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影的艺术价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青花瓷在我国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元代青花瓷的出现标志了青花瓷的成熟。青花瓷是白地蓝花釉下彩瓷器的专称,就是在瓷胎上以钴料着色描绘图纹装饰,再涂覆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左右还原焰一次烧成,其效果是洁白莹润的瓷面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明净素雅。青花瓷绘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位置的一个装饰品种,其能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中国陶瓷艺术装饰的主流地位,与其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背景、民族特征和艺术审美价值等方面息息相关。
一、《青花》概述
在景德镇建镇千年庆典之际,一部以陶瓷文化为背景的电影《青花》在此期间播出,这部影片以瓷都景德镇的制瓷业为背景,以青花瓷云龙纹象耳大瓶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在三个不同的时空展开的故事。在以元代为社会背景,主人公杨放是一个奉旨制造青瓷花瓶的执著艺人,他们在烧制不成的情况下,最终选择用燃烧自己的肉身和失去爱人的代价去完成传世的珍宝;在清末民初,这对青花瓶落入了一个依然叫杨放的入手中,此时的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留美学子,他用年轻的生命永远守候着珍爱的国宝;而在物欲横流的现代,杨放是个利欲熏心的商人,为了达到占有青瓷花瓶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最终在青花的碎片面前暴露了自己的本性。
二、《青花》在时空交错中演绎的艺术魅力及呈现的美学价值
《青花》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开拓了审美空间,反映了中国的艺术精神。《青花》是我国首部以陶瓷为视角的影片,电影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瓷器的博大精深、中国历代陶瓷艺人不卑不亢、坚忍不拔的精神使观者印象深刻。影片构架是在三个时空的相互穿插中交代了一对元青花瓷瓶制作、流传、收藏拍卖的背景,从故事性、观赏性以及影片要表达的内涵都能完全展现。电影中的三个时空,每个小故事都能成为一部独立的很有观赏性的电影。影片经过导演精心设计,采用插叙的叙事手法,频繁地让人目眩故事一环扣着一环的情节,让观者的感情与青花瓶的命运产生共鸣。
虽然唐宋在史书上有青花的片段,但是元青花却十分确凿地呈现在现代人面前,元朝的青花瓷器是非常接近根源的,其白地蓝花的烧制技术渐趋成熟,瓷身上装饰雨过天晴的色彩或许更加接近天籁,这或许是电影《青花》谨慎地选择了元代的原因。元代青花与蒙古人的有密切关联,在大元帝国建立后,萨满教成为统治阶级的精神工具,传播天神论,认为贵族是天和神,为统治阶级制造了蓝白理论,这是青花瓷产生的精神要素与前提。影片大致讲述了一个官制民窑的艺人在重塑一个帝王的梦境。元朝对于汉文化的苛刻真是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也因为这样,男女主人公殉情而成就了不朽之作――云龙纹象耳大瓶,同时也为这对艺术品增添了迷离的色彩。
早期的航海交易中将瓷器推向了世界各地,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在欧美列强中间流行之后,外国人也开始对东方大国有了踏足之想。因此,当八国铁骑踏来的时候将避免不了文物被抢掠一空。电影《青花》在这个历史的夹缝里叙说着东西方收藏的不同价值观,这种冲突因为自恃而变得蛮横,欧洲人最终让一对不朽的精品落了单。而中国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要比瓷瓶本身珍贵得多,正如剧中所说“东西可以夺,可中国人的精神是夺不走的”一样,将中国精神在世人面前大震一把。
在利益重心的现代,影片解构了一个关于物质虚荣和精神虚荣的事实,电影《青花》以一句出自基督徒葬礼的祷告辞――尘归尘、土归土道出了青花的归处,同样也道出了现代人对于精神世界所能领悟的极限,让一切虚伪在青花瓷前露出真面,尽管此时的青花以残片出现。正所谓艺术象征着人类的诗意存在,直面人的内心,火土里锻炼出来的瓷器是古典哲学的升华,而青花,无疑是在这份天然的弧线表层写实。青花瓷把绚烂和平淡集于一身,所以英文里同姓异名――“中国”和“china(瓷器)”的称呼与中国人的精神实质相吻合便成为必然。
影片中女主角采用“青花”这一一语双关的寓意,暗含青花在人类陶瓷发展史与艺术史上是永恒的。不同时代尽管文化背景不一,但对于青花的诠释是相同的,都凝聚瓷器艺人的心血,体现了民族思想文化。
该影片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源点,有文化的厚重感,表现了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沧桑,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在历史三个时空的映照下,最终诠释其存在的艺术价值。这部影片妙处是借用时光交错、身份迷乱、情爱的错觉、人性的扭曲、人生恍如过眼云烟的蒙太奇似的手法,叙述了那沉静在时间长河中的青花瓷却依然永存。影片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瓷文化”的传承,又体现了人们对待传统文化遗存的态度。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缩影和见证的瓷器,带给观众的是对民族与国家的沉思。
影片中的“主角”云龙纹象耳大瓶瓶身绘缠枝菊、蕉叶、飞风、缠枝莲、海水云龙、波涛等八层图案,构图饱满,造型大气,瓶身上的图案借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体现出元代青花融入的民族思想文化,因而在三个时空中展现出永恒魅力。我们撇开影片中繁缛复杂的故事情节来看将影片贯穿起来的青花瓷,只不过是青花家庭中的一员;其实青花自出现以来,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属于重要地位的珍贵品种。无论造型工艺还是装饰艺术都具民族特色,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因此,我们也就能理解在洛可可时期,法国人为什么会为得到一件中国的青花瓷而感到荣幸;在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以2.28亿元拍卖的“鬼谷子下山图”也证实了青花瓷的名贵之处。
青花瓷从其产生以来一直都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有人把青花瓷誉为“兰”的宝石。青花的神奇和迷人,是因为它经久不变的吸引力。青花瓷之所以特别受到重视,不仅在于它自身的高度艺术造诣和工艺特色,而是它突破了元以前的图案型装饰,拓展为以绘画型为主,图案为辅,吸收了国画的传统表现技法,取得了与写意水墨画的笔墨情趣相似的艺术效果。现在,青花瓷仍然是瓷都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为世人所瞩目。
从时代的精神来看,青花有着浓郁的东方味、中国味,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趣味;从材料的选用,其独到之处,给人以功力和科技自然天成的感觉,与中国水墨画的酣畅淋漓的墨韵一样会产生一种难以言传的神妙和天趣。
从视觉艺术角度来看,蓝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犹如蓝天白云,草原绿洲、心境开阔,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青蓝色是人类共同的天然爱好色。究其原因,中国几千年处于农耕文明社会中,人们视野所及多 为青天碧水,远山如黛。绝大多数中国人日日夜夜生活于如此环境中。浪漫些的中国文人,追求精神生活,常有对月抒怀之好,莹白的月镶于幽黑的天幕中,一派清凉温柔之境。青、白的构成给人的心理感受正如农耕文明一般淡泊、宁静,这正符合推崇含蓄、自然的中国艺术之精神。
从内涵上来看,青花瓷具有一定“警示”作用,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仕途之人都有“青云直上”等愿望,甚至去世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可见“青”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这也许就是青花瓷器在元代一经产生就快速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陶瓷的主流而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从装饰上来看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效果,具有浓郁的东方味、中国味,也极大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青花瓷的青、白二色在画面中展现了无限的精神世界,构建了青花瓷特有的色彩风格,其宁静、素雅的特质正是受到老子的“见素抱朴”的思想的影响,可以从其身上体悟出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已融入中国人生命中,即理性、冷静、谦逊、温和、中正。
三、青花瓷的文化传承
一、人文主义理念与电影的融合
纵观宫崎骏老先生的电影作品,展现的无不是人与大自然相处中所展现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在社会经济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代社会,不顾一切的寻求最大利益已然成为大众生活的价值取向所在,在这样的价值体系的操控之下,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一触即发。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与之相呼应的便是一片片绿地的消失,我们需要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但是我们更加不能忽略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若放弃了这样的立足点,那么灾难必将到来。宫崎骏先生的电影里所展现的灭顶之灾便不再遥远,电影中诠释灾难的意义所在便是提醒当代的人类永远不要忘记大自然对于生命的重大影响意义。
在宫崎骏先生的电影中很少表露出悲天悯人的感伤和怀旧情绪,而是更多地展现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而手法也不是单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更多的是他所创造的奇幻主义世界揭示人性最敏感的一块。手绘动画,不仅以简约淡雅的画面造就了清新自然的美学风格,而且,其做艺术动画的敬业精神更成为动画界的一面旗帜。
在大多电影中不但赋予了影片以无限的理想主义色彩,更是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于影片当中,由此而显现出强烈的个人创作风格。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之所以与传统意义的动画不同,正是在于每一部电影中所要阐释的关于自然、万物、和谐等主题思想。电影中所展现的唯美的的动画意境,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个现实意义上并不存在的世界,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的影子,通过这样的影响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关于生命真谛的意义。宫崎骏的电影中很少是通过现实世界的悲凉来警示生命生活中的危机,他着重通过单纯干净的世界给人以无限的希望,生命本来就是充满着悲欢离合,我们不能整天在悲痛中沉沦,而是需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悲苦的世界,只有充满了对生活的动力,才能够获得精彩的人生。
