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渔业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9 09:47: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渔业发展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渔业发展现状

篇(1)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四、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五、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需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六、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篇(2)

1.消费品市场增长较上年趋缓,但平稳增长的态势保持不变。1-11月份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54675.5万元,同比增长14.9%,比去年同期增幅降低1个百分点,今年消费市场增长较上年趋缓。

2.批发和零售业主导市场。1-11月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21395.00万元,同比增长15.4%,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4%,成为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99996.5万元,同比增长18.3%,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总零售额的95.3%。

3.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数量较少。截至2012年11月鱼台县共有限额以上法人企业35家,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法人企业数量的2.8%,在全市各县区中数量较少,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12家,零售业22家,住宿业1家,餐饮业0家。

4.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小。2012年1-11月,鱼台县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725万元,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3%,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较小。

5.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欠佳。鱼台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缺乏一批大规模、高层次、有品牌的龙头企业,制约了鱼台县消费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限额以上企业发展障碍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制约鱼台县贸易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贸易企业发展重视不够。近年来,相较于工业,对贸易企业发展重视程度还不够,投入不足,消费品市场发展仍然落后于整体消费趋势和结构变化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数量较少,不利于全县消费品市场的拓展。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过慢,预期支出增加。2012年1-9月鱼台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41.4元,同比增长12.2%,增长速度低于济宁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7845元,同比增长19%。但是近些年来,物价上涨,特别是医疗、住房、养老、教育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居民的预期消费支出增加,使得部分居民不敢消费。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同收入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高收入者有着强大的购买力但是他们的消费需求倾向低,占全县大多数的中低层收入群体想消费但消费能力不高,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2012年1-9月,鱼台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1.4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84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多5996.4元。这种分化的消费需求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

4.消费观念保守。鱼台县历史渊远,传统的鱼台文化中崇尚节俭。“轻消费、重储蓄”、“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等观念影响着一代代鱼台人。

5.消费环境不完善。一方面超市出现定价过高行为,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情绪,不利于消费品市场拓展。另一方面,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地沟油”、“毒奶粉”事件、“塑化剂”风波等负面事件在消费者心里留下阴影,消费者在消费时有所顾忌,不敢大胆消费、放心消费,从而扰乱了正常的消费品市场秩序。

三、发展前景及对策

最近一段时期,鱼台县消费品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鱼台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政策,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实施改革,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为激发消费品市场活力奠定了物质基础。

1.新增限额以上单位,提高限上零售额比重。在全县范围内对贸易企业进行集中清查,摸清达到标准的商贸企业户数,争取做到应统尽统。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政府扶持力度,为我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型的商贸、餐饮企业到我县投资,不断提升我县商贸业整体发展水平。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我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企业。

篇(3)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篇(4)

2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基地的重要职能之一。基地拥有107万余亩的黄河滩涂淤积土地,可用于农副业生产的良田60余万亩。农业用地成方连片,便于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待开发的土地面积大、无污染,很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2.1军垦绿洲,基地历史悠长

基地的前身是军马场,始建于1963年部队发展骡马化时期,至今已有52年的历史。老马场人传承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精神成为支撑基地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军队单位,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令行禁止的步调,说一不二的风格,为基地建设生态农业提供了可靠地保证。

2.2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

基地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右邻310省道、左依疏港高速,前靠油田海港码头,后有东营民营机场,交通十分便利。基地所属土地属于黄河冲击淤积而成,土壤肥沃,有机含量高,保水性能强,适耕期较长,基地周围为纯农业种植和国家自然保护区,无任何污染源,境内河流均为近代黄河入海流路,水质优良。水利设施基本配套,水浇条件良好,完全符合生态农业的排灌需求。

2.3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厚

基地区域属于温暖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气温适宜,光热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1.4℃以上,平均无霜期在202d以上,年平均降水量548mm左右,年日照时数2730h,日照率为62%,光能资源丰富,光、热、水资源充足,特别适用于农作物生长。

2.4原始天然,植物资源丰富

基地辖区内,多为天然形成的绿色湿地,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工种植槐花林10万余亩,现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黄河三角洲天然氧吧。当下,种植区域内水土保持良好,路、渠基本配套设施完善,各类树木、植被繁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害虫天敌:七星瓢虫、草蛤、步行甲、赤眼蜂、青蛙等有20多种,为基地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3制约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因素

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很多,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影响制约基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生态农业建设在理论研究上还不够全面,科学边界定义还不够明确,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技术体系,使得很多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被动的层次上。另一方面,基地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起步比较晚,传统农业结构和生态模式,对干部群众的影响还很大,很多职工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氛围还不够浓厚,大家对生态农业环保意识、绿色产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是很足,还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3.2农业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

虽然基地区域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多地理和自然优势,但是,由于基地辖区内陆地和草甸植被形成时间太短,土壤盐碱含量高,地下水位高而易透,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加之多年以来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化学制品的重复使用,给基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近10年来,基地各农业分场已经不再耕种,大部分土地实行对外承包,且主要采取一年一租赁的承包方式,使得很多承包户,不顾生态环境和耕田地力的持续性保护,采取掠夺式种植方式,只注重当年的农产品产量,在种植过程中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了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同时,由于基地紧靠渤海,一年四季,狂风不断,每遇大风,沙尘四起,马场曾经一直流行着很多顺口溜:“马场的风,九点钟,一年刮两次,每次刮半年。“关上门,堵上窗,沙土照样飘上炕,锅碗瓢盆天天刷,还是要喝牙碜汤”。

3.3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近年来,随着基地招商引资和合作经营工作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基地农业和营区环境的生态破坏。一方面,一些外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差,生产技术设备陈旧,污染防治设施不配套,有些企业甚至以牺牲基地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非法谋取暴利。另一方面,基地内部的第三产业发展也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各类集体或个体养殖散户,没有正规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要求,导致一些猪、牛、羊鸡等粪便直接倒入或流入沟渠、水塘,日积月累变成了臭水沟。

3.4科学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

与现代农业相比,支撑生态高效农业的科学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科技动力不足。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试验论证阶段,导致基地生态农业建设规划还比较滞后,全基地所属30多个基层单位,土地经营管理各自为战,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规模化生态经营发展模式,还缺乏一支精干的技术人才队伍。

4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基地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基地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基地农副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基地驻训官兵和基地广大干部职工提供舒适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安全食品。

4.1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人翁意识

国家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在很多地方和地区已经形成比较成熟、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宣传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基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水平,自觉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和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组织干部、职工走出去,参观见学,学习培训,用鲜活的事例和生态农业理论引导大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效益的理念。摒弃建设生态农业与发展经济相对立的旧观念,实行科学种养,积极投身于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中去。

4.2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组织体系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原则,建立建全组织领导体系,科学规划,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各农业团、农业分场为主体,认真落实基地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整合资源,依托山东省农科院和地方业务部门,成立科研组织,进行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3高起点规划,科学实施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

根据建设生态农业的要求,结合基地实际情况,按照示范牵引、整体打造、规范发展、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利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实施绿色种植、特色养殖、生态观光旅游等生态农业区域建设。

