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家庭中的劳动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当新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贪图安逸、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占了主流。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9小时,欧盟一些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6小时,我们的临国日本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1小时 ,在我们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仅有12分钟。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现实,笔者认为在高校很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二、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劳动教育的氛围
(一)从国家的层面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把劳动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五育”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劳),现实的提法中,往往只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非常重要的劳动教育边缘化,虽然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中,有劳动教育的内容,但也是重视程度不够,要想真正提高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二)从社会层面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让劳动教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门必修课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学生到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点是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如果学校过多的组织劳动教育就会遭到社会的非议,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三)从学校层面上,要真正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确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施行学分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组织劳动教育,要像重视其它公共课一样重视劳动教育课。
(四)从家庭层面上,要让学生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要像帮孩子检查其它作业一样,督促其完成家庭中的劳动作业,并且也要做好指导和帮助,当好家庭劳动教师,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教师组织劳动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在组织教育过程中要认真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中,要按照思想动员、劳动实践、总结提高的三个阶段来具体组织实施。
(一)在思想动员阶段, 主要给学生们讲清劳动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端正思想态度,让大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同学们明白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劳动史”,无论什么年代,劳动都是光荣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准则;从未来就业的角度出发,讲清现代社会急需那种“热爱劳动、勤于劳动、懂得劳动”的人才,让同学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大众化,毕业大学生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消除那种好高骛远的不良心态,教育同学们在未来创业的过程中,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作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育大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劳动、应对学习、应对未来的人生道路,让同学们明白“心态决定命运”这一人生哲理;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教育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时时处处讲安全,把安全工作贯彻始终;用和谐的理念,教育同学们发扬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以主人翁的姿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二)通过劳动的实践,使同学们深切的感受到劳动的艰辛,让他们明白以前每天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是有多少名辛勤的劳动者在为自己服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也让他们到一些监管岗位上去发现同学们的一些生活陋习,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把那些不好的习惯努力的改正过来。
(三)在总结提高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和班干部的讲评,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意识;让同学们写出心得体会文章,即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更让他们加深了对劳动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强化了劳动的意识;让同学们在一起进行劳动心得的交流,即培养了同学们的在公众场合上台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增强对劳动的认识。
四、组织劳动教育的有关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实施,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一是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勤,保证学生们能够按时上下课;二是详细的评价标准,制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级评价体系;三是以目标任务作牵引,明确具体任务和标准,对每天的劳动任务进行量化;四是情况反馈的实施,及时的将一周来学生们的表现和成绩反馈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所在的系别,让直接管理学生的系和部门了解学生的劳动表现情况。
五、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保定学院在劳动教育中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融洽了同学之间关系。二是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精神,以校为家的意识更强了。三是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维护校园卫生的意识增强了。四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发奋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五是认识到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深了。六是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培养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案例一妈妈:“先去把玩具收拾好再看电视。”
奶奶:“孩子刚做完作业,让他休息一下,我去收。”
妈妈:“适当劳动也是休息,再这么惯下去,以后他什么都不会做怎么办?”
奶奶:“现在孩子还小,只要有两只手,长大了他自然就会做。”
经过这次争论,孩子懂得了,奶奶是宠他的,只要有奶奶在,他什么活也不用干。
案例二爸爸:“让你倒垃圾还不赶快去,像你这么大时我都会帮你奶奶做饭了。”
妈妈:“你不想去直说得了,我去倒。都什么年代了,还总提你小时候。再说了,孩子读书都来不及了,哪还有时间劳动?”
在这场争论中,孩子不知谁对谁错,但感觉得出妈妈更“爱”自己。
案例三 妈妈:“你在水槽边干什么?”
