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学艺术素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人文素质的概念
人文素质也称为文化素质,包括政治理论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的精神气质、修养、处世哲学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实践等,培养和实现人文精神,让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正确地处理本我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是培植人文精神,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性的完整。
二、当前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1.重技能、轻人文,文化知识缺乏
当前很多艺术院校的老师包括学生自己有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与其它普通师范专业学生在文化水平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许多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成绩较低,文化底子相对显得薄弱,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艺术院校的学生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而选择读艺术专业,再加上思想认识不足,对文化基础学科的学习采取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另外专业学科的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学生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与专业有关的活动上,如校内外举办的各种比赛、庆祝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演出,使得不少学生文化课很差,片面追求单一型的技能培养而人文知识知之甚少。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的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导致学生素质不全面,不少学生精神资源极度贫乏,精神世界一片荒芜。
2. 人文价值缺失,缺乏理想信念
许多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练好技能就行了,文化课差一点无关紧要。于是对文化课毫不重视,缺课、旷课现象严重,补考便成家常便饭。由于这种一味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往往导致了很多学生在人文价值取向上的迷失,呈现出一种缺乏理想、缺乏高尚的人生信念的现象。许多学生由于缺乏想象力等形象思维的训练, 在思维方式上往往带有片面性,缺乏辩证思维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不少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态度上急功近利、无终身学习的思想,好表现自我,只求一时的成功与快乐,缺乏一种精益求精、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精神,这种现象往往使得学生精神空虚,对待学业、生活态度消极,毫无动力。
3、心理承受、受挫能力差
艺术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的结晶,但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尤其是练习专业技能时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要承受来自技术上的、情感上的、精神上的很大压力。但有些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缺乏应有的人格修养和受挫能力,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意志薄弱、情感波动较大的现象,稍有不顺,便情绪低落,灰心丧气,缺乏进取精神;另外缺乏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顺利时极易出现高度的亢奋、激动和热情,面对困难时不能保持冷静、稳定,缺乏心理的自我疏导和调适能力,极易出现情绪化,药家鑫杀人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有的同学由于一时的挫折,便破罐破摔、一蹶不振,最后导致自己一无所长,毕业后到社会无所适从。
三、加强艺术教育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艺术教育专业的大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艺术的工匠”。因此加强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强化对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使学生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对社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由此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事实表明,仅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不能保证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成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而且还可能导致他们因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辨别事非的能力而走人歧途。
2.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可为艺术教育提供合格的师资力量
今日的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的主力军,将承担起“美的使者”的重任,时代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不仅要能上好课,而且要能够在艺术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给学生什么是“美”及做人的道理。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有一句名言:“文化素养决定专业素养”。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使学生更加扎实、系统地掌握所学的各科专业知识,更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艺术院校设置的许多专业课程很多都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本身都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如果不具备很好的文化素养就很难完美的理解和诠释作品,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4.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
事实表明,那些人文素质欠缺,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仅没有能力正确地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能力应对、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进步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数学教师,要想在数学课堂中全面、扎实地实施有效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
1. 思想政治素养
“教人先正己”,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教师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能够全面理解和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思想认识和观念都能与时俱进,同实施素质教育相符合,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去。还要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不计名利,心胸坦荡,富有志向,让人生价值在社会贡献中得到升华。具体做到:① 树立崇高理想,热爱祖国。②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本职工作。③ 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学生。④ 真诚团结同事、协力做好本职工作。
2. 专业水平、文化素质
问题教学时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就拿问题教学中的问题突发性而言学生问及教材上所涉及的数学史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等等。就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因此,在问题教学中我们必须勤奋钻研,掌握渊博的知识,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必须积极探索和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艺术,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适应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 心理素质
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教师的素质。”一个民族的兴衰,是与整个教育息息相关的,而施教的主体――教师又是教育的关键。问题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教学,随着师生互动的频繁,教师心理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也更明显。具体表现为① 教师心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② 教师的心理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③ 教师的心理状态会影响教师自身的行为表现,同时也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心理。④ 教师的心理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协调。
二、 教师提问的误区
1. 随意性。表现之一是执教者提问凭情趣,情趣高多提问,情趣低则满堂灌。表现之二是该要提问的地方没有提,不该提的地方却又提了。
