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10-30 10:24: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

篇(1)

什么是康复训练?

看到“康复”这个词,人们会以为是得病后恢复健康的意思。其实,康复一词来源于“rehabilitation”。直译是“再适应”。对于脑中风患者来说,康复训练就是指采取一切措施预防后遗症的发生和减轻后遗症的影响,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方法对残疾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从而达到使患者再次获得生活自理能力而重返社会的目标。

在日本,歌唱家西城秀树、经济人类学家栗本慎一郎、免疫学家多田富雄、棒球教练长岛茂雄等患脑中风的名人在进行康复训练后重返社会的例子为人们所熟知。虽然他们还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但刻苦的康复训练使他们获得了重新活跃在社会舞台上的能力。其中,栗本慎一郎先生独创的康复训练方法还挺有趣呢。

栗本先生的康复故事

1999年10月的一天清晨,时任日本众议院议员的经济人类学家栗本慎一郎先生(58岁)在户外锻炼时突然觉得左边手脚无力,想赶紧回家却发现不认识回家的路。等找到出租车时,他的舌头已经转动不灵,无法告诉司机要去哪儿。他被送到医院并接受溶栓治疗时,已经过了急救的黄金时间――发病3小时以内。经积极抢救后,栗本先生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右脑内直径3.5厘米范围的脑细胞已经坏死。

由于右脑运动区负责左半身的运动功能,他留下了左侧偏瘫的后遗症。从此,他就开始了艰难的康复训练之路。尽管每天努力训练,但三个月过去了,进展却很缓慢。他查阅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希望能找到让右脑神经回路恢复,使左半侧身体听指挥的好办法。一天,栗本先生发现自己想活动左手时右手却在动。这时,一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闪过。

他让妻子拿来一面镜子,镜面朝右放在纸箱的中间,两手伸进纸箱中各放在镜子的两侧。这时,他让自己只能看见右手和镜子中的右手。当他想活动左手时,右手在动,映在镜子中的右手也在动,这给他的感觉仿佛是左手在活动。与此同时,他让妻子帮助他活动左手。他觉得这样可以让右脑产生错觉,以为是左手在自己活动,从而对右脑形成刺激,促进已被中断的右脑和左手之间的连接再次接通。

运用这种镜箱训练法后,奇迹发生了。两个月后,他的左手能够自主活动了。接着,他又不懈地练习独立步行,争取做到生活自理。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他能自己驾车,能跟好友们去玩喜爱的高尔夫,还以自己的康复训练经历出版了《得了脑梗塞你该怎么办7》一书。

栗本先生独创的镜箱训练法,是众多帮助重组和再建脑功能的康复训练法之一。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康复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康复知识,积极主动地钻研,在家人的帮助下锲而不舍地锻炼,是可以摆脱脑中风后遗症的阴影而实现生活自理。重返社会的。

不同时期的脑中风康复训练

许多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脑中风治疗指南,以指导脑中风的防治及康复训练。在日本,康复训练按急性期、恢复期和维持期三个时期循序渐进地进行(见68页附图)。

1,急性期

从发病开始至发病后数周,在治疗脑中风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到可以在别人帮助下在床沿上坐数分钟为目标。视患者病情的轻重,这个时期可持续一两周至数周不等。

训练方法有:

1)经常翻身

2)让手脚保持良好位置,预防关节强直(僵硬,不能活动)

3)经常活动手脚的关节

4)床上动作训J练,练习将上半身抬起

5)练习在床沿上坐稳

2,恢复期

发病后数周至数月,在专门的康复中心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以达到基本恢复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动作和机能为目标。

训练方法有:

1)练习自己乘坐轮椅移动

2)利用扶手进行站立一步行训练

3)进行用餐、写字、洗脸等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

3,维持期

发病后数月至半年以后。回到家中,巩固在恢复期的训练成果,以日常生活自理和重返社会为目标。

训练方法有:

篇(2)

2007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各地培智学校相继开展了康复训练,但很多学校陷入“想做康复,却不知道怎样康复”的尴尬境地,或处于没有理论指导,只凭着感觉走的现实局面,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的康复训练课程、模式和方法是培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康复训练的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训练方法等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现将取得的经验及问题阐述如下,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一、实施过程

1.明确康复训练目标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下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训练最终目标是使智障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不同程度、多种形式的康复,以减轻其生理功能上的障碍对学习的影响。因此,培智学校康复训练要面向全体智障生,渗透日常生活中。

2.学习康复训练知识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高度关注,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投入,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如感知觉统合训练器材、启音博士设备、蒙台梭利学具、肢体康复训练器材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如何将这些康复设备用起来,我们挑选了有责任心、上进心的教师并委派他们参加省级康复器材使用培训活动,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阅读康复设备说明书、听取安装人员的现场指导等,多途径、全方位掌握康复专业知识,并向全体教师进行二级培训。

3.安排康复训练课时

《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2008年9月,我校根据《方案》对学校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开设了康复训练课。每周课时数为1~2节,占总课时的6~7%。学校依据《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课程标准(草案)》的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随着康复训练走向深入,我校对康复训练课程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训练课时有所增加,低、中年级小组训练每周安排5课时,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4.组织康复训练内容

在康复训练内容的组织上,依据学生的类别分年级开设了蒙氏、感统、肢体康复、言语康复训练等课,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手工、珠串、十字绣等兴趣小组,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训练需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难以形成材,在实际操作中靠教师自己把握训练内容,训练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训练中我们要求教师制定学生的长期和短期训练目标,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使训练内容序列化,这样训练就会有目的性、方向性,也便于下一任训练教师延续训练。