孩子:“帮你洗碗。”
妈妈:“做作业去,别添乱,你会洗吗?把衣服弄湿了更麻烦。”
从对话中,孩子悟出:这种事自己没做过,不会做,做不好更麻烦。
随着“四合一家庭”的大量出现,以上案例在目前家庭中比比皆是。“小太阳们”的劳动意识严重缺失,劳动锻炼乏善可陈,也就出现了孩子到大学不会剥鸡蛋,不会洗衣服把衣服全邮回家让家人清洗的笑料。这都是劳动教育缺位的结果。孩子享受着无须劳动的滋润生活,等到需要他们劳动了,才发现自己既“懒”又“笨”,很多事不想做也不会做。
究根源
从案例可以看到,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问题却出在大人身上。
长辈教育观念分歧 而处于争论人群中的孩子是最会察言观色的,在大人的争论中,总会有人站在自己一边,那一方就成了孩子的“避风港”,久而久之,不但达不到教育的作用,有时还适得其反。
家庭教育目标错位 大多家长认为孩子的上学期间,学习是他的唯一任务,于是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家长思想观念偏差 很多家长以为对孩子的爱,就是让孩子过最好的物质生活,造成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而在成人的意识里,劳动是辛苦的,他们不忍心孩子“受苦”。
家长劳动观念错误 “你看那个扫马路的,就是小时候不用功,你如果不认真学习,长大了也像他去扫马路。”“那个工人师傅,你看,每天都灰头土脸的,就是以前没好好念书现在才这么辛苦。”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教育话语,传递的是对普通体力劳动者的轻视。久而久之,孩子潜意识中就会认为体力劳动不是件光荣的事,错误观念一旦形成,也就不可能具有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更别谈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寻效径
现代家庭教育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更要重视科学的方法。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养成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
正观念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认识到劳动的教育功能,明确家庭劳动内涵,及早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孩子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引导孩子明确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无地位高低贵贱之分;别轻易扼杀孩子的劳动意识,让孩子感受劳动的乐趣,从学着大人的样子扫地、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开始,到整理书包、收拾玩具……家长适时适地对孩子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
讲方法 故事熏陶法,家长可有意识地把孩子喜欢的动画人物冠以爱劳动的形象,编成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受到熏陶,得到感染,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游戏激趣法,家长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劳动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参加劳动训练;情境训练法,创设一定的情境,也可以调动孩子自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竞争比赛法,大一点的孩子竞争意识很强,凡事都要比个胜负,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劳动“赛局”,可以是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比赛,也可以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让孩子在比赛中品尝快乐,在竞赛中磨炼意志;循序渐进法,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对孩子提出不同的劳动要求。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勤于著述,撰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以期对现代儿童劳动教育有所启示。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在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中,他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来讨论劳动的教育意义,其教育著作《儿童教育讲座》中就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能使儿童了解劳动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儿童会养成劳动的牢固习惯,产生对劳动的兴趣,会把劳动当作表现其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养成儿童热爱劳动的情绪情感。
(2)劳动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还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可以使儿童手脑并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劳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我能帮助别人,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形成初步合作的意识,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儿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的服务,或是体验参与他人劳动的境况,有助于儿童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对儿童开展适宜的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2集体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所有的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把劳动教育和集体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他把“通过集体” 、“ 在集体中” 和“为了集体”而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运用到劳动教育之中,因为他认为,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是在集体组织中进行分工和协作,把劳动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成员都能做到热爱劳动,关爱集体和他人,发现集体力量的伟大,体验个人的价值存在,养成珍惜个人和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反之,如果没有集体,就没有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儿童也不能更好地感受个人价值和集体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那么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则是家庭。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劳动教育。他曾指出:“在教育自己儿童的工作中,父母永远不应该忘记劳动的原则……正是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人们未来的熟练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马卡连柯认为家庭劳动教育与儿童未来的工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即能否进行合理的劳动教育会影响儿童未来熟练技术的获得。因此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经验的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如果儿童期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虽然以后他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但他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术,还可能会面临各种失败,可能会成为不合格的工作者。所以家庭是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场所,对儿童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3.1一日活动中贯穿劳动教育
