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美学修养的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6 10:23: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学修养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美学修养的概念

篇(1)

一、 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内涵。

提及美术鉴赏,大多数学生会把它和从小接触到美术学科相联系,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它无形中把美术鉴赏的概念缩小了。实际上,美术鉴赏是指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美术鉴赏不同于简单的小学生绘画,它是指人在拥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调动感觉器官,从而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完成个人美学感受,在这里的美学作品也不光是画作那么简单了,它包括包括纯美术作品和实用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所以在课程刚开始,教师就应首先传输给学生这些概念,使学生对美术鉴赏有所认识和了解,改变学生轻视的心理和无所谓的态度,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开端。

二、 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美术理论是对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学术界通常取狭义,即指美术基础理论。它以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自然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为研究对象。目前在高中教学中,学生无需掌握太多和太高深的理论知识,只需对一些重要而又浅显的知识有浅层掌握即可。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区分中西方美学理论差别,从理论形态、哲学基础、社会学意义等多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对其中的不同有所了解,从而为之后美术鉴赏打下坚实基础。在讲授相关理论时,教师要立足学生,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对各种理论的感兴趣程度和认知水平,授课时最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乐于接受,能够接受,在相关理论知识的配合下,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会有所提高。

三、 善于提高学生美学修养

进行美术鉴赏离不开一定的美学修养,所以培养学生美学修养并使这一修养有所提高便成为每位美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在培养学生美学修养方面,各位教师可结合自身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最终达到目的。

1、 多让学生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

有句名言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培养美学修养和写文章一样,需要学习者饱览大量美术作品,在长时间与优秀作品的接触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使自身美学修养加以提高。教师可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经典美术作品,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展示。平时也可引导学生多关注历史上或现实中的优秀美术作品。如有段时间各大媒体大肆报道有关《富春山居图》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我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加以了解,通过各自体验,让他们说一说他们所认为的《富春山居图》的美学价值,从画风、历史背景、内涵、现实意义多方面入手,在鉴赏中,不仅增长学生课外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美学修养。所以身为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美术作品,在无形中日益进步。

2、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往往陷入麻木和被动地状态,这对于美术鉴赏学习很不利,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美学修养的提升。作为教师,应走入学生,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及其原因,从而有的放矢,使教学按计划开展的同时满足学生要求,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如曾经有一段时间上美术鉴赏课时,我常常发现有学生在底下偷偷看漫画。后来我专门抽出几节课,挑选了几种学生喜欢看又有一定美学价值的漫画,让学生针对它们进行赏析,课堂上大家都很活跃。最后即将结束时,我告诉大家,现在看似无用的美术鉴赏就是为了大家以后在看漫画和之类的美术作品时能够辨别,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现在浪费课上时间看漫画,那么你以后可能一直都这水平,漫画中的美在你眼里永远只会肤浅。这件事之后,课上偷看漫画的现象不再出现,大家对美术鉴赏的学习热情也有所提高。可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不仅能打消他们的抗拒心理,还有助于美术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出良好的美学修养。

3、 开展多种活动。

进行美术鉴赏一课应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能实地感触,美术鉴赏这一学科的特殊性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式,在各种活动中提高广大学生的美学修养。例如,教师可打印一些美术作品的图片来供同学们欣赏,也可通过开展演说等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和认为它有的价值,另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室或其他先进工具,放映相关影像,使学生生动感受艺术美,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或古建筑,切身感受其中的美。通过丰富多彩活动,相信学生的美学修养会逐渐提高。

四、 善于实践应用。

篇(2)

大学是社会进步的灯塔,从产生以来就引领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当今世界的发展与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而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前所未有的与社会发生着紧密联系,前所未有的受到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关注,前所未有的寄托着千百万家庭的美好希冀。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推动大学实现卓越,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美学与人类幸福关系密切,人必须在审美中才能得到净化、从而成为理性的人、走向文明。美学精神是指蕴涵于人类对美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中的人文精神,美学精神并不仅仅限于美学的理论研究领域,而应具有更广泛的人文价值。人类活动受着美的理想的导引,教育要培养人就不能不关注美、不能不关注审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__2020年)》明确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这就要求大学在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主线。而在此过程中,美学精神则不可或缺。现代高等教育在传道、授业之外,还必须要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自我价值和具有美学追求的人生理想。因为人的审美解放可以激发其创造性精神和生命活力,所以,将人文精神和美学精神整合,就是大学在追求卓越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

一、美学精神与学科建设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是科学研究的源泉,是服务社会的根本依托,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支柱。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发端于十九世纪末叶。从产生的根本条件上讲,与其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还不如说是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催生的结果。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学相比,中国大学从骨子里就注定要深受国外因素的影响,而且先天不足。由于多种原因,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滞后于世界高等教育。近年来,随着科教强国战略的实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实现了飞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面对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大学整体办学质量提升,成为大学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而在大学内部学科建设方面,往往存在从自身利益出发,急功近利的确定学科建设的目标,出台一些偏激的举措,导致的结果是学科特色日益削弱、学科生态环境得到破坏、学科结构被日益扭曲、学科体系在社会需求面前“亦步亦趋”,但总是更不上节拍、踩不到点上。

生态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其主要的理论来源和哲学基础,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美学理论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有一些观念有着明显的生态性,它们分别是自然哲学观,其主要特点是自然为中心:道德哲学观,其主要特点是以人为中心;政治哲学观,其主要特点是人与自然均衡;宗教哲学观,其主要特点是人向自然回归。从这四个不同的哲学观,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就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凝练学科方向。从自然哲学观出发,我们认为,一般而言的学科生长,其开端总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为此,就要采取合理确定建设目标、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形成特色鲜明地学科特色等三种途径。二是遵循学生建设规律。从道德哲学观出发,我们认为,一般需要重视处理好交叉与渗透、开放与优化、均衡与适应等之间的关系。三是重视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从政治哲学观出发,我们认为,一般需要高度重视学科平台的建设。通过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吸纳资源、凝聚力量、形成高地。四是协调“顶天”与“立地”。从宗教哲学观出发,我们不仅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将学科建设的终极追求与满足社会需要有机结合,更要从学科演进和发展的角度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学科水平始终保持在潮头和前沿。并且这二者要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境界。

