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7 10:46: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篇(1)

被动期学生的主要特点

根据多年大学生刚踏入高校门坎的表现,其心理、生理具有五个特征:

一是被动性。新入大学的学生面对新的、陌生的环境和事物,学习、生活、心理和行为上大都处于被动状态。二是可塑性。考上大学,实现人生一次大的转折,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热情,思想上积极上进,心理上对环境的接受性较好,对第一次接触的人和事印象深刻,在观念、行为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三是不定性。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大多不是很成熟,对自己,对环境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吃苦准备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对校纪校规不熟悉、不适应;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形成,面对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心理和行为都有一定的不定性。四是盲目性。对大学的培养目标和个人的努力方向都不是很明晰,对学院的管理与学习、成长的关系认识不足,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有一定的盲目性。五是差异性。由于家庭情况、学习基础、个人素质和性格特点的不同,学生在认识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被动期的管理目标

被动期的学生由于具有以上的心理生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管理中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齐鲁战长勺》云:“马之不敢肆足者,衔辔束之也;民之不敢肆意者,法制束之也。”有鉴于此,学生处于被动期时,我们制定的相应管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的服从管理意识;建立正规的校园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明确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标准,保证各项校纪校规的落实;培养学生团结向上、努力学习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学生积极进取和锻炼成才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吃苦精神、融合能力,形成和谐的班风。

被动期管理的主要方法

被动期的思想教育管理目标确定之后,关键是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逐步落实,努力达标。首先,必须依据校规,严抓细抠。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校纪校规、行政法规、是保证校风良好,行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作为辅导员,严抓是指要坚持标准,严格管理;坚持一贯,严格要求;坚持亲临,严格落实。细抠是指要深入学生、依据实际,勤于督促,及时纠偏,注重养成,培养作风。一个单位,如果对已经制定的校纪校规、行政法规不认真执行,其结果必然是各行其是、思想混乱、工作拖沓、任务不能及时、保质、保量完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不结合校纪校规、行政法规,耐心有序而细致入微地展开,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某些大学,有请销假制度,新入学的学生往往由于不了解或是怕麻烦,私自外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告知学生如何请销假。在行政管理中,如果不抓思想政治教育,不向学生宣传解释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正确性、合理性,引导他们自觉地、严格地遵守,那么规章制度的制定往往就会流于形式。如有的大学虽然制定了严格的处罚规则,可是当有的学生触犯了这些规章制度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却弱化对违纪学生的处罚,这样就有失教育公平,对遵纪守规的学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有可能使这些学生不去认真地遵守校纪校规。对于那些严重违犯学院规定的学生,不能仅依靠说理促使学生自悟和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应当将思想教育与法律规范结合起来,这样才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软弱无力,流于形式。正如明代政治家张居正所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事实上,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遵守纪律和相关秩序,是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保证,因此要自觉地配合学校一起创造良好的舍风、班风、系风和校风,养成自身良好品性和作风,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法管理学生,使学生明理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合格的公民。

其次,要建立正确健康的激励机制,以情带生,以理服人,爱心育人。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制订一定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比、学、赶、帮、超”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执管施教者要努力做到事事讲评,公正、公平对学生当中的好人好事善于发现、及时表扬;对学生当中的错误加以有理有据的批评和指正,引导他们改过自新,积极上进。总之要以表扬为主,弘扬为旨。汉代荀悦《申鉴・政体》中说得好:“人主不妄赏,非徒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徒慎其刑也,罚妄行则恶不惩也。”正同此理。

马斯洛认为,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还有精神上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荣誉、审美、成就、友谊等方面的需要。表扬和批评是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群体,每个成员都希望自己的成为群体中优秀的一员。人们的这种归属心理,形成了一种荣誉感。正确的表扬和批评,能满足人们的荣誉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凡是符合“八荣”的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利于集体利益的言行,都应当得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反之,则应当受到批评和谴责。这样,逐渐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进行表扬与批评时,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表扬批评的内容一定要客观地反映事实,用词要准确,就事论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实际表现为准绳,绝不能感情用事,妄加指责,无凭无据地训斥学生,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批评技巧,就在需要在批评某些学生时,要从团结的愿望、为学生成长的期望出发,尊重对方的人格和自尊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气质类型,采取易于被他们乐于接受的态度,指出错误,引导纠错,自始至终严肃而中肯,认真而热情。

