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儿科护理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5 09:57: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儿科护理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儿科护理措施

篇(1)

1 儿科用药现状调查

自2009年以来,我院静护中心平均每日接待400例输液患儿患儿输液。其中,约有93%患儿需进行溶解药物输液,常要药物约有共20余种,具体操作为临床护士加入一定量的溶媒溶解后,经过计算抽取所需剂量。

2 儿科用药剂量准确性抽查

药物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应当得到充分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受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药物的有效剂量通常难以确定。笔者现对我院静护中心2009年1月-2009年2月的需溶解类药物的配制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共抽取346瓶需溶解药物,结果为:实际使用药物剂量误差率为7.96%,每瓶误差量为0.01ml-1.05ml,平均误差0.24ml。根据对样本配制剂量结果及误原因的析结果,笔者将配制结果及其主要原因分为4种,具体如下。

2.1 溶解后液体容量增加不明显或者没有增加 此类药物主要为50mg更昔洛韦、0.1g苯巴比妥钠等;该类药物临床抽查的实际用药剂量大多符合剂量要求,误差十分有限,可以忽略不计。

2.2 溶解后液体容量增加≦0.5mL 例如,0.75g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和0.6g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入到溶媒后受化学反应影响,每瓶液体的容量大概分别增加0.4ml和0.3ml,但是很多护士在操作中并未注意到这一点,仍按7.5mL和6.0mL/瓶来计算,从而导致了实际剂量的失误。

2.3 溶解后液体容量明显增加如1.0ml的 例如,将注射用阿莫西林钠0.6ml注入10mL生理盐水后,每瓶液体实际量为10.6mL。实际操作中,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大多按照1.06mL含100mg的标准剂量进行抽取,通常能保证剂量抽取的准确性,但新护士则由于计算失误、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抽取误差较大。

2.4 操作不规范 临床药物配制中,个别护士尤其是新护士由于技能不高或者责任心不强,非常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现象,从而引起药物实际剂量的误差,例如有些护士在加入溶液媒介物时忽视了瓶内高压的影响,结果导致溶媒泄出瓶外。此外,还有部分护士使用10ml或者20ml的注射器来配制小剂量药物,结果导致实际注入的溶媒量远大于或小于正确剂量。

3 提高儿科用药剂量精准度的主要措施

3.1 制订需溶解药物的统一配制标准,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 临床中将16×105U的青霉素加入3.6mL的生理盐水溶解后为4mL,每mL含4×105U青霉素。受此启发,我院根据常用药物在常见治疗中的标准剂量及玻璃瓶容量,经过数次试验研究后制定了《常用需溶解药物临床配制参照表》并在主要科室中推行实施。该参照表实施后,我院又组织全员护士进行了集中讲解和系统培训。此外,我院在推行该参照表的过程中还通过科室定期抽查、开展药物剂量准确换算竞赛等方式督促参照表的落实,从而提高了全院护士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提高了配置速度。

3.2 确保儿科用药准确性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用药剂量通常比正常剂量偏小,如果用药剂量失误很可能会威胁到患儿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实践中要严肃对待儿科药物剂量的规范应用。我院近年来开展了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强化科室护士药物管理和科学使用的重要性。学习培训侧重于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例如,讲解我院发生过的因为剂量配置失误引起的治疗无效、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引起医患纠纷的实例,以强化护士的责任心。

3.3 建立需溶解药物溶解后的回抽评估制度 我院自2010年开始,加大了对护士严格执行本科室配制药物统一标准及规范化操的检查力度。主要举措为对需溶解药物溶解后的每瓶实际液体量在执行前进行回抽评估,对未按照统一标准操作的行为进行扣分、罚款等处罚,对操作失误引起的溶媒外溢进行补足,以其通过监督和处罚措施来督促员工树立科学的药物配制意识。

3.4 对小瓶装儿科用药规范操作 相对于大瓶药物,小瓶药物的配制中更加容易出现剂量失误。对此,我院对制定了小瓶装儿科药物的科学操作规范。要求护士在操作中必须严格根据药瓶容量,严格按照“参照表”配制液量,小瓶药物配制中,应该使用2ml或5ml的者注射器进行配制,以尽可能减少误差。对操作中常见的忽视瓶内压现象,我院集中护士进行培训,指导护士当瓶内压力较高时要边回抽空气边注入溶媒,以避免溶媒外溢引起误差。

4 规范配药方法和操作程序的意义

4.1 便于护士准确换算,提高工作效率 科室统一各种常用药物的溶媒量后,护士只需牢记各种药物的正确溶媒量即可。这样统一标准便于护士的实际操作,也便于护士长检查工作,便于实际操作中护士的快速、准确换算,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4.2 减少交接程序,避免多环节产生的各种误差 《常用需溶解药物临床配制参照表》的制定和实施使得临床护士换岗或护士科室间轮转时,不必在进行药物配制方法的交接,从而有效避免了因为护士个人习惯性操作而导致的用药剂量失误,还避免了因交接环节过多引起的各种误差,比如剂量记忆失误、重复配制、工作繁忙导致换算失误等。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45-02

