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6 09:59: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篇(1)

一、传统设计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设计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其引入,并作为一门基础设计课程,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设计教学模式,有教师课堂授课,学生接受教学内容,通过手工实践,最终以作业形式表现出来,由教师课程品评。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手工绘制工具的熟练掌握,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由于手工制作的费时性,造成教学时间拖拉长,一部分学生把精力放在了画面的精工细作上,忽略了对造型的研究与探讨,一张作业虽也经历了较长的绘制时间,而结果却不十分理想,一旦完成,改动困难,造成教学上的遗憾。电脑美术辅助设计教学模式与其相比,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节省制作时间,扩大学习范围,有效地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与造型训练上,而这正是设计课程的宗旨所在。

二、电脑艺术教学中学生、教师、电脑三者的重新定位

电脑艺术能够成为普通高中美术选修课程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高中学生对电脑是很熟悉的,但人们往往只看到电脑与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电脑在提升高中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够起到的巨大作用。在这样一个充满幻想和美感、渴望创造与成功的年龄段,将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技与文明、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等重要问题,也有利于高中学生学习健康的、良好的电脑文化和网络文化。

目前学生学习计算机热情很高,电脑软件的大量出现及更新换代,使学生更加渴望早日掌握计算机操作,把自己的构思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基于此点,电脑艺术教学模式的建立,客观上要求授课教师在掌握传统设计理论的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指导学生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并在教学过程中,仍应建议并鼓励学生保持传统的绘制能力,如对画笔、色彩等工具的使用,在上机前先做充分的构思与构图的探讨准备工作,灵活的把一些自然的、传统手法所长的素材通过扫描仪输入电脑,使两种设计语言有所沟通并相互补充。电脑的引入,只是作为一种先进工具,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大脑,增加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应用电脑的图形语言开拓新的视觉领域。 电脑艺术的优势不仅仅是前所未有的、游刃莫测的表现形式,将艺术家在一瞬间产生的创作灵感迅速物化为艺术作品也是其它绘画工具所无法企及的。过去一幅作品的创作要几天、几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运用电脑的美术创作只需几小时即可完成。运用电脑创作, 艺术家无须担忧在作品漫长的制作过程中最初的创作灵感会模糊不清或消磨殆尽。有人认为电脑艺术是机器的产物,但机器不可能自行运转制作艺术产品,因为把握机器的是人脑。电脑虽然有其神奇的物化优势,却代替不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脑,艺术活动永远是人类的专利。当然任何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都会对人们的审美意识产生重要影响。电脑艺术将传统的二维(绘画)、三维(雕塑、建筑)的创作空间拓展到四维空间,这无疑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三、电脑艺术辅助平面设计教学模式

在平面设计中,将不同或相同的基本形,在二度空间内构筑丰富的新视觉形象,基本形在画面骨骼框架内方向不同,正负的转换上存在着极大的灵活性,即使是同一个基本形由于不用方式的排列组合,也会出现多个迥然不同的画面效果,这也正是平面设计的魅力所在,学生只能针对某一个画面效果可能性的探求,对活跃学生思维极为不利。AutoCAD作为平面设计的基本软件,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不但能够用来绘制一般的二维图形,而且能够进行三维实体造型,采用AutoCAD来辅助平面设计教学,不仅快捷准确,而且可以绘制出手工绘制时难以得到的图形,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机上通过复制、修剪、偏移、镜像、旋转等命令反复寻求变化和组合方式,更不需要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计算,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众中挑一的教学效果。例如,现在要设计一张家装平面布置图,在传统设计时,首先要准备好画图板、丁字尺、三角板、量角器、铅笔、描图笔等大量的工具,而现在只需要通过电脑以及相应的软件就能迎刃而解,避免了繁杂的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效果更为突出(如图1)。

四、电脑艺术辅助色彩构成教学模式

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作为美术设计者,更应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是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也就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直观性价差,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设计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在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Photoshop软件作为影像处理软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强的优势,快捷的填充,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把Photoshop应用于色彩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在作业的制作上,可免去学生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便于比较,扩大练习范围。如图2所示,像这样一幅色彩鲜艳、错综复杂的画面,使用传统的色彩设计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时间以及色彩效果便可想而知了。作为高中学生,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多的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练色彩感觉,精纯表现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电脑艺术辅助立体设计教学模式

立体设计的原理对形体基本的构成要素:点、线、面、体,即从几何体的角度建立科学的概念,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人的感觉作用,把科学地认识和感性的印象结合在一起。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学生在观察物体时,试点具有流动性,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试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这样对于刚刚接触形体设计的学生,便于从计算机模拟的近似真实的空间中自由发挥其创造力。3DsMAX软件在绘制过程中,是必须掌握的一个绘图软件。3DsMAX软件系统提供了标准集合体的建立命令面板,在建立立方体、球体、椎体等一些标准集合体是非常方便,直接拉伸或输入数值就可完成。在后期渲染制作中,通过配套软件Lightscape进行渲染,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如图3)。随着材料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型材料层出不穷 ,教师在要求学生构筑形体的同时, 图3

还要求学生在材料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即打破常规的以纸作为基本材料的做法,例如采用石材、木材、金属、玻璃、有机高分子材料等,鼓励学生使用新材料,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制作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3DsMAX软件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材质库,可以进行材质的真实模拟,学生可以不去考虑制作问题,全身心投入造型设计中,并可通过系统提供的灯光、动画来多角度地观看自己的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加大思维上的训练,减弱手工操作上的难度。

六、电脑艺术设计软件的互补作用

篇(2)

团队学习模式是2002年由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大学的拉里·米凯尔森等学者正式提出的。团队学习模式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便于单位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团队学习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团队目标一致,二是知识共享。首先,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一致,是团队学习的基本要件。其次,知识共享实质上是内部交易的过程。只有通过知识共享,才能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如果没有知识共享,团队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笔者以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为例谈谈在项目活动教学中如何应用团队学习模式。

