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10-30 10:24: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篇(1)

荣市派出所现有警力40人,辖区常住人口3.7万,面积2.9平方公里,有秋林、远大、国贸、红博、金街、人和等12个地上地下大型商城、商业街,从业商户10余万户,流动人口日均60万左右,属于哈尔滨市的商业中心,治安形势非常复杂。近三年来,我们在打击、防范、服务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派出所规范化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3年我所获得黑龙江省公安厅评选的首届全省“十佳派出所”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全省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一、立足辖区实际,严打各类犯罪。一是便衣巡控打击现行犯罪。我们成立便衣巡控队伍,每日在辖区繁华地段以及地下商业街等案件高发区域便衣巡控,严打拎包扒窃犯罪活动。三年来,拎包扒窃案件同比下降67%。二是视频监控抓获老贼惯窃。我们对每一起拎包扒窃报案,每一起手机丢失的案件,都及时调取视频监控图像,固定违法犯罪嫌疑人。通过图像比对,认定了经常出没我所辖区的60多个老贼惯窃。一旦发现这些人员出现在我所辖区,立即抓捕。目前,已经抓获老贼惯窃17名,有力地维护了辖区治安稳定。三是信息研判破获刑事案件。我们将信息研判作为攻克各类案件的法宝,每天都有专人对刑事报案进行线索梳理,确定侦破方向。三年来,我所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41起,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579人,抓获网上逃犯257人,这些成果大部分都是通过信息研判取得的。特别是,2013年12月,我所通过信息研判,抓获了疯狂作案、蒙面持刀单身女性的犯罪嫌疑人段人杰,破获系列抢劫、案件近百起。

二、夯实防范基础,严防辖区发案。一是组织开展群防群治。我们组织辖区鞋城、国贸、金街、红博等商场和地下街的商户,五户一组、佩戴袖标,开展治安防范。同时,成立了由社区低保户、单元组长组成的600余人的治安巡逻防护力量,协助管片民警开展巡逻防范,构建了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二是打造特色治安岗亭。我们在辖区100个大院,设立了特色的治安岗亭,岗亭上面印有“平安家园”建设以及六类案件治安防范的相关知识,供小区居民浏览了解。同时,聘请退休人员,佩戴治安员袖标,平时进行巡逻看护,累了可以在岗亭休息,大院的防控水平明显提高,极大压缩了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三是实现监控网络全覆盖。目前,辖区监控探头总数已达6879个,而且室外新增探头全部都是夜视红外线高清探头,辖区监控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各类案件大幅下降。以远大鞋城来说,2014年扒窃拎包案件仅发1起。四是安装金属安防宣传板。我们自筹资金,制作了千余块铝合金材质社区居民防范提示牌,悬挂在辖区每一个单元门上,提示居民注意防骗、防盗、防火和自身安全。五是发放涉车案件防范卡。制作了10万张“车内不是保险箱,贵重物品带身上”的防范小卡片,由社区民警沿街路安插在私家车的风挡玻璃上,提示车主不要将贵重物品放在车内。2014年,辖区内的砸车盗窃车内财物案件同比下降了70%以上;盗窃机动车案件1起未发。六是制作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板。将宣传板安放在银行业务窗口与自动提款机的显著位置,提示群众防范电信诈骗。2014年,辖区电信诈骗类案件发案同比下降200%。通过有效防范,三年来,我所辖区内的砸车玻璃盗窃、电信诈骗等九类可防性案件总体发案下降87%,其中入室盗窃案件仅发案7起,楼道抢劫案件仅发案4起。

三、做好群众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在密切警民关系上,我们给辖区全部11000余户居民发放了“心连心服务卡”,把民警的电话、QQ号等联系方式写在上面,并要求居民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和意见建议反馈给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密切警民联系。在窗口服务上,我们建立了微博服务平台和QQ服务平台,户籍政策,接受业务咨询,开展预约服务等工作。同时,我们还推出了户籍窗口捎办代办服务、回复服务以及预约服务三种服务方式,为居民办理落户、变更、查档、审批、二代身份证等业务。目前,我们正在请辖区群众提工作意见和建议,完善服务措施,充实服务内容,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在助企上,我们围绕可能阻碍企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持续不断地组织开展排查调解活动;及时发现和清理企业周边的各类非法加工、收购站点,以及出租房屋和复杂场所,努力为企业创造宜商宜业的环境。在接处警工作上,我们全体民警坚决做到对群众报案不冷、不硬、不横、不推,不用官话,不用命令的口气。案件能及时处置的,绝不让群众等候;无法及时处置的,必须和群众进行沟通,取得谅解。近三年来,我们共接处警2.8万余次,查处调解各类治安案件及纠纷隐患32850余起,没有发生一次有理投诉和上访案件,共收到当事人的感谢信297封,锦旗70余面,致谢电话百余次,先后有91名群众登门致谢。