儿科的心理护理就是既要注重患儿的生理需要,又要满足患儿的心理需要,儿科注射的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儿科的心理护理是很微妙的,为使患儿得到合理的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就要不断掌握患儿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患病和住院会使患儿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心理护理可给与患儿和家长在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并且直接影响着治疗和护理效果。由于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也是有很多困难,有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学习,进行研究探讨。掌握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特点以及有效的护理沟通技巧,学会掌握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及有效的规范用语,懂得尊重患儿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及个人隐私等[1]。努力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以便进行护理工作。

1 临床资料

选取儿科注射的患儿90例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患儿59例,女性患儿31例,年龄在5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在4.17±1.20岁。

2 不同阶段的心理需要的评估及护理

2.1 婴儿期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儿的细微变化,此期患儿对周围的所发生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容易受惊吓,怕见生人,尤其是对穿白大衣的护理人员,产生非常强烈的紧张、恐惧心理,害怕从她母亲怀里把她抱走,对这些,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就要和患儿建立友好关系,给患儿身体上的接触,如抱抱患儿,抚摸患儿,用玩具哄他玩等,护理要通过亲热的表情、神态,姿势给患儿建立信任感,给与心理安慰,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关怀,和亲切的态度使患儿得到安慰和安全感,为患儿创造和谐轻松地氛围,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在进行治疗护理时要尽量分散其注意力,要以娴熟的护理技术,消除患儿的恐惧感,护理人员要以母亲般的关怀,给患儿留下美好的印象,为以后的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发展[2]。

2.2 1-3岁幼儿期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操作要尽量人员固定,护士进行连续全面的护理,使患儿产生安全感,尽量满足幼儿住院前的喜好和生活习惯,了解患儿的习惯用语和特殊的生活方式,如为患儿讲熟悉的故事,玩熟悉的玩具,帮助患儿减轻陌生感,使患儿发挥其自主性。幼儿期患儿智能发育迅速,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育日渐增速,情绪高度急躁,尤其是有病,愿意哭闹,容易产生厌恶,自卑,患儿模仿力强,危险的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要正确引导,耐心启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适宜喂养保证生长发育,使其智力得到发展。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清洁,整齐,干净舒适,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眼神,姿态和患儿接触后能唤起患儿的欢乐,消除紧张情绪,充分调动起积极性,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3-6岁学龄前期心理护理 3-6岁患儿变得性格比较固执,不听话,有的甚至反抗,这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违拗心理。不可过于严格控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的人也陌生,对医护人员怀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他们常常坐在那,闷闷不乐,一声不吭,对他讲话也不理不睬,医生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时,进行哭闹、反抗、甚至逃跑,因此护理人员要学会沟通技巧,主动去亲近他,主动和他玩,使他尽早熟悉环境,在他高兴的时候,因势利导,尤其是对不合作的患儿,护理进行操作时,让其他患儿给他做示范,使他减轻害怕的念头,我们护理人员要经常在生活上关心患儿,治疗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态度要和蔼,尽量分散其注意力,力争做到操作快,稳、准。针刺静脉一次性成功,使患儿觉得护理操作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痛,慢慢的习惯接受治疗和护理。

2.4 学龄期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主要是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怀疑受到惩罚,护理人员要保持稳定,有足够的耐心,尊重患儿的人格,热情、周到、体贴的为患儿服务,努力和患儿建立感情,使患儿感到温暖。促使患儿尽快熟悉周围环境和有关人员,用患儿容易理解的词语,和特殊方式,方法,解释治疗和护理的主要过程,减少患儿顾虑,利用恰当的机会,说明注射治疗的原因,使患儿相信住院不是一种惩罚,是治疗疾病的需要,同时对患儿进行素质教育,合理安排生活,供给充足营养,介绍病情,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案,并告知这个方案是根据你的病情制定的。

3 讨 论

小儿各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当受到不良影响时,可以干扰正常生理功能,从而产生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从患儿住院时,就应经常与患儿互动,和他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和他交朋友,要用慈母般的温柔、亲近患儿,语言要亲切,使患儿感到如亲人,尽早熟悉每一名患儿的性格特点、习惯及要求,尽量用各种办法满足他的需求,给他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和护理环境,护理人员通过体贴、周到,热情的服务,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消除患儿紧张情绪,增加亲近感,换来患儿的满意,取得患儿的信任,减轻心理负担,调动起积极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患儿早日康复,取得理想的效果。

篇(3)

1.1 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

1.1.1 高危时段,如中午班、夜班、节假日尤其是工作大忙季节,由于儿科疾病的可变性及病情的难预料性。如值班人员少,护理工作稍有不慎和疏忽,就容易引起护理差错和纠纷

1.1.2 高危人员,如新上岗护士、轮科护士、无执业资格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年轻护士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在抢救窒息患儿时,需要进行吸痰,就可能由于护士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损伤呼吸道粘膜而导致患儿呼吸道黏膜水肿、出血,加重呼吸困难。在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时,由于专科理论知识不熟悉,对异常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体温未能及时识别而贻误了最佳救治时机,这些都无疑增大了护理风险机率。

1.1.3 高危病人,如危重病人、特殊体质病人,接受特殊治疗的病人。

1.2 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1.2.1 护士责任心不强:儿科素来被称作“哑科”,其有关资料完全靠家长的叙述及护士的观察所得,如果护理人员不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没有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则很容易发生医疗事故及纠纷;其次,儿科用药非常严格,用药剂量非常小,一般是按公斤体重计算,如果责任心不强,造成用错药,用药剂量过大或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引起患儿不适,也极易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2.2 护理管理方面:人员配置不足,儿科护士严重缺编,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要求,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护士引入,也给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其次护士长工作的多面化。除正常业务管理工作外,还要忙于奖金核算及其他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因而疏于对护理质量的监控。

