分计划”,即客人在住宿期间的各种“减碳”行为都将获赠相应积分来兑换或抵消酒店消费,以此来鼓励客人参与低碳消费,提高积极性同时起到对低碳旅行的宣传推广作用。
(3)旅行社。旅行社要把推广低碳旅游消费作为自身的一项责任,在建立的销售咨询服务网站中要为游客提供低碳旅游产品说明,激发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购买欲望,引导低碳旅游消费。在组织游客的具体旅行中,引导游客开展低碳旅游消费,如选择绿色饭店或低碳旅行路线。此外还要培养和提供低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导游人员。目前旅行社对“低碳旅游产品”研发还处于尝试阶段,这是一个项新课题,值得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3.旅游者的责任
对环境的最终使用者旅游者而言,主导践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根本,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有意识地减少碳排放量并参与碳补偿活动。低碳旅游要求旅游者改变奢华享受的旅行观念,树立节能减排降碳理念,自觉规范自身的旅游行为,带着对文化和环境高度负责的态度去旅游。选择在商业道德和环境责任上有良好声誉的旅游企业包括住绿色环保型酒店,在餐饮选择上优先考虑各种绿色生态食品等;考虑选择公共交通体系发达的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选择低碳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或徒步,如自驾车则提倡拼车出行或者选择骑单车;在旅游产品选择上,优先考虑徒步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等绿色生态旅游产品;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特别是自带环保必备品,不购买包装过度的旅游商品。此外,自觉通过植树等环保行为来补偿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积极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支持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做时尚低碳达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准确测量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旅游卫星账户作为一种新型、权威、有效的衡量工具应运而生,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选的国际标准,并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的有力工具。
一、旅游卫星账户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1、旅游卫星账户的涵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卫星账户核算方法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世界有关经济学家和统计学界的推崇。2000年3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世界旅游组织提交的《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简称“框架”),使旅游业成为第一个拥有获得联合国首肯的国际性标准来测量和计量的产业。旅游卫星账户(TSA,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又称为旅游附属账户,是一种宏观统计计量方法。它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统计基础,按照国际统一的国民账户的概念和分类标准,在国民经济核算总账户下所单独设立的一个子系统。通过编制这一账户可以把由于旅游消费而引发的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直接和间接的旅游产出,从相关行业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核算,从而达到在国际统一的统计框架下对旅游经济进行全面测量和分析比较的目的。旅游卫星账户区别于传统的旅游统计体系,为各旅游发展国家提供了一个国际统一标准的计量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旅游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和区域间的可比性,还能够准确全面地测度旅游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国际间的可比和对旅游业经济影响的量化分析。
2、世界各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情况
2001年5月,由加拿大旅游委员会、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和世界经合组织(OECD)主办,在温哥华举行了“旅游卫星账户(TSA)——为良好决策提供可靠数据”的国际会议。温哥华会议确认了TSA作为一种国际标准,用以测量一个经济体系之内旅游对其他产业和其他经济体系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承认以往开发和实施 TSA的努力遵循了多样化的方法;承认各国可以根据各国自己的情况,在TSA标准之内对分类进行调整。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新西兰、瑞士、美国等国相继进行了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实践。他们以“框架”为基础,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旅游卫星账户的成功编制,为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在对旅游卫星账户的界限与分析中,许多国家从中受益。
二、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
1、创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有利条件
由于TSA是由一些逻辑严密、协调一致的账户表式组成,所以在其建立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创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大致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国际TSA理论和实践的丰富经验。国际成功的TSA理论与实践,显示了旅游统计与旅游核算国际化和科学化的最高水平。TSA为进行旅游经济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建立以国际化标准为基点的旅游统计与核算体系,不仅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效规划和管理旅游业服务的重要手段,更是跻身国际旅游产业的重要前提。二是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多次参与世界旅游组织会议之后,国家旅游局在我国部分省市进行了研究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研究商定,于2006年正式开展了“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编制工作。三是我国旅游统计国际化初见成效。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体系的框架和参照点。TSA提供了建立科学的旅游统计体系的规范:在TSA框架下选取指标、定义概念和构建指标体系,统计过程应覆盖更宽的信息范围,提供具有国际可比性、高可信度和一致性的数据。1991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颁布了《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草案》,并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草案》形式作为一种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2、我国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偿试
