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8 10:08: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篇(1)

一、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述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概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中将小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课程资源、评价标准和管理模式等渗入其中,使幼儿教育变成教学化、常规化和状态化,最终使具有功利性的幼儿教育现象更加的趋势化和普遍化,进而使幼儿教育倾向产生错误。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1、幼儿教育教学观念

很多幼儿园在实际的幼儿教育教学中采用小学的教育理念作为其实践的指导思想,教师、知识和课本成为了幼儿教育的中心,将幼儿教育的最高标准制定为幼儿的智力教育。这种错误的幼儿教育教学观念忽略了幼儿的游戏和玩耍教育,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会使幼儿教育教学的效果不佳。

2、幼儿教育教学方式

幼儿在成长中最大的心理需求就是游戏和玩耍,有效的幼儿游戏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育教学应该采用保教并重的方式,并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教育教学形式和基本活动。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却是采用小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一味的追求知识的数量和学习的效果,利用小学课堂教学方式,支配着幼儿并不断的灌输知识给幼儿。

3、幼儿教育教学的时间

目前我国很多幼儿园的教学时间采用的是小学的教学时间,甚至有些幼儿园还开设了一些特色班,并布置作业。使幼儿游戏的时间被大量的侵占,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4、幼儿教育教学的课堂管理

目前我国很多的幼儿园的课堂管理制度采用的是小学制度,强调幼儿服从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和老师,甚至有些幼儿园不准幼儿随意走动,言行要通过老师的允许,在课堂教学中,幼儿要直腰挺直和双手交叉放在背后,不许幼儿在课堂上插嘴,违背了幼儿本身活泼好动的特点。

5、幼儿教育教学的课堂内容

目前很多幼儿园片面的追求对幼儿的知识传授,将小学的算术、拼音和识字等课堂内容搬到了幼儿教育教学的课堂上,很容易造成幼儿畏惧学校和厌恶学习的现象发生。

6、幼儿教育教学的评价模式

许多幼儿教育教学的评价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对幼儿成长水平的评价采用分数的评价模式,对幼儿的算术作业和写字采用打分制,并评定幼儿的图画、制作和作业的等级,有的幼儿教育还采用定期考试的方式进行对幼儿评价,这种评价模式使幼儿的个性差异受到了忽略,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影响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因素

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因素很多,家长、社会和幼儿教育内外部等因素,都是成为引起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社会家长因素

目前我国社会及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着认识偏差,是引起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的社会人士普遍的认为孩子早点学习文化知识,能比别人早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夸大的宣传早期教育的作用。同时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和那些没文化的家长,将自己的抱负和遗憾施加给了幼儿,过分的强调年幼的孩子学习知识,盲目通过各种培训和教育欲想孩子能全面的发展。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行为不但不能收的良好的效果,还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自由和快乐的成长。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政府部门因素

虽然幼儿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还是喜欢将目光投向对大学和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上,严重忽略了幼儿教育,甚至有些地方的相关政府部门没有设置专门管理幼儿教育的机构,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以至于对幼儿教育的管理职责得不到明确,最终导致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指导,从而引起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产生。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部因素

1、幼儿教育的社会功利性

营利是目前幼儿园办园的宗旨,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很多的幼儿园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生源来实现其营利的目的,通常打着承若孩子的进步和成绩,不让其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号,来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通过开设小学的识字、算术和拼音等课堂内容,来满足家长的需求,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生源,已达到营利的目的。导致幼儿不能在这种社会功利性教育下得到健康的成长。

2、幼师的整体素质因素

目前我国很多的幼儿园的为了节约成本,大量聘请一些缺乏专业技能、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非师范专业和初高中毕业生,以导致幼师的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深层次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解决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园教育观念

幼儿园的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进行,消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幼儿教育观念,将幼儿的智力、体力、感情和品德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空间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并通过一些宣传、讲座等方式来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

(二)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

幼儿教师要在实际的幼儿教育教学中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的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正确的处理好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改革教育与传统教育、幼儿发展与教育内容的关系,不要过高的估计幼儿的发展,与幼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达到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的目的,以使幼儿能得到一个健康、快乐和自已的成长空间。

(三)转变家长幼儿教育的观念

一个人的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时期,很多家长在开发幼儿智商时由于对幼儿教育缺乏正确的正确认识,通常提早给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让幼儿学习小学的写字、算术和拼音等课堂内容,家长这种错误的早期教育大量侵占了幼儿游戏的时间,严重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使幼儿的健康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幼儿教育要树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观念,不要去逼迫幼儿学习一些小学的内容,要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让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锻炼各种能力、开发想象力和启迪智慧。不要过分的强调赢在起点,这样有可能会使孩子输在终点。

(四)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力度

篇(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39-01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质量观问题是需要首先搞清楚的问题,只有对幼儿教育质量观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把握幼儿园教育的内涵,能够正确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是建立在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幼儿教育中,科学的幼儿教育质量观应该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无论是什么样幼儿教育,无论是什么地区的幼儿教育,无论幼儿教育处于怎样的文化经济环境中,开展幼儿教育都要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能够以幼儿发展为本建立正确科学的幼儿教育质量观。这样质量观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涵:

1、幼儿教育要能促进所有孩子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为某些孩子开展的教育,要能够面向每一个学生,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服务。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要进行教育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的创新选择,幼儿教育有兼顾幼儿全体需要,更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能够提供有针对新个体教育服务,要能因人施教开展教育工作,这是科学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所需要具备的基本内涵。

2、幼儿教育要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教育要能够围绕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行设置,能够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为基础开展教育,要能够全面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的需要,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制定教育活动。能够开展情趣化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孩子探究未知欲望,发展孩子的良好品质,引导孩子的良好习惯培育和健康心理,只有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才是符合幼儿需要的现代化的科学幼儿教育质量观。幼儿教育要能够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在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应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使之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创新学习具有预期性和参与性两个显著特征。那么,在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性学习。首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人的各项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尊重幼儿,使幼儿愿意参与到老师所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不能树立个人权威的教育思想,让所有幼儿都听从老师的话,应让幼儿感受到师幼之间的民主平等,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发展。

二、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是以过程质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缺乏对幼儿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评价,往往以幼儿园的硬件基础如何,幼儿园教师的的文凭如何,幼儿园所开展的年终活动质量如何等等,对幼儿教育教育质量进行评定,这种评定是不全面,不合理的。其实幼儿教育质量观要能够真正以过程质量为核心进构建,这种教育质量观才是合理而科学的。在幼儿教育中,要重视过程质量,重视生成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能够积极构建起以“幼儿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教育体系,家长学校共同参与对幼儿的教育工作。能够关注教育过程,对教育过程进行积极研究,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情况进行动态化衡量,通过过程考核教育质量情况,这样的才能真正促进幼儿教育的有效发展。以过程质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质量观才是科学合理的质量观。

三、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是动态发展的多元化的发展质量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要规格、类型、层次需要的标准是日渐多元化,对人才个性需求更为多样化,对学生需要的标准也在动态发展中有所变化,因此,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观也应该是动态的、多元化的。

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应该是具有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幼儿教育质量的衡量都不能用统一的不变的标准。幼儿教育质量观要能够与时代主题相适应,能够在不断变化中凸显出时代的需要。其实,幼儿教育质量和水平都是相对的,只有在特定时期,特殊地方,在特殊环境中,最适合社会需要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才是科学的最好的幼儿教育质量观。

四、动态多元背景下幼儿教育质量观所存在的认识偏差.

