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质灾害解决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6 10:23: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质灾害解决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地质灾害解决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35-01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简介

岩土工程指的是在开挖土方的过程中,与岩土的开挖和加固相关的工程的总称,而并不是单一的一项具体的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些自然灾害。其中包括有地震、泥石流以及滑坡等情况,在本文中所指的地质灾害就是因为岩土工程的施工等原因而带来的这些地质灾害,其是因为岩土工程的施工而产生的,所以叫做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现在,由于我国大量施工的存在,岩土工程技术的不够发达,进而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存在,对于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而且,因为地质灾害的损失,我国直接经济损失就有10亿人民币,所以,找寻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而分析出一套非常合理的解决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直接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而且还可以为国家减少更多损失。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解决岩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成为了目前首要探寻的方式。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分类

危害以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分类。

由于岩土工程的发展所导致产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因为自然的原因而形成的地球变化,最终发生的地质灾害。第二,因为人为施工和设计的原因而产生的地质灾害。这类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而且也会因为经济的影响而不断发生,由于经济发展,工程建筑开始发展,进而导致全国各地施工场所增加,土地难以支撑这样的负荷,进而出现自然灾害。我国目前主要的岩土工程自然灾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地震、坍塌以及路面发生变形等。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强,一种自然灾害产生往往会触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岩土工程灾害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关联性的防治,考虑到关联性的存在,而运用相关的措施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现在,我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反作用,而且,对于我国的国际地位也进行了影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可预见性比较低,具有特发性的特点,而且往往一旦发生,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人员伤亡现象频繁发生,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而且,由于不断发生岩土自然灾害,进而会对工程的工期进行影响,增加工程成本,其工作效率降低,工程质量更是大打折扣。企业对于原有的计划也要进行不断改变,对于施工人员的心理影响更是难以预计。现在,我国经济不断进步,但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其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发生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很重要的关系,施工位置所处的地质环境不好,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破坏,一些诸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很容易发生,再加上人为施工的原因。对其植被进行破坏,对土壤和固有的岩层进行破坏,进而导致地质岩层失衡,最终往往出现大范围坍塌的现象。怎样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同时尽量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已经是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一)通过植树造林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

很多原因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目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施工地区的生态环境更是非常脆弱。所以,只有不断强化其生态环境,加强植树工作,通过生物的循环特性,建设抵抗力比较强的生态环境,才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生态环境不一样,所以,所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但是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主要表现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只有做到良好的防范,才能够明显地减少因为岩土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够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水平。

自然灾害在发生之前都有一定的预兆,比如发生泥石流之前,井水会干枯,及时找到各种地质灾害发生之前的预兆,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对其进行检测。一旦有预兆出现,就应该运用已经制定的措施和解决方法进行处理,从整体上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三)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

降低地质灾害多带来的危害,一是生命财产的危害,二是自然环境的危害。一次地质灾害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损失可能是巨大而无可挽回的,对于生态环境而言,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将是毁灭性的。同时有效的检测,加强预防地质灾害的手段。通过进行拦截工程、护坡工程等建设,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减少地质灾害在施工过程中带来的损失,加强地下岩层的加固工作,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做到质量第一的原则。进而通过保证质量的方式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适当的避让措施建设。

适当措施指的就是在不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影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相应手段,其方式必然要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进行。比如,在雨天时,应该停止施工,因为雨天会造成岩土的松软,加固工程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最终其质量不能够达到要求。并且,制定地质灾害解决方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就应该按照已经建立的方案来实施,及时疏导撤离,对于工程进行有效保护。这样就能够在可控范围内降低损失。现在,通过搬迁等手段来避免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更大损失已经成为了我国目前所采用的主体手段。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进而导致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建设新生活的过程中,地质灾害由于施工的进行而不断发生。所以对岩土工程进行研究,对于引起的地质灾害成因的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林.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 企业技术开发,2013(15):134-135.

[2] 徐丹, 曲海英.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223.

