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审计的职业道德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5 15:21: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审计的职业道德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审计的职业道德

篇(1)

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我们的审计人员应该有的一些完善的职业道德还应该遵守一些职业纪律以及职业责任。这是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要遵守的。因为内部审计人员会对企业的一些财务经营开始一些相对于独立的审查以及调查。作为独立的个人是以独立的身份出现的。所以这个内审计人员是保证公正性以及权威性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我们的职业道德要遵守以下几个准则。

第一,始终坚持诚信。作为内部的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要保持诚实的原则以及态度,不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欺骗以及隐瞒的情形出现,要对每一件审计事件有着证据支持的判断,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清正廉洁。

第二,时刻的保持客观。我们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进行中,最重要的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处事方式。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有个人的情感以及偏见的想法出现,也不可以因为有着外界的诱惑失去判断的能力。

第三,完好的专业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包括了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子啊在执行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具备履行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并且拥有专业的技能以及可以具备操作的实际经验,这样才能保证职业的道德的执行。

第四,坚守保密原则。这一原则是因为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涉及到很多审计业务,有着很多信息的接触,所以我们的审计人员最根本要做到不要出现故意泄漏的事故。

二、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陷

虽然我们国家有着相对应的内部人员职业道德法规的存在,但是还是有着一定的缺陷以及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从整体上讲,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内部审计人员容易失去方向,有的人没有遵守职业道德从而严重损害了内部审计职业的声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第一,随波逐流体现在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中。在这一点上,主要有两个表现。行政部门以及领导进行干预使得内部审计人员随波逐流。这样的情况总是出现在个人利益以及部门利益出现了向左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受到外界的干预,使得我们不能很好的做到审计的客观性。

第二,重视人情。在审计的工作中,我们的审计人员和一些工作人员总是有着同事以及朋友关系,这样的话,在工作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将发现的问题进行不客观的处理,使得风险很自然地,严重的存在于每部审计的过程之中。同时,我们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可能出现被审计对象已经提任其他领导岗位,或即将提任审计部门领导的情况。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碍于情面就会出现感情用事不能很好的进行客观的审计。

第三,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在我们当下的内部审计人员是没有独立性可言的,以往内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规定了我们的内部审计机构以及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因为在我们国家内部审计具的具体形式在不同的企业有着千差万别的状态。我们的审计人员更要在花样百出的形式下找到审计的本质。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 有些时候还会因为很多原因使得自己没有遵守相应的法则。这就是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很好的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主要原因。

另外,我们国家现在的企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管理上的管理制度也有着很多不合理因素存在。众所周知,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也是整个企业或者是公司的组成人员,所以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生涯以及薪酬的支出都是掌握在他所服务的单位中。这样下来,被审计的人员以及审计人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来讲就是使内部审计人员秉公执法的程度和工作质量直接受到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他权力部门的影响。这样的话是不利于我们整个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在实践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在一些企事业单位,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同时这一些审计工作的开展,这就导致了审计的独立性的缺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不可以公平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是建议。

最后,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没有很好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少,但是工作量大,需要审计的项目类型以及总量过多。没有优质审计思维的存在,主要的内部审计仅限于查账,未能很好地发挥和显示审计职能。再加上我们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对于审计的目标以及知识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以及提升,导致了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总是得不到提升。

第四,审计人员的素质偏低。可以说,在内部审计中,审计人员的素质受到了机制和个人因素影响,所以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专业的人才存在。审计工作有着极其复杂的性质,在审计工作中,有着单位以及外界的压力,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做够的人手,个没有一定的风险预报机制,这就使得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内部审计岗位上较少。就算是身在这个位置上的审计人员也没有很好地专业技能。没有专业的科班出身人员,一般都是其他专业的人员任职。有的人更是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在凭着经验从事着内部审计工作,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停滞不前,也影响着我们国家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实现。最后,在我们国家的企事业单位中,没有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重视以及很好的培养。有的单位就算是有一些活动但是也是走走形式,根据相关人员的反映,也是比较单一的。并且内容不够专业,大多也是老生常谈,不能够起到革新和夯实基础的作用。

三、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方式以及方法

根据前面笔者的叙述,我们了解了一些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该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找到应对的方式以及方法。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完善诚信文理念的建设。我们知道,诚信是任何行业从业人员最重要的道德标准,也是我们内部审计人员道德标准的根本体现。所以以诚信为根本的审计文化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将诚信放在首位,作为审计内部人员的灵魂支撑。所以不论是企业还是相关机构都要不断的促进诚信理念的深入。使得我

们的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的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审计价值观作为研究的重中之重。这样才可以使得我们的每部审计人员有着依法审计、科学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的道德理念。更重要的是诚信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推广开来,养成每一个审计人员诚实守信、敢说真话、敢于碰硬、清正廉洁的职业品格并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范本。 第二,完善内部审计的机制建设,将公平公正融入内部审计人员的心中,促进职业道德的良好形成。所以相关部门要不断的建立一种具有责任意识的约束机制。具体来说我们的审计部门应根据审计法、审计署8号令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独立性要求,加强制度约束。并不断的将责任意识贯彻到底。另外,我们要不断的建立一种独立的自省机制,进而保证我们思想的独立性。

具体来说,独立性的存在是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明灯,也就是说在独立基础上衍生出的客观才能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达到公平公正的目标。所以这就更加要求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树立上不断的增加独立性的培养,注重独立性的存在,不论在审计形式以及内容上都要进行整改。应该说审计不仅要在组织、人员、经费和业务等形式上独立,更重要的还是审计人员思想上的独立,即实质上的独立。那么如何做到独立呢?就是要不断的反省,不断的保持着客观公正的心里,这样才能做到审计的公平性以及权威性。

第三,在内部审计人员道德的提升上要做到专业素质以及从业能力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们国家内部审计人员从业道德的养成。主要有以下集中提升方法。第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审计专家人才库并且做到全国联网,信息沟通无障碍。在具体的操作上,要根据专家库的具体组成,也就是本级和下属单位中具有专业技术的审计和财务人员组成。在外部专家的构成中,要十分注重工程造价审计方面的专家的聘请以及专业性权威性。进而在内部的控制上要做到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人数和数量。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专业特征和计划时间,从内、外部审计专家人才库中选取能够实现目标所需具备各方面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审计组,使得内外专家库可以做到很好的融合和互补,这样才可以全面的提升专家库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长远发展。

第四,注重保密工作的开展,不断的加强作风建设。保密在审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做到了保密,才能做到职业道德的良好养成,这也是职业道德形成的最基本的原则。

要做好保密工作,就是将审计人员的职业形象做到了最好的维护,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进行,但是怎么样才能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做到很好的保密能力。这就要不断加强保密的作风建设。首先要做的是开展经常性的保密课程学习,夯实思想基础,提高保密工作意识,做到谨言慎行以及慎独。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得到很好的发展。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严把管理制度观,主要是做到制度的强化,针对可能出现的审计泄密情况做到很好的规定一起防范机制。如审前培训时组织学习保密知识,审中做到及时提醒可能出现泄密的苗头,审后强化对审计结果的保密。最后还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审计工作习惯,将职业道德的养成形成常态化。在培训以及日常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中要不断的注重保密理念的灌输和深入。

第五,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形成,助力职业道德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内部审计人员的委派制度。具体上说,每个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可由国家专设的内部审计局统一委派, 以从行政上和经济上解除内部审计人员对服务单位的依存关系,这样才可以很好的解除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很好的塑造独立性的烦恼,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有着良好的形成环境。

第六,制定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企事业单位要不断的要求不断的定期制订审计计划, 并报送内部审计局,同时还要明确的规定出内部审计人员的使用期限,并规定出年限。在规定的期限内,如果不能胜任或者没有达到相应标准,要进行进一步培训。如果经过培训还是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应该及时的做出更换人员。

除此之外,我们的规则制定者还要进行内部审计人员轮岗制度,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轮换, 以免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这样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中的独立审计品格的培养,也有利于职业道德的发展。

第七,全面严控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养成与提升。要达到这个方式和对策的目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做出明确的法律与法规。具体来说,就是在企业的审计中,如果发现存在着犯罪违法问题的存在就要深入的查摆问题,照出相关责任人并进行严惩,在这期间,内部审计人员也要承担责任,并给予惩罚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内部审计人员道德的培养。

