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有更高的要求。飞机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经被很多人选择。它的优势在于速度快,舒适度高,机动性强,安全方便。但是我们在发展航空事业的同时,永远要关注的就是航空安全。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危险品通过航空运输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危险物品运输管理作为安全管理工作之一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安全第一的理念需深入人心,贯穿在整个航空事业中。保障民航安全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危险物品运输安全意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做好民航安全培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1 航空安全的核心是保障危U品航空运输安全
案例一:在1994年的2月份,邮电部门交由德国法兰克福的航空公司的运输物品中,由于混装了氰尿酚氯以及对硝基苯胺等危险化学品,在运抵机场后,由于该化学物品的泄漏,导致了德国方面的邮政人员以及消防人员化学中毒。这种行为不但给相关机组人员以及乘客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严重了损失了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形象以及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给相关的航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对于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所形成的间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1]。
案例二:2012年10月22日,南航上海至大连航班CZ6524发生一起货物冒烟起火事件。装卸人员在执行该航班卸货任务时闻到焦糊味,并发现拖斗上已卸下的货物中有两件绿色编织袋冒出白烟。装卸人员立即向监装人员报告并使用灭火瓶扑救。待白烟消失后,装卸人员将拖斗拖至远离飞机处,此时货物再次冒白烟,监装人员再次实施扑救。事后大连监管局对货物进行开包检查,确认编织袋内货物为防灾应急工具盒,还有合金镁棒、金属刮片及内、外包装均无任何标识的大包装火柴。初步怀疑由于耐风火柴自燃或合金镁棒与钢制刮片产生摩擦产生火花导致货物冒烟起火。值得庆幸的是这起事件发生在地面,试想如果发生在空中,由于颠簸造成货物相互摩擦挤压而导致发热甚至起火,其后果不堪设想。
以上危险品事件表明:不按相关规定运输危险品、缺乏相关危险品安全管理意识会造成严重的航空恶性事故,严重危及航空安全。
2004年9月我国的民航业开始执行《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以下简称CCAR-276),这对于规范我国民航运输危险物品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危险物品航空运输的一部基础性规范条款。CCAR-276严格的执行了国际民航公约附件中的第18条的有关规定,同时,也满足了国际民航组织颁布的9284号文件中关于《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以下简称TI)相关规定,作为我是危险品航空运输的规范文件,CCAR-276明确了我国航空危险品运输监管中的三项目基本制度原则,就是对国内外运营人的危险品航空运输许可制度以及持续监督检查制度,同时,包括对航空危险品运输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管理制度。所以说,我们平时所说的航空安全需要将危险品的航空运输安全包含在里面,同时,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国民航局对危险品的航空运输的管理已经趋于科学化管理以及现代化管理方向迈进。[2]
2 危险物品航空运输牵涉面广,与人为因素密不可分
与航空运输的危险品接触的人员比较杂,同时也比较广,主要包括了:托运人、包装工人、货运人、运营人员以及地面相关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安保人员等四大类。从中可见,危险物品航空运输所接触的人员都涵盖了从事危险物品运输的航空公司人员包括机场人员、货运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危险物品航空运输所接触到的人员较为复杂,且运输环节较多,不管在运输的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很有可能导致危险事故的发展或都埋下安全隐患。
目前,对航空人误事故的分析模型比较著名的是SHEL模型理论[3],它是用以研究人为因素的,其中L-life,代表人,模型中的人,是广义的人,包括飞行员、机务人员等。在模型中,各部分的边缘是齿庄不规则的,需避免内应力甚至分裂,方块界面需要较高的匹配度,因此人和各要素的直接匹配决定了模型的成败,如果其中一处不匹配就意味着一个人为差错[4]。提高人的主观意识是一切安全工作的基础,做好风险防控一定要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因此,人为因素成为影响危险品运输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好人的管理非常重要。
3 危险品安全管理培训是保障航空安全的重要一环
参考IBSTPI的教师能力标准,提高教员的自身素质。航空危险品培训教员是整个危险品运输服务的知识源头,因此要求培训教员具有专业理念和师德,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相关知识和专业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包括对学生课前的充分评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和呈现技巧,根据学生的反馈修改课件适应学生的教育需求。同时通过情景模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对教学成果进行效果评价,包括理论、操作绩效考核,学生的情感反应等。科学规范化的危险品管理培训会让受教者吸收更多的知识应用于保障航空安全的工作中,因此培训教员高质量的培训教学是保障航空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
4 加强宣传,普及危险品运输知识
国际民航组织在《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指南》中明确指出,托运人在交运货物时违反本规定即被视为违反国家法律,并将受到法律制裁[5]。因此,避免危险品事故应从对托运人普及危险品运输知识做起。民航管理部门及航空公司应当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手段,加强对航空危险品运输的有关知识、法规及典型事例宣传学习,增强货主、人知法、懂法和按章办事的意识,使货主、人能自觉地按危险品运输规则托运危险货物,也是保证航空运输安全的最佳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要达到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的目的,进一步确保航空安全,就必须把危险物品航空运输安全工作作为航空安全的重要内容;就必须要把危险物品航空运输安全意识贯穿于安全工作的各个环节;就必须重视教员的素质能力提升,提高行业相关人员处置危险物品的素质和技能;就必须向广大群众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其危险品运输的法律意识,加大对各种危险品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重视各个环节的安全细节管理,才能确保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和航空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华.对危险品航空运输知识培训及货运销售人管理的建议[J].中国民用航空,2011(3):123.
