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51-02
急性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疹块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1]。本病治疗方法多,但往往收效不大,可转为慢性荨麻疹,迁延难愈。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笔者采用刺络拔罐的方法治疗急性荨麻疹(风热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4例病例均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急性荨麻疹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风热型的病例。采用平行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4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19~56岁,平均(32.90±9.51)岁;病程2~40 d。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19~60岁,平均(34.35±12.07)岁;病程1~30 d。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①发病前常有外因接触史,如进食鱼、虾或接触花粉、尘螨等。②起病急,突然出现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红色风团,境界清楚,皮损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③急性发作期病情常有反复,迁延数日,但未超过60 d。
中医辨证属风热型[2]。临床表现为皮疹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风团反复发作,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有不同程度瘙痒,风团色红,伴面红,遇热瘙痒加重,舌质红,脉数。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急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上述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③年龄在18~60岁之间;④入组前半月停服上述病症为主要适应症的中西药物及停止采用针对上述病症的其他治疗方法;⑤未服过避孕药及其他影响内分泌及免疫的药物;⑥自愿参加本试验并能按时用药、随访,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正常。[JP3]
1.2.3 排除标准 ①正气极度赢弱(如年老体弱、久病、大出血、大泄等)、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5万以下、糖尿病5年以上、严重下肢静脉曲张等)、局部皮肤感染者、妊娠、哺乳期;②近半月内使用抗组胺和糖皮质激素药物者。③患有心脑血管、肝、胃肠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精神病者。
1.3 治疗方法 ①刺络拔罐:取穴:大椎、肺俞、心俞。方法:嘱患者俯卧位,暴露后背,选取上述背部穴位,均为双侧取穴。用 75%酒精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华佗牌针灸针)点刺出血,然后在点刺处拔真空罐,留罐10~15 min,取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即可。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②口服中药:消风散加减[2];(生石膏15 g,知母10 g,牛蒡子10 g,蝉衣10 g,当归10 g,荆芥10 g,防风10 g,生地10 g,苦参10 g等)。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P
2 疗效标准与治疗
2.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 评定。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显效:风团70%消退,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痒症状基本消失;无效:风团及瘙庠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急性荨麻疹,中医称之“瘾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诊断容易,治疗难,若治疗不当或没有及时治疗,易转为慢性荨麻疹,缠绵难愈,病情反复。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较复杂,约3/4患者找不到原因,常见的发病原因有:食物、药物、感染因素、精神因素等。中医学认为瘾疹一病,与风邪关系最密切,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易挟寒、挟热、挟[FL)][HJ1.8mm][SD1,1][FQ(24*2。175mm,X,DY-W][SQ+1mm][CD=175mm][FL(K8mm]湿[3]。人体感受风热之邪,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皮肤病多见发病迅速,瘙痒明显,部位游走不定等特点。热邪入于血分则见皮疹色鲜红,舌红,苔黄,脉数。瘙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4],热入血分,则应清热凉血。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以消风散凉血祛风止痒。
刺络拔罐是将刺血术与拔罐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刺络即刺络放血法,是以三棱针、梅花针等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的浅表静脉,放出适量血液,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特殊的外治法;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方法。刺络拔罐由于血液的排出及局部温热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并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促进炎性反应物及化学致痒性物质的排出,具有泻热、解毒和化瘀等作用[5]。《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刺络拔罐,使出血更为充分,以图恶血出尽,这样可以使邪气从血而出,疏散更快,疾病能在较短时间内痊愈。内经云:“血实宜决之”、“肺主皮毛”,通过泻血以调气,从而达到通经活络的作用,刺肺腧放血,可达疏风宣肺止痒之功;选心腧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三焦气血通畅,易驱邪外出,可达清热疏风,活血通络止痒之功;取督脉经大[LL]椎穴通阳脉之海,通调一身气血阴阳,以疏风解表,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风邪不易入侵[6]。故治疗组予刺络拔罐治疗,加强疏风止痒祛邪之功。笔者通过观察,2组总有效率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42-748.
[2]吴志华.中医外科学[M].第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07.
[3]周丽莎,朱书秀.皮肤病证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9.
