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财务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随着电网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电网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种类逐渐多样化。现阶段,大部分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都比较弱,预警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财务风险绝大部分是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而导致的。内部环境因素包括筹资决策不当、投资决策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和资产管理不当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管控问题。供电公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和管理能力较差、内部控制有待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还不成体系、财务风险预警能力不强等。秦皇岛供电公司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流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财务风险预警还不成体系,风险管控系统性、完整性较差,不能及时、完整地反馈对完成公司各项经营目标有影响的风险因素,未能有效采取应对措施。
二、秦皇岛供电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风险意识,制定风险应急预案。供电公司的财务监测指标有公司经营效益、资产效率、发展能力、成本水平、现金流量、贡献程度等。针对当前秦皇岛供电公司风险意识不强的现状,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该公司管理层和员工走出对财务风险管控的误区。强化管理层防范风险的理念,是公司构建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的基础,是保证公司风险防范的必要条件。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供电公司在建立内控制度时,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充分结合;控制要以预防为主,检查要将常规审计和定期或者不定期审计相结合。企业的负责人应该充分意识到,要想公司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就要重视对内部风险的控制。提升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是保障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最重要因素,只有提高了执行力度,才能规范管理公司的内部日常事务。变革内部控制理念,加强公司内部的沟通协调,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的信息处理机制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将直接影响该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效果。在集中核算模式下系统应关注信息传递的高效性、财务信息的规范化。财务部门与业务端口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充分重视风险预警结果,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检测到的结果,重点关注出现黄、红两种颜色亮灯状态的指标,认真分析背后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这就从源头上避免了公司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单位沟通汇报,确保公司经营目标和整体经营风险可控、在控。同时,结合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开展公司系统内供电单位主要经营指标对标工作,可以先在一个地区内进行对标,取得成效后再进一步扩大到全省范围。通过找差距、找问题、找目标,促使下属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及时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确保整个集团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四)完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从财务的角度来讲,供电公司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全面预算管控恰好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所以应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秦皇岛供电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复杂而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电量增速大幅下滑。二是折旧、财务费用等成本总额不断增加。三是购电成本持续攀升,购水电比重虽同比有所提高,但增量部分主要为上网电价较高的大水电电量,公司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对风险进行研究分析,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进行处理,只有合理平衡电量、成本、投资和效益的联动关系,才能有效应对更加严格的内外部管控要求,从而保障全年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五)定期进行风险控制情况跟踪,确保风险可控、在控。为强化财务风险管控,提高风险管控刚性,确保顺利完成年度经营目标,应建立财务风险分析、跟踪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分析总结前一阶段财务风险管控情况,结合当前经营形势,合理准确评估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动态跟踪与事前预估相结合,做好公司经营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跟踪。加强电力市场跟踪,密切关注量、价、费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跟踪分析揭示出的风险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改进,并做好总结工作,严防风险的再次发生。财务部门跟踪成本预算执行情况,需要市场部、计划部、基建部、设备部等相关业务部门的密切协作,及时处置风险,制定应对措施,才能使公司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秦皇岛供电公司财务风险的防控现状,提出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得出以下结论:(1)电网公司如果要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就应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强化风险意识,制定风险应急预案。(2)定期进行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引导和管控作用,确保生产经营的可控、在控;定期跟踪风险控制关键节点及指标并及时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3)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推动公司由外延式发展向外延与内涵并重发展转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造资产经营新绩效。
作者:赵欣 邓伟妍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秦皇岛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高培明,侯新华.智能化发展给电网带来的风险与防控对策[J].能源技术经济,2011,(07).
一、 引言
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端于deangelo(迪安杰洛)等人相继提出的审计质量检验两步法,即先求出审计师有能力发现财务报告问题的概率,后求出审计师如实报告所发现问题的概率,再用二者的联合概率表示审计质量的高低[12]。此后,关于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不约而同地遵循了“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的路径,也就是将公司企图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看做变更审计师的原因,进而成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主要解释变量。遗憾的是,陆正飞等均没有发现显著的经验证据,理论和实务出现了第一次“脱线”[37]。在第二阶段,学者们开始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反思。一方面,lennox(伦诺克斯)在方法上引入概率的思想,希望改良前人的研究思路。这在表面上似乎解决了估计方法的问题,但是理论上却仍然死守“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的路子不放[8]。另一方面,krishnan(克里舍南)提出了审计质量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即“审计稳健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人们此时才开始将研究主体从公司拓展到审计行为本身,并开始关注审计行为特征对审计意见质量的影响[9]。令人惋惜的是,克里舍南的研究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的作用机制,他还是认为公司更换审计师的原因是公司希望遇上一个不那么稳健的审计师。以上思路会面对这样的矛盾:后一任审计师在面对前一任保守的审计意见时可能更加稳健,公司应该频繁地更换审计师,直到结果满意为止。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于是我们就陷入了一个理论无法解释现象的矛盾之中,理论和实务出现了第二次“脱线”。国内学者也开始涉及以上问题。吴联生和刘慧龙对国内审计实证研究进行了一次批判性的回顾,其中就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改善在统计上不显著的原因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审计师变更的原因是不确定的[10]。
鉴于此,无论是“概率说”还是“稳健说”,都关注公司行为对审计稳健行为的反应,却没有进一步探讨审计行为本身,这导致理论与实务的两次“脱线”。为什么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审计行为本身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影响机制的分析,从而不能在审计行为和审计意见之间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进而不能对审计质量做出全面的评价,这导致理论和实务的脱节。本文力图解决一个长期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市场中的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有什么影响?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出发,采用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果——“前景理论”,就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在方法上拓展审计研究的思路,在理论上深化我们对审计行为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审计行为中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经营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往往被出具保守的审计意见,经营风险较低的上市公司则更可能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分析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影响的作用机制,第三、四部分将进行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第五部分将就本文的研究结论做一些探讨。
二、 机会主义倾向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分析
以往的审计研究文献或多或少地受到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影响,人们追求绝对财富的原动力是相对财富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tversky(特韦尔斯基)等在总结经验数据的基础之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前景理论”和新的价值函数,提出了关于一个人效用的衡量不是“最终财富”的多少,而是“财富变化的多少”的观点[11]。
借鉴“前景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投资者行为时,我们从成本视角(包括审计行为中的风险规避和投资者诉讼两个方面)入手,引入投资者作为“有限理性人”的效用函数:
u(x1,p;x2,q)=π(p)·v(x1)+π(q)·v(x2)(1)
u(x1,p;x2,q)=p·v(x1)+q·v(x2)(2)
为了对比,(2)式代表传统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函数。(1)式这一效用函数的主要特点是纳入了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即确定效应、镜像效应和隔离效应确定效应是指收益确定时,人们会高估其价值;镜像效应是指在正的收益时,人们呈现风险厌恶,在负的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偏好;隔离效应是指人们在多阶段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前一阶段的影响,即条件概率失效。。假定在初始状态下,xi表示收益,-xi表示损失,v(0)=0,π(0)=0,π(1)=1,p+q=1。其中,v(xi)表示投资者的价值函数,π(p)表示权重函数。纳入“认知偏差”的投资者效用函数主要有两点新的变化。
第一,在传统效用函数中引入了权重函数π(p),这使得投资者会低估不确定事件的价值,高估确定事件的价值。