[2]王永刚,胡云峰.中国民航开展危险品运输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1,19(2).
[3]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Safetymanagement manual[M].New York:The U N Secretariat,2006:168.
年初我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辖区食品安全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和对各专项整治行动的安排部署。并明确了镇两名质监员负责食品安全、两名药监员负责药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工作,同时明确各村居主任为食品安全信息员,将监管网络延伸到了基层。此外针对食品安全工作还建立完善了定期会议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农村宴席申报制度。实行各村居、各单位建立了食品药品安全专项考核制度,将其纳入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大力宣传,积极引导
结合“安全生产月”、“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等活动,深入开展声势浩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通过流动宣传车、固定宣讲台及墙报等方式,向广大群众讲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通过典型案例让他们认识到忽视食品安全的危害,不断改变广大群众的不良习惯。全年共开展大型宣传活动两次,发放宣传资料800份,墙报4期,出动宣传车2次,书写标语10幅,为树立全民食品药品安全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强化监管,落实检查
为切实履行工作职责,镇两名质量技术监督员加强了食品执法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通过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专项行动,结合食品安全检查、食品添加剂整治清理和食品生产小作坊的整治等专项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各企业主的食品安全意识。在检查中,做到认真仔细,不留死角,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逐一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并实行专人跟踪制度,对食品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的进行了严肃处理。今年来,共查处食品生产企业安全隐患5处,提出整改措施5条,均按要求进行了整改。此外,根据上级工作安排,强化了对食品生产小作坊的监管工作,定期查看对各生产小作坊、餐饮店原料进货台帐是否完备,坚持完善了食品安全责任溯源制度。镇药监员也加大了药品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督检查,首先是进一步完善了基础台帐,将全镇各药品销售店和乡村医生及卫生院等信息登记在册,实行动态管理,每季度核对信息,及时纠正,做到了家底清、底数明;其次是结合安全宣传月活动,开展了有特色的药品安全知识宣传,通过形象生动的影像资料向广大群众讲解药品安全的重要意义;三是加大对辖区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和个人的执法检查力度,做到了全覆盖,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对个别性质恶劣的坚决实行经济处罚,全年共查处药品经营违规行为3次,药品违规使用行为6次,罚款1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坚持教育为本,求真务实,全员参与的原则,组织开展针对青少年群体特点的食品安全科普宣教活动,通过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参与热情,带动家庭成员和全社会树立共责意识与科学观念。
二、实施范围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
三、活动时间
6月17日至6月23日
四、宣传主题
本次食品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社会共治,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
五、宣传内容
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及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
六、宣传形式
1、悬挂宣传条幅。
2、办一期宣传专栏。
3、办一期黑板报。
4、上一节健康教育课。
5、开一次主题班会。
七、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充分认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明确分工,积极筹划,充分利用宣传周的有利时机,提高学校食品安全水平。
2、制定实施方案。各单位要把食品安全周活动同“安全教育月”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周活动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大局。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两节”将至,在开展全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之际,我们有义务向消费者展示我们肩负的社会责任。为此,我们向全市各食品生产企业提出倡议并向社会各界做出郑重承诺:
一、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自觉执行与食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严格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安全生产,诚信经营。
二、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各企业法人和单位负责人更要担当起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义务。逐步实施企业食品安全员管理责任制度。
三、遵守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自觉抓好产品质量源头管理,保证生产加工工艺科学、合理,生产加工过程严格、规范,保证生产产品所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等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保证未经检验合格的食品决不出厂,加强食品生产与流通各环节的全过程监控,不生
产、加工、销售不安全食品。
四、自觉实施召回制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主动召回产品。