1 皮肤性病的病因
1.1 病因或致病因素 皮肤性病、尤其是皮肤病的病因非常复杂,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作用在皮肤性病的病因中起重要的作用。明确皮肤性病的病因对皮肤性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都十分重要。因此,在临床过程中应注意对病因的详细询问和调查。
1.2 皮肤性病病因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主要因素是指引起皮肤性病的主要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是指机体本身和(或)机体在外因因素的作用下成为疾病的主要原因;外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外部因素,是引起皮肤性病病变的重要因素。次要因素是指那些本身不引起疾病或与疾病无关、但对皮肤性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且可促使病情加重的因素。
2 临床治疗皮肤性病难点示例分析
2.1 荨麻疹
俗称“风疹块”、“风疙瘩”、“风包”等,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它既可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可表现为许多疾病的症状,其基本特征为全身起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往往突然发生,几小时后迅速消退,消退后无任何痕迹,但是反复发作,起疹时伴瘙痒。本病病因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查明。常见外因有以下几点。
食物以鱼、虾、蟹、蛋类最常见。有许多药物也可引起该病,育霉索、磺胺类、痢特灵、血清疫苗等常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荨麻疹,另外,蚊虫叮咬及一些物理因素也可引起该病。
根据病程,荨麻疹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等麻疹起病急,剧痒。随后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鲜红色风团。风团大时,可呈苍白,病重者可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病程通常持续4周以上。
治疗荨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去除过敏源,但是由于荨麻疹发病突然,无固定位置,寻找过敏源反而成为治疗的难点,是若病因不明时,可对症处理,以内用疗法为主。最常用的对症治疗手段就是外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消除炎性反应、缓解瘙痒。但滥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容易引起耐药、皮肤萎缩、形成红血丝等副反应,所以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强度合适的外用糖皮质激素。
病情较重、皮疹较为广泛者,也就是急性荨麻疹者,可立即内服或注射抗组胺制剂。如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需作气管切开手术的准备。慢性等麻疹则以抗组胺药物为主。一种抗组胺药物无效时,可2~3种同时给药。另外,由于荨麻疹的不稳定性,预防也成为难点之一,平时应注意避免搔抓,尽可能避免接触过敏源,伴有高热或腹泻时,应警惕是否有严重感染或外科急腹症。
皮肤病患者一般发病期间情绪极易出现不稳定,时而表现出焦躁、抓狂、心神不定,此时应采取安抚的手段,尽快缓和患者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2 梅毒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传播速度极为迅速,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新发病例。传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约占90%以上,临床表现可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和潜伏梅毒。各期梅毒表现不同症状,二期梅毒即涉及到40种皮肤病、22种口腔黏膜病、16种骨病和7种眼病,而晚期梅毒不仅对皮肤和黏膜造成损害,亦可使心脏、胃肠、眼耳、神经、骨骼等多处造成极大损害。
梅毒病因主要是病原体作祟,在人体内滋长导致病程极长(可达30年),危害极大,近20多年来,随着我国的国际交往增多、旅游业发展、商业活动增加,梅毒又在我国流行蔓延,近几年有大幅增加的趋势。所以梅毒的防治,不单是医学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而梅毒在医学的角度上讲,主要难点在于诊断,由于梅毒的症状复杂,在诊断过程易于与其他疾病混淆,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本病客观体征多而重,主观症状少而轻,不易引起医生和患者注意,也是造成本病误诊原因之一。梅毒的检验也是难点之一,梅毒的确诊有赖于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包括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血清学检查等,未进行特异检验项目,导致确诊困难。最后,部分患者心理上不愿接受预后追踪,为再次感染提供了可能。
3 小结
综上所述,皮肤性病的复杂性不单体现在病因和症状上,心理上的强烈抵触情绪也是影响治疗的重要因素。皮肤病患者常常伴有神经精神因素,对外界事物较为敏感,而性病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心态更有其特殊之处,常产生卑怯、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而这些消极的不平稳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程的长短。因此,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步完善,治疗的内涵也产生了相应的外延。人类的健康受到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心理社会因素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同样影响着疾病的诊治和康复。还应对所有患者进行有关疾病知识的介绍,耐心地给予解释、教育和心理疏导,使患者们消除顾虑。通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行为治疗法、辅助治疗法,另外,在某些情况下,药物的暗示疗法也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心理的治疗不但需要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默契配合,还需要双方的彼此信任。总之,心理的治疗不但成为治疗的难点,也应作为攻坚重点,针对困扰患者的心理问题,配合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易被患者接受的心理治疗,可减少皮肤性病疑病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治愈率。
参 考 文 献
[1] 马秀侠.对住院皮肤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吉林医学, 2009(04)
前言:
银屑病、荨麻疹、湿疹均为顽固性皮肤病,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各类专业人士也频频碰壁,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更是十分焦虑,反复的病情更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通过临床试验发现,中医辨证在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准确的辨认、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治疗便可以获得显著的疗效。
一、临床资料
在本次试验中,共选取了荨麻疹患者以及银屑病患者各3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为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采用中医辨证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病情以及情绪变化。
二、中医辨证的诊断标准及作用
(一)八纲辨证
阴、阳、里、表、虚、寒、实、热这八纲是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依据,无论任何病症,中医医师皆可以用这八纲进行诊断。简单点说,就是利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辨证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其可以分为慢性疾病和中急性疾病,对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二)气血辩证分析
从临床试验中可以看出,脏腑以及皮毛筋骨肉发生病变,均会引起气血的变化,因此在研究顽固性皮肤病时便需要从气虚、气滞、血瘀、血虚、血热以及血燥几个方面进行辨证分析。
1 血燥 这种病症多是由于脾胃虚弱、消化系统不好造成的,因此会出现裂口、皮肤干燥等症状。
2 气虚 湿疹的发作多是由于气虚的原因,且发作者多为老年人,这是由于其饮食失调、身体机能减弱等造成的。
3 气滞 皮肤病中的黄褐斑就是由于人体气机运行不畅存积于某一脏腑内造成的,其临床反应多为疼痛、胸闷以及色素变化。同时,神经性皮炎、硬红斑也与气滞血瘀有很大的关系。
