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4 10:29: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70-02

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梁启超有一句名言:“少年知礼则国家壮大。”当代大学生是文化的使者,社会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复兴大业,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个人修养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当前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与现代礼仪相悖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许多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急功近利、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诚信,不能以礼貌、友善、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这些都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形成这种状况固然有社会、家庭等多重复杂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高校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重视不够密不可分。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目共睹,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但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的是,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礼仪教育严重滞后,同西方国家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相比,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有着不小的差距,一些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甚至还存在空白。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有效改善,必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影响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当前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礼仪教育列入高校教学的必修课程,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内容来抓,为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输送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二、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障碍因素

1.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刻

许多地方高校对礼仪的理解还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致使礼仪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质上,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1]。在国外,礼仪教育被视为“塑造灵魂的科学”,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那是因为,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

2.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

由于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认识上的欠缺,导致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定位偏差,长期被边缘化。其实,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因而,礼仪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可以成为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文化强国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3.一些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和实用主义趋向

高校的功能本在于教书育人和科研,但很多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科研而轻育人,导致大学生教育出现了“短腿”现象,教书育人功能的弱化直接表现为大学生的精神素质、社会礼仪和实践能力的欠缺。在校大学生和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礼仪修养上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种种行为,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和高校的形象。发生在西安的“药家鑫事件”虽是一起在校大学生犯罪个案,但我们在反思时,是不是也要从高校礼仪教育的缺位来发问呢?

(二)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偏差,礼仪修养意识淡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方面教育长期缺失。加之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对中华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对西方文化盲目追捧的现象,导致许多大学生对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无视基本的礼仪规范,甚至认为讲礼仪是做作、僵化、不够现代的体现。有的自命不凡,把违反校规校纪,不尊重老师,行为放纵,唯我独尊,视为是有个性;有的把一些不文明、野蛮、粗俗、玩世不恭行为看做是“时尚”;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公共道德等方面缺乏起码的礼貌、礼节,社会公德意识差……致使他们在步入社会时,常常因为礼仪修养不过关而输在走向社会的“起跑线”。

殊不知,大学生如果仅有专业知识,而缺乏较高的礼仪素养,又如何称得上是高素质人才呢?更何况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须懂得必要的礼仪。此外,较高的礼仪素质作为一项适应社会的软实力和软技能,正是铸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礼仪知识,在现代职场顺利找到心仪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19-0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至圣先师孔子告诫过他的学生:“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仪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通过礼仪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掌握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但是从目前大学生礼仪素质的表现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已经成为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的使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问卷调查与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文明礼仪使用现状”为主题,面向的是5所重点及普通院校发放试卷,此次调查采用的是自填式问卷调查法进行的,共发放试卷500份,有效试卷为482份,有效率达96%。此次调查中女生占62%,男生比例占38%。然而,调查显示,现今部分大学生对于礼仪的使用程度不容乐观,出现了其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缺失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缺少公德意识,很多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薄弱,如在公共场合有大吃大喝、乱扔杂物、高声谈笑、抢座位、占座位等;文明礼貌有失文雅,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大部分的学生会说一些不文明的口头禅;内心有良好的道德意识,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问候,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遇到陌生人不知所措;这些都与礼仪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调查还显示很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对于长辈需要使用文明礼仪,但朋友之间不需要过多的礼仪,这样的行为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此外,男生的文明礼仪使用程度低于女生的文明礼仪使用程度。这些种种也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礼仪也随之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文明礼仪使用现状有了新的变化。

二、大学生文明现状的原因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化,致使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同时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新思潮”的挑战,这成为每一所高校,每一位大学生都不能回避的社会现象。

1.传统礼仪文化批判摈弃的偏失。礼仪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当与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并使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进而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在一些领域和地区出现了礼仪失范的现象,这种失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把“礼”,尤其是从汉朝开始的封建社会把“礼”片面地解释为体现等级秩序的“威仪”,“礼”被更多地强调为形式,而忽视其本义和蕴藏的丰厚思想,“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所以“礼”还包含了“忠信”“义理”的意思,这些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很好的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但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这种对封建旧文化的批判使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此运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把这种批判推向极端,就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导致礼乐文化也就渐渐远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导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中华礼仪文化重视不够,造成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从而出现了道德滑坡,人的素质下降的结果。

2.外来礼仪文化的冲击。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不同国家的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下融合,但更多情况下是呈现出相互冲突和对立的关系。各国的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解释各自的文化,必然造成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而且两种成熟文化在交流中遇到一块,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现实支持,不可能轻易地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念,其结果往往不会是融合,而是更深的隔阂和对立。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传统礼仪文化失去了其现实存在的土壤。当代大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不够,新鲜的外来的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全面接触、迅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但由于盲目热衷于西方,单方面的吸收西方礼仪,以至于陷入一边倒;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趋之若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成为“乔装打扮”与“伪装”的“中国文化情结”。

