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1-0066-01
在现代社会中,精神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较大的社会性问题,精神病患者患病的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复发可能性。所以,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质量,以防病情的反复发作,现对我社区筛查出的16例精神病患者通过护理与管理取得的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的16例均为我社区筛查出的精神病患者, 男9例,女7例,年龄17~76岁,平均40.3±4.1岁。通过对所有患者的病理情况、生存质量水平等进行基线测量,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
1.2康复护理与管理措施: (1)药物治疗:在整个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药物治疗,它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作为社区医生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在规定时间去精神病患者家进行家访活动,与此同时给予药物的发放。在药物治疗之前,必须要向患者家属讲明药物治疗作用的效果,使他们认识到药物治疗的好处,这样在他们的帮助下患者才能良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要叮嘱家属监督患者的及时的服药,对患者藏药的现象给予及时的纠正。同时,社区要安排专门人员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定期进行家访活动,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情况,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药物的一些副作用,同时叮嘱家属和患者不要随意对用药量进行更改,更不能随便的停止服药[1]。如果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形,要将患者及时的送到医院就诊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情绪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防疾病的复发。(2)心理治疗: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要逐渐的树立患者的自尊自爱意识,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社区医疗机构设立心理治疗部门,安排心理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和咨询,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人发病的原因,逐渐树立起患者治疗疾病的自信心,积极的鼓励患者与病魔做斗争。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可以让患者参与简单的劳动中,使患者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3)工疗、行为治疗措施。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那些病症不是很严重并具备劳动能力的病患,可以在其家属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劳动如养花或简单的家务劳动。此外,在整个社区中还可以建立工疗站,通过集体的培训改善患者的病症。(4)家庭护理措施:在家庭生活中,精神病患者可以在其家属的帮助下改善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规律以及读一些具有愉悦身心的读物等,帮助病人恢复。患者家属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掌握一定的技术,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院要针对不同的病例采用不同的方式,并建立康复记录。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
2结果
护理与管理前患者的病情改善率为25.00%(4/16),护理与管理后的病情改善率为56.25%(9/1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将社区作为整个精神病患者治疗的基础工作点,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定期的培训,积极的寻找有利于精神病患者恢复的力量,为患者的康复创造各种条件。同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进行定期的康复治疗,减少患者身边的不利因素,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在病情的治疗过程中的恢复情况不仅与患者所使用的药物有关,其他相关人员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态度也对患者病情的控制有着一定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以及各个医院的调查资料表明[2],现在社会中医院的专业化治疗措施不能满足医院中所有精神病患者的需求。所以必须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设置专门的管理和护理机构,该机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社区参与的
时,相关专业人员还要与患者亲密接触,及时的了解患者的病况,在患者病情恶化时进行及时的治疗。
总之,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管理和护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精神病患者康复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症,同时能够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提倡在各个医院中设置管理和护理精神病患者的专门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94-02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虽然经过正规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免于病症的威胁,但是稍有疏忽极有可能导致功亏一篑,所以在当前的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到2020年左右会迎来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血管病高发期,因此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对于冠心病的护理研究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也是当前医护工作的核心基础。
1冠心病概述
冠心病也被称之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主要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经过时间的长期积累而逐步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多,从而造成动脉腔狭窄,使得血流受到制约而出现减缓,引起心脏缺血和心绞痛病症。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作用就好比一个永不停止的工作泵,随着心脏的收缩来促进血液的循环,从而使得血液之中存在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给身体各个器官,以供各组织和细胞代谢的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心脏自身的影响与氧气又是如何补充的呢?通常都是在主动脉的根部分出了两条动脉,从而负责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系统,这条血脉也被称之为冠状动脉,但是由于人们在生活中各类脂质代谢不正常,使得血液中的脂变较为严重,使得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逐步产生了一些类似于粥状的脂类物质,从而使得动脉管出现硬化病变,进而引起了较为严重的心脏堵塞病症。
2冠心病护理措施
