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龄化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由此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一个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强调人群作为一个整体的老化,而不是单独的一个个体的老化。个体的老化是不可逆转的,单向的,而人口老龄化则是老年人口数量在总人口数量中相对比例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则是可以逆转。用于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有老年人口比例,人们也称老年系数,主要是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方法,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中,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日益凸显,专家就此现象做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据2011年日本高龄社会的白皮书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1日计算,老龄人口高达2980万人,可以占到总人口的比例为233%。与2010年同期的2956万人,231%相比,人口增加了24万人,上升了02%,由此可见,老龄人口数和所占比例都创造了历史新高。从年龄层次的方面来看,70岁以上老龄人为2197万人,占总人口的172%,比2010年增加68万人,上升了06%,75岁以上老龄人数为1480万人,增加了53万人,上升了05%,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866万人,增加38万人,上升了03%。
老年人口指数指的是65岁以上人口占15-6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率,1950年日本老年人口指数为83%,1970年为102%,1990年为173%,2000年为255%,2003年为284%,预计老年人口指数今后还会以不可低估的速度继续增加,预计2025年将达到48%,估计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中,大约有2人负担1个65岁以上的老人。
三、人口老龄化在各方面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源泉总体上来说可分为劳动投入量增加,资本投入量增加,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通常我们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是通过劳动力人口减少导致劳动投入量的不足造成的。再就是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退休年龄提高,老年人有不储蓄的倾向,社会居民总储蓄下降,造成国家整体储蓄减少,进而投资运转资金减少,有可能阻碍资本存量增长。在人口老龄化社会,劳动投入量减少和资本存量下降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该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什么。如果这个国家是劳动集约型经济,由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劳动投入量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较大;如果是资本集约型经济,劳动投入量减少造成的影响或许不如资本存量下降对经济的影响更为广泛。
据统计,上世纪日本经济曾经高度增长,这样的影响是极为罕见的,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迅速转移,这样的变化是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工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进而拉动了国内需求,从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也就是大量的劳动投入促进了需求的增加,实现了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可以说人口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通过各种实证分析证明,不仅日本,整个亚洲也是如此,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储蓄率下降对经济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不仅造成劳动力减少,而且资本储蓄率也会降低,按照“生命周期恒常所得假说”,国家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引起居民储蓄率下降,结果有可能阻碍将来的资本储蓄,进而影响资本投入。
1990年以后日本国内的储蓄率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政府储蓄额的减少所影响的。在1990年以后,日本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由于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居民储蓄减少,由居民储蓄率下降引起国内储蓄下降。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期,除了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各年龄段的居民储蓄率呈现缓缓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居民储蓄率出现平缓或稍有下降的趋势。以年龄段划分,30多岁储蓄率最高,随着年龄增加,储蓄率稍稍下降,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储蓄率急剧下降。但是,上班的老年人每月的储蓄在其所得的10%以上,没有发现老年人不储蓄的情况。从支出方面来看,人们通常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凸显,居民储蓄率下降,家庭消费比重增加,设备投资比重相对下降。同样的情况在发达国家,这种长期性的倾向具有共性。在低储蓄率的情况下,设备投资的增长则可能相对的会放缓。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福利方面的影响
过多的老龄人口会加大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使国家财政在社会福利体系的财政支出增加,造成社会保障基金收支不平衡。急剧的人口老龄化引起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从而造成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在日本,社会保障支出分为医疗、年金、福利等三类。上世纪90年代前期,随着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加,医疗和年金支出增加。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因医疗制度改革,医疗支出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加速,年金支出增加。2004年,为了确保长期支出与负担的平衡,构建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制度,通过改革,在宏观上使年金支出费占经济的规模基本稳定下来。从现在的状况来看,随着老龄化的发展,社会保障支出将增大,当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状况出现恶化时,政府的财政赤字也将增加,宏观上国内储蓄率则进一步下降。另外,政府财政收支和由人口老龄化等导致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恶化,又造成财政赤字增加,产生投资的压力。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止对经济产生影响,同样的会对消费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消费占GDP的比重增加,消费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按家庭的消费目的最终消费支出分类,按年龄分类的消费比重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保健医疗、电费、燃气费,自来水费的比重提高,而交通、教育费将下降。因年龄增长,身体健康原因,保健医疗费用增加;因离职在家时间增加,电费、燃气费、自来水费增加。因不上班交通费减少,因抚养的小孩少教育费减少。通常来说,老龄人口与其他人口的消费结构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在消费方面服务性支出的比重有所增加。相对的持有耐用商品的情况比较多,在新增支出方面主要是保健医疗方面的支出。人口老龄化造成劳动力人口的不断下降,劳动投入量不足,社会储蓄率下降,社会福利负担增加,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劳动力不足产生的负影响则可以通过引进国际人力资源,提高退休年龄等加以部分抵消。
面对日本现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种种影响。日本政府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已经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去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制,通过各种渠道去尝试解决现在已经出现并日益凸显的老龄化的问题,日本政府的有关政策的实施对日老龄化日益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抑制作用,但是也不能从根本上绝对的扼杀。这些成效的取得无论是对人本社会自身还是对世界其他正面临这个问题的国家都是一个很好的先例,各国政府也是积极努力的去改善当前老龄化趋势。
参考文献:
[1]侯建明,周英华.日本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10(4).