2. 惩罚性。即把提问当成惩罚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工具。有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某学生不守纪律,明知其肯定回答不出所提问的问题,却偏要该生来回答,结果以答不出为由加以任意(毫无意义)处罚。如抄书、罚站等。一旦我们的老师把提问当成惩罚学生的手段,问题教学的提问就会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3. 偏心。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总是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反之,成绩差的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可能无动于衷。即使答案非常明了,也害怕主动举手。所以课堂提问中存在偏心,危害极大,它不但使学生整体思想觉悟得不到提高,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教师与这批学生之间的距离越大,矛盾越来越尖锐。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更不利于学生之间对问题的探索,进而问题教学也无从下手。
4. 主次不分。所谓主次不分是教育者的课堂提问使学生分不清重点和非重点,难点和非难点。作为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强调哪个问题是重点,哪个问题是难点。针对问题的主次,增加学生复习的负担。这样的问题再精彩,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兴奋过后,头脑可能反而是一片空白。
5. 讥讽。所谓讥讽指的就是教师对那些问题答不上的学生,当众讽刺,或者讥笑。这点尤其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做教师的千万不能讽刺。更多的时候应给予鼓励、安慰,坚定他们的信心。学生在教学中,喜欢提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非常的活跃。他们由于知识面窄,生活圈子小,常常会提出一些低级可笑的问题,也会提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无关的问题(甚至是非数学问题)。“学习是没有愚蠢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提问要保护,要肯定,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讽刺和嘲笑。我们只有疏导,让他们在群体提问中比较鉴别,哪些问题有思考价值,哪些问题提的好,让他们在提问中学会提问,在解难中提高解难题的能力。
6. 含糊。所谓提问的含糊是提问题不明确,答案不明了。提问的含糊性: 一、表现在本身模棱两可,方向不明,学生既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说。结果很容易导致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二、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置之不理,既不作肯定的评价,也不作否定的评价。这样会使学生无法明白问题的答案,对与错,在他们的心灵上就会印上一种模糊的答案。因此,课堂的提问,教者对答者的内容作出评价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教师对问题教学中所创设的提问问题所应遵循的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论及课堂提问时指出,提问这种教法,“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然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位教师所能做到的。在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学生或瞠目结舌,不敢举手;或轻而易举,众口一辩的情形。难以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入。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不会设问,不善于提问,不懂课堂创设提问的原则。
1. 情趣性原则
激趣原则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运用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言语,通过创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这样提问:“你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怎样画一个直角吗?”同时教师应注意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和生动适当的表达,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气,在轻松机制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其乐学、善学,充满美感等,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欢乐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之中。总之,创设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
2. 层次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把蕴含于教材中的教学思想和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正确地把握思维进展的梯度,精心设问,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步步深入,逐层提高。同时,要注意提问的整体性与向心性,即所提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这个主线,注意前后每个层次设问的连贯性、衔接性以及创设问题之间的暗示性和设问指向性,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发展。通过创设的问题不断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得以“优生吃得饭,后进生吃得了。”
3. 深刻性(思考性)原则
设计问题是问题教学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关键是如何控制问题空间大小,保持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探究的空间太小,以至于问题的答案无须思考就能答出,甚至只需“是”或“不是”,这样的“满堂问,满堂答”,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因此,在问题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能反映教学的重点,又要能难度适中,(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感觉,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积极思考,这样思维才能得到开拓和发展。
4. 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原则
在问题教学中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提问方式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设疑。设疑提问并非目的,它是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巩固旧知识的一种手段。在巧妙设疑的同时,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某类知识的方法,提问的内容大为丰富起来。
反问。为了强调重要知识,或巩固新授的难点,教师的提问不仅可以正问还有反问,如学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后,让学生判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吗?”,“错,为什么?”接着反问:“所有等式都是方程吗?”
追问。问题步步深入,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解决有关几何证明问题时,常常问要证明什么,我们必须懂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最后寻找出证明的路径。
5. 面向全体性原则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提问,都要求教师把吃透教材和把握学生心理流向作为提问的坚实基础。课堂提问要讲究民主、平等,面向全体学生;要不拘泥于己见,最大限度地寻找学生答疑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避免教师与优秀生一对一的谈话,只让优秀生回答,中下等生做陪客,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对答如流,其中大部分学生来看戏,根本没听懂,所以教学时要积极鼓励中下等生回答问题,即使他们回答错了,千万不要讽刺挖苦,而应该积极引导,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6. 实时性原则
所谓提问的适时性原则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知识结构应了如指掌,教学中要有置换心理,知学生之所知,想学生之所想,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要有预见性,并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的针对性、过度性的设问,从而化解学习中的难点,达到问题的解决。但设问必须掌握火候,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教学进度、教学节奏以及学习主体的思维合拍,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吻合,这样所提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振,产生探求新知的动力和激发求知欲望,实现解疑的目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捕捉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把握知识的联接点。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是个复杂且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和层面含义有所不同。简单说,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理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成熟和稳定的价值体系,品格、气质和素质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医生对健康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一种人文关怀,以及对患者处境的无限关切,医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人格品质、精神追求则是医生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医生人文素养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患者个人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每位患者追求生命延续和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2)具有崇高的医德。医生作为一种与生命直接打交道的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也是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而具体体现。良好的医德不仅是医生面对患者病痛时表现出内心深处的真实同情和深切关怀,还包括医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具有正直的品德,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标准,严格遵守行业规定。