二、美学精神与教师队伍

“以人为本”在大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还必须要有较高的美学修养。

首先,大学教师加强美学修养是由面对大学生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大学生由于思想深度、人生阅历、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往往很难对真善美形成正确科学的判断。所以,大学教师就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才能在与大学生的接触中带给他们美得启示。其次,大学教师加强美学修养,可以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中,学生不仅仅在接受教学内容中蕴藏的美,更重要的还在于体会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美。一方面,教学内容的美,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和深度理解教学内容。无论是自然科学中的定理、原理、公式、模型,还是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关系,其中都无不体现美的规律。另一方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等,也都离不开美学修养。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如果具备了较高的美学修养,并自然地从美学角度进行讲授,必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再次,大学教师提高美学修养,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美是促使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例如,许多天体物理学家的研究,正是源于感受到天体运动之美。追求美的审美意识,往往成为构建科学理论的原则或依据。所以,大学教师加强美学修养,必将有利于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三、美学精神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等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大学品牌的集中体现,更是大学追求卓越的软实力。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认识。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内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所有文化因素。狭义上的校园文化,一类是校园硬环境,包括、校园建筑、图书仪器乃至花草树木。一类是校园软环境,包括以校训为集中体现的校风学风,以各种行为准则和运行机制为集中体现的制度文化,以校园文化活动为集中体现的精神文化。所以,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就有了不可替代性。

一是熏陶。其实质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无处不在的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发挥其熏陶内化效应。二是导向。校园文化必然对生活自其中的师生从言谈举止、举手投足,甚至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等多方面产生导向功能。三是愉悦。也就是寓教于乐,使师生在生动活泼的审美体验中产生心理认同和共鸣,达到愉悦身心、陶冶升华的目的。四是激发。通过校园文化,使师生在探索中发现美、在实践中感受美、在进取中体会美,从而投入忘我的、自由的求索之中,从而创新科技、探索新知、传承文明。由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需要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校园师生关系,来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首先是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对学生要有真正的关心和关注。学生不能被动的接受教育,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师生要实现良性互动。最后,师生之间还要相互理解和信任。许多学校通过学生自主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师生共同参与学科竞赛、师生联谊性质的文体活动等,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3)

艺术从学术层面来讲肯定要做到严谨系统,但生活的真实性也是一种艺术形态。这个时代信息更多元,个体主观意识更独立,艺术的严肃性看似被肢解,但其实是以另一种更贴近生活形态的方式在社会群体层面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相机或更多元新型媒介来拍摄,不一定要做“美术馆”式的艺术家,但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时代的表达者、自己的艺术家。

坦白讲,本届金像奖商业类的评选有点遗憾。首先,来稿数量太少,只有九位摄影师参评,从商业摄影类型来讲,其呈现不够饱满、不够完整,这种缺失让我们对近两三年的商业摄影行业动态不太好做判断。

在具体的商业流通领域,客户会接受这种偏重自我表达的作品吗?

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摄影,一定是有客户,有甲方、乙方的,一定会进入商业渠道流通的,它可以涵盖风光、纪实、产品、人物等门类,传统的商业摄影还是局限在产品广告、婚纱写真等范畴。

商业摄影的商业性是第一位的,好的商业摄影作品在兼顾商业属性的同时应具备美学传播功能及创作者的个性理念表达。一个优秀的商业摄影师,一定是具备艺术美学概念的,他能精准把握产品的物理属性及社会商业属性,然后用他的美学修养、技术手段来完成产品的再现;他要有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和行业的全局观,帮助甲方实现商业功能的同时又不丢掉个人的表达,同时对整个行业有带动作用,这才是商业摄影良性发展的方向。

对下一届参评者有什么建议?

本届参评作品整体完成度很高,看得出创作人扎实的手艺功夫,但作品在技术手段实现上可以更多样、更个性化一些,可以向传统经典致敬,在影调、层次、质感、画幅上的考究之外,商业摄影一样可以拍虚、拍糊、拍感觉、拍意境、拍概念,应该用更个人化的方式来呈现多元的作品,融入当代的意识形态来拍出更“合适”的作品,这样才会百花齐放。如果还是停留在技术指标和产品物理属性的精准还原上,这是创新意识的停滞不前,也是行业的一种退步,技术层面很多年前行业已经完成了,进步的更深层次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更新完善与创新。只有用不断升级的当代语言来交流,我们才是活在新时代。

汤辉

1960年出生,1996年创办辉图影像机构。发起“中国脸”奥运公益影像传播项目,拍摄过包括姚明、李娜、刘翔、林丹、郭晶晶、孙杨等中国体育英雄,持续向公众传播正能量。

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他的作品基本涵盖了商业摄影范畴。在表现力上,无论是商品,还是人物;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品牌展示,都是他通过思考后的结果,给人深刻印象。特别是在人物和产品的结合上,既有较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又留有创意想象的空间;既有商品想象的鲜明与突出,又有技术技巧的多重表现手法;既有精致完美,又有强劲豪放的感觉。

――颜志雄

何连海

1982年出生,黑光教育机构摄影总监,被行业誉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商业摄影师之一,曾获“中国人像摄影十杰”称号。

作品从前期创意到执行至最终呈现完整流畅,技术严谨扎实、影像丰富细腻、气韵婉约生动,颇具古典美学修养和东方气韵。好的商业影像作品不仅仅是商业属性和功能的真实再现,更需体现创作者对行业形态的认识和思考,借由影像技术手段附着在商业媒介上进行刻画与表达,从而让作品在美学修养基础上兼具商业祈求和时代语境,这一点,他作为人像摄影师做了长期的积累和精准的执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梁力昌

郝远征 世界冠军马龙

篇(4)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艺术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51-02

《影视后期制作》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必开课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系列知识与技能,涉及视频、音频、声画关系等多方面知识,包括影视后期编辑、特效制作、合成技术等综合技能,是影视节目制作的关键步骤,制作水平的高下直接关系到视听效果的优劣。

