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纺织制造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5 09:57: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纺织制造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纺织制造概念

篇(1)

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产能过剩的纺织制造行业中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行业中多数个股集体“转型”的动作,也对板块估值预期提升和股价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

上半年市场表现一直乏善可陈的纺织制造业板块近期持续走强,尤其近一个月里,纺织行业指数以9.9%的涨幅领涨两市各大板块,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仅有4.6%。

中信证券研究指出,当前纺织板块的行情主要得益于人民币贬值推动:一方面海外订单以美元计价,人民币贬值将提高企业的人民币订单价格进而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有助于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企业订单销售。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外需低迷、内需趋缓的市场大环境下,处于行业调整转型期的纺织制造业,预计未来仍将维持低位运行。但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纺织类上市公司的这种困境反而孕育了控股权转让、转型升级等时下A股市场上最火爆的炒作题材,其中的投资机会值得深入挖掘。

草根的逆袭

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出口量与出口价格持续走低,今年1~9月,纺织品出口额同比降低6%。业内预判,在全球经济低迷、国外市场需求日益下降、国内各种生产成本上升的形势下,我国纺织行业2017年的出口形势仍然不乐观。

行业形势的低迷也在二级市场纺织板块的表现上得到了印证。年内A股风格切换、消费品板块重回大众视线,其中食品饮料、家电板块的良好业绩促使其实现估值修复。与其他消费行业横向比较而言,纺织服装行业指数上半年涨幅垫底,其中纺织制造业28倍左右的市盈率也处于市场中等偏低水平。

但自下半年开始,从企业业绩到市场表现一直都乏善可陈的纺织板块,却开始上演一波“草根逆袭”。

从业绩表现看,Wind数据显示,纺织制造类上市公司今年三季度收入增速为6.7%,净利润却同比大涨21.43%,显著优于中报。在二级市场上,纺织板块也成为近三个月来两市排名首位的领涨板块。尤其是在近一个月里,纺织行业指数以9.9%的涨幅领涨两市各大板块,期间还出现了指数8连阳的凌厉走势。相比之下,同期沪深300指数仅有4.6%的涨幅。

板块内表现最为强势的个股嘉麟杰月内股价翻番,中银绒业涨幅超过70%,浔兴股份则因连续拉涨停而停牌自查。涨幅排在第二梯队的凯瑞德、山东如意两只个股月内涨幅也有30%左右。此外,还有宏达高科、新澳股份、凤竹纺织等6只个股涨幅超过10%。

业内研究人士指出,纺织子行业整体业绩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使得龙头企业订单量增长,收入及净利润同比增速保持增长;从另一个角度看,纺织企业净利润增速明显超过收入增速,显示出这种增长很重要的助力因素来自于人民币贬值。

业内人士指出,外销一直是纺织企业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元是出口企业的主要结算货币,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开启贬值模式,收入以美元结算的公司无疑受益显著。

近年来,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和环境保护要求等不断提升,纺织业生产成本也持续攀升,从而导致了该行业出口订单持续外流,出口金额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态势。但近期人民币的贬值趋势则提升了我国纺织类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延缓纺织行业订单流失的作用,带动相关企业出口的增长。

人民币贬值催化

通常情况下,越是海外业务占比大的纺织制造公司,越会在更大程度上受益于人民币贬值。数据显示,当前A股市场36家纺织行业上市公司中,有11家公司的海外业务贡献了公司半数以上的收入。

其中,华纺股份、上海三毛的出口收入占比超过了80%,中银绒业、申达股份、嘉欣丝绸、华升股份等的出口占比也超过了70%。以华纺股份为例,公司主要产品为印染布和家纺成品,产品出口收入占了公司营收的大头。今年中期的数据显示,公司出口收入达9.21亿元,内销收入不到2亿元,当期出口收入占到了公司总收入的85.20%。

那么,人民币贬值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利好纺织制造板块呢?

国泰君安分析师吕明就指出,人民币大幅贬值对纺织行业而言是一个明确的利好,根据测算,人民币每贬值1%,纺织服装行业销售利润率上升2%至6%。但业内人士也指出,考虑到部分公司的采购并不完全在国内,有些可能需要采购一部分进口棉花或者进口棉纱,因此正面的影响会有一些抵消。

此外,广发证券提示,投资者在选择个股时,还需要注意个别公司的美元等外币负债,或者远期结汇,随着人民币贬值有可能产生汇兑损失,抵消贬值的正面影响。由于这些因素很少具体体现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因此投资者需要通过公司财务费用明细中的“汇兑损益”来倒推上市公司是否拥有较多的美元等外币负债。

譬如,由今年中报可见,上海三毛、中银绒业、申达股份上半年汇兑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超过5%,推测或许存在较大的美元等外币负债。而华纺股份、百隆东方、嘉兴丝绸等公司的汇兑收益占净利润比重超过5%,则预计存在美元资产,将进一步增加对净利润的正面影响。

展望板块后市,中信证券指出,考虑到美联储加息预期不断上升,再加上美国大选已尘埃落定,美元持续走强,判断2016年底人民币汇率仍将承受一定贬值压力,而贬值对纺织业业绩的正面影响仍将持续,投资者可在板块回调后关注明显受益于汇率贬值的个股。

叠加低估值(市盈率低于20倍)、业绩稳定增长等因素考虑,国金证券建议投资者关注华孚色纺(出口占比47%)、联发股份(出口占比66%)和孚日股份(出口占比69%)三只个股在人民币贬值背景下的投资机会。

“控股权转让”高发

除了人民币贬值因素推动外,近期纺织板块中嘉麟杰、浔兴股份两只“控股权转让”概念“妖股”的暴涨,也对提高板块活跃度、拉升板块指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前A股市场上,最火爆的概念非“控股权转让”莫属。行情数据显示,从四川双马、泸天化到齐翔腾达再到嘉麟杰、同达创业,个股只要沾上股权转让概念就会变身“妖股”,引发一波暴涨行情。

以嘉麟杰为例,该公司在股票停牌一个月后,于10月28日公告称,原实际控制人向东旭集团转让其持有的上海国骏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并且将其个人直接持有的3380万股嘉麟杰股票(占嘉麟杰总股本的比例为4.06%)的投票权委托给东旭集团行使。

公告显示,本次权益变动完成,东旭集团合计拥有公司投票权股份比例将达到23.67%,成为单一表决权比例最大的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发生变更。公司股票在10月31日复牌后,在短短半个月内,股价从6.05元飙涨至14.30元,最大涨幅高达130%。

紧随其后,另一只纺织板块中的股权转让股浔兴股份,在开盘后已连续录得5个“一字涨停”,涨幅累计58%。截至记者发稿,该股仍因涨幅过大而处于停牌自查中。

对于“控股权转让”概念,分析人士表示,股东的减持原本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算是个利空,但是当控股股东拟协议转让自己持有的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时,实质上就相当于实施A股市场上经久不衰的“借壳”、“重组”等行动。这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因此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批发式地甩卖自己股票的行为。

一般来说,市值较小、主业较差、民企居多、股权较分散以及分布于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等等,被视为标准的“壳资源”股票特征,“乌鸡变凤凰”的暴涨神话就是常常从拥有此类特征的个股中涌现。

据国泰君安分析,纺织制造板块中此类“壳”与“类壳”资源相当丰富,该板块也有望成为“控股权转让”的高发地带。

具体而言,首先纺织制造行业内小市值公司占比较高且数量众多,容易产生符合小市值条件的公司;其次,行业内部分公司主业低迷、民企占比高、多位于沿海发达地区、负债率低,通过资本运作进行业务转型的条件亦是得天独厚。从当前已成功实施控股权转让的嘉麟杰、浔兴股份来看,都具有市值小、主业较差、民企为主、股权较分散易被举牌等特点。

根据“控股权转让”的内在逻辑,综合考虑市值、主业转型预期、实控人属性、资本运作情况,国泰君安建议投资者关注上海三毛、华升股份和凤竹纺织3只个股。

“转型升级”推动

在外需低迷、内需趋缓的市场环境下,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产能过剩的纺织制造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行业多数个股集体“转型”的动作,也对板块估值预期提升和股价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纺织制造业增长缓慢,行业景气持续下滑,整体步入调整期。在此背景下,不少上市纺织企业或主动或被迫选择转型求生。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出,产业用纺织品将会是整个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其中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几大领域。

