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慈善活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言
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在苏州组织召开了中英慈善立法研讨会。新华社报道称:我国慈善法草案已初步成形。主要在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志愿服务、慈善信托、境外慈善组织在华活动的管理以及扶持与奖励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几乎就在同时,审计署的报告又引起了玉树百亿善款陷入汇缴争议的事端。人们不得不提出质疑:我国的慈善事业究竟何时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由此引发了各种讨论。企业作为慈善事业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其在慈善事业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应该如何履行其慈善责任也备受关注。
二、我国企业慈善发展现状
(一)企业慈善的含义
1924年英国学者歇尔顿(Oliver Sheldon)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卡罗尔(Carroll)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根据卡罗尔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组成的。因此,企业慈善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同时,卡罗尔认为,经济责任是基础也占最大比例,法律的、伦理的以及自行裁量(如慈善等)的责任依次向上递减,呈金字塔型结构。按照卡罗尔的理解,企业慈善活动是非强制性、非法律要求的,它取决于企业从事这些社会活动的意愿。
(二)我国企业慈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企业慈善在我国主要是慈善捐赠。我国的企业慈善捐赠事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极快。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之前,我国的企业慈善捐赠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等在我国的广泛传播,我国企业慈善捐赠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2005年,我国第一家企业慈善基金会――中远慈善基金会成立。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经成立了335个企业及个人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这些慈善基金会在组织企业慈善捐赠、传播慈善理念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8年,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总额已经超过了300亿元,占当年全社会慈善捐总额的近1/3。
2008年5・12汶川地震使我们看到了我国慈善的前进,特别是我国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全国甚至刮起了一阵支持督促企业捐款的热潮,表现出了国人对于企业慈善的要求与期待。
然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企业公民蓝皮书》指出:我国企业慈善发展严重滞后,在目前我国逾1000万家企业中,履行慈善义务、有过捐赠记录的,尚未达到10万家。慈善事业的立法不足,导致企业慈善无法可依。慈善机构的建设水平低下,公信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慈善行为。同时,很多企业的慈善意识淡薄,慈善理念不成熟,阻碍了我国企业慈善的发展。
三、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必要性
如果说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是必须承担的话,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面对需要自愿出让部分企业资源才能付诸实施的慈善责任,企业自然应当避而远之才是。然而事实却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我国本土企业正在从事慈善事业。可见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探寻适合自己的方式,使得企业慈善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
开展慈善捐赠等公益事业对企业来说是优化配置资源,获取社会资本的一种新理念、新战略、新经营艺术。企业虽然没有从慈善活动中获取有形的、清晰的交换价值,但是慈善和其他社会责任行为将为企业带来诸多无形的战略性资产。企业进行慈善是为企业配置道德、信誉和形象等社会无形资产,而这些无形资产正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一)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
这一方法即是善因营销。该营销活动的特征是企业为某一特定事件提供一定的捐赠,同时消费者也参与这种能为企业产生收入的活动,从而同时满足企业和公众的利益。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将善因营销界定为:企业承诺基于产品的销售来为某项特定的公益事业捐款,或者捐出一定比例的营业收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农夫山泉推出的“一分钱”活动。2001年农夫山泉推出了一项颇有创意的活动,每售出一瓶农夫山泉,就从中提取一分钱捐给申奥,“一分钱一个心愿,一分钱一份力量”,以代表消费者支持北京申奥。虽然这其中不排除有商业运作的因素,但它的社会意义不可否认。2004年开始,农夫山泉提出了“一瓶水,一分钱”,每买一瓶农夫山泉就有一分钱用于帮助水源地的贫困孩子。农夫山泉“一分钱”公益活动的口号是: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这一口号感动了众多国人,尽管最近农夫山泉一分钱活动遭到质疑,但不得不说,之前这个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形象,也扩大了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建立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资本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还有企业文化、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竞争。积极参与慈善的企业,相对其他企业而言,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同时也会激发员工组织身份认同感和工作热情,改善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整体生产能力,减少员工离职率,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企业慈善在客观上对企业的社会形象、员工的归属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慈善捐助已经成为一种情结,它在慢慢地融入企业,逐渐变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员工。