1 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77亿,并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30%,也就是说3个人中间就有1个是老人。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被赡养的老年人相对增加,劳动人口相对减少,会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老龄化形势尤其严峻。
2 老龄化的危害
据统计,目前我国26个省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到了2033年左右,由于人口老龄化达到了顶峰,将结束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迎来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达60%~70%和40%~50%的严峻的20年。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都要求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总数将超过1000个。而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绊脚石。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交互推进中,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引起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的逐步实现而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劳动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人口构成情况不容乐观。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日益的加剧,最终还是会导致城市青壮年劳动力下降,将导致长期以来推动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乃至消失,进而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短缺情况,出现“用工荒”,使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成本提高,加大城市化进程的代价,从而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2.2 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增加了城市化的经济负担。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未富先老”,即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步入老龄化时的GDP水平。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增多,老年赡养比升高,为了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等诸多问题,必然需要建立起相应配套的城市养老保障体系。而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又需要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来完成,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付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要增加,必将导致社会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这会增加城市化进程的成本,对社会再生产带来了直接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既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又要进行城市化发展,经济负担增加会延缓城市化进程速度。
2.3 降低城镇化进程的效率。推进城市化,需要有活力的诙力群体在城市生产、生活。城市人口中老龄化比例增加,劳动力不断老化,自然规律决定了人从老年开始生理机能就逐渐衰退,眼花手拙,动手能力下降,心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思想相对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工作效率有所降低,因而劳动力老化后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导致劳动力群体的活力下降,降低生产率,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生产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到影响,城市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从而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3 应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城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是齐头并进的,二者交织在一起,在未来的20~30年中,既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时期。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深刻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3.1 积极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延缓城市人员的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强力不大的人员工作年限,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人事部门应当制定“弹性的退休年龄”政策,留住一批身体健康、品德高尚、业务水平很高且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老年人才,允许他们在70岁甚至75岁退休。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进行再培训,让他们能够再就业。
3.2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时刻到来之前,要保证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健全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抓住人口老龄化的商机,积极发展城市银发产业,通过“以老养老”的方式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压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在城市化中可以大力开发银发消费品,培育银发用品市场,以促进银发产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和发展银发产业市场,将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3.3 通过技术创新,抵消劳动力老化的影响。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这得益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为此,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劳动力活力不够的影响,以高技术水平来进行弥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老化带来的生产率的降低,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是消除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就业不完全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背景下出现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同步。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如果急于求成,简单行事,那就会“欲速则不达”。推进城市化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而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负担、经济承受能力、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也日益显示出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就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2011,04(28).
[2] 叶小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22.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积极老龄化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积极老龄化―一个政策框架》的报告,指出“积极老龄化是老年人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的过程,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最佳机会的过程。”①“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涵盖了“健康、参与、保障”三大要素。健康,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参与,不仅包括体力劳动的参与,而且包括智力支持、精神陪伴;保障,是对健康的保障,也是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保障。可以看出,“积极老龄化”以“尊重”、“权利”为前提,以“健康、参与、保障”为支柱,目的在于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融合,一方面通过社会支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老年人余热的发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一概念既符合我国“老有所为”的传统观念,也与现如今时展精神相吻合。
积极老龄化不同于健康老龄化和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强调老年个体、群体的健康长寿,而成功老龄化除强调个体追求健康长寿以外,主要关注成功的标准。社会建构论认为,所谓“成功”的标准具有潜在的文化偏见,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发现关于老龄化的真理,而是在反思与批判中展现更多的积极老龄化景观,应该关注被“消极老龄观”时代所忽视的老年人群所具有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积极老龄化最重要的思想在于把一个战略计划建立在“尊重”、“权利”的基础上。它不仅承认老年人具有的积极品质,并将其转化为社会发展动力,而且是应对老龄化,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