四、加强规范建设,激发队伍活力。一是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2012年以来,我所规范了派出所外观形象、民警办公环境、民警生活环境、接待服务环境以及社区警务室服务环境,使派出所整齐、划一、规范、有序,让民警在所内办公生活感觉温暖、舒适,也给辖区群众提供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办事环境。二是强化警务实战化建设。我们特别注重民警体能训练,经常组织接处警、矛盾纠纷现场化解、处置突发事件等演练,不断提高民警的警务技能和处警能力。三是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我们把执法场所建设、案件评判、监督回访作为执法规范化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强化。特别是组织民警对办结的案卷进行评议,极大地提升了全所民警的办案质量。四是加大对民警的人文关怀。所领导班子从食宿问题入手,解决了民警因为出警吃不上饭的问题。民警家里有事,无论是老人生病、子女升学,所领导都要上门慰问。特别是民警因工作受伤时,所领导会积极为民警维权。这些都让民警深受感动,自觉地增强了对派出所的归属感,真正把派出所当成了自己的家,工作起来,干劲倍增。

篇(2)

历史经验表明,农业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忽视农业往往导致整个经济出问题。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比重逐步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丝毫没有降低,反而更加重要。我们要始终牢记,我国有13亿人口,保障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城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农村、农民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大量工业原料和丰富劳动力,是工业发展、城市繁荣、社会进步的强大支撑。农业基础不稳,国民经济不可能稳定;农村发展滞后,社会不可能全面进步;农民不富裕,全面小康不可能实现。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我们要增强危机感,增强大局意识,更加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丝毫不放松,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减弱。

篇(3)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技术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近些年来,各类新型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包括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强,更新换代的频率不断加速,使得新兴产业的崛起日新月异。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社会也由此实现了产业价值链体系的重组,加之信息技术同经济社会融合深度的不断强化,使我国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速度不断提升,跨界融合已成二十一世纪的新常态。在此之中,互联网凭借着诸多优势得以不断扩大着覆盖范围,在社会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助推着与经济社会的整合,使互联网得以从消费领域过渡到生产领域,从而更加直接地作用于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等行业的创新。“互联网+”便是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融合成果,要想进一步实现网络技术的稳定发展,则需要立足于现状并明晰未来趋势以为“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提供持久动力。

1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概述

“互联网+”,从概念上看就是互联网同社会各个领域融合所达到的一个新的层次,立足于互联网的创新,加速推动着社会进步的步伐,借信息化优势作用于各个领域技术的有效创新,从而辅助提升效率与组织的变革。因此,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就要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下使各个传统行业由此更新,整合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合力构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烙印,核心即在于互联网的应用,并以此形成一个全新的互联互通的、具有最大价值的产业结构,为经济社会的全速发展提供稳定的续航。

2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技术在内的创新应用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对此,我国政府对互联网技术予以了高度重视,并于2015年7月针对“互联网+”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指导意见颁布的目的亦在于为了能够为互联网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并引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过渡到生产领域,以作用于促进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为各个行业领带去更为强大的创新动力,从而有效构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动力。具体来看,“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被定位在协同制造、智慧能源、现代农业、惠普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创新、服务益民、绿色生态、智能交通以及人工智能等等层面,更为可靠的在于,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也已由此而获得了更多的保障,要求将更多创新驱动倾注在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中,并为此创设更为宽松的环境,以智能化建设与政策、组织的支持争取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另外,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也已将短期目标定位在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CPS(信息物理系统)也将成为新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为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技术的创新提供新的动力。由此可见,我国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已趋于良好。

3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未来趋势

在新形势下,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的未来拥有着无限良好的前景,但亦需要明确几方面的重大挑战。

(1)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领域中的深入普及致使业务类型的更新频率不断加快,网络的荷载量不断增大,可伸缩性能也就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机物的互联已成大势所趋,用户规模的扩张与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必然将网络推向超大规模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借数据化与智能化的进一步创新最大程度优化网络资源,以此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

(2)现代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均在不断提高,鉴于行业发展的特定需要,网络技术的更新也将永无止境。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很多特殊行业对于互联网的要求较高,这样的形势也就对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对于网络技术的促进作用也就在于需要网络具有超高性能。对此,有必要构建“泛在宽带”的基础设施,将网络协议和传输机制进行必要创新,依据网络用户将传输路径合理化,,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选择。

