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75-02
一、前言
目前国家教育发展中十分重视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承担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幼儿音乐教育在幼儿学习中具有启蒙作用,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
对国外学前音乐教育进行考察发现,国外的音乐教育教学起步相对较早,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很多成熟的学前音乐教学法被纳入教育体系并得到推广。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也得到了重大发展。特别是90年来以来,我国确定了素质教育发展规划,受“全民学习、机会均等,促进和谐的教育”发展目标的影响,学前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学前音乐教育研究著作,但是由于时展的限制以及人们、学校认识的差异,学前音乐教育的本体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大部分学校和家长仅仅重视对音乐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育;同时随着西方教育教学方法的渗透,西方化色彩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凸显,直接影响了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下面笔者将对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现状进行梳理,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提升我国音乐教育实践提出有效的对策。
二、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现状
目前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分别为学习阶段和创造阶段。两个过程组成了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的统一发展。
(1)学习实践阶段。目前国外关于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幼儿学前音乐教师国家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音乐教育法,例如奥尔夫教学法主要侧重于提供幼儿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热情;而柯达伊教学法主要侧重于提升偶尔音乐综合学习素质,为音乐学习创造良好的综合基础。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则是关注幼儿音乐学习中肢体语言的些协调性。
但是纵观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在音乐学习阶段,我国起步比较晚,对幼儿音乐学习的阶段重视还存在欠缺,没有有效激活幼儿音乐学习积极性,我国应该加强对国外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的借鉴,为提升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2)创造实践阶段。学前音乐的创造表现为对乐器的制作方面,幼儿由于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让其在音乐上实现创造性的思维发展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乐器的制作可以锻炼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在国外,奥尔夫音乐教学中乐器是十分贵重的,但是学校鼓励学生和家长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乐器制作。目前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也逐步重视对幼儿创造性学习的认识,可以有效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模式,这样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在不断制作音乐器材的同时,发掘新的声音。
(二)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缺乏对幼儿个性化的考虑。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对幼儿音乐学前教育实施统一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忽视对幼儿个性差异化的认识。学前音乐教育中,往往是几十个幼儿组成一个班级,有1-3个音乐教师进行授课。实际上幼儿阶段是培育幼儿潜力最佳时期,这种统一模式的音乐教学并忽视幼儿内在的主观需求性,直接影响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绩效。
(2)学前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化。所谓单一化是指采用一种模式,僵硬不变。例如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是不变的,教材选择完善是根据学校历年教务处管理制度。实际上这些教材内容与幼儿发展极其不吻合。而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学校采用唱歌、欣赏、韵律活动等三大部分,教学方法十分单一。教学方法是多变的,具有很强的技巧性,教学方法的延伸是目前学前音乐教育极匮乏的。
(3)以“教师”为中心的错位。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学生的“学”对教育教学效果影响最为显著,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教学影响,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师“教”是主流,特别是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心智发展还没健全,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主体控制地位,实际上学前阶段的幼儿依然是学习的主体,学前音乐教育中应该积极为提升幼儿学习兴趣,激发音乐学习热情为目的,还可以创设情景,对幼儿音乐学习进行诱导。
三、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改进的对策
(一)考察幼儿音乐学习个性化差异,制定符合幼儿自身特点的学前音乐教育实践计划和目标
幼儿的音乐潜质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幼儿对音乐、舞蹈十分敏感,听到音乐以后肢体等就十分灵动,但是有的幼儿对音乐的渴望程度低,兴趣不大。并且学前音乐教育中,幼儿学习和创造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应该根据幼儿个性化差异,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幼儿发展的学前音乐教育目标和计划。
幼儿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授予者,对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具有最直接的实施权,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与幼儿的接触,感应幼儿对音乐的渴望度,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通过建立档案、日记等形式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的对比,通过幼儿感应、记忆、表现等特征,对幼儿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特征的幼儿实施不同的学前音乐教育目标和计划。
(二)实现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促进幼儿学前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根据我国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经验来看,多元化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幼儿学前音乐教育也应该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
(1)弹性选择教材,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求。教材是幼儿学前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材料,什么内容的教材对幼儿产生什么样的知识架构,学前音乐教育中,教材的选择应该是弹性化的,选择的依据是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例如教材可以简单、易懂,也可以含蓄简约。甚至幼儿教材可以反复使用,只要教材符合幼儿在学前阶段的知识架构所需就应该进行有效利用。
(2)弹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内容,大多数学校进行唱歌、欣赏、韵律活动等三大快。实际上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多变的,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在三大快主要教学内容基础上可以进行有效的延伸,例如音乐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学习兴趣,还能创新音乐教学样式。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践
(1)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音乐教学模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学前音乐教学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中,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并将其运用到各种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幼儿心智的健全和成长。
(2)为幼儿音乐学习创造“学以致用”的情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是在一定是文化背景下完成的,这种文化背景赋予了学生受到教育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中,学生将学习的内容融入情景中,给予新架构知识的某种意义。因此在幼儿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为其创造“学以致用”的情景的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巩固新知识,提升教学绩效。在现实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应该积极利用班级音乐比赛、音乐会等模式,为幼儿音乐学习创造“学以致用”的情景,从而实现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幼儿新知识架构的情景塑造。
(3)引导幼儿加强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反馈。反馈实际上就是将学习效果传递给教师,教师通过信息进行教育教学的总结和反思。目前大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均不重视反馈这一信息传递过程中,完全关注与自己的“教”,对幼儿“学”的反馈信息认识不足。这就要求学前音乐教育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反馈信息的关注,通过幼儿表现、咨询等方式,积极将反馈信息贯穿于教学中,优化自我教学。
四、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改进的对策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承担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幼儿音乐教育在幼儿学习中具有启蒙作用,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对国外学前音乐教育进行考察发现,国外的音乐教育教学起步相对较早,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很多成熟的学前音乐教学法被纳入教育体系并得到推广。但是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相对不成熟,并存在教育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缺乏对幼儿个性化的考虑,学前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化,以“教师”为中心的错位。本文针对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改进的对策,考察幼儿音乐学习个性化差异,制定符合幼儿自身特点的学前音乐教育实践计划和目标;实现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促进幼儿学前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弹性选择教材,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求;弹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幼儿学习兴趣,还能创新音乐教学样式;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践,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幼儿音乐学习创造“学以致用”的情景,引导幼儿加强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反馈。
基金项目:2013年度甘肃省教科所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反思”,编号:GS(2013)GHB0843
参考文献:
[1]孙鹏.走出学前音乐教育的误区[J].中国音乐教育.2013(09):7-9.
