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产品安全溯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生活品质的提高,现在对食品的要求也有了质的飞跃,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变到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因此,人们对农产品类消费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把RFID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中,能很好解决产地溯源、农产品产地和生产档案的建立、流通运输环节控制等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 RFID技术介绍[1]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RFID系统包括天线、标签和读写器,其中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RFID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俗称电子标签或智能标签,它具有一定内存空间,具备可存储性,读写器通过天线发出的射频信号,标签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与读写器读取修改芯片中的产品信息。
它保密性强,寿命长可重复利用,使用简单方便,可以批量远距离实现读取或存储添加信息,配合网络数据库系统,可高效利用系统内信息资源,软件智能化管理数据,对每个接入点实现有效的实时监控。
2 RFID技术应用方案[2]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控,可通过RFID技术集成一套监控溯源系统,该系统通过开放式网络管理,利用RFID的快速读写存储性质,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储运消费各个环节设立监控点,即可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以及产品质量等进行有效监控,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RFID系统的需要,本系统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农产品生产监控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查监控点,农产品流通运输监控点,农产品销售监控点等部分。各个监控点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通过互联网连通,各监控点根据要求录入农产品相关信息,搭载GPS信息及视频实时监控,管理者可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对各个监控点实行有效的监控,确保农产品在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作为对各个监控点的监控平台,建立有农产品档案数据库,对各监控点上传的产品信息进行分类管理,设立管理权限分类,不同管理者具有不同的浏览修改权限,保证系统的监管能力。网络平台具备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同时也具有各监控点间数据交流,供求信息传送等,产品相关信息即时在网上公布,方便消费者查询,确保产品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公众服务能力。
2.2 农产品生产监控点
农产品生产监控点主要由农业种植大户、农民生产合作组织或乡村农技服务站组成,主要负责帮助指导农户规范化生产,传授新的种植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对农产品RFID标签的发放,农户及其施肥施药情况等生产信息的录入,产地环境信息的录入等,在源头进行产品品质分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及溯源性。同时,生产监控点也可以通过监控溯源网络平台获取销售监控点的销售信息了解消费者需求情况,从而因地制宜指导农户生产需求量大的农产品。在农产品即将上市时,生产监控点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对流通监控点运输请求,使农产品能及时快捷运送至销售监控点,保证生产的农产品能及时销售。生产监控点配备GPS信息定位及摄像头视频实时监控,让运输环节快速准确到达目的地,消费者可通过摄像头随时查询产地生产情况,检测监控点也可对产地用药情况进行视频监控。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查监控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查监控点主要由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站,基地农药残留检测室组成,县级检测中心为定期例行抽检,对本县范围内即将上市农产品随机抽查;各流动检测站为随机检测,每天在其管理范围对在土即将上市的蔬菜进行检测;基地检测室主要负责该基地上市农产品的检测。所有检测结果都写入对应农产品的RFID标签,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下一个工作监控点不予接收;若检测农户的农产品呈阳性,需等待到相应的安全间隔期再次检测结果合格后,重新录入检测结果至RFID标签,下一工作监控点才予以放行。
2.4 农产品流通运输监控点[3]
农产品流通运输监控点主要由农产品配送中心或协议的运输公司组成。运输车辆均配备GPS定位系统和温度记录系统,流通运输监控点需对自己公司下的运输车辆建立对应的RFID档案,通过GPS实时监控运输车辆,详细记录出车、运输时温度记录、运送产品名称批次数量、货到时间等,如车辆挪做他用,运送其他货品也需录入档案,有效防止交叉污染以及产品召回提供依据。车辆运输情况信息也同时录入至农产品RFID标签中。流通运输监控点可以通过监控溯源网,清楚了解到生产监控点的供应信息和销售监控点的需求信息,因此,来合理调配运送车辆,有效节约运输时间及降低运输成本。需要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的,在加工包装车间也要加装视频实时监控,加工信息也同时录入RFID标签中。
2.5 农产品销售监控点
农产品销售监控点主要由各大超市、管理规范的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学校等组成,在该监控点通过农产品上的RFID标签,可清楚了解到相应农产品的产地及农户信息、运输时间和温度、检测情况,以及产地生产流通各环节视频信息等,也可以通过监控溯源网自己的需求信息,提高补货效率。若发生群体中毒等突发事件,可快速查到相应的农户,追究责任人;通过标签上的施肥施药档案,为医院治疗提供依据;通过监控溯源网还可快速查清其他危害产品的去向和数量,为产品的追回提供保证及时间。RFID标签最后在销售监控点取下,集中到交管理中心,以便重复利用,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RFID系统的突出优势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RFID系统通过监控溯源网把各监控点有机的连接了起来,各监控点信息共享,形成一个闭合的供应链,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农户信息、流通去向、销售情况实时监控,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其突出优势主要有: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可以通过上网、发短信向监控溯源系统查询农产品产地农户信息、农残检测情况,以及农产品自采收到购买的时间长,运输储存温度调节,从而清楚了解农产品的新鲜程度,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查看农产品种植和运输情况,让消费者真正买的放心,吃得健康;网络平台信息共享,各监控点通过监控溯源网上的供求信息合理调配资源,降低各监控点运营成本,农民朋友也可以更清楚了解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产地信息、农残检测情况,对农产品品质实现分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遇突发中毒事件,可清楚查询农产品来源及农户信息,追究责任人。通过标签上的施肥施药档案,为医院治疗提供依据。通过监控溯源网还可快速查清其他危害产品的去向,为产品的追回提供保证及时间;农产品上RFID标签在相应监控点录入的信息其他监控点不能窜改,有效保证溯源性,标签内信息的准确性;加强了对流通部门的监控,提高了农产品运输效率保证了运输质量,有效防止交叉污染,提高可追溯性;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供应链不予以接收,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4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RFID系统优势显著,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工作重点方向,有益于促进“三农”发展,同时为人民身体健康,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有效保障,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童刚.基于RFID技术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研究[J].信息与电脑,2008(04):68-70.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夏季农产品安全工作
各镇、三品生产基地(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各相关科站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夏季农产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严峻性,认真落实农产品安全责任。要将做好夏季农产品安全工作、防控农产品安全事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落实责任,强化组织协调,密切协作,形成监管合力,确保监管到位。
二、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夏季农产品安全突出问题
针对夏季农产品安全的季节性特点,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奶站、种养殖环节为重点对象,以食用农产品为重点品种,加强夏季农产品安全监管。要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禽畜产品滥用违禁药物、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检查,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兽药、渔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要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及非法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要充分发挥监管员(执法联络员)、三品基地(企业)内检员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对畜禽养殖环节的监控,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严防病死畜禽流入市场;建立检测室的乡镇及基地要加大农产品安全的抽检频度,没有检没室的乡镇可委托上述乡镇进行检测,也可送市农检中心进行检测,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动态;要加强农业投入品及农资市场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和抽样检测频度,要把抽样检测与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剂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治有机结全起来,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和投入品要立即按有关规定要求进行信息上报。并追根溯源,查找违法违规生产的源头,该责令整改的要立即责令整改,该移送相关部门进一步处理的要及时移送。
