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发展形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6 11:16: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发展形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发展形式

篇(1)

以可持续发展方式分

按是否可持续发展可以分为:可持续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可持续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可持续林业一般理解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林业发展模式,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保持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才真正可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可持续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人类的最大经济利益为核心,掠夺式开采森林资源,而忽视了森林资源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使森林资源面临枯竭局面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资源配置方式分

按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分为:林业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和林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共有三种资源配置方式:第一是自然经济;第二是市场经济;第三是计划经济。自然经济已经成为历史范畴,现在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在生产上实行强制的指令性计划,分配上实行严格的工资控制,消费上实行全方位的票证制度,流通中实行全面的价格管制。我国采用计划经济进行资源配置,实践已经证明条件并不具备,应该重视市场经济的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90-02

一、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式简述

中国在经历了三十年单纯的经济快速增长方式之后,现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阶段:既由原有的单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高为侧重点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拓展,它不仅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创新等经济发展;还包括了社会事业、社会组织、和谐社会建设等社会发展;更包括了人口、资源、环境、自然等关系,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增加经济增长方式本身的可持续性。

中国受地域限制,长期以来一次能源都是以煤为主,缺乏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电力成了唯一的优质能源。

二、电力需求侧管理基本概况

而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就是电力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实现最小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

电力需求侧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在政府的倡导下,电力企业及电力用户做了大量工作,如:错峰、避峰和负荷控制,采用拉大峰谷电价差,实行可中断负荷电价等措施,引导用户调整生产运行方式,采用冰蓄冷空调,蓄热式电锅炉等,推广节能设备等,应该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式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并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许多地方还由政府出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等细则。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电力用户对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需求侧管理缺乏足够的法律、法规支持;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电价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力的经济激励政策;组织体系不完善,职责定位不明确等;不少专业人事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办法。

三、经济发展新形式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

(一)新建或扩建项目,在实施需求侧管理过程中应体现政府的价值主张和各行业的特点

对新建或扩建项目,应实行各级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层层把关的原则,在源头上从根本抓电力需求侧管理。

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在立项上从严设立“门槛”,严把市场准入关;对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不审批、不核准。

设计院在设计时严把工艺技术关和设备用能标准关,采用高效节电技术、材料和产品,采用绿色能源,优化用电方式,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电力消耗,确保工艺技术和设备用能水平达到节能标准规定。在做初步设计方案时应同时提供《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报告》,由节能主管部门进行严格的节能评估审核。

电网公司严把电源接入系统关、现场验收关、实施结果考核关。提高接入系统条件,与电力用户签订合同时同时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量化指标作为供用电合同文本的附件并参与考核。

因此,对新建或扩建项目,从源头上抓新建或扩建项目电力需求侧管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需求侧管理既体现了政府的价值主张,又融入了各行业的特点,他必将成为一种为企业增效、增值的管理工作。

(二)积极推广成立专业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咨询公司,在各行业协会成立专业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部

电力行业不仅是全国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科技密集的行业,而且是客户数量群最大、涵盖范围最全、服务层次最多、服务要求最严、服务难度最高的行业。通常用电大客户都会有独立的动力管理部门,并有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护;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成立专门的电力管理部门是不现实的,他将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成本。

如果所有中小企业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都靠电网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它们完成电力需求侧管理,对电网公司来说是投入太大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行业不同、工艺不同和客户不同,对用电的需求、设备选用有很大差异。由于技术的局限性,电网公司很难充分获取用户最优化的用电信息,所做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将不具有针对性。

因此,应积极推广成立专业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咨询公司,由专业的咨询公司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为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分析、咨询、设计、培训、设备维护及节能效果监测服务,咨询费用同用户节能收益挂钩。这样由专业咨询公司对各企业加大电力需求侧管理力度,细化措施,抓好落实,引导电力用户采用科学的用电方式和先进的用电技术。

这样做,不但将电力需求侧管理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且还大大减轻了电网公司的压力和负担。

(三)尽快落实电价联动,以调动电网公司的积极性

原电网公司建议在电价中纳入需求侧管理的专项资金,但在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初稿征求财政部门的意见时被否定了。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电价机制,包括建立电网企业执行分时电价等各种需求侧管理电价时的盈亏处理机制,消除电网企业执行各类需求侧管理电价的阻力。

中国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和季节性电价已实施二十多年了,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峰谷分时电价、避峰电价、回报差距等问题还没有真正科学、合理的落实,关键在于发、输、配电价没有联动,电网公司按平均电价购电,用峰谷分时电价售电,低谷电用得越多,售电平均电价越低,亏损越严重。

电网公司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体,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均衡满足供电与销售效益之间的矛盾关系,电网企业均价销售的利益由于实施分时电价可能会受到一定损失。

电网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不但没给公司带来效益,反而给公司增加了负担。电网公司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会高吗?

因此,在以后的电力体制改革中,必须解决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的问题,尽快采用两部制峰谷电价上网,两部制峰谷电价趸售,从而调动电网公司的积极性,以便于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更深入地执行。

(四)政府应通过电网公司出台相关的激励机制

由于采取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需要投资,这些投资如果单纯依靠电力用户电费节约来偿还,由于返还周期长,导致很多电力用户缺乏积极性。因此,让电力用户自觉地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社会是最大的收益者,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 政府部门应主动引导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健康发展,依靠经济杠杆和平衡机制,制定一些配套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引导,采取相关的激励机制来支持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的开展和实施。

如果政府能对电力用户在电力需求侧管理控制中效果显著的给予一定的投资补贴,使电力用户能缩短所投资的偿还周期,就可以大大调动用户的积极性。投资补贴的方式有多种,如在税收中返还、现金补贴、区别电价等方式。笔者认为,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在对该部分电力用户进行投资补贴时最好通过电网公司来实施。