第二,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发生了变化。在纳入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后,投资者的价值取向不再是“单域”的,而是呈现“双域”的,如下页图1所示。当股市出现“熊市”时,投资者面临投资损失,此时的效用函数是凸的,即投资者有比较强的风险偏好,愿意投资那些经营风险大的公司;当股市出现“牛市”的时候,效用函数是凹的,即投资者抱有风险厌恶的态度,希望“稳中求胜”。这两点看似矛盾,其实反映了权变的思想,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往往会改变原来的偏好取向。实际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处于良好的投资环境时,投资反而显得很谨慎,并力求收益的实现;但是,当投资者已经面临损失时,他反而会冒险一搏,投资高风险的公司。也就是说,当面临损失时,价值函数呈现比较陡峭的曲线趋势,人们对损失的变化也更为敏感。
我们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分为高(h)和低(l)两种情况,并假设两种情况等概率出现。为避免歧义,我们用高(h)经营风险表示公司价值的降低,用低(l)经营风险表示公司价值的上升。投资者的决策只有两种:投资(y)和不投资(n)。审计意见分为清洁意见(c)和非清洁意见(u),清洁审计意见表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他所有类型的审计意见归为非清洁审计意见。其中,投资者遭受损失的成本为δv,审计的诉讼成本为δv。
图1投资者价值函数
由此可以得出投资者和审计意见之间存在一个2×4的得益矩阵,如图2所示,l和h作为下标分别表示低经营风险和高经营风险的情况,a代表审计师,t代表投资者,c表示清洁的审计意见,u表示非清洁的审计意见,y表示投资者实施了投资行为,n表示投资者没有实施投资行为。a、b、c、d表示投资者在不同的风险和审计意见下的得益情况。其中,al表示出具了清洁意见,而投资者也做出了投资该公司的决策,此后公司价值确实上升,投资者获得收益,以此类推其他得益的经济含义。在8种得益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其实不是所有的得益,而是投资者可能起诉的情况。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al、bl、ch和dh表示无论审计意见如何,投资者都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没有遭受损失,投资者起诉的概率是比较小的。cl和bh表示投资者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导致了损失或者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很难提起诉讼这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出具了清洁意见,说明公司至少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上没有问题,投资者如果不去投资,公司的股价又上升了,投资者当然无法归罪于审计师;同样的,审计师出具了非清洁意见,说明公司至少在财务报告信息上是有问题的,投资者需要谨慎,投资者如果还是要投资,也无法归罪于审计师。。最后,dl和ah表示投资者有机会就自己的投资损失提起诉讼,因为ah表明出具了清洁意见,投资者进行了投资,但是倘若公司未来的实际业绩呈现下降趋势,投资者就会遭受实际财富减少的损失;而dl表示当公司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后,倘若公司未来业绩上升,投资者会因为没有投资而没有得到更多的财富。由此可见,无论是dl还是ah的情况,投资者都可以就此发难,审计师就会面对相应的诉讼成本δv(审计风险)
图2得益矩阵
我们再比较dl和ah的大小。根据图1所示的投资者效用函数,同样增量的损失带来的效用降低会远远大于收益的减少,因此遭受损失的投资者更可能提起诉讼。那么,根据“前景理论”,前者的效用减少远远大于后者。如图1所示,当δx相同时,显然δv2大于δv1,并且投资者的损失必然需要进行补偿,因此审计师需要承担诉讼成本δvi,但是δvi与δvi一般不相等,δvi大于δvi。投资者的损失并不全由审计师独自承担,二者应该是正比例关系,因而δv2>δv1。显然,审计师不愿意承担这样的诉讼成本,审计行为中必然体现为:对高经营风险的公司出具非清洁意见,对低经营风险的公司出具清洁意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基本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营风险越小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清洁的审计意见。
三、 样本筛选与实证研究设计
本文的观测样本为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时间的选取为1999年至2006年。观测样本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数据库(ccer),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再筛选:剔除了数据不全的观测值,例如公司行业类型未分类、最终控制人类型未分类、会计师事务所未分类等;剔除了当年交易状态异常的公司,例如st、pt的公司;剔除了相关财务指标异常的观测值,例如速动比例、总资产周转率小于0等;剔除了金融保险业的观测值。最终,我们筛选出3386个观测值。
(一) 样本行业特征
我们将所有样本按照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中的产业进行分类。从表1可以看出,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比例最大的产业是采掘业,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比例最小的产业是综合类产业,极值相差12个百分点。采掘业主要经营的是石油、矿石和煤炭等矿产资源,近年来由于此类资源的供求不均衡,这些企业的销售业绩呈现飙升的趋势,这说明清洁审计意见可能偏爱此类业绩好的企业。我们进一步发现样本中的采掘业全部是国有企业,清洁审计意见比例位列第二的水电煤产业也全是国有企业,由此可见国有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大。
(二) 经营风险的衡量与自变量设计
阿伦斯和洛贝克对于经营风险的定义:“企业由于经济或营业条件,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业之间意想不到的竞争等,而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的风险。”[12]秦荣生也指出,企业的经营风险与企业的持续经营基本假设存在密切的关系[13]。可见,经营风险可以理解为企业将面临存量或流量破产的风险,无法满足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而制度变迁、行业风险等经营风险都可以最终归结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减弱。公司经营风险可以划分为市场的系统风险和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前者是系统风险,后者是公司偶然风险。本文主要考察审计对公司自身经营风险与审计失败之间的权衡,我们主要以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一般可以将“会计持续经营”假设作为前提条件,即在持续经营假设下,倘若公司出现资不抵债或者现金流无法维系的问题,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下去,这说明公司存在严重的经营风险。进一步而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主要体现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体现投资者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利润很低甚至为负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偿债能力主要体现债权人的权益,如果公司资不抵债,公司实际上便存在结构性破产的风险;营运能力是公司经营效率的体现,良好的经营效率往往可以抵消盈利能力弱、偿债能力不足的风险。上述能力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反映,也就是说倘若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显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就说明该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持续经营能力,从而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小。同时,为了控制系统风险的影响,我们引入时间和行业作为固定效应控制变量。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以财务指标作为经营风险的替代变量,从基本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三大类财务指标入手设计变量(见表2)。
四、 机会主义倾向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目前,美国和中国学者在进行此类回归分析时,大多采用logit和probit两类回归模型。中国的社会环境、审计制度与美国不尽相同,而且相关的监管措施也有较大差异,因此财务指标对于审计意见的反应关系必然存在差异。鉴于以上因素以及研究样本的限制,我们需要谨慎选择计量模型。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比例多在95%以上,这与美国资本市场有较大差异。一般认为logit模型在多数情况下对于极值有更好的拟合效果[14],因此本文采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同时以probit模型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手段。本文的检验模型为:
in(p1-p)=f(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control)
一、 引言
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端于DeAngelo(迪安杰洛)等人相继提出的审计质量检验两步法,即先求出审计师有能力发现财务报告问题的概率,后求出审计师如实报告所发现问题的概率,再用二者的联合概率表示审计质量的高低[12]。此后,关于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不约而同地遵循了“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的路径,也就是将公司企图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看做变更审计师的原因,进而成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主要解释变量。遗憾的是,陆正飞等均没有发现显著的经验证据,理论和实务出现了第一次“脱线”[37]。在第二阶段,学者们开始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反思。一方面,Lennox(伦诺克斯)在方法上引入概率的思想,希望改良前人的研究思路。这在表面上似乎解决了估计方法的问题,但是理论上却仍然死守“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的路子不放[8]。另一方面,Krishnan(克里舍南)提出了审计质量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即“审计稳健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人们此时才开始将研究主体从公司拓展到审计行为本身,并开始关注审计行为特征对审计意见质量的影响[9]。令人惋惜的是,克里舍南的研究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的作用机制,他还是认为公司更换审计师的原因是公司希望遇上一个不那么稳健的审计师。以上思路会面对这样的矛盾:后一任审计师在面对前一任保守的审计意见时可能更加稳健,公司应该频繁地更换审计师,直到结果满意为止。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于是我们就陷入了一个理论无法解释现象的矛盾之中,理论和实务出现了第二次“脱线”。国内学者也开始涉及以上问题。吴联生和刘慧龙对国内审计实证研究进行了一次批判性的回顾,其中就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改善在统计上不显著的原因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审计师变更的原因是不确定的[10]。
鉴于此,无论是“概率说”还是“稳健说”,都关注公司行为对审计稳健行为的反应,却没有进一步探讨审计行为本身,这导致理论与实务的两次“脱线”。为什么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审计行为本身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影响机制的分析,从而不能在审计行为和审计意见之间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进而不能对审计质量做出全面的评价,这导致理论和实务的脱节。本文力图解决一个长期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市场中的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有什么影响?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出发,采用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果——“前景理论”,就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在方法上拓展审计研究的思路,在理论上深化我们对审计行为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审计行为中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经营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往往被出具保守的审计意见,经营风险较低的上市公司则更可能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分析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影响的作用机制,第三、四部分将进行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第五部分将就本文的研究结论做一些探讨。
二、 机会主义倾向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分析
以往的审计研究文献或多或少地受到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影响,人们追求绝对财富的原动力是相对财富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Tversky(特韦尔斯基)等在总结经验数据的基础之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前景理论”和新的价值函数,提出了关于一个人效用的衡量不是“最终财富”的多少,而是“财富变化的多少”的观点[11]。
借鉴“前景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投资者行为时,我们从成本视角(包括审计行为中的风险规避和投资者诉讼两个方面)入手,引入投资者作为“有限理性人”的效用函数:
U(x1,p;x2,q)=π(p)·v(x1)+π(q)·v(x2)(1)
U(x1,p;x2,q)=p·v(x1)+q·v(x2)(2)
