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历史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10-30 11:06: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历史的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篇(2)

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主义教育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话说,读史使人睿智。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知道历史的变迁更替,进而在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实现自我的良性发展。因此,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还在于让学生内化历史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有效践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呢?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让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素质教育服务。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在课本中表现为巨大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但是,因为教学编写和出版需要一些时间,其知识也就具有陈旧性和老化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党的最新精神和当前的社会实际,对教材中的较难问题进行删减,对一些重复内容进行取舍,对一些抽象空洞的内容加以形象化,以促进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好素质教育更好实施。

篇(3)

究竟什么是课堂管理?一些人把课堂管理仅仅理解为是课堂控制、对课堂纪律的管理,没能真正理解课堂管理的内涵。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在《课堂管理与沟通》一书中提出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管理与沟通的规律和技巧,实现与学生有效的课堂交往,在交往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随着课改的深入,历史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行为也引起了教师们的关注。如何改善历史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中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了。

一、初中历史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学生的价值呈多元化,有自己的思想,对老师和家长不再盲从,老师的权威日渐下降。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在拜金主义、钱权交易、行贿受贿、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下,迷失了方向,对丰富的历史文化不屑一顾,颠覆传统、崇尚自由、推崇后现代。加之课改要求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活”起来了,但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活”和“动”的真正内涵没把握好,结果热闹了课堂,但课堂的管理却出现了问题。

(一)历史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上课铃响了,一些学生却充耳不闻,各玩各的,还在疯闹,没有做好课前准备的意识。课堂中,一些学生书不带、辅导资料不带,课堂不做笔记;课堂上,旁若无人,想说就说,想动就动,对老师的讲解胡乱插嘴;脱离主题、高谈阔论;玩手机,听MP3;顶撞老师,不把教师放在眼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历史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责任心不强

课堂管理意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觉运用科学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原理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智慧。初中一些历史教师把管理学生的任务看成是班主任的事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有了这种想法,就常常会出现当自己的课堂有问题时,总怪班主任管理不当,班级的学习风气差,而不从历史老师自己身上找原因。诚然有些班班风确实不好,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影响老师上课,但也有些历史老师无论上哪个班课堂都会出现问题,这就要我们老师找找自己的原因了。教师本身事业心不够强,教学态度不端正。初中历史学科因不是中考必考科目,在一切为了考试的功利主义驱使下,被认为是豆芽学科,在学校的地位较低,学生和家长也不重视,一些习惯较差的学生把历史课当成了情绪调节课,上课随意说话,扰乱课堂纪律,历史教师的待遇和其他主科相比也相对较低。不同的待遇和地位造成了历史教师的不满和抱怨,教学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三)历史教师对课堂管理的内涵缺乏认识

课堂管理牵涉的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上课开始到整个课的结束,涉及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一些历史教师片面地认为课堂管理就是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于是认为管理得学生服服帖帖,乖乖听话,课堂不敢随意发出声响就是成功的管理。面对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是去认真分析,要么暴跳如雷,对学生大吼大叫,要么就听之任之,难得管。当老师把课堂管理仅仅看成是课堂纪律,是约束好学生时,我们的课堂就会真正出现问题。影响课堂管理的问题很多,历史老师如果不去分析课堂出现问题的原因,不会去洞悉学生心灵深处真正所需,优化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那么久而久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张,课堂管理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专制、要么放任。

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管理的策略

我国学者马彦宏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妨碍自己的学习,有时还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行为”。[1]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面对无效的课堂管理更要承担起责任来,努力探索,寻找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管理的策略。

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新时期,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权威式、命令式和强制式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不利于教学开展。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转变自己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发展中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学生的头脑里,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感受事物,自己去分析、思考。初中学生又是一个身心都还不成熟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都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每个学生的环境、经历都不同,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你的教育,“爱”是连接师生的桥梁,用用真情来营造良好的实施关系。

二是历史教师要组织好教学内容,爱岗敬业,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要对得起这份职业,为学生负责,爱岗敬业。教师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就能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场景,努力让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味,具有激情,让历史事件丝丝入扣,历史人物活灵活现,整个课堂充满了美的享受,促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最终变得乐学、想学、爱学。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明白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要控制好课堂的节。制定有效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管理制度,让学生体会到制度的人文关怀,主动去遵守。