因为在电力需求侧管理过程中,政府是主导、电网公司是实施主体,受政府委托研究、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规章、标准、规划及提出政策建议,并在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中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各项工作。而电网公司在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过程中曾发生过多起电力用户拒不配合的现象。如果政府给予的投资补贴通过电网公司来实施,可以增加电网公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力度。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金融危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62-01

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近几年来,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虽然通过全球改革政策来挽救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严重打击,但是由于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泛,再加上发生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解决,这使全球开始对经济进行深刻的反思。经分析发现,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发展方式不协调,这就必然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且对全球经济影响极大。

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方法,革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形成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各个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正因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严重失调,使金融危机一直危害着全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全面并且透彻的去分析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美元在世界上货币所处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经济的发展处于世界的前列,并且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利用对世界其他国家发行国债并且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贸易逆差是其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为了确保美国对其的投资,持续的购买美国的国债并且向美国以低价出售国内能源,这种形式上所谓的“协调”,在实际上只是促进了美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却极大的危害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揭示了这个虚伪的“协调”,使美国经济迅速衰退,导致了全球经济严重受到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性影响的打击,如果不尽快的调整全球经济维持到新的平衡状态,那么,金融危机将会持续的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所以,客观并且深入地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合理地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2.1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弊端

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高度消耗能源、高度影响环境、高度的资金投入,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是暂时性的,不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长期的推动作用,而且严重的消耗了我国的能源储备,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以短暂的能源损耗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繁荣,必将导致我国经济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近几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打击,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政策的改革。

2.2 革新市场经济体制难度较大

(1)只有不断地去改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断冲击,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扶持力度,而对一些非国有企业,国家政府却没有进行有力的支持,最终使一些非国有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破产停业,这必将会增加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甚至形成经济上的恶性竞争。

(2)发展我国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不能过多的干预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与国家政府之间应该有明确的界限,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问题发生。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政府会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来帮助我国市场经济渡过国际金融危机的这道难关。

2.3 经济增长产业之间的带动转变难度较大

只有通过加强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强新型农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制造产业的发展速度,才能使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金融危机大大影响了经济转变的过程,具体表现在:

(1)由于现在农民工失业问题严重,使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大大增加了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而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使土地的压力增大,农业生产严重滞后,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改革措施的推进。

(2)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抑制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由于工业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不能正常生产,这就使服务业的物质匮乏,最终导致服务业的发展停滞。

(3)我国制造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负面性影响,造成了产品积压,无法找到销路的僵持局面。 3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对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因此,在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我国的制造业的产品以物美价廉的特色销往世界各地,给我国制造业不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而且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何加强制造业的发展,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质量是工业制造产品要把好的第一道关,不能只求数量上的增大,重点要加强制造业中产品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制造业经久不衰。

(2)国家不能只注重大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这些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3.2 调整外部资产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1)我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处于领头企业的地位,在行业整合的产业链下,金融的杠杆可以使更大的企业放大市值,从而处于一个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地位。

(2)我国近一些年一直处于一个稳步的发展态势,世界500强的公司排名也越来越靠前,这些企业可以充分的利用一些占据产业链高端的跨国巨头企业受到冲击、股权被贬低的“天时”,去参股这些跨国公司。另外,轨道机车、发电设备、汽车等行业的企业也可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强大订单配置能力,考虑参股上游的公司。

(3)我国可以对于外汇的储备进行多元化的配置,利用外汇的储备来增加对我国战略能源的储备。需要鼓励银行把支持实体经济放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上来。需要实行精细化管理,企业如果想要做强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方式,质量管理需要落实在每一个行动上,彻底摆脱“求数量、求速度”的传统管理观念。

3.3 促进国内消费

由于收入状况的不佳或者环境因素的不允许,导致了我国国民消费水平较低,因此,提高我国国民的收入,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并且提高就业率,是促进我国国民消费的有力措施。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国民消费水平再度降低,因此,制定合理的消费方案,并且创建良好的消费环境,是促进我国国民消费的必要措施。

3.4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篇(4)

中图分类号:G64;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046-02

引言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学校的发展依托地方,植根地方,需要得到地方的支持。社会服务架起地方高校和社会“互赢”的桥梁。学校主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融合,将社会服务摆上重要工作议程,探索高校社会服务的途径和形式,为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和认同度明显提升。资料显示,78.82%的地方高校已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17.65%的高校正在酝酿和考虑中,3.53%的学校尚未纳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4年“高等教育地方化”课题组开展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地方高校提高开展社会服务的认识。在课程设计和专业设置上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认识和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校开展社会服务。

2.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领域日益扩展,调控管理力度加强。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涵盖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服务的形式多样化。深入社区开展社会服务,校企合作设置订单班等。很多地方高校为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在实践中加强管理和调控,促进社会服务的成效最大化。{1}

3.高校社会服务潜力巨大,但问题明显。

(1)社会服务相关主体间缺乏深厚的支撑力度。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时间不是很长。合作各方都在摸索中。学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进行合理定位,结合社会需要采取灵活的办学类型,从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培养人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与高校合作的力度、价值取向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协调、投入等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校的社会服务发展。

(2)高校社会服务的相关机制不够健全。高校为地方提供相应的服务,那么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动力机制、评估监控机制等都需要重构和完善。学校、企业、师生等多个要素流动和组合,需要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沟通。相关机制的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高校社会服务的良性发展。

