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生物科研课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6 11:16: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生物科研课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生物科研课题

篇(1)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积极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新理念指导下的主动探究式学习。笔者认为应该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和知识储备等入手,充分利用教材,广泛开发多种学习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获得新知,从而使教学更有效。

一、设疑探究,引导体验和感悟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探索与思考。教师可以在学习中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悬疑的情境中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感悟深化,建构知识结构。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学,在许多章节设立观察和实验探究环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资源,精心预设,认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例如笔者在教学《血液循环》这一节时,针对学生已有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还有对三种血管功能的基本认识的现状,设置问题:“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会经过什么样的途径回到左心室呢?”让学生们分组合作进行探究,自己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取出一块纸板,上面绘好心脏的结构简图和代表肺部、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并拿出若干紫红色、鲜红色代表静脉血管、动脉血管的绳子,让学生代表用胶带粘上绳子进行演示,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人体血液循环。

二、分析比较,加深体验和感悟

生物教学的内容不少受时空、实物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很难讲信息透彻的传透给学生,这就需要运用比较分析教学策略,通过对课本中图文资料的对比分析,学生学会合理推测,学会比较研究,学会辨别证据与假说,还可以训练逻辑能力。可以借助网络教学的形式,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与课本资源进行比较,从而丰富课本资源,例如,在教学《绿化,我们共同行动》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到各处交通干道旁绿化较好处进行噪音和废气的测定,记录、统计数据后,进行分析比较,学生体验感悟到:树叶密集、树皮粗糙、叶形较小且表面较为粗糙的树种,是隔音效果最好的植物;多层复合结构的绿化实体比少层复合结构的绿化实体声衰减效果好。

三、走进生活,生成体验和感悟

新课程理念中的一个亮点就是要求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师要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生物科学现象,挖掘其生活的内涵,化抽象教学为生动、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并积极尝试实践,陶冶情操,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生活化。例如学习《生物多样性》时,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学生引入大自然,在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对整个校园生物种类进行调查、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将调查出的相关内容形成参观调查报告。通过这样具有生活化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生物的生存状况、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模拟场景,促进体验和感悟

科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怎样化枯燥为活跃,化抽象为具象,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进行场景模拟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与文本及学习对象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甚至可以身临其境,全身心融入,将自己化为学习对象,真实体验学习对象的生活、生理活动,切身感悟生命的美丽、脆弱和顽强。枯燥的学术语言被赋予了情感,使学生能正确看待人类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生命的价值。场景模拟可以设置为辩论会、小品表演等形式,如在教学《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体验与感悟,笔者精心设置了一场辩论会活动,正方观点: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反方观点: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学生有很高的热情,并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广泛的资料,在课堂辩论中对保护环境命题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五、信息技术演示,内化体验和感悟

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特色,从而扩充了课堂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不愧称为一次教学革命。在生物教学中如很好的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生物学宏观和微观方面的事物或现象展示出来,也可以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予以展示交流,更可以借助声光效果对实现学习的情感目标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在生物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用心体验与感悟,积极将知识内化,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初中生物;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50-01

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必须把“有效提问”作为课堂的重心,因为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师生感情,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通过师生间的合作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提问问题的有效性与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挂钩,因此,在初中生物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有效提问的策略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要及时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对问题进行调整,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性、针对性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样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除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更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要提高提问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从仔细、认真地设计问题入手。

一、使提问更具针对性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应该只是为考学生而提问,提问的内容应该包括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围绕课上的内容认真研究,进行巧妙地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提问时要抓住重点,逐个突破难点,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都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在设计问题时尽量选用不同形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从提问中获得学习的信心,并且强化对课堂知识的记忆。教师要把有效提问的重心放到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针对这些问题,设计问题时应该由难到易,由表及里,一层一层向难点、重点推进。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心里形成对生物知识的明确认识。这样,通过教师针对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经历了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完整过程。针对性问题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针对性的另一方面指的是,提出问题应该契合时机,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提出问题,并且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致,抓住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提问的最恰当时机便是在学生学习情绪被激发、调动的时候,所以教师要抓准时机,进行针对性地提问。实践证明,将提问的内容和时机相结合,对创造出最有效的提问课堂很有帮助。