当下,很多学生误以为影视后期制作只是视频、音频、图像、字幕的简单叠加,只要学会大量非线编与后期合成软件,掌握相关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频制作的技能,就可以制作出一部精美的视频。

事实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只是基础和保障,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艺术的渗透和表达。作为教师,如果在课程教学中一味地强调影视制作的“技术性”,而忽略了视听传播的“艺术性”,那么学生制作出来的作品,就很难具有艺术感染力与亲和力。

一、影视后期制作中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影视后期制作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影视拍摄素材进行修改与处理,完成剪辑工作和字幕、特效、动画的添加。在这个过程中,无疑要用到大量的影视制作技术。许多学生在学习制作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掌握了绚丽的技能技巧,即可很轻松完成一部简单的影视节目的制作。

的确,在授课过程中,受到课时量的限制,教师要在很短的学时内教会学生掌握大量的软件操作技能,就势必要加大实验的比重,对艺术理论与观念的渗透往往就显得相对不足。而影视作品从来都属于视听艺术的范畴,出色的影视作品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失去了艺术的观照与彰显,技术的运用只能是没有灵魂的拼凑与堆砌。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技术永远是手段而非目的。回顾电影电视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每一次技术的改进与革新,都将艺术的表现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随着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制作更是步入高科技运用领域,技术上的突飞猛进给我们带来了绚丽多彩的视听享受。但影视制作技术与运用永远是以实现影视艺术的高端品位为目标,优秀的影视作品强调艺术创造的主观感知与想象,反映了制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水平。艺术魅力的彰显与表达才是影视制品的灵魂,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只一味注重技术,忽略了影视作品的审美属性,那么其作品也会大打折扣,很难称之为佳作。古人云“技近乎艺,道也”,技术是具体的,是客观复制,是对科技模板的反复利用,而艺术是抽象的,是主观创作,是传播者对信息的积淀表达。影视艺术是电子技术与视听艺术的结晶,只有将艺术观念与技术应用融会贯通,和谐统一,才能使电子技术在影视艺术的殿堂里大放异彩。

在整个影视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艺术的关照,借助现代科技制作手法进行影视作品创作,进一步表现制作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举例来说,当我们要表达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画面的色调处理上,就可以适当调整色温与饱和度,使老人的面庞罩上一层古铜色,更加凸显老人的沧桑感。

又如,做访谈节目,如果画面上的人物是一位学者,添加身份说明字幕文件的时候,字幕的样式可以考虑做得古色古香,凸显人文气息,甚至加上一些跟他专业相关的元素做边框或动画。如果要添加背景音乐,不妨选择古典音乐,徐徐道来,娓娓动听。表现历史资料,将画面处理成黑白;表现陈年旧事,将画面处理成泛黄双色调等。这些后期制作手法都可以将视频的画面充满艺术性,令视听感观的冲击力急剧增强。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视频制作的艺术性理念渗透到技能的讲授过程中,以免学生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导致作品艺术感缺失,缺乏灵气和美感。要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保持清醒的认知:任何一件优秀的影视作品必定是精湛的后期制作技术和深刻的艺术内涵的结合体,单纯的视听轰炸只会加速观众的审美疲劳,反而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影视后期制作要通过艺术美折射出技术美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是灵魂,是先导,而技术是基础,是保证。影视作品艺术力的表现需要技术的支持,在技术的基础上反映出作品蕴含的思维与情感。同时,艺术的魅力又使得技术的理性与功能得到良好表达,通过艺术美折射出技术的精美与多样化。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在学生制作的视频作品中发现,部分学生一味地追求较强的技术性,追求视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通过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视听体验与炫目的视觉冲击,整个作品特效一个接着一个,令人眼花缭乱。例如在两段素材之间添加与主题毫无关系的转场,给视频添加无意义的滤镜,而这样操作的目的只在于将画面变得“好看”。熟不知,缺乏艺术内核的技术特效,犹如无根之浮萍,反而成为影视作品主题阐释和意义指向的破坏性因素。这类作品技术再精湛,也会因为与内容不和谐而显得呆板,缺乏灵气,很难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去品味。同时,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或精神向度被淹没在高强度、压迫式的视听奇观中,这样的观感很难得到观众认可。关于技术美,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经指出,“技术美要尽量服从、适应和利用物品本身的功能、结构来做形式上的审美处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雕饰、造作”[1]。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艺术表现,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然而,脱离了审美范畴和艺术纽带,单纯的技术只剩下无意义的躯壳。影视作品中的技术美反映着当下时代的一种审美形态和科技水准,是影视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表现。影视特效、动画的制作与添加要体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要考虑观众的视觉与心理感受。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最近正在热播,几乎每一集的播出都好评如潮,在观众的反映中,技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影视制作的高清技术广泛应用等特点尤其值得肯定。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将火腿制作过程中霉菌发酵的缓慢变化通过快镜头表达,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观景象;再如在表现食材竹笋、蘑菇的生长周期时,将时间的飞速流逝和食材的悄然变幻灵动地表现出来,使画面看起来充满艺术性,更具观赏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要将影视特效简单、狭隘地理解为某种现成的技法添加,而应当将其看作是支撑影视作品创意实现的方法、途径、手段。“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2]。影视作品中的技术美要符合作品主题的表达,与影视作品的节奏、风格、意蕴相符合。让技术转换成艺术情感,让艺术美折射出技术美。要让影视作品效的添加变成“有意味的形式”,而不是技术的堆砌。

三、加强学生美学修养,注重影视制作课程艺术性教育

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要从艺术的理念教育学生,这就势必要加强学生的美学修养,注重影视制作课程艺术性教育。影视作品说到底是一种视听艺术的记录与表达,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造型元素共同构成了影视影像的画面语言,背景音乐与画外音的添加则进一步彰显艺术魅力。因此,教师在讲授影视制作各项基础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趣味,进而提高影视审美素养。对于影视技术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然而,影视艺术修养与美学修养的提高,却不是通过演示就能立竿见影。我们可以复制与再现影视技术,却永远无法复制一个人的影视美学修养。“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型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3]。美学修养的提高需要在艺术、文学、影视学甚至摄影、摄像、绘画等诸多领域长期浸润、耳熏目染,才能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形成独有的影视审美感受。随着受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视听感观的满足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作为影视后期制作专业的学生,唯有抱着更沉潜的艺术态度和更深刻的艺术追求,从简单的技术制作跨入内容与形式一体化的艺术创作的高度,方可凭借技术的翅膀在艺术的殿堂里遨游。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欣赏精选作品,使学生了解影视表现技法,理解影视语言,培养艺术素养。通过案例,分解其创意设计、技术要点、表现形式等,引导学生在设计完成相应视频后期制作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注重美学修养的自我培养,进而通过作品散发艺术魅力。

