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乡镇会计核算;问题;基层财政信息
乡镇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整个财政大框架下最基层的部分,关系着我国整个财政体系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加强乡镇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关系到国家财政政策的直接落实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会计核算也逐渐显露出了自身的不足,甚至是一些缺陷,如乡镇会计人员缺乏相关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随意地调动乡镇收入,导致账目不明等问题,甚至阻碍了乡镇财政工作的正常运转。所以,加强乡镇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提高基层财政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乡镇财政所现状
乡镇作为我国基层政府体系,是我国财政管理体系基础的环节,是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落实的窗口。而财政所作为乡镇的一个部门,负责着整个基层乡镇的财政。健全我国乡镇财政所职能,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制度,加强基层财政管理基础工作,是充分落实我国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保证。但是,现阶段我国乡镇财政所还有许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乡镇财政所的建设,促进我国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实现,必须重视和加强乡镇会计核算,促进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提高。
二、乡镇会计核算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的管理形式和核算内容不统一
在“乡财乡用县监管”的财政体制下,市级以上财政部门只从大的方向上对乡镇财政所提出了一个宏观的管理模式,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可供操作的管理条例细则,这将使得管理形式与核算内容不能实现统一,容易淡化乡镇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导致乡镇基层财务工作人员的核算意识的弱化。
2.政府缺少专项性资金的会计科目,很难做到核算准确
乡镇政府所设立的公益性资金会计科目不够,并没有提供乡镇政府公益性的会计信息,在大部分的乡镇政府部门,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公益性补偿制度,使得许多乡镇还在使用社会公益性的资金,来进行对乡镇政府的建设,或者进行政府设施的购买,这既扰乱了乡镇会计核算工作,极大地损害了公共的合法权益。并且在近些年国家对“三农”问题上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却由于没有具体的会计核算体系,使这些专项资金在实际运用中,不能按《会计法》的要求进行统一的分类明细核算。
3.乡镇会计核算人员配备不足
乡镇财政所是乡镇政府的众多部门之一,其缺陷也一览无遗:会计核算工作人员配置不合理,有的财政所配备的老员工无法跟上时代的形式,而新员工则尚未熟练掌握乡镇会计核算的相关工作方法,致使“青黄不接”。有的财政所所配备人员人数过少,无法完成庞大的会计核算工作。有的财政所人员调动过于频繁,致使有的员工刚刚熟练掌握了会计核算,就被调往其他部门进行其他工作。有的财政所人员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足,无法胜任会计核算工作。这些缺陷,不仅影响乡镇会计核算工作的完成,还影响着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
4.监管约束力不到位
目前,乡镇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并没有制定相关的处罚制度,导致约束力不到位。如,项目完成后,乡镇财政必然会对项目财务的有效性、合法性、准确性以及真实性等进行审查,对于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解决,但又没有相应的处罚制度,从而大大降低项目的质量和完成效率。
5.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沟通不畅
财政部门之间以及乡镇与上级单位之间存在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但乡镇财政与广大乡村之间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因此,容易造成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存在严重的沟通不畅和障碍。乡镇财政资金的管理办法以及财政资金的使用目的不同,对不同资金、不同项目的信息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会严重影响到乡镇财政的监管工作。具体而言表现在乡镇财政资金的资金到位时间与财政资金信息公开的时间不同步,并且对财政资金的信息公开并不全面,这不利于对乡镇资金的有效监督。乡镇财政资金的下发存在许多复杂的程序和环节,使得群众对财政资金存在误解。所以,乡镇财政资金在拨付和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信息的沟通不畅,造成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等数据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掌握和共享,一方面容易影响到对财政资金的实时监控,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不到位,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严重影响资金财政部门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6.财政所副业工作繁杂,财政干部不能专心从事会计工作
乡镇财政所不仅只是一个会计核算业务部门,还是一个综合的服务部门。除了编制乡镇预算结算、零户统管核算乡镇所属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外,还涉及乡镇扶贫资金、项目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收据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征地资金兑付,惠农“一折通”资金兑付等等直接面对广大农户一家一户的大量基础工作,所有对农户的工作都要求打卡到户,所有会计核算工作都要经得起审计,各种工作千头万绪、工作量大、业务水平要求高,财政干部不但要尽职尽责地完成主业,也要抓好各项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导致无法专心从事会计工作,这不仅影响乡镇会计核算工作的完成,还影响着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如何加强乡镇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提高基层财政信息质量
鉴于乡镇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的下层建筑,关系着我国整个国家的财政体系的稳固,而乡镇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就决定了乡镇财政作为我国基层的以及财政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它负责着整个乡镇的收入及支出,还关乎涉农资金的发放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乡镇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乡镇会计核算工作的加强和基层财政信息质量的提高,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乡镇会计核算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规范。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会计核算的管理形式和核算内容
市级以上的财政部门应通过调研等方法,详细了解乡镇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管理形式和核算内容不统一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出台一些规章来规范和完善乡镇会计核算,改善乡镇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强化乡镇基层财务工作人员的核算意识。
2.加强会计核算,严格专项资金的管理
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乡镇基层发放的惠农资金的数额不断增大,乡镇财政部门必须要对专项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管,要按照专款专用的准则对专项资金进行使用。在专项资金的管理过程中,乡镇财政所要严格按资金性质和用途设置会计账簿,如社保资金,要通过“社保资金”专户核算,并按“社保资金”用途设置明细科目,年终结账时不进行收支对冲,余额反映在“社保资金”账户贷方。另外,上级下达的用于农村水电路等专项资金,如果形成资产,一定要增加资产的核算,不能只拨资金,而资金去向无人问津。为了防止国家的“三农”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广大农户手中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时,要加强对这部分专项资金的监管,设置专门的人员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如让纪委人员介入管理,严防对专项资金进行与其发放初衷不符的其他用途的挪用。还可以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公开,对外公布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奖惩制度,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失职进行惩处,对其优秀者进行奖励,共同维护专项资金的合理、科学地利用。
3.要加强对乡镇财政所人员管理
再复杂的工作,也需要靠人去一步步地完成,乡镇会计核算工作也是如此。乡镇财政所本来就是缺人的地方,所以要对财政所的人员进行与乡镇其他部门不同的管理手段。首先,要全面提高财政所的人员素质。会计核算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会计工作,这就要求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具有相应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而不是随便安排个人就能进行会计核算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财政所工作人员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在工作中也要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方法。其次,要减少对财政所的人动。财政所是一个较为专业的部门,培养出一名合格的会计核算人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然而很多地方频繁地财政所的人动,就容易导致刚培训出一名合格的会计核算人员,就被调到其他部门去工作,而后来的新人又要重新开始进行培训,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所以要减少对财政所的人动,稳固会计核算人员。
4.建立健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机制