5.实施康复训练途径

(1)小组训练

实践证明,利用小组氛围,同伴的相互学习、模仿,再加上教师的强化,能增强学生训练的兴趣,训练效果会更好。我校感知觉统合训练课、肢体康复课、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小组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2)个别训练

为满足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训练教师选取班级中缺陷明显,需要个别训练的学生1~2名。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安排个别训练的时间,开展个别训练活动,及时记录训练情况,定期评估训练效果,适时调整训练方法和内容,并建立学生个别训练档案。个别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模仿、动作、沟通、社会情绪训练等。

(3)渗透于各科教学的集体训练

教育与康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过程中有康复的手段,在康复中又时时存在教育的内容。康复训练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水》一课中,教师教学生“水”的读音时,发现言语障碍的学生发音困难,这时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身体放松练习、口腔动作练习和呼吸练习,再过渡到发声练习,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水”的发音。

6.开展康复训练方法

(1)采用固定程序进行训练

培智学校康复训练没有统一的方法,视训练领域而定,因人施教。在当前训练中,我校运用最多的是固定程序训练法,此法能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如在肢体康复训练室里,脑瘫儿童要完成一系列的大运动训练,首先要靠墙或手扶手杖,进行站立练习,然后做准备操,接着在垫上练习坐、跪、爬等动作,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障碍补偿训练。

(2)借助优势弥补缺陷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康复训练中要借助学生的优势功能,补偿劣势和不足,如一些自闭症儿童视觉学习占优势,就可以利用视觉优势弥补思维刻板缺陷。在做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孤独症学生不会应答下句,人称代词转化困难,只会机械重复上句,教师就可利用其视觉优势、识字量多的特点,将其下句写在黑板上,当教师说上句时,自闭症学生看着板书,就能说出下句了。

(3)多种方法融会贯通

在康复训练中合理安排讲授、操作、实践、游戏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体现灵活性。如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感知觉统合——平衡训练时,为避免训练的枯燥与单调,设置“小白兔采磨菇”游戏活动,将平衡木、脚踏石摆成障碍道,让学生从上面通过,最终到指定地点采到磨菇,这样既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又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二、实践思考

我校康复训练课或隐或现已开设了十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康复需求。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康复训练,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目前,培智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造成学生个别训练的次数不足,训练时间不够,训练效果不明显。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并且在许多方面也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学会与家长有效合作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如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可以组织家长陪训,这样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训练中,教师要视家长为平等的合作者,而不是脆弱的一方,教师不仅担当训练者的角色,还要做一名家教指导者,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交流训练方法及成败得失等,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教师专业指导

尽管培智学校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康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但培训学习的内容不系统,又缺乏实践性指导,再加之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育书籍稀缺,造成了康复训练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培智学校学生不仅伴有功能障碍,还有情绪障碍,教师需要的不仅是医学康复知识,还有心理咨询、行为矫正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一线教师迫切希望得到的是系统跟踪性培训和专业人士的现场指导。

3.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目前,对智障儿童诊断的标准日趋一致,但对其功能评估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估模式,造成了时间、精力的浪费和儿童心理情绪的抵触,甚至不同的结果还会扰乱教师的判断,从而制定出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教育康复计划,导致教育康复的失败。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科学、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已成为研究课题之一。它可以使与智障生相关的医疗、康复机构、学校、社区或家庭的功能评估工作衔接起来,使用统一的标准,便于多方交流、比较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统一评估模式还可以避免学生在不同地方反复接受不同或相同的多种功能评估。

4.建立建全电子档案

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康复效果,培智学校应为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详细记载医院的诊断、评定、康复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执行效果等,学校为其设置的课程标准、内容、评价标准、课程实施情况等,这些都应记录在案。医疗、康复机构和学校等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通过网络分析,商讨学生的解决策略。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加入网络,提供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

篇(3)

我中心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措施,对辖区内2003年底以后发生的48例脑血栓后遗症患者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每个患者经过3~6个月的训练,功能恢复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50~60岁22例,60~70岁20例,70岁以上6例,所有观察患者病程都≤1个月,瘫痪运动功能根据Brunnstrom法[1]分为6级,其中Ⅰ~Ⅱ级40例,Ⅲ~Ⅳ级8例。

1.2 康复训练方法

我中心所观察的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以肢体瘫痪为主症,适宜在家中进行康复功能训练的患者,训练计划一般采取卧、坐、行3个阶段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1.2.1 第一阶段

一般在发病1个月内,以卧床为主,根据患者瘫痪在床的情况,首先采用仰卧位康复训练,要求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干扰,使患者情绪稳定,全身放松,运用传统医学推拿手法,做患侧肢体关节被动运动,依次对肩、肘、手腕、髋、膝、足踝关节进行内外及环形推拿,力度中等。并交替选用头部的百会、四神聪、风池、哑门、人中、承浆、地仓、颊车、上肢的曲泽、尺泽、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后溪、劳宫,下肢的伏兔、血海、膝眼、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进行经穴按压,每日2次,每次30~40min。同时帮助患者做侧体活动。

1.2.2 第二阶段

采用端坐位为主的训练方法,根据第一阶段的训练情况,着重做好两个加强;加强对患侧肢体的推拿力度,加强患者自主的侧身活动。(可在床边固定拉手或拉一结实环形软绳,由患者用健侧肢体帮助进行)前者由医务人员操作(也可由经过训练患者家属操作),后者主要靠患者自身训练。为防止意外发生,一定要有他人在旁看护,每日2次,每次30min,并可根据患者的体力可增加到45min。并要求患者尽早站立,平衡身躯。上肢做抬举伸屈运动,下肢做抬腿下蹲运动。并增用针灸治疗来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针刺穴位为:合谷、手三里、曲池、肩井、内关、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环跳、三阴交、昆仑诸穴。

