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语文必修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本节课由杜林老师执教,授课班级:5班。
经过指导教师和执教老师商讨,本课时执教内容为“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之《雨巷》”。
这次课例的内容是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引导学生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注重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美,进而体味诗人的情感。尤其是对朦胧诗,引导学生就诗歌的主要意象进行探讨,感受朦胧诗的独特之处。
【教学目标】
①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
②激活学生感知、想象、能力;
③掌握朗读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问题法、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诵读。对诗文的整体把握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读完之后请几位学生谈他们的第一印象,并由此引申出读诗的第一个方法“诵读”和注重第一印象。2~3个学生可能会提到“忧愁、忧伤、凄清、冷寂”等等。教师板书。
2.全体诵读。
三、分析意象
1.雨和雨巷
由上面的总结顺势引出:同学们去过江南吗?江南的雨巷有何特点?江南的雨有何特点?和北方的雨有区别没有?教师展示PPT。(写江南雨的诗词,片段)
读PPT上的文字之后明确地把握江南雨的特点。(细雨如愁)
再看有关江南的小巷的PPT。
明确:在这么一条巷子里,在细雨如愁的日子里走过这样的一条小巷是什么感觉。在头脑里再次浮现、能否浮现出江南雨巷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
请学生回答后总结。
2.丁香
在这样的一条小巷中作者希望逢着一个什么样的姑娘?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别的?作者用丁香肯定是有他的用意的,丁香有什么特点?谁了解丁香?(请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PPT(丁香花)。
只看丁香花的图片是远远不够的,到底丁香在诗词中象征什么?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4讲解丁香的象征意义。
明确: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愁心,象征美丽、高洁、愁怨。
四、再次诵读。体昧情感
请一位同学读之后,请同学评价,评价后再读。教师指出诵读的一些方法(停顿、重读、语气等)。
教师范读,学生配乐诵读。
总结:这些情感的体味都源于诗人对意象的选择,“雨巷”由雨和巷组成,雨又特别是江南的雨,烟雨朦胧,细雨如愁,小巷曲折悠长、冷清,综合起来带给我们朦胧和略带忧伤的美感。
板书:情由境生。
五、品味探究
我们已经体味到诗人带给我们的忧愁哀怨的情感。
早在《尚书》里就提到了“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写诗是要将自己的心志诉诸笔端,《雨巷》也不例外,我们在感知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去感悟一下诗人到底要诉怎样的心志?
我们体味到诗人的愁,诗人为什么愁?(是想遇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为什么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因为姑娘是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化身)
板书“理想”。
那这个“理想”出现没有?出现之后和诗人牵手了吗?
原文怎么说的?(从身旁飘过)
也就是说自己的理想飘走了。
诗人在“理想”走后怎么办?(仍旧独自彷徨在这雨巷中)
我们看,诗人是在雨巷里寻找自己的“理想”,“理想”消失后又彷徨在雨巷里。也就是说“雨巷”成了诗人情感的触发点。
那么,“丁香一样的姑娘”有它的象征意味,雨巷呢?有吗?为了帮组同学们了解,我们看一下诗人有关的情况。
幻灯片:戴望舒的简介。
联系初中学习过的《小橘灯》中对黑暗潮湿山路的描写,结合写作的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
师总结:我们在诵读一首美妙的诗歌的时候,获得的不应该仅仅是心灵瞬间的享受。我们还要掌握和理解文章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方法。
六、教师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想告诉大家的是,读诗首先要注重我们的第一印象,也就是我们的最初的最直观的体验。其次,我们要分析诗歌的意象,这是我们把握诗歌的钥匙。再次,注重诵读,好的诵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诵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停顿、重读、语气等。
小组评课:
本堂课总的来说,思路很清晰,教学的内容和重点都在课堂上有效地体现出来了,时间的把握上也比较精准,注重了学生的朗读,以读促教,以读领悟、想象,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教师的仪态大方自然。
存在的问题有:
①诵读的指导不够,学生读的形式比较单一,齐读、自由朗读、齐读,整堂课读的次数多,但是形式上不够。
②诗歌主题的探究上,教师呈现了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就诗歌的主题进行探讨是可以的,但最后的结论应该是开放性的,不应该给一个确切的答案,就是说诗歌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诗人找不到出路的彷徨、苦闷,应该有多层的解读。
一、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紧的矛盾
必修《化学1》和《化学2》,虽然只有八个专题,内容却涵盖了旧教材几乎三年的内容,教学时数只有72学时。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这是新课程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2.学生听课容易解题困难的矛盾
由于新教材的配套资源特别是习题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辅资料基本沿袭了旧课程的理念,习题以繁、难、偏、旧的为主,内容扩展较多。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课后解题却很困难的问题。
3.探究实验与课堂教学的矛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新课标又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新教材新增了“活动与探究”栏目,可由于“活动与探究”实验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的,由于教学时数不足,直接导致有一些要学生探究的实验以演示实验代替,而且一些实验内容的调整也给实验药品和仪器的配置带来困难,有些实验暂时无法开设。
4.探究式教学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活动与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教学模式。但探究教学的实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受到了挑战。通常一个探究活动从立题、设计方案、讨论优化到实施最短需要一周的时间,这一点几乎是做不到的。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最突出的问题。
5、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
必修模块教材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初、高中知识衔接,例如初中教材中对酸、碱、盐及其相互反应的要求过低,高一如果不补充内容,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分类”部分就较困难。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1.深入研究教材知识,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必修《化学1》、《化学2》的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教材采用专题式模块编排,倡导“事实学习”,淡化了基本理论的主线,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听课容易解题困难的现象。必修1中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隐去了周期和族这条过去最熟悉的线索,将整个金属元素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又缺乏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大量实验归纳知识。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造成“一听就会,一用就错”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才能使基础知识清晰。
