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现代化城市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6 09:53: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化城市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化城市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与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原有经济体制影响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由于受到各项机能的滞后性影响,使其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发展上很难适应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土地利用率不高、国有资产浪费问题、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等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原有计划性与强制性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刚性的规划与管理工作容易抹杀开发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规划管理执法工作的开展。

(2)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选择应服从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与建设方向,现阶段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规格水平低下,使得该职能部门对于协调经济协调能力大大减弱。

(3)以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控制为中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其工作形态仅仅停留在了对实际土地资源的静态规划上,严重忽略了规划的可行性评估工作,从而导致规划工作与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相脱离,违法建设现象严重。

(4)原有的规划目标仅仅关注与对规划方案的现实转化上,从而使得城市建设土地开发过程中的调控力度大大减弱。

(5)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容易产生过分的盲目性,容易造成对公共利益的侵害现象,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原有体制运营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很难及时、有效的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大大降低了社会整体公共利益的保障程度。

综上所述,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原有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不仅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需要,更容易成为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上的一项制约点。

2建设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现代化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

2.1现代化城市规划模式的转变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运营过程中,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责和内涵,在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布局,强抓基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还应承担起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教育、科研、卫生、社保等各方面的发展与管理,简而言之,是指其城市管理模式由传统模式转向“社会主导型”,在原有工作管理只能上更加强调对于现代化管理机制的引入,深化内部改革工作,并逐步完善工作业绩考核、民主评议与监督工作,创建良性的固话工作开展的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于其考核指标参照标准除原有的经济增长指标以外,还需要加上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教育、科研、卫生、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程度、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以及市民的满意度等重要评议参考指标,从而正确的引导城市规划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体如何将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影响带入到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中,从而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大力扶持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提升地方财政税收的增长值,更多的投入到城市基础建设上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建良好的资金引入氛围,共同为城市基础建设服务。

(2)运用多种资金筹措渠道,灵活调控资金筹集方式。城市建设资金筹集主要包括:集中收集城市建设配套基金、适当调整政府贷款额度、拓展外资引入渠道、强化融资环境、盘活国有资产使用率、加强对市政建设有偿费用的收取管理以及合理调控各项资金的建设使用分配情况等,以有效的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从而极大的增强城市建设规划的活力。此外,明确城市管理方式转变的还需要依靠完善的法制体系,“依法治城”是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经阶段,以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来调整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各方面因素影响。

2.2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创新性要求

2.2.1严把城市建设的规划选址环节

作为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基础工作之一,“一书两证”中的选址意见书的发放在整体规划管理中最具有决定性价值,因此,必须严格加强对其的监管工作。首先,针对建设单位所提交的建设选址申请中内容,严格按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政府未来发展战略决策的标准要求进行逐一审核;其次,实地调研所申请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对选址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性考虑与分析,并结合其选址规划的未来实现价值等因素的基础上,对该项目的选址情况作出最后的决定性意见。

2.2.2严格控制规划设计管理工作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

(1)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走向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优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与设计人员本身的职业综合素质高低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需要设计单位对设计从业人员的资质审定进行严格把控,以促进设计方案的优化提升。

(2)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项积极因素,逐步放大对市场的开发力度,完善市场的正常、有序竞争,以促进设计单位品质与等级的不断提高。

(3)完善城市规划方案的审核与确定机制。对于一般的规划设计方案而言,主要审核点在于规划设计总平面图与建筑方案设计图两方面,为保障规划格局的科学性以及整体的协调性,任何与城市主干道景观项目相关的细微之处都应严格把关。

2.2.3严格规范与落实规划建设的后续跟踪工作

从方案的确定到建设完工,在这段时间里为保证规划方案中的各项内容都能在实际中全面的加以认真的落实,就必须严格规范规范的后续跟踪管理工作:

(1)严把规划放线和材料关。作为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定桩放线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实际施工效果与规划方案的一致性,因此必须严格监管规划放线关。此外,为更好的体现出规划整体效果,突出最佳的景观视觉感受力,还需要对建设项目所用材料的选用进行严格的把关。

(2)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与管理实施严格的正副本制度。为防止少数建设单位擅自改变规划审批后内容,保证建设施工完全遵照规划设计方案的要求,可采用规划许可证正副本制度。前期工程建设使用副本,待工程竣工完毕经验收合格后在实行正本的发放。

(3)抓工程竣工测量。为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同时又能及时地督察建设项目完工时是否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在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组织力量对建筑物体量、平面位置等方面进行测定,为规划验收、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准备基础资料。

(4)抓规划验收。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以规划设计图为依据,对项目的主体建筑、园林绿化、道路路灯、管理用户等附属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换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反之,根据验收中提出的意见,限期整改,从而实现对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目的。

3结语

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一定要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实现环境、社会与人口的协调统一发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促进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同时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

篇(2)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ntered a new period, the situation is very good, the city is in a series of fierce soci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face of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ity expansion and Rapid City ever-accelerating process of many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city planning has been an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City planning is the city of the brain, a successful planning, to make the city a rejuvenated vitality; management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present stage our country most city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city plann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th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for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work of simple exposition.

Key words:City Planning;Planning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快,城市的规划逐渐偏离了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转而趋向于科技和经济两个方向,城市中发展着的群体开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完全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必须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和管理。

一、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与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原有经济体制影响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由于受到各项机能的滞后性影响,使其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发展上很难适应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土地利用率不高、国有资产浪费问题、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等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原有计划性与强制性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刚性的规划与管理工作容易抹杀开发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规划管理执法工作的开展。

(2)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选择应服从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与建设方向,现阶段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规格水平低下,使得该职能部门对于协调经济协调能力大大减弱。

(3)以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控制为中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其工作形态仅仅停留在了对实际土地资源的静态规划上,严重忽略了规划的可行性评估工作,从而导致规划工作与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相脱离,违法建设现象严重。

(4)原有的规划目标仅仅关注与对规划方案的现实转化上,从而使得城市建设土地开发过程中的调控力度大大减弱。

(5)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容易产生过分的盲目性,容易造成对公共利益的侵害现象,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原有体制运营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很难及时、有效的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大大降低了社会整体公共利益的保障程度。

综上所述,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原有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不仅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需要,更容易成为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上的一项制约点。

二、建设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现代化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