但事实上,当前A股市场的传统纺织企业在业务转型时,不少公司都选择彻底脱离纺织主业,将主营向互联网、彩票、电子、体育等方向转变。

以深纺织A为例,2009年该公司就开始了“通过调整产业布局,有序退出传统加工企业”的转型动作,其主营业务从纺织服装制造、纺织服装贸易向LCD 偏光片制造和物业租赁管理转变。当前,该公司所属行业也已被转变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在2015年度财报中,深纺织A纺织品板块业务成本为2711万元,而其该业务营收却仅有2520万元,毛利率为负值,已成为拖累公司业绩的板块。这一曾经的主业,其营收仅占全年营收的2%。相比之下,公司转型后发展起来的光电新业务营收为8.04亿元,占当年营收总额比例达66%,光电业务无疑已成为深纺织A业务中的绝对主力。

此外,也有一些纺织上市公司将转型方向放在了产业链整合上,重点关注基于互联网构建外部供应链平台,对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或者选择通过“传统企业+电商行业”的新经济模式进行转型。

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企业最终选择哪种转型方式,其中转型坚决或转型准备较为充分的上市公司将有望在新的领域获得较大收益。相应地,该类已经实施转型或预期转型的个股在市场中表现也较为活跃,建议投资者给予关注。

东方证券建议投资者关注已确定转型方向的华斯股份。华斯股份是纺织板块内少有的涉足社交电商领域的公司。当前,公司在该领域的布局日趋完善,构建了从数据分析到网红运营、供应链管理与变现平台的全产业体系,并可为平台上的网红提供一系列配套服务。业内预计,未来该公司在社交电商领域的布局有望进一步推进。

篇(2)

有机织物的市场

由此,有机衣物已跨越新派裙、T恤衫和短裤的界限,人们开始重新定义粗糙纺织物的印象。粗布已被看作环境友好型、安全与可持续性产品。在聚光灯下,粗布逐渐被戴上时尚、趋势与风格的桂冠。所谓的有机纺织物就是使用天然材料,无人造痕迹或化肥、农药与激素。织造有机衣服的原材料是来自植物,未经辐射,没有化肥农药,甚至种子都不属于转基因。

全球服装市场达到7万亿美元。而有机服装市场年增长为11%,制造商与零售商也越来越关注有机服装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开始提高有机服装中的有机纤维含量。更有甚者,有些制造商喊出百分之百的有机服装的口号。全球纺织服装市场在女士服装、儿童服装和家用纺织品方面,有机成分比例越来越高。在其他新兴领域,如配饰和男装市场,其有机织品的关注度也在提升。制造商们也明显感到,纺织加工过程中的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有机纺织物最主要的材料有机棉纤维市场也开始走俏。

制造商的责任

有机服装的生产即意味着无毒物排放,纺织服装制造商绞尽脑汁,要给消费者一个好印象,他们穿的衣物是在怎样的条件下生产出来,制造加工的有机织物,如毛仿品、丝绸、棉麻织物需要符合加工、生产与印染和无毒的国际标准。因此,有机纺织物被看作道德加工的产物,符合环保理念。

有机时尚昂贵吗?

关于有机服装的说法颇多,有些甚至被人为地神秘化,而主要的说法则是过于昂贵。而事实上的确如此,有机服装的成本要稍稍高于传统服装。生态衣服的确具有非同凡响的品质,但是却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当设计师们试图将“有机”设计为一种有益环境和生活品质的产品时,其成本和价格自然上去了,当然,设计经济价格符合每个人腰包的服饰也不是没有。世界上最著名的服装制造商也在开始努力打造大众化消费水平价格的有机产品。

聚光灯下的有机织物

用有机植物纤维织造的服装曝光率的确很高。如今世界上所有时尚杂志都对有机服装青睐有加。这些媒体有效地为每个季节创造着有机服装的市场,设计师们也在发挥其创造力,倾力设计,力争把最新颖最新款的有机织品放在聚光灯下。不仅如此,他们也看中了不受时间限制,可永久存入衣柜,并穿戴多年不过时的品牌。

有机织物的崛起

世界有机旅行组织WWOOF于1972年在英国成立,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让都市人体验农村生活。如今,WWOOF已演变成为“世界有机农场组织”,提供世界范围内的集旅游、劳动体验及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特种旅游方式。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加入了该组织,近几年,WWOOF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开始起步。1998年一家名为“和谐艺术”的纺织设计公司在美国成立,几年后,美国有机贸易协会成立。2005年有机棉纤维产品出现,7年后世界上大量出现有机纺织物,为数众多的有机纺织物制造商开始崛起。全世界出现200多家有机纺织物制造公司。到今天,世界有机纺织品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据美国纺交所2011年报告,2010年全世界有机纺织物年上升率为20%,达到51.6亿美元,2011年再次上升20%。

所谓的有机纺织公司就是要通过全球有机纺织标准机构(GOTS)的认证。如今,全世界通过GOTS认证的纺织公司越来越多。

有机时尚不可阻挡

篇(3)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就是纺织机械制造业,虽然其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仍旧难以进入一个优越的发展环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纺织机械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的风险与挑战,由于人们的消费水平随着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也有了质的提升,不仅仅要求其质量与使用功能达到要求,还对其附加属性以及外观等可用性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的纺织机械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因此本文首先对其发展现状以及可用性的内涵进行分析,再具体提出其可用性的实际应用。希望能给广大从事纺织机械制造产业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1.我国纺织机械产品的现状

我国的纺织机械产业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存在于我国大部分产业中的共性问题,即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没有生存的力量的,在现代,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源泉,我国的纺织机械产品大部分还是仿造国外的高新技术制造而成的,只模仿而不进行再创造与超越是使纺织机械产业发展有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投入使用的高端机械产品只依靠进口是远远不够的;其次是一般的纺织机械产业的产品没有标识度,几个不同的厂家生产的纺织机械产品无论是在外观上还是内部结构以及使用功能都相差无几,这种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使得厂家不能顺利地发挥品牌效应,不能加深用户的印象,从而失去了潜在的市场;纺织机械产品的价格设定不合理,从前两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的纺织机械企业的发展水平都差不多,生产的产品也都大同小异,那么在这样质量较低的市场环境下,为了提高自己的销量,只能通过降价来实现,这种恶劣的价格竞争,导致纺织机械产业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足够的收入,就没有充足的生产资金,制造的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差;最后一点就是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包括其在进行升级技术后使用功能变得更加复杂,削弱了产品的可用性。

2.可用性的内涵

在进行可用性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先掌握可用性的相关概念,产品的可用性在其被生产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属于商品的固有属性,可用性是基于对考虑用户的感受而提出的概念,一个产品的可用性包括:用户在进行使用时,是否容易掌握使用方法,是否容易对其进行记忆,使用的效率是否科学,使用过程中的操作错误现象是否被有效控制,以及用户是否对产品满意,这都是基于用户体验提出的,可用性作为一种科学概念与许多学科相关,与人机工程学、产品语义学、设计心理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加强纺织机械产品的可用性能够有效地帮助其改善当前的不良发展状况,提高产品的受欢迎度与满意度,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发挥品牌效益。

3.可用性的设计与研究

3.1 纺织机械产品的特点

我国的纺织机械产品虽然存在问题,但并没有止步不前,一些纺织机械产业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已经为自己企业的转型做好了准备工作,包括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投入到创建自己的品牌的工作之中,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新型科技力量以及新型环保绿色材料,以往的纺织机械制造产业只注重内销,而现在的纺织机械制造产业将目光投入到了国际市场中,虽然竞争力比较弱,但是这是一种好的意识,也是进步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国外的注重用户体验的销售理念,保证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售后维修的相关工作。

纺织机械制造产品外形庞大,给用户的感觉是笨重又繁杂,事实上,其内部构造的确复杂,随着产品的不断发展,其功能也越来越多,不仅给开发与设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难度,同时,还给使用人员更难以学习使用产品,给产品的可用性带来了一些影响与阻碍因素。