4.3.1强力推进生态绿色种植

根据基地现有农田基本情况着力抓好5个生态功能区建设。一是高端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5万亩,主要引进种植各类环保、绿色、优质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以点带面。示范区自2014年3月开始建设,目前初步成型。二是优质生态水稻种植区。规划利用3年时间,发展生态水稻种植8万亩,主要布局4个农业团的黄河大堤以南滩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生产便利,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种植,2014年全基地水稻种植3.8万亩,2015年种植面积已达到6.37万亩,2016年实现8万亩的规划目标。三是绿色生态蔬菜种植区。规划面积1.2万亩,依托一团二分场现有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分3个片区,采取设施栽培和露天种植两种模式,打造绿色蔬菜,供应驻训部队官兵、基地干部职工及油田和地方群众。四是瓜果苗木种植区。规划面积2万亩,依托基地原有的“千亩示范园”,种植适宜基地土壤特点的名、优、新、特瓜果、苗木、花卉等。五是生态粮棉牧草轮作区。规划面积1.2万亩,主要布局在4个农业团的刁口河流域,重点发展粮食、棉花和牧草规模化种植。

4.3.2突出抓好生态养殖

重点规划三大区域。一是淡水生态种养区。规划面积4万亩,主要布局在基地一团、四团、黄河北大堤两侧,以莲藕种植和黄河大闸蟹养殖为主。二是盐田和海水生态养殖区。规划面积20万亩,主要布局在二团、三团,桩埕公路以南、孤北水库两侧和黄河南的青坨农场,该区域海拔低、距海近、地下卤水资源丰富,利用发展盐化工和生态海水养殖。三是畜禽养殖区。规划面积10万亩,充分发挥基地林业资源优势,以基地“军垦绿洲”黑猪基地和各农业分场现有黑猪和禽类等养殖为基础,逐步壮大特色养殖规模。“军垦绿洲”生态黑猪基地计划到2016年沿黄河故道两侧选择优质刺愧林新建养殖分区3个,放养面积达10万亩,年存栏黑猪2万头。

4.3.3下力抓好生态观光旅游

借力黄河入海口风景旅游区,以刁口河和神仙沟为轴,发挥两岸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集生态观光、摘采、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现已建成万亩槐花林公园、军博园和神仙岛生态园等景区。

4.3.4稳妥进行工业项目招商

规划面积1万亩,依托基地食品综合加工厂,重点引进低碳、低能耗、无污染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篇(5)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发展,生态休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再次被确认,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我局提出了建设“天保立局、产业兴局、项目带动、强局富民”的战略构想,把生态休闲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研究生态休闲产业,分析我局生态休闲产业的优劣势,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并用以指导生态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基本情况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始建于1963年,隶属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管护区域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经营面积15.8万公顷,建有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峰峡国家级森林公园,局下设七个林场、一个中心苗圃、职工医院、资产管理中心等16个基层单位,现有在册职工 731名。

2 发展生态休闲产业的优势

2.1 迷人的自然风光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处于秦岭中高山地,海拔高度落差大,境内景区景点广布,大气、水质、土壤没有化学污染,目前太白地区是我国及世界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山水画廊、户外天堂和绿色宝库。

2.2 独特的气候 太白林区属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气候温和湿润,小气候特征十分突出。林区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天然空调城”、“秦岭的香格里拉”、“关中水塔”。

2.3 资源丰富 矿产、水能、生物三大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有陆栖脊椎动物305种,两栖爬行类5种,鱼类4种,是“天然动物养殖园”。种子植物丰富,林区内拥有大量的林副资源,被誉为“亚洲植物园”和“生物资源库”。

太白地区一直是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地,属南北荟萃之地,素有“天然药库”之称。20世纪70年代太白县被省上确定为贝母生产基地,2002年被省上确定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圆,并通过GAP认证。

2.4 交通通信优势明显 太白地区交通较为便利,距宝鸡市64公里,距西安市200公里,距西宝高速公路48公里,出入太白十分方便。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固定电话已得到全面普及,移动电话几乎达到全覆盖,已经建成以光缆为主的大容量、高速率传输网、数据宽带业务覆盖全部林区各林场和各大景区。

2.5 历史文化厚重、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雄关漫漫,览尽三国风云。禅院深深,领略盛唐遗风。”我局林区内有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褒斜古道;青峰禅院铁瓦覆顶,规模宏大,据钟铭载,唐代为皇家寺院,明代为郑王府山场。还有多处名胜古迹、文化景区,更有保存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址,四十里跑马梁和高山草甸。

2.6 发展环境优良、潜力巨大 我局所在的太白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确立“生态立县、特色富民”的发展战略,把生态休闲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突破口,以“雪域太白、秦岭夏都”为主题,以打造“西部生态休闲名县”和“西部慢城”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产业。

3 发展生态休闲产业的劣势

受国家安全和秦岭保护条例的限制,太白林区的军事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分涵养区的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很大,客商投资风险较大,开发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形势发展,有好多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难以引进,这就限制了生态休闲产业的大发展。

国有林区地处偏远,道路交通还不是很完善,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组织,景区景点零散分步,未做统一规划部署,仍处于盲目发展阶段,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人才缺乏,产品种类少,很难满足客户需求。

4 建议和对策

4.1 建立生态休闲产业领导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发展机制 我局应成立生态休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局生态休闲产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实施工作,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景区的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造成破坏。从建立高效的发展机制入手,实施包抓共建制度,明确各科室的包抓单位和包抓项目。激励领导干部创新工作,积极推动规划的落实,探寻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4.2 坚持国家安全第一,坚持保护定开发的原则 生态休闲产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尚需在探索中进一步摸索,必须沿着法治的道路前进。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问题上,一切开发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的需求,以保护为前提,保护和开发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铺相成的一面,而在新型的生态休闲理念中,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和双赢。

4.3 坚持高起点规划,科学有序发展 按照“一个景区、两条线路、三大板块、四个优先”高起点编制我局生态休闲产业规划。以太白县城为中心,把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作为一个大的景区进行规划,沿着林区两条黄金主干线设置景区景点,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逐步开发。抓好三大板块:林区资源利用板块是基础和根本、太白休闲服务板块是引领和重点、卧龙寺创新创业板块是前景和长远增收点。确保四个优先:利用现有资金或申请项目资金优先建设秦岭植物观光园、观音峡野生红豆杉产业园、野生名贵中药材驯化中心;优先招商引资建设青峰山景区、黄柏塬原生态休闲度假区、海棠湖风景区;优先合作太白休闲健身会所、太白物流仓储中心、太白家居市场项目;优先筹资改造开发综合服务楼开发改造项目,大修厂技改项目。

4.4 市场运作,借梯上楼,促进我局生态休闲产业大发展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挥市场作用,翻晒我局优势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发挥自身潜力和周边人脉关系,吸引有识之士,投入到太白林区的开发建设中来,我们也要借助太白县的生态休闲产业发展契机,大胆创新,大胆让利,共同发展。