2.精选习题,培养能力
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知识的加深。如果能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去完成练习,不仅能深刻地理解知识,还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坚持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由接受任务的老师采集、筛选习题,利用集体备课讨论、优化,然后布置给学生,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理安排探究活动,达到新课标的三维育人目标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实施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不可能把课本所有知识都进行探究,这就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推动了教育系统化改革。本文将对高中语文选修的内容进行阐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为更好地推动高中语文选修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高中语文选修概述
高中语文选修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语文选修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但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较难展开,同时课程多以大课的模式展开,缺少互动性。
二、高中语文选修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平衡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中语文选修和必修课程之间的平衡机制有待完善。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是开展选修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应该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从选修的内容上看,在人教版本的选修书中,包含了数百篇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主要强调的是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由于高中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一些文章不能做到透彻理解。同时,在考试中,对于选修课程的选取范围应该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在对选修课程设置的时候,要首先保证必修课时的完整性,确保学生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1]。
(二)适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资源较少
目前,虽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包含了很多的课程内容,但真正适合语文选修学习内容较少。例如:在进行写作课程的选修学习时,选修课程对写作的审题方面、立意方面以及细节描写方面等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必修课程中也同样要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适合选修学习的文学写作方面则较少。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必修课的教学方式是具有明显不同的。在必修课教学中,教师要更注重对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选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探索模式,课程要具有一定的活力,所以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要具有很强的开发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受到高考模式的影响,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一般也采取必修课的教学模式,从而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效果[2]。
三、高中语文选修中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要更加合理化
在进行高中语文选修客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选修课程要注意避开必修课程中的重复内容,发挥好选修课程的有益补充作用。例如,在选修Ⅰ的教学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明确选修Ⅰ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加强学生交流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基础,设置“新闻传记”、“小说与戏剧”等模块。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的课时一般都会受到限制,教师要做针对性的布置,优化选修课程资源,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选择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课程来教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意愿做一个简单调查,通过适当的补充来增加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进行《古典文学》学习的时候,对于《花间词鉴赏》和《豪放词鉴赏》两者就要区别对待。前者可以通过意境模拟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作词时温婉、快乐或哀伤心态,而后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大声豪迈的朗诵,来体会豪放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
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处理好和高考的关系。选修课和高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选修课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不能以应试的心态来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学校相关教学部门要引导教师对选修课教学正确认识,处理好和高考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轻松的上课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3]。
(三)从学生差异化角度出发改善教学模式
差异化教学方法一直是我国教育部门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化的影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多元化的选修课程。例如,在《先秦诸子选读》教学中,教学计划时间较短,但选修课的内容却非常多,同时由于进行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较大,给选修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的时候,通过集体讨论,总结出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特点,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根据学生对先秦诸子理论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对应的老师进行相应诸子理论的讲解。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学习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选修教学效果。