我国之所以先后在厦门、秦皇岛、桂林、江苏等地区,开始建立区域旅游卫星账户进行试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TSA在建立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成本高昂,搜集旅游相关的详细数据任务艰巨。尤其是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数据不够全面和数据落后等问题,极度影响我国TSA的建立和账户数据的准确性。二是TSA所依赖的统计数据并不能经常更新,原因也在于成本高昂。三是TSA所采用的一些定义和结论形式与旅游传统上所采用的并不一致,这就可能造成一些误用和无用,或者无法理解和无法使用。四是我国在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上面虽然有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我国TSA的建立也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2002年9月江苏省旅游卫星账户编制试点工作组完成了《江苏旅游卫星账户体系构建》,较系统的提出了江苏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构想。2006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成工作组,正式启动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编制工作。2007年3月1日“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项目工作组召开的汇报鉴定会,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有关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研究工作,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的《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为基本原则,利用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和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资料,初步编制完成“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的部分账户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2)02-0098-03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当前,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发展较快,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规模逐步壮大,设施不断完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然而,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旅游资源破坏、旅游生态环境压力加重等状况。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原经济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压力之间的矛盾,是摆在现实面前的重大任务。循环经济是当代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型社会的一种优选模式,对于从机制上消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循环经济的思想非常切合旅游业综合性、服务性、资源环境依赖性与主要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发展要求,所以,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对于促进中原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概念抓住了当前资源相对短缺但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于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
旅游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概念,内涵与具有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利用保护、旅游企业的运营管理、旅游市场的培育开拓等,是建立在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旅游地的社会、经济系统对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的最佳运用。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一)对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公众的参与意识不强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发展中仍存在着认识模糊、理解过窄,甚至错误理解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不了解循环经济的多层次、多环节性,在实践中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一些旅游地在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中无视科学的规划和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急功近利地开发旅游资源,甚至在核心景区大兴土木,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目前,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只在少数大企业效果明显,社会中大多数群体仍缺乏对循环经济基本理念的理解,参与意识不强。
(二)资金短缺制约了旅游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三赢”,技术成为关键。但目前,由于中原经济区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健全,造成该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先进的适用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多数旅游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只靠一些大企业单兵作战,企业间联合攻关的局面并未形成。
(三)政策和法律上的缺失,是制约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很多新技术,因此同传统工业相比,循环经济的前期投入较大。但是当前在财政、税收、价格和执法方面,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的从业者并没有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这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在保护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法律的缺失也使旅游循环经济从业者在面临不正当竞争时,正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相应的保护。我国对循环经济虽然出台了一些法律和法规,但是国家并没有一部循环经济的专门法律,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暴露出的问题迫切需要立法加以解决。
(四)旅游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缺乏
我国现有GDP核算方法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因素考虑较少,这样的核算制度根本无法反映社会成本和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从而导致一些地方部门更多地追求GDP的快速增长,而忽视旅游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旅游环境的保护。同时由于受到现实的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中原经济区在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片面重视制定环境标准而忽视标准的执行力度,对部分环境标准的严宽度掌握不准确以及环境标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强等问题。
(五)旅游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基本是关于循环经济本身及工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问题,而涉及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研究相对较少。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它的开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为指导,比如基本理论、发展模式、分析方法、评价指标等。因此,应结合中原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积极构建适合该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
三、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框架
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实际,本文构建了包括理念层、实践层、支持保障层和目标层在内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框架(见图1)。
(一)理念层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首先需要建立新的发展理念,包括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新的消费观。
1 新系统观。旅游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和相关产业,是由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社区居民、旅游者及资源、环境、经济、科技和社会等要素所构成的综合性的复合系统。因此,在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求人们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审视,建立起系统控制、系统优化的系统观。
2 新经济观。即要求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的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