四、结 语

“在数字时代的探索中,影视教育对于技术与艺术的新关系的认识往往对创新型、复合型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4]”我们反对唯技术论的模式化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关照技术,用技术的进步去塑造艺术,才不会与当下影视行业专业需求相背离。因此,不断探索与改进《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授课方法与理念,培养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艺术创新能力、符合当下影视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影视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论集6[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篇(5)

建筑学专业被称为工科中的艺术专业,艺术的变化与发展我们不能用“流行”来描写,但也不能说十几年不变,尤其是今天电脑业的极速发展已改变了建筑业的许多内容,不变的大纲,不变的教学方式,必然给教与学带来许多障碍,教学质量很难提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此对建筑学专业低年级教学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不妥之处还望再共同探讨。

一、一年级的专业课教学,是学生接触专业课的第一步,这一步引导得好与坏,关系到学生后期的发展。随着绘图方式的巨大改变和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初步课的教学内容及作业安排,应作较大的调整。

1.教学主导思想

多年来,我们在初步教学中的主导思想是绘图基本功训练,尤以工具线条图为主,同时训练基本的色彩渲染图。现今施工图以电脑绘制为主,方案构思以徒手草图见长,建筑设计的艺术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已成为后期发展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学的主导思想应变为培养综合艺术修养为主旨,帮助学生尽快树立建筑美学及设计心理学的基础,同时掌握良好的徒手绘画技能,这样才能适应建筑师业务要求的主导方向。

2.教学环节与内容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可粗略分为七个环节,贯彻两大部分内容。一是为学生建立建筑美学及设计的基本概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加强;二是掌握良好的绘图技巧。七个环节可通过以下几部分来实现。

(1)专业知识讲课

专业知识讲课内容应包括中外建筑发展简史,美学发展史等,尤其应为学生以欣赏的方式介绍建筑史上的部分著名作品,以激发学生对此专业的兴趣与自豪感。设计思维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欣赏和分析能力是这一过程的第一步。专业知识讲课的另一大内容,是对人体工程学的讲解,这是学生后期设计工作的基础,是分析一切空间的‘尺’子;同时专业训练起步的示范与讲解,是这一环节最主要的内容,拆解性示范是学生初步学习时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2)美学修养讲课

美学修养是原有大纲中没有明确的部分。现在建筑设计已超越了表象美学的阶段,内部空间组织的优越与否,越来越成为建筑设计的重心,我们必须在建筑教育的初级阶段,就为学生建立起建筑空间艺术的氛围,使学生在其熏陶和探索中成长为优秀的建筑师。这部分教学应占初步教学的1/3课时左右,但不适宜集中讲述。应结合多次的建筑欣赏、绘画欣赏、音乐欣赏、服装欣赏及文学名著、名片欣赏等逐步灌输给学生,而采取讨论或学生自我分析(名作分析)、教师指导的方式更易取得效果。

(3)工具铅笔、钢笔线条图训练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绘图工具的应用方法和制图的技巧。现在设计施工图以电脑绘制为主,所以这部分的课时量应进行调整。但此阶段的训练,是学生建立良好的“尺度感”的必要过程。原大纲此部分的课时安排几乎占据一个学期,现单纯训练应各安排一周为妥,而其余训练应结合构图、图面设计等内容来进行。教师在这一环节讲课时,应注重要点与技巧,并应以示范教学为主。在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每个题目都有这部分的加强训练。良好的实例挂图,亦能为学生尽快掌握这一环节起到很大的作用。

(4)徒手线条及字体训练

这部分的训练在原有大纲中课时很少。在方案初期阶段和构思均需要良好的徒手功夫的今天,应大力加强这部分的教学课时。讲解这一课应安排在入学第二周,但训练过程贯穿整个学年。要求学生每周课外完成铅笔、钢笔徒手图及字体各一张,每周完成的作品可不计入成绩,教师亦可不改,但应安排展示空间,让学生自我评价,使同学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每学期课上应安排四张左右徒手作品及至少一张字体作品,计入总成绩。

(5)构图知识讲课

构图知识讲授,这几年被我们许多教师忽视了,而这部分恰恰是培养学生建筑美学思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构图知识应是在一年级基本解决,在二年级进行加强和成熟化训练。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可以结合美术课、美学修养课同时进行,初步课每一个作业都应从构图原理讲起,使学生养成一种构图设计的自然习惯,每一张完成的图纸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艺术品。

(6)色彩训练

色彩训练分两部分进行,一是图面关系部分的训练,二是色彩本身的训练。初步教学的第一学期后期及第二学期整个过程,教师应以讲解分析优秀图纸、工业设计广告、设计作品等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应用图面关系的基本手段来达到表现自我设计意图的目的,为以后的图纸制作和竞赛奠定基础。具有良好的色彩感觉和搭配能力,才能使一个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趋于完整。色彩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作几张色彩变化的作业,应是通过对色彩学的讲解,结合大量的优秀作品分析,使学生能够有自我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能创造性地应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7)制图和设计阶段

篇(6)

一、技巧素养是音乐修养的先决条件

扬琴演奏作为音乐表演艺术的分支,其个人技巧素养是音乐表现和音乐审美的基础条件。这里指的技巧素养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演奏技巧,它包括读谱能力、对声音的追求与控制、音色的审美、个人演奏风格等诸多因素。