(3)具备不断进取的心态。一方面,要求医生自觉地纯净医疗行业,促进和维护和谐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医生必须对生命要有源自内心的敬畏,以及不断追求并实践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局面。
2现代医学技术及其特征
大量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了医学技术。而现代医学技术是指涉及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尖端技术成果,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应用于人体的医学技术。可以说,现代医学技术是医学技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对人类健康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新材料技术的进步,推动者现代医学技术的空前革命。技术发展改变着医学技术的特性,现代医学技术体现出以下特征:
(1)医学的全面技术化。从表面上看,技术等同于医学,技术成了医生全部,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受到技术的排挤,得不到重视。
(2)现代医学技术成为治病救人的独立工具。现代医学技术不再仅是医生控制疾病、增进健康的工具,而是能够按自身逻辑独立发展。
(3)现代医学技术削弱了医生个人经验的地位,医生过多依靠现代医学技术装备,甚至出现没有检测仪器的图像资料和精确数据,医生就无法进行诊断,医生的个人经验被医学辅助诊断技术替代,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医生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4)现代医学技术制约了医生的理性。医生的意识形态受到现代医学技术控制,将更多精力用在了探究和掌握新技术,从而忽视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
3现代医学技术和医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3.1医生人文素养对现代医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医生人文素养指导和规范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的运用。医学技术本身只是人类谋求健康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在医学技术不断实用的进程中,对过程有效性和方案正确性的追求远远超越了对结果的认知,人们忽略了去探寻采取某种工具与手段所得到的结果一定会合理。然而,人文素养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要求人们必须去掌握医学技术实用进程中的客观规律,去认知医学技术这一工具手段所致结果的合理性。因此,只有医生人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医学技术才能在人类设想的规范和目的内发展。
(2)医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技术的进步,离不开良好、开放人文环境。在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人文环境中,医学技术发展的也会得到促进。
(3)医生人文素养极大地影响着医学技术的价值评价和舆论导向以及医学技术活动的方向、目的、效果。医生对医学技术的应用和评价,都会让人们对医学技术进行理性反思和重新选择。
(4)医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现代工具手段知识含量的提升,离不开人们勇于探索和求真务实等精神品质,而这些精神品质便是来自人文素养。
3.2现代医学技术对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1)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物质条件。人类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物质文明作为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人类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为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而人文素养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现代医学技术借助科技的力量,为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物质条件。
(2)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技术支撑。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建立起了知识、文化、信息交换和传播的网络系统,人们在这一系统内能够迅速快捷的分享最新知识和交流先进思想,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得到促进,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张扬,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类思维智慧的迅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加速人类人文的发展进步。
(3)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现实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真实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和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因此,没有科技的存在,医生人文素养也是难以实现的。现代医学技术提升了疾病诊断的精确高效,丰富了手术的多样性,促进了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无形地提升了医学领域中的的人文关怀。正如超声刀、微波、射频、腔镜技术、氖气凝结器等高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体现出现代医学技术的每次进步都以更迅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病痛为目标,以能够让人类更长久健康的生活为最终目的,而医生人文素养也在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实用中得到的体现。
3.3现代医学技术对医生人文素养的削弱作用
(1)医生与技术的关系取代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当今,现代技术成为医学发展的强劲动力,给患者带去了福音与希望。然而,对于现代医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却造成了医生人文素养缺失,触发人们对医生更多的失望与不满,以致于医学技术越发达,医患关系越发紧张。究其原因,是医生对现代医学技术的过度依赖,减少了他们对疾病诊疗过程的深思熟虑,思维方式也变得呆板僵化,当他们在面对患者时,更多时候只把患者作医疗仪器设备的对象,而忽视对患者心理行为和精神活动等方面的整体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被医生与技术设备的关系替换,患者不再是医生与技术交流的主体。
(2)医学技术从手段变为目的。医生为解除患者病痛本应该不断追求医学技术的革新。然而,当医生只关心医学技术的运用时,技术从治病救人的手段却在医生的追逐中转变成了目的,对患者疾病全面和理性的辩证思考却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会延误患者病情的诊治,还会导致医生人性的逐渐消失。
一、人文素质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美术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道德、意志、价值、尊严、智慧、美、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的培育思想,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具备浓厚的人文性质,可不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小学生的身心。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实践
1.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育,在弘扬艺术精神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弘扬艺术精神从娃娃开始,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的培养,要让他们从小接受对事物、社会,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种理解,为他们今后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如,我讲授了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中的一节课,内容是“威武的盾牌”。在这一课中,为让学生很明显地感受到编者的这个意图,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从美术角度来阐述盾牌功能,还可以通过盾牌上的动物头图案设计使盾牌增强威武感,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手段,较好地让学生了解了盾牌的功能和特点,知道了盾牌是古代士兵用的一种防御性的武器;并且知道了盾牌威武是为了让敌人见了胆战心惊。学生通过学习能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威武的盾牌,特点突出、表现完整。通过教学,我完成了课前设计的所有教学任务,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2.