3 新价值观。新价值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视其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另一方面要强调它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在进行技术研发时,要充分考虑它们对旅游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能力。总之,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 新生产观。即要求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下,在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平衡原理,采用节能、绿色和再生型等生产形式,按照生物链发展的要求来运行,以求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5 新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层次消费、适度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尽力做到旅游消费的减量化、无害化和文明化,达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
(二)实践层
1 企业层面的微循环。它是指旅游企业内部,包括旅游资源、物质和能源等要素的循环利用。该层面主要关注的是实施清洁生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尽量减少旅游产品生产和服务中各要素的使用量,做到各要素的循环利用和多级利用,达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2 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它是指物质在旅游业内部吃、住、行、游、购、娱及旅游区内旅游企业与工业、农业等相关产业之间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旅游区内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构建多条产业生态链,把区域的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等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形成互补互利、共生共荣的生态圈。
3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社会层面的循环要求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行业协会、科教组织、社区和旅游者来共同参与。政府应宏观调控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激励与扶持;经营者应考虑旅游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均衡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行业协会和科教组织要积极开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对旅游者应倡导绿色消费和理性消费。社会层面的宏观循环的主要表现形态为生态旅游城市(县、区)等。
(三)支持保障层
1 政府调控。政府对旅游循环经济的调控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投资兴建一些区域性循环经济设施,如交通设施、排污设施、废弃物处理场所等,也可以通过对资源和要素进行价格管制,迫使当事者节约资源。
2 政策法规。政策法规起着规范旅游企业行为的作用。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环境资源核算政策、绿色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投入和信贷贴息)、生态补偿政策和污染收费政策等。该法规体系的重点是绿色环境法规、绿色规范法规以及一些部门性和地方性的规章制度和条例。
3 科技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这主要包括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技术,废弃物减量化技术,废弃物排放与再使用、再利用结合起来的静脉流效率化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管理技术等。
4 指标评价和绿色认证。指标评价是考核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定量评价工具。通过指标评价可以描述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程度和旅游业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而反映这些变化是否朝着有利于旅游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包括绿色旅游城市、绿色景区和绿色饭店评价;绿色认证体系主要是在旅游企业中实施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环球21”认证等。
(四)目标层
通过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三方面的目标:(1)经济目标:降低旅游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环境目标:通过旅游资源闭合循环使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化;(3)社会目标:向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及游客的素质涵养等。
四、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运行的对策
(一)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公众旅游循环经济的参与意识
一是各级政府、旅游行政主管单位应切实加强对旅游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的学习和培训,鼓励、支持旅游企业、旅游协会等参与到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去。二是通过各种媒体普及旅游循环经济知识,促使公众理解并积极参与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去。三是可采用适当的行政处罚手段,规范旅游企业和游客的旅游行为,促使其行为的绿色化。
(二)加快旅游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
理论方面,应结合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特点,积极推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运行系统、分析方法、评价指标、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构建适合该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实践方面则要通过继续加强旅游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工作,努力探索切合中原经济区实际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要结合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新农村、优秀旅游城市的申报、建设等,探索建设绿色旅游企业、旅游循环经济园区、环境友好型旅游城镇的具体做法,以推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健全切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实际的旅游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
政策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制定财政政策(包括财政补贴政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税收政策、环境资源核算政策、环境管理认证政策、投融资政策、公众参与政策、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及开展绿色教育政策等,以确保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实际推行。法律法规方面,要尽快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建立健全适合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法规。
(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
