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煤矿灾害防治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7 10:36: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煤矿灾害防治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煤矿灾害防治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产量也十分巨大,但是我国的煤矿开采,不仅技术设备和开采方式落后,在管理制度与体制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由于我国对于煤矿资源的庞大需求,导致我国煤矿资源的大量开采,再加上这种技术上的落后和一些非法开采现象,导致了大量地质灾害的发生,对我国人民的经济和人身安全构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威胁。

一、 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

什么是煤矿的地质灾害? 简单来说,就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引发的破坏性的地质灾害。 煤矿地质灾害是煤矿灾害最为主要的种类之一,也是发生几率最大的灾害,属自然灾害,不仅会对煤炭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有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煤矿地质灾害总的来说,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煤矿开采引起的山体滑坡、地面坍塌以及泥石流灾害;第二,由于煤矿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污染等水资源方面的灾害;第三,由于煤矿开采引起的瓦斯爆炸、地震、矿井突水等灾害。 这些都是煤矿地质灾害显而易见的灾害构成部分,所以对于煤矿灾害的治理是当务之急,只有将煤矿灾害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才能使煤矿开采进入到一个正常、 有序、安全、科学的环境中去。

二、煤矿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征

2.1 煤矿地质灾害的成因

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纳总结后可以看出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煤矿的开采作业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规范制度进行开采,并且,在开采过程中并没有开展灾害预防工作。 其二,在煤矿的开采作业中,单方面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产量最大化,只重经济效益,忽视科学安全的开采方法。 其三,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在多年前,一些农民也加入到了煤矿开采的队伍中,并留下了一定的灾害隐患。 其四,在煤矿的开采作业中,不科学的管理和不规范的开采,最终引起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2.2 煤矿地质灾害的特点

不可预见性是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之一, 所以在处理矿山的关闭时,很容易就会留下灾害隐患。 其主要灾害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坍塌等,更有可能引发山体开裂和滑坡等较为严重的灾害。 这一类灾害往往不会很快发生,而会在矿山关闭后过了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如果这类灾害发生,便会对当地居民造成巨大的伤害。 除此之外,露天开采的煤矿在闭坑后同样会引发诸如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寻其缘由,主要是因为露天开采过的煤矿在进行回填时,容易产生高度差,并且矿坑越深,越容易产生高度差,这便是酿成灾害的罪魁祸首。

三、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3.1山体滑坡。 由于煤矿在开采作业过程中会堆放大量的矸石,这些矸石严重破坏了山坡坡体的原始应力平衡,是造成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

3.2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 。 由于煤矿在开采作业过程中,需要排出大量的空区地下水,这种做法会使得地下水分布变得极为不均衡,从而使地下空区出现水力坡和大面积降落漏斗的现象,从而引发地面沉降和地面坍塌。

3.3瓦斯突出。 由于煤矿在开采作业过程中 ,会将地下煤矿储气封闭系统进行破坏,从而使得瓦斯气体不能游离和吸附于密闭的煤层缝隙中,进而产生瓦斯突出的灾害现象。

3.4矿井突水。 在煤矿开采作业过程中 ,较为常见的灾害就是矿井突水,因其具有涌水量大和水势凶猛以及损失巨大等特点,所以应当得到更高的重视和更有效的预防。

3.5泥石流。煤矿矿山发生泥石流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泥石流会危及到煤矿开采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泥石流会危害煤矿矿山周围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安全。由于煤矿矿山的地质环境差,矿山废渣、尾矿的乱堆乱放,缺少了规范的管理,在汛期暴雨来临时,很容易出现泥石流灾害。

3.6 煤矿矿坑突水。煤矿矿坑突水现象常常发生,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以煤矿山为主,发生的突水事故多数是由于对煤矿进行滥采乱挖造成的,给矿井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4.1各个地方相关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活动,将当地人民的防灾意识提升起来。 在遇到煤矿地质灾害时,人们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进行自我防护。 在灾害频发地区,当地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煤矿地质灾害的监控和及时预警,并提出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尽最大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2在煤矿开采作业时,当地有关部门应当联合开采企业对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大力加强地质灾害的管制管理。 让煤矿开采避开人口高密度地区, 避开建立有生命线工程设施的地区,避开建筑物密集地区,避开山体稳定性不高的地区,严格监督开采企业,保证合理科学的开采,尽可能的减少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

4.3煤矿的地质灾害,虽然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和偶然性,但仍旧可以找出其内在的一些规律。 所以,做到科学的管理以及预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要杜绝一切乱挖乱采现象,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制度,并给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4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其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定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实地检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系列的防治规划和计划;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对当地煤矿企业要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检测制度与机构,建立并完善当地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

4.5查明活动构造,努力做好减灾、防灾工作,查明活动构造是做好减灾、防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各个种类的地质灾害都是以活动构造为地质背景的,而人类进行采矿过程中,会加速活动构造的进行,进而使致灾速度加快,最终使致灾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必须要查明煤矿区域之内的构造运动的性质、特征以及活动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合理安排采矿的规划,同时做好灾害的预测工作,制定防治方案,努力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4.6积极构建通风系统,降低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目前,无论是国有、集体煤矿企业,还是私人企业,都必须要执行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实行机械通风、上行通风、分区通风,同时逐步健全瓦斯检查的相关制度,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及时对超限的、积存的瓦斯矿井进行处理,绝对禁止携带香烟、打火工具下井,在瓦斯矿井中必须要选择安全性强、防爆性强以及矿用安全火花型的仪器设备,在放炮之前,必须要对矿井的瓦斯含量进行检测。

五、 结束语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矿开采率高,所以我国煤炭呈现出分布广、户数多、规模大小不一的特殊情况。 并且由于煤矿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原因, 我国煤炭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相当之严重,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还给当地矿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我国煤炭开采分布较广,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所以不能仅凭一种原因就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只有采用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大大降低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这样才能实现煤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娟,贡常青,郝文辉等.河 北唐山开滦赵各庄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22(3)

篇(2)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046-02

煤矿地质灾害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及特征分析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积极的作用,现阶段,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对施工过程中的开采行为进行反思,为施工安全着想,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和治理,避免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

1、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1.1 山体滑坡

开采过程中没有及时对坡体的应力进行分析,与原有的应力进行必要的对比,煤矿开采时产生的大量煤矸石堆砌后破坏了坡体原有的应力,打破了应力平衡,造成煤矿坍塌、山体滑坡。我国每年因山体滑坡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到数亿元,造成的人身安全事故更为严重,例如重庆某煤矿煤矸石倒坍,大量煤矸石沿着坡面推移500m,把14户住房夷为平地,导致3人死亡、18人失踪、24人掩埋、1人生还的严重后果[1]。

1.2 地面沉降

地下煤矿被大量开采后,地下几乎成为中空的结构,导致地面沉降或塌陷现象,导致这种灾害的原因是开采作业破坏了地应力平衡,影响了地质结构,地应力再次分布时使矿井地下围岩层或周围地表开裂移动,最终导致岩石破碎。

若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排除采空区的地下水,那么地下水格局将受到破坏,水土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大范围的漏斗现象与地表凹陷现象。地面一旦坍塌或沉降,将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地质灾害的破坏力也会加强,采矿区出现重叠[2]。