注重学生人文史观的培育,在提升人文情怀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长期以来,我在平日的美术教学中都坚持让学生收集整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美景,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赏析。通过美术课堂,教师在陶冶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弘扬了人文情怀,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美术教学。如,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第八课“彩墨游戏二”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三环节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随堂欣赏是欣赏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从艺术大师吴冠中早期画的江南水乡中初步了解彩墨画的语言――点、线、面,它们把画面表现得美丽多姿……(边播放课件边进行描述)图1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江南水乡仿佛刚从春雨蒙蒙之中苏醒过来……图2垂柳飞燕,红男绿女,为水墨江南增添了无限生机,图3寥寥几笔,流水人家,既准确地塑造了形体,也精细地分割了空间;图4流畅的线条,活泼而丰富的彩点,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美景。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进知识融合中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
现在美术教材在体现美术学科社会性、艺术性的同时,更注重展现美术学科的实用性和人文性,为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联系音乐、文学、历史、媒体艺术等人文学科外,还特别注重架起美术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桥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光芒四射的花灯”将美术教学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彩灯,通过欣赏、感知联想、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我国传统灯饰、灯节产生一种亲切、熟悉和融合的感觉,丰富学生的素质教育内涵,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研究。
1.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它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艺术素养培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以及艺术素养等对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清楚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才能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更好地使校园文化源远流长。
2.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尤其在大学还开设了艺术选修课以及发起组织的各种艺术社团活动等都提高和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然而,由于学生认识上的不重视,忽视了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师资力量的分布不均,造成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师资力量短缺的硬伤,使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再次就是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上表现的随意性很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标准。作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迫切。
显而易见,学校可运用艺术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这是因为:艺术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它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影响和培养人。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
3.艺术素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 艺术素养教育的作用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艺术素养教育可开拓思维,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潜能。艺术素养教育可以协调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无论音乐、美术、舞蹈或其他一些艺术,对于大学生的心灵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艺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满足了年轻人对于自身天性的追求,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发育和成长,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3.2 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丰富阅历,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它能让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过渡地带,它能够巩固和加深课堂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校园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练多方面的能力,其活动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4.强化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4.1 强化艺术素养培养
艺术素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
(1)要面向全体学生举办艺术门类讲座,开设艺术教育选修课。像音乐知识、古典音乐欣赏、书法、摄影、绘画等讲座以及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合唱、美术鉴赏等课程,将这些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选修的学生,通过考核取得成绩,由专职教师组织实施。
(2)展开灵活多样的课外艺术教育,着力培养艺术骨干。让艺术教师主动深入基层,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举办讲座、排练节目和指导文艺演出等。同时,还要面向文化艺术社团,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水准。像学生艺术类社团舞蹈队、剧社、模特队等,可以举办各种艺术门类培训班,开设声乐课和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以及展开“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使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3)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主要分为三类:艺术理论赏析型选修课、艺术实践型选修课以及以艺术团为教育对象的艺术选修课。通过这三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艺术历史、思想、形式和内容、风格与技巧、审美与评价的基本知识,获得艺术赏析的基本能力,理解艺术思维,建立艺术的文化观念及综合的人文科学艺术观念,培养综合的实践、欣赏和艺术思维能力,获得较为全面的艺术文化教育、艺术素质教育。
(4)加强科学研究,促使艺术教育更深层次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是艺术教育的生命线,是艺术教育的未来。学术研究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它对高校教育改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2 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为了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校园文化,解决当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一些问题,使校园文化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以校训校风、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文化积淀的高度浓缩,它可以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以及做事方式,有利于形成师生们共同认识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
(2)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积极营造和谐融洽、优雅的育人环境。一是室外环境建设。应注意发挥校园室外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二是人际环境建设。通过建设真诚有爱、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人际环境建设,才能使这些美德深入学生心灵。
(3)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发挥学校社团的主力军作用。在校社团的组织下举办人文教育系列讲座和主题报告活动、摄影艺术大赛、模拟法庭、英语风彩大赛、电子竞技大赛以及开展支教活动等,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出健康高雅的校园人文氛围。
5.结论
总之,校园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它能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采用艺术讲座与艺术选修课相结合、课内艺术教育与课外艺术教育相结合、艺术教学与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艺术教育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才能迎接到校园文化建设更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林澎,龚曙光.艺术产生概论[M].湖南出版社,1995.