旅游产业生态化就是依据产业生态学与产业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产业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管理旅游产业系统,使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内各部分达到合理优化,以实现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废弃物多层利用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产业生态体系过程。要实现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必须依托高新科技的支撑,在此过程中要大力推进绿色旅游产品生产、旅游废弃物减量化及回收利用、旅游资源保护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此,有关部门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在循环经济方面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五)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理性消费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体验者和消费者,同时又会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旅游者的消费观念直接关系到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成败。所以,要加强对旅游者的生态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绿色消费观,自觉选择未被污染的旅游产品,并在消费过程尽可能减少废物的排放。同时,还要教育旅游者在选择出游地、出游时间时应尽量避开高峰期,做到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周彬,旅游循环经济框架体系的构建及其实现途径[J]统计与决策,2010,(10):75-77
[2]中国网,循环经济―-2005年中国经济“关键词”[EB/OL].http://省略/chinese/zhuartti/xhjj/754470.htm
[3]李庆雷,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5):130-132
一、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碳氢化合物的发现给人类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同时,碳水化合物燃烧释放的废气却成为了温室效应的主要源头。当前,全球温室效应已经对生态和气候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为减缓温室效应的扩散,人们提出了低碳概念。低碳经济就是将低碳概念与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的产物,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通过清洁能源的使用在减缓温室效应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发展演变而来的。低碳旅游这一概念最早在我国被提出,最初的低碳旅游被定义为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模式。这种旅游模式不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出了要求,同时对旅游者和旅游景点管理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可以说,低碳旅游是从旅游的每一个环节践行了绿色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发展至今,这一概念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当前,低碳旅游这一概念还包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旅游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当地生活习惯等。也有专家提出,低碳旅游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措施。在旅游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专家应该采用低碳技术对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低碳管理,同时应大力倡导低碳旅游的方式,使游客自觉履行低碳的消费方式。
事实上,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游客、景区管理部门、政府部门等践行低碳概念,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方式为宗旨,在保证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环境保护。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发展初期,往往采用能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资源消耗速度快,环境污染程度严重。这种粗狂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长期持续下去,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往往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新型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低碳经济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也就是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的低碳化。为达到这一目标,旅游开发目标应当采用新型的高新技术对新能源进行开发,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节能材料,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尽量达到低碳化的要求。其次是旅游过程的低碳化,这要求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消费方式上也要注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二)低碳旅游的实践发展
低碳旅游的核心内容是节能减排,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低碳旅游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这种新型旅游方式的优势已经在实践中有所表现。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实现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相关的企业和组织也开始推行“‘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如2008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二氧化碳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又如2011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50家旅游景区人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
二、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一)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旅游与环境是两个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的概念。首先,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平台。只有当一个地区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各地的游客,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但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对环境产生无法修复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准则,否则长此以往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将反过来限制旅游业的发展。但就当前的形式来看,尽管世界各地都在倡导低碳旅游,但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还是日益明显。
(二)当前的海岛旅游发展需要新的突破点
近年来,海岛的旅游业开发是我国的热点。海岛凭借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游客。但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体系,不仅在交通上与大陆相隔离,并且在环境、气候、生态等方面都与大陆地区有所差异。由于交通上的限制,我国的海岛地区长期以来都以渔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渔业资源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已经呈现出匮乏的趋势,在旅游业获得大力开发的背景下,渔业资源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在温室效应不断扩大的今天,海岛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通过低碳旅游模式的应用来吸引游客,并通过旅游业的开发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岛的自然环境条件要求一发展低碳旅游
事实上,旅游业影响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经济状况,更会对当地的环境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大陆地区相比,海岛地区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承受力较低,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失去生态平衡,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对资源实行无节制的开发,导致海岛资源的破坏,再加上有部分游客素质较低,环境保护概念不强,在旅游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而成破坏。这些破坏将会对海岛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被打破。海岛地区^低破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联旅游所依赖重要举措。