1.3 瓦斯突出

在煤矿开采之前,瓦斯以游离的状态吸附在煤炭表面或煤层的缝隙之间,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煤炭开采之后,开采区和周围地方的地应力受到影响,瓦斯储气封闭系统的平衡能力被破坏,瓦斯的相对稳定状态也被破坏,吸附在煤层之间的瓦斯释放出来,在自然环境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常常发生爆炸,引发火灾、中毒等严重灾害。

1.4 矿井突水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常发生矿井突水事故,矿井突水是由于地下水的整体结构被破坏,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影响造成的,这一现象势必会阻碍矿井内的正常生产。水势猛、涌水量大是矿井突水的主要特点,造成的损失也较大。目前,矿井突水事故已成为矿井安全的重要威胁因素。

1.5 矿井闭坑

地质灾害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矿区灾害的防治措施具有较短的时效性,所以在矿井闭坑后会遗留安全隐患。

地质灾害是山体崩塌,露天开采后,往往出现高边坡,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会出现山体滑坡或山体崩塌。

地质灾害是山体开裂、崩塌或地面裂缝,这些地质灾害在常见于开采较浅的地区,地面受到开采的影响形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往往会出现泥石流、坍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也就是说这些地质灾害不会发生在开采过程中,而是出现在开采之后的一段时间,灾害发生的诱导因素是外界环境的直接影响[3]。

2、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止措施

2.1 科学管理生产过程

煤矿地质灾害有其本身的特性,通过对煤矿地质灾害的分析探讨,发现煤矿地质灾害没有绝对的偶然性和规律性,从施工安全出发,为了避免地质灾害引发安全事故,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在煤矿开采前制定相应的生产方案,加强安全生产规章的宣传力度,禁止开采过程中的乱挖乱采。随着煤矿产业的发展和进步,煤矿地质灾害成为有关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煤炭生产企业也开设了安全管理课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以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采空区地质调研和应急预案

结合地质灾害的相关特点,可以发现很多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结构的不定向变化造成的。因此在煤矿的开采之前必须做好采矿区的地质调研工作,了解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和活动现象,及时找出安全隐患,做好应急预案,最大程度低防患于未然,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4]。

除了做好地质调研工作外,还要做好工程测量工作煤矿测量工作能为煤矿开采提供更精确的施工数据,提供更好的服务。测量工作主要是对每款给所处区域进行测绘和勘探,在进行测量工作的过程中,现对基本的地质参数进行测量,保证施工的精确度,另外必须对可能出现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反复的测量,通过理论数据的对比,实施必要的防范措施,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不断纠正施工人员的开采方法,及时做好指导监督工作。

2.3 科学开采,制定防治计划

煤矿地质灾害与煤矿的开采方式密切相关,在大多数煤矿企业中,开采工艺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依然沿用传统的开采方式,忽视了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问题的控制和掌握,导致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地质灾害频发,煤矿企业的经济利益会受到一定的损害。因此一些煤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开采方式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

煤矿开采作业必须秉持科学发展的观念,对传统的开采方式进行必要的反思,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完善。将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应用到当今的煤矿管理工作中去,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开采方式进行规范,避免盲目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导致地质结构失衡。应该预先对安全隐患制定必要的防治计划。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煤矿开采给环境带来的破坏,为了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在煤矿开采之前,必须预测到开采将要带来的后果,制定出防治灾害、恢复自然的计划方案。

2.4 防止瓦斯超标

在煤矿生产中,矿井中的气体大多是烷烃,甲烷占大部分比重,还有少量的乙烷、丙烷、丁烷、硫化氢和氮气等气体,以上气体在遇明火时就可发生爆炸,或者当氧气浓度达到10%,瓦斯浓度在5%-16%之间就会发生爆炸,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将此类气体爆炸的危险统称为瓦斯问题,由于关系到工人的生命安全和生产效率,所以瓦斯问题一直都是煤矿开采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对象,为了降低瓦斯对煤矿开采过程造成的影响,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煤矿企业应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要注重开采过程中瓦斯的抽取,瓦斯抽取是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善于结合现代电子传感器技术,建立完善的瓦斯抽取系统,另外,在煤矿开采之前进行瓦斯的抽取工作,做好防范措施,保证瓦斯的排放质量。

第二要做好瓦斯超标的防治工作,瓦斯超标的防治必须先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设定瓦斯应急处理机制。在传统的瓦斯检测中常以装有金丝雀的鸟笼放入矿井,一旦瓦斯浓度过高,金丝雀就会昏厥,金丝雀昏厥时的瓦斯浓度还不致对人体造成危害,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前撤出矿井,停止生产,待瓦斯浓度降低后再开始工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监测,采用合理可靠的电子报警系统,及时预警,一旦出现瓦斯超标,系统给予准确的报警信号。另外,煤矿企业还必须制定出有效的应急措施,当瓦斯超标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理,避免瓦斯事故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在瓦斯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控制明火和电火的使用,避免瓦斯爆炸[5]。

第三要不断提高工人的预警及采取措施的能力。瓦斯超标严重威胁着工人的生命安全和煤矿企业的的生产效率,在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及时预警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求煤矿开采工人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煤矿企业可以定期进行技能培训,进行必要的危险救援演练,提高工人应对危险情况的能力。

2.5 加强生态治理,提升矿区环境

结合我国的煤炭开采现状来看,大部分矿区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地质平衡和生态平衡,导致地质灾害频频出现。针对这种状况,煤矿企业必须对现有的工作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对矿区周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生态治理,提升矿区环境。生态治理涉及的内容较多,结合现阶段煤矿企业的发展,矿区的生态治理主要包括周边植被的恢复和地下采空区域的回填,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避免地质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引发坍塌等事故,降低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率。

结语

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不仅为环境的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还严重影响了地质结构的稳定性,致使煤矿地质灾害频频发生,阻碍了国内煤矿产业的发展,为能源的利用带来了影响。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必须秉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结合地质灾害的特征和诱发原因,对开采方式进行必要的反思,制定科学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寻找解决地质灾害的方法,维护矿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煤矿的开采质量,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能源。

参考文献

[1] 杨洋.探讨煤矿地质灾害特点与对策[J].辽宁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14):154.

[2] 左子木.煤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5,26(6):157,158.

篇(3)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09-1

1前言

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慢慢的开始和环境一起发展,从而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一体化发展。煤矿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引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并且危害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除此之外,地质灾害会给矿区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然而,近几年,由于利益的驱使,这就使得许多商人的经济活动没有充分到这些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地质灾害这一问题。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质灾害起着一个非常大的制约作用。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由于开煤弃石,这样会使得水土流失的现象加重;然而在煤矿中由于经常会抽水和排水,从而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以及矿区周围地下水资源枯竭的情况。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地震、岩爆、冒顶片帮突水、瓦斯爆炸以及地面开裂和沉陷的现象。

2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

在我国的能源中,煤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比重,这就使得煤炭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煤矿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煤矿行业的健康发展。煤矿地质灾害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例如:2003年5月13日,发生在安徽省芦岭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004年10月20日,发生在河南省大平煤矿井下一掘进面的瓦斯爆炸事故,这起事故导致了56人死亡,18人受伤。瓦斯爆炸事故使得越来越多的煤矿行业开始关注井下的开掘以及安全情况。由于地质灾害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就表明防治地质灾害势在必行。