3.男性与女性在使用程度上的差异。此次调查男女比例虽稍有悬殊,但是从此次调查的结果中看,男性使用文明礼仪的程度比女性的礼仪使用程度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因为在人类社会最早的黎明时期,每个妇女(由于男人给予她的价值,加上她的体力不及男人)就是处于为某个男人所奴役的状态。”在原有的以男性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人类知识体系中,女性的地位远远低于男性。由于历史上私有财产的出现,男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阶级制度的确立,使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属。在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物质、精神及意识形态。女性地位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处于低下的位置,是受压迫的,这种压迫来自于封建主义和父权制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这种压迫使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限制,从而使女性在交往、生活及说话上都小心翼翼,长期形成了对礼教的遵从。女性对礼教的遵从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我国虽然还在不断的进行深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了一些良好的改观,但是从整体上看女性仍然处于劣势的位置,这也使得那些被束缚的传统观念在女性身上仍有体现。其次从男女性格的差异上看,一般而言,男性的特点是外露和热烈,但稍嫌粗犷,在表达感情上喜欢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在语言上显得张狂、粗俗,在行为上显得莽撞、粗鲁,总体显现出使用文明礼仪程度低的现状;而女性则相对的内含、深沉,却略显羞涩、执拗,表达感情时较为婉转,在语言行为上显得含蓄、得体,其使用文明礼仪的程度显然高于男性。男女性在性格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在认识事情和解决问题等方面产生了差异性,也使得他们在使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差异性。

4.现代化语境下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与理解。在传统理念里,使用文明礼仪的对象不分远近亲疏,但在调查中却发现,现代的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使用对象有新的界定。根据了解,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长辈、师长、以及不熟悉的人交往中会使用文明礼仪,但和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平辈之间)不需要过多的繁文缛节。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社会改革不断的深化,传统的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悄然发生变化,说明人对于自身的发展更加的趋于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可固化的实体性的存在,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说,人在本质上是“待发展”和“待完成”的运动状态,而且这种待发展和待完成的状态是在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中呈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也就是说,人的本质这种待发展和待完成的状态不仅是个体在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中呈现出来,而且还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者”互动时所呈现出来的。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是具有历时性特点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中,人的本质在内涵上是各不相同的,但总体上来说,人的本的每一次新的阐释都表现为向“人更像人”的状态迈进,即不断地表现为“人的解放”的特征。要判断某种行为的优劣,我们只能根据这种行为在怎样的程度上符合人性。人通常表现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即是人的本性。大学生认为朋友之间不需要过多的客套也是因为这样能满足他内心的需要,也是体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近而表明了为什么大学生会对文明礼仪的使用对象有新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这也是人们在这个不断深化的社会改革中更趋向和谐发展的需要。当然在这个观念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便是“和谐”。

5.礼仪教育的弱化与教育管理的滞后。礼仪教育的弱化使德育目标的现实大打折扣,其弱化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忽略了礼仪与自由的契合点。在一个充满个性的世界里,过多的“繁文缛节”显得碍手碍脚,抑制自由,所以人们更容易将礼仪与自由对立起来。在更具有自由空气的高校里,教育者往往认为礼仪教育是一种过多的干涉,受教育者则认为礼仪教育是对自己设定的多余负担。其次是不切实际地追求“理想”的道德。就如老子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殆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主张回归元初状态,倡导道德修养回归天地自然本性,我们现在看这段论述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细细想来,这就是对纯道德的抱残守缺的虚无论。在高校德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作了这种的预设,导致了德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和困惑,使德育仅成为意识形态和道德理想的宣传。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来未有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而此时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自然而然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他们身上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礼仪缺失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要途径

1.做好宣传工作,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礼仪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交往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心理承受力。实际上,对于礼仪修养,从小学阶段至大学阶段的相关教育趋于单调而概念化,大多数都是外在形式的强调,往往忽略了礼仪修养的本质与重要作用。致使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了解往往是片面地将礼仪理解为见面问好、排队等形式上的宣扬。因此,要加强高校礼仪教育,就必须加强宣传工作,强调礼仪的使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表现中的重要地位,使全社会重视礼仪教育及使用。同时,对于大学生,要强调礼仪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切实认识到礼仪使用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上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努力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在具体实施上,注重从大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教育入手,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以及口号式、概念化的宣扬,通过切实的事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同时,学校和教师都不应一味地重视和强调学科成绩,应该把礼仪修养等纳入作为学生奖学金评定、学生评优等的考核标准,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积极使用文明礼仪。

2.教师为人师表,要做好表率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当代大学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在高校中教师不再仅仅指的是授课的老师,同时还有辅导员。他们的道德品质,性格爱好,文化素养,治学态度,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教师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礼仪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要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守则,教师要躬亲共守。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从这点可以充分的说明教师的重要性。

3.开设相应的礼仪课程,进行必要的礼仪培训。大学时代是学生知识和素养的提高阶段,由于大学生礼仪知识的缺乏和使用程度不高,他们往往在无意识间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对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培训内容,寓教于乐,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能恰到好处的遵守和运用文明礼仪,并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校园良好人文氛围的创设也是高校文明礼仪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稳定的、潜移默化的,在加强文科课堂教学的同时,不可忽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礼仪素养的讲座和活动等,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文明礼仪使用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也可以罗列一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礼仪缺失点,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内外的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可以开展各种针对学生礼仪失范现象的辩论会、演讲等活动,弘扬文明礼仪之风。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来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5.大学生自身道德的追求。在教育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的体验和感悟,并主动去实践,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使礼仪的他律转化礼仪的自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优势。自我行为规范经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达到自我灵魂的净化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外界环境的正面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只有当社会、学校风气普遍转好以后,礼仪习惯才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完全自我追求。