五、加强企业和行业自律,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接受同行、消费者和全社会的监督,积极配合执法部门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
六、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和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生产经营,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运用先进管理手段,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七、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供科学消费信息,倡导健康消费理念,推动全行业形成食品安全经验与技术交流的共享机制。
食品安全的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承担起保障食品安全的神圣责任,为百姓筑起保护健康和安全的坚固长城,为推动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消费环境、推动全市食品行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选关于食品安全的倡议书范文
同学们: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身边的你我他,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为增强全校师生食品安全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创建和谐美丽校园,现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树立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和自控力。
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买不吃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质量安全标志的“四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
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多了解健康食品知识,不购买无卫生许可的餐饮品,防止急性肠胃炎、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的发生;不购买流动摊点或小作坊制作的餐饭,坚决抵制价低质劣的食品。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饭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边走边吃,不在教室内吃零食,不乱扔纸屑、包装袋、饮料瓶、竹签等垃圾,保持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
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不熬夜,保证充足的休息;不暴饮暴食,不吸烟,不饮酒。
六、树立和倡导绿色文明意识,保护环境,共创安全、绿色、和谐校园。
七、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八、积极参与,形成氛围,相互监督,互相关爱。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关注健康,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杜绝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共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精选关于食品安全的倡议书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
古有良训:“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重视食品安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对我们的学习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我们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隐患?食品激素催生问题,食品色素添加问题,和食品农药残留问题都和我们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密切相关。食品安全大计是历史遗留问题,为营造良好的校园食品安全环境,近期特举办了各种有关“珍爱生命,远离食品污染”这一主题的活动,要求全校师生增强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建校园食品安全环境。特此,向全省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树立食品卫生安全观念,提高食品安全自我防范能力,拒绝不健康的食品,养成良好的个人饮食卫生习惯,让健康卫生 的饮食走进我们的生活。
2、杜绝一切不卫生食品,不买、不吃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不采摘或不食用野果(菜)和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
3、不购买无卫生许可的餐饮品,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不食用流动摊点销售的盒饭,抵制价低质劣的食品,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洁净、餐具消毒、环境整洁有序的餐馆饭店。
4、不从校外预定餐饮、食品,不携带不健康食品进校园。
5、不浪费水,不污染水,积极参加到节水活动中。
6、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休息,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7、积极参加食品安全整治活动,为自己,为学校,为社会添一份薄力。
今天,商务部会同、科技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全国供销总社等13个部门,与*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以“绿色市场安全万家”为主题的*年“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下面,我代表各有关部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的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三绿工程”由商务部会同等13个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以“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逐步构建“从餐桌到农田”的全程质量安全监控与溯源体系。它不仅是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的创新,而且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和谐的民心工程。