篇(2)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必然联系

随着全球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地质环境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例如地下岩土变质等,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来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近两年来中国乃至世界地质灾害频发,只是地震这一项就严重破坏了各国的正常运转。据统计,中国仅在2010年就发生了30543起地质灾害,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导致气象异常,像干旱,强降雨这样的灾害性天气自然就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另外更重要的

一方面是全球进入了地壳活动频繁期,地质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地壳运动相对以前较剧烈,近地表岩体受地震等的影响稳定性差,地质灾害极易发生。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地质环境的改变对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严重影响。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必要探讨地质灾害的频发到底该怎样解决和预防。

一、浅析地质灾害的类型

如果要了解地质灾害,我们应该从它的类型入手,因为不同的地质灾害的成因是有所区别的,当然,不可否认,都会受到地质环境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造成的后果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我们应该首先看一下地质灾害都有哪些类别。这里笔者总结起来,地质灾害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整体下的动力地貌现象。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为山区,有些山区山高陡,且岩石破碎,在遇到暴雨或地震的时候,滑坡非常容易产生而人类工程活动,如采石、修路、依山建房等,也成为引发滑坡的重要因素。

(二)崩塌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动、堆积在坡脚的动力地貌现象崩塌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此外,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也造成了大量崩塌的发生。在采矿方面,特别是使用大规模爆破使高陡边坡崩塌1980年发生在湖北盐池河磷矿的巨大岩崩冲倒了磷矿五层大楼,死亡人数达307人。后果非常严重。

(三)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雹、融水等水源激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为突然爆发,浑浊的流体在陡峻的山沟中前推后拥奔腾而下,将大量泥沙石块在很短时间内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在宽阔的堆积区。泥石流对公路、铁路、居民、农作物及水利工程、矿山等构成严重威胁。杀伤力非常严重,影响程度更是广泛。

(四)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两种。岩溶塌陷是可溶岩地区岩溶洞隙上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活动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破坏,向下陷落后在地面形成的塌陷。隐伏岩溶的发育是形成岩溶塌陷的基础,导致塌陷的根本原因是人类过度抽、排岩溶区地下水。这里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地裂缝

地裂缝按照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裂缝和非构造地裂缝。构造地裂缝包括地震地裂缝和活动断层蠕动产生的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是指由于自然或者人类工程活动原因而引起的各类地裂缝,包括沉陷地裂缝、滑坡地裂缝和特殊土体(膨胀土、黄土、冻土等)变异地裂缝对城市造成主要威胁的地裂缝,多为采矿和过度抽取地下水资源所致,其中资源型城市又是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区域。这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相当重视。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指在自然或人为超强度开采地下流体(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造成地表土体压缩而出现的大面积地面标高降低的现象。面沉降的特点是生成缓慢、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止难度大。由于长期干旱、过量开采地下水、采矿及地壳变形,我国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所以解决此类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总体来讲,地质灾害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一旦发生影响深远,直接影响着世界各国人士的生命财产安全。当然,它是地质环境改变的产物,只有弄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二、剖析地质环境改变与全球地质灾害频发的关系

从前文讲述的地质灾害的种类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是因为岩石层等受到破坏等一系列地质环境的改变而造成的。但是反过来讲,正因为地质灾害不断的发生,才使得地质环境不断的发生变换,所以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大家都知道,现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了活跃期,地壳活动频繁,地质环境的改变必然会连带地质灾害的频发。强降雨的不断发生会形成较强的地表径流,导致地表松散堆积,最终形成泥石流。而且随着雨水的不断下渗,岩土体的含水也会日渐饱和,随着自重的不断增加,自身的应力状态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久而久之软弱结构面将失去平衡,最终伴随的将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当然,这些灾害都是很严重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不可预期其后果。

当然,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必然引发地壳活动的不断改变,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地质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只有在保证地质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反之,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比较及时的时候,对于改变地质环境的影响也会比较小。当地质环境相对稳定的时候,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也将降低。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就要保证地质环境的相对稳定。

目前正处于全球地质灾害频发的年代,全世界都在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努力,都在为改善地质环境做多方探讨,其实,这是一个趋势,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做出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减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治理措施

既然地质环境跟地质灾害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解决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可以为地质环境的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关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重视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规划工作

作为工作人员,我们在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时候,首先自己应该心里有数,要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有所预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因地制宜,做出合理的规划,找出最好的防治方法。工作人员应准确划分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区,对于易发区做重点安排,要准确区分出轻重缓急,做出最有效的防治方案和防治部署。