如在大学的新生刚一入学,就会面临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我院中的有些经济尚好的同学在开始时也想要助学金,但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采用疏导、谈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后,这些同学改变了想法,主动把机会让给了更需要资助的同学。当此之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这些同学进行了表扬和肯定。

以情带生,以理服人,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长足发展”为目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所谓以情带生,就是要尊重、理解、爱护学生,注重建立信任、团结的内部关系,着眼长远,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支持管理的内在动力;在大一的学生中,有位学生常常逃课,我们找到这位学生了解情况,她原来在所在的中学受到过带课教师的侮辱,现在坐在课堂上就会觉得紧张,她认为只有在外边学好技能,最后就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得知这一情况,我们便常常让她的舍友关心、爱护这名学生,同时辅导员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制定一系列的方法,帮助这名学生走出心理阴影,重新步入课堂。以理服人,就是注重教育、引导,及时释疑解惑,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保证管理工作科学、务实。在大一评助学金时,由于学生都刚刚步入大学,而且有一些学生真的是家庭贫困,那么在此时,我们就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采取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确保将国家的助学金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中。

再次要知已知彼,因人施管,充分发挥干部的作用。

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在学生一入学,就要想方设法,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他们的家庭情况,个人爱好,生活习惯,学习方式等。只有做到充分地了解,才能有效地针对每位同学,进行科学地管理。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富裕的学生和贫困的学生,通过班会、个别谈话、事例分析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富裕的学生学会尊重、关心同学,尤其是不能有歧视贫困生的错误思想;同时也要鼓励贫困生学会适应环境,自强自立,不卑不亢,奋发有为。

班干部就好像是班集体的领头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若能选好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桥头堡作用,不仅在管理学生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可形成团结、和谐、奋进的班风。在新生一入学时,管理者们可先认真、全面地观察所有的学生,并试着让每位学生做一些事情,在他们做事的同时,选取部分优秀的学生担任班干部。选好班干部后,一定要让每位班干部有具体的分管事务,不可让他们的责任模糊不清。这样一来,每位班干部各司其职,及时有效地处理班里的各种事务,甚至可以帮助班主任与部分学生谈心,帮助其尽快走出被动期。

最后一定要依靠教师,开展丰富多采的交流活动,促使他们相互了解,主动沟通,和谐相处。

学生在被动期内,由于性格的差异,地区的差异,部分学生会羞于交流,或者不善于交流,这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关于学习、生活、为人、信念方面的各类交流活动,可以是同学间的辩论赛,也可以用心理学上的游戏来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还可以是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比如说拔河比赛、合唱比赛等可以提升学生合作意识的活动。以期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4-02

引言

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主题,这也是我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高校教育管理最应该体现人文关怀的内涵,充分尊重学生的整体地位和个别差异,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人文关系和人文精神实践到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人文关系和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在联系

1.人文关怀的内涵

顾名思义,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人的关心和关怀,关怀是一种高境界和非自然的情怀,本质是人文精神内核,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文关怀已经运用到教育领域,并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光要一些固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还应该灵活变通。我们要在原有的管理方法中,寻求新的措施,即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倡导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是人的民利的体现。也是实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

2.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体现

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教育管理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重视的问题,我们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这才有了这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来继续完善我国的教育事业。人文关怀,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一直要贯彻的教育方式。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既应注重学生的当前特征,也应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的超越性问题。从建设本身出发,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品德境界,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工作方法的人本特性

随着现在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相当的多元化。当然,学生们所需要的也就越来越多元化,再加上每一个同学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都存在着差异,人文关怀的实施也就要求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们在工作方法上“因材施教”。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肯定是会行不通的。我们要留意学生所张扬出来的个性,鼓励、激发他们去创造,去拓宽视野。这才是现代教育管理者应该要做的。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现状

1.忽视学生个性

我们都知道,之前我们的教育方式是总是强调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过分强调学生的服从性和认同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即便学生有新颖的看法也因为说出来没人会采纳而闭口不言。学生的人性和在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都是因为我们只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灌输,去塑造学生的后果,忽视了人的差异性。

