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术渗透德育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引导学生进行美术课程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以一种更加专业的方式,系统性的对美术学科知识进行学习,扩展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美术学科学习视野;另一方面,美术课程中所包含的各种教学内容,可以带给学生以纯粹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实施,如何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切实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美术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以往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美术教学理念的影响和约束,在课程教学中往往习惯于将教学重点和教学注意力,集中在对于美术学科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上,集中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业练习上,而很少深入的挖掘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德育教育因素,缺乏美术德育渗透。这种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仅使美术课程教学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次上,影响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还抹杀了美术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学科特征,不利于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升。那么在现阶段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将德育教育引入其中,向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渗透,提升美术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美术德育教育渗透时,应该以美术课程教材作为德育渗透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对美术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并且将这些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形象直观的展示和讲解出来,使学生逐步树立美术德育教育意识。在提升美术课程德育教育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美术德育教育感知能力,实现美术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教学。
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美术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美术学科知识和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教师的美术课程教学,必须从美术课程的教学材料出发,以此为依据和中心,向学生进行美术学科知识的教学和扩展。在美术教材中不仅包含大量的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收录了古今中外诸多名家的优秀作品,在这些名家名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生感悟,对于启迪学生的美术智慧、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心灵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教材中收录的美术作品时,习惯于引导学生对画作的用色、布局等,进行审视和分析,突出美术课程教学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而很少真正的引导学生走进画作之中,对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智慧等,进行充分细腻的感知和挖掘,从而影响美术课程德育教育的顺利展开。
因此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对美术教材进行更为全面、科学的研读和整合。重视美术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的重要教学地位,充分的研究教材、利用教材,挖掘其中潜在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因素,并且将这种德育教育因素,渗透在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净化自身的心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其次,在美术课程的德育渗透教育中,教师应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时间进行重新的调整和安排,突出美术欣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美术教学^程中穿插适当的美术欣赏课程,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使学生观察美、发掘美、感知美,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和德育水平。
欣赏课作为美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美术德育渗透教育的顺利、有效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学生可以从专业性的美术课程学习中,暂时的跳脱和解放出来,跟随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对各种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的相关美术作品,进行视觉上的赏析和心灵上的感知。当然,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具有德育价值和德育作用的艺术作品引入学生的美术欣赏范畴,例如教师可以将表现古希腊、罗马的建筑的画作或者图片,引入美术欣赏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的感受古希腊、罗马建筑的宏伟和庄严。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故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感知古希腊、罗马人民崇高的智慧和高尚的品格,从而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启发,激励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从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初中阶段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初中美术教育必须以抓“新课标”为己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和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社会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合格的中学生。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挖掘德育因素
1.人文素养的教育
初中美术教育强调人文意识的渗透,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下接受美术教育。美术学习绝不仅是“术”的学习,还是一种文化学习,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以及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培养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从而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
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
3.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20世纪社会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不可再生资源日趋枯竭。因此,环境保护成为当今世界谈论最多的话题。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存意识的增强,更多的人愈来愈重视生存的环境,重视生存的质量。“环保”已成为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焦点。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审美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标准,祖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遍布四海,在教学中要大量使用风景图片,在视觉上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使学生从心理上爱护环境。美术课上,学生们曾开展“废旧挂历纸的拼贴与创作”,“旧瓶变花瓶”“方便筷制作工艺品”等活动。经过学生们动手动脑完成的作品充满着新鲜和活力,也是极好的环境教育内容。