4.5 建立培训学习制度,及时引进专业人才 天保工程实施十几年来,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缺失、培训少、学习少,使我局已经与社会发展脱节,急需单位和个人充电,建立培训学习制度迫在眉睫,提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很有必要。

我们生活的大秦岭在整个中国地质构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古代是南北的重要通道,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生态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迷人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人文景观资源,开发利用他一定要尊重和爱护他。通过生态休闲产业的大发展,把秦岭变成人类的真正的世界级公园。

参考文献

篇(6)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界对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问题的研究给予了极大关注,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产业有关概念与定义的研究。关于生态产业的定义,目前国外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外学者往往根据个人研究的需要,主要从产品生产与服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角度来对生态产业进行界定。经合组织与欧盟统计署(Eurostat)1999年的《环境物品和服务产业:数据集合河分析年度报告》把生态产业界定为生产某种物品和服务的活动,这些物品与服务是为了进行测量、预防、限制、最小化、或矫正对于水、空气、土地等的环境损害,以及为解决废物、噪音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这种生产活动包括减少环境风险以及使污染和资源利用最小化的技术、产品与服务;2006年恩斯特和扬(Ernst}Young)把生态产业划为两大类:污染管理和资源管理;2009年10月荷兰ECORYS咨询公司把生态产业界定为核心生态产业和相联生态产业,把核心生态产业界定为那些可识别的部门,一些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或处于生态供应链上的产业被称为“相联生态产业”。国内学者对生态产业的界定也不统一,学者们主要根据掌握的资料和研究的需要以及自身对生态产业理解来给出生态产业的定义,主要从生态经济角度出发引申出生态产业。韩玉堂(2009)认为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以生态经济学为原理和指导,模拟自然生态而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李周,杨荣俊,李志萌(2011)认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是从生态农业开始的,生态产业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基于“被利用资源能持续成为再生资源”的生态工业体系,而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结合起来的生态服务则是生态产业最有前途的增长点。发展生态产业的主要手段有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态技术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全面控制等。李慧明(2012)认为生态产业主要包括与气候治理有关的所有生产与服务活动,也包括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态建筑。马建平(2013)认为生态产业是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且具有较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生态产业是绿色产业的一部分,循环产业是生态产业的一种类型,且生态产业覆盖范围更宽。吴琼(2014)认为生态产业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三代产业。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

(二)关于支持生态产业发展财税政策选择的研究。由于生态产业的界定没有统一,专门就支持生态产业发展方面来探讨财税政策选择和财税体系的构建方面的研究很少,学者们主要从节约使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宏观角度来研究构建生态税收体系。已有的研究较多的从与生态产业相关的如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业的角度探讨生态产业财税体系的构建问题。如曲顺兰(2004)建议在税制的设置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生态观念贯穿于税制建设的始终,对企业生产、消费者行为、资源利用等各方面征收一系列税收,从而在税收体系中形成独立的出于生态目的的税种体系。曲顺兰(2004)、李志远(2005)建议生态税收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直接作用于生态目的的税收,如进行资源税改革、推进“费改税”,开征污染税、能源税等;二是间接作用于生态目的的税收,如完善流转税、企业税以及关税等措施来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李周等(2011)认为建立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创新体系主要是从促进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以及促进科技进步的财税政策三个方面来构建,其中促进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主要从财税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环保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以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支持体系来实现。贾康(2013)认为,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税收优惠力度还不够,建议进一步完善对环保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房产和土地使用税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关于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运行效应的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财税政策对生态产业影响绩效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主要侧重于财税政策对微观主体――企业行为的影响。如Canton(2006)在《Which Role for Eco-industrie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一文中研究了寡头垄断生态产业情况下政府如何制定最优排污税,其研究表明,最优排污税的制定取决于厂商的市场力量,纳什均衡同样存在于寡头垄断市场。Shibli,Markandya(1995)在《Industrial

Pollution Control Policies in Asia: How Successful are the Strate

gies》一文中通过分析中国生态产业发展现状,认为征收排污费存在人为因素,对控制污染缺乏有效性,因为收费只是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而Moledina(2003)在《Dynamic Environmen

tal Policy with Trategic Firms: Prices Versus Uantities》中则认为企业由于要缴纳排污税,因此可能会通过削减产量来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而对于许可证制度,企业可能会故意提高价格以期在未来获得更多的许可证。Wang,Wheeler(1996)在《Water

Pollution Abatement by Chinese Industry Cost Estimat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一文中对中国省际数据研究表明,排污收费制度既不是武断的又不是缺乏效率的,地区间规制手段产生效果不同,主要是由于环境损害的评价以及执行力方面的差异。国内的有关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探讨现行财税政策的节能减排效应,并没有从生态产业的角度出发探讨财税政策对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如张磊、蒋义(2008)用我国单位GDP能耗作为解释变量,用与节能减排相关增值税、消费税以及资源税等三个税种各自的税收收入占当年税收收入总和的比重作为自变量,对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进行研究,回归结果显示我国增值税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消费税和资源税则效果不显著。朱迎春(2012)采用Engle――Granger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各种税种减排效应差异较大,增值税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但仍有改善空间,而消费税和资源税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关于促进生态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的实践情况。在实践方面,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环境税来控制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目的,而美国只用排放许可证交易制度来进行环境管制,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国内有关生态产业发展的税收的实践现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环境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1978年以前有关政策处于空白,这一阶段没有涉及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第二阶段(1978――1994年),将环境保护定位基本国策,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并制定了有关辅的税收措施。如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政策工具逐步丰富。如对利用废物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投资的税收优惠,对污染型产品和项目征收消费税等。我国目前建立的税制体系,五种与生态产业发展有关的税――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以及土地使用税,其税收收入总和占总税收的8%左右。财政支出方面,自2004年起,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了清洁生产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清洁生产的规划、培训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冶金、轻工、纺织、建材等污染相对严重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的建设。

二、总结与评价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生态产业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当前学术界和国家政府部门对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体系的研究从概念、体制以及实践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是,从力所能及的文献研究中也发现,生态产业尚属于较新的概念,关于生态产业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有关生态产业的基本内涵、具体内容以及基本特征等方面尚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关于生态产业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对生态产业的定义和特征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方面,从理论上没有厘清其基本内涵,也没有提出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目前理论界和实践层面对生态产业没有统一的界定,相关数据库尚未建立以及前人学者研究成果缺乏,有关数据的搜集存在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对财税政策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宏微观政策效应在实证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二是,对于促进生态产业财税政策体系系统化构建的思路和具体实现路径等方面仍缺乏系统研究。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影响路径、影响方式及影响效果等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进入深入有效研究。我国现行的财税体系中的部分财税政策与生态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关联,从理论上和实证角度分析其对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激励(约束)效应进行分析还有所欠缺。三是,在实践领域,我国目前的财税政策体系中,虽然财税政策与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主要是围绕环境保护政策展开的;许多政策也只是大方向上的、简单的规定,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三、未来研究展望