四、结语

在社会现实中,有不少人是有知而不行,明知而故犯的,知与行并非是必然合一的,所以有道德认识的人既可能作出符合道德的行为,也可能作出不符合道德的行为。知行合一首先要求大学生对文明礼仪有认识,这就需要高校的文明礼仪教育。其次道德行为中的知与行,是在行为实践的基础上统一的。所以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并不仅满足于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追求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践行,达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莉.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培植.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J].中国德育,2011(2)

4.毋俊泓.大学生礼仪教育之我见[J].太原大学学报,2006(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黄菊良.大学生礼仪修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篇(3)

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大学课堂开设必要的礼仪课程,加强礼仪常识训练

各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课程结构,增设关于礼仪修养方面的课程,并将其设为必修课内容,从而引起师生的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礼仪常识和基本规范的教育,使礼仪教育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课堂教学是学习礼仪知识,模拟训练的良好途径。将礼仪教育纳入德育内容中,既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又能使其规范自身行为,塑造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还应该举办相关的礼仪训练活动,将礼仪规范通过实践训练逐步的内化于大学生的思想中去。教师在备课时,要多联系现实生活以及不同的环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的礼仪知识。

(二)制定规范的礼仪常规,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4)

1.有利于培养全民行为礼仪修养,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明确说明,开展必要的行为礼仪、礼节活动,对规范人的言行举止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以德治国”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都为文明行为礼仪指引了方向,明确了内容和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行为礼仪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大学生本身具有的可塑性和吸收能力强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在走进社会前,即大学阶段要掌握正确的礼貌、礼节相关行为礼仪知识,逐步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树立高尚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深入理解学习行为礼仪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课程内容,将行为礼仪转化为自身的习惯和本能,从而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意志体现。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体,大学生的人格是指大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稳定性的心里特征的总和。一个文明的大学生,不仅在讲话方面具备相应的文化内涵,而且行为举止方面也合乎道德规范。行为礼仪教育是将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礼仪修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生活和人际交往日常行为规范中,通过深入学习和遵循行为礼仪规范,从而使得高校大学生自身人格得到提升和完善。

二、当前大学生行为礼仪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行为礼仪意识不够由于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高校大学生往往对于自身形象和专业技能过度关注,而没有认识到用行为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因而放松甚至忽略了对行为礼仪修养的培养和塑造。有些大学生虽然潜意识里知道行为礼仪的重要性,却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缺乏规范的实践训练,而未能很好的将行为礼仪得以训练和提升,因此也时常会出现失礼的言行。

2.高校行为礼仪教育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主体仍然是专业技能教育,而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传授,轻人文综合素养培养的现象。高校普遍认为行为礼仪是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均已成人,没有必要还要教小学生的东西,同时认为行为礼仪教育理论多,而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况且待大学生走上社会后,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通过一定的锻炼,这些行为礼仪可以慢慢无师自通,大学阶段只有把专业技能学好了以后才能立足于社会。高校素质教育体制不健全,形式结构单一是学校方面的主要问题。

3.社会负面影响加深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面子,注重形象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也逐渐出现了某些紊乱,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正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导致高校大学生们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从而表现出了一些有失礼仪的行为,如违纪,酗酒打架,偷盗等。大学生们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自我防卫,从而必然会导致他们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4.家庭教育偏失当代高校大学生往往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从而逐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尊重关爱他人意识却明显不够。在教育上,父母过多的考虑如何使孩子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明显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而忽视和放松了学生家庭教育中行为礼仪修养的塑造和培养。当然,也不可否认许多家长也已经意识到这种状况,但是他们却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会好,而掉以轻心,忽视了平时的有意训练和提升,导致大学生行为礼仪道德修养在家庭环节上较为欠缺。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开展行为礼仪教育的思考

1.大力宣传,知礼、文明、守礼,提高学生行为礼仪意识大学生对行为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片面地将行为礼仪理解为见面问好、排队等形式上的宣扬。加强高校行为礼仪教育必须加强宣传工作,要强调行为礼仪养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全社会重视行为礼仪教育。对于大学生本人,要强调行为礼仪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行为礼仪素养的重要性,自觉自愿地努力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在实施上,注重从大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教育入手,摒弃概念化的宣扬,要切实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实践操作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行为礼仪修养。作为行为礼仪教育主要实施者的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行为礼仪修养的塑造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教室改变以往强调专业能力的观念,同时自身也应提高意识,以身作则,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2.高校应全方面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第一,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行为礼仪课程。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增设相关行为礼仪教育课程,课程不仅要有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要设专业的课程学习,还应结合其它相关的专业学科学习,以围绕专业基础知识,开展相关的行为礼仪教育。同时,行为礼仪教育的内容要适应时代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程设计也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授课有针对性,从而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第二,注重高校教师的模范作用。高校大学生行为礼仪养成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心灵以及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也将深深的影响着学生。提升大学生行为礼仪教育要首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师的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专业现代行为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从而提高大学生行为礼仪养成教育和研究水平,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三,广泛采用情景教学,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行为礼仪教育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学校发展,老师要想把行为枯燥的礼仪课程上好,令学生感兴趣,就必须在授课方式上有所创新。如采用情景教学,根据课程教育的内容,老师可以为学生设定特殊的场景,由学生本人进入情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加深行为礼仪教育的生动性和效果。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学生活动优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学习行为礼仪基础知识、践行行为礼仪规范的氛围。

