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酒与文学艺术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0 09:49: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酒与文学艺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酒与文学艺术

篇(1)

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掌握这一基础工具,对于个人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教学的艺术性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教学艺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进行艺术表现和科学再现的优化教学,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具体就是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灵活地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为取得最佳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在这里需要遵循其科学性和艺术性,又要求教师通过灵活娴熟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对教学进行优化处理,且教学的过程充满个性和创造性,使其别具风格。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1)形象性。教师借助语言、表情、体态、技巧、图像、音响等方式来表现和传播教学内容的思想感情,变枯燥的、抽象的教学内容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刺激、震撼、滋润、陶冶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情理性。教师的态度以及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建立在科学再现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的,也是需要师生关系融洽方可的,无论是教还是学,对待客观事物的情感都是理智的。

(3)审美性。教师的审美价值或教学的美主要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教师仪态、语言以及板书等都属于外在美,而内在美主要是指教学的风格、意境等,例如鲜明独创、稳定成熟。只有这两种美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显示出教学魅力或审美价值。

2.语文教学备课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其中备课是教师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保证。如果没有认真备课,或者只是简单地抄抄写写是上不好课的,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推敲。具体的操作步骤是:钻研教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调查了解学生编写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

3.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流、和谐共振的一条重要渠道。课堂提问不仅能起到巩固教学内容、反馈教学质量的作用,还能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对于课堂的提问设计要做到:围绕主题,少而精;顺序得当,重点突出;针对学生的实际,做到难易适度。提问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记忆式、选择式、比较式以及迁移式等。至于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比如在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和反复处等地方设置。

4.课堂板书设计的艺术

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堂课都离不开它。板书就像一个“微型的教案”,把知识很简明、形象和直观地传达给学生,不仅可以在缩短教学时间的前提下,快速地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整个框架结构的理解,方便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所以板书的设计要具有明确性、直观性、整体性和实用性,最好是图文并茂,无论是文字或线条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在构思板书设计时可以从人和物的关系出发,也可以以文章结构顺序为线索,还可以以时间顺序为依据。但是一定要避免板书过程中的随意性,避免五颜六色的标识,让学生眼花缭乱。

5.课堂组织教学的艺术

课堂组织教学的艺术性是对课堂整体的一种把握和调控,不但要求有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要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一方面老师可以讲一些幽默、有趣的故事或笑话来缓解一下教学气氛,在课堂问题时,无论学生回答得好与坏,都要保护其积极性,尽量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的时期,要不断地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在不断的追究中获得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积极思维探究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之情。

在创造良好的氛围的前提下,还要抓好课堂教学秩序。走上讲台的首要任务就是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加强预防性管理,其次就是加强课堂的吸引力,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6.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素质教育的实施,就要搞好课堂教学,只有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方可提高教学效率,不要逼迫学生增加劳动强度和加班加点、机械训练、搞“题海”战术。老师要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法、表演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竞争教学法和快乐教学法等。

总之,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方法,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方法,作为教师,要在掌握运用教学科学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篇(2)

一、科学设计问题,讲究层层递进

要想打造一节优质的语文课,仅依靠教师即兴提问,学生临时构思问题的方式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教案,认真设计提问所用的问题,结合教学的目标、素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心理特点以及生活体验等方面综合考虑,从全局出发,设计的问题也要达到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目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突出问题的地进行和关键性,逐步将学生引入问题的核心。

例如,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意在让我们知道做人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让学生进行人物对话,让学生明确的感受到汤姆的心理变化,进而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为了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一组问题:1.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描述告诉老师,汤姆钓到的是怎样的一条鱼?2.后来,汤姆为什么想要把这条给放了呢?3.汤姆最后有没有放掉这条鱼呢?设置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汤姆对这条大鱼的不舍,设置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关注父子俩各自对待这条鱼的态度和理由,最后让学生统一认识:根据公园的规定,这条鱼必须放掉!而第三个问题的目的则在于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汤姆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而让学生产生以汤姆为榜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这三个问题贯穿了整篇文章,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依靠教师的引导达到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目的,唉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教学核心,逐步完成教学内容。