二、使提问更具探究性

曾有人说,“学生自己的思想形成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适时、适当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对已有认识的矛盾与冲突,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教师对所提问题进行精心设计,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出学生具有发散性、灵活性的思维。探究性问题的设置要紧紧围绕知识构建的目标,而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则应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原则。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许多生物科学知识和学习技能,还使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当中去,培养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出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要想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有效提问的探究性,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活跃课堂氛围,尽早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展示课堂的魅力,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全身心投入,以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仅限于让学生思考课本和课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保证解决生物问题的基础上,还应穿插一些课外或者别的学科内容,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只有从多方面进行提问,使问题更具深度,才能使学生不断思考,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这样的提问才更具有探究性。

三、使提问更具时效性

只有教师的提问在有疑之处、关键之处,并且掌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使生物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 学生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曾有人说,“学生自己的思想形成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适时、适当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对已有认识中的矛盾与冲突,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的所学知识,发展自身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并且有效的课堂提问还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许多教师提出问题后,就在一旁不断地给予学生提示和解释,生怕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回答,结果反而误导了学生,让学生以为问题很难,答错也情有可原,而且易形成懒惰心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形成对教师提示的依赖意识,对难题产生了恐惧,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安静的环境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出适合学生作答,并且适应新的考试形式的题目,使提问的内容更具时效性,使学生在提问中锻炼自己。

四、使提问更具创新性

在课堂上进行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生物知识转化为生物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创新性。在课堂中,许多创新性的思考都是通过提问得来的。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富有创新性的提问指的是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产生创造性的结果,而且这个思考过程和解决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要富有创造性的。教师进行创新型问题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所提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要想让学生进行创新,就需要使问题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但切忌跨度太大,这样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受挫。此外,还要考虑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一成不变或者过于保守的解决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在学生进行思考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对于解题方式进行新的创造。这样一来,不仅教师的提问方式有所创新,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创新型的思考方式,两者结合,提高了生物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策略中,要结合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有层次、有目标地设计,然后再向学生提问。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和共同探讨,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固有的生物知识结构,通过提问思考的过程获取新的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效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的目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师生间进行了真正的交流对话,但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问的方式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篇(3)

一、关联体验

1.“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思想。

“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思想是:在缄默知识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基础上,以核心问题为载体,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实现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获得更高达成度的教学活动形式。该模式有“提出问题、问题解决、反思提升、运用反馈”四个教学环节,简称“问题・活动・提升・运用”四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如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有效的、深度的体验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关联性体验是促进学生进行深度体验的有效手段。

2.体验。

体验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体验既是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又是学生相应学习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包括学生个体的心理性投入和身体性投入;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即是学生个体从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教学是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经验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难以内化为学生独特的知识和经验结构,这就需要创设情境,还原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和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通过这个体验过程,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到直接的、具体的、丰富的体验,从而能理解知识经验的意义,激起学习知识经验的兴趣,并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

3.关联体验。

关联体验是在体验与体验教学思想下的一种细化,它是体验教学的下位概念。就是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激发学生利用原有的、与新知识相关的经验或知识来对当下知识的理解消化的活动。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内化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和原有认识的巩固。

二、怎样关联体验

1.对旧有知识的关联体验。

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上的铺垫,更使学生奠定自信、愉悦的学习心理基础。如在“生命的起源”这一节的教学中,有关“神创论”的观点学生听过不少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这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讲述这些神话故事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与原有知识的关联体验,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时候,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而生物学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是统一的。要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就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联起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学生已具备的知识。食物链和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有什么关联,如何关联,就是学生体验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中设计的一个活动“讨论水族箱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让学生体验到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是单方向的;而且捕食生物是不能利用被捕食生物的全部能量的。从而让学生体验食物链和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的关联,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对生活实际的关联体验。

