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经济学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环境问题的根源,只有科学的揭示它的根源,才能探讨有效的解决途径。在这里,笔者主要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讨环境问题的原因。
(一)人类对经济利益的无限追求导致环境不能承受其重
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是紧密相关的。生产过程中获取的环境利益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包括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环境容纳转化污染物的能力,环境提供人类舒适的生活空间,环境作为自维持系统提高生存环境与生命支持系统,这些环境利益中的绝大部分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
1.资本逻辑是导致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
资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资本的本性是不断增殖的,资本逻辑在于利润。资本寻求在不断运动中增殖,为了增加利润,利用各种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向环境中大量的无休止的排放污染物。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来追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他们将“成本外在化”,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转嫁给不发达国家,甚至转嫁给后代,让社会与他人承担环境污染的负的外部性后果。资本生产首先考虑的是对人的剥削和对自然环境的全面掠夺,从不考虑社会的对立与环境的破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为了增殖,资本敢于采取任何手段,而环境责任与公共利益不在资本逻辑之中。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资本和环境是对立的,资本与他人的利益是不相容的。
2.消费异化是环境问题的重要推动力量
生产决定消费,而消费又是生产的动力。没有消费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就不需要人类生产,从这一意义上看,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生产的商品有限,人类消费一般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和基本的生理需要。随着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以商品匮乏为特征的社会转变为商品大量过剩的社会,如果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社会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投入的资本不能实现补偿,经济将会处于停滞状态,资本无法实现价值增殖。这种情况是资本所有者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各种时尚系统、广告系统、商品包装与设计等手段都被运用起来,以强烈刺激消费观感、吸引消费者注意,达到刺激消费扩大生产的目的。此时,消费者接受的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消费品,消费和需求背离起来。人们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人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了一种宗教仪式,并从中寻找精神满足与自我满足。这就是消费的异化,消费的异化促进了消费主义的生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用过即扔”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在西方国家盛行,他们消费者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源,享受世界上大部分环境利益。并且消费主义消费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所效仿,在西方已被普遍接受的“不消费就衰退”的神话也正侵蚀着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发展观念,发展中国家的富裕阶层依同样方式享受本国大部分的环境利益。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全球扩散,使其一方面成为实现资本增殖的手段,另一方面加速了全球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问题恶化。“生物学家认为濒危物种名单上超过1/3的脊椎动物主要是由于贸易而被捕杀的,富裕消费者的需要刺激了这种猎杀。”消费主义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强化了世界性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正是消费主义突破了人的需要的有限性而向无限扩张,从而造成大量的有害的无意义消费,其结果一方面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恶化,另一方面给他人带来环境上的与经济上的利益损失。
(二)环境殖民主义加重了发展中国家与全球的环境危机
环境殖民主义和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在旧殖民主义时期,殖民主义者通过军事镇压在经济上掠夺与控制被殖民国家,他们在殖民地国家发展单一的经济作物,开发矿产,对自然资源进行大量的掠夺而无视当地的资源保护与环境破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纪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想干呢。”这充分反映了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环境利益的残酷掠夺与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二战以后,原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了民族上的独立,这些国家虽然形式上摆脱了旧殖民主义统治,但实质上仍然受发达国家的控制与盘剥,并衍生出一种新的殖民主义———环境殖民主义。发达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出口高附加值的工业品进行资源掠夺;通过环境污染物的越境转移与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污染;通过环境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通过貌似“善举”的国际援助来剥夺发展中国家,并且援助是附有苛刻的经济政治条件的,少得可怜的援助难以改善欠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
(三)发达国家获取巨额环境利益的同时却拒绝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
如今,发达国家是全球资源最大的消耗者与环境的最大破坏者,却拒绝承担相应的责任。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9%,却拥有世界财富和收入的85%,消耗全球自然资源的约85%,制造的污染和废弃物占全球总量的75%。发达国家是地球上最大的污染者,尤其表现在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方面,因此,理应承担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但是,发达国家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拼命夸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此为由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进行各种阻挠。与此同时,他们又寻找借口来推脱自身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相应责任,拖延治理环境的进程。比如,2001年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主要理由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和增量都很大,但这些国家未列入承担减排责任的名单。现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是经济欠发达、科技水平落后、贫困、人口众多、生活环境状况差,这些国情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必须把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放在优先的地位。因此,如今要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履行同样的减排义务并不现实。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完全是为了本国的利益,以上述理由退出《京都议定书》毫无道理。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奥巴马政府虽然宣布了减排目标,但其减排的目标与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不对等,仍然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一个没有诚意的目标。至今,美国仍然是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的唯一的发达国家。