为了对比,(2)式代表传统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函数。(1)式这一效用函数的主要特点是纳入了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即确定效应、镜像效应和隔离效应确定效应是指收益确定时,人们会高估其价值;镜像效应是指在正的收益时,人们呈现风险厌恶,在负的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偏好;隔离效应是指人们在多阶段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前一阶段的影响,即条件概率失效。。假定在初始状态下,xi表示收益,-xi表示损失,v(0)=0,π(0)=0,π(1)=1,p+q=1。其中,v(xi)表示投资者的价值函数,π(p)表示权重函数。纳入“认知偏差”的投资者效用函数主要有两点新的变化。
第一,在传统效用函数中引入了权重函数π(p),这使得投资者会低估不确定事件的价值,高估确定事件的价值。
第二,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发生了变化。在纳入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后,投资者的价值取向不再是“单域”的,而是呈现“双域”的,如下页图1所示。当股市出现“熊市”时,投资者面临投资损失,此时的效用函数是凸的,即投资者有比较强的风险偏好,愿意投资那些经营风险大的公司;当股市出现“牛市”的时候,效用函数是凹的,即投资者抱有风险厌恶的态度,希望“稳中求胜”。这两点看似矛盾,其实反映了权变的思想,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往往会改变原来的偏好取向。实际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处于良好的投资环境时,投资反而显得很谨慎,并力求收益的实现;但是,当投资者已经面临损失时,他反而会冒险一搏,投资高风险的公司。也就是说,当面临损失时,价值函数呈现比较陡峭的曲线趋势,人们对损失的变化也更为敏感。
我们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分为高(H)和低(L)两种情况,并假设两种情况等概率出现。为避免歧义,我们用高(H)经营风险表示公司价值的降低,用低(L)经营风险表示公司价值的上升。投资者的决策只有两种:投资(Y)和不投资(N)。审计意见分为清洁意见(C)和非清洁意见(U),清洁审计意见表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他所有类型的审计意见归为非清洁审计意见。其中,投资者遭受损失的成本为ΔV,审计的诉讼成本为Δv。
图1投资者价值函数
由此可以得出投资者和审计意见之间存在一个2×4的得益矩阵,如图2所示,L和H作为下标分别表示低经营风险和高经营风险的情况,A代表审计师,T代表投资者,C表示清洁的审计意见,U表示非清洁的审计意见,Y表示投资者实施了投资行为,N表示投资者没有实施投资行为。a、b、c、d表示投资者在不同的风险和审计意见下的得益情况。其中,aL表示出具了清洁意见,而投资者也做出了投资该公司的决策,此后公司价值确实上升,投资者获得收益,以此类推其他得益的经济含义。在8种得益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其实不是所有的得益,而是投资者可能起诉的情况。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aL、bL、cH和dH表示无论审计意见如何,投资者都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没有遭受损失,投资者起诉的概率是比较小的。cL和bH表示投资者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导致了损失或者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很难提起诉讼这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出具了清洁意见,说明公司至少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上没有问题,投资者如果不去投资,公司的股价又上升了,投资者当然无法归罪于审计师;同样的,审计师出具了非清洁意见,说明公司至少在财务报告信息上是有问题的,投资者需要谨慎,投资者如果还是要投资,也无法归罪于审计师。。最后,dL和aH表示投资者有机会就自己的投资损失提起诉讼,因为aH表明出具了清洁意见,投资者进行了投资,但是倘若公司未来的实际业绩呈现下降趋势,投资者就会遭受实际财富减少的损失;而dL表示当公司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后,倘若公司未来业绩上升,投资者会因为没有投资而没有得到更多的财富。由此可见,无论是dL还是aH的情况,投资者都可以就此发难,审计师就会面对相应的诉讼成本Δv(审计风险)
图2得益矩阵
我们再比较dL和aH的大小。根据图1所示的投资者效用函数,同样增量的损失带来的效用降低会远远大于收益的减少,因此遭受损失的投资者更可能提起诉讼。那么,根据“前景理论”,前者的效用减少远远大于后者。如图1所示,当Δx相同时,显然ΔV2大于ΔV1,并且投资者的损失必然需要进行补偿,因此审计师需要承担诉讼成本Δvi,但是ΔVi与Δvi一般不相等,ΔVi大于Δvi。投资者的损失并不全由审计师独自承担,二者应该是正比例关系,因而Δv2>Δv1。显然,审计师不愿意承担这样的诉讼成本,审计行为中必然体现为:对高经营风险的公司出具非清洁意见,对低经营风险的公司出具清洁意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基本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营风险越小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清洁的审计意见。
三、 样本筛选与实证研究设计
本文的观测样本为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时间的选取为1999年至2006年。观测样本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数据库(CCER),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再筛选:剔除了数据不全的观测值,例如公司行业类型未分类、最终控制人类型未分类、会计师事务所未分类等;剔除了当年交易状态异常的公司,例如ST、PT的公司;剔除了相关财务指标异常的观测值,例如速动比例、总资产周转率小于0等;剔除了金融保险业的观测值。最终,我们筛选出3386个观测值。
(一) 样本行业特征
我们将所有样本按照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中的产业进行分类。从表1可以看出,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比例最大的产业是采掘业,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比例最小的产业是综合类产业,极值相差12个百分点。采掘业主要经营的是石油、矿石和煤炭等矿产资源,近年来由于此类资源的供求不均衡,这些企业的销售业绩呈现飙升的趋势,这说明清洁审计意见可能偏爱此类业绩好的企业。我们进一步发现样本中的采掘业全部是国有企业,清洁审计意见比例位列第二的水电煤产业也全是国有企业,由此可见国有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大。
(二) 经营风险的衡量与自变量设计
阿伦斯和洛贝克对于经营风险的定义:“企业由于经济或营业条件,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业之间意想不到的竞争等,而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的风险。”[12]秦荣生也指出,企业的经营风险与企业的持续经营基本假设存在密切的关系[13]。可见,经营风险可以理解为企业将面临存量或流量破产的风险,无法满足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而制度变迁、行业风险等经营风险都可以最终归结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减弱。公司经营风险可以划分为市场的系统风险和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前者是系统风险,后者是公司偶然风险。本文主要考察审计对公司自身经营风险与审计失败之间的权衡,我们主要以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一般可以将“会计持续经营”假设作为前提条件,即在持续经营假设下,倘若公司出现资不抵债或者现金流无法维系的问题,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下去,这说明公司存在严重的经营风险。进一步而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主要体现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体现投资者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利润很低甚至为负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偿债能力主要体现债权人的权益,如果公司资不抵债,公司实际上便存在结构性破产的风险;营运能力是公司经营效率的体现,良好的经营效率往往可以抵消盈利能力弱、偿债能力不足的风险。上述能力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反映,也就是说倘若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显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就说明该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持续经营能力,从而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小。同时,为了控制系统风险的影响,我们引入时间和行业作为固定效应控制变量。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以财务指标作为经营风险的替代变量,从基本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三大类财务指标入手设计变量(见表2)。
四、 机会主义倾向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目前,美国和中国学者在进行此类回归分析时,大多采用Logit和Probit两类回归模型。中国的社会环境、审计制度与美国不尽相同,而且相关的监管措施也有较大差异,因此财务指标对于审计意见的反应关系必然存在差异。鉴于以上因素以及研究样本的限制,我们需要谨慎选择计量模型。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比例多在95%以上,这与美国资本市场有较大差异。一般认为Logit模型在多数情况下对于极值有更好的拟合效果[14],因此本文采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同时以Probit模型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手段。本文的检验模型为:
In(p1-p)=f(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control)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旅游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2008年至2010年数据进行分析。为了确保有针对性、准确性的选取研究数据,本文依照下列标准对研究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经营业务发生变化的公司;(2)剔除财务与行业收入数据不全的公司;(3)剔除ST,PT的公司。经过筛选我国以旅游业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符合标准进入研究样本的共有20家,其中旅游类的14家分别是:北京旅游(000802)、中青旅(600138)、旅游(600749)、国旅联合(600358)、黄山旅游(600054)、大连圣亚(600593)、丽江旅游(002033)、峨眉山A(000888)、桂林旅游(000978)、华天酒店(000428)、西安旅游(000610)、云南旅游(002059)、西安饮食(000721)、华侨城A(000069)。旅馆类的6家分别是:美都控股(600175)、东方宾馆(000524)、新都酒店(000033)、金陵饭店(601007)、锦江股份(600754)、首旅股份(600258)。
(二)指标确定 市场绩效指标和财务绩效指标是评价公司绩效水平的主要指标,本文综合采用这两种指标进行评价。选取托宾Q值作为绩效指标的市场评价标准,将总资产收益率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绩效指标在财务方面的衡量,且用价值比率来估算托宾Q值,即将资产重置成本等同于账面价值,得出:Q=(负债的账面价值+流通股市值+非流通股市值)/总资产账面价值。同时选择了公司规模(LNA),增长率(SG)及资产负债率(DBTR)作为控制变量。所用变量及其计算公式如表1。
(三)模型构建 利用以上变量,建立模型如下:
二、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将2008~2010年的NOS,HI,ROE,ROA,Q值进行统计描述,如图1、图2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2008~2010年,企业部门数(NOS)在旅馆类和旅游类上市公司中,基本保持不变,而在2009年均有少量增加。但其中旅游类上市公司的企业部门数(NOS)都一直高于旅馆类上市公司的企业部门数(NOS)。
由图2可以看出:2008~2010年,旅游类和旅馆类上市公司的HI指数也基本保持不变,而在2009年都有所减少。并其中旅游类上市公司的HI指数一直低于旅馆类上市公司的HI指数。这是由于NOS的取值和企业多元化程度正相关,而HI指数与多元化程度负相关。因此初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2008年至2010年中,旅游业上市公司的企业部门数(NOS)和HI指数均在小幅度波动中,以此显示出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没有大的波动,但均采用了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方法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在旅游业上市公司中,旅馆类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一度高于旅馆类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第三,由表3、表4可以看出在2008年~2010年间,旅游类上市公司和旅馆类上市公司关于企业的ROA、ROE、Q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其中旅游类的上述指标时随着多元化经营程度的增加而下降,而旅馆类则相反,指标随着多元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以上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得出初步结论,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都与多元化程度正相关,而旅馆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与多元化程度负相关。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确认结论,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而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是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重要前提,结果如表2所示。统计学一般认为,VIF(方差膨胀因子)大于5,Tolerance(容忍度)小于0.2是多重共线性存在的标志。而由表2可以看到VIF都小于5,且Tolerance都大于0.2。由此可见,各项指标都不存在多重共线,所以可以确保回归分析的可行性。