2.1 现代化城市规划模式的转变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运营过程中,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责和内涵,在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布局,强抓基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还应承担起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教育、科研、卫生、社保等各方面的发展与管理,简而言之,是指其城市管理模式由传统模式转向 “社会主导型”,在原有工作管理只能上更加强调对于现代化管理机制的引入,深化内部改革工作,创建良性的固话工作开展的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于其考核指标参照标准除原有的经济增长指标以外,还需要加上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教育、科研、卫生、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程度,从而正确的引导城市规划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体如何将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影响带入到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中,从而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大力扶持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提升地方财政税收的增长值,更多的投入到城市基础建设上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建良好的资金引入氛围,共同为城市基础建设服务。

(2)运用多种资金筹措渠道,灵活调控资金筹集方式。城市建设资金筹集主要包括:集中收集城市建设配套基金、适当调整政府贷款额度、拓展外资引入渠道、强化融资环境、盘活国有资产使用率、加强对市政建设有偿费用的收取管理以及合理调控各项资金的建设使用分配情况等,以有效的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从而极大的增强城市建设规划的活力。此外,明确城市管理方式转变的还需要依靠完善的法制体系,“依法治城”是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经阶段,以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来调整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各方面因素影响。

2.2 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创新性要求

2.2.1 严把城市建设的规划选址环节

作为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基础工作之一,“一书两证”中的选址意见书的发放在整体规划管理中最具有决定性价值,因此,必须严格加强对其的监管工作。首先,针对建设单位所提交的建设选址申请中内容,严格按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政府未来发展战略决策的标准要求进行逐一审核;其次,实地调研所申请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对选址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性考虑与分析,并结合其选址规划的未来实现价值等因素的基础上,对该项目的选址情况作出最后的决定性意见。

2.2.2 严格控制规划设计管理工作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

(1)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走向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优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与设计人员本身的职业综合素质高低有着直接的关联。

(2)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项积极因素,逐步放大对市场的开发力度,完善市场的正常、有序竞争,以促进设计单位品质与等级的不断提高。

(3)完善城市规划方案的审核与确定机制。对于一般的规划设计方案而言,主要审核点在于规划设计总平面图与建筑方案设计图两方面,为保障规划格局的科学性以及整体的协调性,任何与城市主干道景观项目相关的细微之处都应严格把关。

2.2.3 严格规范与落实规划建设的后续跟踪工作

从方案的确定到建设完工,在这段时间里为保证规划方案中的各项内容都能在实际中全面的加以认真的落实,就必须严格规范规范的后续跟踪管理工作:

(1)严把规划放线和材料关。作为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定桩放线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实际施工效果与规划方案的一致性,因此必须严格监管规划放线关。此外,为更好的体现出规划整体效果,突出最佳的景观视觉感受力,还需要对建设项目所用材料的选用进行严格的把关。

(2)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与管理实施严格的正副本制度。为防止少数建设单位擅自改变规划审批后内容,保证建设施工完全遵照规划设计方案的要求,可采用规划许可证正副本制度。前期工程建设使用副本,待工程竣工完毕经验收合格后在实行正本的发放。

(3)抓工程竣工测量。为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同时又能及时地督察建设项目完工时是否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在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组织力量对建筑物体量、平面位置等方面进行测定,为规划验收、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准备基础资料。

(4)抓规划验收。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以规划设计图为依据,对项目的主体建筑、园林绿化、道路路灯、管理用户等附属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换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反之,根据验收中提出的意见,限期整改,从而实现对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一定要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实现环境、 社会与人口的协调统一发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促进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同时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

篇(3)

要管理好一座城市,首先要经营好城市,而经营城市首要的是把产业做大做强。城市现代化管理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发达的经济和产业支撑,城市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城市的现代化也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始终把建设经济发达城市作为首要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带动战略,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齐齐哈尔市坚持产业优先原则,提出了“全党抓项目,全民搞招商”的总要求,确立了壮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煤油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近两年来,全市项目呈现出数量明显增多、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推进力度明显加大的良好态势。由于齐齐哈尔经济实力增强了,过去无力做的事现在得以实施,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

二、科学规划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总纲,城市建设和管理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前提。要制定一个科学规划,必须集思广益、科学民主,特别要正确处理专家意见和领导决策的关系,一方面要发挥专家作用,具体规划应该由专家来做,以充分体现专业水平,符合科学规范;另一方面领导要做深入思考,基于对市情的全面把握,拿出一个城市的总体定位和长远目标,由专家按这个纲去做目,领导和专家是互为补充、互不替代的关系。就齐齐哈尔而言,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繁荣、铸造特色文化、突出滨水园林、改造新建并举、建设宜居鹤城”的36字总方针。明确了城市发展要正确处理好12个关系,即“齐齐哈尔和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城市建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城市的现实定位和历史文脉的关系、科学规划和民主规划的关系、中心城区建设和其他城区的关系、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关系、自然生态和人工建筑的关系、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的关系、节约用地和城市通透大气的关系、新建和改造的关系、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的关系”。

在科学确定城市总体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坚持高起点原则,狠抓了城市规划的完善提升工作。聘请权威机构高水准修订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滨水城市建设规划和劳动湖南扩工程、中华路总体风貌改造,尤其是聘请国际著名专家编制了齐齐哈尔新城区建设(中汇城)规划,从总体上更加注重城市产业布局、功能区分、特色展示以及道路视觉的宽敞、绿化的布局、滨水的退让,保持开阔疏朗的城市风格。

三、改善民生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核心要求

不论经济建设还是城市建设,都必须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否则就失去了方向,也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建设美好家园和优美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打造群众满意、市民幸福的城市。

一是打造生态之城。以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天蓝、水洁、城绿、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城。

二是打造宜居之城。坚持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全面改善城市总体面貌。

在新城建设上,我们探索了一条在政府总体规划指导下,由企业整体规划的建设之路。利用5年左右时间,把新城建设成为集高新技术产业园、行政办公、金融服务、交通枢纽、休闲商业、生态居住为一体,现代化、生态型、文化内涵厚重、北国特色浓郁,容纳40万人口的城市综合体。在旧城改造上,全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低温楼改造。

三是打造文明之城。我们既重视城市硬环境的改善,更重视软环境建设。坚持以创建“三优文明城”为目标,以市容、交通和市场秩序综合治理为重点,开展了沿江游览区、火车站周边、圣弥厄尔教堂周边、城区广告牌匾、废品收购站、出城口等六大整治战役,“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同时,开展了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文明之风、学习之风、关爱之风,努力培育齐齐哈尔城市精神。

四是打造和谐之城。主要是让社会各阶层和全体公民都能够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给予充分关怀,使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四、现代技术手段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依托