结束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能够丰富高中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但同时高中语文选修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教育部门要对问题进行清晰的认识,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确保课程的合理性,同时从差异化角度改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质量。
作者:简良恩 单位:贵州省瓮安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选修课程 发挥性 基础性 矛盾
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已经被广泛推广了许多年,而且教育部门对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实施已经成为了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突出亮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补充,也是必修课的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将选修课必修化,没有正确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差异;还有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过分的拔高选修课的发展性,将选修课专业化,从而忽略了选修课程的语文特性,即工具性和基础性。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以及发展性特点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点
高中语文属于基础教育的阶段,在选修课程中有基础性的基本特点,相比起必修课程而言,相互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选修课程中关于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发展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上述情况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点。基础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高中学生提供基础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其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注重的是针对性的发展基础,其中也包括学生的积极研究探索精神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
2.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性特点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不管是哪个学科以及哪个阶段都有着发挥性的特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课程价值的个性化。陈小飞学者在《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以宁波效实中学为例》一文中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以及不同发展特点来允许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选择,从而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从选修课制度本身来说,选修课程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所存在的发展性与基础性矛盾
1.很难平衡基础性以及发展性
高中教师在语文选修课程中应该注重基础性与发挥性的和谐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模糊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界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过分重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而不是发展性;其二,混淆选修课程以及必修课程的相关区别,把选修课程定义成为必修课程;其三,过分重视发展性,从而脱离了学生的自身文化水平,与实际相分开。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不但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选修课的课程定位是摆在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无法避免的课题。
2.过分注重发展性而忽略基础性
诸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了选修课程以后,认为选修课程仅仅只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忽略了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点。举例来说,高校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只是从学生本身来考虑,没有从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性特点来考虑。另外,还有许多学校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只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的发展性特征。知识教学不仅仅只是必修课程中的知识,也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重要起点。高中语文知识中,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只有掌握好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价值。因此,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教学,而不是仅仅一味的考虑要不要教的问题。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应该着重注意体验的过程,重在迁移[2-3]。
三、有效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发展性以及基础性的相关策略
1.建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以及选课制度
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主要是以系统的形式来组成的,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选修模块。每一个系统之间都应该坚持发展性与基础性的和谐统一,从而促使选修的课程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此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不能够把基础性以及发展性简单分割,使学生能够在各个系统中发展好基础性以及发展性特点。把握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特点之后,能够设置更加合理的选课制度,这将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点。