1、忽视幼儿教育质量不高的客观问题。我们知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幼儿园教育质量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的。但是对于同一地区,同一类型,同一档次的幼儿园教育,他们的教育质量应该处在相对统一的水平上,如果低于这个水平,则是幼儿教育质量不高的表现。但有些人借口幼儿教育的多元化动态化需要,忽视这种质量上的客观差异,是对幼儿教育质量观的认识上的偏差。

2、忽视幼儿教育质量标准。在幼儿教育中,有一种对教育质量标准考核的评价目标。这个目标是对教育质量考核的基本标准。然而,在幼儿教育中,如果过分强调幼儿教育质量的多元化需要,而忽视最基本对于幼儿教育目标,则会导致幼儿教育质量的滑坡,幼儿教育会处在盲目状态中,必将造成幼儿教育的失败。因此,忽视幼儿教育质量标准,盲目追求所谓的多元化的幼儿教育,这种认识是不可取的。幼儿教育一定要坚持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以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为基础开展教育工作,才能实现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

总之,要实现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健康、和谐、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建立科学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观,能够以此为指导制定幼儿教育方针路线,设置幼儿教育活动,开展幼儿教育工作,这样,幼儿教育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才能在科学质量观引导下,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

篇(3)

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力、促进幼儿心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高效的美术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作用,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不断探索的方向。

1 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定位的认识

正确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把握其定位方向,是我们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从近年来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文件,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2)通过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引导幼儿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人格健全和谐地发展;(3)通过对多种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对这一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刻,比如忽视了孩子们的创造力的培养,在无形当中抑制了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笔者认为,美术教育活动在给孩子们传授技能的同时,其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审美表达。绘画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绘画创作过程正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的过程。孩子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其思维、情感、创造力的表现,有着他们独特的想法。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不能总觉得“应该是怎样”,而应该关注到孩子们“实际是怎样”的。比如在绘画中画笔颜色的选择,当教师提出使用某种颜色时,有幼儿提出选用其他颜色时,教师应该鼓励其进行尝试,而不应该是限制其探索意识和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表达。所以,正确理解幼儿美术教育目标,自觉调整有悖于教育目标的教学行为,是我们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2 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1 教育方式多元化

幼儿美术教育效果如何,与教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突破单一的传统的授课模式,强调教育方式多元化,是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这就提示我们,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幼儿为本位。充分考虑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方面表现的差异,结合大多数幼儿的能力及情况,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及兴趣。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常用的观察法、示范临摹法、游戏法、构图、发散思维都应该做到恰当运用。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想法还比较简单,如果多用鼓励、赞美等方法来评价他们的作品,会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乐意去完成他们的作品。

2.2 注重园本教材的开发

随着幼儿教育教学的发展,园本教材的开发已成文当前各幼儿园倡导的重要教改途径之一。因为通过园本课程,能很好地将办园理念、本园办学特色等融入到园本教材当中。从而更好地符合了幼儿教育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园本教材的开发,其实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素材的选取和合理运用,以及其教育功能的彰显,都需要我们进行精心设计和深层次的思考。不过,从实践经验来看,目前多数园本教材的素材选取,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从乡土文化中进行挖掘。这种理念,是基于幼儿成长环境是在一定的习俗、习惯、制度之中。乡土文化是他们生活中能经历或听闻到的,因此在园本课程建设中运用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素材,有助于加深孩子们对学习内容的体验和感知。比如通过当把儿童生活地域的建筑、历史等有地缘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学习的材料,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当然,园本教材的开发,需要我们用包容的、与时俱进的心态来对待。只要是纯真质朴的,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乡土文化,都可以应用到园本课程中。

2.3 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幼儿对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性,避免评价不当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评价方式多元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篇(4)

近些年来,通过美术专业考试升入名牌或重点高中、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家长赶紧“趁早”抢得先机,不管幼儿愿不愿意,有没有兴趣,马上送去学美术,甚至有的幼儿家长开口就问老师是不是教素描、色彩,什么时候能考级等。在美术学习中,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忽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或主观上要求孩子学习好而方法不对或不适当,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一、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

1.美术教育的目的有的家长不能正确看待幼儿的美术特长学习,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名利、功利思想严重。例如,忙于帮助幼儿参加各种美术比赛,并以得奖为目标,其中一部分家长认为这些奖对孩子升学、工作很有用,是孩子成长的档案;也有一部分家长则出于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目的,把孩子的“成绩”作为向亲戚朋友夸耀的资本。最近,一位朋友对我说:“我的孩子报名上了美术班,我想让他在这方面多学点,将来说不定能成为一个画家。可是老师非常不负责任,不教他们画画,只让他们乱涂,有时上课还做游戏。”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爱涂涂画画,便认定孩子有美术天赋,于是不惜花费金钱和精力送孩子上训练班,期望孩子有朝一日在美术方面出人头地或至少有一技之长。也有些家长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在上这个班、那个班,心想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可学什么好呢?思来想去还是学美术比较实用,于是就替孩子报了美术班。家长的心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绘画技能的学习看得高于一切,认为让孩子学习美术就是为了掌握学习技能。2.美术教育的内容有很多家长认为美术就是画画,确切地说美术主要就是画画,偶尔也做手工。笔者每次去少年宫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美术课一下课,家长便焦急地询问孩子这节课老师都教什么了,孩子便从书包里拿出画给家长看,有的家长还追问孩子怎么就画了一张。如果哪节课孩子没有拿出“作品”,告诉家长这节课不画画,老师让大家观察花盆里花的形状了,或者给小朋友讲了一些画家的画,家长便心生想法,认为这节课老师没教东西,“白来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幼儿美术活动除了绘画、手工之外还包括欣赏(情感)、评价(审美)、美术品质(行为习惯),它们和绘画一样,都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从某些角度上说,甚至大于画画。美术除了绘画以外有纸工、泥工等形式多样的手工活动。泥工对孩子有天然的亲和力,喜欢玩泥土是孩子的天性。幼儿也喜欢撕纸、折纸、剪纸等趣味纸工活动,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所以,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培养孩子运用多种美术活动表现事物的能力。3.美术教育的方法有些家长不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认为幼儿美术学习也应该与其他学生的课堂教学一样规范,按照观察———讲解———操作———评价的步骤开展。家长只要看到孩子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活动,就很欣慰。其实,这些家长根本不了解幼儿,幼儿美术学习应结合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采用游戏等形式,增强幼儿的快乐体验。幼儿美术学习的环境也很重要,而我们许多幼儿家长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表现为给幼儿准备的美术用品不足,在家里没有供幼儿实施美术活动的空间。对于这一点,有的家长竟然认为画的好坏与这些无关,有没有充足的画笔、颜料,有没有优雅的环境不重要。还有的家长在孩子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中,一直在旁边指指点点或者不停地评论。有的家长在孩子活动时,不断提醒孩子注意别弄脏了衣服或者地板,甚至一边说一边收拾。这些做法使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或因为害怕“画错”挨批评而放弃绘画。4.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多数家长只知道对结果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其实是幼儿心灵活动的映射,是幼儿描述大千世界的“图画语言”,也是幼儿综合情感的表达方式。有的家长把“像不像”“美不美”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唯一标准。有的家长甚至动手帮孩子添画,以达到让自己满意的目的。孩子的作品有些在成人看来很可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如画“我的家”时,有的小朋友将家安在了树上,说自己可以像小鸟一样长着翅膀,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自由自在,很富有想象力。对孩子美术作品评价的标准应该是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充满童趣,画面丰富而富有个性。如果家长忽略了孩子这些自然的身心特征去评价他们的作品,就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审美情感。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绘画的过程非常重要,往往比结果更有意义。家长忽视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看不到幼儿绘画中的耐心、细心、创造力、想象力、行为习惯、情感表达,不懂得给予幼儿过程性评价,就会使幼儿失去快乐的体验。