总之,环境教育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美术学科要尽可能地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服务,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也能增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223-01
1、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出现了很多新挑战及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有了实效性,如果只凭一门思想品德课是无法收获到更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小学美术课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它的色彩、线条反而容易觉得真实且被理解,与原来的思想品德枯燥的理论课完全不同,较为容易被小学生接受。
小学美术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是按照实际的教材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在进行美术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将学科的知识与思想互相渗透,在课堂进行德育的融汇,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学习思想,以此来达到所预定的教学目标。
2、德育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渗透
2.1 欣赏名作
名作的欣赏是可以快速提高学生道德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名著的图片或是课外活动带学生去美术馆去进行专题的欣赏。在欣赏的时候要求学生总结这些作用的特点,对艺术品欣赏的同时获得艺术素质的提升。同时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在大自然里,到外可以看到生机,风景优美、万物生辉,这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在自己的思想中激发对于自然热爱的道德修养,让学生知道保护自然的必要性、重要性。
2.2 多媒体欣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的运用也是课堂上课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是培养学生德育教育最直接明了的方法。因为视频可以以丰富的色彩、完美的音效、动感的影像让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和平鸽》一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和平鸽在广场飞翔、悠闲进食的视频,这样就可以在一个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带给学生一种博大的情怀。让学生明白并热爱和平,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家,明白为了自己的家的宁静、和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德育教育在美术工艺课中的渗透
在小学美术的工艺课中,种类是非常多的,有抵纸、剪纸、布艺、泥塑等等,大约占到美术课内容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在制作工艺的时候,不单单要教会学生制作的方法和原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集体、爱艺术的情操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剪贴风景画的一课中,通过运用彩色的纸剪贴风景画,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河山的教育。与此同时,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了物质以及精神的财富,我们周围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教育学生为了之后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爱劳动、爱艺术、努力学习,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美好的明天。
4、德育在绘画课中的渗透
绘画课是小学美术最重要的课之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进行作画。在作画的同时有机的结合德育的教育。比如在小学美术课有《民间塑像》一文,其中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塑像,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塑像绘画的过程和配色的原则,而且让学生知识自己所要画的人物的背景及资料有所了解。大家都知道塑像都是一些在我们国。家历史上做出过一定贡献的人,这样不单可以提高同学的绘画技术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历史知识,知道他们为祖国所做的一切。而对于年级段较低的同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我们国家的国旗,让学生学会画五星红旗。让学生了解五星红旗,知识它的色彩构成,图画构成以及所代表的意义,并告知学生五星红旗的历史,知道它为什么可以成我们国家的国旗,这样可以让学生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学会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
5、德育教育的其他方法
5.1 增加传统地方的美术内容,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此来增加传统地方艺术的内容。例如东北的赫哲族的鱼皮文化、山东潍坊的风筝、广西的铜鼓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材料。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5.2 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陶冶学生美的情操,等等。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二、美术教师渗透德育教学的体现
(一)在实际工作中严于律己,热爱本职工作,做到为人师表、严于治教。
我自始至终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不只对学生授以知识,更注意以美育人,陶冶性情;利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师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不断改革,勇于创新。
在教学上,我依照教学大纲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学生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课堂设计,并注意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情感、美感陶冶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找出教学难点,根据课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采用故事、比赛、游戏等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艺术创作。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素材中思想品德教育资源的挖掘。
美术教学素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去钻研、开发,还要开动脑筋去灵活运用。欣赏课上的作品多数具有明显的教育倾向,我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有时设置一个专题,搜集同样题材的作品向学生展示。
(四)关注学生作品的内容,它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题材。
学生作品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被学生认同,所以教育的效果比较好。我总能从学生的作品中找到感人的内容和美好的东西。它较有效的教学资源,运用这些教学资源,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极大地触发学生内心的真挚感情。
三、美术课堂德育教学的案例展示
(一)班徽设计――以创新、合作为内容的发展能力教育。