2.1心脏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运动治疗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冠心病治疗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住院治疗阶段,恢复门诊治疗阶段和社区家庭治疗阶段。急性住院治疗阶段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早期康复治疗方式,通常都是在监护病房进行的治疗过程。在这个阶段的治疗中主要包含了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治疗两个方面,在这个环节一般要对病人的活动强度进行控制,使得代谢当量约为(METS)[1METS=3.5ml/(kg・min)],在这环节的病人活动中,主要包含了生活、进食、大小便以及简单的上下肢运动等。而活动的时候所引起的血脉流动通常都是以力学性质进行改变的,同时心率不能够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一般在这个环节之中,是不能够出现其他任何症状的过程,心电图也没有缺血现象进行改变的模式。
2.2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2.1焦虑心态下的心理护理。这种心态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生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急活交感神经系统产生不良的并发症和多发症,进而造成了不良后果与影响。由于现阶段的冠心病分析中,常常会出现患病者由于脑力过渡、精神疲劳和对自己病症是否能够得以治疗出现焦虑心态,这就造成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等心态的产生,使得原本不怎么严重的病症变的更为严重。针对这些现状,我们要在工作中充分的了解患者的个性心理,讲述有关本病的认识,从而消除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稳定情绪,使得病人能够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一,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措施
1,神经肌肉电刺激
盆底肌电刺激:盆底肌群影响尿液的储存与排放,尤其是膀胱。传统方法采用小腹放置电极片,目前多采用经或阴道置入电极,通过刺激阴道粘膜或直肠壁间接刺激部分盆底肌群。盆底肌电刺激因其操作简便,未见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应注意其适应症以及电刺激的输出频率及刺激时间的不同导致治疗效果差异。
骸神经刺激和骸神经调节:等研究显示骸神经刺激可以显著改善部分患者尿频、尿急症状。骸神经调节用较低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骸神经的传入纤维,经脊髓和脑皮质反射后再作用于排尿器官,改善排尿功能障碍-急迫性尿失禁和尿储留。
经尿道的膀胱内电刺激:经尿道的膀胱内电刺激主要用于膀胱收缩功能低下或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它能够诱导和改进膀胱感觉。
神经调节:神经由起自S2-S4神经根的体神经纤维组成,是支配盆底肌、外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与盆腔器官的主要神经。国外对于其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关报道鲜见。
2,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康复训练治疗,是根据学习条件反射理论,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提高或恢复高级中枢对膀胱的控制及调节从而改善膀胱的功能,使下尿路功能部分恢复,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包括饮水计划、排尿习惯的养成,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等。
饮水计划:临床应用中由于患者要进行康复训练,很难严格保证每2小时饮水,而且输液量的不同及患者个人饮水习惯的不同饮水量也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制作个体计划。
排尿习惯训练:苏善英等将“运动想象”理论应用于留置尿管患者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方法为置患者于安静的环境中,全身放松,想象自己试图排尿,同时由他人缓慢开放导尿管,也可仅有想象而不开管。该方法因其简单便于操作适宜在临床康复护理中广泛推广。
膀胱训练:常保东等研究显示,综合性膀胱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膀胱控尿能力。由此可见神经源性膀胱的膀胱功能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依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因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尽早开始膀胱功能训练。
盆底肌训练:研究报道多配合电刺激、生物反馈、针灸治疗效果明显。由于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不受场地局限等优点,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治疗效果无具体数据支撑,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
1,导尿护理
导尿方式从传统的长期留置尿管转变为间歇导尿,现阶段无菌间歇导尿逐步被清洁间歇导尿取代。
留置导尿:留置导尿的目的在于解除尿储留,适用于原发神经系统疾病急性期,生命体征未平稳时,短期内留置尿管是安全的,但若长期留置增加感染风险。黄瑞瑜等回顾性分析62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现留置导尿管4周内发生尿路感染45例,感染率达到72.7%。
无菌性间歇导尿:国际尿控协会推荐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为间歇导尿,分为无菌性间歇导尿和清洁间歇导尿。何莉等对6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无菌性导尿,观察结果显示治愈率为67.1%,好转率25%,感染率为1.25%。虽然无菌性间歇导尿弥补了留置导尿的许多不足,例如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等,但它不是最完美的方法,有关导尿频次对尿路的影响、尿管的选择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还有实际应用中的人为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再做判断。
清洁间歇导尿:清洁间歇导尿属于间歇导尿的一种,是在清洁条件下而非无菌条件下,主要由患者操作间歇导尿的方法。Moore等对照实验表明患者采用清洁间歇导尿与采用无菌性间歇导尿最终尿路感染率无差异。因此只要掌握具体操作,患者可自我清洁间歇导尿,而提高患者依存性则需要医务人员向其做好宣教,让患者了解并掌握清洁间歇导尿的每一个细节。
2,护理管理工具的应用
随着护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各种护理理论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王桂荣等通过路径化健康教育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的自我护理能力,使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显著降低。艾艳等对65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也取得了满意效果。刘文伟等运用PDCA管理模式对患者实施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训练组残余尿量少80m1者4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4%;训练组尿路感染率4%,对照组46.4%。可见,应用护理工具来管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44-02
膝关节周围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以髁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髌骨骨折等较为常见,可见膝部韧带受损,关节活动障碍,下肢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发现早期护理利于关节软骨磨合、修复,进一步改善血液回流,促使肿胀消除,降低深静脉血栓、关节黏连等事件发生风险。本文旨在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治疗中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术后功能的影响。
1临床及研究方法
11临床资料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遵循完全随机原则,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共37例,男女之比为20:17,年龄平均(3917±356)岁;其中,10例为胫骨平台骨折,12例为股骨髁间骨折,9例为髌骨骨折,6例为股骨髁上骨折。
观察组:共37例,男女之比为22:15,年龄平均(3902±338)岁;其中,12例为胫骨平台骨折,10例为股骨髁间骨折,10例为髌骨骨折,5例为股骨髁上骨折。
