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公司通过客户的需求来整理分析好业务的范围,把这些资料记录下来,方便公司以后对这些客户的了解,把所有的内容都确立好,这样项目所要开展的范围就有一个很好的边界,就有明确的定义。
2、经过批准的项目为创建WBS奠定了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项目的基本标准,只要项目的范围和内容都确立了,那么就为完成这个项目所要的成本、时间、资源有一个大概的计算,这为下一步公司要打算实行的项目奠定一个基础,为自己的公司未来发展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想法。
3、项目的范围管理的清晰度这决定着是否能够按时完成这个项目,如是没有明确的定义,含糊不清的话,这中间可能要发生许多的问题,可能做到一半的时候会有其他的内容要变更,或者是需要返工。这延长了完成这个项目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让下一个项目的开展也无法按照预期所想的那样去完成,一步错,步步错。所以说,好的范围管理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基础。
二、项目范围管理的方法
项目范围的管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确定工作要求,这是很重要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了企业内部的许多内容,在一般情况下,客户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及工作的现状,提出一些要求,特别是在石油这个信息行业中显得特别明显,石油的运用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现在很多的工厂的发展都离不开石油,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它影响了很多的企业工作,很多时候,用户信息也是不完整的,也是含糊不清的,这就需要企业要在信息化这里下很大的工夫,分析讨论总结重点,项目小组要团结合作。调研小组要仔细的调查市场信息,信息化建设项目并不仅仅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还必要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发展,不断的提高企业生产的管理需求。
2、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都要了解自己需要调查的项目是什么,怎么样去调查,要理清所有的东西,若是有含糊不清的话这就有可能在后面出现无法预料的问题,到时候处理起来也是比较麻烦的,措手不及。所以,在调研中需要每个成员的细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防止后面出现很多的问题。
3、范围的核实。范围的核实是一个项目开展的标志,是说正式开发这个项目,确立之后,项目各方就应该按照承诺去实现它,这样项目才能很好的进行下去,这样也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情况发生,到时候引来不必要的损失,避免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引起变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根据外部需求,利用信息化工具,将“变化”扭转成“机遇”,才能够迅速做出“最佳效益的决策”。企业的信息化项目中涉及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的问题。目前人们误认为这类项目仅是一个信息系统项目,但实际上项目带来一个新的运营方式,是带着企业文化和基础管理过来的。国外的文献将生产企业改扩建过程中包括两类不同的性质的项目相关方的项目称为“双项目”(Bi-project)。本文借助这一概念,论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项目管理的难点与影响因素。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双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本质上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信息技术子项目和管理技术子项目。它们性质不同却相互依赖和影响。实践表明,管理技术项目复杂,它的实施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技术项目的实施。信息技术项目要求严格,不确定性更大,决定了管理技术项目必须随之进行调整。这样也使两个子项目之间的冲突和影响加剧。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对这两个子项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整个项目的进度、成本和效果。
双项目管理是对两个子项目分别进行管理,并且双项目中的两个子项目互相依赖的程度高。信息技术项目的实施以企业的管理流程为基础,同时信息技术项目会打破原有陈旧的管理流程,当要求变革原有的业务流程时,管理技术项目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管理技术项目必须在信息技术项目开始之前开工,并后完工。因为在进行信息技术项目之前,就必须做好管理准备。同时,为保证信息系统建设后的良好运行,管理工作要在信息技术项目结束后收尾。信息技术项目投入了高额的资金,管理技术工作是依赖子项目并为前者服务。因此,双项目管理仅仅采用普通项目管理技术是不够的,必须注重项目之间的沟通,充分认识风险,将子项目的不确定性降到最小。
企业信息化建设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很多企业在没有充分理解信息化的意义,也没有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周期、背景等问题时,就进行信息化建设了。很多项目的失败都是在狂热启动中就留下了失败的隐患。
对企业管理组织、业务流程、人员和责任等方面的变更要求高。企业要改变原有业务流程,角色、权利和责任要随之变化。信息化建设在分散责任的同时,加强了集中控制,中层经理会因权力流失而抵制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改变了工作方法和技能要求,如果员工不具备学习的能力或对自己没有信心,则会抵制。信息化建设加强了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有些人会因丧失了信息和知识的独占权而进行抵制。
项目管理者缺乏经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管理者也没有经验和隐性知识来指导项目工作,对于这种两类完全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子项目,不知道如何去协调控制,对于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企业信息化建设双项目管理的影响因素
基础管理
许多成长型企业的基础管理处于一个相对粗放的状态,它们通常对市场、销售、采购、装备等环节和资源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内部生产现场管理的关注。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管理进化过程,管理基础如何夯实,十分重要。从信息化的基础层面看,只有当信息在以数据为单位而不是以文档或者非自然语言为单位进行表达的时候,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管理水平才是现实的,但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管理为后盾。
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项目使组织的主要业务流程集成化和自动化,在组织内共享数据和业务结果,并能实时产生和共享业务数据,所以它几乎会影响组织中的所有业务和成员。
业务流程再造是变革管理的核心内容。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对业务流程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内容也集中在企业文化与人、流程、组织系统和信息技术这四个方面。这种通过根本性的再思考,对企业实施的彻底改造,必然对企业带来震动,不仅影响员工,也影响管理者,所以面临巨大的压力,有可能危急企业的生存。
企业文化是再造管理工作的核心。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行为规范、规定、价值观和信仰。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类型的员工和企业。在管理变革来到之时,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组织成员会自觉服从企业的价值观。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出色的人本管理为组织变革扫除了很大的障碍。
及时有效的沟通
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便是沟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双项目管理成功的三个主要因素为:项目相关方的配合程度、变更表达、信息技术产品和管理技术对术语的一致理解。而它们全部依赖于流畅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双项目管理过程的两个子项目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大,所以沟通尤其重要。实际工作中应注意:
保持信息的完整性。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而信息因人而异,人们会对客观的数据资料进行主观地筛选、过滤、加工和处理。在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得信息量逐渐减少,因此要尽量消除“信息漏斗”的现象。