[2]卞英杰,杨辛耕.艺术教育基础[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培养
1.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学科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以及个人成长与发展成为人才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素质的基础,包括文、史、哲、艺术、科学技术史、伦理史等;二是对人类、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决定了人在社会中基本品质和态度,是诸多素质当中最基本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依靠后天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艺术教育等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处理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问题。
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我国医学教育界认为,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工作责任心,而且要有社会使命感,不仅要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医学教育重心不止要放在专业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教育。
传统医学教育,存在着重技艺轻德育的现象,这使得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出现不协调,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医学生知识结构应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医学生的价值体系应是科技与人文的价值统一,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转变,偏重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我们的医学高等教育就需要整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医学作为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科学与技术,其研究目的、价值取向都因“人”的介入而无法回避人文问题。医学生不仅是社会人,更是文化人,理应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命运,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需要。
3.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人文教育课程,二是依托学校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我校各专业课程按课程模块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并取得学分的课程及实践环节。选修课程是为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而开设的课程,分为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其中公共选修课设立自然科学、人文素养、体育生活和创新创业四个类别,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观察分析和沟通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选修课学时数设置在 9-54 学时之间,学分在0.5-3 学分之间,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依托学校人文资源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集中于人文活动的开展和人文资源的利用。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
1.现状
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本课题组对我校2015级、2014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对于我校人文素质课程,我们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是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学校人文教育课程意义和效果、人文课程的建议。其中,学生从人文教育课程获得人文知识的占70%,但是,对于人文教育课程效果,60%以上的学生都只停留在“记得、有印象”,15%以上的学生“上过就忘了”,觉得人文素质课程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很有帮助的人只占四分之一。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人文课程占总学时数的比重,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具体课程包括哲学、历史、法律、伦理、文学、艺术以及行为科学等。而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则落后于西方国家,单以我校五年制药学专业为例,其培养方案中,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比重不到8%,也就是说,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的第二部分,是对我校人文资源和人文环境的调查,问题涉及:学生日常人文知识的获取、人文活动的参与情况。学生人文知识获取的最主要途径是网络电视宣传及阅读,占比超过80%,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向也集中在文学、历史类书籍,占比70%,其次是哲学思想类书籍,占比达到50%。对于人文活动的参与度则比例不高,参与最多的文化艺术类讲座也仅占30%。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学生对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加强管理和改善环境上,包括增加人文书籍的设置,加强管理服务,增加人文活动。
2.问题
目前我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反映出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上的若干问题:首先是人文课程设置比重不足,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设置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存在不足,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校人文课程的建议,有一半以上都认为目前的人文素质课程乏味、种类少、内容单一、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这就说明了,在课堂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于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与应用都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浅表层次,学生难以从文化素质教育中获益。其次,对于校园人文资源及环境的建设还亟待提高,学校人文资源建设满足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重视相关设施和文化环境的作用,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丰富的文化软环境和硬件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 、充满爱心 、积极向上、公平公正、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这样有利于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的形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与培养新时代的精神气质。
3.解决:加强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偏少,教学条件上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其丰富的人文?Y源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其优越的人文环境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健全的条件下,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优势,扩宽学生知识储备,是对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同时,图书馆资源优势明显:藏书种类齐全,品种繁多, 不仅收藏着与自身专业结构相匹配的大量专业图书资料信息,而且也收藏了诸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各种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图书资料信息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藏;上百种报刊杂志涉及的学科门类广,观点新颖,信息丰富快捷,篇幅短小精悍,便于工作、便于阅读。高校图书馆还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通过自主式学习,激励求知欲,只要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加以阅读引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图书馆的这种环境优势、设备优势和服务优势,必会使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彰显。
三、图书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1.合理配置图书馆藏书结构
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资源体系,是医学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医学院校图书馆在保障医学文献信息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合理调整人文馆藏结构,完善人文资源,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社会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都要有所涉及,增强馆藏资源的合理性,通过多样化的馆藏文献信息,满足人文素质教育中对思想品德、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教育的需要。合理的藏书配置还需要对学生的阅读需求进行充分调研,通过图书馆流通数据中借阅量和借阅类型的情况,总结读者阅读倾向、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根据学生阅读需求补充馆藏,根据学生阅读结构调整馆藏,利用合理的人文馆藏引导学生阅读方向,完善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质。
2.优化人文环境,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契诃夫曾经说过: “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在他们读书的地方,他们无论走到哪儿,所看到的,都应当不是别的,而是宏大的、健康的、优雅的东西才对。”可见环境对教育的重要性。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提升,根本上还是要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理念入手,以加强队伍建设为途径,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认真做好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能够快速提升馆员业务素质,例如鼓励馆员参加业务培训班、参加科研项目,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培训,为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创造优越条件等。只有馆员队伍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在各项工作中起到导读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服务观念上应转变传统的被动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利用新科技手段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扩展服务的项目,提高服务的水平;主动拓展图书馆信息渠道,开展个性化服务;主动宣传,树立图书馆人文教育品牌。