最后,在全面严控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同时,要做到高标准的审计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不断的打造一支优质的审计队伍建设。因为我们的审计工作的自身属性,使得我们所涉及到的知识性以及政策性是比较多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不但要有着过硬的本领,在金融,财务,会计,法律以及税收问题上要有所了解还要有着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本领,这样才可以不断的推动职业道德健身的发展。促进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进而逐步的改善人员的组成结构,要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 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职业道德标准化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这样才是适应时代以及信息化的要求,才能很好的进行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篇(2)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应采取的对策

(一)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要进行适当的培训,必须了解培训的方法。首先,确立目标。培训中只有以明确的具体目标为导向,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职业道德培训的方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学习,独立的去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其次,进行教育评价。预定的目标决定整个教学活动。但教学活动是否能有效地运转和实现预定的目标,就是借助于评价,评价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在职业道德培训中,教育的评价,不可能通过一次考试以及所取得的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不仅有对所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对人格的、认识能力与水平的评价,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等。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不仅有书面考试,还应当有口试;不仅有动脑思考,还有亲身的践行。评价的过程应是动态的,是对学员职业道德的发展,进步过程的评价;再次,引入情感。把情感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纯知识输入、输出的活动,而是一种融知识、情感为一体的生动活泼的积极愉快的探索未知的学习活动。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催化剂”,它能使教学过程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动力源泉。

(二)行业内部监察。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是良好执业的保证。一个优秀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有一套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这样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再是传统的内部行政管理,它更主要的是以人为本,保障注册会计师业务的顺利执行,同时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防范可能出现的弊端。很多地区或国家都有同业监察或定立一些“执业检查制度”。这是值得推广的制度。因为由于社会环境变迁,政府及公众人士对会计师专业服务的期望日增,在确保高质素的服务水准方面,执业检查制度实有其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这制度确保审计师已适当地完成其查账任务。加上在制度下,通过检察员与会员之间的讨论,可改善审计工作程序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会员方面,通过检查制度可以了解到其不足之处及提高其审计准则水平。

(三)司法规范。法律一方面阻吓人们从事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也为道德的标准作了一定的规范。另外,基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性,立法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制定有关会计政策时,必须充分吸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团体意见,充分考虑注册会计师的义务和权利,合理设定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以维护其合法权益,让注册会计师正常作出适当的参与,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与社会各界形成沟通,达成共识。

三、结论

(一)必须净化环境。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净化执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净化包括分清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人的角色;以法律或法规去彰显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并赋予一定的法定权力,以使其能独立地进行工作。另外,在社会上宣传正确信息的重要性及做假的严重后果也不可忽视。

(二)事务所应建立执业质量控制制度。要从制度层面防范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的质量风险和道德风险。现今,不少事务所的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有不少更是纸上谈兵,各自为政的情况并不少,试问怎能去保证执业质量?还可以定位独立性的投诉机制,以便促进与社会和客户的沟通。

篇(3)

关键词:会计人员 会计职业道德 建设思路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的职业整体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一、会计职业道德之所以重要体现在它具有以下特性

1、会计职业道德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会计职业道德和社会的其他道德规范不一样,这是由会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道德规范》等都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作了规范,会计人员要求有从业资格,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道德从思想上立法,是以立法的形式必须这样做,否则承担相关经济责任乃至法律上责任。

2、 会计职业道德的专业性和政策性。在其对单位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会计标准的设计,会计政策的制定,会计方法的选择,都必须根据专业会计的要求。

3、会计职业道德具有服务性。会计职业道德具有服务性,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会计工作是一项服务型工作,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为国家、经济主体、广大的投资人服务好,通过自身的清正廉洁,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4、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标准和方法,都会引起与经济主体有关的各方经济利益受到直接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会计职业道德必然受到大众的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二、会计职业道德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作为会计要为经济主体保全资产、增进效率负责,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正确决策依据服务。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必须实施内部财务控制,内部控制是预防错误发生的一种手段。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根本,是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控制,这就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

1、内部控制在处理外部关系中的会计职业道德。资产所有者要求经济主体保全资产、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而债权人则要求了解经济主体更多的财务信息,以便判断债权是否安全,采取何种措施来控制风险。对经济主体而言,会计造假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动机,即获取政治或经济利益。

2、内部控制在处理内部关系中的会计职业道德。内部控制在主要表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要求往往不一致,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流程合理、操作规范,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领导还是会计自身、一般员工。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与内部控制是相辅相成的,会计职业道德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内部控制又保证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实现。

三、新时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有以下几方面

1、 统揽全局的意识要求会计人员通盘考虑经济主体整体长远的发展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全局,在日常的经济工作中,要善于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觉维护国家、社会的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2、最大效益原则,充分发挥当家理财的作用。会计人员要深入经济主体经济业务活动一线,运用预测、监控、考查、分析等各种会计手段,对多种效益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财务会计人员应积极筹措资金,拓展融资渠道,保障经济主体资金的良好运转。会计从单纯的算账、报账转到运用经济杠杆调控经济主体经济运行的管理型会计上来。

3、客观、真实反映经济活动,要求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时,必须做到核算有依据、数据准确、资料完备、帐表真实,账目清楚,财务收支要合法等,要求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客观公正地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信息,必须依据真实的经济活动,不得伪造会计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变造、隐匿、谎报会计报告。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

4、遵纪守法,认真执行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责。会计人员要遵循《会计法》及其他各项财经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坚持原则认真监督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有权不予受理;对于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会计有权退回,并要求更正、补充;发现账实不符、帐款不符的,先查明情况,再向领导报告,然后按有关规定办理。

5、爱岗敬业,精通业务且要精益求精。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内已经渗透到经济主体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资金运营、人力资源、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外则延伸至资本市场、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税务协调、风险管理等各领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熟悉有关财务的政策、法令、制度,努力做到精益求精,不断开拓进取。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思路

1、会计人员要求诚实守信,诚信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客观公正地处理,真实充分的反映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信息。廉洁自律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私分明,不贪不沾,加强世界观的自我改造。

2、通过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能够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人的主体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标准和习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与经济主体文化建设的结合。

3、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建立考评、奖罚制度,建立有效的轮岗机制和选拔机制,建立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促使形成良好地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行为。

4、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建立有利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舆论引导。建立会计内控机制,财务会计人员严格执行经济主体的财务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加强经济主体和完善经济主体监督检查,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5、健全法制法规,强化法制监管。对会计人员屈于压力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按责任大小追究单位分管领导的民事责任,严重的不排除追究刑事责任。人人有法制意识,审计、税务、财政有监督检查,根据检查的违纪状况,追究相关责任,绝不姑息。

6、理顺会计人员的管理机制,使会计人员不依附经济主体的管理者,对不正之风能顶得住,对相关领导违背会计原则的指示和授意有不听的权力,引入风险评估机制,使造假风险大于自身的利益风险。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治理和净化,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艳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浅谈,现代商业,2009.04.18

篇(4)

关键词:

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审计职业道德相关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早期的审计职业道德观是一种“朴素”的操行观。认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正直、公道、廉洁、朴素,简而言之就是“客观公正”。彼时,我国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建立,但自此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及国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方兴未艾。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内容不尽相同,形式也多种多样。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类大学,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1]。应用型人才培养正在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实际上,此政策出台之前,全国各地都有地方本科院校把办学定位和方向制定为“应用型”,学生培养也以“应用技术型”为导向。那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下,高校审计课程教学又将如何改革以适应之?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得先审视和正视当前高校审计课程教学的一个症结:审计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缺乏“灵魂”的教育———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2,3]

(一)顺应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深刻影响着审计执业质量的好坏。为达成行业内部监管与事务所控制风险的目标,政府监管机构和行业组织对审计执业质量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大。而为了符合公众的期望,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职业道德也愈加重视。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格局的调整等外部经济环境的变革,已经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服务领域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非鉴证服务项目的拓展。这对审计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过程中,如若缺失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的缺乏职业素养的“人才”是难以符合行业内外部环境需求的。

(二)审计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计行业的信誉危机,归根究底是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导。每个审计人员都是审计行业的一份子,应从每个个体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建设开始。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就需要把高校教学中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使学生在读期间就能够正确认知审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和内涵,以提升其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学生时代抓起。