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在相关的语言领域、社会领域,我们可以直接提出相应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寓教于乐;儿童还可以参与环境创设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劳动教育的契机,在日常生活中,贯穿劳动教育,能提高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3.2重视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目前,因为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较重视儿童早期智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但却普遍忽视了儿童的劳动教育。儿童时期是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劳动行为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借鉴马卡连柯的思想,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3.3注意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强调在对儿童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进行相应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让儿童通过劳动感受对错、美丑、善恶,促进儿童精神的成长,从而体现儿童劳动所蕴含的教育性,发挥劳动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儿童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并推动人类进步,对待劳动要诚实,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事大事小,都要认真对待;在音乐活动中,可学唱《劳动最光荣》,理解劳动的光荣与伟大;鼓励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是世界影响巨大的伟大的民主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他生活的年代正值瑞士社会处于封建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时期。在家庭、学校中有民主进步倾向的教师及法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裴氏成为一个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者,他在青少年时便立志要献身于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的事业,并为此奉献自己的一切。
二、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
1、实验和著述活动
裴氏自大学毕业后,就开办“新庄示范农场”,他试图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农业种植示范实验,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结果实验失败。裴氏以不折不挠的精神总结失败教训,苦苦思索,选择—条通过教育贫苦儿童的手段,用教育的方法去提高人民生活、改良社会的道路。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他从1774年开办新庄贫儿教养院开始,直至1825年伊弗东学院关闭为止,前后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分别在新庄、斯坦斯、布格道夫和伊弗东等地,结合教育实践,坚持不懈地长期进行教育实验,作教育演讲,宣传新教育观,推广民主教育制度,同时还以惊人毅力,在接受前人和当代科研新成就的基础上,以求知探索精神,寻找教育规律,开拓教育理论新领域。
2、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理论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一种思想主张不是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来的,但真正付诸实践把二者的结合看作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却是他的功劳。
裴氏重视劳动教育,视之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裴氏所说的劳动教育包括:身体器官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手工职业训练,以及其它一切有实践技能训练意义的教育。裴氏认为,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德、智、体(心、手、脑)的统一体。他从儿童个性发展的角度提出,教育不仅是向儿童传授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智力的过程,还必须是发展他们的手艺、活动技巧的过程,以及发展他们的道德、德性、心性的过程,三者密不可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培养有智慧、能思想、能实干的道德完善的人。他从当时瑞士社会实际需要出发,突出强调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指出,劳动教育是发展儿童劳作能力的民众教育所必需,也是对儿童进行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早在新庄时期,他就开始试验,每天既教儿童手工劳动和园艺劳动,又进行初等文化知识如读写算的教学。他认识到由于发展了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和技巧,必然能给他们以后谋生的手段。因此他更深刻地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放在教育心理化的基本原则下来进行,他深信这样一来,必将在培养全面发展个性中发挥真正作用。教老结合思想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对社会改革和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必将推动教育的面貌、人的发展出现崭新的一面。
