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参加公益活动的体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会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最新范文1时间真的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大学学习就过了一年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暑假了,应学校和社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我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个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我学到了许多,也感悟到了许多。以下是我个人对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得出的心得与体会。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
们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我们需要自立、自强;当今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不再是古代对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要求那样,对我们的要求是理论要结合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是谋臣,还要是将才。我们要了解社会经济和形势的发展趋势,要不断地锻炼自我、改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让我们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而处于大学时代的我们,社会实践就是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我的方向标,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让我们真正的认识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用我们的所学去服务于社会,并在实践中检验自我,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去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使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成长,为以后迈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进入大学之初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加入了爱心站,开始了我的大学爱心公益之旅。由于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于是作为一个爱心站人,一年来在学校及雅安周边地区做过志愿者工作,下过社区,也去过敬老院。但是在今年五月我们公益之路却走出了雅安去到了一个偏僻的彝族村落凉山州甘洛县阿尔乡眉山村,去到那里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无比的震撼。故事是这样开始的,____年的新年,我们爱心站的站长在省科协心理委年会上认识了一位何叔叔,并且和他交谈了许多,从他那里了解到凉山甘洛县有一个偏僻的村子,只要有旧的衣物、文具、书本捐给他们都可以,他们就会很满足很高兴了。
于是在新学期前几个月我们爱心站就开始了在全校范围内的募捐活动,终于在五一假期的时候我们的成员带着激动与好奇的心情及全校师生的爱心踏上了去眉山村的路,去了之后他们对整个村子的情况惊呆了,眉山村距甘洛县城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多为山路。村子共有300多户人,每个家庭有3个以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彝族人,全靠落后的农业为经济来源,人均收入十分低下,有些村民需要同村的人救济。今年正好国家新村建设,不少原住山上的农民能搬到山腰来聚集居住,但国家资助的钱不足建房,有些农民要借钱修房,还有不少农民一家人挤在很小的房子中。教育方面,阿尔乡眉山村有且仅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二年级共70多个学生,没有学前教育,没有老师的补习,村子里入学率仅有65%,每天约10:00上课,下午3:00下课。小学毕业人数很少,初中毕业仅有几个,全村的孩子都要在村小进行一二年级教育后到阿尔乡中心校学习,村子到中心校只有步行,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村子现在最高学历是村小现在唯一代课老师格尔列加,也仅仅只是高中毕业,并不是专业老师。村小另一个代课老师因不能承受生活压力而外出打工。整个村子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于是,他们做出了一定还会回去的承诺,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离开了眉山村,心得体会《爱心站公益活动感悟(六)回来以后,他们把那边的情况告诉了我们爱心站的所有成员,听完之后我们都对那个彝族村寨的情况表示震撼。因此20_年暑期我们准备再次起航,我们深知大山里需要太阳,当一个村子都认为知识不那么重要,当一个村子的初中毕业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我们想他们的未来是迷茫的,所以总希望能帮助他们些什么,纵然我们知道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源很深,但是我们觉得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至少问心无愧,我们希望能联合更多的力量升起大山里的第一个太阳,只要能有个开始未来会是光明的。于是我们又开始了进一步的计划,下来讨论了许多,也征求了许多同学的意见,我们决定暑期社会实践再去眉山村,我们爱心站人要用一种单纯的方式去眉山村实施塑梦计划,去塑造那边的小朋友们的梦想,同时也塑造我们自己的梦想这次我们不仅要带去衣物、文具、书本等资源外,我们还要把外面的世界带给那里的小朋友,同时也要把他们的详细信息反馈给外面的社会,争取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获得更多人的帮助。这次我们的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校及雅安市区内作宣传,号召更多的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以个人或小班的名义捐款捐物,同时争取获得更多的资源;
二、在我们的队伍中安排成员专门收集外面的世界的相关资料,比如外面的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照,下载了许多动漫作品,下载了一些国内外著名的励志电影,下载了许多关于奥运会、世博等的图片,以及照了许多我们川农大的照片带了过去,带给那边的小朋友看;
三、在队伍内成立信息管理小组,到眉山村后把小朋友及其家庭的详细信息采集回来统一管理,建立眉山村小朋友信息库,以便反馈给关心他们的社会各界人士;
四、在队伍内安排几位有家教或支教经历的成员备课,去村里给孩子们上课,包括文化课和艺体课。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队员共十二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期准备,终于在七月十九日举行了我们的出征仪式,于七月二十日凌晨五点半正是出发了,此次实践时间从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九日,历时共十天。在那边我们的安排也很紧凑,早晨六点过起床由队员轮流做饭,吃晚饭早上八点半左右去学校,从九点正式上课,然后下午三点才下课,由于条件的局限性,那边的小朋友不会很多东西,因此在上课期间我们常常在烈日底下教小朋友们打篮球、打乒乓、打羽毛球、踢足球以及跳绳等,虽然我们的汗似小溪一样在流,衣服像淋了雨一样的湿,皮肤也在一天天变黑,但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我们心里也感到无比舒畅,他们死那么天真、活泼,他们是眉山村的希望。
而在下课后我们同样是顶着烈日回老师家,吃完那顿来的很迟的午饭,休息一会儿,按照我们成立的三个走访小分队,大概从四点过又要开始分别在全村有适龄孩子的家庭进行走访,主要是去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情况,还有他们对教育与什么看法,对孩子读书持什么态度等,一般在每户人家都会呆上几十分钟,每天都是天黑后才不舍的离开村民家,然后再回到老师家。回家以后吃完饭,每个队员还要写当天的心得体会,然后上交给我们的资料整理员,每天基本上睡觉时间都是在十二点以后,虽然每天都是那么地累,但我们都觉得很充实,我们的感触也很多。
在实践当中我们队员要扮演多个角色,在私底下我们清楚我们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我们是川农人,我们要注意个人形象,不能坏了学校的形象,损坏了学校的名誉;在与村民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是他们的朋友但更是有素质的知识分子,我们要给他们讲他们不懂得东西,给他们讲生活和生产中对他们有用的,说话要有根据,要让他们信服;在学校里和小朋友们相处时我们是扮演老师的角色,我们要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学习方法,也要注重对他们思想意识的教育,还要教他们做人的准则。我们这次实践的结果如下:
一、在全校范围内邀请到十六个塑梦小班,一个塑梦个人参与我们的活动,共捐出各类崭新的文体用品和玩具若干(共三编织袋),旧的衣物若干(由于人手原因,带过去的只有有九个装满的编织袋和一个皮箱);
二、教会了小朋友们各类体育活动、画画,以及分年级给他们补习了语文和数学等文化课程;
三、走访了村里的大多数家庭,了解到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的看法以及对待孩子读书的态度;
四、确切的采集到了四、五十个小朋友的个人及家庭的详细信息,建立了信息库,为下一步我们向社会反馈孩子们的详细情况作了充分的准备。到此我们的计划同样还没有结束,我们会长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尔乡眉山村开展我们的助学计划,无论我们能争取到多少资源,我们都会怀着一颗单纯的心去帮助那些没有享受到受教育权利的孩子,让他们心中有太阳,最终才能升起山里的太阳。实践归来后我总结了许多,我觉得通过社会实践加深了我对社会各阶层人的了解,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社会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最新范文2自从接受真维斯公司捐助,加入真维斯希望工程爱心社以来,通过参加历次公益活动,使我明白了回报与奉献的真正涵义,也收获了人世间对真情最美的馈赠。因为付出,所以快乐。因为参与,所以幸福。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真维斯公司“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公益宗旨,都源于真维斯公司的无私与真情。
20_年9月14日,是我们青岛大学新生入学报到的开始,忙碌的校园因新生的大量涌入而略显拥挤,操着各种口音的家长与新生因对校园的不熟悉而面有难色。此时,我们真维斯希望工程爱心社组织包括我在内的部分成员在图书馆前方设立服务点,为全校的迎新工作顺利开展一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当我们在耐心细致地解答家长学生们的询问之后,在一次次帮助新生完成报到、领取到军训用品之后,我们收获的是一种奉献的快乐,一种帮助别人之后由衷的欣喜。
因为,我们也曾是新生,也曾在陌生而偌大的校园面前手足无措,也曾渴望一双热情援助之手向我们伸出。在经历一上午的迎新服务工作之后,下午有课的我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此时,目睹口干舌燥犹然热情不减的同伴有条不紊地服务工作着,我不禁心潮澎湃,因为我从他们眼中读出一种奉献的精神。而我,则被我们本身参与的活动所教育,所感动。生命,因为有了爱与奉献才如此多彩,生活,因为有了真情与帮助才如此美丽。
而11月份一个周六的儿童福利院之行则给我了另外一种体验。当我们携带着自己准备的小礼物踏进福利院大门的瞬间,说实话,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如何和这群不幸而天真的儿童完成交流。因为,我怕自己的鲁莽与不慎在无意间会对这些孤儿造成伤害。但很快发现我错了,因为在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面前,我丝毫嗅不到一丝不幸的气息。很快,我与那群孩子们打成一片,玩得开心而不乏意义。我们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教给孩子们,鼓励他们坚强乐观地对待人生、社会、成长,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同他们开心地玩耍嬉戏,在天真的笑脸面前忘掉了所有烦恼忧愁。当我们离开之时,面对孩子们恋恋不舍的目光,我开始明白这次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只有让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关爱,让爱的阳光洒满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这个世界才会充溢着美好,我们每个人才会收获到真正的幸福。爱与奉献,不图回报的奉献,才能换回如同金子般珍贵的真情,才会换来这世界最美好的未来。
当然,我们组织本学期组织的活动还有很多,但限于种种原因我仅参加了这两次的活动,尽管活动的时间短暂,但我的收获却颇多,回味却绵长。每次活动对我来说都有着不同的体验。我们付出的是汗水与真情,而我们的获得,却远远比我们的付出要多得多。因为,活动的意义与学会的东西无价,因为我们懂得的道理无价。这些活动必将构成我最美好的回忆,其中的精神财富,足够让我享用一生,也受益一生。
社会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最新范文3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快到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忙着准备年货。大家有没有想过,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是多么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啊!