他的动画电影早已脱离了幼稚的创作模式,相对于那些浅显的动画片来讲,宫崎骏作品里所涵盖的精神与象征主义色彩绝对是值得流芳千古的,他的创作理念更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紧紧相连,以动画中的反思来对抗现实中的无可奈何。所以,宫崎骏的许多作品中都充斥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个人风格,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是动画电影与所谓的现实性影片之间的界限的综合体,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动画电影的基本特性会永远存在。动画电影里所创造的神奇而纯净的童真世界所具有的无限魅力,是我们永远不能抹杀的东西,而其中所要展示的人性思考又是值得令成人感怀和思考。在不少影像资料中我们随处可见社会腐败与丑陋的一面,一次这样的思想冲击也许会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定义,但是这样长年累月沉重的积压最后所带来的只是大众对生活的绝望与无奈。
二、电影音乐的点睛之笔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创作形式与意义所在,以一种新生的力量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中所展现的艺术价值也是无法衡量的。电影中配乐也是决定电影艺术价值的关键因素,它对于整部电影意境的渲染效果和推动剧情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宫崎骏的每一部动画作品中我们基本都可以听到来自那天籁般动听的音符,这些音符便是来自艺术大家久石让先生,而这位慈祥的老人以音符作为魔法棒将宫崎骏电影里的魔幻色彩与人文主义情怀给予神奇的力量,可谓是曲曲叫好。电影作为一门声画结合的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精神消费的领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元素也开始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配乐功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电影带来新鲜的活力。
(一)对于电影整体节奏的掌控
电影音乐在保持自身的艺术特性之外也在电影的平台上展示着自身独到的魅力,但是作为专业的电影音乐来说,配合剧情的发展需要也是电影音乐最为重要的一个创作要素,在前期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对电影的题材,风格和艺术的总体效果来设定音乐创作形式,这样才能够与电影本身达到完美的契合效果。使音乐的美感与电影的质感达到最为深入的融合与统一,除抽象主义电影艺术形式之外,大部分电影音乐的创作都是以追求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作为创作动力,从而营造自然的生活意境或写实作用。
故事情结的发展是电影叙事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电影音乐的应用也是掌控影片整体节奏的一个方法,它在叙事的效果和节奏的掌控上更加能够直指人心,与影片达到完美融合的效果。久石让的音乐主要由以下几个风格来掌控整部电影的节奏,首先,简洁利落而富有个性的节奏是调动影片整体风格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刻画人物活泼的性格,例如在《千与千寻》这部影片的音乐创作上,就以鲜活生动的乐谱来刻画了影片中精灵古怪的各种人物性格,从而既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又使得千寻在解救父母的过程中影片的基调没有过分的沉重和压抑。其次,音乐旋律的线条以级进为主,《幽灵公主》关于这一方法的运用就尤为鲜明了,层层叠叠的音乐效果使得影片层次分明,这样级进的旋律线条所描绘的音乐触感更加的柔和温婉,而在此时,旋律一点点地加入,体现出音乐情感上的积累效果,带领观众渐进地走入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这一影片所展示的是发生在远古时代的东方世界,电影音乐所采用的也是日本传统的都节调式音阶,这样的谱写使得电影音乐充满了浓浓的传统日本风情。电影在主题意义上也是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矛盾的一些担忧,影片的主人公经历了重重考验与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电影音乐的处理上也是以希望和对人性美好的探索为主要元素,但是在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淡淡的忧郁的情绪。
在此,影片的叙事与表意达到了质的升华,作品中所展露的人文主义情怀也随着节奏的变化得到了最为高超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久石让先生的交响乐就如一颗闪耀的夜明珠镶嵌在宫崎骏先生的电影之中,两位艺术家的默契合作就如一股清泉,洗涤着人间的污浊,内心剩下的唯有满满的感动了。在宫崎骏的电影里久石让的电影音乐多展现的是一种安逸宁静的音乐风格,由传统的乐器与电子乐器配合,通过营造一种大自然舒适、流动的音符来诠释神秘而遥远的美学世界,更是对人类心灵的升华与洗礼,令人心神宁静。他所要营造的美学意境也决然不是人工创造的世界,久石让更加希望通过对大自然各种律动的展示来挖掘人心最为敏感的部分,也让人类能够恢复对于初始化时期,人与大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状态。面对当代生活的重重压力,我们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关于自然关于人性的东西,久石让的音乐所带来的返璞归真的大自然的呼吸便是当今社会难能可贵的礼物。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只是需要这样一个宁静的时刻,给我们的思想一些时间,让他们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去翩翩起舞。在宫崎骏的电影作品中久石让多采用的配器方法来诠释主题旋律的多变性与层次感融合,即由多种不同音色、不同表现风格的乐器来分别演奏主题旋律,使音乐旋律不断地进行变化与发展。在其很多音乐部分的处理上,配器中往往先使用钢琴来陈述主题意境,然后将主流部分融入管弦乐队渲染气氛,最后小提琴成为整个乐谱的主要部分,钢琴伴奏形成背景,这样音乐情绪就变得生动有力,情感的诠释上也得到了层次上的积累效果。
(二)对于主人公性格的抽象展示
宫崎骏电影在抒发人性的刻画上,总是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生活是有希望的,但是需要我们来建造,在逐日堕落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与义务的。
电影音乐对于加强人物的动作性、性格、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的间接表意效果而达到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动人。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结合体,而电影音乐发展至今也绝不仅仅是这一艺术创造中的惟一听觉效应,在电影音乐赋予那些影像世界里的人以鲜活的生命,在艺术性的背后每一个个体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在宫崎骏的电影中电影音乐也决然不会同传统的纯背景音乐画上等号,它的创作思想从客观的角度亦是对于人物本身的刻画,音乐在节奏发展与人物情绪的起伏作出有效的融合,最终达到与故事的背景完美统一。久石让的音乐与宫崎骏电影的配合不仅仅丰富了天马行空的故事,亦是对电影空间的扩展与延伸,是视听语言的有机构成体。对于影片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思想的诠释,戏剧矛盾发展冲突上都得到了三维立体化的展示,对于整部电影气氛的渲染上都是重要的应用元素。
三、结 语
电影音乐必须要与电影主题理念相契合才能够有力地烘托影片的气氛,推动电影的,为观众带来多重的视听感受与思考空间。久石让充分利用了电声乐器以及传统的交响乐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奇幻的梦想世界。宫崎骏电影的主题大部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了表现这样博大的主题,久石让先是用音乐作铺垫,描绘出大自然的奇异感觉,然后悠扬的主题曲奏起,就仿佛使人在风中自由地翱翔一样。在反映社会现实形态时,又以紧张忐忑的节奏感触动观影者的心弦。在久石让电影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在传统音乐主题创作、配器等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入流行的电子乐和电脑特效音乐,营造出特定的音响环境,另一方面又与电影的故事情节紧密联系,根据情节的需要创作出不同的个性鲜明的音乐主题,起到渲染故事的情感色彩,推动情绪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久石让在把握题材与音乐表现上的自如,音乐色彩斑斓又不失大和民族的特色,音乐元素丰富、表现手法老练,显示了久石让扎实精致的一贯风格,本土气息和西洋音乐的结合。从久石让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曲家是在通过动画电影这一声像传媒,用音乐来向观众传达一种与电影主题相类似的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肤浅的、流于表面的瞬间情绪宣泄,而是有深层次思想内涵的,能够深刻揭示出人物内心心理特征及思想感情变化过程的文化积淀,也正因此,他的音乐作品才能够深受大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跨文化交流中华语电影的历史与未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一、人文主义理念与电影的融合
纵观宫崎骏老先生的电影作品,展现的无不是人与大自然相处中所展现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在社会经济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代社会,不顾一切的寻求最大利益已然成为大众生活的价值取向所在,在这样的价值体系的操控之下,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一触即发。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与之相呼应的便是一片片绿地的消失,我们需要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但是我们更加不能忽略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若放弃了这样的立足点,那么灾难必将到来。宫崎骏先生的电影里所展现的灭顶之灾便不再遥远,电影中诠释灾难的意义所在便是提醒当代的人类永远不要忘记大自然对于生命的重大影响意义。
在宫崎骏先生的电影中很少表露出悲天悯人的感伤和怀旧情绪,而是更多地展现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而手法也不是单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更多的是他所创造的奇幻主义世界揭示人性最敏感的一块。手绘动画,不仅以简约淡雅的画面造就了清新自然的美学风格,而且,其做艺术动画的敬业精神更成为动画界的一面旗帜。
在大多电影中不但赋予了影片以无限的理想主义色彩,更是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于影片当中,由此而显现出强烈的个人创作风格。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之所以与传统意义的动画不同,正是在于每一部电影中所要阐释的关于自然、万物、和谐等主题思想。电影中所展现的唯美的的动画意境,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个现实意义上并不存在的世界,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的影子,通过这样的影响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关于生命真谛的意义。宫崎骏的电影中很少是通过现实世界的悲凉来警示生命生活中的危机,他着重通过单纯干净的世界给人以无限的希望,生命本来就是充满着悲欢离合,我们不能整天在悲痛中沉沦,而是需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悲苦的世界,只有充满了对生活的动力,才能够获得精彩的人生。