1.2.3 第三阶段

以行走为主的锻炼方法,患者有行走意识的时候,即予进行行走训练,初期患者可依靠外部支撑力在室内行走,有意识地抬高患肢,做上阶和跨越运动,以后慢慢移至室外行走,逐渐调整身体平衡,减少支撑物的依赖性,直至抛弃支撑物,训练时间每次不得少于30min,根据患者体力逐渐延长训练时间,每次最好能在1h以上。并且要求患者进一步地锻炼上肢手臂及手掌的灵活性,办法是将玻璃球或大核桃置于手掌中随时抓握,旋转,并用餐具自主进餐,以及其他各种训练来加强患肢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继续需再加强推拿力度,针灸可采取中强刺激,每周不得<2次。

2 功能恢复观察结果

2.1 运动恢复标准

根据以上的Brunnstrom法共6个等级(阶段),将其中功能达到Ⅰ~Ⅱ级定为改善不明显(无效),功能达到Ⅲ~Ⅳ级定为改善好转(有效),功能达到Ⅴ~Ⅵ级定为改善明显(显效)。

2.2 功能恢复观察对比

见表1。通过这3个阶段的家庭康复训练,其中功能恢复显效12例,有效2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7%。表1 功能恢复情况 (略)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6岁,工人,起床时,突感心慌、胸闷、头痛,1h后骤然胸闷加重,头昏倒地,被家人扶起时,发现左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说话不流利,送医院急诊,经心电图CT检查确诊为左侧偏瘫、脑栓塞而收住入院,追问病史,患者有高血史10余年,平时不按医嘱服药,经活血化瘀、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后,住院15天,病情稳定,左侧肢体瘫痪存在而嘱其出院,继续药物治疗,并建议做家庭肢体康复训练,后在我中心门诊,经过对患者的体检,患者左侧肢体瘫痪,根据Brunnstrom方法分级,为Ⅱ级,按上文所制定的功能康复训练方法,通过4个月的功能康复训练,患者左上肢运动协调近于正常,手指指鼻无明显辨距不良,但速度较健侧慢,手掌可做抓握、伸展,患侧下肢可抬起、迈步,生活自理,行动基本如发病前。

4 体会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脑血栓患者应尽早被动运动或主动运动。根据病患的情况,制定康复计划,采用卧、坐、行三个阶段的家庭功能康复训练,推拿手法采用力度由轻逐渐加重,针刺采用足阳明胃经的循经路线取穴。在患者功能康复训练时发现,当患者能依靠外力行走时即要增用针刺治疗,针灸治疗越早越好,这对增强肌肉的收缩和舒展运动,恢复肌腱韧性的功能恢复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患者害怕针刺,当自身感到肢体功能已有一定的改善而放松针刺康复的步骤。在无效的11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这种情况,在有效的25例患者中,有10例出现这种情况,而显效的12例患者,均按我们的康复步骤,坚持针刺治疗。因此在今后的工做中将作更多的观察,以提高脑血栓后遗症家庭康复训练功效。

篇(4)

1. 1 休息与活动 休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措施, 适当的休息, 不仅可以减轻疼痛, 而且还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

急性发作期主张严格卧床休息, 直至急性症状消失。一般严重病例以 2~3 周为宜, 中度者仅卧床休息数日即可。

1. 2 理疗 物理疗法是治疗疼痛的重要手段, 其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急性腰痛多用冷敷、温水浴、蜡疗等方法为宜, 慢性腰痛常用超短波、微波辐射、温水浴、矿泉浴、蜡疗、泥敷等疗法。

1. 3 针灸 针灸可以解经止痛、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故常用于治疗腰痛。针法与灸法可以分开用, 也可以合并用。

常用穴位:肾俞, 命门, 腰阳关, 大肠俞, 十七椎, 委中, 委阳, 阳陵泉, 昆仑, 绝骨等。对慢性腰痛、劳损等, 灸法也有良好的效果。

1. 4 药物 根据腰痛的病因, 选用不同类别的有效药是治疗腰痛的一种重要措施。

常用药物:非甾类消炎药、解痉镇痛药、激素类药、免疫抑制剂、调整和改善关节作用的药、补益类药物等。

1. 5 中药 腰椎退行性改变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临床应辨证施治。

临床多施以祛风除湿, 行痹止痛;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温经通络, 散寒止痛;补气养血, 滋阴壮阳;补肝益肾, 强筋健骨之法等。

2 自我训练

在我国, 康复机构少, 专业康复师的数量和水平有限, 不能满足康复需求, 进行系统的、机构式的康复训练非常困难, 也不现实, 故提倡患者在家进行自我康复训练。根据不同情况,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法, 制定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有步骤的进行自我训练。现介绍腰背肌的自我训练方法。

2. 1 仰卧位 左腿伸直, 右腿屈髌、屈膝, 双手抓住膝部。将右侧膝部尽力向对侧肩靠近, 之后回到开始姿势, 左右交替进行。

双膝略屈曲。缓慢、尽力将双下肢膝部先后靠近胸部, 同时收缩腹肌, 再缓慢、先后回到开始姿势。

屈膝。双膝关节靠拢, 臀部不动, 以足跟为支点, 分别向左、向右摆动膝部, 压低膝关节, 之后回到开始姿势。

屈膝, 上肢胸前交叉。抬头、抬肩、直至肩胛骨离开床面, 尽力将肘靠近膝关节。

屈膝, 收缩腹肌, 同时足跟抬离床面, 之后回到开始姿势。双替练习。收缩腹肌, 同时足尖抬离床面, 之后回到开始姿势, 双替练习。

2. 2 俯卧位

2. 2. 1 缓慢以肘支撑上身, 双下肢紧贴床面, 若无疼痛, 伸直肘关节, 之后回到开始姿势。

2. 2. 2 手、膝支撑身体, 并等肩宽, 保持一个后背不疼的姿势。做俯卧撑的同时收缩腹部和臀部肌肉。注意背部保持不动。

2. 3 跪位 双膝并拢, 双手撑床, 手, 膝等肩宽。缓慢、尽力弓起背部。再压低背部。

篇(5)