一是,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方法和思路需要更新。未来的研究应研究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财政税收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在理论分析方面,未来的研究应遵循“生态产业及财税政策效应基本理论――财税政策影响生态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影响路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系统化构建”思路。通过运用现代公共财政机制有关原理,设计适应促进我国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机制,对于实现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二是,生态产业的生态产业的概念、内涵、特征和有关内容需要进一步明晰。只有在明晰生态产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系统阐明财税政策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为系统化构建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提供依据。三是,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效应需要实证分析。现行财税体系在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某些不尽人意之处,只有通过归纳概括现有的与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财税政策及相关政策的运行现状,并从理论上探讨财税政策对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影响效应等,重点分析相关财税政策(如所得税优惠、增值税抵扣优惠、资源税以及消费税等),对生产和消费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和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采用Engle―Granger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现行与生态产业发展相关财税政策,对生态产业发展发挥的政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侧重考察财税政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以及环境效应。从微观层面上探讨,与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财税政策,对企业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对企业生产效益的影响等。将生态产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企业投入/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消费税税负、企业所得税税负、增值税税负以及政府环保支出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收集一定数量的样本数据,用Eviews6.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实证结果。只有通过实证分析,才能详细准确评价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生态方面的政策效应,从而从完善财税政策角度加快我国生态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四是,现行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未来的研究通过从宏观跟微观层面上实证分析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变动对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得出相关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现有财税政策在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完善现行财税政策,系统化构建新的财税体系促进我国生态产业加快发展,重点从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两方面着手建立可操作性、系统性的现代财税体系。

参考文献:

[1] OECD,Eurostat,“The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Industry: Manual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1999.

[2] Ernst &Young,“Eco-industry,Its size,Employment,Perspectives and Barriers to Growth in an Enlarged EU”,Report fo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2006.

[3] ECORYS,“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U Eco-industry”,Final Report-Part 1,2009.

[4] 李周,杨荣俊,李志萌.产业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篇(7)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16-03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低消耗、废物低排放、产品高产出、转化高效率为特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贺州市是桂东区域和辐射桂湘粤三省(区)的重要商埠,市内农产品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建设基础好,工业“三废”污染少,生态环境保护比较好,2009年贺州市政府开始谋划建设“森林之城、田园都市”,2010年规划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市。八步区是贺州市重要城区,近年来,紧紧围绕“生态立区,农业稳区”的理念,持续实施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建设工程、生态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工程、生态农业旅游工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建设示范工程等项目,通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推广农业新科技等举措,探索出一条适合该地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子。

1发展现状及成效

现已建立了莲塘、贺街、桂岭、信都、仁义等生态富民示范镇5个,建成生态富民示范村20个,拥有生态富民示范户1 102户,生态区耕地面积4万hm2,人口超过83万人,生态区农业总产值30亿元,农民生态产业人均收入2 000元,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1.1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得到推广

自2003年以来,八步区组织实施了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建设、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等工程,把农村清洁能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专门领导小组,采取多种措施,成立专业施工服务队,做好沼气开发,现已建成县级服务建设点1个,镇级服务建设点14个,村级服务建设点57个;同时加大资金扶持,投入7 000万元的补贴资金,平均每座沼气池补贴1 700元,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目前全区14个乡镇(街道)累计完成沼气池4.143万座,沼气池入户率为51%;其中非贫困村沼气池完成3.303 1万座,沼气池入户率为39.99%;65%的规模养殖场实现了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全区无沼气建设空白村。由于农村清洁能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有效地降低了对石油气等资源的依赖,也减少了对森林等资源的破坏。

1.2秸秆综合利用初见成效

八步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是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一项主要工程。按照“以疏为主,堵疏结合”的方针,广辟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大力扶持秸秆综合开发产业,全区200万t作物秸秆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0.2%。

1.2.1秸秆青贮发展养殖业。以贺州西牛牧业等企业为龙头,以“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动群众利用秸秆青贮大力发展黄牛、水牛、奶牛、淡水鱼养殖等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八步区已发展成为“广西畜牧业十强县”,畜牧水产业年产值13.75亿元。

1.2.2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通过连续多年的宣传示范,做好秸秆还田免耕抛秧技术、“腐秆剂”、秸秆堆腐还田技术[1]等配套技术的推广工作,秸秆还田在全区得到大面积普及,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每年的秸秆还田面积达1.2万hm2,大大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的施入量。

1.2.3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引进和扶持了深圳天华、贺州惠农公司等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创建了八步区农科所等多个秸秆食用菌重点生产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群众有效利用作物秸秆发展蘑菇、香菇等食用菌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效益逐步提高,全区2010年食用菌生产为110万m3,年利用秸秆10万t,年商品菌产量6 500 t,产值2 700万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八步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1.3推广土肥新科技,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

通过多年持续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连年实施种植绿肥、“沃土工程”等,土壤肥力稳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耕地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推广秸秆还田8.3万hm2,秸秆还田率达51%,种植绿肥6 666 hm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应用相关技术面积达26.7万hm2,作物施用配方肥2亿t,覆盖率达80.9%,地力逐年提高。同时大面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莲塘镇仁化新村、信都镇平龙村无公害西瓜、沙塘桔园等基地均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生产。目前全区在蔬菜、西瓜、果树等优势农作物上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面积达6 660 hm2,节水499万m3,节肥690 t,有效推进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也减少了水肥浪费。

1.4清洁生产工作扎实开展

一方面加强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监管,规范农资企业经营行为[2]。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农药化肥减施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全区累计实施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达10万hm2,其中灯诱面积1.3万hm2,性诱5 333 hm2,1 333 hm2;在水稻、蔬菜、果树作物上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4 000盏,黄板250万张,果实蝇性诱器1.8万个。2010年在桂岭、信都等乡镇成立农作物病虫害机防合作社,组建机防队6个,实行统一购药(多选生物药剂)、统一器械、统一用药时间、统一配药等机制,切实保证了植保新技术、生物新农药的推广普及,相对减少了用药次数和农药的投入量,尤其是减少了中、高毒农药的使用,目前全区统防统治面积达2万hm2。同时投入资金1.2亿元进行农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走品牌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区有广西无公害蔬菜、水稻、水果等无公害产地认定5个,广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通过自治区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1.63万hm2。

1.5示范推广了一批循环农业模式

1.5.1稻―牛(猪)―菜―灯―黄板―生物农药。将稻草收集发展养牛业[3],牛粪循环利用发展沼气,沼气可照明或烧饭,沼池净肥用来种菜,在菜地挂置频振式杀虫灯、黄色板诱杀害虫,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防治作物害虫,生产无公害蔬菜,实现生物多样性的良性循环。

1.5.2果―沼气―灯―生物农药。利用果园杂草、农作物秸秆,发展沼气,用沼气池净肥发展种植水果业,在果树上挂置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果实蝇性诱捕器诱杀害虫,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防治害虫,生产无公害水果,确保食用安全。

1.5.3稻―灯―鱼―鸭。在稻田挂置频振式杀虫灯,利用灯光捕杀稻田螟虫,被捕杀的虫子喂鱼,稻田养鸭,利用鸭吃食稻田虫子,通过生物链依赖关系,减轻农作物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量,生产无公害粮食。