1.读谱能力

读谱是提高演奏者技术修养的先决条件,在乐谱中要能发现乐曲的创作动机和整体的音乐设计与构思。例如,对力度表情记号的重视,从力度表情记号中分析出乐段或乐句中整体情感和情绪,对力度层次的准确把握可以直接提高作品中音乐的张力。除此之外,由于近年来扬琴作品中作曲技术难度的提高,扬琴作品的乐谱难度也在增大。从规整节奏节拍到复合节奏应用、现代和声意识思维的介入、双声部复杂织体的构成等,诸多创作手法层出不穷。尤其是对复杂节奏和变化节拍的应用问题上,原来的读谱训练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作品中的节奏掌控,这就要求在平时训练中吸收西洋音乐中有价值的训练体系和手段。运用以八分音符为基本单位的小拍子训练原则,从扬琴演奏的节奏律动稳定性以及对小拍子的分解与整合等方面,使演奏者对作品节奏节拍的认识产生全新的理解。

和声思维和技法的介入,使扬琴作品从整体音响感觉上也有变化。这就要求演奏者有相当的和声基础知识,对传统功能行进和和声的音响效果有清晰的认识。不同音高组合产生出不同的和声效果,扬琴作品中大量和声效果的运用,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音乐表现对象范围的扩大以及音乐审美现象的复杂性,如《林冲夜奔》“风雪”乐段极不协和的减七和弦的运用;《b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中肖邦体系的和声音响效果、《落花・夜》中带有影视风格的和声运用等。从丰富音乐表现手段、扩展音乐表现空间的角度来看,音响结合可能性的增加应该是扬琴音乐艺术发展整体趋势上的进步。

2.对音色的控制与修养

音色是由物体振动状态决定的声音听觉属性。不同的乐器由于材料与构造的不同而产生音色的差异,同一乐器在不同音区,以不同力度及用不同方法演奏时也会产生很大的声音差异。扬琴音区宽广,每一音区所发出的声音特点有所不同,对扬琴声音的控制充分体现出演奏者的内心听觉以及对声音变化与控制的内在修养。如《落花・夜》中左手高音区的旋律进行与右手上下行分解和弦的进行,这些方面都是在演奏中比较难掌握的。在扬琴演奏中应该奏出什么样的声音概念,表现出乐句中所蕴涵的音乐意境及内心想法,这是对演奏者音色把握与控制能力的极大挑战。

二、美学审美思维的应用

近年来,扬琴作品技术难度和音乐深度明显提高,不同结构、和声、调式调性、创作手法,复杂节奏应用的诸多因素大量介入。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通常在训练当中往往偏重于对演奏技术的训练,有时通过舞台实践反映出学生的技术虽然自由顺畅,但对整体音乐的控制与音乐深度的挖掘略显浅薄,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具备强大的音乐感染力与震撼力。这与演奏者对美学的了解、审美思维以及对演奏心理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目前包括专业音乐院校扬琴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近些年来扬琴作品创作思维来看,从带标题性具体音乐审美思维向更深刻、更富有哲理性略带抽象音乐美学思维过渡,这也是扬琴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标题性明显的作品如《林冲夜奔》《黄土情》《川江韵》,向带有哲理性、抽象性的音乐作品转变,如《b小调幻想曲》《秋》《春》等,这就要求演奏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演奏技巧修养,同时也要兼备音乐美学思维上的认识,如整体音乐修养不充分,很难对作品进行剖析与整合,也就不能挖掘出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学。

新时代扬琴作品创新的表现为,不仅有中国传统题材作品,同时应时展的需要,大量移植国外的带有西洋音乐思维的高难度作品。这对演奏者的音乐审美提出了更高要求。演奏类似这样风格的作品,演奏者首先要了解整体西方音乐美学思维的发展走向,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音乐审美内涵的价值取向。如《b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这部作品,作曲家运用肖邦音乐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声色彩与扬琴音乐演奏特点相结合,创作出有别于传统音乐思维的作品。演奏这种类型的作品要了解和研究肖邦及其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音乐创作特点以及整体音乐美学思想的表达。肖邦所处的时期正是西方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是注重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挖掘。这部作品反映出的旋律音符走向、和声功能行进、乐句的处理和连接,都展示出肖邦音乐的特点和美学价值。演奏者如果对这些要素不甚了解,也就不可能在演奏中展示出作品的价值与内涵。

结语

篇(7)

关键词:医院形象;护士素质;医疗工作

Key words: image of hospitals;quality of nurses;medical work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14-01

1医院形象的概念

所谓的医院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对医院职工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主要包括医院环境、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服务态度、公共关系等所建立的总体印象与评价。设计和塑造医院形象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外显功,它可以通过患者、群众的耳闻目睹认识一个个医院,进而通过一个个医院形象比较来选择医院,闻优就医,再通过就医体验辨识一个医院形象的优良差劣。因此说,医院形象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留在人们感受中的持久印象。

医院形象是医院文化的表现形式,医院文化是医院形象的基础。文化素质高则形象美,文化素质低则形象差。因此医院文化决定了医院形象,医院形象又对医院文化有一定的反作用。人是医院文化中的核心要素,他们既是医院文化的体现者,又是医院形象的塑造者。所以医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培育人、教育人、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形象。

2护士素质的概念

护士素质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护理理论知识,精湛的技术技能,一定的美学修养(包括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行为美)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3医院形象与护士素质的关系

护士是医院文化的实践者,是医院形象的代表,护士的一言一行都在塑造一个公众形象,而她做为第一个接待患者和接触患者最多的人,留给患者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他会产生对你的信任与否的第一感觉和能否留住病人的关键。因此护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形象的好坏和医院生存发展的百年大计。护士应着装整洁,举止文雅而端庄、语言亲切适度、稳重,给人以尊重、信任、亲近和安全感。

4如何提高护士素质

4.1 提倡高尚的职业道德护士要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无私的贡献精神,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如擦洗大小便,洗头洗脚、剪指甲,使病人得到干净、舒适的照顾如亲人一样的贴心。