健全的财政资金监管机制能够为乡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应该强化财政业务部门专业监督,实现部门单位、基层群众、工作舆论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制,并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纳入对乡镇财政所的日常考核,建立健全乡镇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工作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监督的力量和效果。
5.要减少财政所的副业
财政所是乡镇管理基层财政的部门,在职能上比较单一。但有些地方却给财政所强加了许多副业,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财政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影响到基层财政的工作效率,还容易增加基层会计核算的出错率,导致工作中疏漏的增加。所以,基层乡镇机关要给财政所工作人员减少副业,能让他们专心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提高基层财政的效率,加强基层财政的监管,更好地为乡镇做好财政管理工作。
作者:林志敏 单位:会泽县金钟街道财政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问题 建议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面临着发展和变革。目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具有公共卫生事业特色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有序进行,也不利于财政部门实施监督。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包括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健康教育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工作关系群众身体健康、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有更高的要求。
一、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
按照目前的经营管理体制的要求,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满足财政预算管理为主要会计目标,兼顾单位内部管理和相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的拨款,专项资金占财政拨款的比例不断加大。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不仅是财政资金的拨入、使用及结余,还要充分反映财政拨款的支出效率,会计核算上要注意分专户、分专款管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对经营性收支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各项财产物资的核算要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特有的行业特色的要求,提高资产使用的效率。
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拨款支出核算不够细化,专项资金的支出效率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加大了投入力度,各种财政口径的专项资金明显增多。但现有的会计制度无法满足对此的核算要求,从而使资金利用率大幅度的降低,加之配套的各项会计监督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使得会计行为主体监督执行力度不足,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目前,我国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的支出、使用过程中,没能明确区分单位的项目支出、基本支出,如果基本支出的经费不足,甚至可能会挪用项目支出资金进行基本支出,对于一些维持日常公用的支出经费,没有采取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方式进行管理。
专项资金的下拨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工作项目而专门下拨的工作经费,都是带着工作指标的经费,经费的支出效率也是考核项目工作完成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普遍只关注款项的下拨,而忽视对资金的监管,对于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以及使用过程、效率等都缺乏系统的监督,不仅会造成会计核算的失准性,还反映不出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就疾控中心而言,每年各级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种类繁多,往往能达到几十个专款项目,每个项目又包括数个工作领域,而现有的会计核算过于简单,反映不出专项资金的各个工作领域的资金使用效果。
(二)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存在问题,资产的使用效率低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进行了大规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首先是一些新的固定资产如占地面积、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等不断增加,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大大提高。同时又存在一些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相差过大的现象。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按照取得或构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账面价值按取得或构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无法反映出新旧程度和实际损耗,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相差越来越大。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用于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补偿,但提取比例不是按照固定资产的原值为基础的,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实务操作中,很多事业单位往往从未提取过修购基金,也不按程序进行固定资产的清理报废。往往实物已经毁损、报废,或者某些像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快,早已淘汰不用,但依旧按原值挂在账上,造成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相差过大,无法反映资产现有的真实价值。
(三)物资材料管理制度不完善,日常管理及成本核算方面薄弱
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行业的特殊性,物品材料相对而说种类繁多,即涉及一般材料也涉及为完成一定工作而购入的药品、试剂、材料等需要入库保管的物品。一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存在“重钱轻物”的现象,物品材料疏于管理,出现了物品材料的短缺、丢失和损失等现象。
三、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1前言
乡镇财政对于地方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构成之一,对于我国财政政策方针的落实和执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在财政管理中,会计核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地方财政的作用,维护广大基层群众的实际利益,就必须重视改善会计核算,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保障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
2会计核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形势来讲,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管理模式不健全,虽然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手段和措施进行改进,但是目前其依旧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管理方面仍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其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2.1核算内容没有进行清晰界定
当前,乡镇财政所会计核算的开展缺乏明确的规定,实行的模式是“乡镇使用,县级监管”,实际上上级财政管理部门只是提出了较为笼统的管理方式,并没有进行具体的细化和明确,其中规章制度以及执行规范方面都缺乏完善,核算内容没有进行清晰界定。
2.2核算和财政管理混为一谈
严格意义上讲,会计核算和财政管理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但是在实际上,很多乡镇财政所既负责财政管理,同时也肩负会计核算责任,两种职责兼任,导致其在具体工作时,很难将二者完全分离开,常常是混在一起进行,不仅财政管理效率和质量较为低下,会计核算也同样非常不规范。
2.3财政所自身定位不科学,没有明确权责
经过税费改革之后,乡镇财政的税收权力被严重削弱。我国相关政策提出,改革后乡镇财政的主要职能应以税费核算以及监督为主,但是,由于缺乏规范指导以及自身性质的复杂性,很多乡镇财政部门的职能不够清晰和明确。其中有一部分单位将落实国家政策为工作重点,忽视了自身的管理职能,导致财政工作重心偏移,造成会计核算中出现了很多实际问题。
2.4专项资金核算很难保障准确性
近些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于基层地区的支援,为了解决基层地区的发展问题,国家财政拨付了大量资金。但是,与此同时,乡镇财政的专项资金核算中却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匹配财政资金用途的明确核算体系,导致在具体的核算工作中,很难严格依照国家法律要求实现统一管理和核算,造成核算的准确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5尚未实现精细化管理
与省市级单位相比,乡镇单位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并且经常还伴随着内容多的情况,导致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另外,由于村级财务的项目比较杂乱,会计核算包含的内容很多,再加上管理模式的差别,导致财政管理实施中存在很多实际困难。
3改进乡镇财政所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3.1制定规范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核算方法
当前形势下,要想改进会计核算工作,就必须重视相关制度和体系的完善。目前,对于核算体系的完善,很多地方都在依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旧需要加强改进。鉴于这种情况,各个乡镇财政单位的上级部门,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重视根据具体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一套与当地财政和核算工作实际相符合的管理体系,促进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促进管理工作的改进。