1.5.4猪+沼+果(菜)+灯+鳖(蛙)。应用诱虫灯诱捕虫养蛙,收集有害生物福寿螺养鳖,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处理猪粪尿,沼气池里的沼液作有机肥种果种菜。如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黎家寨村建成沼气池96座,78户农民饲养“福寿鳖”、青蛙,养鳖、养蛙池3 500 m3,年养成鳖4 000只,鳖苗7 000只,虎蛙2.69万只,每年消耗福寿螺100 t,养殖户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万元。

1.6休闲观光农业得到初步发展

贺州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八步区积极推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现已建成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以生态休闲为主体的旅游业获得突破发展,年约接待游客86.8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2 000万元。

1.6.1乡村花园。在邻近城区的阳光生态休闲农庄、莲塘镇仁化新村等建成环境优美、景观独特、地域性强的乡村花园,内设有停车场、露营烤肉区、精致餐饮店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休闲享受。

1.6.2乡村民宿、生态农家乐园。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环境景观、特色文化和民俗,在莲塘客家围屋、黄洞瑶族风情村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村庄建设乡村民宿、生态农家乐园,游客既可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体验优雅宁静的乡村生活,又能享受丰富的人文风情和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

1.6.3观光农园。建成神仙湖观光园、莲塘青梅园、步头三华李观光果园、黄洞月湾观光茶园、临贺故城观光菜园,信都、仁义无公害西瓜观光瓜园等具有特色农产品的各种农家园,开展观光休闲旅游,游客可观赏田园美景、体验采收农特产品乐趣,还可以下到田间地头感受种植农作物的辛甘。

1.6.4休闲牧场。建成贺州西牛牧业休闲牧场,在牧场内游客能体验到亲手饲养水牛、奶牛的乐趣,也可以品尝牛奶、牛肉等,舒心享受南国牧场的清美风光。

2存在的问题

八步区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水平还远未达到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无论是示范规模上,还是优良模式推广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产业化水平不高,与以色列、日本等国际先进的生态农业差距很大。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2.1认识不够,影响生态农业发展

部分干部、群众对生态农业认识不够,多留在过去的常规生态农业方式上,没有大生态、大产业的概念,只注意到了其中的某一些环节。如有些村镇只注重发展沼气等能源开发,而在生态种植、养殖方面配套不够;生态农业模式不多,产业化程度不高,致使多数地方的生态农业建设至今仍停留在试点示范的层次,建设的内容也局限于沼气的建设、使用等,影响了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2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其硬件建设、生态技术推广、产业化经营、发展休闲旅游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投入不够,使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规模小,速度慢,生态、农业新科技很难深入贯彻落实,生态农业、生态效果很难得到发展和提升。

2.3缺乏协作合力

近年来,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缺乏整体意识,部门协作不够,有些部门各自为战。如有些村屯道路硬化,却忽略改厕、建沼池、治理污染等;而且由于各部门实施的技术、资金缺乏有效整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果欠佳。

2.4农业新技术推广受多方制约

受多方因素制约,八步区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许多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致使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农业科技进步乏力。

2.5农业面源污染依然存在

农作物病虫防治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水质污染,对农产品安全存在隐患;大量施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板结和水富氮化、磷化;大量的山塘、水库人工养殖鱼、鸭等造成水质污染。

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策

同志认为,“21世纪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必定是现代化的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之一,而且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设置了各种绿色技术壁垒,使农产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4]。面对挑战,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1部门协作,齐抓共建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应多部门协作,整合资金,共谋共策,全面规划,整体设计。对生态种植、养殖、沼气池建设、太阳能推广、村屯道路硬化、改厕、新农村建设等纳入总体规划,达到整体生态环保效果。

3.2加强宣传,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全民意识

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加大宣传,提高生态全民保护意识。另外,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技术骨干的培训,促进生态农业先进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

3.3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品牌化、产业化

按照大生态、大产业、大循环、大发展、高科技和高效益的理念指导生态农业建设。根据各镇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和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能人等参与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培植和发展生态农业优势产业,建设高规格的生态农业商品基地,构建具有较大规模的生态农业产业群、产业区。力争做到一乡一至两个重点,一村一两个主业,打造知名生态农业品牌,真正把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3.4增加投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社会事业工程,要出台更多惠民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农业、能源等新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培养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业化人才。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投资机制,认真筛选一批重点生态农业项目进行招商引资,积极吸纳外资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引导农民加大资金投入,使生态农业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民成为生态农业建设投入的主体。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树立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企业效益,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

3.5加强技术创新,丰富生态农业建设内涵

各乡镇、各部门在大力推广现有先进、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围绕新农村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设计、试验、组装、提升各种生态农业新模式和新技术,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劲。通过试验和技术组装,逐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化。同时,认真做好广大农民的技术指导及培训工作,使农民能熟练掌握各种生态农业技术,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3.6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和《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规范农资市场,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制度;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规范山塘、水库养殖业,并引导养殖场发展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4参考文献

[1] 孙学亮.秸秆堆腐还田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96.

篇(8)

作者简介:程腊梅(1962-),女,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1-03-03

一、吉林省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

(一)吉林省太阳能资源现状

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6℃,年活动积温平均在2700~3200℃。全省年降水量一般在400~900毫米,自东部向西部有明显的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差异。吉林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全省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0~30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051.7兆焦耳/平方米。太阳能资源总体属三类地区,局部接近二类。由于省内各地区间天气条件差异较大,日照时数的地理分布不均匀,总趋势由西向东递减,山地低于平原,东部低于西部。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800~30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达到52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中部的长春、四平地区次之,年日照时数为2600~28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达到5000~5200兆焦耳/平方米:东部山区最少,年日照时数为2150~2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达到4672~4800兆焦耳/平方米。

(二)吉林省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

1.太阳能热利用情况

吉林省太阳能仍主要以热利用为主,截止到2010年底,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其中城镇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农村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太阳能房22160户,太阳灶630台,太阳能路灯逐步在市政道路等方面进行应用。

2.光伏发电产业现状

太阳能光伏发电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有4个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均为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总规模3万千瓦。目前,洮南金匮光电有限公司0.5万千瓦单晶硅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和吉林庆达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双辽0.5万千瓦非晶硅太阳能薄膜光伏电站项目已核准,正在编制财政补助资金申请报告。大安天威集团0.5万千瓦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和大唐集团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洮南0.5万千瓦多晶硅光伏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已完成,正在办理相关支持性文件。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在长春市开工建设集风光电一体的天威新能源产业园,建设产能1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组件项目、300套逆变器项目。洮南金匮光电3000吨多晶硅开发生产项目和双辽四平吉林庆达新能源5万千瓦非晶硅薄膜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都正在前期准备中。

二、吉林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随着多晶硅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及电池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效率提高,光伏发电成本已大幅下降。但发电成本仍大大高于常规电力,短期内难以与常规能源竞争,成为其短期内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国家近年优先发展风电等技术相对成熟的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阶段国家重点发展太阳能资源一类地区,而吉林省太阳能资源属于三类地区,尚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成本优势。造成吉林省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缓慢。此外,吉林省尚未出台支持鼓励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土地、电价补贴等配套政策。局限了光伏发电的市场需求和推广应用。