二、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建议

1.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幼儿美术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直观而且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幼儿是美术教育的对象,是美术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美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任何其他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意义。美术活动也是幼儿宣泄情感的良好方式。家长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孩子观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手眼协调、审美、情感表达、行为习惯、心理、思想、乃至道德品格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美术技能,甚至还会影响到幼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除了绘画、手工、欣赏之外,还包括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家长要多引导孩子观察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增加孩子的审美体验,同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不要束缚孩子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内容,要与孩子共同分享创作的快乐,与孩子多沟通,让他们的作品受到重视。3.掌握适合幼儿的美术教育方法(1)以幼儿为主体的美术教育,要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幼儿对美术活动都有兴趣,但兴趣不会持续太久,因此,家长要了解幼儿的兴趣,发现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及时引导幼儿大胆创作。(2)以幼儿为主体的美术教育,要保证幼儿身心的自由。艺术活动是快乐而自由的,幼儿美术更不例外。家长应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美术活动环境,与幼儿交朋友,使孩子自始至终沐浴在温暖快乐的气氛中。在美术活动中,家长不要刻意追求“标准化”“规范化”,要使幼儿的绘画真正成为“儿童画”。家长还要合理安排美术活动的时间,使作画时间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规律。4.科学评价幼儿美术作品家长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幼儿美术作品的作者是3-6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充满童心、童趣、天真浪漫,身体特点是手指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手、眼、脑三者配合的不完全谐调,不可能拥有娴熟的技巧,做事也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有目的性和持久的耐力。因此,幼儿美术作品注定不可能像成人想象的那样“完美”,但却是孩子内心世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现,具有趣味性、原生态的特点。作为家长,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或有盲从的心理,要呵护好孩子心中的艺术之芽,进行科学的美术教育,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燕.开发创意美术与创建美术特色教育的行动研究[J].考试周刊,2013,(74).

[2]王琴.作品分析法对提升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准实验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

篇(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音乐教育的发展也相应地加强了动力,在规模和教学方式上也相应加速创新与改革。幼儿舞蹈教育是动作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用人体动作塑造艺术形象的美好生活体现,它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境况,也抒发了幼儿学习舞蹈的真实感情,幼儿舞蹈教育中的美育教学是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强调了舞蹈教育的美育价值观念与美育教学功能,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加强美育教学功能,是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方式,也是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价值表现形式,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建立对舞蹈教育的认识,提升了幼儿舞蹈教学的内在价值。就幼儿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进行细致分析,针对幼儿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做出认识分析与研究。幼儿舞蹈教育美育功能认识研究一、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发育,锻炼孩子的体魄幼儿期音乐与舞蹈教学是对幼儿艺术素养开发与培养的关键时期,加强幼儿本身对行为艺术的理解,必须尽快让幼儿认识与喜欢舞蹈课程,对舞蹈行为艺术产生兴趣,而且舞蹈本身是一种艺术性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骨骼生长、加强肌肉的活力、调解呼吸能力、促进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的有效运行与发展,增强免疫力。例如,课程《小燕子》之中,手臂模仿小燕子的飞行动作,可以提升幼儿的手臂力量,改善肘关节的灵活性与力量,还可以提升腿部肌肉的拉伸力。2.舞蹈教育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格情操,培养孩子的情感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而且通过不同题材的幼儿舞蹈,可以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社会以及生活的审美情趣。例如,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展现的是民俗文化之美;舞蹈《小火箭》给孩子们以科学美的启迪;舞蹈《我们去郊游》则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3.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大脑开发,培养孩子的智力幼儿舞蹈可以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力,提高对一项活动与行为的注意力,改善幼儿思维能力与记忆能力。比如,在幼儿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幼儿会对感兴趣的舞蹈动作进行观察和认真的分析,对充满乐趣与柔和的信息会进行记忆,并且会在回家之后将这些信息模仿给家人观看,有助于幼儿提高自我的自信心,或者家人的夸奖和支持,帮助幼儿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改善记忆力功能和思维能力。二、把握幼儿身心特点是开展幼儿舞蹈教育的前提条件1.幼儿的生理特点对幼儿舞蹈教育的要求由于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具有心脏收缩力差,肌肉纤维细、弹性小,容易疲劳,小肌肉群不发达,运动神经尚不健全等特点,所以幼儿舞蹈动作一般要求比较简单、自然。例如,“踏点步”“娃娃步”“错步”等舞步的动作都具有这些特点。又由于幼儿头大四肢短,神经系统和大脑发育迅速,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所以幼儿往往在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连蹦带跳。这就要求幼儿舞蹈的动作要短促有力、节奏明快,而且不断地反复。幼儿由于存在年龄不同与性格不同的现象,对舞蹈动作的喜爱也是各不相同,年龄比较小、性格比较活泼的小朋友喜欢动作灵活,力度弹性相对较大的舞蹈动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这类小朋友给予一些独特的教学指导,在动作上针对性地给出一些特别的辅导,通过韵律与节奏让幼儿掌握简单的舞蹈技巧。还有的年龄大一些的性格内向点的幼儿,喜欢一些基本上动作单一,简单化的舞蹈,可以尽情地跳来跳去,相对简单的舞蹈就符合他们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时,针对这类小朋友可以放松和活跃教学,整齐地带领他们做动作,让小朋友们一边唱一边跳。2.幼儿的心理特点对幼儿舞蹈教育的要求由于幼儿具有好奇、好模仿、好幻想等心理特点,他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喜欢拟人化的动物舞蹈,这就要求幼儿舞蹈中应多采用童话、科学幻想的题材,多采用模拟动作、直观形象性动作,充分体现新颖、活泼、生动的艺术特色,而且要求教师上课时所运用的教学语言也要形象具体。三、提高儿童兴趣教学是加强幼儿舞蹈美育教学的关键1.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是幼儿舞蹈教学的有效途径,幼儿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兴趣的培养,提高幼儿本身对舞蹈的一种学习动力,模仿的兴趣。幼儿本身其实是具有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关键是需要教师将其引导出来,利用好奇心,将舞蹈教学内容中的美育教学信息都学好,掌握好,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案例与情节,让学生了解到舞蹈教学的一些道德信息。比如,可以引入一边跳舞一边唱歌,歌曲《粉刷匠》《一分钱》,都可以在幼儿心中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评判方式与标准,让孩子们正确认识社会,利用舞蹈培养美育观。2.要把孩子对舞蹈的兴趣引导成稳定的爱好成功的舞蹈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让幼儿获得一种积极、快乐的情感,更要善于把这种兴趣引导、升华为对舞蹈的热爱。在这方面,教师能否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否掌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例如,在教屈膝蹲的动作时,大多数幼儿只是机械地蹲下、起来,做不出屈膝的弹性感觉,如果让幼儿想象着用膝盖去拍皮球,并让幼儿边拍边数,不仅可以提高乐趣,而且可以让孩子无形中找到屈膝的感觉,做起来就不再那么松懈呆板了。3.要把孩子对舞蹈的爱好保持为持久的学习动力幼儿对舞蹈具有兴趣,一些幼儿也从小时候就表现出了舞蹈的潜力与天赋,活泼与愉悦的舞蹈表演,对于一个幼儿来说足以提振自我学习其他知识的欲望,也改善了幼儿本身的兴趣观念与欣赏能力,提高了自身对舞蹈的热爱,加强了学习的兴趣与对生活的乐趣,改善了心情,也让幼儿自我意识到了舞蹈带来的快乐,积极应对生活的信心与健康的人生信念。4.树立幼儿舞蹈教学的学习价值理念舞蹈艺术的美育教育,还有另一个特殊的功能,即儿童舞蹈教育可以播洒民族舞蹈艺术的种子,此举预示着民族舞蹈的光明未来。我国各民族儿童音乐舞蹈是中华民族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美育教育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它以特有的形态描绘和表现了美丽丰富的童心世界,又以其斑斓多彩的艺术形象对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陶冶和开启着儿童的心灵智慧,同时,又通过儿童自身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快乐的舞蹈使孩子们的感情渴望得到满足,使身心得到愉悦。