二、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知道,不同内容的课文难度都有所不同,而对于难度较大的文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容易提起,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那么,如何抓住高难度文章的突破口,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成为了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了解到,具备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据此,在解读较难文章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将文章的难度逐步分解,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设置相应的问题障碍,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思考困困难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学生成功解决问题后给自身带来的成就感,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灵活设置答案,提升提问环节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某些问题的回答套路大多是一样的,而且某些问题的答案十分明确,学生甚至不用多思考就能知晓正确答案,长时间如此就会导致学生对回答教师的提问失去兴趣,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尽量设置一些灵活的、具有启发意义和引申意义的问题,再结合文章拓展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可以想到多种答案,借以提升提问环节的乐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时刻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

四、挖掘素材,深层解读问题

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深入挖掘素材的内涵,深层解读问题,从表面看似无疑之处找出疑问,并引导学生深入、全面的思考。例如,在《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课文题目中的“抱”,你觉得用的对不对:课文中最后写到:“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你觉得这是母亲的心情是在怎样的?为什么母亲要流泪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们深入思考了母亲泪水的含义:那是欣慰、幸福、激动而又苦中有甜的泪水。

篇(3)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说和教学相生相伴。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好的提问,能结合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对所学知识印象,“必令学生远其才智,勤其练习,纯然之功弥深。”

一、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1.引起学习动机

提问是课堂的一种智力调动行为,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激发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

2.帮助学生学习

提问不应是使学生惧怕的考问,而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支持行为。①提示重点;②组织教科书内容;③提问还有促进的功能;④提问还能探索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扩展学习范围;⑤通过学生回答,教师获得反馈,帮助学生检查学习效果。

3.提问可以使学生得以表达观点,流露感情,锻炼表诉,并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班级其他成员的沟通与反应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提问过直、过浅和过难过深的弊端

教师提问主要是在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时起铺路搭桥的作用。问题太直接,学生往往不用怎么思考甚至用课文中现成的词句就可以直接回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际上这些问题并未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太浅显,学生只能有浅层次的认识,这种肤浅的认识会冲淡学习的兴趣,并不能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所以提问一定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一般应掌握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

2.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通过调查发现,一堂课45分钟,平均没几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轰炸”下,不假思索的忙着回答和应付。

3.控制问题的答案

有的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一人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对是错,这些都是极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

三、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1.要把握课堂的“度”

(1)难易度。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所得。

(2)时间度。教师有时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快速做答的模式虽然适用于练习或者复习的教学形式,但却不适宜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评价、发现的教学。

2.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序”

学生学习认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语文知识也具有系统性。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的不同要求,课堂提问必须系统连贯,条理清楚,线索分明,体现循序渐进的系统特征。从提问的层次来看,其序列为:认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创造性问题。

3.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点”

(1)题眼之处,设问引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彻全文的线索。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借题发挥”引导学生“顺藤摸瓜”,理解课文内容,树立全篇着眼的意识。

(2)反复之处,设问引思。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关键之处,设问引思。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相对全篇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关键的字句章节。抓住这些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矛盾之处,设问引思。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思维深化。

(5)中心之处,设问引思。中心是文章的大动脉,大动脉通畅,小血管随之运行。紧抓中心,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中心之处入手也符合整体性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总之,良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为他们发现,解决问题提供桥梁,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篇(4)

“精”是少而有分量,“确”是恰切地表达内容。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在于话讲得多少,而在于是否恰如其分,击中要害。实验证明,话讲得有分量,学生就愿意听;越是关键性的话,学生就越认真听。反之,话的内容空洞,罗嗦重复,学生就不愿听,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当然,“精”决不意味着过分的浓缩,把语言弄得艰深难懂。教学语言应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做到精。对学生已知的东西,一言以概之,恰切简明;对学生不懂而必须掌握的东西,就要讲得细致深刻。

教学语言精确,既与备课有关,又与使用语言有关。那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前后矛盾、缺乏自信的话语,既不能让学生得到可靠可用的知识,也不能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更不能提高学生用词造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语言应是板上钉钉,准确无误。这并非要求教师强不知以为知,随意肯定,不懂装懂,而是说教师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给学生正确肯定的解答。如果教师还没弄清楚,就该搞清楚后再说,不要含糊其词,似是而非。

2 精炼

精炼,就是语言简明,用尽量少的语句含尽量多的内容。教学中必须消灭可有可无的话:与题无关的废话不要,言之无物、无的放矢的空话不要,违背真实、言不由衷的假话不要。废话、空话、假话,不仅浪费学生的光阴,而且会导致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文风。