2 防范措施

2.1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做到护理工作制度化、常规化。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安全知识,建立护理缺陷登记报告制度。

2.2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安全管理小组

各护理单元由护士长具体负责,主要抓护理安全,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在三级质控下,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患者安全,护士长合理排班。根据本科室工作特点和人员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加强高危时段的人员力量。

2.3 强化风险意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对高危人员,加强岗前培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强化“三基”、“三严”的培训考核,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技能,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护理文件的书写记录必须要真实、及时、准确、规范、完整,不得随意篡改。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谨、谨慎,谨言、慎行”,许多的新业务、新技术层出不穷,要动脑筋去思考、去更新,光凭经验只会是有害而无益。

2.4 随时检查抢救药品、物品、设备,确保完备无缺和性能良好。

2.5 实行人性化管理,管理者要爱护护士,关心护士的生活和家庭,掌握每位护士的性格特征,有目的加以引导,尽可能的保证护士的休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大家工作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以增强科室的凝聚力

篇(4)

结果:采用防范措施后儿童患者家属的投诉比例为5%,大大地低于采取防范措施之前的投诉率22%。

结论:有效采取儿童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护理中的风险,降低儿童患者家属的投诉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43-01

儿童患者由于其年龄幼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又加上儿童特殊的体质,用药敏感性高等原因,使得儿科护理较比成人科室护理的风险更大些,很易产生护理纠纷。本文通过归纳和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来儿科就诊的儿童患者347例,总结出产生儿童护理纠纷的主要风险因素,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且获得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从2011年 6月-2012年 6月就诊的 347例儿科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其中有男的175例,女的 为172 例,年龄在分布在1个月至8 岁间,其平均年龄为5.5 岁 。 其中162例是加强采取防范措施后就诊的儿童患者作为观察组,185例是未采取防范措施之前就诊的儿童患者为对照组。。

1.2方法。搜集和归纳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儿童患者,在我院院内或者儿科室内的护理投诉情况,并对其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主要因素,从而制定有效防范措施并对防范措施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 处理各种数据,采用百分比(%)来表示计量数据。

1.4结果。对我院儿科护理存在的常见投诉原因,及对防范措施进行有效实施前后,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投诉情况进行归纳比较如表1。 由表1中可表明采取防范措施前,患者的投诉率为22%,而经过有效的防范措施实施后,其患者的投诉率降为5%,下降了17%,防范效果明显。

从归纳的风险因素分析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导致儿科护理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如下:

2.1护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得力:医疗及护理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离不开护理规章制度来作保障。 没有护理规章制度的细致落实 ,儿童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就会无法的得到保证。

2.2护理人员的资历较低:年轻护士较多,临床经验不足,而且儿科疾病又面临着发病急,复杂,变化较快,而患者年龄幼小,无法描述病情,家长又缺乏相关知识,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护理人员若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解释,因此就不能迅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会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

2.3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其服务态度较差:由于儿科病房的环境太过嘈杂,经常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护理人员难免会有烦躁情绪。因而就很难做到耐心解释家属的各种质疑,冷静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会导致各种冲突的发生。又有少数责任心不强的护理人员,缺乏及时巡视儿童患者,家属呼叫不能及时到位,导致患儿家属强烈不满。存在这些护理风险因素的根本原因,通常是护理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年龄较小,经验不足,沟通能力欠佳。

3采取的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的分析总结,制定如下的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且有效地实施,以降低减少纠纷的发生。

3.1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 ,并且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细致的落实,在护理活动中要求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打错针,避免发错药。严格规范和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要做好病人情况、急救物品和器材,以及确缺失的物品及时补充等相关事宜的交接。

3.2加强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在护理风险防范中,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强弱,及其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要想保证患儿的安全,需要有预见性高水平的护理,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针对我儿科护理人员招聘人员较多、年龄较小,水平较低,又参差不齐,有中专、有大专等,严格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为了提高临床先进精密仪器操作水平,对护理人员进行精密仪器的注意事项、操作规程等专项培训。从而使护理人员对胃插管操作、静脉穿刺操作技术、 头皮针均能熟练掌握,并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也均能熟练掌握。

3.3加强沟通技巧。发生儿科护理纠纷经常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服务态度不良或者没达到患者家属的期望导致的;主要是由于护士年龄较小、阅历少、社会经验不足、技能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普遍较低,导致缺乏沟通技巧,无法和患者家属有效的沟通,使患者家属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3.4加强药品管理 儿科患者用药同成人比,其用药剂量极为严格,剂量又常常较低,对药物反应又极为敏感。所以需要加强儿童用药管理,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儿的用药史以及是否过敏。此外,还需要做到及时清点和专人管理各种急救物品,以保证儿科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儿科护理的风险大多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认真分析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临床护理风险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保证儿童的健康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98-01

护理工作的好坏对于患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儿科护理中,所以,医院的相关单位必须要加强对儿科护理风险的管理,将风险降为最小,保证患儿及其家属的利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为在该院儿科进行治疗的334例患儿,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67例患儿。其中男184例,女150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管理并采取防范措施。风险管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定儿科患儿护理的风险因素。