4.2 掌握熟练的护理理论知识及精湛的技术技能现如今患者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我们在护理工作中会遇到多学科,多病种交织的患者,因此要求护士不但要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多学科、多病种相关的知识视野,这样才能做到百问不厌、百问不倒的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依赖,才能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如:一个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他可能同时还有痛风,因此他既有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又有糖尿病肾病的问题还有痛风方面的问题,所以要求护士在健康宣教中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层次要从病理生理解剖开始讲,讲到血压要控制在多少,血糖控制在多少,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平时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这次住院要解决哪些问题,大致疗程让患者清楚心理明白才能积极配合使病情早日得到控制,取得满意疗效。在日常工作中要苦练基本功从静脉穿刺到吸痰吸氧上尿管都要做到迅速准确一针见血,如患者戏称打一针送一针或打一针送两针要尽量避免。当危重患者入院时护士要配合医生迅速而分工明确的建立静脉通道吸氧测量生命体征执行医嘱,并把患者家属请出病室,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有利于治疗抢救工作的开展,这也是规范的综合医院必须的环境,可以体现医护形象的集体风采。

4.3 加强美学修养美学修养包括: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行为美,患者到医院第一个接触的和接触时间最多的人是护士,仪表和着装代表着护士的精神风貌,直接影响着患者对护士的第一印象,产生信任与否的第一感觉,因此护士应着装整洁、仪表大方,举止文雅而端庄,语言亲切能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度,给人以尊重、信任、亲切和安全感。做到说话轻走路轻,不大声喧哗保持病区安静。

患者一般都怀着焦虑,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陌生的医院环境里,他感到很茫然很无助,这时如护士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的接待病人,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生、管床护士同室病友及相关疾病的知识诊疗程序,让病人了解病情放下包袱,配合医生,安心治疗。护士需要在第一时间记住患者的所有资料,如:年龄该称阿姨还是大姐,你把患者叫老了她心理肯定不舒服。护士任何时侯都能说出患者姓名和目前病情进展让患者知道我们非常关注他重视他,让患者感到温暖和放心。反之如沟通不到位,不耐烦,一句话可能就会带来医患纠纷,造成不良后果。

4.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只有真心实意的为病人着想,为患者服务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医患关系,即而转变为朋友关系,一个患者的信任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信任和更多亲朋好友的信任。因此每个患者都是医院形象的代言人、宣传员,良好的医患关系是通过我们护士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做出来的,是一辈子的关系如;任何时候见到患者都热情亲切的打招呼嘘寒问暖体现我们的爱心让病人感到很温暖记住你和你的医院。

综上所述,护士素质与医院形象息息相关,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医院形象,打造良好的医院品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医院,让更多的患者放心来,满意走,我们要做到;微笑服务在脸上,文明用语在嘴上,优质服务在手上,要精心维护医院形象,用真情换理解,以奉献羸信誉,做一名优秀合格的护士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篇(8)

一、中国艺术歌曲发展面临的困境

困境一:市场经济的浪潮,大众文化、草根文化来势凶猛,精英文化日渐式微,无论是诗歌文学还是音乐的创作原动力严重缺失。困境二:迫切想改变当今中国艺术歌曲“雅”而受众小的局面,将“艺术歌曲”等同于“艺术性的歌曲”,仿佛只要对“艺术性”的标准足够主观,足够大胆,便能够在音乐市场、音乐比赛的推广中突破甚至规避一些限制而“为我所用”,中国艺术歌曲之名俨然成为了一张廉价的商用标签。此种做法在国内来讲,可谓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甚至在国内学界,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的认知与界定,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困境三:过于自信的民族文化心态,强调中国艺术歌曲的个性,忽视其文化属性、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导致一部分人忘却对中国艺术歌曲“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困境四:主张采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艺术歌曲,其概念和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时展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导致以“当代艺术歌曲”回避中国艺术歌曲本质文化属性和艺术特征。困境五:长期形成的政治思维定势,中国艺术歌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失衡,导致中国艺术歌曲缺乏能真正引起听众情感共鸣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二、中国艺术歌曲发展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1.艺术歌曲的文化属性

艺术歌曲因其意趣深邃、格调典雅,集人文性、思想性和音乐性于一身而闻名于世,并且有其特定的受众阶层。文化属性应当是艺术歌曲的根本属性,也是遵循艺术歌曲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想要清楚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还需从艺术歌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入手。第一,艺术歌曲的歌词通常选自著名诗人的诗歌,诗歌的文学意义先天就赋予了艺术歌曲高层次的文化品质。因此,与民歌及其他创作类歌曲相比,艺术歌曲的歌词在美学要求上,需要有更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更独特的诗情画意,更能激发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第二,艺术歌曲的音乐包括声乐旋律与器乐伴奏两部分,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往往会运用音乐的整体性思维对二者同时进行构思。通常情况下,器乐伴奏以钢琴为主或者少量乐器的组合,它与声乐旋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富有歌唱性,常常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而存在;第三,艺术歌曲的演绎往往活跃于音乐会和某些沙龙性的小型室内场合,一方面它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与演唱技巧,包括演唱者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力、声乐技巧的控制力,以及与钢琴伴奏的融合力。(国际声乐比赛中,通常设置艺术歌曲的演唱环节,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另一方面,它要求伴奏者与演唱者同样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与演奏水平,二者能够“心意相通”,共同演绎音乐。因此,艺术歌曲理想的表演境界,是诗人、作曲家、演唱者与伴奏者之间的“心灵合一”。通过上述艺术歌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可以看出,艺术歌曲在文化属性层面属于精英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面对精英群体的小众艺术,它是诗人、作曲家富有强烈个性的、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抒发,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以及社会责任。因此,个体感性美与诗化意境美就构成了艺术歌曲的基本美学特征。艺术歌曲这种美的由来其实就是其历史和文化属性的由来。各国艺术歌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本都沿袭了这一基本美学特征。对于受众而言,他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底蕴、音乐修养和音乐鉴赏水平,才能够真正走近艺术歌曲。