自*年以来,商务部、等13个部门,在每年*前后开展“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对扩大三绿工程影响、引导绿色消费、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在完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培育绿色市场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成效,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模式,让“绿色市场安全万家”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二、准确把握好开展“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的内涵
今年的“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是在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背景下进行的,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公安、农业、卫生、商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密切配合,狠抓落实,标本兼治,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由商务部牵头的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已经实现了全国县城以上城市生猪进点屠宰率和销售、使用来自于定点企业猪肉的比例分别已达100%,比专项整治前提高了8个百分点;乡镇生猪进点屠宰率达到95%,比专项整治前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今年“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宣传绿色市场。通过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把住市场关口,从而引导生产,是新时期确保菜篮子安全的有效抓手。几年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两个国家标准,出台了《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和《绿色市场认证实施规则》,逐步实现了绿色市场规范化发展,其保障食品安全、改善市场购物环境、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等作用日益显现。目前,全国共有148家企业获得绿色市场认证,各地的绿色市场试点、示范单位已有4000多家。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宣传月活动
二、强化学习宣传
为确保《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于今年5月1日顺利施行,县商业局等职能部门要集中时间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和《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试行)》等相关知识。广大干部职工要通过学习,提高业务水平,领会其目的和宗旨,理解有关术语和定义,熟悉行业管理措施和制度,把握适用范围和法律责任。商业部门要精心策划,抓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宣传工作;要采取悬挂宣传横幅,出动巡回宣传车,散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县电视台要全力支持,搞好深度宣传。要通过宣传,形成部门配合,群众拥护,市场和经销商理解接受,有利于《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工作重点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34-01
随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快速检测技术作为构建食品安全监督防控体系的重要因素,对提升食品安全系数、强化食品安全意识、健全食品安全管理法规、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只有全面、系统的掌握了快速检测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快速检测技术的监督作用,才能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的有效性,才能实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全球化。
1 快速检测技术概述
1.1快速检测的含义
所谓快速检测是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样本制作到确定检测结果这一系列检测活动的过程。所谓“短时间”,根据业内人士的实践经验可以总结为:理化检测的时间
1.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使用快速检测技术的必要性
第一,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时耗短的特点,因此在进行食品安全监测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检测效率。
第二,快速检测技术反应灵敏,能够快速、有效的处理现场检测突发事件,因此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食品安全事故。
第三,利用快速检测技术对样品进行甄别,能够帮助食品安全检测人员快速选择恰当、有效的检测方法,从而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
2 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快速检测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为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食品种类具有多样性,因此探究不同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
2.1.1 化学比色检测技术
化学比色检测技术的依据是化学试剂与食品内有机成分发生化学作用而引起的变色反应。化学比色检测技术多用于检测菌落、霉菌的数量,另外有机磷的检测通常也采用化学检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使用金属催化剂将含有机磷物质的水解物与检测液进行融合,然后比照标准比色卡识别和鉴定有机磷。
2.1.2 免疫技术
免疫分析法是检测小分子化学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成本低、特异性强、耗时短的特点,广泛适用于现场筛选。免疫技术、气相色谱技术、液相色谱技术是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与分析的重要方法,随着免疫技术的不断推广,测评标准逐渐趋于合理化和现代化,从而为小分子化学物质的检测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2.1.3 酶抑制技术
采用酶抑制技术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适用范围有限,多用于蔬菜、水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验,由于酶抑制技术存在假阳性率不稳定、定量结果测定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常将酶抑制技术与免疫技术相结合,称为酶联免疫法,这种方法通过对酶进行标记,当酶标抗原出现后,利用监测仪器分辨酶起作用的能发出颜色的底物。酶联免疫法多采用过氧化物酶作为标记物,将四甲基联苯胺作为底物。