一、团队学习小组的确立

(一)明确项目内容及目的

在开展项目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项目活动的内容及目标。在该项目中,定的主题为:自己心目中的一座建筑设计。制作要求:(1)建筑物自行定义。(2)模型制作材料由学生自行准备,制作材料不限。(3)模型制作只需表达出建筑物外形,内部空间不用表达出来,制作时须把握好建筑体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构件的样式、色彩等。(4)建筑物周边环境关系自定,应有一定的总平面布置。(5)制作技术合理、科学,模型美观、牢固。(6)以4~5人为一个团队,每个团队完成一个作品。

(二)组建学习团队

组建学习团队时,首先要让每位学生明白活动任务,即设计一座建筑物,并将设计方案以草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呈现的草图,将其归类,把类似的建筑归为一类。组建团队时应尽量考虑学生的特征,以及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对团队学习的影响。所谓同质分组是指团队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面比较接近,而通过异质分组建立起来的团队,其成员在上述各方面具有多样性和互补性。如果学习或研究专题的内容复杂,团队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可以根据归类,将目标相同的学生4~5人组成一个学习团队。

(三)制订团队计划

团队计划与团队的愿景是密切关联的,一旦团队组建并初步达成了共同愿景,就需要考虑如何来实现这些愿景了。有了计划,才能使学习有系统、有条理、有步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团队计划,既是前行的目标,又是日常学习的规范,既是指向性的,又是可操作性的,还要带有预测和前瞻的性质。一个系统周密而有弹性的团队学习计划是保证实现愿景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团队中,选出一名队长,负责整个团队活动的统筹安排,并给每个团队制订一个活动计划表。活动计划表包括项目名称、成员分工、活动过程、经验总结及设计图纸等。在项目活动中,由队长负责组织队员进行讨论,决定建筑物,并确定项目名称,进行任务分工,制订活动计划。

二、团队学习的活动过程

从收集资料、论证方案到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如何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呢?

首先,我们需要更具体地定位团队的愿景并将其分解。作为团队的发展方向和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愿景可以不那么具体、清晰,但作为计划实施要达到的结果,愿景就必须明确、易懂。所以,应由整个团队的成员讨论决定建筑模型项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在整个团队中,每个队员分别收集设计建筑模型的相关资料,在团队中进行分析讨论,将有用的资料进行再加工,形成自己团队活动中的知识共享。然后,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逐个落在实处,以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在整个活动计划中,要确定项目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法,论证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连接方式,让每个队员自己分工。再次,认真分析每一位队员的特点和兴趣是计划得到落实的又一前提条件。只有充分激发每一位队员的参与热情并发挥他们的特长,才能更好地实施计划。最后,由队长制订一份详细的进度安排表,将每个阶段的各项工作安排都列出来,并明确时间要求。所有团队学习的任务得到落实后,让学生开始设计与制作。实践证明:学生在团队学习中的学习效率最高。

三、团队学习成果汇报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景观都市主义是当前西方最热门的城市设计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景观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倡导的“以景观作为核心介入手段”多学科合作的思想来解决复杂的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然而,我国当前的风景园林教育仍以单一的“人居环境空间、场所”设计主,面对综合复杂的诸多城市问题,当前的教育思想缺乏多视角、多学科、多技术协同的合作研究,已较难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笔者提出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育改革,鼓励风景园林专业跨界融合,重新定位当代风景园林教育,通过多学科融合、多种技术手段协作来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

1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简介

1997年,美国城市学者瓦尔德海姆提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的概念,并指出“景观将取代了建筑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景观突破学科的界限,不仅成为洞悉当代城市的透镜,也成为重新建造当代城市的媒介”。这标志着一种以景观作为主要介入手段,并结合多学科理论交叉的城市设计思潮的诞生。景观都市主义强调多学科融合,考虑将人文、生态、社会、经济等因素融入规划实践,并充分运用新的图形分析、图像模型生成技术,形成崭新的城市设计理论。

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提出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四个主题:生态与城市过程、水平表面的分阶、操作或工作方法、想象力 。景观都市主义观点主要包括“系统、跨界、动态、基础设施、数据”等方面。

系统观念认为,应该将“自然、生态、人文、社会、经济”等因素纳入都市景观设计与再造的过程,力求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图形图像处理和操作模型的建立,来描述复杂的现代都市空间环境。景观都市主义倡导跨界融合发展,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应该和城市规划、建筑学、市政工程、生态学、社会学等交叉合作,形成良好的学科协作平台。城市景观是一个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景观的创造应该打破对传统视觉领域构图美学的教条,创造出不确定的,流动变化的空间形态。景观都市主义还认为,城市景观化、绿色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设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可以有效整合传统基础设施和城市户外空间人公共活动,提升城市活力。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化图像处理、分析,是景观都市主义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它开启了数字化的崭新的景观生成过程。

2当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

2.1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回顾

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51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作组建的造园组。后来由于国家院系调整,北京林业大学于1956年成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是我国早期园林教育的开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北林大的园林专业一度停办,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园林专业的发展走上快车道,并取得较大成绩。

据2014年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统计,我国现有220所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每年招收各种层次的学生50000人。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分布在“建筑、农林、环境艺术”三大学科背景的高等院校,各个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2.2我国风景园林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尚待完善,所以各类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在建筑类院校中,风景园林教育强调依托“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理论,以人居环境的“空间规划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农林类院校则强调以“植物学、生态学、传统造园学”来指导教学。

这就造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定义、内涵、外延存在争议。

(2)专业教育总体质量不高。由于各个学校办学实力差异,专业教育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所以导致很多院校的教育水平层次不齐,效果不理想。

(3)专业教育理论及思想发展缓慢。由于学科理论研究不足,在风景园林教育实践中,许多院校教学缺乏 “多学科协作、应用新的技术手段”等教育理念,致使专业教育缺乏思想及理论的革新。

(4)课程内容较单一,缺乏创新性研究。当前围绕“建筑、规划、绿地、生态、人文历史”等因素,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多以单门课程教学展开,缺乏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综合性的课程设置。

(5)理论与实践教学不紧密。由于不同院校师资、场所硬件条件的制约,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育,多以校内课程设计方式展开,缺乏校外实践以及围绕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城市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型教学。

3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改革

3.1教育理念的革新

针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借鉴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观点,将城市的设计纳入以景观主导下的多学科协同合作,创新城市空间分析方法、大胆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树立基于“自然、生态、人文、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空间规划教学理念。