2.注重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把高中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能够体验到高中语文的乐趣性。另外,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方法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在此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综合传授知识给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学习。并且注重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教学,在高中选修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把一切知识讲授给学生。在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学生能够对基础与发展方面综合发展,养成学习语文的能力,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建立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本选课制度,注重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教学,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性与基础性的评价体系,能够解决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矛盾,适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学生由初中升入到高中,语文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原来要求更高。高中语文教学注重能力和方法,而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基础识记。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衔接。
(一)对比研究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教师应先仔细研究高初中课程标准,将二者进行比较,体会两个课程标准对同一知识能力的要求的不同,要求差异越大,往往表明它在高初中时衔接越难。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之前应认真学习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二者的不同要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渗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二者在能力要求上的不同,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掌握。
(二)研究教学目标及教材。研究初高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高中教师还要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并与高中教材比较,找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也往往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难点,这样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
(三)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既不过于简单让学生认为初高中语文一样,脱离高考;也不能一开始就啃硬骨头,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对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联系初中语文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初高中语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在教学中随时联系高考考点培养学生的考点意识。如在讲析《兰亭集序》中文体“序”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初中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同时也可以回顾其他文体如《爱莲说》《马说》等,即可以让学生明白初高中语文是有联系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做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衔接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充其量是一种平庸的“训练”,而非人性化的教育。所以两者决不能偏废。必修课注重学生的基础,而选修课却重在紧跟时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二者又相互渗透,不可完全隔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必修课里的个性培养,还要注意到选修课中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必修课随意的欣赏,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平时备课要多讨论交流。
三、做好阅读与写作的衔接
(一)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二)阅读与写作是“双脚”,同等重要。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主张“以读带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至于谁轻谁重,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有时候我们为了实际需要而写作,需要阅读相关资料,这时候写作成为主导,成为阅读的目的、动力,这种写作、阅读是实用性、功利性很强的写作、阅读。有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紧迫的功利目的,可以说为了消遣而阅读,这时候的阅读,对于积累知识、陶冶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做好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一)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衔接。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需要拓展性积累,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语文课程的目标。
(一)选修课程价值定位缺乏。对于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在课程的价值定位方面,即是必修还是选修,亦或者是不修。而根据目前选修课程的开展现状,很多中学已经将选修课程纳入到必修的课程中,即由学校统一规定,强制执行,即如:甘肃省的语文选修课程,即是参考《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规定,主要划分为5个部分,同时按照内容划分为15个模块,然后各模块划分36个学时,2个学分进行教学,而每个学期需要完成两个模块的学习,选修包含必选与任选两类,必选即由五个模块构成。虽然在政策规定中已经指出选修课程开展需要符合各校的课程资源以及学生兴趣,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单一必选内容就占据了1.25个学年,而其余1.75个学年中还要除去复习时间一个学年,所以任选内容学习时间仅为0.75个学年,时间严重匮乏,同时教学大纲并未明显界定任选内容的需求,从而导致选修的部分内容沦落为不修。
(二)教学内容流程界定不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需要以正规课程为参考,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需要开展,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和流程的界定不清,同时加上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开展选修课程也会产生五种混淆问题:1、选修课与高考复习课相混淆;2、选修课与语文知识课程混淆;3、选修课与人文课程混淆;4、选修课与传统语文课混淆;5、选修课与学术课程混淆。
(三)评估流程方式欠缺科学。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来说,目前评估的手段主要是沿用必修课程的评估,即学校与评估同步,但是这种评估往往缺乏科学性,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规定,选修课程的评估应当是一种新的刻骨方式,即主要是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而评估也需要根据不同情形展开。但是目前实际教学的评估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即如:教师主观意识或者客观降低评估标准,如留住生源;高考、社会等外界压力。此外,对于高考来说,也尚未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评估规定。