2.忽视学生的自由性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现实中,认为应该把学生管理成遵守纪律的听话的好学生,无论学校有什么指示,学生们都要无条件的服从,也就是“绝对服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完全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处理问题“一刀切”,没有做到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处理问题,体现的人文关怀少之又少,没有急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忽视大学生的自由性。

3.忽视学生的自然性

如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分依靠外部干预和指导,要求学生被动接受,完全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何谈自由性的发展?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我们要在短期内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寻找办法解决问题,那就是重新重视学生的自然性

三、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实施举措

1.牢固树立人文关怀理念

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服务理念,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其次,管理者还应树立服务意识,因为对学生的管理活动就是对学生的服务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也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思想解放和创新。

2.建立人文关怀视野

首次,构建新型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是目前最主要的。本文认为学生管理组织应该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重新考虑,进行科学分类,分别负责。其次,学生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应该进行不定期的监督,并负责处理学生的投诉意见,保证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创新人文关怀特色

第一,要努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团队的素质。因为高效管理工作团队是最基层也是最直接的实施者。要切实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第二,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营造一个全方面的人文关怀教育氛围。第三,构建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四、结语

综上,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虽然具有约束力,但是绝不能过于严谨、一成不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还应该依靠人文关怀来进行教育管理。我们要时刻把人文关怀渗透到高校教育管理中。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体现出人文特性,以人文关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整体水平。我们应该全方位的为此进行努力,共同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篇(3)

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个性教育主张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当然,尊重人的个性并不代表迁就、放纵人的消极心态,而是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上,重视每一个高校学生的个性。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持尊重心态,是教师师德的体现,也是教师优良品质的体现。其二,强调发现,挖掘高校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与平均主义教育相反,实现智育上的“合格加特长”的理论。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适合他个人才能和个人特长的前进方向,帮助每一个高校学生发现和找到属于他隐藏的潜能,让其发现人生的道路。个性教育不会像应试教育一样让高校学生成为没有个性的人,它能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三,个性教育主张教师以自身的优秀品质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思考时间,锻炼高校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想。

过去的高校教育主张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甚至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变得思维的僵化,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忽视了人才市场的供求要求,没有注重学生个性的需求、兴趣、特长的选择,只是一味强调“社会”需求。而个性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由健康的成长,个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环境。 我国高校教育的方式比较简单化、书面化、静态化、理论化,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所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的教育方式多是简单的命令与要求,让学生被迫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直观性,对主观教学手段开发、创新较少,脱离实际,教育形式单调,教学与实践脱离,师生缺乏沟通,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氛围较弱,学生只能被迫接受教学,这些教育方式对个性教育在高校中的推行造成了影响,难以实现现代素质化教育。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思想观念变化的热潮,各种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涌入中国,人们开始重新正视自我意识,寻找过去被传统理念束缚的价值观,审视自己合理的需求主观意识增强。但在同时,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膨胀,以个人为中心,忽略了社会责任感。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专业学习压力与升学压力。受人口影响,我国的高校学生数量较大,竞争的影响存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让高校学生充满危机感和压迫感,且被动加入到升学的激烈竞争中。在面对艰巨的学习工作时,难免情绪烦躁,行为失控,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实际上高校的教育管理与学生个性塑造并不矛盾,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充分认识到个体差异

个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学校在进行个性教育的时候,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增强对学生个性的指导和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兴趣爱好,特长品质和行为方式,有各自不同的个人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因素构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推进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性格品质、现实需求、梦想追求、优势与缺点,以此进行个性教育,指点学生针对自己的优缺点选择人生的道路和奋斗方向。

2.理论实践结合

教育管理具有多样性的目标,向学生教授知识并不是教育教学唯一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育的另一重要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象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养成,等到了后期的学习,对进一步了解、领悟新知识产生影响,预防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我们要在教学管理中认识到,知识的掌握是在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上进行的,能力制约着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掌握程度;而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成长的。正因为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教育。

篇(4)