裴氏还根据教育心理化原则,对劳动教育应如何实施和进行提出了看法。劳动教育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家庭实施最早的劳动教育,就应从手、臂、腿等的关节活动锻炼开始,并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原则,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裴氏还提出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应以家庭生活为教育中心,实施生活教育。他认为,意志的锻炼是人类才能的中心问题,也是其幸福的源泉。他把意志这个非智力因素突出地放在儿童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看到家庭从儿童幼小时起,有意识培养吃苦耐劳、顽强奋斗、持之以恒进行劳动的意志力,会激发他们主动进取精神,而这是儿童的才能发展和将来能有效地参加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
由于时代的局限,裴斯泰洛齐提倡的教劳结合没有反映大工业生产发展趋势,两者间的结合是机械的而不是有机的。但他通过长期实践,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培养儿童能力全面发展上的意义,以及提出教劳结合是未来新教育的基本途径,这个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三、现实意义
与此相反,我国青年群体的理财观和消费观还较为滞后。青年人群中出现了不少“温室族”“财盲族”“月光族”等族群,一喜一忧两种现象,直指“财商教育”这一话题。
按照“财商”概念的首倡者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富爸爸》中的定义,财商即理财的智慧,包括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等理财观念与正确使用、获取金钱的理财能力两层意思。通俗点讲,“财商”是指人在经济社会里,通过获取金钱反映出来的生存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教育中应试教育氛围较浓,重视学生智商的培养,却忽视了同等重要的情商和财商,尤其是财商教育,导致不少人在理财方面相对滞后,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和应有的理财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L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Labor creates human, labor is the most basic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labor, the most basic human survival way is far from college students of new gen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lack of lab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especially research on how to improve the lack of labor, hope can cause the concern of the industry and make up this lesson in tim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reflection
众所周知,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具有更鲜明的特征。他们追求时尚与个性;生活散漫不拘小节随意性强;政治与劳动观念淡漠;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本文在分析了新生代大学生劳动缺失的原因以及劳动缺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之后,对如何改善这一现状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并能及时给新生代学生补上劳动一课。
1 大学生劳动缺失原因探究
劳动是指人们使用工具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它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本文中“劳动”一词,仅指“体力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人并不是天生就不爱劳动,但当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中缺失了劳动这一课时,他对劳动的漠视与排斥就毫不稀奇了。
1.1 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位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培养劳动习惯以及从事一定家务劳动的教育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将来成为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发挥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在现代家庭中,主张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并不多见。教育的偏颇与社会流俗使得很多家长在价值取向、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等方面走入了误区。大学生不爱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与之从小缺失家庭劳动教育有关。
1.2 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高等教育中劳动平台欠缺
中国的小学、初中虽然是义务教育,但始终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樊篱,这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学为主。尽管新大纲对中学生劳动技术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确规定,但大部分学校的劳动技术课形同虚设,常常被挪作他用。更令人伤心的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技术课不仅没有正常进行,反而被某些老师当成了一种惩罚受教育者的手段,于是,劳动的真实面目及意义在学生心中便成了一个模糊概念。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则一味地看市场脸色行事,完全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工具”与“人文”兼顾的《大学语文》课都“疯狂瘦身”的情况下,劳动教育当然更无法在大学课程中有一席之地。
1.3 社会价值体系的嬗变
“劳动光荣”这句话正在不断被人们质疑。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句过时的口号。的确,劳动和劳动者在这个现实的、时髦的社会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影视作品中,占中国公民绝大部分的劳动人民形象也越来越单薄,甚至不见其踪影,即使偶尔露脸,也是畏首畏尾、充当配角,甚至成为被取笑的对象。这些现象不仅导致了年轻学子们对劳动的轻视和蔑视,导致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否定,甚至还左右着他们的人生方向。
2 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后果
笔者曾以下列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学生做过调查:
第一,作为大学生,你怎样看待校园劳动?劳动光荣吗?为什么?第二,作为大学生,你参加过的校园劳动有哪些?你认为还有哪些劳动你们可以胜任?你主张在读大学时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吗?为什么?第三,你怎么看待学校将一定的劳动任务承包给一些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为什么?第四,在大学生活中,没有适当的体力劳动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第五,对在校期间的劳动内容与形式,你有什么建议?