他的动画电影早已脱离了幼稚的创作模式,相对于那些浅显的动画片来讲,宫崎骏作品里所涵盖的精神与象征主义色彩绝对是值得流芳千古的,他的创作理念更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紧紧相连,以动画中的反思来对抗现实中的无可奈何。所以,宫崎骏的许多作品中都充斥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个人风格,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是动画电影与所谓的现实性影片之间的界限的综合体,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动画电影的基本特性会永远存在。动画电影里所创造的神奇而纯净的童真世界所具有的无限魅力,是我们永远不能抹杀的东西,而其中所要展示的人性思考又是值得令成人感怀和思考。在不少影像资料中我们随处可见社会腐败与丑陋的一面,一次这样的思想冲击也许会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定义,但是这样长年累月沉重的积压最后所带来的只是大众对生活的绝望与无奈。
二、电影音乐的点睛之笔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创作形式与意义所在,以一种新生的力量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中所展现的艺术价值也是无法衡量的。电影中配乐也是决定电影艺术价值的关键因素,它对于整部电影意境的渲染效果和推动剧情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宫崎骏的每一部动画作品中我们基本都可以听到来自那天籁般动听的音符,这些音符便是来自艺术大家久石让先生,而这位慈祥的老人以音符作为魔法棒将宫崎骏电影里的魔幻色彩与人文主义情怀给予神奇的力量,可谓是曲曲叫好。电影作为一门声画结合的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精神消费的领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元素也开始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配乐功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电影带来新鲜的活力。
(一)对于电影整体节奏的掌控
电影音乐在保持自身的艺术特性之外也在电影的平台上展示着自身独到的魅力,但是作为专业的电影音乐来说,配合剧情的发展需要也是电影音乐最为重要的一个创作要素,在前期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对电影的题材,风格和艺术的总体效果来设定音乐创作形式,这样才能够与电影本身达到完美的契合效果。使音乐的美感与电影的质感达到最为深入的融合与统一,除抽象主义电影艺术形式之外,大部分电影音乐的创作都是以追求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作为创作动力,从而营造自然的生活意境或写实作用。
故事情结的发展是电影叙事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电影音乐的应用也是掌控影片整体节奏的一个方法,它在叙事的效果和节奏的掌控上更加能够直指人心,与影片达到完美融合的效果。久石让的音乐主要由以下几个风格来掌控整部电影的节奏,首先,简洁利落而富有个性的节奏是调动影片整体风格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刻画人物活泼的性格,例如在《千与千寻》这部影片的音乐创作上,就以鲜活生动的乐谱来刻画了影片中精灵古怪的各种人物性格,从而既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又使得千寻在解救父母的过程中影片的基调没有过分的沉重和压抑。其次,音乐旋律的线条以级进为主,《幽灵公主》关于这一方法的运用就尤为鲜明了,层层叠叠的音乐效果使得影片层次分明,这样级进的旋律线条所描绘的音乐触感更加的柔和温婉,而在此时,旋律一点点地加入,体现出音乐情感上的积累效果,带领观众渐进地走入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这一影片所展示的是发生在远古时代的东方世界,电影音乐所采用的也是日本传统的都节调式音阶,这样的谱写使得电影音乐充满了浓浓的传统日本风情。电影在主题意义上也是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矛盾的一些担忧,影片的主人公经历了重重考验与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电影音乐的处理上也是以希望和对人性美好的探索为主要元素,但是在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淡淡的忧郁的情绪。
在此,影片的叙事与表意达到了质的升华,作品中所展露的人文主义情怀也随着节奏的变化得到了最为高超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久石让先生的交响乐就如一颗闪耀的夜明珠镶嵌在宫崎骏先生的电影之中,两位艺术家的默契合作就如一股清泉,洗涤着人间的污浊,内心剩下的唯有满满的感动了。在宫崎骏的电影里久石让的电影音乐多展现的是一种安逸宁静的音乐风格,由传统的乐器与电子乐器配合,通过营造一种大自然舒适、流动的音符来诠释神秘而遥远的美学世界,更是对人类心灵的升华与洗礼,令人心神宁静。他所要营造的美学意境也决然不是人工创造的世界,久石让更加希望通过对大自然各种律动的展示来挖掘人心最为敏感的部分,也让人类能够恢复对于初始化时期,人与大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状态。面对当代生活的重重压力,我们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关于自然关于人性的东西,久石让的音乐所带来的返璞归真的大自然的呼吸便是当今社会难能可贵的礼物。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只是需要这样一个宁静的时刻,给我们的思想一些时间,让他们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去翩翩起舞。在宫崎骏的电影作品中久石让多采用的配器方法来诠释主题旋律的多变性与层次感融合,即由多种不同音色、不同表现风格的乐器来分别演奏主题旋律,使音乐旋律不断地进行变化与发展。在其很多音乐部分的处理上,配器中往往先使用钢琴来陈述主题意境,然后将主流部分融入管弦乐队渲染气氛,最后小提琴成为整个乐谱的主要部分,钢琴伴奏形成背景,这样音乐情绪就变得生动有力,情感的诠释上也得到了层次上的积累效果。
(二)对于主人公性格的抽象展示
宫崎骏电影在抒发人性的刻画上,总是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生活是有希望的,但是需要我们来建造,在逐日堕落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与义务的。
电影音乐对于加强人物的动作性、性格、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的间接表意效果而达到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动人。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结合体,而电影音乐发展至今也绝不仅仅是这一艺术创造中的惟一听觉效应,在电影音乐赋予那些影像世界里的人以鲜活的生命,在艺术性的背后每一个个体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在宫崎骏的电影中电影音乐也决然不会同传统的纯背景音乐画上等号,它的创作思想从客观的角度亦是对于人物本身的刻画,音乐在节奏发展与人物情绪的起伏作出有效的融合,最终达到与故事的背景完美统一。久石让的音乐与宫崎骏电影的配合不仅仅丰富了天马行空的故事,亦是对电影空间的扩展与延伸,是视听语言的有机构成体。对于影片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思想的诠释,戏剧矛盾发展冲突上都得到了三维立体化的展示,对于整部电影气氛的渲染上都是重要的应用元素。
三、结 语
电影音乐必须要与电影主题理念相契合才能够有力地烘托影片的气氛,推动电影的,为观众带来多重的视听感受与思考空间。久石让充分利用了电声乐器以及传统的交响乐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奇幻的梦想世界。宫崎骏电影的主题大部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了表现这样博大的主题,久石让先是用音乐作铺垫,描绘出大自然的奇异感觉,然后悠扬的主题曲奏起,就仿佛使人在风中自由地翱翔一样。在反映社会现实形态时,又以紧张忐忑的节奏感触动观影者的心弦。在久石让电影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在传统音乐主题创作、配器等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入流行的电子乐和电脑特效音乐,营造出特定的音响环境,另一方面又与电影的故事情节紧密联系,根据情节的需要创作出不同的个性鲜明的音乐主题,起到渲染故事的情感色彩,推动情绪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久石让在把握题材与音乐表现上的自如,音乐色彩斑斓又不失大和民族的特色,音乐元素丰富、表现手法老练,显示了久石让扎实精致的一贯风格,本土气息和西洋音乐的结合。从久石让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曲家是在通过动画电影这一声像传媒,用音乐来向观众传达一种与电影主题相类似的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肤浅的、流于表面的瞬间情绪宣泄,而是有深层次思想内涵的,能够深刻揭示出人物内心心理特征及思想感情变化过程的文化积淀,也正因此,他的音乐作品才能够深受大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一、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歌曲的发展概述
作为香港电影和电影歌曲的发展史来说,九十年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也是一个朝着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这时期,香港电影的创作将侧重点转移到了观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口味身上,电影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风格,出现了很多大手笔和高水准的制作。电影歌曲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表现为注重歌曲的原创性和与影片的契合程度,歌曲本身能够体现电影的文化特征。如著名的创作人黄沾,他的歌曲创作,总是能够紧扣作品的主题,使歌曲本身也成为影片的一部分,脱离影片单独演唱时又不觉得突兀。此外还有罗大佑、李宗盛等人,他们用自己出众的才华和对香港电影歌曲坚定的信念,用一部部优秀的歌曲,记录下了这个多元的和承前启后的电影时代。
二、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歌曲三种典型的音乐风格
(一)流行风格
九十年代是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流行歌曲重要的呈现形式,电影中也自然少不了流行歌曲的身影。两者甚至达到了一种交融共生的状态,互相推动对方的发展。很多电影中的歌曲,不但在当时风靡一时,直到今天仍在广为传唱。《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创作于九十年代的中叶,描写了四个歌女之间姐妹情深的感人故事,影片本身讲的就是歌女的故事,所以这部影片中的歌曲有5首之多,作为影片的一部分,由片中的歌女唱出,给当时的香港影坛以极大的震动,原来电影和歌曲还可以用这种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梅兰梅兰我爱你》《情人的眼泪》等,都随着影片的放映,在大街小巷中传唱开来,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除了能和影片的内容完美契合之外,更适应了当时民众对于流行音乐文化的需要。自这部作品之后,香港电影人认识到了原声歌曲在影片中的重要意义,很多包含着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的流行歌曲被镶嵌在了电影中,或者说是为电影量身打造出来,让人们获得了电影和音乐的双重美感特征,满足了对于流行文化的需要。像《黄飞鸿》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倩女幽魂》的同名主题曲《倩女幽魂》,《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至今仍然在传唱,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流行的效果,也成为歌曲发展中的经典。同时,这些歌曲除了创作方的功劳之外,演唱者对于歌曲的推动,也是功不可没,九十年代的香港乐坛,正是实力派唱将辈出的时代,刘德华演唱的《一起走过的日子》,叶倩文演唱的《焚心似火》、王菲演唱的《梦中人》,等等,都为歌曲的流行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之功效,歌曲的内容、歌曲的呈现方式,歌曲的演唱者等都呈现出了明显流行性风格。