3.各级政府要形成持续的宣传力度政府要把提升公民社会道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加以宣传和推广,为社会营造一种知礼、懂礼的良好氛围。政府有义务通过各种媒体、各种形式明示什么是文明行为,应该提倡,什么是不文明的行为,应被禁止。在一些领域还应适当的使用行政手段加以管理。如交通方面可使用罚款、义工等强制性手段推行良好的礼仪规范,以提高不讲“礼”者的生活成本。另外,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行为礼仪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改变以往过度呵护,疼爱有加的错误观念,通过自身行动在生活中给大学生逐步灌输行为礼仪教育,同时要敢于让大学生独自接触人和事,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在实践中去学习感受行为礼仪。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08-02

礼仪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教育良知的综合体现。从表象上看,礼仪涉及的无非是一些表情达意、举手投足之类的小事小节,然而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文化。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有时甚至还关乎全局。对于我们在校的大学生来讲,学习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使我们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收获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可以使我们改掉陋习为我们今后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探索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一、礼仪的含义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和处世原则。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行为准则或规范。

(二)礼仪的含义

首先,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其次,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最后,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

综上,现代意义上的礼仪是指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在长期共同的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被人们普遍认可,并且以习惯、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体现了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礼、懂礼、守礼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礼仪教育实质上是教人如何尊重他人以及如何与人相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中,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遵守礼仪的原则规范行事,否则他将很难生存,所以说遵守礼仪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更应该身正为范,成为礼仪的实践的传播者。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社会。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更多的反应在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上,更多地强调的是我们与人交往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等礼仪的要求上来,所以,学习礼仪加强礼仪教育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处世原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够使其掌握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严格按照礼仪的规范行事,使其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有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形成,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能很快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感等,这些都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礼仪行为普遍缺失的表现

随着不同版本的“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的流传,近年来,大学生与礼仪相悖的行为日益加剧,目前大学生礼仪行为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大学生进入校园后,没有了父母和班主任老师的督促与教导,这就使许多大学生把学校规章制度和所谓的公共道德都抛在了脑后。于是,在校园,可以看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心安理得;晚上熄灯后大声喧哗,任意浪费水电。不尊敬师长,到老师办公室,有的同学不请自进,不知道如何打招呼。另外还有穿着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穿着奇装异服,仪容仪表不整洁,不得体。从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当今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常识的缺失,这些事情虽小,却也折射出校园文明风气状况。

(二)把“任性”当“个性”

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无可厚非,这也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之一。但对于什么是个性,有些大学生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不少大学生把穿戴特殊、奇装异服、言语出格、行为不羁、我行我素、放浪形骸、反叛传统、甚至抵制纪律的任性当做“有个性”。其实,这些都是礼仪缺失的表现。

(三)缺乏“感恩”之心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缺乏感恩之心,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和谐相处,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学会感恩。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高校应转换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形成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转换教育理念,不应一味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要不断完善高校德育体系,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高度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使其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内在修养外在礼仪兼顾。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绝不是开几门礼仪课程就能解决的问题,学校应该形成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只有常抓不懈,礼仪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使之形成一种习惯而不是被动的去执行。

(二)高校不仅应该普及礼仪课程,更应该设立专门的礼仪培训中心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因此礼仪教育普遍空缺。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礼仪课应成为我们所有学生的必修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如《礼仪修养》《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体形训练》等。通过一系列礼仪课程的学习,大学生的礼仪知识将非常丰富,如果能引导将其实践相结合,将来对其步入社会就业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学校应该成立大学生礼仪培训中心,对学校的礼仪活动给以指导,定期进行不同种类的礼仪培训,同时,成立学校礼仪纠察队,在学校内发现大学生不文明行为时给以积极的引导,使其迷途知返,成为一个懂礼貌有修养的大学生。

(三)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加强礼仪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展示礼仪的魅力。例如: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然后进行讨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让学校成为大学生的礼仪之家。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教育修养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质和文明修养的程度。当代大学生应该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的内涵并且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塑造自身良好的个人形象,成为一个受人敬重和欢迎的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自己的要求。现今社会,优秀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灵萍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1).

[2]胡永红.浅析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教育广角,2009(8).

[3]何莉.浅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1).

[4]杨得利,高世杰.论大学生礼仪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

篇(6)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现状

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形势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到文明礼仪层面,则是大学校园中存在着的大学生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等不文明行为。这与大学校园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笔者在某高校开展过针对大学生礼仪行为的相关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文明礼仪缺失令人担忧。调查问卷中有一项为“你认为大学生(包括你自己)的礼仪表现状况如何”,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7%的大学生回答“因人而异”,仅有3%的大学生对此表示乐观。此外,笔者还针对大学一年级30名新生展开了随机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2名大学生认为室友间相互态度冷漠,有7名大学生表示室友间彼此态度一般,仅有3名大学生认为室友“极其热情”。由此可见,大学生知行脱节,人际关系相对冷漠,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现象严重。虽历经多年的学习教育,但大学生有关礼仪的基本常识、主观愿望与礼仪动机、外化行为相脱节,知礼而不会行礼。大学生基本礼仪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形象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反映出现有教育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的内容形式急需拓宽。身为高知分子的代表,大学生理应体现出优雅的谈吐,文明的素养,但由于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偏颇,社会文明礼仪教育的错位,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弱化,大学生主观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失礼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部分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所举止过度亲密,部分大学生不懂尊老爱幼,不懂谦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盲目追求所谓的潮流,凡此等等,均凸显出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层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文明礼仪教育只是家庭、社会的事情,由此导致对其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加上受学校主导教育意识的影响,大学生主观上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足,因而难以聚焦文明礼仪教育的合力。其次,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够。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宣传的力度不大,对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相对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足乃至校园文明礼仪文化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礼仪观,文明礼仪素养缺失。再次,缺乏相对完整的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不良礼仪行为的教育不及时。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而高校层面却缺乏相对统一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当大学生发生不良礼仪行为时,高校不能及时地对其加以批评和引导。此外,高校挫折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自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其失礼行为。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身上背负着家庭的期望。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他们常常因不能选择理想的职业,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情绪低落沮丧。家庭的重压,使他们对自我失望,甚至对未来绝望。当此之时,陷入不断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绝望中的他们,生存尚且艰难,自然无暇顾及自己的礼仪行为,致使其失礼行为泛滥。