(三)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向内涵式跨越的客观需要

互联网发展致使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取得速度快、成本低,即使是获取专业的知识信息亦如此。人才优劣竞争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取决于知识丰富与否、技能高低与否,而在于职业道德素养。强化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其在以后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稳定工作岗位,有效促进高校就业率的提高,实现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二、高校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是审计人员行走于专业领域的“两只脚”。但目前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问题。特别是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下,容易走进“轻德育、重智育”这样一个误区,导致培养出来的是“不健全的跛脚人才”。高校审计教学中,就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安排上忽略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市面上各版本审计相关教材,无论是以国家审计为主线编撰的,还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编撰的,普遍著有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章节内容。各高校审计教学中,往往由于课时数有限的制约,审计职业道德章节的教授却是“蜻蜓点水”,甚至是未纳入课程考试考核范围,学生亦不以为然。据了解,福建省开设审计学本科专业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有福建江夏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仰恩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四所,在其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几乎均无审计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或教学活动。无独有偶,这几所高校均提出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审计学专业培养尚且如此,更毋庸说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其他财会类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安排了。二是,教学方法上仍沿袭“填鸭子”式的道德灌输。审计类各门课程有个共性,就是知识表述上偏理论,职业应用中又偏实践。加之审计职业道德本身又是高度抽象化的理论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学生的确是无法通过执业过程来体会、感悟和树立职业道德的。但是,如果课程教学中,只一味向学生灌输审计就是要秉持“独立”、“客观公正”云云,学生的感受只能是在“被洗脑”,教学效果上大打折扣,人才培养目标更是达不到的。既然存在这样的矛盾,就需要广大审计教育工作者努力尝试各类教学方式方法,寻求有效之道,而不是弃之避之。三是,教学内容上过于侧重审计“执业道德”。审计职业道德是一个外延灵活、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始终贯穿于整个岗位、职业、行业中并对审计工作者进行约束,而不仅仅是在执业过程中才得以体现。作者以为,审计职业道德从一定程度来看,可以分为“审计执业道德”和“审计认知道德”。前者是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譬如独立性若受到损害则应回避该项业务、执业过程中知悉的客户商业秘密应予以保密等;后者则是执业过程及工作时刻以外,社会公众全员基于对“审计”这个职业的共同认知,所形成的普遍职业道德诉求与期望。比如,教师职业道德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亦能要“以身作则”。道德规范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补充。审计工作人员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当前审计课程教学普遍侧重“审计执业道德”的教育,或许能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但轻视“审计认知道德”,可否培养出优秀的“社会的审计人”则值得打个问号。

三、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教学中的常态化

审计职业能力建设上,强调执业能力的获得与保持。这两方面,目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监管结构、行业组织等形成系统性的“合作链”。审计职业道德培养上,则着重道德素养的树立与升华。但当前审计职业道德培养显然在“上游”就已经断链,职业道德培养的源头环节———高等院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普遍被弱化。无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树立,何来职业道德素养的后续升华。鉴于此,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审计环境和社会需求,实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高校审计教学改革应首先回归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

1.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求态度上的转变和认识上的重视。常态化,即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在审计课程教学中,开创和持续性进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应充分意识到社会需求的是“知行合一”的审计应用人才,德才缺一不可,摒弃以往专业培养中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态度,适当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作出调整补充。

2.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应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联系性的教学活动。常态化,即要求在各门审计课程教学以及各类相关教学活动中,均可结合课程活动特点,即时开展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时时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树立。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专业认知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学生活动来进行,而不是单独开设一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课程。

3.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常态化,即要求有优秀的师资和大量的教学素材。高校教师接触实务的机会不多,对审计职业道德的体会和把握可能还不够深入,掌握的素材也有限,但高校教师熟谙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运用,了解学生学习规律。这与实务界审计工作人员达成优劣势互补。

4.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常态化,即要求有新式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持续性吸引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反思深层次的道德意义,树立起职业道德素养。审计职业道德教育采取传统的讲授、灌输方式是行不通的,需要作出变革,不然将是昙花一现。

5.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应辅以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伦理教育。常态化,即需促成学生在审计职业道德上达到“他培”向“自培”、“他律”向“自律”的两个转变。因此,有必要在审计专业课堂以外,向学生开放人文素养熏陶和专业伦理学习的有关教学活动,作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达到内外兼修。

四、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审计伦理

审计伦理理论及其研究在西方国家已有较长的历史,中国相关研究起步则较晚[4]。审计伦理是指审计工作人员以合法手段从事审计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业务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审计伦理是借助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审计工作人员职业良心对审计执业进行约束。从这个层面来看,审计职业道德属于较低层次,而审计伦理则属于较高、较抽象的层次。审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应是“准则规范”,本质上更多偏向“制式”。与此不同,审计伦理的核心是“职业良心”,本质上则属“自式”。虽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强调执业操行和职业态度,具有一定的专业伦理要求。但不可置否,现阶段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只在审计行为应当遵守的下限的划界上产生了一定作用。而审计伦理却能从个体信念、品行及能力等更为本质、内在、深刻的精神层次来影响并提高审计执业质量。这表现在,职业判断水平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的建设和提升,在促进审计行业发展、提升审计质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而审计职业判断直接与审计伦理息息相关[4]!辨析审计职业道德与审计伦理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为了确定孰优孰劣。而是进一步指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教学中常态化的高阶目标及深远意义,也就是树立和培养“审计伦理”。国外一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审计伦理水平并不与教育程度的增强、工作经验的增加呈正相关[4],且审计伦理水平能否通过教育得到改善存在着争议。但这不是我们放弃审计伦理教育的理由,而是我们更努力去探索审计伦理教育有效性的动力。审计工作中的“道德滑坡”现象,只有通过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伦理判断能力并改善其伦理行为才能有效缓解和遏制。故审计伦理教育是审计教育的核心内容[6]。而审计伦理教育的基础和先锋,就是高校审计教学中的常态化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五、结束语

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德才兼备”,既要求专业知识技能的牢固与扎实,又须强调职业道德素养的树立与培养,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充满机遇与挑战、时刻面临物质与精神诱惑的今天,如若继续承袭审计教学传统,只注重专业应用技术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是一句没有灵魂的空话。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改革的头炮方向,应是重新审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这也是文章探讨的目的之所在。而后,需要研究的则是如何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审计教学活动中常态化,并践行这种“新常态”!

作者:林进添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10,36.

[2]梁淑红.加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6(1):23-24.

[3]吴凤琼.加强审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3):66-67.

篇(5)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职业责任。

二、审计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一)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审计职业道德作为审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大企业、大集团频频出现审计舞弊案件。从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审计造假可以折射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银广夏曾经作为蓝筹股的杰出代表而被大肆吹捧,然而,在2001年8月上旬,经证监会稽查,上市公司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竟然存在严重造假行为,公司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收入,虚构利润7.45亿元,实际负债超过16亿元。事件在我国被选为影响百姓生活的十件大事。无可否认,虽然做假的责任大部分应归咎于银广夏的管理层,但注册会计师在事件中是责无傍贷的。作为公众依赖对公司作出独立核算的审计师,不可能在审核过程中完全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除非是注册会计师没有依据正确的审计程序处理,又或因该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未能发现问题,更甚者是会计师根本是同流合污,事件足以令中国会计师行业震惊。

(二)审计职业道德问题的现实危害。由审计舞弊案应该引发人们再次思考审计职业道德问题,其将对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的现实危害。

1、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近年来,造假账、虚列资产权益等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出现了贪污、漏税等严重问题,这都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2、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审计的目的就是真实公允地反映经济经营状况,而国家宏观调控便依赖于报表等审计成果,认为其反映的经营与资产列报是合理的,并做出宏观的经济决策。但是,在审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的条件下,审计结论的可信度受到威胁,更何谈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呢?