三、加大宣传,增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
关键词:食品安全 可追溯体系 成本归宿 受益原则 成本摊派 成本内化
食品可追溯体系概述
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已经从原来的对产品的质量、外观、价格的重视逐步向产品质量安全倾斜,更多关注的是产品本身是否对人类健康有害。这就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带来新的考验。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成为政府、食品行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所以,建立一种全面可靠的食品安全体系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企业能否发展、消费者能否健康地使用产品的重要内容。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通用的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实施的方法是HACCP、GMP、ISO9000。但是三者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都只是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在流通领域是无能为力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克服了这三者的这一缺陷,增加了食品供应、生产、流通的透明度,提高了消费者的放心程度,真正做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根据国际标准组织ISO(8042:1994)和欧共体管理法规将食品可追溯体系定义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食用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追溯或追踪能力”。它是一种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放心使用产品的信息管理系统。
国内的可追溯体系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起步相对于国外来说是较晚的,也可以说是被动实行的。从国际形势看,欧盟、美国早已率先提出并实施了食品可追溯体系,这实际上是对食品制造业、流通企业形成的新的技术壁垒。而欧盟、美国是我国大的贸易伙伴,如果要使农产品行业稳步健康地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大趋势。
从2002年开始,我国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如为了应对欧盟在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我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了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陕西标准化研究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5年9月,北京市顺义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了蔬菜分级包装和质量可溯源制;同时,建立了大量的可追溯食品和可追溯企业;形成了一系列的追溯子系统进行食品可追溯系统初步试点。可以看出,我国正在逐步的实行食品可追溯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不管是水产品、禽类产品还是果蔬产品,从供应到销售,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能迅速地查到,追根溯源。
可追溯体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不断的努力实践,我国在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国外,在基础上仍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我国连锁经营协会于2007年4月在京《食品安全可追溯研究报告》时指出,我国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面临六大困难,分别是:我国食品尤其是农产品的生产比较分散,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科技化、标准化水平较低;食品流通方式还比较落后,传统的流通渠道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还占有相当比例,现代流通渠道如连锁超市还不够普及;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有关规定和标准缺失、滞后于现实发展,与国际标准无法对接的情况还很多;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系统性、统一性还不够;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认识不够;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成本较高,企业缺乏前期投入的动力。
从现阶段我国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来看,其重点是理论意义研究方面,即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性,可追溯体系如何建立等。但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如何分摊等领域探究尚少。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越来越受政府、企业、消费者的重视。与此同时,高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由谁来负担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就可追溯体系的构建成本的归宿进行初步的探寻。
解决我国可追溯体系建设障碍的建议
在我国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其最大的阻力是企业初期的投入成本太高,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复杂,这是阻力的根源。在完善可追溯体系时,必须紧紧地围绕这个问题出发。
对于政府,它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谋求政治选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其目的;对于企业来讲,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目的;对于消费者而言,需求是否被满足是决定其支付意愿的重要条件。本文推论,当企业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后,三者都是受益的主体 :政府能谋求到社会和谐,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个人消费也能够确保安全,各得其所。那么,这个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的归宿在哪里?即企业的这个有价值活动的支付成本由谁来承担?对此,本文可以建立一个成本归宿模型,从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来分析。
(一)短期阶段成本归宿
在短期阶段,企业初期的构建成本是很大的,企业无法独自承担。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受益原则来摊派成本,即短期的可追溯体系成本由受益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共同承担,如图1所示。
成本摊派前:
,j=m
其中,C为全社会构建可追溯体系的总成本,Cij是各环节不同企业的构建成本。
成本摊派后:
,j=1,2,…,m企业
,j=1,2,…,m政府
,j=m 消费者
其中,yi为各环节政府成本的补助率,Wj为企业成本内化率,Xj企业成本转移率,并且, yj+wj+Xj=1 。
在短期阶段,可以用多种情况来确定 yj、wj、Xj的大小,即政府、企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分摊比例是多少。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按三者的经济强弱势来确定,谁的经济承受力大谁就多摊派。在短期的成本摊派模型中,源供应企业将一部分成本内化,另一部分成本转移到下游的生产加工企业,一部分由当地政府来补贴;生产加工企业同样也把一部分成本内化,一部分成本转移到流通企业,剩余的部分由当地政府补贴;在流通阶段流通企业的构建成本也由流通企业、消费者、政府共同分派。这样,就能在受益原则下共同承担可追溯体系短期的构建成本。
当短期的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由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分担,有没有其现实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成本摊派原则是受益原则,是公平的。
从政府方面看,有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我国的农产品要想在国际上增强竞争力,增加出口,就必须遵守国际规则。对于可追溯体系,早在2005年1月,欧共体就制定新法规,要求在欧盟销售的牛肉制品和生鲜水果、蔬菜都必须具备可追溯功能,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此外,还禁止不具备可追溯性食品的进口。其余的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也建立起可追溯体系,限制不具备可追溯功能的农产品上市销售,形成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这对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挑战严峻。在可能性上,我国是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有强大的财政来支持这个体系的建设及运行。