赞成在读期间有适当劳动的占58.6%;中立的占35.7%;其他5.7%; 44.6%的大学生认为劳动光荣但很辛苦;少部分学生认为劳动不仅不光荣,而且还“耻辱”,因为那是“没本事、愚蠢”甚至“下贱”的代名词;参加过校园劳动的占33.1%(但基本上都是搞寝室卫生);没有参加过的占63.1%;其他占3.8%;主张在大学里安排学生适当体力劳动的占60%;对大学生活中无体力劳动,认为有影响的占50%;无影响的26.9%;影响不大的19.2%;其他3.9%;对校园劳动内容和形式,主张校内劳动与校内外兼职相结合的占26.9%;认为只要不与学习相冲突就可以的占38.5%;认为劳动必须有偿的占34.6%。
3 解决大学生缺失劳动教育问题的对策
第一,纠正错误观念。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才是可耻的。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了世界。劳动能让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劳动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将来能较好地融入社会,都有很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为学生阐说劳动光荣这个观点。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工作岗位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如果没有对劳动的正确态度、情感,那是教育的失败,也是学生人生的悲哀。
第二,了解就业形势。学生和家长都应该全面了解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对劳动市场人才的结构要求。虽然人才市场供多于求,但在同等专业水平的前提下,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都更愿意接受具备吃苦耐劳,具备良好劳动品质的学生。家长和学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培养这一品质,以便就业之需。
第三,溯源追根,家校结合,修正学生劳动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儿子的信》中专门提到劳动这一章节。他告诫儿子,人的志向和人生的幸福,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只有通过劳动,人的志向才能跨上智慧的、创造的、科学的大道”。“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近的创造性劳动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从事的劳动,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充满美好的东西”。
第四,设置劳动课程、力争全面发展。目前大学课程设置,少有将劳动作为一门课程来体现的,这有悖于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的职能,因此,这必须得到修正:首先,将劳动纳入正式课程。新疆农业大学连续八年组织学生进行摘棉劳动,这一活动的发起人雒秋江(校长)说:“劳动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学校有责任如此做。而且,摘棉劳动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生活的好窗口,劳动是学生立志过程中无言的导师。”他把劳动纳入正式课程,记入学分,这让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受益无穷。其次,我们还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加强对劳动概念、态度、情感的渗透,然后以隐性课程中的体验与体验课程来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劳动技能方面的训练,还可以给学生安排劳动周。第五,让做义工成为一种制度。国外很多大学,特别是好的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个人品格、领导才能及特点的培养,他们认为做义工不仅可对社会作贡献,也是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途径。你获益于社会,你就应当回馈社会,这样社会才会团结,才会进步。所以,国外中学生必须要做多少个义工,拿多少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才能进入著名的高等学府,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劳动意识即爱劳动,主动参与承担劳动的思想观念;劳动能力即会劳动,掌握了劳动基本技能技巧。我认为,小学生劳动意识就是衣食住行等“自理”的思想观念。即劳动意识和能力要求就包括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和习惯几个基本方面。
1.加强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是克服当前小学生懒惰毛病的需要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告诉后人: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一个会生活的人才会工作”。
当前有不少小学生“四体不勤”,懒惰成性,既没有劳动意识 ___“不愿干活儿”,也缺乏劳动的技能和习惯___“不会干活儿”,简单的家务劳动、常规的值日劳动,都没有达到起码的要求。
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失当。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裕,家长娇惯溺爱,真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学校教育也有失责之处。首先是素质教育落实不全面,重教学、轻德育;其次是评价机制有问题,要成绩、不要劳动意识、能力。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种现象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全面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国家繁荣富强。因此作为学校,作为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们的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
2.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是提升孩子觉悟、发展孩子智力的需要
教育家说过:“孩子的才能和天赋的起源在他们的指尖上,形象地说,从他们的手指淌出涓涓细流,汇成创造思想的源泉。”换句话说,不动手不利于动脑。
3.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一个人只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孩子自己洗的衣服穿起来才格外小心在意,自己打扫的教室怎舍得乱丢垃圾……劳动将使孩子逐渐树立起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是促进意志品质形成的需要
劳动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意志形成的过程。例如:每天早晨起来自己叠被子,自己打扫卧室,没有坚持的意志力是不可想象的。再如自己洗衣服、擦鞋子、倒垃圾、刷厕所等劳动,没有不怕脏、不怕累的品德是不行的。劳动不仅锻炼了孩子动手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孩子从中受到意志品质形成教育。
二、要善于培养小学生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和能力