(3)“互联网+”时代最需要高度重视的一大问题即在于网络安全问题,从互联网发展至今的整个历程能够看出,计算机安全问题始终是网络的“天敌”,在互联网当中,网络形态各异,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不仅体现在此,更体现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简单地讲,不同领域的互联网需要面临不同类型的风险,唯有根据互联网的差异化环境切实对行业知识领域进行创新,才能确保安全方式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保证用户行为信息的安全。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已经转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作用下,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互联网+”由此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既然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则必须要明确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需要面临的挑战,以为网络技术的稳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尹浩,詹同宇,林闯.多媒体网络:从内容分发网络到未来互联网[J].计算机学报,2012(06):1120-1130.

[2]刘登云.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3):246.

[3]高冲.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3):247-248.

作者简介

王金强(1974-),男,江西省安福县人。硕士学位。现为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篇(4)

昨天上午,县长代表县人民政府在大会上作了《关于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围绕继续“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主题,回顾总结了我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政府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明确了我县“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安排布置了2006年县政府的主要工作。

篇(5)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下,人力资源社会保 障工作越发凸显了其重要性,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既 有利于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提高,也有利于改善民生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需要 深刻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更是要确切地将这一 工作有效开展起来,促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服务。本文旨在通过相关研究对其服务于经济社会 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 作产生借鉴意义。

1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促使经济获得持续发 展的强大推动力。因而,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是一项 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本身具有的价 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就 业来显示,促使充分就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 手段,也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配置的一个内 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而通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人力资源进行 合理开发和配置,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为经济 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因此,要使人社工作更好地服 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就有必要大力开发、合理配置人 力资源,具体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在当前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背景下, 要积极顺应发展趋势对劳动力的技能结构自觉进行调 整,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这就需要在具体工作中重视 职业教育,对劳动者进行素质技能的提高训练,将人 口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第二,紧跟城镇化的发展步伐,通过人力资源市场 作用的发挥,做到科学地、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调 控。就当前发展形势来讲,合理调控人力资源重点在 于优化结构和激发活力,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及第 三产业、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力资源转移,从而使人口 城镇化的进程得以加快。 第三,各地具体开展人社工作时,也需要做到因地 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状况 来完善相应的就业政策,并对就业问题及形势予以持 续关注,这有利于促使各地区的就业与经济发展形成 良性的互动。

2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凝聚正能量,促使经济社会 得以协调发展

政通人和,人和业兴,足见人之于社会协调、之于 国家安稳的重要性。而人社工作也是与人密切相关的 工作,调配人力资源,管理人的事务,改善民生,为人 民的发展谋福利。因此,在开展人社工作的过程中,要 注重人的因素,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 行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这样才 能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优势,不断激发社会活力 并凝聚社会正能量,这有助于促使经济社会得到协调 发展,具体工作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将统筹兼顾始终作为落实工作的基本方法。 人社部门在发挥其职能优势的同时要积极做到统筹 多个方面,比如社会保障与城乡就业、人才队伍建设 与人力资源开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 等,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将这些方面进行统筹运作, 从而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积极性得到 调动、创造性得以发挥,进而将人们干事创业的力量 凝聚起来,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要不断对工作机制进行创新。创新是时 展的需求,社会各项事业各个部门都需要创新,工作机 制也一样。落实国家相关会议的精神与要求,在人社工 作方面深化改革,对工作机制积极进行创新,对相关领 域的发展以及具体人社工作的落实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也要适时转变职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需求。经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人社部门也需要适 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适时进行职能的转变。一方面需 要对存在的不良作风进行整改,以便于为群众提供更 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人社工作的内容、方式 以及各项环节等进行适当调整,这有利于使人社工作 的开展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为促进经济社 会的协调发展而凝聚正能量 [1] 。