[2]李成.幸运但不幸福的乐宝宝――家庭音乐教育误区分析[J].家庭教育(幼儿家长).2014(02):7-11.
[3]李晋瑗.关于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2014(05):90-96.
[4]于洋.试述学前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6):56-57.
[5]王绍灿.浅谈儿童音乐素质教育[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4):12-14.
[6]黄鑫.奥地利幼儿园重视音乐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02):34-36.
[7]刘欣欣.少儿音乐教育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4):45-46.
关键词:
音乐教育;中小学;现状
多年来,音乐虽然始终贯彻于学生的学习阶段,但是教育界对其的重视程度依然没有进展,几乎是把音乐课程当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这就造成大多数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相应认真对待的态度,而老师们也没有将音乐课程和其他教学课程放在一个等量齐观的位置进行教学,实际上这是教育界的滞后表现,不仅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教育体系来说,也不利于其全面发展,接下来本文将针对赣州市的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国内外音乐教育现状对比
在和我国对音乐方面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相比,国外显然一直都处于比较领先的状态,不管是研究还是已经取得的成果,国外在对学生早期阶段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以及音乐能力的培养始终优于我国,音乐教育在国外被看做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利器,不仅能够有助于他们情商的培养,在个人品质和文化环境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在当时,我国只是把音乐看成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副业,并不存在陶冶情操、提高情商等方面的认知意识,这就造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和国外的音乐差距始终没办法被补齐。美国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已经提出音乐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甚至是比语言对话还要真实的存在的想法;而英国则是明确的将音乐鉴赏、表演和作曲列为中小学生音乐能力的考察要求,因为相比之下,国外始终都是把除了学习能力以外的一切能力看做是衡量学生素质和基本品质的一个标尺,从中不难看出,音乐所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
二、赣州市中学音乐教育的调查现状与分析
1.赣州市中学音乐教育背景。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教育界就已经明确提出:“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教育方针,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上就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而美育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和其他三者并驾齐驱的,该教育方针的存在,不仅给音乐的重要程度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同样也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学生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在物质层面取得了不断进展的同时,素质教育也在齐头并进,而音乐课程和之前相比,被忽视的程度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到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方面已经基本步入小康的前提下,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到了精神层面的锻造上,而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发展更是势如破竹,我国中小学教育学科在关于音乐研究上不断进行各类深入探讨和交流,每年关于音乐研究的更是达到了数以百计的程度。作为国家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先行者,多年来教育领域上成绩斐然,然而尽管如此,在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相对来说就显得相对不容乐观,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一个缩影所在,虽然我国已经在音乐教育方面相较之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这就导致了音乐教育处在一个尴尬而又不受重视的地位,如何尽快改善这种局面,是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
2.赣州市音乐教育的开课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赣州市的音乐开课情况良好,每班每周都能保证拥有一节音乐课的时间,这是一不错的现象,然而仔细调查就会发现,虽然在开设课程的设置上没有明显的问题,但是音乐课程却时常出现被其他主课比如语文、数学和英语占用的情况,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各班的竞争压力比较大,此外,又存在毕业班的升学压力的影响,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应试教育中对主学科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音乐教育,这也是为什么音乐教育的发展一直比较滞后的关键所在。
3.赣州市音乐教学设备的配备情况。
目前为止,赣州市在音乐教学设备的配备程度方面依然和国家所做的硬性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一些重点学校在音乐设备的配备方面比起普通中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资源配置方面不存在明显的问题,但是从这些教学设备的使用情况来看,他们的使用率并不高,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大型演出和重要赛事上以及给音乐特长生使用,在平常上音乐课期间,教师一般都是以口头作为宣讲的方式,没有进行其他乐器的辅助教学,而从普通中学中的调查研究情况显示的结果来看,他们甚至连专业的教师都没有配备好,这些现象不得不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大大了打了个折扣,同时也对整个教学进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关于改善赣州市中学音乐教育对策
1.大力提高全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目前存在的状况来看,首先应该提高公众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同时,还应该认识到音乐教育是整个教育界最基础的存在,必须引起各方人士的注意和关注,除此之外,中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发展最关键的阶段,在此期间音乐的存在能更好的将学生的品质和能力进行好的锻造和培养。
2.加大赣州市音乐设备的投入。
之前所说的赣州市存在音乐设备硬性条件不足的现象,其实这是我国目前音乐教育的一个缩影,加大音乐设备的硬件投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对教学进度也能起到好的推动作用。
3.提高赣州市中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由于师资力量的原因,导致赣州市在音乐教育的传承方面和其他学校相比处于明显的下风,因此,注重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不仅有利于提升音乐教学水平,对于音乐教师资源潜力的开发以及后期师生之间关于音乐方面的互动也有很好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学生学习阶段的初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为止在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上我国和国外相比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同时赣州市又作为相对偏远的城市,在音乐师资和资源配置方面也稍显不足,但只要继续全力构建一个音乐和学科共举的局面,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进步。
作者:陈和林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两天的会议议程包括:专家主旨发言、圆桌会议、博士论坛、研究生论坛四项内容。会议讨论的主题包括:
一、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为背景的多元社会环境下,中国的音乐教育者应该怎样看待音乐教育所具有的新的意义?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玛丽・麦卡锡(Marie McCarthy)教授为与会者介绍了国外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在其主旨报告《变迁世界中的音乐教育哲学:新视野与未来发展的方向》中麦卡锡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音乐教育哲学成为音乐教育的宣传、政策的主要知识来源。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基础已经得到扩展,一些学者开始从多元学科来寻找理论的支持,这些理论包括了心理学、女性主义、音乐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流行音乐的研究。针对这种新的研究趋势,麦卡锡提出当今音乐教育哲学要研究的五个问题:(1)音乐教育者怎样理解音乐的意义?(2)“认知”音乐意味着什么?(3)今天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是如何被重视、被宣传、被倡导的?它们的基础是什么?(4)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到底是“谁”的音乐?(5)从伦理的角度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才是“好的”音乐教育?以此提醒当代音乐教育者将他们听赏和看待音乐的方式重新概念化并考虑音乐存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复杂性。麦卡锡所介绍的国外音乐教育哲学的新趋势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音乐教育无疑具有启示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音乐教育哲学作为本研讨会的主旨议题之一,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参会代表们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对基于中国音乐教育实际情况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做了深刻的分析。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理论化、系统化认识的总结,是特定社会和历史中的产物。西方的音乐教育哲学与中国传统的“乐教”哲学的关系何在?中国传统“乐教”哲学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有何启示意义?如何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贯通中西?这些问题正是探索本土音乐教育模式的关键,也是本次会议的目的所在。管建华《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一文以社会文化哲学、民族文化哲学、历史文化哲学为基础来探讨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的关系;该文尝试汇通中西哲学,提出建立中国文化哲学为基础的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周凯模《中土“乐教”哲学与民间音乐传承》提出中国自古就有基于中土宇宙论的乐教哲学体制,在近代引进西方教育分科体制后,中土“通才式”的教育体制断裂,中土优秀的乐教思想被忘却。而在民间“乐教”思想中,却依然坚守着中土“天人合一”的哲学精髓,是对古代优秀乐教思想的延续,因此对于中国民间乐教传统的丰富资源的调查研究任重道远。代百生《音乐美育: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主线》中认为以“美育”为发展主线的中国音乐教育思想既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审美”与“美育”观念的吸收,也体现了中国儒家礼乐思想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提出正确认识音乐美育的内涵,将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在该论题中,“审美”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与中国音乐教育实践的关系尤其受关注。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王州《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刘倩男《“审美”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实指向》等文章,都以中国音乐教育实践为现实背景,对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审美”和“实践”两种范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