3.开展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艺术类人才在社会中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的需求。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艺术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院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家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对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影响起到了风向标的指示功能,因此,探讨出一套适和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解决方法势不可挡。
1人文素养教育和艺术素养教育的理论差别和联系
在众多的研究中,人文素养教育无论是在被定义为人的价值,感受和尊严的人生修养,还是指由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的技能变来的内在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在对“人文素养教育”定义的各种阐述中,不乏提及其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本文认为艺术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彼此之间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知识和精神层面的涵义都需要包含进去才是真正的“人文”。通过艺术的人文素养教育才是符合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将艺术的史论,批评和美学为代表的加强学生的思考人与社会的深刻反映,对以往艺术家的欣赏中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在对社会和作品的批评中学会思考和反思,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这才是人文素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内外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单纯地偏向于专业课,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介入,导致“重能轻德”现象的出现。在国外,很早古希腊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为学生的职业目标为前提,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就在小学阶段就通过法令把艺术列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墨西哥还进行了以通识教育为目的的改革,把人文艺术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2.1国外人文课程设置
美国以往一直轻视人文教育,现在大力加强人文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比例。出名的康纳尔大学的室内设计教学,有下列人文课程:行为科学或心理学、艺术史或建筑史、人与环境导论等等,它们有30个学分,占总学期学分的比例近1/3。纽约室内设计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富含人文内容的课程有:设计艺术史、建筑艺术史、历史风格、人类文化学等,它们有近40个学期学分,占总学期学分的比例近1/3。从学校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艺术类学生教育,不仅体现在时代的进步,更大的特点是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学校的教学理念强调的不再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全面思维能力。
2.2国内人文课程设置
从中国知网查询,关键词为“人文素养教育”“艺术学生”的相关文献记录有237074条,普遍认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的设置上也偏知识轻道德。如四川美术学院的新媒体艺术系的四个工作室里,基础人文课程只占到所有课程的17%。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本科课程共有32门课程,人文课程只占到9门,不到总课程量的1/3。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本科课程设置里人文学科有:英语,语文,体育,政治类课程,作品赏析等,占到总课程31门约20%。我国艺术院校里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所占比例小,学校的人文氛围较低,人文课程的设置反映了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只重职业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人文底蕴的培养,而人文素养教育是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好的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丰富学生的精神,培养美好的情感品质。在目前的国内教育体制面前,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改革和实践。
3教育模式改革
本文认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模式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3.1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
艺术类大学生的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意志的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自立自强,良好的气质修养等健全的人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潜能,积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打造未来高素质的艺术工作者,实现以人发展为目标的“角色转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增加人文教育的课程
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需适当的增强比重,调整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开设一定的人文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使人文素质教育规模化地占据课堂,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重新明确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气质修养,从人文精神和思想,专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出发来完善课程设置。
3.3渗透“人文艺术”专业教育
现代的艺术教育中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程接纳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艺术专业作品欣赏,建筑,影视赏析,课外实践任务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修养来产生影响。其次,在专业课堂教育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底蕴,多维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4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需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定位。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不是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引导者。新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深入学生内心。在实践中,鼓励将这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和每一个授课教师的理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3.5加大学校政策支持
学校政策对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具有基础性影响,对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师和人文课程教师如何选择与组建,校内课程资源如何充分深挖、利用和完善,不同的高等院校采用何种力度互相扶持艺术人文教育,必然对艺术类人才培养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
4结语
教师素质高尚才能把智慧和良好的道德观念传播给学生,教师的传授,学校的重视加上课程设置的改革,才能为人文素养的传递提供保障制度,为良好的环境氛围打好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把德育教育改革深入到底。
参考文献:
[1]冯佳妮.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探究[J].教育时空,2015(3):142.
[2]尚佳.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21.
二、英美经典文学的教育功能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如何选择?教师必须指导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经典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得先向经典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经典的真正价值。读世人公认的名著,开卷有益。名著欣赏就是与伟人面对面地交流的过程。因此,阅读经典名著就是一条获取真理、提高个人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丰富大学生的情感。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是体验他人情感、震撼自己心灵的过程。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人生感悟浅薄,在形形的文学人物身上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人类复杂的感情。比如:霍桑《红字》中的海斯特传递给读者善良、宽容、忍耐,爱情、母爱与友爱的伟大等优秀的品质;梭罗的《瓦尔登湖》传递给读者的是大自然的纯美和宁静、人类的暂时孤独感、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不一样的美感。在实际交往中,这有助于增进对他人的谅解和信任,有助于和他人建立长久的友谊。感情丰富的人都富有同情心、爱心,善于为他人着想,心态平和,态度谦虚,敬重他人,知道感恩等基本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前提。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素质被行为化为乐于助人、礼貌待人、温文尔雅、乐观向上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感染和迁移的功能以及扩散与泛化的规律,这种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交际方式会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提高整体的人文素养。
(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首先,英美文学是世人公认的西半球的优秀人类精神活动成果,也是东方文化孕育长大的大学生们精神和思想营养的重要补充。千条人生路、万种生活态,每个人亲历边角而已。如果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感悟缤纷的世界、丰富的人生,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借鉴于优秀文学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其次,经典文学阅读有益于人的性格、气质塑造。英美文学名著是智者洞察世界、体验人生的智慧结晶,是伟人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思想成果,大都具有超凡的教育指导作用。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一直深刻而恒久地影响和感召着世人。
(三)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精力旺盛,富有激情,可塑性强。让他们充分认识文学对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指导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优秀文化。阅读中思想的共鸣、情感的波动将潜移默化的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阅读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女主人公卑微的出生、恶劣的生长环境、痛苦的遭遇,足以让当今的大学生反思自己应该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个社会、感恩这个国家、感恩父母无偿地给了自己这么多。当今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与进步,包括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文化价值观念等。在优越的社会环境、安逸的生活条件下,部分大学生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理想与斗志,重物质和利益,多多少少人生观发生着扭曲。国家正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国梦也就是十几亿中国人的个人梦。因而,大学生有必要运用文学赏析来打造精神、坚定信念、修正世界观、实现梦想。文学作品中传承着人类优良的人文精神,能够培育大学生理智、健康地追求真、善、美,能够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恪守道德防线、维护人格操守。