两组上述资料比对差别微弱,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听取患者主诉,告知其正确克服疼痛方法,密切注意渗液、包扎等情况,及时处理异常状况。
观察组在此操作上,加强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在于:①心理干预,维持健康心理状态是促使机体康复的前提,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告知其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直接关系着功能恢复,提高患者配合度,为其普及疾病知识,提高其认知,详细讲解早期康复流程,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心中疑问,为其展示成功案例,进一步提高其治疗信心。②主动训练,术后一至两天,以踝关节屈伸、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为主,每次一百次,术后三至五天,略微垫高膝关节部位,以二十至四十厘米为宜,加强下肢伸直运动,每次维持一百五十次,术后六至八天,引导患者进行屈伸膝关节、直腿抬高练习,每天以一百次为宜,术后十二至十四天,双手抱小腿中下部,并练习屈膝,每天以一百五十次为宜。③被动锻炼,在主动训练过程中,适当进行被动运动,以膝关节屈伸为主,每天维持一小时,根据患者耐受,不断增加运动量及关节屈伸度。④出院指导,告知患者主动、被动功能训练的重要性,告知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血栓、异位骨化等,并嘱咐患者遵医嘱行康复训练,减少并发症发生,再次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认知,获取其积极配合,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日常训练情况,及时纠正其错误行为。
13实验指标观察两组膝关节屈曲度、功能改善情况。
膝关节功能采用KSS量表进行评估,涉及疼痛、屈曲畸形、活动度等,最高一百分,分数越高表示情况越佳。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评分),数据分析采取SPSS2100软件,存在对比差别以两者之间P
2结果
21两组膝关节屈曲度对比干预前,对照组膝关节屈曲度为(4743±526)°,观察组数据为(4702±488)°
观察组干预两周后、四周后数据分别为(8409±323)°、(9388±
542)°,P
显然,两组干预前数据无对比差异,P>005,干预两周、四周后,观察组数据均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对比干预前,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5122±437)分,观察组为(5009±668)分。
干预三个月、六个月后,观察组数据分别为(7078±525)分、(8590±418)分,对照组为(6147±382)分、(6970±711)分。
两组相比,干预前对比性不强,P>005,干预三个月、六个月后,?^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膝关节结构复杂,与下肢行走、负重等有直接关系,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以软组织严重损伤较为常见,通常累及关节面[2~3],坚强固定存在一定难度,需进行长时间制动,这也会造成骨折愈合畸形,引发膝关节僵硬、功能障碍等。
脑卒中在临床上又称为脑中风,属于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类疾病,患者多合并脑血管类基础疾病(例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内小动脉狭窄或者破裂等),该类疾病具有起病急和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患者多由偏瘫临床表现(例如劳动力丧失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等),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而且该类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该研究对2010年1月―2013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对象来自于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资料,有男34例和女24例,年龄范围为50~69岁(符合正态分布资料),平均值为(59.1±12.9)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符合脑卒中偏瘫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患者入院治疗时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情况,患者均知情并且同意参与该研究进行的随访调研工作。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精神病患者,排除同时合并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所有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一般资料相近的原则分为两组:选择早期康复护理方法的32例为观察组,常规护理的26例为对照组。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护理期间均常规使用神经内科类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严密监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况;注意维持水电平衡和为患者补液;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并针对性处理等。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护理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方法为采用一对一的护理模式:每位患者对应一名专门的护理人员,有该护理人员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护理,每天进行1次或2次,每次康复训练时间以30 min左右为宜,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可适当调整。
1.3 评分标准
评分依据为Fugl-Meyer评分量表中的评分标准,量表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维度:①生活能力方面的维度,②肢体功能方面的维度,分别在护理后3个月时和半年时各进行1次评分,以此评价不同护理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独立样该组间的平均值资料(x±s)的比较方法选择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1.1)分VS(3.0±0.9)分](P
表1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效果比较表[分,(x±s)]
3 讨论
脑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的特点,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伴恶心、头晕、颈项强直及活动受限,个别患者可出现谵妄、抽搐、意识障碍等,意识障碍程度与出血量成正比,致死率极高,存活者多发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60例脑出血患者实施全方位的综合护理措施,旨在探讨脑出血患者康复的最佳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1年7月期间我院大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男66例,女54例,平均(57.8±7.6)岁。所有患者均按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确诊,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中枢性偏瘫、头痛、舌瘫、失语及感觉障碍等。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护理,由专业护士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评估病情,确定护理重点,配合医生抢救,尽快使患者脱离危险期,进入最佳恢复状态,同时对观察组实施如下综合护理措施。
1.2.2 心理护理:患者因突然发病,头痛难忍,担忧预后,常恐惧害怕;当患者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时常烦躁不安、悲观失望,这些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身体康复。我们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主动热情的关怀、体贴入微的护理,及时疏导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早日恢复健康。