(四)发展中国家贫困加剧了环境危机
世界人口增长的大部分集中在南半球,而地球上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的国家曾经是较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如今,原殖民地国家虽然已经获得政治上的独立,但是他们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来的殖民地当局决定的———被证明要想改变非常困难”。埃里克.S.赖纳特指出:“财富一般都只在不存在农业或农业作用不那么重要的地带出现,”经济结构决定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贫穷的位置,并且,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主导下,财富总是流向富国,而贫困总是困扰穷国,“对殖民主义和贫困两者间关系缺乏了解,对我们理解贫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旧的殖民体系造就了发展中国家贫穷的经济结构,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与环境殖民主义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状态。巴里•康芒纳对此提出了严正的批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不但被富裕的发达国家剥夺了应该属于他们的财富,而且忍受着发达国家生产财富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所害,受全球气候变暖与臭氧层消耗所害、受北半球国家有毒出口物所害。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贫困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贫穷是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人口无法稳定原因,贫穷是造成这些国家挨饿的原因,贫穷还是他们在取得有利于生态的经济发展时遇到重重困难的原因。”在康芒纳眼里,贫困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是人口过多的根源,是环境问题的根源。贫困迫使人们滥用自然资源,为了解决食物、燃料、住房等生活问题,人们往往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衡。贫困也迫使发展中国家为了增长不惜进口发达国家有害废弃物、有毒产品,引进污染项目,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问题。贫困使发展国家缺乏资金,为了经济增长而顾不上环境保护。我们不能据此指责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是为了未来,很难想象一个为眼前衣食发愁的人会顾及到未来,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在面包与环境保护之间,首先选择的是面包。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是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工业化期间,大肆消耗全球的资源,污染全球的环境,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把工业生产中的额外的社会成本与生态成本转嫁给别的国家,发达国家将财富留在自己国家,而将污染留给了全世界。
三、思考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环境利益的攫取而忽视环境保护与他人利益的恶果。要解决环境问题,关键是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与责任问题。第一,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资源最大消耗者与环境最大破坏者的责任。发达国家从环境中获取了最大份额的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如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对环境破坏所致,根据利益与责任对等的原则,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全球环境责任的绝大部分。同时,由于其环境殖民主义行为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环境灾难应该予以补偿,发达国家应该给予发展中国家资金与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解决环境问题。第二,发展中国家也要根据本国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解决本国的人口、环境与贫困问题,并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上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同时,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南南合作,争取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尽早摆脱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经济殖民地与环境殖民地的地位,力争改变自己被剥夺的地位。第三,全球应该反思资本逻辑下的生产方式与消费主义消费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在资本逻辑下,资本将利润视为唯一目标而将环境责任置之不顾。这一行为给他国与他人带来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巨大损失。因此,资本逻辑引导下的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应该改变,在获得一定利润目标的情况下兼顾环境责任与社会责任,达到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双赢。消费主义消费方式导致资源大量消耗与浪费、环境容量严重超过阈值。如果按照消费主义消费方式消费下去,《增长的极限》的研究结果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如今人们的消费并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消费与实际需要相背离。正是不适当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的存在,造成资源浪费,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适度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
中图分类号:X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18)24-0057-01
1環境的现状
1.1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在地球上一直都存在,近几年的荒漠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荒漠化对人类的生存会造成直接的威胁。荒漠化会导致土地丢失,严重影响人类种植的基础。荒漠化现在正以每年5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大,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人类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地球,更谈不上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了。
1.2臭氧层遭到破坏。
臭氧层本身就只占平流层的十万分之一,尽管臭氧层的含量低,但是却在人类生活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臭氧层可以帮助人类吸收紫外线,减少人类紫外线的伤害。只是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也导致了臭氧层的伤害。一旦臭氧层被无休止的破坏下去,人类也将受到紫外线的袭击。因此导致人类的身体出现较多的问题。
1.3淡水资源危机。
全球水资源较丰富,但是淡水资源却不到水资源总量的百分之二。在这区区的百分之二中,我们人类还将大部分淡水都使用于工业、农业。人类的生活用水也严重缺乏,甚至很多地方的人们的生活都成了一大问题。
1.4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主要体现在全球的气温升高上。全球变暖既危害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威胁到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用品的供应。
1.5垃圾成灾。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垃圾生产速度愈发加快,可是垃圾处理的能力却远远无法赶超垃圾制造的步伐。我国的垃圾问题也非常严重,人们用肉眼也比较常见,垃圾到处堆积如山。这样不仅占用了可以使用的土地外,垃圾排放出来的有害气体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这一问题成为全球无法整治的环境问题。
1.6森林减少。
森林也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当代人类对树木进行过度地砍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损害。
2环境问题来源
2.1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根本来源是气候的无常变化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的行为而导致。
2.2臭氧层。
人类在当今社会,追求更高科技社会的同时,研发使用了空调冰箱等含有氟氯类化合物等的设备。因此臭氧层的破坏的随着人类对这些设备的使用也愈发严重。所以,也有科学家说过,人类永远无法想象臭氧层的破坏程度有多严重。2.3淡水资源。