4 血虚 全身性系统性皮肤病的病发多是由于血虚造成的,其主要原因为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充足,伴有手足麻木、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的症状。
5血热 红斑、出血斑的皮肤性疾病是热郁于血分造成的,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夜间发热、舌质红绛等。
6血瘀 一些肌肤甲错的皮肤并多事由血瘀症造成的,其主要原因为血脉运行不畅。
(三)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适应于起病很急的皮肤病,对治疗外感温热病十分有效。像银屑病、剥脱性皮炎以及红斑狼疮皆可以采用此种辨证方法进行治疗。
(四)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多见于急性泛发性并有热象的皮肤病、顽固结节性皮肤病、色素性皮肤病、先天性皮肤病以及急性瘙痒性皮肤病等的诊治中,通过此法对皮肤病的发病部位进行判断,预测其病变的变化。
(五)皮肤损害程度进行辨证
中医辨证法可以通过皮肤损害的程度进行辨证,例如丘疹大多为血热受风,斑疹则通过压之是否退色进行症状的判定,溃疡者多为毒热。
通过不同的症状进行对症下药,有利于及时诊断出顽固性疾病的病因,进行有效治疗。
三、治疗结果
通过我院试验的顽固性疾病患者中的荨麻疹病患,在进行了3个月的治疗疗程后,红斑逐渐退去,荨麻疹病发的病状体征也大部分消失。我院进行回访调查时,发现在近两年的案例中,出现复发者仅有二三例,发作次数有所减少,因此可以判定中医辨证治疗的有效率为90%。
另外对作为观察对象的30例银屑病患者进行资料分析,发现患者中皮损完全消退或者消退大部分的患者占了患者总数的95%,逐渐好转的患者也在50%之上,未痊愈的患者仅有5例左右。
四、典型病例
关某 女性,52岁,于2008年2月到院就诊,其所患皮肤病为荨麻疹,且患病时长长达10年,病情发作不定时,阴雨天气,患者情绪起伏较大,病情严重,平日多有倦怠乏力之感。
采用中医辩证法中的卫气营血以及补益气血进行治疗,采用去地肤子为主药,副药配以黄芪50g、当归12g、党参30g、熟地20g,让其进行一个疗程的服用(5剂),患者症状已有所好转,两个月后,患者已经完全康复。本院1月前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诊断发现其并没有再出现荨麻疹的复发症状。
五、讨论
顽固性皮肤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其部分为常见性疾病及多发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由于皮肤科医生在进行诊断时并不能够彻底根除患者病症,使患者情绪受到很大波动,使用中医辨证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现象,并且通过叮嘱患者改变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增加患者信心达到中医辨证的疗效。
中医辨证在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从我院试验中的案例结果、中医辨证诊断的作用以及典型案例的痊愈情况便可以看出。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增强患者的信心,稳定患者的情绪,在目前的治疗案例中,并没有发现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反应。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09-02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其特征为皮肤骤起风团,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应用自拟清血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收到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23~59岁,平均(39.0±9.8)岁,病程4个月~6年,平均病程(25.5±15.9)个月。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5~58岁,平均(37.3±9.4)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24.8±12.9)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清血祛风汤治疗。每日1剂,水煎2次后分2次服。方药组成:荆芥10 g,防风10 g,蝉衣6 g,薄荷6 g,白蒺藜15 g,白鲜皮10 g,丹皮10 g,生地15 g,栀子10 g,当归10 g,白芍10 g,知母10 g,生甘草6 g。
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每日10 mg,口服。两组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一切药物,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风团消退,瘙痒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时间间隔延长;有效:风团减少,发作次数略有减少,时间间隔略长,瘙痒减轻;无效:风团和瘙痒无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经χ2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41岁,初诊日期2008年9月4日。自诉患荨麻疹3年,每次发作时周身出现红色风团,以头部、颈部最为显著,瘙痒剧烈,遇风、遇热或情绪激动时皮肤瘙痒加剧,伴有皮肤灼热感,口干,心烦。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数。证属血分蕴热,风邪袭肤。治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给予清血祛风饮。治疗4周后,风团消退,瘙痒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4 讨论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变态反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发病原因为多因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以时隐时现的风团,伴有瘙痒为特征[2-3]。本病特点是风团发生急骤,消退亦迅速,皮疹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呈鲜红、淡红或苍白色扁平隆起,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可此起彼伏,反复发作,常伴有剧烈瘙痒及烧灼感[4]。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最常见的是特异性抗原进入机体使体内出现免疫反应,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形成风团[5]。常见原因有:①食物因素,是急性荨麻疹的常见原因,食入鱼、虾、蟹、蛋、奶等容易诱发本病。②药物因素,青霉素、磺胺、血清、疫苗等均可引起荨麻疹。③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窦炎、肠炎等与本病的发生有关。④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接受暗示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此外,局部皮肤受到摩擦、压力、日光照射、冷热刺激等均可导致荨麻疹的发生。荨麻疹反复发作,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荨麻疹,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发病急骤,风团数目较多,可伴有头昏、头痛、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慢性荨麻疹风团时多时少,缠绵难愈,全身症状较轻微。
因为风团的时隐时现、抓之即起,中医文献称荨麻疹为“隐疹”、“风瘾疹”;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耐,又食鱼虾等物;加之外感风热、风寒之邪,风邪客于肌表,致营卫不和,邪郁肌腠而发病;或饮食失节,胃肠积热,不得透达,郁于肌肤;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灼伤阴血,复感风邪而发病。荨麻疹发病与感受“风”邪有密切关系。风为阳邪,其性善行数变,故起病急骤,时隐时现。病久邪气郁于血分,血热生风或热伤阴液,则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本病初病在气,久病在血[6]。因此,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应以清热凉血、活血养血、祛风止痒为要。方中丹皮、生地清血分之热,当归、白芍补血分之虚,荆芥、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薄荷、蝉衣清热疏风;白鲜皮、栀子燥湿解毒;生甘草泻火解毒;知母滋阴清热。诸药合用,清血热、散风邪,使风团得消,瘙痒自止。
[参考文献]
[1]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46.
[2]吴瑞兰.中西医结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9):82,116.
[3]陈德宇.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99.
[4]张剑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60-61.