制定完整规范的沟通计划。完全消除 “信息漏斗”现象并不可能,但是通过建立完整规范的沟通计划对于减小“信息漏斗”的危害非常有效。除明确沟通目的、对象、内容、方式和时间外,还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加强项目沟通者对双项目中多学科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是两门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有关的项目人员应了解一些跨专业的知识,有助于促进项目沟通,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保持同步进度。在安排信息化的进程时,要根据里程碑安排沟通点,根据实施状况进展及不确定性的减少,及时调整沟通计划。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大部分项目管理者已经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学者也提出了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模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工具等,但项目管理者并没有完全掌握该类知识,同时他们认为这些风险管理方法对实际的项目管理并不适用,所以很少使用这些方法技术。
双项目管理过程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管理层面的子项目,变革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且依赖于信息技术项目的方向,使它面临更大的风险。在双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尽可能全面考虑管理变革中遇到的障碍,做好实施准备工作;针对识别的风险因素和影响大小做多个实施方案,随着项目的实施,不确定因素减少,此时可以择优选择方案。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双项目管理中,两个子项目分别属于信息技术产品领域和管理技术领域,并且互相依赖,加大了管理难度。在实施中,要从本质上认识信息技术产品与企业管理的特征,注重基础管理,把握企业的变革方向,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制定风险管理计划。项目管理工作者还要分阶段总结项目进展和不同阶段的管理重点,有针对性的对两个性质不同的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保证双项目管理的成功,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提出了信息化建设中的双项目管理问题,目的在于强调管理层面的项目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双项目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控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42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53-01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石油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从我国石油企业油田维护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一些大型石油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石油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
一、石油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
由于石油企业油田维护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石油企业油田维护建设工程项目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信息管理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石油企业油田维护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石油企业油田维护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石油企业油田维护建设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我国石油企业油田维护建设项目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自2010年以来,长庆油田分公司提出“数字化油田”的概念,并先后经历了“以研发为主、建设为辅”的第一阶段和“以建设为主、研发并重”第二阶段,目前已进入“建设与管理并重、应用与维护并重”的第三阶段。经过前几年的建设,数字化面向前端的基本生产过程控制单元基本建成,完成74座联合站、1008座接转站(增压点)、8627座井场、30535口油井、10352口注水井、9489套井场视频系统建设;油井覆盖率90%,注水井覆盖率 86%,水源井覆盖率58.3%,井场视频上线率93%。油田维护建设工程完全可以借助此类数字化平台,逐步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
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1.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进度、质量、合同、计量、财务、物资材料、风险、图纸文档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充分做好事前分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以动态的眼光,定性的数据来预测分析工程实际情况,还需要重复对成本、进度、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在三者之间作出平衡与抉择。
2.信息化。简单说,企业信息化就是指企业利用网络、计算机、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整合企业现有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以便对企业的外界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就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由建设方、设计方、监理等多方参与,需要处理和协调项目成本、质量、进度、材料等多个
方面。对于油田维护建设工程特点:一是量多类少,单单一个二级采油单位每年就有300多项改造工程,但其类型比较单一,多为输油管线铺设、储油罐改造、站内流程改造等工程。二是早期缺乏专业的工程管理人员,造成技术上的落后。三是施工范围广,部分工程过程监管不到位,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手工管理将很难实现预期的工程目标,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本质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等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并辅助决策,以便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三、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1.实现数据共享。现代建筑工程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使用完善的关系数据库管理数据,最大优点是保证数据共享。数据共享意味着有条件做到在公司范围内所采用的标准的统一。现代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有效的查找算法,使得从几百万数据中查找特定要求的数据仅需几毫秒到几秒即可得到,同时还可实现复杂的组合条件查询、模糊查询等。
2.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项目数据可以动态地以指定的精确度直接提供给项目管理人员,杜绝了人工层层汇总带来的种种弊端,避免了对情况的错误判断和时间延误。所有这些,给积累项目经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计算机项目管理系统可以使模拟技术,在几分钟内将同一项目实施数千次,取得的统计数据可以辅助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决策。
3.实现数据通信。借助计算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和网络技术,可以实现项目管理人员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利用internet和公用通讯传输手段还可实现公司本部与施工现场等的数据交流,实现远程数据操纵。
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信息化不仅包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更包括财务业务流程重组,管理观念更新,文化变革等多个方面。信息化是一个包含了多个子系统的复杂项目工程。影响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主要因素有:管理模式、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人员素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1.文档与数据管理信息化。以工程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为对象,全部信息实现无纸化;建立存储所有的工程信息的数据库,便于共享和利用;建立与工程紧密相关的知识库,便于共享。
2.信息沟通信息化。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管理信息系统,使项目参建各方利用网络及电子介质进行信息的提交和接收;建立交流的平台,使项目各方可以远程进行交流,及时解决问题;建设电子商务网络,建立材料和设备数据库。通过网上询价、招标、订货、降低管理成本(目前长庆油田的erp系统已基本实现此功能)。