此外,从哲学层面进行理论研究的还有张业茂《“音乐教育”的语形、语义与语用――对“音乐教育”的语言分析》、朱玉江《从交往理论看音乐教育实践哲学》、韩忠岭《两种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的哲学诉求》、柳良《对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若干思考》、姬晨《兼容并蓄・相得益彰――从课标修订管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等文,这些探讨对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三、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代表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分别从学校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传承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传统音乐民间活态传承的方式等问题。
学校作为专门、系统的教育机构,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当下学校中的传统音乐教育处于何种地位?如何推进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本次会议的代表们分别就不同层次学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提出了当前音乐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为重视与衰减并存。提出今后应重点加强本科阶段的传统音乐学习,同时各院校应展开与传统音乐教育相关的学术活动,营造浓郁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情与学习兴趣,把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的层面。谢嘉幸《传统音乐教育――从理论思考到实践探索》以自己亲身的实践与研究“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为例,提出建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既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多样化的保护与开发,又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学校教学资源,同时有助于沟通多种类型的音乐教育。陈雅先《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提出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对于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传承的重要性在于:调节、维持高校音乐活动主体的群际关系,促进校园岭南传统音乐活动正常开展,并提出营造校园文化生态的具体途径。刘瑾《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的梳理与思考》认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支撑、互为依存的关系;只有尊重民族和文化的个性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交往,才能生成国际性。
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传承的手段,是延续地方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如何推进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并在音乐教育中延续民族精神?围绕民间音乐传承主体在地方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及民间音乐传承的方式对于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代表们各抒己见。马达《民间学术团体在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以广东省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为例》论述了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在当地广东汉乐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并以实地田野工作考察资料的论证,指出在当今市场经济时期发挥民间学术团体的作用是保护和传承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策略之一。郭大烈、黄琳娜《利用儿歌民谣教学传承纳西族语言文化》论述了面对纳西族语言和传统东巴文化面临消亡危机,自1999年以来,两位作者在家乡古城丽江创办东巴文化传习所的经历,他们用自己的租屋建盖传习所校舍,利用纳西族传统儿歌、民谣在小学里进行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教学,传承优秀东巴文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张天彤《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模式研究――以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承为例》根据其多年来的田野工作实践,总结出5种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渠道、两种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方式、4种民间音乐传承人。
此类的文章还有袁静静《文化转型下潮州大锣鼓的变迁与发展――潮州大锣鼓的田野考察与分析》、曾璐莹《大埔广东汉乐的活态存在与传承中的文化自觉》、焦皓华《广东汉乐声音景观评价与大埔汉乐文化区域的形成》、邹)姣《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潮州大锣鼓声音景观研究》等。
四、从不同视角关注中国音乐教育与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
除以上论题,参会代表还从不同视角对中国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给予关注。如李岩《淬本而新――文化退潮现象研究》中,从近代史研究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近代诸方家如康有为、梁启超、曾志、李叔同、沈心工、王光祈等人与此相关的音乐言行,提出这些人物的所谓“落后言行”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性。潘妍娜《建国初期至“”前(1949―1966)潮州大锣鼓的发展与变迁》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以潮州市民间乐团为个案,叙述了潮州大锣鼓在建国初期的发展与变迁。仲立斌《广州粤剧传承与现状调查――以城市民族音乐学的视角》通过城市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生长在广州这一特殊社会文化语境城市中的传统乐种粤剧进行了考察。柳进军《在田野与乐谱间踱步》以一位作曲家的视角,讲述了其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改编与创作的心路历程。
此次会议对于音乐教育哲学和传统音乐教育问题的探讨,有益于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方面,能够客观地关照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当今音乐教育的现状,批判性地思考西方各音乐教育哲学流派,同时对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进行了思考。在传统音乐教育研究方面,对从社会渠道的传承到学校渠道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大量的田野工作,归纳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从理论层面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进行了思考和论证。
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首先,现阶段,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强调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以书本为主,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从高等师范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整体专业素质水平低,也就影响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其次,高等师范院校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内容很有局限性,理论性太强,这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受到了很大的约束,所以他们在以后教育孩子们的时候也是运用比较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大大抑制了孩子们的天性,不利于孩子们创造力的培养。最后,高等师范院校为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里面缺乏对幼儿心理学知识的讲授。因为幼儿是特殊的群体,他们特有的心理状态会阻碍他们学习音乐知识,但是假如能够了解并利用好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学习音乐。
二、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对国外四种音乐教学方法的借鉴和应用
国外四种音乐教学方法有着共通的地方,我们经过分析和研究,将这些共通的地方总结出来,通过对这些精髓的借鉴,很好的应用在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提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会成为学前音乐教育的老师,他们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扮演着和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学习效果。所以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让他们在学好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更多的能力。对这些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要以提高他们对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为基础的,他们只有重视学前教育教学,才能在学生的过程中主动去提高自身的能力。达尔克洛兹和奥尔夫是创造了四种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家中的两位,他们的教学方法就体现了他们对学前音乐教学的重视。他们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调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给幼儿提供一个合适他们的方法来学习音乐。
(二)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和抹杀,所以他们的思维会被模式化。但是音乐是有灵性的,被束缚的思维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领会音乐的内涵和价值的。这样的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都不到位,怎么能引导好幼儿呢?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法注意到了这一点,它的方法是符合孩子们的特点的,他认为孩子们的思维正处在最活跃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特点是孩子们独有的天性,所以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侧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不为孩子们设定任何的约束,让他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音乐,用音乐表达自己。所以我们也要注重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发挥自己得想象,培养孩子们得创造力。