参考文献:

[1]康玲霞.试论儿童舞蹈的美育教育功能.黄河之声,2012,(3):33-35.

[2]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20-122.

[3]吕璐.舞蹈教育与美育的相交功能研究.才智,2011,(8)88-90.[4]曾大地.谈儿童舞蹈教学与全面素质教育.青春岁月,2011,(7):37-39.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20872。

篇(6)

一、 对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普及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应是教育自然的连续。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分析和探讨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教育的关键在实施衔接教育中,我们应做好如下准备:①专门设计的衔接教育活动;②与衔接相结合渗透于各种学科的教育活动;③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④家庭教育的配合等。为了使专门的衔接教育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活动衔接,采取“重点,难点,分散,循续渐近,专项活动,由少增多”的做法,充分利用单元教育活动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渗透性特点,有机地选择与处理。如实践性的专门活动“今天我玩什么”,活动的目标是“学习自己制定计划活动”并能根据规则调整自己的计划,树立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教育过程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制定自己每天参加各项活动区的计划,树立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学会做自己的名片,知道在活动区计划表中插名片的要求与方法及各种活动区的具体规则,以后的活动区的具体规则,以后的活动区活动就按这些要求转化为常规执行。

有些方面通过潜移默化才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态度与习惯的衔接,我们通过日常生活来实施,如学习习惯,社会性适应等。在衔接教育中,提出“让幼儿多动手操作,充分表现能力,促进发展,激发幼儿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个别教育的原则,改变老师的教育观念,更好地帮助幼儿做好衔接准备在实践过程中,改进幼儿园系统的做法,使教育活动有利于衔接,如上课的组织过程中严格控制集体活动时间,尽量增加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时间(如每天增设10―15分钟的智力训练或操作活动),所以活动的设计,组织要满足不同层次儿童的发展需要,所提供的材料应具有可操作性,可变性和层次性,利用专门的活动区(如:数学区、语言区、智力区等,供幼儿自由活动;另外,改变部分教学常规,如增加个人值日包干区,小组包干区,每天早晨幼儿自己安排一日的游戏内容,要自己管理自己等。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关键。实现教育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孩子幼儿园的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经阶段。为能使孩子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必须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近地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渡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第四、幼儿园教育发展迅速,办园方式百花争艳,应防止小学倾向。

当前,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小学学前班,民办幼儿园等多种办园方式百花争艳,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质量,争取家长的参与;片面迎合部分小学对新生入学的智力测试;片面地理解早期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这是幼小衔接中应该防止的倾向。

第五、幼儿教育中应遵循幼儿的纯真的天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造成一些果实的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会使活泼的孩子变的老态龙钟。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主要是提高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而不是提前教给幼儿小学知识,提前要幼儿掌握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运算知识和技能。现实中的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学前班,照搬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在幼儿园中班就填鸭式学习,更有很多老师,还要留家庭作业。他们想培养智力超群的孩子,以为这样做,幼儿上小学后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却不知道,这样做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抹杀了幼儿的个性,埋下拔苗助长的祸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方式是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也是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不能泯面幼儿的天性。人的成长是在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极端重要的,是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尽管如此,我们往往忘记人的天性是人成长的内部依据,是不断成长,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中依然保持自身的根据。康德提出的“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这一命题,正础指出了受教育是人的需要和权利,然而不应理解为教育随意塑造人。教育应因人的天性而改变自身,而不是人因教育而改变本性。反之,使幼儿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超前传授,入小学扣,老师进过的内容,学生全学过,这些知识对他们没有了新鲜感,在上课时,做小动作,随便说话,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而孩子们学的知识是“夹生板”,不利于系统的学习。

因此,教育者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要有清醒的认识,应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要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重在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的顺利完成幼小过渡。

二、幼小衔接的主要对策

幼小衔接工作是基础教育系统工作中的一个关节点,应由小学和幼儿园互相完成。主要从幼儿园角度,特别是幼儿园高年级的教育实践来谈一些教育对策。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 固链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小学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游戏与学习的本质差异就在于后者有很强的任务和规则性,前者没有。所以,我们在幼儿园学前班教学中,有计划地提出活动学习目标和要求,并评说完成情况,逐步使孩子树立学习的任务意识。另外,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活动强调一些规则,让孩子们认识规则,体验规则意识,逐渐自己遵守规则,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做中学,学中恩,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早晨孩子们到校后,安排一些英语学习内容,要求孩子们主动自由地去听唱,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晨检时,让孩子们根据录音机的指令,主动拿出尽收眼底来跟读,听读,形成主动学习习惯。上课时,以主师突出的游戏活动形式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有意识的采取引导,启发等教学方式去组织活动,让幼儿对所学的内容能够总结方法和规律,主探求知识,课堂上做一些小练习,随堂功固,做适当测试,逐步使孩子们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在课外时,我们也没有完全迎合某些家长留家庭作业的要求,而是提出一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介绍一些学习内容,让幼儿回家自由学习,教师则有意识地给予鼓励和辅导,这样,对孩子的主动学习习惯大有帮助。