一、信息化项目投资效益评估的重要性
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效益评估,对于解决“IT项目泥潭”问题很有必要。从企业信息化的项目建设层面分析,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信息化的成败。目前,众多企业热衷于开发适用于自己的MIS系统,争相上ERP等项目,却陷入屡遭失败而难以自拔的境地,被称为“IT项目泥潭”。信息化项目评价缺乏可具体参照的标准是导致项目陷入“泥潭”的根源之一。尽管评价通常经过前期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预算审查、招投标、专家评议,到项目中期的规划会议、选型会议、技术方案研讨会,再到项目结束时的测试、验收、总结、评奖等阶段,然而在回答信息系统项目有多大价值,或者能对企业绩效产生多大贡献的时候,通常只能用工作效率提高,业务处理速度改善,使用更加方便,资料更易于更新等模糊指标来回答。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的“值不值”问题还需要建立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标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实施持续的过程管理和评价。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特点
企业信息化建设一般要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全面收集、整理企业内外部的数据和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分析,以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实物投资相比,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1、不确定性大。即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功主要来源于高科技技术成功的实际应用,信息化技术本身的发展存在不可预见性,其成功与否需要在项目建成后生产过程中的不断完善,投资的不确定性较大。
2、收益的无形性和延迟性。即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收益并不总是能够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而且收益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的规模和程度。
3、投入高,换代快。特别是前期的建设投入数额巨大,但是项目的寿命周期相对而言却比较短,更新换代频繁。
4、效益评估的复杂性。与传统的其他实物投资的效益评估相比,信息化的效益评估和优化确实具有更高的复杂性。传统的投资项目价值评估的指标比较容易量化,进行最终的评价就比较容易,而且其效益主要还是体现在显性收益上,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价值评价中隐性成分相对较多,且IT的应用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IT与其他因素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对信息化进行效益评估时,需要进行综合全面衡量。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的效益评估
1、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的效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效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总劳动量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成果。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同样也是反映了劳动成果和劳动占用、消耗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1)直接效益。直接效益又叫有形效益,是指可以定量计算出的那一部分经济效益。例如企业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缩短了供货周期,压缩了库存,裁减了人员,于是就可以依据缩短时间的天数和库存物资的减少,以及裁减人员的工资等,定量地算出由此产生的增收节支额,计算出的结果就属于企业信息化的直接经济效益。直接效益可以用不同的量化指标和计算方法加以体现。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带来的直接效益有的是很容易看出的,例如企业信息化可能带来下列直接经济效益:使原材料、燃料和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生产计划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了多大的生产能力,增加了多少产品和产量;信息化建设项目可以减少工时的损失和设备的停车事故,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的百分比;信息化建设项目降低了多少成本,避免了多少消耗,减少多少管理费用的支出等等。
(2)间接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是指不能加以定量计算的那一部分经济效益,故又称无形效益。它主要是指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引起企业管理上的一系列变革等。例如,企业信息化可能带来下列间接经济效益:使管理人员决策及时、准确、更科学化;使企业上下级的信息流通结构更趋合理;提高企业信誉与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售后部门的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等等。以上这些方面的效益一般不能通过定量计算得到,具有一定的隐含性质和延迟性,但对于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发展、壮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作用,所以在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时,这部分效益应予以高度重视。
2、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价
(1)净现值法。目前常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是净现值法,该方法是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或资本成本率来计算净现值。当净现值大于零,说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反之则不可行。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企业建设项目每年的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但是传统的净现值法无法对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而产生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进行评价,容易低估项目本身的价值。近年来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及其在投资决策领域方面的应用在这方面弥补了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的不足。显然一项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投资除了该项目本身形成的现金流外,还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发展机会,例如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拥有了管理资源、技术知识、信誉、市场地位和规模方面的优势,从而相对于不具有该类资源的企业来说,企业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具有很多发展机会。企业所持有的投资机会构成了以未来的投资项目为标的的期权。企业在有利条件下进行下一步投资,尽可能获得最大效益,这相当于执行期权。当环境不利时,企业可选择进一步放弃投资,其损失仅为期权的成本。因此,为全面评价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必须计算项目所带来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结合期权定价模型,可对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作大胆的修正,修正后的净现值的计算公式为:含发展机会价值的净现值NPV=传统净现值NPV+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式中的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可参考费雪・布莱克(Fischer Black)和梅隆・舒尔斯(Myron Scholes)创立的期权定价模型进行测算。
