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6 09:53: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篇(1)

一、学习贯彻十精神,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具体措施。

党的十已经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把学生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缓解他们的压力,排除他们的焦虑,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正当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提出的这些精神和思想是我们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时期,更加需要内涵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更加需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精神世界。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是充满希望、朝气蓬勃、富于创新的一代。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他们身上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二、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有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地中小学校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北京、天津、黑龙江、海南、陕西、江苏南京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管理的文件,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河南、安徽、甘肃、宁夏等地成立了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或指导中心,从业务上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天津、河南、广东、云南等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或实验校创建活动。天津、浙江温州、山西晋中、河南焦作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广东、福建、山东、吉林长春、河北石家庄等地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标准,并逐步解决编制、待遇和职称评聘等问题。上海、广东、浙江、黑龙江、四川成都等地探索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或资格准入制度,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化和专业化建设。江苏、云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组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同时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逐步形成以“区域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网站及心理咨询热线”三位一体的心育服务体系。天津、山西、上海、甘肃、重庆等地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或咨询室的建设标准或基本要求,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江苏、浙江、河南、重庆等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亲情聊天室、开通服务咨询热线、设立咨询网站、心理信箱等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四是加强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以活动课程为主,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共同完成的协同教育模式。浙江、河南、新疆、广西、吉林长春等地规定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编发相关教育材料或参考资料。福建、宁夏等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或活动周,集中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河北、浙江、贵州、吉林等地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通过校园心理剧、健康教育课、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是加强社会合作,逐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山东、辽宁、湖南、贵州等地积极推进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三结合,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协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湖北、陕西、福建厦门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家访活动,增进了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相互了解。江西、吉林等地关注单亲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集中开展教育案例征集评比、为留守儿童安排妈妈等活动。江苏、辽宁大连等地积极组织心理健康志愿者,与社区合作开展专家讲座、知识宣传、团体训练等教育活动。四川、甘肃、陕西、青海等地重视灾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文件,并选派专家开展心理援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新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思潮的纷繁复杂、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就业竞争和人才选拔的压力,给学生带来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与此同时,有些地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很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缓慢;一些地方和学校还没有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一些地方和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心理辅导室等必要的活动阵地,难以有效开展工作;一些地方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非常缺乏,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够;一些地方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小学生所处时代和环境对其心理的影响,逐步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三、切实执行指导纲要,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全面总结各地各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它将成为我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各地各校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

一要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即“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这条主线贯穿于《指导纲要》始终,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去关注、研究每一位学生,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时,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懂得和学会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应当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潜能。

二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两个目标,即主要目标和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这样的目标与十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人民对教育是否满意与教育是否能为学生奠定幸福生活的基础有密切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这两个目标分别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总目标更宏观,是针对全体学生来讲的,可以将其理解为是针对管理者——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校长来提的;具体目标更微观,是针对单个的学生个体来讲的,也可以将其理解为针对具体实施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提的。这两个目标既是选择与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依据,也是指引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调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参照;既是检验、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标准,也是激发师生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三要树立三种教育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除了校长要负好领导责任以外,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都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要树立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途径,将其与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要注重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以活动课程为主,采取情景设计、角色扮演、团体拓展、心理情景剧等丰富的形式,寓教于乐。

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合作,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学校要成为家校沟通、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力所能及地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对于力所不及的要积极求助于家庭、求助于社会。要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重视孩子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要尽量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子女、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要坚持四项工作方针,即“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就是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有学校都要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方式,争取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和突破。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有一个推进本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重点突破就是重点抓好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完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课程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的活动场地,加强对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和使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分类指导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推进工作,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继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努力提高质量和成效,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其他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政策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加大投入,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协调发展就是通过工作的协调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城乡之间要协调发展,要加强城乡交流,通过倾斜支持中西部地区以及“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办法,不断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要通过改革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司其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持续、科学发展。

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专家要根据《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切实负起责任,做好相关工作。

地方教育部门要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入手,印发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指导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要建立工作机制,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督导检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要加大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作水平。逐步解决好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待遇、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中小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时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建好用好心理辅导室,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和与社会的合作,联合各方力量积极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活动,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要主导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指导纲要》规定的教育内容,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面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全体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实做到为人师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心理品质影响和教育学生。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观念,自觉结合各学科教育教学特点,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要立足于实践,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层面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要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参与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利用专家队伍资源优势开发科学适用的培训教程,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篇(2)