今天的天气有些寒冷,我们都知道临近过年,大家都是很忙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
安新县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组织了慰问孤寡、贫困老人的活动,我也借此机会去看望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我的心中就是这样想“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和几名志愿者从早上8点出发,一直到下午5点半返回。这一天走访了十来个村,二十多户人家(第二天慰问的活动我没有参加)。看到那些老人是孤苦伶仃,我的内心顿时感到十分伤心。这些孤寡老人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腰也弯了,腿脚也不灵活了,有的老人甚至卧床再也起不来了。这些老人见到充满爱心的志愿者,会想到他们再也不是无依无靠的人了,有志愿者时时刻刻关心他们,老人就不会觉得孤单了。这些孤寡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关爱他们,以报答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在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将我们的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下去。
社会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最新范文4上了大学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公益活动是最有意义的。我就跟学校的手语协会去参加过一次公益活动。我们是去石基镇的一家培智学校探望那里的小朋友。
我们去到那家学校的时候,小朋友都正在上课,我们从窗口外看到他们都很认真地在上课,没有一个人是在睡觉的。当时我就觉得有点惭愧,因为自己上课都有时在睡觉。我们的活动是在他们的食堂里举行的,我们要先去那里布置好场景等小朋友来。当我们刚布置完他们就很有秩序的一个跟一个的走进礼堂,而且很有礼貌的跟我们打招呼。活动刚开始他们就显得很热情,积极的参加我们设计的活动。他们对我们完全没有陌生的感觉,有很多师兄师姐还抱着他们一齐参加活动。记得有一个环节是跳舞的,很多小朋友都举手要一齐跳,他们以前都没有跳过这次是第一次,虽然他们跳得不怎么样,但我们看到了都觉得很开心。
当我们要走的时候,有几个小朋友还跟着我们,嘴里不断的喊着姐姐,那样子是很舍不得我们离开的,虽然相处的时间很短暂,但他们对我们都建立一种纯洁的友谊,一种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友谊。
我从来都没有想到原来他们跟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他们,一直都以为他们跟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当我接触到他们才发觉其实我这种想法是错了。社会有很多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其实真正有问题的是他们。这次活动使我获益匪浅,它使我对
那些小朋友有了另一种的认识,认我的人生更精彩。其实这次活动对我的道德修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努力提高道德素质,完善人格,是一种责任,“修身齐家知国平天下”,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建设,人生的成功,需要的何止是文化技术?经济在发展,一个受高等教育者,要支撑和继承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去做,去行动。况且,加强道德修养,也是个人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尊敬他人等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每个大学生都懂得的。但道德意识和严于律己精神的缺乏,已严重的破坏了大学生的社会形象。这等待我们去改变。作为一个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修养多一点意识,多一点责任吧!就好像有很多人都歧视智障儿童,很多时候都用言语和动作来伤害他们弱小的心灵,如果我们多点爱心,我相信他们在这个世上会毁的更开心,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我们的道德休养水平了,如果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很低,那么他绝对不会是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
社会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最新范文5公益活动类型众多:为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务的劳动,宣传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清扫垃圾,制止不文明现象,协助维持公共秩序,在公交车上提倡大家给老弱病残孕和带小孩的乘客让位等。
有人说:“人生中总是不能避免沧桑,但爱心总能给荒芜的沙漠播下新的希望;生活中总是不能一帆风顺,但爱心总能给人以坚强的力量。”又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是啊!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我们祖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一个人都献出一块钱的爱心,那么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十三亿’,这样就能帮助许许多多的人。目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极大,有许多同胞还在偏远的山区,他们很穷,没有饱饭吃,没有钱,没有学上,没有书看,这需要人人在平时多节约资源,少倒一粒饭,多捐一本书,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们,这是我们该做的。
朋友,还记得儿时撕毁过的书吗?你是否会想起某些农村偏远山区里失学的孩童?他们更需要,他们连书都读不起。还记得聚会时大吃大喝,浪费的那些饭菜吗?你是否会想起大街路边的那些可怜的乞丐?当你从洗手间出来,水龙头没拧紧时,你是否会想起正在干旱的地区?我们要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为构建美好的社会而节约资源,献出力量,让我们多多参与公益活动,深深体会,就等我们去实践。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公益活动就像一缕阳光,它能带来温暖与希望。朋友,你是否又还记得,最近几年我国的几次地震?在地震后的几小时,有多自愿者冒着生命危险,挤进抗震的前列,争分夺秒地在震中抢救人员,震后又有许多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帮助受害人员,一缕缕阳光在他们的身旁四射,处处充满温暖。
社会公益活动人人都可以参加,也有必要参加,因为它能体现了一个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同时,促进了本身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参加活动从而增进对社会组织的好感,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有助于净化进步的灵魂,可以让自己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增加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感,让社会更加和谐。
我记得以前参加过的一次公益活动,是打扫社区卫生。当时的情景让我感概万千:山路旁的山,在几周之后突然没了,难道它们会变魔术吗?不,不是这样的。后来才知道它肚里空空,什么也没有,只剩下一坡残土。当我抬头的瞬间,远处一股浓浓的黑烟冲天而上,仿佛是要告诉我它们的冤屈,它们把云姑娘白色的彩裙给污染了,它要干嘛?原来在修炼它想要的‘武器’。
这次参加的公益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扫地那么简单,让我明白了对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的欣赏。我懂得了重视绿色环保,重视地球的使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那一座座的山被挖空,用煤来炼出自己满意的财富,而不知那浓烟滚滚的危害,有些还修建高楼大厦,占用田地,破坏河流,这些是我们做的吗?所以说人人都应该参加公益活动,不仅可以陶冶自己的心灵,也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可以服务社区,服务乡村,甚至可以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这对于我们参加公益活动者来说是的荣幸。如今,我也在读大学,作为大学生有必要参加几次公益活动,这样才能散发出大学生的朝气,才能彰显出他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同时这些公益活动也提高了自身对外沟通的协调能力和增加社会经验。这些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川北医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调查大一学生210名,大二学生223名,大三学生39名,大四学生样本量太小,不计入比较,共计483名。
2.研究及统计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共设计22个问题,最后一题为开放性问题。问卷在参照国内同类研究资料基础上,结合医学生特点,并经多番修改完成。按年级随机发放,问卷皆由课题组成员面对面交谈填写完成。后期进行整理工作,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472份。后期问卷经统一编码后,经专业人员审核,使用Excel2007录入数据,SPSS13.0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一般情况
共472名同学参与本次调查,大三样本数虽少,但仍具有代表性。其中,男生179名,女生293名,符合医学院校女生多男生少的现状。在影响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因素中,经统计,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对参与公益活动的频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他研究中,将是否参加过公益行为作为因变量,将"年级、性别、家庭居住、对个人的意义等作为自变量,采用前进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可能是影响参与率的因素[1]。在被调查的同学中,49%的同学一学期参与一次公益活动,一学期四次或以上仅占8%,而12%的同学从未参与,医学生参与公益率达88%(图1),高于同类研究中非医学专业公益平均参与率。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参与初衷与体会