据我所知,有的幼儿到了大班和学前班,仍像中班和小班一样,上课时,想去喝水就喝水,想去厕所就去厕所,对上课的学习任务想完成就完成,不想完成就不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孩子们提早适应小学的需要,我们在学前班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区分上课和课间的不同要求。让他们在课间上厕所,喝水做好准备,上课时提出简单的课堂行为规范和学习任务要求,培养孩子们坚持30分钟注意力的学习习惯,进行有目标,有规则的集体学习锻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们正确的学习行为,矫正偏差的学习习惯,从心理上承受课堂的规则要求。

2.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生活能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都应注重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所谓独立生活能力,即是不依赖别人,而能完全靠自己生活的一种能力。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性很大,很多幼儿园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中感到困难。

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家园共同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学会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穿脱衣服等,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幼儿园和小学的另一区别是规整的运动安排和严格的作息制度及独立的生活能力。小学生要严格按照课表进行学习,课间,课外活动,做值日,整理或准备学习用具,入厕,喝水等都要自己独立完成。这就要从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如让孩子们认识课表,学习使用课表,训练他们按课表要求准备学习用具,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让孩子们擦擦桌子,扫扫地,逐渐教孩子们认识钟表,建立时间观念,懂得遵守时间,安排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教他们自己安排一些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等。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从心理机制上看,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自动化的作用,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例如,孩子每天来到幼儿园问候老师,如果是家长提醒才说,这只能叫行为,不叫习惯。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极其重要的。

3.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

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由于学习活动方式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变化,规则约束的增多,培养幼儿承受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必要。特别是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自信心,课堂上的自控能力,执行规则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等心理辅导,要有计划地逐渐实施。

有一名幼儿没上过幼儿园,直接踏进了学前班,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差。有时还不懂自己吃没吃饱饭,下课时,从不与老师主动交谈,也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后来主动和他谈话,在平时他有一点进步就去鼓励他,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他,让他从中树立起自信心。经过半年的学习生活,他在各方面大有改变。还有一个女孩刚转到班里时,很少说话,不能和其他幼儿一起玩,更不会和老师去交流后来老师每天下课时与他拉着手交谈,平时多关心,照顾她,然后在各方面为他提供锻炼的机会,还让他当小班长,主动交给他一些任务,让他配合老师来完成,并及时鼓励和赞扬他。慢慢的,他自信心强了,胆子也大了,也比以前活泼了。

篇(7)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9-0040-04

教师专业认同指教师基于自身经验自主理解与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从而形成对本专业有目的、主动地自我理解与自我接纳的态度。积极、稳定的专业认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引导个体朝向某一目标作出努力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择业动机表明择业者对目标职业的追求程度(Victor H.Vroom,1964),本文所指的择业动机是指幼儿园教师主动留职或促使自己专业成长的一种长期专注的誓愿。工作动机是指影响工作情境中个体行为之激发、导向与持久的心理状态(steer&Porter,1975),本文所指的工作动机是指幼儿园教师主动付出努力从而促进成长的自我激励愿望。本文以择业动机和工作动机为假设性变量,探讨它们对教师专业认同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南京、苏州、南通、徐州、淮阴、盐城六市12所公立幼儿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4份。

2、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具体如下。

专业认同评估:该问卷由48个项目组成,分为目标确信、情感归属、投入意愿、胜任效能、持续承诺、人际支持等六个维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分别为0.90和0.81,说明该问卷结构清晰,信度、效度理想,可以作为测评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的有效工具。

择业动机评估:根据前期开放式问卷调查和针对109名幼儿园教师进行的小样本预测得知,大多数幼儿园教师选择本职业的原因分别为:工作待遇好(变量代号D1),从小就喜欢孩子(变量代号D2),能发挥自身艺术特长(变量代号D3),喜欢幼儿教育专业(变量代号D4),听从家人安排(变量代号D5)。

工作动机评估:与择业动机评估问卷的形成方式相同。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动机主要是:技能技巧运用较熟练(变量代号G1);同事或家长评价较好(变量代号G2);孩子对活动较感兴趣(变量代号G3);理论与实践能较好结合(变量代号G4);教育效果符合预期(变量代号G5)。

上述问卷项目的评分均分为1-5级,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越倾向于具有某特征。问卷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择业动机与工作动机共同作用显著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水平

以专业认同六维度为因变量,以择业动机和工作动机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择业动机和工作动机共同作用对投入意愿和持续承诺维度没有显著影响,对情感归属有显著影响,对目标确信、胜任效能、人际支持维度均有极其显著影响,在总问卷水平上表现出异常显著影响,结果详见表1。

2、择业动机显著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的投入意愿和持续承诺维度

主效应检验结果发现,择业动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之投入意愿维度具有显著影响,对持续承诺维度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与“从小就喜欢孩子”“喜欢幼教专业”这样的择业动机相比,以“听从家人安排”为择业动机的幼儿园教师在专业认同之投入意愿和持续承诺维度上水平是偏低的。

3、不同工作动机与不同择业动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的影响

简单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工作动机为“同事或家长评价较好”或“理论与实践能较好结合”或“教育效果符合预期”与不同择业动机共同作用对专业认同会产生极其显著影响。

多重比较发现,工作动机是“理论与实践能较好结合”或“教学效果符合预期”,且择业动机是“从小就喜欢孩子”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水平相对较高;工作动机是“同事或家长评价较好”,且择业动机是“从小喜欢孩子”或“喜欢幼儿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水平则相对较低,结果详见表2。

三、讨论与教育启示

1、从教师个人发展层面看,应当大力提倡专业自主

择业动机与工作动机共同作用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有重要影响。这与国外相关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其实,西方学者早已将本文所指的择业动机和工作动机统称为“次认同”(sub-identifies).次认同本质上是专业认同建立的背景或情境(contexts),是关于教师个体从业动机的专业性因素――即选择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内驱力,或者持续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看法与动机等,这些内容虽并不直接属于其专业认同,却代表了教师所持有的教育哲学或价值观,属于作为“人”的教师整体的一部分,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认同。

择业动机与工作动机应当彼此协调,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次认同”以一种积极协调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认同。如果次认同间存在冲突,则不能很好地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认同水平。如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如果幼儿园教师过度依赖于外部赋予的结果性评价(比如同事或家长评价),这将影响其专业认同。新手教师的次认同冲突往往体现在“家长第一”还是“幼儿第一”上――“幼儿教育具有服务性质,老师为孩子家长服务,这样做也不能叫迎合吧,虽说顾客是上帝,但是上帝也要讲理啊”;有经验教师的次认同冲突则往往体现在“园长第一”还是“幼儿第一”上――“今天是家长开放日,幼儿园规定,如果上数学课,幼儿答题的正确率要达到95%以上,为此,很多班级都在上复习课,我该怎么办?”