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城市现代化,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上的重要作用。齐齐哈尔作为一个拥有百万城市人口的大城市,更加重视以先进技术管理现代城市,成立了政府应急中心,建立了覆盖全市、功能完备的预测预警系统,特别是加强了交通、气象、防汛、市政、环保、地震、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专业部门的数字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预警和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公安、交通、市政和城管“四位一体”实施了“天眼工程”,今年9月末交付使用后,无线监控系统摄像头将部署在全市所有一、二、三级路面和原有城市监控未能覆盖的重点区域,实现全市城区监控的全天候无缝覆盖。

五、深化改革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不竭动力

城市社会管理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当前,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构建全新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大社区架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管理新格局。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新路子,主要是坚持以道德为引领、民主为基础、法制为保障,努力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在机构设置上,成立了城市社会管理委员会,市直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抽调人员,增加编制,组建了城市社会管理办公室。各区和街道也都设立了相应的社会管理领导机构,承担牵头组织、综合协调和监督考核职能。在体制创新上,通过设立公益岗位、增加协管人员、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等办法,整合派出所、司法所、社保、民政、计生、等工作力量进社区,解决网格管理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格局。在重点人群管理上,适应众多“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的实际,抓住关键,大力实施。

六、铸造特色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灵魂

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符号,也是城市的灵魂。我市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积极融入到城市现代化管理之中。

一是打造历史特色。齐齐哈尔有着7 500多年的古文化史,250多年的省会史,为了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我们对500多处历史遗迹进行了挂牌保护;对百年老街中华路进行了改造;对昂昂溪古文化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建设了史前文化遗址博物馆。

二是打造多元特色。我市有着丰富的驿站文化、流人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资源,我们坚持挖掘、保护、开发并举,倾力打造多元文化特色。

三是打造独有的城市主题文化。齐齐哈尔是丹顶鹤的家乡,鹤文化是独有的宝贵文化资源。我们立足叫响“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文化品牌,全力打造以鹤文化为主的城市主题文化。

七、国际化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先导目标

篇(4)

世博会中各个国家和城市从不同角度,对完善城市管理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和经验。结合上海城市管理的现状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借鉴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城市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创新,笔者提出世博后上海完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城市管理价值目标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服务。世博会上各个国家和城市的案例所表现的城市管理理念,都强调城市各项发展的立足点需要满足人的需求,只有满足人的需求的城市管理,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以往城市管理简单地追求城市设施完好与空间环境的有序, 而缺少对于生存、活动其间的“人”的因素的考虑。

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的根本立足点还是要改善民生,以从根本上满足城市居民的民生福利为目标。一是要将城市管理的价值目标定位在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包括为“人”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从根本上改善人所生存、活动的城市环境的整体秩序。二是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应该切实保障和尊重绝大多数社会公众的权利和利益。三是在城市管理中转变指导思想,更多地站在民众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尤其在城市持法管理中,应按照刚性执法与合情、合理的柔性管理有机结合的思路和理念,寻求刚柔并济的平衡点。

(二)坚持“法治至上”,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进程

城市管理要取得长效化的运作效果,关键要确立“依法管理”、“法治至上”的理念,必须以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依法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常态长效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不仅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手段, 也是克服城市管理执法随意性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管理方法进步的标志。

上海城市管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加强城市管理的相关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加快将世博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举措固定化、法制化、常态化。另一方面,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强化严格执法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捍卫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三)注重制度创新,完善特大城市分级管理模式

世博会阶段,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的协作机制,是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安全的坚实保障。世博会结束后,面对城市管理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充分吸取世博会期间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经验,适应城市管理由资源投入为主向更多依靠机制创新转变的趋势,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管理的改革创新,以改革的思路破解管理难题。

以完善特大型城市分级管理模式为目标,围绕建立健全市区联手、部门联动的城市管理体制,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的管理优势,明确优化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分工,推动城市管理由短效突击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由专业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为上海建立与“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城市管理新格局奠定基础保障。

(四)注重信息科技支撑,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面对现代城市尤其是现代国际大都市中更加复杂多变的问题,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手段和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要求。如何把握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迎接城市发展动态化、复杂化的挑战,以现代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构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成为各国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上海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气象安全科技和应急防范等方面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确保本次世博会正常高效运营的重要技术保障。世博会上也展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在城市建设、运营保障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科技对城市建设、交通组织、社区服务、安全保障等城市管理难题的解决,创新了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开拓了城市管理的新视角。

在世博后的城市管理中,新一代信息科技是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常态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应加快完善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更加智慧的城市,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注重公众参与,推动政府公共治理转型

世博会阶段,上海在城市管理领域采取的重大管理创新,就是广泛地调动了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的积极性,通过志愿者机制等多种方式让社会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例如,在世博志愿者机制和运作模式下,通过组织招募各类社会志愿者的形式,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的交通文明、环境整治、社会治安、监督执法等过去由政府部门单向实施的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

社会大众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排斥在外,转变为主动参与、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这种社会多元主体对城市协同管理的模式,符合现代城市管理发展演变的方向,是国际社会积极倡导的公共治理理念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面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动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上海在未来的城市管理中需要更加注重通过非政府组织、社区基层组织及志愿组织等公民社会组织提高公共参与水平,更加注重采取授权、谈判、协商、合作、自治的方式来调整和调节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在新形势下努力构建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协作化的合作互动型城市管理新格局。

二、上海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对策措施

世博后,上海应重点围绕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市区联手部门联动体制、网格化属地化管理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科学的城市管理投入机制以及强化全社会的参与等方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城市运行“整洁、有序、安全、高效”,力争世博后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努力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一)加强城市管理的法制体系建设

为推进以法治方式保障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上海市加大了城市管理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一方面,市人大采取了特别授权的方式,开创了地方立法工作的一项创新。其次,市政府为世博会先后制定出台了28件通告,作为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以保障有关部门适时、及时地应对筹办及举办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问题。这些临时性措施可通过进一步完善,固化为地方性法规。

1、深入完善人大特别授权机制创新

上海市人大特别授权市政府制订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以保障世博有序运营,是上海市地方立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立法机关以重大事项决定方式对行政部门采取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进行授权,这一做法拓宽了大城市在大型国际性活动期间和特别紧急状况下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路。研究将这一特别授权方式在今后城市其他重大活动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授权程序、适用范围、操作方式以及监督体制方面,进一步跟踪评估、细化完善,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适应社会矛盾凸现期日趋复杂的城市管理环境。

2、推进世博临时性措施的立法进程

上海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的28项通告,分别涉及社会治安、市容环境、广告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这些为世博筹备和运行过程量身定制的临时性通告,其中时效最长的也只是截止到2010年底。在世博结束后,应推进相关地方立法进程,将其中比较成熟的管理措施,通过立法方式固定化,加快形成长效、常态管理机制。