未来的风景园林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而相关教育就更要转变仅仅在城市绿地类型的空间界域思考问题的思维,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向城市区域尺度、城市生态系统层次,从系统观综合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首先要突破单一绿地空间界域和传统园林设计的视野限制,力图将人居环境学科与生态、人文、自然、市政工程技术等紧密结合,从学科的交叉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3.2教学内容的调整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要突破单一传统的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在进一步加强建筑学、城市规划课程教育的前提下,大胆引入“城市水文、城市生态学、市政设计、人文地理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GIS技术、参数化设计”等相关课程。专业教育应适当借鉴医学教育方式,以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为主体,保证学生能有较多时间在校学习多门交叉学科的理论,真正做到跨界融合,夯实和延伸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树立利用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3.3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风景园林教育以“基础课―专业课”为最基本组织模式展开,综合类的课程设计安排较少。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容易形成以单一某门课知识为主体的的思维,缺乏多种课程融合、多学科、多角度思考探索的精神。

要打破现状过于分割的课程培养体系,建立以综合设计studio模式为主导的设计教育方法,保证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专门综合设计studio课程。这些课程的训练主题应紧密围绕复杂的城市问题,如“旧工业遗址再生、景观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设计、城市空间活力营造”等,从而逐渐让学生认识景观都市主义设计的价值所在。在教学中革新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我研修的学习习惯。

3.4教学质量评价

良好的教学质量体系需要科学而缜密的教学大纲设计,为突出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思想,要增加风景园林专业涉及城市气候、土壤、水文、地理、生态、人文学科、市政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如:鼓励跨学科专家及社区公众组成评审团,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成果评价。对于学生设计成果,要坚持开放性评价原则,在坚持科学与艺术原则基础上鼓励方案多解的思路与方法,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多种思维。

4结语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关注复杂背景下城市问题,力求通过打破单一传统园林设计界域,建立以景观设计作为主要介入手段,跨界整合相关学科,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学科参与的城市设计理论。其核心是强调景观作为核心媒介重新定义城市的秩序,力求真正整合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解决人类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

所以,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应该树立新型的以“风景园林学科主导并多学科协作”的教学理念,同时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满足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东云.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谱系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129):133.

[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树人成境――清华大学风景园林教育成果集

篇(4)

关键词 :国际象棋;游戏;西欧封建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24-02

在历史教学中,面对抽象的概念或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复杂教学内容,不妨借助模拟游戏的方法转化为中学生较为熟悉或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模拟游戏,将教学内容与模拟游戏融合,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且符合新课改贴近学生生活的理念。

认识西欧封建社会是初中历史《中古欧洲社会》(人教版)一课的核心内容,笔者依据国际象棋与西欧封建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设计了一种通过国际象棋游戏认识欧洲封建社会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九年级历史课堂上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对西欧封建社会特点的认识。

一、国际象棋棋子和西欧封建社会各阶层的对应关系

国际象棋又称欧洲象棋或西洋棋,是一种二人对弈的战略棋盘游戏。国际象棋中黑白棋子各16个,每一方的棋子包括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八个“兵”。国际象棋源于古代印度,大约在10世纪以后,经中亚和阿拉伯传到欧洲,先传到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国。11世纪末叶,遍及欧洲各国。在欧洲流传时期,欧洲人对国际象棋进行了多次改革,并最终定型。世界上的大多数棋类游戏都对应着相应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国际象棋也不例外,国际象棋反映的是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和社会,国际象棋的棋子也和西欧封建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下面加以简单介绍:

王(国王):国际象棋里的王,对应于中世纪欧洲的各国国王,是国际象棋中最重要的一个棋子。王被吃掉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灭亡。

后(王后):是站在王旁边的棋子,是国际象棋中威力最大的棋子。其实,国际象棋中的“后”,并不是代表王后本人,而是王后身后的另一个盟国。由于欧洲皇室之间有政治联姻习惯,因此,后这个棋子代表的是第三国军队,所以威力巨大。

车(城堡):国际象棋里的车,是从古代的城堡演变过来的。在中世纪,尤其是在15世纪之前,城堡是抵挡敌人侵略的最好方式,为了维护自己领地的统治,欧洲的大封建主们都拼命修筑城堡,车对应中世纪的大封建主。

象(主教):国际象棋中的象就是主教的意思。在棋盘上,主教的战斗力完全不亚于能征惯战的骑士。如果说骑士和城堡是王权的象征,那么主教就代表了一种同样强大的力量,那就是至高无上的教权。

马(骑士):国际象棋中的马代表着骑士阶层,他们有着强大的作战能力。在中世纪,骑士是贵族的最底层,通常只拥有一小块封地。

兵(兵卒):欧洲中世纪的兵往往来自于社会的下层阶级,这些人平时作为农民、手工业者、农奴等劳动阶层,战时则作为士兵。

二、借用国际象棋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的教学流程

借用国际象棋分析西欧封建社会,并不需要师生精通国际象棋,而仅仅需要了解国际象棋中棋子的位置和走法规则,通过不同棋子的位置摆放和走法,认识西欧封建制度。下面介绍这种游戏教学法的基本操作过程。

1.通过不同棋子的走法,认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游戏活动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会不会玩国际象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伴着国际象棋穿越到中世纪,去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然后,让学生描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的图案。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在讲台上摆出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文明都有自己的国王与王后,同学们看看国际象棋中的国王、王后,与哪儿的国王和王后有关呢?非洲、亚洲、美洲,还是欧洲?”很显然,学生们都会指向欧洲。

然后,教师向学生们讲解国际象棋的历史,指出虽然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但是,却是在欧洲中世纪定型并流行开来的,欧洲中世纪各阶层都将下国际象棋作为荣誉的象征。通过给学生播放十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简单地让学生了解国际象棋棋子基本走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不同棋子有不同的走法,不同的走法有不同的威力。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可以按两人一组发下国际象棋,在播放视频的同时,让学生边看视频边进行实际操作。进而学生会了解国际象棋的基本规则,比如,兵这个棋子只能向前直走,每次只能走一格;而后这个棋子,则横着走、直着走、斜着走都可以,并且步数也不受限制。