1.2.3 生活护理:选择半流质饮食或软饭,避免干硬、粗糙、辛辣的食物。无吞咽功能的患者可给鼻饲,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半卧位喂食,保证患者每天水分及营养的摄取。饮食中酌情添加粗纤维素成分,餐后1~2 h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肠道剂。
1.3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存活率,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关节僵直、足内翻及足下垂等后遗症情况。
2 结果
观察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5例;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有1例发生肺内感染,1例出现泌尿系感染,无压疮发生,对照组12例发生压疮,5例发生肺内感染,3例发生泌尿系感染;后遗症情况:观察组6例出现后遗症,对照组18例出现后遗症;观察组并发症、后遗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出血是内科、神经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中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压升高等容易发生脑出血,青少年个别也会发生,多为血管畸形破裂其他疾病所引起[1]。综合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及时评价患者病情,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确定护理重点,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相互沟通、共同努力,以最优质的护理,最大的情感支持,使患者最大程度恢复健康。康复护理可明显恢复患者肌力,减少后遗症[2-3]。通过对60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后,出现足内翻及足下垂的病例仅3例,而对照组有13例出现该后遗症,说明综合护理对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躯体功能恢复都有良好效果,能够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
总之,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全方位的综合护理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减少后遗症,提高存活率,增强患者生存的信心,消除患者心理负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4 参考文献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无进行心理干预,只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处理;干预组入院后即进行心理评估、干预。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56-74岁,平均年龄63岁;干预组50例患者中男43例,女7例,年龄58-69岁,平均年龄6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评估 入院后即评估病人,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患者的个人经历、适应能力、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不同,对疾病的认识就有所不同。
3 常见的心理问题
3.1 焦虑 由于躯体病残,患者可因垂体-肾上腺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网状上行激动系统激活而出现心悸、潮热、多汗、失眠、敏感多疑极易引起恐惧、猜疑、焦虑不安、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3],不能准确地了解病情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现实。
3.2 恐惧 残疾突然发生后,患者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地位、行为能力;躯体的疼痛和不适;康复治疗所带来的痛苦,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恐惧心理而拒绝进行康复治疗。
3.3 悲观 由于躯体的残疾,使患者自我价值观受到挫折,产生了悲观、痛苦和自卑的心理,因此表现为情绪低落、自暴自弃。
3.4 抑郁 由于脑卒中再发率高、恢复期长、且终身致残,使患者自信心降低,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3.5 角色强化 有的患者在患病后病人角色强化,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自主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对医护及家属的依耐性增强。
3.6 社交障碍 由于环境的改变、疾病的影响,患者会变得精神紧张、敏感多疑、情绪低落,难以与人相处。
4 护理措施
4.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患者入院后对周围环境很陌生,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护士要热情接待并及时通知医生;介绍病区环境、经管医生、责任护士,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促进有效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并设法解决;及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康复治疗知识、预防跌倒坠床等护理安全知识,使其感觉到有人关心、重视,增加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4.2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我: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讲解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遗症恢复期的重要意义,使其认清并接受致残的事实。了解病人需求,认真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鼓励病人坚持配合康复治疗。在康复锻炼的同时,加强自理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地达到部分生活自理。
4.3 创造康复病人所需的环境:环境的优劣关系到病人的身心健康,医护人员应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安全、整洁、有序、优雅的环境,使患者觉得方便、舒适、有安全感。
4.4 营造良好的治疗氛围:医护人员与病人相处时应尊重患者并有足够的爱心,言行有礼,态度和蔼,使病人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治疗;介绍同病室的病友,鼓励他们在共同的康复治疗中互相帮助与照顾,增进彼此的友谊,消除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陌生不安的情绪。
4.5 强调社会支持系统 家属对病人的态度对病人的康复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属的积极态度,使病人感觉到家人对他的关心与支持,会积极进行康复治疗。若家属对病人漠不关心,则会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不配合甚至拒绝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应鼓励家属经常抽空探视患者,多与其沟通交流,使患者感觉到亲人的关心与支持,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 结果 对照组50例患者入院后无进行心理干预,只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处理,有7例出现心理问题,消极就医,18例表现一般,25例能积极配合; 干预组5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心理问题,消极就医,9例表现一般,39例能积极配合,遵医嘱行为良好。干预组遵医嘱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3<0.05)。