3、加快相关行业服务标准的固化工作

此外,世博运行期间,很多行业制订了行业服务标准、操作规范,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所以也可以在完善的基础上固化为行业标准或规范。

(二)完善市区联手、部门联动的管理体制

筹博办博期间,不论是600天整治办公室,还是市政市容环保组与交通协调保障组,由于把涉及城市管理的各区县、各相关职能部门都组织到一个平台上,共同研究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世博会后,应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的管理优势,明确优化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分工,建立健全市区联手、部门联动的城市管理体制。

1、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管理的优势

世博会后,在市级层面,应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管理的优势,进一步研究从体制上保持这种管理模式的可能性,重点完善如何将各个机构行使的综合协调职能归到一个部门,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的总体协调、服务监督作用,定期召开会议,不定期开展检查抽查,及时汇总问题并交相关职能局或区(县)处理。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各相关职能局的行业管理职能,加强相关考评,优化城市管理资源,进一步形成城市管理整体合力。

2、优化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分工

在市、区(县)两级政府的责任划分方面,进一步优化事权分工。对整体性系统性强、网络化特征明显的项目,采取市级层面统一组织协调、区(县)配合的做法。例如,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对管线的规划、建设管理,特别是掘路管理,通过建立市级管理机构,加强综合规划、计划和资金的统筹协调;对区域性、单体性项目,如对建设工地的管理,尽可能下放区(县),强化区(县)责任,充分调动区(县)的积极性,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的机制更好地落实。市级部门负责搞好政策和规划制订、指导协调服务,同时加强监督检查。

(三)深化城市网格化和属地化管理机制

1、继续深化城市的网格化管理

上海以往的城市管理经验以及世博会期间的运作实践已经证明,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及时发现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全面建成各区(县)网格化系统的基础上,应加快健全城市管理各专业网格化系统,实现专业的“条”与地区的“块”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全市“一张网”的管理格局。在这个基础上,试点推广上海静安区、闵行区等区在城市管理方面实行“大联动”的创新,推进系统内外不同部门联动发现问题、集中解决问题的联动管理机制。在中心城区,充分发挥街道的发现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及时处置作用。在郊区做实做强街镇的城市管理职能,提高基层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发挥职能部门的支撑作用。通过网格化管理,及时发现并加强对区域结合部问题的处置,同时增强动态监管督办,全面推动城市管理的流程再造。

2、强化城市管理的属地责任

属地化管理在城市管理机制中确实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属地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真实的情况和需求,能够及时和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也能够最真切地看到城市综合整治成果。在今后的城市长效管理中还应继续重视属地化的问题,充分发挥属地化的优势,把城市管理的责任分解到市、区(县)、乡镇(街道)各级政府和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

3、优化城市管理的考核机制

国外先进城市的一条重要管理经验,就是注重精细考核。世博会期间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的创新,对强化相关部门职责、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上海要深入健全城市管理的考核机制,加强动态、及时考核,同时还要建立社会化测评机制,将城市管理的实效让市民评判、社会评价,并进行科学数据测定。

(四)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

世博会筹备及举办期间,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世博园区建设、管理与运营,注重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保障世博期间城市公共服务的超常规需求,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世博会后,应坚持推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入推进管办分离、管养分开,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城市管理中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

在设施维护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城市维护和管理,培育一批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和城市运营管理企业,将原来由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的设施日常运行和养护作业的管理职能,通过招投标、谈判合同等方式聘用此类单位实施,参照专营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具体养护作业由养护运行管理部门通过组织招标等选择养护作业单位实施,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强化规范、标准、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养护运行管理单位的监管和考核,加强对养护运行市场的监督和检查,不再从事具体的运行养护管理事务。

此外,应加快完善其他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城市管理工作,例如上海静安区通过购买服务,让社会企业负责对乱设摊整治后的固守。加强对此类管理方式利弊的追踪分析和评估,力争做到城市管理刚性执法与柔性管理的有效统一。

(五)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投资保障机制

城市管理需要得到充分的资金保证并拓宽来源,必要的、科学的资金投入和城市管理基础设备设施的完善,是保障城市管理有效运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在思想上扭转重建设轻管理、重末端轻源头的同时, 在实践上要扭转以往城市管理资金投人与城市建设资金投人不相协调以及在突击整治上花大钱而在日常预防上花小钱的状况, 逐步提高政府在城市运行管理方面以及体制基础建设方面的投人。特别是要在强调管理责任下移的同时, 也要使相应的利益机制实行下移, 以确保管理重心下移的实现。

1、确立以管理统率建设的理念

城市的建设也必须确立以管理统率建设的理念,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等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管理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投资。

2、探索管理与建设资金投入相协调的机制

在原有城市维护投入的基础上,改革调整财政支出机制,按照重在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市、区(县)两级城市管理的财政科目和城市维护资金安排,调整建设资金和管理维护资金投入的比例,单列并稳步提高城市维护费的比例;根据不同区(县)的情况,研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区(县)加大城市管理维护投入。

3、制定科学的投入定额标准

制约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投入难以测度,导致资金和人力投入往往不适应实际需要。建议对资金和人力成本科学测算,及时完善和修订管理标准定额,确保合理的投入水平。比如,对城市道路、大型广场、绿化养护作业、城市景观维护等标准,要通过测算加以完善。

与此同时, 要以政府为主体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包括接收社会捐助、企业捐助和市民捐助以及国外方面的资助。

(六)围绕信息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综合集成的城市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之上的。运用好信息技术, 对于城市管理实现从被动向主动、局部向整体、短效向长效、定性向定量的转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博会举办期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保障平稳有序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世博会结束后,建议以网格化管理、智能交通等为重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1、完善网格化管理的技术支撑

网格化管理是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应用,在上海城市管理中发挥了很大成效。建议积极运用最新信息科技,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深化和拓展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特别是依托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和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完善市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同时,以网格化为依托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2、积极发展智能交通

这是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中的又一重要应用方向。结合上海特大型城市实际,建议今后以交通管理、车载导航、指挥调度、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推进集数据处理、共享交换和渠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使城市交通体系的潜力进一步释放出来。

(七)提高城市长效管理的社会参与度

城市管理应该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市民的参与和监督。在筹博办博过程中,以志愿者服务为核心,各部门、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最终保障了城市高效有序运行。在今后的城市管理中,应进一步发挥市民及企事业单位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