精炼就是耐人寻味。一曲好歌要有余音,一幅好画要有余景,一堂好课要有余意。就是说,话不要说尽,要留些话让学生去说,留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要发展思维能力,就要提供思维的广阔天地。

3 精彩

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维的动力。语言精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打开他们心灵的门扉。

精彩的语言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呆板为灵活,化腐朽为神奇,撞击出他们心灵的火花,激起他们思想的波涛。

精彩的语言是幽默的语言。语言幽默,就能寓庄于谐,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明白道理,陶冶情操。

精彩的语言是教师自己的具有新意的语言,最能彰显教师的风格特色。教育在改革,教材在不断更新,社会生活、教育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用新事实、新成果研读课文,并且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要用自己的语言。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照搬参考资料,教学语言又怎能精彩呢?

精确、精炼、精彩是语文教学语言的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特色。它们同为同一个目的——语文教学服务。精确,是教学语言符合科学性的标志,精炼和精彩是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的表现。精炼和精彩必须以精确为基础,否则就会舍本逐末。而精确如不伴之以精炼和精彩,语言就会没有锋芒,没有血肉,没有回味的余地,没有引人入胜的力量。

篇(5)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语文学科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但是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这些内容很容易丧失了自身的吸引力,变得无比乏味。为了确保学生乐于听课,享受语文课堂,教师应当充分进行课堂准备,并且善于运用技巧性语言,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将课堂赋予趣味性与勃勃生机,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当教学方式富有技巧时,才最有可能获得到预期的教学氛围,运用技巧性语言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也会更加直观。具体而言,主要是在讲解时多运用比喻、拟人化等语言,用形象的描述代替乏味的灌输。例如,在讲解如何记忆“解”字时,教师可以说:“解字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你们在记这个字时可以想象自己家在过年时为了庆祝,用了一角钱买了一把刀,并用这把刀把一头牛杀了。”在讲解如何记忆“碧”字时,教师可以说:“碧的组成部分一共三个,王和白在一起,下边还有个石,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想到的是一个姓白的老爷爷和一个姓王的老爷爷坐在大石头上面下象棋。”这种技巧性语言既生动又富有趣味性,学生会感到很有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想出独特的记忆方法,这样更能够调动其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

二、灵活运用生活性语言

小学生天玩,很难稳定地听课,尤其是在下课活动之后,短时间内心思还没有回到课堂之上,经常走神,如果教师还是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很可能无法融入课堂,在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中,一些学生甚至昏昏欲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吸引学生,调动其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而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就是了解学生,让教学成为师生间的桥梁,而不是教师自己的事。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的语气与词语,增加亲切感,这样学生自然会主动听课,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课文《成语故事》时,由于课文中一共包括《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二个故事,教学内容较多,但是绝不能为了追赶课程进度而一味灌输知识,这样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毫无帮助,在具体讲解成语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趣味性、生活性语言,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并且享受教师的讲解过程,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在讲解《自相矛盾》时绘声绘色地说:“卖盾的人夸自己的盾说,大家快来看我的盾,它是世界上最结实了东西啦,无论用什么都不会使它被损坏!”运用生活性语言讲故事,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三、适当运用赞扬性语言

小学生年龄较低,在课堂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思想上经常“开小差”。在每堂课45分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始学生可能还会将心思放在课堂之上,当进入后半堂课时,大部分学生逐渐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跟随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情绪对于其学习效率的影响,及时调整教学方式,适当运用赞扬性语言,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和称赞,增强其学习热情,促使其学习积极性提高。比如,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一项内容,许多学生由于不懂诗词的意思而感到乏味无趣,丝毫没有兴趣对具体的含义进行思考与探索,这时教师需要积极运用赞扬性语言,调节、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热情高涨,纷纷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教授《古诗两首》时,为了避免单纯的讲解与知识灌输使学生感到厌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者查阅工具书来了解诗词,并且说出自己最后总结的诗词含义。另外,教师还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如“谁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水村山郭酒旗风’呢?”之后从举手的学生中挑选中一名或几名作答,教师应当仔细聆听每个学生的回答,即使学生的解释并不是完全准确的,但是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运用了自己的思维,所以应当运用赞扬性语言肯定学生的回答,如:“XX(学生的名字)同学回答得很好,对‘酒旗风’的理解十分到位,希望你继续努力!”如果学生说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也应及时给予肯定,接着委婉的提出建议:“你的想法很新颖,融入了自己的创造,但是在这句话中某个字的理解需要更正一下。”每个学生积极回答后都能得到肯定和赞扬,自然会学习热情高涨,注意力集中,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