3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3.1山体滑坡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的开采,从而会出现山体滑坡的现象。每一年由于山体滑坡从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2004年6月5日下午,发生在重庆市万盛区东镇新华村胡家沟社的山体滑坡,这起事故主要是由于暴雨冲刷而引起的,该起山体滑坡事故不仅给东林煤矿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周围的村庄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2地面塌陷

在煤矿开采之后,经常会出现地面塌陷这一严重的地质灾害。地面塌陷不仅会使得矿区的土地面积出现积水的情况,而且还会诱发山体滑坡,甚至会破坏了周围的耕地。2006年5月,发生在江西省瑞昌市横港镇楼下易村的地面塌陷事故,主要是由于苏家垅煤矿在开采的时候,由于透水,从而使得村庄的多处地面发生了塌陷,从而使得全村所有的房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

3.3煤与瓦斯突出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煤与瓦斯突出的事故。2006年8月4日16时,发生在忻州市宁武县西马坊乡大灰窑煤矿的有害气体涌出事故,这起事故造成了18人遇难。有害气体的涌出,会严重危害了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3.4矿井突水以及淹井灾害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矿井突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事故。由于煤矿突水事件会直接影响着煤矿的生产、效益以及安全。1996年1月5日,发生在肥城国家庄煤矿的煤矿突水事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的防治措施

4.1建立一个严格的地质灾害检查制度,并且生产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

相关的检查人员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的检查制度对生产环境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检查人员具体的检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定期的检查,从而可以保证生产环境的良好。第二,要对危险区的气体进行定期的检查,从而可以避免瓦斯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4.2不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从而能够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

由于许多工人对地质灾害知识的欠缺,从而对自身的安全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向工人们宣传地质灾害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工人们对地质灾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3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

由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一项重大而又艰难的工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从而能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不断减少。政府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如下:第一,要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并且要对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区以及易发区作出标记。第二,每年要组织一些相关的专家到易发区进行实地勘察,从而能够提出一些合理的预防措施。第三,要加大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的力度,从而可以对一些严重的问题进行制裁,这样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4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学的预报工作

对于每次发生的地质灾害,既有偶然性,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要求相关的负责人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且分析发生此次地质灾害的原因,这样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煤矿要不断规范自身的生产,在开采的范围进行开采,从而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了能够很好的防治地质灾害,这就要求煤矿要结合自身矿区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一个科学的地质灾害预报制度,从而能够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5结束语

近几年,由于煤炭开采的不合理,这就会引起岩层移动,进而造成地表沉陷,导致农田、建筑设施的损坏。煤炭的不断开采,这就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使得地质灾害事故的不断发生。除此之外,煤炭开采形成的大量矸石堆积在地面,既占用良田,又造成环境污染。煤炭的开采对大地、空气有严重的危害。目前,随着我国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矿山压力显现及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这就表明预防地质灾害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这就要求煤矿行业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使得煤矿行业向着安全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廷勇,白艳萍.广西华锡集团铜坑矿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2(12).

篇(4)

陕北地区地理概况

陕北地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陕北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储量丰富。

二、陕北煤矿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与诱因分析 

煤矿环境地质灾害一般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引起地质环境的反馈产生的灾害,以及由这些原灾害衍生的次生灾害。由煤矿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种类很多,陕北地区因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陕北煤矿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

1、开采煤矿时潜在的灾害类型

(1)瓦斯突出

瓦斯能够储气于封闭系统之中,并以游离状态或者以吸附的形式赋存于煤层的缝隙、孔隙之中,一旦出现地应力改变原有的平衡时,将封闭的空间破坏,那

么大量蓄积的气体将会外溢。在自然或者人为的某种作用下,会发生瓦斯突出爆炸、人员中毒以及火灾等安全事故。

(2)地面沉降和塌陷

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是对煤矿大量开采之后而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由于地下开采对采空区围岩的初始应力构成破坏,从而使这部分岩石发生了粉碎、冒落甚至是地表位移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地面沉降与塌陷灾害的发生。除此以外,在人们大量抽排地下水与采空区不断外扩的双重作用下,地下水的分布将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面积非常大的降落漏斗,那么地表将会相应地出现沉陷。

(3)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是指人类在挖掘或者采矿的过程中,当巷道揭穿导水断裂、积水老窿、富水溶洞,而导致大量地下水突然涌入矿山井巷的现象。矿井突水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也时常发生,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2、闭坑后煤矿采场的潜在灾害特征

陕北地区煤矿多位于中低山区,沟深坡陡,地形复杂,植被不甚发育,人们沿沟居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区内煤系陆相含煤建造,煤层厚度大,产状平缓,变质程度有一定发展。大型国营或集体制煤矿均采用冒落法一次采全高法,开采深度相对较大,煤层开采后,地表一般表现为大面积缓慢下沉,而小煤矿开采一般在煤层露头线附近,煤层埋藏浅,开采后地表一般形成串珠状塌陷坑。 

当采空区上覆地层为基岩时,地表变形滞后,采空时间较长,但变形对地表的整体性破坏较大,多形成有一定落差的陡坎;上覆地层为黄土与基岩成二元结构时,往往在塬区形成沉陷盆地,斜坡地带形成裂缝,农业生产中易于恢复,但它易诱发斜坡变形灾害。 

采空塌陷区位于山坡时,则多向下坡方向滑移,在坡度大于20°时可诱发斜坡重力地质灾害,而基岩区的采空塌陷比塬区地表移动变形范围大;不同地貌部位下沉值也有明显不同,山坡地带下沉值明显增大,塬区或山间谷地,地表多呈挤压状态,但沉降裂缝仍属张性。

(二)陕北煤矿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特征

群发性

采煤工程破坏地质环境的平衡,引起地质环境的反馈,其反馈行为所产生的灾害往往不是孤立的,常在矿区的某一时段形成灾害群。如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煤层自燃灾害等在矿区的某一时段同时或相继发生。

衍生性

直接地质灾害常常衍生一连串的次生灾害,形成一系列成因联系的灾害链。如顶板灾害—地面塌陷、地裂缝—毁坏耕地、破坏地表建筑物和改变地表径流条件,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

区域性

就各种灾害的内部联系而言,它们受一定区域性条件控制,如区域性构造条件,区域性煤系岩性组合特征、区域性气候条件、区域性煤变质条件、区域性地理条件的控制和影响。因此,在灾害的时空演化和分布上表现出区域性的特点。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陕北矿区的地质灾害主要以下错地裂缝及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影响的多方面性

煤矿地质灾害不仅影响矿区环境质量的各个方面,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而且影响到矿区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如从灾害导致矿工伤亡到对矿区群众心理影响,从直接经济损失到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由此引发的群众上访事件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正常工作,造成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煤矿地质灾害的诱因分析

缺乏有效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规划

众多的小煤矿中,多数既无地质资料,又无开采设计方案,更谈不上环境保护措施,加之各矿之间因争抢资源而破坏保安煤柱和越界开采,在村民居住区下直接开采而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从而引起各类地质灾害。

2、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不健全

采矿者环保和防灾意识淡薄,小煤窑开采前几乎没进行过任何环境影响评价,出了问题例行的赔款、搬迁,没有从根本上达到治理与恢复的目的,从而使灾害隐患得不到有效的防范。

小煤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随意开采,一方面易造成煤矿本身的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诱发地表地质灾害,对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陕北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的忧患意识

各地方政府、煤矿的上级主管部门必须要加强煤矿地质灾害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煤矿员工养成防灾意识,即使灾害真正出现在眼前,人们也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对其承受,宣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增强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