二、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1.地方高校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可以聚集起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政府政策好,环境合适、各项保障得力就能有效地引导高校教师主动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参与地方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项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方高校是优秀人文资源、文化传统和知识的聚集地。社会优良风尚的形成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宣传,需要广大民众的配合,也需要高校的带动和引领。高校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对优秀文化进行整合和发展,为促进社会优良风尚的形成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地方高校有获取前沿信息和有效信息的技术平台,自身也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正是因为高校拥有技术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应用的人才,地方高校才有能力为区域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咨询、管理规划、政策研究等服务。

4.地方高校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和学科。地方高校植根于地方经济,能深刻了解地方经济的需要,响应地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和学科都能进行灵活调整,培养出最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高校社会服务的途径和形式分析

1.校校合作。互联网时代,单打独斗已经不能满足个人、学校、企业的发展。每所学校因历史、定位、资源、优势的不一样,在进行社会服务时,无法成为“全能手”。学校与学校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高校联合起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也能为地方提供更好的服务。

校校联盟最典型的是江苏9校联盟。9所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实现互补,共享教学设备、共建师资队伍、搭建互通培养桥梁、探索合作途径,共同为企业培养对口优秀人才。目前9所高校设置的专业涵盖区域各大产业,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承担400多项科研项目,建立150多个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工程中心。9所高校教师为8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校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在进一步提升。{2}

2.校企合作。知识经济时代,以传播文化和生产知识为核心的地方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企业合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科研服务。科研服务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在社会服务中开展科研,在科研中展开社会服务。比如企业在生产、营销、融资等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获得帮助和支持,地方高校利用人才优势提供一定的科研服务,协助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提高了科研能力,企业也得到实在的支持。

(2)与企业合作开发。高校和企业以不同方式联合开发研究。高校在研发过程中获得资金等物质的支持,企业则从共同开发的技术成果中获取一定利润。

(3)创建科技园。科技园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通道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高校的人才、技术都可以不断向社会进行辐射,推动区域各个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学科技园的主动功能是培育企业家、孵化企业。科技园良好的环境、先进的装备、灵活的机制促使学校的技术链和社会产业链有效结合,加快成果转化。

(4)创办企业孵化器。为了降低创业者创业的风险,高校建立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是扶植和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和成长的服务机构。创业有风险,这就需要高校通过一系列的服务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解决创业中的种种困难,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校地合作。校地合作是地方高校积极寻求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社会的组织者、管理者。高校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帮助政府机关进行决策。对于政府急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科研项目组进行研究。

4.教育延伸服务。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不仅一般民众需要学习,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也要提上重要日程。高校的教育延伸服务是高校教育活动向社会的拓展。高校通过传播知识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业受益。这类的社会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给予高校资金支持,委托高校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二是高校教师深入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企业提供一定培训经费。三是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办学,进行资源优化配置。{3}

5.社区服务途径。

(1)定期培训。社区居民有学习新技术、更换职业等的学习需求。高校就是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领域的民众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培训时间,为居民学习创造条件。

(2)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一些信息服务,比如开放图书馆、共享数据库等。

(3)开放体育设施。高校一般都建有比较完备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在满足了学生体育训练和日常锻炼之余,可以考虑有条件的向社区居民开放体育场地。这样一来既解决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又为学校文化体育活动增添了活力。

(4)提供咨询和其他活动。高校为社区居民提供诸如法律、心理等咨询服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担任家教,深入社区帮助老人和其他人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教育肩负着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树立这样的思想和办学理念突出了地方高校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贡献。学校不一样,服务内容和实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是高校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将自己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服务地方,多方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奠定坚实的生存基础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注释:

{1}张培煜.山西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

{2}孙秀芝.我国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与形式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篇(5)

经济国际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具体内容也不同。从生产过程看,它包括资源配里国际化、科技研究开发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商品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和消费国际化等;从生产要素看,包括资源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劳动力国际化、技术国际化、信息国际化;从宏观与微观看,包括国民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经济国际化;从发展的方式和方向看,包括内引型国际化和外联型国际化,其中,内引型国际化即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步取消国外商品和生产要素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使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进口贸易等形式,而外联型国际化则通过出口贸易、时外投资、国际经济合作等,逐步向国外市场渗透或扩张,从而占领国际市场并不断扩大份额。

二、经济国际化的表现形式与主要特点

经济国际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时外贸易依存度提高。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市场化。加上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以来的不断努力,使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空前发展.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各国时外贸易依存度大大提高.

(二)国际资本移动加快。在经济国际化背景下,资源配笠必然要求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与国际易、国际生产相比,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扩展更为迅速,表现出流童大、流速快、游资多等特点.

(三)劳动力流动层次提高。研究表明,越是开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越发达;经济越发达,人才流动频率越快、经济国际化在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人才国际化,加快人才流动。

(四)国际科技交流频繁。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信息与知识继原材料、能源等有形物质之后成为最重要的稀有资源,技术已成为生产力中最关健的因素。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每个个体甚至每个国家能够掌握的知识在世界知识总童中的比重都出现下降,国家间科技合作已成为必然。

(五)国际金融市场形成。20世纪60至70年代,大额存单、投资基金、浮动利率证券等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已在美国、欧洲陆续出现。80年代以来,各种衍生金融工其更是层出不穷,已达1200余种,到9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金融市场逐渐融为一体,每天24小时不停运作1997年底,世贸组织成员国又就开放全球金融市场达成协议,约70个国家保证使其银行、保险和证券市场时外国公司开放,更多的国家正考虑加入这一协议同时,发达国家聚集着大童国际游资,逐步形成国际金融资产.

(六)区域经济集团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得到普遍发展,并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几千所有的国家或地区都卷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并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许多国家以不同形式参加一个或几个不同的区城经济一体化组织,成为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者与参与者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经济国际化的浪潮洒涌澎湃,扑面而来。由经济国际沦的表现形式所决定,经济国际化越来越呈现出三个全新的特征:

(一)国际贸易由传统的硬产品领域扩展到软产品领域,并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二)由自然资源开发向高新技术产业集中经济国际化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这就使得当今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和前沿阵地.