三、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与实现路径分析
(一)政府部门应从政策和制度上予以支持
政府部门在海岛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为促进海岛低碳旅游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法律法规对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明确的规定。政府部门应当首先制定海岛低碳旅游发展效果的评价考核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引进国外海岛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为我国的海岛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并在旅游管理中应当严格遵守行业规定和标准,不断结合我国的海岛旅游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为海岛地区的低碳旅游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海岛地区的旅游景点应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游客进行旅游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身心上的享受,而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环境是游客获得身心放松和提高旅游体验的最直接的方式。海岛地区在旅游的发展上采用低碳模式,不仅能够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这是与传统流水式、走马观花式旅游有着本质却别的。为了帮助游客实现这样的旅游感受,海岛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人文资源条件,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民俗风情来营造出独特的旅游氛围,为每一个到达海岛的游客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此外,海岛要实行低碳旅游战略,还应当注重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碳排放量问题。我们知道,海岛的碳排放量主要是由当地的企业及游客产生的,因此,旅游部门应当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大降低碳排放量的宣传工作,这不仅需要对游客进行低碳旅游的宣传,还应对当地的企业进行低碳经济的宣传倡导,使游客和企业共同致力于海岛环境的保护上,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海岛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
(三)应加强构建低碳的旅游基础设施
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低碳的材料和生产手段得到的设施。低碳设施可以应用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中,例如交通运输、住宿设施、旅游服务等。在交通运输方式上,应当采用清洁的能源来代替传统的碳氢能源,同时应当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在住宿设施上,应当对当地的宾馆进行低碳技术监督,倡导采取渔家乐的住宿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最为真切的海岛旅游体验,还能够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当对渔民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偿,鼓励他们开展渔家乐改造和建设,通过统一的管理来促进各个渔家乐形成良好的住宿条件和餐饮环境,在保障游客的食宿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
此外,海岛地区在能源使用方面,还应大力发展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在卫生设施建设方面,还要建设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为此,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在这样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低碳措施的实施下,海岛旅游将会真正地实现低碳、长久、可持续地发展。
(四)旅游者应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旅行
为实现低碳旅游的方式,旅游者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为此,旅游者要积极主动地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比如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此外,在旅游景区游玩的过程中,也应当避免选择自驾车等交通方式,而是应当优先选择徒步、租赁白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在践行低碳旅行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64-03
一、引言
“绿色旅游”的概念由法国一位叫欧贝尔的参议员首次提出,目的是让久居喧闹都市的人们到恬静的乡村度假,在绿色的海洋中遨游,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释放都市紧张压力感,同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文化的交流。自从“绿色旅游”的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许多学者陆续对绿色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其中最为广泛认同的是把绿色旅游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环境或环保的各类旅游产品和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农村旅游,即发生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的活动。本文所论及的绿色旅游取其狭义。国外学者对此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1];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对消极意义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绿色旅游的影响的研究较少[2~7]。本文将从绿色旅游的涵义及借鉴国内外对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出发,重点对绿色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途径,从而为绿色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研究结论对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绿色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农副产品的就地销售、就地增值、劳动力就地转化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绿色旅游的特征是乡村性,是绿色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独特卖点,正符合游客回归乡土、亲近自然的需求,它的主要特点是重在体验。因此,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农产品并就地购买,而农产品的就地销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由于土生土长的农产品对外来的游客来说具有稀缺性,若经过设计包装,打造统一的品牌,必可就地增值。旅游业可以看做是一条产业链,它的发展需要交通、电力、宾馆等相应的配套设施为其服务,需要大量人员进行运作,这就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2)拓宽农村经济的增收渠道
以前,一提到农村,好多人就会联想到“落后”一词。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农民祖祖辈辈都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作为家庭的唯一的经济来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一年到头收入少得可怜,农村经济落后不足为奇。利用资源禀赋,在当地发展旅游业,拓宽农村经济的增收渠道,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3)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民的收入增加问题是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衡量农村经济是否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旅游在此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浙江省衢州市七里乡2004年以“小气候,原生态,农家屋,高山菜”为自然资源特色,发展“农家乐”绿色旅游。4个行政村,52户发展“农家乐”,自2005年“五一”黄金周试营业至2006年“五一”黄金周,共接待旅游者11.8万人次,营业额收入482万元。其中2006年的“五一”黄金周,七里乡农家乐接待游客20 589人次,实现营业额近70万元,经营收入户人均增收近8 000元,超过以往全年收入的三倍。