地球本身就很少的淡水资源,可是在缺水的环境中,水却被人类无情的滥用和污染。加上我国淡水分布不均,有些地区极度缺水。可有些水资源较富余的地方,人们却将水的使用没有节制,有的人常常将水龙头开着,把生命之水无情的抛弃了。工业上,更有人选择把生产垃圾以及生产污水排放于河中,严重影响水的质量。
2.4全球变暖。
引发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导致特别多的二氧化碳的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大量的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也就会引发全球变暖的后果,同时也会造成降水量的改变,最终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2.5垃圾成灾。
垃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人类不节制的使用塑料制品等难以处理的垃圾。同时,人类为了追求高效和快节奏的生活,大多人喜欢使用一次性的用品。例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牙刷等等。同时人类也追求经济发展,工业上会残留大量且难以处理的工业垃圾。
3小结
3.1总结。
关键词 外部性 产权 帕累托最优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是靠传统的制造业,以出口为导向来拉动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被浪费,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尽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口号已经叫响多年,但是由于各地政府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以GDP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所以,口号还是口号,没能得到贯彻。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清醒的认识。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经说过:“以前我曾自豪的宣称中国是‘世界工厂’,但现实是,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与制度,产品出厂后,剩下的很可能是一个满地狼藉的垃圾场。”
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也指出:中国根本就不是制造大国,中国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欧洲等处在产业链高端的国家,中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结果却使得大部分的利润都流向了欧美。
一、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于环境资源的探讨有诸多的成果。张波(2005)从立法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可持续发展阶段,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环境资源法都受到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影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环境资源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武子(2010)则从产权制度的方向出发,认为产权制度在解决资源浪费、使用不合理以及自然资源的污染和破坏问题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金雪涛,荣朝和(2009)从环境资源的产权特征出发,认为由私人产权和共有产权有机构成的均衡性混合产权结构才是适合资源环境的产权运行机制。
二、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在庆祝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及农业活动中的不合理开发等,致使我国环境问题加剧。这不仅影响到目前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遭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已经成为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讲究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我们现在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个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比例的。有人说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且不说我们的收入分配不均,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等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环境破坏了,资源浪费了等关系经济发展的问题真的是能靠简单的经济发展就能弥补吗?如2009年的湖南浏阳的镉污染;2010年大连新港发生油管爆炸,上百平方公里海域的海面被污染事件;以及最近出现的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油田漏油事故。这些仅仅是靠经济的发展就能解决的吗?
因此,我们的经济发展思路或者方式必须要作出一定的改进。那么,我们在改进的同时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
(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注意运用市场调控的手段,消除负的外部性的影响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很多厂商过分的追求私人边际利益,给社会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相当多的负的外部性。所谓的外部性也叫溢出效应,当生产或消费的某些外在的影响未被包括在市场价格之内时,就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分为两种情况:即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这是根据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或者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大小关系来确定的。而且不管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导致对帕累托最优的偏离,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这些负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厂商排放的大量污染,浪费的大量资源,这对其他经济主体和社会的福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增长,环境资源已变得日益稀缺,其相对价格不断提高,机会成本也进一步增加,社会的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的差异还在不断加大。从而又使得环境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也出现了外部性问题。使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
因此外部性的存在是现实生活中经济,环境等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运用多种手段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这其中包括补贴、收费等多种手段。而目前占主流的应该是庇古的黄金规则以及科斯定理。
庇古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庇古税即税收-津贴办法。这种办法一方面坚持“污染者付钱原则”即对产生负的外部性的厂商征税。另一方面又对带来正外部性的企业给予补贴。科斯提出运用产权理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后来由斯蒂格勒总结出科斯定理。该定理提出在交易费用为0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明确产权来使外部性内部化。
(二)在中国,要注意中国的国情,且不可盲目的市场化运作
在中国,政府经济建设理念的逐步成熟,我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这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在进一步地放松对这些企业的管制,由原来的“指挥者”转变成为“裁判者”;其次,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流转更加快速,配置更加合理。
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毕竟还不够完善,企业家的素质与责任心还不够强。如近几年出现的“楼脆脆”,沈阳化工在市中心“毒气熏人”等,事件无不体现出我们的企业家普遍缺少责任心,他们信奉的是不管别人的利益,只要自己能赚到钱就是硬道理。企业家素质与责任心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顺利走下去。