(三)在课程中增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中很少涉及到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把握幼儿的心理状态是能够教好幼儿的一大前提。孩子们顽皮好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有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孩子们的的心理想法才能有针对性的去教育他们。达尔克洛兹和奥尔夫在这一点上也有同样的见解。他们的学前音乐教育法就是从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出发的,倡导保留孩子们的原始天性,引导他们去用音乐表达自己。并且通过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好动的特点,创建出了很多趣味的音乐教学法,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所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和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采取更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幼儿。
音乐教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来自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总结音乐教育实践过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音乐教育实践。它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使它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它又是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音乐教育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具有漫长的历史。伴随着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就有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出现。现代音乐教育学,它的母系统音乐学和教育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均创始于19世纪。1863年德国音乐学家F.克吕桑德(Friedrich Chrysander,1826―1901)所编《音乐学年鉴》被视作西方近代音乐学的发端。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其边缘学科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创造了条件。音乐教育学与近代教育学发生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极为相似的,大致经历了“教”之法――“教”之学――“教育”之学――“教育学”等阶段,才形成“教育学”的初步格局。现代音乐教育学形成年代其说不一,一般认为是20世纪逐渐发展形成的。
在我国,伴随新学制而产生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1897年清政府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课程。1904年清政府明令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授法”。1907年中、小学正式设置了音乐课程,定名为“乐歌”、“唱歌”课。前后,我国各科教学法课程建设得到了发展。先生的“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主张,推动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1922年的“壬戌学制”,采纳了陶行知先生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一字之变,说明学科教育研究注意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是学科教育研究的一大进步。当时,我国一些师范院校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其中包括“歌唱教学法”课程。仅从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1923年6月4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1932年10月)、《修正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1940年9月),就可以看出当时音乐教学法研究的水平。例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第四款规定的“教学要点”就有25条之多,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
1939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施行要点》,正式将课程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目的在于纠正师范教育中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教材研究的问题。1946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进一步明确规定分科教材教法是专业训练科目,并对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在此期间,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国外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相继写出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如:《怎样唱?怎样教?》(刘良模)、《新课程小学校音乐科教学法》(胡敬熙)、《音乐教育通论》(贾新风)、《音乐教学法》(陈仲子)、《小学教师应用音乐》(朱稣典)、《儿童唱歌表演法》(高梓)、《小学教材及教学法》(赵廷为)、《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缪天瑞)等。
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1950年8月颁布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明确规定《中学教材教法》为该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此外,还规定中等师范必须开设小学教材教法课程。1952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印发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对开设此课做了明确规定。1957年教育部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教学内容被规定为:“了解中小学教材内容和编辑原则,熟悉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使用教材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是《中小学唱歌教学法》(鲁美尔主编,陈登颐译,1955年)。当时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唱歌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及程式化的五段教学模式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段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偏重于具体教学经验的介绍或信息的传播,其研究领域偏于狭窄。
党的以后,学校音乐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蓬勃地开展起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学门类下将“教材教法”研究定为二级学科,确定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地位。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年12月在高师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上确定高师开设《中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1986年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1986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6―2000年)》,这就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1980年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著作。其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张芳瑞、李泯、杜光编著,1981年)、《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王克、杜光,1984年)两部书分别被中师、高师选用为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用书。与此同时,国外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传播。一些有影响的国外音乐教育书籍被翻译或出版,如美国音乐教育家默赛尔(James L.Mursell)与格林(Mabelle Glenn)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章枚译,1983年)、美国学者洛伊斯・乔克西的《20世纪音乐教学法》(陈平译,1988年)、迈克尔・L.马克的《当代音乐教育》(管建华、乔晓冬译,1991年)。此外,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连续举办了七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对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有巨大作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国家和地方性音乐教育专刊的创办,以及全国性音乐学术刊物音乐教育专栏的设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创建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几十年,是我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积累、酝酿、准备时期。
1. 近十几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学科的新发展,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国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法体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想,转变了音乐教育观念,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准备了思想基础。
3. 蓬蓬勃勃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锻炼培养并形成了一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队伍,其中有一批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研究并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与修养水平的学者,成为音乐教育学构建的组织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出版有关音乐教育各种问题研究的文献为数不少,尤其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相关内容的文献更是不胜枚举。但是突破以往音乐教材教法的局限,拓宽和深化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范畴,着力探索音乐教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规律,从宏观上研究音乐教育理论,向音乐学科教育学发展,仍然亟待加强。音乐学科教育实践呼唤着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1986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和对音乐教育学体系和结构的设想方面的文章。如《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简介》(万庆华)、《音乐学学科介绍》(何乾三、罗传开、张前等)《音乐教育学构想》(曹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廖家骅等)。1988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酝酿艺术教育科研课题时,再一次提出进行有关音乐教育学研究问题。同年年底,由曹理负责组织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1989年8月此课题被列入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阶段研究课题。课题组以横跨全国七省市的高师担任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师为主要成员,先后组织了五次课题研讨会,撰写了近40万字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主编,199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为了组织起来,更有效地、更系统地进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1990年12月,以高师教师为主成立了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