3.2强化核算工作,加强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
就当前来讲,国家对于基层地区的财政扶持都需乡镇财政付诸实现,比如资金使用分配等,都需要乡镇财政去具体实施,因此,从某种方面来讲,乡镇财政目前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是为基层建设服务。因此,为了确保专项资金的科学使用,乡镇财政单位必须做好详细的资金使用记录和管理。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是确保国家政策落实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基层扶持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对于专项款项的使用管理。
3.3健全监督机制
国家财政对于基层地区的拨款大多是为了改善民生的专项资金,由于资金性质比较特殊,乡镇财政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一旦资金管理发生问题,造成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控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就必须重视健全监督机制,防止因监管不到位导致的财政问题的发生。同时,由于财政工作人员对于管理工作的改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加强人员的素质教育,帮助其树立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保障财政工作的质量,实现对于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确保财政资金能够真正起到改善民生的作用,保障专项资金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4结语
乡镇财政在国家财政政策实施和促进基层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管理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实际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政府职能转变,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乡镇财政单位应重视加强财政管理工作,强化会计核算,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使专项资金能够真正发挥出改善民生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莱西市于2001年推行了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在于:
(一)为财政改革和发展提供平台
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国库,不得进入会计核算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会计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会计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的要求。
(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四)提高资金支出透明度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核算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初始阶段,它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核算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核算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核算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核算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资料档案在会计核算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现在我市财政较为困难,一些单位的运转经费只能靠收费来解决。由于收支分账管理,在违规收费收取上无法控制,是否应收尽收,会计核算中心不得而知。会计核算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
(二)挫伤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会计集中核算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需中心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跑腿、打杂的,有无会计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核算中心不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加之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观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会计核算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形成专项资金支出效率不高。
(四)监督面难于拓宽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一组三人管二十多个单位的业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目的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全程的监控制度。其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银行账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账户下设分类账户进行集中管理;财政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预算单位支付,通过银行将款项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的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实行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部门、单位的支出权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为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奠定基础。如果这项改革实实在在地推进,不仅具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义,更具有倡廉、堵乱的作用,意义非同一般。
四、把国库集中支付制作为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一部分
关键词 乡财县管 会计集中核算 核算模式
截止到2012年,我国很多县都已实行“乡财县管”改革,总体而言都实行了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但在此过程中,各县“乡财县管”的具体模式各有特点,多采用集中统一核算模式和乡财独立核算模式。所以在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和相关会计核算上也不尽相同。
一、工作重点
集中统一核算模式的重点仍然在会计核算,县级财政控制支出的关键点仍在于资金余额及报销票据的合法性。乡财独立核算模式的重点在于通过指标管理进行资金支出控制,不管单位的会计核算。
二、岗位设置
集中统一核算模式下,县财政局设置“街道镇乡财政管理科”(乡财科),配备“代帐会计”,街道镇乡财政总预算会计业务,街道镇乡财政所设置结算员、核算会计岗位,保留出纳岗位,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而乡财独立核算模式在县设立乡财管理中心,和县核算中心并列接受县局直接管理。在县中心级乡财部设立管理岗位、总预算管理岗位、乡镇拨款管理岗位、乡镇单位核算管理岗位。管理乡镇指标和拨款及乡镇总预算业务和单位会计核算业务。乡镇设立报账员,登记处理乡镇总预算业务和乡镇日常单位核算业务。乡镇单位会计账务,不纳入乡财管理中心管理,仍由乡镇报账员手工或其他方式处理。
三、账户设置
街道镇乡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继续实行零户统管的管理模式,各乡镇除保留“零户统管会计”在信用社开设的“基本存款”.“低保专户”和乡镇代村社集体资金开设的帐户外,其余账户一律予以撤销。县财政局在县级金融机构统一开设“预算内资金户”、“预算外资金户”、。工资统发专户”。
四、乡镇财政主要业务的会计核算
(一)预算内资金核算
1.乡镇征收的耕地占用税、契税等税收收入。集中统一核算模式下,收到契税、耕地占用税等预算内收入时,镇财政核算会计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待解税款――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上解国库时,借记待解税款――耕地占用税、契税等,贷记银行存款,代账会计借记上解支出,贷记一般预算收入。而乡财独立核算模式下,乡镇总预算会计借记待解预算收入存款,贷记一般预算收入;上缴国库时,借记与上级往来――预算内收入。贷记待解预算收入存款。
2.收到县财政局对乡镇转移支付补助等拨款时,集中统一核算模式下。代账会计借记其他财政存款,贷记与上级往来;根据批复对乡镇拨款时,借记一般预算支出。贷记其他财政存款。镇财政核算会计收到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拨入经费。而乡财独立核算模式下,总预算会计借记其他财政存款,贷记上级补助收入、与上级往来等。
(二)预算外资金核算
集中统一核算模式下,镇财政核算会计收到预算外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交财政专户(分明细核算)、暂存款、拨入经费和事业收人等;上解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和暂存款,贷记银行存款。代账会计根据预算外资会管理部门转来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结算会计上报票据、报表逐笔分析登记乡镇预算外收入或作暂存。收到乡镇政府(含自办公助事业单位)预算外收入,借记其他财政存款,贷记预算外收人;拨付乡镇时,借记预算外支出。贷记其他财政存款。乡财独立核算模式下,收到预算外收入时,总预算会计借记待解预算外收入存款,贷记预算外收人,上解国库时,借记与上级往来――预算外收入,贷记待解预算收入存款。三集中核算内容不完整、核算方法不规范。主要体现在预算外资金、罚没款和专项资金的核算上。对各单位收取的预算外收人、罚没款没有设置相应明细的应缴科目核算,只有在资金实际缴存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凭上缴资金凭证,在财政专户资金中集中反映各种上述情况。由于单位没有账,大多数单位也没有建立各类资金台账,以随时掌握各种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款的动态,造成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款的收、缴、存情况无账町查的现状。另外,对一个单位的各项专项资金只在一个账户里反映。没有进行明细核算,看不出各类专项资金的各自拨人、拨出和结余情况,不利于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和监督拨付,使用情况。
(三)往来资金核算
收到往来、借贷款项时,集中统一核算模式下,镇财政核算会计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暂存款;上交县结算户时,作相反分录,并进行明细核。代账会计借记其他财政存款,贷记暂存款――某单位。乡财独立核算模式下,总预算会计借记其他财政存款,贷记暂存款――某单位。
参考文献:
[1]徐淑霞.我省乡镇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做法及成效.山西财税.2009(1).