(4)改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之所以落后,除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外,最重要的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因此,农村经济要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绿色旅游能够带动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农村商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5)更新农村地区的人们的观念,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绿色旅游的游客大部分是来自城市,他们的到来把现代化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促进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意识观念的转变和演绎。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文明开始占据了人们的头脑,并激发人们求富、求新、求文明等新的追求,从而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6)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发展绿色旅游,可以有效地挖掘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当人们意识到绿色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会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时,会主动去保护和宣传,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绿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当人们在享受旅游给带来种种好处时,也会发现发展旅游也会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问题。
(1)引起物价上涨、地价上涨及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强大的购买力。对当地的人们来说,购买的需求是增加的,在其他条件没有什么变化的情况下,由经济学的供需关系可知,供给不变,价格必然上涨。这势必会损害到当地人们的经济效益。同时,绿色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土地的大量投资,使地价也随之上升。这不仅会影响到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过分依赖旅游业,损害当地的经济结构并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最终可能会导致当地旅游业的消亡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稳则天下安,由于从事旅游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务农的收入,常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弃农而从事旅游业。当地劳动力的不足,造成大片田地荒芜,其结果是,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对农副产品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却是农副业产出能力下降,从而危害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3)过分开发旅游资源,会使游客减少,开而不发使旅游地衰亡,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绿色旅游地的开发和其他的产品一样,也有兴衰模式,即生命周期。加拿大旅游学家R.W.Butler把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发现阶段、参与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和衰退阶段五个阶段。绿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保持与环境、资源的和谐统一,保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过分开发旅游资源会损害旅游地形象,使得游客减少,旅游业发展受阻,阻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绿色旅游的影响
1.农村经济发展对绿色旅游的积极影响
(1)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绿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绝佳、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地区,大多交通闭塞、水电、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齐。“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灯先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保证。有关研究表明,当铁路和公路的加权平均通车里程每增加1公里,国内旅游人数大约增长806人次。
(2)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绿色旅游的资金来源提供了保证
农村地区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缺乏资金。因为,绿色旅游可以看成是一条产业链,它的发展需要交通、宾馆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也就为绿色旅游所需要的资金来源提供了一定保证。
(3)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绿色旅游发展所需人才奠定了基础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水平也会相应的提高,辍学率降低,一些当地人外出学成归来为家乡服务。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之,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新农村书屋的建设和启用,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将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技术、懂经营和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绿色旅游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2.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绿色旅游的消极影响
(1)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有可能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绿色旅游的发展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是有原因的,即动机。我国学者韩杰将旅游动机分为五类(见图1)。这里从旅游动机的分类和相互作用关系来分析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绿色旅游的大部分游客来自于城市,他们来旅游的最主要动机是心情动机。因为绿色绿游最主要的资源优势之一在于清洁、优美的生态环境,让游客们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倘若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对游客来说已经不再会让他们感到回归到大自然和释放压力的感觉。因此,游客也就会随之减少,影响绿色旅游的发展。
(2)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收入的增加,大量建设人工生态景观,现代建筑,失去了绿色旅游的“古、始、真、土”的特色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更新,意识到旅游能给他们带来许多利益,于是大量修建人工生态景观。同时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好多人也大兴土木,推掉特色的老房子,建现代化的洋楼。而这些做法,不但不能吸引到游客,反而把绿色旅游最具特色的东西丢掉了,不利于绿色旅游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物价稳定