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的成立,实现了我国学科教育研究的一次飞跃。从1990年至2004年,14年来,音乐教育学学会与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了协调效应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1. 组织了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多种学术活动。基本上坚持了年会制度,进行专题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紧紧围绕本学会发展的目标展开,主题更加集中,研究的问题更加专门化,研究的方法更加灵活,注重实效。如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课程建设研究、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等。
2. 集合了学术研究的队伍。这个学会的成员以高师或其他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为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共同语言”较多,在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上比较有特色。学会成员,从开展课题研究时只有两名副教授,发展至今在238名会员中,已有教授32名,副教授85名,两项之和占会员总数49.2%。其中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或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具有独立完成音乐学科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承担了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并能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如国家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项目“普通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分为三个子课题:“中国当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实践”,课题负责人姚思源;“中国近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负责人伍雍谊;“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曹理。音乐教育学学会的一些成员分别参加了以上的三个课题研究,课题成果以丛书形式体现。现已出版的外国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分别有《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1999年)、《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1998年)、《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1999年)、《苏联音乐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魏煌、侯锦虹,1999年)、《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1999年)、《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1999年)、《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2000年)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2002年)。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主编为曹理。
3. 加强了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在第10届年会上围绕“21世纪全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总结过去,展望并规划未来。出版了提供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本课程的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学科教育学。如《中学音乐教学论》(郁正民主编,尹爱青、王昌逵副主编,1992年)、《中学音乐教学法》(邵祖亮主编,徐绪标、张荫尧副主编,1993年)、《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1993年)、《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曹理、缪裴言主编,1995年)、《音乐教育学》(刘云翔、魏煌,1990年)、《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2000年)等。
(一)电子音乐的定义
广义上的电子音乐(Electronicmusic),指的是用电子设备、乐器或是电脑软件制作手段制作出来的并加以修饰完善的音乐。严格说来,电子音乐作为科技发展的见证,无论是作曲还是演奏,都体现了技术与音乐的相辅相成。电子音乐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电子合成器以及电脑等设施所合成的电子声响,这类音乐是完全用电子科技手段所合成的音乐;另一类是采用取样设施、话筒、音效设施,应用录音手段加上声音效果处理,用于现场表演或录音传播的音乐。这类的音乐多用现有的声音素材,以电子设施加以处理制成电子原声音乐。当今的电子音乐很多时候两种元素兼有。
(二)电子音乐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运用的起源和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于1984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室标志着电子音乐传入中国,北京大学在1987年也成立了音乐声学与电子音乐研究室,由于缺乏技术的支持这些先驱尝试不得不终止。而武汉音乐学院刘健、吴粤北两位教授,于1987年首先开设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进入了专业教育阶段;1993-1994年间,中央音乐学院张小夫教授创建了“中国电子音乐中心”,开设电子音乐作曲等专业;上海音乐学院吴粤北教授创建了音响工程系。2002年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大艺术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则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步入正轨。高等学校电子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2004年起,各省逐步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分批进行电子音乐技术培训纳入教育改革内容规划,并列入教师业务考核。
二、电子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与研究能力不强
作为新兴的音乐教育学科,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几所专业音乐学院有能力培养电子音乐专业方向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这就导致基础音乐教育阶段,具有电子音乐教育能力的教师非常稀缺,而教师力量紧缺的问题是限制中国电子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换句话说,培养具有电子音乐学科专业素质的教师已经成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而由于电子音乐设备价格昂贵导致硬件设施薄弱,电子音乐类课程的知识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滞后,无法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些客观因素也同时严重制约着学科的教学效果与能力。
(二)教育观念和体制僵化,交流和沟通严重不足
发达国家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是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和灵活的教育机制,而我国电子音乐教育要想在基础教育领域发展壮大的关键也在于教育观念和体制的革新。近年来,随着电子音乐的发展,电子音乐课程的设置和投入也在不断加强,国家对于电子音乐学科越发重视。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弱,许多学校对于电子音乐专业的发展缺乏全方位的认识,这就极大地阻碍了这些学校的专业发展。例如,专业院校课程设置单一,不能兼顾到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学生一但学习某一专业之后,就很难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能力发展失衡。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合作,这也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薄弱之处,严重影响学科的建设。
三、电子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智能音乐程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包括智能自动伴奏软件与乐谱制作软件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音乐教学基本教学内容之一是歌唱教学,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其他教学内容也大多是配合歌曲进行的。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动伴奏软件任意调节速度和移调,满足课堂教学中的不同需要,让学生跟着软件视唱识谱,然后学唱歌词,熟练后,调节至正常速度,学生可跟着伴奏演唱歌曲。在教学中用智能自动伴奏软件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和声、乐段、乐队声部、各种音乐风格的认识。由此可见,利用智能自动伴奏软件,可以方便直观地再现音乐瞬问,操作比较灵活,有利于歌唱教学中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使过去只有教师才能使用的乐器,在中小学音乐课堂逐步得以普及,这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乐谱制作软件能以视频和音频同步的方式让曲谱发声,让学生们在听、看、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独奏、合奏等多种演奏的形式,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枯燥的音乐基础知识,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学习音乐。
(二)数码电子产品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在电子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将数码电子产品引入音乐课堂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意识的想法。电子产品的优势在于其轻便小巧,方便携带,易于操作。此外,用电子产品还能下载使用许多现成的教学应用软件,学生可以通过数码产品聆听音乐,欣赏舞蹈,甚至还可以动手操作进行乐曲的编配,进行电子键盘演奏。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减轻了教师教学的压力,使得教学更加方便,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创作的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音乐学习的兴趣。
四、电子音乐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发展建议
电子音乐从根本上来说是顺应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因此,要实现电子音乐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出符合21世纪的具有科技创新理念的综合型人才,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就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电子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辅助手段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更多的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因此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是当今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类音乐,而音乐课本上的内容明显不符合学生对于音乐的追求,学生迫切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学习符合时代潮流的音乐。而多媒体设备和电子音乐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丰富多彩的乐曲,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谱、视奏、视唱的能力,丰富教学内容,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素质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借助国内外交流合作,建设更加强大的师资队伍