(三)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生产经营跨国公司把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最大限度地聚合在一起.加速了经济国际化进程。

蛛上所述,经济国际化堆动了资本、科技、人才子的跨国界运动,其本质特征就是经济的市场化和信息化.并进而迈向经济全球一体化,给人类的生活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三、推进经济国际化的对策

经济国际化战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长远战略。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歼、更开放的思路,真正把推进经济国际化放到全局禹度和战略位1。南通外向型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具备应对国际化的良好条件,但在思想观念、发展思路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雷要大力改进。

(一)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任化核心区城,从区位优势上接机国际化。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积聚资源、传递信息、创新科枝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区城经济的竟争将集中体现在中心城市之间的竟争,体现在中心城市的蛛合功能之间的竟争上。随寿沿江沿海大通道、苏通长江大桥的建设.传统的经济格局将被打玻,我市在与苏南共同服务上海的作用中,互补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被竞争关系所势代。与苏南相比,我市中心城市规模较小.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不强,制约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因此,当务之急必须改变“连地开花”式的做法,集中财力和物力,加强中心区城建设,做大做高做优,粉强城市竞争力。将扩大城市人口规模与引进人才和提高城市人口素质统筹考虑,力争使南通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具有江;钊寺色的亮点城市。

(二)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物流经济,从比较优势上接执国际化。南通滨江临海,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改革开放以来已建成万吨级泊位28座,20(X)年港口吞吐1达2700万叱,集装箱达18万标箱,随寿苏北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建成,海陆空立体交通运墉体系已经形成,目前苏通长江大桥已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南通人力资派丰富、基础教育发达、劳动力紊质高、工业基础较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与新技术先导产业的发展,纷织服装、机械船舶、食品饲料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海洋、医药、环保新兴产业的兴起.现代物流有望成为南通经济发展新的持续的增长点。为此,我们要抢抓机遇,政府要加大对发展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配套的运愉网络,完善的配送设施,先进的网络平台,高起点的发展规划,为企业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法制建设,从环境上接轨国际化。我省苏南苏中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开放水平和程度上的差距。这种差距本质上又是思想观念的反映。推进经济国际化,就是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委求.促进观念创新.为加快发展扫除思想津碍。首先要树立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意识。党政机关要从部门利益和本位主义的狭陇观念中解放出来.要引导千部群众从小畜即安、小成即满的守业观念中解放出来,勇于赶超先进地区,誉与强手争高下。其次,要下功夫研究政策,氏要把国家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又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地区的改革空间,及时调整过时的地方性挽定。还要加快与国际模式接转,适应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玻策的进明度。发挥好政策优势。第三,要确立法治砚念、生态砚念、人丈现念.加大依法治市力度.用法律规范欢府和企业行为,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公民紊质和全社会的丈明租度。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环境上与经济国际化接杭。

篇(6)

(一)收入来源单一

调查分析山东省高密市一处拥有35个村、4个社区的乡镇实际情境得知,只有16个村集体有经营性收入,其他村集体难以自营经营收入,往往依靠乡镇办公费用和社会抚养费返还款项及相关工作奖励来维持日常运行。

(二)发展不平衡

有的农村区位优势较好,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再加上村集体组织的领导,积极创办物管公司、家政公司、洗车场修建、土地流转、停车场,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然而有的农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空壳村”大量存在。因此同一个地区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尤为普遍。

(三)部门缺乏制度保障

当前,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村组织带头人的依赖度较高,保障机制不稳定。有的农村只能够依靠项目开展或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获得“赞助费”或“协调费”,缺少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的途径,一旦发展项目完工或企业破产后,这些农村便又回到了“空壳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力不从心、后劲不够。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不仅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一)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强

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村集体收入大幅度减少,政策性收入仅剩财政转移支付等,村级组织在短期内未能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拿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不宽

在一些经济薄弱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挖掘不够,不懂得如何更为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发展对策,自我发展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宽。

(三)上级扶持力度不够

上级机关部门在帮扶过程中往往注重农户个体,而忽视了村集体。不少帮扶部门只是在逢年过节慰问村上老党员、贫困群众;有的虽然注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对壮大村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认识不足,只重视“输血”而忽略了村集体“造血”功能的建立完善。

三、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

(一)大力发展村级物业经济

对位置较好、资源丰厚、资产存量大、发展空间广等城区及其周边街镇、中心镇的村,特别是对经济薄弱村而言,要将支农惠农政策、留用地政策等利用好,鼓励并引导开发建设村级物业,开拓互联网服务百姓代购代销农产品、日用品等业务,增加集体收入。帮助偏远山区或半山区发展空间较小、交通不顺畅,将镇街作为单位,对多个经济薄弱村进行统筹,加大村级异地物业发展力度。对于产业集聚度高、位置良好的区域,如城镇、工业园区、开发区及中心镇规划区,应该异地联建或联购一批集体物业项目,包括三产经营用房、仓储物流设施、综合商务楼以及标准厂房等,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二)大力开发特色产业经济

加大对村经济合作社的支持,发挥出地方自然与农业资源的优势,与政府扶持的基础建设、农业设施及土地整理等项目相结合,以土地股份制或返祖的方式,对农户的耕地与山林进行集中连片流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要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的要求,并加大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如运动休闲、文化创意、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要合理开发旅游景点,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统计进行设计包装、游客接待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旅游服务收入不断提升。