除此之外,煤矿的各级领导与广大员工还需要对自己煤矿的特点有一个全位的把握,同时对各种防灾方法、防灾措施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一些灾害频发的地区,要组织专家进行“会诊”,掌握灾害发生的规律,提高对灾害预测的准确程度。

(二)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对目前正在生产的煤矿,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访问、测量等手段,查明历史至今的开采范围,对开采强度高、采空面积大、采煤方法易引起沉陷的区域,进行分析研究,查明其变形规律,做好地面变形预报工作。加强小煤矿采煤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护知识的培训。

(三)做好危险性评估

对于地裂缝及塌陷,重点收集灭失煤矿和采空区范围资料,了解矿井的开采层位、层数、开采厚度与开采深度,上覆岩体土体的工程力学特征,了解采空区和出现地裂缝、塌陷的内在规律,对未来采空区进行监控。对崩塌和滑坡以矿区、山区和重要交通干线为重点展开调查,了解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已发生和潜在的崩塌、滑坡灾害的次生影响,进行危险性评估。对泥石流灾害以矿山开采区的主要沟谷为重点,详细调查沟谷形态、沟床坡降、沟谷坡度、集水面积、岩层倾向、碎屑团体物源等特征,对泥石流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

(四)预防瓦斯与煤尘爆炸的措施

1、防止沼气聚积的措施

一是加强通风管理,增加有效风量,降低沼气浓度,各采区和各工作面都应有独立的进回风系统。

二是建立健全瓦斯检查制度,严禁瓦斯超限作业。

三是工作面、掘进巷道停止作业后,若要恢复生产,需加强通风,检查瓦斯含量,无危险后方可进行作业。

四是对废巷、采空区要及时封闭,对盲巷封闭或设栅栏挂警戒牌,严禁入内。

2、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

一是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煤尘发生量和浮游煤尘量,可采用静压洒水或综合防尘措施。

二是消除引燃的火源,如消除井下火花(包括机械摩擦产生的火花),防爆设备失灵要及时更换。

(五)避免突水事故的主要措施

1、煤矿和小煤窑在采掘前,应探明所在矿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掌握矿区开采史和采空区分布情况,圈划水害威胁疑问区,制定井下预防水灾技术方案。

2、在与相邻矿井或煤窑(包括老窑)的积水区和生产区、含水断裂或破碎带两侧的可采煤层留设防水煤柱。

3、必须遵循“对水害威胁疑问区采取探水措施,探清和消除水害威胁后,才允许掘进”的原则。

4、凡遇到煤层变得潮湿、光泽变暗;巷道壁或煤壁“挂汗”;煤层变凉,工作面温度下降,水蒸气增大;顶板淋水加大或底板鼓起;出现压力水流,煤层出现水挤出的“嘶嘶”声或空洞泄水声;工作面沼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增加;老窑“死水”渗入,煤壁或巷道会出现挂红、酸度增大,水味发涩、有臭鸡蛋味等现象,应停止掘进,进行探水工程。

5、查明活动构造,规划煤矿工程活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查明矿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特点及活动程度、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或属不稳定易复活的断裂,分析、认识各种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及分布规律,合理规划矿区工程活动。

参考文献

篇(5)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现代人类活动也已经成为强大的地质营力作用到自然地质环境中。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的危害越来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下面重点介绍柠司煤矿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

柠司煤矿开采对矿区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地下开采所造成的地面开裂及塌陷,沟缘崩塌、滑坡,泉水枯竭,河水断流以及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周边矿山剥离堆土和矿渣堆积而占用土地以及淤塞河道而造成山洪或矿山泥石流发生的危险在水文地质条条件不明进行采掘活动时还可发生突水灾害;当临近老窑采空区周围区域进行采掘活动时还可发生透水、有害气体中毒等灾害

一、柠司煤矿开采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类型

(一)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柠司煤矿为采用地下开采的煤矿,由于煤层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土体冒落、弯曲变形并产生裂缝等而在地表发生大面积变形破坏,形成矿区地面变形地质灾害。表现面状下沉的地面塌陷和线状分布的地裂缝。

地面塌陷与地裂缝不仅破坏土地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在沟谷边缘处还易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据初步统计,目前柠司煤矿因采动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积已达1000公顷。

(二)地压灾害

地下采煤的过程中,同时要维护顶板和围岩稳定。如果对地下硐室不及时进行支撑和维护或维护质量不过关,则硐室围岩就会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遭到破坏。当工作面过断层、冲刷等地质变化时,在初采初放、末采过程中,尤其是当煤层顶板兼为软岩或复合顶板时,矿山压力表现明显,在地应力作用下,常造成顶板离层、切顶、下沉和垮塌,甚至造成采场大面积冒顶等地质灾害。

(三) 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是煤矿开采中发生的严重并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煤矿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因对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不明或资料掌握的不确切,也会发生突水灾害。柠司煤矿在建井期间曾在施工主副斜井时因对所穿越的煤层火烧区资料掌握不细,对灾害估计不足,虽预先对围岩进行了加固处理,仍然发生过小到中等突水; 由于对矿井南翼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够,在南翼首采面投入生产时也曾经发生过较大的突水灾害,严重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

(四)老窑采空区威胁

在柠司矿井中部河道两侧原分布有多达15个有采矿权证的地方小煤矿, 2009年,政府将这15个小煤矿进行了整合。目前柠司矿井北翼东临两个整合后的地方煤矿,井田南翼东部河道以南保留两个地方煤矿。

当采掘活动接近这些煤矿开采形成的老空区时,会受到与老窑贯通而发生透水、有害气体溢出等危险。

同时本矿采空区积水也成为采掘生产的潜在威胁。

(五) 煤层自燃

柠司煤矿所采煤层属侏罗纪中等变质的易自燃煤层,当氧气、温度等条件允许时,可发生自燃。由于矿井埋藏浅,采动裂缝往往与地表贯通,当采空区通道封闭不及时等因素同时作用时,可发生采空区散落的煤炭发生自燃的危险。

二、柠司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查明矿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提前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查明矿区内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寻找出隐蔽至灾因素,认识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时分析出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规律,合理规划煤矿开采活动,提前做好矿区井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二)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以降低瓦斯、煤尘及煤层自燃灾害

确保矿井通风,搞好“一通三防”工作,加强防灭火,是防治井下瓦斯、煤尘事故和煤层自燃的有效预防措施。矿井应配足风量,实行机械通风、分区通风、上行通风;禁止携带烟火等易燃物品入井,必须选用煤安、防爆型的电器设备;放炮前后必须检测瓦斯;注意防灭火;建立瓦斯检查制度及时处理积存的瓦斯。及时封闭与采空区沟通的巷道,对采完的工作面及时封堵,注意防止漏风等。

(三)加强采场顶板支护

在矿井建立矿压监测系统,对工作面顶板压力进行实时在线监测,根据周期来压、过变化带等时的压力显示及时移动支架缩短控顶距离,加强顶板支护,减小压力作用。当工作面在初采初放阶段初次垮落步距较大,在老顶尚未垮落时,矿山压力显现明显,支柱行程常会缩短,支架被“压死”,必须保证泵站额定压力,加强支护;工作面在末采阶段,因煤柱缩小,矿山压力集中且反复作用,使得工作面支撑压力增大且顶板异常破碎,常造成煤壁片帮,采场冒顶现象,因此在保证泵站核定压力的同时,还要采取工作面顶板锚固、挂网等特殊支护方式,保证回撤安全。