在美术课上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出班徽。首先,学生在设计时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随之与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在收集众多的想法后,绘制筛选,对原有的构思进行调整修正,最终创作出鲜明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大家满意的班徽。这个创作过程是复杂而又繁琐的,设计构思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教师的指点,学生的耐心、专注决定了最终的效果。由于高中生对美术设计的理解程度不深,我在与学生的互动学习创作中刻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不仅仅是个体参与,还要注重团队协作,尤其是在制作出成品并应用到班级参加的学校集体活动中时,如在学校举办的校庆文艺演出、校运动会上每位同学胸前佩戴一枚班徽,提高班级团队荣誉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参与创作的兴趣。
(二)剧本创作及演出――对德育素材进行审美化改造。
为了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诗与画的情境中,我精心挑选了德育素材进行审美化改造。我挑选中外两幅绘画作品《愚公移山》和《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介绍艺术家简历、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及相关信息,然后分组让学生编写剧本,讨论中心思想、主题、情境,并且在学生中选出导演、主角、配角、旁白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参与的主动性。在正式演出中,同学们甚至配上了音效、服装和道具,合理有效地利用美术、音乐、诗歌、故事影视等艺术形式。由于题目是精心挑选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德育题材,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最佳时机,适时切入以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素质教育,将德育活动和教学内容自如地衔接在一起,相得益彰。
(三)民间美术欣赏――保护、继承和发扬悠久的民间美术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是一节课的基础,德育目标是课堂的升华,两者相映生辉。在《中国民间美术》这节课前,我布置任务,让学生从家中找出并带来一件传统民间艺术品(只要自己认为是就可以),课上设立“珍宝台”,先个人介绍“珍宝”背景,然后集思广益一起讨论,最后我作总结。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同学们积极热情地参与,带来的物品种类众多,有瓷碗、瓷盘、茶壶、陶罐(家用装盐的)、绣花枕巾、竹篓、泥娃娃、虎头鞋、年画、面人、草蚱蜢、窗花、印章、银项圈、玉挂件等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民间传统艺术品,甚至有学生将自己小时候骑的木马都搬来了,在介绍中还回忆儿时的快乐及对外婆的热爱,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我适时抓住这德育中的情感教育环节,阐释了传承劳动人民智慧精神的重要性。自然地由感性升华到理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主动认识和了解民间美术,自觉保护、热爱民间美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一、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现状
第一,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有迫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及家长没有认清美育、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位置,认为美术教学是有可有无,认为美术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并无实质意义,把重点全放在主课上。因而美术教育得不到重视,更谈不上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创新教育,就算是美术特长生也是迫于考试,只练就考试的本领,而在思想上忽略德育教育。第二,高中美术教学的设备和方法比较落后。高中美术教学不重视,因而也导致学校的美术教学设备落后,无法满足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老师用传统的教具(教科书、挂图、摆件)来教学,教学模式简单,学生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说进行创新教育。
二、探讨美术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了做好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制作精美的课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很多学生的美术功底较弱,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美工设计,并在美工制作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如在制作书签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书签上做彩绘,还可以让学生在上面写诗词和祝福语等,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赠送书签作为祝福的礼物。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美术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2.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德育渗透的有利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创设美的课堂情境,能够更好地开展德育的渗透活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设置了九个模块教学,涉及面广,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美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更多的德育内容。学生通过鉴赏古今中外各类经典美术作品,不仅能领略到美术作品带来的视觉上的艺术享受,而且能通过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等信息培养人生观、价值观。
3.充分利用教材和我国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
高中的美术教材内容设计科学合理,充满艺术气氛。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南朝著名画家谢赫曾经在《古品画录》中说:“绘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我国有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凝聚着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例如诗佛王维的《辋川图》,画圣吴道子的《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和《天王送子图》,徐渭的《墨葡萄》,王冕的墨梅与荷花,郑板桥的竹子、怪石与兰花,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张大千的山水风光等等。许多画作都符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王冕在《墨梅》这一作品中题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开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将诗风、画风与人格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高风亮节的情操。郑板桥在一幅《墨竹图》中题道:“不过数片叶,满纸具是节。万物要见根,非徒观半截”,在《兰竹图》中道:“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表达了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分析艺术家人格,完善自我修养
不仅仅是作品能渗透德育,给学生带来启示,作品的创作者亦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对象。能够创作出有生命、有精神的作品,创作者本身也是道德修养十分优秀的人。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怀着敬佩、学习艺术者的精神。如,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珂勒惠支倾其一生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贡献,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赞扬她是一位有丈夫气概的女子。放眼她一生的创作,都是充满激情,不改初心,以她特有的手法表现出底层人民、劳苦大众的苦难和他们为摆脱现状所作的斗争。如她的铜版组画《农民战争》等,都致力于描绘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再如,我国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为了完成《流民图》,专门到上海、南京等地搜集资料,其间画了无数幅人物肖像、速写,最终完成了创作。这充分展示了艺术家对劳苦大众的关怀。
5.借助美术作业,塑造良好修养