学以致用,延伸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更为形象、深入地理解新知识。我们来看看在学习“细菌、真菌和病毒”时,如何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大多数细菌是通过寄生或腐生方式获取营养的,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寄生性细菌使动植物患病,危害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危害人类的健康,甚至危及我们的生命;腐生性细菌使瓜果蔬菜等各种食物腐烂,但也能分解枯枝落叶、动物粪便和遗体等,净化我们的环境,促进物质循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某些真菌能产生抗生素用以治疗疾病,但滥用抗生素却对我们的健康不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很多大型真菌可以食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容易找到这些大型真菌呢?这与它们的生存条件有关联吗?同样,在学完生态系统的组成后,可让学生分析我们生活的校园生态系统的组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习“条件反射”这一类反射活动的特点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条件反射的特点来让我们的学习这种条件反射活动更高效。在教学“遗传和变异现象”时,我结合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等让学生体验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在“合理膳食”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亲手设计一份营养午餐菜单。

3.对学生情感的关联体验。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引起共鸣,从而持久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形成长效的知识记忆;同时也能校正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对学生进行情感观念上的引领。如在学习动物的取食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等各种行为时,让学生体会动物生存的不易,唤起保护动物的感情。在学习“我国的动物资源”时,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严重威胁,树立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意识。在学完“新生命的孕育”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从而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母亲孕育新生命的艰辛,因此应该感恩母亲,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总之,努力创设情境,有效地让学生进行关联体验,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进行体验,从而获得知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篇(4)

精心制订活动计划,开展小课题探究活动。在确定小课题主题及合作小组后,每个课题小组就要根据主题制订小组活动计划,可见小组活动计划表,然后再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具体实施。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提供咨询、监控及研究指导,并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如某探究小组确定了“潜伏在家居装修中的隐形杀手”这一小课题以后,首先开展了实地调查,走访了珠海市世邦家居、永N家居城,了解到许多家具的资料介绍中都有相关的甲醛、苯、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查阅报刊杂志等了解家居装修材料中的污染物来源及危害等。为了真实感受甲醛的存在,小组成员还进行了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检测新装修家中的甲醛含量是否超标,为大家解密家居中的甲醛。最后,提出减少室内装修污染的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我们的小课题探究活动基本上要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活动时间上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学校中午放学后的一段时间、双休日自行安排的时间。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组织跟踪反馈工作,多方联系,甚至有必要和学生一起参与。方法上是引导学生围绕所研究的课题,通过调查、采访、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广泛积累原始资料,为撰写结题报告打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孩子们有新奇、惊喜和赞叹,更多的则是疑惑不解,这些都促使学生不断地刨根问底、探究根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毕竟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我们重视和关注的是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一定是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或层次。而且每一次的活动,孩子获得的亲身体验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二、探究活动的交流

学生将探究的过程以照片、视频、文字、统计数据等形式记录下来后,我及时指导学生将课题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查阅资料所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资料进行主次分明的梳理、分析、归纳和提炼,在大量案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总结,并制作成PPT,这一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

通过PPT展示探究成果时,至少要体现四个方面:一是小课题的探究主题和探究目的;二是具体安排,有任务分工、探究实践和探究方法等;三是探究内容,措施及结果,这是需要重点详写的部分,应内容充实,证据确凿,结论正确科学;四是建议或倡议,既有独到的见解和改进的方法,又针对性强,让人看了信服,便于他人改进、创新。我除了让学生以课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小课题探究的成果外,还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题探究中的真实感受、体验,用小报、微电影、朗诵、演讲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展示。

篇(5)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22-01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通过开展科学探究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生物课程能力培养的核心,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生物学与其它自然科学的实验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必须有完好的实验材料,同时这些材料的搜集和运用易受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二是对于某些生理性实验,并不能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事先做好生物实验教学的计划

在每学期初,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对该学期的生物教学实验做好统筹安排,将实验的课题和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详细列在本学期教学计划表中,并及时采集、培养或浸制有关材料。同时,准备的材料尽可能与教材上的要求一致,对于学生较为熟悉和常见的材料,可以安排学生参与采集,这不仅可以调动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对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获得充分的感性认知。

2.精心设计生物实验的程序

概括而言,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备教材就是根据教材的要求来确定探究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例如,为什么要做这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应该使学生获得哪些生物知识和技能等等,以便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提高生物实验的效果。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来综合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备教法是指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水平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从分析和推理,并最终获得结论。