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训练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关系密切,如果能让患者住院期间及时掌握功能训练方法,对其后期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前期研究[1-2]显示康复教育指导及训练能有效提高骨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但乡镇医院接受的患者知识水平一般,对康复训练方法接受能力有限,需要医护人员以通俗语言进行指导和教育。鉴于此,我院抽选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因骨折就诊的患者80例,分析比较康复教育指导对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骨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4h内入院,自愿在我院接受治疗,入院后经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确认具有手术指征。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28~73岁,平均(56.3±9.6)岁;摔伤17例,坠落伤11例,交通伤12例;上肢骨折14例,下肢骨折20例,上下肢混合骨折6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5~78岁,平均(53.1±10.2)岁;摔伤14例,坠落伤18例,交通伤8例;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21例,上下肢混合骨折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手术计划接受手术,术前后给予常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用药及手术指导、预防并发症、术后康复指导等。术后2~5天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具体时间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调整,由被动运动至主动运动,循序渐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通俗化语言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指导:早期教育,入院后及时反馈真实病情,告知治疗计划、治疗内容、实施方式、预期治疗结果,提示患者治疗期间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治疗;术前后指导,在早期教育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术前后心理护理,环节心理压力、改善不良情绪,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醒患者术后定时改变、排便,防止褥疮、肠梗阻等并发症;辅助教育,病房通过电视播放骨折基础知识视频、手术介绍视频、术后康复指导建议等视频,使患者熟悉掌握康复要点,同病房患者还可相互沟通、监督,相互纠正、鼓励。训练前期以抬臂/抬腿、站立、抚摸、旋转等被动运动为主(术后2天至术后20天),中期训练以站立上举、前屈、行走等主动运动为主,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此阶段训练持续至术后70天,后期训练即在主动训练基础上辅以器械,增加肌力,为患者重回社会活动而努力,此阶段主要在患者出院后进行,故需要住院期间对其进行指导加之术后随访进行监督。

1.3观察指标

1.3.1依从性评估患者术后能主动完成80%以上的功能训练,其他部分经提醒后完成者为完全依从;主动完成训练内容不足40%,经反复提醒仍不能完成者为不依从;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者为基本依从。总依从率=完全依从率+基本依从率。1.3.2生活质量评估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为评估标准,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评估,包括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分别以率(%)、(珔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7.50%,与对照组70.00%比较显著较高(P<0.05)。见表1.

2.2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6月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入选患者均无严重内科疾病,骨折未危及生命,故入院后及时反馈沟通病情,有利于患者积极主动加入训练,也有利于增强患者的康复意识。乡镇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骨折后常常具有恐惧心理,不愿早期康复训练,不下床不自理,完全卧床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肌无力,后期康复训练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部分患者对手术情况和病情不了解,误以为术后进行训练会影响手术效果和伤口愈合,经过康复教育指导即可纠正此种心理困扰,利于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训练。另外,两组患者中均有患者为尽早出院,术后过于主动训练,甚至挑战身体极限,此时需要医务人员尽早制止、引导。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经康复训练教育指导后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张丽红[3]等相关研究指出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膝关节骨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著作用,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在乡镇医院指导患者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邱江燕.尺桡骨双骨折患者行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10):79,45.

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脑梗塞患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脑梗死患者造成的偏瘫给患者及家属、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怎样提高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质量,是临床心血管医生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根据患者所处疾病阶段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急性期患者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对异常原始反射活动进行抑制,使患者建立适宜的运动模式,其次是通过锻炼恢复患者的肌肉力量[1]。笔者依据多年的护理经验,谈谈康复训练的方法。

1 肢体活动训练

脑梗死患者发生偏瘫及的机率较大,加强患者的肢体活动训练,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偏瘫或者防止偏瘫的进一步加重[2]。对于已经发生偏瘫的患者,可通过在患肢上举位进行适当的运动以改善患肢的活动能力。手指握拳和松拳动作、抓木棒、拧毛巾等都是较易实施且运动量适宜的训练项目。同时进行一定量的被动活动训练项目,如:健肢带动患肢活动,在无痛的前提下,做前臂前后旋转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健肢的关节保持灵活[3]。在进行上述活动训练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分阶段进行。应尽量使患者坚持训练,切忌一曝十寒,应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

2 训练

急性脑梗死患者宜采用良姿位[4]。良姿位对于改善患者的静脉回流,防止或者减轻手部肿胀等具有良好的效果;良姿位能为患者后续的站立与步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当患侧负重良好后,进行迈步训练及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摆放与肩同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该项训练应在知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日常生活能力相对低下的患者可采用“替代护理”法,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照料,如:给患者喂饭、协助患者漱口、帮助患者更衣、协助患者移动等,对于日常生活能力相对较好者,可采用自我护理的方式进行训练,即护理人员耐心地引导、鼓励、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使患者主动参与日常生活训练当中来。脑卒中患者会有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我护理,使他们达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于回归社会,适应新生活。