(2)其它的评估方法。修正后的净现值法可以体现投资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在实用性上提高了一步。但它还只停留在对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上,回避了大部分难以定量计算但对企业的发展又非常重要的间接经济效益,无法全面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所以近年来,国外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rrarchy Process)、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灰色评价法(GE)以及精经网络(NN)等评价方法,都是在进一步探讨信息化综合效益的评价问题。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经济、军事等领域,解决了诸如系统评价、资源分配等许多重要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减少主观影响,使判断趋于科学化,是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并确定各项指标在企业现实条件下应达到的理想数值(即标准分),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求评价指标重要性系数,最后根据设计权重和计算的各项指标的分值进行汇总。
总而言之,由于效益所构成的系统既包含有已知信息,又有部分未知信息或模糊信息,所以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估是一项困难的工作,用一般的系统分析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合理的、定量的分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其它有关理论的最新成果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评价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祖培:关于加强信息化项目能力建设探讨,广西农学院,2006,(6)。
一、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同时打造优良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飞跃的灵魂所在。结合我近几年对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我认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发展成为民族知名品牌乃至世界知名品牌,在满足企业正常经营的条件下应做好两点:一是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和理念,二是打造一种被企业全体员工认可并被社会相关公众肯定的企业文化。
伴随着经营上微利时代和管理上精细时代的到来,企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员工数量的增加,企业必须靠一种精神力量来管理众多员工,这种精神力量来自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根本。
二、企业信息化ERP项目实施与企业文化建设联系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由美国IT分析公司Group Inc.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体现了当今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宗旨是以信息集成作为支持企业总体优化的重要手段,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
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围绕企业的最高目标逐渐培育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员工素质以及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及企业产品或服务之中的“文化特色”。也体现着永远不变的上乘质量和良好服务。企业文化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每个员工,并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是企业的灵魂所在。
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及ERP项目实施的过程伴随着企业变革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自身为了适应ERP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要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变更、新旧部门的建立和撤销、人员岗位和职责调整等一系列企业改革活动。这些活动影响到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工作内容的变更和工作习惯的改变会使员工产生不适应的反应;部门利益的冲突等情况会对企业已有的平衡产生强大冲击,所以企业信息化ERP项目实施必须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用文化共识和优良传统解决矛盾冲突。
三、企业信息化ERP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与企业文化有关的问题
1.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论与实践冲突
企业文化不仅仅受到企业创始人的影响,还要受到社会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当企业创立时,东西方传统文化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又由于创始人的追求不同而形成了各色的企业文化。在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东西方企业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独特个性。
ERP理论诞生在国外,ERP软件大部分是由欧洲和美国发展起来的,它所蕴涵的企业文化明显地带有西方色彩。ERP所蕴涵的西方文化因素与中国企业里深受东方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企业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ERP系统下的企业文化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ERP所建立的管理系统和组织结构明显打破传统的企业边界和等级结构,系统界限趋于模糊,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和网络化,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次之间是一种协作与支持的关系。在整体利益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下,强调员工的团队精神和部门之间的协作精神。而我国企业文化更强调“人性”的管理,主体潜能的发挥等作用。表现在管理上,重形式,轻细节,管理工作浮于表面,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在计划控制上,往往轻视计划的作用,只停留在计划的制订阶段,而没有把计划当作管理手段进行执行、调整和考核评价。这些与ERP系统所追求的理性化、精细化的管理控制要求不相符。
2.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领导者都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在通过不断地努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突显了一些问题。国有企业文化的一些弊端对信息化的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执行文化的缺失与信息化系统推广的困难。信息化需要所有人的参与,信息化建设部门在完成初步的系统开发建设后,面临在企业内部推广应用的问题。在企业中,信息化建设部门大多是应用部门的平级或下级单位,没有顺畅的执行文化,在工作事务上的拖延、敷衍,在信息化的推广工作中有更大的负面效应,因为信息化系统的推广,需要参与的人员范围很广,改变了工作习惯,影响深远,企业中有的人员采取漠视、观望和抵制的态度,来自上层的指令被层层削弱。
一、引言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已经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和应用,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市场竞争已经从传统的产品服务层面的竞争开始过渡到管理模式的竞争。企业建设并实施信息化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通过应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及其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实施的效率。
二、项目管理
2.1基本概念
项目是指具备明确目标性的某次任务或工程,是基于组织层面的整体概念。项目管理就是在指定的项目资源条件下,按照项目的要求和规律,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的管理活动。这些项目资源包括资金、设备、环境等,它们是项目实施和管理的约束条件。项目管理及其理论可以用于指导企业建设、实施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
2.2管理流程
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整体控制、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经费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项目管理具有指定的约束性周期,即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首先,依据客户的需求指定若干解决方案,根据约束条件来选择最佳方案,然后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始实施;再者,组织团队,任命项目经理,在经理的安排和指导下进行项目规划;然后,按照实施计划的要求,投入相关的资源,实施项目,同时进行跟踪和控制。最后,项目收尾,交付项目成果,项目收尾。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如图2-1所示:
三、企业信息化
3.1基本概念
企业信息化主要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并结合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为企业的管理高层提供决策性的支持,从而帮助企业加快市场反馈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3.2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企业信息化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系统、应用软件等资源来运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企业从生产-销售-售后-决策一体化的管理。企业信息化是目前企业突破市场竞争的核动力,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四、项目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4.1企业信息化工程划分
一般来讲,大中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多大上百个子系统,比如ERP系统、MIS系统、HR系统等,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简单。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按照分批、分类的原则来实施信息系统,同时以单个项目为划分单位。企业信息化项目就是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而展开的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项目周期、资源、目标。针对整个管理活动的过程,项目的启动、设计、规划、实施、结束贯穿整个项目,并且存在一定的重叠区域。企业信息化项目具有三个主要的要素:时间、目标、资源。资源决定成本,目标决定成效。
4.2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实施需要人力资源,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可以加快项目的实施,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节约各项成本。项目的实施离不开团队,如何正确处理团队中的人际关系,关系到项目的实施、管理、控制,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人力资源关系,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团队成员直接的关系。
(1)客户和供应商直接的利益关系:客户和供应商是基于利益关系的,但也是统一的关系,双方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合作,实现双方的需求。客户方面可能对信息系统工程了解不够,对自身的需求也可能不清楚。针对这个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客户了解自身的需求,为双方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达成双方合作的关系。客户方的代表要尽量了解并陈述自己的需求,保证系统项目的较少变更因素;而供应商代表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客户代表确定需求,从而减少客户在需求方面的风险。
(2)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团队成员是研究、设计、实施信息系统项目的中流砥柱。因此,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相处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运作和管理。只有处理好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潜在的分歧和矛盾,这样无疑可以提高整个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效率,竟而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
4.3项目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
在信息化项目建设及实施过程中,项目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服务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项目资源配置是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基础,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针对指定约束条件的项目环境来说,优化项目资源的配置,可节约成本。有限的项目资源和客户最大化的需求是矛盾的,这就需要优化项目资源的配置,才能在保障客户需求最大化的基础上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五、结语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从企业本身的层面来看,使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在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竟而提高项目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最佳的市场经济效益。(作者单位:1.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2.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
参考文献:
一、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明确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企业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深度开发利用有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源能力,实现产品设计和生产自动化、决策智能化、营销电子商务化。企业信息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对有效解决我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二)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示范企业的培育为突破口,大力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及任务
(三)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每年培育3-5家重点示范企业,在设计制造、决策管理和营销系统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每年扶持20家左右的示范企业,实施信息化示范项目;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市重点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并取得成效。建成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平台和服务体系,普及网络应用,推进电子商务。争取到2005年,我市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四)围绕上述目标,近期主要任务有:
重点抓好纺织、服装、轻工、机械、电子、医药等主要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信息化改造。
围绕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机电一体化、应用数控系统等技术,提高行业和产品的技术层次。
积极实施对传统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嵌入式改造,迅速增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市场竞争力。
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平台,逐步改善与之相关的电子认证、金融和税收、物流配送、资金信息库等系统和环境。
三、推进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措施
(五)各级、各部门要把企业信息化工作作为巩固和完善企业改革成果、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我市工业经济新世纪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制定企业信息化工作规划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实施意见,组织相应的机构,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
(六)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信息技术和产品。加快对传统生产工艺的嵌入式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引进先进工艺装备、精密加工设备和测试手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等基础条件;继续实施工业过程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1525”)重大专项。