将“参与活动的原因、参加活动的收获、收到的激励”这三个问题作为一组关联题。参与的初衷总结为“乐人乐己、现实需要、朋友影响、无特殊考虑”四个方面。其中,“乐人乐己”与“现实需要”分别占38.5%和34.5%,而“朋友影响”和“无特殊考虑”占总体的12.6%和14.3%。对照“收获”一题,“乐人乐己,现实需要”组的活动收获率普遍高于初衷为后两组的同学,集中在实现人生价值、丰富简历与实践经扩大交际面三个方面,占到了68.5%。而“难得的情感体验、激发爱心、了解社会现状”等偏情感方面的收获,仅占31%左右。这说明公益活动偏向于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其公益精神的培养[2]。另有文献表明,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对公益活动满意度较高,大二次之,大三最低[3]。本研究并未进行年级与活动满意度的交叉分析。另外,在问及公益活动对象的反应时,68.2%的活动对象表示解决了实际问题,31.8%表示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其中1.6%的人表示打扰了正常生活。这说明活动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3.参与公益活动的趣向
当调查了医学生对哪一类公益活动感兴趣时,结果如图2所示。整体结果较分散,选择医疗的人数最多,达20%,符合医学生专业特点。其次是教育、环保、扶贫、助残类。这五类合计占总数81%,而特殊人群的帮扶(如艾滋病等)的选择率只有4%,作为医学生,应该对特殊人群有更深的理解与爱护,面对如此低的选择率,值得深思。
4.参与公益活动的途径
在参与途径方面,通过学校社团组织参与公益占到49%,其次是社会公益组织占22%,而在网络与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参与率仅10%,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可以借助新媒体增加参与的渠道同时扩大公益活动影响力。
5.参与的阻碍因素
当调查对于公益的态度,91.2%的同学持积极态度,尽管现在社会上公益受到质疑和猜忌,仍愿意参与公益活动。统计结果显示,阻碍医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因素中,时间与经济因素占62%,时间与经济非一时能解决的问题,而占16%的参与途径少和14%的社会因素却是可以通过政府和学校等多方努力改进的。
三、意见与建议
大学公益文化建设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亟需解决,大学公益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还未能充分体现,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管理和引导作用[4]。而医学生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更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公益责任。政府应该努力培养专业机构,使公益机构更加专业、规范化;社会慈善机构公开账目,增加透明度和监管力度,共同构建一个公信力良好的公益环境;最重要且可行的是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学校多开展医疗类活动
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具有指导、组织、规范学生公益活动的责任。根据医学生的兴趣导向,医学院校可以多开展与医疗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奉献爱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特殊人群(如艾滋病等)的公益活动中,医学生更应该比其他专业学生有更高的积极性,挑起医学生的责任。学校要加强宣传,使同学正确认识疾病,进而关爱特殊人群。
2.学校增加参与公益的途径
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最广的途径,而微博微信等在学生中使用率极高的网络工具却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如若不能将学生目光从电脑手机上移开,就将其变成宣传活动的好工具。运用得当,会使参与公益活动更方便快捷。
近年来,公益慈善、微博公益、微公益等概念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公益,随着更多的公益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大学生参加公益慈善活动越来越活跃,为了解与评价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与参与状况,以及在参与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浙江某高教园区为例,展开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21个问题,其中有3个为开放性题目,18个为封闭性题目,内容涉及大学生公益慈善的参与度与认知度,以及影响大学生公益慈善参与度与认知度的因素。
问卷发放范围为浙南地区的某高教园区大一至大四学生,其中有男生425人,女生425人,共发出问卷950份,学生在不记名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此问卷内容,收回有效问卷900份。
一、基于调查的大学生公益认知与参与状况
(一)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不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的管理中,大部分的大学生会选择看书、泡图书馆,其次大学生会选择实习,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化,也有部分大学生会选择上网、娱乐,打工、赚钱。只有少数的大学生选择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对公益活动的关注度上,有40.72%人知道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有59.28%人没有听说这个活动。当问及大学生对于2011年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是否愿意参与时,有20%人表示会参与,觉得关爱儿童是他们的责任;有74.32%人表示可能会,因为要考虑是否有时间和能力;有5.68%人表示不会,认为那是社会的问题,他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另外,目前一些公益活动开展受到限制,有49.72%人认为是活动单一,无法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有63.47%人认为是经费不足,不易开展;有47.13%人认为是学生对公益认识不够;有41.15%人认为是学校的宣传倡导的不足导致公益活动受到限制;还有4.28%人认为是其他原因限制了公益活动。
(二)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的较低
经常主动性参加公益活动的大学生有200人,占总数的22.3%;偶尔参加的有586人,占总数的65.33%:从未参加过的有111人,占总数的12.37%。从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动机的基本情况来看:有263的人是为了力所能及的奉献,占33.25%;有303的人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占38.31%:有27的人是为了感恩,占3.41%;有64的人是有志于公益事业,占8.09%;有105的人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占13.27%;有29的人参加公益慈善活动是学校要求参加,占3.67%。在大学生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偏好的调查中:有17.81%的大学生偏好教育方面的公益事业;有16.35%大学生偏好医疗卫生方面的公益事业,有63.92%大学生偏好环保方面的公益事业,有1.13%大学生偏好西部开发方面的公益事业,有0.79%大学生偏好其他方面的公益事业。
(三)影响大学生公益慈善认知与参与的因素
据调查,有83%人不知道公益组织,有17%人知道公益组织。在关于公益条例的调查中,有0.5%人知道公益条例,有99.5%人不知道公益条例,公益知识的储备多少对大学生关于公益慈善的认知有影响。周边同学对公益慈善活动评价的高低和参与活动所碰到的阻碍因素影响活动的参与度。大学生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公益慈善活动信息:有305人是通过志愿者服务机构来获取;有 564人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者服务团体来获取;236人是通过网络来获取;300人是通过自发的志愿者社团来获取;6人依靠其他途径来获取。大学生能否获取公益慈善活动信息,以及通过何种途径获得信息,对活动参与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此外,对于是否应该把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状况作为大学生奖学金评定的硬性标准的问题:有34.09%的大学生认为不应该,他们觉得公益如果掺入功利性目的,就会违背其美好初衷;有8.2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因为这样可以鼓动大家参与其中,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有57.64%的大学生认为应该适当考虑,因为公益出于自愿,硬性标准会使很多公益参与仅仅只有形式而并非出自真心。学校如果将参与公益活动与学生评奖评优相挂钩,能够影响大学生公益慈善活动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二、对策探讨
(一)加大对公益慈善宣传,增加学生公益知识储备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的公益慈善认知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重视度和关注度缺少,公益知识储备不足等。
针对大学生的公益知识储备普遍较低问题,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公益慈善活动的课程,供同学们选修,也可举办公益实事热点讲座,增强同学对公益慈善的热点关注。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72.03%的同学是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服务团体来获取相关的公益活动的信息,所以依靠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服务团体的宣传,可以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增加相关公益知识储备,比如可通过印发公益慈善宣传的小册子,放在各班级教室供学生拿取阅读,印刷宣传海报张贴在学校大厅或走廊等公共场所宣传公益慈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电子传媒在不断的增加,调查发现有30.14%的同学通过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方式获得相关公益信息,微薄公益传播也是一种新型的宣传方式,微博慈善公益传播因其体验互动性、功能多样性、低廉高效性和创意参与性,让个人或机构从事公益活动更加便利、高效。