(1)患儿的特点

由于小儿生理解剖特点与成人不同,患儿往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而且不能自我表达,如不及时发现则会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患儿治疗合作性差,血管壁通透性强,连续输液过程中易发生药液外渗。消化功能差,易发生呕吐而致窒息。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呼吸暂停。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易发生各种感染以及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2)家属的特点

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当生病后,家长常常会存在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家长不懂得常规医疗程序,误认为询问病史,必要的体格检查,配药等是有意耽误时间而产生不满情绪,不配合,甚至拒绝接受,当疗效未能按其期望的目标发展时,就到处寻找所谓的“护理问题”,造成护患纠纷。家属对护士的期望值过高,会提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全力抢救,但在进行治疗、检查、护理时又表现出不理解、不支持的态度,甚至由于疾病过于严重,某些家属容易失去理智,对护士发生过激行为。

(3)护士的特点

技术操作不熟练:护士在为患儿做静脉抽血、输液时不能一次成功,会使家长及患儿不满。在住院期间,患儿及家长都希望得到最佳服务,若因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不过硬而导致正常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不能及时实施,甚至延误病情,是家长不能容忍的,易造成纠纷发生。

此外,还应针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急性病症统计出相应的急救措施,当患儿发生急性病症时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再次,医院儿科护理工作要预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完善合理患儿护理流程。

(1)患儿护理工作量的调配与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医护人员交班表,避免在交班时医护人员出现漏报问题。(2)针对不同的患儿制定一个紧急风险防护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护技能训练,同时要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责任心。(3)建立一个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明确风险上报机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曾经存在风险的患儿应采取上报护理详细记录的制度,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患儿,在上报情况的同时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防范措施。最后,提高儿科护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预防风险的能力。儿科医护人员不仅应具有常规护理的能力,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医学精密仪器操作。医院应定期安排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以及风险管理培训,有效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素养。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针对有情绪波动的患儿进行注射时,要认真观察和引导患儿,有效避免针头的对患儿造成的意外伤害,此外,患儿在进行仪器检查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患儿从仪器上跌落等。儿科护理还要加强护士交接班时对患儿的探视和核查,有效预防患儿胸卡身份错误的发生。

1.2.2 观察项目: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一共发生5例风险问题的数量比例进行观察研究,风险状况包括导管脱落现象、用药不当现象、物理性损失现象、患儿护理不严谨细致现象、医院内部感染等。

1.3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 结果

实验组中发生导管脱落问题1例,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3例,用药不当问题2例,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3例,医院内部感染0例。对照组发生导管脱落问题3例,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8例,用药不当问题5例,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4例,医院内部感染1例。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风险发生率为3.44%,对照组的风险发生率为12.48%,经风险管理采取防范措施的观察组其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属对医疗或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且从住院到出院均有护理人员操作进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出现差错,导致潜在护理风险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本组通过不断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和健全了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了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护士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和工作中薄弱环节的积极性,都能严格按照护理范围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规避了相关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收到了满意效果。

4 结论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同时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从而成功保住了入院治疗患儿的生命安全,应大力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篇(6)

护理风险识别对潜在的和已经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及过程,这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2]。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能降低风险的发生。

1.1 管理方面因素

1.1.1 核心制度落实不力,不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①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儿科用药品种多、剂量小,给药时只喊床号,不对姓名,没有严格三查七对。②不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不按时巡视病房、病情观察不及时。③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措施不到位。

1.1.2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不达标,工作量大,病人高峰时期,护理工作量明显增加,患儿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患儿家长催促,护士忙中出错。

1.2 护士自身因素。

1.2.1 年龄因素。新上岗试用期和5年内工龄护士占科室护理人员比例大,学历较低,专业理论及技术不熟练,且处恋爱婚育期,工作易分心。

1.2.2 技术因素。年轻护士穿刺技术不娴熟,心理素质差,家长对护士穿刺技术要求高,易引发护患纠纷。

1.2.3 护理文件书与不规范。医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不全面,与实际操作有出入及有主观成分,缺乏连续性,未能动态反映病情变化等,均存在纠纷隐患。

1.2.4 感染管理意识淡薄。每个环节的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的隐患,因病房条件有限,不同病种的患儿安排住在同一病房,进行护理操作时没有注意先洁后污的原则,没有执行手的依从性。

1.2.5 护理服务意识淡漠。不能站在病人的立场为病人着想,解释不耐心,不恰当,缺乏沟通技巧,语言生硬,不严谨。

1.3 病人因素。

1.3.1 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医护人员、患儿及家属的多重关系,护士对患儿实施的一切治疗、护理性操作均在其家长目睹下进行[3],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

1.3.2 家长疾病知识缺乏。家长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对正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对护士不信赖,不接受治疗所必须的转归过程及康复期限。

1.4 环境设施因素。儿科治疗环境嘈杂,孩子哭吵,家长对护士的操作告知等常无心聆听;各种安全警示标识不显著或缺失;床栏设置有缺陷,婴幼儿有坠床的危险。

2 防范措施

2.1 明确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职责。护士长负责护理风险管理,科室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分析当前科室护理问题及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2 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加强重点人、重点时段及环节管理。①督促护士掌握并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定期考核护理质量,各项工作常态化。②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排班时新老护士搭配,均衡每班的技术水平、能力,合理安排节假日的班次,可排备班、二线班。③对于重点患儿严格管理,每班床头交接班,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2.3 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定不同层次护士的培训计划,重点做好科室新上岗试用期护士的培训,包括护士礼仪服务规范,儿科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护理安全,医院感染相关知识,通过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年轻护士自身素质。