3、侵害投资者利益。此种危害在上市公司中更为明显。审计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会使得审计工作丧失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企业及上市公司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与验资报告,从而欺骗投资者,侵害其利益。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1、一般原因

(1)个人教育与素质。一些会计师合伙人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有的想发一夜之财;有的不愿对注册会计师进行智力投资,甚至注册会计师协会举办的培训费都不愿报销,对事务所的发展缺乏长远打算。很多调查显示,如果学生们在大学时曾被教授有关职业道德的科目,到出来做事时其职业道德水平会比没有教授的学生们好,但实际效果不太明显。这是因为学生们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时往往只知它是一个要考的题目,没有太多关于实质何谓业务道德和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到学生们出来实际工作时,往往很难与在学校时所学的有所联系。

(2)对道德的不同观念。道德的培训应从小开始,特别是家庭和周围朋友的影响。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在三至七岁所接触的东西,对他将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通过赏罚机制,儿童在成长中便学会了何谓对与错,何谓是非黑白,所以最影响儿童道德观念建立的应是他的父母,而事实是往往比较有知识的父母需要外出工作或交际,他们便把教育子女的责任交给佣人;相对可自行照顾子女的父母,其学历和知识水平也比较低。这样,孩子们成长后便很难得到正确的道德观念。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同时很难寻找两个价值信念完全一样的人,因为各人的成长阶段经历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

2、行业内部原因。行业内衡量好坏、判断是非的标准就是执业质量。执业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职业道德的提高,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标准,就不能保障执业质量,就不能承担社会责任,就无法向社会公众交代。注册会计师与生俱来的职业性质就是要面对风险。

(1)竞争。一是对客户的竞争。审计收费过低,注册会计师要维持其行业,就必须多做项目,缩短审计时间,因而导致审计质量下降。收费过低的原因多来自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由于委托人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帮其出具一份能过关的审计报告,而不在乎其实际工作的质量,各注册会计师为了占据市场,只能在收费上比拼;二是对人才的竞争。经营者考虑成本无可厚非,但在当今知识时代,过多的从降低成本出发,省略必要的程序,甚至省掉该给员工的收入,舍去优秀的人才就是为自己设置陷阱。许多优秀的企业,如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所以能长足发展,是因为他们有一批优秀的人才,目光长远,有一个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

(2)供求。人才方面,虽然会计教育在当今各大学或大专已相当普遍,每年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但除了在会计师事务所内互相竞争外,各商业范围、银行、保险、政府等也会对会计系的毕业生或人才做出竞争,使得有质素的人才未必加入审计事务。在早几年经济畅旺的时候,吸收或保留有质素的人才留在会计师事务所行内更显困难。客户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为了争取客户,各事务所除了主要以收费作出竞争外,还有很多是以迁就客户意见为主要争取客户手段。这样,在资源缺乏之外,各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不免受到影响。

三、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应采取的对策

(一)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要进行适当的培训,必须了解培训的方法。首先,确立目标。培训中只有以明确的具体目标为导向,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职业道德培训的方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学习,独立的去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其次,进行教育评价。预定的目标决定整个教学活动。但教学活动是否能有效地运转和实现预定的目标,就是借助于评价,评价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在职业道德培训中,教育的评价,不可能通过一次考试以及所取得的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不仅有对所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对人格的、认识能力与水平的评价,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等。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不仅有书面考试,还应当有口试;不仅有动脑思考,还有亲身的践行。评价的过程应是动态的,是对学员职业道德的发展,进步过程的评价;再次,引入情感。把情感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纯知识输入、输出的活动,而是一种融知识、情感为一体的生动活泼的积极愉快的探索未知的学习活动。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催化剂”,它能使教学过程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动力源泉。

(二)行业内部监察。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是良好执业的保证。一个优秀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有一套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这样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再是传统的内部行政管理,它更主要的是以人为本,保障注册会计师业务的顺利执行,同时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防范可能出现的弊端。

很多地区或国家都有同业监察或定立一些“执业检查制度”。这是值得推广的制度。因为由于社会环境变迁,政府及公众人士对会计师专业服务的期望日增,在确保高质素的服务水准方面,执业检查制度实有其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这制度确保审计师已适当地完成其查账任务。加上在制度下,通过检察员与会员之间的讨论,可改善审计工作程序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会员方面,通过检查制度可以了解到其不足之处及提高其审计准则水平。

(三)司法规范。法律一方面阻吓人们从事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也为道德的标准作了一定的规范。另外,基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性,立法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制定有关会计政策时,必须充分吸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团体意见,充分考虑注册会计师的义务和权利,合理设定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以维护其合法权益,让注册会计师正常作出适当的参与,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与社会各界形成沟通,达成共识。

1、刑事责任。各国法律中对注册会计师的刑事法律责任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中,在注册会计师严重违法案件中,一般是行政处罚,鲜有刑事处罚。事实上,造假案件的接连出现,当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执法情况还缺乏威慑作用,执法力度不够,对违法、违规者难有警示、阻吓作用。因此,要健全法制,加强执法程序,对严重违规者,没收非法利润,处以罚款,还要加强执法力度,依法追究违法者刑事责任,决不姑息养奸。

2、民事责任。经审计的上市公司报表出现造假,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广大投资者,所以对第三者的责任及公众的保护必须有强烈的意识。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比我国的相关法律的规定要严格。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非常明确,并区分了“受益第三人”和“其他第三人”。所谓受益第三人主要是指合同(业务约定书)中指明的第三人,例如注册会计师知道被审计单位委托他对会计账目审核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某家银行的贷款,那么这家银行就是受益第三人。所谓其他第三人,是指利用审计报表却无合同定权利的第三人。对这两种第三人,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是不同的。

3、行政责任。目前在中国内地对失职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对投资者进行赔偿的案例,一般都是行政处罚,当中包括撤销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对事务所除了罚款以外,通常都是连同分支机构一起被撤销,使整个事务所停业整顿。这与国外主要针对注册会计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比较少的做法有所分别。

四、结论

会计师事务所“出事”接连不断,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会计师确实应该对其专业道德和职业地位作出彻彻底底的反思,以便其专业范畴在社会和经济环境中重新定位。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一)必须净化环境。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净化执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净化包括分清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人的角色;以法律或法规去彰显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并赋予一定的法定权力,以使其能独立地进行工作。另外,在社会上宣传正确信息的重要性及做假的严重后果也不可忽视。

(二)事务所应建立执业质量控制制度。要从制度层面防范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的质量风险和道德风险。现今,不少事务所的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有不少更是纸上谈兵,各自为政的情况并不少,试问怎能去保证执业质量?还可以定位独立性的投诉机制,以便促进与社会和客户的沟通。

篇(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7-0109-04

①收稿日期:2008-04-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2050)

作者简介:齐善鸿(1963-),男,河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精神管理、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等研究。E-mai:lchrist@ nankai.省略

一、道德维度在企业管理研究中的导入

企业做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实体,其行为会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在与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中,必然会涉及其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问题。企业之所以产生并持续存在,究其根源,是因为它对其他主体具有价值性。从历史上看,“企业从形成之初就并非只是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集合,而是基于公众、国家、社会、自然等资源的利益和谐互动而形成的组织。”[5]因此,对企业法人人格的考量必然因其社会性的存在而导入道德维度。在现实层面,企业的管理者经常面对这样的情况:从内部来看,制度看似非常完善,奖励、惩罚、福利制度等一应俱全,但是制度实施后的结果并没有预想中那样乐观,上级与下级之间经常捉迷藏,企业内部并未形成上下一心的局面,制度形同虚设;从外部来看,在公众的眼中,很多大企业也经常背负着血汗工厂、污染环境、坑蒙拐骗的骂名;就公司治理层面来说,普遍存在的“道德共犯”现象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这不能不说是管理的失败。上述事实表明,从道德维度研究管理及公司治理,能够将公司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从理论发展趋势来看,同样可以发现,伦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当代显学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一门学科,经济伦理学(BusinessEthics)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如今已走向世界。在企业管理与治理层面,如何将属于软性因素的道德纳入制度框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二、公司道德治理的制度化与道德审计

道德作为软性因素被企业纳入管理对象范围后,首要问题将是如何将道德纳入制度轨道,当把道德管理置于公司治理的层面来加以探讨时,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托马斯・唐纳森曾提出公司的“道德人”问题:“为了有资格成为道德人,公司必须拥有一个道德决策过程……只要具备一个合理的内部结构,公司就能像人那样为自己的行为提供一个负责任的解释,这个解释约定了什么样的道德理由可以促进它们的行为。”[1]也就是说,公司应该将道德纳入管理范围,并且应该使道德管理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通过各种道德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公司各个层面主体的行为有着明确而合理的道德标准,并且该道德标准是能够给其带来利益的。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道德最终很可能成为说教或难以落实的口号。