(三)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 充分集约资源空间。根据社区地域特点、群体需求,设立不同的工作室。例如将高密市姜庄镇王干坝社区定位为现代农业发展区,社区专门为此设立农资超市。旗台社区发挥周边企业多的优势,设立职工服务中心、社区工会、社区矫正中心等功能室;为职工就业、刑满释放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再就业、维权的平台。

2. 融合智慧产业发展。在社区设立相关管理中心,并聘请北京金和软件有限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社区便民服务系统软件,实现计生、社会保障、民政救助、规划建设、农业服务等所有一站式社区业务审批的网上办理。同时,利用便民服务电子大屏幕,对全镇10个社区进行全方位监控管理,实现各社区服务效能监督、民意调查访问、群众投诉受理、信息收集、社区干部考核等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3. 特色功能策划有效利用。突出社区“民艺民俗”文化元素,设立扑灰年画与泥塑工作室,同时设立廉政工作室和理疗室,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预防咨询。另外实施集中办公,文书轮流坐班,方便群众,体现集中办公特色;围绕社区孝老敬亲先进人物,成立爱心志愿演艺团,体现孝德元素。在特色社区实体化的推进中,达到了“文化与科技互享”、“物质与精神同升”的效果,更大宽度的集约了办公资源,更大深度的开拓了地域有效资源,更大高度的贴近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四)加大激励扶持

第一,在农村经济工作总体规划中纳入集体经济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将具体的指标确定下来,要求相关职能落实好,在立项、技术、信息及人才上做好扶持;第二,各级财政部门每年都要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应加大对资金资源的整合力度,合理优化投入结构,将农业综合开发、乡镇企业发展、扶贫开发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资金逐步朝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倾斜。各金融机构要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贷款帮助,税收部门要给予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及经营项目一定的税收减免;第三,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干部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村干部的报酬,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严格的激励机制;第四,以联合开发、招商引资等方式发展并壮大集体经济,加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集体经济收入。

篇(7)

经济开发区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经过近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经济开发区发展功能定位面临巨大转变。我国已经有数以千计的各类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也在不断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沿海不少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国家依据形势变化对外资、产业、土地、税收、环境、劳工、区域等政策做了重大调整,这些政策与经济开发区发展关联密切;经济开发区的职能已从20世纪80年代“特区性质”的单一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功能,向综合性建设、综合性发展、综合性管理等多功能转变。

从各地经济开发区发展实践来看,经济开发区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然。当前,各地经济开发区数量众多,发展中存在缺陷和问题不少。普遍存在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空间不够、规划起点不高、空间布局“小、散、乱”;招商引资饥渴症导致产业层次偏低,不少经济开发区产业以传统产业和一般制造业为主,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体制向传统行政区复归,优势弱化,经济开发区曾经享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特殊优惠政策取消或受限,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降低。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性跃升,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经济开发区已普遍认识到原有的低水平、低产出、低效益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当前,面对环境的巨大转折,各地做出了各种有益探索,总体上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促进产业升级,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民生改善综合发展,更加注重集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经济开发区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转变,实现从工业经济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互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型升级,努力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区、自主创新的先行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功能配套完善的现代新城区。

对升级经济开发区发展方式的理论认识

(一)发展基础变迁带来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转变的新认识

探讨经济开发区长期以来以“外向型、发展制造业、特区型”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从新时期国际国内宏观上经济社会体制环境、经济成长的阶段不同的要求来看,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封闭式计划经济转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基于“转型经济”的背景下,经济开发区在这一进程中发挥先行示范带动作用。新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中期阶段,一些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层次都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经济开发区示范功能更明显体现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发展“新城区、新型产业拓展区、社会民生改善区和低碳生态区”,由外向型发展为内外向兼顾、由以制造为主转变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兼顾、产业区与城市一体化功能衔接,经济开发区产业的成长机制也不再主要依赖优惠政策。

(二)工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新认识

从世界范围看,信息化促使了全球化,传统工业中的信息、研发、融资等日益分工深化、细化,现代服务业成为知识、智力密集的产业,服务业也在全球进行产业转移,“服务外包”方兴未艾。从国内看,我国是制造大国,并非制造强国,制造业的核心研发、物流、战略管理等能力欠缺,相应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不足,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为工业与服务业并驾齐驱、双轮驱动、共同发展。

(三)推动“泛开发、后开发”的认识

新时期发展环境时代特征决定了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优势弱化、“围墙经济”、“特区经济”逐步消减。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群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现实形势所趋。经济开发区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大经济开发区”演绎成按照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对几百平方公里进行建设的复合经济开发区或综合经济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与所在区域体现资源整合、功能叠加、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经济开发区利用产业优势、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等,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内外联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社会和谐发展。

(四)积极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速推进,体现在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上社会群体构成也发生急剧变化,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高速增长。按照构建和谐小康社会要求,经济开发区必须超前规划、不断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资源,加快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医疗保健、社区服务、养老托幼等领域的发展,使辖区成为宜居宜业、和谐的新城区。要加强对“两新组织”的管理,在经济组织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要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管理机制;在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方面,要建立联合管理机制;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要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在社会治安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要建立社会诚信制度。

(五)深化经济开发区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认识

对经济开发区发展理论的变革首先体现在价值观的变化,深化对“城市价值”、“发展内涵”的理解。发展是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前提下进行,而不是在破坏的前提下进行的,城市的价值体现在城市文化、自然景观和特色产业,发展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重视人居、生态、山、水、林、文的城市环境构建。实现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变为土地价值的持续再生,实现集约发展;实现柔性规划与弹性开发的融合,满足产业不断升级与土地功能的不断转换;以人为本,实现服务环境与发展环境的融合,满足人才生活、工作与休闲的融合;实现管理机制的市场化与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对接,满足企业发展的精细化需求与服务质量的持续升级需求。