所以,仅仅依靠市场明析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更多的依靠政府的监管。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出售产权许可证来帮助确定产权。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和补贴等财政手段来消除外部性。也就是说,要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福利实现最大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而且我们应始终注意的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灵活借鉴外国资本主义市场的经验。切不可照搬。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体制决定的,另一方面还有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等问题。
(三)对于共有资源,政府应注意作出相应的决策,需要“全体总动员”
在现实生活中,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以及各种矿产资源都是一种共有资源。
在市场中,私人或者一些生产者往往对这种共有资源进行过度的利用,而市场也往往没有充分的保护共有资源。比如之前很多地区的小煤窑屡禁不止,导致地面沉陷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资源没不能到有效的配置,导致对帕累托最优的偏离,从而也引起市场失灵,而这其中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的建立产权。一旦产权建立,那些受到影响的个人就可以向那些带来这种污染或破坏的厂商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就可以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也是科斯定理的作用所在。
保护共有资源,除了产权、价格和税收机制外,尤其需要更多地发挥政府、司法以及全社会的作用。共有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没有排他性:想要使用共有资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是,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一个人使用共有资源就减少了其他人对它的享用。因此一旦提供了一种共有资源,决策者就需要关注它被使用了多少。在我们生活中,起决策者作用的往往是政府。如洞庭湖的水是共有资源。周边的化工厂,造纸厂向本来清洁的湖水中中排放废水就会带来负的外部性,使湖水受到污染。而政府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方法就可以是收取排污费,这个排污费实际上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庇古税的一种,是针对带来负的外部性的行为的。但实际上这种是不现实的,因为收费带来的成本更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法规,严禁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生产。如最近几年,湖南省委就坚决关闭了在洞庭湖周边排放污水不达标的造纸厂,此举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同时更加规范化的措施可以如下:
首先,建立绿色公共财政。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应作为政府的专项基金,财政预算中要包含环保经费科目,且全部都用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开支,同时对其用途的审计监督也要加强,以防被挤占挪用。目前,编制环保经费预算上,把基层环境保护局的人员从吃杂粮(很多从事公务的职员是事业编制,在经费上是收支两条线),改为拨款。
其次,排污许可、总量控制和环境评价。污染物的总量控制需要三项制度联动:一是要确定国家和地区各项污染物的最大自净能力,然后政府环保部门就可以按照环境质量标准,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规定各种污染排放的最大容量;二是严格实施排放许可制度,企业排污的种类、数量、性质、去向、方式等要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审查许可;三是实施环境影响的评价,对由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及评估,提出有效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进行跟踪监测,严格实施此制度。
另外,对于排污权交易。有关专家朱家贤建议,形成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具体为初始分配的一级市场和初始排放权分配之后的自由交易二级市场。第一,在区域开始进行试点与推广工作,选择那些自愿强制减排的企业以及超强度减排的企业进行交易;第二,建立并规范排放权交易所,可以采取数个区域性和1个国家性的交易平台;第三,出台排放权交易的国家标准指南;第四,建立国家或公共登记机关,给那些排放权交易的参与者开设账户并记录相关的交易活动;第五,适时探索开展碳期货交易;第六,按照碳交易的多边性、持续性、专业性、及技术性等特点,建立完善的经纪人制度。
三、启示
我国政府于1994年就通过了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保我国经济,环境资源等的可持续发展。但中国在未来的30年中,资源和环境消耗趋势将达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即使按照工业化国家中的低资源环境的消耗水平,中国也将消耗全球50%左右的天然气、钢铁、石油等资源,形成全球50%甚至更多的碳排放,由此看来形势依然很严峻。环境与资源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长久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的关键,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政府能否有勇气承担责任,能否站在发展的高度,能否目光长远。在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要靠市场,更要靠政府。
参考文献:
①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了解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②通过搜集信息,了解各种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的对策,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分组制订研究计划,通过上网搜集信息的方式了解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报告。②全班交流研究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活动有关。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交流活动,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②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指导学生通过网上搜集信息的方式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并付诸行动。
难点:将网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用幻灯片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用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交流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课开始,请同学们看两组图片。(播放一组黄山、黛西湖环境优美的图片,一组环境污染的图片)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感受和感想。
师:由于人类的某些破坏性的活动,我们生活的环境正日益恶化。目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面对众多的环境问题,作为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呢?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环境问题与我们的行动。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垃圾和水污染两大环境问题,除此之外,你知道人类还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学生说,教师补充。)
师:科学家把近十几年来的环境问题归纳为十大环境问题。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这三个环境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方式比较特殊,借助网络自主研究学习三个环境问题,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讨论研究方案,自主探究环境问题。
汇报研究情况。
三、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写出自己的行动
师: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各种环境问题的形成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是人类的活动也能改善环境。面对这么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自救措施。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特地确定了几个特殊的日子,作为保护环境的活动日,以唤醒全人类的环保意识。
课件出示:6月5日――世界环境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你知道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吗?