二、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的策略
(一)明确选修与必须课程的界线。对于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来说,为了避免选修课程进入到教学的误区,则需要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进行清晰的缺乏开来,这就需要学校提供明确的界线,即如在教学目标的界线,必修课程主要是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所以需要教学中强化知识基础以及能力平衡;而对于选修课程来说,内容的方向以及深度都受到影响,所以最大的特征即是符合学生的兴趣特征,同时对学生的能力、爱好进行培养,让他们针对性学习,发挥个性的优势。所以要对两者进行明确界定,并且理清两者关系,即选修是基于必修课程的,必修课程是面向整个群体,而选修课程是因材施教。
(二)拓展目前的评估手段与流程。因为选修给了学生更多元化的选择,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对目前的评估手段和流程进行相应的拓展以满足多元的评估特征。即如对于学生的能力评估,不能单一以考试作为评估标准,同时还能融入多种活动来完成评估,即如演讲比赛、话剧等多种活动,同时评估还需要有较强的延展性,从而达到对学生能力水平提升的效果。
(三)强化教师自身水平与素养。作为选修课程的组织者,教师自身的水平和素养也是目前课程比较重要的一个培养内容,特别是在选修课程开展过程中,既要保证课程的个性化,又要避免步入传统必修课程的误区。所以对于各大中学来说,则需要强化教师水平和素养的培养,即如小组合作模式,对于老教师来说,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创新思想,在选修课程教学方面;对于新教师而言,虽然有丰富的创造思路,但是经验匮乏。而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他们能够互补互助,以达成互相协助互相进步的目标。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方案明确了课程设置的几个注重点:“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通过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认真学习,笔者体会到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的选择性,倾注较大的关注。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2.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
2.1客观上学生并未掌握选课主动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表述:必修课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则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开设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选课,而课由谁选是一个最起码的问题。答案当然是由学生来选。如果课程的选择者不是学生那么还能称之为“选修课”吗?然而,从选修课的实施现状看,问题并非那么简单。课程标准设置了五个选修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有的实验省份把这五个系列分为三个类别,即文学类(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语言文字应用类(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类(文化论著研读),要求学生跨类选修。这种硬性规定显然限制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但考虑到选修课的基础性与高考的可行性,是可以谅解的。但新课程,高考大纲没有文化类内容,导致基层学校不选文化类,即使选了也出于应付。其结果是,文化名著研读系列的选修课名存实亡。
2.2内容繁杂增大教师的授课难度
选修教材内容多,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侧重点,时间上根本不够用,如果有所取舍,到底哪些应该重点教,哪些应该去掉,以这学期的教学为例,刚开始的时候来了一本《中国小说欣赏》,大家就忙着教《曹操献刀》,并让学生观看和课本内容有关的电视剧,但是不久又听说其他学校都讲诸子散文,于是就讲诸子散文,也有老师认为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内容和高考联系比较密切,最后两本书一起教。这样,无形中把选修课又上成了必修课,老师的备课量加大了,但是心里又觉着这些东西考到的可能性极小,学这些东西是不是事倍功半?令任课老师极为困惑。
3.高中语文选修课对策
3.1减少选修教材数量以符合实际
事实上,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编者都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且他们对某个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但是他们大多是学者,不是第一线的高中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以编出的教材总有些类似衔接不畅等不足。使用教材教的一线教师固然对教材的编者当怀敬畏之心,但更要有批判的精神,不盲从教材,不简单地教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情,对教材做出适当的处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比如讲授《中国小说欣赏》时,考虑到在“必修”教材中已经讲授了必修三中《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及必修五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小说,学生对小说的一般鉴赏知识与欣赏小说的一般技巧早有了大体的认识,也做了一定的训练,缺乏的是对高考《考试说明》中所提到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子夜》等四部小说应掌握的内容与鉴赏的特殊要求的认识,所以可以专门挑选《中国小说欣赏》这一模块中涉及这四部小说的课文进行讲授。
3.2开放课程空间以满足不同需求
选修课的本意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课程空间。只有在开放的课程空间里,学生的个性要求才能得到满足,学生的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语文课程本身是开放的,整个课程系统也是开放的、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不是人为的构建,而是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紧密联系的。对语文课程而言,历史和艺术是其课程资源;对于历史和艺术课程而言,语文是学习工具。如果课程系统能开放到这种程度,那么选修课的开放就不成问题。笔者认为,因为有了必修课这个共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应该选修不同学习领域的科目;对语文学科来说,选修相邻学科也可以获得必要的学养。例如,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通过选修艺术史可以得到阅读和写作的方面的练习。难道只有阅读文学作品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哲学、艺术和历史著作就不能提高语文能力吗?真实的阅读需求是不受学科限制的。况且,要实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人文素养”这个大目标,就更不能限制在狭隘的课程空间里。
高中语文设置了选修课,其目的是为了实施适合不同发展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认为,上好选修课必须“要正确理解必修与选修的辩证关系、要准确调整选修与必修的比重配置关系、要处理好选修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统一关系、要处理好选修的统一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关系”。
一、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的辩证关系