4 语言的康复训练

首先教会患者及家属运用数字(1-10)和简单的字重复训练[5]。采用口形法向患者示范口形,让其仔细观察每一个音的口形变化,纠正错误口形进行正确发音等训练。

5 吞咽功能训练

心理护理:脑梗死并吞咽障碍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表达力差等,易出现烦躁、情绪抑郁甚至拒食,因此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对预后尤为重要。增加患者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及家属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及预防误吸的方法,并指导其选餐、进食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舒适安静的进食环境。早期康复训练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针对性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训练方法:微笑或皱眉的面部运动,鼓腮后吐气、吹气球、吹蜡烛等;张口伸舌,舌体左右摆动,用舌尖舔舐上下唇;吸吮、咀嚼、左右点头动作。该训练循环反复,促进其功能的恢复;针刺治疗祖国医学针灸疗法可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等,增加神经递质释放,促进肌肉的灵活协调性[6]。穴位选取舌三针、地仓、颊车、下关、人迎、风池、天突等;进食护理,选择流食、半流食。先进糜烂食物,吞咽功能改善后改为碎状食物,最后改为普通食物。食物要密度均匀、无刺激、温度适宜;舒适安静的环境使患者易于专心进食;进食前应休息,坐位或半坐位,在患侧喂食。放在健侧舌后部或颊部。每次入口量3-4ml,等第一口完全咽下后再喂第二口。进食后保持坐立位30-60min。

6 心理干预

急性脑梗死患者四肢活动不便,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正确面对自身疾病,确保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治疗过程所遇到的困难,才能更好地坚持治疗和实施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早期康复训练,能保持患者各关节的灵活性,改善患者患肢的活动能力,降低患者患肢进一步发展。但在过程中,持之以恒是康复训练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甄君,罗世坚,赖家盈,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及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6):470-471.

[2] 曹学兵,秦开蓉,孙圣刚,等.康复训练、溶栓和神经保护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12):723-725.

[3] 王淑敏.早期程序化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53,5261.

篇(7)

人们对体育运动中由于各种意外出现的运动损伤了解不够,特别是缺乏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指导,极容易造成康复周期过长甚至留下身体损伤后遗症的危险。特别对于在校学生,年轻人的活泼天性使得其对足球、篮球、拳击等高负荷运动过于热衷,可能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身体损伤。

1运动损伤与康复训练

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有很多,特别就目前在校学生的日常运动而言,超负荷运动、不规范运动方法以及运动防护不到位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篮球、足球、拳击等高对抗强度的运动项目,年轻人过于富积的激情在释放的过程中极容易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小到磨损、脱臼,大到骨折、内脏受损等。

2运动康复训练的原则

对出现的身体损伤进行康复训练已经成为运动保护的共识。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实践证明,对于出现的运动损伤进行传统的“卧床静养”法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运动损伤康复效果,或是会造成运动损伤恢复较慢,或是会在静养的过程中留下身体后遗症影响到进一步的运动训练和身体机能。但在运动康复训练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其运动康复训练体系的不完备以及相应运动康复训练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其实际使用中出现诸如超负荷、不连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差以及过于依赖于客观要求等,由此造成运动康复训练效果较差,甚至于对身体机能造成二次损坏等状况。因此,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需要遵循系统性的一些原则。具体主要有:系统全面性、科学针对性、连续性、反馈调节性等。

(1)系统全面性。在进行运动损伤康复训练时,需要根据身体损伤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计划编排,特别是对于高对抗型运动损伤(如足球、篮球、拳击、跆拳道等运动)需要对其生理、心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康复计划安排。避免只关注身体机能损伤而忽视对抗损伤带来的心理波动康复,而这恰恰是目前体育运动损伤康复训练的误区之一。在足球运动中,由于对抗身体损伤带来的心理阴影没有得到有效的康复指导训练,最终影响到其后期职业生涯的案例比比皆是。

(2)科学针对性。不同的运动损伤所需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法与方案是完全不同的。而根据不同的身体损伤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设计是整个训练康复进行的前提。在康复训练方案设计中需要着重对训练强度、频次、训练量等进行把控,特别是肌肉损伤,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需要根据肌肉恢复状况进行不断的变化调整,因此,其康复训练方案的多重备案是极为重要的保障。

(3)连续性。对运动身体损伤进行康复训练中的一个误区是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便是康复训练的结束标志。而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身体机能恢复正常活动水平与恢复正常运动水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很多人在能够正常活动后终止康复训练而直接投入高负荷体育运动,这很容易导致旧伤复发,使得身体机能呈现“玻璃”属性。因此,康复训练的连续完整性异常重要。

(4)反馈调节性。康复训练的反馈调节性指的是康复训练进行中需要对身体机能进行及时的检测与检查,以不断调整训练康复方案,满足实际康复需要,并及时对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应对,以避免不恰当的康复训练带来的身体损伤加剧。

3某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的重点内容

膝关节损伤伴随着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以及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的下降,因此,在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以适宜实际的康复训练需要。

在损伤发生后,一般在进行过紧急处理后的第二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时期:运动幅度恢复期、肌肉力量恢复期、功能恢复期、专项训练适应期等。

运动幅度恢复期:主要指的是对膝关节进行多频次低负荷的运动幅度运动,由此来恢复膝关节的能动机制,并促进膝关节血液系统的循环,恢复神经制动能力以及骨骼运动能力。

肌肉力量恢复期: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但要避免大批量高负荷的运动。以身体不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为基准,在初期可以少量运动,而随着肌肉力量的恢复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

功能恢复期:一方面需要注意加大训练运动量,提高肌肉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对神经系统恢复状况的检查,可以通过膝关节的伸展、爆发力、跳跃性等训练检查神经系统恢复状况,从而及时的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

专项训练适应期:主要指的是在运动康复训练已经起到良好效果,身体机能大致恢复的时期需要对出现损伤的身体部位进行专项的运动训练。初期可以选择小负荷单项专项运动训练,在无不适症状时可以适当加大训练强度。

通过以上各个时期的针对性训练方案可以保证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以及避免不恰当康复训练带来的身体二次损伤,最为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身体损伤带来的后遗症,不至于影响未来身体机能的正常使用。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以上运动康复训练方案,无论在什么时期,所有的身体康复训练必须以不出现明显不适为最低标准。

4结语

对出现运动损伤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设计是保证运动损伤快速复原的前提,因此,对运动损伤康复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指导是整个运动康复训练发展的重要方案,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支撑推动运动康复训练体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保证人们的身体机能健康是当前体育运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需要综合运动学、医学、护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 李志.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 吴拥政.拳击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恢复[J].当代体育科技,2012(08).