积极老龄化的实现不是某个群体、某个部门努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加以推进的。影响积极老龄化的因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讲,主要包括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社会支持。首先,经济水平是积极老龄化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老年保障问题才具有解决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了,社会资源才会充足,老年人才会具有发挥余热的机会和条件。其次,政治制度是基本保障。有了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将社会资源公平分配,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需求,实现“老有所乐”。最后,社会支持是支撑。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老人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提升。积极老龄化认为老年人有不被歧视的权利,有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而这一点的发展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创造公平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推进。
从微观层面来看,个体差异和家庭状况是影响积极老龄化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居住状况、身体功能均会影响到积极老龄化。③另外,良好的代际关系和最大化的家庭支持是积极老龄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积极老龄化面临的问题
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积极老龄化提出,老年人不仅需要积极、提早参加各种健身活动,拥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享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提高生活幸福感,拥有健康的心理。身体健康被认为是积极老龄化的前提条件,也是以往有关老龄化研究中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大部分老年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加上老年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疾病医治有了保障,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幸福悖论”理论指出,幸福指数的增长与经济指数的增长并不一致,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对于老年人来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反而加重了老年人的抑郁情绪。④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城市,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仅能依靠低保、养老金或退休金维持基本生活;在农村,老年人生活则更为困难,长期辛苦的田间劳作使他们身体患上各类疾病。没有了身体健康作为保障的心理健康常常被人们忽视。然而,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互为依存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也是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2012年在全国开展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城市老年人中具有抑郁情绪症状的人高达39.86%。⑤心理健康已成为积极老龄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人的参与问题。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指出,老年人应享有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能够继续参与社会活动。老年人社会参与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对老年人参与社会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仅仅是从事有酬劳动的再就业,也不仅仅是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或其他有益于社会的公益活动,积极老龄化的参与强调在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等各方面的参与,包括家庭事务。林文亿、申群喜等认为,目前的一些讨论忽略了老年人参与家庭事务可以转化为社会贡献值这一要点。如果老年人参与家庭事务不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参与,则是一种对家庭内部劳动的忽视,社会对老年人的评价就可能产生偏颇,进而影响到老年人的社会地位。⑥其次,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质量有待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常包括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得一定报酬的经济性社会参与,作为志愿者通过各种方式义务为他人服务的公益性社会参与,基于自身爱好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的文娱性社会参与以及家务劳动性质的服务性参与。在这几类社会参与的类型中,家庭富足的老年人常常依据个人意愿和喜好从事文体娱乐或公益活动,经济条件较差老年人则通常希望从事具有一定报酬的劳动。积极老龄化中强调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在于“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参与,即老年人在社会活动中既能体现自身价值,发挥个人能力,又乐于为此奉献。但目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只体现了某一点,要么是为了生计而被动劳作,不能满足个人喜好;要么是基于喜好的文体娱乐活动,不能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我国老年人目前面临的不是参与机会的缺失,而是参与质量的提高。
在参与保障方面,不同老年群体的参与需求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农村,特别是在当前进城务工的年轻人迅猛增长的大背景下,有劳动能力的60岁以上老年人除了需要照顾孙辈以外,还需要在田地里辛苦劳作,他们的社会参与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的积极参与,而是生活所迫的被动劳动;在城市,由于经济条件、社会政策、家庭观念、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影响,60岁以上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者较少,而娱乐性参与较多。因此,在社会提倡给予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的前提下,还应依据客观条件制定有针对性的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参与保障制度,比如对于农村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给予身体健康的参与条件保障,引导参与娱乐性活动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工作或再就业,这才是积极老龄化中参与保障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铁道警察学院;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B630029)
【注释】
①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国老龄协会译,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②郭爱妹,石盈:“‘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第124~128页。
③贾红力,谢丽霞,段功香等:“衡阳市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15年第1期,第85~88页。
④韩布新,李娟:“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的理论与方法”,《老龄科学研究》,2013年第1卷第4期,第8~17页。
⑤J Yu, J Li,P Cuijpers,S Wu,Z Wu: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11,27(3):305~12.
⑥林文亿,申群喜:“广东省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年第5卷第15期,第44~48页。
(一)老年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我国老年保障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福利、救济、社区服务等方面;二是老年人所在企业与个人共同出资完成的养老金计划,三是商业保险与储蓄。除基本养老体系覆盖面相对较广以外,其他两种保障大多只覆盖城市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员工及家庭条件较好的老人。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全国老龄办的调研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以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只有24.1%,其中绝大多数是城市居民。我国已于2009年开始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预计于2020年覆盖整个农村。但由于我国人口基础巨大而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且农村养老保险无单位资金配套,总体资金规模有限,老人能够拿到的保险金数目仅能保证基本生活,在疾病、灾害等问题出现时,仍会较大程度影响老人生活水平。就医难、看病贵是困扰全社会的一个难题,在老年人身上尤为突出,老年人体弱易患病,且多数是慢性疾病,医疗成本巨大,虽有新农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险的推出,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需要自理,很多老人怕看病,怕花钱而延误病情。同时很多老人跟随子女去异地生活,而异地就医报销流程冗长,为老人带来诸多不便。
(二)机构养老方式存在缺陷