目前,巴镇地区学校(以下数据都以巴镇地区学校数量为依据)心理辅导室存在三种情况:①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5所,占27.8%;②心理辅导室与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8所,占44.4%;③心理辅导室简单划分功能分区的学校5所,占27.8%。

(2)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设备情况

心理健康辅导室装备分为:通用设备、办公家具、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据调查,没有配备心理健康辅导器械设备的学校12所,仅配备心理沙盘的学校5所,配有心理专用仪器的学校2所,配件率和配项率达不到自治区的配备标准。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况

巴镇地区中小学设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有5所(占27.8%),只有兼职教师的学校13所(占72.2%)。曾参加过沙盘培训的教师占72.2%,其余2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培训。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为止,有5所学校定期对不同年级开设课程,其余学校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分年级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所有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设心理咨询,咨询记录和档案资料做到保密存放。教材方面,有2所学校用《心理健康》,有1所学校用《心理发展》,有2所学校用校本教材,其余学校没有具体教材,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频来讲课。

2存在问题

(1)教室设备问题

学校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办公室合用的多,只有27.8%的学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学校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配备少之甚少。

(2)专职人员问题

①专职教师少。专兼职教师担负其他学科教学任务,专兼职教师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②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现存在有些教师未参加过相关理论培训,急需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③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考取相应的资格考试。培训资费、从业资格考取费用很高,暂时不能得到报销。

(3)开设课程教材问题

各学校开课形式多元化,没有统一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课程建设,主要以公开课的形式分年级做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心理咨询时间设在下午活动时间,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后期辅导。

3建议全面推进、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2)加大心理辅导室及设备的投入力度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根据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设备的配备加大投入力度,依据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4)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组织专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5)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管理

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据《指导纲要》要求,凡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并统一地方教材。

篇(3)

就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来说,必须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要澄清两种认识误区与偏差:其一、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或仅将其作为应付检查和评估而设置的浮动项目;其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再另外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建设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应在“宁缺毋滥”的总原则基础上,将硬性要求(如专业、学历、科研成果等)与弹性要求(如综合素质、从事心理工作年限等)结合起来,选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接受系统规范的培训,并将之纳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这种培训,不仅要在岗前进行,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常态化、定期化,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等相关人员、教师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知识、技能培训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态得以正常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及人的全面发展,此目标应包含两个层面: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而预防性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健康心理,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内容是目标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人格心理、生命教育、学习心理、恋爱与性心理等内容。其中,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健康地提升生命质量,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与扩展。

四、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

(一)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

首先,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为全体学生开设规定学分和课时的统一的或有本校本地区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心理调适技能。这是课程建设中最有效的途径,它具有系统、干预面广的优势。其次,还应开设依据年级采取“分层目标”的选修课,不同年级各有侧重点。此外,每所大学所处的地域文化特点、历史传承、招生群体都有很大差异,这些特色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资源。

(二)多种教学形式―理论讲授课、活动体验课、网络教学课和热点讲座相结合

在教学中需将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结合,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课外,还应创设各种情境性的活动课程,如人际交往中的“盲行”,使学生体验信任与被信任,体验“用心”交流,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其次、挖掘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师生、生生间互动平台,进行广泛的立体化教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网站,开展参与式的特色活动、专题讨论、网上答疑等,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行为训练法、小组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相结合

篇(4)

当今,高职教育蓬勃发展,“90后”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定群体,个性特点比较突出,有些叛逆;自我意识强烈,部分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价值观现实,行为的功利性较强;追求独立又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交往方式多样,人际关系淡漠。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经济、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多方面的就业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下面我就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1.加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专业化建设

在高职院校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配备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申请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经费,建立心理咨询师、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治疗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测量室等专门的工作场地和必要的工作条件。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之路,实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规范化、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咨询辅导的专业化、场地和设施设备建设的标准化。

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工作的教师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咨询、辅导和团体活动训练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方法辅助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3.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

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培训、咨询辅导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有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早预防和发现,并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和快速控制。如借鉴一些院校的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五级目标体系、五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五级塔式工作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4.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如开展“525”、“520”等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举办心理专家讲座、经典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沙龙等,开展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网络、邮件、QQ、微信、电话等各种平台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释放激情、缓解压力,宣泄负面情绪,健康快乐成长。