3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生始终是一个关键 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人社工作是保障并改善民 生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深化落实人社工作,为百姓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方 式。就当前我国开展的民生保障和完善工作来看,各 个地区在取得不同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各种 问题。所以人社工作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出 发点,并依据具体情况不断对公共服务进行改进,抓 住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根本的民生问题,切实做到以人 为本,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懈努力。 第一,就业是当前相对严峻的一个民生问题,保 障民生需要从就业问题着手。在有效推进人社工作开 展时要将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相关部门要将积极 就业政策落实到位,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稳定就业形 势,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于使就业质量得到提高,只有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才能使人社工作得到 推进和深化。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将城乡居民 囊括在内的全方位覆盖。在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 围的同时,还需要依照可持续的方针,增强社会保障 体系的流动适应性和公平性。多做城乡居民的思想工 作,鼓励参保续保,并确保社会各项保险制度之间的 有效衔接,从而使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升,为人民群 众提供优质社会保障服务。 第三,也要顺应时展需求,建立相应的便民服 务网站。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更加公开透明,这就需要对基层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 有效建设,建立起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站,这样一来既 可以增强人社工作的公开透明度,也为人民群众提供 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4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公平正义,这也是促进社会 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而人社工作的开展既是对公平 正义的体现,也是对公平正义的有效维护,因而通过 坚持开展公平公正的人社管理工作,有助于维护经济 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在具体开展的人社工作中 切实行动起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在人社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行使职权, 对不正之风进行严格追查和打击。尤其是在劳动者的 合法权益问题上,一定要对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 予以提升,对损害劳动人民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坚决 予以制止和打击。 第二,人社工作的开展要注意维护社会公平。人社 工作不仅范围比较广,又确切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 利益,因此在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社 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以及承受能力,从而使出台的 政策更加公平公正,保证每个群众都能享受到国家发 展的成果。 第三,规范权力的运行,并推进政务的公开。在人 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将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有 利于保障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从而达到保障社会公平 正义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此外,推行政务公开,有 利于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让群众放心,也让人社工 作的开展更加顺畅和积极 [2] 。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工作从不同层面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相关 部门要在看到人社工作这种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坚持 开拓创新,不断进行探究,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以便于充分发挥其对 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一)降低经济增长的水平

金融抑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水平,从而使社会经济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曾经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想要实现合理化的经济增长就必须使投资和储蓄在我国的储蓄经济比重中相等。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相关的金融抑制政策很难实现国家最佳的储蓄水平,这就导致缺乏充足的储蓄资本来转化成为投资资本。自然国家也就无法达到最适合的经济发展状态,这种情况下就是金融抑制限制了国家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得其经济增长停滞不前或者是非常缓慢。

(二)加大经济分化差距

金融抑制还加大了国家的经济分化差距,这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非常不利。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一般情况下都会对自己国家货币的价值高估,从而对汇率水平起到了限制作用。而诸如这样的经济措施往往会使得自己国家的货币升值,这就会造成其出口国外的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己国家产品的出口。这主要是由于政府为了刺激出口在制定贸易政策的时候是以金融抑制手段为主要依据的。从农民的手中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到农副产品,在出口这些产品的过程中补贴给出口商。这样的融资方式为富人们创造了更大的经济利益,但使贫困农民却更加雪上加霜。很明显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原则的,自然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公平,从而不能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公平。

(三)对融资方式的发展具有限制性

上至国家,下至企业或个人其内部资源都是有限的,无法适应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了满足发展需求相关企业或个人寻求外部资源。这就使得很多人都开始积极追求外源融资方式,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掌握外源融资渠道,从而对资金来源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行的社会经济下,进入抑制政策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一些中小企业是没有外源融资权利的,只有当地政府非常重视的大型企业才具有外源融资的权利。由此可见,外源融资这样的融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很多企业的融资起到了阻碍作用,进而对产业链的发展也起到限制作用,最终限制了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四)降低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金融抑制政策还会降低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从而导致资本市场的运行失灵。这主要是由于整体的需求明显下降,从而导致劳务和商品需求也逐渐减少。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种需求的降低主要是因为自我限制而造成的。不仅如此,与劳务和商品的总供给相比,其总需求也相对减少,这就导致只能是停止价格上升或降低价格。久而久之,商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就会失去真实性,从而使得价格也不能将其扩大供给、减少需求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

二、金融抑制与经济结构的具体表现

(一)在资源配置中价格具有基础作用

基于目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在资源配置中价格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然而如果太过于实施金融抑制政策是无法对价格进行有效调控的,从而充分的发挥价格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如果这样的配置方式长期得不到改变,就会造成市场不能正确的发挥其价格和资金的功能,从而产生融资成本,甚至无法将其资金价值充分的反应出来。基于此,粗放型经济生产方式必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市场,从而无法有效升级和调整经济结构。

(二)中小微企业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现阶段,中小微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前提条件是中小微企业必须运用灵活的融资方式并保持健康持久的发展。而如果长期实施金融抑制政策就会影响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从而限制其融资方式。事实上,中小微企业为了连接产业链可以在市场经济下运用各式各样的融资方式,最终使企业可以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中小微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企业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就会对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带来极大的影响。

(三)以银行?橹鞯嫉慕鹑谔逯?