(二)结合学生兴趣,举办多元化公益活动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的公益慈善参与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的活动频率不高,参与活动的动机、偏好、时间均不相同,获取公益慈善信息的途径少,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阻碍因素突出等。
对于学生对公益慈善认识不够,公益活动因形式单一开展难的现状 ,组织活动的社团可以先充分调查了解大学生感兴趣的公益事业,在举办多元化的公益活动才能够吸引到参与者。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最关注的公益慈善的三个方面是环保、教育和医疗卫生,组织者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多举办这些大学生关注方面的公益活动。同时,对于同一类别的公益活动也不要总用一种形式来举办,例如,对于环保的公益活动,第一次可以进行知识宣讲——在教室演讲现代环境的环保严峻现状,第二次可以是实地实践——帮忙清扫街道,第三次可以室外宣传——向当地百姓发放宣传资料等等,或者活动组织者尽可能多的和需要帮助的组织多联系,例如聋哑学校、残疾学院、福利院等等,和不同的组织联系,相对应的活动就有所不同,使活动多元化得到保障,就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公益实践能力
在本次的调查中,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度普遍较低,时间冲突、家人朋友的不支持以及经济因素都影响了大学生自我公益实践能力,一个良好的公益心态,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度。保持良好的公益心态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公益实践能力的一个方法,所以大学生可以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和服务劳动,如寝室楼道美化,班级卫生打扫,清理课桌、献血等公益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大学生利用其在活动中的切身体会来培养自身的公益心态、锻炼自身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及提高自身的公益实践能力。
据调查,关于阻碍高校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主要因素:有59.57%的同学认为是时间因素;有48.18%的同学认为是经济因素;有52.16%的同学认为是家庭因素;所以,大学生在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协调、管理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并与家人朋友多交流沟通,获取他们的支持。大学生通过假期工作,可以解决公益慈善活动中经济方面的问题,为自身创造更有利的形势,帮助自身提高公益实践能力。
(四)增设适当的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国家民政部在2005年年底颁发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纲要中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措施之一就是,“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增设适当的奖励机制有助于公益慈善的开展。学校各个院系、社团可建立统一完善表彰奖励机制,比如“积分制”,“互学互比”对积分靠前的团体或者个人进行表彰,鼓励。
参考文献
[1] 刘芸.温州慈善现状及其完善对策探析[J].温州大学学报,2011(05).
[2] 朱翠贞,艾卫平,张卫平.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探讨[J].高等教育,2011(01).
我部红十字会自95年成立以来,奉行红十字的人道主义宗旨,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健全红会组织结构,积极参加市总会的各项重大活动,多次被评为市红十字先进单位。我们除按时上好每周四的救护知识课外,还坚持每年的系列公益活动。
一月份:清洁红荔人行天桥;清扫校园外周边环境;召开红十字会总结表彰大会,表扬优秀红十字会员和先进班级。(以年级为单位,选出30%先进)。
二月份:组织假日爱心小组;收集假日爱心小组活动图片出专刊一期。
三月份:3月5日学雷锋日,红十字会员们走上街做公益活动;给来往行人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去市福利院做公益活动,为老人和孤儿们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四月份:打扫红荔人行天桥;清扫校园外周边环境。
五月份:参加市红十字会组织的"5.8"世界红十字会日募捐活动。同时在长安百货门前建立募捐活动点进行义诊募捐(测量:血压、脉搏、体温、身高、体重等);版权所有
六月份:救护知识竞赛;做好7月份"红十字会夏令营"活动的准备工作。
七月份:红十字会夏令营。(98年我们组织20名会员,去北京一周夏令营活动。99年组织42名会员,去仙湖植物园。2000年组织50名会员,去欢乐谷。2001年组织52名会员,去深圳田园风光。)
八月份:暑假每人做件好事;成立假日"爱心"小组。(以居住在同一小区的同学为小组)。进行公益活动。(园岭小组会员定时给瘫痪退休教师做家务。)
九月份:每人交一份暑假小结,选出优秀作品办"校园红十字"专栏,农历8月15日去市福利院做公益活动;教师节自制卡片向老师问好。
十月份:为校秋季社会活动周、运动会做服务工作。
让公益变得有趣起来,快乐一点,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不易产生“公益疲劳”。这就是张宁创办公益加油站的初衷。
将感动变为行动
张宁今年36岁,有着让人羡慕的履历:从华东政法毕业后,做了一段时间律师,后出国留学。留学归来,自己创立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并担任CEO。原本,他可以就这么优越地生活下去,可是一个人,改变了他。让他放弃一切,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中。
这个人,叫方志燕。和张宁的经历非常相似,方志燕毕业于名校,海归。因为去了一趟艾滋村,方志燕被那些艾滋儿童的辛酸生活深深打动,于是放弃了高职厚薪的工作,致力于艾滋村孩子的公益事业。这件事情给了张宁很大的触动。作为一个一直生活在上海大都市的年轻人,生活中太多的物质享受,让内心的快乐和他渐行渐远。一个女孩子尚且能这么执着,我为什么不能?
一开始,张宁只是为方志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他在这个领域找到了“心之所安”,获得了以往没有的快乐。2006年,张宁放弃了他的CEO职位,与友人大兵一起创办了“公益加油站”,成为一名全职的公益志愿者,开始倡导环保、快乐、时尚的公益理念。
把公益做成创意
记得有人说,志愿者工作就是用10%的人的痛苦换90%的人的快乐,这点让张宁很震惊!他确信,公益并非一定要吃苦受难,“开心、时尚也可以做公益。”
在平时的交流中,张宁发现,很多年轻人都想去参加公益活动。可是,很多公益活动就是安排人去看望白血病人、贫困儿童,感觉很枯燥,少了许多参与的兴趣,容易“公益疲劳”。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张宁想给公益抹点新意。
于是,有了“一米高度看世界”。活动的宗旨,就是让身体健康的人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张宁通过朋友租借到一些轮椅,提供给报名参加活动的朋友。如同做游戏一样,参加者坐在轮椅上,打羽毛球、投篮、端水、上厕所等,然后你会发现,正常人使用的普通设施,对坐在轮椅上的人,感觉非常吃力。坐在“1米的高度”,你才能切身体会到身边那些平时忽视的无障碍设施的重要性。这样的活动,吸引了大批都市白领。
张宁的团队还开发了一款游戏来宣传环保,这款游戏名叫“绿行棋”,是一个铺设在地面的巨大棋盘,按骰子抛出的图案决定前进的步数。飞机前进1格,私家车前进2格,公交车前进3格,地铁前进4格,自行车前进5格,步行前进6格。越是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前进的速度就越快。游戏中,每抛到一次“步行”,大家都会发出欢呼声。通过游戏,让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除了玩游戏,张宁还指导大家自己动手,见证环保的力量。废旧的光盘,可以涂上颜料变成漂亮的装饰画;看过的杂志,可以通过翻折成为可爱的纸工艺品;单调的环保袋,也可以作为随意涂鸦的画纸……此外,将废旧的报纸、草纸打碎成浆,再加上水,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再生纸。
除了用游戏的方式推广公益理念,张宁策划的各种公益活动也有声有色。历年来,策划了如“关灯一小时”、“拒绝一次性”、“少开一天车”以及“赶碳一起来”等活动,与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合作的“光明小火车”让孩子们深入理解盲人的生活……一系列的活动,让许许多多参与的人获得了公益的快乐。
2009年“公益加油站”升级为“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承担了上海市许多公益活动项目。升级之后,张宁的团队迎来了事业的高峰。随着运作成熟,目前已能维持生存,有不少企业,包括星巴克在内,都愿意邀请张宁来策划企业的公益活动。
张宁还提出了一个“脑力志愿者”概念,让城市白领能够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时候仍然能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他说:“你没空没关系,你不用去陪老人,也不用去灾区做志愿者,你只要把你的财务知识、法律知识、金融知识拿出来,通过我们的网站贡献给公益组织,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
在张宁看来,公益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看作一种游戏,或者是换一种方式的旅行。
把公益当作信仰
张宁的MSN签名是“把公益当作信仰”。他做公益的原动力就是寻找快乐。他说:“很多人认为有钱人生活很快乐,可是他们可能承担着很多压力,甚至很孤独,因为你一旦有钱你可能就会成为领头羊,就很难有真正的朋友,你的同学看你的眼光会发生很大改变。”张宁并不排斥钱,但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过早拥有太多财富的话,生活会发生很大变化,因为他也许没有能力去驾驭巨大的财富。
作为一个公司CEO,张宁会赚钱,可他却爱上了不以挣钱为目的的公益活动,他的理念是,“虽然资本市场最可能让一个人快速变成千万富豪,但我想要把赚钱的时间周期拉得更长一些,这样,快乐指数能维持久一点。此外,我觉得人赚钱主要是为了快乐和被尊重,所以,如果不赚钱也能够得到快乐和被尊重的话,这个钱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一、假公益真炒作