2.1.4 生物传感器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技术不断应用于各个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在进行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农药残留物检测的过程中,不仅具有良好的灵敏性,而且选择能力较好。当前,我国现有的生物传感技术主要包括:电导型生物传感器、电位型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的高精确性推动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但是由于该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还未深入推广使用
2.1.5 蛋白质芯片技术
蛋白质芯片技术充分利用了抗原的特异性来制作抗体芯片,当抗体芯片与待测液体中的抗原充分结合后,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会对捕获的抗原进行定量检测,但是由于蛋白质芯片技术存在成本高、捕获抗原分子难度较大等问题,因此应用性较差。
2.2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系列化和集成化的特点,其主要发展趋势表现为:
第一,快速检测技术对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快速检测技术在确保精确性的前提下,要不断优化和缩短检测时间,提升检测效率。
第二,快速检测技术不断向系统化、系列化发展,为了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有效控制检测时间,加强配套处理手段的一体化整合逐渐成为研究方向。
第三,快速检测技术与现代科技水平的相互渗透使得检测技术不断趋于集成化、智能化,探究一次检测多种化学成分日渐成为研究热点。
3 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水平的几点建议
3.1加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的资金投入
快速检测设备是进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重要支撑,为了提高检测精度,加大检测设备的资金投入、更新换代和维修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3.2提升快速检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检测技术人员是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执行主体,为了确保检测工作的时效性,要严格强化和提升检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技能考核、专业知识考核和职业精神考核,从而优化监测队伍。
3.3建立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检测要依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制定出匹配性强的检测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体系的制定要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由业界权威人士综合制定,从而提高检测标准体系的有效性。
3.4加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动力源泉,为了提高检测精度、降低成本,保证检测技术的与时俱进,加强新型科技与检测技术的融合是提高食品安全时代性的重要前提。
4 结束语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实施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推进全民健康的有力武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S201文献标志码:A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17.11.044
0引言
開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对树立市民稳固的食品安全意识、解决社会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卫生有着重要意义。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选择陕西省商洛市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地点,在走访企业、深入基层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后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对食品安全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点有较大差别,因此了解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科普是十分重要的。此次调查旨在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食品安全科普需求,以期为有效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科普宣传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丹凤、商州、洛南市民共50人。所有市民对调查均知情同意,且愿意配合调查。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暑期实践小分队向接受调查的市民解释调查目的、意义及问卷的填写方式等,以取得其支持和合作。问卷不记名,当场填写并收回。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分析
运用OFFICE的Excel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数据及分析
2.1一般资料
为方便分析,下面以ABCDE来指代各年龄段。
年龄段分布见表1。
2.2市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及了解情况
2.2.1购买食品的关注点
对于所购买的食品,不同年龄段最为关注的均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相关检疫证次之。如图1所示,10~29岁的人会关注外观,而其他年龄段则关注较少;对于价格的关注度除30~39岁的人极少关注外,其他年龄段都会关注,尤以10~19岁的关注最多。
各年龄段购买食品的关注点见图1。
2.2.2市民食品安全意识
在对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评估这个问题中,认为自身食品安全意识较强的有2/3,而且有明显的随年龄增长所占比例增加的趋势,其数据为41.67%~100.00%。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
各年龄段食品安全意识见图2。
2.2.3对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
各年龄段对食品相关法规了解情况见图3。
由图3可知,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对于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是知道却不了解,但是在30~39岁和50岁及以上有个别人表示非常了解,同时也在40岁及以上有人表示完全不知道,从事食品相关工作的人会了解得比较多,但是也有一些中老年人完全不了解,这不仅说明他们对于食品安全相关法律陌生,也表明了食品法律的普及盲区,所以应该在中老年人群中加大食品安全法律的宣传,给予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武器。