两组病例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观察后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干预组 50 39 9 2 96%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064-02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large area burn.Method:78 cases with large area burn in burn surgery of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nursing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39 cases,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39 cases,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linical burn nursing).The nursing effectiv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total recovery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94.87%,whic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1.79%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Large area bur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 Routine clinical burn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aise 533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0.033
大面积烧伤者在创面愈合后,往往因新生皮肤的颜色变化、瘙痒、创面瘢痕增生以及痉挛等,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文献[1-2]表明,尽早实施正确、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减轻创面瘢痕增生以及挛缩畸形率,从而减少整形手术,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生理和心理进行恢复,使其尽快的融入社会。本研究调查分析2013年
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大面积烧伤后期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的护理效果,旨在探讨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从而为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7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护理方法的不同定义为干预组(39例,实施综合康复性护理干预)和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临床烧伤护理)。其中干预组男
23例,女16例;年龄20~56岁,平均(35.2±4.2)岁;烧伤面积为33%~92%体表总面积,平均(47.3±8.3)%;烧伤深度:Ⅱ度
15例,Ⅲ度2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18~58岁,平均(36.1±4.5)岁;烧伤面积为35%~92%体表总面积,平均(46.9±8.5)%;烧伤深度:Ⅱ度17例,Ⅲ度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临床烧伤护理,入院后主管护士负责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病情,完成入院宣传教育,对用药知识进行讲解。按照医嘱完善相关检查,获取检验样本,配合医生对创面按时进行换药。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以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为基础实施综合康复护理。(1)关节肌力活动护理:由医师对患者进行握力、捏力等测试,针对肌肉情况拟定康复护理方案。患者取平卧位,护士双手抬高患者伤肢,双侧踝关节被动内外翻、屈伸等运动,频率保持在10~20次/min,反复进行15次训练。对臀大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等部位按照从近心端向远心端的按摩,时间约3 min,反复进行10次。双侧膝关节做屈伸,频率为10~15次/min,反复进行15~20次,双侧交换进行。鼓励患者多进行腕关节、肘关节等部位的锻炼,频率为10~20次/min,放松1 min,反复进行10~15次。(2)心理护理:大面积烧伤疼痛剧烈,心理处于焦虑、恐惧、担忧的状态,对病情影响较大,恢复缓慢。故护士需对患者进行关心和疏导,提高安全感层次,帮助患者释放压力。(3)健康教育护理:大面积烧伤患者病情程度重,用药时间长。患者对病情认知不够,常会引起药物剂量不够或擅自停药,进而造成治疗失败。故护士需告知患者药物治疗的目的,同时告知其需坚持用药,出院后仍需要坚持治疗,消除患者对药物毒副作用的顾虑,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减轻其思想负担。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调查工具采用美国躯体生活自理量表以及功能性日常生活量表,并根据量表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3]。采用自制问卷实施不记名调查,对于存在功能障碍而无法书写者或不识字者,则由护理人员对问卷进行口述,指导并协助患者完成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78份,全数收回,回收率为100%。本研究中量表包括两部分共14项内容。第一部分为患者的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包括梳洗、穿衣、行走、进食、上厕所以及洗澡六项内容;第二部分为工具性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主要包括服药、备餐、洗衣、做家务、购物、打电话、使用交通工具以及自理经济共八项内容。评分标准(1~4分):评分共分为4个等级,1级为完全自理,2级为存在困难,3级为需要帮助,4级为完全无法做。结果评定标准:按照总分、各分量表得分以及单项得分进行判定,其中,高于20分表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在单项评分中,0分表示恢复好,1分表示恢复良好,2~3分表示恢复一般;4分表示恢复差[4-5]。总恢复=恢复好+恢复良好+恢复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试验数据录入SPSS 14.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康复情况比较
干预组实施综合康复性护理措施后共恢复37例,对照组共恢复2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中各项因子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一般情况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大面积烧伤的患者病情程度均严重,疗程长,患者承受痛楚大,且费用也高,即便最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功能、外貌损毁等严重的后果,因其受伤面积大,极易发生创面感染,对患者的康复极不利,故科学、严谨、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为病情的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对病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6]。
相关研究表明,在患者住院期间,予以正确、有效的健康指导,并由专业医师指导其进行功能康复,在出院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自我康复训练的方法,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7-8]。本研究中,接受专业护理干预指导者的功能康复情况显著优于自我康复者,表明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实施专业功能康复指导,可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且干预组生活质量四项因子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大面积烧伤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性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机体功能、健康、心理、精神、经济、家庭等方面存在的负面问题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利因素带来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文静.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9):2260-2262.