2.“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中国艺术歌曲与艺术歌曲关系之追问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始于“五•四”之后,它是伴随着西方音乐理论、作曲技法以及浪漫派音乐的传入和“西体中用”思潮的兴起而产生。初期代表人物是青主和萧友梅,二人均在德国有过长期的音乐学习经历,而且青主的夫人华丽丝就是一位德国音乐家。因此,二人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深受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包括20年代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创作也是如此。也正是在此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先行者们开始走上了一条“借鉴、运用西方和声并使之中国化,尝试旋律音调与汉语言特点的结合”的道路。从中国艺术歌曲的整个发展进程来看,20至40年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歌唱。因此,从本质上讲,中国艺术歌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是欧洲艺术歌曲的“舶来品”,更是东西方文化融合所产生的体裁形式。中国艺术歌曲与艺术歌曲的关系其实类似于中国歌剧与歌剧的关系。一方面,中国艺术歌曲符合前文艺术歌曲的文化属性特点及三个基本艺术特征,这是二者的共性,必须遵循。正如陆在易先生所讲“艺术创作的规律之一就是限制。如果没有限制,也就没有体裁之分了……”1另一方面,因为我国自身文化特性的缘故,艺术歌曲自传入中国之日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走上了一条与我国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融合的道路,进而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的中国艺术歌曲。这是中国艺术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之处,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个性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于三个方面:就歌词而言,“中国诗歌一字一音的汉语言文字,天然地具有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排列整齐的形式之美,使中国诗歌富有声色双绘、意境深远的美学风范。”2以音乐来看,中国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们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运用民族传统音乐元素,探索创作符合富有民族风格的、中国人审美情趣的音乐作品的最终结果。具体来讲,声乐旋律上注重与我国汉字语言特点的结合,展现五声性民族旋律的线性美;结构上多采用较为传统的二段式、三段式等结构,歌曲段落的划分常以诗歌作为依据;器乐伴奏的和声配置上多采用较为传统的大二度、小三度和声音程以突出民族五声性风格。中国艺术歌曲“中国化”的风格特征也正是由于它的个性之处才予以显现。因此,追求中国艺术歌曲的个性和特色,乃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3.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的界定

学界目前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界定尚未取得较为明确的共识,可谓是众说纷纭。国内各类研究著作、论文、中国艺术歌曲集,各级有关艺术歌曲比赛和研讨会,分别存在将中国古代歌曲中的文人自度曲与琴歌、近现代创作歌曲、群众歌曲、合唱歌曲、电影歌曲、流行歌曲、民歌改编曲等纳入中国艺术歌曲范畴的现象。仿佛只要对“艺术性”的标准足够主观,足够大胆,便能够在音乐市场、音乐比赛的推广中突破甚至规避一些门槛和限制,许多歌曲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地收入艺术歌曲之囊中,中国艺术歌曲之名俨然成为了一张廉价的商用标签。为此,学界也有学者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界定主张采用审慎的态度。例如,对中国艺术歌曲有突出贡献的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先生,在学界普遍将他创作的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归属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情形下,陆先生却表示:《祖国,慈祥的母亲》是否属于艺术歌曲,他自己还不敢确定。上述情况,充分说明了关联问题的复杂性,显然不利于中国艺术歌曲自身的发展与与创新,这也正是笔者继续对此问题作一阐述的必要之所在。窃以为,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界定,需要遵守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对艺术歌曲的文化属性,中国艺术歌曲与艺术歌曲关系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知。否则的话,艺术歌曲最基本的艺术特征、美学规范和创作规律终将被打破。无论是将某些流行歌曲、抒情歌曲等划归到艺术歌曲,还是将“艺术歌曲”等同于“艺术性的歌曲”,其实质都是在泛化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是以牺牲艺术歌曲独有的美学范式为代价来迎合文化娱乐市场的需要。它最终的结果是淡化甚至抹杀中国艺术歌曲的精英文化本质属性,进而导致中国艺术歌曲这种精英文化的异化。根据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的“文化的异化理论”,异化后的精英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朝着通俗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追求感性娱乐,不论在内容、目的等方面均已经具有了大众文化的特征,反过来侵蚀着精英文化,同时吸引着更多的精英知识分子转变为“明星”。异化后的精英文化与它本身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正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进程曲折、缓慢的症结之所在。因此,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的界定及创作发展,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降低标准迎合大众,那样做,不仅不会有助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相反,只会带来伤害。事实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所言:“艺术最根本的责任是去不断地去提升人们欣赏的水平和欣赏的趣味。”在现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艺术不是要去迎合大众口味,仿佛只要迎合了大众口味,什么都可以去做,其实是忘掉了艺术最根本的责任。艺术家要做的恰恰不是去迎合,而是去培养和提高欣赏者的水平。综上,笔者以为,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界定及创作发展等问题,离不开也不应该离开四个条件之语境。第一、文化属性方面,中国艺术歌曲作为艺术歌曲的一个分支,符合前文艺术歌曲的文化属性及三个基本艺术特征;第二,出现的时间上,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始于“五•四”之后;第三,体裁的界定上,中国艺术歌曲由专业作曲家创作并且与民歌和流行歌曲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3第四,情感表达上,中国艺术歌曲系个人情感的抒发。即使是表现集体意志,也是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来完成的。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篇(9)

历史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建筑等众多领域,其中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对学生开展美育方面的教育。如讲中国古代的壁画、石窟艺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感受壁画、雕塑艺术的节奏美与韵律美、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体会雕塑所具有的形式美……总之,美无处不在历史教材中,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教材内容,并能够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审美教育。

笔者在高一讲授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候,涉及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人文主义”。如何让学生理解和体会人文主义的深刻内涵?笔者做了这样的教学尝试――选择绘画领域作为重点进行讲解。首先,笔者让学生看欧洲中世纪时的绘画,指导学生分析此时期的绘画特点:人物表情呆板、单调,线条僵硬,追求庄严肃穆,失去了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表情的描写。然后,笔者出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代表画作――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引导学生欣赏这两幅画作,分析画作的特征:蒙娜丽莎坐姿优美,笑容微妙,时隐时现;拉斐尔的圣母像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慈爱,形体优美健康,是一位充满人性味的母亲。她紧紧搂住圣子,有一种不安,然而她的整个表情有一种悲悯人类的慈爱。

此时学生便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是根据作者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来自由发挥的。它们展现了人性的美,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更加关注人和人类生活,这就是人文主义在绘画领域的反映。