作业是美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在接触了众多作品之后,教师给其布置作业,这是一个沉淀、领悟的过程,能有效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内在修养,不断完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以作品的方式呈现。
考虑到学生的美术学习是非专业的,笔者一般会给其布置临摹作业。学生刚接触高中美术时,欣赏了很多雕塑作品,刻画的都是历史上的伟人,很有教育意义。笔者会挑选一些难度适中、适合绘画的让学生进行临摹。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绘画技巧,还能了解相关人物的事迹,领会其优秀品质。此外,笔者会带学生外出写生,回归自然,这也是渗透德育的方式。自然的魅力无与伦比,回归自然会让学生沉浸在生命的海洋里,发现隐藏的美丽,爱上淳朴平凡的生物,用画笔烙印在心中。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满意的作品,并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
美术教学具备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与认知功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美术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和我国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将德育教育成功地融入到美术欣赏教学中。
参考文献:
中学美育和德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德育居于五育的首位,有着特殊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王国维说道:“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美的本质,是美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德育追求的最高道德理想。由于美与善的统一,所以崇尚的道德行为,是德育的内容,也是美育的内容。这说明美育和德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校园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手段就是美术教学,因此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忽略对审美意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应该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德育融入美术教学之中呢?对此,笔者结合教材,同时参阅相关的课外资料,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新课导入中融入德育教育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融入课堂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用富有感情的预言,配以适当的电教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唤醒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渴望。如在讲授《中国民间美术赏析》一课时,可以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巴人之谜》专题片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对家乡巴人的历史深入认识,进而从学生的身边入手,对家乡的民俗文化从衣、食、住、行、赏、玩等方面进行赏析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这样的导入,对教育学生了解民间美术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继承和发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很有现实意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受到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美术教学中因势利导地融入德育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一个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以及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每一位学生在尊敬的基础上都渴望教师能放下尊贵的身架,坦诚、平等地走进自己的心灵,成为可以倾诉的朋友。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好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不但让学生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还要有意识地鼓励表现差的学生积极进取,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关怀和尊重,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情和信任,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里发现美、创造美,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但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纯粹、更具魅力。真正优秀的艺术形象美,能够以典型的艺术形象深入人的心灵,或唤起人心,或鼓舞斗志,或净化灵魂,或完善人格。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一定的艺术创作实践是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引导学生赏析时,一定要抓住画面中最具鲜明特征的内容为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贴近学生生活的提问和讨论。如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中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从《格里尼卡》中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又如在《用“第三只眼睛”感受世界》一课中,引导学生运用镜头这只“第三只眼睛”让学生感受“第三只眼睛”看到的世界,学会关心身边平平常常的小事,培养关心社会、热心对人的良好品格。
三、在美术评价中恰到好处地融入德育教育
美术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和美术作业的评价。教师给予的评价,对学生个人以及整个班级都具导向作用。在评价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客观行为,尊重学生个性。在美术学科中,个性和创造性是基本的特征,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结果是应该受到尊重的。无论是谁,无论作品质量如何,学生只要参与学习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艺术才能,寻找学生作品中某些积极因素,赏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推掉压在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除教师评价外,学生互评或集体评价也不能缺少。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评价应该培养学生的善意和多元宽容的心态,让学生在过程中逐渐学会坦诚而委婉地评价他人的行为,使他们在成人社会更好地与人相处。
1、不同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1)、美术造型与表现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与整合
在中学美术教育之中,教师要将美术造型与表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传授学生学画梅兰竹菊的画法时,可以让学生体悟这几种植物内蕴的德育内容,如: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顽强之志;兰花“香远益清”的高洁性情;竹子“高风亮节”的情操;“傲霜怒放”的清秀神韵与一身傲骨等,在学画这几种植物的意象之时,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梅兰竹菊”所代表的坚贞高洁的品质,并将这种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的坚贞性格迁移和内化于自己日常的美术学习和生活之中,勇于面对自己的困难,更好地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道德品性。
(2)、美术欣赏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在中学美术教学的欣赏课中,还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两史一情”的教育,在让学生欣赏陈洪绶的人物画时,由其《归去来兮》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态度,更好地将美术教育与德育教育充分融合,使学生体会到如何为人处事,并使自己的行为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体味中国画中所寄托的深情厚意。