5.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表演式或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并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6.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篇(5)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在政策设计、制度制定、机构设置、课程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成就。高校能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育人工作大局,加强领导和统筹,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必修课程和相关选修课程,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等专门机构,构建了学校、院系、班级、寝室、朋辈等多级监控预防体系,组建了以心理咨询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团体辅导、个人咨询以及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认识不清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掌握必须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纾解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立足于预防性任务,更要立足于发展性任务,为学生建立终身性心理健康发展目标。有的高校在实践中只注重于知识的普及,并未以终身发展的目标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总体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相近、相通之处,但是,二者在价值导向上、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上毕竟还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要建立具有资质的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不能让辅导员承担全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底是思想上的问题还是心理上的问题,要理清楚,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在此问题上,有的高校含混不清,认识模糊。

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优化不够

高校能够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相关选修课,三是开设一些专题辅导讲座等。从课程建设情况看,课程目标还有待深化,还仅限于“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进而学会应用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缺乏深层、长远、终身发展的目标定位。课程名称也是名目繁多,内容各有千秋。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教材没有规范限制,各高校的课程内容组织松散、随意性大,尤其是各类相关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交叉重复性大,形成资源浪费。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课等相关课程内容衔接不够。在诸多课程设置上也缺乏层次性,未建立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系统教育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也千差万别,大班讲授,甚至多则几百人的大报告,使得课堂参与率极低,学生也不给予重视,无法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挖掘深度不够

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既包括知识的认知,也包括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习惯和人格的培育。既需要知识的传授,也需要实践的锤炼。这需要学校要将所有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而高校一般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缺乏对各教育资源的整合。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同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单打独斗,消解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未充分发挥促进作用。

4.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支持不够

有的高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主要是未从学校育人全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缺乏统筹领导。尚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缺少阵地,缺乏必备的教育场地和心理健康测试软硬件。尚未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咨询队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有的高校囿于财力,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资金支持有限。有的高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考核评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要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涉及心理方面的问题,要严格保密,保护学生隐私,不歧视、不嘲讽,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人员范围内实施疏导和治疗。

2.要坚持立足发展原则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知识的讲授和当下现实的心理调适,更要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制定教育目标,以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与周围的环境和睦相处。

3.要坚持合力育人原则

教育是系统工程。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内容,发挥教育合力。既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程的作用。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要加强实践体验。既要显性的主题教育,也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实施渗透教育。

4.要坚持专业化原则

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去包打天下,也不能让心理咨询师包打天下。属于思想政治倾向的问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予以教育引导,属于心理问题的,要通过心理咨询师纾解,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要通过卫生医疗部门的专业人员及时施治。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路径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高校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育人工作大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层面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挂帅,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服务部门、校医院以及各院(系)和相关学科教学研究单位等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议程、进入工作规划、进入实际工作。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度,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状况跟踪档案。要建立从学校到院系、从院系到班级、从班级到寝室、从寝室到朋辈的多级信息收集和预防干预体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要建立警示机制和应急预案,对于有心理、情绪发生突然变化的,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发现有重大心理疾病的,要及时送往专科医院治疗,以防发生重大恶性事件。要建立以心理咨询师为主体的专业化工作队伍,加强工作人员的经常培训,提升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高校要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的教学目的,重点传授正向的理论和技能,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要以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心理自我调适技能方法为基础,构建涵盖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规划、就业择业、社会适应内容的课程,增加健康运动、舞蹈调节、音乐欣赏、艺术鉴赏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要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形成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推行中小班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心理训练和团队辅导,提升教学效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教学生动性。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将理论讲授、教学体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影视欣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引起情绪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3.整合教育内容以发挥合力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各个环节,所有的教育资源都要发挥教育作用,所有的教育者都要承担教育的责任。高校要利用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帮助他们适应大学中的独立生活方式。要利用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作风。要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增强专业归属感,明确职业发展需求,明确奋斗目标。要开展生命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珍视生命,感悟生命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开展抗挫折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提升抗压能力。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活动精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主题活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加强励志教育,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更要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要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校报校刊、宣传栏、移动终端信息推送等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要加大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要开展寝室文化创建活动,融洽同学关系。要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要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要建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要开展品位高雅的校园文艺体育和文化艺术活动,纾解学生的紧张压力,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扫除学生的心理困惑。