通过SPSS软件运行,其回归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一,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分析。由表3可知,在旅游业上市公司中,旅馆类上市公司的ROE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企业部门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旅游类上市公司的ROE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企业部门数在0.01的显著水平上呈现正相关关系。
其二,企业总资产收益率(ROA)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分析。如表4所示,在旅游业上市公司中,旅馆类上市公司的ROA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企业规模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与企业部门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表现出负相关关系。而旅馆类上市公司则不同,其ROA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企业规模之间也不存在相关关系,但与企业部门数和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却在0.01的显著水平上表现出正相关关系。
其三,企业的托宾Q值(Q)与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分析。如表5所示,在旅游业上市公司中,旅馆类上市公司的Q与企业收入指数在0.01的显著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企业部门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现负相关关系;同样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企业规模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旅游类上市公司则相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实证分析了2008年至2010年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旅游类公司,得到下列实证结果:当把旅游业上市公司分为旅馆类和旅游类上市公司,并以企业的部门数和收入HI指数作为衡量企业多元化指标时,旅馆类上市公司和旅游类上市公司在同样面临多元化经营战略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绩效影响。旅馆类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与企业部门数(NOS)负相关,与收入HI指数正相关。因为NOS越大表明企业多元化程度越大,而HI指数越大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越低。因此得到旅游业中旅馆类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水平与多元化战略呈负相关关系。同理也可得,与多元化经营战略呈正相关关系的是旅游业中的旅游类上市公司。
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与行业特点有关。旅游业中旅游类上市公司大多是旅行社行业,它的主要经营范围是旅行社组织游客出游。而这样的业务会受到季节性或突发事件的影响,而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就可以发挥其规避风险的作用。规避了经营风险,可以增加公司的收益,增强公司的负债能力。因此在旅游业上市公司中,旅游类公司的公司绩效与其多元化经营战略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在旅游业中的旅馆类上市公司则不相同,它主要以酒店业作为其主要经营范围。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公司的游客已不再是酒店业最重要客源。因而季节性的影响对酒店业的经营已并不显著,所以,虽然说旅馆类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与游客数量有一定的联系,但其中的联系并没有旅游类上市公司那么显著与密切。
(二)建议 通过对我国旅游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扩大旅游上市公司规模,借助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普遍偏小,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均较差。应鼓励旅游业上市公司借助资本“经营”手段,通过小型资本联合、兼并以及原有资产重组等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本,组建较大型旅游集团,以弱变强,盘活存量资产,以较快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
其二,通过经营创新强化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作为朝阳产业与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其运行模式也在逐步进行调整,其上市公司主业的经营创新能力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因此,上市公司应把握机遇,通过强化主业经营创新能力,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将不确定性因素对公司造成的风险最小化。
其三,选择适当的多元化经营策略,提高抗风险能力。由实证分析可知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对旅馆类和旅游类上市公司的绩效发展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其中旅游类上市公司可以在近期继续坚持多元化经营以加强企业的发展;而旅馆类上市公司应采取“归核化”战略来经营,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应将业务集中到其资源和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24
SYH药业集团物流业务与国药集团、哈药集团这些从事物流业较早的集团相比,起步较晚。经过近几年的砥砺前行,奋勇拼搏,集团的物流业务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现已达到年营业收入90多亿元,创利1000多万元的规模,成为SYH药业的一个重要业务板块,为SYH药业做大做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 SYH药业集团物流发展基本情况
1.1 板块介绍
目前SYH药业集团从事物流业务的有四家公司,分别是SYH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物流分公司、SYH药业集团(天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SYH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物资供销公司以及SYH药业国际医药有限公司。前两家公司以综合物流为主,主要经营钢材、有色金属、铁矿石、焦炭等产品。后两家公司受与GYKG集团同业竞争的限制,主要依托SYH药业的供应链开展医药化工物流。
SYH药业集团物流分公司(以下简称“物流分公司”)成立于2011年9月,公司的前身是SYH药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综合物流业务板块和SYH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物资供销公司的供应链物流业务。SYH药业集团物流分公司承接SYH药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高效率优势、资金优势和信誉优势,原股份公司物资供销公司的客户资源优势、信息优势以及由应付账款多而自然形成的资金风险管控优势,组成了精干的团队,现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度物流分公司营业收入2.81亿元,利润总额507.5万元;2016年1-5月物流分公司营业收入4.23亿元,利润总额为69.23万元。
SYH药业集团(天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公司”)于2013年7月4日在天津市天津港保税区注册成立,注册资金:3000万元人民币,集团公司后续投入流动资金7000万元。目前,天津公司每月拥有600份百万元版增值税专用发票。天津公司主要经营钢铁、焦炭、有色金属、化工等品种,2015年度,天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6.348亿元,毛利174万元;2016年1-5月份天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9.83亿元,毛利849.45万元。
SYH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物资供销公司(以下简称“物资供销公司”)于2012年11月正式成立,负责SYH药业集团及股份各子分公司大宗物料的采购以及物资超市品种的采购、销售,并开展外采外销工作;同时对集团和股份各子分公司采购、仓储、运输等物流业务进行规范化管理。物资供销公司下设物资计划部、物资采购部、信息部、物流部、物资超市部、财务部和综合部七个部门。2015年度物资供销公司营业收入17.69亿元,利润总额603万元;2016年1-5月物资供销公司营业收入6.04亿元,利润总额350万元。
SYH药业国际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YH药业国际”)成立于2000年9月,是SYH药业履行进出口职能的子公司,是国内最专注于制剂药品国际市场开发的公司之一。公司致力于建设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平台,业务涵盖国际医药贸易、国内医药商业、医疗机构服务三大板块,建立了完整的分销体系,覆盖七大重点出口区域及国内市场。主要经营范围:化学制剂及原料药、抗生素、中成药、生化制品、、蛋白同化制剂、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的批发;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医药托管及资产重组、物流配送及企业管理咨询服务。2015年度SYH药业国际营业收入15.14亿元,利润总额100万元;2016年1-5月SYH药业国际营业收入36.63亿元。
1.2 当前物流指标
SYH药业集团2012-2016年5月实现销售收入362亿元,主营业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国际物流实现销售收入17.4亿元,国内物流实现销售收入344.6亿元。截至2016年5月底SYH药业集团从事物流业务人员有187人,资产总额93144.59万元,资产负债率85.7%。
2 物流业务生产经营情况
SYH药业集团物流业务主要包括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两个部分,国际物流以药品出口为主,国内物流主要以医药化工物流和综合物流为主。
2012-2014年,SYH药业集团物流业务迅速扩张,2014年物流收入达到108亿元。2015-2016年,由于物流相关行业产能过剩、金融信贷收紧、低毛利物流业务受上市公司规定所限、业务风险增加等原因,营业收入相比2014年有所下降。
3 SYH药业集团物流产业发展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3.1 战略层面
3.1.1 规划先行、目标引领
SYH药业集团紧紧围绕国家及省市物流产业相关政策,及时制定了“十二五”、“十三五”物流规划,将物流产业作为集团业务的支撑性产业加以发展。
3.1.2 战略合作、加快发展
SYH药业集团依托GYKG世界五百强的优势地位以及制药行业的龙头地位的层面优势,积极拓展物流合作项目,先后与国内外优势物流企业开展了物流项目合作,有力推动了物流产业发展。
3.1.3 加强市场渠道建设,打造供应链物流体系
SYH药业集团依靠自身医药化工的集采优势,上联厂商、下拓客户,紧盯医药化工市场行情波动,通过战略采购、代采代销、包销总代等方式组建供应链体系,实现互利共赢。
3.1.4 建章立制、严控风险
为有效规避物流业务风险、实现物流业务高效发展,集团先后出台了《物流业务管理办法》、《物流合作伙伴选控管理办法》等制度,在物流业务实施中,各级人员严格遵照制度办事、有效规避物流风险。
3.2 战术层面
SYH药业集团在“十三五”物流规划中提出,物流产值要达到200亿,其中综合物流实现100亿元,医药物流实现100亿元。目前,SYH药业集团形成了两大物流业务板块,即国际物流板块、国内物流板块,“十三五”期间,SYH药业集团将完善相关板块构建,拓展板块辐射范围。
3.2.1 国际物流板块
SYH药业集团践行“走出去”策略,鼓励业务人员多下市场,在国外一些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紧紧依托政府,开展援外项目,2015年取得援外业务资质,并取得3000万元收入;SYH药业集团抓住新园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大力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和产品的国际注册;SYH药业集团投资20亿元建立SYH药业新工业园区,建成世界最大的头孢水针生产基地,系统推进仿制药的国际法规市场开发,聚焦欧美高端市场,提升物流业务水平。
3.2.2 国内物流板块
SYH药业集团国内物流准确剖析一系列大宗商品供应链,不断整合上下游客户资源、信息资源,逐步搭建商务平台,从而介入到市场渠道中,努力控制供应链中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金融等环节的某一或部分环节。同时,对国内物流板块进行了整合重组,改变以前的管理分散、资源浪费等现状。现如今,企业开展了医药化工供应链业务、综合物流业务两种物流业务模式,经营品种主要有:钢铁、焦炭、有色金属、化工树脂、粮食类等。
3.3 成效
3.3.1 规模效益
SYH药业物流业务经过近几年的砥砺前行,奋勇拼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2012-2016年5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62亿元,主营业务已达到年营业收入90多亿元,创利1000多万元的规模,成为SYH药业的一个重要业务板块,逐渐形成规模优势。
3.3.2 逐步完善的制度体系
为有效规避物流业务风险、实现物流业务高效发展,集团先后出台了《物流业务管理办法》、《物流合作伙伴选控管理办法》等,逐步完善物流业务规章制度,从制度体系层面做好规避物流风险。
3.3.3 人才培养
SYH药业集团注重对物流人员的培训与教育,组织与优秀物流企业开展交流会,通过几年的物流业务经验,培养了一批物流方面的人才。
3.3.4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物流模式单一,质量效益不高。