(3)、绘画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在中学美术的绘画课程中,教师可以挖掘绘画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元素,选取一定的绘画题材进行德育教育,可以结合社会中的热点现象和关注的焦点为主题,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例如:可以结合抗震救灾、奥运会、环境综合治理等主题,进行绘画学习,并在绘画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由此获得情感上的感染和启迪,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4)手工艺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在中学美术的手工艺课程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样、姿态各异的纸工、泥工、布艺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手工艺品的制作原理及其方法,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艺术、爱劳动、爱集体的高尚情操和品质,通过手工艺制作过程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享受到生活之美。
2、中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
(1)社会美德教育的渗透
教师可以结合“十?一”教师节,向学生传输尊师重教的意识观念,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工具,制作献给教师的卡片,书写自己想说的祝福的话语,培养学生的社会美德和情感态度,充分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辛劳,尊重教师艰辛的付出,知恩感恩,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教养的人。
(2)环保教育的渗透
在中学美术教学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科学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观念,主动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了解保护大自然的科学知识,实现美术学习与环保观念的渗透。
(3)社会公德教育的渗透
在中学美术教学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课的学习,诱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体验,使学生由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体验,从而更好地遵守规章制度,耐心接受社会公德教育,较好地克服自己原有的不良行为习惯。
(4)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在中学美术教学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要充分展示优美的美术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演示之中,充分感受到优秀的中华文化,积极进入到中华文化的互动和探索之中,从而更好地汲取中华文化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丰富自己的中华文化内涵。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处理好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利用美术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德育教育,既要考虑德育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也要考虑教材的知识体系,要做到“课课渗透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性、教育性,有目的、有计划地确定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把美术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德育教育目标。例如,八年级下册《新世纪畅想》这一课,是属于造型表现类课型,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基础,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发展成果的想象,并以绘画展现自己对未来的畅想。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世纪,新世纪的中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人。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眼世界、关注未来的大好机会,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远大目标和理想,激发中学生作为未来主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其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现行的美术教材为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应不断提高美术课的德育教育效果。
2.要紧贴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社会热点是学生十分关心的,通过美术教学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展现出来,可以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随着社会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认识理念都会发生变化。因此,美术教学要从正面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养成正确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3.德育教育要寓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
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也是由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组成,要提高美术课的德育教育效果,教师就必须把德育教育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经常化、系列化。教师备课要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德育教育目标,德育教育内容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安排。例如,讲中国画时,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美术技法学习,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要把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地合起来,通过教材中教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明辨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在课外辅导中要把德育教育寓于有趣的课外活动中,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收到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教师还要通过各种课外渠道,不失时机地将美术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长技能,在玩中懂道理,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及途径
1.更新观念,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要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要增强自觉性,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努力探索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的课堂教学途径。美术的艺术形象,能够展示社会生活美好的画面,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优秀的美术作品,能体现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等。通过美术作品,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在工艺美术教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制作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中国民间美术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实貌、社会风俗及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通过学习我国历史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我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等,从中领悟到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增强学生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教师肩负的重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会提出这些作品“是什么”或“有什么”的问题,还要会提出“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3)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只有敢于标新立异,才会有创新。(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一、在学生自主课堂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在学业繁重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综合科目来调节学习的节奏,让学生能够有片刻的放松。所以上好这些所谓的“副科”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上好一节美术课,看似轻松,实则不易。要想出一些新的点子来吸引孩子的眼球。