(三)改善竞争环境,获得竞争优势
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行为是由著名学者迈克尔・E.波特(MichaelE.Porter)所倡导的。强调慈善行为改善企业竞争环境的功能,即慈善行为应该对企业竞争环境相互关联的四个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情况、战略和竞争情况以及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对生产要素将产生三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改善教育和培训状况,为企业提供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储备;二是改善企业所在地居民生活水平,从而对专门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三是提升所在地研发水平、行政机构的工作效率、基础设施质量及自然资源生产率。
其次,从需求情况看,策略性慈善行为不仅可以影响市场规模,还可以有效改善市场质量再者,从企业战略和竞争角度看,策略性慈善行为对于创建更有效率和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至关重要,如60余家欧美企业共同支持国际透明化组织(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反对国际商业贿赂,这不仅有利于当地居民,同时为推动这种活动的企业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更便捷途径。
再次,从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角度看,策略性慈善行为可以推动集群和支持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美国运通公司资助旅游等支持性产业,也因更具竞争实力的旅游企业集群而获益。
(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和维持与其他机构的良好关系
企业捐助可以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博得广大消费者的好感和偏爱,从长远看可以节省营销成本,在参与捐助活动的同时,企业也能收到宣传自身的效果,这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广告。慈善行为能为企业带来品牌效益,可以补偿其付出的成本,这在王老吉品牌上得到了印证。王老吉罐装凉茶饮料企业在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捐出一个亿,立刻引起亿万网民广泛的反响。网友评论:“一个卖凉茶的企业捐一个亿太难得了,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企业。”可见,王老吉的这一次义举,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广告效益是不可限量的。所以,捐赠是企业与社会互动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往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获得包括企业供应商、政府、其他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的青睐。
四、对促进我国企业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慈善事业立法进程,调动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建立和健全慈善事业有关法律,借鉴国际通行的作法和经验,使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是促进慈善事业和企业慈善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目前慈善法已初步成形,但法律究竟何时出台,尚无明确的时间。除了进行慈善立法外,也应该尽快完善慈善财税制度,包括统一慈善的税收标准、规范慈善组织的免税权利等,为了调动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也应当建立慈善税收激励机制。
(二)完善慈善机构建设,增强企业参与慈善的信心
公信力是慈善的生命。与其他组织相比,慈善组织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更强的公信力。目前我国慈善机构的组织建设亟待极高,慈善组织的运行需要透明化,透明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使慈善机构从政府机构中独立出来,回归民间;定期公布接受的捐赠及其去向以及使用效果;接受舆论的监督。慈善机构和企业一起把企业参与慈善、回报社会的愿望完成。
(三)提高企业慈善意识,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我国企业需要学习跨国公司的成功理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使企业慈善成为企业自主、自觉的社会道德行为,并且将企业捐赠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开发策略相结合,形成可持续的制度化运作机制。从而使企业在发展慈善事业的同时也获得利益。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媒体的协助与配合,发挥其宣传、监督和引导作用。
五、结束语
发展企业慈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媒体的多方配合。政府应当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慈善。企业作为参与的主体,需要将企业慈善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媒体则需要创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企业慈善进行宣传和普及。随着慈善立法脚步的加快,我国慈善事业和企业慈善的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企业慈善事业的竞争优势[J].哈佛商业评论,2003(2).
2、蔡勤禹,张家惠.我国企业慈善发展现状与前瞻[J].社会保障制度,2008(9).
3、李骏.中国企业慈善的发展现状[J].社会观察,2005(9).
4、江沿.全球化视角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价值观[J].企业活力,2008(9).