三是历史教师要提高机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突发事件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在课堂上突然发生的,教师要掌握一些应对的技巧。比如对课堂上出现的打架事件,可适当采用冷却处理法;对学生突然提的刁钻的问题,教师要机智地因势利导法,等等。

篇(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被称为是问题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老师展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去追求知识,以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学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探寻路线,让学生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获取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够认清历史事物间的共同属性和内在规律,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综合能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拓展,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学顺利地展开,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教材的关键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2.坚持启发性原则

要想让学生提出有效的历史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教师要先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直接地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学生经过积极地思考去寻找其中的突破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再通过分析、探索最终解决问题掌握所学知识点,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拥有持久的动力。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由于课堂气氛紧张,加上学生大都畏于教师的权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问题,这样只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更容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问。教师要真正将学生视为是学习的主体发,在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要使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民主,为学生积极发言,勇于发问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构建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敢于发问。

2.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提问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少疑问才越多,实则差矣,学生储备的知识量越多时他的疑问才会越多。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处于完全未知状态时,他也不具备相关知识的提问能力,只有对这方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具备提问意识。对于初中生而言,其了解的历史知识十分有限,学生需要对通史有所了解才能具备提问能力。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从扩充学生知识面入手,通过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

历史作为一门信息量大且内容繁杂的学科,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和教学技巧,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教师除了要考虑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将备课的重心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层面之上。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索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自主提问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

近年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主打方向,各门课程都在倡导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通过这门课程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让他们学会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结构。比如,问题意识的养成。一个只有真正懂得问为什么的学生才说明他真正地学会了知识。有胆量在课堂上提出质疑,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佼佼者。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也将让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发生转变,当他们在面对一个新鲜事物时,往往不是思考这个新事物的价值,而是思考这个新事物是如何来的,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本文所探究的是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从以下三点做出分析。

一、中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虽然说近年来教育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即使在课堂中融入了素质教育,多半教师都会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这一环节。初中历史课堂,多半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师授课、学生接受的模式使得学生感觉这门课程十分枯燥,而有些时候教师利用一些历史小故事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但往往故事结束学生的兴趣亦停止,可以说历史课堂没有任何色彩而言。这种课堂很难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注重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认为这些问题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的消极思想就更使得历史课堂的问题意识培养很难被建立起来。

二、初中生问题意识相当薄弱的原因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因此就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思考能力,慢慢地只喜欢听教师讲课,课堂上不愿意多思考。(2)教师成为课堂中心,导致学生认为教师所说的全是真理,失去思考提问的能力。(3)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点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的。以上这三点因素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创新能力,不愿思考。

三、探索培养初中生历史课堂问题意识的方法策略

1.建立最佳的学习环境

所谓的建立最佳学习环境是指让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初中历史课本中,关于的这一课,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应刻意让学生记住其历史时间、地点以及影响。教师要逐渐地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且提出一些较为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2.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将这一思想融入每一节课堂中去,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转变。历史课堂并不仅仅是讲故事,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反思。比如,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难道只有负面影响,没有推动历史的意义吗?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3.建立自由、和谐的课堂

自由、和谐的课堂是指学生与教师同样都有提问的自由权利,

同时学生与教师具有平等的地位。很多学生其实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在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有些学生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碍于自己是学生,反对教师是相当不正确的做法,他们往往选择沉默,这就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被消磨,慢慢失去提问的兴趣。因此,自由、和谐的课堂很重要。

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会使用机器的创新者,而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因此,我们在各门课程中都要融入素质教育。本文所探究的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问题意识的养成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学会提问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因此,学生学会提问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苏莹.浅析初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篇(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表明疑问是一切智慧、思维的开始,是发现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感悟知识奥妙的主要途径之一。新形势下的初中各科教学要求在完成传统教学任务过程中需进一步拓展课本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想法。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才能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新课改,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课堂教学应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新的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一度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教学内容往往显得比较抽象、枯燥,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思维去分析教学内容,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本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而仅仅是将知识强加给学生。长期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厌倦心理,逐渐对学习历史知识失去兴趣,从而难以达到理想学习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探索中,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针对初中生这一特点,教师应将“疑问”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重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分析