篇(7)

我国自82年计划生育确认为国策以来,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总量,提高了人口质量,从而为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以期继续长期稳定地促进经济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计划生育的实行,促进了经济发展

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自计划生育确认为国策以来,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长久稳定的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

(一)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据统计,2011年末我国总人口13.47亿,如果维持20世纪70年代初的生育水平,我国现有人口将超过17亿。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一个充分酝酿、慎重决策和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它经历了从开启计划生育事业、确立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发展道路。

(二)人类发展指数迅速上升,人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三十多年来,我国在人类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类发展指数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人口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二、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人口数量、质量等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无不与人口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在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方面,全球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人口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与三十多年前相比,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已经得到缓和,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并相互交织,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新时期我国人口计生工作仍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地确保人口适度增长,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是我国今后一个重要的课题。所以我国应当继续在宏观调控上继续扶持并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刺激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国民素质。

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注重利益导向、服务关怀、同时要更加注重宣传倡导,进一步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制度。要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同时探索人口计生政策与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形成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社会政策环境。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计生系统还要和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从面向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逐渐向全人群和生命的全过程转变,如积极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老年人服务关怀等工作,不断完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坚决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学校收费,减轻家庭负担,扩大受教育人口的范围,同时加强成人高等教育。

(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篇(8)

一、关于审计环境因素的分析

1.所谓的审计环境就是通过对影响审计工作的一系列的因素的总结,它的内部构成因素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一系列的内外因素,包括其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比如其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及其法律因素等,我们通过对其环境因素的分析,促进其审计外在环境及其审计内在环境环节的深化,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

政治因素是审计环境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指国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比如政府各个审计部门都是国家上层建筑建设的重要组成环节,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对其政治环境的深化应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审计环境的健全。所谓的经济因素是国家在某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运作机制的分析,比如社会整体运作的宏观环境,企业的经营运作模式等,其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其审计工作的深化。

2.文化因素也是审计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影响实际审计工作的各种文化环节的统称,比如思想意识观念、社会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及其文化传统等。在实际生活中,文化因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特质,也是一种微观经济管理的意识形态的体现。所谓的审计客观环境指的是审计单位内部的经济运作环节,比如其管理体制、内部的控制制度及其相关审计环节,这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所谓的审计主体环境指的是在审计系统中各个审计人员所处的环境,比如其审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及其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情况。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综合能力的应用,这是确保审计工作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影响这审计环节的质量效率。所谓的控制环境就是通过对政策环节、管理环节等的应用,满足其实际工作的目的,该控制环节是其他控制环节的稳定运行的前提,它对审计人员的自身工作理念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其特定政策的深化应用,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需要。

所谓的人际环境就是审计单位内部各个人员之间的融洽程度,审计系统的健全,离不开对人际环境的有效应用,以促进其工作氛围的融洽,促进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确保其内部人际关系的实现,确保其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

二、审计环境之下的审计工作的开展

1.审计环境的发展衍生了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控制,比如经济社会的需求因素,其审计环节的运作情况。审计能力情况对于经济社会的审计工作是有巨大影响的,审计能力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稳定运行。它是一个重要的审计环节,为了促进其审计系统的健全,我们要进行其审计能力的提升,确保其审计目标的不断深化。

审计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审计需求、供给的情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id健全,其各种类型的公司体制产生,比如其股份有限公司等,确保其企业的经营权及其所有权的有效分离,确保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环节的优化,确保其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稳定运行。为了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要进行其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的健全,确保其公司的财务报告系统的健全,确保其审计环节的优化,确保其审计系统的健全,促进其审计独立性的实现,确保其审计环境的稳定开展,为了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需要,我们也要进行审计实践工作的深化,实现对其审计环境的有效深化,确保其审计独立性的提升。

2.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业务活动程序也越来越麻烦,为此我们要进行其单位内部控制环节的优化,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违规违法的行为越来越隐蔽,犯罪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如果公司治理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就会加大审计风险。

三、审计环境的优化方案

为了促进审计工作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其审计模式的深化,确保其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的实现,确保其审计管理体系的健全,促进其内部系统的有效协调,确保其审计管理体制的健全,满足我国的审计模式的深化需要。促进其立法型的审计模式的深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进行其审计院环节的优化,确保其审计主体独立性的实现。更新审计理念,科学定位审计目标,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审计理念决定了审计行为。因此,要不断解放思想,进行审计理念的创新,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准确定位审计目标,将审计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我们也要进行审计法律建设环节的深化,确保其审计技术模式的深化,确保其审计质量水平的提升,确保其审计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认真推进审计结果的运用和整改,强化审计工作效果。