必修课所侧重的是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运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全面发展,它所讲求的是全体学生的“公平发展”,所传授的是最为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技术,旨在保障学生的基本学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更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基本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选修课所侧重的是拓展学科的视野,深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它体现的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多样选择,促进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弹性幅度比较大,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及学生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所以,选修课程相较于必修课程,要求更高,容量更大,专题意识性更强,选择余地也更宽泛。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必修是选修的前提与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延伸、拓展,二者相辅相成。在教学时,我们既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要考虑到它们的不同;既不能把选修课“克隆”成必修课,又不能将选修课搞成讲座。对必修内容做到“精读不嫌细”,对选修内容做到“宽泛不怕粗”;从必修课到选修课,做到由“必修”范例“举一”进而“选修”扩展“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崭新领域,真正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准确调整选修与必修的比重配置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较为准确地调整好选修课与必修课的配比。从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来看,选修课程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内容丰富。所以,我们必须按照“三年一盘棋”的思想来合理地规划教学进度。不能按照那些课程改革前沿省份的做法,选修课和必修课各占2.5个学期。
不仅如此,有的教师还人为地将选修课与必修课割裂开来,先集中时间上完必修课,再集中时间处理选修课。比如,在高二上半学期前,所有的必修课就全部结束了,而下半学期要完成《语言文字运用》《先秦诸子》《中国小说阅读》这三门选修课,由于专题式内容比较集中,所以教师很累,学生也产生了“审美疲劳”。我认为这样的时间分配十分不合理,也不科学,合理科学的时间应该是必修课占3个学期,选修课占2个学期,而且必修课与选修课要交叉安排,并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一个班级的语文课中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教学任务,要安排两位教师来完成,如此,语文教师的个性特长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若能够从高一至高三全程采用此种交叉模式,那么学生语文必修课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就必定能保持相对的连贯性,同时也给高中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活泼且多样化的信息。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充分领略不同教师的不同风格,让学生绽放兴趣的光芒。试想,学生用半个学期的时间选修某一模块,在这种枯燥、单调、乏味且气氛沉闷的教学氛围中,拓展、延伸、深化、提高从何而谈,陶冶情操更是奢望。
三、处理好选修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统一关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因此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也必须实践这一特点,但是语文教师在这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好这个“度”。
在学校教学中,出现了“凡考则教、不考不教、为考而教”的局面,导致选修课不“选修”,它的开设全由高考说了算,而不是由课标、课程计划来决定。基于此,不少地方和学校便根据高考方案出台相应的所谓“统一选修”和“指定选修”等对策,统一“指导”选修课开设有关选修模块,有些连教科书也统一指定。这种“大一统”的指定选修在某种意义上不就是必修吗?这与当初“先学后考,考基于教与学”的课改评价与考试愿望相违背,使得选修课开设与高中教学背景及其所产生的教学行为不一致。
与此同时,不少学校为了开设选修课,没有条件也硬着头皮上,结果打乱了学校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也影响了课程管理。一些学校领导和师生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意义、要求、做法等,没有较为清醒、完整的认识,同时由于未通过试点而取得经验,不少学校的选修课在盲从中走了过场,流于形式。如有的只从高考等相关制约性因素来考虑选修课,有的只根据学校条件和教师的个人喜好而“一厢情愿”地安排选修课,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行选修。不少学校尤其是一些农村和规模较小的高中学校,因场地设施(教室)、教学人员、图书资料、课程管理等各种条件的制约而使选修课无法落实,或者使选修课效果欠佳甚至产生负面作用。这使得选修课的开设因当前教学资源不足、师资水平难以配套、教学管理跟不上等客观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一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概念、功能定位等均作了阐述。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模式。选课的指导,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且让学生明白,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教师应该认真做好选修课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在若干选修课中哪一门或哪几门最适合自己,使学生学会正确行使选课的自。学生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趋向等方面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根据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取舍。
面对上述问题,首先要跳出思维定势和既定框架,结合现有教学情况重新审视与思考:高中语文选修课到底要怎么开?它在整个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什么?“选修课”的功能定位是否与现实相统一?为此,还必须进一步讨论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考虑如何具体划分和确定二者的功能以及如何操作等。
二、内容与定位的问题
目前,不少学校存在选修课“选”而不“选”,必修课“必”而难“必”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语文“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模块设计和课程内容安排的主次地位欠妥,“基础”与“拓展”功能不明,二者难以统一协调,也未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导致的。课程模块的设置不合理,主要是指语文课程的必修、选修都设了“五个模块”。同时,必修课和选修课各自的五个系列之间在内容上显得有些交叉、混乱,难以形成科学有序的“系列”,导致“选修”与“必修”的课时量以及内容量在比例上严重不合理,出现必、选倒挂的现象。语文必修课5个模块、5本教材,课时量为一年零半个学期,占整个高中三年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学分为l0学分;语文选修课5个系列、20多种教材,从高二年级上学期下半段就开始,占了整个高中三年的三分之二少一点,多于必修课的课时量和内容量,学分最低为8分,最多时可达14分,竟超过必修课4分。这样一来,造成必修课内容单薄、课时量少,学生无法打下较好的语文基础,基础性能力得到削弱;二来现行的选修课也由于其他客观条件制约和主观因素制约,没有得到较好的开设,整个语文课程的质量于是无法得到保证甚至下降。