3.做好预备实验

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一个重要途径,在于教师必须练好基本功。具体来说,在每次实验课前,教师都要先动手进行实验,以便掌握实验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还可以预见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差错,使学生的实验能够按要求顺利完成,并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二、了解探究实验活动

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的探究活动,倡导探究性学习。实验是常见的探究实践活动。实验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性实验,还能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判断、反思、交流、合作等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科学探究的实验技能培养

科学的探究需要一定的技能。过去的教学,着重于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显微镜的操作、临时装片的制作,学会使用解剖器具、掌握动植物解剖,学会使用量筒、烧杯、展翅板、捕虫网等器具,学会配置不同浓度的生理盐水、酒精等试剂。现在的生物课程标准更加要求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技能训练。新教材设置了多个技能训练栏目,如通过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测量和计算、观察、解读实验数据、推理、分析实验结果等等。新教材的探究实验,侧重体验和领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会观察、记录、设计、分析、推理,学会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等。

四、掌握各个探究实验活动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探究实验活动都有其共同的要求,如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施计划,记录数据,交流讨论等,但每一项的探究活动目标都有其侧重点。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重点是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解读;探究空气质量,重在取样和检测;动物的绕道取食,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等等。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更好地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1.示范验证式实验

传统的实验,着重实验技能的训练,其优势在于能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体验。其实实验过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主要包括:解读实验目的、原理选择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方法步骤熟悉仪器的使用实施操作体验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生物新课程标准也设置了多个传统的实验,如显微镜的使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可通过传统的生物实验,规范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2.自主探究式实验

学生平时通过观察,会提出不少的问题,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例如:

(1)材料、方法的改进实验。如探究种子萌发时,制作种子萌发各阶段的小标本;鸡的绕道取食实验,可用家里的金鱼、巴西龟、宠物狗来代替;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用紫色的外表皮或紫鸭跖草代替无色透明的内表皮,省却染色,效果也十分明显等等。

篇(6)

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落后性不断突显。讲授式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课标的提出,要将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方法进行改变,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种从被动变成主动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逐渐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其中心地位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肯定。在初中生物课堂上,需要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来帮助提高课堂效率,更需要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当代初中学生的生物开发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合作的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做好每一个授课环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笔者选择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1、积极做好授课前的准备

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来讲,能够利用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为学生传递出课本大纲中一定量的生物知识,那么就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好的备课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能否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如果一名教师没有准备充足的备课,那么在讲课时,便无法抓住知识的重难点,从而造成时间的浪费。教师在进行讲课之前,不仅自己要进行准备工作,也要督促学生有条理地完成预习工作。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前准备出有疑问的知识,在课堂上便可以重点进行学习和提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知识的吸收。在课前,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认真的钻研,将课本中的内容与新课程标准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要求进行结合,充分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节课进行充足的课前预习,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教学计划的设置,大力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另外,为了使学生找到课前预习的动力,生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物课堂相关的素材进行收集,比如利用生物知识相关的视频与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在提前用自然界中的生物奇观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进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讲解之时,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简单了解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范畴,明确本学科的大体学习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性,将平面的、抽象的课本内容,转化为立体的、具象的影像内容,为学生展示出不同类型的生物图片与视频,让学生了解生物世界的广阔和神秘。另外,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搜集与生物相关的文字与图片,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其积极自主了解,从而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完美的配合,把授课方式变成合作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2、加强对备课的重视

备课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只有备课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课本是初中生物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把握好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计划,教师需要将课本中的教学计划分散在每一节的生物课上,如果教师的备课工作存在些许失误,则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影响生物课堂的整体效率。要做好备课工作,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精力与时间。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对优秀的教案进行阅读、学习和借鉴,但不能进行完全的抄袭,要以本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水平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条件作为前提,对教案进行分析与整理,把枯燥无味的生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使生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分享知识的乐园。调动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当代初中生物教师进行备课的重点,同样也是难点。教师在钻研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联系,使学生可能利用这些生物知识开发自己的思维,转换思考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进行《种子的萌发》这一课的备课之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现象进行联系,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真实的例子。教师可以在学习其它章节的时候,让学生回家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并且每天观察它的变化,用本子进行记录。在讲《种子的萌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种的植物与种植记录带到课堂上来,与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在学生的记录当中,肯定会有种子萌发的一这阶段,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引入生物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之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知识的发现,都来源于问题的提出。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之时,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维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生物知识。另外,教师要用自己提问的行为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提问观念与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精神。我国的许多教育学家都认为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开发与学习能力提高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体制的影响,我国的许多初中教师过多地控制课堂,一味地向学生“供给”知识,缺乏“设疑”问题的提出,追求过于“和谐”的课堂。这就使得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进行《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讲解之时,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用问题进行课堂的导入。比如说“同学们了解空气的作用吗?”或者“空气质量对于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教师可以利用这两个问题与学生就空气问题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比如说“空气成分是什么?”“空气质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空气与人类的健康有哪些直接关系”“近年的雾霾比较多,它是怎样形成的”等等。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思考问题,更学会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的初中生物课堂才是新时代下高效率的有效课堂。