SYH药业集团物流业务,起步较晚,虽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但是物流模式还较为单一,主要还是物流商贸业务,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
(2)资金紧张,投入不足。
随着国家对物流行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加大了对物流发展业务的监管力度。SYH药业集团的资金成本也在逐年增长,客户压低价格,延长账期现象比较普遍,物流资金链趋紧,经营风险上升,对于物流业务的资金后续投入还较为有限。
(3)物流资源缺乏。
大力发展物流业务,需要专门的物流设备及快捷的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SYH药业集团现今资金紧张,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限,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业务的发展。
(4)税务风险。
目前,经济环境不断恶化,SYH药业物流业务涉及的相关行业受到较大冲击,部分合作伙伴企业出现停产或破产现象,SYH药业集团物流收入减少,利润降低,对于较高的税费负担较大,存在税务风险。
(5)小而散、未形成规模优势、对供应链掌控能力不强。
SYH药业集团现主要从事物流业务的有四家公司,物流资源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管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同时,集团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不足,现有物流产业以贸易为主,缺乏运输、仓储、成套信息系统的支撑,后续发展不足。上述情况,导致物流发展难以形成资金、业务规模、物流资源的有效合力,缺乏对供应链掌控能力。
4 风险管控体系建设
4.1 面临的主要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无处不在,它是客观存在的,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这首先就是要认识风险,分析风险,预判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我们在剖析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后,归纳起来主要有:法律风险、合同风险、资金风险、税务风险、人员风险、市场竞争风险。
4.2 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情况
为规范物流业务发展、理顺物流业务的各个环节、防范物流业务中的风险、确保集团物流运营资金的安全、审慎选择并妥善维系物流业务合作伙伴,SYH药业集团制定了严格的物流管理制度,在事前防控、事中控制和事后应急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2.1 组织构架建设
SYH药业集团成立了风控部门,对每一种物流业务模式出台针对性管控办法,从资信评估、协议签订、责任约定、抵押担保等方面严格控制风险。逐步完善了战略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个人廉洁风险防控、风险监督评价等风险管理体系。
4.2.2 以制度构建严密防控体系
风险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防范风险的前提是建章立制、有章可循。SYH药业集团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法律制定了《合同管理办法》、《物流业务管理办法》、《物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使各项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有了依据。合同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源头,SYH药业集团通过制定的《合同管理办法》,明确了部门职责,规范了业务流程,按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层层建立了责任制,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使风险管控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
4.2.3 构建物流企业预警文化,强化风险意识
一方面,从思想理念上培养全体员工的风险和忧患意识,使预警思想成为员工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进而使每个员工都提高对风险发生的警惕性,做到防微杜渐。另一方面,从制度上规范作业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制度、建立预警激励机制和将强预警形象策划系统等,规范企业预警文化制度。
4.2.4 慎重选择物流业务合作伙伴
在对物流业务合作伙伴进行选择时,依照集团公司相关制度、履行严格的调查程序,通过保险、抵押、第三方承保等方式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方才予以合作。
5 对策
5.1 物流模式创新
SYH药业集团从事物流业务几年来,收入不断增加,但目前物流模式还较为单一。加快物流模式创新,提升物流业务水平迫在眉睫。
5.2 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物流企业要完善以内控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内控体系,降低企业风险。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守法,依法治企。
5.3 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物流行业是新兴产业,业务范围广泛,涉及多领域、跨行业,要求行业人员具备多方面综合素质,SYH药业集团现如今从事物流业务的人员多为传统制药行业老员工及新就业大学生,缺乏物流管理和从事物流业务的经验,如果培训、管理及业务操作指导不到位,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差错,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浩.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客户需求的供应网络优化问题的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6.
[2]张娜.山东高速物流交易平台建设方案设计[D].济南:济南大学,2015.
[3]李鑫.江苏恒莱科技物流有限公司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4]宋杨.产业变迁对物流需求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一)雅戈尔公司基本情况。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2006年完成股份制改革。该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服装制造、技术咨询、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等业务。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继续缓慢的经济增长,消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恢复,服装行业在中国还没有完全走出谷底。报告期内,雅戈尔品牌服装坚持创新管理理念,实现了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继续改善,母公司净利润为21.28亿元。
(二)2013―2015年公司财务质量指标分析。(1)资产质量分析。第一,营运能力分析。企业2014年的存货周转率较上一年度同期增长了29%,表明公司规模而且存货的结存余额较多,公司没有对存货规模进行积极而有效地控制和利用;第二,偿债能力分析。2013年、2014年、2015年雅戈尔公司的流动比率分别为0.96、0.93、0.92,该公司该比率过低,说明公司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比较弱。(2)资本结构质量分析。雅戈尔公司2013年、2014年、2015年的产权比率分别为179.93%、237.6%、
245.85%。产权比率逐渐下降,说明公司以全部股东利益对债权人权益提供的保障程度相对较低,债权人的权益相对较为危险,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也较低。(3)利润质量分析。公司近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2014年相较与上年同期增加了19.4个百分比,这反映了企业为股东赚取回报的能力在增强。从2013年到2015年,该公司的销售毛利率都在下降,这应引起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视。近3年其三项费用比重分别为19.97%、20.78%、
29.48%,从2013年到2015年都在持续减少,说明企业采取了有效地措施来控制成本,但是其费用占比还是较高。2014年到
2015年,雅戈尔公司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呈上升趋势,在过去一年里,雅戈尔坚定不移地推动服装产业、房地产业、投资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的营业业绩。(4)现金流量质量分析。公司2015年度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为3196200849元,相比于2014年下降了45.08%。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司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一直为负,筹资现金流入主要包括出售实体的股权或发行债券与票据。雅戈尔公司在筹资活动方面没能成功地为自己的经营活动周转筹到资金。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为-1879490000元和
-423241487元,2015年度为258514816元,也就说,企业公司
2015年加大了购买财产、厂房及设备;购买其他公司的债券和股票以及向其他实体提供贷款。
二、雅戈尔公司存在的财务质量问题
(一)多元化经营导致财务风险高。近年,雅戈尔逐步形成品牌服装、地产开发、金融投资三大业务领域的经营格局,俗称“三驾马车”。但是,虽然多元化经营会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因为雅戈尔公司选择实施的是与主业服装业非相关的多元化战略。大型房地产企业可以凭借高周转率,融资成本等优势来减少风险,而对于像雅戈尔这样的只将房地产业作为其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就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而且近年随着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房地产业也不再景气,雅戈尔风光不再。
(二)存货积压严重。存货是影响一个企业财务状况质量的重要资产项目。据2015年年报,可看出雅戈尔公司2015年度存货账面价值为1803299158元,其中存货商品为1936351116元,开发成本为6887013865元,开发产品为7655404730元,可见该公司存货量如此之大,存货需要占用许多资金,同时为企业带来持有成本和持有风险。
(三)举债比例高造成短期偿付压力大。营运资本是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血脉,它考查企业在短期内的财务健康状况。但从公司的年度报告来看,近3年公司的流动比率分别为0.944、0.942、0.926,一般而言,流动比率在2.0及以上可取,可见公司的流动负债一直大于流动资产,营运资本为负数,说明公司使用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近几年都比较弱。
三、雅戈尔公司的财务战略管理对策
(一)与主业相关高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竞争。雅戈尔的主业经营是服装业,房地产业和投资业是它的多元化发展领域。然而近今年房地产业的预收房款都持续降低,2015年交付的项目毛利润都相对较低。因此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竞争时,选择与服装业相关的项目领域,这样可把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投入到熟悉、与主业相关的业务,可集中资源的分配,管理人员也能胜任,充分利用人力与物力。这样可提高企业业绩,减少经营风险。
(二)有效采用生产和存货管理方法。传统的物料需求计划系统(MRP)将产品从原材料开始直至完工交付的整个过程视作一系列离散事件,明确了将生产的各个部件的数量和时间安排。采用及时生产制(JIT)是综合性的生产和存货控制方法,在每个生产阶段,需要多少材料就购进多少材料,没有缓冲存货。而另一种约束理论(TOC)则是关注于消除约束因素及缩短周期时间或交货时间,试图减少存货、营运费用和其他投资的同时最大化产出。而雅戈尔公司的存货量大,随之而来的是持有成本和持有风险增大。雅戈尔及其他一些制造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库存特点、产品特点和行业特点,制定清晰的需求管理计划,从而为销售目标、市场需求和库存管理打下好的基础。
一、保险企业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1.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不强。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基本上还未纳入保险企业管理,保险经营还处于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状态;总体经营比较粗放,直接开拓市场的各基层经营单位没有把风险管理作为常规的工作来抓,即使发现了风险事故,也未尽力处理,而是把风险责任上交。
2.关注显性风险管理,忽视隐性风险管理。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由于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数量,忽视质量。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以当地市场的保费量(市场份额)为依据,保险法规和监管要求对保费地位的过分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保险公司把市场占比作为主要经营指标之一,这种没有兼顾质的基础上的量导致业务品质低下,风险因素增多。第二,保险公司的经营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对产品风险的评估控制重视不足。第三,价格制定上以低价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屡禁不止,由此引发财务风险和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第四,在发展的战略方针上,存在保险决策和经营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及保险公司长远发展战略注重不够,这样势必导致对影响长远发展的风险因素考虑不周全。第五,在制度建设上,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还很薄弱,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形成。