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积极地应对环境问题,作为小学生,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呢?说说我们的环保行动。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如今的我们就是明天的主人!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下课前送给同学们几句话。(课件出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网络,使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有效整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本节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根据计划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这些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危害,更好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我国当前在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单从河水污染事件中就不难看出,其不仅给当地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还使政府在执法、治污方面支付极高的成本。这类外部性事件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十分关心的课题。在此背景下,笔者尝试对本文主题展开讨论。
针对经济学原理在环保问题中的应用,目前普遍遵循两种理论:庇古理论、科斯理论。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指出:应将外部性内部化,从而提出了经济惩戒原理。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则认为:在产权严格封闭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许可证原理。从当前我国对上述原理的应用来看,可以说不分伯仲。
下文,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经济惩戒原理的应用
经济惩戒原理根源于“外部性内部化”的思想。“负外部性”的产生是环保问题形成的前提,也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出发点。该原理的应用体现为向当事人收费。其中,费用由“罚款和治理费用”组成。
(一)罚款
在我国目前解决环保问题的具体实施中,罚款这种形式已经十分普遍。这里的问题是确定罚款的数目。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罚款应是对负外部性的货币评价。通过当事人支付罚没费用,将原先未被承担的成本给予了购回。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罚款金额的确定仍是难题。正因如此,诸多当事人事后并不在意政府部门的惩戒措施。
(二)治理费用
当负外部性形成,也就是环保问题已经产生后,就要面临环境治理的问题。而治理被污染的环境就需要支付费用,从而导致社会成本的出现。此时,该社会成本该由当事人给予购回。因此,“治理费用”也就构成了经济惩戒总费用的组成部分。由我国处理环保问题时的反馈可知,有关治理费用来源于政府的专项经费,而不是当事人的交纳。
二、许可证原理的应用
科斯是在批评庇古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理论的。庇古原理有个弊端,即只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外部性内部化”的目标,而现实的环境保护问题仍然日益严重。许多环境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根本无法允许庇古原理的长期使用。因此,建立在产权严格封闭基础上的许可证制度被提了出来。
(一)许可证的购买或拍卖
一国或地区根据本年度允许排放污染物的总量,对当事人就许可排放量给予发照。许可证发放的方式可以建立在当事人购买和在交易市场公开拍卖的形式上。后者有助于提高排放门槛,从而增大当事人污染物排放的机会成本。目前这一方式在我国已经执行,主要针对碳排放领域。
(二)剩余污染定额的转售
不难看出,许可证原理能锁定一国或地区的年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在当事人之间竞争的态势下提高排放的进入门槛。该原理还有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即某当事人在年度内未用完被许可的排放量,那么该当事人可以售卖剩余排放许可量,从中获得收入。这一制度安排不仅激励当事人改进生产工艺,提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热情,还能通过市场的调节优化许可证的配置。
三、在我国环保问题应用中的适用性分析
无论是“庇古理论”还是“科斯理论”,都成为了我国解决环保问题的思想来源。从近年来我国在处理一系列环保问题来看,都是使用了“庇古理论”中的思想。在此现状下,笔者最后再作有关的适用性分析。
(一)庇古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目前的使用现状表明,在确定惩戒总额上存在着问题。主要体现为难以确定合理的罚款数额,忽略了治理费用的收取。为此,若要增强该理论指导的有效性,政府部门应根据不同污染状况来估算出“单位惩戒总额”。这样一来,就能为立法建立依据。
(二)科斯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从许可证制度的实施过程来看,首先需要确立全年的排放定额。这对于我国环保部门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需要明确一点,仅靠关、停、卡等方式,无法根本解决污染问题。与此同时,我国还缺少能够开展许可证交易、转授的市场体系。为此,我国今后还应在这些方面下工夫。从国际限制碳排放的视角来看,许可证针对一国的排放总量是争论的焦点。不难想象,未来我国国内各省市的定额确定,也将形成博弈。
综上所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须合理应用两种不同的解决环保问题的经济理论,才能促使当事人主动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并且国家有关部门还应在制度层面,为经济理论的应用创造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潘少兵.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经济学原理及补偿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修炼学生的爱与宽容之心。张扬学生个性,追求真理,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理想与激情,学会正确恰当地处理好知识与情感、知识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更好地激发潜能,不断提高和超越自己。同时,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瓶颈”约束,中学生大量阅读,自由交流,整体感知,细细品味,阅读活动并没有很好地开展和落实,可以这么说,在阅读方面呈现出“沙漠化”的趋向,这对于中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很不利的。世界有名的帕夫雷什中学就特别注重阅读,其中阅读占课时量的12%。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就曾指出,学生应在低年级就开展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他提出:阅读技巧在低年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使学生至少花费200个小时在朗读上(包括在学校和在家里),至少花费2000个小时在默读上。低年级学生尚且需要阅读,现代高中生生活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快速传递和变化的年代,重视阅读,学会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班级的管理者,构建生态和谐的阅读环境,是切实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日常的观察、分析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班级的阅读环境。
一、宣传阅读的重要性
要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班主任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进行宣传。我班有一位学生总是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且同样的问题会连续出现,我指出后效果还是不是很明显。如果给他介绍一本合适的书籍阅读,那么也许比苦口婆心的教育更有效果。我给他推荐了一本书,书名是《做最好的自己》,该同学阅读完了后,跟我交流心得,进步很大。因此在班会上我特别请他做了读书心得交流,他从自己的一些小问题,如上课偷偷地低下头吃零食等聊起,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做了剖析,分析得很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有些教育可以通过身边的任何事,通过合适书籍的阅读让学生进行体悟和提高,会比班主任讲更有成效。
二、设置班级图书角
1.由学生每人捐献一本自己喜欢的文明健康的书籍
阅读环境的构建是需要有载体的,因此我在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后,购买了一个简易的书架,放在教室的后面。书架是有了,可是书籍来源还是问题,为了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进来,我在班干部的聘任中增加了一个岗位:图书馆馆长。由班上的图书馆馆长倡议书,倡议每位同学从拥有的图书中挑一本自己喜爱或合适的,内容健康和文明的书籍交给图书管理人员,由他们做好登记等有关事项上架。这样既解决了书源问题,又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并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和处事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利用班费购买一些励志类价廉质高的书籍
学生提供的书籍是五花八门的,因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对教育的把握,通过合理的途径购买一些例如励志类的书籍。因为我一直认为教育首先要从思想教育着手,只有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和到位了,教育和学习等自然才会水到渠成,因为思想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动力。就像那位阅读了励志类书籍《做最好的自己》的同学,在他的体会中有这么一段话(原话):我们要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过去的事情总是过去了,无论是辉煌还是失败,明天的事毕竟没有到来,我们想做的,要做的,就是坦然坦然再坦然,只要努力,则人生没有翻不过的岭,越不过的山。确实,在那以后,该同学进步了许多。所以,我认为通过阅读书籍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是教育的一条很好和很重要的途径。