篇(6)

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善于在课堂上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放飞学生思想的翅膀,让学生在课文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中自由地想象、联想。但当前,许多教师的课堂语言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课堂质量的提升,也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的养成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是不使用标准普通话。我们生活的赣方言区,特别是在农村,标准普通话并不是人们日常交流交际中的主要语言。受自身和地缘的影响,部分教师也将方言带入到语文课堂之中,使学生的朗读和问答语言上充满着“本地特色”。

二是教学语言黯然无色。许多教师在课堂之上要么语调平淡,不论什么课文内容,语言都不带一点“调味剂”,没有融入丝毫感情,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平淡;要么充满着指示性、命令式的语言,让学生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主体”作用;要么充满着否定和打击,对学生的回答不耐心倾听等等,不断挫伤孩子们的自信心、积极性。

二、使用标准普通话和规范语言是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生对那些富有力量或者智慧的人有着强烈的崇拜和模仿心理,在他们眼里,教师就是这样的角色,一切言行举止都值得他们学习和模仿。而在语言方面,学生也会认为语文教师就是语言方面的权威,不仅在课堂,在生活中也会学习和模仿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习惯。在以客家方言为日常交流语言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往往较少接触和使用普通话,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的沟通交流中也习惯使用本地方言,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对学生以后的就学、就业和交流交际是极为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授课,对小学生进行规范化的示范和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尤其重视教学语言乃至平时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始终坚持使用普通话授课,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发挥好示范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规范。在语音方面,教师要注意避免将方言和个人语言习惯带入课堂,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另外,吐字清晰与否是学生在课堂之上是否听得清楚、听得明白以及教师课堂语言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有此方面问题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自我锻炼,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校园内听到标准、清晰的普通话。在词汇方面,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语言词汇的规范性,避免使用地方俚语、俗语和网络语言,特别要注意用词的文明性,让学生在学习和模仿教师的语言表达中学到规范的表达词语,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作好示范。在语法方面,需要避免一些不规范的流行语言以及网络、广告用语经由教师进入课堂,如“你先走”说成“你走先”等等一些不规范的表达,都是不适宜作为教学语言的。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除了语音、语法、词汇等三个基础问题外,也要注意表达的连贯性、逻辑性,使教师们的教学语言最终做到规范、清晰、达意。

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是目标方向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受外部的影响较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规范使用标准普通话的基础上,还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同时富有激励性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和保持低年龄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获得成长。

1.形象化的课堂语言是加深学生理解的关键。如何让小学生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事物转化为脑海中的生动形象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随着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许多教师开始越来越习惯于直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课文描绘的形象,这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多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用自己的语言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深奥化为浅显、将枯燥化为有趣,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目前,按照新课标修订的新教材里面收编了很多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课文,这是教材编写人员在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特点精心编写的。语文教师要对教材的编写导向深入感知和体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2.趣味化的课堂语言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关键。小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并不完全是为了学习知识,更多的是享受快乐。他们的学习和思维活动,与是否快乐的心理感受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和愉悦,他们就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反之则不然。所以,小学语文课堂,除了语言规范、生动形象之外,还必须有能够持续让学生感到快乐的东西存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可以用趣味性的课堂语言使课堂氛围生动起来、有趣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持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之上引用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笑话、小故事;另一方面,要广泛使用恰如其分的幽默语言。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学生的感官疲劳,调动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感受到宽松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将思想和精力始终集中在课文内容上,并在教师的点拨和引领下,时不时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要把握一个度,既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避免“喧宾夺主”,又要注重“雅趣”,避免粗俗或“挖苦的恶趣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

篇(7)

一、我国文化教学现状

20年代八十年代初,文化教学在中国外语教育界备受关注。外语教育者们一致认为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我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被教育者们片面地理解为仅仅是目的语文化的教学。多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基本上都是围绕西方文化的,对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方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中国文化相关知识的内容甚少,只是一味强调西方文化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二、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及其成因