一般情况下,政府“有形的手”往往结合市场“无形的手”共同起作用。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市场出现暂时失灵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应该绕到市场背后,直接斩断催逼物价上升的幕后黑手,维护物价稳定。这样才会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促进绿色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绿色旅游固然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物极必反,单一依靠绿色旅游作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必然会损害当地的经济结构。在鼓励发展绿色旅游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其它产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能够健康、协调发展。
(三)一切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适度开发旅游和发展经济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要与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互协调。经济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眼前,当代人的利益,而忽略后代人的发展要求。经济的超前发展,超出当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必定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束缚经济的发展。所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举措。
(四)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化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垃圾、污水进行安全处理,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对游客也要加强教育,对他们进行行为指导,把游客活动量控制在生态容量之内。
(五)建立健全促进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绿色旅游的规划管理
一 旅游经济安全概念的提出
“旅游经济安全”这一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旅游经济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全新的等待我们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只要存在旅游业,就必须存在着旅游安全的问题。但是,旅游经济安全等同于旅游安全,它大于并高于旅游安全。旅游安全从旅游业运行的环节和旅游活动特点看,“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六大环节,即饮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览安全、购物安全、娱乐安全六大类”;从旅游学研究对象看,“可分为旅游主体安全、旅游媒体和旅游客体安全。旅游主体安全即旅游者安全;旅游媒体安全主要集中表现在交通安全和旅游从业者安全;旅游客体安全即旅游资源的安全,涉及资源的保护、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而旅游经济安全则是指旅游这个行业发展的安全,是旅游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安全。说到底,旅游经济安全问题就是旅游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 影响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旅游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其实就是影响国家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旅游业自身因素,四大方面。
1 政府因素分析
首先,政府对旅游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一个国家是否重视旅游业,决定着旅游业在这个国家的地位。“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工作只能由政府或主要应由政府承担。例如,国际旅游合作协定的签订,本国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本国整体旅游形象的塑造和促销,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例如,有的国家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那么,在这个国家,旅游业从政策、资金、人才、资源开发以及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旅游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其他国家无法比的。一般而言,国家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程度和壮大的程度。其次,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灵活度,决定着发展国际旅游的优化程度。因为,当今社会,世界是处于普遍联系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必然要与世界各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那些坚持对外开放并能妥善地处理好各国家关系,才会打开国门,拥抱游客,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一个闭关锁国,外交紧张的国家,外国公民连这个国家的国门都难以踏进,又何来旅游业?更谈不上壮大旅游经济。因此,政府灵活、开放的外交政策,是发展国际旅游,壮大旅游经济的重要前提。
2 经济因素分析
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一个国家就算具有发展旅游的优越条件,旅游业也不一定能够发展起来。毕竟,旅游业和其他行业不同,它是一种休闲产业,只有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有进行旅游的愿望和需求、时间和资金上才有保障,旅游业发展才具有了源动力,这个时候,旅游经济才能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只有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足够的资金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 社会因素分析
旅游活动的六大环节中,安全问题一直贯彻始终,而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取决于一国社会的安全程度。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在社会安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发展经济,也只有在社会安全的情况下才能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一国家长期处于民族和宗教矛盾、种族冲突、权力纷争不断,旅游经济安全就无从谈起。同时,一个国国民的素质程度,也考验着旅游经济发展的吸引力程度。毕竟一国的旅游经济安全是要靠全体民众努力去实现的。民众对旅游者的亲和程度、包容程度,旅游方面的领导、管理、技术、服务人员的战略谋划、理念导向、资源开发、综合接待、全面服务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旅游者旅游的愉悦程度、信心程度。因此,整个民众素质,其中各类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领导和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等更是关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4旅游业自身因素
旅游业自身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第一,旅游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旅游经济要发展好,应制定好相关的发展战略。如果一个国家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能适时根据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正确的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将对旅游经济起到经济的引导作用,必然会收到有效的成果。反之,就会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倒退甚至遭受巨大损失。第二,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资源拥有程度。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适合发展旅游业,一个国家要发展旅游业,应当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众不同的民俗和风情、历史与文化,便捷的交通和通讯以及较强的综合接待能力等等。第三,旅游的安全程度。旅游经济安全既包括旅游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安全。旅游安全即旅游自身的安全。旅游自身的安全至关重要。“旅游安全性是旅游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就没有旅游业。强调旅游安全,就是要为旅游者提供人身、财产、心理、精神、物质、名誉上的安全经历,这是旅游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石;就是要为旅游者在开展旅游活动时,提供景点、交通、消防、餐宿、治安等旅游载体和环境方面的安全保障;就是要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