四、结语

为了促进审计工作系统的健全, 我们要进行其审计环境的优化,确保该系统的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确保其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辉.高级审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要求。党的十七大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强调了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列为指导思想;党的十进一步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国家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努力的方向,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不仅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是高等教育不竭生命力的源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同时,要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深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本文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就创新我省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作简要探赜。

一、当前现状

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单一的教学功能发展到科学研究功能,再发展到社会服务功能的历史过程,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一)高校服务社会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积极对接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直接参与社会生产。比如,积极开展地方人才再教育服务;在培养各类人才上,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借助校内研发平台,为地方发展参谋献计等。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高校社会服务过于狭隘。尽管高校对服务地方社会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国家宏观政策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办学自落实不到位,高校评估标准存在缺陷;地方政府方面,对地方高校投入不足,对地方高校智力支持的利用不够重视,缺乏为地方高校牵线搭桥的主动意识;地方企业方面,企业的功利思想作祟,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不足;高校自身方面,社会服务观念存在偏差,社会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和智力资源稀缺,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成果偏少,社会服务平台种类较少,社会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社会服务营销工作存在不足。

2.高校“智本”错位地方发展。“智本”难引难留一直困扰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江西的改革和开发开放不断得以深化,全面推进,但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实施中,又受制于亟需大量的政治、经济、管理和文化人才的困扰。江西作为后发地区之一,必须坚持“培育人”“用好人”,不仅要依靠本土高校培育人,更要发挥本土高校人才、智力的优势,发挥高等教育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只有认同“魅力江西”、热爱“魅力江西”、扎根“魅力江西”的人才,才能更忠诚于江西的地方发展。

3.高校发展亟需实践平台。当前,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融为一体。现代大学已经超越了象牙塔,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整个社会中最具活力、最能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一部分。因此,高校自身发展需与社会实践紧密连接。高校师生要结合已有的科学理论,借助现成的经验技术,积极开展科学实验、社会实习、经济服务和生产实践活动。从而通过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并最终转化为人的能力、智慧和创新的精神与气质。

(二)江西高校的当前概况

近代以来,江西高等教育发育迟缓,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很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江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重大进步。根据《江西省2012年教育统计》显示,全省有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单位88所,学士学位单位33个,硕士培养单位16个,博士培养单位9个,在校大学生851119人,有教职工71620人,高等学校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2295人,列全国13位。这些进步为我省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高校分布方面:南昌市54所、上饶市3所、九江市7所、萍乡市3所、新余市5所、鹰潭市1所、赣州市8所、宜春市3所、景德镇市5所、吉安市1所、抚州市4所。其中,61%的高校分布在南昌,约80%的高校分布在南昌、赣州、九江3个设区市,只有20%的高校分驻在其他8个设区市。在学科布局方面:综合性大学32所,理工院校30所,农林院校4所,医药院校5所,师范院校5所,财经院校7所,政法院校2所,艺术院校3所,成人高校5所。综合性大学占36%,理工科类院校占45%,传统的师范院校只有6%。全省高校学科类结构较为合理,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工科及财经院校比重较大,为进一步开发全省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全省高校中,包括11所省、部共建高校在内,没有一所中央直属的高校,全部为省或市(厅)管的“地方军”。作为地方高校,其扎根地方、对接地方、服务地方的使命显得更为紧迫。

二、主要对策

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时空中。一个方面,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另一个方面,教育也要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经济特色时,需要高等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形成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因此,政府、社会和高校要高度重视、积极互动,共同构建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现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个尺度对我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对策予以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开拓高校服务社会的空间

1.完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完善本地区高校社会服务的制度框架。比如,建立健全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财税政策上的优惠,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方面的保护。让高校服务社会有“安全感”,用法律和制度为高校服务社会保驾护航。

2.健全地方政策。政策是重要的导向,为高校服务社会提供具体的支撑。《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增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为此,政府需要将“产学研用互动”“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状况监测评价机制”等措施政策化;要将“科教兴赣、人才强省”的政府战略目标项目化;要将“高等教育贡献率”“人民群众满意率”的评价反馈具体化。

3.保障办学经费。充足的经费是办好教育的基础。地方政府要确保对高校的经费投入能够足额按时落实到位,保证地方高校的稳定发展,保障其社会服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不同地区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投资体制,拓宽筹集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的来源。

4.营造社会导向。要加大宣传,营造支持、鼓励高校服务社会,表彰、奖励高校服务社会的良好环境。要正面引导,促进政府鼓励高校服务社会、企业积极对接高校服务、高校自觉拓展社会服务良好局面的形成,从而为形成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正面导向。

(二)中观层面:搭建高校服务社会的平台

1.政府示范“用才”。高校是驻地的“智库”,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智力支持。如地方政府聘请高校的有关专家学者作为政府顾问,在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上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吸引高校参与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调研、论证、决策等,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为高校服务地方社会搭建示范平台和高端平台。