3.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一是保险公司一般都忽视对公众信用风险的管理,没有认真研究因恶性竞争而引起的欺诈、误导等严重缺乏公信力的行为对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二是保险公司面对同业的恶性竞争,对如何发挥同业组织的作用来规范共同的市场行为,形成有序的竞争局面重视不够;三是对保险中介的风险管理严重失衡,部分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同业组织的自律公约,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合作展业,忽视或不能对中介组织进行风险管控;四是缺乏对保险欺诈和误导进行风险管控的有效手段,保险欺诈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保险误导给展业带来的操作困难日益严重,由此对应的管控措施却尤为不力。
4.注重财务风险管理,忽视人力资本风险管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凸现人才供应的脱节,由此引发同业挖角现象十分严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考虑人才素质、业务品质、展业习惯和队伍结构,更不考虑竞争主体间队伍的相对稳定,导致保险公司间矛盾重重,也培养了一批专靠跳槽为生的业务员队伍,出现一批市场跳蚤。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市场操作过程中本身就是风险源。
5.注重财务报表静态分析管理,忽视操作过程动态风险管控。当前保险公司一般所进行的月度经营分析、季度经营分析主要是事后静态地评价达标情况,对不达标机构和指标缺少预防硬措施,也没有月度的风险管理评价报告;由于有些风险管理指标无法量化,年初下达计划指标任务时也没有把风险管控作为关键指标;直接拓展业务的各级机构对应关键指标而制定的关键行动计划也主要是围绕关键指标的达成而进行。这些管理行为导致操作过程动态管控不力,如保费现金流的管理,应收管理人为的呆账、赖账现象时有发生。
6.没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很多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没有单独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及防灾防损管理部门,即使有这种机构的存在,其人力财力物力配备也严重不足。对于风险管理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成立稽核部门,而稽核的技术力量又相当薄弱,无法应对风险管理。
7.缺少针对分支机构的经营风险管理的专门政策。当前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合规经营意识不强。一些基层保险公司违背市场规律,盲目或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同业非理性竞争手段更加隐蔽,主要通过合同外口头承诺、系统外违规操作等方式提供高保障范围来争取业务,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积聚,特别是渗透经营中的商业贿赂问题耗蚀了行业利益,损害了保险业形象,加重了影响偿付能力的潜在风险。二是风险管控不严。如有的基层公司执行业务管理制度不严,有的营销员未在规定时间将投保资料和保费交公司,有的公司数据来源不规范,上下级机构之间销售和财务数据不一致等,这些现象导致和积累了经营风险。
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1.经营主体自身潜在的道德风险导致习惯性的风险行为发生。保险公司为达到经营目标,违反市场规律和有关制度,为获得短期利益而对长期利益的损害是保险公司主要的道德风险,而导致这类道德风险的原因与保险公司实行的绩效考核办法有密切关系。因传统绩效考评办法中经营指标的份量大,会导致业绩冲动而潜在着道德风险。同时,行业非理性竞争必然让公司间的道德风险增加,这种看似个人行为导致的经营风险,其真正的症结却是保险公司内部风险抑制机制的缺位。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这种层级过多、管控不力导致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2.全面的风险管理环境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受到很多环境因素或“软因素”,具体包括行业文化、管理风格等的影响,其中行业文化尤为突出。文化因子对于风险管理效能的影响呈倍数作用,先进的行业风险管理文化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滞后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风险管理效能的缩小作用也是呈倍数作用,如果从环境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往往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风险管理不仅需要从组织、流程、技术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还需要从文化等环境因素方面去培育和经营。而当前整个行业都在急功近利地对市场进行破坏性开采,没有进行行业的风险环境培育。
三、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1.严格控制现金交易风险。保险公司应全面推行资金收付转账结算,严格遵守国家《现金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充分利用银行结算工具,尽可能减少使用现金,防范化解现金交易风险。一是要把禁止业务员经手客户现金的规定纳入公司内控制度和业务处理流程,向社会和客户进行宣传倡导,并在柜面建设、账户开立、POS机设置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引导客户通过采取上门临柜、刷卡、柜员机转账、银行柜台交现或转账等多种方式与保险公司实现资金收付的直接结算。二是动员客户本人到营业柜台办理缴交、退保和赔款领取手续,或通过转账方式结算。
2.推广见费出单制度。见费出单是指先收费,后生成并出具保单。目前寿险公司普遍采用了见费出单制度,但产险公司一直通过应收来推动业务发展,导致人为操作风险的发生。各产险公司应对当前通行的先出单后收款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尤其对于分散型业务应按下述基本流程进行处理:客户投保——预核保——生成投保及缴费信息提示书——客户凭信息提示书缴清保单——公司凭缴费凭据生成并出具保单及发票。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5)23—0030—02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长期受到资金少、融资难的困扰。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担保公司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逐渐成长起来,其标志就是1992年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建立。担保公司的存在和发展为我国中小企业实现有效融资,从而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做大做强,为中小企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担保公司在最近几年迅猛发展中呈现出不少问题,特别是实力弱、风险大等,阻碍了其长远的发展。
1担保公司运营中的风险
在担保公司的运行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内外两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
1.1内部风险
1.1.1资金风险。如果担保公司为了自身短期利益盲目提高代偿率,使其资本额低于代偿额的话,很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以至于破产。发展下去,中小企业的贷款将会被银行提前收回。资金的突然抽离将会引发系统性的资金风险。1.1.2经营对象风险。我国的担保公司将其主要经营对象定位于中小企业。这是因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从正规的大型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它们缺乏正规的抵押物,没有强烈的信用观念,还款意识也相对淡薄。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就意味着面临这更大的风险和考验。
1.2外部风险
1.2.1政策风险。为了进一步的刺激内需,国家大力支持担保公司的发展,帮助其组建公司,这在客观上也为担保公司的良好运行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国情和市场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可能会做出改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上政府部门进行相关决策本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无法全面实施的问题,从而影响投资担保公司的发展。1.2.2法律制度风险。我国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目前还处于创立阶段,缺乏有效的、系统的、权威的法律法规约束。相关监管部门还不完善,处于多头监管的情况,监管系统相对杂乱无序,影响了投资担保公司的正常运作。
2基于模糊风险树的担保公司风险评估———以M担保公司为例
2.1M担保公司简介
2009年M担保公司成立,最初注册资本1千万元人民币,2014年最后一次增资后注册资本达到15亿元人民币。当前,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中小企业综合信用担保服务,在此基础上公司又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了融资租赁、典当、股权投资、小额贷款、资产管理等其他金融业务。2014年,公司应收代偿款余额较大,①是由于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例如2013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较2012年增长了97.49%;②是整体经济环境影响,2013年、2014年国民经济增速放缓,资金成本较高,中小企业违约率有所增加,公司担保代偿率有所提高,未来的经营中需要进一步提高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
2.2风险识别与风险树构建
通过调研和总结,得出M公司的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外部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宏观环境风险和法律风险。其基础风险包含战略决策错误风险、战略执行风险、预算差错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业务集中风险、风险管理制度及内控系统不完善、人员缺失风险、道德风险、公司治理风险、声誉风险、银行无法提供充足资金风险、融资市场资金需求降低风险、受保客户违约风险、合作银行违约风险、经济下滑风险、产业内竞争风险、法律、政策的不利变动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等19项风险。然后根据M担保公司风险结构,结合风险事件间的“或门”关系构建M担保公司风险树。
2.3确定隶属度
首先根据上述风险类别确定应赋予不同调查对象不同的权重,然后按照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结果,得到综合风险评分结果,以数值最大法确定风险的相应级别,集合Refaul等对评语级的假设和三角模糊数模型,可以得出19项基础风险的风险级别和对应的三角模糊函数。
2.险定量分析
经过确定隶属度函数,确定了所有19项基础风险的三角模糊函数,也大致确定了各基础风险的风险水平,现在按照基础风险水平确定中间风险和顶层风险的风险水平。以各风险事项的均值作为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可知中间风险排序如下:经营风险>宏观环境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战略风险。另外,风险事项对应的三角模糊函数上限与下限差代表了风险的模糊性,即风险的不确定性,从上述的计算结果也可以得出中间风险的不确定性排序,其排序结果如:法律风险>宏观环境风险>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为了得出M公司整体风险水平,根据上述的二级中间风险项计算一级中间风险项,及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水平,计算其结果如下:内部风险=(0.9145,0.9775,0.9953)外部风险=(0.8888,0.9685,0.9929)总体风险=(0.9905,0.9993,1.0000)上述计算结果显示投资担保内部风险的上下限与均值都高于外部风险,说明M公司的内部风险大于外部风险,但是内部风险的模糊性小于外部风险,即外部风险相对于内部风险更不容易把握,不确定因素更多。
3担保公司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分析发现,内部风险的可控且影响巨大,以及外部风险的不可控性,本研究的对策建议以内部风险为主,外部风险控制为辅,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3.1全面控制预算
担保公司应该加大对全面预算的管理与控制,制定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并明确指出各部门应该承担的预算管理职责,授权批准程序要严格执行,协调好各项工作。具体来说,担保公司可以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专项负责各项预算目标和政策的设定、实施和监管,最终实现公司的预算,保障公司资金安全。
3.2落实项目经理第一责任制
在担保公司中,项目经理往往处于业务的第一线,能够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发展方向。项目经理第一责任制要明确规定项目经理对所调查信息的来源、准确性及系统性、全面性负有责任。同时,在进行受保后对客户进行跟踪调查中,要认真细心,发现可能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3进行有效的保后管理
担保业务并不会随着担保合同的生效而结束。这是担保公司履行担保职责的起点。担保公司应该建立完善、及时、系统的管理措施,跟踪管理相关客户,直到担保终止。融资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失,只可能进行控制和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这就意味着,担保公司需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债务追收和资产保全体制,必要时用来降低损失,防范风险。
3.4实施外部风险补偿机制
从外部来看,政府相关部门给与了担保公司一定的支持,用以促进资本市场化的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更应该加大对担保公司的补偿力度,提供定额补助或者按担保公司的担保方式进行补偿。同时,也可以采取减免税收或者经营性补偿的方法对担保公司的风险准备金进行补充。总之,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从而保障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优化制度管理,激发自主管理对全面提升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意义[J].企业技术开发,2014,(19):99~100.