看完视频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国际象棋的游戏规则是否特别青睐某个棋子呢?哪些棋子更有威力?”学生们在操作、思考和讨论之后,很容易就会明白国际象棋赋予了不同的棋子以不同的威力,同样,学生们也可以得出这个棋子最有威力,而车比马更有战斗力,兵的威力则最小。在这个时候,教师顺理成章地指出棋子的威力不同是因为它们对应的欧洲中世纪的阶层、地位不同。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8、29页及《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来认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教师指出,经过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也把土地当作采邑分封出去,而逐层分封的结果,则形成了以国王为首,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次之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最低层则是人数众多,肩负着沉重劳役的农民和农奴阶层。体现在国际象棋上,王和后代表着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封建主——国王,象代表着教会,车代表着大封建主,马代表着骑士阶层,兵代表着农民和农奴,兵是国际象棋中人数最多的子,并且站在最前方,用自己的身体保卫着王国。

之后,经过讨论和总结,可以得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体现在国际象棋上就表现为,国际象棋的对局目的就是捕获对方的王而保护自己的王,王处在自己一方棋子的最中间,为了保护王,其它棋子都可以牺牲。

2.通过国际象棋,认识教会的地位和影响。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认识“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在教学这个问题时,也可以借用国际象棋。

教师在向学生们介绍了基督教的诞生以及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等问题之后,让学生观察国际象棋中“象”这个棋子的摆放位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在欧洲中世纪,教士有着极高的位置,“象”这个棋子摆放在了“王”和“后”这两个棋子的身边。同样,他们也有着强大的威力,并与其它棋子一起构成了强大的攻击能力。

然后,让学生们阅读课文中“丕平献土”的小故事,并讨论“在欧洲中世纪,为什么教会与王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讨论中,有学生就得出“正如在国际象棋中一样,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保护”的结论,这都体现了国际象棋对学生思考的影响。接着,教师结合国际象棋中“象”的位置和与其它棋子之间相互支持、保护的特点,总结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改写国际象棋游戏规则,思考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对欧洲中世纪社会秩序的影响

在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进行进一步地深化和升华,借助国际象棋游戏,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评价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对欧洲中世纪社会秩序的影响。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修改国际象棋中棋子的走法,以便让每个棋子的权力都平等,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经过试验操作、思考和讨论之后,很快就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每个棋子的权力都是绝对平等的,人们肯定无法真正地参与游戏。同时也表明了,正是棋子之间走法的不同才给游戏带来了必要的秩序。

然后,提出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为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秩序吗?”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28页教材导入框的小故事。学生们在阅读和讨论之后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一些学生会认为,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社会非常混乱,老百姓几乎目不识丁,甚至许多官吏都是文盲,如果不是那么严苛、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欧洲社会可能会发生更混乱的状况;也有学生认为,这样的等级制度是违反了人的基本尊严的。虽然答案千差万别,但是这样一个思考和讨论的过程恰好就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关键目的所在。历史教学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利用各种材料和信息去做出审慎地判断、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己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发展,这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四、运用国际象棋教学的启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关于国际象棋的演示和讨论占用了不少的时间,但是可以看出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们都非常有兴趣,也都进行了持续、热烈的讨论。学生们都表示,从国际象棋中学习历史的体验让他们对历史更感兴趣,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思考。在课堂讨论中,笔者问学生“在西欧封建社会,为什么教会与王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女学生回答道:“很简单,他们可以相互支持对方,以便保持自己的权力。正如在国际象棋中一样,他们可以相互保护对方。”很明显,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西欧封建社会王权与教权复杂关系的理解,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象棋。

模拟游戏的教学方法使得《欧洲中古社会》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借用国际象棋让学生在体验乐趣、挑战智力的同时,也更为深刻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这也给了笔者一个重要启示:历史教学应该在坚持发展学生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尽量为他们创造充分参与和互动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并创造贴切、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开展较高思维水平的讨论和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06-02

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尽可能安全使用药物,帮助患者理解药物的用途、用法。药理学是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开展药学服务的基础与核心,对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药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主要在医院药房、社会药房、医药企业从事药学服务、药品调配销售等工作,故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实例、实训内容、主要课堂活动应紧紧围绕学生未来岗位应具有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也叫现代教学设计或教学系统设计,它首先是一种研究过程,旨在为教学提供出可操作的程序和技术,以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策略与媒体的运用、教学的评价等构成元素[1]。现以药理学课程中平喘药(即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为例,展示以药学服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药学专业药理学单元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以药学服务为宗旨,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课程特点,精炼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强化药物商品名、相互作用、用药注意事项、禁忌证、特殊人群用药等内容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药学服务素质。

1.1 知识目标

掌握临床常用平喘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

1.2 能力目标

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指导用药、问病荐药、健康教育等基本药学服务能力。

1.3 素质目标

具有细心严谨、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和关注健康、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2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采用定义引入、概念引入、抽象引入、知识引入、逻辑引入的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教学单元采用案例引入、问题引入、情境引入、任务引入等教学方法,从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的问题或事件入手,以知识实际应用的实例为线索进行课程讲解。

3 教学资源

药理学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动画、图片、课件等)、案例教学资源、试题资源、合理用药资源等[3]。根据药学服务岗位能力需求,在平喘药这一单元,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药学专业特点设置基本框架和内容,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内含教学内容纲要、视频资料、图片、临床或生活案例、常用处方、执业药师考试相关试题;准备药品说明书、药品实物、给药装置等,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仿真教学资源来训练药学服务技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 教学程序

4.1 案例展示,问题导入

要求案例或问题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典型性的特点,如选用的案例可为因支气管哮喘发作导致英年早逝的公众人物案例,引出疾病―― 支气管哮喘,为后续药物治疗做铺垫。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更易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雾霾天气,为什么支气管哮喘患者要谨慎外出游玩?配合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支气管哮喘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患病率如何、哮喘的症状、近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如何变化、为什么患哮喘病的人越来越多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后续治疗药物。而对雾霾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重视保护环境,并了解在雾霾天气中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应采取的方法。