[3] 祁奇,王予彬,陈文华,王惠芳.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0).

篇(8)

1.不用做康复,打针吃药就能治好偏瘫后果:观念错误导致乱治疗、白花钱

很多人认为,治疗中风偏瘫、不会说话、不能吃饭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针吃药,甚至包括一些大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的医生、护士也都这样认为。其实对脑梗塞来说,如果脑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细胞持续缺血超过6个小时,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坏死,现在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救活这些脑细胞,也就是说打针吃药都没有效果。当然,急性期使用的一些药物,如脱水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调血脂药物,对防止患者再次发病、稳定病情是有效的,也是必须的,在得病6小时内还可以行溶栓治疗,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而对脑出血,是没有药物可以治的。

康复治疗是目前对中风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唯一有效的方法,这在临床上是经过证实了的。在国外,中风7天后患者就要转到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大约一个月后,转到社区康复中心做进一步的康复治疗。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社区康复中心,甚至大多数医院未设康复科,老百姓更缺乏康复意识,中风后不去康复训练,而是一味打针吃药,最后的结果就是乱治疗、白花钱,对恢复一点帮助也没有。

2.等到出现后遗症才开始康复治疗后果:耽误治疗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很多中风患者及家属都错误地认为,康复治疗要到后遗症期才能开始进行,导致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时机(发病3个月内)。其实正规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事实上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大多数脑出血康复可在病后7~14天开始进行。

3.康复治疗很简单,无非就是动动胳膊、拉拉腿后果:自以为是,终致残废

这是最严重的错误观点。康复训练必须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严格按步骤进行训练。训练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如果随意训练,自作主张,必定会出问题。比如好多患者都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就是没有按照康复医师以及治疗师的要求做训练所导致。这个后果非常严重,因为一旦出现肩手综合征,基本上患者这只胳膊和手就残废了。

4.训练时尽量用力后果:用力过度,造成新伤

当人体的感觉功能和肌肉张力正常时,肢体的运动会受到本能的自我保护。例如,某位老年患者由于韧带和关节囊的老化,平时手臂向前抬起时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只能达到150度,如果手臂受到外力继续向上抬举,就会感到肩部疼痛,同时肌肉也会出现反射性收缩,以对抗不适当的运动,这就是自我保护。如果保护机制不存在了,肩关节任由外力拉到平时不能达到的活动范围,周围的肌肉、肌腱等组织就会受伤。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患病早期就处于肌肉松弛瘫痪状态,患者家属或没受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出于对患者的关心,希望其早日恢复运动功能,贸然在患侧肢体不能主动做各种运动时帮其做过多的被动运动,就极易造成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和骨折。虽然有些损伤较轻微,从外表看不到红肿、淤血等,但这些损伤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这种损伤最常出现在肩关节和髋关节。

5.急于求成,反复练习后果:徒劳无功,痉挛加重

有些患者知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也很刻苦地锻炼,但不注意讲究方法,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甚至有害。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痉挛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但是如果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例如用瘫痪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使患侧上肢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反而对手功能的恢复造成更严重的阻碍。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篇(9)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ealing training method for artificial coxa joint substitution.[Method] Make inpidual healing training to 85 cases of THR.[Result]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3~10 months;under Harris score standard,60 cases were excellent,19 good,5 intermediate,1 bad;choiceness rate was 92.9%.2 had dislocation,occupying 2%;1 had fracture under the prosthesis of the same side,occupying 1%.[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standard,systemic,full execution of training procedure in proper sequence,the nurses shall completely pay attention to inpidual differences,i.e.disease state,whole state,doctors’ skillful operation and patients’ mental status,trying to make every patient get self max functional healing.

Key words: artificial coxa joint;substitution;healing training

自2006年9月开始作者专职担任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对8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病人进行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94髋,男41例46髋,女44例48髋。年龄24~95岁,平均65.3±2.6岁。合并糖尿病者17例,高血压10例,冠心病5例,轻度老年痴呆3例。Harris髋关节功能平分16~72分。

2 康复训练

2.1 第一阶段(术前康复训练) 此期康复训练要求不必过高。具体方法:①加强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足背屈,膝下压紧绷5~10秒,放松再绷紧,每10次为1组,每天完成5~10组;腘绳肌训练:同法踝关节用力跖屈、背屈;髋外展肌训练:取平卧位,收紧下肢肌肉,膝关节保持伸直,平床褥缓慢、尽力向外侧拉伸后返回为1次,频率同上,必要时行被动牵拉。②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充分利用床头的吊环进行双上肢臂力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同时教会患者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运动、扩胸运动,每10次为1组,每天5~10组。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为术后行走作准备。