(二)加大地质灾害监测力度与预报强度

由于地质环境不断变化,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无法控制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大检测力度,尽量让有情况在自己的预料之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对于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控。尤其是在重点防治区,更要加强预报力度,并对周围的人群做相应的工作,让他们知道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在必要时刻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制定有效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对于像滑坡这样的灾害,我们可以采用排水措施,组建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样可以促进岩体稳定,达到有效抑制滑坡现象的目的;如果发生崩塌,我们首先要想到得就是怎样支撑加固;如果遭遇泥石流,一般采用修建渡槽、隧道、护坡挡墙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如果是地面塌陷,就应该因地制宜,采用填堵,灌注等一系列方法强化土层,达到削弱地面塌陷的目的。总之,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状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一样的问题。同时,要学会总结,没发生一次情况,就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措施,力争同样的问题不会重复发生。

(四)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虽然国家现在采取防治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地质灾害问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从思想上辅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之所以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像是乱砍滥伐,极易造成地质环境的变化,最终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

很多工程上的问题都是防治结合的,这点对于地质灾害也同样适用。作为工作人员,我们只有准确掌握各种客观数据,知道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是解决地质灾害频发问题的关键。

四、案例分析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地质灾害的防治在保护环境,阻止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工作上有重要的意义,这点通过实例是可以印证的。

像是位于麻阳县城东和平溪乡金溪村的滑坡隐患,在处理它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是掌握其滑坡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其次摸清滑坡形态特征及规模形状,对致灾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滑坡稳定性进行预测,做出最好的应急方案。

对于金溪村的滑坡隐患,我们可以看到它处于丘陵地貌,山体为丘包浑圆状,滑坡点地貌类型为剥蚀构造地貌。而且目前为止该坡点已经有裂缝,水文地质条件恶劣,不过可喜的是此处除了滑坡外暂时没有其他地质灾害的发生。至于导致滑坡的原因,从地质环境因素上讲是引起地表结构强度低,透水性好,主要成因还是岩土与水软化造成的。当然,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总之,引起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在治理它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周全。

篇(3)

一、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人民政府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防治责任。政府主要领导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具体部署,具体落实,并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具体措施,严密防范。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责,建设、交通、铁路、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认真做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技术优势,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努力防止和避免人员伤亡事故再次发生。

篇(4)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24-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再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实施,要能够有效地分析出地质灾害中存在的问题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在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活动的时候,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实际状况来进行治理工作。要能够突破传统的治理模式,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以保障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的有效性,从而推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效率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能够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够维护国家的社会财产,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因而,我国对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不断地加大对此项目的资金投入予以支持。

2现阶段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其问题主要在于:

第一,未能建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没有做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的实施工作,并未能够进行有效的勘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理工作计划,在工程监理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第二,未能建立科学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体系,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还不够透明,缺乏公开性。

第三,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以致于治理工作的风险过大,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理工作。

3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效果的有效措施

3.1设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效果,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管理,要使其工作具有透明性,所有的工作行为都应当被监督,要在社会人民群众的眼前记录操作的全过程,以此来规范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的行为,严格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和政策,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所规定的内容来执行相关任务。为此,则必须建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通过此机构的成立来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的国土资源系统,充分发挥结构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度,将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上,使其能够明确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活动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招投标程序。鉴于这种状况,建立健全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能够使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更有保障,能够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增强地质灾害治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壮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的施工团队,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拥有较好的信誉,确保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活动的顺利进行。

3.2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

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体系,对地质灾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排除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由相关领导进行决策,明确各级别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通过制定集体会商制度来规范操作行为。在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做好监察工作,处理好治理工作现场的工作,采用全新的工程技术。在有需要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工程勘察工作,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作用,排除一系列的干扰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制定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以保障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使其工作能够得到更好地监督。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监督体系,以确保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有效性。

3.3设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

风险管理效益要求我们在最小的风险成本中获得最大的保障和收益,设立地质灾害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有利于降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风险,确保整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目标统一,并且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使其治理工作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为此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时候,要充分发挥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的作用,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质量。

4结束语

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工作的管理,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满足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可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其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时候,就应当突破传统治理模式,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水平,使其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总而言之,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工作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庄晓洪,尹劲娥.浅谈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篇(5)

    所谓地质灾害,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 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归纳起来, 学术界的几种通行说法主要有:1、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 2、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 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 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 3、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 现象) ; 4、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 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 现象) ; 5、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

    二、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 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

    列内容:

    ( 一) 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 二) 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 三) 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 四)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 五)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 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坚持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害,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 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科学化; 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水平, 建立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等内容。