4.2 联系临床,引入药物

讲解平喘药分类,需参考所选用的药理书和临床呼吸内科支气管哮喘常用药物类型。适当增加支气管哮喘诊治等临床知识和合理用药的指导内容,使教学内容既符合药理学理论教学的要求,又能够对学生实习和药学服务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4.3 情境教学,模拟演练

4.3.1 药物吸入方法的示范

4.1环节展示的视频中已有关于给药吸入装置―― 雾化器使用方法的介绍,此处不再重复。教师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给药装置―― “准纳器”,并进行示范操作: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准纳器吸入平喘药。教师提出问题:“你会教儿童吸平喘药吗?”,学生可在课后进行实物或模拟演练。

4.3.2 药品说明书的介绍

当今药学科学发展迅速,新药研制周期缩短,药物的商品名称更是种类繁多,而药理学教材总是跟不上临床用药的发展[4]。为了解决药理学知识滞后于临床的现状,教师需了解临床新药应用动态,不断扩充和更新药理学知识。药品说明书是载明药品重要信息的法定文件,是选用药品的法定指南,它既是医生开具处方进行药物治疗的依据,也是患者服用时的一个重要参考[5]。教师可发给学生临床新平喘药药品说明书,学生提炼总结药物特点,进行新药内容介绍,如药品的品名、成分、适应证、功能主治、不良反应、用法、禁忌证、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重要信息,丰富、更新教学内容。

4.4 联系临床,深化拓展

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哮喘发作时简单自我急救处理方法,深化学生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学生关爱、珍惜生命、救死扶伤的道德观,将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展示关于哮喘的健康宣教图片,拓展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学生也可在课后通过网络查询完成此环节内容。

4.5 总结与提炼

通过课堂小结再现平喘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强化能力目标。教师留作业,学生课下完成。

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使用前者,这是一种过程评价,旨在及时诊断和调整师生双方的教和学,以完成教学目标;后者主要适用于一个教学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教学活动完结以后[1]。形成性评价我们经常采用如下方式。

(1)精选执业药师考试中相关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平喘药教学内容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设置适度的药学服务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用药指导

学生A扮演药店的药师,知道治疗哮喘的药物名称及服药注意事项,根据医生的处方发药;学生B扮演哮喘病人,能表演或描述哮喘症状。学生B(患者)询问学生A(药师)平喘药相关注意事项,学生A(药师)进行用药指导,包括用法用量、用药后可能经历的不良反应以及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6]。学生也可在课后完成此环节内容,在下一单元上课前,由教师随机选择学生进行角色演练,了解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教师提供治疗哮喘的合理处方和问题处方,处方中涵盖教学中所讲的重点药物,如能治疗轻、中、重度哮喘及哮喘缓解期所用的药物。学生分组讨论处方,分析处方中药物的选用是否合理,给药的注意事项等,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通过此过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根据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完成度以及课后任务的完成度来进行过程考核,并与全部课程结束后的结果考核结合形成综合性考核,最终对教学进行评价。

6 结语

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现代教学设计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征[7]。以药学服务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的单元教学改革,教学设计的模式可总结为:上课―(案例引出)情境―问题―任务―示范―解决―知识归纳―功能扩充―新任务―示范(讨论、独立)解决(能力的反复训练)―课程和知识(应用、技巧)总结―作业―下课[2],此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药学服务能力,提高学生药学服务岗位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拉近与药学职业岗位的距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未来我们将继续探讨教学设计,将心理学、社会学知识融入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中去,提高学生药学技术服务层次,为社会输送药学服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泽龙.教学设计和传统教案的不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87-89.

[2] 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田杰,李晓天,郝强.对药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15):17-18.

[4] 郭紫芬,张海涛,黄红林.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0):921-922.

篇(6)

参与培训的对象是同一单位中不同部门、不同专业工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缺少实训教学培训实践。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培训载体,成为了本次教学设计的难点和关键点。

初次载体选择,我们选用了“电缆架设案例”,意图以电力行业最普通、最熟悉工种实训教学培训来指导学员。经课题组演示测试和讨论认为:该案例专业性强,不能在培训中演示与实施,且管理类、技术类等人员难以接受。第二次载体选择,我们选用了“驾驶员培训案例”与“厨师培训案例”。这两个案例的选择具有普适性,能在学员中形成共有话题,培训氛围很快能形成,学员能在讨论中建立实训教学流程、提出各环节注意事项。实践结果表明,培训有效果,能形成共鸣。但是,培训局现于空谈,没有形成实践,学员也不能真实体会到自已面临实践的问题。另外,该案例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培训,缺少团体配合。

针对初选载体的讨论与实践,我们选用“七巧板拼图”游戏作为教学载体。该游戏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学员;占用时间少、难度小、可拓展性强,具有创新性,能结合到生活与生产中;材料消耗经费少,容易准备,占用场地小,便于在课堂上开展;教学过程中有学员动手、教学演示、成果展示;可个人完成,也可团体合作,并能进行作品分享。

基于行动导向的任务设计

本次培训任务设计是以三次剪纸游戏为载体,以行动导向为指导,以学员体验实训教学过程为目的,通过讨论与总结分析实训中的现象为手段,从而提高学员培训教学能力。任务实施流程充分体现实训教学各环节,任务中有意设置障碍。任务难度由简单到复杂,任务工艺要求由模糊到具体,任务思维由混乱到规范到创新,任务实施流程由不完善到合理,任务组织由个体操作到团体协作。有安全事项、操作步骤、工艺和质量标准,有操作示范和总结点评。基于行动导向的任务设计详细见表1。

基本行动导向的培训实施

培训实施中结合培训目标,以七巧板拼图剪纸游戏为载体,不断提升任务难度,进行行动导向设计,从学员体验中发现实训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找出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分析和总结中提炼出实训教学流程,实训教学组织、指导、演示方法与技巧等,从而提升学员实训教学能力。

第一步,聘用观察员。从学员中挑选2名观察员,通过观察员对任务实施过程的观察与发现,找出实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现象,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学员的自我发现,更能体现实训教学组织与指导的关键点,具有说服力。