4.通过实践锻炼以拓展素质

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磨练意志、锤炼品质、锻炼心理素质。要积极组织广大学生走向社会,到工矿企业、到田野农村,到社会基层去,到人民群众去,开放学生视野,打开学生心胸,让学生体验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丰富的人间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深沉情感。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扶危济困、环境保护、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丰富学生在奉献他人中的幸福体验,增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成立社团,支持他们开展活动,在组织开展活动中让他们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营活动,磨练意志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支持学生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专业社团,开展专业训练活动,提升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达到互助自助的目的。

篇(6)

Key words local norm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1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缺失

1.1 地方师范院校课程建设资源不足

地方师范院校课程建设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来源的多样性和授课教材缺乏实践性两个方面。所谓师资来源的多样性就是指由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这样将导致教师往往具有多重身份,这种情况不仅容易造成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效率低,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削弱。刘海燕、宁淑芬2010年的研究显示,17.1%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作用不大,而51.4%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非是最有效的。在教材方面,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书籍虽然国家已经出版了不少,但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书中大多是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并不是对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问题方法的具体指导,而是过多的理论介绍,这种情况较易导致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重形式和过程,不重实效。

1.2 地方师范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刘海燕、宁淑芬2010年的研究显示78.4%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或非常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地方师范院校一般位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缓的城市,且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则显得相对不足。据笔者了解目前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其他公共课程相比地位较低。单就课程名称就各不相同,而且课程开设年级也不确定,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或三年级授课的都有,并且大多缺少对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在课时安排上随意性较大,且课时大多数都偏少,从而导致教师没有时间针对学生的现状和个性特点进行系统规范教学。有的甚至停留在思想教育和学生行为管理的说教上。再加上地方师范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自于本地农村,家庭的传统思想就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这也间接地影响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1.3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

随着大学生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都要经历从大一刚入学的不适应到大二的逐步适应再到大三大四的基本适应三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随着大学生心理的成长,一方面其心理问题在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其心理问题也在发生明显转变,如大一面临的主要是心理断乳、适应的问题,大二、大三的主要心理问题则转变成人际交往和学习的问题,而大四则主要是升学、就业以及情感等心理问题,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但是,在不少地方师范院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常被作为第一学期的公共必修课程开设,而在大二、大三及准备择业的大四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跟进,这样就较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困扰日益突出。

1.4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灵活性不足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在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传统的讲授式依然占据着主要位置,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交流单向,再加上很多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危机的预防功能有较多的关注,反而对现实中的学生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给予了较少关注。而不少学生是带有自己的心理困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大都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心理困惑予以指导,但这种形式的课堂过多的传授理论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有部分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要从对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解决和个人体验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但是由于受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地方师范院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能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2 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

在地方师范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必须有足够的课时,同时又要保证良好的效果,而师资不足问题则成了地方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大难题,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那么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要增加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心理咨询资质的专职教师的数量,以改善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强的现象,这就要求各地方师范院校要增加选聘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如“学习交流”“学术研讨”“工作坊”等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最后,还可以增强全校教职工的参与性,“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这就要求各个任课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等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都要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且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2.2 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强化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由于国家加大对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国家不仅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而且还加大了对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投入。地方师范院校作为未来教师的培养平台,大学生是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所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方面,除了开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以外,还可以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讲座应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为目的,及时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主要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此外,还可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等趣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获得快乐。

2.3 推进分段教育进程,注重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

在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推行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性特点,从而分阶段、有步骤的重点进行。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新生要开展适应性心理教育。因为大一新生刚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从农村进入城市,他们对外面的一切都感觉到新鲜和好奇。因此,要逐步引导他们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和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要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教育。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他们在恋爱、交往等方面的需求有所增加,从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急剧上升。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教育,引导他们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与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四的学生要开展就业心理教育。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处于即将毕业的大四阶段学生面临着就业的重重压力,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正确认识自我,勇于接受社会的检验,实现角色转变。

篇(7)

台湾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1954年开展以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并且随着台湾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该项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形成了教学、训导、辅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台湾教育界认为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的历程和方法,是由辅导教师根据某种信念,提供某些经验,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在教育体系中,它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情操,是一种行动,是基于对人类的基本关怀,其目的是协助学生以自我了解为起点,完成自我实现。

通过了解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从中找到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与可借鉴的方法,无疑对于推动我们的工作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一、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普遍化与制度化。