三、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形势紧迫。高校应将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行为养成为目标,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高尚的人铺平道路。文明礼仪教育应系统全面,致力于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一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一次文明礼仪教育讲座,一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构建一个由课程教育、礼仪文化主题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及社会礼仪践行所组成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以此完成和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目标。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列入德育教育的重要范畴之中,把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纳入《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之中,或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课,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入手,在教会大学生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文明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障。要消除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身体和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高校就必须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以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上,要及时制定大学生校园文明礼仪修养条例等规章制度,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使其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文明礼仪教育应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体现在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上,为此,高校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搭建一座联通学生的桥梁,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道德品质、诚信观、礼仪行为、价值观、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人们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渴求文明礼仪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养成文明礼仪行为,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对此,学校应不断拓宽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领会文明礼仪重要性的同时,亲自参与文明社会的构建,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个人文明礼仪行为做起。文明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客观上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篇(7)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135-02

一、礼仪教育的内涵

礼仪教育是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对学生所进行的适应社会普遍认知的礼仪规范,把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体的礼仪品质、自觉的礼仪意识和良好的礼仪习惯的教育过程。

二、礼仪教育的内容

1.礼仪道德教育

中华礼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内外兼修。不仅言谈举止等外显行为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且内在还要有深厚的道德基础。可见,道德境界是礼仪行为的原动力和根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就越重视礼仪,全民的礼仪水准也越高。就个人而言,礼仪是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在社交中的外在表现。

2.礼仪习惯养成

礼仪规范、礼仪程序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在实践中,礼仪往往表现为一些规矩和习惯。在“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链条上,大学生应自觉地用良好行为习惯去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礼仪修养水平,在良性循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礼仪审美培养

遵循礼仪在客观上具有引起人们愉悦感等情感反映的属性,因而具有美的价值。礼仪注重形象和形式的美。任何礼仪规范都包含审美要求,反映着人类共同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良好的礼仪形象能使人感到完美,并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引起交往对象的理解、认同、帮助和支持,获得交往的成功。

三、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使学生知仪懂礼

“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道德是礼的纲领,礼是道德的具象,是道德在人身上的体现。目前,礼仪课上教师往往侧重“仪”的讲授、训练。“礼者敬人也”,“仪”是“礼”的功体,是表达“礼”的形式。如果礼仪教学仅仅关注微笑要露出几颗牙齿、如何举手投足、怎样打造个人形象等形式的内容,那必然是肤浅的表面文章。如果礼仪教学不能触及人的心灵,唤醒内心的德,不仅学生对这些课程不能倾情投入,而且折损了礼仪应有的价值。所以,我们强调礼仪要和修身、立德联系起来,主张礼仪教学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既能在“仪”的层面操作,更要充分感悟“礼”的内涵。史学界泰斗钱穆先生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首先,通过礼仪教学,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怀,才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其次,礼仪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充分挖掘其中的宝贵资源为礼仪教学服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2.以实践教学为依托,知行合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才有成果和意义。礼仪课程是实操性很强的学科,根据这一特点布置教学任务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不仅能够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避免抽象空谈,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古人说:“礼者,履也。”知和行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礼仪课的目标是贴近大学生日常的衣、食、住、行,契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强礼仪教育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努力将礼仪知识转化为良好的习惯与自觉的行为。

在教学中我们曾尝试安排“知行合一板块”,专门用于和学生探讨孝道、诚信、礼让、公德、尊师重道、责任义务等话题,结合生活实际发起倡导,促其行动。当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了演礼的意识,他们的行为就会逐渐升华。我们惊喜地发现,经由实践,学生往往会把课堂上的礼仪知识内化为意识、行为、习惯甚至道德品质。

此外,我们建议职业院校开设的诸如“服务礼仪”、“商务礼仪”等各种职业礼仪课程,也应注重大学生身体力行地提升个人修养,只有在接受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将礼仪知识内化为气质、涵养德性、知行合一,未来在职场上才能够真正地尊重服务对象和交往对象。

3.以礼仪主题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参与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提高礼仪修养要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中。个体既要作为礼仪教育成果的受益者,又要成为整个礼仪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各高校的相关部门应组织“文明礼貌周”、“礼仪风采大赛”、“美在校园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将礼仪的课堂从教室扩展到校园,甚至社会。用这些活动树立身边的榜样,激励行动,增长见识,拓展能力,检验和巩固学习的成果。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教育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其中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高校在相关的活动过程中,指导大学生如何进行面试、如何适应不同行业的规则、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礼仪修养水平,引导大学生对社会形成立体的认识,对自身的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价,为促进大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奠定基础。