(一)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知识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教师设计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答,让学生通过翻看书本、查阅资料去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知识,但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没有机会提出问题,忽略了学生是否存在疑问,没有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只是注重自己是否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达到了教师的要求。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自然也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二)教学中未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笔者通过对身边课堂长期的观察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畏于教师权威不敢提问。由于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比较多,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根本无暇顾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详细讲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但是并未真正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状态;同时,部分学生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肤浅而羞于提问。不管何种情况,导致课堂提问氛围不浓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偏差,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是单纯用“对与错、是与非”为标准,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教材及教师预定范围内,久而久之便导致学生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环节被淡化甚至消失。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一)营造轻松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思维学研究发现:当人处于一个高度放松、自由的环境中,其思维能力也会进入高级别的组织调解阶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营造一个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心理上放松警惕,在自由、安全的氛围下主动去观察、思考,刺激班级群体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就是这种扭曲的课堂地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自主思考、提问的意识、权利被完全抹杀,也就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一片雅静的原因所在。对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指导教学构思,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并借助丰富的教学情境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站在学生角度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在教师的合理诱导、启发下,学生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学生也会越来越会提问,课堂氛围也会越来越好。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对于初中历史课堂而言,教师应深入分析导致学生学习中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并借助历史学科的特色,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乐问,享受到提问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1]封志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学周刊,2014,26:147.

篇(7)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历史学科在中国教育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古语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初中生学好这门学科不管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改变历史学科现在所处的地位,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也是我国教育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历史学科一直被当作“副科”,是一种仅为了升学的非主要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有些学校就不重视专业历史教师的配备,甚至有些历史教师半路出家,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改变历史学科的地位必须要加强学校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

2.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足

初中历史是一门文科课程,具有较多繁杂的知识点,因此许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重视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学生就没有了主观能动性,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3.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大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周而复始,学生会对历史学科产生怠倦的情绪,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影响下,认为学历史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因此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难以培养对历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改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改变教育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端正教学目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升学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历史教师进行专业学习,让他们在相互切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只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才能有所提高。

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现代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因此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采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在观看完记录片后,鼓励学生发表一下对于纪录片的感想,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这门学科的最好方法。由于初中生处于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的特殊时期,为此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的课外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篇(8)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转变教师观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初中正处于学生生理心理发生变化的转型阶段,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本,从传统的教师要学生学转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把理论教学转变成兴趣教学。让学生明白学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了解过去。让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角,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时代责任和自己承担的历史任务。例如学习林则徐,在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地点、时间、人物等方面更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民族英雄的精神与气节。

2.创新教学模式

应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满堂灌的做法,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改变授课方式,把以前单向的教学传授改成双向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将一些资料、图片、视频等全方位生动地给学生展示。同时教师可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相关历史问题加以探讨。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并对新知加以巩固,使问题更加明确清晰。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教师在讲该课前给学生们播放一段英国给中国进口压片,中国人民吸食鸦片后受害的视频,让学生明白鸦片的危害。随后通过教师进一步讲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解读和播放,让学生知道的前因后果。然后分组讨论给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一路下来有声有色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其中,自己动脑思考、探索。在对历史加深记忆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教学质量。

3.转变价值观念

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价值,这不仅仅要转变教学观念,也要转变价值观念。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所在,同时感悟到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让他们明白“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和民族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学习中国历史,就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脉相传,源远流长。对历史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中的精华要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可丢弃的历史国宝,成为我们优良文化活的灵魂。为此初中生应转变学习价值观念和学习态度。例如讲汉代与唐代我们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这两个朝代我们的祖先就本着与少数民族建立睦邻友好的关系,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彼此建交。为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今天奠定了基础,也让我们深刻理解我们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由来和我们文化大融合的历史渊源。对我们当今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有其借鉴意义。

4.提高师资力量

篇(9)

问题意识是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有效提问是学生进行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具体表现,从传统教学中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问意识是新课改环境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也是教师要对学生培养的一种意识。在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意义

1.提问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心情愉悦的、情绪良好的状态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生能够对所学习内容进行提问,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表现,从学生心理的层面来看,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是乐意接受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情绪是良好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提问,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对所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形成自己的思考,最终把教材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存在学生的脑海中。可见,提问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课堂学习的有效化。