二、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权利分配不均、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监督缺失:1.权利分配不均从高校对素质教育的文化教育、组织结构模式的权力上,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在跨文化管理素质教育上的突出问题是学术和行政权力的模糊权力错位。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文化、讲座和其他科学领域时,行政单位的过度干预,导致行政泛化。文化管理行政教育综合的弊端结果:首先是缺乏正确行使学术权利的方式。其次,行政弱化权力配置,学术界代表和其他有关各方的利益,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之间建立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对文化管理教育必须实现和文化素质教育权利的灵活运用。2.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文化规范和规则在学校的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由于行政权力占有主导地位,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内的推广,使得文化素质管理教育与他们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事实上,在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两股力量,在行政化的体制中,所有的操作最终在这一管理体系中实施,这导致管理权力的冲突。制度的不健全、责任的不明确、工作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一直存在。3.监督缺失所有的管理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有效的监管程序,以有效确保目标不被拒绝,然后设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监管过程控制一直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目标,不重视学生群体的权力,缺少实施效果的反馈意见收集。在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部门已采取了行政部门为首的官僚机构,这种单向的管理模式,流程式的管理起不到有效的监督权。

三、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

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体制按照教育部下发文件的精神,学校和教育的文化素质进行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应该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特点必须建立有效的。为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必须提高教育学生的质量文化管理体系,并加强不同机构和共同努力,实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之间的协调。2.明确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权责明确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并以动态管理的方式管理责任和权利。目前受根深蒂固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育和文化分工越来越明确,权责分配越来越清晰。因此,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不清晰,主要是在协调细节上。因此在特定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及时纠错、及时解决,防止相同问题的出现。3.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监管过程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过程监督管理。在教育管理人员的过程控制应注意及时控制,在课堂上的行为,完整性教学和完善纠错机制。学生教师加强关系的建设,顺利开展活动,在发展领域的活动。考虑到管理机构有限的资源,需要及时的进行监测。可以采取集中管理教育的文化质量控制活动的执行。招投标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并严格按照组织和活动进行审查。

篇(5)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市场经济的完善也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心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加深积累,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会产生不良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出现各种心理疾病。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因为食品问题而失去生命的社会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全球范围内都已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高校的食品安全不仅影响院校的声誉,也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要根据国家有关高校食品安全的规定,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严格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三)消防安全

高校是防火的重点单位,由于学校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就会使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遭受巨大的损失。高校宿舍中会经常用到各种电器设备,各种大功率的电器合并使用就很容易出现电路短路的情况,导致火灾的发生。有些学生习惯在宿舍吸烟并随意乱扔烟头,给消防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学生的消防意识往往比较淡薄,这就需要高校加大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二、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安全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需要明确安全教育各管理部门的职能与责任义务,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或个人,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工作考核,督促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承担起安全管理的责任。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事故管理机构,当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增加安全教育经费

安全教育经费的不足阻碍了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为了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增加高校安全教育的经费支出,保证高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

(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高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与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安全事故隐患,当自身财产安全遭受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在从源头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高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系统的讲授安全知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和教育手段进行安全宣传。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消防安全演练、主题参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使安全防范意识深入到每位学生的思想当中。

篇(6)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使得互联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媒介,而这种新媒介在进入我国后,以其惊人的速度飞快发展前进[1]。从较早的网络论坛、博客、人人网、贴吧到现如今的微博、微信以及层出不穷的社交网站,日新月异且发展迅速的网络新媒体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对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互联网的网络新媒体的主体——大学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面对大学生们目前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高校思政教育想要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下争得更广泛的空间,必须适应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推进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现状

1、教育管理模式传统化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进行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者通常会把工作简单化,过于注重教育所能带来的近期效果,片面的忽视教育管理长期发展的质量,这就使得思政教育出现了行政化和量化的管理模式。其次,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加重视眼前的利益,轻视精神世界的高尚情操,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再者,思政教育是高校管理中较为边缘的工作,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往往重视教学和科研的成果,对于思政教育管理不可避免的出现疏忽,且缺少科学化的思政教育运行管理机制,未能对思政教育者起到长效激励的动力。

2、忽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进行思政教育的教育者们往往以负责人的身份自居,过于强调单边主义的管理模式,忽视了思政教育工作所应该具备的服务性质;同时,教育者在进行思政工作时更注重的是思政教育的活动形式感,忽略受教育者对于这种形式主义的反感。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接受思政教育的学生更需要的是通过思政教育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非灌输式的进行理论教育。