第二步,实施任务,进行实训教学指导。指导过程中提示安全事项及注意事项,收集学员意见,指出操作不规范的地方,提示实训教学中的一些必然现象。

第三步,单个任务实施后的总结分析。每完成一个任务,首先由观察员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并对形成原因和改进措施进行分析;然后由学员补充分析;最后由教师点评分析。

第四步,实训教学总结。小组分别对3次实训任务教学设计的优劣、实训教学中的指导方法、实训教学组织等进行讨论,形成实训教学流程,并进行课堂分享。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分析。

培训实施中的现象与启示

通过多次培训教学实施,我们对培训过程中的现象不断进行观察和分析,将现象展示给学员,总结并启发学员分析实训教学中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而达到培训目标。现将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与实训教学启示见表2。

培训实践中设计了3个不同任务,每个任务的培训目标不同,培训组织形式也不相同。任务一培训目标不明确,学员不能获得预期能力培养。任务二培训目标单一,只解决了具体能力培养。任务三培训目标多样化,以团体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在完成个体能力发挥的同时,也培养了团体协作精神。任务二和任务三的组合,或更多形式的组合,可以适应于不同能力培养目标。实践证明,当培训任务一定时,我们应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以及培训条件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培训组织形式。

培训流程要清晰

从3个任务实施过程看,一个清晰的培训流程可确保培训顺利实行。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培训流程是:阐明培训目标、明确培训任务、讲解分析理论、作好操作演示、说清安全注意事项、发放工器具材料、作好实训指导、回收作品、回收工器具材料、进行分析点评、清理作业现场。以上是课程开始后的过程,可视具体情形进行调整,如当任务复杂时,可进行边演示边操作,然后反复练习,这时就需要提前发放工器具材料,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在课程开始前,我们还有隐性工作:明确培训目标、分析培训对象、确定培训任务、设计培训方案、落实场地设备、准备工器具材料、测试培训任务、制作质量评分标准等。往往在我们培训实践中会有意无意的忽略其中某些环节,这样可以省心省力,但却会导致培训效果下降,培训目标达不到。

培训指导要筹划

通过本次培训实践,我们有意在任务中设计缺陷,并在指导时明确指出学员存在的错误,以示范方式让学员明确指导方式和收效。首先,培训指导要有依据和规划,即根据培训目标及评价标准,确定培训指导的重点和关注的细节。第二培训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安全事项,安全事项在任务开始前应交待清楚,任务过程中要时刻留心和不断提醒,任务结束后要总结反思,同时还应有必要的安全预案。第三,培训指导时除依据评价标准,发现不良现象及时改正外,还应发现表现优秀现象并予以及时示范。

篇(7)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2015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中药学专业质量国家标准》的规定,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毕业生[1]。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针对中药学专业开设的《中药炮制学》课程目标是着眼中药学专业,培养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掌握传统中药炮制理论和炮制技术,掌握炮制原理,构建中药制药、新药研发思路。《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必修课、学位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更好的了解中药、掌握中药,便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好的进行中药生产、加工与研发。

2进行有效学情分析

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3]。掌握学生的背景专业知识,知识构架与专业培养目标,除此之外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心态、学习模式与就业意向,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内容的调整[4]。

2.1了解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药传统技艺兴趣浓厚,然而对常见炮制方法掌握不够,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中药炮制经验,尤其是对成品性状把握不够。课程组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侧重中药炮制技艺中影响成品性状的注意事项,中药炮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点以及在炮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通过实验课教学,老师示教,学生实操,使学生掌握药物的炮制方法。此外,学生对炮制原理的掌握,尤其是对传统中药炮制原理掌握、理解不够。教师在讲解时应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相关中医学科的背景知识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2.2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中药炮制》课程针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与改革实践已开展,同时中药炮制学也进一步细分化为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化学等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造教学队伍和教师知识的“升级版”。作为青年教师,更应当加强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与《中药炮制学》联系紧密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等内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当将上述知识内容有机的融合到课程设计当中,将会起到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5]。

2.3做好教材选用工作

目前就中药炮制学学科来讲,常用教材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等。本课程组在教材选用方面,选用最新版本国家统编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由龚千锋教授主编,并且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同时,课程组老师拥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药炮制学》规划教材、中国科技出版社的《中药炮制学》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药炮制学》教材,进行集中备课时认真研读,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和特点,融合到授课内容中。

3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围绕“三个目标”和“三个层次”进行合理设置。

3.1设置“三个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其在设置时除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以外,还应体现重点和难点。以“蒸制何首乌”教学单元为例,将知识目标设定为:掌握何首乌的蒸制方法,何首乌蒸制前后药性的改变,制首乌“乌须发、益精血”的科学内涵,熟悉何首乌炮制历史沿革,了解熟地的现代产业化炮制方法。能力目标设定为:通过对何首乌蒸制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何首乌的炮制方法及生熟何首乌的临床功效,能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合理使用炮制品。同时,学生还应了解何首乌炮制现代研究概况,具备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情感目标设定为:①通过对何首乌蒸制的学习,培养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兴趣,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用以指导临床开具处方及鉴别中药饮片,熟悉中药炮制研究的基本思路。②通过讲解何首乌的蒸制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项、炮制原理、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研究基本思路,使学生认识到中药饮片“生熟异治”的重要性,炮制对临床疗效的重要性和炮制对用药安全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对中药炮制学的学习兴趣和深层次思考,激发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学习热情,巩固其专业思想,培养中医药思维。