1.多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劳动首先是孩子情感生活的范畴。只有当劳动给孩子带来快乐时他才渴望先劳动。劳动的快乐越深刻,孩子就越珍惜自己的荣誉,越清楚的在劳动中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荣誉。”比如北方冬季部分高年级的小学生和老师一起戳操场的雪,学校广播站一表扬,孩子们锹铲齐舞,象玩儿似的,活儿一会儿就干完了。劳动的快乐是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2.真尊重
中华传统美德就是劳动最光荣,任何劳动都是值得尊敬的。父母和教师都能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就会影响孩子的劳动观。如果孩子看到师长都很尊敬地和保姆、快递员、清洁工打招呼,就使孩子明白一切日常的平凡的劳动在我国都是受尊敬的。
3.肯放手
在小学生自我服务劳动中,不能包办。班主任和家长们认为“孩子小,大人干就行了。”或者认为“学习就够累的了,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这是不对的,要想改变孩子对劳动的态度,老师、家长必须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可以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4.讲渐进
家务劳动和值日劳动有难有易,开始不要让孩子做复杂劳动,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要求。
5.勤训练
要想培养孩子会劳动,就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一份劳动任务,如铺床、缝扣子、热饭、洗小件衣物,关教室走廊灯、准备和整理上学用具等,让孩子反复训练,循序渐进。
6.巧帮带
教给小学生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
一方面教师设计好专题生活讲座或播放单项劳动视频;另一方面是家长身教言教随机给小学生们讲一些关于生活自理的方法,指导小学生做自我服务的劳动。
三、学校培养小学生自我服务劳动教育的策略
1.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在构思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时,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劳动要求,将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工作科学纳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2.采用有效的活动载体
启用好德育“三板块”――开学教育周、班队会、精品活动。
良好的活动载体是实现小学生自我服务劳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在精品活动设计上要拓宽培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一是开展小学生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如举办“小能人比武会――制作水果拚盘”、“谁有一双小巧手――科技作品比赛”;二是开展优秀劳动班级评比和争当“校园环境小卫士”活动;三引导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竞赛活动――开展年级“环保时装秀”、班级“今天我当值日生”、家庭“做爸妈的好帮手”。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6岁的孩子各种行为尚未定型,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礼仪教育、劳动、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由于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家长经常会发现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在幼儿园里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还挑挑拣拣的这个不吃那个不吃俨然成了“小皇帝”。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其表现是在课程领域里实现多种经验的整合;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上追求家长与教师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要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取得对幼儿的最佳教育效果,一方面幼儿园必需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幼儿园教学与游戏的目的、内容及方法,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使家长重视幼教;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做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中,我们采取下列几种方法。
一、家园联系表,一周活动评价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立的具体内容,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 )在家长的话一栏里,写写今天幼儿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周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下周一汇总,经过老师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工作。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老师在集体中进行表扬。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愿望,抓住时机,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励幼儿的进步。例如:张星皓小朋友在学校的表现很好,每次吃饭都是用筷子自己吃的,而且吃的又快又干净,但在家里要父母、老人喂饭,依赖性强,有了家园联系表后,变的在家里和学校表现一致多了,她妈妈说每周发放表格他回家后总是要第一个看看老师给他表格上的星星个数。家长们都说自从有了这个表后,孩子们变得懂得听话多了,家园联系表就像老师教给家长的神奇法宝,孩子们都一个个变了样。
二、家教园地
家教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连心桥”、“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
三、家教沙龙
利用家教沙龙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育儿中的困惑等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教育,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孩子从小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家长了解到在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叠被子,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如回家后,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帮助爸爸妈妈摆放碗筷等。家教沙龙的内容组织也可以是让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长开放日活动、客座老师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幼儿熟悉的面孔――家长,其实家长中也汇聚了各行各业中的精英,我们每学期还会邀请班级中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当我们一节课的老师,教授小朋友一些平时课堂中不一样的知识,家长教的起劲,孩子们也听的十分有趣。孩子们和家长对于这种形式都十分的喜爱。更好的拉近了家长和幼儿、课堂、教师间的距离。