2.2 第二阶段(术后当天~出院前) 具体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术结束返回病房时,髋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无,所以搬动患者务必正确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双膝为支点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用软垫枕和“T”型枕使患髋维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给予约束,以防患肢内收、内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嘱咐病人及陪护禁止患髋内收、旋转及过度前屈的不良动作。②静脉栓塞多继发于术后24h,预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3],本组病例在下肢知觉恢复后即指导其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术后18h,最迟72h,无压疮、肺系感染等并发症。[2]术后第1~7天与骨科医师互通良好和有效镇痛的前提下,康复训练旨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方法:①手术当天取正确,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双下肢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活动、踝关节的伸屈和环绕运动。同时指导其适当抬高床头30°左右适应性训练。②术后第1天起由专职康复人员根据病情指导、协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力训练,采用主动、被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形式。方法: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紧,膝关节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肌力足够时行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保持伸直,足跟抬离床面20~30cm并尽力维持数秒钟;终末伸膝练习,患肢膝下垫一圆枕,下压膝关节,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离床面,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复10次为1组,每天3~5组。同法训练臀大肌、腓肠肌、髋外展内收、屈髋屈膝和伸髋伸膝(闭链运动)。③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1~2天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侧髋关节屈曲大于90°,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位非常重要[1]。患者感觉良好,在专人辅助下,被允许使用助行器、安全带下地站立训练,每侧肢体伸直练习脚趾抬高、脚后跟离地,手术侧逐步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情况允许可在室内移动数步、数十步。注意患者疼痛及疲劳情况,量力而行。④术后3~7天,卧—坐—立转移训练。要求动作规范有序允许病人坐高椅,确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适当加垫增加坐高,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关节高度,坐时身体向后靠不前弯,腿前伸;双腿及踝不交叉;不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根据情况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好腿上天堂,坏腿下地狱”。行走求质适量,调整步态、步幅。以前一天的训练状态来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3]术后第8~14天巩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训练成果,为出院作准备。加强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具体目标,出院时患髋能主动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伸直位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完成髋内收、外展和内外旋运动。以免因肌力不足导致Tredelenburg步态或Duchenne类步态。运动方案因人而异,随时调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为宜。术前有代偿性脊柱侧凸和骨盆倾斜而术后两下肢绝对长度相等者,应引导患者逐步学会正确的步态和姿态。对于任何程度的下肢长度差异最好通过鞋底的高度来调整。需要强调的是术后3周内绝对禁止患髋屈曲、内收、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术后关节脱位[1]。

2.3 第三阶段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手术第3周后)(1)指导患者继续步形、步态训练,抗阻训练-可采用自制适当重量的米袋或沙袋固定于踝部。(2)木阶梯训练:将患足置于适当高度台阶上,患肢于屈髋、屈膝位进行压腿练习,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台阶高度,直到髋关节屈曲度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止。(3)功率自行车训练:开始时尽可能升高座垫,能骑满圈后,逐渐调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屈曲度。车速开始时保持在24km/h,据情况逐渐增加,每次以15min为宜。同时加强身体前倾度来增加髋屈曲度;仰卧外展中立屈膝位,双膝并拢、分开来活动髋关节的内、外旋。以增加患髋内、外旋的活动度。(4)嘱咐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随访: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便了解康复情况,调整、修改计划。术后3个月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骑车、平地远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跃类运动、爬山和一些球类运动等,避免提取和运送重物。

1.3 髋关节功能评定 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百分评分系统。临床疗效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 结果

本组85例获随访3~10个月。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60例,良19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92.9%。两例脱位,占2%。1例同侧假体下骨折,占1%。

3 讨论

康复训练的对象是人,并非是操作一台机器,所以应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康复护理人员在规范化、系统化、循序化、全面地实施训练程序的基础上,应充分体现人的个体差异性-疾病本身情况、全身状况、医生的手术技术操作及个体的精神状态,力争使每位病人获得其自身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具体应注重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工作应由专职人员指导、实施,并且与医生、患者沟通良好。⑵强调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方法,耐心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多鼓励,忌指责,忌操之过急。(2)必须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注意事项,有良好的安全意识-防脱位,防跌倒。在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选择性的给予肢体约束。(4)肌力、ROM及本体觉的恢复训练同等重要,应同时进行,但不宜对患髋进行直接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的锻练[4]。(3)肌力、ROM的恢复训练需要时间,更需要患者的主动积极性、恒心和毅力。

篇(10)

通常,将身体某一或多个部位出现功能失常、功能缺陷、先天不足和后天原因影响,导致出现生理或心理失常的人称为残疾人。据统计,2006年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约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4%。残疾人进行一项正常的社会生活活动,需要付出比正常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工作、婚恋等一系列问题上,都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因此,若能通过一些医学手段改善残疾人的状况,加快其康复速度,提升其康复程度,对残疾人来说非常有意义。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及重要作用

所谓健康教育,即人们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和组织,针对人的健康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首先,可以提升残疾人的健康指数并维护原有功能完好部分的健康,可以防止患处的病情加重,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其次,可以扩大残疾人的交际圈,调节残疾人的心情,使其心理健康,可以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社会整体健康和谐。

二、康复训练的含义及训练项目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修复和复原病人的患处,使病人正常自理,它是康复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同时,康复训练不单作用于患者的生理,对心理康复也具有显著作用,康复训练常用于治疗各类残疾病症。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有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1)对肢体方面残疾患者,可以开展有关运动和日常生活行动为主体的康复训练,指导训练患者使用器具、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对于脑瘫方面的患者,应开展有利于病人尽快恢复运动功能的活动,同时,对病人的姿势进行矫正、对语言功能进行训练和恢复、指导其进行简单的日常行为活动。(2)对智力方面残疾患者,需要开展运动、认知、感受、语言、生活行动及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等康复训练。(3)对听力方面残疾患者,应与患者家人积极配合,开展听力训练、耳聋预防等康复项目。(4)对视力方面残疾患者,需要开展视力训练、定向性行走等康复训练。(5)对精神方面残疾患者,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

1.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残疾人患者,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非常重要,如果不具备健康意识,就无法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而无法采用正确的方法对生活行为进行改正,将对患者身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患者能学到更多的健康知识,能加深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规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有利方式改善身体状况。此外,患者具有健康意识也能为下一步的康复训练提供便利和帮助。