台湾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快速发展,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妥善引导,促使高校心理辅导的普遍化。台湾教育行政当局要求专科以上的学校都必须以自身规模在“心理卫生中心”与“学生辅导中心”这两种形式中选其一,设置相应的机构。从1980年起,公立大专院校的学生辅导中心列入正式编制。1982年又分别在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台湾教育学院、高雄师范学院成立了几个“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台湾北、中、南三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咨询任务,以提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同时,台湾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妥善引导,还使得已经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台湾教育行政当局通过制订有关的法令文件、将心理辅导明确列入课程、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等,对心理辅导工作作出了有力的推动。

2.三级预防,全员参与。

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建构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辅导体制方案》,其目的在于引进心理辅导工作的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观念。初级预防是一般辅导,是针对一般学生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的,二级预防是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是针对处于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而进行的,三级预防是专业心理矫治咨询及身心复建,是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而进行的。该观念不仅充分体现出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教育理念,而且充分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的理念,即心理辅导是协助个人自立、自助,而并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是“送鱼”,而是授人以渔;不是拯溺,而是教人如何游泳;不是救人,而是教人如何自救。同时,也激励了一般教师全面参与辅导学生的工作。

3.投入充足,配备齐全。

台湾地区投入了近86亿台币来推行《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目的在于“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国民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

台湾各高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资金投入充足,硬件设施完备,咨询辅导中心规模大、设备全、藏书多。

另外,在心理辅导的师资力量的建设方面,台湾高校的把关也相对较严格。在聘请辅导教师时会考虑下列因素:首先,教育程度方面,任何辅导人员都必须具备学士学位,以具有硕士学位为佳;其次,工作经验方面,在从事辅导工作之前,最少有两年的教学经验,最好还具有一年以上的教学外的工作经验,如社会工作、行政工作、公众服务等经验,另外还需要有3―6个月的处理辅导业务的实际经验与实习;最后,专业技能方面:从事辅导所需的专门技能包括咨询、调查、问卷、测验、个案研究、心理治疗、资料收集、联络服务等技能,并具备教育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教育与辅导的技能等专门训练。台湾地区培养正规、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人才的基地是台湾师范大学与彰化师范大学,并为新任的辅导教师提供研讨进修的机会。

二、对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启示

对比台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与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阶段尚存在的不足,借鉴台湾的先进经验,内地高校还应着重就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加强改进。

1.硬件建设不足,应加大投入,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设置。

目前,内地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建立的比例明显不够,硬件设施仍存在不足;心理辅导人员较紧缺,且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由于身兼行政、教学等多项任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和干扰。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投入,划拨专款支持基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在现有基础上,根据辅导的需要完善心理咨询中心的各项设施。例如,根据辅导对象的不同,分别建设个别辅导室和团体辅导室;根据辅导方式的不同,可建设访谈室、宣泄室、沙盘推演室等;根据功能的不同,开辟心理治疗室、心理测评室、心理阅览室等活动场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配置必要的办公设施和计算机等软件和设备;出台兼职教师各类活动课时给付标准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机构的正常运转、心理健康普查和组织专题辅导、讲座、报告及人员培训等。

在辅导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可参考台湾学校的经验,根据学校自身的规模设立1个心理咨询中心,由数名热心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校医、政教人员组成,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教师,负责学校经常性的辅导工作;另设1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校长兼主任委员,负责全校心理辅导活动的规划、发动与互相配合。同时还要确定专职人员的定编指标,并协同人事等部门明确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系列;兼职人员要明确工作量计算方法,落实必要的待遇。

2.师资力量较薄弱,应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内地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各高校就应该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另外,对于在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进修也较为缺乏。当务之急,我们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我国也积极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建议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首先,在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严格把关,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从事专职的心理辅导工作;其次,把在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修心理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最后,依托条件较成熟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成立学校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定期对临近地区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给予及时、集中、具体的指导、咨询与监督,以加强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成长,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心理辅导的质量。

3.课程设置欠规范,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从课程建设来看,目前内地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欠缺规范,这种现状难以保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而达到增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高校心理辅导在一定的普及面上正常地开展起来。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培训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编写心理辅导教材。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台湾学者提出的制订心理辅导计划与实施方案的“问题――方式――策略模式”,编制课程的单元活动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与途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吸引力与活力。