不仅课程设计不合理,语文选修课教材编写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材功能定位不一,价值取向不明,各地使用的教材相差太大;二是许多版本质量不高,编写粗糙,错漏不少;三是相应的配套资料不多。以上问题导致师生在使用教材时也走进了误区:有的把教材变为对高中毕业生语文复习或补修的文本,有的对准高考语文的目标把它当成高考备考指导书来用,也有的像大学一样对某个课题进行专题“研修”。
要解决好以上问题,既要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开设作出全盘的科学规划,处理好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还要下大工夫提高“两课”的教材编写质量。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都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还要对必修课与选修课作出相应的区别,千万不要因为开选修课而削弱了必修课的基础地位和主体地位,要在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效果上正确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辅相成的关系。笔者建议重新规范“两课”的模块总量与学分分数。增加语文必修课的开设时间,可拟开4个学期(高一、二年级),语文选修课拟开2个学期或l个学期。学分上也要向必修课倾斜,比如语文必修可为4个大模块,每个模块3分,学分为12分;语文选修可设计为4个小模块,每个模块2分,学分8分。
三、方式与方法的问题
目前开设的符合课标要求且有成效的选修课也有一些,但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开设得太艰难了。一般学校选修课开设方式有三种:通学通选、指定选修或公共选修,变成“放羊课”“自读课”而缺乏有效指导。此外,选修课在形式上也与必修课一样,并未体现什么变化;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选修课也与必修课大致一样,有的甚至为了赶任务,把选修课变成高考复习课,把选修课教材作为高考备考复习材料。这就导致当前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状态显得杂乱,效益不高。为此,可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模块通选和教材任选。因为按课标设置的模块,如果有漏选,对仍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难免造成课程内容上的缺失和断层,基础性难以体现,不利于学生全面和整体发展。如果打通系列(模块)之间的界限,实行模块通选和教材任选,则可实现一定层面上和一定意义上的选修。教材任选是指在教材编写上,按各个系列(模块)的要求,编写出相应系列(模块)的不同内容容量、不同主题特色和不同风格特征与不同难易程度的若干教材版本,使其在内容、形式、时段、体系、功能等方面形成教材的各自风格,形成让学生任意选修的可能性和可取性,这样,学生可在以上若干不同品种、不同风格特征与不同内容难度和形式的教材板块与版本中选修,以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实现能够真正自主选择的学习目标。
其次,寻找和使用与选修课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为尽可能体现选修课的特点和开设需要,教学方式方法必须多元化、灵活化。教师少讲学生多学,教师精讲学生通学,学生先读后请教教师,或者教师搞专题导学,先由教师安排自读提纲,再让学生带着提纲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完全自选自学,只在课后进行自学检查;还可以由教师提供选修模块书单及书目,然后由学生根据需要或爱好,自由选择相关的图书或选修课本来学。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方法,都要有教师指导,最终都要接受“选修课”模块学分认定的评价(含考试与考查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评价的内容、题目、形式及方法均应符合上级规定和课程标准。
四、选考和必考的问题
在现行评价的具体操作上,除了由学校作出学分认定这种各校执行标准、方式及效果不一的形式主义评价以外,国家和各地教育部门不得不将选修课交给高考,由高考设置相应的评价。这种未能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而实现相应评价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失真而失效的评价,使选修课无所适从,开设质量不高。
高中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联
1.选修课的重点。高中生的必修课基本上可以说是为高考而准备的,它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多是针对高考而设置的,他更加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做题技巧,它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2.必修课的重点。选修课则是侧重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在必修课上打下的基础和技巧使其融会贯通,有着深一层次的理解,并且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的特长,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避免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读死书,死读书的效果。
3.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联。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选修课和必修课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必修课为选修课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使学生具有语言文字的读写能力,而选修课对于必修课而言,则为其增加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使其成为学生手中的一种技能,也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于语文的兴趣。因此高中语文的选修课与必修课应该差异互补,相辅相成。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中的问题
1.中语文选修课的实践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越来越重视与实践的联系,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和古今中外的实例联系起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面十分的广泛,学习语文这门学科应该和历史与现实中的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研究,但是与实践的结合在实际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2.选修课教材的问题。选修课的教材并没有统一规定,而教材的选择是决定是否能够很好的传道授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选修课没有设置明确的教学任务,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导致选修课如同虚设或者成为第二个语文必修课,这并没有达到教学改革开设选修课的目的。
3.教师的选择。选修课上所教学的内容十分的广泛,有些教师并不能驾驭的了选修课,选修课较之必修课更为灵活,有些教师教学范围之类的的知识点能够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但是涉及到范围之外的内容就相对黔驴技穷。
4.教学问题。选修课的教学范围十分的广泛而且选修课的课时并不多,这就导致了课程量过大,课时不够的问题;选修课的教学也增加了教师的困难,对于教师来说,这些内容太过繁杂、多样而且还属于新的内容,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困难。
具体措施