针对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的现状,我国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来改善国内教师培养的滞后局面。这种交流合作主要体现为:一是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重要的策略,鼓励青年教师留学和出国进修,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经验与优秀教学思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二是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进行创作研究方面的合作,增加我国电子音乐的创作经验,在合作中融会贯通国外模式;三是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力度,多方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和人才,对我国的电子音乐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这是发展我国电子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电子音乐作为我国的新型专业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尽力做到立足自身,寻求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三)集中社会力量,促进电子音乐基础设施的发展
电子音乐因其设备的特殊要求,所以世界各国在发展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我们要想普及这个新兴的在中国相对而言对人们比较陌生的专业学科,必须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支撑;同时因其实用性强,电子器材昂贵,教学环境依赖性大,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就要有意识地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地进行专业配置,正确地进行教学导向,使其真正的把教学价值完全发挥出来。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传统的循规蹈矩的音乐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多受教育者的审美需求,因此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是必然的。电子音乐教育对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电子音乐起步晚,基础薄弱,但是只要我们端正教育理念,开拓创新,结合实际情况稳步前进,相信未来我国的电子音乐教育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而电子音乐教学也会使基础音乐教育不断丰富与完善。
作者:谢婉洋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文舟.中国电子音乐教育需强力推进[N].音乐周报,2006-07-07(06).
[2]徐美玲,李沁遥,舒晓春.我国计算机音乐教育研究[J].民族音乐,2005(2):37-38.
面对我国社区由于经费欠缺导致专门的活动场所、社区音乐教育音响设备等音乐基础设施物力资源缺乏这一现实,社区的演出团体、群艺馆、琴行、音像店及多媒体教室都可成为社区音乐教育的硬件资源。因此,要与地方结合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在不断完善自身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对社区内存在的一切物质资源等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重视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广大民众参与到社区音乐教育当中来,多途径、多渠道的加强音乐基础设施建设,注意将社区音乐教育的实效性与前瞻性统一起来。随着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社区音乐基础设施资源缺乏这一现状将逐步得到改变。可根据本社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具体的人、物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组织同本地区实际相结合的音乐文化活动,办出特色和亮点。如有些社区的文化广场,可以有计划地播放中外音乐,使人们在广场游玩和休闲时受到音乐的熏陶。创造和建设社区音乐文化,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促进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师资素质
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是社区音乐教育教师的主要来源。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教学质量的保障由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决定。社区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扩大社区音乐教育志愿者队伍。建立鼓励措施,选拔社区内现有的音乐专长人才,如师范学校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党团员和音乐学院的教师等,可鼓励其加入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社区要通过选拔已有的音乐人才,并对他们加强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的培训,充分发挥其才干,使他们成为社区开展音乐艺术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
其次,聘请专家加入社区音乐教育队伍。利用社区内驻地音乐院校、高等院校、文艺团体、社区学院的专业人才,选拔社区现有的音乐专长人才。这些音乐类院校和团体地处社区,作为社区辖内的单位是社区的组成部分,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提供专业方面的服务,是建设和发展社区音乐文化的主要专业支持力量。
第三,培养社区音乐专职教师。改变外请人员进社区讲课的授课模式,培养专业的社区音乐教育复合型人才。进行专业院校定向培养,广泛吸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参与社区音乐教育,解决其就业问题,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储备一定量的社区音乐专职教师。对现有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多加入与社区音乐实践相关的内容,使高等音乐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区。并且还要开设社区音乐教育专业,专门培养面向社区音乐教育的人才。采取院校定向培养,适应社区音乐发展的需要,推动音乐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开发特色课程
对社区音乐教育内容的设置要健康高雅,模式的开发要灵活多样。这样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顺利实施和发展社区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音乐教育学以塑造人为目的,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它的实践性很强,其理论体系来源于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地方高校也在音乐教育中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然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逐渐兴起,使得音乐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地方高校也逐渐开始引进多元文化教育,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措施,力求做好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当今音乐教育的趋势
由教育部主办的“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近日在河南大学落下帷幕。据悉,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国62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186名学生参加。由此可见我国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实现了大融合、大交流,音乐教育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成为音乐教育的一个新方向、新起点,这是全世界音乐教育的共同趋势。从以上现状及问题不难看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应当将多元文化教学理念纳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中,促使高校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元化发展,通过这一教学理论的运用来改善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并促进高校音乐教学事业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重视通过审美教育让人们耳濡目染地去接受美好的事物,使性格、情操变得高尚、优美。地方高校教育也采用新型的音乐教育模式,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缔造出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乐教育都可以提升学习审美的能力。
(二)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音乐内容,这为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扩大了高校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空间。我国拥有56个民族,音乐珍品浩如烟海,高校应把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融入到教学中去,在中外音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学习国外音乐,又关注本民族音乐,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高校开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优秀的音乐作品,认识到音浅析音乐教育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乐的丰富性,扩展自身的音乐体验范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体系、不同形态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及趣味性,刺激学生的兴趣及音乐感知力,切实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适应性
研究发现,接受音乐训练的儿童智商明显高于其他同龄儿童;接受音乐教育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听觉记忆。此外,旋律简单悦耳的古典音乐还能提高注意力,这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效。良好的音乐适应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鉴赏力。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生接触了世界各地各种形式的音乐,培养并增强了自身的音乐适应性,从而能更好地进行音乐表演和欣赏。
三、结语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逐渐提升。音乐教育的发展赶不上学生新的追求,所以,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应该加快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借鉴外国文化的同时加强本民族文化的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为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增彩。
作者:张小满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璇.音乐教育在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初探[J].艺术教育,2016(09).