二、新时期下的新媒体发展

1、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广泛传播信息的新媒介。在经济不断发展和新媒体技术迅速应用的背景下,新媒体已经涉及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并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想要在新时期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管理模式,必须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2、新媒体的优势和挑战

一方面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直接性、便捷性、海量性、共享性、个体化和社群化等众多特点,能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向用户提供广泛的信息,并为信息的传播打造了一个较为开放的平台,提升信息传输的效率;另一方面,新媒体具有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信息的在迅速传递的同时,也让一些不好的信息,如人性的丑恶和价值观的扭曲等思想通过新媒体传播出来。因此,面对新媒体的优势和挑战,需要高校在顺应时展潮流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新媒体技术。

三、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1、优化传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

一方面,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发挥自身引导者的身份,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身份和角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的有为青年,而不是过于理想化;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水平,在进行传统理论化教学的模式上创新教育方法,通过更新教学方式、丰富教材内容,利用新媒体思维和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比如高校思政教育者通过建立学校官方微博,通过新媒体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在关注思政教育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广泛的传播出去。

2、加强思政教育的人性化管理

在新时期的社会形态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而想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其中的关键就是提升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高校应提高思政教育师资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并提高教育者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进而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且在了解新媒体技术的同时,更加了解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接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加教育者的亲和力,减少学生对于“形式主义”的反感,与学生们一起在新时期下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优秀的思想文化。

3、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独立平台

通过新媒体技术建立学校思政教育服务性平台,学生们可以通过“小号”、匿名等方式在平台上进行发言,减少学生对于教育的防备心理;同时,选拔优秀教育者为平台进行服务,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他们的更多的关怀,综合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们主动接触和接受思政教育平台,了解并掌握思政教育知识。

四、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发展和运用对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倘若不能摆脱传统教育的管理模式,对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认识到新时期下新媒体发展的迅猛,就不能更好的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新时期的社会形态下,高校应认真辩证的对待新媒体技术,通过新技术为思政教育管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的建设输送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尚情操的建设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婷婷.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参花(下),2013,06:123.

[2]毕璟娴.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J].大众文艺,2015,18:237.

篇(7)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32-02

今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现在普遍越来越重视个性的发展,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就目前来说怎么用科学的发展观去指导高校教育者管理大学生,怎么开展具有价值意义的新型高等教育是摆在当代教育者眼前的问题。而现代教育活动本身的价值是围绕人这个个体来展开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引入“人本主义”这一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价值所在

“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的一种模式和理论。这种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曾经有位古希腊哲学家指出:“人是万物尺度,存在时万物就存在,不存在时万物就不存在”。而“人本主义”这一理念,其原理就是指一切的以人这个个体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后现代主义也随之兴起。“人本主义”也被赋予了“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的含义。

有关“人本主义”的含义,有的学者认为其主要有三点:一是注重对个人的研究,认为人本身具有的行为特征,自由对人的影响大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二是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体现,认为人本身具有创新、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三是注重个人潜能的发展。因此,借助人力本身的能力,比如特殊感觉、知觉去研究真善美,寻求突破人的创造力和人类反应的可能性,还有就是重视人类自身的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理论体系就是所谓的人本主义思想。从以上我们探索就很容易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它非常强调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很重视人的独特性,特殊性;三是很注重人自身潜能的发展。总而言之,“人本主义”就是要求一切从人的自身、本位开始,一起的制度的制定和政策措施都要“体现人性美、注重人情、尊重人权,而不能超越人本身的发展阶段,当然也不能忽视了人自身的需要”。

人本主义教育,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于人自身的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自身的人性和人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强调发展人得个性,调动一切能调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来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而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就是要把大学生看做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心,一切开展的工作都应按照学生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特点来展开,围绕人、依靠人、重视人,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性,激发他们自身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人本主义”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性