1、提高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世博后,应积极营造人人珍惜城市环境,人人参与城市管理的舆论氛围,让全体市民更加充分认识到城市管理人人有责,引导市民群众自觉从我做起,养成良好习惯,主动减少不文明行为。

2、倡导社会各方协同管理

研究配套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发挥示范作用,带头落实市容环境的门责制等城市管理职能。

3、扩大市民群众参与度

引导市民群众参与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全程工作,实现从发现问题到有效解决问题的转变。例如,在制定有关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市民建言献策;在关于建设工地是否可以夜间施工的问题上,试行向工地周边居民进行征询的办法;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应邀请可能受到项目实施影响的居民参与评估等。

4、完善志愿者机制和运作模式

全面总结大型国际活动中对志愿者等社会团体的组织管理经验,将成熟完善的城市志愿者机制经常化、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并推广应用到全社会。

5、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媒体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广大市民之间的桥梁,媒体对城市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及时报道,能够及时帮助有关部门发现问题。世博后应积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鼓励媒体从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及时、准确、客观地曝光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督促有关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后续的跟踪和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二、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一,城市规划存在薄弱环节。在规划编制中,重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轻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造成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滞后,城市建设缺乏专项规划指导,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等存在前瞻性不足、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等问题,特别是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缺乏超前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资金问题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社会化融资、城镇土地运营、市政基础设施运营收益所占比重很少,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多,维护投入不够,建设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第三,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市管为主,城市管理以区管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对我市城市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近年的运行情况来看,仍暴露出城市管理体制上的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部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多头管理,多头执法,相互扯皮,建管脱节,存在管理真空等问题。

三、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及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坚持基础先行,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的骨架,是保障城市高效、畅通、有序运转的前提。按照城市规划,要通盘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的需要,着力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全面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功能。一是着力完善城市交通路网。二是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三是完善城市商业和社区服务网点,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四是按照国家级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切实抓好城市绿化,进一步拓宽居民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空间,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的成果和环境优化的实惠。

篇(6)

前 言

合理而具有特色的城市规划管理不仅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和经济繁荣,它是以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为原则,以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各项政策和城市管理法规为依据,代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交通、环境、公用事业等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审批和管理。它是规划科学和政府权力的结合与统一。

二、规划和利用原则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几个方面的运用

2.1土地合理定价与土地利用

仅仅从经济学上分析而言,城市中的土地为何种经济活动所占用,同时国家政府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可收取多少租金是土地利用这一论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从市场的观点来看,所有单位土地的竞标租金盈利,等于在这块地上生产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减去生产这些商品或服务的土地以外的成本(包括运输成本)的剩余。最后的结果是土地被竞标最高的经济活动所占用、导致了城市及其郊区土地利用存在着大量的外部性,有利的外部性,亦有害的外部性。有利的是,比如郊区农业,绿色的田野不但能吸收二氧化碳,而且使人视觉有许多舒适感,同时绿色田野在调节城市气候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而城市中或郊区的工业,不仅在“三废”排放方面有明显的负效应,而且在影响城市气候方面也起着负作用。因此,合理的土地利用地租竞标公式应是:单位面积竞标租金= 单位面积内部收益+外部收益-内部成本-外部成本,同样、上面的公式考虑了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纠正了土地市场不考虑环境价值的偏见。

2.2 城市空间战略

城市空间战略是城市规划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事实上是在构造城市的空间格局。一个对城市规划产生了持久影响的模式即劳瑞模式。劳瑞模式是经济基础模式与重力模式的结合。前者将城市活动分为为本市服务(非基本部门)的部门和为本市以外的市场服务的部门(基本部门)。劳瑞模式假设基本部门的就业区位己定,然后依据基本和非基本的关系以及重力模式确定居住和服务活动的区位,因此可以认为,劳瑞模式在城市空间战略方面的要义就是基本部门的大小和区位决定城市的空间战略。以后的劳瑞模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与投入产出模式和最优化模式相结合。本文认为,劳瑞模式中基本部门(或部分)的确认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众多困难,更重要的是,一些非基本部门也可能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的作用,比如为当地服务的一些工业,如果它们集聚起来的话。本文认为可以将城市活动按照他们的区位选择对当地市场接近的敏感程度进行划分。区位选择对当地市场的接近越敏感的活动,由于其对当地市场接近的依赖性大,规划者就难以通过对这种活动的空间布局的规划来构造城市的空间战略。相反,那些区位选择对当地市场的接近不敏感的活动相比之下,它的区位决策对地方市场的独立性较强,规划者就比较容易通过对这种活动的空间定位的干预来实现其空间战略。商业就属于前一种,而一些工业、主要不为本地服务的行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区域交通设施就属于后者。

2.3 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

土地利用和交通是城市中不可分的一个系统。土地利用产生了交通需求,交通系统是对交通需求的供给反应。从交通规划的四阶段模型来看,首先是预测交通产生和吸引,然后为预测交通分布,第三步是交通工具选择预测,而最后一步是交通流的路段分配预测。从交通规划模型来看,似乎是土地利用决定了交通系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交通路网系统是城市的骨架,反过来它对土地利用有重要的影响,而交通的线路结构和交通的方式规划却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城市规划师或规划部门的手中,因此,可以在城市空间战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建立和谐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显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正像前面所分析的,对各种交通工具的合理定价亦是不可缺少的。像前面所指出的,土地利用与土地价值密不可分,在城市中土地利用和土地价值与地块对就业中心、居住中心、商业和服务设施的接近性十分敏感。某一地块(单位面积)对一个方面(比如就业)的接近性的地租的敏感性可以通过下面公式来估算:单位距离的增加引起的地租减少= 单位交通量单位距离的交通成本×单位土地产生的交通量体现了市场条件下土地利用和价值的一般规律,规划工作者可以对多个主要方向的联系进行评估。也可以建立完整的模型进行评估,以预测在当前设计的交通系统下可能的土地利用格局,然后再利用交通规划模式估计可能的交通情况,这样反复地运作,使得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够更加接近客观现实。

三、城市发展与土地供给

篇(7)

1 准时制生产方式进行工程施工管理

准时制生产方式就是将必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以必要的数量和完美的质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往必要的地点。准时制生产方式已经成为21世纪生产方式的基石,并开始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集聚地区内部的协作规划。这样的生产方式将为工程建设的效率提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程建设施工具有阶段性特点,即在不同施工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工序。所需要的人员专业及数量不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跟据不同阶段性质和需要,适时地组织满足不同专业和数量的建筑人员,并且科学的组织好建筑工程中所涉及的人员、材料及机械设备和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的繁杂供应,即可消除施工过程中过剩的人员,过剩的设备,过剩的机械设备;又可保证工程施工的效率、进度及质量;还可将成本降到最低。因此,准时制生产方式对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工程施工中对进度、质量、成本及安全的管理