[2]曾t玮.大面积烧伤患者康复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693-694.
[3]陈玉.综合康复护理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4):196-197.
[4]张媛.综合护理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4,15(4):150-151.
[5]刘敏希,曾洁梅,侯小妹.优质综合护理干预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152-154.
[6]魏彩兰.护理干预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1606-1607.
[7]马桂芹.综合护理干预对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44-45.
[8]李莉.整体护理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浸浴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57-60.
加速康复外科是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在围术期实施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减少患者生理、心理的创伤应激,达到加速康复之目的[1]。我院在近年收治的胆囊切除患者围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外科2010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127例纳入本研究,均经B超检查证实,同意接受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上腹部手术史、恶性肿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严重听力或语言障碍者。
根据就诊顺序奇偶数法分组,奇数者归为对照组,共计64例,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2.35±5.26)岁;体重48~85kg,平均体重(60.33±4.60)kg;胆囊结石伴胆囊炎2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15例、慢性胆囊炎21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5例、大专19例、高中25例、初中10例、小学5例。
偶数者归为实验组,共计63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2.62±5.30)岁;体重49~86kg,平均体重(60.45±4.71)kg;胆囊结石伴胆囊炎3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14例、慢性胆囊炎19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4例、大专20例、高中23例、初中11例、小学5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胆囊病变类型、文化程度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围术期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术前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告知患者手术和麻醉的流程和配合要点,指导患者术前12h禁食、4h禁水。术中、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禁食至排气后,从流质饮食开始循序渐进地过渡为正常饮食。术后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下床活动。疼痛剧烈者给予镇痛剂[2]。
实验组患者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术前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或消除其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术前6h禁食、2h禁水,术前2h给患者服用5%葡萄糖注射液400ml。术中采用加热毯帮助患者保持体温,输注液体时使用加热输液夹,保持手术室室温25℃左右。术后6h开始少量饮水,待排气后进食少量流质,遵循少量多餐、逐渐增量的原则。术后6h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抬臀、肢体运动等,术后第1d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应用自控式静脉镇痛泵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口服,以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用量[3]。
1.3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住院费用较低,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3 讨论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是一种贯穿于患者住院全过程的优化护理理念,围术期通过各种优化措施以减少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加快患者从手术创伤中康复[4]。
在对胆囊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中,加强术前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了解手术操作流程、各阶段的要求,以便其做好准备和配合工作。术前2h饮用5%葡萄糖溶液,有助于缓解患者术前口渴、饥饿感,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使患者处于更好的合成代谢状态,对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帮助[5]。术中做好保温措施有助于保持患者的正常体温,减少因低体温引起的凝血机制损害、白细胞功能异常,避免引起术中出血、术后感染、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并发症。术后合理使用自控式静脉止痛泵有助于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促进其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帮助患者增加肌肉强度、增强肺功能和组织氧合,并促进胃肠道蠕动和功能恢复,也减少了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胰岛素抵抗等风险[6]。
当患者口服镇痛药物可良好控制疼痛,已正常饮食,无需静脉输液治疗,可自由活动时即为出院标准。本研究中实施加速康复护理措施的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者,提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因此其住院费用也低于常规护理者。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胆囊切除患者围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有助于加速康复进程,减少医疗费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倪建琴.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胆囊手术患者围术期中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8):113.