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方式的对策

(一)拓展高端、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空间

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发展已经没有增长空间,新的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的高度化和附加值,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格局,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工业化的水平,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亮点,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适应这一发展潮流,以“低碳化”为目标,主动开展国际低碳技术合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既注重环境和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提高产业层次,创造绿色经济的新优势。

(二)培育自主创新科技研发核心能力

在产业链分工环节上,按照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特征,变重视制造为高度重视科技研发、管理和销售发展环节。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研成果向实体经济转化,打造科技创新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创新平台载体,包括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联盟、各类孵化器等,促进科技孵化转化集中集约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创新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产业联盟等新型创新服务组织,实施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大型企业科研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抓住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建立全球研发中心的趋势,构筑平台,打造环境,做好服务,争取一批新的跨国研发中心落户。突出科技转化产业化功能,扶持发展创新创业中小企业,实现科技孵化转化集聚发展、集群发展。做好科技与金融结合,引进各类投资主体设立创业、风险基金等投资机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直接融资。

(三)培养与集聚科技人才

经济开发区做强人力资源开发,广泛“招才引智”, 加快优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引进和发展,加速培养高智能、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突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才集聚和培育功能,建立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双向互动交流机制,建设高校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提高产学研结合水平。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有利于人才加快成长、释放潜能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集聚、使用、激励的新模式,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性创业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聚集具有潜力的中青年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政策,鼓励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以各种形式参与创新收益分配。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院所转制企业及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职务科技成果发明和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由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的激励,释放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四)塑造城市建设品质

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导,提升科技、人文、生态综合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形象。要彰显特色,要引入“人文”观念,打造经济开发区文化,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氛围和科学知识氛围;提高城市空间设计水平,实施整体城市设计,加强对建筑形态、风格、色调的总体规划和精心设计,突出创新创业、文化内涵、人文环境提升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网络,打通和完善与主城区的接口,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增强城市新区的集聚辐射功能;从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舒适感”出发,把城市建设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把提升品质与便民利民结合起来,让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百姓;建立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满足辖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

(五)发展现代服务业

篇(8)

(①Laiwu Medical Insurance Department,Laiwu 271100,China;②Laiwu Finance Bureau,Laiwu 271100,China)

摘要: 本文对绿色会计的概念以及实施必要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绿色会计的具体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green accounting, expou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green accounting in new economic 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develop green accounting.

关键词 : 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

Key words: new economic form;green accounting;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85-02

作者简介:魏宁(1973-),女,山东莱芜人,现任莱芜市医疗保险事业处财务科科员,本科,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孟艳华(1975-),女,山东莱芜人,莱芜市财政局会计科科长,本科,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递增、生活方式的无节制,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上,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为治理环境污染、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我国实施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企业经济利益与低碳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优化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绿色会计的重要职责。

1 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 新经济形式下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而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协调企业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绿色会计是以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为目的的,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建立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又不损害未来利益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是以高能源消耗为基础的,因此必须要建立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体系督促经济结构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2.2 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会计模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我国会计由单纯的传统会计、管理会计到人力资源会计再到现在的绿色会计都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发展的,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用到环境会计,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对绿色会计的发展是一种有利的支持。

2.3 建立绿色会计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基于当前企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现状,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绿色会计可以帮助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成本也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支出体系中,这样有利于企业改变以往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益。

3 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绿色会计的论述比较多,但是针对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发展绿色会计中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则以我国新经济形式环境为背景,分析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绿色会计理念还不成熟 绿色会计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出发,从社会环境利益方面考虑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不能从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衡量,但是就目前绿色会计的实效运行情况看,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还非常的少,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几乎没有绿色会计的概念,甚至一些会计人员连基本的绿色会计概念都没有。

3.2 缺乏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绿色会计体系的案例非常少,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还是不能准确系统的对绿色会计的要素、计量以及记录行为进行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不全面。比如现在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在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只会在上市公司的照顾投标书中披露环保因素信息,而对于环保问题而产生的债务等信息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3.3 政府及社会对于绿色会计发展的监督力度不足

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实利益,因此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每个人履行其职责,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依靠环保部门的监督与控制,而社会群众以及媒体等对环境污染问题实施监督,而没有一定的处罚权等,这样就会导致许多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依靠环保部门的单一监督与管理很难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这样一来因为监督力度的缺失,再加上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没有产生直接的效益,因此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动力不大。

4 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的对策

4.1 提高社会对绿色会计的认识 为改变绿色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缺失问题,应该从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方面入手,通过宣传绿色会计,提高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一是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绿色会计理念的宣传与指导,引导人们对绿色会计实施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加强对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丰富与创新绿色会计的内含,将绿色会计理论与企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绿色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环保的要求;三是实现绿色会计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挂钩,让企业明白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进而通过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4.2 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基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要将绿色会计纳入到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绿色会计的环保功能。①国家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且现有的会计体系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②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我国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同步发展。

4.3 强化环境审计力度 基于绿色会计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企业选择绿色会计的动力不足,它们不会主动披露对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会主动披露因为环境污染成造成的负债信息,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要强化对企业的环境审计力度,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审计,实现绿色会计在社会中的发展。同时我国也要建立科学奖罚机制,对于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制裁,而对于实施绿色会计的企业以及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4.4 大力培养绿色会计人才 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我国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还比较缺乏,为扩大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范围,需要国家大力培养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一是我国高校要侧重培养具有绿色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关于企业应用的绿色会计实务专业人才;二是企业要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增强会计人员对绿色会计的操作技能,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虽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其对经济结构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强化绿色会计发展理念,提高绿色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将绿色会计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问题,促进我国环保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明轩.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会计发展的探讨[J].现代会计,2012(3).