(二)传统风格
流行风格具有贴近大众、易于传唱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弊端在于,把握不好雅与俗的程度,很容易就会出现粗俗、烂俗的作品,香港电影歌曲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粗俗和烂俗的作品,很多电影音乐人认识到这种状况后,也为了让电影歌曲有更为广阔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开始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中国古典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美学,讲求天人合一,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表现在音乐作品中,则是一种平和、淡然和超脱的审美韵味。如《沧海一声笑》中唱到的“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知多少……”《笑傲江湖》根据金庸的同名武侠小说改编,其中各方力量都对武林盟主的地位虎视眈眈,不惜利用各种手段,付出各种代价谋得武林盟主的位子,但是魔教中的曲洋和正派中的刘正风却无关此事,两人不爱江山只爱音律,江水中,夕阳下,开怀畅饮,放声大笑,将凡尘俗世至于胸外,最后豪爽的笑意居然有些疯癫,这不正是曲洋和刘正风所合奏的那首“笑傲江湖”吗?当时黄沾在创作这首歌曲时,看到影片是中国古典题材,便有意用中国的民族旋律来创作这首歌曲。中国古代音乐书籍《乐志》中有“大乐必易”的说法,意思是说凡是大气、动人的音乐,其结构都是简单的,中国音乐中最“易”的当属中国的传统五声调式,即“宫、商、角、徵、羽”,黄沾到钢琴前一试,婉转而豪放,古典而优雅,颇有中国古曲的神韵。这种怀旧模式的追求在于面对现实社会中的竞争压力,找到一个精神的寄托和归宿,促成现代人对历史和传统的认可,也维护人们对于平淡生活的渴望,这是香港电影歌曲中一个积极的方面,体现了电影人一种责任感,让我们有了全新的艺术感受和对文化的理解能力。
(三)另类风格美
提到电影歌曲风格的另类,就不得不提起两个人,他们是这种另类歌曲最重要的代表者,电影导演王家卫和音乐家陈勋奇。王家卫被称为是电影界的鬼才,他的电影都是在一种特定的气氛下完成的,他常用偶然性片段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码的拼贴完成在一种“抽象的真实”,那些用细节、片段和独白所营造的氛围会让观众有一种心领神会的共鸣。陈勋奇的音乐风格也很另类,他不重传统而重现代,主要研究外国的音乐素材,然后用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流行音乐因素,加以综合,呈现出一种奇异和诡秘的音乐风格。和王家卫一样,他在音乐中也是重片段,轻整体,短小而富含张力的音乐小段是他的拿手好戏。两个人在艺术追求上的一致性,让两人走到了一起,多次合作出经典的电影和电影歌曲。影片《堕落天使》,主人公是小偷、和杀手等城市中另类人群,他们被普通人所不齿,没有亲情和关爱。陈勋奇用另类的风格来描述爱情,离奇杂乱的声音元素和旋律上调性的模糊性,表达了影片主人公自己也不确定的心情,刻画了他们充满困惑的内心世界,让影片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表达。他们两人用这种另类,来表达出电影和音乐对于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
三、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歌曲在电影中的价值所在
(一)与画面唯美意境的融合
之所以在电影中大量使用音乐元素,从根本上说是对电影的一种丰富,给电影融入听觉因素,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观看,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新龙门客栈》中,将影片的主景地安排在了沙漠之中,最后一个唯美场景是夕阳下的龙门客栈被大火化为了灰烬,骑着马的侠客们在夕阳的余晖下绝尘而去,这时候音乐响起,“问问天,非哭非笑是你吗?忽光忽暗是你吗?不醒不醉是你吗?寄居的客人,转身一笑是你吗?闪身一过是你吗?那一日,那一幕,留不低放不下,快走吧,快走吧。”江湖恩怨,孰是孰非,谁对谁错,都是一个传奇和一声叹息。电影《青蛇》中,从青蛇的角度,探讨了白蛇、许仙和法海之间的情感纠葛,究竟爱情为何物,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收获爱情,这一切都在一曲《摩呼罗迦》中得到了答案,青蛇和白蛇互相缠绕着在屋顶戏耍,雨滴像是水晶一般一颗颗从天上落下来,带有印度舞蹈风情的蛇身的扭动,使得整个画面妖娆诱惑,震人心魄。这种融合了歌曲音乐效果的画面,要比单纯的画面,更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二)与观众情感空间的融合
音乐无疑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不管是三五分钟的一首歌曲,还是三五十分钟的一部交响乐,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电影音乐自然也不例外。香港电影歌曲中,很多作品都对影片的主题起到升华的作用,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影片进行了全新的诠释,用音乐这门具有情感特征的艺术取得了和观众的共鸣,与观众情感空间的融合。《大话西游》是刘镇伟导演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其中的歌曲《一生中最爱》由卢冠廷演唱。影片中至尊宝拒绝了紫霞仙子的结婚请求,后来紫霞仙子被牛魔王所救,并被逼着和牛魔王结婚,至尊宝转世成为孙悟空,来救紫霞仙子,却因为要救师父而放弃了紫霞仙子,最终紫霞仙子死在了牛魔王手中。该片一经问世之后,引起了巨大的波澜,至尊宝和紫霞仙子两人的爱情和凄美的主题曲都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话题,很多台词到今天还经常被引用,比如那段“曾经有一段真情摆在我面前,但我没有珍惜……”当眼看着紫霞仙子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响起了这首《一生中最爱》:“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离,命运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分。”
大漠黄沙中,凄凉的背影,将这种相爱却无奈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现在看来,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很大的原因在于观众能够通过影片,找寻到自己的影子,能够和影片取得共鸣和一种情感的融合。而电影中的歌曲对于这种共鸣和融合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借助于歌曲,能够将很多影片中画面所不能表达出的情感,用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无疑增强了影片和观众之间的联系程度,有力配合了观众的情绪,至此,歌曲已不再是影片的衬托,而是一种主题的升华。
(三)给内地电影歌曲带来积极的影响
电影和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艺术,这两种艺术所表现出的情感感染力也是人类所共通的。随着1997年香港的回归,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香港电影和电影音乐也给内地带来了很多影响,这源于香港电影歌曲本身的艺术特征,也源于两岸炎黄子孙所共有的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内地的电影歌曲在香港电影歌曲的影响下,也迅速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最先在这方面做出探索的是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邀请了当时的著名歌手孙楠演唱,歌曲很快传遍全国,影片还没上映,歌曲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此后还有《不见不散》等歌曲,都给影片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这些歌曲受到香港电影歌曲的影响,大多旋律简单明快,歌词带有一定的哲理性质,易于流行。到今天,内地电影歌曲已在香港电影歌曲的影响下,有了自己一套完备的创作、传播体系。同时,随着两岸电影人交往的增多,出现了很多两岸合作的电影,这对于电影歌曲来说无疑是一个融合和发展的契机,从艺术创作和传播的层面上,不断交流、融合,提升中国电影歌曲的总体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九十年代无疑是香港电影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取得了一个个辉煌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巨大的挑战,比如好莱坞大片的冲击,网络和盗版的影响,等等,电影歌曲是电影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相关的影响。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不管身处怎样的困境,香港电影人和电影音乐人始终都未曾放弃,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和努力,也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对香港电影和电影歌曲,永远都充满着希望。
[参考文献]
[1] 赵卫防.香港电影史1897―200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二、光影暗示情节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光影会使人产生异乎寻常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因此,在电影艺术中不同的光影就会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观众通过视觉而引起心理上的领悟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目的。光影可以展现一种时空关系,环境中日夜、晴雨的光照会给人天壤之别的感觉。白天的明媚阳光会使人心情舒畅;雨季的滚滚乌云会使人感到忐忑不安。因此,运用不同的光影可以对影片进行叙事表意的作用,使影片的节奏时紧时松,曲折离奇,为影片制造悬念,为剧情埋下伏笔,吸引观众的好奇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光影运用在电影艺术中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种造型手段,同时是一种叙事手段。在影片《现代启示录》中,有一场戏是伟拉德上尉和四个士兵与可滋的士兵进行激烈交火,船长菲利浦被长矛射中,不幸身亡,战士蓝斯把船长进行了水葬。整个场景呈现了傍晚时分的红色影调,光线经过水面的反射跳跃闪烁,不但表现出士兵对船长的哀悼之情,而且暗示了导演对战争残酷无情的强烈批判。在电影作品中除了通过蒙太奇等镜头组接方式来进行叙事,光影的变化同样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带给观众心理暗示。其中不同的灯光色彩就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绪,有光亮的地方象征着希望与未来;而有阴影的地方暗示着危险与恐惧。例如,在动画电影《狮子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辛巴和娜娜在草原上嬉戏,整个场景光鲜亮丽,炫目的光线与饱和的色彩交相辉映,导演在此刻意弱化了阴影的效果,使画面明快流畅。辛巴和娜娜在动物群中奔跑穿梭,动感十足,让观众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辛巴和娜娜在打闹的途中,突然离开了荣耀石的范围,顿时画面暗淡了,光影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场景中的侧光和底光成为主要光线,明暗对比逐渐变强,使观众的心情也由轻松转向为紧张,预感到剧情在这儿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光影的变化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同的光影所营造的氛围是迥然不同的,它会引领观众去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光影对于电影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用光的美学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光影艺术风格上的突破对影片的画面风格进行创新,并使之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更好地完成抒情任务,成为更高层次上为造型与叙事服务的模式。