2.1进度控制管理工程进度是指按原施工组织计划执行的工期。但一个项目施工过程中受不同因素影响,如材料供应、设计变更、环境不利等。因此,对进度地控制管理也增加了不少困难,在考虑一系列的问题后,在施工中就需要做好控制规划,就控制规划在以往工作中总结以下考虑:进度计划应充分掌握工程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单位在招标时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根据实际参照该工期来确定施工进度计划;对进度实时监控,阶段性对进度进行总结,寻找偏差,实时的落实工程进度并完成原定进度计划。

2.2质量管理工程施工就是要做到保质保量,质量是整个工程的灵魂。质量的保证,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有关标准来执行施工任务。严禁偷工减料,因此,做好质量管理需做好以下主要管理:(1)人的管理,项目都是需要由人来管理,也是需要由人来完成,人在对质量管理控制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在施工用人中,做到以人为本,因才用人,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岗位职责,调动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加责任感,权力明确,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2)材料的管理,材料的管理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分类及材料的发放等环节对材料的质量、材料的保护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同时材料的使用进行跟踪,避免材料丢失和浪费。(3)机具的使用管理,机具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益,即有助于加快施工进度,又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机具的管理就是机械的使用、机械的日常保养和维护,使之在施工过程中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和人员的安全,增加其经济效益。

2.3成本管理现代化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管理至关重要,做为施工企业实现高利润是~个重要指标。但高利润不是偷工减料,降低成本来实现。为企业增加收益必须在保障工程对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上,方可考虑节约成本、减少浪费以实现企业高利润率。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几点:(1)成本最低化,施工定额需根据市场价格合理的实现。(2)全企业、全员、全过程控制成本。(3)实时实情调整目标偏差控制成本。(4)责任、权力、利益相结合控制成本,因此,做好成本管理,实现为企业争利益,为工程创实效的良好局面。

2.4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全企业、全员惯切到实际行动里去的,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和安全生产要领。因此,在管理中对安全意识必须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对企业和施工人员加强安全教育,同时例行安全检查,做到万无一失。

3 工程施工的保障体系和信息化管理

施工保障体系是工程井然有序的保障,施工企业必须要拥有强有力的后备力量,保障体系也是对施工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地协调和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动态控制,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先进生产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实现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科学整合,还可以获得即时的相关信息,各项管理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传到公司各部门,实现生产、技术、质量、经济、材料、财务等众多部门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强有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最终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和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并通过信息化拉动施工企业向智能型和管理型企业转化。我们结合企业实际,确立了“总体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了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提高了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三个信息化:(1)数据的信息化,实现了日常办公信息、客户资料、合同文件、工程信息等以数据的形式进入到管理系统中,可以用来统计分析、查询管理:

篇(8)

土建工程管理是指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针、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内容等的总的概括。由于建设工程设计内容较多过程较为复杂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土建工程管理内容的庞杂程度。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土建工程管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施工阶段为标准划分我们可以将土建工程管理分为施工前的工程管理、施工现场的管理、竣工后的工程管理三部分。按照不同的管理对象来划分又可以将土建工程管理划分为施工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工程专业管理等内容。这些管理内容及有交叉又有各自的特色就整个工程管理而言,无论是哪一阶段的管理还是哪一方面的管理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海一项管理工作都要认真对待。

1.当代土建工程的发展现状

受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限制,我国土建工程管理与国外相比总体上是起步晚、起点低,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建工程作为一个影响成本、安全、人员、进度以及质量为一体的系统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现阶段正在不断的引入优秀的管理理念、开拓创新技术手段、加强土建材料的革新,为我国土建工程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针对新时期我国土建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加强土建工程管理规范,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诸多政策,以有助于约束并且规范招投标、建设、投资等过程中的不良行为。

2.当代土建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土建工程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管理体系,我国为了规范土建工程各项工作、加强对土建工程的管理力度。已经出台了有关政策,比如:项目法人责任制、土建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制、工程招投标制等。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土建市场,并且约束了招投标、投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行为。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土建工程项目管理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

2.1市场投资管理运行不明确

现阶段我国的土建项目投资仍然处于政企国企占大比例的态势,加之由于部分建筑企业不注重土建工程管理工作,企业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土建工程项的市场运行主体不明确、投资主体较单一、渠道也较为单一,这就导致企业员工对效益投资的理解能力有限,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土建项目管理政企不分,不仅会使得工程的实际支出高于预算的定额范围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成本,还接影响到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工期,给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2.2管理任务分配不合理

工程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具体的操作时机要统筹兼顾又要区别对待,可是从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管理人员很难合理的做到这一点不是厚此薄彼就是顾此失彼不能全面兼顾并且轻重有别的进行管理很多不可或缺白勺管理竟然干脆不管。工程管理的力度分配不合理直接导致最终不好的管理效果。

2.3工程管理制度落后

土建制度比较落后,上建市场的秩序不够有序。虽然囚家也出台了很多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会出现一些不够公开、公平的现象,这些会导致土建工程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对土建单位的法人缺乏约束,有的企业仅仅拥有项目建设的资金,没有其他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缺乏了相关的承担能力。因此,法人的约束方面缺乏管理要求。在实际的项目管理工作往往只重视施工中造价管理与控制,而对于投资设计层而的管理控制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时常出现初期设计中缺乏对投资总体情况的准确估算,管理手段不科学严谨。

3.实现土建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方法

在土建工程大力发展的同时,其工程管理却没有与之协调发展,这样,不仅造成工程质量不能很好的达标,而且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各种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也使工程质量的社会效益受到影响,导致企业的市场声誉也遭到打击。因此,对土建工程进行全面管理无论对于建筑企业、社会还是国家都有重要意义。

3.1引进创新的管理观念

现阶段,各行各业竞争都比较激烈,市场竟争也比较激烈,所以土建工程企业的面临很大的生存和发展挑战,尤其是长期依赖建筑施工的企业,在市场发展比较残酷的压力下,经营成本大大增加,利润所剩无几。所以,企业应根据目前发展现状,适时调整发展和经营模式,提倡新的管理制度,明确树立牢固的战略管理理念,高度重视企业的经营开发工作,把经营开发当作企业的第一要务。管理理念的创新就是要和国际接轨,而且应该重视发挥人才效应和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培育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拔尖人才,才能保证管理的质量。