篇(9)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的是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人与自然矛盾凸显,环境的破坏也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改革发展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片面追求GDP,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导致环境经济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也从侧面反映出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经济政策已经迫在眉睫。

1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1环境经济政策的内容

环境经济政策是以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手段,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综合利用财政、税收等工具,对环境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一类综合性政策体系。环境经济政策属于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的行为激励,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使外部不经济的成本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和消费领域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改善环境状况的行为。环境经济政策有两种基本形式:

(1)调节市场型。又称命令控制型,其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其核心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

(2)建立市场型。主要是通过“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

1.2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环境经济政策调节、控制、和引导经济主体行为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实施各种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来实现的。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有排污收费、绿色信贷、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政策等。这些经济手段适用于污染控制、自然保护、资源利用、流域、区域综合环境管理、国际和全球环境问题以及生产、消费等领域。

2鄂尔多斯存在的环境问题

鄂尔多斯深居祖国内陆,全年降雨200-400毫米,属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植被也呈现出荒漠和草原共生的特点。东部地区地表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有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占全市总面积40%。鄂尔多斯探明的煤炭储量1700亿吨,占全国的1/6,预测远景储量一万亿吨。随着近年来对地下煤炭和天然气的开采,生态破坏日益加剧。地表塌陷是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目前当地已探明老空区面积为300平方公里,塌陷区面积10平方公里,据统计鄂尔多斯每年因开采煤炭造成的地表塌陷接近0.4公顷。在煤炭开采的同时造成大片土地产生积水和盐碱化,由于对表土的破坏,使得草原自身的恢复能力大大降低。煤炭在开采、装卸和运输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粉尘和固体颗粒物,会对矿区周边的空气造成污染。不断燃烧煤炭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一些其他工业废气,PM2.5和烟尘排放量在近年都有明显上升。同时,煤炭的开采以及煤化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水,由于当地水资源有限,造成鄂尔多斯水位的不断下降。而且工厂排放的废水又会加速地表水和地下水体的污染,更加威胁到用水安全。

生态环境的破坏,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分析污染源来看,它们主要来自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与农业和服务业相比,工业在鄂尔多斯的产业结构占比中显得尤为突出。2014年,鄂尔多斯市三大产业比例为2.1:60.5:37.4,工业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以“三高”为代表的重工业又占据绝对优势,煤炭、电力、天然气这三大部门的规模以上企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70%以上。重工业部门是当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外部性。从投资结构来看,一二三产业投资占比为4.2:67.4:28.4,一三产业相对有所增长,但仍旧难以撼动工业的主导地位。政府为了让企业具有竞争力,往往给予政策扶持,比较典型的就是降低收取排污费,而政府对污染的治理停留在表面,这就导致治污的速度远赶不上排污的速度。这种片面追求GDP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正是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木症结所在。

3环境经济政策存在的弊端

还未形成科学完备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目前我国仅构造了一个基础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包括财政收支、环境税费、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环境金融等。除财政、环境税费发展相对完善外,其他几个方面还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环境经济政策的结构安排与分工,哪些是主要政策需要优先考虑,哪些是次要政策需要辅助执行,面对现实复杂的问题,如何打出科学、有效又迅速的政策“组合拳”,都需要在环境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中逐步明晰。

环境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在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中,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和互相博弈,是环境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最复杂的问题。涉及鄂尔多斯市环保管理工作的机构主要包括环保局、税务局、发改委、国资委、财政局、农牧局、卫生局等。政府的各个部门虽有工作的分工,但多部门共同管理,必会出现多个执法主体,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工作协调难度大,宏观调控和监管效率不高,很容易出现越位管理、互相“踢皮球”、监管不力的现象。有些环保机构身份定位也存在模糊不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部分机构不仅为环保项目开展环评工作,同时还对环保项目建设实施审批,把原本归属于两个机构的职责范围,统归于一个部门。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脱节。长期以来,衡量一地区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是GDP,在“以GDP为宗旨”的思想下,GDP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领导干部的仕途。鄂尔多斯市部分地区为了完成既定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不断增加对“三高”企业的投资,普遍秉承“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优先建设主体工程,环保措施严重滞后,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和治理成本也在逐年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在官员政绩考核中,集中反映于GDP的各主要经济指标处于绝对优势,而环保工作处于次要地位,不受重视。官员政绩考核维度不全面,考核内容有限,尤其对环保工作的成绩考察没能和官员的政绩产生有效关联,激励效果不足。

4鄂尔多斯环境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

如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已超过一区一域而成为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难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而解决社会公平的唯一途径就是发展。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将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首先要进行体制改革,改变“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局面,统一交由环保部门管理;其次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理念;最后加强监管,对违法单位或个人要严厉查处。

4.1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能

在环境管理过程屮,鄂尔多斯的各级政府都要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划分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并设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及时掌握工作情况。整个管理体系中以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牵头协调其他部门的工作,其他协管部门处于辅助地位和补充地位。在管理范围上,环境问题的所有管理工作由主管部门来解决,本区域的工作由下辖分管部门解决,不得超过自己的职能区域行使权限。环境保护的监管工作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分管部门要进行自我管理,主管部门要定期审核分管部门的工作,对监管不力的集体或个人进行问责。出台相应的环保法律法规,保障执法人员有法可依,对违法者追究法律责任。

4.2合理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环境经济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市场机制如何体现,关键在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二者关系的核心问题又在于政府的角色定位。环境经济政策要求政府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转而运用间接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要求政府改革管理创新,有效释放市场活力,建立服务型政府,这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一致。环境经济政策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典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且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也体现了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要求。