由是观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主非常重要。幼儿园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反思与自主体验,建立起符合其个人教学风格的正确的教育哲学,积累足够的教育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幼儿教育工作场域作出正确的专业选择或判断。幼儿园教师需要平衡择业动机与工作动机,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认同。

2、从聘任和管理层面看,教师个人生活史值得关注

与工作动机相比,择业动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的投入意愿和持续承诺维度影响更加显著。工作动机具有情境性、暂时性,而择业动机具有持久性、持续性。专业认同是持续形成的过程,因此,关注教师个人生活史及其影响下的择业动机非常有必要。幼儿园教师并不完全是由于工作需要才喜欢孩子的,也不是从正式踏入班级的第一天才喜欢做老师的。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受到他们做孩子的经历、做学生的经验的影响。Ivor Goodson认为,教师专业认同与个人的

生活史不可分割,“教师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生活历史内容,都会慢慢发展成为足以支配教师日后思考和行动的‘影响史’,对教师后续的经验选择与重组的影响无所不在。”“作为教师的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教师?”这是教师专业认同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也是幼儿园教师在选择职业时和从事职业工作过程中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

有鉴于此,幼儿园教师聘任的入职评价应着重考察其个人生活史(尤其是童年经验或职前教育经历)中自主意识与自主决策行为等方面的内容。与以往关注技能技巧操作是否熟练、性格是否外向活泼相比,应更关注入职初期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中的专业意向等方面内容。有国外研究者已经发现影响教师专业认同的生活经历中蕴含着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某优秀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描述了当时报考幼师院校的动机,“我很喜欢幼儿教育专业。当时我妈是小学老师,主张我上中等师范学校,她认为做小学老师比较好,但我没有听从她的安排,我小时候就很羡慕幼师院校学生穿校服的样子,我希望有一天能和他们一样”。

3、从职业教育层面看,专业认同培养需要持之以恒

工作动机与择业动机都属于个体主观影响因素,且都是历时性影响因素。择业动机发生于职前的个人体验或专业学习经历中,此时处于专业生活的“虚拟关注”阶段;工作动机出现在正式的职业生活之中,此时处于专业生活的“实质关注”阶段。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认同。

幼儿园教师对本专业的认同程度是预测该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不但要关注教师职后教育,也要关注职前的专业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职前的专业学习对幼儿园教师形成择业动机、专业认同更为重要。

因此,教师职业教育应当强调专业内涵建设导向,在职前学历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体系中,一以贯之地加强教师对幼儿教育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关注幼儿的热情与能力,始终把“爱孩子”“爱幼教事业”作为评价幼儿园教师是否合格、称职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幼儿园教师才会不断反省自己的择业动机、工作动机,不认同幼教职业的教师可以尽早离开幼教行业,而真正喜爱这一职业的幼教工作者则可能更加认同自己,积极主动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DOUWE BEIJAARD,PAULIEN C MEIJER,NICO VEtLLOOP.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107-128.

[2]UOCG.University centr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EB/OL].[2011-02-08].rug,nl.

篇(8)

1、爱的环境氛围

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我园自对幼儿进行关爱他人教育的研究开始,就将环境创设作为关爱教育的隐形阵地,园内的一景一物、一桌一椅、一杯一巾、一床一被等等物品的呈现以及墙面的设计、玩具的丰富与多样,都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性,总体设计是温馨、可爱,色彩明亮,以孩子们喜欢的造型、颜色为主,尽可能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体验到被尊重、被接纳的爱的情感,体现的一个总原则就是“角角落落总关情,方方面面都有爱”。

2、爱的心理氛围

鲁迅说:"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教育的灵魂。所以,要想使幼儿学会关爱,首先要让幼儿能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同伴和周围成人的关心、爱护,只有这样,幼儿才可能在有意无意的模仿中形成积极的关爱情感,并得到日积月累的强化巩固。几年来,每一个参加实验研究的老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以一颗宽容的心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生活、游戏和活动,在被接纳、被尊重的爱的心理氛围中学会关爱别人;此外,还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善于发现,用爱的眼睛去观察每一位孩子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挖掘个案出现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用老师满满的爱去温暖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让爱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爱的榜样氛围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积极的模仿对象,更能够激发、维持、巩固和强化孩子们所形成的关爱情感和行为,爱的榜样,既有老师的有心为之,又有老师的细心观察。老师的有心表现在老师定期组织的各种亲子活动,如:亲子游戏、亲子手工、亲子绘画、亲子歌唱等,使孩子们在与爸爸妈妈的共同活动中体验快乐,感受来自爸爸妈妈的那份关爱和呵护,并学会了如何关爱自己的父母和其他的家人,使关爱父母及家人的积极情感和行为不断巩固和强化;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率先垂范,对自己的长辈和亲人积极施爱,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播撒爱的种子,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种爱的榜样氛围,达到一种“不令而行”的隐性教育目标。老师的细心表现在老师随时随地都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极寻找同伴中的榜样和示范,及时与幼儿进行对话和交流,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爱、发现爱,放大爱的力量,使孩子们有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最终成为一个有爱、会爱的孩子。

自课题实施以来,我园坚持“教育从品行开始,幸福从启蒙奠基”的教育理念,以“关爱教育、润物无声”主题月活动为载体,每月制定主题活动方案,注重幼儿的亲身经历和亲手操作,自然习得各种经验和技能;注重让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亲近自然;注重有效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开放课堂,亲子同行。使关爱他人教育渗透于主题活动之中。

如爱在五月主题“幸福生活 劳动创造”:活动总目标是“以五月的劳动节、母亲节为主题生成契机,以“劳动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题内容,帮助幼儿了解和熟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激发幼儿的劳动激情,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和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意识,进一步宏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活动流程是“感受劳动的伟大—体验劳动的艰辛—萌发劳动的情感”;活动内容包含:劳动最伟大:职业万花筒;劳动最美丽:劳动者颂歌;劳动最神奇:职业变形记;劳动最光荣:小鬼来当家;劳动最崇高。

每一个主题的活动形式都是通过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实践活动、亲子活动等等进行的。幼儿在一次次活动中感受爱、体验爱,学会爱、表达爱。

绘本具有一般文学作品的特点,对孩子来说就是厚积薄发的熏陶感染,无论是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还是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哥哥姐姐,优秀的绘本永远是孩子们成长的好伙伴,是引导孩子们感受爱、发现爱、表达爱、学会爱的最好工具,同时它更以具体的形象、艺术语言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以能激发孩子的感情为最大特点,与学前儿童的认知心理和情绪特征相吻合,使他们学会从绘本阅读中汲取爱的营养,积蓄爱的力量,激发爱的情感,表现爱的行为,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绘本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体验文学作品的多种内涵,使幼儿在读读、看看、讲讲、说说中获得爱的熏染,萌发关爱之情。