4、使用规范化的生物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的一种重要手段。生动、准确、独特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了解、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优化的作用,可以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生物课是一门自然的学科,它具有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等特点,所以如何将生物语言和教学语言进行有机结合将是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老师所面临的新难题。规范的生物教学语言将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率,进而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这也就要求初中生物老师对生物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趣味性等有着很高的要求,以免对学生造成误导,产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

首先对词汇的发音要求准确,如“栖”这个字的发音有的教学老师就会因为发音不清或口语习惯读“xi”,这就很容易对学生进行误导,从生物教学中来说,这是一种极不应该的现象,不但对教师的形象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了错误的吸收。再者它的科学性也不容忽视,要放弃用一些口头语来表达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因为只有科学的用词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真实、确切的理解和接受。同时规范的生物教学语言又要具有趣味性,将知识与实际的例子相结合,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克隆技术”,“无土栽培”等一些科学性很强的实验,用规范化的生物教学语言将其趣味化,这将会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吸收,从而提升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教师业务能力提高与学生学习质量提高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只有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和生物素质的提升才能得以保证,生物教学的成绩才能得以提高。所以,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王永华.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吉林教育.2010(02)

篇(7)

初中生物课程是我们了解日常的动植物的基本特征、人体的相关器官的特点、常见的疾病以及其预防措施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面对初中生物课程,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一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进行教学,这样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完整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性的知识教学以及实验性课程的教学,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我们的初中生物课的整体。然而,纵观我们的初中生物课的课堂,很多教师并没有把实验课放到一个与理论课相同位置的高度,这也就严重导致我们的实验课缺少正常的教学意义,使得学生对生物实验课也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现象对提高我们整体的初中生物课的教学效果、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把实验课的教学重视起来,并结合理论性知识的教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进而有效提高整体的初中生物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来谈一谈如何有效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第一,面对初中生物课中的实验课教程,教师首先要在心理上重视它,与此同时,教师在日常的实验课的演示过程中,也要反复向学生强调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让学生也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进而重视实验课,完善自己的初中生物知识。

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教师在日常的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首先足够地重视它,进而,让我们的学生也引起高度重视。在以往的初中生物实验课中,我们的很多教师都是本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去对待,认为实验课全都是对理论性知识的重复和嗦,因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并不认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教师的这种态度自然也会从心理上看轻实验课的意义,从而导致他们在做生物实验的过程中也是随便应付,有些学生甚至从来不动手去做实验。其实生物实验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教师能够好好地加以引导,相信学生可以顺利地爱上实验课。这也就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推进我们的教学流程的展开。

第二,师生在重视了初中生物实验课之后,还要对其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建立起了兴趣,才能推动学生自发的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让他们对神秘的生物学世界产生了解和研究的意欲,才可以顺利地帮助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有激情和活力,促进我们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学生的激情对于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拥有学习激情的学生自然会充满学习的动力,从而以极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生物学知识。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去进行生物实验。

初中生物实验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习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以及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中学生正处于爱动手的阶段,因此,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一定可以对这些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进而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全面学习和掌握。教师在进行日常的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注意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争取将每一个流程都做得天衣无缝,让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切实感受到生物实验的独特魅力,从而爱上生物实验课程。这对我们的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切实加强对自身的要求,从而保障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应有的效果。在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让学生也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帮助初中生物教学取得有益的成果。