一、专项资金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债务不明确近年来由于工程项目逐渐增多,支付资金量越来越大,加上财务拨款项目资金不够规范,资金渠道多样而列支方式多种,往往使工程款的支付情况不能在财务账上正确反映。项目资金拨付滞后,有些项目资金并未按进度计划进行支付。各级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常在年底出现集中拨付的情况,造成事业单位年终“突击集中消费”,债务项目没有在平时日常工作中及时清理,很容易造成工程资金欠款统计滞后,底数不清。有些项目已竣工交付使用,还有多少应付未付的工程款却不明确。工程质保金也未能在账面单独反映,易形成账外负债。(二)行政事业单位专项工程项目资料管理不健全工程项目预算、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评审、结算等各环节形成的工程技术资料,是明确各责任主体工程质量责任的依据,是项目管理合法性检查,资金支付结算的重要依据,是工程实体维护管理的重要依据。必须建档保管。有些单位存在着重工程施工轻档案管理的现象、资料收集责任主体不明确、收集保存不及时完整,工程项目完成而相关档案资料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三)行政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管理缺乏足够重视,监督不到位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存在“好用”,“不用白不用”等错误认识,也有一些单位只热衷于项目申报和资金的争取,只要把资金争取到手,就可以随意的使用项目资金,不注重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控,主观上认为拨到单位的钱就是“自己的钱”,加上目前公用经费定额不够合理。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出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争取财政资金而缺乏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合理监督,而较少考虑如何合理安排资金支出,才能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专项资金核算与管理的建议及改进措施
(一)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核算范围建议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进行科学界定。根据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涵,明确哪些项目应作为专项资金管理,作为统一的核算口径,从而达到科学管理,有效监督和评价。专项资金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需要单独核算,即应当与正常的拨款区分开来,分别核算,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同时利用现有财务软件中的辅助核算功能,减少科目的级数,增加专项资金项目辅助核算,在“事业支出”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大类,以完成项目支出辅助核算。在项目支出类下再增加具体的项目名称,同时可以设立政府投资专项工程专账,对政府投资工程进行统一核算,同一项目不论其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在同一账户核算管理,根据工程项目的名称、性质,清晰准确的反映每一项政府投资工程资金的来龙去脉,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的跨年度跟踪管理,统一政府投资工程资料、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资金监督,强化会计核算与工程管理台账有机结合,确保账账相符,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岗位监督,实现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的规范化。(二)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财务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对拨入的各项专项资金,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全面理解和正确贯彻这些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制可依,熟练掌握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运用和核算要求,全面参与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过程,及时了解项目开展的情况、资金到位情况与工程完工进度,据此进行有效的付款安排,这需要工程资金使用部门要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同时也需要与业务经办人员积极配合,严格专项工程款的支付审核程序,认真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确保审批手续完备,原始凭证合法,支出合理合规,专款专用,切实履行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认真学习掌握政府采购项目的预算编制,明确项目内容、资金来源、计划投入及完工时间、弄清审批环节流程及年度预算追加情况,掌握项目实施环节的过程和动态,了解项目招投标的有关规定及组织程序和步骤,即:招标的前期准备——投标——开标——评审——定标——发放中标通知书——合同签订——项目登记——资金支付等,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杜绝跑、冒、滴、漏,真实合法使用专项资金,有效使用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加强监督,确保使有限的专项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三)及时反映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负债使用情况在加强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的同时,也要注重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会计人员应根据工程竣工结算资料,及时准确对应付未付工程款项做好辅助备查登记,正确反映项目的负债情况,同时也要结合相应项目记录资金来源的到位情况,防止重复多记工程款项,也为专项资金的计划安排提供依据。其次,避免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拨入的专项资金在未使用或当年未使用的情况下,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进行往来核算的情况,严格工程款审核程序,在项目资金的支付上严格按当年计划安排,对超计划、无计划的项目在没有履行报批程序之前,一律不得支付,项目管理实施部门应定期报送工程项目进度表、拨款进度表,及时与施工单位沟通,根据合同约定,履行付款义务,财务部门严格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认真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确保审批手续完备,支付合理合规,切实履行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准确反映各项专项资金的负债情况。(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与核算中的各项资料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是以资金下达文件和项目批复文件为依据,各单位要对专项资金的相关管理制度、资金下达文件和申报方案以及编制的专项资金细化使用方案及项目资料等管理完善,保存完整,认真做好项目有关的设计、预算、招投标文件、决算评审等一系列资料的审核存档,财务部门全过程参与工程项目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并保存相关的记录和文件,将已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工程项目,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视,强化内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各级领导应提高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重视程度,将财务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和控制上,使财务人员积极参与资金管理的全过程,真正体现“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做出有效的项目资金安排,当然这也需要业务经办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与配合,同时也要不断改进和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增强专项资金使用者的责任意识,完善专项资金的内部监督,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体系、多环节的监督体制。各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单位要切实保证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尽力堵塞各种漏洞,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作者:王军庭 单位:石家庄市桥东区城区建设管理局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年来财政部门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是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一种会计委派形式。它的建立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会计工作效率,加强会计监督和廉政建设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革和完善。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成效
(一)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为财政部门提供了准确的会计信息和基础资料,财政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核算单位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经过综合分析,为财政宏观管理提供服务,从根本上改变财政管理分散的状况,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有序性和计划性。同时,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优化了财会人员理财环境,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使会计人员具备了依法独立理财的环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与被纳入核算单位没有任何依附关系,大大减少了会计工作的行政干预。会计核算中心运用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三)监督职能进一步体现,核算单位财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会计集中核算以后,财政部门的监督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实现了财政对核算单位资金收付全过程监管,特别是对支出的方向、结构、规模等方面的监督,把许多不合理的支出消灭在萌芽状态。各核算单位的财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改变了过去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增强了财务收支活动的规范性,避免了多头开户、多种账户、多渠道流出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各核算单位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觉性,堵塞了一些单位少扣税或不扣税的漏洞,切实发挥会计核算作用,增加了财政收入。
(四)精简了会计机构和人员,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只保留一名报账员,大大减少了财会人员,节约了经费开支。