2.4 护理文件记录符合法律规范。护理文件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因此,护士必须从法律角度去规范的健全护理文件记录,做到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病情,护士长每周对各项护理文件进行审查、把关。

2.5 严格控制医院感染。儿科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严格按病种安排病房,执行传染病及保护性疾病的隔离措施,严格手的依从性,做好自我防护。避免发生医院感染。

2.6 转变服务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沟通技巧,构建和蔼的护患关系。作为一名儿科护士要经常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感受,做到耐心、细心、爱心。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患儿角度思考问题,不但掌握与患儿的沟通技巧,还要学会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使患儿家长理解信任我们,提高满意度。

2.7 改善就医环境及设施,保证安全实用。儿科病房地面防滑,各种安全标识醒目,病床使用有双面护栏的儿科病床。做好家属的安全宣传教育,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我院儿科病房通过提高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和护士抗风险能力,增强护士依法施护的意识,使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纠纷文件明显减少,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 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篇(7)

1.1 护患沟通无效及护士与患儿家属沟通欠缺。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自身素质与物质要求的提高,家长对患儿的要求甚是更高。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家里的掌上明珠,如果孩子生病了,家长们都怀有立竿见影的态度。可治疗疾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家长们有时候是不予以理解的。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每天面对形形的病人及家属,难免有情绪,因此很容易与家属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对于儿童依从性、年龄、家庭坏境、入院次数有明显的差异,首次入院及年龄越小的患儿依从性越差[2]。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差,常不能完整的表达疾病的感受和变化[3],所以护患沟通无效,让护理人员不能有明确的目标进行护理工作。

1.2 护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护理工作繁忙的时候,由于要完成在班的工作,难免三查十对制度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没做到位,在交接班时查对交接不严格,用药的剂量交接不准确,加床或频繁调床后的治疗卡、床头卡、一览卡等没及时更改都容易引起护理纠纷。在技术方面有些年轻的护士静脉穿刺不能够一针见血,导致用药延误,患儿家属因此心疼患儿着急患儿的病情导致不满。药物的剂量算不准确,使得剂量过量或不足,影响疾病的治疗。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解剖、生理功能,儿童发病快、病情变化快、治疗快。年轻的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做不到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急救技术也不够熟练,不能够争分夺秒的去抢救患儿生命。宣教不到位让患儿及家属擅自离开病房出现意外。护理记录存在问题,从而失去其作为法律证据的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有病情变化,出现护理问题,也有护理措施,但无护理记录。同一时间,护理记录和体温图的生命体征不符[4]。

1.3 环境方面的因素。患儿自身无安全意识,无自我保护能力。如果床栏的设置有些缺陷、床栏的空隙太大,或有些床无床栏、床栏损坏、固定不牢等都可能使婴幼儿有坠床的危险。病房及楼道的安全标识不明显或标识脱落,容易发生危险。患儿本身抵抗力较差,病房患儿多、家属多可导致空气中微生物的传播。病房里的通风消毒不到位,不同病种的患儿住在一个病房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洗手指征并严格施行。医疗用品消毒不严,各种医疗器械,如暖箱、光疗箱、喉镜、奶具、衣物消毒不严,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5]。

1.4 人力资源的配置。儿科的患儿较多,输液量也多,工作量也大,进行治疗也相对的集中,护理人员不足很难照顾周全。为了尽快的完成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易简化护理程序,降低护理质量,使得护理工作中的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治疗期间护士无暇顾及巡视病房,液体输完没人及时更换,呼叫器响不停。输液中液体外渗、患儿哭闹、针头脱出、护士处理不及时更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

2.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当中。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关注患儿的身心健康,还要关注患儿家长心理感受和服务需求[6],所以护士的综合素质就要不断的提高。儿科护士不仅是要提高理论水平,操作技术水平更应该娴熟、准确、迅速的去完成,把疼痛降到最低,让患儿和家长对我们产生信任感。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常规技术操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练就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护理人员还应增强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自觉依法行事,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就能更好的进行有效的护患或护士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在护理文书方面要加强管理,做到准确、及时、客观、完整地记录好患儿的病情变化为诊疗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

2.2 做好病房环境安全工作。儿科病房的设施和环境以安全为主,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认知、感觉、活动能力都是很差的。因此入院时我们护士应做好入院宣教,向家长介绍清楚病区的环境设施,入院须知,病房的安全守则。病区应定时擦拭地面保持干爽,定时检查床栏、洗手盆、则所及浴室地面。用湿拖把拖地时,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并提醒家长。破损或不平的地面需要及时的修补。医疗仪器的电线需要卷放好,以免松散在地上绊倒患儿。则所走廊拐角的照明设施应保持正常工作。儿科是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要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按照病种安排病房,发热未确诊患儿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大剂量冲击治疗化疗患儿予以保护性隔离,并加强空气消毒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医院叉感染,时间证明,预防比治疗更具主动性、积极性[7]。

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儿科的护理人员当中有年资高的、经验丰富的、也有新上岗的,护士长应根据病区的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动态的安排人力资源。尽可能的减少护理纠纷,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也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从各方面能够去胜任这份工作。我们护理人员要有爱心、强烈的责任心、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来护理患病的儿童。安全、有效的护理可促使患者疾病痊愈或好转,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乃至整体医疗水平高低重要标志,必须引起护理工作人员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8]。

参考文献

[1] 缪薇箐.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祝敏分,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4(2):86-88.