(四)对地表沉陷进行调查、治理

在工作面日常生产中,及时对地表塌陷范围进行调查,并设立标志牌,圈出塌陷区范围,禁止闲散人员进入。对塌陷区及时投入,安排治理。目前公司已经对北翼一条沟谷及其部分支沟进行了沟底填实和隔水处理;对北翼东区多个工作面采空区地表沉陷、裂缝,采用人工为主配合机械对裂缝进行开挖、填土、夯实处理,恢复生态平衡。已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

通过地表裂缝填埋,沉陷治理,既防止了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进入井下的威胁,也减小了采空区浮煤通过采动裂缝与地表大气沟通发生自燃的风险。

(五)超前探查老窑采空区

当采掘临近原地方煤矿采空区时,提前采取超前探查采空区工作,严格执行《煤矿防治水规定》“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防治水原则,通过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方法,目前已多次探到老窑采空区,确保了采掘生产安全。

(六)工作面顶板疏放水

通过南翼补勘及矿井水文类型划分工作,我矿南翼水文地质类型属复杂型,充水水源主要为风化基岩含水层水。在南翼水文条件不明朗区域,一直坚持开展工作面煤层顶板含水层钻探探查兼疏放水工作,确保了工作面开采安全。

(七)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在地质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在煤矿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首先,相关部门应清楚本地区的地质灾害状况,掌握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从而推测本地区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薄弱区域以及这些地质灾害发生可能带来的的严重破坏性,据此制定出初步的防治计划和措施。其次,应坚持每年组织专家组进行灾前、灾中和灾后的检查与研究,遵循“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最后,应完善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并完善本地区地质灾害监测机构体系,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加强对各相关部门的协调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的及时进行纠正,杜绝对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疏忽大意。

(八)煤矿企业应全面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员防灾意识

篇(6)

一、煤矿突水灾害地质条件分析

就我国煤矿的分布来说,大多煤矿地区都会受到暴雨、洪水、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等水源的严重威胁,很多煤矿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都比较的复杂,经常出现断裂和排水不畅等问题。大部分的煤矿区开采的深度比较大,水头压力不高,不容易排除突发水,如果发生突水灾害,就会给煤矿区带来严重的影响。煤矿突水灾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导致煤矿突水灾害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质构造

煤矿区的地质构造是造成煤矿区突水灾害的主要因素。其中,煤矿区的断层构造会破坏煤层的完整性,因而就减少了煤矿底板层的抗压能力。煤矿断裂构造的出现,使得煤层底板中形成了流水通道,煤矿底板层的导水性增强,如果工作人员的工作面接近了断裂,就很有可能会导致突水灾害的发生,威胁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由于断裂层的存在,使得煤矿区的底板层和煤层的间距缩小,隔水层的隔水功能也就得不到保障,导致突水灾害发生。

(二)含水层

诱发煤矿突水事故的原因和煤矿区的含水层因素也有关系,煤矿区含水层的含水量以及含水层水压大小都能对煤矿突水灾害产生影响。煤矿区含水层含水量的多少和发生突水的涌水量有直接的关系,含水层的含水量越多,突水的涌水量也就越多,其突水灾害也就越严重。含水层水压的大小会造成煤矿区底板突水,高层压水会导致煤层断裂或节理冲刷。因此,向煤矿区内的隔水层内渗透的水量也就越多,当高层水通过导水通道接触到煤层时,就有可能诱发突水事故。

(三)底板隔水层

煤矿区的底板隔水层是隔绝煤层和含水层的主要物质,底板隔水层的岩性组合越好、厚度越厚,其隔水功能也就越好。当底板隔水层的抗压能力大于含水层的水压时,煤矿区发生突水灾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底板隔水层和煤层是紧挨着的,如果工作人员在开采煤矿资源的过程中,对底板造成破坏时,就会对隔水层的隔水功能造成影响,致使突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四)人为原因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煤矿管理水平和灾害防治能力上还比较差,存在生产技术落后、违规采煤等情况,对煤矿区的水文地质勘测程度不够,对煤矿区水文地质的调查不够全面等,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煤矿区的突水灾害事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二、煤矿突水灾害防治措施

(一)断层突水防治技术

煤矿区的断层突水事故是煤矿区常见的一种灾害事故,断层事故造成工作人员工作的区域全部被淹没,或者出现煤矿井全部淹没的情况,严重威胁到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因此,要加强对断层突水的防治措施。采用封堵设计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预防断层突水事故的发生。其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将导水断裂构造进行封堵,通过打钻的方式,注浆到导水通道带。如果遇到不能确定断层、难以找到钻孔位置的情况,可以采用封堵巷道的方法,在突水的巷道中填充大量的骨料并注浆,可以大大的增强断层的牢固程度。

(二)采煤工作面突水防治技术

造成采煤工作面发生突水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采煤工作面和煤矿区下浮高压水的压强和煤矿区含水层的压强比较接近,或者小于含水层水压的压强,使得工作面的含水层受到矿压的作用,产生一定的破坏,造成突水事故发生。采用封堵技术对其进行封堵。在煤矿工作面可能发生突水的位置钻孔,对煤矿的塌陷区和采空区段注砂进行填充并注入浆进行加固。

(三)采用立体注浆技术

为了加快注浆堵水的速度,对矿区突水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在突水灾害发生以后,要根据突水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突水灾害的特点和发生突水灾害地区的煤矿地质构造,确定一个主要探查注浆孔,然后集中人力和物力进行快速钻孔。在钻孔的过程中,要查明发生突水区域的地质构造,为下一步的钻孔提供重要的依据,然后再进行大量的注浆,将煤矿区内的导水通道堵死,再采取分段注浆的方式进行注浆。采用这种立体的注浆技术,可以有效的控制浆液的流失。

(四)加强安全管理水平

篇(7)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仅次于美国。其中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日益增高,而其中占最大比例的当属煤炭。在我国工业尚未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今日,煤炭业的发展可以说与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党的十指出,要将深化改革进行到底,这其中煤炭业的改革就是重中之重。煤炭开采日益频繁的今天,地质环境所受影响已经立竿见影,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愈发突出,甚至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于是,逐渐有专家学者倡议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科技部批复了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实施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近日,科技部批复了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实施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煤矿突水、火灾等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2013BAK06B00)

1 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

矿井地质灾害指的是在矿床开采活动中,因大量采掘井巷破坏和岩土体变形以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严重变化,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破坏采矿工程设备和矿区资源环境,影响采矿生产的灾害。煤矿地质灾害属于矿井灾害中的一种,一旦发生煤矿地质灾害,轻则破坏地质环境,重则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煤矿地质灾害是由煤矿开采过程引起的。煤矿在开采时,开出煤炭,抛弃杂石,破坏水土,引起坍塌滑坡,同时在开采过程中由于过度用水,导致地下水干涸地表开裂,甚至引发地震,这些都是煤矿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7成以上来自煤炭,可见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超然地位。如不对煤矿地质灾害加以疏导排解,将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向上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不能只注重开采时受到的地面威胁,还应该加大力度防治井下作业的额外写,从根本上控制从业人员伤亡人数,真正建设出一个安全大国。