例如在上《生活中的标志》这一课中,大量的标志图案让学生大开眼界。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标志,来考考大家这是什么标志。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概括出了这些标志的类别,随后展示一些校园不文明的行为图片,看看你能在校园里的哪些地方设计一些标志,来提醒和改正同学们的陋习。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到“我是学校的主人”的设计活动中,最后以一首初中生行为规范歌谣来总结这堂课。这节课,即到达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渗透了爱校从小事做起的德育教育。
二、在多媒体教学中,轻松快捷地渗透德育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在上《我喜欢的卡通形象》这一课时,我把优秀大学生的毕业动画设计给学生看――《我姥爷》。在看到这些形象的幽默之余,给同学们的是更多的思考,别让爷爷,奶奶成为空穴老人。一首《常回家看看》更加渗透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使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
三、在美术技能训练和作品欣赏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每学期都要搞一到二次集体创作,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创作作品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中国画、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剪纸等。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依其直观感受产生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艺术表现的深入挖掘,在挖掘过程中,提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增长了辨别美丑的能力,能自觉抵制物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如欣赏《画当年》,让学生在感受中国国画精髓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艺术的情感。把美育和德育相结合,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动地渗透德育
课前要求我们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美术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七年级的《绿来着我们的双手》一课,我除了充分发挥个性潜能、激发形象思维和表现个性、特性能力外,还积极创设各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还以欣赏古今名作的形式、学生语言表达的形式和绘画的方式表现不同学生内心的体验,并根据作品的内容讲述自己对环境资源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我适时地播放一些古今描绘我国大好河山的图片、诗句,使学生增强爱护环境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
五、在师生交流中,随时随地渗透德育
美术是传统的世界七大艺术门类之一,在高度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作为高中学科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地位。而且美术有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生活情趣等的功能,有助于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欣赏等感受到世界的规律、陶冶高尚的情操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的这一特性将其和其他科目的教育工作联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德育素质在欣赏中的渗透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将教学方式多元化、丰富化。比如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新手段将名家们的画作、音乐、相关视频甚至实物等呈现,在一种相对活跃的气氛下让学生们进行普及和学习。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教师可以通过现有资源在教室内的墙上张贴教育意义明显的名画印刷品,制造一种氛围,甚至可以定期发动学生举行主题画展等活动。当然,众所周知,在高中美术鉴赏的课程目标里分别规划了不同板块和不同类别,因此教师在安排教育工作的时候就要注意要按不同审美元素及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审美形态等进行更细化的分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欣赏那些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品质,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教师接下来要进行的德育教育打好基础。
1.名著欣赏
名著欣赏是最能快速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和道德感悟的途径之一,许多著名的作品都是在室外自然环境下完成的,大自然生机勃勃,一片鸟语花香、百紫千红的繁荣景象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大自然进而认识到热爱生活、美化家园的重要性。当然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具体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对美的见证,还要引导他们分门别类地欣赏并挖掘其内部表达的深层含义、解释出画中表达的内涵。只有这样让德育教育深入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品,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欣赏力得到提升。
2.课堂欣赏
学生可以通过对古今中外各大名家作品的鉴赏来领略美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盛宴,还能通过艺术家的创作目标等信息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不过,对于高中生而言,课堂才是他们活跃的阵地,也是开展德育教育最便捷的一条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必要的课堂活动时间,引导学生把《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设置的九个涉及面广、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教学模块学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所以设置一个相对唯美的课堂环境,能够使学生更愉悦地接受熏陶。
3.幻灯片欣赏
直接、观感强的幻灯片播放方式因其直观、动感的特性已成为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美术教育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艺术源于生活,正如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所言:“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的东西,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想要真正地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一定要细心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身边的美好,提高生活感知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德育素质在作业中的渗透