篇(8)

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体现时代进步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知书达理,以礼待人,知行合一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当代大学生对礼仪出现了知而不行的不文明现象,自身的礼仪行为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会有随便丢垃圾、丢烟头,遇到老师、长辈不主动打招呼,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礼让他人等不文明行为。实际上,这些学生也知道这种行为不文明,也很反对此类现象,但自己往往还是始作俑者。这些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败坏了道德风尚,与我们建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步调极不协调。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基本现状

(一)礼仪文化意识薄弱

“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部分大学生自幼受家庭和唯分为高教育的影响,忽略了文明礼仪教育。大多学生不懂得文明礼让,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公德的意识薄弱。例如,在公共场所高声谈笑,旁若无人,甚至相互争吵,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肆意破坏公共设施,到处乱涂乱画,缺少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在校外,有些学生更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损坏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二)传统礼仪认知不正确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几千年积淀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多数现代人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视,礼仪文化的缺失令人堪忧。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对“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总会产生有意无意的误读。这些误读使“礼”文化面目全非,甚至把“礼”文化的精髓都一同湮没。反而,多数大学生对国外流行时尚和国外礼仪盲目追逐。

(三)践行礼仪活动不规范

大学生受过多年教育,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能够将其正确付诸行动的人微乎其微。“失礼”现象屡见不鲜:乘坐公交车无视人群中的老人和小孩孩子,不让座;看到有人摔倒,不是扶起而是忙着拍照发微博;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如不会微笑、不会问候、不会握手,不知道着装礼仪等等。更令人堪忧的是,一些大学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知,还标榜为“个性”的表现,对于一些不文明的种种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些甚至存在价值观方面的严重扭曲。例如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二、当代大学生对礼仪知而不行的原因分析

(一)认知上有偏差,对礼仪不屑一顾

由于偏见,这类大学生不仅自己不实施相应礼仪行为,而且还耻笑身边有礼仪素质的人。这部分人比较偏激的认为礼仪是教人如何刻意与做作的学问。他们只看到礼仪对美好行为举止的外表,却不知道礼仪的实质是内在敬意的表达。这部分人总是认为礼仪是老土的条条框框,反而追求错误的“时尚”,以俗为美、以怪为美,更不会去实施推崇真正的美的礼仪。

(二)心理上存在顾及,践行礼仪不自信

这一类大学生对礼仪的态度是较正确的,并且有较强践行礼仪的想法,但是由于不自信,或者立场不坚定而不敢践行相应的礼仪行为。礼仪规则小而多,有些规则大同而小异,让人极易遗漏或混淆。缺乏自信的大学生总认为自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害怕出错闹笑话。加上周围环境和所处社会风气影响,唯恐遭人冷眼,讥讽,因此大都随大流。有些大学生虽然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但缺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规范训练,也是他们担心出错失礼的原因。

(三)态度上不积极,践行礼仪嫌麻烦

这些大学生由于本身素养的问题对礼仪的态度不够端正,容易屈从惰性而不愿践行。一些“80后”、“90后”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礼仪教育,已经养成了一些诸如自私等不好的习惯。而礼仪规则大多对人的行为略有约束,以确保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美化,故而在实施时必然不能随心所欲。所以他们即使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正确,但是嫌麻烦而不实施礼仪行为。另外,礼仪规则多为细节,大多礼仪行为也体现在一些极小细微的事情上,结果有些大学生认为做大事者不应拘小节,出现了明知是善行却因小而不为,明知是恶行却因小而为之的情况发生。

三、切实改变当代大学生对礼仪知而不行的对策

(一)完善德育体系,全面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礼仪的核心在于“平等”和“尊重”。作为礼仪教育的根本,应当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提倡“尊重他人”的做法,将“尊重教育”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规范大学生的礼仪行为。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树立或悬挂写有名人、学者关于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的标牌、建设高雅和谐的校园建筑。此外,高校要重视礼仪教育,营造重视礼仪文化的氛围,加大人员培训和投入,改善礼仪教育在德育的盲区的环境。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与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互动,让大学生对礼仪素养课程有更多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从而改变他们“有知识无文化”、“知书不达理”的现状,真正实现“腹中诗书气自华”。

(二)塑造教师形象,提高教师礼仪素质,为大学生树立直观榜样

学高为师,行为世范。“亲其师,信其道”,大学教师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真挚的情感、端庄的仪表、和蔼的仪容、得体的语言,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楷范。要提倡教师既做智慧的传播者,又是文明的示范者,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课上课下,以自己良好礼仪素养为大学生们树立榜样。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一线任课教师,都应认识到自己在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有人、服务育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践行文明礼仪的心理素质

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坚持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社交礼仪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自身风范,使其充满自信、乐在其中。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资料,利用新媒体,通过组织Flash短片、DV摄影展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礼仪素质。开展辩论赛、演讲、周末文化广场等文化娱乐活动,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建立健全体现人文关怀的规章、制度,倡导文明上课、就餐、就寝等文明活动,使大学生在健康、高雅、舒适的校园文化中陶冶性情,内化道德修养,外修礼仪素质。同时,大学生文明礼仪是大学心理素质高低的一个表现形式,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践行礼仪活动的基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表现为客观成熟的心态,较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愿意与他人交流,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等等一系列符合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的行为。

践行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营造“健康校园”、“快乐校园”和“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蒋萍.加强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9):92-93.