(七)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市重点信息化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财政按项目年度实际发生额的12%给予贴息;市信息化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按实际发生额的10%给予贴息,所需资金从技改贴息资金中安排。其中,对县(市)、区所属企业的贴息,市和县(市)、区财政分别承担60%和40%。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所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税务部门批准,其折旧率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八)完善*市企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平台。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特色,提供相关的最新消息、政策法规、科技动态、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和解决方案,实现实时交流和直接对话,落实普及工业企业上网工作。
(九)积极发挥专家作用。聘请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和企业管理专家组成我市企业信息化工作咨询专家组,参与制订我市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和信息化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
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2.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
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
(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
(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
(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
(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56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1
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经营有着重要影响,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的项目管理。优化信息资源,根据企业市场信息化建设形势,进行信息化项目实施的准确定位,围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采取相应的项目管理策略,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1 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要点
1.1 明确项目目标
明确项目管理目标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有着决定性意义。当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满足市场需求。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当中,需要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成本投入等内容进行具体量化,使项目各方对项目目标予以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对项目启动有着积极影响,制定明确的项目验收标准,使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更加平稳有序,为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开端。
1.2 适应需求变更
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应的规划设计来执行,有着明确的技术规范。项目管理工作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不断变更的项目需求,随之而来的变化就是项目的运行程序、进度、费用都会受影响,这种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缓解。因此,企业信息化项目需要根据项目需求的变更做出适应性调整,以保证项目实施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同时能有效满足项目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信息化项目的有效实施要满足技术性的要求,对人力。时间、资源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深入细节,保证项目实施的稳定性,对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有着决定性作用。
1.3 项目实施过程与管理过程的有效融合
项目管理工作要对项目实施的要点一一掌握和了解,并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管理方案,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控制。信息化项目是企业经营决策当中的一部分,而项目管理面则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项目实施与项目管理是有机的整体,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以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职能和优势,对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有着积极影响。
2 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2.1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为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满足新形势下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在进行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加强项目的目标控制、变更控制、实施控制,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重要职能,推动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有效实施,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目标控制
明确项目目标是项目管理的要点,加强目标控制,针对目标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有序的执行项目目标控制。第一,确定项目目标,并予以合理地分解,进行资源分配,该部分为计划;其次,按照项目计划执行相应目标;第三,对照项目目标、执行情况严格检查;最后,有效进行目标处理,从中总结经验,对不满足目标负反馈信息的情况,则需要对目标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对该目标控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修正和改进。通过目标控制,有效降低后期的项目实施风险,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2.3 需求变更控制
项目管理工作所面对项目需求变更的问题,需要采取需求变更控制策略系统需求、功能优化、界面优化、系统错误等项目管理问题,对其中存在的项目变更需求进行有效的平衡控制。由相关业务部门予以确认,了解需求变更的具体情况。相关部门对一般性的系统错误只需要进行业务组核实。项目的不同需求冲突及需求反复需要进行层层审定,以避免项目成本增加以及项目目标的偏离,为项目实施把握明确方向。
2.4 项目实施控制
合理资源分配,调整项目目标严格的予以检查核定,加强项目参与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为信息化项目有序实施予以把握。从项目范围、时间、成本等因素进行考虑,平衡和项目需求、规范项目范围,保持项目的初始目标,促进项目质量、成本、时间的平衡,达成目标控制、需求变更控制的目标,以更加有效地进行项目实施控制,保证信息化项目的有序进行。
3 结 语
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现代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考验,必须跟随经济发展的潮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项目管理,以促进企业信息化项目有效实施。树立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采取有效的项目管理策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加强项目的目标控制、变更控制、实施控制,保证信息化项目的有效实施,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随着信息时代的形成,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但是,我国各大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均衡,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因为自身与外界原因的影响,使其存在很多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因环境影响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为研究优化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有效对策提供基础。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受环境影响而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使用范围小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主要体现在会计电算化以及办公自动化这两个方面。根据相关的调查,在我国各大中小企业中,虽然基本所有的企业均纷纷达到了办公自动化的水平,但是使用范围却非常小,仅仅使用在文件编辑和打印等基础工作上,但是企业的内部信息管理,比如说内部邮件、电子文件传递等业务管理系统还没有被使用。大约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已经达到部分会计电算化的水平,而全面达到电算化的企业仅仅只有8%,由此证明我国中小企业还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