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已有三十年有余,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陆续进入老龄化阶段,诸多子女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条件远离父母,老人成为了“空巢老人”,更有数目庞大的“失独家庭”存在,这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机构养老方式成为了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依托。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养老机构多由政府出资或资助建设,由老人或者其家人出资,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老年人的日常护理。然而,机构养老的问题也频频出现,首先是养老机构床位数量的严重不足,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6.9张,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70张,许多条件优秀的养老院“一床难求”。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条件落后、人员素质低下、缺乏相应资质的养老院存在,殴打、辱骂老人的现象频频在网络曝光,严重影响了养老机构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急需重视
近年来,老年人抑郁、自杀等新闻频见报端。许多退休老人无法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心烦意乱,感觉失去人生价值,许多空巢老人、失独老人远离或者失去儿女,时常会感觉孤独、失落、不安,这些心理问题急需社会和家庭共同重视。
二、健全老年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推行了十年,在东部发达省份,已经基本覆盖城乡,接下来,我国首先要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覆盖所有区域,尤其是西部经济落后的省份。其次,要健全法律体系和监管习题,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资金能够落到实处,公平公正的为民所用,对保险中的各项适用范围也应及时根据调研和反馈进行调整,以保证最大程度的解决居民养老问题。同时,无论是对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都应大力推行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以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外的各项医疗支出,早日实现老人大病不为难,慢性病不拖延。
(二)扶持多种养老制度并存
我国老龄人口众多,依靠任何一种单一的养老模式都无法满足巨大的养老市场需求。因此,我国要通过多种举措,扶持多种养老制度。一要全面支持家庭养老制度。“养儿防老”的思想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现阶段多数老人思想仍较为传统,九成老人仍希望在儿女身边安度晚年。虽然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为家庭养老带来一定困扰,但我们仍支持有条件的家庭进行家庭养老,一方面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但更重要的是满足老人的心理诉求。支持家庭养老制度,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百善孝为先”的价值观,弘扬尊老敬老爱老观念;其次要从制度上解决家庭养老中的经济问题、时间问题和住房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对有家庭养老需求的家庭成员给予一定资金补贴,所在单位可以定期为父母在身边的员工放半天“陪伴假期”;在进行住房补贴、经济适用房分配过程中,也应适当考虑家庭的养老需求,让养老家庭减轻负担。二要大力完善机构养老制度和条件。对于家庭养老确实存在困难的家庭以及没有子女的老人来说,机构养老是其唯一的途径。完善的养老机构不仅能够给予老人生活上的照料,更是给老人一个交流的空间,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对养老机构进行科学衡量、评级,大力扶持各级别养老机构的建立,使各个经济水平的老人都能有相匹配的养老机构可以入住。同时要建立通畅的反馈和投诉体系,使老人在相关权益受到损害时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解除老人及家人的后顾之忧。三要扶持社区养老制度。从目前来讲,传统的家庭养老因为子女数量的锐减受到冲击,机构养老实行的收费标准并非每个普通家庭都能够支付,从心理上老人又希望能离子女近一些,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是辅助居家养老的最佳载体。这种养老方式就近为老人服务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同时,由社区为老人提供服务,会使老人感到亲切和放心,每天能见到子女儿孙也可以在心理上感受到安全和踏实。
人口老龄化过度老龄化问题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现如今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在人们认识上却存在很大差异。部分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中年人转向老年人的过程;也有人认为,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的比重上升。现如今比较主流的观念是指,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比例偏移,即老年人口上升、中年人口下降。但如果辩证分析,这些观念都是成立的,但也都是不澜鞯摹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了“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指出,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在60周岁,现如今,国家、地区评判人口老龄化是:国家、地区中60周岁人口达到该地区总人口的10%或65周岁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即被称之为老龄化地区。老龄化会给社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带来很多风险,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出相应的措施,出台一系列的有效政策,进而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简述及所带来的问题
(一)适度老龄化与过度老龄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平均寿命大幅提升,现如今80周岁人口到处可见,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从客观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是自然现象,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当今人口老龄化定义分析,可以划分为适度老龄化和过度老龄化。以稳定人口理论可以推导出生育率更替水平,即如果人类平均寿命在60岁左右,那么发展下去人口老龄化将在21%左右,理论上可以称之为60岁条件下适度老龄化水平。同理,可以推导出70岁在22%左右、80岁在26%左右。根据此类方法推导,如果生育率小于1.5,那么发展下去的老龄化水平就已经达到过度老龄化。
(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问题正处于初期阶段,老龄化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彰显,但从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分析,老龄化无论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问题。总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并不是全是消极影响,但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是不争的事实,随着老龄化分口不断增多,其影响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具体来讲,人口老龄化会造成人口规模缩减,致使劳动力缺乏、有效劳动力下降、储蓄率下降,引起养老、医疗保障支付困难,加重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压力,削弱经济增长步伐,进而演变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以我国人口年龄布局来分析,我国正在酝酿过度老龄化风险。以理论推导分析,计划生育是导致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主要因素,两个完整的计划生育家庭结构中,中老年人占据半数以上,即双方父母4人、夫妻2人、孩子1人或2人,一旦生育率降低到1.5,那么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将极难逆转,计划生育期间我国一直处于低生育水平,假设我国生育率在1.5,那么未来我国稳定人口会每54年折一半,到21世纪中叶老龄化将高达38%;21世纪末达到40%以上。过度老龄化会造成我国人口极速缩减、公共财政危机、经济下滑、老年保障降低等问题。因此,现如今虽然我国开放二胎政策,但以当今人们生活情况分析,二胎家庭少之又少(城市)。
二、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一)原因复杂性
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非常多,例如经济宏观因素,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微观因素等。其中,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例如产业结构不适应、公共服务体系落后等。这一系列原因,有的属于内生性的,反之,也有一些是外部因素引起的。总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不可避免的。
(二)传导机制模糊性
随着人类社会愈加复杂,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变得更加系统、更加复杂,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虽然其实质关系非常复杂,但却非常模糊,即不相关现象。特别是一些内生联系,其产生环节极其难以察觉,看似不相关的两种现象,却有可能是一种共生关系,并非是因果关系。笔者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为例,看似老龄化与经济并无直接关系,但中间传导环节依然与国家人口、劳动力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国家传统、国家制度、国家发展阶段、国家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强调一点,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下滑的途径不是单一的(直接影响),而是诸多影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间接影响)。
(三)发展长期性
解决一个阶段的人口问题往往需要一个世纪,甚至是更多的时间。由此可见,在宏观人口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也是不可逆转的问题。以我国当今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例,当今40~60的人口比例最大,受计划生育影响,80后、90后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并且如今的80、90后大多数都是“一家三口”。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贯穿于21世纪之中,各个阶段老龄化问题不断积累、展现,甚至是爆发。以老龄化问题分析,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问题,这个问题将终身积累。