3.2明确市场运营主体

在进行土建工程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妥善的处理好业主、施工部门、监理单位以及设备制造单位、土建构配件单位之问的关系,规范市场投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各项目的市场运行主体,引导土建工程管理真正迈入市场轨道中。其次,提升工程组织的综合能力。要对电力土建工程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技术培训,并对其操作技术和安全认识进行考察,对其是否具有相应的操作资格进行检查,并对不符合工程建设标准的施工人员应予以严厉的处分,以及时对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进行及时排查,避免造成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

3.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科学素养

由于土建工程施工涉及的工作很多,施工过程也比较复杂,因此就要重视提高现场人员的施工素质,并提高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首先在土建工程施工中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在施工中一般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而人员的技能水平也不一致,但是工程的质量却很重要,因此就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业务培训,保证在施工时各施工人员能够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施工,以免违规操作,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其次要加强施工人员对施工制度的认识水平,使得施工人员能够自觉的根据施工制度展开施工工作,保持现场施工有序稳定的进行第三是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加强安全教育,使得施工人员能够掌握相关的安全技能、安全知识,在施工时做到安全操控机械设备,并且在施工时施工人员还能掌握一定的自我安全防护技能,保证自身的人身安全,在安全施工的情况下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3.4提高安全监督力度

在土建工程管理过程中还要强调安全监督管理。必须将施工安全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项目负责人要按期的进行安全培训。设计易懂好背的安全口诀以及安全考核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监督。促使项目施工中的安全生产操作以及安全规范都深入每一个员工的脑海中。并且给予鲜明的赏罚制度,发挥对标的功能,将安全意识深入到整个土建项目施工的每一个步骤。

4.结语

土建工程的管理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加强管理方法和技术对于提高土建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意义。在土建工程的管理中,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提高工程质量,促进企业的竞争力,针对自身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体制,加强对人员的培养,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从经济和技术的层面进行管理,在完善管理技术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篇(9)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除决定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外,还决定于对城市历史、现状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当今时代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也不例外。

2 现代城市规划的信息技术及应用

影响城市规划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因特网(Internet)技术、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CA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2.1 因特网(Internet)技术

因特网技术主要改变了城市规划中建设者、规划师、规划管理人员和公众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方式。随着邮电通信网和有限电视网的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高,这些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因特网进行静态和动态的信息交流,尤其是交互式双向信息传输,使这些人员的信息交流可以跨越空间甚至一些时间限制。

2.2 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学、遥感学、城市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日趋成熟的空间数据处理技术。GIS主要特征是描述、处理地理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空间关系,能够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建设、管理、规划及决策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城市规划提供规划、管理决策的辅助信息,并能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遥感、GPS技术和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主要解决了城市规划中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问题。卫星遥感图像的精度将有可能提高到米级甚至分米级,而无人驾驶的采用GPS定位的小型飞机或航空模型装载

CCD数字像机可以直接、快速的获取高精度城市规划有用的信息和制作数字化影像图和矢量地图。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则采用电子平板仪加上GPS定位获取高精度的测量电子数据直接输入的计算机系统中,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3.3GIS与CAD技术

GIS与CAD技术主要解决现实地理空间的数字模型问题,利用GIS与CAD技术可以构造与现实地理空间剥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可以用数字模型对现实地理空间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进行预测。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和各种专题数据库(如人口、交通、地下管理线等)使城市规划中所需的信息数字化,使规划师和规划管理人员更容易获取。

3.4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及硬件设备,实现一种人们可以通过视、听、触、嗅等手段所感受到的虚拟幻境,又称幻境或灵境技术。虚拟现实的核心由一些三维的交互式计算机生成的环境组成。这些环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模型,其目的是通过人工合成来表达信息。虚拟现实是综合性极强的先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艺术、军事、规划等领域。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才刚起步,但是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以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虚拟城市,具有沉浸感和互动性的特点,能够使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接口在实时的虚拟环境中随时获取项目的数据资料,使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报批、管理等工作变得方便快捷,有利于管理人员进行规划方案设计及规划方案评审。虚拟城市可以模拟再现城市发展过程及规划成果,尽可能的避免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风险,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整体质量。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将对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4 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

4.1 城市规划管理

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随着社会的信息化,通过因特网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网上报建,报建单位只要在本单位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就可完成报建过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规划审批可以在因特网上完成。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更紧密的结合,实现管理与设计的一体化,审批的结果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迅速的反馈给设计部门,而设计部门可尽快地将设计结果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交给管理部门,这些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因特网来完成。通过因特网可以进行规划评审,各地的专家可以在家里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规划成果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专家所需的各种信息(如建筑物三维动态模型),通过网络会议交流意见,专家甚至可以实时与规划师交流,提出自己意见和设想,并可以较快地通过建立数字模型加以证实。

4.2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将更广泛应用CAD和GIS技术,而计算机图形输入技术的改进和智能化,如笔输入技术,使规划设计师进行设计更为方便,而不影响灵感产生。设计过程中所需的数据将数字化,使其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方便,可以采用遥感图像直接作为背景进行设计,而各种地下管线的资料由于数据库的建立而更加方便的获得。现在比较难以得到的人1:3空间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由于相应信息系统建立而能很方便地获得。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规划设计成果的三维动态建模更加方便,设计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观。

在规划设计和规划审批中由于规划成果的数字化,使得对各种规划成果和方案的定量分析、模拟和预测成为可能,经济可行性分析也更为方便,促进规划决策的科学化。通过因特网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规划设计专家共同合作完成设计也将成为可能,这样可以构建了一个不受规划师的空间分布制约的虚拟设计事务所。

4.3 公众参与

公众可以通过因特网动态了解规划设计方案和参与规划审批,而且规划方案与成果的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更为直观和形象,使公众能更好的理解规划师的意图,公众通过因特网发表个人的意见,与规划师、管理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进行直接对话,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效,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4.4 城市规划研究与教育

因特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各种城市规划研究成果将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城市规划研究者将通过因特网查到各种城市规划资料,并可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及其它一些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交流。因特网同时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远程教育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多媒体技术学习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知识。

篇(10)

中图分类号:TU8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排水管网是现代化城市众多基础设施中的一部分,发挥着防汛、污水收集和输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城市排水系统不仅要建设的科学合理,在平常维护管理过程中也要遵从一定的规则,以便科学高效的对其进行使用。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行,城市的扩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水管网在保证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功能日益凸显,但是,城市排水管网的日常管理却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城市排水管网概述