[2]唐小捷.基于网络时代的音乐教育发展探究[J].黄河之声,2016(10).
[3]王红艳.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专音乐教育的改革思路[J].皖西学院学报,2016(04).
[4]苏广勇.远程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2016(10).
[5]邓芷晴.浅析中美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2016(16).
[6]杨晓丽.浅析基本功练习的技巧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以保山学院音乐教育学生为例[J].北方音乐,2016(16).
[7]张含星.国内线上音乐教育产品现状分析[J].北方音乐,2016(16).
[8]杜鑫.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通俗歌曲,2016(08).
[9]孔广馨.音乐学术信息检索与利用专题研究[J].文化月刊,2016(16).
[10]熊一鑫.浅谈贵州音乐教育的发展简况[J].黄河之声,2015(23).
1引言
音乐是一门艺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性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目前却存在许多不足,导致教学水平无法提高。职业院校必须重视音乐教学,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改革方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2当前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现状
2.1轻视音乐理论教学音乐教学以欣赏和实践为主,但是欣赏和实践的前提是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职业院校在招生时轻视音乐理论,导致学生音乐基础十分薄弱,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音乐实践中,从而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1]。2.2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在许多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并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大部分职业院校认为音乐教育与市场需求无关,忽视了音乐教学。在一些偏远地区,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足,导致教学课程无法顺利开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桎梏,致使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受到压抑。2.3音乐教材内容陈旧音乐教材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依据。如果音乐教材长期没有更新,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不会得到提升。目前职业学校的音乐教材没有进行定期更新,课本里面的歌曲还是一些老旧的、年代感很强的曲目,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当前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改革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职业院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平台。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当承担其为祖国育人的责任,明确自身的教学目的[2]。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作为音乐教师,应当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引导学生完成声乐教学的任务。比如,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把“能讲、能唱、能奏、能写、能跳”这“五能”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程中,教师要多设置问题,培养学生“讲”的能力;要按照学号排序,每节课让一个学生演唱一首歌曲,培养学生“唱”的能力;在乐器的练习课上,教师要进行单独辅导,培养学生“奏”的能力;在作业设置上,可以让学生创作一首短曲,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在文艺活动时,教师可以挑选班上同学组成舞蹈队,培养学生“跳”的能力。3.2加强师资建设在具体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基础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水平。首先,学校应该让校内专业知识能力最强的人作为带头人,带领其他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其次,学校要引进一批高学历的人才,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再次,学校应当支持在职教师申请硕博学位,进一步深造;此外,可以选拔校内的优秀教师出国深造,或到外校交流,把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引进本校课堂中;最后,学校要对音乐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3]。3.3更新教材内容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音乐教育必须和世界接轨。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职业教育应当注重外语教学,把国外的歌曲写入自己的教材内容中,实现中西融合,优势互补。比如,在编写教材内容时,可以把国外的“JingleBells”收入课本。“JingleBells”这首儿歌在国外广为流传,在中国也有很大的知名度。作为一首儿歌,它曲调轻快,内容简单,便于学生学习,并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圣诞节的欢乐氛围。在音乐的配图上,可以选用平安夜的雪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激发学习热情。3.4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院校的音乐课应该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使课堂活泼有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4]。比如,在选择歌曲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学生耳熟能详,又体现时代感的作品。教师在课前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如果班级大部分学生喜欢听邓紫棋的歌,教师可以选邓紫棋演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等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练唱。学生练习自己偶像的歌曲,能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再如,教师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即创作能力时,可以提供一段小的主题旋律,让学生进行继续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实现学生“作曲家”的梦想。
4结论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职业院校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音乐教育者们应当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应当加强音乐教育的师资建设,使本校的教学内容面向国际,满足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专业的音乐人才,推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柯国凤.浅谈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品牌,2014,(12):198-199.