2 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煤矿地质灾害分成很多种,各有自己的特征和缘由。

2.1 山体滑坡

煤矿开采必然将原石和煤渣分别堆积在一起,堆积起来的物资可以轻易改变整个矿区的重力场,有的会破坏原始矿山的平衡,进而诱导山体发生滑坡。滑坡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财产损失是不能单纯以数字来计算的。比如2014年9月3日21时12分,重庆云阳县江口镇永发煤矿山体滑坡中最后一名矿工的遗体找到,至此被埋的11人全部遇难。

2.2 地表下降

地表沉降也是煤矿地质灾害中一种常见的灾害现象,有的地区出现深坑,天坑,漏斗区域。地表沉降是因为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工程将矿区岩石的应力场破坏,导致岩石破碎,地表位移。此外,由于地下被开采一空,地表水不停向下渗透,进行重新分布,水压增大。如此一来,重新分布的地下环境遇到坡度便造成大面积的不均匀沉陷。近年来,我国多出地区相继发生了“天坑”现象。比较著名的有河南山西地区的天坑。

2.3 瓦斯泄露

瓦斯又称煤层瓦斯(gas of coalseam)、煤层气。从煤和围岩中逸出的甲烷、二氧化碳和氮等组成的混合气体。瓦斯是在煤炭储存层的缝隙中不断压缩的封闭系统中不断形成的。当煤炭开采时,工程极易打乱原本矿山的应力场,造成矿山重力不平衡。封闭系统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始泄露瓦斯,一旦遇到明火,就容易发生大范围爆炸、中毒、塌陷事故。2014年9月4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山区新久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该事故造成4人死亡。

2.4 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在煤矿作业中也是偶有发生的事件,它直接影响到该煤矿的经济效益以及矿区人员的生命安全。矿井突水指的是掘进或采矿过程中当巷道揭穿导水断裂、富水溶洞、积水老窿,大量地下水突然涌人矿山井巷的现象。1996默哀吗8uie4日,太原市接连几天大范围降雨,引发了山体边缘的坍塌现象,还时有滑坡和洪水现象伴随而来,在洪水夹带作用下,部分矿区出现了泥石流现象,堵塞了泄洪用的山谷,导致官地矿大面积遭灾。546名矿区人员被困井下,矿区附近经济遭遇毁灭性打击,直接造成整个地区经济损失超过两亿元。这一案例成为后来人学习防治地质灾害的经典案例。

由于煤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具有不可控性,因此不但在开采过程中会引发事故,在开采结束后,也会留下灾害隐患。这种隐患将导致上述四种灾害的发生,一旦发生,在闭合的矿区土地上方的设施,作物等都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安全得不到保障。

3治理煤矿地质灾害的措施

3.1 提高全民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只有将安全意识根植入每个人心中,这样才能让矿区人员在作业时顾及生命安全而规范作业;让人民在生活中不一味的破坏环境大砍大伐;让管理者在制定计划时,因地制宜,不盲目盲从。加大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可以带动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即将发生的灾害做到扑杀、遏制甚至杜绝缓解。

3.2 科学制定计划,合理进行开采

顶层设计决定了整个开采工作的高度,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从制度上规范相关人员的操作。煤矿开采工作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在获得许可经营证后,远离人口稠密地区、地质稳定性差的区域,科学设置安保设施,加强矿区内外的管理监督活动,规避只顾经济效益不顾人民死活的采掘活动。

3.3 建设防御灾害相关工事

以防代治是一项我们经常使用的防御措施,未雨绸缪,提高矿区防御工事工程的材料质量,增强地基牢固性,提高矿区民居抗灾能力,加强建设防御工程,可以在灾害发生时有效降低灾害的破坏性,挽救矿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另外还可以采用加强对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对矿区居民进行灾害演习,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以防瓦斯爆炸等综合措施来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

结语

我国地广物博,造成了我国煤矿地质特征多变的特性。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特征,分别进行防御治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只有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罗晓灵.论四川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问题[J].四川地质学报.2014(03)

[2彭述刚,王巧,董少坤.基于决策树的地质灾害信息提取研究[J].大众科技.2014(04)

篇(8)

中图分类号: TD167 文献标识码: A

煤炭是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储量更为重要。随着煤炭资源需求的增加,近年来煤炭生产企业井喷式的开采严重的影响着矿区环境资源、诱发地质灾害和导致环境污染。不同地域矿山开采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露天和地下不同的开采方式诱发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也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导致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地质灾害以及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性的危害,严重威胁着矿区周围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严重制约了内蒙古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

1 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1.1内蒙古中西部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平川、丘陵谷地盆地分别占全区53. 4 %、20 %、8. 5 %和16. 4 %。戈壁沙漠、沙地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40. 1 万km2 。其中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及阿拉善等地区年降雨量不足200mm ,蒸发量高达1600 ―2000 mm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该区域煤炭储量又非常丰富,由于历史及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管理导致了矿区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发生,这些滞后发生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为露天开采过后的煤矿虽然在后期进行了回填作业,但是由于回填土质的不同以及回填高度的差异,在一些开采较深矿区尤为明显,将会导致后期隐藏的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

1.2矿井水、露天矿坑水、洗煤废水、煤矸石山淋溶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植被和矿区河流。矿区煤炭长期堆放大风扬尘产生煤粉灰、煤矸石长期风吹日晒大风扬尘、矿井排风有害气体、煤矸石自燃和煤层自燃污染等造成矿区周围大气污染严重。其中像乌海市的乌达跃进选煤厂矸石山燃烧区附近SO2平均浓度为10. 69 mg/ m3 ,超过国家标准70 多倍,H2S 平均浓度1. 57 mg/ m3 ,超过国家标准150 多倍,造成矿区周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地下开采的矿区闭坑后可能会发生地面沉降、塌陷以及表面裂缝等地质灾害,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甚至会引发山体滑坡以及山体开裂等严重后果,将会给周围人民的生活及成产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

2矿山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在矿山环境治理时,首先考虑的是矿区周围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保护矿区周围居住地避免遭到矿山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的影响。

2.2综合治理。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地质分布及不同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治理时选择的方法不同,治理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综合治理才能有效的进行因害设防,减灾减害。

2.3注重效益。煤矿资源的开采本质是为了获取利益,所以治理的过程中注重效益也是原则之一。矿山环境治理应在遵循生态环境优先考虑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利益。针对不同矿山的具体环境情况,危害的大小,危害的缓急以及治理资金的充裕与否,选择最合适的治理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多措并举。仅仅利用工程措施治理矿山环境降一定程度上违反注重效益的原则,因为工程措施虽能根治环境问题但般都会有投资较大的特点,而生物措施可刚好弥补工程措施这一缺陷,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3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

3.1地震、矿震。矿震是由矿山冲击或者矿山岩爆引起的,指的是在开采过程中矿柱或者受支撑力较大的岩石,脆性煤等,在一般的压力之下不会发生大的震动。然而随着开采的深入,随着表面压力的增大,其所承受的压力将会达到微妙的极限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将会向自由空间内释放巨大的能量冲击,并向坑内大量的喷射、散爆,给矿山带来巨大的灾难。此类灾害在开采过程中或在打隧道的过程中引发的小型地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时有发生。实践证明,地震或矿震有着天然地震的某些特征,若矿区周围存在着较大天然地震则矿区发生地震的几率将会明显增加,其强度与人为开采的深度和强度是成正比增长的。所以煤矿在开采之前,首先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部门根据安全性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地震预防要求,当所有要求条件满足之后方可进行开采作业。