    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 避免经济损失, 减少人员伤亡, 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 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 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 分清责任, 实施治理工程; 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 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专结合及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 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 应该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规划, 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 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做好城

    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 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 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 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 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为了处理好城市

篇(6)

所谓地质灾害,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 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归纳起来, 学术界的几种通行说法主要有:1、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 2、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 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 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 3、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 现象) ; 4、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 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 现象) ; 5、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

二、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 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

列内容:

( 一) 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 二) 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 三) 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 四)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 五)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 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坚持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害,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 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科学化; 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水平, 建立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等内容。

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 避免经济损失, 减少人员伤亡, 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 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 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 分清责任, 实施治理工程; 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 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专结合及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 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 应该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规划, 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 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做好城

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 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 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 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 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为了处理好城市

篇(7)

所谓地质灾害,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 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归纳起来, 学术界的几种通行说法主要有:1、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 2、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 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 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 3、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 现象) ; 4、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 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 现象) ; 5、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

二、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 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

列内容:

( 一) 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 二) 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 三) 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 四)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 五)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 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坚持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害,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 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科学化; 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水平, 建立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等内容。

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 避免经济损失, 减少人员伤亡, 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 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 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 分清责任, 实施治理工程; 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 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专结合及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 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 应该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规划, 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 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做好城

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 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 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 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 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为了处理好城市

篇(8)

一、年度我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

人类活动强烈,区镇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致灾因素较多,致使我区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危害严重。主要地质灾害是滑坡和崩塌。年我区镇桥村共发生地质灾害2起,类型为小型,无人员伤亡事件发生。

二、2011年我区汛期地质灾害防灾的主要区域

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致灾因素,根据我区地质环境条件。结合今年降雨趋势预测,确定预防的灾种主要为地面塌陷、滑坡和山体崩塌,全区重点防灾的隐患区如下:

(一)镇桥村滑坡区。该处山体土质松动。极易造成山体崩塌和滑坡、临时威胁桥村186户村民住宅平安。

(二)生态旅游风景区滑坡隐患区。该处山体出现多条裂缝。暴雨期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和崩塌,危及风景区职工居住平安。

镇的孙庄村(77户)张定帮村(11户)岭军峪村(4户)还分布着不同程度的灾害隐患区,除上述2处重点防灾的隐患区外。也是汛期地质防治的重点区域,同时,还要注意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三、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区政府调整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区国土资源局负责汛期地质灾害的监督检查工作,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组织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各镇办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好巡查工作,并对灾害危险点进行登记、建卡。各镇办主要负责人要根据地质灾害目标管理书的要求对外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并成立防灾领导小组,于5月20日前报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负责人。

(二)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法》和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确保责任到人,值班到位,值班电话务必于5月20日前报区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办公室。如果突发地质灾害,市生态旅游风景区、镇和有关部门要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置,并及时上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篇(9)

0引言

矿山的建设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对当地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2],为了更好地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矿山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及时防治地质灾害隐患、修复被破坏的水土环境、复垦被破坏的土地[3-5]。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根据多年的调查分析,矿山开采主要会产生5个方面的问题:①矿山开采塌陷导致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并伴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②矿渣堆放产生的地面压占及污染问题;③矿山开采导致含水层破坏,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用水;④矿井水污染问题;⑤矿区植被破坏问题。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1)预防措施。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矿区特点、生产方式与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保护性开采、留设保护煤柱、提前搬迁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避免和减缓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2)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对于危害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减轻或消除矿山地质灾害危害。(3)矿渣综合利用措施。矿渣的堆放不仅会压占土地,造成原生植被的破坏,而且会对周边土壤造成污染。因此,应大力推行矿渣综合利用技术。例如,煤矸石主要利用方向有煤矸石发电、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利用煤矸石生产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铝等高附加值产品、用煤矸石复垦塌陷区及修路等。通过综合利用矿渣,做到矿渣零堆放,减缓矿山地质环境破坏。(4)饮用水工程措施。矿山的开采会破坏地下含水层,导致含水层结构破坏、水位下降、水质变差,当涉及到周边居民生活用水的含水层被破坏时,会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在开采影响居民饮用水含水层前,应提前布局饮用水工程,如利用深井或水库作为水源,布置管道引水工程。(5)矿井水处理措施。矿区内矿井水直接排出会污染周围环境,矿井需设置井下水处理站,矿井井下排水经处理后可作为场地生产消防用水水源及井下生产防尘洒水水源。(6)植被恢复措施。矿山开采一般不会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因此矿区植被恢复措施一般为植被补植。植被应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种类,例如在山西多选侧柏,因其较耐寒、耐干旱、耐贫瘠、可在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上生长,且整体存活率、环境适应度和观赏度较好。