二、会计集中核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中心工作模式上存在缺陷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中心内一名会计人员往往要兼记多个单位账务,少则两三个,多则四五个,甚至更多。会计人员常年在核算中心上班,整天忙于报账、整理和装订凭证、打印凭证和编制报表等会计业务,不参与有关单位内部工作或管理,对各单位的具体业务事项知道甚少或根本不知道。记账人员对各单位报来的发票只要手续齐全就予以报销,无法判断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脱节,核算中心会计独立于单位,对各单位的具体业务和开支项目及资金来源、性质并不完全清楚,特别是单位的专项经费及往来款。
1.由于部分报账会计素质不高,从纳入核算的单位看,绝大多数报账会计是由原来的出纳担任,他们对会计核算业务并不熟悉,报账时往往不能准确填写资金来源、性质、开支渠道。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往往造成会计账务处理不当,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大部分单位都有专项资金,但核算中心人员对专项资金具体用途不能准确地把握,往往造成专款不能完全专用,致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不到真正体现,甚至发生挥霍浪费现象。
3.往来款项不能及时清理。由于核算中心人员对各单位情况了解较少,加之部分单位又不能及时主动报账,致使有的往来款项年复一年的挂着,久而久之形成了呆账死账,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
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资产不能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核算中心人少事多,往往忽略了资产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加上部分单位实物短少又不能及时向核算中心报账,导致账实不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四)各部门经费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情况有较大出入
在会计核算中心工作实践中,比较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给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带来困难。统一的财务开支标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正确处理人、财、物、事四者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如果对超出规定的开支听之任之,不仅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且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但如果对超标开支一律不予报销,则有可能影响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这样就会经常出现对某一支出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摆在核算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与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基础工作
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间双向沟通联系制度。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与交流,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以优质服务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监督机制、责任追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资产清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做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二)以会计集中核算为平台,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的有效衔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所有预算单位的账户实行统一管理,不但有利于财政部门全面掌握各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而且汇聚了资金,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具体办法是: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财政部门不再对预算资金层层下拨,只向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总指标和月度用款计划,除小额零星开支由单位备用金支付外,单位人员经费由核算中心按规定直接拨付到享受人员的个人银行账户,单位发生的采购行为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办理,核算中心直接从财政单一账户上支付给供应商,即实现“六个直达”:收入直达国库、人员工资直达个人账户、公用经费直达开支项目、专项采购资金直达供应商、建设经费直达项目、财务管理信息直达监管部门。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实现有效衔接,从而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加强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实现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核算完整化的目标。
(三)加快会计核算中心职能转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一定意义上讲,仅仅是一个记账机构,没有真正发挥控制与评价的作用。会计核算中心应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监督支出使用情况。核算中心要建立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对各单位的支出行为、支出成本及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分析比较、衡量和评估,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定期做好各单位支出的增减变化因素分析,针对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会计核算中心应该改革核算模式,即由现在核算中心审核各单位每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认可后进行记账,转变为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原始单据,认为开支合理合法的,加盖审核专用印章,并从零余额账户办理支付手续,原始单据交由报账单位拿回去记账,将账务处理工作交回原单位完成。
会计核算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会计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记账机构的观念,使会计核算中心在支出监督方面做到:监督有标准,管理有依据。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使服务与监督并存,寓监督于服务之中。
(四)不断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并不减少各部门财务职能,而且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开展,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更进一步加强。提高报账会计整体素质是强化财务管理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要不断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报账会计监督考核机制,对报账会计分阶段就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规则、会计制度知识实行系统培训,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加强业务指导,要求报账会计须持证上岗,从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报账会计总体素质,同时加强报账会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确保这支队伍专业水平过硬,作风优良,从而促进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加强各核算单位的资产管理
一是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财产的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制度,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和节约高效。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处置(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应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认真履行规定的报批和备案手续,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最后还应该对各单位实行资产定期清查制度。每年编制年报前,会计核算中心应对各单位财产盘点并编制财产清查报表,通过财产清查确保账表、账实、账账相符。
二是要加强往来款项的核算管理。每年定期按规定对往来款项进行确认、结转或核销,及时清理账款,确保往来款项真实准确。将往来款与其他经常性存款分开核算,单位除代扣款外其他往来资金一律通过往来性存款专户核算,避免挤占混用。
三是要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规范运作。严格专项资金报账手续,对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跟踪管理,规范使用专项资金,不得挪用、截留或套取专项资金。
(六)正确处理经费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之间的矛盾
一要制订统一可行的开支标准。财政、人事部门作为制定经费开支标准的执行部门,应在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物价指数、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政资金的供给可能,制定一套合适的经费开支标准。开支标准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适时进行调整,尽量克服制度和标准的滞后性。二要严格执行经费开支标准,会计核算中心要严格把关,各部门不得随意提高标准或扩大开支范围,包括费用支出、福利待遇、出差补助、通讯及交通补助等方面各部门必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严禁相互攀比、滥发钱物、大吃大喝等行为,消除部门之间贫富不均和浪费的现象。三是对单位确实需要支付的款项,而又找不到文件规定的,一般先参照单位意见执行,但事后要注意跟踪问效。
(七)健全与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监管制度体系
在实践工作中,要不断地健全与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层面上、操作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和运行细则,采取“内外结合、抓好常规、突出重点、强化专项”检查方式,加强会计监督与管理,使会计监督与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有的放矢,使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在健全的规章制度保障体系下不断发展,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规范会计行为,使各部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的繁荣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冯明东.正确引导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中国农业会计,2004,(10).
[2]马晓岚.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必要性.财会月刊,2005,(06).