二、西方音乐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电影的内涵和品味
西方置身于西方文明的大舞台中,创作主体把对社会人生高度浓缩的体验和感悟物化于音符中,灿烂辉煌的艺术形式成为西方文化包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物质化载体。西方音乐闪耀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芒,体现着西方文明的累累硕果。很多电影在西方音乐作品的辉映下呈现出动人的魅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审美的西方音乐作品能“给视觉影像带来一种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氛围,从而提升[6](P134)整部影片的层次。”使影片的主题更加深远,气质更加高雅。如《肖申克的救赎》中莫扎特著名的咏叹调《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天籁般的女声二重唱为影片包裹上无限美妙的光彩。美妙的旋律穿过监狱的铜墙铁壁自由柔美地回荡,“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在朦胧的夜色里,松树沙沙叹息的地方。别的话不必多讲,不必多讲……”莫扎特的这段音乐诙谐、轻松、动听,两位女高音的重唱富有无限的美感和韵味。此曲流传性很广,是莫扎特非常有代表性的咏叹调之一,在听觉效果上极具征服感,可谓雅俗共赏。置于片中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播放,更具审美的震撼感,成为电影的神来之笔,为电影增辉无限。从情节上看,安迪邀大家一起欣赏音乐,这自由的感觉那怕只有一刹那,他也愿意不惜一切地去争取,通过音乐推近的这段人物特写,生动地塑造出安迪有思想、有学识、有文化、高素养的气质形象,他喜欢音乐、热爱生活、富有智慧、不同凡响。莫扎特这部以展现费加罗聪明机智来歌颂第三等级的佳作,用来映衬和塑造安迪这个人物的特点是再合适不过的。这段音乐既完成了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完美支撑,又很大意义地提高了影片的格调和品味,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成为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一段场景。再比如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首作品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音乐在电影一开头就表现出恢弘的气势,富含深厚的哲理含义。尼采主张超人哲学,电影中呈现出的人,从猿到人,再到飞升宇宙之中的巨大进化转化,有着一种对尼采主题音乐的呼应。具有文化历史感的音乐使影片呈现出无限想象力,大大加深了电影的哲理性和深刻性,营造出影片扑朔迷离的科幻色彩。
三、西方音乐的自身魅力提升了电影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西方音乐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它具有丰满而立体的音乐表现力,深刻的音乐内涵,和谐美好的音乐形象,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的完美统一。体裁多样、题材丰富,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无比辉煌的影响力。西方音乐成为高层次精品文化的代表,既是各界文化精英喜爱的对象,也是大众人群景仰的目标。西方音乐极富影响力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影的影响力和表现力。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美丽人生》中,几次使用奥芬巴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段音乐是歌剧第二幕中的一段著名女声二重唱,以6/8拍荡漾的节奏描绘出威尼斯河上迷人的夜景。醉人心弦的音乐,交织着主人公圭多对妻子的爱意,映衬着他们伟大的爱情。大提琴低沉如诉的引子,小提琴飘忽的高音,柔美的歌声,美妙迷人的旋律都使电影置身于美妙多彩的世界,每一次出现都将电影渲染的浪漫至极。尤其在电影后半段,圭多一家身处纳粹集中营时,灰色恐怖的色调让人倍感压抑,然而当《船歌》这首见证他们夫妻爱情的美好音乐在广播里传出的时候,巨大的环境反差彰显出音乐无比动人的巨大魅力,音乐的美感俘获了观众的心,晕染着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经久不衰、耐人回味、优美典雅的西方经典音乐作品置身于电影中,它自身的美感、表现力、影响力通常会为电影锦上添花,提升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使电影的叙述更生动,更富有活力和绚烂的色彩。
四、西方音乐在电影介质包裹下呈现出新的审美和传播
西方音乐在最早的现代视听艺术——电影诞生前,一直以独立的艺术形态存在,从音乐创作、音乐演出到音乐欣赏都有其非常完备的体系。电影的诞生打破了艺术世界的传统格局,将西方音乐在内的多门艺术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多元化的综合发展。当西方音乐作为视听艺术的成员之一和其他艺术形式交织在一起时,转变为新的角色和新的定位,它的审美和传播自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处于电影语境中的西方音乐审美
西方音乐是一种超越国家、民族、地区的局限,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并共同参与创造的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深厚的文化感和巨大的表现力。在面对独立形态的西方音乐时,欣赏者更多关注于音乐自身的特点,包括音乐的旋律、和声、配器、情绪、内容等。这是一种欣赏主体有一定心理期待、主观性、有意识的“倾听”。但是当西方音乐出现在电影剧情中时,“人们在这里打破了以往各种聆听音乐的习惯,在新时空营造的环境中,在接[7](P191)受故事情节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这种感受被动且不独立,和剧情联系在一起,与画面契合在一个审美层面被同时接受和感知。出现在电影艺术语境中的西方音乐,它的内容、情绪、音乐感受都和电影中人物的生活、性格、命运息息相关。电影为影片中的音乐审美提供了大量非音乐性因素,使音乐的审美变得有依据。不仅包括音乐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概括性的情感内容,而且还包括外在于音乐的某些因素。在故事情节的引导下,对音乐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经验中。电影提供的特定氛围和背景使音乐的表达具有一定倾向性,音乐的内涵一点点被影片的内容填充起来。所以西方音乐和电影的结合不仅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具有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首音乐作品置于不同的电影情境中,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音乐的抽象性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就像一种化学药剂一样,它在不同的环境、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不同的化[8](P63)学反应。”电影改变了西方音乐独立的审美,使其审美和电影的相关因素建立起一定的依赖关系。
(二)西方音乐在电影中的传播
在电影中西方音乐时常留下它多姿的身影。西方音乐深厚的文化气息浸染和包裹了电影这个现代时尚同时又最贴近大众的艺术,有些人因为电影喜欢上西方音乐,有些人因为西方音乐更热爱电影。在诞生之初,电影需要借助已经发展趋向成熟的古典音乐为其敲开受众的大门,之后当其逐渐成熟并越来越有影响力的时候,它又为西方音乐的传播增加力量。对于西方音乐的传播,除了现场演奏演唱、乐谱传播、唱片传播等形式之外,其它综合艺术形式诸如电影,客观上也成为音乐传播颇有影响力的媒介和手段。众所周知,西方音乐虽然超越时空在历史上经久不衰,具有无法超越的美,但西方音乐带有的“贵族”属性,即对它的学习和理解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经验,使得它的传播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普及程度不高。尤其在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流行音乐很快成为大众的宠儿,审美对象更为平民化。而西方音乐相反越来越以“高深”“难懂”“严肃”的印象被束之高阁,与大众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当西方音乐出现在电影中时,对观众戏内戏外的界限是一种模糊,这种感知是没有期待和预设的,大众与西方音乐的距离被跨越了,无意间进入西方音乐的传播世界。在特定场景、特定情绪的推动下,原本“远”的音乐一下“近”在耳际,原本高深莫测的音乐也因电影的相关释解,变得容易接受与理解。如前文提到的那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具有强烈的哲学意味,晦涩难懂,远不如《乡村骑士》间奏曲、贝多芬的《欢乐颂》为人熟知,流传性并不广。然而这首作品在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妥贴、流畅、自然、神奇的应用,不仅恰当地衬托出了影片的意蕴和风格,把观众带入超越镜头画面的深层表达中,而且实现了自身广泛的传播。相当大一部分人因为这部电影认识和了解了这首音乐作品,可以说这部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这首音乐。被设计于电影中的西方音乐依靠电影这个大众化的传播平台,进行了趋于生活化的艺术传播,在受众群中产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较之西方音乐独立形态的传播力度大大提高。“当音乐由电影作为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9](P146)后,电影音乐的下意识审美转化为有意识审美。”这种传播没有停留在浅层,而是不断深入和扩大,由此电影为西方音乐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也让它原本的神韵和内涵获得了一次新生,有了另一段生命。
在对电影主题思想的表达中,色彩美学更是一项基调性的手段。可以说对于一部优秀电影的主题,我们从它整部片子所采用的一个基调性色彩上就能直观地感受出来。在姜文的《鬼子来了》一片中,绝大部分的画面使用黑白色调,其所表达的主题是一段让人不忍回忆的痛苦历史,而片尾当男主角的头被砍下之后,他眼中的画面截然相反的采用了浓烈的红色基调———这已经不仅仅是导演在控诉,而是将本片中的民族仇恨和国家荣辱张扬到了极点。而该片模仿的对象《辛德勒的名单》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表达了整部片子中那段犹太人所不愿回忆却又不能不回忆的过去。《蓝风筝》的导演田壮壮则是将蓝色定为该片的基调色彩,导演采用蓝色滤镜来拍摄大量的镜头,无论天空还是白雪都渗透出一种冷冷的蓝色,这与该片冷静的叙述方式以及主题所表达的特定年代中的人性与社会达到了高度的一致,从而为该片定下了压抑和悲愤的基调。