4.资源未能整合共享,应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目前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校内外资源仍不能很好地整合共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互通信息、通力合作,借助于学校多方面的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台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就起到了统筹规划校内资源、发动全员参与和互相配合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和启示;同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积极寻求社会的理解、支持,加强与兄弟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如各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和研讨;聘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开设辅导讲座;开展与有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的合作,及时提供心理疾病的医疗干预措施等。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妥善引导,通过立法等措施力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普遍化,整合共享多方面的资源,以达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全员积极参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宗亮东.辅导学的回顾与展望.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

篇(8)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升入大学,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当前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仅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力、耐挫力、自制力和社交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宽宏大量、团结容人的品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变革。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一项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人际交往问题

刚刚跨人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面临陌生的校园、生疏而又关系密切的新群体,他们尝试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同学间的不和、师生间的分歧或误解、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感到寂寞、孤独,有的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有的表现为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心身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

2.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较大

学习压力主要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各类考试带来的压力,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情绪低落,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生活压力主要是大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以及由于生活贫困所引发的。以上这些压力如不能及时进行调节、释放,学生极可能出现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

3.就业压力产生心理负担

近几年来,由于高等学校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也越来越困难。这给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大学生求职择业越难,就越容易背上各种心理负担。毕业生求职就业中出现的依赖、自卑、攀比、从众心理等也是导致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因素。

4.恋爱与性引发心理困惑

在大学校园,恋爱现象己非常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十分向往和渴望得到爱情。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想问题、做事情思维还比较简单,因此,在享受甜蜜爱情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解决有赖于人格的成熟和心理的健康。由于缺乏经验与指导,部分学生对恋爱存在着不良的认知,部分学生对性知识和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困惑。

5.环境应激引发心理不适

进入高校后,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心理上的不适应,这种情形在新生中尤为常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他们面对的现实和自己的期望往往存在着反差;对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而产生的困惑;班级干部的评选,各种奖惩给其带来的名誉地位问题,考评、比赛、入党等问题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当前生活及前景带来一些潜在的影响,甚至使某些学生涉及自身利益而计较其中。大学新生对新环境感到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就容易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于是会经常感到无奈、迷惘,因而造成情绪波动、偏激、甚至;中动或自暴自弃。

6.迷恋网络导致心理障碍

学生在网络中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他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这易使他们趋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表现在他们对现实生活中他人的幸福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大学阶段是人们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不尽相同,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当前不少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网络技术,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依恋,这使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易造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由于上网过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迟到旷课严重,担心家长责备,害怕学校处分,容易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对其学业、生活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的课程建设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高校实施正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重视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传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中最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集中辅导,采取讲授、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最普遍性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的问题。学校可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计划的开设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要有鲜明的规范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前瞻性,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9)

湖州师范学院自2012年秋季学期,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6个学时,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实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学生处、教务处和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科联合成立教研室,山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具体负责教学组织、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教师资源主要有: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并承担学生口常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任教师,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辅导员。

教研室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研讨,形成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课件等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公开课,课程组集体点评、交流教学经验;分教学专题拍摄视频资料,利用网络媒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课程效果,受到了领导、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在广泛的评价主体中,学生评价至关重要。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内在的学习动力,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过程的体验、掌握的方法,转化为实际的心理成长和行为变化,即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心理素质提升。

二、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经历,积累相关学生评价数据,主要分为四大块:教务系统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布置作业《自我心理成长报告》收集学生课程学习后的感悟,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累的学生评价,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经过对采集数据的梳理分析,发现教务系统中90%教师的学生评价分数在90分以上(满分95分),近70%教师在各下属学院教师学生评价排名中位居前列。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心理课程总体是满意的。

(一)对课程内容的评价

关于课程内容,学生有这样的评价:总体很好,感觉很放松,不必拘谨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在生活中会想起课堂上老师教过的知识,能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惑。有关建议,学生提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更多地分析与大学生相关的案例来吸引学生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复度,能突出重点,传授在现实问题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方法建议在大三时候再增设心理课。

综上所述,学生对心理课程是比较欢迎的,普遍认为课程内容有趣、丰富,与现实生活有联系,但希望在课程内容安排的时间、层次、与生活的紧密性方面能有所改进。

(二)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在对教学模式的评价中,学生提到最喜欢上活动课,理论课对心理测试、互动游戏和心理电影等更感兴趣,有学生提到教师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个人成长经历,对自己启发很深;有学生评价教师单纯教授心理学知识时,学生容易走神、玩手机等,对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更不喜欢教师道德说教式地教导学生。学生对心理课程的期望不同于一般课程,更希望在活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中,掌握更多自我认知、情绪控制、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技能。