[2] 张英伟,刘妍.高校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9,28(2):39-42.

[3] 段录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浅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28-29.

[4] 邓剑华,陈万阳.德育视阈下的礼仪教育[J].教育探索, 2009(3):98-100.

[5] 杨勇,周岩.试论大学生文明礼仪与心理素质的关系[J].价值工程,2009,28(9):52-53.

[6] 桂署钦.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7):84-86.

[7] 朱爱军.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学习与修养的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497-499.

[8] 杨勇.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中的问题与建议[J].学园,2013(33):28-29.

[9] 穆廷云.吸取传统礼仪文化精华以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3):187-189.

[10] 李灵萍,沈慧君,张宏波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1):24-26.

[11] 王静.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64-65.

篇(9)

所谓礼仪,是社会生活中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和仪式,是人类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产生并积累起来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之间表示尊重的习惯行为。人是社会的人,决定了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绝对不是单纯地教导学生学习知识和引导学生开发智力,而是要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并实现其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二、探究礼仪教育缺损原因

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不可否认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但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和时代对他们的要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当代学生礼仪失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家庭与中小学礼仪教育严重不足;②高等学校礼仪教育深度断层;③教育机构礼仪教育匮乏研究。

三、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

1.礼仪教育是高校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21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从事高新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新时代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开拓者,其特殊的位置和身份更有必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而礼仪作为人们交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要重视礼仪教育,使其成为大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课。

2.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理想、有追求是大学生的主体形象。在时代变革、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学生们在寻求、选择、思考。总体上讲,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支流问题不容忽视。有一部分同学表现出成才意识强,参与意识强,自我意识强,而集体观念差,心理素质弱,特别是社会公德意识弱。学生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的是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标准;更多的是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政治标准;更深层次陷入迷茫困惑;在价值观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和多元化;在行为规范上,追求生活方式的自由,缺乏整体形象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在校园爬墙踢门、随地吐痰者有之;污言秽语者有之;吸烟酗酒、故作潇洒者有之;不分场合出双入对,卿卿我我者有之;某些学生成为网吧、游戏厅的常客。凡此种种,虽不成气候,但却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影响着高等学校的信誉,必须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否则将会贻误学生个人成长和影响社会的发展,更污染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大学生加强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纳入读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落后的人生观。

3.礼仪教育是树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手段。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培养自身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礼仪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和行为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礼仪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围绕礼仪教育主题,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审美,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净化心灵,树立良好校风。

四、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几点建议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理应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部分大学生中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相当严重,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身心健康、学习及就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养成其良好的礼仪习惯,不仅为素质教育所必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篇(10)

一、礼仪的内涵

《左传》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是安邦治国之本。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论语・颜渊》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礼仪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礼记・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可见礼仪是促进人际和谐的助推器。管子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见礼仪是立国兴邦的精神之本。

先人圣哲们关于“礼”的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传统礼仪的精神内涵。由此观之,礼仪是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安身立命、治世教民、礼尚往来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

二、礼仪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向社会人转变,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是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懂得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懂得如何着装、怎样待人接物,懂得同各种文化人打交道,在不同场合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既能满足大学生走向职场的需要,又能促进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更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可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知书达礼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礼仪作为一种非法律的社会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维持的,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礼仪修养。一些大学生公共场合服饰不当、语言粗俗、行为失范,人际交往不讲诚信,求职面试不懂规则,等等,损害了大学生的社会形象,制约了大学生的发展空间,究其原因是缺乏必要的礼仪知识和礼仪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指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严格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显得尤为迫切。应教育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尚道德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吸收国际礼仪经验。

中国礼仪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取之不尽,是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生动教材。古人的礼仪教育从启蒙时期就开始了,《三字经》、《弟子规》、《童蒙训》、《孝经》等启蒙读物中关于修身养德、为人处世方面的教育占很大的篇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借鉴国外的礼仪经验,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而且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大学生国际交往的能力。日本和韩国十分重视员工的礼仪和修养,把礼仪和修养提到直接关系到企业兴衰和存亡的高度。

2.加强教师礼仪修养,礼仪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礼仪教育应纳入大学生“两课”教育系统,使大学生系统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国立联合大学的教育效果来看,接受系统礼仪知识教育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礼仪教育属于德育范畴,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还未开设专门的礼仪修养课,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礼仪修养缺乏认识,更没有礼仪实践意识,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人际交往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礼仪教育必须纳入课堂教育。高职院校应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为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提供师资保证。

3.家庭、社会、学校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首先,家庭是教育的起点,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延伸。家长要从小教育子女了解并遵从社会礼仪规范,讲礼节,懂礼貌,以礼待人,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家长也要做好表率,率先垂范,一个讲求礼仪的家庭,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遵守礼仪的人。

其次,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制定必要的礼仪规范制度,发展健康的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遵守礼仪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

最后,学校是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礼仪修养的主要场所,要把礼仪教育引进课堂,并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体系。

这样,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合力,必然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

4.开展生动活泼的礼仪文化实践活动。

人的行为是一个从动机到效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礼仪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未来职业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如举办辩论赛、演讲赛、职业礼仪大赛、小品、礼仪专家学者讲座等,弘扬文明礼貌之风,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展示礼仪魅力,彰显大学生的时代风范。