三、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1.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在班级内开展阅读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紧,在校内一天的规定学习时间是较为固定的,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阅读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校的安排,同时利用自己是班主任的优势,我建议学生在午休的时间进行规定书籍的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在书架上的书目,进行有效的阅读。刚开始做有些困难,但坚持了一个星期后,会发觉原来的有些建议性的阅读,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学生还会交流读书的心得,互相推荐认为适合和有意义阅读的书籍。这样一种习惯和风气的形成在某种层面和角度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进步,自我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利用自修课的时间在图书馆进行阅读
图书馆是一个藏书的地方,也是一个供学生阅读的好去处,很多伟人的成长也是和图书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设置和功能,并且喜欢和爱上图书馆,充分而积极主动地去图书馆借阅自己喜爱的、需要的各种书籍,并且利用学校规定的阅读时间和其他可以利用的时间阅读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也是促使学生成长和进步的非常好的一条途径。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一直认为只有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觉醒,自我学习的进步和形成,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舍得和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学习和成长,这样他们的学习和生存能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东师理想问题驱动式学习软件为中小学学生进行课后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问题为驱动,突出解决某一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在完成学校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驱动式的课后自主学习、专题探究学习与协作学习,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
问题驱动式学习资源及软件实现了以下两个目标:
1.整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借助信息化手段将重要的学科知识教授于学生。
2.将情境创设、科学探究、交互训练、知识拓展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内容结构
东师理想问题驱动式学习软件在充分分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整合学科重要知识点,以动画、学习平台、网页为载体,具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以下功能模块(如下图):
1.问题:支撑知识点学习过程中整合点的动画、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媒体素材,为学习内容创设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情境。
2.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学习平台、网站等资源,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增添了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方式,满足各类学生在各种学习形态下的学习需求。
3.解析:能够支撑解决重难点的动画、文本、图片、音视频等,使学校和课堂不再是学习活动的唯一场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很大的灵活性。
4.练习:能够支撑分层次应用与训练的网站等,根据教学需求创设虚拟的学习情境和训练条件,为认知活动的优化和技能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
5.拓展:能够支撑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内容上的拓展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软件特色
信息技术条件下问题驱动式学习软件主要有以下特色。
二、语言环境运用的意义
第一,语言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上下文的引导,可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含义进行剖析,体会英语从词汇到句子到语义再到篇章的连贯性。第二,情景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有意识营造的语篇产生环境,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并提高其口头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第三,文化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为学生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营造可直观感受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为轻松、准确、敏感的对英语词汇、语法等进行学习。
三、多媒体技术对语言环境的优化
1.多媒体对“语言语境”的优化
英语教学中词汇、句子、语义、篇章间存在层层递进的连贯性,利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强化语言语境,创设灵活的课堂语境。可通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课文情景再现、词汇应用环境模拟、小组表演、知识竞赛等方式,为学生营造声、光、色、图相交互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对词汇“act”三种含义“角色扮演”、“起作用”、“行为”进行讲解时。可在用词造句的基础上进行依据如下三个句子的三组小视频片段的播放及模仿:例1:“SunLiactedthepartofZhenHuanin⁃thisTVplay.”例2:“Don’texpectthemedicinetoactim⁃mediately.”例3:“It’sanactofkindnesstohelpanold⁃manacrossthestreet.”。这样,不仅充分借助多媒体营造的情景记忆,加深了学生对于词汇应用语言环境的把握,而且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教学材料,还可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此外,在模拟既定场景后,调动学生自发列举相关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联想能力。
2.多媒体对“情景语境”的优化
“听”和“说”作为英语四大重要能力的组成要素,同时亦是英语口语交流的必备因素。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包括交际意图、话语基调、话语方式、话语范围在内的情景语境构建,可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性的“对话情景”,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提供优质的“语言意义”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的准确把握。例如,在开展以“making⁃newfriends”为主题的英语课堂教学时,首先应明确自身教学目标为:①掌握问候语句;②开展自我介绍,确定自己的英文名字,并结交新朋友;③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及语言信息获取能力。然后通过多媒体中鲜亮、丰富且与学生相关的图片,如新生入学图片等,引导学生开展小对话。如“—What’sher/hisname?–Her/Hisnameis…”的对话。通过展示提前准备好的PPT,将学生带入自身入学的情境中,并适时提出“Introduceyourselftootherpeo⁃ple”的课堂主题。在介绍基本的问候语句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小组学生依次进行小组内的自我介绍,在反复加深相关语句记忆的同时,实现小组成员间的熟悉,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小组介绍结束后,大家一起整理整个小组成员的信息,进行汇总,并推荐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小组成员,实现学生信息获取与汇总能力的锻炼,以及逻辑性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应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以及网络资源
从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教案开始,没有各种多媒体教学的辅助设备,如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声音转换器MP3等,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效益。当然,除了基本的教学辅助设备,充分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也可以很好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如:我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一节内容时,我从教育网站上下载了许多视频:日本海啸地震、美国龙卷风、菲律宾台风、我国南方罕见的冰冻雨雪、甘肃舟曲泥石流等,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视频教学中不仅接受了知识,还受到了教育,思想上震撼,心灵上共鸣。这比传统的口头说教效果好的多。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找到所需的教案、讲义、笔记、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画或者音影文件,提供下载即可使用,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更要重视备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后,发现有些教师认为有了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就行了,因而忽视了备课。