(一)丰富大学生的情感。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是体验他人情感、震撼自己心灵的过程。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人生感悟浅薄,在形形的文学人物身上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人类复杂的感情。比如:霍桑《红字》中的海斯特传递给读者善良、宽容、忍耐,爱情、母爱与友爱的伟大等优秀的品质;梭罗的《瓦尔登湖》传递给读者的是大自然的纯美和宁静、人类的暂时孤独感、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不一样的美感。在实际交往中,这有助于增进对他人的谅解和信任,有助于和他人建立长久的友谊。感情丰富的人都富有同情心、爱心,善于为他人着想,心态平和,态度谦虚,敬重他人,知道感恩等基本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前提。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素质被行为化为乐于助人、礼貌待人、温文尔雅、乐观向上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感染和迁移的功能以及扩散与泛化的规律,这种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交际方式会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提高整体的人文素养。
(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首先,英美文学是世人公认的西半球的优秀人类精神活动成果,也是东方文化孕育长大的大学生们精神和思想营养的重要补充。千条人生路、万种生活态,每个人亲历边角而已。如果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感悟缤纷的世界、丰富的人生,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借鉴于优秀文学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其次,经典文学阅读有益于人的性格、气质塑造。英美文学名著是智者洞察世界、体验人生的智慧结晶,是伟人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思想成果,大都具有超凡的教育指导作用。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一直深刻而恒久地影响和感召着世人。
(三)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精力旺盛,富有激情,可塑性强。让他们充分认识文学对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指导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优秀文化。阅读中思想的共鸣、情感的波动将潜移默化的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阅读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女主人公卑微的出生、恶劣的生长环境、痛苦的遭遇,足以让当今的大学生反思自己应该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个社会、感恩这个国家、感恩父母无偿地给了自己这么多。当今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与进步,包括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文化价值观念等。在优越的社会环境、安逸的生活条件下,部分大学生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理想与斗志,重物质和利益,多多少少人生观发生着扭曲。国家正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国梦也就是十几亿中国人的个人梦。因而,大学生有必要运用文学赏析来打造精神、坚定信念、修正世界观、实现梦想。文学作品中传承着人类优良的人文精神,能够培育大学生理智、健康地追求真、善、美,能够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恪守道德防线、维护人格操守。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信息意识是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在艺术院校,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利用网络和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普遍对信息的关注度都很高,在购物、交流、娱乐等这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信息活动方面也比较好。但是由于对一些潜在的信息意识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专业发展前沿知识了解得很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缺少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意识。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信息能力的保障。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主要来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普遍对网络、媒体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常用的信息技术和工具软件掌握得比好。但是对一些专业性很强、操作复杂的技术以及硬件设备等了解得很少。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满足基本的学习和娱乐之外才主动学习和应用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
3、信息应用能力
信息应用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信息实践和一定的信息环境。整体来看,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应用能力普遍较弱,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在日常创作中对各类资源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比较弱。对信息的交流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好,但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大学生没有切实掌握信息技术,限制了他们的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
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作为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大都形成了较好的道德修养,能够文明的使用网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
二、影响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原因
1、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多注重感性思维,对直观性、观赏性强的内容比较偏爱,他们大都从小学习艺术,在平时的学习中难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信息素养教育与自己专业的关联程度,不了解也不会使用专业相关方法进行信息检索和获取信息,没有利用现代网络或图书馆电子资源获取信息的意识,缺乏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动性。在涉及自己专业方面问题时甚至认为与信息素养相距较大,无需关注,久而久之,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2、缺乏有效的信息素养培养和教育机制
目前,在艺术院校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把对信息素养的培养简单的融合到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误认为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计算机基础、网络和多媒体等课程就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由于忽略了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价值和作用。
3、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普遍偏低
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国家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较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掌握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本不能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教学效能。然而,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艺术院校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在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通常会忽略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缺乏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薄弱。
4、学校信息素养氛围不足
艺术院校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大多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缺少课外的实践环境,信息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足,使得学生不能积极开展各种信息活动,缺少信息素养实践的平台。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认识,重视对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社会要求艺术院校大学生不仅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也必须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及应用的能力。当今的信息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日常的生活、购物、娱乐、办公、管理等都离不开计算机,这就要求人们具有相应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信息素养的要求使得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对信息资源的主动选择、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提高认识,培养信息素养的主动性,即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2、构建以信息素养为导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首先,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目前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要求与日俱增,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已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迫切需要和必修课。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信息素养为导向,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在信息意识方面增加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知识;在信息知识方面增加与专业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在其领域的应用;在信息能力方面,增加网上信息检索、信息处理方法与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知识;在信息道德方面增加计算机病毒、网络游戏、网络法规和道德等知识。