(二)产生象征与暗示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色彩的表达也有多种多样的解读,这也使得色彩美学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可以展现出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暗示。例如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白色则总是让人联想到死亡,而在西方国家白色更多地意味着纯洁,而红色总是令人想到鲜血和杀戮。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诸多影片中就鲜明地展现了他对红色的偏好,《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乃至《英雄》都有大量使用红色的场景。当然只会是用红色的张艺谋并不能成就今天的地位,他在《英雄》一片中对其他颜色的使用也说明了这位大师对于色彩中象征意义的精确掌握:秦王、秦军和秦宫使用了大量的黑色,不仅符合了秦国属水德尚黑的史实,更是展现了一种冷酷而肃杀的味道,而在对外场景中大量使用黄色———黄沙、黄土,都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底蕴,也就是黄色文明,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观众对于本片中这段杀戮战争历史的无限遐想和反思。而在《谁说我不在乎》一片中,红色被大量的使用。无论是来往的车辆还是情人出现的场景中的红色墙壁,实际上都是一种暗喻。我们通常把夫妻之间出现感情危机的情形称为“亮红灯”,而本片正式采用了这样一种通俗的隐喻说法,以大量的红色景物来暗示主角夫妻之间出现的感情裂痕,从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中国家庭里传统的夫妻责任与新时代的婚姻观念之间的矛盾,这样一种表现手法突破了色彩仅仅用来表达电影主题和塑造氛围的作用,上升到了一种意义的层面。
二、电影中的色彩美学设计分析
(一)服饰色彩美学
在电影艺术的色彩美学中,服饰色彩的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表达色彩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是由于电影中人的大量存在,使得服饰的作用如同电影的灵魂一般不可或缺———尽管有些电影并不以人为主角,比如《帝企鹅日记》和《熊的故事》,但是在大量出现人物的影片中,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对于服饰色彩的运用。这种手段使得电影的语言更加丰富,同时能向观众传达出更多的语言之外的信息。服饰色彩对人的第一影响首先就是在表达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上,其次服饰色彩还能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通过更换不同的服饰可以及时地反映出人物内心的变化,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个符号性的配置就能制造出一个强烈的符号来震撼观众,这一点从《远山的呼唤》中那挂满黄手帕的树上就能明显地看出。
(二)以英雄为例探讨色彩美学设计
张艺谋的《英雄》对于服饰色彩的把握可以说典范性的。在最初的长空与无名的对决中,二人身着深浅不同的服饰,就体现出了两人背后不同的政治势力和国家归属;在秦国整齐划一的黑色服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个冷酷的国家机器以及其背后强大的种群意志;残剑、飞雪二人以红色服饰出场则是体现了两位绝世高手张扬的个性和背负的家仇国恨。当然在影片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出,时代的浪潮毕竟冲刷掉了个性的存在,留下的只是无情的黑色,各种鲜明色彩的服饰最终被威严的黑色所吞噬,留下的只是静静诉说的历史。总而言之,在英雄一片中,多种色彩的服饰体现了多种人物的心情,其情节也随着服饰色彩的更迭而不断地转折,通过变幻的色彩将各种细节凝聚成一个整体的故事展现给观众,这必然会成为一部经典的作品。
三、色彩美学对人内心的感知
(一)心理和色彩美学感知之间的联系
色彩对于人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失去了色彩的视觉无疑是不完美的,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需要色彩来点缀和表达。色彩不仅仅是各种波长在人的视网膜锥状细胞上的刺激,更是通过不同色彩的融合来不断加深人们对于美的认知,色彩的美学价值至今仍在不断地被发掘出来,而不受到色彩种类的限制。对色彩的认知的一个重要提升就是感情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色彩是人们判断的依据,经由人眼进入到大脑,结合人类所独有的思想和意识,通过逻辑和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使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美的规律和真谛,这就是色彩美学的理论和法则,色彩美学就是通过色彩来表达出事物身上美的属性。色彩美学是电影艺术中重要的表达手段,它能引发人心中潜藏的欲望,也能揭示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各种细腻的情感,无论是喜悦、冷静还是绝望,色彩对人的心理总是能够一览无余,因此各种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电影大师们乐此不疲地使用的方法,比较典型的就是红、蓝、白三部曲,导演借由法国国旗上的三种颜色来表达人物的感情,并将其作为电影的名称,这不能不说色彩美学完美地体现了电影艺术对美的认知。
(二)《变形金刚》在使用颜色的时候暗合了人物的心理
在汽车人和霸天虎的标志设计中就体现了明确的反差。汽车人是代表正义的一方,因此多采用亮色作为主调,而霸天虎是邪恶的,因此往往采用暗色作为主调。据统计在汽车人中采用红色的角色就占到了三分之一。红色代表着勇气和热情,因而采用红色的角色往往就是异常英勇的形象———例如擎天柱、铁皮、变速箱等。变形金刚之所以备受关注,其生动的画面功不可没,尤其是在对两派斗争的场景上,通过各种火焰以及金属的撞击来强烈地刺激着观众的视觉,其特效场景中对于颜色的把握也是非常认真的,与刚出场时一身明亮的金属色相比,在进行完一番激烈的格斗之后主角擎天柱身上的破损和铁锈色将影片的特效与主题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以画面感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也在逐年递增,能源问题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想要解决能源问题,除了寻找新能源外,更重要的是做好节能环保工作。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电器耗电量是国家能源的一个重要负担。传统供电模式由于技术缺陷,不但会造成严重的电能浪费。同时,随着电气设备越来越先进,传统供电模式也满足不了现代电气设备的需求。因此,绿色照明必然会成为未来照明的趋势。在绿色照明中运用电子技术,能够进一步完善技术设备,更好节省能源。
1.电子技术在绿色照明电路中的常见应用
电子技术在绿色照明电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灯具的应用,这种应用主要表现在直管荧光灯的出现。与传统灯具不同,直管荧光灯使用寿命更长,光色更好、耗电量更低。目前,这种直管荧光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第二个方面就是光纤的应用。光纤是导光体的一种,早期光纤主要运用在建筑方面。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纤渐渐被运用于其他行业,其中包括照明行业。利用光纤照明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需求,该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当中。
2.电子技术应用于绿色照明电路中的作用
2.1提高照明质量
电子技术应用于绿色照明当中,能够通过照明方式,改善频闪现象的发生。传统照明方式中,由于使用交流电,在电灯照明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频闪状况。这种现象不但影响照明质量,长此以往,还会对人的眼睛造成伤害,从而影响人们日常生活。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对照明的要求很高,例如医院,如果电灯发生频闪现象,很容易造成手术的失败,从而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将电子技术运用到绿色照明当中能够有效改善频闪现象的发生,继而将该现象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照明的要求。
2.2节约能源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能源消耗也随之提升。能源问题是全球性大问题,我国的能源压力也在逐年递增。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能源压力主要集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电器使用上,其中,照明电器的使用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传统照明方式由于技术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不但会影响照明质量,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电能,与环保节能的理念相背离。将电子技术运用到照明技术中,能够通过对光源的调节,寻找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们工作实际需要相吻合的光效,从而减少电能的损耗,实现绿色照明理念。市场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节能灯推行,节能灯之所以能够起到节能的作用,主要是运用了电子技术中的IGBT整流器,改变电流,从而达到环保节能的功效。
2.3减少环境污染
传统照明方式中,由于照明灯具的制作材料包含了大量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物质,例如汞等,在使用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同时,工厂在灯具的制造过程中,对于废弃的汞没有做好良好的处理,导致汞危害环境,进一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将电子技术运用于绿色照明当中,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运用了电子技术的灯具不含有汞等有害物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排出大量的问题气体,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照明对环境的影响,也降低了照明对人体的伤害。
2.4提高电源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由于电源本身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因此,用电安全一直是国民关注的主要问题。传统照明方式中,照明工具技术不完善,存在着用电安全隐患,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强。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将电子技术充分运用到照明当中,不但能够减少电源使用过程中带来的危害,还能有效减少噪音。随着电子技术的完善,越来越多技术被运用到照明当中,改善了传统照明方式的缺陷。亩进一步提升了电源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对于人们身体健康有着促进作用。
3.电子技术应用于绿色照明电路中的价值
3.1光纤照明技术
早前,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光纤主要被运用在建筑导光当中,后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光纤的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光纤本身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在照明中运用光纤不但能够提高照明质量,还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随着光纤照明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光纤照明,并取得显著效果。光纤照明主要由发光导体、发光器、终端附件构成。发光导体的材料主要是塑料或者玻璃纤维束,传输距离一般不超过30m。光源和反射器是构成发光器的主要部件,根据内部光源的不同,还能将发光器分为卤钨灯和金卤灯两个不同的系列。终端附件根据其是否发光可以分为两种,即:发光终端附件和不发光终端附件。
3.2紧凑型荧光灯