2.2.4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的处理方式
当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时,所有年龄段的人的处理方式都略偏消极,或是奉劝新朋好友不再购买或是自认倒霉,都是从自身方面来解决,而非投诉、赔偿等主动积极的做法。
各年龄段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处理方式见图4。
由图4可知,不同年龄的人其积极处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10~39岁倾向于与商家协商要求赔偿,此外有32%的人表示会采取多种方法来处理,这说明有少部分人拒绝自认倒霉,会用多种方式来表示自己对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满。
2.2.5对食品安全科普方向的需求
各年龄段对食品安全科普方向的需求见图5。
由图5可知,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较为关注营养搭配,30~39岁的人是最为关注转基因食品安全,最不关注品质鉴别,该年龄段的人一般有父母和孩子,他们更多地决定家庭饮食,所以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更为关注,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品质鉴别能力。同样值得关注的是,50岁以上的人们的需求集中在营养搭配与品质鉴别上,对于转基因食品、食品舆论等几乎不关注。这也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关注点的不同。
3结论
不同年龄段由于家庭环境、接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影响,不管是面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态度,还是期待宣传员着重讲解的知识都反映出一定差别,而大多数消费者给出的改善措施集中在加大处罚力度与提高消费者鉴别能力,这很好地反映了大众的态度,要内外一起抓,自身能力要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也得加强。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200-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们生命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可是,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让我们开始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注水肉、苏丹红、瘦肉精等劣质食品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食品的安全检测尤为重要,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质监部门的一个大课题。
1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意义重大
1.1 食品质量安全的含义
“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包括:一是食品的质量,即直观性品质特性,就是食品的“色、香、味、形”和非直观性品质特性,如食品的安全、营养及功能特性。二是食品的安全性。广义地说,是食品完全无有害物质和无微生物的污染。狭义地说,是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下长期食用,不会对食用者产生不良反应,包括一般毒性和特异性毒性,也包括由于偶然摄入所导致的急性毒性和长期微量摄入所导致的慢性毒性。三是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食品安全”是对最终产品而言,“食品卫生”是对食品的生产过程而言。
1.2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被病原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因此,对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数工作刻不容缓。
1.3 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食品安全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随着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被爆出,食品安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多年监管实践表明,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除初级农产品污染外,还存在小企业、小作坊和假冒伪劣食品的问题。小企业和小作坊既难以取缔,又难以严格监管。假冒伪劣食品发现难、处理也难,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以罚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分段监管体制尚不完善,导致监管责任泛化的趋势。由于监管职能分治、责任边界不清,使在日常监管中存在监管死角,责任分工不明确,减弱了责任追究制的效果。
2 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建议
2.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体系
应当立足于长效机制建设,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步入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对现有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修改和整合, 整合了世界各国采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标准与技术规程。建立政府的高效、完善的技术检测标准。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检验人才的培养,提高安全检验人员的素质水平,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提高食品检验的准确性
选择合理检验方法。根据检验性质、实验室条件及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来选用检验方法,检验人员应根据产品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合理操作。选择使用精确的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仪器存在的问题。
2.3 提高检测人员技能和素质
为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造就一批精干、懂业务、懂法律的质检队伍。加强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对检测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和全方位培训,可以采用自学、邀请专家授课等多种方式,从检测技术、质量意识、法律法规和管理知识水平培训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让检验人员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2.4 检验环境要适宜