2.统筹协调“育才”。要结合江西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学科组织和学科团队建设,用学科凝聚人才;建立省内多元化、多层次的“共建”,促进全省政-企-校的互动。比如,建立本科与高职(高专)的共建、省直厅局(委)与高校的共建、大型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的共建、地方县(市、区)与高校的共建。通过“共建”实现各类人才的互动、流通,在融合中培养人才。

3.面向社会“示才”。要积极建立高校与社会的横向联系,通过政府主管部门、高校或民间平台,借助网络等新技术,建立各类人才库、科技库,将全省高校的人才、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等与地方人才需求、科技和信息等需求对接起来,在高校和社会之间搭建信息平台。

4.激活企业“引才”。地方高校可以借助现代传媒,向地方社会广泛宣传。通过参与地方政府服务、发展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关系、挖掘校友的社会关系资源,“推销”自身的服务;政府要开发社会需求,发挥“守夜人”的作用,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比如,引导企业与高校的资源共享,促进创新基地的建设,推动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的孵化。

(三)微观层面:夯实高校服务社会的基础

1.提升社会服务的意识。高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各类人才勇于“接地气”,摒弃“空谈”“清议”“自视清高”“畏难恐惧”“事不关己”等错误和消极的观念,树立敢于服务社会、善于服务社会的正确思想,主动投身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促进研究(学习),在研究(学习)中提升实践本领。

2.健全激励服务的措施。高校应根据实际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制定社会服务的政策导向,评价和肯定为社会服务的人员;通过职称评比、津贴分配等,激发产生更多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设立相应的创新团队、研发机构平台,努力成为地方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囊团,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有前瞻性地倾斜,大力培养紧密对接地方社会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和专门人才;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创造条件,从而形成一系列激励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措施。

3.调整社会服务的支撑。主管部门要扩大地方高校专业自主设置权,支持高校根据地方社会需求,自觉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使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方向对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使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有的放矢”,增强服务的针对性,确保培养的师生在地方“留得住”“用得了”“干得好”,从而为高校服务地方社会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

三、当下启示

近年来,我省以“科教兴赣、人才强省”为战略,以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人民群众满意率”作为阶段性目标,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迈入30%,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它启示我们要进一步按照党的十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夯实我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

1.坚持顶层设计:加强对全省高校服务社会工作的统筹规划。要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把高校服务社会统一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事业中,统一到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建设中,使我省的高等教育真正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的教育,支撑江西崛起新跨越的教育。

2.坚持高位推进:加强对全省高校服务社会工作的组织领导。目前,多个兄弟省市先后成立了省级产学研领导小组、产学研办公室、产学研网上合作对接平台、产学研合作网、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与创新服务平台等,我省政府和高校应直面差距,勇担使命,奋起提升,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服务社会工作的统筹协调,促进全省高校服务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

3.坚持品牌推动:加强对全省高校服务社会示范项目的培育。要在“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前期基础上,精心培育一批高校服务社会的示范项目,发挥“品牌”的效应,既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精品项目,又带动全省高校的服务社会工作。

4.坚持分类发展:加强对全省高校服务社会不同特点的保护。要尊重综合性和行业性、基础型和创新型、研究型和教学型、本科类和高职类等不同种类高校在服务地方过程中的特色和创新。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服务幅度、服务层次和服务重点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前瞻社会发展,及时优化专业学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浩源.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研究[D].南昌大学,2009:27.

[2]范倩.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25-31,36-37.

[3]王亚杰.共建互动共赢――特色型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2009(2):21.

篇(10)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防汛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防汛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各社区、各单位的积极努力下,我街道的整体防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抗洪减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频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同时,我街道的防汛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防汛工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全街道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防汛预案、物资、队伍等防汛非工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抢险救灾的实际需要,防汛预警预报体系和应急反应处置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频繁发生的突发极端天气事件。对此,各社区、各单位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紧紧围绕“保障三个安全、促进人水和谐”的治水目标,按照“以防为主、常备不懈”的防汛指导方针,扎扎实实落实好各项防汛措施,确保工程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全街道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二、加强领导,切实落实好防汛责任制

各社区、各单位要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进一步明确防汛抗旱职责,建立健全防汛应急反应机制,落实防汛责任制,特别是应对突发洪涝灾害的预警职责,确保各行各业防汛安全。要认真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对每一处工程特别是中小型水库、塘坝的责任人和专职看护人员要明确到位,确保汛期在岗,联系畅通。各社区、各单位要层层签订防汛责任书,并及时将责任制落实情况予以公布,以加强检查、督导。要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层级防汛抢险知识培训,使行政责任人掌握防汛组织指挥、抢险工作程序、防汛预案实施等内容。