(四)风险累积性
如果老年人疾病增多、安全事故增多等问题突然爆发,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由于老龄化问题具备模糊性、隐蔽性、累积性等特点,一旦爆发老龄化危机,那么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力,并且也无法保障取得预期效果。同时,风险累积性也体现在不同年代,60、70后受计划生育影响,那么80、90后也会形成这种意识,也被称之为风险沉淀。以我国为例,如今我国是由适度老龄化向过度老龄化过渡阶段,虽然我国想要弥补计划生育带来的弊端,提出二胎政策,但其效果甚微,很多家庭为了减轻家庭压力而放弃二胎,或者人们没有二胎意识,我国生育水平仍然低迷,人口老龄化问题依旧没有缓解。总之,老龄化问题必须要做到一定的前提性,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社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调整人口结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64
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老龄化问题作为新时期经济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写入规划之中。规划强调要注重家庭发展,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发扬尊老的优良传统,发展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服务产业等。“十三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突出,因此,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十三五”规划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
一、“十三五”背景下我国的老龄化发展问题现状
老龄化,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比重较大,国际上衡量标准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增至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根据联合国《2012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的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32.8%,3个人里就有1个老年人。我国的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特点,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折期,经济基础相对于发达国家依旧存在差距,且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我国的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及社会压力较重,在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也应充分结合我国国情,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十三五”背景下我国的老龄化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养老资金不足。我国在建国后经历了两次人口生育高峰,根据年龄推算,我国老龄化问题将面临阶段性资源紧张问题。面对庞大的人口压力,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估算和预测,到2050年,约1/3的财政支出被用于弥补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
(二)医疗卫生及公共资源分配不均且紧张。我国的医疗卫生呈现两极化的现象,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明显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医保存在地区限制,如果需要去大城市寻找更为优质治疗条件,则会面临医保政策的制约。因地域不同,治疗的附加成本,如交通费及食宿费用,将明显高于在本地区治疗的费用。看病难的现象依旧存在,如申请专家名医挂号存在“一票难求”现象。
(三)子女及老年人自身思想观念较保守。一些人和地区对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存在误解,认为送父母进养老院等养老产业是不孝的表现。我国政府部门也在结合传统文化发展适合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只是单一的将养老问题交给子女,而是结合“社区养老”等多种形式存在。这就需要老人及子女放下偏见和顾虑,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受限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这些新型的养老模式中去。
三、“十三五”背景下我国的老龄化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制定具当地特色养老政策。每个地区的人文环境不
同,就会使得对于养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做出适当调整,使得当地养老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贴近老年人养老心理。学习成功地区经验,并结合当地特点,使得养老产业可以真正作为当地可持续健康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加强对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老年人晚年生活支出最大的方面就是医疗,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完善直接关系到老年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果子女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四处给老年人“求医问药”上,必然会打消其工作的积极性,这对经济发展长远来看,是极为不利的,发展本地区医疗卫生及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不仅有利于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也会大大降低老年人的重大疾病发生风险率。
(三)做好宣传,积极发展养老产业。传统的孝道文化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使孝道文化可以真正继承和传承下去。养老产业的发展也是针对我国的老龄化现状提出,对于养老产业的误解,可以通过尝试体验的方式,使得老年人通过切身感受,去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老年人对健康的重视,往往会使他们轻信个别医药商的虚假宣传,因此在虚假宣传方面应制定相关法规,及时制止不法药商钻法律漏洞的行为,切实保护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前言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在总人口当中,年轻人占比减少,老年人占比增加。老年人主要是指年龄在60或65岁以上的人,国际上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超过10%以上的60岁以上老年人,或7%以上的65岁以上老年人,就可以说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目前,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老年人空巢化、失能化、高龄化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因而社会中面临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结构调整、体质转化的重要时期。而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也非常严峻,为社会发展进步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既是社会大众的期盼,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国际标准判断,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我国当前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已经超过12%,预计每年增速将达到3%。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17%,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30%。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当前的城乡老年人口分布、老年群体状况、家庭结构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传统的三代同堂式家庭占比逐渐降低,“四二一”结构家庭比例逐渐升高,老年人独居情况较多,因此老年人会感觉到愈加严重的失落、孤独、和被排斥感。一方面需要子女亲友给予更多的陪伴,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同辈互助关系,缓解感情孤独。
目前,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当前纯老年人家庭占比约为43%左右,同时高龄老年人数量在不断增加,当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了73岁,8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1600万,预计到2050年,高龄老年人数量将超过1亿,在全世界高龄老年人中,占比将达到25%。在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人增速往往最快,我国高龄老年人增长率平均增速已经达到5%以上,远远超出所有老年人口平均增速。当前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发生倒置,在很多发达国家中,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通常高于农村,而在我国则正好相反。从2000年开始,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就已经超过城镇。对于农村来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要远大于城镇。此外,老龄化的情况已经超前于现代化,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但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一些问题,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制、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等,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在养老保障制度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充足的养老资金。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快,使得抚养结构发生了改变,本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就比较晚,而养老金缴纳者大量减少,养老金领取者大量增加,使得养老金供需面临较大矛盾。所以,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在医疗卫生资源消费中,老年人是重要的消费主体。然而我国当前医疗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总体不足的问题,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政府投入力度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升,给医疗保障体系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独居、病残、高龄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照料护理服务的需求量也就大大增加。不过,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床位数严重不足,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迟缓,服务能力也较为不足,因此,国家还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照料及护理服务。