5、唐更华,许卓云.西方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理论、实践与方法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很多学者不断深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写CSR)。自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司热衷于社会责任,尤以欧洲和美国为甚,2006年更有“社会责任年”之称。联合国频频召开会议探讨全球公司,尤其是大型公司社会责任实现机制。2008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与会的美国、欧洲、日本代表均表示“CSR的大的趋势就是CSR和企业经营战略的结合”。作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体系高层次的慈善责任(Corporate Philanthropy Responsibility,简写CPR)的履行情况则备受关注。上市公司所履行的慈善责任更易被公众和社会所熟知,从而引起强烈的正面效应,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从过去关注企业是否需要实施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定义、分类等规范性研究,深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作用机理、实现方式等实证性研究,如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的关系等。而本文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的慈善责任现状出发,通过总结上市公司在慈善责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上市公司慈善责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比较中美上市公司企业慈善行为的差异后,提出浙江上市公司慈善责任的实施路径。
一、浙江上市公司企业慈善现状
近年来,中国的慈善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参与度逐年提高。其中,企业作为我国内地最主要的捐赠主体,占据了捐赠领域的半壁江山。据统计,绝大多数(90%)的中国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社会捐赠。另外,根据《2009年上半年全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内地的慈善捐赠中,各类企业慈善捐赠达到54.57亿元,占境内慈善捐赠总量的60.3%。但上市公司的慈善行为却是令人遗憾的,事实上,就在数年以前,上市公司的慈善意识可以用淡薄来形容,搜遍从2001年到2007年的上市公司公告,有关捐赠的公告寥若星辰。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陈新年透露: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过10万家左右,这表明99%的企业从来没有过捐赠。而另一项关于上市公司在公益方面捐款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年捐赠超过100万元的上市公司只占上市公司的一小部分,甚至有数百家上市公司的公益捐款为零。但2008年那场世纪强震,让很多公司纷纷慷慨解囊,数以百计的上市公司公告向灾区捐款捐物,总捐款额超过30亿元。不过与此同时,投资者也对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如何也兼顾股东权益进行了强烈关注,促使很多公司制定了《公司捐赠管理办法》,对相关慈善行为进行规范。可以说,2008年是上市公司慈善意识觉醒之年。
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在2012年中国各省份GDP排名中,浙江省GDP总量达34606(单位:亿元人民币),排第4位且GDP含金量也排在第4位。快速的经济发展为慈善事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当许多浙商创办的企业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社会责任已从觉醒转向成熟。浙江企业捐赠给各级慈善组织的数额比例一直保持在80%左右。省慈善总会最新出炉的慈善基金年度统计表显示,截至去年底,我省已有基金会231个,净资产总额超过32亿元,年公益支出20亿元左右,其中企业捐赠的资金超80%。从总体上看,浙江慈善捐赠指数高,慈善事业发展水平稳定在一个高水平之上,与其经济总量相适应,浙江企业在慈善领域中持续领先。根据统计,浙江有超过80%的上市公司为民营企业,如近40家创业板公司,几乎全为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是浙江慈善事业的主力军。在福布斯2011年中国慈善榜中,浙江上虞龙盛集团(股票代码600352)向上虞市第二轮扶贫帮困慈善冠名基金捐款达5280万元,荣登榜内浙江捐款数额第一位。除了重大自然灾害外,一些上市公司也将慈善的橄榄枝伸向了贫困山区、专业慈善机构、孤残儿童等多个方面。如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向玉树地震灾区捐助2200万元,新湖集团向新成立的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捐款5000万元,万向集团通过“四个一万工程”捐出3566万元,等等。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事件性较强,存在一定偶然性。中国慈善榜项目负责人史国伟表示:“事件性捐赠”仍是中国慈善捐赠的主角。一种是青海玉树地震、西南五省干旱这样的自然灾害事件。另一种是由不同部门发起的大型捐款活动,如“慈善万人行”、“春风行动”等,以上“事件性捐赠总额占年度捐赠总额的50%以上。这说明企业参与的慈善行为处于一种随意性、无计划性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持久。
2.慈善活动尚未制度化和系统化。一方面,由于缺乏企业组织制度保证,企业慈善行为通常带有明显的分散零碎特征。除少数公司设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外,多数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和参与慈善方面还没有实现制度化。另一方面,企业与慈善机构平台建立“伙伴关系”同时,众多企业家普遍担心,在捐助善款的接收和使用上缺乏完善的监督措施;捐款的来源、流向等这些捐款者应该知道的信息没有公开,捐款者的知情权被忽视了。