3.2 可用性研究

针对纺织机械产品的可用性的几个大方面,我们可以逐一地进行研究,人们对纺织机械产品的操作主要通过按钮来实现,因此设计人员要注意将每一个按钮的功能都标注好,使其一目了然,一些比较重要或者比较特殊的按钮可以设计成醒目的颜色,以区别于其他的一般性按钮,可以使用红色或者绿色。

为了使用户便于记忆,纺织机械产品的一些设计标准已经有所规定,一般的急停按钮都是机械上的凸起按钮,并且搭配颜色为红色与黄色;显示器是帮助用户记忆的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进行操作时,会存在一些复杂又繁多的参数数据,有了显示器的提示,用户就不用费心去记忆相关的参数了。

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纺织机械产品在进行按钮设计时,减少了按钮的数量,进行一些相关联的操作时,只需要通过一个按钮就能实现,另外还可调整按钮的排列顺序,使功能相互对应的按钮设计在一起,既方便记忆又能提高操作的效率。

由于纺织机械产品的功能多,操作方法比较复杂,用户在对产品不熟悉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是非常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的,这是对于错误的反馈以及提示就非常重要了,可以在纺织机械产品上设置指示灯和警报,一旦出现错误操作,就及时提醒,常规性按钮的设置在一般位置上,急停按钮的设置要注意容易被用户发现,以便在出现错误时,能够马上进行急停,除了位置,还可通过鲜明的颜色与显眼的形状来进行区分。

用户的满意度主要来源于其造型设置、颜色以及使用方式等,由于纺织机械产品的造型比较大,复杂的操作步骤使其具有危险性,设计师可以采取清爽或者温暖色调的颜色来调节这种危险性,在设计安装程序时也要尽可能地简单化。

3.3 设计原则

可视性原则:纺织机械产品功能的可视性越好,用户对于产品的使用就越方便。对于纺织机械产品来说,功能的可视性主要体现在操作界面上,按钮上清晰的图标显示明确地表明了按键的功能,机器上显示屏同样可以很详细的显示机器的功能运转情况。

反馈原则:在纺织机械产品中,反馈信息主要表现在指示灯与显示屏上。用户通过指示灯显示的颜色来确定机器运转状况,不同的颜色表示了不同的信息,用户通过指示灯与屏幕可以检测操作是否有效、操作是否完成。显示屏上显示的信息可以使用户确认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正确。

简化操作原则:在机电一体化,大型机械智能化的背景下,将纺织机械复杂的操作过程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使得一些原本需要人为操作的步骤让机器本身完成,从而让纺织机械的操作变得越来越简单。

考虑出错和处理方式原则:纺织机械操作相对复杂,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用户在使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在错误发生后,应当让用户及时地发现错误,并且可以容易取消错误。

结语

可用性的重要性不只体现在纺织机械产品上,其他的电子类产品保持高度的可用性也很重要,由于纺机械产品自身的特点使其对可用性的要求极高,而这也恰恰是被我国的纺织机械产品的设计者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关于这种产品的可用性研究还不充足,提出这种理念的时间还很短,还比较缺乏理论支持与实践证明,因此相关设计人员要积极为之付出努力,设计出使用户更为满意、更容易操作的纺织机械产品。

篇(4)

丹麦ln House Group,是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地毯的出口商和者,在3米高的展馆的第时间里展出了产品,这吸引了大多数参观者的注意——包括室内装饰方。更有趣的是,墙纸整铺在3.1米的展示墙上形成了绝对的视觉亮点。Dieter Bohlen和Luigi Colanl的设计新品也在此,收到了众多爱慕的眼光。

“Design live”成功的新概念

在这个世界最大的纺织品设计的交流平台,展示了200位参展方在Design live概念下再次设计的布艺环境。在他们中间,来自英国的Hewlett-Packard展示了他们最新的印染技术。

来自全球设计专家的流行趋势

正如展会会制造潜在的交易,它还会提供种新的设计风向。此次法兰克福纺织品展上最具吸引力的便是流行趋势展——由StijlinstitutAmsterdam设计,并成为了展会的点。Pedro Hernando作为ELCorte lngles的总监,收购了欧洲最大的公寓内饰连锁店,非常兴奋地说道:“来到法兰克福纺织品展,我们看到了丰富多样的选择,以及很高的制造集中性。我们的设计师对展览非常感兴趣,这也是激发他们灵感的来源,而且可以对当下的设计趋势有个更清楚的综观。”

FrarklinTill被任命新一季展览设计

当人们仍然为过去的法兰克福纺织品展交易的成果感到欣慰时,展览已经开始了它的2014\15年的工作季。英国设计工作室FranklinTill,将要承担2014\15年的展览趋势的设计任务。KateFranklin和Caroline Till已经有20年的研究经验,而且关注于趋势的预知和设计方略。Caroline Till也是位于伦敦世界闻名的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纺织品未来专题的导师。

2G2L Fashion Design andConsulting(法国)设计室的创始人Louis Gerin和Gregory Lamaud曾成功地创造了高品质的Les GargonsParis品牌,他们对于巴黎国际面料展览会和纽约展会的趋势展示引起了轰动。

篇(5)

近期,有关龙头股份的市场传言可谓源源不止,“龙头股份是创投概念、迪士尼概念、厂房搬迁概念”等信息更是在股市中广泛流传。其中,龙头股份的“创投传说”尤其让股民兴奋不已。

托“创投传说”的鸿福,龙头股份一度成为创投概念股的代言人,其股价也因此节节高升。从今年1月18日起到3月6日,龙头股份的股价已从8.13元/股一路飙涨至最高的17.48元/股,涨幅已高达100%以上。虽然近几天,股价稍有回落,但其“创投传说”依旧神乎其神。

否认“创投”

2008年3月22日,在致电龙头股份证券部,刚刚连通还未提出问题之时,龙头股份证券事务代表何徐琳便直接开口说:“不要再问创投的事啦,那是外面传的与公司无关。我们不是创投概念股,公司一直都是以纺织业为主的。”

自从今年1月22日起到今年3月3日为止,龙头股份因股价异动连续3日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的原因,已经连发三个公告声称“未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然而,连续的股价异动已经将龙头股份的股价哄抬至高处且居高不下,以纺织行业研究员对此的看法讲,“其根本原因就是创投概念。”

龙头股份原本是上海老牌纺织龙头,之后曾大举介入创投、网游、医药等领域。

因为公司投资参股交大科技园慧谷孵化基地并获利颇丰,市场才会认为其有创投概念。

据龙头股份2007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创投部分投资Z007年上半年贡献红利1000余万元,而上市公司同期净利润仅为1300余万元。龙头股份证券事务代表何徐琳也坦陈:“龙头股份有近60%的利润是从交大科技园的投资得来的。”

一位纺织行业分析师指出,出口退税的不断下降,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经给龙头股份带来不小的影响,再加上龙头股份身处纺织产业中游,很难将不利的因素传导到下游。

该分析师还认为:“纺织行业的企业,在目前情况下,都面临着转型的问题,要么像鄂尔多斯进军矿业等利润丰厚的产业;要么像雅戈尔寻求纺织主业的国际化,并以参股的形式尝试多元化。”

如此,有了这些先驱者,市场上传言“龙头股份要转型为创投概念股”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何徐琳义正词严地说:“公司不会因此继续加大投资交大科技园,也不会因此而转型创投。那些都是市场传闻,公司从未有这方面的想法。”

“公司从第五届董事会成立起就确定战略目标为发展主营业务:纺织。我们一直致力于发展好公司本身的主营业务,暂时也不会考虑其它。”何徐琳以坚定的语气说道。

回归“主业”

龙头股份是上海本地历史悠久的纺织企业,拥有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旗下大部分的优质资产和知名品牌。在2005年摆脱亏损的泥潭成功扭亏后,便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即逐步有序撤出非纺织投资产业,专注进一步强化以消费纺织品品牌与进出口贸易为核心的主业。

“其实,龙头股份投资的一些非纺织投资产业并不怎么赚钱,甚至有些还亏损。好在是它已经将这些企业清理得差不多了。”一位熟悉龙头股份的行业研究员如此评价道。

篇(6)

不管如何,对科技的意识重视、宣传以及投入还在继续着。但我们有必要拨云见雾,从行业与地方科技迷局中寻求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新动力。毕竟,我们已为出口增长的低迷与国内消费的不振等这些市场表现而困扰。

那么,我们可否依赖于科技创新、让科技成为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及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发动机呢?