1、专项资金的定义不够明确
不论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还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72号,均没有对专项资金作明确规定。一般认为,“专项资金”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或上级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资金。这种资金要求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在当前各种制度和规定中,专项资金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专项支出、项目支出、专款、专项基金等,比如近年并入“建筑节能发展专项资金”管理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其征收目的是通过政策调控,运用经济杠杆手段降低建筑能耗,限制粘土实心砖的生产和使用,鼓励和支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其征收环节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保证金或押金,企业若按规定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政府应予全额退还,只有当企业未按规定使用时才全部或部分不予退还,不退还部分才是真正意义的专项资金或者说专项基金。事实上,不管是征收环节还是不予退还部分都统称为“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甚至管理这些资金的财政部门也并不清楚这种资金的具体性质,以为交入财政专户的资金即为可支配的财政性资金,因此当执收单位向财政申请拨付返退企业的保证金时,审批时间很长,如散装水泥发展基金就存在类似的问题。其实这样非常不利于专项资金的管理,也不能及时向企业返退资金,还直接影响职能部门的行政效率。由此,人们对专项资金的界定基本上出于财政系统或有关部门的主观判断,尤其是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各种专项资金一股脑并入国库支付系统,比如部门预算的项目资金、政府专项资金等,由此导致各种资金相互混合,很不利于专项资金管理。
2、专项资金的预算编报不够科学
笔者所在地财政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收支计划管理模式。比如住房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的编报,涉及局本级多个业务职能处室及二级预算单位。在编制收支计划时,局本级根据市政府三定方案明确的职能编报部门预算,业务处室编制专项资金收支计划;二级预算单位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和独立预算机构,其单位财会部门根据本单位业务职能编报部门预算,同时直接申报专项资金计划。基于此,人们很难明确界定哪些项目应该从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编报,哪些项目应该由部门预算的项目经费中编报,由此导致业务部门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有时候可能重复编报预算。再如散装水泥发展资金、建筑节能发展资金,其管理同样实行年度编报收支计划,首先通过政府主管部门门户网站项目征集公告,再对征集的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单位领导审批同意后报财政部门审批,财政批复收支计划后即可确定具体项目。从表面上看,这种方式很科学,其实存在很多弊端,比如企业可能没看到公告,或者对政策不够了解,不知道如何申报项目,从而导致征集不到项目,专项资金收支计划无从编报,以致政府部门在专项管理工作上处于被动状态,不能有效履行行政职能。
3、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太健全
许多专项资金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有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却尚未进行修订。标准和制度不健全,导致预算编报较为粗糙。由于财政部门对收支计划的批复没有时间约束,年度收支计划往往一年半载后才得到财政批复,耽误了相关项目的实施进程,导致当年预算执行严重滞后,甚至拖延到下一年度才能执行。有的专项资金收支计划财政早已批复,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资金拨付制度,有时因资金拨付不及时而导致工作进度延迟,专项资金收支计划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4、专项资金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有些单位随意开立专项资金银行账户,一个专项资金开立多个银行存款账户,有的单位擅自将专项资金设为定期存款,增加了资金管理风险和银行账户管理难度,也不便于会计核算。由于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当新业务需要开户审批时却要求预算单位对多种专项资金银行账户进行整合,实行一个银行账户管理多种专项资金,比如笔者所在单位的散装水泥发展专项基金、建筑节能发展专项资金、住房专项资金,将这三种完全独立而且资金量庞大的专项资金混合在一个账户进行管理,非常不利于专项资金的独立管理和独立核算。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化,有些专项资金一股脑打包,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由此导致部门预算的行政资金与专项资金混合在一起,比如部门预算资金、“十百千万”人才专项补贴资金、部分建筑节能发展资金等都在一个零余额账户体系管理和核算。除此之外,各种专项资金归属财政内部不同业务处室分管,比如住房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后,有些项目又不能提供银行票据给专项资金主管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目前,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明确的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制度,有的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的又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科目设置也有很强的主观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改进策略
1、科学界定专项资金的基本内涵
应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定义,明确专项资金管理的具体内容,确定专项资金核算口径。比如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和散装水泥发展基金等管理方式相似的资金,征收时可以定义为“某某保证金”或“某某押金”,对未予核退的资金定义为“某某专项资金”或“某某专项基金”等;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管资金来源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资金,还是出售或出租保障性住房资金,统称为“住房专项资金”,并具体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防止各种专项资金混淆不清,方便对专项资金的核算和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2、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1)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梳理、整合、修订完善,理清职责,落实责任,制订一套系统、全面、有约束力、操作性强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根据专项资金经费来源和用途,实行分类管理。住房公积金、物业维修专项资金等非财政资金为一类资金,资金管理部门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资金缴存及贷款银行,制订专业的资金增值模式,明确资金监管部门。资金监管部门对资金安全、增值模式和渠道及实施资金效益进行专项审计和绩效评价。住房专项资金、金建工程专项资金等经发改部门立项批准的基建项目资金为二类资金,资金监管部门主要对项目概算进行总控制。“十百千万”工程等补贴类资金为三类资金,主要从补贴发放的及时性、准确性等社会效益方面进行管理。其他事务性质类的专项资金为四类资金,主要从项目征集、确定、审批、实施、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3)对专项资金实行合同管理。由专人负责,单位统一编号,对项目从立项、申报、审批、项目进度、资金拨付等全程实施合同管理,保证项目管理有效,档案资料的完整。(4)对各专项资金银行账户进行清理。对未经审批开设账户的,补办审批手续或注销;对违规开立多个账户的,坚决予以注销;擅自将财政资金办理定期储蓄业务的,坚决予以取消;一个账户管理多个专项资金的,分设账户管理,实行独立专户管理,独立核算,定期对账户及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核查,以保证工作成果。
3、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作
专项资金往往涉及同系统的多个职能处室和事业单位,也涉及多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因此管好用好专项资金,确保专项工作有序开展,需要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有效沟通。(1)对内负责项目申报及具体实施的部门要及时报告,并反馈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实现内部工作无缝对接。(2)对外加强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和衔接,单位财务部门及时向财政申报预算,根据内部单位反馈的项目进展情况,及时与财政沟通协调,使财政部门及时批复预算,按规定及时拨付项目进度款,资金拨付后做好票据传递工作,以便财会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以形成一个闭合式的资金管理模式。(3)在专项工作结束后,主动联系审计部门对项目进行决算审计,配合审计部门开展专项审计绩效评价工作。
4、强化单位财务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要准确定位财会人员角色,将财会工作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专项资金决策和监管工作;要充实财务力量,加强内部机构设置,明确岗位职责,权责结合;要重视财会人员培训和学习,财务人员既要熟悉会计法规、财政政策、财经纪律,又要深入了解并学习业务知识,以便更好地为财会工作服务,充分发挥财会工作服务和监管的职能。
5、做好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效益
由于各专项资金的适用范围、项目申报方式、项目实施领域都相对独立,很多项目不具可比性,为客观、真实的反映专项支出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单位可以建立内部评审机构、评审委员会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审。(1)在经济性方面,评审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支出决算机制,支出优先安排机制,是否克服支出过程中的浪费现象。(2)在效率性方面,是否能体现政府及民众对专项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要求。(3)在有效性方面,结合当前和长远利益,衡量使用专项资金开展专业工作中创造的价值,总结专项支出所取得的最终成果,并加以有效利用,营造讲绩效重绩效促发展的良好风气。
三、结语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必须规范专项资金核算,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然而,在现实中,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专项资金的界定不够明确,预算编报不够科学,管理制度不太健全,管理流程不够规范。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规范化管理,必须科学界定专项资金的基本内涵,明确专项资金管理的具体内容,确定专项资金核算口径;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作,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效能;准确定位财会人员的岗位和角色,充分发挥财会工作服务和监管的职能;做好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 邓辉:析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10).