公益不公,必乱其中。2011年“六一”儿童节,贵州卫视官方微博及新闻消息,为了能够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特别是灾区的孩子们享受到关爱和体贴,贵州卫视已经去了100所小学进行“我的苹果梦”为主题的下乡送苹果慰问活动,这一活动遭到很多媒体及网友的强烈批判,纷纷质疑贵州卫视打着公益的旗号作秀。质疑这是贵州卫视王牌情感节目《人生》被广电总局永久停办后的一次危机公关,还质疑这是贵州卫视端午节后将改叫“苹果台”,送苹果是为炒作“苹果”概念。尽管该电视台做了相关回应,但是这次公益活动确实给该电视台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媒体做公益活动需要有平常心,并要避开炒作之嫌,踏踏实实地做好公益活动。
二、重报道轻公益
公益不益,施受不利。所做公益不能真正体现“益”,会使施益方和受益方都受到损害。无论是电视、报纸、广播还是互联网,媒体所做公益活动日益繁多且花样频现,为福利院做社会募捐、设立贫困学子奖学金、组织赴贫困山区支教活动等等。财务(物品明细)公开是这些公益活动最为关键的环节,但这个重要的环节往往被媒体所忽略,相反,在活动报道上篇幅大、形式新、轰动效应强烈,抓人眼球,是一些媒体举办公益活动的常态,媒体作为报道方的优势,遮掩了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纰漏甚至是错误。
一些媒体为组织公益活动或是慈善救助设立专门账号,但这些账号很少有第三方进行监督。施益方只能通过报道来知道自己捐赠的财物去向。一些爱心人士把财物直接捐到媒体,出于完全的信任,而所捐财物的公益分配去向流程,多半没有第三方进行公正与监督。这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媒体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并将遭受信任危机。同时,也将使人们的公益信念和公益追求受到严重的伤害。
山东日照“爱心联盟”成立3年,共救助了90多名残疾、贫困学生,累计捐献50多万元现金。这个联盟有一个公共账户,银行卡、统计捐款名单、密码分别由三个人来保管,取款还需要会长签名,即使取卡里的一块钱,也要经过四个人之手。每次募捐活动,相关负责人都要把账目统计清楚,然后放到爱心QQ群和爱心博客上,让会员都能够查到自己捐钱的流向。并且会在救助现场录像录音,让没有到场的爱心会员了解自己所捐钱物的去向。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值得媒体做公益活动时借鉴与学习。
三、求效应不长久
近年来,公益报道及公益活动成为媒体之间品牌竞争的手段之一。但媒体必须认识到,打造品牌和公益行动是互为促进的,媒体公益活动策划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与媒体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成正比。但为节省成本,为博得短期效应,媒体会选择并策划一些短平快的公益活动。比如举办一些有名人参与公益的活动,好操作、耗时短;还有结合社会背景、政治要求的专题公益活动,比如节能减排公益行动等。
如何规范并走向成熟
一、媒体公益活动应注意的理念
1.给予与宽容
公益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笔者单位近年来一直在做“奔赴大学之约”助学活动,帮助那些贫困的准大学生走进大学,每年活动结束后,都会有因为获得信息晚或是出差在外等原因赶到报社要求资助的,经过对接后,这些提供资助的爱心人士都感谢报社为他们找到了救助对象。事实上,在我国的公益事业发展中,社团或基金组织数量很有限,许多愿意参与到慈善等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往往因为找不到组织,或者是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完成对社会的公益贡献。在公益报道中,媒体能够了解并掌握公益是一种给予。媒体做公益活动也要首先明确,这是媒体对社会的一种无条件的奉献。
宽容应该是公益事业的主流行为方式。在公益事业中,没有法律明文约束谁该捐赠、志愿服务或不该捐赠等,道德在公益行为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只要没有违法犯罪,社会对公益行为就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和鼓励。过高的道德标准往往会使公益行为变得虚伪或者暴力。媒体在做公益活动时,也应该宽容,不苛责。
2.高调与尊重
许多慈善家公开宣扬自身的慈善行为。在我国也有以慈善人士命名的学校、基金会、图书馆等,如田家炳中学。公益事业是阳光事业,高调是公益的一种特质。媒体在做公益活动时要利用自身传播特性,把公益的高调特质发扬光大,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不能夸大失实。
现代公益在要求透明中又有不透明。这便是充分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和隐私。在国外,这一点比较突出,多半慈善家的宴会是不让记者参加的。公益权应该高于社会知情权,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应该是现代公益的一种品格。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受益方的状况。我国有关法律对于捐赠人的权益给予了多方面的保护。媒体在做公益活动时应该充分认识并做到尊重施益方的意愿,不能为了彰显活动的规模和层次,吸引读者眼球而不顾施益方的利益曝光各种信息。
3.个体与全民
我们必须认识到,全民公益优于个体公益,尽管公益行为有着充分的个性化特征。但在整体的现代公益建设过程中,全民公益是主导方向,鼓励大众广泛参与。群体关系明显的社团公益组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它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从事公益行动也相对成熟。我国社团公益组织数量过少,发挥的作用可想而知。在此情况下,个体公益行为便尤显突出。而事实上,我国全民公益的意识和热情正在蓬勃向上,媒体做公益活动必须考虑到参与人群范围,为大众公益广开服务之门。而不是凸显个体魅力或是突出媒体地位与作用。
二、媒体要认清自己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责任和义务
媒体做公益活动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媒体应该是一个创造者和贡献者,同时也是一个示范者。媒体较其他社会机构或组织更有影响力和公信力,同时,媒体还有较强的动员能力和放大效应等独特优势,便于整合利用各方资源,把握公益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传媒体系的不断扩大,以互联网为新生力量的网络公益行动也成为媒体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通过组织公益活动,搭建公益平台,为社会各种自主力量提供了对话与合作的机会,实现有效公益,推动社会深化公民责任。媒体做好公益活动,能够扩大公益影响,促进公益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媒体做好公益活动,能够使不同机构、不同业界、不同人群融洽社会关系。
三、媒体要真诚运作并理性发声
媒体做公益活动需要有公益精神,公益精神就是愿意为改善某个公共领域而努力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真诚无私的。媒体做公益活动更需要有一颗公德心,尊重并遵循公益事业的特性,不为私利而张扬宣传,不为目的而虚做文章。
2010年,曹德旺经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向西南5省市旱灾区贫困农户捐赠2亿元,要求该基金会在半年内将善款按每户2000元发至近10万农户手中,且管理费不超3%,差错率不超1%。这也开创了中国捐赠者对公益捐款问责的先河。当时网络上呈现了两种声音,一是说曹德旺做得好,是真正的善人,而另一种则是骂基金会要收3%的管理费太黑。后来有一家电台点评,国家规定上限是10%,公益机构根据不同的成本情况会收取不同的管理费,3%是有必要的。当公益领域出现一些公众不理解、不了解的事情时,媒体应该具有追踪精神并理性发声。
四、媒体组织公益活动,应着重于制度框架的设计与推动
我国现在涉及公益方面的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福利性募捐义演管理暂行办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扶贫、慈善性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办法》、《关于救灾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的办法》等,却尚无一部统一、专门规制慈善事业的法律。①这已经不能满足与适应现代公益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使得公益管理上存在瓶颈。包括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而对福利演出、私人捐赠等社会上自发的公益行为方,无名分、无收据、无宣传资格,这导致许多草根的非营利公益项目无法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这些都是媒体在组织公益活动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我国有关法律应该完善对于捐赠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条款。在美国,免税政策成为现代慈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因捐赠受益。企业捐款有一定的免税额度,个人捐款有更高的免税额度。
媒体在做公益活动时,应发现问题、呈现问题,并促进问题的解决,多与行政部门、慈善机构及人大立法部门探讨和研究,参与制度框架的设计并推动相关制度尽快完善。
媒体做公益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
媒体做公益活动首先要考虑做什么,给谁做,谁来做。要确定公益目标,制定公益内容框架,同时要确定公益人群,包括施益方和受益方,更要考虑到活动资源的合理利用、选择团队分解任务等问题。
2.时宜性
时宜性是指媒体做社会公益活动的最佳时机,通常是指以新闻事实的发生为由头,研究发现公益活动的最佳契机,使公益活动的社会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策划前,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舆论导向做分析与研究并做出明确判断。同时,也要考虑到活动受众等多方因素。
3.可行性
公益活动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可行性的前提是要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要了解受众关注的热点是什么,对活动有什么样的期待和要求,在确定公众价值观和公益态度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甚至要细致地考虑到天气、地点等因素。
4.专业性