表面上道德问题看似空洞,难以管理,但是在衡量企业的道德状况与水准高低时,可以发现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企业必然在行为表现上与道德水准低下的企业之间有较大不同,因此管理企业各个层面主体的行为表现将是道德管理制度化的落脚点,通过建立针对“行为”的道德管理制度,可以实现对企业非道德行为防范、预警和改正,并在良好的制度设计下,可能实现道德管理制度的“引导与提升“作用,即因道德管理的卓越,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道德管理过程可简化为一个PDCA循环,通过建立企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Plan)、在该指标体系的指引下展开公司的具体活动(Do)、定期对公司道德行为进行评价(Check)、采取措施改进企业行为使之合规合德(Action),其中,第三个步骤在制度设计中,体现为道德审计,从逻辑上讲,道德审计在企业的道德管理制度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企业道德管理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全面而及时地揭示企业违背道德标准的行为与现象,以便在各种情况下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避免出现因涉及道德问题而给企业带来各种损失的局面。

三、国内外研究企业道德审计文献回顾

国内相关作者研究的观点见表1。

国外针对企业道德审计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首先提出的“社会审计”概念,该概念第一次由Theodore J・Kreps提出,后由Howard Bowen在20世纪50年代对其加以延伸,加入了道德业绩方面的内容;[2]H・J・L・van Luijk等探讨了道德管理的必要性及道德审计的一般技术;[3]Homer・H・Johnson就道德审计的主体进行了探讨;[4]MuelKaptein(1998)系统地阐述了道德审计的六个方面内容。近年来在道德审计内容方面研究较多,已形成社会责任导向、伦理导向、可持续发展导向、多因素综合导向等四种类型,就道德审计程序和完整的制度建设方面,美体小铺(BodyShop)的案例则最具典型性。[6]

通过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 (1)至今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企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和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审计流程。(2)研究集中于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伦理行为的评价,较少涉及企业内部道德审计制度。(3)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防范财务方面的“道德风险”,对企业道德行为的考察过于狭窄。(4)对道德卓越企业的先导作用没有给予制度化的承认,道德审计对于企业而言,似乎是被监督检查的过程。(5)道德审计还没有获得独立,通常情况下,它被纳入到企业社会审计的框架下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四、企业道德审计制度设计要点

1・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将企业按其道德水准的高低分为三类,分别称为不道德企业、底线道德企业、卓越道德企业。其中不道德企业就是按照某种道德评价体系加以衡量,无法通过最基本道德底线要求的企业。底线道德企业是指在合法的基础上能通过底线道德公司评价标准的公司。而卓越道德企业则是在道德行为方面,在某些前卫性指标方面做得非常优秀的企业。为明确道德审计的内容,在充分考察企业道德行为表现的基础上,本研究分别设计出底线道德指标评价体系与卓越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公司道德行为体现为与其他公司的关系,在指标选取上,充分考虑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及企业行为的特征,比如在本研究中,底线道德指标评价从10个方面来加以考察,分别是环境保护、顾客权益、政府社区与社会、员工权益、股东权益、债权人、业务伙伴、竞争者、管理者道德和员工道德,这10个方面可称为准则层,在这10个方面细化出36个考核指标,它们属于底线伦理指标;卓越伦理指标体系则分为6个维度,分别考察资源利用

与环境保护、服务顾客、社会贡献、员工对待、伦理管理制度和合作与竞争等六个方面企业的道德行为表现,每个维度由三级指标构成,逐层深入考察企业的卓越道德表现。

2・明确道德审计主体并设计内外审计流程

审计作为一种信息认证系统,其认证主体就是审计人,即谁去审计。参考国外实践,企业道德审计可由两类机构执行:一是企业外部机构,二是企业内部机构,由此形成了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种方式。企业外部审计的主体可以是社会审计机构(会计事务所)、投资基金组织、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机构(如环境保护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而企业内部审计的主体则可能通过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增加诸如道德管理委员会等部门负责道德审计。

美体小铺(Body Shop)的社会审计流程简单介绍如下: (1)评价已有的方针政策(涉及职员的安全和健康政策、与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方面的伦理守则等方面)。(2)审计范围的确定:受公司影响和能够影响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群体。(3)确定绩效标准范围及具体评价的业绩类别:该公司1995年在社会报告中确定了人力资源、健康和工作安全、顾客、公平交易、股东和社区参与等6方面标准。(4)咨询与调查利益相关者。(5)内部管理系统审计: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先前步骤所调查的结果、相关部门的文件、与员工和管理者进行机密座谈得到的信息。(6)报表与内部报告的编制。(7)确定战略目标和区域目标;保证企业核心层与其分支机构政策与实施的一致性。(8)审核校验。(9)报表(通过各种渠道将审计结果传达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甚至包括互联网)。(10)与利益相关者对话(获得反馈,有助于公司的未来行动)。从逻辑上,这个流程并不清晰,但从中可发现基本程序框架,那就是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结论,建议如下: (1)审计计划:包括制定道德审计的政策与建立组织结构保障、确定公司道德行为标准,体现为道德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确定调查取证的方式方法。(2)审计实施:审计人员在受到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及业务培训后,在受到监督并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开始进入审计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制定审计任务清单、预先通知被审计单位及与拟调查利益相关者取得联系、获得审计证据、审计抽样。(3)审计结论:包括审计报告、反馈信息与系统改进,通过将审计结论及最终报告反馈给各个部门,可以使道德行为相关主体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为行为改进提供明确的方向性指导。

对于外部审计而言,审计主体发生变化导致流程内容有部分改变,表现为:审计的计划准备阶段应包括外部审计机构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与客户签定约定书、初步了解企业道德状况、编制审计计划书等内容。审计的实施阶段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审计证据,以道德状况审计指标体系为向导,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个维度的道德行为及表现进行证据收集,并整理、评价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结论阶段则是编写审计报告,并提出道德状况评价与改进建议书。

3・底线道德企业和卓越道德企业的认定

当由某一外部审计或评价机构对企业的道德状况进行认定时,在没有进入卓越道德公司的评价之前,需要对其是否为底线道德企业加以认定,基本原则是要求企业行为完全符合底线道德指标体系。借鉴南开大学治理指数的经验,建议可由指定机构会同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联合对企业展开卓越伦理指数的认定与排序,以此作为激励手段引导卓越道德行为的出现与维持。由于公司众多,可在上市公司中展开试点,然后逐渐进行传播和推广,卓越伦理企业的指数排序将引导企业对道德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将有更多的企业采取措施追求卓越伦理方面的表现,以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对于卓越伦理评价,有五个关键环节与措施应予注意: (1)对卓越伦理各项指标设置权重,寻找多名专家按AHP法进行权重设置;对道德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和不断优化,必须将无法精确量化的指标剔除出去。(2)以卓越伦理各项指标通过的百分比对企业进行分级操作,或者按照企业道德指数的计算结果进行排序。(3)在评价维度中,每一维度超过70% (四舍五入)的指标通过检验,视为该维度通过初步检验。(4)在所有评价维度中,超过70% (四舍五入)的维度通过检验,则视为该公司通过卓越伦理检验,最终进入卓越伦理企业排序名单。(5)编制企业道德指数,加以排序并公之于众。

4・企业道德审计制度设计应符合道德性原则

制度设计过程中,很少有人认识到制度设计的道德性问题,当制度成为强权意志,当它仅仅成为对客体的约束与控制手段而没有成为各个行为主体共同承认并遵守的契约时,制度会缺乏根基。道德审计与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将不符合道德的企业打入“地狱”,而是着眼于企业道德状况的改善,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寻找新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引导。因此,在评价企业道德状况过程中,应遵循审计制度设计的道德性原则。这个原则的提出是对传统管理的超越,企业道德审计的道德性问题与企业其它的规章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着眼于企业道德意识、道德责任的提升。传统的管理制度多属于惩罚性机制,缺乏奖励性与激励性,企业道德审计的道德性原则超越以“行为控制”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是针对传统制度的激励性缺乏所做出的调整,使审计主客体建立和谐关系,使企业法人与企业内个人积极的力量得到激发。制度设计的道德性原则从本质上讲,是要求管理制度要合于管理对象的规律。比如在评价企业是否属于道德合格的企业时,将涉及道德性问题,是采取一票否决原则,还是采取一定的措施而给企业改进的机会?我们认为,应给予企业改进的机会,道德评价的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道德水准,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它应更多起导向作用。比如,在评价企业是否属于合乎道德企业,也就是底线道德企业时,对底线伦理各项指标的考察就不应以“是”或“否”进行评价,而是分成三个级别,包括“有问题但未改正或改进不力,有问题且改进很好,合规”;如果企业伦理底线任何一个指标出现“有问题但未改正或改进不力”的情况,那么该企业就被视作未通过底线伦理;如果企业底线伦理各项指标均为“合规”,那么该企业通过底线伦理;如该企业有部分指标属于“有问题且改进很好”,则要看这部分指标数量的比例,比如在30%以内时,该企业通过底线伦理检验;如果超过30%,那么该企业处于“进步伦理阶段”,当企业通过努力完成了原来未达标的指标,则该企业通过底线伦理检验。