这种思想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不动脑筋,粗心大意,没有检查拼写,导致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许多错别字,笑话百出,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的教师到课堂上突然找不到课件文件,或者计算机出现故障,致使整个教学不能进行;有的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形式以后,没有对新的教学方案进行研究,导致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速度,教学内容不能很好衔接,造成学生理解思路障碍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在客观上与新的教学方式的采用有关,然而这也提醒我们教师更要重视课堂前的备课。备课时要先利用各种教学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内容的输入,根据学生接收知识的先后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应该设想和模拟课堂上教学进行的全过程,预料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在课前做好对策,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课堂上注意学生接收知识的程度,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效果,调整讲课的速度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知识的容量和传递速度,将大量采用板书进行的知识展现所花的时间节省下来,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视觉、听觉甚至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接受知识。学生在与以前相同的时间内,需要接受比以前多的多的知识量,学生能不能接受,就需要教师特别了解课堂学情,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控制课堂进程,在学生暂时不能接受新知识时,要放慢教学速度,甚至重复讲授,也可以采用提问、思考、回答等模式,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五、教师应加强网络学习的能力
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意识,才能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时展;只有广大教师加强自身的网络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并茂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胜任网络多媒体教学。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变革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同时新课程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等数学的学习,数学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和展示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数学。
一 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因素
在教材中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贯穿着整个数学学科和数学教材。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在每一章的章引言中,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和素材出发,引出问题,指出本章学习的重点以及方法,引起学生思考和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强调"问题性",用问题来激发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在每一章的最后,会有一个本章小结,在这个部分包括:知识结构、思考与交流、巩固与提高和自测与评估,其中在思考与交流部分,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每一个小单元中,正文中会时常出现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旁注部分也会出现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对比以前的旧知识进行学习,注意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区别;在正文的最后,会出现"思考与讨论",是对正文知识学习完之后的提问,是总结性的提问,是正文知识的扩充和延伸。由此可见,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问题是单元的组成部分,单元构成一章,进而构成一本教材。把信息技术与教材进行整合,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处理数学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问题探究式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动态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是一个交互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给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作为出发点,分析、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通过发现问题、学生或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问题,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组织、促进和启发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适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和合作交流,师生进行平等对话,互动参与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和启发的过程中问题得以解决得出结论,教师根据结论的情况及时矫正,结论也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反馈,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解决问题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那么将会进入新一轮的探究。信息技术可应用于整个探究过程,在数学问题环节,可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探究,信息技术也可以活化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发资源,与学生交流启发学生,信息技术反过来可以扩展教师的思维,在教师的矫正和反馈环节也可以适当应用。
三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出数学问题的方式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数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符合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1) 创设虚拟现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创设直观动态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直观动态的问题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 创设模拟实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经历、体验事物的变化过程,寻找变量中的不变,得出数学规律。
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整个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不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不活跃,学生按照模式解题,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本文重点介绍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问,教师的提问适当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讲解"提出问题"的策略。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出数学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接受情况给出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分析,教师利用教师机的监看功能观察学生,及时引导、启发学生。2) 学生自我设问。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不同,对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思路和想法,面对同样的问题情境会提出不同的问题。3) 学生之间设问。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困难,对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学生之间可以利用发邮件相互沟通,交流问题和解题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注意组织自己的语言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有耐心,仔细聆听同学的不同见解,相互接纳、学习,相互之间反思和批判。4) 师生之间提问。教师利用教师机的监看功能观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向学生提问,指导学生的学习,纠正学生的思路;学生也可以发邮件向教师请教,与教师讨论问题,师生之间进行互动。
信息时代的到来带给教育很大的冲击,信息技术也应用到各学科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让学生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使用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系统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能够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要。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互相交流,沟通知识,相互学习,从网上获取需要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初中新课程与探究式学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31.