我国至建国以来大的教育方针几经调整,最终确定了“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围绕这个目标,我国在不同教育阶段都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方针。就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例,在这里我们培养的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富有创新能力和高级实践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在此,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最核心的内容。现代教育的紧迫性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也因此,倡导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实现个体的本位教育观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的理念,具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都是照搬前苏联的,在当今的教育发展环境下,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其管理模式比较僵化,在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中,行政化比较多,但是它在当代高校比较流行,殊不知大学是思想上最活跃的地方。大学本来因该是百家争鸣的地方,但是看看现在的大学,行政化很严重,各种规章制度约束着大学生,尽管这些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面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它忽略了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教育中心的问题。着中国管理模式,管理上很多,但是极少有疏导,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的大学生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这其中还有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的高校,必修课程很多,选修课程很少,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新信息,教材几年不变一次。教学方法几十年如一日的灌输多,启发引导很少。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发展。如何引入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者因该首先考虑的问题。可以说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一个经验管理模式到以人为本、理性管理的转变过程。也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在当代高校中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一)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们的教育者要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践行“以人为本”,首先必须要倡导“尊重学生”。具体表象是:一是要在教育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创新能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学当中尊重学生自身的人格。在校的大学生都已经是成人了,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能力。他们急切的渴望能被社会接纳,被认同。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下转第34页)

(上接第32页)

(二)建立规范民主化的管理体制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从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建立一个规范民主化的管理体制。在建立体制前,领导者要考虑首先是学生的感受,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民主化的管理体系,不然一切都是乱弹。在学校的运行机制上,要多考虑教师和学生们的感受,实行制度上的“严”,但是在管理上又要有“情”,严宽结合、情理相济。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形成一个宽松、和谐、融洽、民主的学习和教育氛围。

(三)优化校园治学环境

真正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于有一个平等、和谐、宽松教育教学氛围。在这样一个教育教学的氛围中我们才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本位优势。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要去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想和主观能动性。让学校的教育教学真正活跃起来,改变以往的死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才能真正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四)构建平等交往式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不是教育者单项的去领导师生,去管理师生。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教师围绕着学生团团转。而是一种新型的交互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所有的模式中的角色都是平等的,自由的。教育者要提倡一种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培育学生的主题,为学生这个主体的发展铺好路。人本教育提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其中重要的角色,没有谁比谁重要,没有谁领导谁,一切都是平等的关系下进行的交互式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才可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为主体才可能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到最大的作用。也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的绽放出教育这个人性光芒,才会产生真正的真、善、美的教育硕果。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138.

\[2\]王少凯.人本主义与教育创新\[J\].社会科学辑刊,2007,(3).

篇(8)

2针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繁多,认识和把握其中的重点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一步。反过来,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所展现的问题处理能力,关系到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会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全局影响。

2.1教师素质与教学模式的升级

提高院校质量的重点工作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应当多与外校开展合作,为教师与管理层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交流机会。制定明确严格的奖惩制度,督促教师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品德风范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课堂内外相辅相成

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校园的凝聚力与生活乐趣。除了教授专业知识技能之外,注重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自身价值。通过邀请知名校友和相关企业高层领导来院校做专题讲座、培训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步入社会后所需的职业修养。按照国家规定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主要包括各类奖项的设立、评选、审核、表彰、宣传及相关工作,旨在刺激学生间的竞争,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与院校的学习氛围。

2.3提供优质的服务

学校应加强管理,保障学生权益。重点管理公寓、食堂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组织专门人员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对其服务进行评估与检验,严格监控服务收费规范,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作用,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持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上岗,积极引导学生,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排除困难。拓宽就业办公室的职能范围,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就业咨询与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4数字化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工作并非易事,班主任辅导员每天要亲力亲为许多事件。为了节省学生管理的时间成本,可以尝试利用新的通讯手段,如QQ、微信等通讯软件,快速下达学校通知,部署任务。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全天候手机待机,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以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保障学生的安全。

篇(9)

一.社会发展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矛盾冲突

 

1.大学生纪律规范与行为道德方面存在的矛盾。在学生的纪律与道德方面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学生的生活方面。例如: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十八岁入学,二十二岁毕业。根据我国《婚姻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谈恋爱是符合我国的相关规定的,甚至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到了大三、大四的学生甚至可以步入法定的结婚年龄。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恋爱的行为并不受我国法律的约束。如果期间发生了类似于性关系的行为,也只是道德方面的问题。然而,学校设立的纪律规范,就是为了约束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恋爱发生性关系甚至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在校方看来,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必须要根据学校的纪律规范给予惩戒。但是,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学生的行为只要是双方无条件的共同意愿,就不涉及到法律问题,反而是学校的干涉行为,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犯。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便存在了矛盾与冲突。