在容量法分析时,检验环境要求很高,需在20℃的室温条件下进行。比如:在测定葡萄酒中的酒精度、总浸出物和啤酒的酒精度、原麦汁浓度时,在用容量瓶量取馏出物及残留物时,要求在同一温度下定容,以消除温度对体积的影响;测定饮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时, 只有温度校正的范围是10℃~30℃,才能查出校正值,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所以,在理化检验分析中,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选择适宜的温度环境。
2.5 行政执法部门应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5.1 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首先,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制度、信息征集制度、信用管理体制和信用奖惩制度。其次,通过举办知识培训、法制讲座、理论研讨、技术咨询等形式,加强食品安全信用宣传,全面发挥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对于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督促、引导、警示和惩戒功能。第三,加强食品安全信用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安全信用度的作用。
因食品面临微生物的污染,导致有害微生物破坏食品的品质,影响人体健康,所以我国现代食品行业对微生物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为及时发现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检测是最有效的手段,及时发现及早控制能为人类身体健康奠定保障。目前,我国食品行业中PCR检测技术获取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其具有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等特点,在我国食品行业中逐步拓宽了应用空间。
一、PCR技术原理
PCR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原理可简要概括为:经高温变形、低温退火及中温延伸等三步不同环节反复操作,从而检测微生物核酸序列,通过利用单个核酸分子序列完成复制达到扩增的目的。具体分析PCR技术的应用原理,需根据温度不同整合信息,即高温变形。被检测食品微生物处于双链状态的DNA序列于温度高达94摄氏度状况下变性,成功解链,以双链形式存在。低温退火。55摄氏度下,被检测微生物特异性引物与处于单链状态的DNA进行融合。中温延伸。72摄氏度下,需以被检测微生物引物的引导延伸为条件进行复制,检测微生物DNA序列。以上所述三点,需反复操作,直至获取足量被检测微生物DNA序列,以达到PCR技术检测要求。
二、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特点
我国民间一直流传“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则与人类身体健康具有直接关系。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对食品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别国,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能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且能构建对外贸易关系及塑造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因此,食品安全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国民后代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食品面临的有害微生物数量逐渐增多,一些企业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微生物检测管理,因食品受污染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对国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为及早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源,PCR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据调查,该技术已获取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操作便捷
传统自动化技术检测程度不仅缺乏一定高度且花费较长时间,影响微生物检测工作效率。微生物检测工作涉及多方面,如:微生物生长应用的培养基、微生物生长环境的PH值、生长温度等均因微生物类型不同需花费不同的检测时间、人力及物力,为严密观察培养基中菌落特征、微生物细胞特征及生理生化等鉴定,传统自动化技术检测步骤较为繁琐,虽投入大量时间与人力,但难以提高工作效率。与传统自动化检测技术相对比,高自动化检测技术的出台及应用获取显著的检测效果,例如PCR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特点之一的操作便捷与传统自动化检测的操作形成鲜明对比,仅需一人实施人机一体化便能控制所有检测程序,便捷式的检测步骤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宽了我国现代食品行业发展的空间。
(二)检测快捷
传统自动化检测技术下,微生物检测通常需要2-5天不等,较长时间可达1周或1周以上,因检测时间过长,往往出现食品已投向市场流转而检测结果尚未出来的情况,体现了传统自动化检测具有费时的弊端,对我国食品行业实际生产运作造成滞后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然而,高自动化检测技术PCR完全规避了费时这一弊端,较短时间之内便能得出检测结果,通常几小时,较长时间仅为1天,因此,高自动化检测技术PCR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的指导意义。
(三)准确率高
经济时代,我国各类食品微生物种类较多,传统的自动化检测技术分离食品上的微生物较为困难,已难以全面辨别食品微生物的种类。这一难题最关键性的关卡是检测活性薄弱的菌落,通常不仅检测不出,且难以培养,不利于顺利实施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然而,目前的高自动化检测技术PCR安全可规避这一问题,运用高自动化技术较为准确的检测出食品上微生物的类型,为食品生产监督提供主要依据,为我国食品安全奠定保障,从而实现利国利民这一夙愿。
(四)潜在发展空间
PCR属于现阶段高自动化技术,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体现的优势相对于传统检测技术较高,无论是对于我国食品行业的生产管理或是食品投入市场流转等均具有利国利民的重要意义。回顾性分析,传统检测技术较为落后,制约了工作效率,不仅难以保障我国食品行业安全生产,且给国民身体健康带来直接影响。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PCR的出台是我国技术发展的成果,不仅体现我国科研的进步,且成为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有力手段,因此,其具有极大潜在发展空间。
三、PCR检测技术的展望