7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75-01
光敏性皮肤病是指病患经日光或其他光线照射皮肤,最终引发的急慢性皮肤病。光敏性皮肤病包括:多形性日光疹、日光性荨麻疹以及化学光敏性皮炎等,光敏性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由于发病机理复杂,临床症状也是各式各样,传统的西药治疗法效果不佳且毒副作用大,使病患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病患的生活质量。有相关报道提出,中医药治疗这类皮肤病,疗效好且无毒副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使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我院2013年9月――2013年12月,皮肤科接诊的6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药治疗光敏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3年9月――2013年12月,皮肤科接诊的6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全体病患入院后均被确诊为光敏性皮肤病患者,将病患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病患,男病患12例,女病患18例,年龄区间为21-47岁。病情类型:多形性日光疹12例,日光性荨麻疹13例、化学光敏性皮炎5例。对照组30例病患,男病患14例,女病患16例,年龄区间为18-51岁。病情类型:多形性日光疹15例,日光性荨麻疹7例、化学光敏性皮炎8例。病患临床表现包括:基层细胞间水肿、真皮高度水肿或血管的淋巴细胞浸润。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病患按照常规皮肤病治疗方案接受治疗,使用维生素C,300-400mg,加5%葡萄糖静脉点滴。根据病患具体情况,医师酌情给予激素辅助治疗。治疗组治疗期间注射、内服与外敷用药均选用中药。使用生理盐水+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期间,病患口服龙胆泻肝丸,外敷炉甘石洗剂。若病患病情为亚急性期或慢性肥厚皮损,则白天予以硅霜或复方氯喹霜涂抹患处,晚上予以三黄膏涂抹患处。
1.3疗效标准临床疗效标准判断:红肿皮损已全部消退,水疱结痂为治愈;红肿皮损80%已消退,轻度色素沉淀为显效;红肿皮损一半以上已消退,不适感减弱为好转;病情未见起色或加重即为无效。
2结果
治疗1个月后,查看病患治疗效果,观察病患皮损、红肿以及光敏感情况有无好转。两组病患治疗效果。对比结果得知,相较于对照组的常规性治疗法,治疗组的中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3讨论
在中医看来,光敏性皮肤病多由脾虚水湿不化,蕴久化热,湿热内生,复感阳光毒热外邪,内外合邪相搏所引起的。毒热入血则容易产生红斑发热,湿热入肤无法疏泄,最终引发皮肤红肿、水疱与丘疹。久病不医,体内热邪伤阴,经脉不通,因此皮损出现暗色斑块或呈苔藓状。治疗方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治疗期间注射、内服与外敷用药均选用中药。使用生理盐水+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期间,病患口服龙胆泻肝丸,外敷炉甘石洗剂。治疗结果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治疗原理为:龙胆草善泻肝胆之实火,能够祛除下焦之湿热。各类辅助用药,均最大化发挥出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能。
通过调查得知,光敏性皮炎病患均有不同时长的阳光暴晒史,它是一种常见皮肤疾病,易发人群为妇女和无规律暴晒于光线之中的人。由于发病机理复杂,临床症状也是各式各样,传统的西药治疗法效果不佳且毒副作用大,使病患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病患的生活质量。发病初期,病患被照射部位会出现无规律丘疹,容易引发瘙痒。在治疗光敏性皮炎时,诱因的明确性能为治愈奠定基石。通过避免阳光折射,做好肌肤护理工作,能够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倘若不幸患上此病,则应在发病初期,使用清爽无刺激型药膏涂抹患处,保持肌肤干净清爽,有利于皮炎的消退。若有加重情况,则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影响治疗效果,深受病痛折磨。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皮肤病治疗方案来看,中药治疗光敏性皮肤病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能使病患早日康复,且治愈后不易复发,因此具备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丰,曾华松.过敏性紫癜与链球菌感染关系探讨[J].广东医学,2008(12):1989-1990.
【关键词】急慢性荨麻疹 中西医结合 氯雷他定
急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约有75%以上的患者找不到确切的病因(过敏原),虽然目前中医、西医对本病的近期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在减少本病的复发方面仍未有大的突破。本病临床表现以皮肤出现鲜红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俗称“风疹块”[1],中医称““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根据病程长短分急慢性,病急性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荨麻疹,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超过3个月者称为慢性荨麻疹。2008~2011年,我们在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患者均来自门诊,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中西药治疗组和西药组。中西药治疗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5~31岁11例,32~38岁3例,39~45岁3例;病程最长3年,最短2个月。西药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5~31岁9例,32~38岁4例39~45岁3例;病程最长2年,最短3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依据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为依据。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耐,复因食物、药物、病灶感染、昆虫叮咬、或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外界寒冷刺激等所诱发。皮损常突然发生,为局限性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一的风团,境界清楚,形态不一,可泛发全身或局限某部,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皮损可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累及黏膜时,可出现唇部漫肿,或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有胸闷气憋、呼吸困难等危急症状,自觉症状多有灼热、剧烈瘙痒。病程超过3个月者为慢疹,常反复发作,经年累月,病因不易查到。
3 治疗方法
3.1中西药治疗组给予西药治疗:以氯雷他定片口服,10mg/次,1次/d,同时服用中药治疗:中药基本方为秦艽15g,徐长卿15g,浮萍l0g,薏苡仁20g,丹皮l0g、紫草l0g、防风l0g、连翘l0g、玄参15g、蝉衣5g、海风藤15g、桔梗l0g、甘草6g;偏风热者加金银花、野各10g;偏风寒者加麻黄、荆芥各l0g;兼卫弱气虚者加黄芪30g、白术15g;兼血虚血燥者加当归l0g、丹参l0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夜间用剩余的药渣再煮水,放人大桶中,加入热水足量,将身体浸泡至水温变凉。浸泡时要注意避风,防止受寒。
3.2西药治疗组口服: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维生素C片剂,0.2g,每3次[2]。严重者,5%葡萄糖250mL+10%葡萄糖酸钙20mL+维生素C2g静脉滴注,每日1次,6天为l疗程。
4 疗效评定
临床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者;好转:风团消退30%以上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减轻者;未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者,或风团消退不足30%。
5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结果比较[例(%)]
中西药结合治疗组16人,根据病情缓急、临床表现,予以辨证治疗,治愈达93.7%,西药治疗组16人,治愈为43.7%。由此中西药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组疗效。
6 讨论
荨麻疹是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而导致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本病发生机理是由于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的刺激因素作用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递质而引起[3]。故而在治疗上使用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氯雷他定,其具有选择性外周H1受体拮抗作用,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无抗胆碱作用能发挥较好的抗过敏作用,同时毒副作用少,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维生素C及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与抗组胺药物有协同作用。
本病属于中医“瘾疹”、“风疹块”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或平素体虚,卫阳不固,阴血不足,血虚生风,或皮损反复发作,荨麻疹的发病与禀赋不耐,气血耗损,外加风、寒、湿、热诸邪侵犯皮肤,以致内不得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持而发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有关[4]。故宜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辨证施治,治本为主,标本兼治。治疗期间,宜忌烟酒、辛辣食物及鱼、虾、蟹等,同时避免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忧郁等精神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发挥了西药治“标”的作用,使过敏症状即刻得以缓解。中药则起到了治“本”的作用,能疏风清热,解除了机体根本病因而将难治之症得以治愈。
参 考 文 献
[1]陈园桃.新编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363—364.