 

2.大学生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在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间存在的矛盾,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学生的学业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生违法行为,按照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规定,该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刑法,应当给予相应的法律处分。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违法行为,按照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来看,学校应该在法律处分的基础上追加学校的纪律处分,以儆效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在接受了法律处分后,便可规避学校的处分,不仅影响了学校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力,还使得法律的形象受到了影响。

 

二.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相互关系

 

1.以法律规范为依据。由于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到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因此,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要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免出现法律行为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混淆,任何行为规范的制定,都不能违背法律规范的要求。

 

2.以道德规范为基础。道德规范是在道德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对人们的信念、习惯等行为进行约束,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其道德行为规范必须要符合我国公民所遵守的公共道德规范。而法律规范则是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与道德规范相比,法律规范更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更多的是通过思想上的引导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来实现规范的效果。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以纪律规范为保障。高校设立纪律规范的目的在于建立稳定的校园秩序,约束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应该享有合法公民的一切法律权利与义务,既不能有特殊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合法的权利。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的制定,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充分体现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要求。通过纪律规范的建立,为大学校园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1.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在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相关行为规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该行为规范必须要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建立,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规范中存在的侵权条例要及时进行更正与修改。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除了法律上的相关处分以外,学校应对违法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并将公安机关及学校的处罚结果计入学生的档案之中,以免出现学校处分与法律责任的相互矛盾。

 

2.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有正当性。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要确保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要确保行为规范符合实际的要求。以相关法律条文为指导,确定规范的基本内容,以诚信教育作为突破口,确定基本机制,不能使用行政的权利去扼杀学生的道德潜力。

 

除此之外,还要确保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在制定行为规范的同时,要突出学术规范的重要作用,坚决抵制伪学术的行为,实现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真正价值。

 

四.总结

 

篇(10)

所谓的从公共管理视角方面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最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体制,保证“学生为本”的理念能够从管理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只有真正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环境水平,才说明教育管理改革是合格的。希望通过下文的论述,能够给相关教育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可以提升我国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质量。

一、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进行教育改革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我国的高校比做一个完整的“社区”,而高校中的学生就是住在社区的“公民”,建设社区是为了服务公民,而建设高校同样是为了服务学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保证学生能够在校期间获得全面的教育,就应该重视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不能扭曲。改革的价值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利益,因此高校管理职能也是具有准公共管理性质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是越来越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学校的服务性质和功能的关注度也是日渐提升的。只有保证高校学生能够获得最全面的知识教育,保证学生的在校地位,才能确保高校管理改革具有公共管理性质。也就是说,应该将教育民主化的理念渗透到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随着公共管理体系的不断普及,学校的教育形式愈发趋于广泛的民主形式。也就是说,提升学生的利益,保证学校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是提升高校管理教育改革水平的重中之重。

二、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学生

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目的是真正实现服务学生。学校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学校孕育了学生,也就是说,学校存在的基础主要取决于学生。因此,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为了保证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所以需要对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充分利用不同的方式对我国高校的学生进行成长服务,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方式,防止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生权利被校方忽略。也就是说,最终达成的教育管理模式应该是保证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的。目前,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目的就是保证大学生能够在高校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也就是说,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设定就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而服务的。在教育管理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制度的制定以及贯彻落实等环节,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能够对学生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的高校教育才是最正确的,所以说,为了防止学生在校期间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严格制定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高校教育和学生之间是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的,所以,需要利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作出一定的指示。

三、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是维护学生切身利益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和制度支持,为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指明方向和提供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动夯实制度基础,从而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制度保障。主要包括:完善和规范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建立服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配套机制;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完善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结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诸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新闻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职能也将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了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切实的服务,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及其职能。结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根本目标。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应包括学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他们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服务本位”的理念,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坚持学生利益为本,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良好结合,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并履行好自己的服务职责。主要包括:学校各级人员须坚持“顾客导向”的理念,能够把学生当作“上帝”来对待。学校各级领导者要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并加强协调,将学生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般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维护学生切身利益和坚持人性化管理;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服务三结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专职学生管理人员,要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在于服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则需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让学生满意。

四、结束语

上文主要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本质、目标以及制度方面全面阐述了我国目前对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现状,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改革现状,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不论改革形式是怎样的,都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才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总而言之,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更新,让更多的高校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得到更大的提升,最终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承成,冯增俊.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01).