1.本土文化失语症

很多调查显示,我国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着本土文化失语现象。这一现象最初是由丛从教授于2002年提出来的,指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不能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现象。

2.本土文化失语成因分析

对于上述我国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其成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英语教学中不平衡的文化输入。我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长期以来一直被片面地理解为目的语文化教学,目的语文化几乎被看作是文化教学的全部内容。而作为交际主体,学习者自己的本土文化知识却完全被忽略。长此以往,学习者也逐渐陷入了一种完全摆脱母语的英语学习模式当中,把母语文化从英语学习中剥离出去,一旦进入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必然会出现上述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

三、本土文化输入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母语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正迁移作用。也就是说,母语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对外族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学习者可以通过对母语及目的语的对比,更好地掌握目的语语言的特征,更深刻地理解其所在民族的背景文化,为学好目的语服务。完全脱离母语的外语学习是不可能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主体之间平等的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原则。作为交际主体,对任何一方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流时,普遍遇到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介绍显得力不从心的问题。这说明本土文化知识的缺失无疑会阻碍跨文化交际中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形成交际障碍,即上文中提到的“本土文化失语症”。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目前失衡的文化教学入手,注重学习主体的本土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的输入。

将中国文化知识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更新等多方面入手,坚持文化输入的多样性,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感知能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相关知识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

由于本族文化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我国英语学习者已经出现一些“文化倾斜”的趋势。甚至有的人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也应以西方文化为主导。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将中国的文化弘扬于世界,在此过程中,所有的文化交流都建立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之上。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输入,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文化平等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文化各有特色,没有优劣之分。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西方文化,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本族文化弘扬光大,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警惕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危险,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本土文化失语现象。

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输入,不仅可以增强学习者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和鉴赏,同时,也为我国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再次重温和熟悉中国文化的机会,增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和爱国热情。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能用规范的英语流利表达自己本土文化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5.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曾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界是中国的世纪”,随着我国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化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而真正能 “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还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本土文化知识的融入可以激起我国英语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者本土文化输入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化教学不仅要包括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也要将学习主体的本土文化包括其中。忽略本土文化输入,学习者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本土文化失语现象。脱离母语文化的外语教学是片面的,也背离了外语学习最终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只有同时掌握并熟悉目的语文化和本族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除此之外,本土文化输入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爱宁等,加强母语文化教育,培养文化平等意识,理论导刊,2009.11

篇(8)

首先,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其次,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1.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

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篇(9)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年龄段小,学生比较好动,课堂中容易出现心不在焉,坐不住的现象,这种情况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何有效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小学教师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导入、情境的创设、探究式教学以及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教学导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激趣”艺术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开场白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效果。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巧妙的设置开场白,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导入是及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以有趣生动的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根据幼龄阶段的特性,由于好奇心强,在导入过程中要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欲望,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并且还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学习《日月潭》这一课的时候,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来“激趣”:“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风景名胜吗?你们都有去过哪些风景旅游区呢?它们都有哪些地方吸引人呢?能给大家说一说,分享一下吗?”这时学生们就会纷纷的举手,争先恐后的回答,等到大家讲到差不多的时候,老师要以欣赏羡慕的表情来回答:“哇,同学们去过的这些地方真美,老师也好想去。”紧接着导入今天所学的新课:“同学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让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曾经去过的风景名胜吗?”因为接下来的课老师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的一个风景区,那里风光秀丽,风景迷人,而且闻名于世界,每年都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来参观,大家想知道这个地方叫什么吗?这时大家就会异口同声的说:“日月潭”,以致老师和学生们达成共识,转移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新课的知识学习之中。

2情境创设,提高课堂效率

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良好互动,只有这样方能较好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呢?首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其进行互动。

例如,在学习《滥竽充数》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请学生上台表演一下南郭先生是怎样吹竽的,并且以此为题,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与教师进行互动,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还有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的情境,这时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的盯着黑板,借此老师可以适当的提问:“大家知道老师在画什么吗?”“小蝌蚪。”“你们看小蝌蚪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啊,它们多可怜多想自己的妈妈。那我们现在就去帮助他们干什么呢?”这时学生就会异口同声的说:“找妈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问题来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唤起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课文之间的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巧设探究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思考