急性热荨麻疹属于祖国医学中血虚湿蕴“瘾疹”,是一种以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湿性红斑和风团为特征的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一般病程在三个月以内。我们自2006年以来,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热荨麻疹10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均为我校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12~48岁,平均(30.4±1.34)岁;病程1~7天18例,7~15天12例。对照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14~50岁平均(30.3±1.45)岁;病程7~15天18例,7~15天1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观察病例均符合《皮肤性病学》中关于急性热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急性风热型“瘾疹”的诊断标准[2]。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湿毒清胶囊口服,一次4粒,一日三次;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维生素C注射液2.5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6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均为1次/d;复方苦参洗剂外洗,一日一次,每次洗30min。
2.2 对照组 西替利嗪,每次10mg,每日1次。
2.3 疗程及其他 2组治疗期间禁鱼、虾、蟹、蛋类、酒类及异体蛋白高、辛辣的食物等。2组均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有效: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无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或消退不足30%。复发:停药后3个月出现风团,瘙痒。
3.2 结果 综合疗法治疗组显效8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0%。单纯西药治疗组显效65例,有效12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77.0%。经U统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总有效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 01)。
4 讨论
急性热荨麻疹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血虚湿蕴型“瘾疹”是同一疾病,。其常出现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症状,如皮疹、粘膜水肿、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多属I型变态反应。西药治疗本病多以抗组胺药物为主,其作用机制是拮抗组胺与靶细胞上特异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其产生的生物效应。我们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注射液和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是因为,一是它们能对抗组胺引起的小血管扩张,在体内能争夺效应细胞上的组胺受体,致使组胺失活,使其不能发挥活性介质的作用,从而增强了血管的致密性,降低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了血浆的渗出;二是促进了体内抗体的生成,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有较强的皮质激素样作用,但激素样副反应,它是通过稳定细胞膜拮抗过敏介质等多种途径,发挥其抗炎,抗过敏作用。急性热荨麻疹多属血虚湿蕴,治以养血润燥,化湿解毒,祛风止痒,而湿毒清胶囊正具有此作用。外用复方苦参洗剂外洗,可迅速缓解因过度搔抓引起的潮红、肿胀、渗出、瘙痒。本研究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热荨麻疹疗法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对该病治疗既能较好地改善症状,又可避免应用其他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从而发挥了综合疗法治疗该病的优势。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4-0062-02
doi:10.14033/ki.cfmr.2015.34.026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过敏性皮肤疾病,其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消退后往往不留痕迹,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征。目前,临床治疗用药多而复杂,西医治疗主要是以抗组胺类药物为主,对于病情顽固难治的患者,多与激素类药物、抗凝剂、免疫调节剂联合使用[1],虽然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多为对症治疗,难以根治,且常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副作用明显。中医治疗荨麻疹具有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明确、副作用较少、复发率低等优点。笔者通过对45例荨麻疹患者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施治,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荨麻疹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8~76岁,平均(44.2±7.8)岁,病程7 d~2年,平均(0.6±0.2)年,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7~77岁,平均(43.5±7.4)岁,病程6 d~1.6年,平均(0.5±0.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制定西医诊断标准: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2];病程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者为急性荨麻疹,病程大于3个月者为慢性荨麻疹。参照《中医外科学》制定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风热犯表:风团色鲜红,遇热瘙痒加重,得冷减轻,或风团处有热感,伴有发烧、恶寒、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2)风寒束表:皮损色苍白,遇冷或风吹加重,或遇风发作,得热减轻,口不渴,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3)胃肠湿热或脾胃不和:风团色红或淡红,瘙痒剧烈,发作时伴腹痛,大便秘结或泄泻,甚至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4)血虚受风:风团反复发作,连续数月或数年,多见于午后或入夜加重,神疲、头晕、腰酸、失眠多梦等,舌淡,苔薄,脉沉细[3]。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本组患者给予患者依巴斯汀和维生素C口服。依巴斯汀(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119;生产企业: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次/d,10 mg/次;维生素C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33121H903;生产企业:浙江瑞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次/d,0.28 mg/次。两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停药1年后进行随访观察,统计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况。