2.增加患者健康知识储备,提升康复技能。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康复训练,能使患者及家人学习到更多的健康知识和康复技能,对不健康的 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清晰的了解,患者将学习到关于如何预防疾病发生、预防患处复发的知识,对病情的控制有很大帮助,对后期的训练和恢复大有裨益。

3.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对于残疾患者,既要对原有病症进行控制、缓解和消除,又要实时监控和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很难做到。而康复训练,能为患者量身打造训练方案,并有专业的康复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亲训,能够在保证不损害患者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对患处进行治疗,并能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预防。因此,患者的康复速度将大大提升,康复效果更佳。

4.改善患者心理。残疾人属于社会特殊人群,由于不具备完整的生活、工作能力,患者内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将制约着患者的健康恢复。通过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患者的人际关系将得以改善,内心的消极因素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情感转移、情绪抒发等方法得到排解和消除。患者的心理健康指数得到提升,不但能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接受治疗,还能促进生理治疗的效果。

四、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患者残疾的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将有所差别。而且,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患病部位不同,对应的治疗方案也将有所区别。为提升治疗效果,在对不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时,应注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选择符合患者情况的治疗方案。

2.积极引导患者,关注和尊重患者。残疾人作为特殊人群应该受到关注和尊重,在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中,医护人员应采用了解――分析――鼓励――指导帮助的方法流程,激发患者的康复希望和信心,鼓励患者正确面对自身实际,努力改进,从而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3.引导患者及家人共同学习。作为残疾患者,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家人、亲友的帮助,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时,不但要对患者进行教育和指导,也应对家属进行指导,可以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发放健康书册,传授康复训练的方法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残疾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不但能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强健康知识和康复技能,而且能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改善患者心理。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中,应注意对症下药,了解患者需求,照顾患者感受,引导患者与患者家人一同学习。

篇(11)

结果:患者手术前后在疼痛、活动度、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骨质情况确定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同时全面记录训练的内容,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 翻修术 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03-02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R)为了能够让患者恢复如初,减少术后并发症,现已全面推广康复训练,效果显著。但是有一些患者由于二次骨折、感染、假体松动等问题不得不进行全髋翻修手术(RTHR)[1],所以,其康复训练也有一些调整,本文选取2012年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疗效显著,具体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60例,均为2012年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手术的患者,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44~75岁,平均63.5±2.3岁。距上一次手术的时间为0.5~11年,平均7.8±1.4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疾病。

1.2 训练方法。

1.2.1 康复教育。康复教育对于康复计划的实施是非常关键的。手术开始前要将指导册发放到每一位患者手中,锻炼身体功能和指导床上生活,患侧术后不能过度屈髋。对于植骨的患者而言,切记不可随意活动。要将手术的内容及病情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清楚,在争取到患者配合的同时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肌力训练。手术后将三角形海绵垫放置在患者的两腿间。手术后2天将引流管拔出,髋关节向外展开30°[2],让患者多进行绳肌、股四头肌、臀肌、肢踝关节跖屈、背屈等收缩训练,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深静脉血栓还可以消退肿胀部位,增强肌力恢复能力。手术结束后的第一个星期不仅要进行以上各种训练,还要进行髋周肌肉、等长训练、屈膝、轻微屈髋等训练,为了强化臀中肌的肌力,还要进行髋外展练习。此期间切记不可直腿抬高,这是为了防止髋臼承受太多的压力,而毁坏髋臼假体中骨组织的生长。手术完成后的第三个星期可进行髋部肌肉抗阻训练。在肌力训练的过程中,髋关节向外伸展应保持在20°~30°范围内,以避免出现脱位。在参加以上所有训练的过程中都应以不疼痛为前提。

1.2.3 关节活动。进行关节活动训练一般是在手术后的第四个星期,关节没有疼痛的情况下进行,髋关节向外伸展应保持在20°~30°范围内,进行被动屈膝、屈髋、抗阻训练、主动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训练转变,而训练的时间由手术的方案来决定。

1.2.4 负重步态训练和转移。手术后的第七个星期进行X线片髋关节复查,若假体关节稳定没有异常,那么患者便可下床活动。在床下活动的时候应该有治疗师的指导,这样才能够确保肢体的愈合。患者在术后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听从遗嘱进行负重训练。

1.3 评定标准。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和3月对患者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定,具体包括日常生活能力、活动度和疼痛。评定标准为:优:疼痛40分,总分91至100分;良:疼痛≥30分,总分76至90分;中:疼痛≥20分,总分50至75分;差:疼痛≤10分,总分≤49分。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为P

2 结果

60例接受全髋翻修手术的患者中,手术完成后均进行康复训练,患者手术前后在疼痛、活动度、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选择全髋翻修手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①患者自身情况。如活动量、体质量、性别、年龄、骨骼质量手术前的原发关节病、全身状况等;②机械原因。因为假体的安装角度、设计、材料等原因使得关节不能正常活动,这就使得应力分布不均,最后出现松动;③生物学原因。因为机械磨损而产生的颗粒,会被关节附近的细胞所吞噬,并将炎性介质释放出来,使得破骨细胞中的活性因子被激活,长时间就会造成假体松动、骨溶解,这是导致老年出现关节松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现在RTHR已经较为成熟,能够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还不会对其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效果显著。在进行RTHR后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降低感染、神经损伤、骨折、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髋关节的用途就在于它能够负重,所以要逐步锻炼它的负重能力,增强髋外展肌的肌力和其协调能力。

RTHR术后的康复训练不仅要以THR后的康复训练为标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骨质情况确定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与此同时全面记录康复训练的内容,及时反馈,这样才能够及时予以调整,使得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