五、家长会
首先,劳动教育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到中小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直接表现为不会劳动。笔者在学校,就见过不少同学扫地时,把树叶等扫进下水道或草坪上,全然想不到雨天将发生堵塞淹水;也有学生扫地不会弯腰,直着身子,扫帚作轻点地面状或“朝天扫”状。一次校内大扫除时,笔者搬开一个栅栏式窖井盖,从管道里清理出的树叶、食品外包装数量令人咋舌。
其次,劳动教育缺失,极易导致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之陋习,难以养成吃苦耐劳之品质。在一些学校,教室、走廊的地面刚刚拖过,不久就冒出口香糖的“渣”或是纸屑;即使食堂楹柱、窗口等处不乏节俭方面的箴言古训,但浪费食物现象仍是屡屡发生;即使感恩大会上谈及父母辛劳,一些学生那时感动得泪流满面,但仅仅是在会场上,感动过后,他们在吃喝穿戴方面仍会暗中攀比。为什么学生“知行不一”?究其原因,一是“事非经历不知难”,没有实践体验,难以触动灵魂;二是缺乏养成的过程。“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只有当一个人从童年起就养成厌恶肮脏邋遢的自然习惯时,只有当这种习惯变为看待周围环境的、带有情感的审美观时,才有可能产生对待自我服务的自觉态度。”而时下有的学校竟然将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作为惩罚学生违纪的手段,甚至有家长认为劳动是浪费宝贵的时间,这都不利于学生美好道德情感健康人格的养成。
再者,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也已影响到他们自身的体质健康。知识经济的时代,体力与生产劳动相当程度的剥离,脑力劳动高度发达的同时,我们却面临体质弱化、肌体用进废退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健康体质的重要意义,但是,仅靠学校每周有限的几节体育、健康课,又如何确保增强他们的体质!而没有健康的体质,又如何保证学习深造的可持续性和将来担当家庭、家国的重任。没有健康的体质,“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笔者与同事忆起中学时代,每天上学要往返步行二十几里,倒也感谢在艰苦的日子里锻炼了体质,增强了毅力。当今天不少中学生上学有专车接送,电瓶车已成为高中学生普遍的交通工具时,我们不得不担忧:未来体育竞技场上或者一旦走向战场,他们能纵横驰骋吗? 2013年某市对19所省重点高中高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抽测,学生的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都让人担忧。2014年,某市体育中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由往年的人工考核改为机器测试,增加了测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是,满分率明显低于往年人工的测试。这里且不说学生体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笔者只想强调,单靠开足开齐体育健康课程来增加学生体质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道理,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去珍惜;轻易得来的时间,也很容易被浪费掉。以当下重点中、小学为例,这些学校的周围,有多少陪读的家长?据说,在邻近某省一所近万人的中学,周边是大量租房的其他市区家长。以笔者所了解的某县为例,稍有点能耐的家长,都不想把孩子留在本镇小学、中学读书了,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把他们送到了县城的小学(当然,为孩子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苦心是可以理解的),家长们租房或买房,在此陪读。每天早晨,络绎不绝去菜市场的“购菜大军”,竟也成了这座小城的一道“风景”!陪读的亲人,多为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不一,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做起了全职保姆,因为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终点比起点更重要”。不少学生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生活。按说,在这种呵护下,时间被节约出来了,学生也就有了“大把”的时间,他们是时间的富翁了。但看看那些称得上认真学习的学生,却还是抱怨时间不够用,除了有时作业较多的因素外,主要是他(她)们不会合理分配并有效利用时间,很多时间被“碎片化”了。看看他(她)们生活中养成的那些“磨蹭”习惯,洗个澡,梳个头,吃个水果,找个钥匙,竟也要花掉一两个小时;再看他们自习课的自主学习状态,也很难入学即专,喝口水、找本书、再聊上几句,45分钟就这样不知不觉溜走了。难怪学生们常说“时间都去哪了”。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下,学校、家庭、社会应联合起来,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方面,将劳动课(含劳技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真正组织实施,将学生的劳动态度、技能表现与他们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辟“开心农场”,组织学生定期劳动,或者将班务,公共区域、专用教室的卫生,绿化地带的维护保养进行班级承包,或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农村劳动体验等,甚至,创设劳动课程基地,开设各类劳动课程,将“劳动”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色之一。据说,美国知名学院――深泉学院的校训为:劳动,学术,自治。学生都必须担任一项职务,包括每天清早四点钟起床去牛棚挤奶、为牲畜喂食添加饲料、驾驶拖拉机播种、搬运木材、挖掘水渠、放牧牛羊、宰杀牲畜、食堂做饭等等。这种做法,我们亦可借鉴。2014年起,我国将有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转向职业教育,增加应用型人才的招生比例,可以说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落实与深化。
家庭中,家长应言传身教,从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开始,帮助孩子制作一个日常工作表,列出应完成的家务,及时鼓励孩子劳动中的良好表现。朱永新教授说,“劳动教育不仅是造就未来好公民的教育,而且是提高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保障其幸福的教育”。对于每一位深爱自己孩子或学生的父母与老师来说,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社区里,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等形式,鼓励学生假日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实践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高出20%左右。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2.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