媒体做公益活动,要深刻领悟公益内核,了解公益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发现公益过程中的问题,与公益机构、社会慈善组织等加强合作,有效整合资源。媒体需要有专业人才在公益活动中准确地画圈,把公益人群吸引到圈中来;对操作程序进行画线,使运行过程有章可循,保证自己在公益流程中公正客观而不过线。
作为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记者,敬一丹与《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东方时空》、《声音》、《新闻调查》等栏目相携走过多年,并曾站在镜头前,直播、祖国等重大新闻事件。观众眼中的敬一丹真诚、朴素,她参与的节目对普通百姓有一种特别的关注。
保鲜秘笈――专注做事
而今别荧幕的她开始过着一种淡泊名利的日子,教学、写书、做公益是她日常生活的三部曲。走下镜头的敬一丹显得活泼、年轻,探究她的“保鲜”秘诀,原来就是找到合适的平台,和年轻人在一起,专注做事。“退休之后,敬一丹不仅在北京大学给本科生开设课程主讲“口语传播”,还在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大学带艺术硕士研究生,“把学界和业界结合起来交流,使得我能更敏感地关注到业界最新鲜的实践。”不仅如此,敬一丹还持续关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因女儿结缘“美丽中国”公益支教项目,到边远山区开展支教专项服务。
她寄语年轻媒体人,随着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现在的记者和未来年轻记者的选择会更多,“也许眼前看起来有点迷茫和焦虑,但是焦虑比麻木好,变化也比一成不变好,这一代年轻人将决定明天的模样,他们会是更有创造力的一代。”
我遇见你――延续公益
以前关注的公益行动一直在继续,以前在从事的教学也一直在延续。在敬一丹的‘职业小结’书《我遇到你》中,她如是写道:“在我的心里,影响最深的是那些在公众视线之外的,在角落里、在很偏远地区的往往被忽略的人。”在敬一丹看来,做公益不仅是对自己经验的一种分享,也是对曾经帮助过她的群体的一种回馈。
敬一丹一直记得她在办《声音》栏目时的一句主题宣传语“传播智者的声音,放大弱者的声音”。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今她最想做的,就是这件事。“胡同里那个孤儿,进入我们的节目后,生活境遇有了改善,未来生活有了保障,我们很欣慰;但,接下来,众多媒体频繁关注,孩子的生活慢慢变了模样。这让我担心,会不会让孩子失去自然的生活环境?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成长?于是,我拉开了距离。心中有人,尊重人,才会有负责任的细节把握,才会拒绝粗疏热闹。现在做公益事业,敬一丹更多也是采用这种拉开距离的方式,尽力做到润物细无声。
改变别人,改变自己
法国:寄情公益活动
法国老人年龄再大也不服老,最忌被人看做是需要照顾的人。他们除了自娱自乐外,还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特别是乐于为中小学生提供无偿辅导。
波兰:学习热情高涨
波兰的老人退休后依然渴求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如学电脑、音乐、外语、写作等,并且视学习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乐趣。
新加坡:尽享清闲
新加坡的退休老人,一般不太看重发挥余热。他们退休金较高,足够日常生活开销,同时,子女们又多不愿意让退休的父母再操劳。所以在新加坡,大凡退休老人,都乐于过着悠闲的生活。
瑞士:助人为乐一族
到瑞士旅游的游客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迷了路,老人会为他们热心指路,有的老人甚至会直接将游客带到目的地,他们觉得这样做很快乐。
英国:富有创新精神
在英国,退休老人除了参加志愿性的慈善机构外,不少人还开创新事业,如开咖啡馆、小饭店或是做企业顾问、开办咨询公司等。有的老年人干脆当起“作家”,在家写作,以积极的方式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
加拿大:喜过田园生活
加拿大老人退休后不从事社会工作,喜爱过悠闲的田园生活。乡村小别墅是老人晚年向往的归宿,平日常去庄园田间喂养牲畜和种植花卉,以打发时光。
日本:充实自己,关注家庭
日本老人既注意充实自己又很顾全家庭。除了日常保健活动和文化娱乐生活外,不少人还入读老年大学和参与社区活动,与社会团体保持密切联系。在家庭里,他们关心孙辈的学习,也会给子女们一些资助。
德国:出租老年人
前几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一个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感触颇多,收获颇丰,由于实践过程中要处理的事确实太多,所以就一直拖到了今天才静下心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我们这次活动的课题主要是50岁以上老年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的调查,顺便我们也为市民免费测量血压以及宣传健康知识。本次活动我们一起开展了10天,前4天我们在十堰人民广场进行义诊活动,后6天在丹江口。十堰日报、丹江口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我们的活动进行了报道。
在十堰的时候,没等我们把帐篷搭好,就有人早早地在外面排队了,有量血压的、检查膝关节的、咨询健康的••••••整个场面好不热闹,一直持续到我们的活动结束,市民对我们做出了高度评价,我们的心里也分外高兴。带着兴奋的心情,我们一路高歌到了丹江口,很快我们就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医院的大力支持,本以为活动会很顺利的开展,但是当我们在丹江口新广场义诊时却发生了尴尬的一幕,这是令人始料未及的,较少的市民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这使我非常不理解,后来我们到周边给老年人宣传,还发放了宣传手册,这样的情况才稍有改善。这鲜明的对比激起了我想一探究竟的兴趣,我对市民做了简单的调查,发现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小城市健康宣传少 我们在宣传过程中,很多老年人说“我很健康,我从不做体检。”他们这种所谓的“健康”其实是很要不得的,很多疾病在初期都是有细微症状的,只是很难察觉而已,定期体检就是一个防微杜渐的方法,是健康意识的体现,也是预防重大疾病的有效手段。
二、小城市市民经常被欺骗 我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市民忽视我们是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骗子,在进一步的深入询问才得知丹江口这个地方几乎每年都有人借着义诊的名义招摇撞骗,向市民推销劣质药品,市民吃了不少苦头。说实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关监管部门加大检查和惩处力度,同时也需要市民保持理性的态度。
0 引言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大学校园里日渐增多的暴力事件、轻生事件,大学生追求物质、精神空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现象频发,以及大学生对社会公益的认识加深,各类校园公益互助组织应运而生。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的强盛发展,国人对公益慈善的了解不断深入、需求不断增强,不少社会公益组织、慈善基金会纷纷成立。校园公益互助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在各自的平台上发挥其职能,鲜有交集。
然而,经过对高校的公益组织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校园公益由于面临资金匮乏,学校对公益组织的引导不够,组织公益社团的学生本身经验的不足等这些问题,公益活动开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都局限于给山区孩子的捐款捐物,而且校园公益的成果往往没有凸显,结果没能及时公开,没能满足公益活动本身要求的透明,这些都对校园公益的成长不利,更有甚者打着公益的名字却做些与公益互助无关的事,浪费资源的同时也给校园公益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让校园公益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社会公益的引入不失为一种良策。社会公益的系统性、组织性可以为校园公益所借鉴,使得校园公益的发展更加持久;同时,校园公益可以从社会公益组织获取资金、物品的支持,以及人员的组织、培训经验。为此,探寻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即是基于将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的想法,寻找适合的途径让校园公益借助社会公益的力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现状
目前,校园公益互助组织大多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虽然校方对其给予一定的物资支持,但由于审批程序复杂、支持力度有限,学生需要以自己的力量解决组织实际运作中存在的大量问题,这给学生组织的发展形成极大的障碍。一些学生组织由于资金缺乏、学生经验的不足、管理的不当,无法可持续发展,公益活动依然停留在“凭着满腔热血和一颗红心”的初级阶段[1],往往成立之初干劲十足,这些一段时间,之后就鲜少有活动举行。校园公益组织汇聚了一批想法各异、敢于天马行空的学生,充满激情、活力。
相反地,社会公益组织面向社会大众,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有专业的管理体系,利于组织活动;组织参加过较多公益活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同时,社会公益组织由于由专业人士运作管理,有固定的整套模式,组织活动较为中规中矩,创新性、活力明显不足。
由此,校园公益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的不足在二者结合之后可以得到弥补,社会公益组织给校园公益组织提供充足的资金、物品,相应的技术支持,校园公益组织将富有创新性的可行的公益想法提供给社会公益组织,加强双方的交流,为社会公益活动注入新鲜血液;二者的优势也可以在共同合作中充分发挥,实现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的效果。
校园公益活动的社会性、学习性、公益性,只有通过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校园公益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受益,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素质,同时还应考虑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需求,使广大需要帮助的人接收到大学生的援手,达到双赢的效果。只有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互利共赢,校园公益活动才能持续开展下去。
然而,当前国内校园公益组织与社会公益组织结合处于起步状态,即使存在,在二者结合的方式上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我们对于将二者模式结合的方法还需更深层次的探究。