1.3.2 治疗组 本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施治。荨麻疹中医分型为四型,(1)风热犯表证:多见于急性荨麻疹。治以清热止痒、疏风解表为主。方用荆防方加减:荆芥、防风、生地、地肤子、浮萍各15 g,丹皮、银花、牛蒡子各12 g,黄芩、僵蚕、薄荷、蝉蜕各6 g。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15 g,枳实20 g;口渴者加天花粉30 g,玄参30 g;瘙痒剧烈者加夜交藤30 g,白蒺藜20 g。(2)风寒束表证: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治以解表散寒,疏风止痒。方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麻黄6 g,桂枝6 g,白鲜皮、白芍、丹参各15 g,荆芥、防风、杏仁、僵蚕、丹皮、干姜皮、陈皮各10 g。瘙痒剧烈者加地龙15 g,乌梢蛇15 g,寒甚者加肉桂15 g,附子15 g。(3)胃肠湿热证:多见于慢性荨麻疹。治以健脾燥湿、祛风止痒。方选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陈皮、苍术、生白术、厚朴、半夏、黄芩、荆芥、防风、苏叶梗、枳壳各10 g,葛根、苦参各15 g,黄连、炙甘草各5 g。有恶性呕吐者加藿香10 g,茯苓20 g,佩兰10 g;大便溏稀者加炒山楂和薏米各20 g。(4)血虚受风证:多见于慢性荨麻疹。治以疏散风邪、滋阴养血为主。方用当归饮子加减:熟地黄15 g,当归12 g,白芍、川芎、荆芥、防风、升麻各10 g,何首乌、夜交藤、茯苓、生地各20 g。偏于血虚者加何首乌15 g,鸡血藤30 g,偏于气虚者加生黄芪30 g,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20 g,合欢皮30 g。以上方药水煎服,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30 min左右,头煎加水500 ml,煎至200 ml温服,二煎加水300 ml,煎至150 ml,将两次煎出的药液合并温服,1剂/d,2次/d,早晚餐后服。两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并告知患者忌食海鲜、油腻、辛辣等食物,停药1年后进行随访观察,统计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皮疹消失,无瘙痒,疗效指数100%;显效:皮疹消退大部分,瘙痒明显减轻,7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复况比较
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治疗组患者随访44例,复发6例,复发率为13.64%,对照组患者随访42例,复发14例,复发率为33.3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有嗜睡4例、口干2例,均能坚持治疗。
3 讨论
荨麻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病因[4],治疗较为困难。该病治疗方法较多,但是均不能达到满意疗效。目前常用的抗组胺药治疗,只是针对慢性荨麻疹病理过程进行治疗,并未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调节,因此只能达到临床控制症状,而不能预防复发的目的[5]。
荨麻疹属于祖国医学“瘾疹”、“风疹块”、“赤白游风”等范畴。病机主要责之于“风”。风之所生,主要由于卫外不固,或因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阴血不足虚风内生。即因虚而病,且多为血虚或气(阳)虚或气血两虚。即使初病不虚者,病久也必耗伤气血而致虚。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从外而入;阴(血)虚燥热,风从内生。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风邪入中或阴虚风动,郁于肌腠之间,风邪结于肌表,则使风邪久羁不去,故风团时隐时现,顽固不愈。病久必致郁热内结,使病情更加错综复杂[6]。
笔者认为,风邪是荨麻疹发病的关键因素,贯穿于各证型及病程的始终,痒自风而来,止痒必先疏风,所以祛风是最重要的,荆芥与防风是治疗荨麻疹的最基本祛风药。风邪不独伤人,多依附于其他病邪致病。故荨麻疹的发生单纯因风邪引起者鲜见,多为风热、风寒或风湿热所致。因而,临证遣药组方,当需针对风邪的兼夹而配伍相应的药物。另久病多虚,亦需兼顾气血亏虚等证。
本研究所列四种证型为急、慢性荨麻疹常见证型,各证型紧紧围绕以上病机遣方用药,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万义.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3):51.
[2]朱学骏.皮肤病学与性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20-121.
[3]李日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93-194.
[4]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
【中图分类号】R75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59-01
荨麻疹又称“风疹”,多由风、湿、热邪侵袭肌肤或肠胃积热,外郁皮毛而成。本病以皮肤瘙痒,皮肤出现成块成片的风团为主症,消退后不留疹迹。现代医学认为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急性者短期发作后可痊愈,慢性者常反复发作,可历经数月或经久难愈。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门诊,共观察病例6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5-68岁,病史6月-10年;发病原因不明;所有患者均经过多种方法治疗,但停止治疗后不超过1个月病情复发,长期依赖抗过敏药物。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对治疗组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温针灸、拔罐、耳穴贴压治疗等。
2.1.1 取风池、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令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用1-1.5寸一次性毫针,进针后用提插捻转手法,有酸胀得气感后,在针尾部插上一小节艾条,将它点燃,注意安全,防止烫伤。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休息3-5天,进行第2疗程。
2.1.2 每次起针后在神阙穴进行间歇闪罐治疗3次。
2.1.3 耳穴贴压治疗取穴:荨麻疹区、内分泌、肺、肾上腺、交感、下屏尖、脾等,患者端坐位,耳廓用75酒精常规消毒,用镊子将带有王不留行籽的耳贴对准耳穴,紧贴后对耳穴进行刺激,稍加按压,手法适中,使患者耳廓感到胀、微痛、发热为度。每次取单侧耳穴,3天换贴1次,两耳交替,10天为1疗程。留置期间,每日每穴按压2-4次,每穴每次1分钟。
2.2 对照组
以传统针刺法为主,取曲池、合谷、血海、委中、膈俞等,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选取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3 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疗效判断按病情是否反复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
治愈 治疗1-2个疗程,皮损消退后不起新的风团,不痒,随访半年无复发
显效 治疗1-2个疗程后,偶起少许风团,微痒,不需服药皮损可自行消退
有效 治疗后病情仍有反复,但起疹范围较前缩小,瘙痒较前减轻,复发间隔期延长
无效 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治愈率比较,x2=4.8000,P
3.3病例介绍
任某,女,50岁,皮肤瘙痒5年,加重1月。患者于1月前因受风后,逐四肢泛起风团块,瘙痒难忍,尤以双下肢明显,以致终日烦躁不安,情绪急躁易怒。曾在当地医院给予口服息斯敏,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等药物,疗效欠佳,病情时轻时重,尤其夜间瘙痒难以入眠。患者舌淡苔白,脉虚细。证属卫阳不足,风寒外袭。给予温针灸、拔罐、耳穴贴压等综合治疗,1个疗程后,发疹次数明显减少,疹块范围明显缩小,又进行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4 讨论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或消退、有剧痒。荨麻疹病因复杂,发病原因多由腠理空虚,风邪趁虚而入,或因蚊虫叮咬,邪毒遏于肌表,流窜经络而成;有因肠胃积热,腑气不下,内不能泄,外不能达,郁于肌肤而发;亦有因进食鱼虾而诱发者。但大多患者无法查明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给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很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已有“瘾轸”之名,《诸病源候论・风痦痛候》说:“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痦痛。”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风邪关系密切。现代中医治疗荨麻疹,最早报道见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因其病势缠绵,历久不愈,反复发作,故有时又称为顽固性荨麻疹。80年代以后,临床上对此病颇为重视,其病机多责之于虚、湿、风、瘀;治疗方面,主张益气固表、清理湿热、祛风止痒、养血和营、活血祛瘀等,尤其是久病风邪人络,认为宜选用虫类搜剔之品。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1-0089-02