参考文献:

[1] Thomas Donaldson・Corporation&Morality,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NJ, 1982・30・

[2] Carroll・A・B・, Belier・G・W・Landmark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Audit [ J]・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 1975, 18(3): 589-599・

[3] H・J・L・van Luijk, S・M・Carmichae,l G・J・A・Hummels&A・・C・ten Klooster・The Technology of Ethical Auditing[M]・NigenrodeUniversity, Breukelen,1995・1・

[4] Homer・H・Johnson・Corporate Social Audit: This TimeAround [M]・BusinessHorizon, 2001, 44(516): 29-36・

[5] 齐善鸿・道本管理:精神管理学说与操作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76-77・

[6] [美]西蒙・扎德克,等・构建公司受托责任[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123-150・

[7] 金华秋・CPA的企业伦理审计述评[J]・特区财会,2000, (12): 30-32・

[8] 董连德・美国CPA审计的新领域:企业伦理审计[J]・电子财会, 2001, (9): 30-32・

[9] 王学龙・道德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 2003, (5):51-52・

[10] 范利群,周祖诚・国外企业道德审计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3, (11): 25-28・

[11] 刘坤,熊伟・企业伦理审计的内容界定[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4, (15): 46-47・

[12] 范利群,石金涛・关于我国道德审计问题的探讨[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5, (2): 14-16・

[13] 孟宪宇・企业伦理审计的主体及方法初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3): 15-18・

[14] 马力,柳兴国・公司治理的道德审计现状与发展趋向[J]・现代财经, 2005, (8): 44-46・

篇(7)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廉政纪律是指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执业纪律、业务能力、工作规则及所负的责任等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作的基本规定和要求。审计署先后制定印发了《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关于“八不准”的审计纪律以及其他相关的规范,省、市审计部门也相应制定了有关实施细则,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廉政纪律进行了规定。结合我局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上级关于审计职业道德和廉政纪律的这些规范,概括起来就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四个基本规定”。

1、客观公正。这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必须公平正直、不偏不倚,不以牺牲一方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受益。只有做到客观公正,才能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2、实事求是。这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自觉摒弃主观臆断,不为被审计单位或第三者的意见所左右,使审计人员的工作真正做到客观公正,保证审计结论有理有据,符合客观实际。

3、廉洁奉公。这是指审计人员的行为应当清正廉洁,不得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工作便利条件为自己及其所在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不得向被审计单位索贿受贿,不得提出超越正常工作需要之外的个人要求。只有做到廉洁奉公,才能体现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保守秘密。这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对在审计工作中得到或获悉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的资料和情况,应当严格保密。除得到被审计单位的局面允许或法律、法规要求公布者外,不得将任何资料和情况提供或汇露给外人。

二、审计职业道德与廉政制度的总体要求。

审计职业道德与廉政制度的四个基本规定,具体到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就是必须做到勤、灵、稳、硬、廉“五项基本要求”。

1、勤,是前提。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内容之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勤也是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廉政制度的首要内涵,是审计人员做好审计工作的第一要求。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首先通过勤来体现。我们只有勤于业务、勤于思考、勤于跑动、勤于学习、勤于钻研,才能切实做好审计工作。要勤,就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有乐于奉献的情操,有不计得失的品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2、灵,是条件。廉政制度是些原则性非常严格的规范,审计人员在做审计业务也好,遵守廉洁纪律方面也好,却有必要采取一些灵活性的措施,用灵活性的手段来贯彻执行原则性的规范。比如在做审计业务时,就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采取灵活多变、主动出击的审计方式办法,通过账里账外来发现问题,而不是守株待免、以逸待劳、就账审账、墨守成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疲惫的审计局面。又比如在遵守廉洁纪律方面,既要绝不含糊地执行规范,又要尽可能地通过灵活、委婉、和气的方式,婉拒被审对象对我们的有违纪律的行为,而不要让对方有硬梆梆、冷冰冰、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3、稳,是基础。审计人员为人处世要四平八稳,切忌轻浮躁动。稳了,才不会摇摆不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才会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审计人员不论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有稳定的思想情绪、稳重的工作作风、稳妥的审查办法、平稳的处罚力度,才能在腐败行为的诱惑、侵蚀面前做到不为所动、刚正不阿,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审计随意、处理不公的不良现象,真正做到依法审计、公正处理。

4、硬,是保证。硬是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廉政制度的性质和特点之一,是审计人员遵守审计职业道德、执行审计廉洁纪律、做好审计业务工作的保证。审计工作不能吃软怕硬,不能怕得罪人。吃软怕硬,审计工作就会过于潦草、流于形式;怕得罪人,审计工作就无法开展。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廉洁纪律意识,要有过硬的思想认识、过硬的业务技能、过硬的工作能力、过硬的处罚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击溃被审对象的侥幸心理从而做好审计工作。

5、廉,是生命。廉是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廉政制度的最最根本的要求,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好坏与否、执行廉洁纪律松严与否的最终体现,是审计人员的审计生命线。廉与勤、灵、稳、硬之间相辅相承、互为因果。不勤,何以说廉;不灵,何以维廉;不稳,无法真廉;不硬,无法达廉。而只有真正做到廉洁从审,才会真正勤快起来,灵活起来,才会有四平八稳的工作态度,才能在不法分子面前真正硬起来,最终做好审计工作。

三、我局审计职业道德与廉政制度建设的简要回顾。

几年来,永春县审计局紧紧围绕审计职业道德与廉政制度的四个基本规定和五项基本要求,切实抓好机关职业道德和廉政制度建设工作,特别是20*年底以来,我县县乡机构改革过程中,审计局领导班子调整,审计干部轮岗交流,审计机关出现“两多两少”现象:一是新人多、经验少。全局原有干部职工16人,调整交流9人,占总人数的56.25%。一些从事审计工作多年的老干部,交流到其他单位工作。新调入的同志审计经验不足、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二是任务多、人员少。机构改革中,一些单位撤并、领导干部交接等工作较多,相应地县领导交办的审计事项也会较多。而我局的全体人员中,直接从事审计一线工作的审计人员只有10人,占62.5%,一线人员较少。面对这种情况,我局及时提出,依法廉洁从审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必须通过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强化管理,全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廉政各项制度,把现有的十多个人凝成一股绳,才能确保完成审计各项任务。并具体做到“两个改革、一个完善、一个加强”:

一是改革审计事项审理办法。建立了审计业务会议制度,推行“分组实施、质量互检、集中审理、会议决定”的审计业务审理新办法,对审计案件的处理处罚通过审计业务会议的形式集中研究审定,并制定出《审计业务会议纪要》,作为出具审计意见书、决定书、建议书、移交处理书和其他审计文书的依据。通过改革审理办法,既防止出现随意决定或个人说了算问题,又解决了新人多、经验少的问题。

二是改革审计小组组成办法。对于重大项目的审计,则打破传统的股室界线和行业界线,采取“跨股联合、集中力量、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办法,实行联合大审计。通过改革审计小组组成办法,既防止出现业务股“行业垄断”问题,又解决了任务多、人员少的问题。

三是完善内部制度建设。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修订或制定出台了包括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审计组长岗位目标责任制、审计机关审核工作等方面工作的十项规章制度,使审计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不断推动审计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是加强廉政勤政工作。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推行审计公示制度,鼓励和欢迎干部群众对审计实施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全方位的监督;出台了《审计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实施方案》,实行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以实绩为核心的干部评价标准,推进审计机关效能建设。

一年来,通过这些措施的出台和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审计机关廉政制度进一步健全,审计工作在平稳过渡中取得新的发展。

四、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和廉政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新世纪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审计环境也相应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廉洁纪律要求却不会改变,审计机关职业道德和廉政制度建设却只能加强,不能松懈。我们结合审计业务实际,就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25-02