为了达到研究目标,我们让老师精选关爱绘本,设计活动方案,先在1-2个班进行绘本阅读,在获得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再把绘本依次向别的班级进行漂流,如让大班幼儿阅读主题鲜明,情节起伏,侧重感悟人物心理和角色性格特征的绘本:《逃家小兔》、《快乐王子》等,;中班漂流的绘本以情节重复、人物复杂、对话句式相同,便于幼儿理解和表演等为特征,如:《嘘》等,小班幼儿选择的绘本情节、人物简单、以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为主、对话重复精炼、易于幼儿理解和表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好朋友》等,无论什么样的绘本,我们都是先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仔细揣摩、分析主人公的内心想法,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通过自主阅读和集体阅读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分析蕴含的道理。重点引导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体验家人之间、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从而激发幼儿的关爱他人之心。

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关爱教育,生活处处充满爱,事事都能激发幼儿关心他人的情感。

1、混龄互助。每次春游、秋游及全园性的参观超市、武警中队等社会活动,我们都让一个大班孩子和一个小班孩子手拉手一起走,在大带小活动中,大孩子能很好地照顾小孩子,沿途不断地关心小孩子;同时,在平时的一日生活中,我们还经常让大班的一些孩子和小班的一些孩子进行交换,让大班的孩子做小班弟弟妹妹的榜样,带着他们一起游戏、吃饭、睡觉、穿衣等,在照料小班弟弟妹妹的过程中,把对小班幼儿的关爱之情转化为实际行为,同时也感受到老师和父母平时在照顾自己的过程中的辛苦,将这种感情延伸到回报老师、长辈、家人对自己的关爱;而小班幼儿在与大哥哥大姐姐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既学到了各种本领,又学会了与人

交往。 2、亲子活动。每学年,我园都会举行亲子游戏、亲子手工、亲子绘画、亲子歌唱等活动,使孩子们在与爸爸妈妈的共同参与中体验快乐,感受来自爸爸妈妈的那份关爱和呵护,同时,将自己对父母的关爱反馈回去,得到爸爸妈妈的鼓励和肯定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那种亲情更浓了,尤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关爱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使关爱父母及家人的积极情感和行为不断巩固和强化;

3、生活活动。组织大班幼儿帮助保育员老师擦桌子、洗茶杯、分发餐具、整理床铺;帮助厨房的叔叔阿姨剥毛豆、蚕豆,摘豆角等,将对他人的关爱之情付诸于劳动实践中,有效地培养了幼儿关心帮助别人。

篇(9)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47-01

幼儿的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中的首要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而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孩子们因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知识而误食、磕破、跌伤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一、安全教育对学前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学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年龄小、自我保护意思很弱,这就需要我们成年人过多的关注和保护,但孩子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我们只能作为参与者,而不是替代者。教育者曾说过:“不放手让孩子去做,犹如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是会妨害孩子增强体质的。”可是又害怕他们在这样或那样的好奇和探索中受到伤害,这就凸显出了安全教育的必须。

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刚刚开学的小班,孩子们之间还没有认识,就有一位阿姨手里拿着糖果说:“小朋友,阿姨手里有糖,你吃吗,你和我一起去拿吧,阿姨家还有很多呢。”听到这样的诱惑,十个有九个孩子会经不住诱惑,而选择和她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孩子们没有危险意识,不知道自己处于怎么样的危险中。

而上面危险是人为造成的,但是社会环境中不仅仅是人为的危险,还有自然的一些,如:发生地震、火灾等等。所以,我们要学前教育阶段重视对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懂得更多的安全知识,在面对危险时,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和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坚韧的意志,和沉着冷静的做事态度。

二、随时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集体活动中集中进行,还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合理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每次活动前、放假前的安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幼儿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应适时、及时地提醒幼儿,让幼儿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让安全意识逐渐在幼儿心里扎根。

一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如今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冻着,将孩子裹在层层爱的保护罩中。却不知这种爱是溺爱,这种保护要么使幼儿更加胆小,不敢探索;要么更加好奇,从而盲目模仿。父母和老师保护孩子,不能保护一生一世,所以按现代教育观念,应当引导幼儿正确认识世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二是适当的让幼儿接触疼痛。现在的孩子虽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知识、生活经验也逐渐的丰富了,对于一些事情,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但家长们总认为他们小,什么也不懂。家长在教育他们时,常常会对孩子反复叮嘱:不能这样、不可以那样、你要怎样……恨不能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的。教师也一样,孩子一有出格的行为便担心,于是便细心的说教。疏不知,家长、教师的喋喋不休非但不能引起孩子的重视,还会造成反感、厌恶,甚至会使他们的某些行为更甚。

面对这些,我们不防将其“行为”的“危险性”告诉幼儿,让幼儿正面接触。如在散步时,有的幼儿跑到墙边玩,墙边的石子地面凹凸不平,幼儿常常蹦来蹦去,老师说了几遍无济于事。有的老师便说:“再蹦,膝盖撞出包,老师可不帮你”!过不一会,有的幼儿哭着跑过来,真的磕了一下,膝盖都红了。这一来,孩子们自己意识到了危险,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危险的,这以后,跑到墙边玩蹦来蹦去的现象少多了。

二是对幼儿模仿。现代安全教育应该是集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全面教育。除了让幼儿了解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识外,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一些”实战训练”。例如:幼儿在了解火的用途和危害后,可以开展一些自救演习。教幼儿模仿打电话回家,拨打110、119、120等,让幼儿懂得遇到意外时,可以采取应急措施,拨打报警电话、急救电话。学习简单应急措施(用床单塞门缝,用湿毛巾捂嘴巴)等。完全是在一种模拟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安全防护意识。幼儿渴望成长,对大人们的世界充满了幻想,一般都是通过模仿,在这样的角色互换中,知道了大人对于孩子的保护意识,更明白危险的事

三、家园配合,共同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幼儿的安全并对其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不要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们产生一定的影响。

篇(10)

二、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了幼儿社会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社会认知发展的过程观和结构观中,个体社会知识的结构、认知结构影响着其在特定情景中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因此,“社会认知发展的更本质的内容是社会性知识、社会认知结构的变化”[4]。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明确提出了“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5]的教育目标。其中有代表性的对幼儿社会认知的解释是: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包括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同伴意见、成人要求的理解和接纳能力)、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家庭、幼儿园、社会机构、国家和民族、重大节日、重大社会事件等)、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公共规则、集体规则等)、观点采择能力。其中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是幼儿社会认知的核心问题。[6]这一解释一方面与《纲要》中社会教育从幼儿与自身、他人、群体、社会关系维度制定的目标内容相对应,描述了幼儿社会认知的对象(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与不同领域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不仅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发展需要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体现出对社会认知发展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之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与结构取向的发展观相一致,即幼儿园社会教育最终目标指向的是幼儿社会认知结构的发展。因此,“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应关注在社会知识的获得过程中社会认知结构的变化,而不能简单地以幼儿所获得的社会知识数量的多少来判断其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因为只有心理结构的质变才能代表幼儿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心理重建,表明其自身对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不同的理解方式以及对应的行为反应方式,这是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在实现幼儿社会性发展功能的主要方向。