(四)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化服务管理要求,已经难以满足。随着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社会化服务管理的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而我国目前社区建设仍存在较大的不足,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相对较差,难以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社区应当对老年工作机制进行大力建设和健全,并致力于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对老年群众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对老年活动项目的组织提供、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因此,社区服务的发展和社区的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中的重点工作。
四、结论
中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际评估老龄化社会的数据标准,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4.5亿,占总人口比重的20%以上。据调查显示,女性的寿命一般更长于男性,但女性在经济上更贫穷。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患慢性病及因病致残的比例也更高,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也更易受到忽略和歧视。特别是受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城市女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并反作用于老龄化社会。因此,解决城市老年女性养老问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城市老年女性的脆弱性
1.缺乏稳定的经济保障
老年男性人口月平均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261.65元)的占9.7%,而女性老年人口月平均收入低于贫困标准的为男性老年人口的4.2倍,即41.1%。当前中国女性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依然是家庭成员的养老金,这种现象在城市尤为突出。但是现行的养老金制度缺少性别公平性,现行的我国养老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是不公平的。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有男性优先的继承分配的传统习俗,男性在家庭财产占有方面的优势普遍存在。家庭的储蓄账户、房产证等一般都登记在男性名下,老年妇女的家庭财产继承权得不到有效保障。虽然许多城市老年妇女有退休金,具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但由于总体上老年妇女的经济地位低于老年男性,而且在经济上依靠丈夫和儿子,受这种传统观念影响,在空巢家庭中老年妇女既要照顾丈夫生活,又要从事家务劳动、管理家庭事务。在和子女同住的家庭中,家务劳动也主要由她们承担。据北京市相关部门统计,男性老人中有配偶照料的占49.5%,而女性老人仅为12.2%。
2.缺乏健康和医疗保障
看病就医是老年妇女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离休老年妇女中, 38 %的人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其中无职业者达到43.1%。感到“无钱看病”者,在城市老年妇女中占21.1%。老年妇女大都有健康和医疗保障问题,老年妇女的发病率较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结果只能是延误病情,降低生活质量。城市老年妇女医疗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健康水平低于老年人总平均水平;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妇女患有慢性病比例较高。比如,骨质疏松在老年女性和男性中都存在,但绝经后,女性失去骨骼量的速度比男性要快,所以老年妇女患有骨质疏松比例更大;最后,由于城市环境的恶化,部分城市老年妇女群体是老年病的易感群体。
虽然近几年我国老年健康医疗服务设施在数量、规模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现有的老年服务设施仍然存在着数量不足、供小于需、更新滞后等问题。
3.城市老年妇女家庭劳动重,缺少精神慰藉
据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老年妇女中,从事家务劳动很多的占21 %,较多的占43 %,合计达到64 %。但是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有些老年妇女从事家务劳动感到力不从心。据九大城市调查显示,城市老年妇女中,6 %的人表示不太愿意或很不愿意承担家务劳动。老年妇女从事大量的家务劳动,得不到家人及社会的承认,过重的家务劳动还占去了老年妇女参加闲暇活动的时间。
老年女性在需要照料时更依赖子女,这与老年女性的丧偶率高有关。由于家庭关爱的缺失,中国男性老人中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有,而女性老人中有的占五分之一,比例为20.9%。城市女性老人这一比例达到了22.7%,女性老人在宗教上寻求精神寄托的比较多。
二、解决城市女性养老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城市老年妇女的经济地位
(1)政策制定应逐步缩小男女退休年龄的差距。由于男女预期寿命已大大延长,逐渐合理地提高男女退休年龄,并同时缩短男女退休年龄差距。
(2)考虑建立弹性退休制度。由于先天生理原因,男女劳动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应通过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允许女性劳动者根据自身状况自行选择提前退休或推迟退休。
(3)引入遗嘱保险。我国现行的遗属救济存在覆盖面窄、制度不全面、稳定性较差等缺陷,很难保障具有高龄、高丧偶率的城市老年妇女的晚年生活。因此,建立健全遗嘱保险制度有利于保障城市妇女的老年生活。
2.做好老年妇女的医疗、卫生等工作
做好老年妇女的医疗、保健卫生服务工作以及妇科疾病的防治工作,开展公共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向老年妇女提供有关健康的信息和方法等各种服务。
3.增加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文化水平
(1)保障教育政策公平,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政府及社会要创造条件,激发社会公益组织及集体个人关爱女性的积极性和实践性。财政部门加大转移支付,加强基础教育建设,改善女性知识教育状况,从根本上维护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2)发展全面教育,增强女性基础、高等、技术教育的实效性。在扩大女性接受教育比例的基础上,教育部门要关注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的形式与方法,使女性在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积极参与,获得更多进步和成长空间。鼓励女性终身学习,提高各类培训学习的实效性,组织妇女学习新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独立自信的新时代女性。
(3)开发老年知识女性人力资源优势,体现女性价值,鼓励发挥自身价值。部分知识女性的提前退休和家庭主妇化倾向,将造成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使得女性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鼓励有志于在退休、离岗后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知识女性重新加入工作中来实现个人价值。
4.发挥妇联作用,关爱老年妇女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比例以及城市中年轻人出国留学、异地就业趋势的扩大,城市“空巢”老人独居在家非常寂寞。但大多数人仍希望住在家里,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的时期内,家庭养老仍然是城市主要养老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开始,积极营造以家庭养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和传统美德。地方各级妇联组织作为连接政府和群众的社会组织,要加强宣传教育“尊老爱幼、孝敬老人”传统美德,督促儿女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树立模范典型。对不孝敬老人的子女,社会舆论要予以谴责。
5.发挥城市老年人之间的互助作用
提倡在社区中建立老人互助团体组织,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体弱老人服务,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优势互补,加快信息流通。同时,建立社区求助呼叫系统,鼓励社区医护人员定时开展医疗、生活照料等入户服务。切实解决“空巢”、多病老人的后顾之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渐凸现。充分发挥知识女性的价值,有利于减轻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政府以及社会要大力宣传男女平等观念,促进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推动两性协调发展、共建和谐老龄化社会。改变城市女性老人的弱势地位,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辉.中国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的社会性别分析[J].兰州学刊,2010:88.