深度辅导工作是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学生成长发展趋势的多元化,个性化就业指导成为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个性化就业指导是深度辅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借助深度辅导更好地推进高校就业工作质量,如何通过就业这一普遍关注的话题,更好地提升深度辅导工作的效果,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学业、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深层次辅导,值得分析和探讨。

一 把握深度辅导的开展原则,全面、全程地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

个性化就业指导需要在全体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全面、全程地开展。数据调研是针对处于大学第二学期、第六学期的在校学生开展的,调查发现,有33.2%的同学认为开展就业指导应从第一学年开展,有33.9%的同学认为应该从第三学年开展,而在全体参与调查的一年级同学中有45%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从第一学年就开展与就业相关的指导工作;与此同时,认为在第四学年开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同学仅占总样本数的7.9%。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无论从学校的育人角度还是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就业指导工作都有必要在全体学生中全程化开展。这正是我们开展深度辅导工作的重要原则。

全面、全程地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深刻把握深度辅导的开展原则。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在《北京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督察工作方案》中为深度辅导规定了四项原则,即面向全体、针对问题、科学指导、整合力量。对深度辅导的正确开展作了总体规划并提出了总体要求。

二 运用团体辅导与个性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是开展深层次辅导的必要前提,也是保证深度辅导工作(包括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深入了解同学们的个性化就业需求需要综合运用团体辅导与个体深度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借助主题班会、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等平台针对班级同学组织开展与就业相关的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教育等团体辅导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与同学们充分互动、增进了解,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了解发现同学们的发展意向与当前需求,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需求意向差异寻找不同个体彼此之间的共性,将团体辅导对象进一步分解归类成有相同发展方向的辅导单元(一个学生宿舍的人数,5~6人为宜)。

在开展辅导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后,也就基本掌握了每一位同学的现实情况,我把这一阶段的辅导方式定义为微团体辅导。另外,这种微团体辅导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这些同学有着相同的发展方向、存在着类似的困惑,又具备各自的经验与优势,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大家共同发展与成长。

三 面对面交流是学生接受就业指导的第一选择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通讯设备的普及,深度辅导的开展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从面对面交流、打电话、发短信到电子邮件、MSN、QQ,再到现在大家熟知且常用的微博、微信,我们的深度辅导工作早就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随时随地地开展起来了。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选择什么方式才是同学们最乐于接受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也组织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尽管现在处处有网络、人人用网络,但无论

本文得到了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资助(编号:YETP1513)

是大一年级的学生还是大三年级的学生,有九成同学选择了面对面交流的这一最为传统的方式,与此同时选择基于网络进行交流的同学仅仅占到全体的一成,而此类同学多为性格较为内向且与周围人沟通交流较少的同学,这类同学也恰恰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来提升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面对面交流是开展基于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深度辅导模式的第一选择。

四 整合力量、全员育人,多角度、多维度地提升深度辅导的整体效果

掌握了就业指导与深度辅导相结合开展的原则,明确了开展的最佳方式,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与探索,就是由谁来组织、又由谁来开展这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深度辅导效果更加明显、就业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呢?

以往,无论是就业指导工作还是深度辅导工作都是由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组织,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牵头,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具体开展实施的。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是最为了解的,这是优势,这也基本保证了这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现在辅导员老师往往事务性工作较多,每天很难拿出足够的时间来与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且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很多辅导员都不能带完完整的一届学生就离开了工作岗位。班主任老师也多是以兼职为主,教学科研工作较多。因此,过分依赖于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开展这项工作已然不太现实。我们需要整合力量、贯彻全员育人之理念,多角度、多维度地提升深度辅导的整体效果。

针对“你会倾向于选择哪个角色来寻求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帮助”这一问题,我们也对调研对象展开了细致的调查。结果有42%的同学把“学长、朋友等过来人”作为了第一选择;而首先会想到找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同学则分别占到了20%、17%;两者加起来也才只有37%;而选择任课教师的同学总数最少,只占到了3%;其他的同学则把网络作为了他们的首要选择。通过以上数据结果我们发现:(1)朋辈的影响教育效果是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的,我们应该积极组织高年级学长、毕业校友与同学们广泛交流成长经验,通过推选朋辈辅导员、校友导师等形式,让他们融入到深度辅导、就业指导工作中来;(2)辅导员、班主任老师需要继续踏实努力工作,增进与同学间的相关了解,获得更多同学的信任;(3)任课老师掌握了很多行业内、专业方面的资源,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和帮助。一方面,我们需要任课老师在上好课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关注同学们的成长;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引导同学们与任课老师积极沟通,拉近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距离;(4)与时俱进,利用好网络平台、新媒体通讯技术,最大限度地为同学们提供帮助与服务。

五 基于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深度辅导模式探索

个性化就业指导本身就是深度辅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进一步的探索,我们发现深度辅导与就业指导二者之间具备着很多的相似性,二者目标一致,同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的完美融合可以很好地为高校育人工作服务,可以带来更多新的工作思路和可能性。

附表 基于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深度辅导模式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类型 团体辅导 微团体辅导 个体辅导

辅导方式(平台、载体、方法) 以就业指导课、形势政策课、主题班会为载体 以宿舍为单位,或以相同类型(具备相似的问题与困惑、相同的发展方向)的同学为单位开展面对面交流 针对不同同学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辅以线上交流的方式

工作

实施者 辅导员、班主任联合组织,将朋辈辅导员、校友资源融入其中 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朋辈辅导员 按学生之所需全员参与

参与

学生数 20~30人 4~8人 1人

辅导

时长 90分钟左右 20~30分钟 根据实际情况15~30分钟不等

交流

篇(9)

所谓会计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不同利益者和会计人员自身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又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效率的标准。那么在职高教学中,到底要渗透哪些会计的职业道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要讲求一个“信”字,也就是“诚信”

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核算要真实。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在做账的时候要如实记录反映各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会计资料,严格按新会计制度规定的一般原则处理会计业务,坚决“不做假账”。二是对工作要忠诚。既然已经选择了会计专业,就要忠于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忠于法律,严守制度;恪尽职守,有高度的责任心。三是处事要公正。要平等待人,把好财务收支关口,公正明确地反映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不偏私,不畏强权。对于违反国家法律和财经纪律、侵吞国家财产的,要敢于揭发、抵制和斗争。

二、要有爱岗敬业观念

“忠于职守,热爱本职”,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出发点。每一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和愿望,而自身价值则是通过工作和事业的成功来反映和实现的。既然选择了会计这个工作岗位,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热爱会计工作。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做出成绩,取得成功。即使对会计职业不感兴趣,只要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就会发现会计职业中的乐趣。只有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才能坚持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依法理财;只有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会计事业中,发挥才能,在会计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为社会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要提高法制观念

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会计人员应遵循《会计法》及有关各项法规、政策。首先,应做到学法懂法。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执法守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努力学习并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其次,应学会依法用法。会计人员要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不存私心,不怕打击报复,能自觉、大胆地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作坚决斗争。最后,应做到守法。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自己良好的职业形象。会计人员整天跟“钱”打交道,所以必须做到清正廉洁,不为金钱所动。这也是对会计人员的根本要求,更是考察一个会计是否真正称职的前提。

四、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人员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同时,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也客观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当然,如果说会计人员不熟悉准则、没有娴熟的会计技能的话,那么就算具有再好的道德品行,也不能遵循准则、坚持准则,做到客观公正,所以会计人员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既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又要学习会计专业理论、新制度新准则,还要学习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全面学习,才能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才能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提倡、什么要坚决反对,从心理上对会计职业道德有整体的认识。但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并不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终目的,会计人员应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按照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整天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人员受到利益诱惑的机会要比其他职业多得多。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经常以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标尺认真度量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言行,自我检查,自我批评,不断摒除旧的道德观,在反复思想斗争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律能力,逐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篇(10)

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初中级人才,其发展如何,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关系到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进程,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精神面貌,是经济和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应加强职业学校养成教育的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中职人才,将道德素质渗透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当中。

一、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的教育。(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处事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养成教育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规范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也要具有职业学校的特色,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道德规范,将职业素质与道德规范相融合,加深对所从事职业的感情,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教育。