急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病,以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为主要表现。若发生在眼睑、口唇等组织疏松部位,水肿特别明显,即游风荨麻疹属中医“风疹”范畴,是因外感风邪致营卫失和而发病。本文秉承《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急性荨麻疹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门诊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共5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19~52岁,平均(27.23±7.22)岁;对照组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20~55岁,平均(23.23±8.24)岁。临床症状:全身起丘疹,色淡红,大小不一,继之成片成块,瘙痒如虫行皮中。发热,恶风寒,面色赤,舌淡红,苔白,脉浮或紧。证属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卫不和。均排除有出血倾向、贫血、极度虚弱、严重心衰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发病突然,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斑块,边界清;皮损时起时落,瘙痒剧烈,发无定处,退不留痕迹;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关节痛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皮肤划痕试验阳性。临床症状:全身起丘疹,色淡红,大小不一,继之成片成块,瘙痒如虫行皮中。发热,恶风寒,面色赤,舌淡红,苔白,脉浮或紧。证属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卫不和。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加肘窝、腘窝刺络放血疗法[3]:桂枝麻黄各半汤由桂枝10 g、白芍6 g、麻黄6 g、苦杏仁10 g、炙甘草6 g、生姜6 g、大枣4枚组成,另蝉蜕、荆芥、防风、当归等随证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行腘窝、肘窝放血,观察腘窝、肘窝的穴位有无静脉曲张,予放血缓慢的刺入静脉1~2 mm,放血量为中等量,即5~10 mL。
1.3.2 对照组 予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徐州市古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1245)+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776)静滴,qd,同时口服西替利嗪10 mg,qd,疗程5 d。
1.4 疗效判断标准[1]
①治愈:风团消失,瘙痒停止发作;②显效:风团多数消失,瘙痒程度明显减轻;③缓解:风团部分消失,瘙痒程度有所减轻;④无效:风团及瘙痒无缓解,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P < 0.0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3.96,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瘙痒缓解及皮疹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瘙痒缓解及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提示本疗法能更快地缓解症状。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典型病例
2012年10月来院患者,女,产后5个月,进食虾后全身遍起皮疹,大小形态不一,有些融合成片,淡红,稍突起皮面,瘙痒难耐,遍及头面躯干四肢及掌心,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或细涩。诊断为荨麻疹。给予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滴,qd,同时口服西替利嗪(10 mg,qd)等抗过敏治疗,效果不显,第二日转我科。予服桂枝麻黄各半汤原方(桂枝10 g、白芍6 g、麻黄6 g、苦杏仁10 g、炙甘草6 g、生姜6 g、大枣4枚组成),同时行肘窝、腘窝放血治疗,血色瘀暗。服药2 d,患者瘙痒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2 d,全身风疹斑块消失,瘙痒症状消失。
4 讨论
桂枝麻黄各半汤由桂枝、白芍、麻黄、生姜、苦杏仁、炙甘草、大枣组成,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证篇。其原文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方中麻黄、苦杏仁可宣肺,利于开卫阳之气,出表邪之气。麻黄、桂枝、生姜辛甘扶阳,芍药、大枣酸甘化阴,炙甘草益胃调和。诸药合用调阴阳和气血,具有辛温解表,微发其汗的功效。桂枝麻黄各半汤所治病症为风邪侵袭肌腠,郁而不解,亦与患者为体虚之人有关,风邪入侵,乘虚直入肌腠,亦在营卫之间,气虚又不能鼓其外解,风寒郁于肌腠故身必痒。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起到调和营卫而透表邪,得小汗出而病解的效果。研究报道[2,3]选择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急性荨麻疹收到良好效果。
刺血俗称“放血”,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刺络放血是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刺破躯体的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静脉,放出少量瘀滞血液,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针灸方法[4]。刺络放血疗法的依据是中医经络学说和气血学说。中医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活动的根本。气血并行于脉内,若经络阻滞,则气血不畅,机体失调。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千金方》亦说:“诸病皆因血气壅滞,不得宣通”。刺络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调整虚实,扶正除邪,使经脉畅通,气血和调,阴阳平衡,脏腑和谐,从而治病祛疾。放血疗法自古以来就为医者所重视,《灵枢小针解》曰:“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这说明刺络的应用及重要。急性荨麻疹属“瘾疹、风疹”范畴,主要病机为风邪入侵,热甚于湿,内不能疏泄,外不得透达而致病。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笔者采用肘窝、腘窝的肢节穴位,来调整脏腑和全身的疾病。肘窝有肺经、心经、心包经等经脉循行,肺主皮毛,肺经放血可疏风解表。腘窝有膀胱经、肾经、肝经等经脉循行,荨麻疹邪在营血,膀胱经的委中穴为血郄,且为阳之合,委中穴放血可理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5,6]。故在肘窝、腘窝此脏腑相关及相对应之点、线、面反应处进行放血,可调理脏腑阴阳之平衡,疏通气血[7]。
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症状缓解更快,说明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刺络放血疗法能迅速止痒退疹,在治疗急性荨麻疹方面有良好疗效。近年来刺络放血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皮肤科的应用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方便、不良反应少、痛苦小。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禁忌,如有出血倾向、贫血、极度虚弱、严重心衰者应禁止放血[8],所以在临床中要注意甄别患者,避免导致病情加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3.