2.信息化成效低
根据有关的调查发现,我国大约超过一半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效普通,三分之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非常成功,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将其效用完全发挥出来。造成该情况的原因包含多个方面,分别有:(1)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难以发挥。(2)企业缺乏资金投入,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3)大多数企业不重视开展信息化建设。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的环境原因分析
1.缺乏资金投入
我国政府给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金非常低,加上中小企业风险抵抗能力极其低,发展规模不大,由此造成信息化建设资金非常缺乏。另外,我国现阶段信息化软件市场上,大部分成熟的软件以高端产品为主,投入在中小企业信息管理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并且后期维修费用也不低,因此致使中小企业对其望而却步。
2.企业管理效果不佳
我国当前中小企业依旧处于传统的管理状态中,时常会出现以下问题:职员工作效率不理想、财务管理规范性低以及管理标准化不高等,非常容易造成外国优秀管理理念以及技术被引入到企业管理过程中。另外,中小企业现存内部管理体制比较陈旧,非常容易拉低信息化建设水平。据统计,我国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构建起完整的现代管理体制,并且建设时极其容易忽略业务流程的再次建设。由此造成信息管理方法不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致使投资浪费现象的产生。
3.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
我国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在起步状态中,大部分信息化资金主要使用在硬件投资方面,但是相关的配套软件资金却非常有限,从而造成硬件设备效益不高。现阶段,市场上中小企业信息化出来方案成本很高,融资问题时常会出现,可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很大,尽管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效果并不乐观。
4.软件供应存在问题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管理变化快,由此对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产生限制作用。现阶段我国不少软件供应商给中小企业提供的软件在功能方面存在很多缺陷,软件使用在管理过程中,并不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另外,外国管理软件不符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使用时难度不低且费用很高。另外,服务人员有限且流动性低,导致售后服务难以开展,因此致使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不低。
5.存在第三方咨询商现象
我国当前擅长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咨询机构很少,而主要对企业信息化工程进行监理的机构也非常少,由此造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估认证由于没有形成标准以及监理制度而难以开展,项目质量难以评估[4]。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管理咨询公司只能够部分软件产品,至于软件在企业中的实施了解并不多,由此造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纠纷非常多,从而难以给信息服务质量提供确切的保障。
三、优化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状态中,因此政府应该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并且积极构建一个宽松的环境,建立健全多元化配套对策。政府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充分发展其作用:(1)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同时实施试点示范政策,引进和应用成功的案例,同时在有关方面扶持中小企业进行创新,从而增强企业信息化使用效果。(2)政府应该拟定配套法律法规,确保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的优化举动可以得到法律上的支持,另外,政府需要对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及工程做出合理的资金安排,并且大力扶持可以起到示范与带动作用的项目。(3)构建一个完善的服务机制,给满足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广阔、富含技术以及优势较大的中小企业应用软件开发项目提供各方面的扶持,同时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完善的撤出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模式。
2.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地域不集中、技术低下以及缺乏资金这些问题长期存在,所以,政府应该尽可能调动一切相关社会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的作用,把软件提供商、管理咨询公司以及工程监理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集合为一体,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完善的集合支持、服务以及保障的体系,从而可以保证中小企业获取大量先进的应用优秀软件和人才,为其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对数据环境进行构建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中,数据环境的建设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其基本内容所在。虽然企业信息化基础设备可以使用资金来获取,但是信息资源开发以及使用更多的金钱也不可以获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均能够合理地设计基础信息,做好交易数据采集以及储存工作,可是企业的管理效益并不高。对此,应该对数据环境进行构建,对交易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以及使用,同时按照数据分析信息对管理流程开展合理的调整,并且制定合理的策略,从而保证中小企业信息化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4.合理建设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在内容上主要指:对某组作业进行整合,对输入资源进行增值处理,然后提供给客户需要的资源,旨在构建科学且清晰的业务流程体系。业务流程重组属于一个缓慢优化的流程,其可以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因此,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业务流程重组进行合理的构建,从而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不仅正确且有效,为有效监控业务过程提供确切的保障。
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推动中小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提高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以及政府应该详细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环境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环境,构建与之匹配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与机制,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策略模型,建立中长期发展实施战略,从而刺激我国中小企业健康良好发展,积极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娜.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07):112-113.