3.2采空塌陷。此类地质灾害均在事发前并无任何预兆,往往都是瞬间发生的,具有时间短,破坏力大等特点,需要重点进行防治。在所有煤矿地质灾害中,塌陷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可在煤炭开采之前,对矿区周围地质进行全面监测,充分了解地面的沉降规律及区域。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易发生沉降区域进行重点防治,采用抗变形技术以及加固技术以抵抗地面的变形,还要明确开采的区域,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区域不得进行开采。

3.3开采区域突水涌水,涌泥,瓦斯突出。由于矿区具有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若开采煤矿之前对实地的考察不充分,造成对开采过程中内部涌水的估计不足。在开采设备工作时,开采区域周围水体在水本身压力和矿区岩石压力作用下,将会通过矿层的薄弱处以及岩石断层、岩石隔水层等位置进入开采区域。打穿透水断层,可能会突然遇到暗河或者水溶洞的情况,地下水或者地面水就会趁机大量涌入,而在应对措施不齐全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将会受到严峻的生命威胁。此类灾害发生同时,大多还会伴着泥涌,不仅使得矿坑被堵塞掩埋,而且将会掩埋施工机器并工作人员,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对整个矿区都会造成不可修复性的打击。为了能在开采过程中有效的防治地下水,泥等涌入井下,避免井下被淹没的危险,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是私人企业,都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涉及的相关规定,良好的通风系统以及方便快捷的人员撤离通道必须在施工之前就应建立完成,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实时的对矿坑内的瓦斯含量,渗水情况,地质结构等进行监测,如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的进行人员撤离并迅速组织人员对隐患进行排查,直至隐患接触后方可允许人员进入。

3.4开采结束后隐藏地质灾害。由于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实施治理相关措施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地质灾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和滞后性,这就导致了煤矿在关闭后仍会存在着一些地质隐患。煤矿的开采要制定严格的开采规范并组建监督部门进行实时监督检查,坚决杜绝私挖乱采的现象发生,并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在总的开采规范的前提下,结合开采矿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开采的具体方案并配套相应的预报制度流程,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4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策略

4.1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强化相关环境保护部门行使监督实施的权利,完善制度体系的建设,促进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从法律的角度上强制性监督相关工作的实施,强化治理恢复矿山环境工作。

4.2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方面人才的培养。要加大矿山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矿山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开采人员,对于开采后要及时的对该矿区进行合理有效的环境恢复工作,只有全民存在这样的意识才能切实有效的推动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的进行。

4.3加强矿区废物,废气,废水的回收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废物,废气,废水的处理方式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有效,采用高科技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推动矿山环境的治理恢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开采过程中及时的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对于矿山环境的治理与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4.4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地位。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矿山企业是矿区环境的主要破坏者,理应作为开采后环境治理与恢复的责任主体。企业治理将会比政府治理更加有效,因为企业在不断的开采作业中,对治理恢复环境的成本与效益更加了解,更加有利于进行矿山环境的恢复工作。

4.5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开采许可证明体系,在取得开采许可证的时候让企业缴纳足够的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这样才会促使企业去更加积极的治理恢复矿区周围的环境;改善企业成本核算标准,将开采过后环境的治理恢复成本都纳入矿山企业成本中。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开采过后矿区环境的治理与恢复需要相关部门长期的监督以及有效的引导。另外,还要注重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相关技术开发,通过各方面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实现矿业的绿色开采,为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亮平;煤矿地面塌陷地质环境类型及其恢复治理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篇(9)

关键词: 地质灾害;评估;预测;防治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s;assessment;forecast;control

中图分类号:TD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044-01

1工程概况

矿区位于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东西长23.4km,南北宽1.5~4km,面积50km2。井田位于矿区东南部,范围东南-西北走向长4.6~6.8km,北东-南西倾向宽2.7~3.4km,面积约18.35km2。

2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矿区属大陆性气候,夏季多阵雨,冬季少雪。最高气温30.5°C,最低气温-26°C。年降雨量152.2mm,年蒸发量2105.4mm。全年风向以西风为主,年均风速2.4m/s。

2.2 地形地貌矿区地处天山山系内之山间盆地,呈条带分布,周围高山围绕,自然坡度3-50°,局部80°以上。艾维尔沟自西向东纵穿矿区,沟底海拔标高由西向东由1900m逐步降至1724m;沟两侧为冲积阶地,宽300~800m。河谷两侧阶地上有第四系、黄土沉积,植被覆盖较差,南北两侧发育着“V”字型冲沟,沟深坡陡,基岩,植被稀少。矿区有四条沟谷较发育,发育规模基本一致,谷底切割宽度35~120m,切割深度百余米,起源于矿区以西分水岭,切割地层为侏罗系(J),延伸方向自西向东,矿区段流经长度约2-4km,沟口位于冲积阶地后缘,沟谷两岸、谷底植被覆盖较差。

2.3 地层岩性井田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为石炭系,三叠系小泉沟组,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石炭系地层在井田东部、西南部都有少量范围分布,小泉沟组仅在井田东北角有小范围出露,井田东部及东南部有大面积八道湾组地层分布,三工河组地层在井田西北部有小面积分布,西山窑组在井田西部有大面积分布,在井田中部大部分地层被第四系覆盖。

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评估区属基岩山区,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现状条件下存在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3.2.1 崩塌评估区现状条件下潜在崩塌地质灾害分布于艾维河两岸,其东岸为岩质岸坡,西岸为第四系含漂石卵砾石层岸坡,岸坡接近直立,高度约20-30m,岸坡存在潜在崩塌隐患,崩塌影响面积0.015km2。

评估区其它地段发生崩塌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2.2 滑坡评估区艾维河两岸岸坡虽然接近直立,但坡体无软弱滑动面及地下水的作用,因此评估区不具备滑坡的条件,现状评估滑坡地质灾害不发育,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2.3 泥石流实地调查和访问得知,未发生过泥石流引发的人员伤亡事故。评估区现状条件下泥石流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2.4 地面塌陷评估区现状条件下有采空区分布,已有采空区分布面积约0.126km2,采空区埋深小于导水裂隙带高度。现状对地面设施、人及地下采矿活动的安全造成威胁,现状评估危害程度大,危险性大。

3.2.5 地裂缝评估区未发现区域构造性地裂缝,所以现状条件下地裂缝灾害不发育,危害小,危险性小。

3.2.6 地面沉降评估区内不存在大规模抽取地下水和油气的活动,现场调查也未发现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地面沉降不发育,危害小,危险性小。

4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评估区地面工程建设工业广场、生活区、矿区道路主要选在评估区地势较平缓地段,地面建设已基本建成,今后地面建设中不会有大挖方形成的高陡边坡,地面工程建设过程引发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的物源为工程建设过程中排放的废渣石、煤矸石和炉渣堆放;矿区地面建设已基本建成,今后排放的废渣石较少,由此引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煤矸石和炉渣排放量较少,且堆放地远离低易发泥石流沟道;因此由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5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经现状评估、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评估区内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不发育,预测评估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因此工程建设遭受上述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评估区内存在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其危害程度大,危险性大;因此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危害,其危险性大;评估区存在低易发泥石流沟谷,因此工程建设易遭受低易发泥石流的危害。