在企业方面,实施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也有其必要性。企业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当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也必须适时地调整以适应环境。在国际环境当中,确保食品安全、人类安全俨然是一种趋势,企业要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适应它;国内环境中,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也为企业施加压力,适者生存。在可能性上,企业的生产基本标准是收益大于成本,当成本得不到弥补时,企业是不会去实施可追溯体系的。但是,企业克服这种困难不是没有办法。第一,企业的生产是一个创造消费者接受价值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来消除一部分可追溯体系建设成本带来的劣势,尤其在今天的消费观念中,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为其差异化提供基础;第二,以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来分析,企业可以在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节约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第三,企业在建立可追溯体系时,可将其与HACCP、GAP、GMP体系相结合使用。可追溯体系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其它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使用,协同发挥作用。这样,可以谋求一种类似“范围经济”的好处,以节约成本。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现代消费观念的形成,消费者对健康、绿色的关注的重视,只要需求被合理地满足,其承担一定的成本不是问题。
(二)长期阶段成本归宿
随着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不断完善、修正,在经验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作用下,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是下降的。这时候,企业能够单独地承受这个成本,即模型中企业各自全部内化成本。这时,政府和消费者就退出成本负担范围,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市场的运行,企业就执行这个规则并承担成本,消费者就放心使用产品。即Xj=0,yj=0,wj=1。当然,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小于1的,企业会转嫁成本给消费者,但是,由于成本的下降,消费者也会接受。自此,真正地解决实现从田野到餐桌风险管理的成本问题。
政府、企业、消费者在进行可追溯体系成本摊派时,必须在其他的方面进行有效地配合,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的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增加监督的力度,规范企业执行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党委要把它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可追溯体系,可以采取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级管理模式,相互监督。第二,对农村加大科学技术支持,确保农产品供应源的安全。农产品安全的源头在农田,农民由于受到科学技术、信息闭塞和收入偏低的限制,过多地追求产量,投入过多的添加剂、化肥等,而忽视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所以要从源头抓起。特别是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小的前提下,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农产品收购站,统一收购制度,统一管理。第三,加大可追溯体系及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消费者的重视程度、认识度,对可追溯体系进行及时的反馈、监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实现全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对于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为了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立稳脚步,就得实施这种体系,实现差异化。本文为此提出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成本分摊模型,为政府、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探明一条道路。因此,在解决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分摊的问题时可以借鉴本文的这种模式,即在短期阶段,可追溯体系的构建成本由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分担;在长期阶段,由企业独自承担。
参考文献:
1.刘艳,刘阳.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研究[J].品牌与标准化,2009(16)
2.贵新.今天,我们还敢吃什么―农产品安全浅议[J].决策探索,2001(04)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4-0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是基于大数据技术,以实现产销对接,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来可查、去可追”,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的,构建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集成农产品质量评估于农产品追溯过程中,平台面向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所有农业生产者,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的对接;通过平台检验农产品的质量,体现供需关系;搭建供需渠道,解决供需矛盾;区分农产品等级,促进农产品品牌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1 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确立了食品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近年来,随着问题农产品的频频出现,国家和有关部门也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农产品追溯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一种发展战略方向。且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追溯,重要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追溯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对追溯的认识度和接受度逐步提升,追溯体系建设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对追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我国在北京、河北、上海、天津、深圳、南京等地就蔬菜、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及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然而这些试点或收效甚微,或成效不持久,大多声势渐息。已有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虽然具备了可追溯性,却也没有强调对追溯过程标识的真实性进行鉴定。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势在必行[2]。
2 建设必要性
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仍面临农产品生产分散、溯源的“源头”不明确、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使数据信息真假难辨、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分段式监管造成信息割据,形成数据信息孤岛等问题,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分阶段由低到高,逐步完善。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品追溯体系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在该意见指示下,同时考虑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条件,提出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实现过程加结果监控,提升质量管理能力,促进监管方式创新,保障消费者安全。基于该平台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链条;突破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瓶颈,建立新平台、新渠道,将农产品产销带入全面信息化r代,扫除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障碍,为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者提供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市场契机,并形成消费者认可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的生产智能化、管理透明化、经营网络化、服务灵活化,颠覆传统零售模式,推动农产品产业升级。
3 技术方案
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平台为载体,有效的信息获取、信息展示、信息共享以及信息管理机制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溯源平台。该平台采用C2C模式,直接对接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并从农产品平台准入准出、农产品产地生产信息、农产品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描述信息、平台农产品描述信息监督、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农产品描述信息奖惩、消费者点评7个环节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追溯[3]。平台提供:(1)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2)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开辟农产品C2C营销模式;(3)品牌塑造服务,基于平台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市场化将农产品进行区分,形成农产品质量比拼竞争机制,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形成;(4)宣传推广服务,基于平台推广放心的农产品品牌,保证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质量安全。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产销对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农产品产销全面信息化时代,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来可查、去可追”,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4 创新点