三、吉林省发展太阳能产业的条件

(一)中央政策大力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

1.2006~2008年已的与光伏发电有关的《可再生能源法》等政策

《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了电网企业要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政府给出合理上网电价(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对超出常规电价部分在全国电网分摊。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国家发改委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了《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发改办能源(2007)2898号《关于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示范电站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上网电价必须通过招标确定。2008年发改委能源办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2.2009年出台的太阳能产业政策

2009年可谓是太阳能产业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家的补贴扶持政策陆续推出。2009年3月财政部和住建部出台《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补助资金使用范围城市农村的建筑光电利用;太阳能光电产品发电。2009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金太阳工程”中规定全国在3年时间里,光伏系统安装总量达642MW(平均每个省20MV)。总金额约达100~120亿元。“金太阳工程”的补贴范围也扩展到了原材料、光伏系统辅助设施等多个层面。国家2009年修改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电网经营商需购买所有由再生能源所生产的电力。这次修订希望能够提升再生能源发电所占的比重,达到2020年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15%。2010年初,由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联合文件,对“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有关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涉及设备招标、项目调整、补贴标准、项目并网等多个关键环节,2010年新增了272兆瓦的项目。此外,还宣布在全国建立13个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园区,以此为依托推动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应用,并公开表示力争2012年以后每年国内光伏产品应用规模不低于1000兆瓦。

(二)太阳能发电成本的降低为太阳能发电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由光伏电池组、光伏系统电池控制器、交直流逆变器3个部分组成。光伏电池组主要材料是单晶硅或多晶硅。目前,单晶硅光电转换的效率是13%~15%。多晶硅是11%~13%。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光伏薄膜电池效率8%~10%。自2005年以来。国内外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发展呈爆炸式增长,造成全球多晶硅原料紧缺,价格随之暴涨,每公斤达到400美元以上,结果也造成国内多晶硅原料生产企业遍地开花。到2008年经

国家核准通过的多晶硅生产企业计划生产规模如果全部投产将达到全球的37%,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自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光伏电池组件及多晶硅的需求明显减少,国内市场光伏产业发展速度相对不快,市场萎缩和同业竞争等因素迫使多晶硅价格从300多美元/公斤下挫到100美元/公斤左右,太阳能电池价格也随之下调,因而太阳能发电成本也大幅降低。同时,这也为国内太阳能发电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

(三)吉林光热及土地资源条件好

1.吉林省光热条件

吉林省西部地区太阳能光照资源最为丰富,而且地表植被以草原、沙化草原、盐碱地为主,适宜建设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以白城市为例,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积温累计达276.5℃,年均日照时数达2915.3小时,人均光热资源为吉林省之最。全市年均气温4.4℃,年均总云量4.3成,天气多以晴朗为主。有条件利用光电转化。

2.吉林省太阳能热利用的土地资源

吉林省土地总面积逾18万平方公里,按综合自然因素可将全省土地资源划分为4个类型:东部长白山地宜林类型、东部低山丘陵宜林宜农类型、中部台地平原宜农类型、西部平原宜牧宜农类型。该部分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1%,该区除西北角为大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外。绝大部分地区海拔200米以下,地势平坦,是全省热量最高的地区。可供太阳能发电的土地资源将近101.37万公顷。洮北区占10%就是10.1万公顷。土地平坦,地理坡度为千分之三左右,是太阳能发电的理想选址。目前国内规划的10兆瓦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一般需要占土地面积30万平方米,这些可用于太阳能发电的土地资源如果全部用于太阳能发电,可以形成3370兆瓦的规模容量:洮北区的草原和荒地如果按全市的5%计,用于太阳能发电厂建设,可以形成170兆瓦的发电容量。

(四)吉林西部输变电网配套条件较好

吉林白城电网是东北电网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和正在建设的输变电设施,能充分满足太阳能发电项目接入。东北电网以500KV和220KV电压等级为骨干网架。其中500KV主网架已经覆盖了东北地区的绝大部分电源基地和负荷中心;黑吉、吉辽省间的500KV网络线均已达到三回;东北和华北电网实现了跨大区交流联网,东北地区电力流向呈“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格局。有利于太阳能光电项目的电力能源输送,总体电网电力负荷承载力会更强、各类型发电厂电力并网会更容易。

四、发展吉林省太阳能产业对策建议

从长远来看,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的提升、各个环节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其他传统能源的逐渐饱和,太阳能将在未来成为主流的能源之一。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太阳能热利用科技研究和开发体系

建立太阳能热利用开放实验室,吸收国内人才,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和试验:选择并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使吉林省的太阳热利用的科学技术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二)进一步鼓励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能源利用方式。

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建筑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吉林省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建筑面积达1400多万平方米,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已达到8个。示范面积达55.5万平方米。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开发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集成技术,包括工程规划、设计与工艺技术、与常规能源互补技术、控制技术,使之成为安全、稳定、可靠的在建筑上应用的低温供热能源。太阳能与建筑结合,建筑也必须是节能建筑。主、被动式太阳房就是节能效果极为显著的节能建筑,特别是在我省广大农村应予以大力推广。

(三)制定太阳能产业的相关政策

篇(9)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215-02

1程海湖概况

程海湖,古名程河,明代中期以前,湖水南流30km汇入金沙江,形成程河水系。随着湖周住户日渐稠密,湖水下降,渐渐成为内陆封闭式高原湖泊。程海湖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中部,距永胜县城46km,湖长20km,南北走向,均宽4km,最大水深36.9m,水面海拔1501m,储水量19.87亿m3,水域面积74.6km2,程海湖径流区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6°24′~26°42′,东经100°32′~100°46′之间,汇水区流域总面积47.7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4.13万亩,占总面积的71.5%;非林业用地面积13.62万亩,占总面积的28.5%。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216213.5亩,疏林地94.5亩,灌木林地100504亩,未成林造林地1110亩,无立木林地184.5亩,宜林荒山23236亩。径流区石漠化区域面积15300亩,有大小河流47条。

2程海湖生态环境现状

2.1林业生态防护功能减弱

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砍伐森林和毁林开荒,造成林木蓄水、保水能力降低,表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加剧,森林立地条件极差。加之干旱少雨,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较低。目前程海流域的植被单一,现存天然植被除灌草丛外,仅有小面积云南松、华山松及桉树中幼林。森林植被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在不断减弱。

2.2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湖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加之人类活动因素,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如破坏植被、开垦草地、过度放牧等,造成湖区水土流失严重,旱季河水断流,雨季洪水暴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向程海湖体输入了大量泥砂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湖泊容积减小和富营养化。

2.3湖水污染日趋严重

(1)内源污染日益加剧。由于程海湖是一个内陆封闭型高原深水湖泊,没有出流,也没有常年性固定地表水源补给,水体无法循环,自净能力差。程海湖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倍,加之地质运动等诸多因素影响,程海湖水逐年下降。湖内污染物长期沉积得不到有效清除,导致湖水浓度增加、水质富营养化进程加快、磷和氮含量增多。