[2]时正新.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200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87.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产生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对于我国来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与众多发达国家和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不相同的。由于新生儿的出生率在政策实行的短期时间内大幅度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迅速生成,这点和发达国家由于人口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同时较低导致的缓慢形成的人口老龄化是不同的,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来势汹汹中国面对的问题就更加严峻。随着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中国的少儿群体人数相对较少并且增长缓慢,从7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我国就一直保持着这种低生育率。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更好了,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进行养老,使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并且随着医疗水平迅速提高,国家大量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新型高效的针对性医疗药品也不断地开发,为老年人生病的治疗和康复进行保障,导致死亡率大大下降。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老龄人口的人数不减少反而增加,同时面对的是低生育率,青壮年的人口数由于低新生儿率的影响逐渐减少,结合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呈现的便是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大大升高,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趋严峻。
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并非是问题,这只是一种社会人口比例的动态变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经的状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状态。然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逐步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将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是老龄人口数量的庞大以及所占比例的较高,这对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稳定以及文化等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3.1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在社会中,主要劳动力无疑是青壮年群体,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帮助对象,由于身体条件的约束,老年人对于社会经济的创造较为微弱,主要依靠家庭和社会的供养。由于中国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满足对老年人的供给,对老年人抚养金的巨大额度的支付给所占较小比例的年轻人带来巨大压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形成了巨大矛盾,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对老年人的抚养需求,造成地方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危机。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低并非直接决定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必须与经济基础相考虑,具有充裕的社会经济资源,则对于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社会可以轻松面对。然而我国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因此即使老龄化程度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要面临远远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据研究表明,以AECI指数来对老龄化经济压力进行判断的话,中国以2.4的指数远高于按美国的-5.1,并且经专家学者研究,我国在未来40年会达到老龄化经济压力的高峰,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空前的压力。
3.2 人口老龄化对政治的影响
老年人口数量以及所占比例的变化对于国家的政治和制度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国家的政策对于不同年龄层的群体之间的利益会产生巨大冲突。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导致老年群体在我国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导致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政党等政治力量之间的政治势力争夺战中,老年群体成为了争取的对象。由于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进步,老年人对于政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其参政意识也随之不断地增强,这导致老年人参加政治事务成为政治团体中的一部分具有了很大的可能性,导致政治团队中的年龄群体有了重新的格局,因此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利益有了更多的争取力量和机会,对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可能以牺牲未来几代人的发展潜力作为求得政治上稳定的代价,给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威胁。
3.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的资源紧张和社会经济的震荡都对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带来了更大的推动作用,导致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被放大。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聚集到城市以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这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城市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带来了一定的弥补,然而这对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农村中生产力极度匮乏,呈现的是极其低下的经济收入状况,农村老年人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的缺乏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极其微薄,并且农村中社会保障金的发放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老年人口基数过大,老年人抚养金常常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并且农村人口社保额较少,在面对如今严重的“空巢”状况,农村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3.4 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人传统是以孝为先,重孝道,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重的尊老成分。在传统社会中,“孝”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家庭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核心部分,赡养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对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报答。然而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导致我国在养老方面上从“用心”的重视文化和情感的模式逐步走向“用钱”的行为模式,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往往不住在一起,由于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子女们将金钱上的供养和帮助作为了赡养老年人的方式,和老年人情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联系仅在于金钱供养或是帮助照看孩子,导致我国数千年来的“孝道”的意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家庭的经济资源相挂钩。
目前社会中对于老年人的看法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对于老年人的生存意义有了越来越偏激的看法,认为老年人的需求只是生存,对于老年人情感上的投入十分吝啬,子女对于探望老人这一基本的家庭交往都往往难以做到,甚至需要通过法律的规定来加以规范,甚至由于老年人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子女对老人产生厌恶感,出现了漠视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的发生,导致“孝道”的严重缺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视角
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发展现象,当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发展太过猛烈到达一定阶段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社会对于这种变化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并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然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不能适应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所需,导致了一系列上述老龄化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对公共政策进行相应的调节,来有效地应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问题。
4.1 不只停留在人口政策的调整
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对于我国人口的调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的中国国情中,因此人们也习惯性地认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应该依靠人口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来面对新的人口年龄层次分配情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带来的人口发展状况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相应的调整来面对老龄化的问题,然而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的影响,还有人类寿命自身的延长方面的因素,仅仅依靠政策不足以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调整或者重构制度安排,并且整合公共政策来进行当前社会年龄结构和现有政策制度之间的协调工作。