充分考虑平台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将来的可拓展性,采用大数据架构,保证处理能力和响应时间能够满足日益增多的用户对信息处理的需求。(1)为了适应不同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平台能够针对具体要求进行定制,以适应生产者、农产品类型各异、品种繁多、特色明显的现状。(2)提出农产品生产者、平台、农产品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模式。(3)提出将农产品追溯过程与质量检测、质量点评相结合进行质量监管,综合追溯平台、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5 结语
该系统通过农产品产地信息的实时获取、农产品定期质量检测及用户质量点评,实现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并将这些实时监控数据以云的方式分布式存储在数据中心,实现对农产品的各个环节的监控、预警,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实现从源头到市场整个供应链全程可控,并基于该平台提供农产品质量控制、质量追溯、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品牌塑造、宣传推广服务。
(1)经济效益:突破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瓶颈,拓宽农产品市场,借助该平台搭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等级及品牌形成,建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速通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满足了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了政府监管能力,保障了人们身体健康,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开放的流量平台创造了商机,丰富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部分解决农民创业、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态、环保、健康和科学种田意识,提高了农民素质;为生态农产品开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3)生态效益: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体系,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同时有效地防止了土壤、水源、农产品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前景是美好的,关键是如何把“天罗”和“地网”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建设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农产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比较,仍有很大欠缺,这其实也就是这个网的漏洞所在,换句话说就是:“天罗”和“地网”之间不匹配,仍存在着你织你的我织我的、一加一不等于二的尴尬局面。
首先说说“地网”。大家都知道,农产品安全追溯的核心就是“向上一步可溯源,向下一步可追踪”,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可追溯。农产品一旦发现问题,即可通过物品编码及我们看到的商品条码等等,从原料到成品、到上市,最终到消费者的供应链链条所记载的信息,快速缩小问题农产品范围,准确查出问题环节,直至追溯到生产源头。
目前,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的农产品安全追溯解决方案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推出的《全球追溯标准》(GTS),它基于全球应用的商品条码标识体系而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良好农业规范等规范的要求,具有全球统一性、标识唯一性、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已被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欧盟等多个国际组织认可和推荐,广泛应用在欧美、亚太等地区60多个国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当然我们也知道,现行许多行业、部门和技术公司都建立了各自的追溯系统,大部分采用的是内部编码进行农产品安全管理和查询。不能否认,这些系统对企业实现产品可追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标识体系,导致了可追溯信息格式不规范、不统一,信息无法共享和交换等问题,给农产品可追溯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同时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政府和企业的重复投入等问题。
因此,实现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监管,统一物品编码势在必行。通过赋予一个全国唯一的“物品编码”,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真正把农产品生产的上下游,也就是将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物流、销售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协同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可追溯体系,真正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可追溯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来说说“天罗”,其核心就是物联网,将农产品编码技术应用于物联网,就是为所有农产品建立可追溯的“电子档案”,动态收集其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流动信息,实现可追溯,位置可跟踪,从而在发现问题农产品的第一时间实现主动控制,将危害降至最低。这一点从技术上说应该没有问题,以北京奥运食品(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为例,所有指定供应商提供的农产品,自诞生之日都被打上一个“条形码”,并贴上一个带芯片的“电子标签”(RFID),成为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只要经过安有传感器的配送车厢、餐饮消费场所,就会实时传递相关信息给监管人员,在电脑前即可随时查看种养、加工、配送及消费的全过程,精准掌控每份农产品的详细“行踪”。
前言:现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为了能够对食品安全事故当中的事故责任进行有效追踪并且杜绝该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现必须要通过比较先进的农产品溯源标签系统对农产品从终止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进行性有效跟踪、查询与监控,为此有必要对基于物联网的RFID农产品溯源标签的优化与实现进行探讨。
一、溯源标签优化设计
1、架构优化设计。农产品溯源标签系统主要连接RFID读写器,由工作电脑、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加之局域网的辅助共同组成(图1)。在该整体架构中,工作电脑上的软件能够对通过对RFID读写器进行控制操作RFID标签的读写,此时数据库服务其则能够对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等溯源数据进行存储,应用服务其则能够根据Web应用软件的部署对用户进行远端访问。此时,农产品上粘贴的RFID标签便能够存储溯源编码。
2、功能结构优化设计。在农产品溯源标签系统当中存在后台管理和查询两个子系统,其中,后台管理子系统为整个系统的管理员修改系统数据使用,查询子系统则为用户提供查询界面,用户只要进入到查询界面便可以手工输入农产品上粘贴的RFID标签编码,而后根据RFID读写器进行标签编码的读写,并且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讯。若在系统当中存在该编码所对应的农产品批次记录,则在屏幕上便会相应的显示该批 产品农药施用、病虫害、加工、运输、质检、生产企业等诸多信息。对于系统管理人员而言,前期登录后台管理子系统能够对与农产品溯源标签相关的信息进行维护和修改,一般分为产前、产中、产后和系统管理四个部分,如图2所示。
二、溯源标签实现关键技术
1、RFID集成技术。为了在基于物联网的RFID农产品溯源标签系统当中实现RFID的读写命令,必须要将RFID的读写操作设置成为一个用户空间,对RFID读写器驱动程序中的API方法进行调用,在Web页面上使用该用户控件。具体的RFID集成技术操作当中,首先要在页面当中对用户控件的对象进行声明,而后使用JavaScript语言对用户控件进行操作,进行RFID读写前便将端口打开,读取RFID读写后将端口关闭,并将读写的RFID存储在用户数据当中[1]。
2.2页面响应与简化编程技术。若要有效实现基于物联网的RFID农产品溯源标签的优化,必须要恰当的应用页面响应与页面简化编程技术。首先,在页面响应技术的应用方面,主要目的在于加快查询结果的显示,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体验,因此在查询页面使用了Ajax技术,即近年来应用十分广泛的客户端页面交互技术。同时,页面响应技术中亦使用了JavaScript语言向服务器发送XMT HTTP请求,此时服务器的查询结果便会在XMT HTTP响应中传回到客户端,提高响应效果[2]。其次,在页面简化编程技术应用方面大量使用了JavaScript代码和jQuery技术,目的在于将页面程序简化。jQuery技术属于轻量级的、开源的库,其能够对JavaScript编程提供强大功能,例如在设置页面上轻松的实现Ajax功能等[3]。
结论:基于物联网的RFID农产品溯源标签系统当中主要由主要RFID读写器、工作电脑、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局域网几个部分共同组成,并且分为产前、产中、产后和系统管理四个功能模块。该系统的实现必须要依托于RFID集成技术、页面响应技术以及页面简化编程技术,从而便于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信息追溯。
参 考 文 献