这得从纺织服装产业本身说起。

在漫长的产业链中,纺织服装大多数环节属于低价值环节。比如纱线制造、印染绣花等工艺制造、面料织造、成衣生产等均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些环节均拥有数量庞大的制造商与贸易商。而两头的纤维研发制造与终端产业品牌营销则属于高附加值环节。这显然属于“哑铃型”产业价值链结构。

也就是说,在纺织服装业,绝大多数加工与贸易型的企业并不具备高科技的内涵,他们的进入门槛极低,非常容易被替代。在这些环节,企业的科技创新内容主要表现在应用开发,而不是基础研究上。

他们怎么办?

纺织如何转型

近五年来,在享受了产业群组规模优势与世界级出口量的辉煌后,纺织业最大的话题已换成了“转型”二字。

然而如何转,却一直语焉不详,或日隔靴搔痒似的不着调。产业界也从未将他们认为坐而清谈的评论家与官员的话当回事。

在我看来,转型的关键只能是将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只有这样,才是我们庞大制造业的根本出路。靠向设计、品牌化进军只是在试图改变制造业。这不可能成为庞大制造业的前程。脱离制造业的本性就不可能找到制造业的出路。

在整个中国纺织产业史上,唯独1990年代的上海曾经有过瓦解大部分纺织制造业的历程。但上海作为中国最前沿城市,有各种新兴产业与庞大服务业可以转型。而一些远离大都市的产业集群何以实现这样的转型呢?即便是上海,也承担了数十万就业人数大转移的阵痛呢。

那么,传统制造业如何成为先进制造业呢?

其实我们尚有世界先进案例可循。比如电子元器件与终端产品制造业等IT业的低价值环节,却被台湾做成了世界性的制造品牌。很显然,先进制造业不一定单纯是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这样的产业先进性,还可以因为技术与管理的先进性而驱动传统制造业成为先进制造业。

事实上,上述的上海案例中也并非上海纺织业100%的放弃掉了,而是留下了很小的一部分制造业。其中就有芳砜纶耐高温纤维开发与制造这样的先进制造业,以及改善技术与管理后的其他传统纺织品与终端产品的制造企业。而其研发体系一直在推进新型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新型面料和高效节能环保的纺织印染技术的开发。

而同样台湾的纺织业,在面临中国大陆庞大的产能优势与强悍价格竞争力后依然能保持世界出口排名第五至第六的地位,就是因为其加强了科技投入,使其纺织品尤其在功能性方面始终保持了世界级的竞争力。比如我去年在台北访问时发现其袜业行业就有活氧袜、冰凉瘦身丝袜、防蚊抗病袜、气垫袜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种。

整个1980-1990年代令世界迷恋的日本制造更是这种制造力的强大表现。

纺织制造转型

现在,是时候对我的第二个残酷的问题――应用型的科技开发服务对处于中间环节的低附加值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意义――作出解答了。

那就是在三个层面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

(1)利用科技对传统企业进行改造:信息化让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成本降低,且令其充满灵捷与柔性。

(2)利用生产业提升制造价值:加大设计开发、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物流、运营管理等生产业要素在整个制造业的占比,比如令其与生产活动的比例从过去的1:9提升至3:7甚至更高,从而提升整体制造价值。上述的台湾袜业案例彰显的台湾功能性纺织品的竞争优势就是产品开发环节的科技应用的结果。

(3)生产贸易一体化:制造企业之间的差异化其实大多数情形下是其贸易能力的差异化。以外单制造为例,有的企业能承接到订单,就是因为其国际化意识高、熟练使用参展与网络营销等推广模式、企业内的团队素质高等因素导致的订单争取能力强。香港与台湾的优势就是其国际化程度高。而更显著的例子是印度的lT外包服务业,很多学者都分析过是因为印度母语为英语,故其承接美国外包服务业务更容易。失去贸易驱动,产能必然闲置。但这种一体化并非集成于一个物理空间意义上的企业内部,而是在企业控制范围内的一体化。这一点,IT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依然可以帮助企业更低成本与更高效地进行贸易推广。同时,还能实现产能与贸易触角的全球化配置。

事实上,制造业要素驱动已从劳动力成本导致的价格优势向创新驱动的综合优势升级。

可见,科技应用依然可以在低价值环节产生增值效应。尤其在科技改造制造流程与自动化程度以及现代技术驱动管理转型、引导管理思维的转变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科技平台揭示产业课题

事实上,在科技平台的建设中,许多产业课题已是若隐若现。

篇(7)

加速产业转移

为降低生产成本,雅戈尔准备将设在总部宁波的生产基地迁至安徽,在前不久举办的cHIC2009上,雅戈尔服饰公司董事长李如刚表示,“我们的女工大多数是安徽人,安徽物价水平、劳动力成本相比浙江要低。”另外,安徽省政府对其抛出了橄榄枝,给予优惠政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据悉,该计划目前处于项目论证期。公司还计划将旗下新马集团位于斯里兰卡、深圳的生产基地转移至重庆、宁波等地,以达到每件衬衫节省近2美元成本的目的。

不过有业内人士对于产业转移也有一些担心,因为路途的遥远势必会增加企业的运输成本,这就需要再打造能够辐射中西部的物流基地。“从目前企业的选择看,主要看物流条件上能否更便捷、更通畅,成本能否降低,出口能否更方便等。”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存荣表示,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比较看重的一点。

有专家认为,制造业从区域的差异成本中能看到机会,沿海的劳动力成本和中西部的劳动力成本确实存在差异,还有土地成本的差异,比如资源、电力等等差异,都会使成本有一些下降,这个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确实使制造业有非常多的兴趣往这方面转移。但是这个成本的差异,也要考虑其他的供应链的差异,如果这个差异抵消不大的话,这个转移将来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制造业的转移,应该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转移。现在纺织服装企业已经不仅仅说是开工厂做制造。更多的是在创造一个物流,创造一个服务,在做流通,做零售。那么这使得产业转移不能仅仅凭制造业的概念来看,更多的要从零售业、服务业的概念来思考。从零售业的角度来看,在中西部转移的概念当中,企业能不能捷足先登,在这个地方建立区域性的总部概念,建立区域总部型的物流周转地非常重要。

而在这方面雅戈尔走在行业的前列。“雅戈尔在新疆和重庆生产、销售基地的建成运行,将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且周转的时间大大缩短,对雅戈尔实现快速反应、探索营销新体制具有深远意义。”雅戈尔集团有关负责人就雅戈尔在重庆建设基地表示,雅戈尔西进的目的在于打通整个产业链。

回归主业停止造“球”

尽管服装行业被认为“赚的是一针一线的辛苦钱”,但传统制造业的稳定性却在这场波及全球的危机中体现出来。雅戈尔近年来在服装领域的投入也被视为回归主业的举措。

日前雅戈尔公布的年报显示,纺织服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1.51亿元,同比增长53.29%,占集团总收入的70%左右。李如刚说,“在金融危机下,雅戈尔发展还比较健康。今年一季度内销和外贸更是有良好的表现,销售额净比增长约30%。”

去年全年,雅戈尔服装国内销售实现收入21.71亿元,同比增长14.91%;外销实现收入36.85亿元,同比增长241.64%。去年以来欧美市场竞争激烈,西服销量受到影响较大。今年雅戈尔还将对浙江、山东、上海等一直销售状况良好的地方加大力度,将其作为主要销售市场。