[3] 刘敏.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10),06-163-2.

[4] 刘素品,孙素娟,马素月.儿科护理风险及规避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4.

[5] 杨婷璇.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8):102.

篇(8)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63-2

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对儿科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使广大医务人员深刻意识到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1]。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因为服务对象具有年龄小,认知差,依从性缺乏,陪护人员多,护理工作琐碎,加之儿童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发育未完善,防御功能差等特点,决定了护理工作存在一些特殊性。为了使孩子生病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认为应提高主动防范意识,控制或消灭潜在的危险因素,可尽量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儿2922人,其中新生儿976例,PICU 560例,小儿内科1170例,小儿外科216例,其中存在护理风险的有724例,占住院人数的24.78%。

1.2方法对所有新入院患者由入院处置室发住院满意度调查表,出院时由家属自己填写后投入意见箱、听取在院患者对医院护理及住院环境的评价及建议;每周进行护理质量安全控制检查和各病区组织护理质量分析会;护理部调查处理纠纷的记录;对三种途径的反馈意见进行综合归纳分析。

2结果

2.1社会因素部分媒体对医务工作的负面影响,医患之间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当今媒体报导有关医疗纠纷时多从患者出发,常常忽视医疗这个特殊服务行业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点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社会各层对医护人员信任度降低,要求更高。家长认为看病花钱了就应该满足其所有要求,无论其要求是否科学合理或符合医疗规范。

2.2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童患病后,特别需要父母及家人的照料,这时,护理人员对患儿实施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均在家属的注视下进行,因此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线关系,而是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的三角关系。本院曾发生一例是护理人员为危重患儿静脉推注药物,在更换注射器接头过程中有微量气泡进入血管,家属以患儿病情加重与气泡进入血管有关为由与护理人员发生纠纷。儿科护理任务重,技术性强,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而家属往往爱子心切,又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对正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对护理人员挑剔、苛求,对必要的操作项目过多地干涉、不配合。因此,在出现不理想治疗护理效果时,其态度上护理人员和家属往往有归因偏离,若护理人员不能积极、妥善处理,则极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家属的不满情绪而导致纠纷发生。

2.3护理人员因素①工作态度不严谨,欠缺慎独精神:个别护理人员随意简化操作流程或不遵守规章制度,“三查七对”未落实或者流于形式化、机械化,操作技术不精湛,经验不足。②技术因素:个别护理人员动、静脉穿刺技术不娴熟,导致穿刺失败或禁忌症掌握不牢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③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文书是医疗活动的客观反映,可供患者复印及医疗事故鉴定时必须提交的鉴定材料。护理记录不全面,与实际操作有出入及有主观成分、欠缺连贯性,未能如实反映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或未能动态反映病情变化等情况,均存在纠纷隐患。④感染干预意识淡薄:每个环节的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的隐患,少数护理人员将不同病种的患儿安排混住在同一病房,进行集体护理操作时未注意按先洁后污的原则,从而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纠纷。

2.4患者依从性缺乏,护患沟通无效儿科患者由于生理及心理特点,各种原因均可影响患儿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造成治疗用药方案的持续性中断或检查手段未及时实施,从而影响诊疗效果;患儿的依从性与年龄、家庭环境、入院次数有明显差异,首次入院及年龄越小的患儿依从性越差[2]。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差,常不能完整的表达疾病的感受和变化,因此护患沟通效果欠佳,护理人员很难从护患沟通中开展有效工作。

2.5法制观念淡薄,忽视病人权益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儿家长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护患关系是在护理过程中产生的特定人际关系。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医学摸式的转变,人们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头脑,并且成为人们的共识[3]。

2.6环境设施因素①床栏设置有缺陷:床栏空隙太大,幼小婴儿有坠床的危险。②用热设备标志不明显:热水

管标识脱落或住院环境介绍不到位,容易出现烫伤的危险。

3防范措施

3.1加强媒体的正面报道,医疗卫生是特殊的职业,高风险、高压力,应给医护人员多些鼓舞和理解,从而更有利于在医疗质量、医护规范操作等环节得到提高和加强。

3.2加强护患沟通,改变护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是护患双方良好行为的基础,护理人员要真正树立“病人至上”的意识;治疗中,多与家属沟通,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减轻家属的焦虑,使其理解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进他们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互支关系,从根本上杜绝纠纷的发生[4]。

3.3重视职业素质修养教育:加强护理人员慎独修养,儿科护理管理者一定要抓好长期教育工作,帮助护理人员明确各种道德行为的是非界限。护理的对象是人,人的生命无价,容不得半点马虎,临床三查七对制度、值班制度、交班制度等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护士不仅要认真遵守,工作中还要有严谨的作风和慎独的精神,不分人前人后,都要有科学地按程序一步一步完成,严格完成每一次操作,遵守每一个操作规程。