3恢复治理效果

以山西某矿为例,该矿多年来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主要采取了地裂缝充填、崩塌治理、农村道路修复、河道堆积物清理、村庄搬迁、植被恢复、供水工程建设、矿井水处理及监测等措施。通过多年治理消除了矿区内大部分地质灾害,避免了矿区内村民住房遭到破坏,解决了周边居民饮水问题,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地改善,缓解了矿山生产与周边居民的矛盾。

4结论

(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应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矿区特点、生产方式与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2)地质灾害治理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重中之重,应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证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3)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可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缓解矿山生产与周边居民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禹.煤矿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技术的实践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20(10):190-197.

[2]牛磊,赵志芳,曾诗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8(9):34-35.

[3]张夏,苑泉.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研究[J].技术与市场,2020,27(12):175-176.

篇(10)

根据20*年完成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统计,我市有地质灾害点41处。其类型可分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类。滑坡是本市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共24处(包括潜在滑坡5处),占58.54%;其次是崩塌,共13处(包括潜在崩塌2处),占31.7%;泥石流4处(包括潜在泥石流2处),占9.76%。

我市地质灾害点大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区,2002年共发现灾害点26处(其中6月份18处),占全市灾害点总数的63.41%。我市地质灾害点具条带状分布特征,北部一线主要分布在*镇、*街道、*镇、*镇、*乡、*镇,共有灾害点32处,占总数的78.05%。尤以*镇和*乡最为发育。总体沿北部边界,由南东向转北东向展布。

东南部一线主要分布在*乡—*镇*—*—*一带,呈北东向展布,共有7个灾害点,占17.07%。

20*年我市增加灾害点1个,诸葛镇周村采空区地面塌陷,受威胁农户19户78人,威胁资产95万元,危害程度属较大级,目前稳定性差。20*年3月18日,诸葛镇长乐村垷山发现滑坡长150米、宽度60厘米、滑动台阶高差40厘米、滑坡体积达80万立方米的地质灾害隐患一处。

二、20*年我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据气象部门对我市今年汛期天气趋势预测,3~5月份总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多,有强对流和阶段性低温连阴雨天气,属降水集中期;6~8月份总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但有降水集中期,9月份比常年略偏多,汛期气候变化异常,有降雨量多、台风频繁的特点。预测今年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梅汛期由于长期降雨,松散的土层含水处于饱和状态,极易引发风化残坡积层土质滑坡。农村削坡建房形成的高陡边坡(大都未采取护坡和排水措施)以及县、乡公路和部分通村道路(挖方路基段大都未采取护坡措施)是滑坡易发区;公路边坡、露天采场等处易引发岩质崩滑;持续强降雨引发的洪水可能诱发泥石流的发生。

三、今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镇*潜在崩塌、*桥村*潜在滑坡、*街道*潜在滑坡、*镇*滑坡、*乡*、*村潜在泥石流、*乡*—*等7处地质灾害点被列为今年的防治重点。

另外,要以人为本,对危害程度虽然为一般级(威胁人口在10人以下,受威胁资产小于100万),但稳定性较差的地质灾害点加强巡查。在汛期雨季期间,落实监测人和监测措施,加强监测,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如有人员受到威胁的,参照重点隐患点的要求落实防灾措施,并编制应急预案。

四、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有关科普知识,加强典型事件的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隐患区群众的抗灾救灾意识。

(二)全面贯彻实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规划》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镇乡、街道及建设、水利、交通、国土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各自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机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规划》的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对上述重点隐患点制定具体的治理或避让搬迁计划,做好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报市府办及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各镇乡、街道要加快受灾户的搬迁避让工作,已落实建房用地的,要加快施工进度,力争汛期前搬入新居;尚未落实搬迁用地的由市国土资源局尽快解决;市国土资源局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千方百计解决*村的搬迁用地,以便尽早对*乡山口村潜在泥石流进行搬迁避让和全面整治。