食品行业属于环环相扣的生产、运营过程,食品不可避免在生产、流转及销售等环节受到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影响品质,因此我国实行微生物检测是监督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更新,各项新出台的技术与高自动化PCR技术相结合势必拓宽微生物检测空间,提高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未来。我国微生物检测面向于鉴别有毒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对毒素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使PCR检测技术在我国食品行业中不断延伸发展空间。
我国未来食品微生物检测将随着国内外技术的更新而不断提升应用水平,就目前而言,高自动化PCR检测技术已经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发挥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因此,技术的更新必将带动PCR的应用水平,促使其迈入另一个发展阶段,继续为我国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四、结语
以上论述,PCR高自动化技术属于高新科技成果,随着我国生物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更新,两者相结合之下将会促使PCE继续为检测贡献其操作便捷、检测快捷及准确率高等优势,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及国民身体健康奠定保障。因此,PCR技术的应用不仅利于民生基础设施,且利于我国与国际间的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食品安全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检察院联合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要求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进一步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细化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的定罪量刑标准。其中第21条规定:“司法机关可以根据检验报告并结合专家意见等相关材料进行认定;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通知有关专家出庭做出说明”。
实践中对食品中有关原料是否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的认定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按照国家现有食品安全标准,有的食品中鉴定不出有毒有害成分。第二,经鉴定,虽能鉴定出有关物质,但难以认定其为有毒有害物质。第三,有的食品已经售出,无法追回进行鉴定取证。第四,鉴定机构只对检测出来的物质负责,但对其是否有毒有害需要其他机构来认定。
解释第21条解决了司法实践中食品原料的认定问题。司法机关可以依据检验报告并结合专家意见,认定食品原料是否对人体造成损害。它赋予检验报告证据资格,并充分发挥专家证人的作用,既解决了鉴定类证据的资格问题,又能贯彻刑诉法修改的最新成果,对于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食品市场日新月异,国家关于食品安全的标准相对滞后,很难适应变化的食品市场。专家处于某一领域的前沿,在一定程度上能紧跟食品市场变化的步伐,在法律法规空白的情况下能够准确的认定食品的安全问题。其实质是以一种动态的食品安全标准来适用变化的食品市场。第二,该条规定从实体上和程序上强化专家证人证言的证明力。实体上,有一些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此却是空白的情况下,它规定检验报告并结合专家意见可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程序上,法官可以根据案情需要,要求专家出庭作证,在法庭上经过质证后才能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解释第21条规定对指导司法实践的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该条过于粗略,在适用过程中也会暴露一些问题。第一,没有对专家做出具体界定,出现结合专家意见难的问题。专家所处地域、研究方法等不同,可能导致各个专家对食品原料是否对人体造成损害有不同的意见。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专家对食品原料是否对人体造成损害的认定相左时,定罪量刑时应结合哪个地区专家的意见。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专家对食品原料是否对人体造成损害的认定相左时,定罪量刑时应结合哪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专家的意见。第二,基层地区特别是一些僻远地方审理食品安全的案件,出现专家出庭难的问题。专家大都分布在各大中型城市特别是东部城市,基层地区几乎没有专家。基层地区审理食品安全的案件,需要专家出庭作证,法庭不能随时安排专家出庭。法庭得通知距离较远地区的专家出庭。专家证人的补偿费用相当高。专家来基层后又得安排人员的接送、安排吃住等,期间可谓烦琐复杂。有些法院图方便、省事往往以“没有必要”为由拒绝向专家发现出庭作证通知。若法院向专家发出出庭作证通知时,专家可能会基于其专业对通知进行判断,认为没有出庭必要加之距离较远,专家可能拒绝出庭。第三,制约裁判权,出现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监督难的问题。“必要”是解释第21条赋予法官就专家是否出庭作的自由裁量权。是否要求专家出庭由法院一方单独决定,其结果是诉权不能有效的制约裁判权。没有对“必要”的情形作出规定,规定哪些情况下应当安排专家出庭作证。公诉人、当事人都认为专家应当出庭作证遭法院拒绝后又应当采取何种救济途径。
适用解释第21条,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将出现的问题。第一,从制定本解释的原意出发,解决专家意见不同的问题。本解释是基于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而做出的。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统一规定,结合是否对人体是否造成损害的专家意见应坚持“从有”原则。如一份对人体造成损害的专家意见,一份对人体不造成损害的专家意见,应结合对人体造成损害的专家意见。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统规定,结合对人体造成损害大小的专家意见时应坚持采用“犯罪地”的专家意见。即采用犯罪地所在省、自治区、自辖市的专家意见。第二,应当对法官就专家是否出庭的自由裁量权做出限定。笔者认为出现以下情形时,专家应当作庭作证。其一,专家意见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即专家意见是影响定罪量刑的关键事项,如对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是否判处死刑、是否适用缓刑等问题具有关键影响,而并非一些细枝末节的事实。其二,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有均有异议的。第三,完善救济途径。要求专家出庭作证,控方、辩方可以在庭前听证会议中提出也可以在庭审过程中提出。若专家不出庭作证可能侵犯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以致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可以在上诉时作为上诉理由一并提出。若公诉机关要求专家出庭作证,法庭予以拒绝,检察机关可以为此为由做出抗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