李如刚在前不久的CHICI2009上接受采访时称,强化零售环节的“造球”计划将暂时搁浅,但雅戈尔仍以国内为主要销售市场。李如刚所说的“球”指的就是各地营销公司。雅戈尔总部大楼前面有一个面积2400多平方米的营销公司,每年可以创造3000万元的销售额,由于建筑外观大部分以圆形玻璃为主,被业内戏称为“球”。此前,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计划用25亿元巨资打造庞大的营销网络,业内称之为造“球”计划。

雅戈尔集团对每个营销分公司初步投资预算为5000万元左右,全国各地将先后建造50个营销中心,总投资在25亿元左右。每个公司预期销售额为1500万元/年,选址地点初步定在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谈到造“球”计划搁浅,李如刚说,“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一些地方的中央商圈已经很饱和,我们再进入不但面临资源价格上涨,还将面临激烈竞争。另外,当地土地相关手续很难获批。如果我们选择在城乡结合区域以及新兴城市构建销售网络,周围配套设施又不成熟。而且球型建筑确实在建造中也存在一定难度。”

知情人士透露,雅戈尔去年初已与重庆、苏州、河北廊坊、沈阳等地的相关部门达成了初步意向,并获得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业内分析,计划实施前一定会进行前期可行性调查,不可能不考虑当地土地政策、建设成本、建筑结构等问题。而据了解,雅戈尔此前专门成立了一个资产管理公司,以便更好地实施造“球”计划。

因此,相关人士认为,雅戈尔这一计划搁浅,可能是从节约资金的角度考虑作出的决定。

锁定品牌文化内涵

篇(8)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将可用资源(包括能源)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应用的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的产业。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制造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给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迫使企业纷纷寻求有效方法:一方面加速技术进步的步伐,促使现代制造过程的组织发生重大的变化,其目的在于使企业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以最快的速度设计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以最低的成本和合理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制造业在生存和竞争的同时,又不断消耗资源,产生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使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正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制造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因此,如何使制造业尽可能较少地产生环境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绿色制造这一全新的概念便产生了。

一、绿色制造的概念和内容

1.绿色制造的概念和内容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其体现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制造系统中导致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是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绿色制造系统目标是追求资源效率和环境保护,而决定此两个目标的根本因素是资源流。影响制造系统的资源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决定了实施绿色制造涉及的问题和途径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绿色制造技术从内容上包括“五绿”,即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包装和绿色回收处理。

二、以纺织业的污染为例分析我国绿色制造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其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是,我们不能为这一趋势而盲目自喜。事实上,我国制造业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依然没走出资源型经济增长路线,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为特征的发展模式继续占领着主导地位 ,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是悬在中国制造业头上的两把利剑。下面以纺织业的环境问题为例来说明我国制造业的污染状况。

1.纺织业的环境问题

纺织业一直是我国传统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突出,其主要污染有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1)废水(资料来源: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据调查,纺织业废水主要包括印染废水、化纤生产废水、洗毛废水、麻脱胶废水和化纤浆粕废水五种。印染废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污染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印染企业每天排放废水量约300~400万吨,印染厂每加工100 米织物,将产生废水量3~5吨。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纤维原料本身的夹带物,以及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浆料、油剂、染料和化学助剂等。

(2)废气。纺织行业的废气主要来自行业内的约两万台锅炉,这些锅炉总蒸汽容量约为6万吨,其中烟尘排放达标的锅炉约占总数的85%。这些锅炉绝大多数以煤(包括一部分原煤)为燃料,这些煤含有一定量的硫,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燃烧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污染了环境。

(3)噪声。纺织车间的环境噪声平均在100~105 dB(A),超过了人耳对噪声的容许极限 ,故对工人听力及周边环境的损害特别严重。

2.我国制造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认为造成我国制造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材料选择不科学。据调查纺织业在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浆料、油剂、染料和化学助剂有COD变化大、PH值高、色度大等特点,这些都是高污染材料;第二,生产工艺、设备比较落后。据调查,目前全国纺织业约有80多万台织机还在投入使用,其中绝大多数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设备,由于资金和技术原因,相当一部分小企业还在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机械进行生产。设备的落后,直接造成噪声污染的加剧;第三,缺乏对制造过程的污染控制。据了解纺织废气的另一主要排放源来自纺织生产工艺过程。纺织工业生产工艺排放的废气主要来自于化学纤维尤其是粘胶纤维的生产过程。化纤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氢为合成原料,由于工艺原因和过程控制的不彻底,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废气的排放;第四,回收及综合利用不够。

综合以上四个原因,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我国在实施绿色制造过程中缺乏一个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绿色制造法律制度的构建

我国立法对绿色工艺与绿色设计做了一些规定,在污染防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纵观整个立法体系,我国立法在规范绿色制造方面还是不够全面,结合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对绿色设计的立法规范

“三同时”制度对绿色设计的规范只停留在工厂建设设计上,而对绿色设计的主要部分即产品设计方面未做规定。因此,我们认为应明确规定绿色产品设计标准,建立以下几个原则:环境保护原则、可拆卸性原则、可回收性原则,在宏观上设计出环保的绿色产品方案。

2.建立原材料准入制度

绿色材料是绿色制造的重要内容,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绿色制造整个过程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果生产商在选择产品原材料及产品设计等前期准备阶段就给予高度的环保重视,就能大大减轻对产品后期的环境处理负担、有利于绿色产品的生产及其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因为减少了处理污染的费用同时又有利于废物回收利用)。而我国立法在原材料的选择方面缺乏具体的规定,只有一些笼统的规定,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9条第1款规定: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该项规定在实施中存在问题,因为低毒、低害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标准。因此,我们认为应建立原材料准入制度,明确规定原材料的选择标准,列出禁止使用的高污染、高毒、难降解难回收的材料清单,如禁止使用含硫量超过多少百分比的煤作为工业燃料,从而控制二氧化硫的产生量。这样法律规定具体了,实施起来就容易操作。

3.完善绿色产品评价体系

绿色制造本身是一种企业行为,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要使绿色制造成为自觉的企业行为,政府要先行一步,建立合理的绿色产品评价体系。这当中包含这样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是标明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标志。为了使环境标志的管理规范化,把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我国在推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时,应尽快制定环境标志管理条例,并制订具体实施办法。

(2)进行绿色认证。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实施 《国际环境检查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欧盟也启动了名为 ISO14000的环境管理系统,没有达标就不予市场准入。为了使企业及产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应通过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推广使用。应制定实施这种标准的管理法规,使工作规范化,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认证。

(3)加强认证机构建设,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 ISOI4000认证机构建设,提高认证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认证主体的服务功能,扩大认证范围,提高认证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加强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实现国际互认,为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建立健全产品包装法律制度

近些年,我国产品包装业得到很大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三包装大国。包装的基本作用是对产品进行保护、保鲜、增强外表美观,但从当前商品市场上看,普遍存在包装过度现象,商品多重包装比比皆是,尤其在烟酒、食品、茶叶、保健品等领域极为盛行。有关部门统计显示,北京市每年产生近3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约有83万吨,全国每年的城市固体废物中,包装物占30%;按普通包装测算,企业每生产10万盒月饼,包装材料需要砍伐4~6棵直径10厘米以上树木,我国每年生产1亿多盒月饼,也就是一个中秋就要“吃”掉6000多颗大树;全国每年平均生产衬衫12亿件,包装盒用纸量就达24万吨,相当于砍掉了168万棵碗口粗的树。过度包装带来极大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产品包装法”,对规范企业包装行为的管理也十分有限。因此,建立健全产品绿色包装制度迫在眉睫,具体如下:

(1)制定产品包装标准并强制实施。研究制定包装比例标准,根据不同种类产品,规定包装成本、包装体积或包装空位、包装重量不得超过产品销售价格、产品体积、产品重量等的一定比例;要求在包装上标明具体的比例,对包装材料利用率进行严格规范;规定包装能选用的材料,禁止选用高污染,难降解的材料做包装材料;与国际接轨,规范包装制度从而有效的避免绿色贸易壁垒。

(2)实行包装资源循环制度。制定符合我国市场实际的包装资源循环使用制度,建立健全包装规格备案制度,限制使用塑料包装材料,规范专业回收处理机构及相关企业的设立与运营行为,实行包装保证金制度,促使包装废弃物能迅速返还生产者进行处理。