4.3改变传统观念

鄂尔多斯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仅要加快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还要在培育产业新优势上下足功夫,特别是以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国家煤制燃料储备基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指出:不以GDP论英雄。要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不是说废除GDP考核,而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仅要加强宣传教育扭转思想,还要在体制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首先,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指标体系。降低GDP考核的比重,加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产出的税收等指标,综合反映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并将环保工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中;再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问责机制。对既定的环保政策和目标要予以坚定的贯彻执行,对执行不力的人员要严格追究其责任。

4.4创新公众参与机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起步较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也仅仅是在政府的倡导下进行,参与人数较少,流于形式,而且广大群众缺乏参与意识和参与渠道。由宏观来看,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今后的主要动力,只有民众发扬“主人翁”精神,保障公众知情权,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环境才能得到改善。鄂尔多斯市地方政府应该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建立公众参与试点,掀起示范效应。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在制定环保政策时,应事先充分调查民众意见,举办研讨会、听证会等形式,并在主要媒体平台进行数据公布和政策解读,这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的非政府组织,能充分集中民间力量,调动公众积极性,有效补充政府工作的不足。

5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事关少数民族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环境经济政策又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是非基本制度的改革,通过政策手段的主动调节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它符合人类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环境经济政策只是一种工具,它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关键还在于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对环境重要性的判定,以及在环境管理过程中能否协调一致。环境经济政策在环境管理体制改革,乃至政府职能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文明转型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朝飞,王金南,等.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W出版社,2010.

[2] 潘岳.7项环境经济政策当先行[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5).

篇(10)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8-0086-02

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

11 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风险性,产业发展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各国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实体经济上,希望通过新兴产业发展,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美国政府确定航天、海洋与大气、信息产业、生物及纳米技术等产业为发展重点,在所有的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产业成为重中之重,以便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日本政府则把信息通信、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生物工程、宇宙航空及海洋产业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扶持,并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制定了《能源合理利用法》、《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等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英国政府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可见,政府是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12 制定综合的政策体系支持发展

各国都综合运用立法、财政、金融及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强有力的发展引导,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新兴产业在发展的初期,多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对这些产业进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它们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及形式多样的补贴,包括对研发的补贴、对家庭购置新能源设备的补贴及对新能源投资项目的补贴,对开发新能源的行业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巴西政府把生物能源开发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综合运用金融、法律、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在每个环节上扎实推进,形成了国家发展战略——科技研发——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促进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09 年,美国先后通过了《复兴与再投资法》、《美国电力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法案》,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减排目标、保障能源的独立和安全、确立产业和技术标准,在研发、基建和新兴产业项目上投入大量资金,全方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13 加大科研投入,以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很多国家都把支持科技创新作为应对危机的核心内容,重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研究投入。美国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宣布将科学技术领域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值,并计划投入1200亿美元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还提出要对研发税收抵免永久化立法,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等采取税收激励政策,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俄罗斯政府则在2009年6月宣布将投资2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日本政府制订了指导本国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的“技术创新25条”并加以实施。欧盟的目标是把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提升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提出实施“绿色汽车伙伴行动”、“能效建筑伙伴行动”和“未来工厂伙伴行动”,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

14 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国际共识

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找经济复苏以后的新经济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对新能源产业给予高度关注和肯定,并将新能源利用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美国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摆脱金融危机的重要战略手段,不惜投入1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计划用3年时间使美国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占总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这一比例将增至25%。日本经济产业省制订最新计划,到2030年,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的发电量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20%。德国政府利用调整产业的战略之机,将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的环保技术确定为未来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进一步扩大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澳大利亚公布的新能源立法草案显示,到2020年该国新能源占总能源的比例将升至20%。韩国将在2030年之前投资1030亿美元用于开发新能源,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从目前的24%提高到11%。印度政府也通过了新的能源安全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倡导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可见,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会计发挥的是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把握经济发展脉搏,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亟待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会计行业发展趋式分析

作为一门应用于控制经济活动的新兴经济信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会计科学由单纯的会计学发展为边缘科学与综合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形式,现代会计科学向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知识领域延伸;会计由静态核算转变为动态核算与控制相结合,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等活动,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已相去甚远,具体表现为:

1.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主要是知识资源。

2.竞争使管理者更迫切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的众多公司所面临激烈竞争,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3.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4.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二、新形势下会计应对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会计作为炙手可热的职业,对所面临的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新形势,更应该不断更新思想和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1.转变观念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前提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必须抛弃一些陈腐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必须运用全新的思维,创造出一系列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会计观念。

(1)会计人员应具有面向未来的前瞻观念。会计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其工作职能将由“反映型”向“决策型”转变,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做好财务决策。

(2)会计人员应具有持续发展的创新观念。会计人员通过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而实现对财务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2.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基石

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正确的思想素质决定了其处理业务的原则,业务素质则验证着一名合格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分析成本。会计人员应及时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承担分析、设计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不致于遭受淘汰。

会计电算化后,软件完成了大部分数据处理工作,大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危害很大,而且不易被人发现,因此计算机条件下必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和执行。此外,更加需要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3.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要强化内部治理,严格监督,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相应地需要建立强化会计治理的会计模式;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等对企业进行调节和规范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地需要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企业要进入世界大市场,参与国际流通,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往,相应地需要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知识治理型的企业会计模式。治理型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建立调控型的会计组织系统;建立开放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知识型的会计治理系统;建立服务型的会计市场系统;建立竞争型的人才系统。

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会计工作者肩负着公正处理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关系的艰巨任务,会计人员不仅反映、核算、监控着每一位劳动者的贡献、效率和权责,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人员利用最综合的价值指标提供多元利益集合体的经济信息,综合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效果。因此,面对这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如何做一名适应经济发展的会计人员,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千秋大业、历史使命,值得更加深远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