[2]吴思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环境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3(03):256-257.
[3]孙蕾.中小企业如何腾“云”驾“务”——中小企业云电子商务战略思索[J].中国商贸,2012,14(14):178-179.
所谓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各个层面进行改造。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引入信息化观念,在科研、生产、营销和办公等方面广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筑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全方位改造企业,降低成本和费用,增加产量和销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从体系结构上讲是要促成企业作业层、管理层(中间层)和决策层的信息化,实现企业的物资(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及时、准确和完整地传递企业的经营数据,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网络建设、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中小企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在近几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同时,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力度加大,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和再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显。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实现企业与人员的高效运作,发掘最大的商机,并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是中小企业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面对诸多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利器。但与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比,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只是刚刚起步。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已实现信息化的不到5%,而且大部分信息化水平还处在“独立的邮件系统+ 局域网共享”的初始阶段。
现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应用水平低。从企业信息化进程来看,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
企业投入力度小且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信息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对信息产业基础设施、部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一般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方面的累计投入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0.22%,而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的比例一般在5%以上。国内企业之间投入不平衡,从企业规模分析,大型企业高于特大型企业;从行业分析来看,信息化投入最多的是石化、电子、外贸、冶金、电力;从企业经济类型分析来看,非国有企业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企业信息化投入结构不合理,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这样的投资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信息产业基础薄弱且核心技术缺乏。我国的信息产业尤其是在软件产业方面基础薄弱,其运作方式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发展阶段。这种状况造成了我国每年数百亿元的市场大多被国外产品占领,国内的软件只能应对极少数的市场需求。我国的管理软件企业刚刚起步,且大多是从传统的财务软件转型而来,产品的适用性及竞争力仍有待提高。同时,我国在软件、集成电路、信息元器件等重要领域的信息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由于国产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弱,目前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的只能是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产品,而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能力明显不足,这导致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难等,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意识不强。即便是在参与调查的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的重点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成本过高、信息管理水平低、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少等问题。不少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不强,理念陈旧,存在短视行为。一般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技术工程,不能充当企业信息化的火车头。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已经接通互联网或建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所谓的信息化,但多数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内部没有实现信息集成。
复合型人才缺乏。目前造成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此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培训系统管理员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网络管理工作,除了一些企业进行各自培训外,大部分都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更严峻的是,近几年一些企业由于效益不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流失严重,这种状况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支撑配套环境没有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之间的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受我国的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同时多数信用卡不能全球联网,这种现象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
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中小企业对政府信息化服务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充分发挥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作用,突出重点,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笔者认为,政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政策导向,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政府应尽快颁布与完善相关的信息化法规和政策,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目标、相关技术标准与信息规范,不断增强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力度,使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积极投入资金,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是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目前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网络传输速度慢,费用高,资源垄断和体制弊端逐渐显现。因此,政府应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引入竞争机制,消除垄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不断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将政策、法律、金融、战略咨询等都纳入信息服务体系的范围之内,为现代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其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从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看,只有10%左右的企业效果较好,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合理、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尽快成立信息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建立以CIO(首席信息主管、信息副总裁、副总经理)为首的信息管理体制。另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建立一个组织严谨、操作规范、运行协调、能自我调节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一种运行机制,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致流于形式,保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运行质量。
整合内部资源,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方案。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偏面的信息化规模投资,而忽视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中小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对企业传统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与改造,从生产、销售、服务、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重新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观念及管理方法,使之与企业信息化发展相适应;增进信息交流,积极利用内部网络实行无纸质信息传输,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注意招聘高层次人才。另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制定详细的信息化发展策略,要坚持整体架构、分步实施原则,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有所侧重。其内容应包括对企业整体的信息需求规划、信息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组织功能规划、信息化投资顺序与实施规划等,以保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
加快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推进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企业能不能培养造就一支胜任信息化工作的人才队伍,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使用的效果和维护的可能性。大多数中小企业人才匮乏,尤其是信息技术人员更少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要加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对中小企业在职人员进行持续的信息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证。同时,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信息化专门人才,加快信息化人力资本积累,使信息技术更广泛地转化为生产力。
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中小企业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与利用程度、评价企业信息化效益的一项综合指标系统,对国家制定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以及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小企业用于评价自身信息化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促进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其体系设计既要考虑其科学的理论基础,要兼顾中小企业本身人员少、规模小的特点,要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其设计的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的特点,其体系指标内容主要应包括:企业信息设备及软件系统装备率与利用率指标、信息化环境完善程度指标、信息化员工知识水平度指标、企业信息化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指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