[2]李永清,任小强.融资性担保公司展业中的错位与矫正———基于东营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调查[J].中国商贸,2013,(23):88~89.
[3]殷智鸢.担保公司风险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3):120~121.
[4]马良.我国借贷市场中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博弈分析[J].时代金融,2011,(33):93~94.
2有效监管的必要性
2.1小额贷款公司性质不明
我国的金融机构分为两种,一种为银行金融机构,另一种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应该属于金融机构,但是它的性质是企业法人,并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不能办理转账、结算等业务,所以应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使得小额贷款公司性质的不明确,在实际运营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对其加强监管。
2.2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风险
2.2.1资金来源风险
2008年央行和银监会在《指导意见》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的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此项规定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仅能经营“只贷不存”的业务(钟勇,2015),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只能运用有限的资金进行放贷,影响了资金的周转效率,造成资金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融入资金的利率按照同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加点计算,故其资金成本相对较高(汤碧,2012;杨林生等,2014),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扩张和发展速度。
2.2.2信息不对称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想要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关键就是控制信息不对称风险,尽量减少呆账坏账。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借款方和贷款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缺乏借款人偿债能力、风险了解途径。贷款前,信用风险越高的借款人为得到贷款愿意接受较高的贷款成本,而那些信用好、风险较低的借款人则不愿支付较高的成本,故产生借款人逆向选择的问题;贷款后,信用良好的借款人会及时足额还清贷款,而信用差的借款人则不能及时足额偿还贷款,甚至不偿还贷款,这就出现了借款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信息不对称风险加大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获利风险。2.2.3经营风险小额贷款公司面对的客户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它的出现是一项重大的金融创新。在对客户进行贷款时,小额贷款公司手续简便,可操作性强,灵活性大,贷款审核时间通常为1-3天,审批的效率高,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金融机构服务覆盖的不足。贷款程序之所以简便,是因为小额贷款公司对贷款人的审查并不严格,加大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风险。
2.3监管主体不明确
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体不明确,容易出现监管范围重叠或者监管冲突。《指导意见》规定,“申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向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正式申请,经批准后,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注册手续并领取营业执照。此外,还应在五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相关资料”。由此项规定看来,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权和监管权归属省级地方政府,但具体监管部门并未指定,其他相关部门也对其监管负有一定责任。各省区根据本省特点对监管机构作地方性规定,因此各省具体监管部门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省区由地方金融办管理,一部分省区成立省级联席会议,一部分省区规定中小企业管理局负责监管。各地方监管部门和责任分摊不明确统一,容易产生监管冲突,的规章制度政策不一,监管职责重复,发生问题时容易相互推卸责任,更可能出现监管空白,而且监管部门较多时也会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应接不暇,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2.4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才刚刚起步,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仅有一些监管部门和各省有关部门出台的指导意见、办法,但仅凭这些是无法实现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约束和相应保护的,并且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
3改善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措施
随着小额贷款公司规模扩大、数量不断增多,其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现有的监管措施已不能满足小额贷款公司当前的发展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营造良好的监管政策环境。
3.1非审慎监管方式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模式为“只贷不存”,所以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只对其实行备案登记方式,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定期将贷款发生额、余额、客户数量、贷款利率等主要信息报给监管部门备案即可,故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尚不严格,应采取一定的监管方式。监管方式有两种:审慎监管和非审慎监管。审慎监管针对的是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金融机构,包括采取资本监管、贷款分类和提取损失准备金等措施,目的是保证其良好的财务状况,监管成本较高,比较严格。非审慎监管也称为合规性监管,重点在于保护客户及其信息的透明度,对于财务报表的状况并不过分看重。就目前情况来看,随着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规模、业务的不断发展,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截止到2015年一季度已有8922家,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众多且分布分散,其“只贷不存”的业务模式并不涉及存款人利益的保护,贷款规模相对于一般商业银行来说也较小,根据国际上小额信贷发展经验一般采用非审慎监管方式,不但有利于小额贷款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基础上开展自我监督,而且成本较低。结合以上因素考虑,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比较适合非审慎监管方式。
3.2行为监管
行为监管,包括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准入监管、参与人监管等,主要目的是使小额贷款公司在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交易时更安全、公平和有效。
3.2.1放宽资金准入监管
资金准入的监管目的是防止非法资金流入小额贷款公司,进而进行非法集资和洗黑钱等违法行为,但各省基于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角度纷纷提高了注册资本限额,其限额甚至超过《商业银行法》对于农村合作商业银行的规定,过高的注册资本压缩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获利空间,故应适当放松资金准入的监管。部分省份在《指导意见》基础上,针对本省实际情况扩大了资金的来源,如浙江省出台的暂行办法中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向股东定向借款,可以在本市区域内进行资金拆借,以回购的方式开展资产转让交易,发行小额信贷权益证券等。各省在徐进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发展时,应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进行调节,同时国家在监管时也应放松资金准入监管,维护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益。
3.2.2经营监管
相对于成熟的金融机构来说,小额贷款公司属于新兴机构,其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管理经验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相关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引导和扶持,以及采取一些相应地措施,如实施对其提前预警、及时识别各种风险,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等。对于经营的业务方面,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经营小额贷款业务和一些低风险的服务业务,业务形式较为单一,在其经营状况良好和社会信誉提高时,监管部门应考虑根据其经营情况适当放松监管,增加利润来源。
3.2.3退出机制的监管
一个健康的行业必须在具备准入机制的同时具备退出机制,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不可能都是成功的,对于失败的小额贷款项目或公司应当引导其平稳的退出,以减轻小额贷款公司退出时对市场的影响。《指导意见》为小额贷款公司规定了三种退出方式,即解散、破产或改造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解散、破产是按照一般公司法和破产法进行的,并未充分考虑小额贷款公司自身金融风险特征,而且改造为村镇银行时存在公司所有权问题。暂行规定要求村镇银行发起人是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若小额贷款公司改造为村镇银行,原来股东的所有权、控制权将会失去,进而违背了小额贷款公司股东进入金融业的初衷,所以对于是否转制为村镇银行上应慎重考虑。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退出机制,不仅要依靠各省出台的政策法规,国家层面也应尽快完善相关机制的建立,充分考虑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特征,在改造为村镇银行时,通过设置股权结构来解决问题,以小额贷款公司原有股东为主,银行股份占比要适当,改善小额贷款公司退出机制。
3.3信息披露监管
小额贷款机构应该定期向其监管部门披露自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等相关资料。对于小额信贷公司来说,信息的披露成本相对较高,所以不适宜采用针对吸收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来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监督,既要对其适当放松监管条件,又要保证信息的透明度程度。为防范信贷风险,将小额贷款机构纳入银行征信系统,虽然人民银行已经下发了通知,但是实际真正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小额贷款公司很少;建立社会征信系统,输入农村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建立起民间借款人信用评级制度和监督机制,对于不同的信用等级的企业和个人给与不同的信贷额度,从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对象行为。2014年,辽宁省政府金融办将小额贷款公司的现场检查工作融入监管评级中,实施了“以评代检、分类监管”的行业监管,推动全省小贷公司的依法合规经营。
3.4部门配合及法律监管
各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在法律制度、技术等方面进行相互配合才能使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逐步完善。国家鼓励各种小额贷款,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各监管部门应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的实际情况,分工明确,协调监管,同时应该出台专门适用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性质、法律地位、准入条件、设定人数、放贷规模、监管内容、法律责任等,共同防范金融风险。