蔬菜质量安全关乎人民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发生的“毒大米”、“毒蔬菜”、“多宝鱼”和“桂花鱼”等事件表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并不乐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势在必行。而除了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外,着手完善蔬菜从生产到流通过程中的跟踪与问责机制也很有必要,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的一种产品信息化监控系统,是当前蔬菜生产的发展趋势之一,它既可以有效地管理蔬菜产品生产,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又可以对蔬菜的流通进行跟踪,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可追溯系统是一种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的,以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质量安全保障系统[1]。追溯系统主要通过二维码识别技术和条码技术,将实物流与信息流结合起来,让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记录贯穿整个供应链,利用网络技术完成信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传输和信息,最终达到跟踪和溯源食物的目的[2]。编码条码采用国际通用的编码规则,让企业的每一份产品都能有独特的追溯码可供查询,由此关联产品所有生产环节的信息。消费者可访问追溯系统服务器,查询所购买产品的详细信息。目前增城区6.67hm2以上的蔬菜基地有32个,其中广州市10大蔬菜生产基地增城区有4个,包括超振裕(原大业)菜场生产基地、合利菜场生产基地、小楼冬瓜生产基地及从玉菜场生产基地。以广州市增城区一衣口田公司的农产品溯源系统为例,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入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生产基地、仓库、市场进行连接,构建出一个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溯源管理平台,使农产品的溯源工作更加信息化、简便化、大众化。推广该系统可促进广州市增城区各个镇街、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农产品检测、溯源工作规范化,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农产品安全信息,为消费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1追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法国是最早着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国家,该体系主要用于监管牛肉质量安全,这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辟了新方向[3]。欧盟在疯牛病爆发流行后,颁布了178/2002法令,通过法律的形式加大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以求对农产品各个环节信息都可追溯[4]。英国政府实施的家畜辨识与注册综合系统,可记录家畜的耳标、养殖管理、身份证等信息,用于对家畜进行追踪定位[5]。美国建立的食品追溯系统强制性要求生产者、运输者、销售商都如实记录食品信息,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管理[6]。日本除了建立农产品认证制度外,还颁布了相关追溯系统法规,并强制销售终端安装溯源设备[7]。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于2003年启动“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开始着手对蔬菜和肉品进行编码、记录、追踪管理。2006年国家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得到重视,农产品的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包装标识等管理制度也愈加规范[8]。北京、杭州、南京、寿光等多个城市都开展了相关的农产品监管和溯源体系的建设,为溯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依据[9,10]。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则大规模运用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配合溯源标签的使用,有效保障了运动员的饮食安全,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为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运用提供了范例[11]。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进行了研究。刘越畅等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了蔬菜流通的数据采集与溯源系统,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从而保障蔬菜质量安全[12]。邢美等基于WEB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溯源系统,可统计检测信息和蔬菜流通信息,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监测到市场流通的全程监管[13]。郑业鲁等分析规模化蔬菜供应企业的市场供应链模式,构建了蔬菜供应链全程追溯体系,实现了蔬菜供应链全程的信息化管理和质量安全追溯[14]。李友水等结合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发设计的追溯系统,实现了对农田环境和种植管理的实时监控与跟踪[15]。建立完善的蔬菜产地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不仅对实现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更是解决当前农产品发展过程中的“产销对接”、“诚信问题”等问题的有效方法。
2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
2.1追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1.1溯源系统分析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以蔬菜为核心,产业链为纽带,质量安全与预警为目的的信息监管系统,而要满足生产者、销售商和消费者不同的利益需求,关键就是确定溯源流程及信息节点。其中关键信息点包括:蔬菜生产地、生产企业、耕种、种植管理、收获、存储、加工、物流和销售等。信息记录要详细、具体,有明确责任主体,以方便消费者和市场监管者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倒逼监管蔬菜质量安全。
2.2总体设计
系统服务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服务平台自下至上分为3层,第一层是表示层,一般情况下就是展现给用户的图形界面与数据,中间层由应用逻辑组成,即业务逻辑层,第三层包含应用所需的数据,即数据组件层。3层系统有利于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扩展。
2.3系统的实现过程
2.3.1蔬菜追溯编码在分析蔬菜的个体属性、包装形式、生产方式基础上,对于蔬菜采用批次追溯编码方法,定义同一天收获的来自于同一生产单元(地块或温室)、同一品种、同一等级的农产品为同一批次。追溯编码采用15位数字码,其中4位企业代码+4位品种序号+6日期编号+1批次号。编码示例见图1。采用的编码类型可通过企业编号直接将企业锁定在一定范围内,便于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快速定位;采用的6位产品编码,预留了一定的产品数量,便于根据追溯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扩大产品;将认证类型直接写入编码中,便于直接监管;采用的校验码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2.3.2应用系统开发为了充分满足系统在安全性、跨平台性、可移植性、易扩展性、易维护性等方面的要求,系统主要采用基于Java平台的J2EE技术体系,构建于B/S三层应用体系结构之上,并采用XML等编程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将复杂的业务逻辑、流程控制逻辑和数据存取逻辑通过在不同的技术层面上实现,在应用服务器之上,实现业务逻辑的快速部署和灵活调整,充分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可靠访问。系统支持ORACLE、SQLSERVER、SYBASE、DB2等各种大型的主流关系型数据库;同时支持Windows、国产Linux及Unix等各种操作系统;利用XML作为系统接口的数据交换标准,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具体采用技术如下:(1)J2EE架构J2EE平台企业版(Java2EnterpriseEdition),是一套全然不同于传统应用开发的技术架构,包含许多组件,主要可简化和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提高可移植性、安全与再用价值。(2)3层体系结构本子系统采用流行的J2EE3层应用体系架构,这种标准的体系结构以及其所支持的跨平台的Java语言可以方便用户的应用开发以及应用集成。同时由于该应用支撑平台支持多种流行的开放工具,用户可以选择其熟悉的开发工具开发应用,缩短了开发部署以及应用移植的时间。(3)XML技术XML代表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是一套定义语义标记的规则,这些标记将文档分成许多部件并对这些部件加以标识。它也是元标记语言,即定义了用于定义其他与特定领域有关的、语义的、结构化的标记语言的句法语言。在本子系统中,XML技术主要用作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标准以及数据共享的方式。(4)WebGIS技术互联网(Internet)的迅速崛起和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使万维网(WorldWideWeb,简称WWW或Web)成为高效的全球性信息渠道。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需求,利用Internet在Web上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功能,已经成为GIS发展的必然趋势,本项目均采用WebGIS技术构建展示信息平台,基于服务器的GIS解决方案,以创建和分发J2EE应用和服务。用户在任何连通网络的客户端上都可以通过IE使用GIS系统,不需要另外安装GIS操作软件。2.3.3监管平台建设集成生产、流通等数据构建中心数据库,同时,完成蔬菜基地或专业合作村的数据收集、整编与入库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产地环境评价系统、执法巡查应用系统,项目和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作用。推广部门要将这些创新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农业技术的转化,使其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重视。通过明确构建思路、创建和完善涉农组织以及突出教育单位和农业科研单位主体性等方式,健康有效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促进我国农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李小林,张胜文,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9(04):13-16.