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够,慈善意识有待加强。我国至今没有建立系统的企业捐赠跟踪和监测体系,企业和相关慈善机构对捐款来源和使用情况的披露也不尽完善。经调查,浙江较少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网站上披露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信息的企业也不足13%。对此,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企业未社会责任报告并不说明其未履行社会责任,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慈善的意识有待加强。
4.企业慈善行式单一,慈善信息不畅通。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的调查统计,中国企业捐赠的用途主要在教育科研、扶贫、赈灾等方面,并且在捐赠形式上,中国企业以资金型为主。另一方面,企业缺乏了解公益慈善项目的信息渠道,导致有钱无处投项目。随着“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社会“热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应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并非仅仅是捐款这样的慈善责任,而应容纳提供就业岗位、依法纳税、技术创新、保护环境、关爱员工等丰富内涵。
5.企业慈善行为未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目前中国企业的捐赠理念还停留在“回报社会,造福桑梓”上,这种理念反映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分离的二元论。只有少数中国企业能够企业捐赠与树立公司形象结合起来,上市公司慈善责任的履行,对企业本身而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捐赠及公益活动,更具有经济意义能收获“社会红利”,利于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对整个社会而言,是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是额外的社会保障,有利于我国转型期社会的稳定。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已经超过2000家的今天,这些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被投资者及整个社会所重视。因此在做好公司经营,回报股东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回馈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了当前上市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浙江省GDP和GDP含金量均排在全国第4位,在某一程度上,浙江省上市公司群体已经成为创造中国经济文化财富的主力军,但这笔财富资源还没有充分地被开发利用为慈善资源。本文将从企业、政府以及社会三个角度对浙江省上市公司如何更好地建设慈善责任体系提出一系列的对策及建议。
1.企业自身角度。企业作为慈善活动的最终承担者,是整个慈善责任体系建设中的主角。企业首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企业慈善行为与经营战略结合,承担起社会责任,造福社会,创立良好的企业形象。(1)发展新理念,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从企业自身角度,企业应重视慈善公益活动,将造福社会作为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规避企业慈善所存在的随意性、无计划性、非持久性问题,制定详细的企业慈善计划。(2)创新战略,将企业慈善与经营战略相结合。对发展较为成熟且已经有一定规模的浙江上市公司而言,在慈善公益活动的开展中,明确企业战略显得格外重要。企业应把慈善活动与经营战略相结合,通过慈善活动创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公信力,创造经济效益。
2.政府角度。(1)完善相关慈善捐赠法律法规。通过上述中美企业慈善行为的比较,可见政府政策在引导企业慈善行为过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拓宽企业捐赠渠道、适当调节免税比例、完善税法体系的协调性显得格外紧迫。政府只有通过上诉措施改善整个慈善行为立法环境,才能更好地增强企业慈善行为的政府驱动力。(2)建立系统的企业捐赠跟踪和监测体系,增强企业慈善行为外部驱动力。完善企业和相关慈善机构对捐款来源和使用情况的披露制度,建立系统的企业捐赠跟踪和检测体系,保证企业的每一项慈善活动都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起到激励作用,增强企业慈善行为外部驱动力。
3.社会角度。(1)浙江省内非盈利性慈善组织的发展。非盈利性慈善机构的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促影响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因为成功的企业慈善公益活动通常都会与非盈利性组织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浙江省现在已经具备一批较为完善的慈善机构,例如浙江省红十字会浙江省慈善总会等等,它们与企业慈善活动的合作也表现在方方面面。由此,这些慈善组织应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树立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倡导建立良好的企业慈善责任体系。(2)营造正确的公众舆论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公众舆论应对企业慈善活动给予积极的肯定,不应轻易否定企业做出的努力和表达的善意。
参 考 文 献
[1]Hess D,Rogovsky N and Dunfee T W.The Next Wave of Corporate.