第三,在日常的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各种方法克服各种困难,争取把每一堂实验课都上得有声有色,争取将每一个实验都做到位,进而有效地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我们的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带路人,对学生的学习与做人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全面感受知识点是如何通过看似简单的实验过程得来的,让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初中生物的魅力所在,进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要保障自己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做的完美无缺,让我们的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实验的神奇之处,从而帮助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

篇(8)

一、课改要求与初中生特点

二期课改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目前互联网情景下,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关注学生学习的经历、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的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场依存逐渐向场独立过渡,思维特点由原来的形象思维方式也逐渐地向抽象思维方式转化。他们的观察、记忆、想象等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62-01

实验课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当前生物教学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质量重视不够;二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差;三是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四是忽视操作技能的改进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谈谈看法。

1 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化仍比较明显,注意往往与喜好联系在一起,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如有的学生在观察自制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摆弄镜头和观察游移不定的气泡上,在观察永久装片时也主要欣赏染色标本的色彩。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如解剖鲫鱼实验,是学生第一次使用解剖工具,只有当学生明确解剖实验的目的,学生才会注意解剖技能的动作要点,认真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体色、鳞片、侧线、鳃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认真观察其内部结构,最终达到解剖鲫鱼的实验目的。

2 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适时地、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

解决生物实验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采取替代材料,如做《观察花的结构》实验时,正值冬季,桃花无处可寻,教师可在春天制成桃花浸制标本和干花腊叶标本,上课时再用替代桃花的其他鲜花:如腊梅花、旱金莲、百合花等。上课时与桃花浸制标本和腊叶标本一起对照观察,同样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初中的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获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有些不易采集到,这些就需要教师之间分工合作,避免因个人的时间仓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实验材料准备不足;三是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发动学生参与采集和培养不但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

2.2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比如:如何利用这些工具看到洋葱的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呢?取洋葱的哪一部位?如何防止盖玻片出现气泡?

2.3反复演练,做好示范操作

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即便,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

3 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指导,指导得法与否,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3.1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操作,指导学生反复练习

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如显微镜调焦,徒手切片,盖盖玻片不出现气泡等操作,学生需反复操作,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3.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教育学生对实验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求学生做到先整体后局部,例如对一株植物的观察,要先外到内,有表及里,如对植物茎横切面的观察,自下而上。对根尖结构的观察,要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再次,教师教育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要亲自观察,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异常的现象,要积极思考,找出原因。

3.3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浆糊,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观察两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发现两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缺少37℃温水浴这一步。

篇(10)

一、提问的发散性

问题能够启动和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来时,学生思维将会更加地集中在这一问题上。但是,现实情况是,还有很多学校的生物老师在提问这一方面基本上是毫无新意,甚至没有一个提问。有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根本就用不着思考就能马上回答出来,比如说“人是不是生物?”“教学楼后面的那棵大榕树是不是生物?”等等一些极其无聊的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但对课堂的教学没有好处,还容易因为问题的无聊使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影响学习听课的效率。因此,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老师应该开创一种开放性的提问,即问题的答案不再是简单的回答“是”或者“不是”,而是具有多种可能的答案和猜想,符合这样的提问,开放性提问的形式很多,比如“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将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对于中国因为经济发展而造成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你有什么建议?”“你认为你将来的孩子是男是女取决于男方还是女方,你的理由是什么?”等等具有发散思维功能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刺激学生想出更具新意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通过提问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践表明,机械性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成为一名回答的机器,剥夺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新教育体制的根本在于发动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树立起思考也是一种技能的思想。因此,老师必须明白,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应避免一些“机械式的提问”,要充分地展现“开放式提问”无与伦比的优势。

二、鼓励性的提问

在旧的教育体制下学习过的同学,在这方面应该就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很多学生都不敢回答问题,不敢举手,出现这种现象很直接也是很根本的原因就是怕回答错误,被同学们笑话。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得不到锻炼机会的永远得不到,而回答问题的永远都是那么几个优秀的学生,这样的提问就缺乏全面性,覆盖面太小。提问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不应立马提问难的问题,而是应该把问题分解,由易到难,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即使有回答错误的学生,也不应该简单地说一声“坐下”,而是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让这样的学生在下一次的提问中有再次站起来的勇气和信心。对于某些比较特别的学生来说,老师也应该制定一些特别的政策和措施,逐渐培养全体同学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提问要具有序列性