3.2着眼“三个层次”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同行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过程应着眼“点、线、面”三个层次展开[6]。3.2.1点设计用图片导入、课堂提问、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示讲授“蒸制何首乌”的教学内容。开篇展示学生两张何首乌图片,以问题“能乌须发的何首乌是哪种?”为导入点,展开课堂教学。从何首乌的炮制历史沿革,到何首乌的蒸制方法(包括炮制辅料、操作注意事项、现代工艺参数);讲授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功效、适应症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主体内容讲解过程中,可穿插适当案例和中医药理论,强化中医药思维,指导学生掌握何首乌蒸制的方法、炮制原理和药效作用。此外,结合课下自主学习任务的拓展,延伸课堂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文献整合、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上述点设计,可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可以讲述何首乌蒸制的整体知识框架,能够运用思维模式图来理解、记忆何首乌炮制的知识脉络;②学生能够掌握何首乌的炮制方法、炮制辅料、炮制注意事项、炮制原理、现代研究等,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意见,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2.2线设计①将“蒸制”章节项下的其他药物的蒸制方法与本教学单元“蒸制何首乌”的炮制方法进行横向比较,使本章节内各教学单元不同药物的蒸制方法形成“线”,如地黄的蒸制、黄芩的蒸制、黄精的蒸制等药物炮制中都运用到“蒸制”这一常用的炮制方法,在学习各个药物的炮制方法时,要注意到各个药物炮制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区别点和联系点,各教学知识点相互关联,形成课程内的“知识线”。②在讲授“何首乌蒸制”这一教学单元时,要用到学生前期学到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内容,还要用到后期中药药理学学科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内容讲授过程中,应将上述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形成各课程之间的“课程线”。③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何首乌的炮制”对实验动物的“补肝肾、益精血”的影响实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科研思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通过上述线设计,可达到如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归纳比较不同药物的蒸制方法、炮制辅料和炮制原理,并且能记忆重点教学内容。②学生能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炮制原理,训练科研思维。3.2.3面设计将本教学单元所讲授的“炮制改性”这一中药炮制原理与药物化学中药物的结构修饰改变药物功效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中药炮制的优势,培养中医药思维,鉴定中医药信念。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炮制虽繁不能减人工”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面设计,训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引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深层次思考。

4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篇(8)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 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 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3.4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 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 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 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4.4 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4.5 注意事项

五、总结

参考文献

5.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实现、实验与计算、论文书写等)及其可行性分析

6.参考文献

[1]林俏霞.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中的儿歌创作训练[J]. 教育教学论坛,2014,01:249-250.

[2]杨宝风. 儿歌创作新探[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2:78-79.

[3]郑黎丽. 基于儿歌特质进行儿歌创作[J]. 语文建设,2012,22:26-28.

[4]周思缔. 谱写孩子心中的歌——与师范专业的学生谈儿歌创作[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8:17-21.

[5]陈小芳. 儿歌:洒向童心的种子[J]. 思想理论教育,2005,10:62-63.

[6]王巍. 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69

近年来,高中新课标的改革中,国家更加强调体育课程的重要教学地位。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保障,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前提。体育课程的最直接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因此,体育课程也理应放置在更高的教学层面上来,引起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充分重视。由于体育教学一般都在户外进行,因此,影响体育课程开展的基本客观要素有很多,比如说体育器械、活动场地、天气状况、可操作性等等。此外,体育教学的进行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注意规避教学障碍,发挥教学优势。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们总结了很多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事项。本篇文章从总结的事项中挑选出比较具有普遍适用性和代表性的四点分别加以阐述和探究。

一、时刻将学生安全问题放在教学第一位

对于学生来说,身体是学习的本钱。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身体力行,学生在户外的锻炼中,也大大增加了出现各种安全隐患的风险。高中体育教师针对这一教学现实,首先就应该时刻将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安全问题无小事,一旦高中体育教师在安全问题上掉以轻心,出现安全事故之后,将会追悔莫及。高中时期的学生,在进行课堂活动时,对自身的保护意识和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需要教师的时刻观察和注意,防患于未然。体育课上,学生多进行各种的体育活动,诸如跑步、打篮球、踢足球等等。这些活动中,学生都容易发生磕磕碰碰的情况,在学生出现受伤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及时地处理好当时的情况,根据事态的严重程度,采取适当地救助方式。但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要保护好班上的每一名学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更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因此,我们认为,教师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急救常识,让学生自己主动关注安全问题也是非常必需的。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准备好诸如创口贴、碘酒等一些必备的药物。总而言之,学生的安全事项无小事,教师要未雨绸缪,充分考虑一些必要的因素,保证学生在提升体育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安全、快乐地学习、生活和成长。

二、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

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时,一定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高中时期,十六七岁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一时期,一个人的身高、体重、肩宽等的发展都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的。高中体育课堂上实施的内容,如果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的话,就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反之,则会阻碍学生的发展。举个例子来讲,长跑是我们在课堂上普遍设置的一个学生集体锻炼环节。然而,夏季是不适合高强度的运动的,运动得过量的话,容易发生中暑的现象,只会适得其反,学生甚至可能出现脱水的现象,不符合学生的成长发育规律。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只有切实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适当开展课堂活动,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学生的精神状态。新课改的精神要领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教师体谅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合理地进行教学,正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总之,高中体育教师在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成长发育规律。

三、教学设计要注意可操作性

体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就是课堂安排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模式才能够发挥最大的课堂效果,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身心素质。有的教学设计构想是非常好的,但是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贯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比如说,有的活动在设计时,要求根据男女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将男女生分开进行教学。但是有的班级人数上,男生有50人,女生只有20人,分开教学只能造成教学资源的磨损和教学时间的浪费,可操作性是不强的。再举一个例子,有的教师为了增强课堂模式的多样化,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提倡开展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体育技能方面毕竟是有限的,在互相学习的时候,太极拳的练习上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升。这样的课堂设计也不便于充分利用宝贵的体育课堂时间,操作性也不强。总之,可操作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精心设计、勤于反思,争取计划和开展多样化的可操作性强的体育课堂活动。

篇(10)

一、旧有实验教学方式分析

高中新生往往很不适应物理课程,区别之一是高中的物理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对于高中第一堂物理实验课往往很期待。

司南版物理课程的第一堂实验课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或者因为课时安排不充分,又或者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不放心。以前这节课都是这样上的:教师先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功能结构,紧接着阐述课程目标,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介绍数据处理方法,然后做示范。再三强调之后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的课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思维空间:学生很快的被灌输了原理、误差分析、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迅速的记忆下来并付诸实践,要求尽可能多的准确再现教师的实验要求。避免了失误,就没有问题,更没有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经历。本来应该很有趣的实验课变得简单、僵化而无聊。这种呆板的实验教学模式伤害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这样的实验课上完,学生对物理也彻底死心了。

根据建构主义,我们可以尝试打破这种模式。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设法让学生做真正的实验,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操作,在实践中学会操作、思考。

二、以《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第一课时为例,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实验教学方式

本节课之前推导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后是自由落体。这节实验课在中间可以起到巩固和深化已学规律的作用,还能够未下节课做铺垫。同时,在这节课中必须让学生了解高中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可以尝试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观察打点计时器的结构,推导其原理,设计实验场景和实验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方案如下:

(一)、学生利用趣味习题探索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类型,并在教师引导下探究打点计时器的原理。

〔具体过程〕

教师展示以下题目:一辆农用“小四轮”漏油,假如每隔l s漏下一滴,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你能否根据漏在路面上的油滴分布,分析“小四轮”的运动情况?