Community lnvolvement:Corporate Social Initiatives[J].California Man
agement Review,2002,44(2):110~l25
[2]陈宏辉,王鹏飞.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8)
[3]田利华,陈晓东.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研究——慈善投入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58~63
[4]Atkinson L.and Glaskiewicz J.Stock Ownership and Company Contribu
tions to Chari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s Quarterly,1988,33(1):82~
100
[5]Thompson J K,Smith H L and ttood J N.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by
Small Businesse,.;[J].Joumal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3,31(3):35~51
有利于拉近与消费者的关系
公司对社会慈善的投入,也常常可以帮助维持老顾客的支持,以及加强与老顾客的联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公司的产品也可能脱颖而出,公司与整个社区的联系,也因而更密切,有更好的回报。当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是广大的消费者都会用得着的类别,公司就需要用有广泛影响的慈善项目,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支持,在竞争剧烈的市场中获取一显著的地位。例如捐赠的项目是顾客心目中重要的慈善事业,那么得到他们的注意和认同的工作,便可事半功倍。跨国公司从事的慈善活动作为大范畴公关中的一部分,出发点并不是单一的。与本地企业有所不同的是,跨国企业要在当地站稳脚跟,必须逾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鸿沟。从事慈善活动,是跨国公司融入东道国,在当地生根开花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对于政府、消费者、潜在消费者或者是大众,慈善活动都能极大地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有利于提高品牌形象
慈善营销的基础是从事慈善活动,慈善活动的定义是指活动的目的旨在提供人类福利和增进公共利益,它包括提供有形的财物或无形的劳务,对他人表达善意,对社会做有意义的贡献等等。企业资助慈善活动是指以企业名义,用提供金钱,实物或实务等方式,主办、参与或协办上述的慈善活动。企业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加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且能够使公司的形象增强,很多大公司在制定长远战略时都将慈善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从这一点上来看,慈善事业不仅可以作为企业经营策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还可以作为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
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效益
在早期,各跨国公司比较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步入到现今经济过剩的社会阶段,跨国公司开始采取比较“文明”的活动方式,强调社会和生态效益,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希图将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传输给社会,以此来积极影响社会,同时也是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英特尔全球副总裁简睿杰认为:“企业开展的慈善活动与促销活动一般都会给社会带来利益。企业将自己一部分利益回馈社会开展各种慈善活动,不仅满足了社会慈善活动中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企业又将良好的企业道德伦理思想与观念带给了社会,提高了社会道德水平。”
慈善营销的几大误区
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门事件中,在公众印象中一直在注重公关推广的体育用品行业似乎选择了“集体失声”。“消声”,这并不是说体育用品业在这次赈灾中无作为。捐款、捐赠物资、贩灾义卖,整个体育用品行业,从鞋服企业到户外健身,从一线的李宁至新晋的天石,每个企业都在尽着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来履行自己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然而所有的这些举措在这次捐款门中却并没有被记忆。我们说,这是“消声”的体育用品企业。素来行事高调的体育用品行业,是什么原因在本次事件中呈现集体失声的姿态?体育用品企业,鞋服、户外,这些都是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定关联度的产品,我们也确实看到企业不断地往灾区运送鞋服、帐篷、行军袋等物资,但是,没有一家体育用品企业给公众留下印象。
误区一:危难关头,不便营销