[2] 徐学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3(3):5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29-02
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世界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网络化和个性化。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使大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改革,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源自于20世纪60年代,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的确立,使教学研究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选择学习方法、评价学习结果。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媒介,依据网络的资源共享、超文本链接和交互学习等特征,在一个外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学习活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具有开放性、独立性、交互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优势,在教师的启发、点拔、引导、帮助下,学生带着一种积极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心情,用研讨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解决疑问、提升素质的目的。自主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网络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提供丰富地学习资源,能使教师实现异步指导。
网络学习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基础,通过必要的学习平台和资源系统,使学习者自主获取知识,它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构建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生态环境需要三个重要因素:教学资源、硬件载体和学习平台。教学资源主要是指电子化的教学素材,是网络学习的知识核心;硬件载体指的是网络、服务器、资源制作系统等设备,是网络学习的物质支撑;学习平台是网络学习的人网界面,是现实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具体实现,对学习者而言,也可以理解为探索知识的导航器。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也是一个学习化时代。“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网络的发展,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若能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面临的问题
由于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读大学之前,很少接触网络,面对网络,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便成高校值得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高校逐步在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以图解决上述不足,由此产生了不少的网络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凸显许多不足。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
中国传统中把教育称作“传道、授业、解惑”,崇尚的是“师道尊严”,这种观念至今仍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优势地位,以教师为主导,主宰着学习过程的整体局面。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课堂中普遍使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听命于教师,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没有学习的自,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由于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人们心理上仍然更趋向于讲授与组班教学,特别是当纯粹的自我学习因缺少与外界的交流,而造成心理上的疲惫与对学习内容的厌倦时,更会迷恋传统讲授。高校部分学生家庭贫困,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网络,导致缺乏网上学习技能。现在接受网络教育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还是通过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网上自主学习需要熟练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的能力薄弱,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网上自主学习质量。
2.网络教学的硬件载体设施不足
由于长期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高校对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看法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致使基本的网络教学条件发展缓慢,特别是高校因为资金紧张更是压缩网络教学条件的建设,使现有的基本教学条件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协调,不能满足其教学需要。例如: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不够,无法起到辅助实践教学的作用;校园网速度缓慢,学生上网条件不充足等。由于诸多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影响了教师教学和探索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校学生计算机使用普及率比较低,学生宿舍还没有开通宽带多媒体网,致使教学双向交互信息不对称,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资金的匮乏是导致硬件资源建设不足的主要原因。
3.教师的网络素养适应不了学生网络自主学习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目前,高校教师整体的信息开发能力水平偏低,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适应不了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据调查,高校从事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缺乏、教师网络教学经验不足、网络教学技术欠缺,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1.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改革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力图通过网络提供各种交互方式,使得教与学双方得到更好的沟通。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拥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否则在网上学习的效果将受到极大的制约。学校要对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的能力,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处理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等。要用“ 学习”的理念取代“ 教育”的观念,即以“自主学习”取代传统的面授,以“学习者中心论”取代“教师主导论”,以“知识建构理论”取代 “知识灌输理论”等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激励学生为达到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确定正确的学习策略,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获取资料信息,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是否达到学习目标,从而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图1)
图1 自主学习过程
2.完善网络环境下的硬件载体设施
教育信息化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而来的教育发展史上的深刻变革。网络环境下的硬件载体设施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高校通过完成网络的硬件环境建设,使之具备开展网络学习的物理平台。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通过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网络基本教学条件的建设,为培养高素质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完备网络自主学习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完善网络教学支撑的软件系统与服务器等硬件系统的建设,为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载体。
3.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多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高校通过加强教师网络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网络教学质量;通过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发队伍,使教师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能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具备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等。网络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各学科教学当中,并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贯通起来,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达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
4.设计有利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
学习平台对大多数高校而言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自主、探究、协作互动学习平台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方法。在学校校园网上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该平台包括答疑室、聊天室、电子邮件、博客、学习交流天地。一位教师、一名学生、一个帐号,无空间、时间、地点限制,真正提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协作、互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学生自由地通过网络与其他在线学生或老师平等、轻松地探讨各种问题,他的观点和疑问都能及时得到反馈和响应,他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别人灌输给他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自觉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去探索知识。学生与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宝藏、充满巨大活力的系统进行交互学习的时候,他们不再觉得任务艰巨繁重,学习枯燥无味,而是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轻松地去学习。
总体而言,高校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将成为大势所趋,可以纳入数字化校园的总体规划之中,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深入实施,网络学习的教学生态环境必定会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