中图分类号:S6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201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立足高原特色、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的发展新思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是开展专项整治、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是落实高原特色农业的具体举措。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将以实施农产品的生产档案、产地编码和包装标识管理为手段,以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控制为重点,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追溯制度,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包装标识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施“从土地到市场”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提高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切实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昭通苹果发展现状
1989年农业部将昭通列为我国南方优质苹果生产基地,1996年云南省又将昭通列为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目前,昭、鲁坝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0.5万亩,实现产量22.2万吨,产值达2.37亿元。昭通苹果除销往云、贵、川三省及广东、广西、香港等地外,还远销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每年外销量达到6000多吨。近年来,为将昭通苹果进一步做大、做强,昭通市委、政府将苹果生产列为全市六大优势产业,把扶持和培育苹果产业的发展作为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各相关部门紧紧围绕“以提高果品竞争力和实现增效、增收为目的,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的新时期苹果发展指导思想,努力提高昭通苹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效益,以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苹果生产。
二、昭通市苹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
2012年在各级各部的关心支持下,昭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在昭阳区仁和村组织1000亩苹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创新标准化生产,初步探索了昭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工作。为全市和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昭通市苹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措施:
1.强化组织保障 探索完善工作体系
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建设之初成立了领导组和技术执行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
2.加大培训力度
按照苹果生产不同阶段组织专家现场培训,到果园现场示范和果农面对面,解决生产中遇到问题。
3.实施标准化生产 促进苹果提档升级
在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严格实施标准化管理,执行农业行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 NY/T 1761―2009》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水果NY/T 1762―2009》等标准。同时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采用科学的配方施肥、植保技术配套,通过实施苹果标准化生产,提高了苹果的品质。
4.提升品牌形象 示范带动作用初步体现
在昭通市昭阳区仁和村率先实施质量溯源体系建设示范,开展苹果分等级、可溯源,狠抓质量关,从产品生产、管理、检测、采摘、分级、包装等多个环节入手,确保了产品质量,在市场上树立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良好形象,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了昭通市苹果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5.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 责任意识增强
在示范区的果农实施苹果质量安全溯源建设,承担种植任务的果农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使用投入品环节,都能自觉地按项目管理制度进行农事操作和严格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
三、昭通市苹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通过开展质量溯源工作,提升了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了我市优质农产品的价值,树立了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公信力。昭阳区仁和村苹果生产基地实施质量溯源制度后,在市场上树立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良好形象。1000亩示范基地通过溯源体系建设,实现了每公斤苹果售价增加1元,亩产优质苹果2000公斤,亩增产值2000元,1000亩新增产值200万元;带动周边1万亩果园,亩产优质果1000公斤,每公斤增加0.2元,1万亩新增产值200万元,明显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2.社会效益
通过1000亩苹果标准化生产和溯源体系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为我市探索一条生产优质、安全苹果的可行之路,使我市苹果生产在质量、商品化率和安全上都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出贡献。同时还充分发挥当地的气候资源和土壤资源,通过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将先进、安全的苹果种植和管理技术传授给农户,提高全市苹果生产技术水平,对我市的社会稳定、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生态效益
一、引言
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对农产品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可追溯流程管理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可追溯技术与可追溯技术对线下农产品意义的研究,例如文献主要研究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文献主要研究可追溯在生产中的检测技术;文献主要介绍了当前主流的个体标识技术;文献主要研究系统构架的组成。对于可追溯的意义研究也颇有成果,文献阐述了可追溯系统对食品安全的意义与整体系统的构建。
近些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而农产品由于其一些特有的性质,一直没能够在电商领域有良好的发展。但是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运营模式的转变,有更多的商家与消费者开始尝试这一领域。2012年仅淘宝网经营农产品的网店26.06万家、销售额达198亿元。可是农产品电商发展落后的事实摆在眼前,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实体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2.45万亿元,占当年社会物流总额的1.4%。而可追溯技术并没有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将技术的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运营模式的不断变化,可追溯概念的出现与技术的创新引领了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新一轮创新。
二、当前农产品电商瓶颈分析
据我们对宁波两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调查显示结果如下,就目前两公司的发现状况,不容乐观。七禾有机蔬菜每天仅有200-300单,而且采用会员制销售的情况下新增会员数量几乎为0;乐活厨房的用户数量偏少,其中活跃用户约占总注册人数的35%,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每天都会接到40到50个订单,每个订单的消费金额基本在100元~150元。从宁波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电商可以折射出农产品电商这个行业的现在遇到瓶颈。
针对农产品电商遇到的瓶颈现状,我们特地对消费者群体进行了调查,部分数据显示如下:
图1 图2
图1结果显示,顾客对网购农产品的最大的担心还是在食品安全问题,物流运输占第二位,这恰恰反映了农产品电商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是消费者最担心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消费者存在这样的疑虑,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1.商家对农产品质量的不重视
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主要存在产地环境污染、生产主体缺乏培训、商家道德素质低下等问题。而在在流通方面,农产品完全不能靠普通的物流系统实行,商家们在运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配送的成本高、速度慢等。冷链配送也在近年来兴起,这也受到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关注,但是企业自己建立冷链配送系统成本高,如果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又不能完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