城市排水管网是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产物,大多分布在城市地表层和建筑物下面,通过人工修建管道设施遍布城市各个方向,其分布规模不亚于地面上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系统,主要功能是对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以及对雨水、洪水等进行引流和排除,可以说城市排水管网就如同城市的静脉系统,通过对城市污水、雨水的收集、净化、再生等处理达到畅通城市水循环的作用。

面对如此庞大的排水、排污处理工作,城市排水管网究竟是采用什么模式完成这样大量的工作任务的呢?怎样才能提高城市排水管网的利用能力以发挥其作用呢?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我国普遍采取的是什么模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大中城市有口密集,在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一现象更是较为突出,甚至是出现了“人口过剩”,如此多的人口对城市生活、生产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于城市公共基础建设如学校、医院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就必须考虑到排水管网的科学建设,才能保证生活生产污水的正常排放。那么,采取何种模式才能保证这样的大型城市的排水管网发挥其作用呢?答案是合流制和分流制管理模式。现代城市排水管网的走向从横交错,并不是单项模式分布。因此只有结合具体的地形,分流区域和管道的走向等状况才能选择合适是分流制还是合流制模式,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如此方能保证防汛、排污同时进行。排水管理在履行自己责任的同时,也可以保证排水设施正常运行,以确保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运转。尽管如此,排水管理还是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由于诸多因素,当前我国的城市排水管网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城市排水管网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排水管网系统缺乏整体规划

城市排水管网整体规划问题上是最近几年才被充分重视的,在早期的管网规划和设施的管理过程中,大多都是注重建设速度和建设规模,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评估和管理,对于相应的管网需要承担对应区域的排水任务也缺乏系统的建前规划,导致建成后的排水管线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一部分的管线铺设因为其埋深较浅,而标高较高致使周边的排水管网无法对接;还有些管网流向不一,部分管段的流向同流域整体流向相反。这些问题都表现出排水管网的建设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管理。

2、数据系统不完整

当前城市化的建设对于排水管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近几年环境的变化也导致暴风雨、洪水等不期而至,城市排水管网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在面对突发状况如洪水、暴雨等需要对排水管网进行排查和水流疏散的时候,排水管网数据系统不完整的问题就凸现出来。面对城市排水管线的复杂分布,人工排查和分流都显得力不从心,借助现代化决策管理系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保证人民的安全生活生产。然而, 由于排水管网大多是分期建设,是随着建筑物、城市道路交通等同步建设的,所以不同期间管线建设的数据、图标等没有在统一的系统中得到体现,就会出现数据缺失、不完整、不全面等情况,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在面对查询分析、调用数据、布局优化分析和紧急情况处理时无法使用科学决策系统迅速做出准确判断。

3、养护技术落后

排水管网在经年累月的使用中,也会像其他零部件出现零件脱落等机器故障现象一样,出现管道堵塞、爆裂等问题。在面对这样类似的现象的时候,传统的手段就是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对其进行故障排查,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明确的知道管道内部具体病症所在,从而不能准确的施工和补救。在管道养护手段上也存在效率低下,技术落后等问题,致使不能达到预期的养护效果。

三、城市排水管网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1、利用GIS技术进行检测、模拟的综合管理

传统的走访式的肉眼判断在当前管网分布的形势下已经逐渐被淘汰。要想对管网进行科学的维护和准确的决策判断,就要借助于科技产物。排水管网信息系统是基于系统软硬件和网络支持为前提,利用GIS、数据库以及虚拟现实等计算机技术,对排水管网进行数字化模拟,把具体数字信息在系统中进行输入、存储、调用、分析等类似操作,让科学的系统决策成为现实。基于GIS技术实现的排水管网信息系统可以建立起完善的管网数据库和动态的检测机制。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实现科学的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管网模型分析功能,为复杂的决策分析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

2、采用先进技术实现管道检测

定期检查是保证排水管道安全作业的必要任务,利用新技术-CCTV检查可以完成对新管道的验收和老管道的内部情况检查。这一有效手段自上世纪末期引入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CTV检测仪装备由摄像头、爬行器和灯光系统等组成,由带遥控器操纵杆的监视器对其控制,可以完成基本的影像处理和让摄像头定位旋转,利用这一技术能对管道内的情况全方位检测并做出科学的评估。

3、加强排水管网的管理措施

现实生活中,常有居民私自将自家的排污管道直接接入排污口意图方便,这样不仅会对周边的人们造成生活的不便,和环境的污染问题,同时,也会导致政府高价造成的排水管网闲置。所以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措施是否健全和落实是管网发挥其作用的关键。加强排水管网的管理不仅能方便人们的生活生产,同时也能让管网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强排水管网的管理是城市排水管网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排水管网不仅是一个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网络系统,更是城市防汛、排污的净化器,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排水管网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对于保证城市生活生产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城市排水管网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其发挥出应有功能,就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相关措施,对其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让排水管网为城市化建设也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篇(11)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complex project, to do this work, ne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arnestly analyze its characteristics,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adopt the method of science improve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quality.

Keywords: build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在进行项目的管理时应用系统的观点、系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保质保安全地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1现代化的施工管理的原则

1.1利于适应市场的需要市场是动态的、变化的,只有适应市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获得效益,它包括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和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

1.2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益的提升高素质的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及时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发展。所以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过程中,以不断充实、更新企业各级管理层;通过项目的实施为企业开拓市场;使项目部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前沿阵地;通过项目的实施不断熟悉了解市场,为企业的改革创新提供市场信息。

2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

当前不少施工企业对项目评估、测算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有的评估、测算的权限不明确,方法不科学;有的评估、测算滞后,激励、约束不到位,缺乏动态跟踪考核,造成项目管理失控,项目盈亏到竣工时算总帐。

3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的弱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

3.1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

3.2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

3.3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

3.4对施工进度计划的贯彻施工进度计划是现场施工管理的主要依据,根据施工方案编制的进度计划进行施工,但施工进度计划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差异是常有的事,所以要定期及时地检查,掌握实际情况,分析进度超前或推后的原因,研究对策和措施,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

3.5对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包括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贯彻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施工是否遵守操作规程;对测量放线及各施工过程的技术检查和复核,要求符合图纸规定,符合质量标准,误差应控制在技术规范和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对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均须由供应单位提出合格证明文件;隐蔽工程要符合质量检查的规定,并做必要的记录。

4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利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同定的,而成本在施工当中则是可控制的,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

4.1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

4.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是三全控制。即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又人人不管。

4.3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5施工进度控制

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以及企业信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做好工程进度控制管理,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工期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

6施工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