规范的资金拨付管理流程,既是财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财政资金安全的重要保障。该市根据上级银行账户清理撤并工作要求,结合镇级财政管理实际,对全市镇级财政资金拨付程序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和完善统一。一是清理撤并银行户头。全市清理并撤销镇财政所各类银行帐户65 个,每个镇财政所只保留了结算、经费和专项资金三个户头。镇级财政及各预算单位需新增银行户头的,必须报市财政批准方可开户。充分发挥镇级财政总预算会计预算管理的“龙头”作用,镇级财政所有资金全部纳入镇级财政结算户统一扎口管理,一个笼子进、一个口子出。对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内的镇级各预算单位资金全部纳入经费户分户核算管理,对各类要求单独核算反映的专项资金全部纳入专项资金户统一分项核算管理。二是加强资金监督管理。通过“四抓一规范”加强镇级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四抓”即通过紧紧抓住非税收缴、镇财市管、一折通、政府采购四个财政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对镇级财政所有资金和项目监管的全覆盖。对上级财政和部门下达到镇级财政以及镇本级财政资金全部通过非税收缴管理系统缴入市财政专户,市财政再通过镇财市管平台拨付到镇级财政。对各级财政和部门发放的所有涉农财政补贴项目以及在镇域范围内实施的项目,全部纳入一折通和政府采购平台监管。“一规范”即全面推广应用江苏省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系统,充分利用监管系统为基层搭建的县乡联动、县财政业务科室互动的工作平台,对镇级财政就地就近监管基础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同时紧紧扭住资金账户这个“牛头”,明确规定结算户非基本户,不得提支现金。各镇各明确一名经费和专项资金会计,具体负责经费户、专项资金户的会计核算管理。日常资金拨付,除小额零星开支为各预算单位保留少量备用金外,其余按照国库集中支付要求,全部采用银行转账方式,由财政所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商。三是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市财政对镇财政拨款,统一全部拨付到各镇财政结算户。总预算会计收到市财政拨款后,根据资金来源、性质、用途和预算安排进行资金分解,然后相应拨入镇财政经费户和专项资金户,最后由镇各预算单位根据预算管理要求,向经费和专项资金会计申请使用资金,做到结算户、经费(专项资金)户、预算单位资金收付及核算环环相扣,确保各环节账账、账证、账实、账表相符。
二、统一会计核算办法,提高核算管理水平
针对以往镇级财政相关资金、特别是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各自为阵,外行看不懂、内行难看懂的弊端,该市对镇级财政会计核算办法进行了统一。一是统一账套设置。全市镇级财政统一设置总预算、“经费户”、“专项资金户”会计核算账套,对实行镇级财政报账制的所有专项资金全部归并到“专项资金户”一个会计账套中分项核算。对纳入镇级财政集中核算的所有预算单位会计核算账套,由各镇根据自身管理需要自行设置并报市财政局备案,纳入市财政局日常会计互审监管范围。二是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和科目。对总预算、“经费户”、“专项资金户”等会计账套的一级会计核算科目、会计电算化编码及科目使用说明进行了统一,二级以下科目由各镇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和相关专项资金具体核算办法规定设置。对纳入经费户管理的政府、事业单位等预算单位统一执行新行政事业会计制度。该市从今年起,全面实施R97 财务系统向用友政务GRP-U8(R10)政务专版迁移工作,按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将目前在用的账套,在不用新建账套的情况下,升级成新会计制度的科目编码体系和科目体系,保证2014 年及以后年度账能在同一帐套延续使用,解决了新旧制度更替造成的账套重复设置、新旧财务数据查询难的问题。三是规范凭证传递及账务处理。从总预算会计收到市财政拨款开始,到镇级预算单位申请使用资金结束为止,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之间原始凭证的传递和交接手续及相关账务处理进行了具体规定,特别是重点明确和强调了各个岗位的资金安全管理责任。
三、统一票证单据样式,规范财务管理行为
该市首先对会计凭证封面、封底、记账凭证、差旅费报销表、节级单据封面、原始凭证粘贴单等常用单据的样式、大小、纸张规格等进行了统一,并通过政府招标统一印制采购。在此基础上,结合镇级财政管理实际,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借鉴各镇资金监管的好做法,着重对镇级财政内部管理相关审批单据如总预算会计资金分割单、经费户用款审批表、现金和银行(财政专户)存款对账单样式、大小、各联用途等进行了统一,并就单据填写、使用传递、签字确认、装订保管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从而也将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项规定,嵌入和具体到了内部管理审批单据的使用上。其次加强包括非税票据在内财政票据管理,建立健全财政票据管理使用制度。明确规定镇财政所负责向市财政部门申领非税票据以及镇级各预算部门和预算单位非税票据的发放、缴销、检查指导等日常管理工作。财政所建立非税票据领、发、结报登记簿,严格手续制度,定期结出票据的领、销、存情况。镇级各预算单位必须统一使用财政票据,严格领用和缴验登记手续并及时办理结报;严格按规定的用途使用票据,严禁转借转让、代开、买卖或相互串用;严格执行票款同行的规定,及时核对收入入账情况,按规定缴销相关票据;严格执行票据年度清理制度,当年领用票据,必须当年结清票款,未使用的票据,必须按照要求办理退领或结转手续。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国家财政安排的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财政拨款项目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须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为突破口,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创新财政管理机制,严肃财政纪律,依法理财、从严治财,逐步搭建起规范、长效的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机制。
一、财政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化管理的作用
一是完善了专项资金的管理。加强了专项资金项目立项、审定、预算安排到使用监督、效益考核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形成了财政、用款单位、会计中心三位一体全方位的专项资金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挪用专款、资金浪费现象;提高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明确了专项资金核算的会计责任。长期以来,将专项支出与基本支出合在一起核算,基本支出挪用专项资金无法反映,会计中心与用款单位之间相互推委责任时有发生。实行专项资金项目核算后,会计中心严格按照用款单位提供的专项资金收入、支出报账单进行项目核算。基本支出挪用的专项资金在经常性结余里直接反映。三是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减轻了年报工作量,利用“专项资金收支明细表”数据直接填列年终会计报表,由于该表数据直接取数于账户记录,有效地保证了年报数据的真实性。由于减少了人为破解支出的环节,大大减轻了年报工作量。
二、当前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管理体制有缺陷
随着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部门逐步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主动研究事业发展经费的决策分配机制,推进“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资金拨付方式,探索财政资金绩效考评试点,在规范资金管理的同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但在改革和完善投入管理体制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基层财政基本上是新旧体制双轨运行,基层财政上解基数过高,留给基层的自有财力十分有限,造成部分基层财政基本能够维持“吃饭”财政,部分形成了大收入、小财力甚至赤字财政的局面。同时由于体制的原因,造成县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大幅减少,在保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等刚性支出的压力下,安排其他资金难免会捉襟见肘。
2、缺乏对专项资金科学合理的项目论证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财政部门在项目审核上,几乎说不上话,只有拨款的义务。不少主管部门都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具体项目的安排上,热衷于多立项目。立大项目,而对这些项目的经济价值缺乏深入、科学的分析论证。对如何管理监督项目投资很少有全面周到的考虑。当前虽然已普遍实行了“先论证项目,再申报资金”的申报程序,但在一些用款单位想方设法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虚增用款资金的现象还存在,从而形成专项的滞留或挪用,严重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使违规操作成为可能。
3、财政管理与监督薄弱的问题依旧存在
表现在地方财政支出过程中,从政策的掌握运用,到财政拨款,缺少内在的制约机制,涉及监督和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支出监督的方式方法落后,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某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对于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支出用途的问题,特别是以前年度发生的违规事项,目前还只是要求违规单位今后予以杜绝,而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处置缺乏应有的力度。
4、缺少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
由于现行财政法规对专项资金支出范围没有科学的界定,在专项资金管理中支出标准、范围没有明确,使得项目单位和监督部门很难操作。如九江市某单位2003年拨付专项资金140万元,该部门当年用此专项支付差费、招待费等达20.1万元,占所拨付专项资金的13.94%,这种支出比例没有明确界定,使得项目单位支出随意性大。同时对于各部门、单位上报的各类报表停留在数字上的汇总,而没有从资金使用的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项目论证;二是安排经费标准不一,存在着安排不同单位使用同类专项时标准不一的问题,使得用款单位在取得专项资金上分配不合理;三是挤占挪用,违规花钱,扭曲了专项资金的真实用途,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5、会计核算不规范