6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篇(10)

[中图分类号] P34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3-33-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煤矿行业便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虽然近几年,煤矿行业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瓶颈,但不可否认,煤矿资源依然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要能源,是维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煤矿资源开发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水文地质工作能否落实到位。就目前我国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现状而言,出现了很多不利于煤矿资源开发的现象。比如,部分煤矿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再重视煤田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缩减了水文地质工作的勘察程序和时间,盲目开发和生产的现象屡禁不止,煤矿开采事故频发,不仅给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还会带给煤矿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时还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鉴于此,煤矿企业必须要在煤矿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水文地质工作,确保将各项水文地质勘察措施落实到位。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煤矿水文地质工作的现状,然后对煤矿水文地质灾害的类型以及影响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煤矿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我国煤矿水文地质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当前我国煤矿水文地质工作的现状

(1)防治工作较为被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不同地区的煤矿,其水文地质灾害也有着一定的差异。鉴于此,煤矿企业就必须要重视水文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争取将灾害的苗头扑灭在萌芽状态。但是,目前很多煤矿企业存在着严重的“轻防范、重治理”的思想,只重视灾害发生以后的治理工作,而忽略了灾害发生前的防范工作,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某些灾害,一旦发生,往往就会是企业致命的打击。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在煤矿水文地质工作方面处于被动的状态,灾害不发生就不重视。

(2)防治技术有待提升

随着我国煤矿资源需求量的上升,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煤矿的开采量也在不断上升,开采面积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大,水文地质灾害的威胁程度也在随之加剧。鉴于此,我国煤矿企业就必须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处理现阶段的水文地质灾害,以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还极为落后,很多成熟的防治技术未得到有效的推广,很多监测预管手段都没在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3)防治目标不够明确

煤矿水害出现的主要因素有3点:水源、水量和导水通道。在这三大因素中,前两者是比较容易查明的。而导水通道却很难查明,往往很多突水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未对导水通道进行预知而造成的。目前,部分煤矿企业在水害防治工作中的目标不明确,往往只是对水源和水量进行监测,而未对导水通道引起足够的重视。

2煤矿水文地质灾害的类型以及影响

(1)矿区水文地质灾害的类型

造成矿井水害的通常有地表水、老空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这几种水害类型较为常见,影响较大,另外还有一种新型水害类型为离层带水,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水害类型及其表现如表1所示。

(2)水文地质灾害对矿区的影响

水文地质灾害对矿区的影响是极大的,不但会降低煤矿资源的开发进度,同时还会给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煤矿企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①影响矿山采矿安全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矿区安全事故都是因为矿区发生水害,造成淹井、塌井等安全事故或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②影响矿山工程的进度和经济效益

若地下水大量汇集进入采掘工作面,引起工作环境恶化或排水困难,会导致采掘工作很难进行,进而降低了整个矿山工程的进度。

矿山工程进度显然和经济效益是挂钩的,另外地质水害加大了矿井正常生产成本,从企业利润收益来看,这对矿井的经济效益是起负影响的。采矿毕竟是有风险的行业,一旦发生事故,对矿井的设备设施都是毁灭性的。从这些方面来看,矿区水文地质水害严重制约矿区的经济发展。

③影响矿山地区的环境

在岩溶充水矿床地区,若向外排水的时间过长,就会致使大量的颗粒泥沙随水流排出溶洞,溶洞原有的力学平衡被破坏,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溶洞坍塌。若再遇上强降雨天气,矿井便会被流入的地表水淹没。这不仅破坏了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还会给矿山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3煤矿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提高安全意识,重视预防工作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安全问题。安全生产是保证煤矿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是促进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新时期,在矿区开采煤矿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将工作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加大水文地质工作的落实力度,严格分配防、治水工作的责任,根据当地矿区的地下水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和规律,制定适合当地水害治理的防治方案。

(2)强化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

在煤矿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采用钻探、物探等技术有目的的对井下水以及地面水进行勘探,获取准确的水文地质信息,完善水文地质的观测工作,并严格遵循“预防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将水害防治措施落实到煤矿开采的各个环节,并制定出长远的防治水规划,以此确保煤矿资源开采的安全性。

(3)进一步完善井下防治水措施

地下水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鉴于此,煤矿企业必须要在不同季节,对矿区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提前的排查和预防,确保将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时期。对于井下工程,必须要编制专门的安全制度,并制定防治措施。在施工现场,必须要配备专业的防治水人才,进行现场盯查,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4结束语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水文地质工作对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及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在煤矿水文地质工作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必定会将水文地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逐渐提升,让其为我国煤矿资源的开发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缪协兴,王长申,白海波等.神东矿区煤矿水害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27(3):285-291,298.

篇(11)

(1)煤矿开采对植被、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矿区地表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煤矿开采时,必然会造成大面积毁林毁草,致使水土流失,从而引发土地沙漠化。防治措施:建设单位做到:矿井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2)矿坑排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矿区为了正常生产,需疏排矿井水,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植被枯死,从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另外,矿井产生的各种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如不处理,可造成地下潜水和土壤污染,直接污染其附近水源。防治措施:设计部门应考虑防范措施。(3)煤矿生产对地面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开采,矿井必将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使煤层顶板失稳下沉,出现地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面变形,重者可使地面建筑物、公路、管道等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防治措施:在采掘中应注意保护建筑物、公路等地面设施。保安煤柱应留设,采空塌陷区应及时回填,恢复植被。(4)固体废弃物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煤矿主要固体废弃物为井巷掘进的废石及煤矸石,废弃物堆放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有:侵占草原和耕地、减少土地资源,污染土壤;废弃物中有害元素因降水的长期淋滤往往富集在水中,污染水资源。防治措施:煤矿生产时废弃物堆放尽量少占草原和耕地,堆放处应铺设隔水的粘土层,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二、地震与矿区稳定性

据中国地震局主编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本区所在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烈度相当于Ⅵ度。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境内曾发生5.9级地震,锡林浩特市、赤峰市等地有感。防治措施:矿区地面建设时必须采取防震与抗震措施,防患于未然。矿区内目前尚未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自然状态下不会有不良自然现象发生。因此,地壳的稳定性较好。

三、地质灾害

(1)矿井生产往往形成大面积采空区,放顶后出现地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面变形。从计算结果分析,导水裂隙带(包括最大冒落带)最大高度未达地表,但采空区放顶后,弯曲带(整移带)可能波及到第四系。另外,采空区放顶后,部分地段导水裂隙带达到了第三系松散层,松散层会对矿井直接充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引起某些地段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防治措施:采掘中应注意建筑物及公路等地面设施保安煤柱的留设,采空区及采空塌陷区应及时回填,恢复地面植被等综合治理措施。(2)地下水的污染。矿区地下水的污染源有矿坑污水、煤矿工业及生活废水,矿坑废石、煤矿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有:一是液体废弃物防治。积极引进矿井生产新技术,发展无污染新工艺;重复利用废水,减少污水排放量;加强技术改造,实行废水资源化;坚持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生活饮用地下水源必须设置卫生防护带,上游或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有各种污染源存在。二是固体废弃物防治。首先要发展无废工艺,减少废物生成量,土地复垦;其次是要开拓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新途径,即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物质,以获得新的用途;最后是要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减量与净化处理,并选择安全排放场地,不但能防止地下水污染,而且还能防止土壤的污染和减少土地的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