[2]朱平,杨惠,韦文萍,等.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胆囊切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1):140-141.
[3]王君慧.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2,10(7):755.
随着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滥用情况的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该病是指接受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发生的腹泻。由于婴幼儿自身的生理结构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特点,这种年龄段更易发生,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处理不当时甚至可危及生命。我院近年收治了部分病例,现报道如下: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收集2008年至2010年于我院诊治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共35例,包括男19例,女16例,年龄8月~4岁。腹泻出现的时间为抗生素使用后4~8d,持续时间3~12天。临床表现为大便异常,27例患儿为稀便或水样便,8例为粘液脓血样便。9例患儿检查示水电解质紊乱。35例患儿粪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增多,其中11例患儿粪涂片查见真菌。
1.2治疗方法
1)停用抗生素类药物。
2)营养支持,根据水电解质检查结果予补液补盐等处理。
3)调节肠道菌群。金双歧根据患儿年龄调整药量。妈咪爱1日3次,1次1/3袋。
4)联合中药黄连素止泻,粪涂片查见真菌的患儿予制霉菌素。
1.3护理方法
1.3.1基础护理根据医师的医嘱,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并保持病房干净整洁的环境,保持通风,排除异味,减少给患儿带来的不适。记录患儿每日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和气味,症状加重的患儿应及时报告医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并复查大便标本,以观察是否继发真菌感染。监督家属是否正确予患儿调节肠道菌群的口服药,并嘱咐其准确记录患儿每日出入量。
1.3.2饮食护理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提倡继续母乳喂养。母亲在患儿的疾病期进食清淡的食物,延长两次哺乳间隔的时间,并减少喂养的奶量,减轻患儿消化道的负担,以调整消化道功能。人工喂养的婴儿予脱脂奶粉喂养,根据患儿病情减少奶量,奶粉冲泡时应稀释。对于进食其他食物的患儿,应嘱咐家属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止油腻高渗性食物,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及加重腹泻。
1.3.3肛周护理由于稀便水样便等异常大便对患儿肛周皮肤的损伤,该35例患儿均出现肛周潮红,26例合并肛周皮肤湿疹,5例患儿合并肛周皮肤糜烂,2例合并肛周皮肤溃疡。对这些患儿的护理应注意清洁,包括:(1)清除粪便,予清水冲洗患儿肛周,清洗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过大而进一步损伤肛周皮肤。清洗用温水,不使用肥皂等刺激性较大的清洁类用品,以减少对肛周皮肤的刺激(2)及时更换被粪便污染的衣裤、尿布以及床单等。(3)每次清洁肛周后,在肛周皮肤轻轻涂上软膏以保护皮肤,避免破损处的感染并加速破损的愈合。(4)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发现患儿小便后要及时更换尿布,保存与患儿接触物的干爽,以减少对皮肤破损处的刺激,减轻患儿的疼痛不适。
1.3.4腹部护理因患儿腹泻及进食差等原因,其抵抗力较差,因此要注意增加患儿衣物,防止腹部受凉,以免冷刺激而使腹泻加重。嘱咐家属注意对患儿的腹部保暖措施,强调家属要避免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要避免腹部按摩等,以免加快肠蠕动。
1.3.5心理护理该措施是针对患儿家属。与家属多沟通,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耐心跟家属讲解该疾病的基本知识,告知其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要避免该疾病是很困难的,以减少家属的自责,也增强其对该疾病的意识,当下次发生时能及时送诊。并告知家属该疾病的治疗是较为有效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以促进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72h临床症状体征基本好转,粪便性状、次数、气味等恢复正常。有效:治疗72h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粪便性状、次数、气味等明显好转。无效:治疗72h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粪便性状、次数等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显效者27例(77.14%),有效者3例(8.57%),无效者5例(14.29%),总有效率为85.71%。无效患儿送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3 讨论
目前多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与肠道菌群紊乱、物质代谢的干扰、抗生素的毒性作用相关[1]。因感染性疾病中抗生素的使用可致肠道正常菌群的破坏,使正常菌群的构成比例和数量上发生异常,少数机会菌成为优势状态,甚至少数致病菌占优势地位,肠道粘膜被损伤,消化吸收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腹泻[2]。其次,菌群的紊乱使多糖发酵减少,不易吸收,引起渗透性腹泻。另外,抗生素引起的毒性作用等可直接引起肠粘膜损害,导致吸收障碍。对婴幼儿这个年龄段,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环境变化适应力差,使用抗生素后容易发生该类疾病。微生态疗法通过补充肠道有益菌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对致病菌起抑制作用,进而改善肠道的微生态平衡[3]。由于该类疾病对患儿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且对家庭也是极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合理的处理显得极为重要,并且专业的护理必不可少,我们医院通过基础护理、饮食护理、肛周护理、腹部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患儿的恢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a)-0139-02
The influence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al tum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YANG Hong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gpi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Xingping 713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al tum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Methods 7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37) and control group (n = 34),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AS, SDS, PSQI and QLQ-C30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discharge were (41.9±7.1), (42.4±7.3), (10.8±3.4) and (42.6±21.4) scores,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admiss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n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exhaust time and time into the solid food were (32.17±10.42) h and (50.28±8.54) h, and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32.56±12.34)h, (57.36±9.23)h] (P < 0.05).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can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Tumor; Rehabilitation