2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
2.1 校园公益、社会公益具有同质性
二者都具有自愿性与公益性。表现为它们是群众自愿参与的一种慈善的举动,以个人的自愿自觉为前提,并不是出于政府或学校的规定。它们具有利他性,不以私利为目的,而是以更多人的公共利益目标,从公益实践项目的设计初始便确立“公益”这个核心价值,具有社会关怀和服务取向。参与者普遍具有热心公益、胸怀理想、有所作为的心理特点,理想、激情与公益的结合,将激发出参与者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强大动力,使得参与者成为推动社会福利发展的生力军,并最终达到提升自我、助益他人、有利社会等目标。
2.2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具有差异性
从活动组织主体来看,校园公益的主要实施者是在校大学生,其公益活动是一种非职业化的行为,它不是参与者的本职工作。社会公益的主要实施者有一部分是志愿者,但更大一部分是相关专业人士,他们以走上了公益职业化的道路,把社会公益当作终生事业来追求。
从活动形式看,校园公益主要采取志愿服务、慈善募捐、公益宣传等较为分散的活动方式,没有形成系统化管理。而社会公益活动则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战略规划、项目管理、志愿服务、志愿者管理、财务管理、反馈评估的完整体系。
2.3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校园公益实质是广义社会公益的一部分,因此社会公益是校园公益等公益活动的基础,发展社会公益也即为发展校园公益提供了基础,社会公益的发展壮大为校园公益的发展提供了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保障,为校园公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校园公益的茁壮成长。当前,我国许多社会公益组织、慈善基金会纷纷成立运作,社会公益活动如火如荼进行,一些高校的公益组织借助社会力量举办了有意义有价值的公益活动,比如“麦田计划”、“诚明国学计划”、“两地一心活动”[2]。这些活动由于社会力量的加入,获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公益效果。
同时,校园公益是社会公益在校园的延伸,发展校园公益也即是发展了社会公益。校园公益作为一种社会公益行为,首先就要服从社会公益的实施目的,达到社会公益的发展要求。校园公益的实践目的一定是与社会公益相一致的、相互统一的,在此基础上,校园公益又体现出其特性的一面。其活动在符合社会公益的同时,又要侧重于大学生的互助、大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体现出大学生公益互助的特点。在进行公益活动的同时,达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完成自我实现的目的。很多大学生因为在校期间参加了公益活动,在公益活动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选择社会公益作为职业或事业,亲力亲为支持社会公益发展,为社会公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3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的案例分析――以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诚明国学计划”为例
3.1 士恒教育基金会的基本情况
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09年10月,是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昆明银海地产范雁佳董事长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士恒教育基金会为非公募性质,原始基金200万元来自于银海地产捐赠。士恒基金会以弘扬国学、发展国学教育事业、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使命。士恒基金会希望通过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共同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国学教育环境,推动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实践。
3.2 士恒基金会的主要工作
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主要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改善教学条件,进行校舍改扩建;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建盖图书馆、捐赠国学书藉;组织北京大学儒行社师资,对所捐助学校的教师进行国学知识培训;组织北京大学儒行社、云南各界志愿者在所捐助的学校进行国学推广和普及教育活动,增加学校办学特色和亮点;对所捐助学校内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提供资助;对所捐助学校内在国学知识学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所捐助学校内在国学教研究和推广中表现出色的教师提供专项课题研修经费。
3.3 士恒基金会与高校公益组织的结合的实例
士恒基金会与北京大学儒行社、云南大学的儒行社联合举办“诚明国学计划”,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去大理、楚雄、广南等地进行国学支教活动,主要活动集中在大学的寒假和暑假,为期一周。下以2012年寒假国学支教活动为例说明。
3.3.1 招募志愿者
通过北京大学儒行社和云南大学儒行社在他们自己的公益组织中宣传,然后有意向的学生在网上报名
3.3.2 活动流程
整体流程:
3.3.3 活动的效果及意义
对大山深处的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讲,使得这些孩子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汲取圣贤智慧能量,收获幸福喜乐;而这些大学生带来的外界的信息,也使得这些孩子坚定了一定要走出去上大学的理想,进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梦想,埋下了未来。从此他们的眼界不再是连绵起伏的山,而是用每天的积累为那边的生活积聚力量。
对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来讲,首先,给山区的孩子上课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前期的备课准备,上课时的临场发挥也是关键,为了保证了上课的质量,大家互相听课学习,借鉴经验,这既锻炼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又锻炼了大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其次,大学生在校园里习惯了大城市的优越方便,在山区贫瘠的土地上生活,使得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知道感恩生活的美好,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同时,在克服生活中一个个困境的过程了,他们也收获了坚韧的品质。最后,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益于了他们树立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观念,对于他们以后的成功成才,甚至以后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都是大有脾益[3]。
3.4 对“诚明国学计划”模式的分析
对该模式的组织形式及活动的成效与单纯做校园公益的组织、单纯做社会公益的组织做横向比较、分析,分析这两者结合的优点及不足。
3.4.1 组织模式
与校园其他公益组织相比:第一,该模式弥补了一般的校园公益组织资金不足的问题,该模式的运行资金全部由士恒基金会提供,据统计,80%的校园公益组织都因经费问题,无法保证公益活动的开展,或者开展的活动覆盖的范围很小。所以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影响校园公益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该模式大大扩大了公益活动的影响范围和活动内容。传统的很多支教活动,一般是在学校周围,对支教的需求不大;再者,支教的大多是培养小孩子的文娱爱好,学习画画、音乐、手工等,而该模式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小植入孩童的内心深处。
与社会其他公益组织相比:第一,该模式充分利用了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涵养的人力资源,既解决了在社会上招募志愿者的难题,又提升了公益人员的素质。尤其是这种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工作,对志愿者有一定的知识要求,大学生参与这些活动,能很好体现大学生的独特优势。
3.4.2 结果分析
与校园其他公益组织相比:校园公益的规模一般比较小,开展的活动内容有限,受益面较小。而且据奥森的调查,63.6%的学生认为校园的公益组织对其生活的影响度很低,未能在校园形成公益的凝聚力及深刻的影响力,其次为绩效运行效果不佳[4]。而该模式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了筛选,并对选出的志愿者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提升了他们作为一名合格的支教志愿者的能力,而且活动开展范围扩大,使得受益人群不仅是是乡村的学校学生,而且包括了大学生自愿者本人,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丰富了校园公益社团活动,扩大了公益活动的影响力。
与社会其他公益组织相比:该模式有助于增强社会公益组织的影响力,有利于与校园公益组织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使得参加支教的志愿者有了稳定的来源,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机会,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4 结合其他模式的探讨及校园公益未来的发展趋势
4.1 其他的成功案例
4.1.1 香港“两地一心”
香港“两地一心”是由香港一群充满理想及热心的义工组成,成员大部份为在职或退休专业人士、工程人员、公务员、教育界及商界人士。彼此致力于改善中国偏远山区学童的学习环境,除建校、助学外,亦透过筹办山区生活体验的交流活动,让本地青少年有所成长及培养贡献的精神。“两地一心”曾经与云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起,在青年志愿者协会内部招募志愿者,赴云南省楚雄市支教,并取得很好的成效。这种合作是短期性的。
4.1.2 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