1.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绝不能当作第二个必修课来上或者放弃自由,选修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实践的结合是能力培养的关键,老师不应概念将选修课的目标定位成提高考试成绩的提高,应该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选修课是将必修课的内容扩展开来,应该将必修课上涉及的知识点活学活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与实际相联系,多重应用,是学生深层次的掌握教学知识,但是不能过于深刻、难懂,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应该适当的摆脱高考升学的重任,应该将目光放的长远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宽展学生的知识面。将选修课和必修课紧密相联,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选修课教材的选择。语文选修课的教材选择上不能够完全脱离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但也不能完全的的依赖。老师应该结合班上同学的教学情况来进行教学的选择,因为每一个同学的性格、学习情况、生活环境的不同教材的选择应该注重种类、风格、深度、广度等多样性的选择;较之于必修课而言选修课的教材更为灵活,涉及到知识类、活动类、专题类等,灵活性是选修课的一大特色,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修课的教材更加重视与生活实践、社会发展、国际情况的结合,是学生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外面的世界。
3.教师的培训。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关注社会上的新知识及时的传授给学生,架起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学校和教师应该清楚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将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全面发挥教师的的技能,也能够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学校也应该注重起教师这方面的培养,定期的组织这方面的学习会和交流会;学校有必要的话可以寻找外援,不时的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是学生接触更加专业、系统的知识,但要注意不要过于生涩难懂,考虑到学生的学识情况。
4.模块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个老师所擅长的领域来确定课程的内容,组合起来就使得教学内容丰富、系统和全面。这样教师备案起来也更加容易、明确一些。学生接受过程是相对复杂的,他们接受的快但也忘得快,所以每一模块的学习应该注重实践,有它的侧重点,并以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一、研究《新课标》,了解新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的根本依据,课标中规定了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对五个系列的教学提出了建议,在附录中还有一些选修课程的举例。这些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和参考,必须熟悉。《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归结起来就是:内容要求高,专题意识强,授课形式活,课堂活动多。
根据教材设计理念和教材特点,各选修系列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重点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选修教材在编写中突出导向性、自主性、趣味性和适用性,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立足教材,适当拓展。
二、兼顾理论学习,更重实践活动。
不同系列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课标“教学建议”据此提示我们:“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选修课主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仍是必须的,但要对学科知识和理论下一番精选的功夫,以服从于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因而教学内容一旦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起来必会兴趣盎然。新课标关于选修课系列的“教学建议”中也提出了一些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借鉴,也可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自己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学好选修课,扣紧必修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程大部分是在必修的基础上的延伸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用必修课中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来指导选修课程的学习,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做拓展与提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因此,凡是必修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于选修课的教学。我们绝不需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必须抛弃原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而去创造另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与之相配合。
四、学问应拓展,延伸须有度。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只有有所拓展才能真正体现选修课对必修课的补充作用。在选修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的处理要适宜。高中不同于大学,高中学生的语文选修是初步的接触、了解和学习,不是高校中文专业专门化、深入地研究,要防止类同于大学课程,不宜深挖、深究。教学要量力而行,对教材的内容要做适度取舍。由于模块学习短时间、小容量、快节奏、多板块、个性化,不宜对学习做很高要求,不能贪多求深,不能求专求难,有了一些涉猎,能突破一些重点内容、顾及其他内容即可,要以学习实效为重。
五、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课程改革要求还课堂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必修课上如此,选修课就更应该做到。老师不能把课堂变成“讲堂”,不能以老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内容,给足够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很多练习也是开放的、延伸的、是多样化可操作或理解的。高中新课程的一个理念,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自然也成为教师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重要性在于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
六、能力要提升,高考不能忘。
我们当前的教学改革也只是一种尝试,而最终衡量教改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高考的结果,因为这是学生所关心的,也是家长和社会最为关注的。
所以选修课的开设不能脱离考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者要在选修课的内容和高考的考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虽然我们要搞素质教育,但还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社会和家长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况且,如果一味地追求让教师发挥特长,就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一些学术性的电视节目,只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迎合大众心理,甚至哗众取宠。
七、遵循选修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