紧凑型荧光灯在日常生活,主要代替白炽灯发挥作用效果,常被运用于酒店、走廊、餐厅等场所。相对于白炽灯而言,紧凑型荧光灯质量更好且外观更加美观。同时,由于紧凑型荧光灯对电能的消耗比白炽灯少得多,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不但能提高照明效果,还具有节能环保的功效,为用户节省更多的照明费用。此外,由于紧凑型荧光灯技术的改进,这种灯的使用寿命是普通白炽灯的10倍左右,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紧凑型荧光灯还将出现不同的颜色,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因此,紧凑型荧光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已经逐步取代了普通白炽灯。
3.3扩大发光二极管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网略技术的发展,各种测量检测仪器和技术也在不断的研究与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衍生出很多高智能、高科技的测量仪器,大大提高了仪表自动化和仪表测量效率,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全自动化测量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光电技术的渗入来达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一、光电技术在自动化测量检测中应用的基本原理
在自动化检测过程中,各个工件的生产加工参数种类丰富而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各种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按照其组成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检测环节、传送放大环节以及显示环节。其中检测环节就是指能够科学合理的转换被测量参数,使进一步测量更加准确,然后通过传送放大环节,把被测参数信号在显示环节完成仪表指示与记录。所以说,各种类型的测量仪器应用原理有共同之处,这个共同之处是指被测参数会经过1或多次信号的转换,最后在显示环节通过仪表盘的刻度、指针位移和数字符号等形式把测量结果显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用到工具就是各种类型的测量检测仪器。具体的过程是通过光纤、光信号传至接收电路;一般情况下它通过接收电路将光线传来的光信号通过光电转换装置还原为电信号,然后再由信号调节器以及处理装置恢复成最初要测量的电信号。光电传输系统在通过光电的二极管以及发光二极管组合成的光电转换装置,浸进行传输光纤采用多模光纤。
目前,我国的自动化检测技术与仪器的发展虽然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而且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自动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光电技术在自动化测量检测中的应用
在进行日常自动化检测中,首先研制出能够代替人眼实现人眼功能的自动化仪器进行各个参数的测量,而且这种功能仪器对自动化性能和瞄准度要求很高。在现有的标准仪器测量基础之上,实现测量基础的自动化,难度不大。如果将CCD器件看成是一个人眼仿真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技术的研究,很可能会实现电参数测量的自动化发展。
(一)高分辨率CCD 与光电技术成像系统
根据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物理上远心光学系统将被测量的仪表指针以及表盘刻度映射到相应的CCD器件上,然后再通过驱动器相关功能,进行信息转换,转换的主要信息是利用CCD器件将相关信息输送到模块数据采集系统而进行的。最后把传输数据以矩阵的形式存储起来,以便于计算机成像系统工作。一般情况下,这个系统原理可以采用10m×10m的敏单位以及1024×1024的像元数进行尺寸的测量。同轴照明一般通过光源亮度的自动调节功能实现照明,而它的模块信息采集时通过16位的模块信息采集卡进行一系列的工作,这种信息采集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非线性误差,同时缩短信息转换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不大于17微秒。
图1 光学成像原理
(二)系统软件控制系统
系统软件控制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是将VC语言当做软件的操作平台来分析,然后结合数据库管理系统,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这个控制软件的主要的控制方式是通过计算机设置好指针表的测试点,一般情况下为5个检测点,将这5个点分别一一对应5安倍的点,然后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信号的发射,通过电流运动,当指针与表盘的20%的刻度重合时,此时计算机再次发出信息,进行数值读取,然后储存好测量结果,按照这个方式对5个点进行一一测量,最后打印测试证书。
第二部分,就是对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这个原理是先处理系统软件的指针信号以及相应的表盘刻度信号,然后通过制定的滤波器需要处理的噪声信号,再提出图像,抵抗噪声的干扰,增加提取数据的准确性,另外为了使系统拟合度更加精密,可以将最小二乘法应用在拟合工序里面,这种方式可以提高5倍左右的精确度。
(三)三相交流标准源
三相交流标准源主要提供标准的电压、电流、功率、频率、相位以及承受电力负载等,三相交流的标准源数字合成技术非常精密,它是由数模转换器以及波形存储器构成的,在调幅方面运用的是脉冲宽度技术直流基准源,而在调频方面运用的是脉冲移像技术,在调相方面运用的是锁相环技术原理。传统运用的电流和电压放大器不能承受超过20W的负载,一般需要运用前馈控制技术进行无差调节,使各个功能的跟踪信号基准不受负载变化程度的影响。矢量采样技术是一种比较全面的信息采样技术形式,该技术程序比较复杂,不仅包含信号中的幅值信息,而且还包含相位信息和谐波信息。特别是该技术在时间和精度的控制方面更加的精确。近几年,矢量采样技术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技术也逐渐成为自动化测量检测的主要技术选择。
三、光电技术应用于自动化仪表的案例分析
(一)光电自动检测技术在防火材料与保温隔热层中的运用
在工业生产中,锅炉等高温炉体需要有很好的防火性隔热性,所以要求锅炉的材质必须满足这两个需求。一般情况下,锅炉都会设置防火层或管路外壁的保温隔热层,锅炉在高温下如果发生剥落,致使它的绝缘效果大幅度降低,所以绝缘薄弱区会产生大量的热泄漏。进而可能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还会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光电检测技术进行防火材料与保温隔热层检测,检测应用包含锅炉、旋转窑体等防火材料,以及锅炉管路、炉体、保温层等。
(二)光电自动检测技术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在机械设备的工作过程中,设备的旋转与传动会形成很大的“摩擦热”,而且也会有很多过度摩擦现象出现,过度摩擦主要是由于机械设备的轴心偏移、不良以及各个组件之间规格不匹配等原因引起的,过度摩擦会产生很多的摩擦热,致使机械设备温度上升,加快机械磨损,降低机械传动效率,也无法精密控制机械的各项工艺。在设备工作过程中,对其进行光电自动检测,主要监测设备的温度,是设备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免有温度过高,损坏机械设备。这类检测应用包含机械设备的电机、水泵、齿轮等。
(三)其他检测
光电技术应用在自动化仪表测量中有很多方面的应用,除了以上两种以外,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比如家电方面,数码相机自动对焦功能;自动感应灯中亮度检测运用的光敏电阻;电话、麦克风的话音转换功能运用的驻级电容传感器;遥控接收中运用的红外检测功能等等。另外在办公、医疗方面也有很多的一个用,比如扫描仪中文档扫描应用的线阵CCD技术;数字体温计中接触式与非接触式的热敏电阻与红外传感器功能;电子血压计中血压监测的压力传感器功能等等。
四、结语
光电技术应用于自动化仪表测量中,不仅会推动仪表测量的现代化发展,而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所以必须对仪表智能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不断提高仪表测量的自动化水平,推动技术的进步,加快仪表测量全自动化发展速度,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色彩的作用是强烈的,因为它在真实地再现自然之外,还承担着将现实纯化和强化的功能,它能传达人的情绪与心理状态,是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表现。自从彩产生后,被世人称为是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使人们在银幕上领略到了运动中的绘画美。比如:在《静静的顿河》中猗丽的顿河风光,在《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寂静的莫斯科郊外,都有着明显的18、19世纪俄罗斯油画的印记。色彩是那么和谐、恬淡,给人以悦目怡神的审美感染力,使欣赏者高品位的审美素养在电影艺术中获得释然。
贝拉巴拉兹指出:“只有当影片中的彩色表现出某些纯粹电影化的东西时,它才具有艺术意义。”这里所指的纯粹电影化,就是色彩在影视中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即运动性与视听联觉性。而若想达到这种表现效果,色彩的和谐便是一个必备要素。以和谐的色彩元素、色彩造型和色彩布局来创设电影的色彩情景美,给欣赏者一个和谐的视觉氛围。色彩和谐的运用,简单地讲便是配合得谐调统一。在具体的表现中,即是把庞杂纷乱的色块组织简化,不各行其是、不喧宾夺主、不为局部抛弃整体、不为突出某种颜色而忘记周围物体的光色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要使用颜色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在统一、变化、丰富中求得和谐的审美效果。在电影画面里,对于色彩的搭配与绘画色彩的搭配原理是一致的。孤立的颜色都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彼此孤立的色块和色彩体现因素都不具备感人的艺术性。所以说,在电影画面中的色彩运用,既要有真实的和谐,又要有艺术的和谐;既要有谐和的外在表现形式,又要有美的和谐的内在本质揭示。
一、单色在电影表现技巧中给予人的直接感受
单色是相对于复杂的色彩系统而言的,不是指一个单一的色相运用,而是指在特定色相的色系中的色调运用。在电影表现技巧中,运用单色创造和谐美的手法是很常见的,它可以与色彩赋予的电影内容构成一种顺向趋势。比如:在影片《巴黎圣母院》中,年轻、漂亮、活泼、热情的吉卜赛姑娘艾丝米拉达跳舞的时候,穿的是红色长裙,恋爱的时候穿的是黄色的长裙,将行绞刑时穿的是白色的长裙。这些色彩在各自的“岗位”上是单调的,但在影片整体的关系中却又是丰富的、鲜明的、和谐的。它们分别象征了少女的热烈奔放、爱情的甜蜜幸福和面对死亡的悲凉。这是人物彼时彼刻境遇、命运、行为、心境、性格在色彩上的反射。所以,在影片中单色给观众造成的视觉效果是非常鲜明的。
单色造成的和谐不但可以在揭示人物性格、心理、身份时显示审美价值,还可以在渲染环境气氛中起到强化的作用。单调所造成的和谐美,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和谐。单色在与人物命运、心境等造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时,可形成和谐美。而单调在反映故事总体气氛,渲染环境背景的空间、时间特定意味时,将产生广泛的感染效果。能更进一步的制造出一个整体故事情境所需要的色彩氛围。比如:贯穿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海南椰林的深绿色调;贯穿在影片《黄土地》中黄土高原的褐黄色调;贯穿在影片《早春二月》中江南水乡的浅绿色调。又如:电影《巴山夜雨》中灰蒙蒙的总体气氛,将夜雨巴山的沉重和故事中人物的种种心境、遭遇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揭示出“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内在意蕴,让人们在压抑中又隐隐感到一种行将爆发的态势。类似于这种种感觉,不但来自故事本身的阐述,更来自色彩所创造的影片直感视觉和环境基调。这种单色所创造的基调,犹如绘画中的调子:鲁本斯的调子讴歌生命的欣悦、伦勃朗的调子倾诉世态之炎凉、凡高的调子叫人觉得是一团火、毕加索早年因艺术思想的演进而有蓝色时期和玫瑰红时期之分、雷诺阿的调子则叫人感到生活的柔和温暖……电影是活动的画面,它所运用的单调技巧就是对影片故事情节的阐述、人物情绪的表现、环境背景的渲染所形成的和谐,给人更真切更直接的感受。