2.课堂提问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倡导学生提问,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和时间,是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的一种表现。教师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就是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了学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某个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学生对相关的知识产生了疑问,在和同学、教师交流的过程中,相关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有学生自己的思维参与活动,这样获得的知识留存于学生的记忆也更长久,也就是说,通过问题探究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和牢固。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并且教师还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具备什么样的教学思想直接决定学生接受的教育课堂类型和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程度。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提问,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是重要的前提条件。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意愿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让学生敢说。(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敢说,敢问。在学生进行发问的过程中,对于有建设性的提问,教师要鼓励其他的学生向他们学习,或者让同学评一评这些学生的提问好在哪里,哪些地方是自己在今后的提问过程中需要学习的?这样,通过向会提问的学生学习实现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2)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提问,就要让学生愿意提问,这和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向教师提问。尤其是班上中下等的学生进行提问,当他们问不到正题上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提问的正确方向。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多和他们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们的爱,从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和教师进行课堂交流。

2.以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循序渐渐,让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层层深入,通过教师给学生的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的问题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会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效仿,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提问式的课堂教学中来。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章节的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问题意识是初中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发问,做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取消学生提问的忧虑,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另外,教师还要做好学生提问的榜样,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引积极、主动地发问,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篇(10)

一、运用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理念的改变和新课标的出现,明确了素质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指出,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应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求知欲望以及正确的三观。只有经过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拥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才能发现并深入思考未知领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它是革除传统教学手段的新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手段之一。问题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带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寻求答案、交流合作,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感受知识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以问题的情景为探索知识的基础,熟练的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习、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问题式教学法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独立思考,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必备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初步系统的学习阶段,也是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产生兴趣的重要阶段。历史这一学科知识点覆盖面广,并且知识点杂乱,在学习时很难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产生好感,并且产生兴趣,还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从书本中寻求新知,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题。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它能够将书本上提供的现成知识转化成学生们自己的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新时代下优秀人才的教学关键。学生像一颗种子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的,只是给予学生们必要的生存条件就像是阳光、空气、水,只给他们适当的关心和照料,让学生独自成长。这样成长出的人才具有更多优秀的品质。不论是在今后的生活上或是工作上都会更加受到p识。

三、使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让课堂变得枯燥,学生无法在课堂上集中精神,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喜欢上独立思考?问题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切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历史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文学素养,增长某项技能的方法都可以算得上是“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和传统的历史教学相比,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原因就在于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拿学习第一次来说大致可以分为:背景、原因、导火索、结果几个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由浅至深一步一步了解的起因、经过、结果,自然会更加记忆深刻。带着问题找答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教师工作量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技能。

四、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问题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记忆为主要线索,并且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是教师在备课时以本课的主要知识点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将问题带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理解并讨论问题,最后由教师根据讨论结果对问题进行讲解,并布置作业,加强学生记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放弃以往铺天盖地的知识点传授,转变成留有空白的教学,增加学生课堂实践机会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锻炼。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不能像以往一样将知识点编成条条框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使教学中有部分问题拿给学生们思考探索才能使学习变得回味无穷,引人入胜。避免了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同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将获得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要比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更加任重而道远。问题式教学方法可以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点面前自求自得,不仅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11)

教师做课堂教学设问的意识和能力是学生质疑、疑意识和能力的导因。因此教师必须提起重视。什么是设问呢?设问是指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设问不是对学生的拷问,而是对学生的引领和影响。设问是教学的生命。

一、当前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一)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学校等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选定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提问题,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没有认识到如何能将方法和知识进行链接的方式。在当前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过程等都应当有所改进。

(二)中学历史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历史学习主要是以历史素材为基点的,而中学的历史教学材料大多是以课本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图片为主,过分政治化、理论化,缺乏生活化、时尚感,从而弱化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历史教材通常会有固定的观点,缺乏对立、辩证的史学思维,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创造思维、问题思维被束缚。另外,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当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进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构建问题平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一切创造始于“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在知识层面上止步,而是应当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实验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问题探讨课堂,让学生以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师生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互动的交流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另外,在课后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材料、图书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让他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帮助学生联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当下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实践上的优化,将简单的理论分析和史实记述等辅以矛盾的说法、各种史学观点、丰富的史料等,达到“无疑处生疑”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其中提到的“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氛围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生质疑能力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