参考文献:

篇(11)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实际走访调查发现,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从查阅资料及走访中发现,当前礼仪教育内容方面不太成熟,往往只体现出礼仪之便捷化与多样化,没有与传统的礼仪很好的结合,而是在礼仪教育中更多的体现当代社会发展的印记,这样是根本满足不了当前大学生成长的需求的。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如何既传承传统礼仪文化又能与当代礼仪的特色相结合,这种相容型的礼仪教育体系将会是以后高校礼仪教育的发展趋势,这种兼容型的礼仪教育体系是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和鲜明的实践特征。例如,大学生个人的礼仪技能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服饰搭配、仪容修饰、语言谈吐、身体姿态、礼仪文书、交往礼仪等多项具体的技能。所以传统礼仪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很多高校在教育中,都比较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却忽视了教育对于陶冶人才的最根本的功能,减弱了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也使得当前很多大学生只重书本知识,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人格修养方面,没有内部凝聚力,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在审美方面,分不清美与丑,缺乏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能力;在自我心态方面,不能正确的给自己定位,认识自己。

对于高校礼仪素养教学,很多老师都是采用以传统的讲授方法为主,轻视行为与实践的训练,没有很好的使礼仪规范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师的讲课过程中,往往让学生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是一些大众熟知的日常行为规范,并没有很生动、很形象、很有创新性的讲授,使得学生感觉没啥可听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当学生们碰到一些日常礼仪情况时,却很难自如的运用教师所教的知识,到最后仍然延续自己的日常不良的行为习惯,与正常的仪礼方式相违背。

当前高校礼仪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走访调查,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第一,高校不够重视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问题。当前,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与管理规范,对于这方面的教学往往处于一个弱势的教学位置,很多学校领导都觉得礼仪素养教育没有教学成绩来的实际,但是这种思想及教学现状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礼仪教育及素质的提高。

第二,缺乏明确的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具有随意性,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往往学生在礼仪课上只学到一些基本的技巧与方法,而且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使得学生学不到深层次的东西,对于礼仪素只是停留在表面。

第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随意性,不够系统化。在本人走访调查的几个高校的部分教师发现,他们在进行礼仪素养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合理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随意,更谈不上有效的应用教学方法了。例如,有位教师,在礼仪课教学过程中,空手而入课程,没有教案,全凭教师个人的教学发挥,讲课也无逻辑可言。这种礼仪教学能不严重阻碍学生对于礼仪素质的理解吗?

第四,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礼仪课程的开展处于消极状态。本人在查阅相关的资料及走访中发现,一些学校对于礼仪课程的开展,往往不是必须的,都是学生自愿选修,而且教师从中还道明礼仪学习的不重性,这种现状使得学生对于礼仪的学习一片空白,无门而入。

第五,教师自身缺乏专业性,影响教学水平。在本人调查的一些礼仪教师中发现,有些礼仪老师是自身有兴趣,才自学成才,礼仪教学能力缺乏专业性,而且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由于高校不重视礼仪教师的培养,这种现状将不利于礼仪教学的发展。

加强当前高校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措施

根据笔者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及实际发现的问题,总结出以下几点相关措施。高校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应当规范化,具体可以通过开展必要的礼仪规范教育,普及大学生礼仪教育,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社会都应重视礼仪教学的重要性,而高校更是如此。高校是大学生最基础、直接学习到礼仪知识的重要场所,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同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定科学的教学方法,使礼仪素养教学更加规范化。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来讲,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适时的制订《大学生礼仪规范》,与时俱进,并加强推广强度。还应将礼仪要求纳入高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并可根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教育情况,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无处不感受到礼仪的存在。例如,在新生入学之初,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礼仪基础知识,分时间段的安排新生出社会进行实际应用,并在学期末将礼仪表现情况纳入奖学金考核项目,使其更加规范化。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与直观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应用黑板及一些教具进行课堂教授,这种普遍及简单的教学方式已经使学生们产生了厌倦感,这种教学模式如果再长此下去,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厌学现象,这将很难实现教学之目的。对于礼仪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素养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肯定不适合此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多采用结合多媒体及实际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教学,把电影、音乐、广告相结合的形式,将礼仪内容形象的传授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礼仪内容的理解及掌控。而且,通过定期组织实践活动,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笔者走访调查中看到,有一位老师在讲授仪容仪表内容时,他通过采用不同形式的人物及服饰图片,并配备以注释讲解,让学生对人物的容貌及人物着装的规范性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从而把握仪容仪表的修饰尺度;在讲授仪态方面时,该教师通过加以教学视频录像,将规范的仪态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效仿,从而加深对规范仪态的掌控。

发挥网络优势,培养学生礼仪意识。随着当前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网络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礼仪素养教育如果可以发挥网络优势,使礼仪的教育教学内容及内涵更丰富,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礼仪意识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网络具有信息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及时性等特点,礼仪教育通过网络能更好的与时代接轨,更容易贴近现实生活,科学贴近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人觉得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可以通过在校内网站上建立相关的礼仪素养教育方面的的主页、论坛及博客,同时通过相应的奖励及鼓励方式,使校内德育工作者上校内论坛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采用网上聊天、辩论或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在网络中多渠道的了解到礼仪相关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接受礼仪教育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快乐,使其产生学习礼仪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