5.建立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制度

在环境保护行政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市场调节结合鼓励和奖励措施的实施,使得环境污染防治行为变被动为主动,使排污单位变消极治理污染为积极预防污染的方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开征环境税。在现有的税收体制内开征包括以产品包装废弃物为课征对象的环境服务税、垃圾税等税种,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确保产品的适度包装,另一方面也可为处理包装废弃物垃圾筹集资金。

(2)加重罚款。就是对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高污染企业给予其超出治理污染的费用以上的金钱处罚。这种处罚具有毁灭性,也是治理污染的最高限度。一方面可以督促污染企业自觉地进行污染防治,因为其自己治理污染所需的费用低于因污染被罚款的数额,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将会使企业趋于自己治理污染。另一方面,治理污染肯定是一个长期的大投入,这样一笔开支,仅靠国家财政支出是不可能的,而通过罚款可以将所得罚金作为治理污染的费用,进行环境治理。再一方面,对污染企业给予重金处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限制其再污染的能力,特别是那些中小企业(恰恰此类企业污染较大)。这些企业的资金本身就不很充足,若对其处重金处罚就有可能使其破产,至少可以大大缩小它的生产能力,从而减少其继续污染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刘飞梁洁:绿色制造的体系结构及其实施中的几个战略问题探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997,3(2):12

[2]刘飞陈小惠张华:绿色制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78

[3]郑国锋马民涛李旭等: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EB/OL]

篇(9)

创新实现有效驱动,转型带来长足发展。经过2005年至2011年坚持不懈的调整业务结构、产品结构和盈利结构,重点发展科技纺织、绿色纺织、品牌纺织、时尚纺织,努力推进纺织制造业向高端提升、向制造业后续服务价值链延伸,打造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纺织服务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创新发展思路,强化产品研发

上海纺织重点发展汽车内饰及产业用纺织品。汽车内饰企业不断提高研发能力,集团在产品创新上下工夫,成为奔驰、宝马、菲斯克·卡玛跑车等高档轿车的配套商,抢占了产品档次的制高点。集团积极布点全国市场,并通过与国外原配套供应商合资合作,抢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新材料企业申达科宝着力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船布、沼气膜结构等高毛利产品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国内膜结构和柔性复合材料研发和生产的龙头企业。

上海纺织积极创新传统纺织集团管控方式,组建科工贸一体的裕丰公司,在实施集团整合、集聚营销平台、提升制造能级、创新赢利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加大对下属企业、营销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整合,实施扁平化管理和网格化营销,裕丰平台的资源优势得到增强。为积极探索大贸易、小生产的经营模式,集团利用设计、营销、发单、管理能力和客户资源,通过工贸结合向轻结构转型,既放大了营销规模,又降低了制造环节对经营效益的压力。

企业强化产品研发,提高技术含量,不断开发有科技含量的精品。加强新品开发和产品设计,及时推出有时尚形象的新品,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加强与国际著名品牌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民族品牌能级。如三枪与美国迪斯尼公司合作,迪斯尼内衣品牌产品已涵盖0-30岁的消费者。加强终端形象和品牌通路建设,调整和规范品牌终端视觉形象系统,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加大新开和改造专卖店力度,扩大营销网络,提升了整体终端形象,增加了销售。

集团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投资兴建特安纶和里奥公司,成为世界唯一一家生产芳砜纶纤维和Lyocell竹纤维的集团,打破了国外大公司的技术垄断。德福伦围绕差别化战略,不断提升开发能力,集团着眼于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开发成功了高技术多功能纳米复合阻燃聚酯纤维、咖啡纤维、保暖升温纤维等高附加值的新型差别化纤维产品,赢利水平进一步增强。此外葆莱纤维派丝特系列的开发和市场推广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转变经营模式,推动集团发展

集团改变粗放经营的模式,着力推动制造业向科技纺织、绿色纺织、高附加值纺织转型,形成了与国家产业政策匹配、与城市发展合拍的高端纺织的雏形。集团为形成新的战略空间,通过向市郊、周边地区拓展,采用新建、投资增能、改造升级和易地升级及产业链构建等方法,建成一批有技术含量、有效益、有竞争力,代表高端纺织形象的制造基地,如金山园区、奉贤园区等,建成了上海纺织产业大丰园区一期项目、二期项目。

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加快传统纺织企业向服务商转型。上海纺织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采用国内外新型纤维,协助客户设计产品,同时主动研发新产品,向高端客户推荐,引导纱线和面料潮流,与上下游用户成为合作伙伴,完成了从单纯的制造商、供货商向服务商的转变,为传统纺织转变经营方式,走向价值链高端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转型现代化发展,展现时尚形象

上海纺织集团从纺织制造业为主向国际贸易、品牌营销和时尚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转型。努力打造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纺织服务业,推动集团产业重心由制造业向后续服务价值链延伸,逐步实现从纺织制造业为主向生产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据了解,为集聚资源提升老品牌,展现时尚新形象,龙头股份专注品牌主业、创新发展模式,在产品升级、品牌形象、国际合作、通路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三枪、海螺和民光等一批老品牌焕发出新的光彩。利用优势发展新品牌,着力打造原创品牌。依托集团原创设计资源,展现集研发、生产、营销推广为一体的高档品牌形象,“proliven”品牌扎实起步。

篇(10)

2008年金融风暴的爆发对于互太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年。生产原料价格上涨和新生产设备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适应和使用,均给互太的业务带来影响,因此公司的经营利润也首次下降,这一年可谓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最为艰辛的一年。

从2009~2010年的中期业绩报告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为互太的业务带来了机遇,集团的客户订单增加了17.4%,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8.9%。集团的毛利跃升82.1%,经营利润增加了134.4%。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订单需求,集团的生产产能也增加了10%。同时,集团亦不遗余力地更新技术、生产设备以增加竞争力。

生产设备的更新对于互太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环保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长久以来,互太已经意识到染整行业对于环境带来的危害,因此特别强调选用最佳的环保设备来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球纺织设备供货商中,最终发现立信集团的产品最能符合互太对于高技术的优质产品的生产和环保需要。目前,互太已购买了超过200台立信染整的设备,自1997年已购入约70台立信门富士定形机。自2007年,购入约160台特恩气流机以及5台高乐的设备,包括活性印花后水洗机、丝光机、连续煮漂机和除油水洗机等。

尹惠来先生表示:“德国技术和德国生产的设备勿庸质疑是最好的,但是价格也十分昂贵。德国技术配上中国制造便可以将成本明显降低,但是依然维持同等的产品质量。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概念,这就使昂贵的德国技术变为生产厂商可以支付的。欧洲的设备供货商不可能像立信一样提供及时、迅速和全面的技术服务,这也是地域位置使然。”

2004年立信集团收购了德国特恩后,便开始供应德国技术、中国制造的气流染色设备。互太也自此开始更新染色车间内的溢流染色设备,于同年开始采用最新的气流染色机。特恩的气流染色机在节省水、蒸气和染化助剂方面的超卓效益也是互太不断落下订单,一批又一批购入的主要原因。到底气流机给互太带来了多大的效益?尹惠来先生解释道:“传统的染色机水比一般为1:7,但是气流机为1:4,不单节省了用水,而且也减少了污染。虽然在能耗方面高一些,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节省了25%的生产成本,而且污水排放也减少了40%。这点对于环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指气流机损坏布料,令布料的表面有花痕,而且很难操作,很多染色车间的人员不知道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气流机。就此,尹惠来先生指出:“互太是第一个购买德国技术、中国制造的特恩气流染色机的客户,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适应新的染色技术,但我们相信气流染色技术肯定是大势所趋。”

尹惠来先生表示:“我们需要将气流染色机加入到生产设备的组合里去处理各种不同的布料。每种布料的染色都需要做出不同的调整。一旦了解到如何去调较每种布料染色之间的微小转变,在染色时便可畅顺无阻。有关气流机的负面评论主要是因为使用者尚未完全掌握气流染色的概念和操作。目前我们的染色设备中90%是气流染色设计,当然一些旧的溢流设备依然可用来处理一些非常敏感的布料。”