3.4规范化培训,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与知识的培训①新上岗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操作规范化培训一年,前期主要学会肢体小静脉、头皮静脉、股动脉及其它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等;后期主要是针对专科疾病护理、重症监护、专科检查配合、儿童用药机理及注意事项等,由专职带教护理人员负责考核。新护理人员具有实践性、群体性、晚熟性[5],经过循序渐进的系统培训后,逐渐培养具备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积极配合抢救的能力。②加强病案书写规范学习:护理文书是记录患者住院医疗过程病情变化的医疗文书之一。护理病历书写要求从法律角度进行规范,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的原则,禁止错、漏、主观臆造。责任护理人员每天查对,护士长每周检查护理文件质量并签名。

3.5严格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儿科是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要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按照病种安排病房,发热未确诊患儿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及化疗患儿予以保护性隔离,并加强空气消毒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医源叉感染,实践证明,预防比治疗更具主动性、积极性。

3.6深化健康教育,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及疾病应对能力入院健康教育是防止住院患儿非医疗技术伤害的关键步骤,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患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患儿的感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沟通交流方式,通过语言和行为传递一种真诚、尊重、接纳的感情,从而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及疾病应对能力。

3.7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在以往的护理医疗活动中,不重视履行告知义务及签字手续,导致发生医疗纠纷时举证不利[6]。医院应经常开展医疗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广大护士增强法制意识,尊重患儿的生命与健康,保障监护人的自与患方的知情权。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谨慎从事技术操作,严防护患差错、事故的发生。

3.8改善环境及设备设施,保持安全性及可用性儿科病房的建设以安全为主,病房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除向家属详细周详介绍医院环境外,更应强调儿科病房安全的特殊性,如坠床、跌伤、摔伤、走失、违医行为;热水瓶内置式放置;配电房、污物间加锁;危险性设施做醒目标志:热水龙头、开水器均有警示标志;每周定期检查设备的运作性能,以保证应急使用等。

4讨论

儿科护理人员应有强烈的责任感,爱护及尊重患儿,具有丰富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同时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护理管理者应坚持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的原则,抓易出差错的时间、抓易出差错的环节、抓易出差错的部门、抓易出差错的人,加强对护理危险因素和差错事故隐患的管理。安全、有效的护理可促使患者疾病痊愈或好转,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乃至整体医疗水平高低重要标志,必须引起护理工作人员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祝敏分,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4(2):86-88.

[3] 王端华.举证责任倒置后举证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7,10.

[4] 黄薇.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6):

篇(9)

【关键字】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对儿科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使广大医务人员深刻意识到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因为服务对象具有年龄小,认知差,依从性缺乏,陪护人员多,护理工作琐碎,加之儿童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发育未完善,防御功能差等特点,决定了护理工作存在一些特殊性。为了使孩子生病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认为应提高主动防范意识,控制或消灭潜在的危险因素,可尽量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一2010年12月住院患儿2922人,其中新生儿976例,小儿内科1170例,其中存在护理风险的有724例,占住院人数的24.78%。

1.2 方法 对所有新入院患者由入院处置事发住院满意度调查表,出院时由家属自己填写后投入意见箱、听取在院患者对医院护理及住院环境的评价及建议;每周进行护理质量安全控制检查和各病区组织护理质量分析会;护理部调查处理纠纷的记录;对三种途径的反馈意见进行综合归纳分析。

2、 结果

2.1 社会因素部分媒体对医务工作的负面影响,医患之间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当今媒体报导有关医疗纠纷时多从患者出发,常常忽视医疗这个特殊服务行业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点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社会各层对医护人员信任度降低,要求更高。家长认为看病花钱了就应该满足其所有要求,无论其要求是否科学合理或符合医疗规范。

2.2 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童患病后,特别需要父母及家人的照料,这时,护理人员对患儿实施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均在家属的注视下进行,因此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线关系,而是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的三角关系。儿科护理任务重,技术性强,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而家属往往爱子心切,又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对正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对护理人员挑剔、苛求,对必要的操作项目过多地干涉、不配合。因此,在出现不理想治疗护理效果时。其态度上护理人员和家属往往有归因偏离,若护理人员不能积极、妥善处理,则极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家属的不满情绪而导致纠纷发生。

3、 原因

3.1 护理人员因素

服务意识不强,护患沟通不到位,导致护患冲突加剧。护理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自尊、有情感的,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做好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支持,从而使病家配合治疗护理。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风险意识差,而患者维权意识强,儿科护士工作负荷过重,思想压力大,职业认同感差。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忙,还要面对家属的种种不理解、质疑、挑剔、高要求,使护士感到思想压力大,身心疲惫。儿科护士技术水平有限,有些操作护士难以达到1次成功,家属不满意。另外由于个别护士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不能按操作规程办事,也可导致护理缺陷。

3.2 管理方面因素

儿科护士严重缺编,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要求,特别是工作大忙季节,病房不断增加床位,门急诊输液人数剧增,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护士引入,也给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护士长工作的多面化。除正常业务管理工作外,还要忙于奖金核算及其他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因而疏于对护理质量的监控。护士长对护士执行规章制度考核力度不够,存在偏差。某些客观因素造成护理服务流程不尽合理。

3.3 患者因素

患者依从性缺乏,护患沟通无效等各种原因均可影响患儿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造成治疗用药方案的持续性中断或检查手段未及时实施,从而影响诊疗效果;患儿的依从性与年龄、家庭环境、入院次数有明显差异,首次入院及年龄越小的患儿依从性越差。【1】