(三)对师资队伍的评价

在分析学生评价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谈及对教师的印象比较多。有提到遇到最好的心理课老师,我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有人格魅力,上课很有趣老师幽默、自信、大度、温柔,我们喜欢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对我们有耐心。在学生的评语中,基本都是对教师的积极评价,授课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三、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基于以上学生评价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心理课程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学生们期望经过课程学习,了解自我,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成功案例。笔者借鉴现有文献成果,结合自身研究,对课程优化提出一些建议。

(一)课程目标注重发展性

心理课程初衷是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问题及疾病,课程目标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设置。实际绝大部分学生心理是正常的,但会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比如自我认知偏差、情绪失控、人际冲突等。心理课程目标应从传统的预防性模式转向发展性模式,重点在于从正面引导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意义,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促进个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课程教学目的应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统一:在知识层面,学生要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在技能层面,学生要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自我认知技能、压力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情绪管理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学生要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课程内容注重针对性

根据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安排应减少对问题人格和人格形成消极因素的关注,加强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和人生态度的研究。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把所有的力量都运用到极限而问心无愧的人生态度,它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构建心理课程的内容,总原则是以多元学科背景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素材,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做一个懂得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人。在具体内容安排时,要让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构建等;要和学生分享形成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和技能,如养成读书习惯、坚持运动锻炼、旅行增长见识等;要结合学校实际生活展现典型人物故事,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启发学生。课程内容要有理论的指引,更要有与口常生活相联系的鲜活实例来将理论具体化,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课程模式注重主体性

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心理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性,所以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情绪体验受到启不,具体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

积极情绪体验应用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视角解读口常生活,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口常生活,最终实现积极改变。在知识的教学中要采用双向的、互动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尝试把课堂模拟成团体咨询的场景,鼓励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沟通,学生在师生互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中积极改变认知;丰富课程内容展现形式,通过案例、视频、心理测试、时事新闻等传递信息,将微信、微博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媒体带进课堂;增加活动课的比例,活动课的场地可以安排在专门的团体辅导室,也可以设在室外,在自然环境下,学生通过肢体、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增进感情,特别有助于人际交往、团队建设、恋爱等教学专题的教学效果。

篇(10)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引导中职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针对中职生心理发展特点和专业特性,结合中职卫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学科教学与其他形式相结合,探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国家各部门越来越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成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的需求也日益凸显。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提出各地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一般每学期不少于10学时。

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中职卫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态度有失偏颇,其课堂教学工作出现了“课程定位不明,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教学团队匮乏,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管理不当,教学资源开发不足;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形式、教学考核评价欠妥”等问题。

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定位偏颇,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不少职业学校领导认为,职业学校最重要的是技能课,学生只有掌握了过硬技能本领,才能提高就业率。对于直面生命的医护类专业,各中职卫校尤其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各科实验课甚至占用周末时间。在专业课重压下,许多学校并未开设《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设有《心理学基础》等课程。

部分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但在课程定位上也显偏颇,教学内容未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及其专业特点进行优化设置。例如,中职卫校医护类专业学生的生命教育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的生命观淡薄,对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关生理病变或损伤的情景存在恐惧感,对职业的认可度低。

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部于2014年颁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指出:“加强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是,目前我国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并未达标。笔者在广西2014年中等卫生学校公共素质教学工作研讨会交流中,发现部分学校并未设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如部分学校由语文、护理概论课程教师兼任。可见,部分中职卫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对于直面生命的医护专业学生的需求,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

单一作战,教学管理统筹性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为导向。因此,许多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定位有失偏颇,加上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出现了独立作战的现象。心理学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各自备课,甚至同一门课程的各个教师也是单一作战,缺乏交流和分享。许多教师仅使用《心理学基础》等规定教材进行理论讲授,缺乏对相关课程的统筹安排。对于重复或相关性较高的内容则重复讲授或自行裁减,对于课程的重难点意见各异,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等各执己见,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重复或缺失。

目标不明,教学形式脱离目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别于一般的德育课程,既需讲授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贮备、专业性质等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学情分析不足,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纯粹理论讲授,或当成纯粹的活动课,教学形式脱离了教学目标。中职卫校的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欠佳,若单纯讲授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受到影响。纯粹的活动课则缺乏了理论指导,学生对活动的寓意理解不足,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准确定位,因需设置教学内容 从课程定位而言,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优化心理品质。因此,各中职卫校可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含主干课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延伸课程《心理学基础》《人际沟通》《职业生涯规划》等。