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是一切有成就者必备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意志品质只有经过长期劳动磨炼才能获得。一般来说,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它有助于历练意志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炼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做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做出来的,意志品质是锻炼出来的。教育不但要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应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在劳动中锻炼意志品质。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3.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种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务劳动能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一个有责任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他就会凭借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战胜困难。相反,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做出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才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二、忽视家庭劳动教育的后果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魏永康。他2岁掌握1000个汉字,8岁上中学,13岁考进大学,父母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儿子好好学习,母亲把儿子所有生活上的事情都包了下来,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人际交往。魏永康17岁那年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后,一人从湖南来到北京读书,但是生活自理的低能,让他无法独立生活,于是只得肄业回家。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
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三、学习先进经验,弘扬民族美德
1.吸取国外先进经验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道,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在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谁的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2.吸收先贤劳动智慧
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很重要,做做却次要,过后全都忘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圣贤们身体力行给劳动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意义。中国古代的禅著《百丈丛林清规》的主要精神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认为人不可不参与劳作,每个人都有奉献的义务,才有资格吃饭。制订该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不仅是制度的建立者,也是实践者。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是他到了90岁,弟子看到师父年老,不忍心让他再到田里工作,又不敢劝师父,只好把他的锄头藏起来,找不到锄头的百丈虽然不下田,但也不吃饭,他绝食三日,弟子劝他吃饭,他说:“我不是规定过,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吗?”弟子只好把锄头还给他。传说他活到96岁,工作到临终最后一天。
3.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1)从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开始。现在的绝大多数家庭中的家务都没有科学安排,差不多都是由成人来完成的。但是,如果想让孩子热爱劳动,就要从做家务活开始,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却绝对不可以忽略。成人要让孩子从小就具备做家务活的习惯和能力,应该让孩子把家务活看成是生活中很自然的内容之一。
(2)从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入手。成人要经常对孩子说一些称赞的话,或是感谢的话。比如,成人可以感谢孩子的劳动对自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或是夸赞孩子是多么得聪明能干。这些带有称赞的语言会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也会调动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让孩子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让孩子从中得到锻炼。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当孩子做家务活遇到失败时,成人千万不要对孩子进行指责,而是要和蔼地告诉孩子,没有谁可以不经历失败就直接拥有成功,只要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会有从头再来的机会。最重要的一点是,成人可以口头称赞孩子,尽量避免用金钱作为奖励。因为做家务活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而且做家务活的目的并不是想要得到一些物质的奖励,而是锻炼自己的独立性。
(3)找准兴趣,培养劳动的习惯。一般来说,孩子都喜欢家里来客人,成人就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些接待客人所用的物品,还可以让孩子来招待客人。让孩子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可以调动他体内的积极因子,让他自动地去做事,这样慢慢地就会让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该怎样着手呢?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
1 在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1 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1.2 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在家庭开展孝敬父母教育
2.1 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