3.4 环境设施因素

①床栏设置有缺陷:床栏空隙太大,幼小婴儿有坠床的危险。②用热设备标志不明显:热水管标识脱落或住院环境介绍不到位,容易出现烫伤的危险。

篇(10)

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1]。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1.1护生因素(1)专科理论知识缺乏。护生在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

(2)主动性差。进入21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差。

1.2带教老师因素儿科护士相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较薄弱,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深,这些都影响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质量。

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锁碎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1.3社会因素(1)独生子女患儿与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婴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

(2)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3)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对策

2.1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隔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2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3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2]。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2.4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常见疾病-主要疾病-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月1次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病人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是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3]。我科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4]。

四是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2.5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新晨

2.6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在临床带教中,从护生第一天踏入病房就对护生加强安全教育,并根据儿科特点强化易引起失误的要点。结合实际案例向护生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时,注意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依法做事的思维或行为习惯。

3小结

由于儿科的特殊性给带教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患者对医护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目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不断总结和改进儿科护理的临床带教水平,可使儿科护理临床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力群,李湘苏.简论护理临床见习带教的原则[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66-67.

篇(11)

1 儿科护理相对于成人医科护理存在的问题

据一项调查显示,儿科护理工作的安全纠纷问题要比成人纠纷问题多出一倍,这是因为儿童天性好动、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加上很多家长和医护人员护理工作不认真,使得这类的纠纷就更加频繁。如,因为小孩天性好动,所以经常出现从床上摔下来,或者是因为家长或者是医护人员的不注意,小孩子经常会将一些医护用品或者是其他的小零件吃下去,这一切的事情都增加了医护工作的难度,也是的这一类医护工作的纠纷问题常常存在。

2 儿科护理存在的纠纷以及解决的措施

2.1 因为医护人员工作不小心而引发的护理纠纷 尽管每一位医护人员在儿童护理这一方面都有专业的医学素养,对于工作也认真负责,但是依旧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小的事故,如药品用量的不当,任何药品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要严格限制用药的剂量,但是因为医护人员的不小心,这类情况时有发生,因而面对这类情况所引起的家人与医院的纠纷,医院一定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保证将这类事件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点,这是事前准备,也是整个儿科护理最基本的医学素养。

2.2 与家人陪护沟通不当 其实很多时候,医院和家人的矛盾纠纷往往是因为家人对于医学知识的缺乏以及医生对于工作指示交接不详细所造成的,就好像是儿童输液的时候,因为儿童天生好动,所以经常会导致针管的脱落,很多家人看到这样的情况就只是把针管再去,其实这一个过程已经携带了很多病菌进入孩子的体内了,就像这样的工作,家人不知道具体怎么做,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就会认为是医院出了问题,纠纷就在所难免,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医护人员在前期一定要和家属多多交流,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因为医院的人员是有限的,所以没有办法为每一个孩子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24小时的看护,这时候和家人的沟通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医护人员可以从家人的口中了解到今天孩子的身体变化是不是有什么不良反应等等,这样的方式既保障了日后护理的安全性,同时也节省了时间和人力资本。

2.3 医护人员主动为儿童和家属提供服务的意识薄弱 在医院常常会碰到的一种情况就是家人很少能够看到孩子的主诊医生,甚至是基本的护士也很少见,这样的情况在面对突况的时候会让家长觉得这是医院的工作做得不尽职,没有做到热心的服务,即使医院很忙,缺少人手,但是很多家长的思想很狭隘,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的健康,面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有主动上前服务,询问病况的心,这样家长就能感觉到护理人员的热忱,从而避免麻烦的发生。

2.4 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护理工作的好坏 医院是一个具有巨大压力的场所,因为长期面对各式各样的病患家属,很多医护人员表示心里面有很大的压力,而这样的压力常常会使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当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面对这样的事情,医护人员要及时调节心理压力,同时不断精化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能够增强自信心,同时及时和家人领导交流,取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同时也要展现自己的专业水平,让领导和家人都能放心。

在工作后期,如果出现护理纠纷,医护人员要学会冷静处理,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反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因为人性格的差异,所以即使是一件很小的微不足道的事情,也会是医院和家属之间出现矛盾,面对这样的情况,医护人员专业的判断处理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不能因为这样的事情而慌了手脚,反而使得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平时医护人员要学会自我减压。

2.5 医院对于医护人员管理不到位 医院领导阶层对于医护人员的管理虽然不能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对于儿科护理的专业水平,但是一个不称职的上司往往就会造就一个不称职的下属,面对开错药、诊断出现失误、病人信息掌握不及时的医护人员,如果医院不加强管理,只会让这样的弊端问题一直存在甚至畅行,那么纠纷的问题就难以解决,所以医院要加强管理,如护士长就要认真监督护士对于病人的护理工作,同时对于业务不熟练的医护人员时刻进行业务教导观察,杜绝医护人员懒散的工作态度,防止纠纷事件的出现。

3 儿科护理纠纷引起的反思

随着对于儿童健康重视的不断加强,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甚至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所以面对儿童护理问题,即使是家长自己的错也回归集到医院这一方,所以纠纷就一直存在着,面对这样的情况,医护人员一定要在工作过程当中做好每一个细节问题,不仅仅是在医护工作上面,同时和家长的沟通以及主动服务的热忱也要一直保持,这是对于儿科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避免纠纷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