三、强化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各项防汛工作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汛工作的首位。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防抢结合”的原则,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确保标准内洪水水库不垮坝、河道不决口;超标准洪水有对策,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

(一)搞好水毁工程修复和工程建设,切实恢复提高工程防洪减灾能力

要按照街道的统一部署,结合病险塘坝除险加固与河道治理以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抓紧修复水毁工程,组织好度汛应急工程建设、病险塘坝除险加固和河道险工险段治理、病险涵闸的加固维修,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必须在主汛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对跨汛施工的工程,要明确度汛施工方案和抢险预案,落实好抢险救灾措施,确保安全。要抓紧对河道行洪通道、水库泄洪通道等进行认真排查,对阻水障碍,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限期清除。对水库泄洪、水库开闸,有关单位要及时发出预警,通知有关方面做好准备,确保安全。

(二)进一步完善非工程措施

要紧密结合区域和工程防汛实际,统筹考虑各种因素,组织做好对各类防汛抢险预案的完善,重点落实好通信预警手段和下游群众安全转移方案,千方百计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防汛准备工作进行再检查、再准备,特别是对重点工程、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要逐一落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包工程责任人要组织做好对分包工程的自查,自查情况要由包工程的责任人签字后上报街道防汛指挥部门备案;各级防汛指挥部门要加强监督,不定期抽查,防止检查流于形式;要加强工程的安全监测和巡查,确保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切实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坚决打击乱采乱挖行为,确保河道工程行洪安全;要不断完善洪水测报和信息网络体系,提高预报精度和防汛现代化水平,保障信息传递通畅;要加强工程安全管理,强调依法调度,强化上下游闸坝间的组织协调,防止人为造成防洪压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43-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粮食作物产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着国泰民安,而农田水利建设就是农业命脉,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农民粮食丰收就可以得到保障。而目前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仍然存在重视长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所以解决目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每一名农田水利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1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三农问题是长期制约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最根本问题,国民经济是否可以更快更好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取决于是否具有稳固的农业基础,只有农业基础稳定了,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供给,顺利开展城镇化、工业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农村市场,农民真正的富裕起来,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还关系到我国粮食的生产安全。目前在我国粮食生产中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人口压力大、农业效益低和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紧缺问题决定了农业用水是不存在大幅度增加的可能,要提高粮食产量,只有依靠灌溉水的水分生产率、利用率,目前农业对于灌溉技术、方法和保证率是要求很高的,过于依赖灌溉,而原有的条件和技术显然无法满足,所以,粮食的生产能力要想得到提高,就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2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2.1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百姓为了田间生产,出现了大量的人为破坏情况,个别地区还出现重建轻管的现象,严重的甚至只管建设不管理,由于农业、土地、财政和水利等部门间并没有实现统一规划,造成政府损失大量资金,不得不重复建设。并且长期以来都只重视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缺乏监管力度,有很对承包商在施工中偷工减料,其工程的质量无法保证。

2.2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将每年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投入资金,都投入在了大项目和大工程中,对于那些可以给农民很大帮助的小项目和小工程明显投入不足,而政府部门和水利部门过多的考虑到自身的利益,所以将资金全部投入在那些收益明显、见效快的工程项目中。例如将大部分资金用来建工厂或招商引资,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转变,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也在逐渐的减少,导致农村农田水利建设逐渐走入低谷。另外,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造成农村水利投劳结构发生了变化,加大了水利工程的投劳难度,虽然就此问题实行了“一事一议”,但是收效不理想。

2.3农民兴办水利积极性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了,尤其是中国也加入了WTO后,国外的农产品已经走进了中国市场,加上我国农民增收十分缓慢,农民对于种田的积极性在逐渐下降,造成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不高。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改进措施

3.1提高地方政府重视程度

目前,地方政府应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转变自身的职能,由从前的经济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水利部门都要对水利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并进行考核,丰富水利工作人员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能力,让水利工作人员掌握全面的新科技、新技术和新知识,提高其分析能力和处事能力,创建出更优质的农田水利工程。

3.2多渠道筹集资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财政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应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的调动起群众的力量、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部门应建设良好的激励制度,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企业和农民主动的参与到农田水利的建设中。将谁投资、谁建设、水受益的原则彻底落实,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农村集体将部分资金用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从而激发人们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正确的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民共同主动的加入农田水利建设中,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投入办水利,保证农田水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3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