教师对题目进行拓展:大家根据这道题目思考,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类型?

学生根据题目,大概了解了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但仍很困惑于怎样在实验中实现。在实际教学中,他们甚至提出多人合作,一人计时,其他人遵照指令做标志。

教师直接演示如下实验:给斜面小车轨道装上打点计时器,释放小车打出纸带。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探究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原理。

学生经过之前的思考,很快便理解了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并惊叹于仪器设计的巧妙。

〔设计意图〕

题目很好的启启发了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充分的思考能够让学生更快更深入的理解。对打点计时器巧妙结构的赞叹说明学生正在对物理产生兴趣。

(二)、学生创设符合实验要求的自由落体情景。

〔具体过程〕

教师让学生选定一个运动,并用打点计时器检验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会想到小车在轨道上的运动。如果时间充足,这个实验可以先做。但如果设备和时间有欠缺,出于为下节课做教学铺垫的要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判断一个物体下落是否匀变速运动,并要求学生创设场景。

教师对学生创设的场景逐一分析并引导全班学生思考:“怎么样得到一个合乎要求且利于测量验证的落体现象?”引出重锤和纸袋。

〔设计意图〕

这样的情景创设过程也比较有趣。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它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三)、学生设计实验步骤

〔具体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考虑实验中仪器的安全保护问题:“同学们,一个打点计时器三千元,实验使用的是交流电,大家在做之前是不是先研究一下在实验的时候怎么保证自己和仪器的安全?”让学生研究安全相关的注意事项。

教师不讲解实验步骤。即使知道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原理,学生依然犯愁于怎样将之用于做自由落体的现象测量上。学生基本上能够想到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与重锤相连。但设计的时候依然会错落百出:

1、纸带垂落到计时器两旁,致使摩擦很大。

2、把打点计时器握在手中。而不是固定在铁架台上。

3、打点计时器面朝上固定在铁架台上(摩擦非常大)。

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实验设计,教师分析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大概的步骤,但不做实验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基本步骤没问题,但他们又会出现一些操作误差:

1、纸带没有拿高,导致摩擦太大。

2、用单条纸带最后发现效果不好。

3、不懂得挑选数据好的纸带,不懂得获取良好的数据点。

……

教师应该多多观察,及时将学生犯的错误拿出来给全班学生分析,并适当讲解点评。在适当的时候和学生一起总结详细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为下个课时正式实验操作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在真实的试验探究中,学生一边犯错,一边解错,记忆更深刻,对运动规律的理解更透彻。

三、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中,始终以秉持“让学生尽可能的主动思考、自主实验”的教学设计理念,凡是学生可以思考的,教师都绝对不事先告知。和以前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缺少了教师的示范指挥,学生错误百出。但这恰恰是实验教学需要和鼓励的,只有发现了错误,并引导着学生分析问题,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将学生的思维彻底调动起来,并对理论教学进行反刍。课程充满惊喜与思考,学生上得开心且投入,第一节物理实验课可以扭转学生对抽象物理课程的畏难情绪,严谨的实验过程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由初中定性的物理学习进入高中严谨定量的抽象物理学习中。有效的实现了让学生积极学习,锻炼技能,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一、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开发思路

近年来提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最佳组合的教学模式。

笔者学校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辅以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四阶段教学法、讲解法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二、课程设计要素

1.工作任盏娜范

根据一体化教学改革中采用“任务驱动”的原则,一个模块有若干个任务课题组成,该课题必须具有一个具体的可独立操作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通过整体化的职业与教学工作分析获得,其过程通过以下两步。

一要考虑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进行专家访谈调研,选出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工作任务的框架,共同确定和描述具体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保证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工作内容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匹配性,选出典型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施流程,根据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化处理,使之能适应学校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要考虑学生技能鉴定的需要,寻找汽车维修工实训考核项目中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既促进职业能力发展,又满足考证需求。

2.工作页的设计要素

(1)工作页首页的设计。首页包含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时间分配、教学准备、教学环境分析等项目。

学情分析:分析学习对象的基础和学习态度的情况。

学习目标:通过该任务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的知识、技能及情感目标。

时间分配:教师提出任务实施的时间,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求学生合理组织分工、相互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

教学准备:教室的资料和实训场地各组的实训区域的准备。

(2)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工作页作为引导,帮助学生规范的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设计工作页的方式要呈现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的,工作任务要细化分解,注重任务实施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整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应包含以下几项。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仪容仪表情况、考勤、填写教学日志及发放工作页资料,强调安全文明操作等注意事项。

角色分配:教师充当车间负责人及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充当车间工作小组,各小组内具体分工,如安全员、5S员、质检员、操作组员等。让学生模拟企业班组分工,培养团队精神。

创建教学环境:对工作任务课堂化处理,将教学过程的引导问题接近企业工作实际,描述各组的划分工作区域和工作环境。

分配任务:将工作目标拆分成若干子任务,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目标与内容,并要求学生初步拟定实施的工作计划,细化的子任务可让学生更明确的分工。如该谁去做,该做什么工作、什么时候去做等。

收集信息:教师组织学生各自分工,自主查阅、收集和学习维修资料,完成工作页中的相关内容,组内各成员通过讨论、上网和查阅维修资料来完成,杜绝“埋头苦抄”的现象。

制订计划:要求各工作小组完成实施方案的设计,将计划绘制在海报上。

计划展示:组织各组代表在课堂上演示工作计划实施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由教师对各组的展示进行点评、讨论,总结出一个最佳的工作计划,让各组学习并按最佳的工作计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