(2)面源污染日益增多。一方面,由于程海湖流域森林立地条件极差,湖周生态植被恶化(流域内森林覆盖率仅为12.7%),湖滨带基本缺失,导致流域内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植被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不足,湖滨带生态过滤及屏障作用削弱,湖区水生植物群落受干扰严重,湖泊对污染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程海湖流域主要是农业区,农业生产对程海湖的水质保护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农业生产不合理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范围和程度日趋加重。

(3)点源污染比较严重。程海湖周现有5家养殖企业,养殖面积39.5万m2,年生产能力1200t。由于在生产螺旋藻过程中,每生产1t螺旋藻干粉所用化学药剂达20余种(其中以小苏打、碳酸氢氨、硫磺用量最大),废水和生活污染入湖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导致湖水污染比较严重。

目前,程海主要污染物的pH值和F离子超过国家地面水V类标准,矿化度接近咸水湖标准;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特征污染物总磷(近年来一直在Ⅲ~Ⅳ间波动,2001年为Ⅲ类)、总氮(Ⅲ类)的浓度都较高;氨氮(Ⅱ类)、CODMn(Ⅲ类)污染也比较明显。扣除pH值、F离子两个因子和地质因素形成的特殊指标,程海湖水体水质只能达到Ⅲ类水标准;且朝富营养型转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3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程海湖流域是永胜县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目前已实施的主要项目有:天保、退耕还林、林业血防、湖滨林带建设、低效林改造等中央、省重点建设工程。随着工程项目的持续推进,沿湖地的广大干部群众对恢复森林植被的愿望日益强烈,参与积极性高涨,程海湖林业生态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0年以来累计在程海湖区域实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人工造林8.2955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湖滨林带1500亩,累建沼气池7200口、节柴改灶4468口、太阳能875台,每年聘设44个管护员实施森林管护34.56亩。

4程海湖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认识不够,参与母亲湖保护意识有待加强。部分群众对义务植树运动和保护母亲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总认为植树造林是国家的事,林业部门的事,植树造林与自己无关。

(2)程海湖面山人工造林建设造林地块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由于实施了多年的天保公益林建设及退耕、长防、绿化造林等项目,立地条件好的地块基本上已经造了林,程海湖区沿岸剩下的全是“硬骨头”,该区域干旱少雨,土层瘠薄,含石、沙量大,立地条件极差,造林保存率低。

(3)湖滨林带造林经费严重不足。自2006年以来,永胜县都没有争取到程海湖滨林带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溃缺,每年仅靠县直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全民义务植树创样榜的活动来开展湖滨林带建设,致使湖滨造林绿化进展缓慢,后续管护跟不上。

(4)新造林地管护难度越来越大。近几年来实施了“天保、退耕”等几项建设工程,大面积的宜林荒山已绿化,放牧地块越来越少,林牧矛盾突出。另外,造林后地块被封禁,杂草生长旺盛,造成了火灾隐患,加大了新造林地块的管护难度。

(5)近年以来,永胜县连续遭受冬春、初夏连续无降雨,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还有一些雨雪冰冻灾害,致使林业生产受到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营造林方面受灾最为严重。

(6)农村能源建设补助标准偏低,加之物价上涨,致使群众建池自筹部分投资大,经济负担过重,影响了建池积极性。

(7)项目争取难度大,资金筹措渠道单一,严重制约了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5程海湖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对策措施、建议

(1)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发动群众参与程海湖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营林绿化宣传工作长效机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统一规划设计,科学布局,实现农、林、水、交通等部门相互渗透,整体推进。通过组建工作队,召集村组会议、发放宣传单、入户走访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组织护林员、种植户对栽植技术进行培训,让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技术,全面调动群众参与程海湖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林业血防、低效林改造等林业项目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做到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坚持以生态修复措施为主,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程海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平衡。

(3)吸纳社会资金,整合项目,提高资金投入。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项目建设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现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和当地农户投工投劳相结合。同时整合项目,将天保、退耕、林业血防、低效林改造等重点林业工程与程海湖保护有机结合,采取加大投入,打造亮点的推进模式,加大对种植大户、企业和集中成片林农的资金补贴,全力打造一批有规模、有质量、有看点的典型示范基地。用优惠政策增强造林群众的信心,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抗旱保苗、防治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巩固造林成果。

(4)严格项目管理,把质量放在项目建设的首位。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线,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方针,严把“五关”(严把施工作业设计关、种苗质量关、种植关、检查验收关、政策兑现关)。同时,各项目办和项目实施单位的技术人员坚持深入到各造林地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对每一块造林地,进行细致检查,仔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及时纠正,把项目建设管理由事后监督为主转向事前审查、事中检查和事后核查的有机结合,切实转变管理方式,为提升造林质量提供有力保证。

(5)加强程海湖流域林政管理,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在程海湖流域加强林政管理,杜绝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加大生态产业发展力度,扶持政策,使更多的群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得到较好产业效益,从而提高群众参与保护程海湖的积极性。

(6)提高造林科技含量,加大新造林地块的管护力度。加大程海湖生态治理科研力度,着重在树种筛选、客土造林、节水防渗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面攻克石漠化地区造林技术难题。

加大新造林地块的管护力度,强化管护人员的管理,做到管护效果与报酬挂钩。同时,把新造林地的防火隔离带纳入每年的计划烧除,或对杂草进行清除,以防火灾危害。加大宣传警示力度,与乡规民约相结合,提高广大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永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胜年鉴(2013)[R].永胜:永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4.

篇(10)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是基本前提,而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为骨干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搭建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长期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授徒的方式,集中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人室学习,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参加武汉市关于名师建设的项目研究,为了解和把握武汉市目前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骨干教师培养,我们课题组对其中推荐参加名师工作室人室弟子—中学骨干教师做了一份调查,对他们目前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做了一个了解,为制定下一步培养工作方案和实施效果考评提供了基础。

    一、骨千教师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1.骨干教师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对62名骨干教师所做的调查中,男教师46人,女教师16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 - 49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的98%0(如表这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团队。

    在对职称状况的调查研究中,62名受调教师高级职称占到了79%0(如表2)

    从对目前所取得的荣誉称号中调查所得,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占到了62%0(如表6所示)上述三项调查说明这是一支处在成熟期的教师,发展的潜力很大,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正处在专业发展关键时期。

    2.关注各学科骨干教师协调发展。从所调研的对象看,语文学科占到31%,是第一大学科,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优质资源,骨干教师相对集中,而在美术、政治、体育、历史学科只有3%-5%0(如表3)

    在中学骨干教师颁调查中了解到,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占到68%,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表4)