笔者在中职卫校接待223人次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发现关于人际关系为80人次,占总数的35.87%;情绪困扰为28人次,占总数的12.56%;学习问题为24人次,占总数的10.76%;其余依次为恋爱问题、环境适应、就业求职等。其中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困扰、环境适应等问题集中于一年级学生,学习问题、恋爱问题等问题主要为二年级学生。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中职卫校可根据学生需求特点,按学年继续进行规划设计。以三年制中职卫校为例,第一学年,由于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环境适应方面欠佳,主要以普及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自我认识,悦纳自我;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内容为主。第二学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自我调节的方法,但面对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即将到来的临床实习存在许多困惑,因此主要以学会学习、人格心理、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为主。第三学年,学生大都在临床实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临床带教教师结合学生实习进行渗透。

优化师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通过引进新人、校本培训、外出进修等方式进行教师团队建设。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学校可配备必要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因此,对于尚未设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可根据学生人数设置专兼职教师。同时,加强校本培训或对外进修,使已经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非心理专业教师得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篇(11)

笔者所在的中职学院,学生基本上以初中毕业生(中技班、直升高技班、预备技师班)为主,外加部分高中毕业生(或肄业生)和职高毕业生(双高班、预备技师班)。学生素质较低,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三四年级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被老师视为另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束手无策,尤其是那些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几乎与升学率、就业率无关,看起来也和我们提了许多年的素质教育关系不大,自然就不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家长们所重视。由此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个个看起来阳光帅气的孩子,其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变成了所谓的“问题学生”,专门在课堂上寻衅滋事,同学之间稍有言语不合就拳脚相向,甚至用武力解决。在学习上,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十分抵触学校教师的教育;面对种种社会不公现象,表现得极为偏激等,这些现象不胜枚举。这就是目前中职院校心理教育所面临的现状,即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在学生身上多有体现。

所以,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具体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因此,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要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虽然笔者所在学院早已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但还是鲜有学生问津。也许学生们都认为自己没什么心理问题,或者没有必要去咨询。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管教师焦头烂额、学管主任愁眉不展,甚至任课老师无法正常开展教学的现状。

针对这些情况,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管理和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认识

目前,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开设一门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在前几个学期,笔者所在学院就已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课,但没能取得太大的实际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考查课,基本是讲课时教师介绍几个案例,考查时划几道重点题,最后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就微乎其微了。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合现在的教学对象,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普遍认为课本上所学知识和自己将来的就业没有多大关系,还不如学点专业课对将来的工作帮助更大些。最后,很难通过开设一门课程在短时间内就取得明显的效果,这也是导致大家不重视心理健康课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尽快提高大家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而不是把这项工作仅仅视为心理辅导教师的分内之事。

二、普及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身不仅要有健康的心理,而且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从而保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和指导。

鉴于上面提到的各种原因,必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员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心理教育、心理疏导要贯穿于每天的学习生活、甚至每堂课中,这就对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心理素养,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对已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还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为尽快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必要对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培训,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可能,而不再是一句口号。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缺口大,师资队伍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引进专业的心理学从业人员,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心理学素质,达到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效果。

专业心理从业人员不仅可以对系统化的教学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这一点正是目前教学最紧缺的。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源头着手,领导层面真正重视,现行体制加以改变才行。目前,职业院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远比专业课教师更为稀缺,这一点有目共睹。

四、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课程建设及时跟进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发挥的主渠道作用有限,课程建设没能及时、有效地跟进。

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单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做到时时讲、处处抓,引导学生向阳光、开朗、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特色主题班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的作用至关重要,除了上课,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言传身教甚至会影响到一个班的班风。因此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育的内容加以强化,改变“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将来到社会上能混碗饭吃”的观点,明确职业院校同样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即使拥有再广博的专业知识,也不会走得长远。

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量化和评估体系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化体系和评估体系还很不完善,工作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为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量化,把最终要实现的大目标进行足够的细化、量化,增强工作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然后对已经量化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评估,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提高教师素质,扩大工作渠道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大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学校乃至其主管部门都有必要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从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入手,不放弃、不妥协、不气馁,把每一项工作都按照量化细则落到实处,做到每项工作都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从学校层面尽可能地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扮演适当的角色

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在课堂内外营造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教师要扮演心理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