责任感并不仅仅应该在出现灾难的时候才显露。诚然,若以“营销”为目的,而非发自肺腑的自愿,慈善营销只会让企业蒙受更多的责难。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危急时刻的雪中送炭,或者说,“灾难营销”,一方面可以帮助受灾群体,一方面可以帮助一个企业迅速树立良好的口碑。慈善通过营销方式的运作可以达到多方共赢的状态。
企业:企业通过捐赠或者资助的方式将一部分利润所得回馈给社会,为品牌注人社会责任感。
消费者:对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有认同感,更愿意购买其产品。
社会:企业对其社会责任感的担当可以缓解社会安置弱势群体的压力。我们应当为慈善营销正名。
企业的慈善行为是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企业希望从中获得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也是坦荡磊落,这并不是一种交易。社会和公众对企业的肯定也有助于刺激企业规划长期的慈善方案。
误区二:拘泥于传统的慈善营销方式
在很多企业的认知里,慈善还停留在捐款的层面,而基于此认知的慈善营销方式也趋于单一。
首先是慈善行为的单一。捐款、赠物、义卖,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善意的举措的意义,但是确实,慈善我们可以做得更多而不流于掏出钱的动作,譬如腾讯,与成都政府签定合作协议,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重建;譬如Google,开通亲友找寻平台。
其次,慈善举措后公关工作的单一。在这些传统的慈善营销方式里,企业做完慈善活动,然后在传统媒体(纸媒、电视)相关带慈善性质的商业广告和软新闻、做出相应公关工作,就是一次完整的慈善营销。但是在这个充斥着不确定因素的年代,在这个网络舆论发挥着越来越大力量的年代,消费者早已经对这样的慈善营销方式审美疲劳了。
误区三:体育慈善就是“烧钱”的简单游戏
从体育营销角度来说,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开展有效体育慈善的最大因素是观念上的滞后。国内企业对于体育慈善这一概念尚无统一和明确的认识。企业很少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去思考体育慈善的问题,体育慈善在一般企业眼里不过是一种“短平快”的战术、一块打响知名度的敲门砖或简单的促销工具,甚至有企业认为体育慈善就是“烧钱”的简单游戏。实际上,赞助体育赛事是一种支持和回报的交换,是双方资源重新配置的深层次合作,而支持和捐赠民间体育慈善事业,同样是一个机会绝佳的通道,不仅利于企业品牌的推广,对追求企业品牌的长远的、持续的市场影响力同样有益。
当然不能把所有企业体育慈善行为都归类为营销行为。一些企业家考虑的并不是跟自己企业有关联度的问题,他们渴望参与体育慈善,纯粹是满足个人的喜好或者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推动。
如何运用慈善营销
面对激烈竞争,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如何运用慈善营销成功宣传和塑造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竞争力,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双丰收。在应用慈善营销策略的过程中,企业应注意以下四点。
把握时机
体育用品企业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事宜的捐赠和赞助,当社会出现重大突发紧急事件时,都会受到媒体以及民众的高度关注。在5.12汶川地震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蒙牛乳业集团启动紧急救援预案,联合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向灾区送去200万包价值520万元的纯牛奶,在为身处困境的灾区群众提供了物质上帮助的同时企业受到社会高度的赞扬。震后王老吉等公司纷纷在第一时间向灾区进行捐赠,捐赠的数额远远高于该企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预期,这一事件后王老吉凉茶销售量剧增。而可口可乐等一些跨国大公司,捐赠的数额远低于老百姓的预期,被一些网民称之为“跨国铁公司”,公司的形象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打了折扣。可以看出,要进行慈善营销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并且,赞助和捐献的额度要与该公司的社会地位相匹配,如果能像王老吉一样,超出人们的心理预期,企业的知名度和受关注度会成倍的增加。相反,如果赞助或捐赠的数额与企业的身份不匹配,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正面影响,还会使企业遭受打击。
设计周密
体育用品企业进行慈善营销要想取得成功,在营销策划阶段就要进行缜密地思考和部署,从行动涉及到的企业公关、广告、销售等众多部门即可看出,这些行动在事前至少要进行跨部门的高层策划、部门协调和计划部署,还要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前期评估和解决预案。高效的媒体宣传,包括各种形式的广告,是蒙牛配合其慈善营销的强有力的手段,但是企业在慈善营销的媒体传播中,一定要认清自身的角色,把传播的内容控制在能够博得公众好感的范围之内。过犹不及,慈善营销的传播最忌喧宾夺主,最后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企业在进行每一次慈善活动时,地面促销要紧扣主题,卖场的海报、宣传单页、促销活动等都要配合慈善活动进行。