   上述表明在骨干教师培养问题上,各学科各学段骨干教师发展不均衡值得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从表5可以看到,在所人室的弟子中,从农村选派进人名师工作室学习研究的已占到60%,这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大有好处,但进一步具体分析还是存在这些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城区和重点学校,对偏远农村教师还有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关注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过的各类研修学习情况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62人中多数人参加过市级半月以上的高级研修班,一部分人参加过大型学术交流或考察的,但还有一部分人什么也没参加过。制订分类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调查2008年以来骨干教师展示教学及研究成果情况时,有}8%只在区内交流,少数在省、市里交流。骨干教师要走出学校、走出武汉、走出湖北,成为名师还有一段路程。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时,只有少数人主持了省级课题,多数人参加省级或主持和参加市、区级课题,也有相当部分人还没参加任何课题研究。在调查200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有27人没有发表成果,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能物化为成果的能力还显得不足。

    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我们骨干教师发展后劲不足,成员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研究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探讨骨干教师发展规律,为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术能力的提升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组建名师工作室,有效引领骨千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调查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看法时,十分渴望和感到荣幸的超过100%。虽然有人是从服从组织安排角度上来考量,他们没有去考量事实上的大,但希望参加学习则是共同的愿望。通过调查,不少骨干教师认为,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引领。

    在目前工学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依托名师工作室无疑是解决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名师工作室可以使其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向名师学习,这种直接的学习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有展示交流的平台这是名师工作室独特优势;能向同行学习,也是他们的渴望之一。总之,对参加名师工作室学习是深得骨干教师欢迎的。

篇(11)

科技力量是国内各行业发展的强大助力,是推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渔业经济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要素之一,其发展情况将会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水域辽阔,是世界上渔业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我国渔业经济的有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渔业经济在内销层面和国际贸易层面均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渔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令我国渔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1]。

1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1.1渔业经济总产值

渔业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情况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渔业经济总产值是渔业经济发展情况的体现,从渔业经济总产值出发,对渔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判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结合2015—2017年的实际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渔业产值为11328.7亿元,而渔业经济总产值包括渔业产值、渔业工业产值、渔业建筑业产值和渔业流通以及服务业产值,2015年的渔业经济总产值高达22019.94亿元。2016年国内渔业产值为12002.91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高达23662.29亿元。2017年国内渔业产值为12313.85亿元,而渔业经济总产值高达24761.33亿元。虽然渔业经济总产值为多项产值的集合,但仅对2015—2017年的渔业经济总产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渔业经济总产值不断增长。

1.2水产品产量

水产品作为对渔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农产品,针对水产品的产量进行分析有利于规划渔业经济发展。为与渔业经济总产值的相关数据产生一定联系,针对水产品的数据分析将围绕2015—2017年的数据进行。结合《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水产品的产量达到6699万t,比2014年增长了3.69%。2016年我国水产品的产量较2015年增长了3.01%,实际总产量达到了6901万t。2017年我国水产品的产量比2016年有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总产量为6445万t,实际产量降低了6.61%。虽然我国水产品产量在2015—2016年增加,但受相关因素的影响,2017年的水产品产量有所降低。为了稳定国内渔业经济的发展情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水产品产量进行管理[2]。

1.3生态资源环境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我国2017年的水产品产量较2016年略微减少。就国内渔业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虽然渔业经济仍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但是国内渔业基于自然资源、廉价人力资源得以发展,出现过度捕捞的情况后,后续水产品产量将难以维系国内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并未得到缓解,主要是因为相关工作人员在利用渔业资源获取经济利益时,没有意识到渔业资源的有限性,相关捕捞工作的开展没有受到严格管理。其次,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导致国内各地区水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域污染给国内水产品的养殖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部分区域因水污染程度较深,导致当地的水产品养殖业出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4]。

2我国渔业经济面临的问题

2.1渔业养殖结构单一

依靠科技力量,当前国内相关捕捞工作的开展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过度捕捞情况时有发生。过度捕捞会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水域内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渔业资源是渔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渔业资源减少会对渔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从国内渔业养殖存在的问题来看,受国内市场、海外市场需求的影响,渔业养殖以贝藻类为主。仅在20世纪末,我国贝藻类养殖规模就比之前扩大了5倍,但鱼虾的养殖规模一直维持在同一水平。这表明国内渔业养殖结构单一,给我国渔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2.2深加工发展滞后

目前,国内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且多数水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加工设备老化比较严重,这表明国内水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滞后。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阶段仍有不少社会民众认为渔业养殖工作主要是积累渔业资源后进行捕捞,进而加工为食物进行售卖。这样传统的认知极大地限制了国内渔业经济的发展,也使渔业资源的利用率长期处在较低水平且停滞不前。结合实际统计数据对此进行验证后可知,捕捞、养殖作为渔业的第一产业,目前其产值在渔业总产值中占54%;渔业深加工是第二产业,其产值在渔业总产值中占32%,这一比例较低,说明国内渔业深加工发展滞后[5]。

2.3竞争力不强

国内水产品深加工发展处在滞后状态,导致我国对外销售的水产品绝大多数为粗加工品和半成品,而其他国家出口的水产品绝大多数为深加工产品。仅从水产品加工水平存在的差异来看,我国对外销售的水产品存在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不仅如此,分析我国对外销售的水产品种类可知,我国对外销售的水产品种类单一。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渔业养殖技术亦处在滞后阶段,导致我国渔业养殖工作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极易出现疾病,给渔业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影响了我国水产品的产量,造成我国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3渔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优化产业结构

为了将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在渔业生产中,首先,应针对渔业市场的特点建立市场预警机制,进而基于市场预警机制为相关企业、渔民提供必要的市场参考信息,引导相关企业、渔民结合市场的需求开展养殖工作,进而推动渔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其次,针对现阶段国内渔业养殖结构单一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先进的技术对渔业养殖结构进行相关调整,进而扩大国内渔业养殖规模。在扩大渔业养殖范围的同时为渔民传授先进养殖技术,是确保养殖范围扩大的重要前提。在市场预警机制、渔业养殖范围不断扩大、渔民掌握先进养殖技术的前提下,有利于实现渔业产业结构优化[6]。

3.2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

水产品深加工的有效落实能够有效助力我国渔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水产品深加工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产品深加工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因此促进国内渔业与科研机构紧密联系是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的前提。渔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能够促进渔业转型为高科技渔业,对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使水产品因深加工工作的开展而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7-8]。

3.3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

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就是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为了让相关保护措施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统合相关政策十分必要。相关审批政策是现阶段必须实施的一项管理措施,将其应用于实践中能够有效减少过度捕捞等不良现象[9-10]。为了确保海洋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施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非常有必要。在海域使用审批政策与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海洋资源能够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

4结束语

虽然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整体发展,但是为了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目标,在促进国内渔业经济的发展时,应当重视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渔业资源、海洋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同时统合必要的政策,引导渔业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能够让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石胜男.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东蚕业,2020,54(5):121-122.

[2]石胜男.浅析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J].广东蚕业,2019,53(12):11-12.

[3]张甜甜.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7):68-69.

[4]冯浩.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8.

[5]徐时政.渔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3):55,66.

[6]王春华.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16(8):13-15.

[7]李屹.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5(36):323.

[8]张译丹,祖岫杰,刘艳辉,等.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3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