(二)教师应加强对幼儿深层心理发展动因的认识

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幼儿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较为清楚,但习惯于静态地描述幼儿社会性发展各方面的特征,而没有深入研究这种特征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社会认知发展过程取向的研究曾指出,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效率影响其社会认知的发展。如,当儿童未把情境中的线索识别成挑衅性的,而认为是非敌意的,就不会选择攻击行为,于是,就可能不做出不良行为。[7]由此可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明确教育的目标,而对幼儿深层的心理发展的动因或机制认识不足,也就很难开展有效的教育。相反,教育者如果能清楚地了解个体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中社会认知的特点,就可以通过控制特定的社会情境因素帮助幼儿理解来自各种社会性信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可以建议幼儿选择合适的行为反应,并通过对他人各种反应行为进行积极的评价等方式来促进其社会认知的发展。对于某些存在社会能力问题的幼儿,教师也容易发现其问题的症结并及时进行行为训练和矫正。因此,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层面描述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结构性特征,而应坚持过程与结构的整合观,即在明确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从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有效解释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等的内在根源,从而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

(三)尊重幼儿社会认知的特点和需要,注重良好教育环境的创设

与传统的一般认知不同的是,社会认知的对象是幼儿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中的人、环境和规范。因此,作为主体的人的特征和作为客体的信息资源的特征对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有交互作用。[8]首先,作为主体的人的特征来说,由于个体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表现出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及人的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这些社会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个体独特的成长经历,如不同的地域文化、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同伴关系等也影响着其社会认知的特点。霍夫曼曾指出,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间的相似性可以提高认知的准确性与效果。[9]因此,在社会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社会认知的特点,对认知客体的选择应依据幼儿主体社会认知结构的特点,并能根据特定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其次,作为客体信息资源的特征来说,情景因素通过使特定的认知变得更为突出,使之作为行为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认知与行为的关系。[10]如,在游戏中,依照符合所扮演的角色规范来要求幼儿,比单纯的课堂上的说教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此过程中,通过把规范的学习置于角色游戏这种更有利的情景中,从而转换该活动本身可能伴随的消极体验,使幼儿感受到愉快的体验。即便在同一类情景中,活动材料的性质、信息量的多少、社会刺激的特征等也会对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因此,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同时还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情景。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满足其活动所需的良好环境,通过真实有效的教育情景的创设,利用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巩固、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四)将幼儿知、情、行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互动过程中

篇(11)

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他们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是,他们的能力和体力却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

在活动中他们不能自己{节活动量,感到不舒服时不是哭就是什么也不说,走路时总喜欢跑,下台阶时喜欢往下跳等。由此看来,作为教师,不仅有责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避免让幼儿接触不安全的环境,更应该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最基本的安全指导和教育,来逐步提高幼儿预见危险、排除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

1精心设计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必须设计好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绘画、音乐、手工、情景表演、故事、儿童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如:当你独自在家时,有陌生人来敲门,你会怎么办?有人自称是你爸爸或妈妈的同事来接你回家时,你跟他走吗?当你在超市、公园或街上与爸爸妈妈走散时,你会请谁来帮助你呢?通过活动,幼儿明白了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随便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在家不随便开门,遇到困难请警察或商场营业员帮忙等。

(1)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安全防火知识;注意保护自己,不能让硬物、锐气损伤任何部位;不能乱攀、乱爬,以免摔伤、碰伤等。利用图片、谈话、讲故事等形式,向幼儿讲一些因为缺乏安全意识而酿成灾祸的实例。

(2)教给幼儿意外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在区域活动中设置电话,教幼儿模仿打电话回家,拨打110、119、120等,让幼儿懂得遇到意外时,可以采取应急措施,拨打报警电话、急救电话。在室内外进行自护自救演练,让幼儿学到一些自护自救方法,防止遇到危险时,进行自护自救。

(3)将安全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感知、操作、领悟、建构生存安全能力,并让幼儿在生活中参与安全管理,为他们提供交流、交往的机会和环境,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能力,培养了品质,又维护了秩序,保证了安全。实践告诉我们:幼儿一日生活是增强幼儿安全防范意识的必要环节。

(4)在幼儿安全教育中,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根据幼儿生活需要和社会化人的素质要求,在生理和心理上确立了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目标。幼儿在他们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要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安全技巧。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我们再细心也无法预见到孩子可能面临的危险,所以安全教育中最好的办法是让幼儿掌握一些避开、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

2加强户外体育活动中的自我安全防护教育

户外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幼儿身体,而且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游戏,老师可根据幼儿活动量的大小随时组织幼儿玩一些情节较为复杂的游戏,如“小兔回家”、“老狼老狼几点了”等等,幼儿百玩不厌。由于幼儿玩得非常专注、非常投入,跑、跳的动作较多,更容易发生一些碰撞、擦伤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开展好活动,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组织幼儿进行四散跑、快速跑时,老师先示范奔跑动作,再提醒幼儿奔跑时,不能低头猛冲,眼睛要学会观察周围情况,要注意不要和别的幼儿碰撞,要学会躲避和闪让,避免相互碰撞而跌倒等等。追逐跑时,要求幼儿拍到对方即可,不要抓住不放,另一方被拍到后也应立即停止,不再奔跑。又如:在玩球类游戏时,老师先和幼儿讨论玩法,注意不让球砸到自己,也不能把球踢到别人的头上、身上等,要把握方向;在抛接球、滚球和踢球中,要注意速度和力度,以防韧带和关节扭伤等。幼儿在练习抛接物体活动时,告诉幼儿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物体落在周围同伴的身上。另外,在幼儿活动时,更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随时提醒幼儿,逐渐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3家园配合,共同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幼儿的安全并对其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不要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教师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利用班级家长会、家长园地等,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家长主动参与对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经常给孩子讲一些自救的典型事例。如美国六岁小女孩拨报警电话救护犯心脏病的母亲的事例,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不攀爬阳台,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不用其他东西挖鼻孔、耳孔等。同时利用散步、游玩进行随机教育,如带孩子外出时,可以问:“你找不到家怎么办?被别人拐骗怎么办?”给孩子提供一个能提出许多“为什么”的机会,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学习,去寻求答案,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是多方面的,教师还应随时随地的注意周围环境中有关安全方面的不利因素,消除隐患。如:教室门窗是否有损坏,铁定是否暴露于外,大型玩具是否固定好,电插座是否用胶带遮住等等,幼儿教师一定抱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才能切实做好安全,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