直面环保问题

环境污染是目前染厂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客户以及政府对此都非常关注。在过去5年里,中国政府对于染色造成的污染已制订了严格的法规,不允许有害的污染物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以保护环境。

其实,成立之初,互太纺织就已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生产。其工厂厂区的设计亦是以环保作为概念,尽可能的令厂房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而且他们将冷热水分开、废水回用、热能回收,所有环节都尽量做到零排放。

更新和升级现有的设备是提高绿色清洁生产的方法之一,而特恩的气流机则是染厂的正确选择。“原因在于立信集团的设备在互太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生产中贡献良多。当然这也不是其唯一的因素,我们坚信气流染色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用气流机取替了染色车间内的传统溢流机。”尹惠来先生解释道。

“立信和特恩的设备占了我们在中国的染色车间内设备的九成。我们也购买了更多的立信门富士的定形机。此外,我们也买了高乐的设备。我们非常满意立信集团的产品和服务,当然我们和其它客户一样,都希望立信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可以更具竞争力。”尹惠来先生笑着说。

2009年12月,互太纺织荣获由香港工业总会和恒生银行联合颁授的[恒生珠三角环保奖2008/09]和[恒生珠三角环保项目奖一废气排放及噪音消减]以表扬互太在环保方面所作的努力和贡献。此外,互太亦积极参与多项环保活动,他们位于番禺的厂房获得广东省环境保护局评选为“环保诚信企业一绿牌标示”,并被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及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清洁生产企业。

创更高声誉

互太纺织是全球领先的优质针织布生产及营销商。他们是如何赢得此项声誉的?“互太生产的布料较其它同业企业更高档。我们敢于尝试新的布料,因此赢得客户的一致好评。我们勇于接受挑战,采用更多更新的技术去满足客户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两次染色的布种占了约30%,而LYCRA布料亦有很大的需求。加上良好的管理、创意和技术的配合,互太可以向客户提供各种布料,企业也总是在开发新的布料。”尹惠来先生说道。

篇(11)

(1)世界第一大纺织服装生产国地位来之不易。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在1980年是10.66%,2000年是22.81%,2014年是55.56%。1980年之后34年中世界纤维加工总量增长5800万吨,中国增长4659万吨。19802000年这20年在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条件下,中国以2倍于世界的平均速度增长,中国增长量是世界增长总量的1/3。20012014年这14年,中国加工量增加3640万吨,世界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纤维加工总量下降了603万吨。中国纤维加工产业是包括棉、毛、麻、丝、化学纤维、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等各种行业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每一个行业的总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纺织机械行业和纤维加工产业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大特色。这14年中国人均GDP从2001年的1020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7485美元,其在国际地位从低收入国家上升到中等国家行列,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非但没有因为国民收入进入世界中上水平而转出和萎缩,反而持续做大,显然,持续进步的因素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比较优势不断提升。

全球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9.85千克/人,2010年是11.41千克/人,2014年是12.34千克/人;中国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10.73千克/人,2010年是30.8千克/人,2014年是36.55千克/人。在中国之外的全球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9.61千克/人,2010年是6.72千克/人,2014年是6.75千克/人,中国人均纤维加工量与世界扣除中国之外的人均纤维加工量之比分别为:2000年是1.12倍,2010年是4.59倍,2014年大约是5.42倍。这既是我国纤维加工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国纤维加工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和发展潜力所在。

(2)作为世界第一大纺织服装出口国的竞争优势明显。200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14.81%,2008年上升到30.28%,2013年继续上升到37.07%。

(3)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顺差对全国国际收支平衡贡献最大。从1981到2014年全国货物贸易累计顺差24945.43亿美元,其中纺织服装累计顺差24810.01亿美元,占全国99.46%。

“六五”期间,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逆差123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顺差171.94亿美元,扣除纺织部分全国则是逆差295亿美元;“七五”期间,全国贸易逆差213.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420.89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634.39亿美元;“八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223.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868.91亿美元,扣除纺织部分全国则是逆差645.41亿美元;“九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1494.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1548.44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53.94亿美元;“十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2125.38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3351.62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1226.24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11171.84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8029.80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顺差3142.04亿美元;“十二五”前四年,全国贸易顺差10266.81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10128.41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后全国顺差只有138.4亿美元,这就是纺织的贡献。

实践证明,中国建成纺织大国的历程始终伴随着产业进步,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中国市场化改革不断地激发产业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一方面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改造,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跨国合作,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生产力不断进步、产业组织方式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这是纺织服装产业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大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根本原因所在。金融危机过后,重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共识,美国以《制造业行动计划》为标志的“再工业化”,欧洲的《未来工厂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规划都提醒我们,一定要珍惜中国工业化已取得的重大成果,要增强自信,站在新的起跑线坚持向纺织强国目标奋斗。

我国第三产业的崛起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到中后期的必然结果,但在新常态下,它的发展和提升同样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要思考在新常态下如何调整三产结构,提高三产劳动生产率;如何在新的产业革命和云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产结构升级。2013年中国三产增加值首次超过二产。但按劳动生产率来比较,三产人均创造增加值(现价)只是二产的82%。2013年按可比价,二产增加值增长7.8%,就业人数同比减少0.31%,劳动生产率提高8.14%;三产按可比价,增加值增长8.3%,就业人数同比增加7.03%,劳动生产率增长1.19%。2013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达2645.30亿美元,而服务贸易却是逆差1185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纺织工业贸易顺差提高了38%,而服务贸易却是逆差扩大5.4倍。

2. 实现新发展,需要加速推动以现代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制造范式为突破口的产业转型升级。

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精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需抓紧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工业基础技术全面升级、前沿技术全面拓展、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云制造系统。

(1)工业基础层面的升级要注重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装备与专用基础件等技术的突破。

化学纤维是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变强最重要的基础材料。目前,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已占世界55.56%,其中化学纤维使用量已占全国纤维加工量的82%。化学纤维生产是中国当代纺织工业技术和资金密集度最高的行业,其生产流程已基本实现CIMS系统,处在大规模连续化生产、高水平检测与自动控制、高质量稳定生产、低耗低排放低成本运行状态。其产业升级的目标是适应对全球化市场快速反应,加速高仿真、高性能、高新功能及高功能复合等差别化新品种以及绿色加工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基于分子结构设计、多种结构调整的分子技术,和对生产过程、工艺质量、设备运行等状态进行在线智能传感检测分析,工艺在线优化与控制,在CIMS系统基础上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平台。

所谓纺织基础工艺升级是指纤维加工产业链上各主要环节的常规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纺前加工、纺纱、织造(梭织、针织等)、印染及后整理、非织造、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服装等工艺技术的升级。这里除印染及后整理是以化学过程为主的流程型工艺外,其他大多是以物理过程为主的离散型工艺。对印染及后整理工艺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的突破点在于为适应市场对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高文化含量、个性化、快速反应以及低成本、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等新要求,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在线检测分析,有效进行自动配送、工艺在线优化、模块化,结合产品设计、过程设计、质量控制、市场营销、投资决策等对企业全过程进行系统集成管理。对印染及后整理之外的离散型工艺的提升目标,是在各独立加工单元建立分散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整个生产过程建立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全面自动化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清晰管控产销流程,提高生产可控性和重组性,使整个生产技术系统更加智能、联网更加紧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设计、研发、不同生产单元间相互感应与信息沟通更快,对市场反应更迅速,使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所谓基础装备与专用基础件技术的提升,是指适应各种纤维材料生产、多种纤维加工工艺的成套主机装备和高性能专用基础件工艺技术的现代化。其突破点是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制造技术,生产出适应各行业建设现代加工体系要求的整套工艺装备和高性能基础件。