有些财政专项资金核算有专门规定,如农发资金、扶贫资金等,要求单设账户,单独核算,有专人管理,而有些单位没有严格按规定办理,同时有些单位没有按规定程序进行核算。造成手续不健全,存在发票的使用不符合规定。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账表不符,大额提取现金,“白条”入账等问题。
三、加强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化管理的建议
1、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进一步树立公共财政意识,解决长期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中的“缺位”和“越位”问题,将财政资金投向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礼会保障、医疗生领域,投向关系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科技、环保、教育等方面。在专项资金分配上保障重点,扶强扶优,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同时完善部门预算,细化专项资金支出预算,提高预算透明度,防止资金分配和执行中的“暗箱操作”,以便于有关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积极推行财政性专项资金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通过集中支付将专项资金直接支付到最终收款人,提高资金拨付和使用效率。
2、加强预算的执行
首先按照项目要求明确内部职责分工,配备业务能力强,勤奋敬业的人员负责项目实施,并对项目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力求保证每一位项目成员对所要开展的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对项目目标有准确的把握。其次是对项目总体目标的具体分解,明确各方的责任和具体目标,通过内部监督机制进行检查。第三是在项目各个阶段目标完成后,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验收检查、分析总结,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整改,保证项目按照目标确定的方向有序开展。
3、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检查
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丰富财政监督方法和手段,切实建立起财政专项资金监督体系。一是强化监督检查,保障资金安全。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监督管理,是法律、法规赋予财政部门的职责,也是维护财政资金运行安全与完整的重要制度保证。财政部门要不定期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事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强化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与监督,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要和共性问题,要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4、探索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
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各地财政部门逐步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有的省市已将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工作退回原单位。而我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则保留了原有的人员配备,把国库支付中心设在核算中心,保留核算中心,采取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通过改变核算中心的职能、使两个中心可以有效衔接,取得了良好经济效果。
一、运行情况
1、并轨运行。为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耗费,我区采取了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运行的方式,确保国库制度改革的稳步实施,从而实现会计核算中心向国库支付中心平稳过渡。2008年1月,区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正式成立,由于受人员编制的约束,以及办公条件的限制,支付中心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平台,“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人员从核算中心调剂,区国库支付中心设在区会计核算中心。
2、稳步推进。本着“统一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我区全面进行科学方案论证后,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推进系统改革,2012年在总结完善9个国库试点预算单位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在区直全额拨款预算单位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第一批纳入集中支付改革的预算单位有44个,于2012年6月1日正式运行,第二、三批集中支付改革的预算单位分别于2012年7月份和9月份正式运行。至9月1日,所有区直部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施到位,全面铺开。
3、运作模式。在会计集中核算基础上,将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结合运用。首先对两个中心内部进行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柜组业务分开”的“收付+核算”的运作模式,充分利用现有人员、设备和技术力量,为预算单位办理核算和支付业务。对于非财政预算的自收自支单位、差额单位、继续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国库支付中心依托原来会计集中核算组、设立四个柜组,既负责集中支付业务,又负责核算业务,做到收付、核算两不误。核算系统弥补了支付系统的薄弱功能,支付系统规范了资金拨付流程,两个中心、两个系统、一套人员、一套设备,不但节约了人力物力,而且充分发挥了两个系统各自的优势。
二、问题探究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新实施的制度,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工作量大:在核算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人员配备不变或者增加不多,工作人员不仅要处理原核算中心的业务,还要处理国库支付中心的业务,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从而会产生员工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不管工作质量的问题。
2、查询困难:区直各预算单位的帐务处理还在中心进行,各种帐簿和原始凭证都保存在中心,每个月只提供给各单位会计报表,因此各预算单位得到的会计信息相对有限,如果要获取更多的单位会计资料,只能到中心来查询。
3、管理缺位: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按照“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原则,专项资金在预算编制上管理缺位,有的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专项资金预算下达后,只能看到各专项资金的“名称”和“总额”,至于该专项资金支付标准、所要达到的绩效、各项费用的列支比例或额度,在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里看不到或者根本没有,给核算(支付)中心在实际支付时带来控制和监督上的困难。
三、效益分析
1、规范核算。我区通过有效地将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双轨并行,既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拨付过程,又规范了单位财务核算行为,形成了一个完整、安全的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同时两者并举也将改革中遇到的各种现实矛盾化解到了最低限度。
2、节约成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结合的制度改革,由同一主体对财政资金实施业务运作,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不仅能够节约管理成本,而且能够解决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乱支乱用问题。这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加强所提供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
3、强化预算。由于实行了计算机管理,每拨一笔款都要求有相应的预算指标,还要明确是年初还是追加预算、用途是什么,缺少一个环节、一项内容都无法进行下一个环节,这样既加强了财政内部管理和监督,增强了预算的透明度,又强化了预算约束。
4、提高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避免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对财政资金调控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银行之间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以前各业务股、预算股都记指标账、拨款账,重复记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在同一个系统下操作,减少了财政内部的重复劳动,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学习。对于中心会计人员工作负荷较重,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压抑这种情况,可通过加强会计人员的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适当提高福利待遇;建立健全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等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