其次,强化计算机实践,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于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载体,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促进学生间彼此交流和传递信息。课后,教师要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应用信息和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基于信息素养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进行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和应用,这既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将艺术专业相关知识融入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学用结合氛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艺术专业内容,能有效引导学生把对计算机的学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良好意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提高艺术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作为艺术院校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积极学习、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在教学中灵活、合理地运用。从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基本信息能力以及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利用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克服自身障碍,转变信息素养观念,主观上先接受信息教学的优势,结合艺术学院学生发展现状,有目的性地展开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搭建信息素养实践平台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除注重课堂教学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高等院校,搭建以局域网或者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平台,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方式,使高校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完成对专业基础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这种基于信息化情景的体验式实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结合课堂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外活动,既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所谓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新的数学教学要求上形成的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旨在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方面要体现出整体性、基础性以及前瞻性。在教育部出台的深化教育改革文件中,对核心素养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数学,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培养意义,要打造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加强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的体现。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如何,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怎样具体落实,以上便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体现教育本质诉求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学阶段重要的发展性科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科目和拓展性科目。在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的当代教育中,将核心素养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个性发展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更是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当适应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比如数学的相关概念、解题技巧、计算公式等,更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数学核心思想的培养重视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多层次要求。因此而言,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现代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以联系的观点整体把握数学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我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曹培英对此有明确的解释。他将此分为两个方面的层次,即数学整体视角以及关联数学内容,和六个具体的核心,分别是推理能力、抽象观念、模型构建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以及基本的运算能力。
(一)立足数学整体视角
从数学这门学科的整体角度去把握数学的核心素养,首先要了解数学的本质和数学学科在教育人这一块的意义。能够满足数学本质及价值的基本核心素养使数学当中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以及模型的构建能力。数学的推理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在两个命题判断中进行进阶性的转化,推理过程需要应用到数学知识中的诸多定理、命题以及运算公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的抽象能力,主要是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在数学学科中,能够将数学某些具体联系转化为抽象的概念,以概念形式把握数学方面的知识;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力,在问题的解决方面主要是针对一些与图形和数字有关的问题,通过构建基本数学模型,使问题变得更为清晰和明确,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以上数学中的三大能力是基本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能够体现数学科学的严谨性、抽象性以及应用性。在数学整体学科视角上,这三个基本核心素养在数学中又继续表现为数学交流、数学思维以及问题解决。
(二)关联数学内容
这是数学核心内容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中,主要体现出来的核心素养比上一层次更为复杂,如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以及数据分析、运算能力等等。而这些数学核心素养,其实与数学是分不开联系的。在小学数学中,以上核心素养明确表现课本内容中的认识图形、概率问题、数学基本运算问题。小学生阶段,需要注重掌握的核心素养是运算能力,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小学学生能够逐渐试着将数和形进行结合,树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核心思想。除此之外,小学数学学科中所体现出来的核心思想还有创新思想,创新思想也可以说是所有学科皆有的核心思想。所以说,数学核心思想与数学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的关系,掌握数学核心思想,要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刻的研读。
三、注重教学实践的具体落实
数学核心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将此不断进行实践应用。要以小学的理解能力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的路径探索。
(一)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养
以解决问题为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材是离不开的。教材当中的问题和知识是数学教学的精华部分。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公式、每一个概念、每一道例题,都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把握。于此同时,对于教材的解读还应该不断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根据教学内容实质,明确教材中的核心素养,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比如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时。首先要对其面积计算公司有一个熟悉的了解,能够准确地应用计算公式,并且相应地,能够将该问题当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模板。在解决这个问题当中,存在诸多的数学核心素养,如推理、空间观念以及数学模型构建能力等等。不管怎样,多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实践,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数学思想意识能力的提升。
(二)在知识和技能形成过程中融入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解决,重在形成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促进小学数学的发展应用。这个过程中,也要进行数学核心思想的融入。通过数学核心思想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思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举一反三。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讲到乘法这一章,出现许多乘法运算方面的问题,那么课堂上可以不单单限制于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运算,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的抽象问题具体化意识,增强学生的符号化思想,促进学生模型构建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感。
(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在解决一般数学问题时,都需要运用数学核心素养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体体现数学核心思想。比如在学习小数的乘除时,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题目,如自来水的收费问题等等。
(四)核心素养的培养重在坚持
任何一种素养的培养都要形成习惯才能体现其真正的意义。要想形成习惯,坚持应用是极为必要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不断积累历练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中,强调数学核心思想的应用,并在数学问题具体解决过程中,融入数学核心思想。除此之外,在课堂以外,也不能放松数学核心思想的培养,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念和概念应用于现实,积累实践经验,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坚持不懈,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培养。
结束语:总而言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首先要掌握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在解决问题实际中不断体现和融入数学核心思想,并坚持不懈,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最终养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