我国妇科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患病后生理变化、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睡眠障碍及家庭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影响[1]。随着医学模式不断转变与日臻完善,护理工作亦从配合治疗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因此,如何促进肿瘤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2]。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4月于我院妇科收治的肿瘤患者71例,年龄42~68岁,平均(53.6±5.8)岁。其中,子宫肌瘤37例(52.11%),子宫内膜癌5例(7.04%),宫颈癌8例(11.27%),卵巢囊腺瘤14例(19.72%),卵巢癌畸胎瘤1例(1.41%)及卵巢癌6例(8.45%)。患者预计生存期均>6个月,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无语言和智力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将7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 = 37)和对照组(n = 3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
两组患者均给予术前阴道冲洗、备皮及留置导尿管等,术后监测体温、呼吸、心电、脉搏及血压等,并记录尿量及各引流管液量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①由责任护士接待新入院者,不宜直呼其姓名或床号,应以“大姐”、“阿姨”等亲切称呼,以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减轻其陌生感和恐惧感。②将新入院者和已康复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向其介绍病房的环境和同室的病友,并让病友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③护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耐心地讲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其负性情绪与睡眠障碍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对于不知情的恶性肿瘤患者,应予以隐瞒真实病情),并耐心地倾听患者诉说,细致解释疑问,指导患者保持稳定的心态,应减少较强烈的情绪变化,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教会患者自我放松心理的方法,同时与患者家属或亲友沟通以取得他们对患者的支持,以消除其心理压力、减轻精神负担。④告知患者哪些行为可导致或加重睡眠障碍,采取松弛治疗、睡眠限制治疗及刺激控制治疗等干预疗法改善患者的不良睡眠习惯。⑤术前向患者讲解术后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术后帮助患者捆腹带,协助翻身,嘱其采取半卧位。⑥术后尽早鼓励、指导和帮助患者床上翻身、肢体活动,促进尽早排气,并指导患者饮食、定时排便,避免便秘。⑦向患者耐心说明留置导尿管的重要性及留置时间,避免活动造成脱落,并嘱患者多饮水,定期检查和消毒尿管、更换尿袋等。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及出院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3-4]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排气时间、进固体食物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S、SDS、PSQI及QLQ-C30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SDS、PSQI及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出院前上述各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 < 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 0.05),且出院前两组上述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出院前SAS、SDS、PSQI及QLQ-C30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排气时间、进固体食物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无发症发生,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和进固体食物时间为(32.17±10.42)h和(50.28±8.54)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6±12.34)h和(57.36±9.23)h(P < 0.05)。
3 讨论
妇科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绝大多数手术需切除子宫或卵巢,子宫、卵巢对女性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肿瘤患者不仅承受着生理上的损害,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年轻女性;加之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了解甚少,术前患者多存在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这些不良情绪记忆导致睡眠障碍,而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睡眠障碍等又可导致生理节律的紊乱,最终影响术后康复[5-6]。
患者对病房环境陌生、住院期间生活规律以发生了变化、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各种检查造成的不适以及对治疗知识了解甚少等多种因素导致患者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7]。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前SAS、SDS、PSQI评分较入院时和对照组显著减低(P < 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而QLQ-C30评分较入院时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提示消除了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术后康复。而且观察组术后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亦进行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2%(3/34),术后排气时间和进固体食物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观察组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影响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因素多种多样的,各因素间互相影响,针对各种因素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费娜,徐友环,蒋广军.个体化护理干预模式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1-3.
[2] 王灵宣.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2):379-380.
[3] 张明星.焦虑对妇科良性肿瘤术后康复的影响与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24):35-36.
[4] 李妙红.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5(12):83-84.
[5] 张素花.妇科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