二、色彩对比在电影中给予人的强烈感染力
在现代电影的表现技巧中常常使用高反差、强对比的色彩表达,这种手法有利于渲染人物动荡急变的情绪,从而加强影片节奏,在观众生理和心理上形成不稳定感,给人们强烈感染。比如:在影片《天云山传奇》中,有这样一处色彩对比的运用,勇敢的冯晴岚拉着躺在板车上身患重病的罗群,走在风雪弥漫的山路上,围在冯晴岚脖颈上的那条鲜红的围巾迎风飘扬。白与红形成耀眼的色彩对比,刺激着人们在一连串故事情节中的思索:苍茫的白色象征着死亡,热烈的红色象征着生命,红的一点在白的一片中奋力飞动,一派挑战“神情”,显示着冲破“冰封”的动态的美和巨大力量,显示出“红”的拥有者冯晴岚的生命活力。欣赏者禁不住被强烈色彩对比所渲染的意境所引导,情绪被鼓舞、被激动,情怀被震荡,更为故事主人公的精神所折服,并深深地感受到她升华的内在美,从而感受到浪漫的英雄主义气概。
色彩的对比在影片中还可造成纵横比较历史的效果。因为电影是流动的画面连接,时空的差异使色彩的变化不能在一幅画面中全部得以展示。因此,运用色彩的纵横比较来揭示人物情绪和感情流程,揭示故事的发展环节,成为电影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在英国故事片《苔丝》中,有这样两场基调鲜明的色彩对比设计。影片一开场,残阳如血,抹出打麦场上一片暖融融的橘红色,收工回来的农家女儿们,穿着一色洁白衣裙,结队而来,随着乐曲声,她们欢声雀跃,沐浴在这一片宁静而温暖的夕阳中,享受着劳动后的愉快。由于夕阳属于暖色调,橘红彩的运用传达了苔丝生活的恬静和自然的气氛,同时也象征了少女苔丝心底的温馨和对未来朦胧美好的憧憬。橘红色与红色相比较缓和,与较黄色相比较温暖,而且隐隐蕴含着一种幻想的迷蒙,极恰当地反映了苔丝少女的心境和处境。而当她经历了与亚历克和克来尔的情感波折后,生活没有着落,来到甜菜场做工的时候,场景的色彩设计与前一情景截然不同。天是阴沉沉的,下着雨,地是泥泞的,人们都穿着深灰色厚重的衣服,冬天的甜菜场是一派铅灰般的死气沉沉,阴冷、严峻,场主的恶劣,劳作的艰难,心理的悲苦……所有这些沉重深灰色调,使欣赏者感受到苔丝由一个不谙世事的纯洁的少女到历尽人间苦辣酸甜的女人的成熟历程,鲜明、强烈而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得益于色彩鲜明对比手法的运用,推进并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三、在夸张的色彩设计中创造独特的电影作品寓意
夸张是文学语言的修辞手段。所谓“夸张”,即是指为了启发听者与读者的想像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如“燕山雪花大如席”。事物本身经过这样的夸张修饰,造成更生动、感染人的效果,这使夸张成为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艺术手法。
夸张被运用到影视的色彩设计中,可以制造主观变异的和谐,从而产生令人神往的意味,使电影的第一语言,产生崭新的概念。在巨大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受中,获得新奇而旺盛的审美意味的领悟和对故事内蕴的思考。夸张的基础是真实,电影中创造的色彩夸张的和谐美是不多见的,它反映着艺术家对色彩的酷爱和灵感。比如:电影《黄土地》的色彩设计夸张的是那山、那土;电影《菊豆》的色彩设计夸张的是那布、那染池;电影《秋菊打官司》的色彩设计夸张的是那红辣椒、那黄玉米……这一切在艺术与现实之间,被夸张的色彩所修饰,创造了独特的作品风格。
被誉为真正使用色彩的电影导演是安东尼奥尼。他的影片《红色沙漠》在色彩设计上就成功而罕见地运用了夸张的色彩设计手法,影片中使用最频繁的色彩符号是红色。他为三个感情热烈的人物――朱莉亚娜、科拉多和埃米莉亚,设计了一头红发,红的程度不尽相同:朱莉亚娜是金棕色,色泽艳而深;科拉多头发偏于金黄色,色泽艳而鲜亮;而埃米莉亚染过的红发则像壁炉里灼热通红的烈焰一样,在燃烧,这显然是对红色的夸张。单就埃米莉亚而言,她是这群人当中最富性感、最活跃也最爱嘲弄人的人物,而她的衣着打扮却又是那么扎眼――夸张了的火红的头发配之以灰绿色的裙衣,看上去那么不协调。然而,这却反衬出强烈的她与其他人物那种比较犹豫和拘谨的性格格格不入,这种鲜明的夸张色彩,服从了埃米莉亚的性格塑造需要和故事情节的需要,这种红的夸张在整体上成功地创造了艺术风格的“和谐”。这种色彩夸张设计被影片反复使用,层层推进,使创作者的主观化色彩设计强烈地刺激着欣赏者,使人们在变异了的再造时空中,获得视觉艺术语言的的强烈刺激,而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引导着人们感受被现代工业污染了的社会现实,渲染了人们对社会危机的恐惧。这种色彩的隐藏身份凭借着人们对社会本质的自觉意识,为艺术的审美和生活的真实架起一座桥梁。色彩的夸张设计能被人们所感知,是人们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与客观的统一。人们在夸张了的色彩设计效果中,加深了对影片赋予色彩意蕴的体味,获得一种被感染的激动,并在色彩的夸张中形成与主人公强烈共鸣的审美心理,同时获得对现实理性的判断。色彩的夸张设计所创造的和谐,是电影表现技巧中一个特殊造型元素,构成电影作品的一种另类艺术风格,极其耐人寻味。
色彩艺术在电影中显示着不可低估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价值,在给人们带来视觉美感享受的同时,还为理解、思考作品寓意、想像、联想提供了丰厚的直观元素。
[参考文献]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大众艺术形式,自1896年第一部电影引进中国以来,中国电影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不少西方电影尤其是英美电影不断涌进中国。面对这些外语电影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其翻译成中文,而片名的翻译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吸引观众的往往首先是片名,因而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显得极为重要。起画龙点睛作用的片名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电影片名翻译要做到信息传达真实
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忠实于源语的内容,又要兼顾译语的审美范式,做到形神兼备。片名更是一部成功影片的关键部分。几个简单的词却凝聚着整部作品的内涵。成功的电影译名应忠实地传达源语蕴涵的文化信息和表达主题。
首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必须将原文。即原片名放在首位。电影翻译要做到忠实于原片名,灵活对应,而不要脱离原片名,自己臆造。否则,即使译名昕起来动人心弦,也不是好的翻译。如有些人将11lat Thing You Do译为《挡不住的奇迹》,Eye for aIl V.ye译为《逍遥法外》,TinCup译为《千万风情》,Where Sleeping Dogs Lie译为《桃色女人香》甚至将The Scarlet Letter的最新电影版也改译为《真爱一生》。这些片名的翻译,看上去既雅俗共赏,又简洁有力,似乎是理想的译名。然而,一旦对照原文,就不难看出。这些译名基本和原文关系不大,结果就是把意译作为放纵的乱译,抛开原题,改头换面,使原片名所表达的意境和韵味失去了应有的味道,破坏了创作者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情趣。
其次,电影片名的信息传达关键要体现在它能够反映电影主题这个方面上来。翻译必须要做到能告诉观众这个电影是关于什么的,是人还是事。比如,从电影《星球大战》的名字中,我们知道这部电影是关于星球之间的战争。而《公民凯恩》则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关于某个人的电影。也就是说译文所承载的信息量应该尽量与原文一致。然而有很多电影片名的翻译并没能遵守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因此,片名翻译要忠实地传递与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做到翻译标题形式与原片内容的统一,也就是所谓的实现信息价值的对等。如果片名的翻译故弄玄虚,随意臆造,必将使一部内容独具匠心的电影走向失败。因此,切合原片的内容。反映原片的主题。突出原片的风格的译名是翻译的首要追求。如The Graduate《毕业生》,China town《人街;中国城》,True Lies《真实的谎言》等,无不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也是恰如其分的翻译。事实证明以上的翻译片名也受到了中国影迷的青睐。但有些翻译着实让人费解,甚至不知所云。例如,有人把True Lies翻译成《魔鬼大帝》,这样的片名与影片的主题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甚至会使观众对影片产生错误的心理预期。
最后,为了实现传达信息真实,我们应当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来翻译电影片名。因为直译能传达原片名的字面意思,而意译可以补充原片名的隐含之义.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原片名的信息量,增强译名的艺术感染力及主题表达力度。如:Ghost《人鬼情未了》,这部美国电影讲述一个阴阳相隔的爱情故事,片名如直译为《鬼》,会给人_种阴森恐怖的感觉。现译名“鬼”是直译,再添加意译’“人”和“情未了”,提示该片的情节和内容,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的代表作。此外警匪片《生死时速》(speed),惊险片《石破天惊》(The Rock),爱情片Water-100 Bfidge《魂断蓝桥》等都采用了直译加意译,都取得了良好的翻译效果。
二、电影片名翻译的审美艺术
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英语电影被引入我国。电影片名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好的片名不仅言简意赅,揭示剧情内涵,而且还会给人以美感,激发观众的丰富联想,希望能一睹为快。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既要忠实于英语影片的内容,又要符合汉语文化特征、审美情趣,达到形神兼备,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翻译是寻求两种语言文本之间对等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而一切创造性的东西都有美的特征和内涵。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的科学。而语言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其内涵与形式无疑都有美的特质,也就是说语言艺术与美学之间是有共性的。由于翻译是门关于语言的学问,所以说与美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翻译的本质就是要追求和再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对接。每种文化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这就要求译者要从美的真谛去领悟和把握,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加准确,使两种文化能融合得更加完美自然。翻译美学就是运用美学特别是从语言艺术美的范畴来衡量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规律性问题.要在翻译过程中追求信、达、雅,使三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其次,电影片名翻译要追求较高的审美价值。翻译电影片名时。应重点考虑译名的审美价值。尽可能地保持原片中能引起想象和联想的比喻和词组。让观众自己去领会其中的美感,实现审美价值。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梦》,ALive《劫后余生》,Rebecca《蝴蝶梦》等翻译充分考虑到汉语语言的特点,又结合了英语语言的特色,让人读起来不但朗朗上口,而且铿锵有力,富于表现力。但如果将以上片名分别译为《你无法带走》《普通人》《丽贝卡》,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原片的内容,但整体上失去了其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