1.临摹作业
高中美术课程是学生接触美术的开端,有很多的雕像都是历史名人或者在历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因此教师可以留一些较好的绘画塑像教材给学生,让他们课下将其作为作业去临摹、学习。这些材料作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和绘画技巧,又能使其在过程中多了解相关人物英雄事迹,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野外写生作业
在结合高中美术课程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和修养,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的美术技能得到一定的提高或发展。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的魅力无人能比,也最让人流连忘返。所以教育者在引导学生感悟、欣赏和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带领他们深入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亲自面对美丽淳朴的自然环境进行美术写生活动,但是鉴于高中学生因高考所致的繁重课业,此类活动可以每个学期组织一次,考虑到集体活动的安全性,路线也应该就近选择。比如学校内或学校周围都是教师组织写生的理想地点。在学校内可以让学生着重关注校园文化和学校历史,去临摹一些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或是校园特色景观等。在校外则可以带领学生去田间感受原野的美丽,比如那金黄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田、蜿蜒远去的小溪或河流、路边开放的三两野花、远处错落有致的村落房屋等。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和合作,让他们在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充分发挥出他们天性中的想象力和团队意识。
三、德育素质在美术想象课中的渗透
实践和理论的结合非常重要,素质和美术作品完美结合得现象在高中美术教程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美术想象课中,美术作品意向已经与课本内容高度融合、渗透。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元代曲人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意境悠远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对其进行思考和理解,然后教师进行一定的背景时代介绍,但不要固化他们的思维。最后在留下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进行自由作画。值得一提的是,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讨论和互借文具等活动,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甚至在作画完场后,小组内成员也可以互相传阅点评彼此的作品,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别人沟通,并最终达到想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并敢于接受别人建议的良好品德。
正如上文所言,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涉及的方面很广,生活的各个模块都有提及,并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引导学生德育教育的同时,教育者要起到积极督促者的教育,不能有丝毫的强加于人,要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身心活动中,使学生的心灵逐渐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和净化。充分挖掘美术课程与德育教育的渗透程度,巩固高中美术课程在提高生活品质、陶冶审美情操和美术技能方面其他自然学科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
总之,由于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该阶段内对青少年开展德育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在高中期间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之所以会非常重要主要是因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时期就是高中阶段。而青少年群体又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脊梁,他们的个人素质和道德素养关系着未来我国的整体国民素养能否得到一定提升。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促进高中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让学生的知识与道德齐头并进,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2011.
[2]张永胜.美术课中如何渗透德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
初中美术课是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课程,美术知识的“教”与“学”,能够培养初中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的初中美术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在我们农村初中显得尤为突出。很多农村初中把美术课看作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来任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德育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也使得初中美术教育和育人目标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来优化美术教学,充分发挥美术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美术的教学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道德品质。那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我通过这几年在美术教学中的探索和总结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
初中美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美术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明白美术知识的学习不但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自己高尚审美情趣的主要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观念,这对于德育在美术课程中的渗透是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发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初中美术课程具有丰富的教材内容,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在这些广泛的教材中挖掘德育知识,比如助人为乐方面、尊老爱幼方面、爱国主义方面、环境保护方面、世界和平方面等等,这些知识都蕴含在美术知识中间。在实际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将挖掘出来的德育知识进行适时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道德得到熏陶,这样他们就会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魅力。
三、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渗透德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我们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进程。所以我们必须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比如我在上《舍身炸碉堡》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学图片,然后让学生自己谈谈对于这幅画的感想如何。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你一言我一句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没有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就不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有的说要向他们学习等等。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也相应的得到集中。同时,学生会自觉地学习革命烈士这种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和顽强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