老师在提问过程中应该抓住一定的规律,按规律进行,而不能有大跨度、毫不相干、毫无联系的提问,显得杂乱无章。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老师在上课前应该有精心的准备,使问题具有递进式、有层次感、有节奏、前后能够相互联系,步步紧逼、逐渐深化。或者在课堂上确立某一个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思维的延续。例如,在学习“人类的进化”这一节中,如果直接提问“人类是怎样进化来的?”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太过广泛,不知道该从哪边开始下手,所以有的学生就会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是如果老师把问题分解,一步步地提问,效果就会显得不一样了。首先,应从古猿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等开始提问,最后由人与猿的对比,提出人猿形态差异的形成,最后概括得出结论。这样的提问方式和顺序能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入情境,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从而在根本上达到质的飞跃,促进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提问要具有提示性

对于某些实在是没有办法分解又太难的问题,老师应给予一定的提示,给学生引导疏通。但是,不能因为提示而把内容过多地告诉学生,以免发生“泄密”的嫌疑,或者可以采用一种环环相扣的方式,以上一个同学的回答作为下一个同学回答的提示,一环紧扣一环,这样不仅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五、总结

总之,中国的新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摆在面前,真正的变革需要抛弃旧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模式,任何变革都是一次激发民族自身发展的动力,从而获得一种自我驾驭的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提问与回答的互动中,汲取教学质量的信息,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解答疑惑巩固知识,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全面地认识到课堂提问的好处,认识到这个问题能够有效地帮助老师纠正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改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刘蓉.生物教学课堂提问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10(1):115.

[2]许道梅.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340.

[3]李怀志,黄道明.课堂有效提问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4]阳士杰.浅谈生物探究性教学新模式[J].新课程,2010(6):152.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58-01

探究学习是美国生物学家、课程专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Schwab)首倡的,它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体现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并存且具有严密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来获得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探索奥妙世界的积极态度。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应选择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因为一切探究活动都源于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生物学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在观察现象中,教会学生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科学上很多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是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示的种种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给了生物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些现象,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如在讲鱼的呼吸时,我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鱼生活在水里,利用鳃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结论灌输给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把这部分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设计:

1、活鱼的鳃是什么颜色的?

2、鳃的颜色为什么是红的?

3、鱼用什么方式保证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连续不断的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几乎是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不过的现象。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后,学生对一个普通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将玻璃缸中的金鱼放到学生眼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水中的金鱼,并据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金鱼的眼睛总是睁得大大的?

为什么金鱼的颜色很鲜艳?

为什么金鱼的颜色多种多样?

为什么金鱼喜欢停留在水的上层?

为什么在河流中找不到金鱼……

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在研究问题中,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学生初步形成了寻找问题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后,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后研究问题的习惯,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

“生物的排泄”一章中,肾单位的结构是该章令初中学生感觉非常抽象和头痛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在教学当中对教材做合理安排的化,不仅可化解难点,变复杂为简单,而且还可以在巩固学生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的习惯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在讲肾单位结构时我先要求学生围绕肾单位形成尿液这一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尿液中生命活动废物和人体内多余物质只能由血液从全身各处运至肾脏,而要让肾脏把这些物质清楚出血液的前提是肾脏中必须要含有大量可以让物质出入的毛细血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把为数众多的毛细血管和红褐色皮质对号入座,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肾小球的概念,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与肾小球相连的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让学生分析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粗的原因: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一部分毛细血管间隙小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尿素和氨基酸等物质离开了肾小球,显然这些物质还不是可以排除的尿液,他们必须被收集起来并进一步加工处理。从而引出肾小囊的概念。为保证肾小球中的滤出的物质全部成为肾小囊的“羹中之物”,肾小囊紧紧包着肾小球,二者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肾小体。肾小囊收集的营养、废物混杂的液体,通过肾小管及时运出加工处理。至此,学生已对肾单位的组成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牢记在心。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对学生有意识暴露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非常有效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从而驱动学生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