1.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不强。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基本上还未纳入保险企业管理,保险经营还处于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状态;总体经营比较粗放,直接开拓市场的各基层经营单位没有把风险管理作为常规的工作来抓,即使发现了风险事故,也未尽力处理,而是把风险责任上交。
2.关注显性风险管理,忽视隐性风险管理。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由于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数量,忽视质量。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以当地市场的保费量(市场份额)为依据,保险法规和监管要求对保费地位的过分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保险公司把市场占比作为主要经营指标之一,这种没有兼顾质的基础上的量导致业务品质低下,风险因素增多。第二,保险公司的经营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对产品风险的评估控制重视不足。第三,价格制定上以低价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屡禁不止,由此引发财务风险和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第四,在发展的战略方针上,存在保险决策和经营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及保险公司长远发展战略注重不够,这样势必导致对影响长远发展的风险因素考虑不周全。第五,在制度建设上,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还很薄弱,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形成。
3.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一是保险公司一般都忽视对公众信用风险的管理,没有认真研究因恶性竞争而引起的欺诈、误导等严重缺乏公信力的行为对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二是保险公司面对同业的恶性竞争,对如何发挥同业组织的作用来规范共同的市场行为,形成有序的竞争局面重视不够;三是对保险中介的风险管理严重失衡,部分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同业组织的自律公约,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合作展业,忽视或不能对中介组织进行风险管控;四是缺乏对保险欺诈和误导进行风险管控的有效手段,保险欺诈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保险误导给展业带来的操作困难日益严重,由此对应的管控措施却尤为不力。
4.注重财务风险管理,忽视人力资本风险管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凸现人才供应的脱节,由此引发同业挖角现象十分严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考虑人才素质、业务品质、展业习惯和队伍结构,更不考虑竞争主体间队伍的相对稳定,导致保险公司间矛盾重重,也培养了一批专靠跳槽为生的业务员队伍,出现一批市场跳蚤。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市场操作过程中本身就是风险源。
5.注重财务报表静态分析管理,忽视操作过程动态风险管控。当前保险公司一般所进行的月度经营分析、季度经营分析主要是事后静态地评价达标情况,对不达标机构和指标缺少预防硬措施,也没有月度的风险管理评价报告;由于有些风险管理指标无法量化,年初下达计划指标任务时也没有把风险管控作为关键指标;直接拓展业务的各级机构对应关键指标而制定的关键行动计划也主要是围绕关键指标的达成而进行。这些管理行为导致操作过程动态管控不力,如保费现金流的管理,应收管理人为的呆账、赖账现象时有发生。
6.没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很多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没有单独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及防灾防损管理部门,即使有这种机构的存在,其人力财力物力配备也严重不足。对于风险管理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成立稽核部门,而稽核的技术力量又相当薄弱,无法应对风险管理。
7.缺少针对分支机构的经营风险管理的专门政策。当前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合规经营意识不强。一些基层保险公司违背市场规律,盲目或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同业非理性竞争手段更加隐蔽,主要通过合同外口头承诺、系统外违规操作等方式提供高保障范围来争取业务,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积聚,特别是渗透经营中的商业贿赂问题耗蚀了行业利益,损害了保险业形象,加重了影响偿付能力的潜在风险。二是风险管控不严。如有的基层公司执行业务管理制度不严,有的营销员未在规定时间将投保资料和保费交公司,有的公司数据来源不规范,上下级机构之间销售和财务数据不一致等,这些现象导致和积累了经营风险。
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1.经营主体自身潜在的道德风险导致习惯性的风险行为发生。保险公司为达到经营目标,违反市场规律和有关制度,为获得短期利益而对长期利益的损害是保险公司主要的道德风险,而导致这类道德风险的原因与保险公司实行的绩效考核办法有密切关系。因传统绩效考评办法中经营指标的份量大,会导致业绩冲动而潜在着道德风险。同时,行业非理性竞争必然让公司间的道德风险增加,这种看似个人行为导致的经营风险,其真正的症结却是保险公司内部风险抑制机制的缺位。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这种层级过多、管控不力导致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2.全面的风险管理环境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受到很多环境因素或“软因素”,具体包括行业文化、管理风格等的影响,其中行业文化尤为突出。文化因子对于风险管理效能的影响呈倍数作用,先进的行业风险管理文化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滞后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风险管理效能的缩小作用也是呈倍数作用,如果从环境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往往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风险管理不仅需要从组织、流程、技术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还需要从文化等环境因素方面去培育和经营。而当前整个行业都在急功近利地对市场进行
破坏性开采,没有进行行业的风险环境培育。
三、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1.严格控制现金交易风险。保险公司应全面推行资金收付转账结算,严格遵守国家《现金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充分利用银行结算工具,尽可能减少使用现金,防范化解现金交易风险。一是要把禁止业务员经手客户现金的规定纳入公司内控制度和业务处理流程,向社会和客户进行宣传倡导,并在柜面建设、账户开立、POS机设置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引导客户通过采取上门临柜、刷卡、柜员机转账、银行柜台交现或转账等多种方式与保险公司实现资金收付的直接结算。二是动员客户本人到营业柜台办理缴交、退保和赔款领取手续,或通过转账方式结算。
2.推广见费出单制度。见费出单是指先收费,后生成并出具保单。目前寿险公司普遍采用了见费出单制度,但产险公司一直通过应收来推动业务发展,导致人为操作风险的发生。各产险公司应对当前通行的先出单后收款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尤其对于分散型业务应按下述基本流程进行处理:客户投保——预核保——生成投保及缴费信息提示书——客户凭信息提示书缴清保单——公司凭缴费凭据生成并出具保单及发票。
二、当前我国物业公司经营管理的缺陷
(一)物业公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验不足
前文已述,物业管理公司是服务性强、覆盖面广、专业性高的新兴行业。无论是对管理人员还是其他从业人员,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都较高。然而我国大多数物业公司的从业人员都为“半路出家”。很多从业人员都并未受到过正规且专业的管理技能培训。不仅不具备系统的物业管理知识和技能,还缺乏必备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经验。物业公司由于其特殊性,常常需要面对各类纷繁的管理业务和处理业主提出的各种问题,需要协调的关系众多,许多从业人员由于经验不足、素质不高,无法全面应对各类事务,力不从心。受此限制,目前大多数物业公司的经营管理内容多局限于公共服务项目。比如,水电管理、入住管理、卫生管理、车辆管理、保安管理、设备管理、绿化管理等。专项经营和多种经营很少涉及。
(二)物业公司从业人员对物业管理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目前,我国很多物业公司的从业人员都将物业公司的管理和服务内容局限在保洁、清扫、绿化草坪、垃圾清运、维修房屋水电等一般项目,并且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工作效率慢,行政色彩浓厚。有些物业公司过于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业主的应有权益,甚至以侵犯业益为代价而获取自身经济利益。还有些物业公司的经营管理仅是对业主提供房屋及配套设施的养护维修,而不顾生活环境的创造与保护。而这一切,无一不是由于物业公司从业人员对物业管理的内涵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三)物业公司收支行为欠规范,缺乏透明度
物业管理公司是属于第三产业的一种服务性行业。其经营方针通常是“保本微利,服务于社会”,物业管理内容更是集经营、管理、服务于一体。物业管理公司的主要经营收入来源于向住户提供有偿服务和收取管理服务费。合规正当的收费是物业管理公司持续发展的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物业公司的收支行为欠规范。有些物业公司按年或按季度收取物业管理服务费,而有些物业公司一次性收取3-5年不等的管理服务费,无偿占用后续资金,或者直接挪作他用。有些物业公司采取“多收少支”的收费办法,致使所收款项远远大于业主所享受的物业管理服务。物业公司收支行为不规范,主要原因是物业公司的收费依据和标准、收费项目等并不公布,收支帐目记录也并不公开。业主提出疑问时,物业公司缺少详细说明和解释。这种不规范行为,必然会给物业公司带来不良影响,从而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加强物业公司经营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引入“末位处罚制”,完善人员绩效考核机制
“末位处罚制”是物业公司从人员管理角度加强其经营管理的一种手段。所谓“末位处罚制”,主要是指物业公司在每会计期末,对公司内员工进行考核排名,选出处于末位的2-5名在本会计期内纪律松懈、表现较差、工作绩效平平等不良员工,对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或降职处罚。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公司内员工服务业主、爱岗敬业意识。“末位处罚制”的具体措施:每一会计期末,公司需将单位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进行绩效考核,并将《员工季度考核表》上报公司办公室;公司工会要选取一定人员组成考评小组,由小组成员对公司每一位员工进行综合评定,并将成绩进行排名,选出成绩最差的2-5人;将这些人员的名单报经公司管理者或工会,作出相应处罚。
(二)通过开展保险业务,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公司可以通过招收金融保险类的相关人才,建立一个全方位、科学立体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对公司的客户可能面对的经营风险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从而提出合理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如此,公司可以通过此类业务充分提升资产的知名度,为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奠定基础。
(三)提供特色服务,适当开展一定的中介业务
随着公司业务的逐渐展开,公司可以利用手里的客户资源适当开展一定的特色服务。例如,公司可以为客户群组织一定的文化或者业务交流,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场地、道具等,以中介费的形式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另外,公司还可以为客户提供购置家具服务或者餐饮服务等,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公司业务的拓展提供条件。
(四)对专业经营多加钻研
随着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接轨,越来越多的行业将会受到外来市场的冲击。物业公司势必也要提升自己的经营业务,以适应世界经济环境的需要。如今的世界性物业经营市场开始增加业务的纵深,法律、评估、咨询等相关业务渐渐补充进来,使物业管理成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经营管理体系。公司在招募多方面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钻研经营方法,缩小也世界经营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