[2] 韩耀军,王玉玺,王松岩. 王玉玺教授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急性荨麻疹72例[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110.
[3] 高爱芳,王利平. 体针配合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急性荨麻疹[J].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2):20.
[4] 王超,高靓,郭义. 近10年中国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97.
[5] 张铁楠. 耳穴针刺结合背腧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J].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2):133.
[6] 杨平,朱玉姣,孙文砚. 放血拔罐治疗急性银屑病30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5):106.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3-00-01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属于过敏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风团,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反复发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和部位。此病的中医病名叫“瘾疹”,中医认为多有禀性不耐,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表; 或肠胃积热蕴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不畅,导致风邪郁结于肌肤,与气血相搏,发为瘾疹。如“论曰风瘙瘾疹。其状有二。皆缘肌中有热。若凉湿之气折之。热结不散。则成白胗。若因风邪所折。风热相搏。则成赤胗。赤胗得热则剧。得冷则灭。盖热气郁结于内故恶热宜冷。”(《圣济总录》)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多将此病多分为三型: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并分别给予消风散、桂枝汤及当归饮子治疗。[1]西医认为此病与变态反应有关。人体对某些物质敏感,常因食物、生物制品、感染病灶、肠道寄生虫病等过敏而发作。西医首选抗过敏药物治疗。我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对于风热犯表型的急性荨麻疹,多采用消风散结合开瑞坦治疗,并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分述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从2009年1月至12月到我院就诊的急性荨麻疹患者中选取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为20-50岁,严重心脏、肝脏、肾脏、脑病及糖尿病等患者均为排除对象,中医辨证均为风热犯表型。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中药组和西药组。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消风散(当归15g、生地20g、防风15g、蝉蜕10g、知母15g、苦参10g、胡麻仁5g、荆芥10g、苍术10g、牛蒡子10g、石膏20g、甘草5g、川木通5g)并结合开瑞坦治疗,消风散虽然为散剂,在这里我用汤剂治疗。消风散(汤)日一剂,早晚各一次,开瑞坦一次1片,疗程为一周。消风散和开瑞坦间隔半小时服用。中药组单纯用消风散治疗,用法、时间同上。西药组单独用开瑞坦治疗,用法、时间同上。同时嘱咐患者忌用烟酒、牛羊肉、辛辣发物等。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用药后风团完全消退,瘙痒消失,停药1个月内无复发。
显效:风团完全消退,瘙痒消失,停药I周后复发。
有效:发作次数减少,瘙痒减轻。
无效:风团、瘙痒未减轻。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例数 x 100%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治疗组和中药组比较:X2=9.861P=0.02(
治疗组和西药组比较:X2=8.333P=0.04(
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X2=0.372P=0.946(>0.05)
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和中药组、治疗组和西药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故消风散联合开瑞坦的临床疗效显著大于单纯应用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
2.2 不良反应
三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均耐受良好。
3 讨论
荨麻疹是皮肤科较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其特征是具有剧痒的一过性局限性水肿性发疹。[2]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3]消风散来源于《外科正宗》,为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经典方剂。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开发腠理,透解在表之风邪,共为君药,寓“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之意。由于湿热相搏水液流溢,故以苍术辛苦温,散风祛湿,苦参苦寒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风热客于肌肤,故以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共为臣药。热久则伤阴血,并致血热瘀滞,故以当归和营活血,生地清热凉血,麻仁养血润燥,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共为佐药。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以祛风为主,辅以祛湿、清热、养血,祛邪与扶正兼顾,既能祛风除湿,又可养血扶正以助疏风。如此则风毒湿热之邪无处容身,血脉调和,则瘙痒自止。据有关文献报道,该方剂有很好的抗过敏作用,郑氏等人[4]实验显示,该药对抗DNF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减少淋巴因子的释放,降低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并降低致敏后豚鼠血清中IL-2的水平:有效对抗右旋糖酐诱发的小鼠皮肤瘙痒反应。开瑞坦为药品商品名,其通用名为盐酸氯雷他定,为口服的高效、作用持久的三环类抗组胺药。起效快,作用强,具有选择性的对抗外周H1受体的作用。从临床观察数据上可以看出,消风散与开瑞坦,二者配合有很好的抗过敏疗效。但是,中药成分毕竟十分复杂,为了避免二者之间发生不必要的药物反应,我主张二者服药时间有一定的间隔,这样既保证了药效,也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陆德铭,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2]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