二、把握历史学科本质,寓美育于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进行美育的时候,应注意把握其学科本质,不能把历史课上成美术课、音乐课等艺术课,也不能把它上成文学鉴赏课。如在讲授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或者单纯地选取《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安娜・卡列尼娜》《老人与海》等作品中的经典段落,来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与欣赏,体会语言的美感、人物的情感等方面的话,虽然教师进行了美育,学生也能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但这样的课程却失去了历史学科的特色。那么,如何将这节课还原成历史课,同时又对学生进行美育呢?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笔者分别从《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等待戈多》三部文学作品中选取经典段落,引导学生诵读、品味、鉴赏、分析,在这个环节便增加了学生对世界文学成就的感性了解,提高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设问:三部作品分别代表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请同学们根据阅读的内容,归纳出三种文学流派的特征(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分析三种文学流派的特征)。随后笔者进一步发问:“产生这三种文学流派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便是这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梳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历史课堂进行美育,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渗透性原则。历史课的美育属于德育范畴,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寓美育于历史中”,而不是直接说教。其次是准确性原则。历史教师要善于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科学地把握好历史素材所蕴含的各种美育内容。最后是适合性原则。历史教师应是在把握学科本质的基础上,挖掘教材内容中能够进行美育的素材,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地实施美育,使之与历史学科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和审美能力,确保美育的有效性

教师是审美教育的实行者和主导者,应在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教师的美育素质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前者主要包括教师完美的人格、广博的知识以及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后者包括仪表美、语言美等。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美育素养,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内涵。第一,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青年学生对教师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给学生以表率。第二,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充满着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诸多内容,是极好的美育素材。这就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历史教师对这些美育素材要能够精准把握,对文学、艺术、建筑、绘画、雕塑、思想、科技等领域所蕴含的美育内容,要能够充分认识与理解,并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需要不断学习,拥有丰富而广博的知识储备。第三,要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教师的审美能力包括充分感受美的能力、深刻鉴赏美的能力、真实表达美的能力等。所以,教师要时时注意加强自己的美学修养,重视审美实践和形成审美习惯。在工作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多学习,还应多听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课,加强与这些学科教师的交流,丰富自己的美学知识。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提升生活品位。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形象修养。教师是美的代表,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应仪态大方,服饰得体、端庄,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篇(10)

要意义

1.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理解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中所要求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由于数学抽象的特点,其概念、方法和思想大都以抽象的形式出现.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乃至应用这些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关注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多种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这方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而数学史在此可以发挥非常有效的作用.一些历史的例子可以古为今用,可以被开发出来作为阐释某些深奥数学概念和思想的教学载体.

2.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历史,光辉的传统,有刘徽、祖冲之、杨辉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有剩余定理、祖公理、勾股定理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成就,很多问题的研究比国外早.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千百年来无数先驱前赴后继、辛勤耕耘的结果.数学先驱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景仰,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感动.通过重要的数学事件和成果,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与重要成果,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给学生的印象是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其实,数学本身是多姿多彩的.历史上数学与天文学、力学同根连枝,还与音乐、哲学等交织共生.现代学术界还常常争论数学是艺术还是科学?是比喻还是猜测?对此数学史可以给出“全息图景”,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美妙的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史和富有启发意义的历史话题,可使学生明白数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生动有趣的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有利于学生美学修养,陶冶学生情操

学习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数学的美所折服.能欣赏美的事物是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美.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

1.在课堂情境创设中渗透数学史

教学需要情境,以什么样的情境进入课堂,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也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数学史总归是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

以数学史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助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通过历史故事来创设情境,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性的理解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在课堂知识传授中融入数学史

数学史不仅可以给出确定的数学知识, 同时还可以给出知识的创造过程. 对这种创造过程的再现, 不仅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 培养其探索精神, 还可形成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 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 我国古代数学家给出了众多的方法, 而这些方法大都是通过拼图验证的, 简明直观.

篇(11)

高中Photoshop教学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概念的认知、方法的体验、能力的培养,这三个方面彼此自成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又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概念是基础,方法是延伸,能力则是对概念与方法的升华。在对这三方面的综合讲授和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取课堂、课本所给予的图形图像的设计营养,同时也充分调动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流、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新课改所赋予的主旨思想。

一、夯实基础,强化对概念的认知

对于刚刚接触到Photoshop这一新鲜事物的高中学生来说,充分理解和掌握Photoshop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概念是基础,是掌握后续知识的根本,如果对概念掌握得一知半解,即使能做出一些作品,也只是模仿而已,不会有所创新,也无法在作品上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思想,学习更深入的内容也将无从谈起。针对高中学生课时紧、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和《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的局限性,我首先对Photoshop要讲授的内容范围、深度和广度做一个适度调整,明确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点。

二、体验探索新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在高中来说是一个新型科目,与传统的板书讲授、纸笔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积极体验和探索创新出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以满足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新课改的要求,要在不断思考和摸索中达到知识传授的最大化,要在变化中寻找突破,寻求创新,使学生不仅具有融会贯通的知识,还具有灵活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高中阶段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信息技术Photoshop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

在Photoshop的学习初期,老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快速掌握Photoshop的基础知识,同时传授学习Photoshop的很多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满足自我需求。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Photoshop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后,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Photoshop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要有对事物个性的、独特的、具有创意的思维见解。要想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耳目一新,能切实表达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内涵,手段之一就是“创新”。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案例创设情境,激励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各种思维能力,提出自己的创意思路,并将之体现在对Photoshop技术技能的应用中,从而既实现了创新与Photoshop技能的联系,又强调了创意设计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的Photoshop教学理念。

图形图像处理的高层次要求是与审美艺术、美学基础、美术技艺密不可分的。高水平的Photoshop作品能让读者感到赏心悦目,也能让读者的思绪、情感完全随着作品所隐含的内在思想波动飞扬。然而,当我们学习Photoshop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发现,学习Photoshop似乎进入了瓶颈期。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没有足够的艺术美学修养和美术基础。因此,在Photoshop教学中,我们在教会学生熟练运用Photoshop技术技能之外,还要教会学生运用美学知识处理问题。在课堂上,应举一些美的事例,引导培养学生发现美、分析美,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方法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而行,知识体系也由过去的单一转向今天的多元。然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体系最终要走向融合,多少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在信息化的今天都产生了联系,并且已无法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