市国土资源局应依法加大对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认真做好监测预报工作。对今年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点,各有关镇乡、街道及相关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调查,编制本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防治方案内容包括:主要灾害点的分布、威胁对象、范围、监测、预防责任人以及防治措施;应急预案内容包括:应急机构、抢险救援人员和应急的各项准备、预警信号、应急通讯保障以及人员财产撤离、路线转移、医疗救治等应急行动方案。其余地质灾害点,各镇乡、街道、相关部门也要注意监测,落实监测责任人,及时收集情况,做好预报工作。

(四)严格执行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制度。在汛期,各镇乡、街道和交通、水利、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要坚持值班制度,保证24小时不间断通讯联络;一旦出现灾情,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防灾救灾工作,并同时按灾情速报制度向上级报告。

(五)做好应急救灾抢险工作。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时,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必须立即派人员赶赴现场,组织应急调查,并启动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各项抢险救灾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篇(11)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我国的地质工程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它是一门研究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以及工程运行后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工程系统中地质体和地质环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特点,其中又分为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更能深刻的体现地质工程学的特点。岩土工程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和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指人们的建设活动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治,其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开发和管理,更加全面和科学。

地质灾害主要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类是自然因素产生的;另一类是人为活动引起的,两者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都属于地质灾害[1]。

在我国主要以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较多,而且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占自然灾害损失总额的四分之一。因此,要想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且要尽量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我国地质灾害呈现出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惨重格局,一方面因为我国处在一个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多变的地理环境中,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经济相对不发达,承灾能力不强。 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是地质灾害两大类,其中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是第一环境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灾害,它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是第二环境问题,属于人为地质灾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不合理的挖掘能源,从而增加了地质环境的压力,导致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2.1自然地质灾害分析 第一,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到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它的发生引发条件很多,像地震、开挖坡脚、劈山放炮、滥砍乱伐等,都会引发滑坡。其中江、河、湖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大的峡谷地区,地震带等地质构造之间以及暴雨多发地区都容易出现滑坡。第二,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一种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然而,不合理的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以及滥伐乱垦等都会造成泥石流的发生[2]。 2.2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在地质灾害中,人为进行建设的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而且其危害性远远大于自然状态下的地质灾害。其中,诱发速度快、诱发灾害面广、灾害损失巨大是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三大特点。例如,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的开挖,使得瓦斯爆炸、地面坍塌与沦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发。除此之外,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会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从而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常常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如图2.2)

图2.2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创新研究3.1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隐蔽性、复杂性、多样性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三大特点,其中抗滑桩体现了它的隐蔽性,抗滑桩加锚拉加挡板加冠梁体现了它的复杂性,防治滑坡可以采用桩,也可采用挡土墙体现了它的多样性,这些大多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可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岩土工程三者具有十分相近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可以借鉴采纳。其中,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一、《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其主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为其提供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其主要为各类工业与民用以及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其主要为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使工程更加符合标准,提高工程质量。3.2制定一些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首先,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在制定防治措施的时候,要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根据灾害发生的原因来确定主要的防治途径,这样可以不断的积累经验,实现更好的防治;另一方面,根据地质灾害是否容易发生这一特点来确定防治目标,从而制定出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的大小。其次,制定出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的规范以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制定出切实可以的防治工程措施。

3.3有针对性的选择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第一,工程防治措施 。防治地质灾害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工程防治措施,其适用条件和方式都比较广,便于实施。例如,对于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可以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土质滑坡问题;对于中型以及更大的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质量,以减少灾害的再次发生。(如图3.3)

图3.3第二,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言外之意就是利用植树造林,种草护坡以及合理耕牧等方式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应用范围广、投资成本低,能够有效的促进生态平衡,较好的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等是生物工程的特点,这一工程措施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这样就使得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 第三,其它防治措施。在选择防治措施时,要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进行选择性。例如,在泥石流、地面塌陷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保持水土,减少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更具有长远意义[3]。

第四,避让措施 。它包括雨天避让措施和搬迁避让措施。一方面,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可以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根据该地的自然经济情况,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对于受到雨天威胁居民,可以将其进行转移,在转移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其次还要确保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和其他灾害的威胁的原则进行。另一方面,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其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以及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这样的地区进行防治的成本就太高,可以采用搬迁避让措施,从而有效的解除了地质灾害的威胁。 4.结语 总而言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非常的艰巨,道路也相当的漫长。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大,使得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因此,要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的引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让其发挥很好的作用,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