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是在云南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服务城市弱势流动儿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服务,改善他们及其家庭在教育、健康、生计方面的现状,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
该中心与云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每个周末,由云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在云南大学招募志愿支教者,支教的人数和人员相对固定,主要是辅导流动儿童写作业以及开展特色兴趣班,比如画画班、书法班之类的。该模式是长期性的。
4.2 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云南省部分高校的校园公益组织及活动的调查,校园公益有自身的人力资源及正能量,也举办了很多传统活动。比如,在校园里组织的清洁校园,不要乱扔垃圾;食堂的“光盘行动”,倡导节约粮食;废旧物品的回收,呼吁对身边朋友的关心等。但是一直没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还是摆脱不了大学社团的性质,对成员没有约束,缺乏奖励和激励,活动的策划往往也是几个学生之间的随性而为,需要固定的规章制度以形成一种“法制”。校园公益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现在的高校大多都是积聚在大学城,所以在周边兄弟学校的某些性质相投的公益组织可以联合成一个联盟,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有助于把公益活动辐射到更多的学生。这一弊端是,容易形成官僚作风,学校之间的攀比之风。而且依然存在校园社团的一些问题。
我们也在积极寻求一种更好的方式让校园公益更加透明和发展壮大。在很多案列中,我们认为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结合是目前解决两者在公益活动实施中所遇困境的有效方式。
政府应该形成对社会公益的有效管理,对社会公益组织的建立的审核条件要更严苛一些。社会公益组织也应该面向社会招聘,形成优胜劣汰,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应该渗透公益思想,并在社会上形成影响,以权威、科学、人性、关爱的思想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同时积极在校园里面吸纳公益人才,可以在大学校园里引导公益活动,培养公益人才,使有意向投身公益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在这些社会公益组织中长期任职,解决了志愿者的断层,实现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双赢”,同时可以在全部各个高校中形成磁场,使更多大学生及社会成员受益。
4.3 有助于校园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
校园公益组织依托了社会公益组织提供的资金支持,社会公益组织的文化引领,社会公益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育,可以提高校园公益组织举办各类公益活动的能力和影响力。
4.4 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是文化知识全面、专用知识丰富、综合能力较高的高素质人群,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动社会公益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强大主力军和生力军。通过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的公益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在相关系统的培训下参与或组织一些大型的公益活动,进行相关的公益实践培训,这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公益理论知识,培育学生的公益情感,增强学生的公益实践能力,从而为他们走入社会继续开展公益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就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
5 结论
本文从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二者的关系出发,从理论方面探究了将二者结合的模式的客观可行性;并叙述将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的实践经验:诚明国学计划,通过分析该实践的成果,得出结合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构建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协调发展的创新模式,是目前国内校园公益发展的可行之路。近年,国内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运作的案例也不断涌现,比如“两地一心”、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二者结合的优势也逐步显现。基于对二者结合现状的分析研究,得出将社会公益引入校园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寻找合适的途径,将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结合,校园公益的作用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惠泽更多的大众,校园公益才能长足发展,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钟一彪.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5-30.
[2]钟一彪.大学生公益活动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204-225.
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鼎力践行者,三生公司成立9年来,一直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捐款捐物3000多万元,而且有超过十万人次的三生志愿者参加了关爱儿童、低碳环保、高考爱心直通车、扶贫救灾等公益活动。
专业是三生慈善的一大特点。不仅公司组织公益负责人的专业素养高,整个公益团队的专业化水平高,公益项目的专业化程度更高。就在这次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启动的前一天,四川地区的百名三生志愿者齐聚分公司,进行了一天的公益慈善教育和实践演习。三生社会责任部经理杨薇对三生公益理念进行了深刻解读。尽管这些内容志愿者们已经十分熟悉,但每次培训杨薇都会郑重的重申和提炼升华。她说:“三生‘自尊敬人’的价值观理解起来很容易,说的就是要不断改善自我,然后为他人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但实践起来需要坚持,和三生‘爱心1+1’公益理念倡导的积小成多一样,都需要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有时候做慈善如果不专业就会变成“好心办坏事”。对此,不少志愿者也深有感受,看似简单的公益之举,其实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当天参加培训的志愿者中,就有部分在8月份参加了四川广元的探访之旅。谈起那次经历,他们深有体会:如果不懂得如何跟这些孩子沟通,他们只会对你倍感陌生而不敢亲近,这样你的爱心根本无从表达。
通过培训,三生人明白了志愿者就是以帮助他人为己任的群体,就像是一盏灯,照亮困难者前行的路。但是,如果这盏灯不会发光,就没法照亮他人,所以志愿者要进行自我充电,深刻理解志愿者精神,掌握对应的技能,才能更好服务特定的人群。培训结束后,公司从上百名志愿者中精选出20名,第二天前往大邑县。
自己心里有阳光才能照亮别人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这句醒目的话语挂在了大邑县三岔镇小学“三生爱心教室”的墙上。活动中,三生志愿者与孩子们用心沟通,耐心解说游戏规则,短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孩子们的好朋友。孩子们与三生志愿者玩得不亦乐乎,同时也在游戏中学会团结,体会到与小伙伴们共同挑战的快乐。
来自四川成都大邑县三岔镇小学的小欣(化名)在“手拉手・三生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活动上分享了她的一幅画――《我心中的家》。她说:“大家看,这是我的一家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妹妹和我。可是,为什么爷爷离我近,爸爸离我远呢?这是因为我跟爷爷的关系比较深,跟爸爸的关系比较浅,所以爷爷离我比较近”。据了解,小欣平时与妹妹、爷爷、奶奶居住在一起,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一年才回家一次,关系变得比较疏远。志愿者们的到来,让小朋友的脸上洋溢着暖暖的微笑,志愿者们希望在互动中把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也传递给孩子们。
三生公司董事长助理刘爱峰在和孩子们的分享中表示,要感谢在场的每一个孩子,因为孩子们的快乐和笑容,让所有的参与者都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感受到公益活动的意义。要帮助留守儿童,首先必须要了解他们。关爱留守儿童需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要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的走进去,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关爱,让他们快乐起来。三生公司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鼓励更多人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走近这些孩子的生活,采取更多样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现状,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去思考和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加自信、快乐地成长。能通过持续的公益活动给留守孩子们的心里带来阳光,让孩子们一起去传递阳光和微笑,这也正是三生一直倡导的“爱心1+1”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除了发起志愿者一起参与关爱行动,三生还在留守儿童人数较多的学校捐建了“三生爱心教室”,为志愿者和孩子们互动提供场所,也为孩子们打开了观看外面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