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问题的提问来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翠鸟》这一课的时候,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讲出自己所喜g的动物,并且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前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和收集有关翠鸟的资料,在讲解课文时,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与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初步认识翠鸟,且意识到翠鸟是大自然保护中的一员,人们应当保护翠鸟。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实时提问,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翠鸟有哪些特点?”“翠鸟有哪些生活习惯?”此时,为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加以培养与锻炼,老师先不急着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究,下课之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查找与收集各种有关资料,然后我们再继续交流与讨论。”

篇(10)

语文是一门讲究艺术技巧的科目,很多学生都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课堂上气氛很沉闷,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我以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下面我就问题导学的艺术性、技巧性谈谈看法。

一、针对性地设置课堂问题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提问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更应从中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无路难啊开路更难,后来人为你感叹”。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无路难”,“开路难”,以及“后来人为你感叹”的句子吗?这个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歌曲中学习了愚公移山一课。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研读兴趣。学生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在教学《变色龙》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位首饰匠的一个手指头被一条小猎狗咬伤(据说是由于他拿烟卷戳到了小狗的脸),假如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顿时,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有的学生说被咬的人活该,谁叫他先侵犯狗的。有的学生说狗的主人应该赔偿受害者,根据是《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伤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担当承担民事责任。此时,通过对比文中的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明晰了奥楚蔑洛夫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设置应有曲折性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发展。如果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语文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教师要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懂得如何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其效果不言而喻。

篇(11)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课堂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勇气,促使学生敢于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问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的获得进步,在学习方向上获得较大的帮助,避免出现偏差和错误。但是,如何在课堂上提问,是当前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课堂的教学情况,合理进行提问。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门较高的“艺术”。在此,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展开讨论。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运用策略

从学习阶段来看,小学语文的教学往往被忽视,但从近几年的各类教学事件来看,小学语文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课堂提问,其能够有效地打破灌输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过程中,需要有效的运用策略,一方面,需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心领神会”,并以此来不断地进步。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运用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建议在重点处、难点处进行提问。过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表现为“肤浅”的特点,有些教师是完全按照教材提问,有些教师则是随意提问,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偏差,最终的成绩也很不理想。重点处、难点处的提问,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开放,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封堵式”提问,而是在提问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已知内容,促使学生按照正确的路线去思考和解决,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巩固学生的成绩。

第二,在疑问处提问。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学生会有疑问,教师也会有疑问。此时,教师可将自己的疑问告知学生,通过学生的共同讨论来解决;学生也可以及时的向教师提问,达到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共同理解教材内容。

第三,在矛盾冲突处提问。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严格,部分位置虽然表面矛盾,但实际内容突出。此时,教师应针对矛盾处、冲突处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的挖掘学习知识点,以此来更好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较大的进步。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上的“艺术”体现,正确的提问可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相反的,错误的提问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负面作用,甚至造成学生否定自己。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当中,提问也要按照原则、方法来进行,必须要注意一些问题,避免让提问出现偏差。值得注意的是,提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某些方面是一些重要的规范,是不可打破的标准,教师不可强制性的提问,也不可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作答。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掌控好提问的密度。在一节课程的教学中,课堂的提问数量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没有时间进行提问。教师要针对课程的内容、教学难度、理解方法、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问题的数量,确定提问的方法等等,避免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第二,把控好提问的难度。小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个人能力有限,教师对提问的难度应进行掌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减少硬性的规定,要注意灵活的难度变化,避免造成提问的负作用。第三,对提问的层次性进行把握。课堂提问需在不同的时段进行,开篇提问、中间提问、结尾提问,都要按照自身的层次来进行,否则达到的效果,势必不如人意。

三、关于提问的讨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因为提问获得教学的进步,也有教师因为提问造成教学的错误和恶性循环。因此,日后针对提问的研究,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并且不断的拓展研究。本文认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答案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好的教学评价,能够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调整、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心智;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要慎重对待问题的评价,不能敷衍对付。要能够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工作,以此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信心,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主动去进行语文的学习。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展开研究,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课堂提问是完全值得深入研究的。教师应对提问的方法、难度、层次、方向等,有效地掌握,与学生相互匹配,同时还要在多方面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此来完成师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海峰.小议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85.

[2]尉秀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5,(09):157.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