图2显示了绝大部分消费者对网购农产品的质量不放心,蔬菜、水产等生鲜农产品保质期不长,经过长途的运输,质量问题也是消费者最在意的。
仓储也是对农产品质量的一大考验,对不同的农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储藏方式,有冷藏、冷冻、干燥或脱水、常温湿润等等不同的环境。企业必须保证在交到顾客手中之前,食品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正是储存过程会频发安全问题,比如没有按照规定冷冻导致食品变质,或者冷冻温度不够低,新鲜蔬菜没有在湿润环境中导致水分流失等等,因此农产品的仓储也是一大问题。
2.监管不力
政府监督机制是否执行到位对农产品安全有着严重影响。中国食品安全体系在法律标准和技术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我国的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未能形成紧密的链条,尤其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这类新新产业而言,监管处于真空期,不法商家容易钻空子。
三、可追溯系统技术
可追溯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因此,对于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关键技术的分析也可以从三个环节,即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着手。
可追溯系统整体框架图如下所示:
对农产品实行可追溯制度,可以利用现有先进的技术,如环境因素检测技术实时监测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基因分析技术确定产品的来源与成分;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监测最终商品的保质期、质量、安全状态;地理空间科学与技术包括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从生产、加工、存储、运输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个体标识技术区分了不同的农产品,需要对所有农产品进行标识,并且这个标识在整条供应链中必须保证是唯一、清晰的;数据库技术整合了所有追溯信息,便于信息的统一管理与查询,其中包括了十分关键的编码技术,统一编码是开展追溯的基础。
四、可追溯系统对农产品电商的创新
1.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表示,在网络上购买农产品时,绝大部分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农产品电商采用可追溯的农产品管理系统,记录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同时通过网页终端显示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看到网购到的农产品的所有信息,提高了对所购产品的信任,从而乐于从网络上购买农产品。
2.加强监管
对于电商卖家,可追溯的农产品管理系统有益于对农产品安全进行监控。 目前我国的质量安全监测主要采用抽检的方式,但是农产品种类繁多,在安全标准上也有一定的差异,采用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不全面,导致近几年国内农产品农药、激素过量使用等安全问题的爆发。可追溯系统追踪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可以从根本上监控农产品质量,当出现质量问题时也可以快速追溯寻找到问题环节,及时处理危机,降低成本。
3.减少自身损失
农产品对仓储与物流要求比较高,不同的农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储藏方式,不同的运输方式,如何控制好农产品的仓储物流问题,成为局限现阶段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之一。使用可追溯的农产品管理系统,可以方便电商卖家监控农产品的仓储运输。根据文献 《家畜和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进展》报道,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为 25%~30%, 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 5%以下。如何高效地转运农产品,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追溯系统能够记录农产品生长、采摘、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记录农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所有信息,那么在仓储调度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统计流动信息,通过分析农产品销售的各个渠道以及流量,可以及时准确地对市场做出的预期,从而设计出优化的运输路线,降低仓储损耗,加快运转周期。
4.促进品牌建设
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农产品市场供需的影响比较大,价格不稳定。可追溯农产品做为一种比较新型的农产品,目前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价格。通过使用可追溯的农产品管理系统,将安全健康的理念附加到农产品上,让可追溯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与一般的农产品差异化,从而有效减少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冲击。同时可追溯系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能对产品有更深的了解,在购买的过程中,能够慢慢地积累起对产品品牌的认知程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可溯源的产品对于农产品本身的品牌建设有一定的效用。
5.拓展市场
在国际贸易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家针对于我国技术上的弱点在农产品出口上设置绿色壁垒,经常受到各种打压。在农产品上增加可追溯技术,从科技上提升农产品的价值,这有助于我们打破绿色壁垒,将我国的农产品销往海外市场。
五、可追溯农产品电商创新意义
由于农产品电商的特殊性,在生产、流通、储存、销售环节中相比其他商品有一定的难度,其主要问题存在于产品的安全问题与标准化问题。全程可追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消费者在电商网站上购买农产品的疑虑,监督权从第三方交到了消费者自己手中,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可追溯系统,不仅可以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降低损失与运营成本,在种植、流通、贮存、销售等环节都有重要意义,还能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农产品电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海龙,蒋平安,张霞,等.基于Web的农产品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新疆农业科学,2010(9)
[2]王纪华,陆安详,马智宏.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7(增刊):26—28
[3]王纪华,陆安详,马智宏.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7(增刊):26—2.
[4]谢菊芳,陆昌华,李保明,等.基于NET构架的安全猪肉全程可追溯系统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218—220.
[5]张爱学.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6):255-256.DOI:10.3969/j.issn.1672-3198.2011.16.160
[6]《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
[7]《2013-2017年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全景调研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8]殷梦华.农产品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7:14-17.
[9]方炎,高观,范新鲁.我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5(02)
整治无公害基地7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9个,标准化基地7个规范了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生产记录,统一了标语、标识。积极督导各镇(街)农技站、蔬菜办抓紧落实标语以及横幅的制作。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一个重视农产品安全集中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农贸市场的检查
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和蔬菜农药残留的治理,严厉打击经营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全区内共有农资及农药经营企业*个,检查了*个,查处经营甲胺磷等五种剧毒农药的经营企业1个,其他违法经营企业3个,查缴五种剧毒农药10公斤,查缴其他违法经营农药40公斤,罚款0.1万元。做到了各项制度的规范和台帐的健全,对农药经营人员进行迎检知识宣传指导,要求经营企业悬挂禁售农药宣传牌。
三、进行技术培训宣传
为做好宣传工作我局出动宣传车5辆次,20人次到七个镇(街)的集贸市场进行宣传,向广大农民讲解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有关知识,发放各类技术资料和明白纸1.5万余份。
四、农产品检测和化验工作
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在我区清泉市场抽取部分蔬菜样品进行了化验,检测结果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同时对在清泉市场设置无公害市场检测站的蔬菜速测仪进入了正常运营状态,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服务。
五、做好奥运会期间我区农产品进京销售的质量监管工作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及农业部、农业厅的部署,对奥运会期间进京农产品企业(基地)实施派驻监管制度,明确了监管责任人和派驻监管员,及时、准确地填报企业主体信息、产品信息、产品供应信息、每批产品生产档案信息及产品的检测检验信息。确保进京农产品数量充足、质量一流、品种丰富。我区被选定的奥运期间进京农产品共有两个,一是张庄“千寿槐”牌石榴。二是田源肉兔基地生产的肉兔。