4.2 不只调整对于老年人的政策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届时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比美国全部人口还多。从本世纪前半叶开始,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国家。我国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仅用不到50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速度的确是惊人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老年群体状况及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将呈现许多变化。一是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二是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预计到2020年将翻一翻,2052年将超过1亿,占世界高龄老人总量的1/4。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高龄老人的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三是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2020年、2030年将分别高于城镇5个和7个百分点。老龄化对农村的冲击比城镇更为严重。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自然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瞻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转贴于
一是现行养老保障体系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在本已较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量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l2.8:1,2004年锐减到3:1,养老负担急剧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只在城镇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农村老龄人口还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0.0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0-25-02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老人占总人口及劳动人口比例的不断攀升,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养老负担,并且影响到保险基金的平衡,致使传统基金管理模式在运行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要更加科学高效地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管理,以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试行探索到90年代全面展开深入,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与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已基本确立。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统筹层次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及参保热情逐渐调动起来,养老保险的调剂和互助功能也得以较好的发挥。
据统计,解放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35.2岁,而2011年已经提高到72.7岁。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及劳动人口占比的下降增加了养老保险的净支出,使得国家的养老负担更加严重。根据人社部的统计,2011年我国大部分省份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不抵支,且缺口较大。这意味着我国养老基金管理的财务风险已开始显性化,此外,投资渠道单一、监管缺失、效率较低等问题一直影响制度的正常运行。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规制度亟需完善,监管缺失
依据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政策,可以看出对基金运营的监管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如“基金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入国债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它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这将导致基金的收益率偏低。尽管目前部分地区正在探索和试行养老金入市、买保险等增加收益的投资渠道,但收益仍无法抵消物价上涨给老百姓所带来的负作用。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运营缺少制衡式的监督制度,致使在实践中,养老保险基金存在被挪作他用等许多违规操作的现象。同时,缺乏对基金的征收、发放、管理全程跟踪检查和科学规范,社保部门身兼多个角色,权责模糊不清,使得基金缺乏必要的行政和社会监督。
(二)运作效率不高,投资收益偏低
各地的管理部门一般从养老保险基金当中提取2%—6%不等的管理费,管理成本过大,严重损害了参保者的切身利益。此外,部分部门对基金的管理不当,将基金投资于房地产等风险较高的领域,存在亏本甚至是巨额亏空的可能。
管理与营运职能未得到分离也是基金使用效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在理论和制度上,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基金的营运职能是应该相分离的。但在实践中,基金管理机构不仅负责基金的营运,还要从事行政事务的管理,为养老保险基金被违规挤占挪用、使用方向不明确等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三)亟需引进市场机制和构建经营主体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其很难承担养老保险基金根据市场运行规律以求保值增值的任务。一是缺乏基金管理投资运作方面的专业人员;二是缺乏责任与风险管理的经营主体导致责任和权力不对称。所以,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得到科学高效的管理,其经营风险也难以得到控制。
三、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基本情况
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基本可划分为3种: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即政府扮演主要角色,保费的征收、管理、发放等环节主要由政府部门直接负责,体现了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和福利性,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较多。二是社会自治模式,基金由具有法人地位的各种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独立管理、自主经营,政府只履行监督职能,其代表是德国。三是市场主导模式,即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私营化管理,不纳入政府的预决算。基金管理公司是市场主体,受益人与基金管理公司之间是经济关系,但政府一方面对养老金实施严格的立法和监管,另一方面要承担最终的风险和责任。
归纳总结各国养老金管理的实践可以看出,养老金管理都是通过国家立法确定的,政府机构或社会机构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管理、监督等职责。但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不变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适用条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模式才是最终的目的。
国外养老基金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一是管理私有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集中性垄断管理变为竞争性分散管理,并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养老保险管理。二是基金资本化,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可以使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可以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提高效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三是基金产业化,“老龄化”的持续将使养老基金产业化的蓬勃发展成为21世纪绝大多数国家的一个发展趋势。
四、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对策建议
为规范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应在立足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规范。
(一)继续强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
养老基金运营与管理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增强监督力度、完善监督机制是确保基金安全的重要保障。首先,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并建立一个包含基金监督实体法在内的法律体系,将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置,并把监管主体、费用收缴以及投资运营等行为明确下来。其次,要确保基金管理的透明化,从而逐渐实现基金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运作原则,并可减少因信息不完整或不对称甚至虚假信息所导致的风险。最后,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基金管理结构体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相关机构、组织的职能,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并建立起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内部自查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基金管理结构。此外,还要吸取国外经验,建立健全养老基金预警监督指标体系。
(二)拓展筹资渠道,促使投资多元化
养老基金的来源要从多个渠道来拓展,同时要加大对筹资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养老意识,以此来促进基金的征缴。实践证明,多元化的投资较单一的投资更能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确保基金安全,并能相应的提高投资收益率。此外,多元化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能够促进我国从高储蓄向储蓄投资并重转变,还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制度以及企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养老基金除在传统领域中进行投资外,还要充分利用金融创新工具的作用,为投资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原则搞好基金运作,以防范和抵御各种投资风险。
(三)提升基金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探索将商业化运作方式引入到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养老保险基金参与投资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和投资基金实现较好的互动。将部门的行政管理与投资运营职能分离开来,将其投资运营交给独立的基金管理机构,这样才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更为安全、可靠。此外,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养老保险基金应按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及个人都无权挤占挪用。
参考文献:
[1] 李连友.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