[2]庞杨.职业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课程体系现状及其改革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6):48-49.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027-1.5
一、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逐渐受到重视。而国外很早就高度重视并专门研究中小学及幼儿音乐教育,甚至许多国家已形成了较为独立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像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德国(尔夫教学法)、瑞士(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这些国家的音乐教育基本都走上了正轨,他们的音乐教育体系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尚不成熟。因此,将匈牙利著名的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应用于学校音乐教育中,以期促进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此,笔者在某师范学校代课期间,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音乐意向和对音乐的态度(相当于普通学校的高一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并不乐观。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绝大部分学生喜欢音乐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了解到98.2%的学生喜欢音乐,只有0.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音乐。
(二)通俗音乐的“魅力”无法阻挡
在“你喜欢什么音乐?”一题中,96.4%的学生表示喜欢通俗音乐,并经常在网络上下载通俗歌曲或去音像店购买S・H・E、周杰伦等通俗歌手的磁带、CD等。只有0.6%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其原因也只是喜欢宋祖英等明星。
(三)去哪里寻找我们家乡的歌
在“你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吗?”这项调查中,基本没有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一些同学表示在电视或广播中听过,但不会唱,觉得太土,不时髦。
(四)音乐知识匮乏
在对“你认识哪种乐谱?”的调查分析中,我们了解到78.3%的学生不认识任何乐谱,小学的时候学过的五线谱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五)什么是合唱
在“你参加过合唱队么?”的调查中,91.3%的学生表示在小学、初中的时候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合唱,但通常是大齐唱或简单的轮唱形式。
三、现状原因分析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畸形发展
时至今日,我国仍然没有像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这样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音乐教学体系。究其原因,应归根于两点:一是我国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二是我国不够重视音乐教育,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音乐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具体表现为:音乐课时不够的学校增加了课时;未开设过音乐课的学校开设了音乐课。虽然学校在音乐教学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以练歌为主,过于单一,而忽略了对学生音乐节奏的训练和最基础的识谱培养等问题。因此,这种音乐教学实际上是失败的,学生不但不能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知识,更不能形成音乐审美意识。
(二)社会给予学生接触音乐的途径单一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通俗音乐、卿卿之作层出不穷,网络、电视、广播、杂志,随处可见这些所谓“青春偶像”们的身影,“超级女生”红遍大江南北,“周杰伦、蔡依林、S・H・E”让人目不暇接,令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他们无比崇拜。与此同时,我们的民族音乐被视为“老土”,古典音乐被称为“深奥”。对音乐片面的接触,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产生偏差和误区,一味追求靡靡之音。所以说社会对音乐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意识,正确理解审美和欣赏艺术美的能力较差。
四、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
1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是采取合唱为主的演唱形式演唱优秀民间音乐和原创歌曲。
2 基础教材选用纯正的民间音乐和优秀的原创作品,以做游戏、唱儿歌的方式表现出来。
3 重视儿童教育,并按照人的自然成长阶段为教学顺序。
4 基本的教学方法是首调唱名法、节奏读法、音乐速记法、手势法。对于手势法,统一使用英国柯尔文手势法。使用这种手势法可帮助儿童加深对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与调式音级倾向的理解。
5 这种音乐教育体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从而造就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年轻一代。
(二)结合我国的实际,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借鉴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
1 柯达伊教学法的特征之一是采取合唱为主的演唱形式演唱优秀民间音乐和原创歌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器乐演奏,但能够买得起乐器的孩子却很少,尤其是多人口家庭出身的农村孩子。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利用天生的最好乐器――嗓音,来克服这种困难,同时这也是普及音乐教育的一条捷径。柯达伊使用合唱练习曲进行教学,按照齐唱到简单的二声部,再到三声部这样循序渐进的顺序演唱,同时增添一些音乐素质的训练。这种合唱方法特别适合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较多的实际情况,也能充分发挥我国传统音乐旋律线条明朗的优势,克服纵向和声单调的不足。如果再加配和声写成二部、三部的合唱曲,学生们在歌唱中还能增强团结协作能力。
2 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的另一个特征是基础教材内容选用优秀的民族音乐与民间音乐。我国民间音乐像戏曲、民歌、曲艺、民族器乐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节奏、曲调、调式、结构方面都很优秀,所以让学生学习这些民间音乐,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是学生增长民族风俗知识的很好途径,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最终让“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在我国实现。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鼓励学能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才能。中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是为了使得每一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够得到开发,能够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并通过欣赏艺术而有所收获。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无论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才能或者音乐天赋,只要学生能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就可以从中受益。所以,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和少数的艺术特长生,它主要是以审美和兴趣的培养为主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上音乐课不仅仅是要学会演唱一首歌曲,学会相关的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也不全是音乐的魅力和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并且使得自己的心灵与情感受到陶冶与启迪,使得自己对音乐产生新的看法。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听赏音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音乐教育中展现自己的才能,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表演才能与创造才能,不仅让学生的情商得到提高,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当前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古代,六艺之中就包括了对音乐的学习,可以说在古代文人所要掌握的技能之中就包括了对音乐演奏与演唱技能的掌握。而时至今日,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尤其在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政策之后,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清末民初时期,只要开办学堂就会有学堂乐歌,可以说当时国家对音乐教育非常的重视。目前我国已经将音乐教育纳入了基础教育体系之中,其中初中一二三年级都有音乐课,每周为一个课时,高中一二年级也开设了每周一课时的音乐课,并且已经被写入国家的正式文件中,这说明音乐课在中学教育中有了一席之地。随着音乐教育地位的确立,中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扩展延伸,尤其是当前采取的演唱、欣赏、演奏、理论学习为一体的单元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综合知识的掌握。同时,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音乐教学经验的情况下,我国中学音乐教育采取多媒体和音乐教室结合的方法,将音乐知识分解成细小的音乐内容,以便学生掌握。
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教育也在受到新的考验,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总而言之,当前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当前的中学音乐课程仍然将传授音乐技能与音乐理论知识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忽视了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审美教育是中学音乐教育的核心,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而不应该是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只讲究学会唱歌,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这也是中学音乐教师对中学音乐教育目标认识不全面的表现,误将学会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目的,而是要将培养学生会学音乐和要学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目标。
其次,对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基础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当前中学教育的教学现状,迫于升学的压力,使得音乐教育的普及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也没有落实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之中,升学率和成绩是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当前一些中学的所谓“主课教师”经常占用音乐课的时间,甚至学生也认为上音乐课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备战考试。这种现状到目前也没有得到完全改善,致使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非常差。
最后,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地区发展不协调。在一些大中型的城市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高,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师的素质,都基本上达到了国家的要求,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他们缺乏多媒体设施,也没有钢琴等音乐教学用具,甚至音乐教师也是由其他“语数外”教师临时担任的,这种不协调和不平衡的教学条件差距,从整体上影响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进程。
三、中学音乐教育中对教师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