(2)向纺织关键性前沿技术拓展。

促进纺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先进工业技术与跨界高新技术结合,发展前沿技术,开发前沿产品。比如高性能纤维高品质、低成本化开发技术、化纤高效柔性化与功能化技术、天然纤维原料纺前处理技术、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高效制备与应用技术、无水或节水印染技术、纳米纤维及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新型高效低耗纺纱与织造技术、服装与家用产业用纺织品高性能高功能产品研发、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化生产、仓储与物流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3)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云制造系统。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结构具有二元影响,一方面促进大型制造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促使微型制造系统和微型工厂得到施展空间带来微型化生产趋势。由于突破前沿制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高投入,只有那些具有多元产品线和足够大的市场份额的大企业,才有可能做到投资研发与制造的协同效应,从而获取高端竞争优势。然而在物联网云制造条件下,也给微型制造和分散化经营带来经济性。这也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在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体系,推广普及科研成果和先进成熟制造技术,积极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提高精准制造和敏捷制造水平,通过物联网系统融入大生产,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实现新发展需要全行业尽快适应云经济时代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加快产业组织方式的转型,构建价值生态系统。

中国与世界同步进入互联网+、云经济时代,这对中国纺织工业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以增强产业创造力、提高附加值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升级进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一个重要的现象启示我们,在相当多的企业正在为经济下行压力踌躇不前的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家、设计师、开发商(他们有些曾经是品牌加盟商)、市场经营者正在悄悄地涌进了这一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在服装纺织品电商日益兴旺的背后,恰恰是云经济形态下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新变化。如辽宁省兴城泳装产业集群的产品,经过中国海关批准正筹备将电商海外仓建在德国。在这一有利形势下,产业协会和有关地方行政部门应当因势利导,促进产业适应云经济时代的产业生产范式的变革,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业生态。

促进在云经济环境下的交易创新、价值创造流程创新、将服务创新嵌入到顾客的使用过程,拓展价值空间。企业要改变传统以“柜台”式组织方式面对顾客的创新机制,转变为以顾客消费过程为核心能够对顾客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的价值生态系统。处于产业弱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间合作,重组价值创造流程,从被动变为主动。

协会要协助地方产业集群促进形成价值生态系统群落。在这些新型价值生态系统群落里,企业不分大小,相互依存,共生共赢,产业边界、地区边界都不重要。比如,在盛泽既有世界最大的长丝面料织造企业,也有众多参与供应链的小微企业,还有全国最大的长丝面料市场,但这些数以千计的企业中质量效益最高的是建立价值生态系统的企业,有些企业去年利润增长达30%。小微企业的强项是专注性研发与小批量生产,市场反应敏捷。很多著名的服装品牌之所以大量采购欧洲和韩国的面料,其主要原因是面料供应商对客户的个性化要求采取专注与细致的全周期服务,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甚至可以共同来开发面料产品。而国内有些面料企业技术水平虽很高,但还是一味青睐大单,忽视小单,甚至得到大单后不惜对小单毁约。总之,目前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产业创新和交易中都还存在无型的“柜台”,把顾客置于价值创造的旁观者的地位。其原因一方面是制造技术和体系不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另一方面是价值创造观念陈旧。

4. 实现新发展,需要在全行业倡导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思维。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创造大国,仅仅靠物质生产技术的突破或者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还是不够的。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体系,更需以人为本。以德国“工业4.0”为例,它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而所谓价值生态系统,也是把顾客体验过程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体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纺织服装业在为人的生活世界提供物质消费资料的同时,也为人提供了精神消费资料。对国内,要满足十三亿人口对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国际市场,要适应世界各民族出自多元文化的个性化选择。人的生活世界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既有时空性、现实性,又指向未来,蕴含着价值和理想。因此也可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价值的和文化的世界。

然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出于发展历史的特殊性,往往更重视或者说更熟悉物质性创造,而不善于或者不重现文化创意和缺乏艺术想象力。不能不说,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或品牌创造力的重要差距。

既然消费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那么生产也必须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生产。从现代知识经济的视角来认识,智慧和创意正是产业创造力的源泉。目前我们许多企业在文化创意方面还处在学习和模仿的阶段。一些文化创意的概念传播很快,但大多停留在概念化阶段。从美学角度来分析,我们这个产业需要树立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造思维,要着重提高对三种美学观的认知:一个是自然美,一个是生活美,一个技术美。

(1)自然美。产品体现自然美是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创造力、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必然前提。自然美的本质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史中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的表现,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历史尺度。自然美已深深地植根于人的情感、美感之中。人的思维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对科学的认知能力,用于探索客观规律创造物质世界,采用的是逻辑思维;一个是对人文的认知能力,用于探索人的精神世界,采用的是形象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纺织品服装的创造正是人的科学思维和文化艺术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怎么观察自然,怎么感悟人们在衣着、环境、消费过程对自然美的内在需求,需要我们深入人的生活世界,再通过设计、研发、制造产品把这种审美体验表达出来。

以色彩为例,对色彩的美感是人类文化从原始到现在的积淀。不同文化人群对色彩美感有不同认知,产生不同的色彩审美心理。纺织品服装色彩的创造如果没有对消费者个性文化体验,没有消费者参与,只是随意向大自然索取或模仿别人的产品,就难以满足对自然美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常常听人说某个色彩不好看。实际色彩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色彩的搭配好坏之分。色彩组合的好坏,叫色彩结构,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色块大小比例构图,如果符合人对色彩环境的审美体验,那么你的产品就会给人带来归属感和满足感。因此,表现自然美既不能简单照搬自然,也不能靠仿制优秀作品,而是靠来自于生活世界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基础上的技术与艺术创造。

(2)生活美。体现生活美是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中的一个核心动力。我们说消费者决定我们的开发方向,消费者的体验决定我们的生产和创造。生活美揭示社会美,美是生活的灵魂,也为生活所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解决温饱阶段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这为生活美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纺织服装行业为人们提供物质的生活的消费品,同时也因此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要,成为生活美的元素。德国美学家席勒说过:美是形式,我们可以关照它,同时美也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也是我们的作为。服饰文明作为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正是透过对形式的寻觅去揭示社会历史的积淀,从而使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当代的时装再也不是专供少数人享受的产品,而是一种审美回归大众条件下的现代生活方式。以体现生活美为核心动力,必然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尽快摆脱以往那种囿于工具理性、漠视情感个体的审美差异,片面追求大规模、低成本、同质化生产和大规模营销的粗犷的生产方式。

要尽快建立起具有时代感、高情感、高技术、高度社会化以及恪守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价值理念。美的生活需要美的创造,生活美既来自于历史的传承,更来自于新的生活创造和实践。

(3)技术美。体现技术美是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一个时代性标志。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技术史,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还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技术作为人类自由的实现方式,成为社会生存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如新型纤维的出现使得对衣着质感、手感、光感、造型美感表达的自由度大大提高,这本身也表现了新技术的美;各种织造技术、提花技术与印染技术的巧妙结合,各种新技术配饰都能创造出新的时尚美。各种“仿生”产品实际上是表达了我们的技术创造力,技术美是对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一种赞誉。技术美要在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创造中充分体现,也就是说创造美感要用一种技术来表达,如人们留恋手工却无法回到手工生产时代,但却可以通过技术模仿手工的视觉感受,而且比纯手工的成本要低不知多少倍。有的企业拥有最好的技术也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却表达不出某种美感,比如精品面料技术含量都很高,但是承载的艺术价值却不高。有的面料企业用最高技术做出的服装却无人问津,就是因为没有产生自然美、生活美和技术美的审美文化价值。大力推动技术升级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价值生态系统,只见技术不见人,只见物质创造力不见精神创造力是不全面的。技术体现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的实现方式,而人的自由的形式就是美。人们崇尚技术进步,以技术美展现时代的风采,并不意味着甘愿将自身沦为技术与工具理性的奴隶,进而丧失对人作为感性个体的尊重。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的内在要求,必然促使我们在无处不在的科技理性形式结构中不断发掘生命的新感性,为生命创造新的存在方式。

最后举个例子。有个中国服装名牌企业与一个意大利面料企业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是中国企业不喜欢中国的面料,而是中国面料生产企业大多采取规模化大批量生产,很难根据服装企业的风格特点量身定制,达到在艺术创意上的共鸣。而这个意大利伙伴企业的设计师经常来中国企业体验需求,他根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季节营销主题,选择了欧洲20世纪初一位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的水彩画名作――《吻》,从中获得灵感并构思出让中国服装企业满意的面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