所谓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又被称之为传感网。顾名思义,物联网即“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络”,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其体系架构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作为新科技的代表被运用于包括农业在内的许多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确保动物食品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物联网农产品安全溯源是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由于动物食品的生产加工链条逐渐增长,环节逐渐增多,消费者很难从食品链的最终环节了解食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使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大大提高,农产品轻易追溯至其源头。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和价格稳定可以算是关乎民生的最重要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乎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各级政府都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食品安全溯源对于人民的健康安全及全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极大作用,它能够对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进行全程控制,随时确定产品和原料的来源,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之时可以直接追溯到源头,找到问题并进行治理和补救,降低损失,简化问题程序,降低处理难度,并为受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企业和个人树立信心。
1.系统概述
我国畜牧产品虽然多种多样,但生猪作为我国极其重要的畜牧产品之一、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的最主要来源,在我国畜牧业中依旧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2013年,我国猪肉产量已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由此看来,生猪食品的质量安全和价格稳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生猪注水肉、瘦肉精事件络绎不绝,给我国的生猪行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必须加强对食物安全的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了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各种食品尤其是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链条很长,消费者想要了解食品的来源非常困难。食品安全溯源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在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追溯至单一环节,找到问题所在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理。
简单来说,本系统能够对生猪从出生到屠宰整个饲育过程进行统一的监控,对其饲养管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饲料使用等环节进行记录和分析,确保生猪肉的新鲜和营养健康。每一只生猪乃至于每一份生猪肉在进入消费市场后,消费者都能从其携带的唯一识别码上对饲育过程和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查询。
2.系统设计
生猪肉安全追溯系统主要由养殖场系统、屠宰场系统和销售系统三个部分构成。通过网络进行各部分之间的数据连接和传输。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为自动化跟踪和追溯生猪肉信息提供了平台,在给人们提供了安全保障、保证了信息追溯有效性的同时有助于实现库存的科学管理、物流的优化配置。在对生猪进行饲育和加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为其制定唯一的电子标签,并且通过阅读器对生猪信息进行采集,在将信息传入中央服务器的同时也将其标注在产品包装上以供消费者登录服务器进行信息查询,起到食品溯源的作用。
生猪肉安全溯源系统结合我国《食品安全法》和我国商务部财政部对开展“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规定,将高新技术逐渐引入传统行业中,通过政府、企业的统筹规划管理,对生猪肉的供应链流程实现最大限度地优化,最终达到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目的。目前主要引入的物联网技术设备主要包括电子标签、溯源电子秤、身份识别卡等。
采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结合身份识别卡实时有效地对生猪产品从饲养到流入消费者餐桌之间的一系列环节进行监督记录,并将所得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GRPS等网络技术传送至中心数据库。通过猪只上携带的RFID电子标签或者二维码标签等赋予生猪肉完整有效的身份证明,保障消费者的监督权和知情权。保证所有个体产品都拥有自上而下的完整追溯记录,为政府提供监管和预警依据。
基于物联网的生猪肉安全溯源系统的逻辑结构分为网络、智能处理、业务应用、窗口展示四层。网络层包括以RFID为主的感知设备、接入设备等,集成了多种网络技术协议,主要负责对数据进行感知、采样、传输。智能处理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分析、计算、备份、挖掘和大规模的存储。业务应用层负责供应链管理,将猪肉产品的饲养、屠宰、加工、流通和消费等一系列环节尽数囊括。窗口展示层为食品监管提供统一的平台,以互联网、电话、短信等形式为公众和政府提供食品查询和监督的手段。
3.系统设施及功能模块
3.1信息的感知和采集
生猪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项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的感知和采集技术。
在养殖环节,一般在仔猪阶段就会在耳上佩戴RFID标签,对其生产过程中的包括基因、饲料、防疫、用药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储存和监督,并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等形式上传至管理数据库,建立完整的养殖档案。
屠宰环节,首先通过物联网和服务器将可出栏的生猪分配至地理位置最合适的厂区,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在生猪运达厂区后检疫员必须对动物检疫证、免疫卡、消毒证等进行统一的检查,确定猪只肉质安全后才可将其送入待宰圈。猪肉出厂时要在猪肉上绑定经过消毒的电子标签,保证每片猪备唯一的识别码。使用手持设备、射频通道门等对猪肉上的识别码进行扫描,将猪肉供需的上下游绑定,作用是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溯源服务的同时为政府监管提供依据。
批发环节,批发市场在收入猪肉前必须对其进行含水量、瘦肉精等相关指标的检测,在确认合格后可批准其进入市场。市场上购入猪肉的超市卖场、农贸产品经营户、团体单位等在购买猪肉的同时将获取生猪肉产品的溯源标签。且在购买时需要提供合法的经营户身份卡和交易凭证。
零售环节,猪肉主要在农贸市场、超市、肉店销售,工作人员对猪肉上绑定的标签进行读取,使其携带的信息与政府安全溯源监管系统对接。并且在出售猪肉打印的小票上标注货物信息,便于消费者方便快捷地查询。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可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形式查询猪肉产品识别码,由此实现猪肉由下到上的溯源过程。
3.2溯源数据的分析处理
为了实现对溯源数据的实时有效处理,本系统要求在省级建立起统一的数据监管平台和处理中心。溯源数据在传至数据中心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分析整理。并通过各种协议和接口与上游的全国生猪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下游的县市级生猪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连接。
政府、生产者、消费者等不同主体可根据其不同的权限登入信息管理平台,对生猪肉的价格、质量、产地等信息进行查询和监督。除此之外,通过数据分析还可对生猪价格波动进行预警,使政府及时有效地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缓解市场猪肉价格波动。
3.3溯源数据的政府监管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政府必须联合市场管理单位、加工企业、团体采购单位等对生猪肉的溯源信息进行严格的联合监管。重视产地检疫工作,严格出具检疫证明,建立统一的动物疫病监控体系。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争取做到定点定时定量进行屠宰。无电子标签、无法追溯信息的生猪肉不允许进入市场。严查注水猪肉、病死猪肉,确保县城以上所有市场、超市、餐饮企业、食堂等使用的猪备完整的信息溯源标识。完善对市场食品卫生的巡查工作,杜绝非法屠杀、加工的猪肉流入市场,危害公众生命健康。工商管理人员需要配备手持RFID仪器,不定期前往市场对猪肉进行检查。
食品安全溯源对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是食品安全生产、销售供应链全程控制的有效技术手段。目前动物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标准不统一、成本偏高、信息链容易出现问题、仪器化程度不够等。我国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全流程、精细化、多部门食品安全溯源和多部门协同监管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要使物联网在农产品安全溯源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农民、企业、科研单位等各方面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