二、加强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人世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种新文化、新事物铺天盖地地袭来,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无疑会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让许多没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不胫而走,使许多青少年在信息的洪流中丧失自我,成了典型的“游戏迷”、“网络迷”。西方文化及一些传媒网络带来的一些有害信息,吞噬了青少年单纯而天真的灵魂,使其沦为时代文化下的牺牲品。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他们张扬个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日趋“功利化”和“以自我为中心”,这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建立一种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

(二)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使得青少年在家中俨然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家长的过分娇宠让孩子变的任性、刁蛮,遇事不冷静,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家长离婚现象也很严重,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孩子的感情世界呈现“真空”现象,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也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频率。在教育方式上,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家长往往感到就业压力的严重,因此对孩子倾向于知识教育而忽略道德教育,使得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日趋“功利化”,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具体,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用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应对新时期德育建设提出的挑战已难以解决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就业,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道德教育,或干脆采取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方式,把德育的任务完全交给德育课的老师,把德育任务的执行完全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的去分析养成教育和学生之间的彼此关系,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认识,只是利用外界的校纪校规、惩罚这些硬性措施,而不能从根本上去贯彻道德教育。这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反感,不利于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

(四)学生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仍属于未成年群体,他们自身不成熟,容易被一些表面看起来新颖的事物所吸引,而缺乏一定的辨别力。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也很薄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践的脱节,进而导致学生从高度的自尊转向盲目的从众。他们的情绪也不够稳定,容易失落和迷茫,容易开心和愤怒,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导致一些错误和过失行为的发生,误入歧途。因此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着手,促进养成教育的形成。

三、职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道德认识不足

有的学生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缺乏公德心,破坏公物等,完全不顾及学校的道德行为规范。集体荣誉感差,拒绝参加集体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攀比成风、物质至上、极端的拜金主义,这种金钱至上的思想往往驱使他们不顾一切后果去偷窃、抢劫别的同学的钱财。诚信严重缺失,借书不按时还,把书上有用的内容随手撕下来为己所用,等等,还常常对教师和家长撒谎,严重阻碍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

(二)道德情感淡薄

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职校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有的甚至已经发生了扭曲,淡薄民族感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主流盲目地跟风和崇尚,张扬个性,注重潮流。对美的含义的理解也已经完全的扭曲,重视外在,而忽视内在修养的提高。缺乏责任感、缺少同情心、不够关心困难同学,对于一些救助生病同学的捐款活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注意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三)道德意志消沉

有的职校学生因为成绩差、基础差,觉得自己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没有资格和顺利升入高中的学生竞争。一直以来也从未得到过老师的赞许和肯定,学习上缺少动力,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及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挫败感,抗挫折能力相对薄弱,自控性也不强,无故的旷课,试图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因为身心发展不成熟,道德行为意志薄弱,常常因为兴趣和好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正确的行为,导致自我方向感迷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认同感降低,因此而陷入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中,过早的抽烟、酗酒,有的甚至靠来麻痹自己从而导致各种道德失范和道德犯罪。

(四)道德行为散漫

职校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生活习惯很差,自理能力也不强,有些维修家电专业的学生,却完全不会操作日常电器。有的任性骄纵,遇事不冷静,性格暴躁,遇事动怒,自我约束能力差,打架斗殴现象严重。纪律观念淡薄,无视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于别人的批评教育,自我感觉良好,报复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受到社会不良团体的影响和诱惑,拉帮结派,注重江湖道义和哥们义气,在校园里任意妄为,蓄意破坏公物,甚至走上了青少年犯罪的深渊。这些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更影响了职校生养成教育的形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1.在各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内容,体现职业道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高低关乎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被提上日程。学校应加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道德情感的培养,德育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将德育的精神渗透到所学专业的各门学科中来。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从而导致本末倒置。对于职业学校的德育培养,要更加体现职业特色,将职业指导、职业理想与德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加深对于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感情,养成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其全面提高德育素质的自觉性,达到德育培养的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和谐德育

德育的培养并不等同于“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特征和目标。学生不是“道德的容器”,想填充多少就填充多少,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能力的个体。道德的培养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德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为目的,以任何一种道德教条向学生进行灌输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道德的养成。要以人为本,利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辩论会、黑板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完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达到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增强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的落实是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而并不只有德育课的任课老师来担当,应该建立一支从校长、校团委、科任老师到后勤工作人员的合作化和正规化德育队伍,共同将德育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新形势下,社会的变迁对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认真贯彻新的德育精神和内容,在道德上、政治觉悟上、思想上、生活作风上自觉提高,并努力学习从事学校德育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跟随时代的步伐,认清形势的需要,达到与新的德育精神一致的要求。要求真务实,决不能把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靠每周几次的例会而敷衍带过,校长要首先带头学习,给全校师生树立典范,并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一些管理条例来帮助管理工作的实施,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工作,实施德育激励体制,要求全员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评价,并将德育表现与年终奖励相互挂钩,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特别是班主任,因为其与学生团体接触最紧密,影响最直接,其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养成,对其的工作表现,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重视,从而推进德育工作更好的进行。

4.加强职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生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沐浴到知识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人文空气,在和谐中互助友爱,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修养。除了具备教学楼、图书楼、实训基地等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外,还要具有职校的特色,加强与企业的校外合作,组织参观校外活动,使学生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加强对其的了解,培养对其的热爱。学校也可邀请企业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一些课程的讲座,从而将企业的精神融人到学校的精神中来,塑造具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也要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活跃校园气氛,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校园广播要发挥积极的媒介作用,将校外优秀的社会文化,及时传播到校内,增加学生的阅历和知识量。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清除不良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搭建校园资讯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全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5.加强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职校生大都处于十五六岁,是人生阶段一个发展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身心都还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容易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对社会、对人事容易产生一种极端和偏激,这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班主任,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和学生一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跟踪指导,要用心去与学生交流,只有打开彼此的心扉,给心灵的土壤灌溉爱心的雨水,才能使心灵的嫩芽茁壮成长,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职校的学生大多都曾在应试教育中受挫,他们会自卑、会厌学、会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缺少动力,老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学生犯了错,也不能采取惩罚措施,要从心理上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打开学生心理的缺口,用爱心,关心加上耐心去融化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1.家长应更新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起到了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家庭更是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中职生仍处于未成年阶段,在生活上和经济上都没有独立,仍然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帮助,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仍然离不开父母的指导。但有的家长却以为,孩子一旦人了学,这些责任都是学校的了,父母可以落个清闲了,于是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而只是在经济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对孩子娇惯溺爱,这种过分的宠爱在无形中给学生的养成教育造成了反效果。并且多数家长认为,只要成绩提高了,学到知识了,可以轻松的就业了,目标就达到了,并不关注孩子道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家长对此应该转变理念,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导,无时无刻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任务一以贯之。

2.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十五六岁是一个叛逆的年龄,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特别是一些单亲离异的家庭,更是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家长要及时弥补孩子心灵的缺失,理解孩子,及时与其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放任自由或是一味的强加管理,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成绩差就粗暴的打骂,而不摸清问题的根源所在,非但教育不了孩子,反而会加深与孩子之间的隔膜,阻碍与孩子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家长要不断的反省,找准教育方法的错误所在并及时的加以纠正和改进。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有的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在家很任性骄纵,在学校却表现得很乖,显然,学校对学生在家的表现全然不知,只能通过家长的配合来教育孩子。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表现,对于一些问题青少年,家长更是不能放松警惕,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在送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对学校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不定期的与班主任采取短信沟通或网上交流的方式,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完成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通力合作,这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要使青少年在其伙伴式的关系下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会补充延展的作用

1.利用舆论宣扬德育观念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隐性的、长期的、多元的,既有正面影响的存在,也有负面影响的干扰,青少年在不良影响的诱惑下,其克制力是很差的,社会需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政府部门要制定道德规范标准,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来保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观念上扭转青少年思想出现偏移的可能性,并且积极联合社区、居委会、学校、家庭,充分发挥社会的凝聚力作用,共同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指导。

2.加强德育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德育的环境大大开放起来,因此各种不良现象也纷纷涌进来,冲击着学生的眼球。一些唯利是图的商贩,在学校附近传播着不良文化,如一些黄色报刊、网吧、迪厅,给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社会应加强对于学校周围的环境管理,坚决取缔不良的文化传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和谐而温馨的环境。

篇(11)

3、廉洁自律: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

4、客观公正: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5、坚持准则: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6、提高技能: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