篇(11)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常规性工作,历来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高校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重科研、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等现象,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同时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维权意识也显著增强,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与现实状况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

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较少关注和服务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国家计划的特性,学校自主独立性相对缺乏。同时,处于精英型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属于稀缺资源,学校相对于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模块式的教育和教条化的管理,将国家的需求、主管部门的需求、学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忽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生在校人数激增,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学生人数激增,硬件、软件投入不够,加之认识不到位和准备不充分,学校承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抱怨和家长的投诉;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出于自身管理方便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而忽视学生正当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许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与引导;由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与学生利益相关的管理部门众多,因此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过程中,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经常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管理效率很低。虽然学校也设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但由于此类组织的管理和工作开展仍隶属于学校管理部门,故未能很好的实现学生的利益诉求,仅局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日常管理工作,效果一般。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路径

1.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开启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本价值趋向

教育管理理论大量运用和吸收了管理理论的管理思想而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步转向创立起适应教育实践需要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其中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论突出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民主化,体现了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教育管理的重要思想就是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被确立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民主化与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等一起构筑起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正在促使教育由以往“专制”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民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真正灵魂与不竭的发展动力。同时,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复苏,已悄然改变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往所占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本管理和服务本位的管理理念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日益成为高校构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价值趋向。

2.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政府财政危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主流思想理论遭受严峻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要以公民为根本和核心,把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政府工作首要的价值目标。政府由统治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价值目标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管理行为和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真正地体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方面,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学校与学生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学校价值的根本所在;在具体的实现路径方面,即明确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构建学生服务型的教育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改革学校主导一切学生管理事务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管理模式和对话机制;改革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运作方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改革学校在传统管理行为中忽视学生权利,依靠规章制度推动管理的模式,建立以学生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

1.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学生作为学校社区的“公民”,因此学生具备了社会系统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体地位,从而使得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主体的利益实现。同时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因而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随着教育消费观的日渐兴起,学校的服务角色和功能也开始受到学生和社会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受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影响,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广泛民主参与已成为必然趋势。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高校应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的根本利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但在实现路径上,不能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学生利益,而应本着“服务本位”的理念、合作共治的方式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2.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

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主要涉及与学生利益的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实施和落实,教育管理组织的架构和职能定位,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在个体发展阶段必然或者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全体教职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3.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维护学生切身利益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和制度支持,为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指明方向和提供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动夯实制度基础,从而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制度保障。主要包括:完善和规范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建立服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配套机制;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完善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结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诸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新闻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

4.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凸显服务职能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职能也将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了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切实的服务,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及其职能,在完善正式组织服务职能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服务型组织建设,重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功能。结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根本目标。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主要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从“管”字当头向“服务”至上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主要包括:强化学校正式组织的服务职能,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日常管理的服务和协调,教务管理部门应完善教学服务和督导,后勤管理部门则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管和提高;学校积极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体系;切实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治组织体系;重视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非正式组织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功能发挥。

5.学生教育管理的队伍:提升服务意识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应包括学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他们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服务本位”的理念,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坚持学生利益为本,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良好结合,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并履行好自己的服务职责。主要包括:学校各级人员须坚持“顾客导向”的理念,能够把学生当作“上帝”来对待。学校各级领导者要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并加强协调,将学生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般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维护学生切身利益和坚持人性化管理;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服务三结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专职学生管理人员,要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在于服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则需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让学生满意。学校层面则要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教育,积极灌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逐步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培养他们的服务观念;加强师德和教师伦理建设,进一步明确教职员工的服务职能,大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加强传统师德精神的培养;注重激励机制建设,完善奖惩制度,将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状况与个人的职称、升职、福利等挂钩,进一步激发服务热情;建立和完善人员的服务规范与章程,加强工作培训,广大教职员工也要自觉加强学习和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增俊.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J].教育研究,2004(1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