长期坚持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95-02
1 建立企业冠名慈善基金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1.1 黄岛区建立企业冠名基金的基本情况
2009年,区慈善总会提出向江浙地区学习“企业冠名慈善基金”,经理论论证后,制定了《青岛市黄岛区慈善总会冠名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冠名基金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建立冠名慈善基金单位根据冠名年限(3-5年),每年按照基金总额3%向区慈善总会捐赠增值部分,用于全区社会困难求助。
自2009年5月8日黄岛区启动冠名慈善基金工作以来,目前已有67家单位与区慈善总会签约,已建立冠名基金1.539亿元,年均增值400多万元,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其中,部分当地大型民营企业在冠名慈善基金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例如青岛瑞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兴华建设集团等这些民营企业,饮水思源,每年都会把大量资金投入到黄岛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在民营企业的带动下,区内大型驻区企业、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加入冠名慈善基金的行列之中。
1.2 黄岛区建立企业冠名基金的主要做法
1.2.1 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媒体宣传
提及“冠名慈善基金”募捐模式,多数单位和企业对它并不了解,对此,区慈善总会通过制定文件,媒体宣传,登门拜访,树立典型等形式提高区内各企业对冠名慈善基金的参与意识。同时,根据企业建立冠名基金额度的不同,分别表彰为“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单位”、“慈善事业贡献单位”、“慈善事业爱心捐赠先进单位”,并表彰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为“慈善事业突出贡献个人”、“慈善事业贡献个人”,号召社会各界以先进为榜样,学习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真诚回报社会。
1.2.2 树立典型企业,推动以点带面
通过树立典型企业,推动冠名基金工作的开展。如青岛瑞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福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兴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均属黄岛区优秀的民营企业,他们连续多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009年各建立冠名基金350万元。青岛多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继2009年在区慈善总会设立冠名基金350万元之后,于2010年又建立助学慈善基金550万元,用于资助我区低保家庭大学新生,该活动自2010年起,将连续开展4年,每年资助10名,4年共40名,每年每名学生受助4000元,直至学完本科学业,在区民企中树立了榜样。
1.2.3 立足本土民营,带动各类企业
在民营企业积极建立冠名基金的基础上,区慈善总会适时调整工作重心,把重点转向驻区大企业、外资企业。2009年,中国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首家建立冠名基金350万元,为驻区的大企业树立了榜样,从而带动了海上嘉年华(青岛)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等单位各建立冠名基金350万元。
青岛京信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韩国独资企业,长期以来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在其建立冠名慈善基金的带动下,2010年,晓星钢帘线(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青岛三美电机有限公司等多家外资企业效仿学习,积极参与,签约建立了冠名基金。
2 黄岛区当前发展企业冠名慈善基金面临的问题
自黄岛区开展企业冠名慈善基金以来,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企业在慈善意识、捐赠类型等方面仍存在欠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企业慈善意识匮乏,有待提高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即使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帮助社会上的弱者和不幸者仍是全社会的责任,与企业、个人关系不大。企业慈善意识的不足,是造成我区慈善冠名比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建区26年来,黄岛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了成绩,良好的生存环境、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新市民、新企业进驻我区。这一方面促进了全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加、新市民人数的增多,部分人存在着对区内人文关怀不足、主动参与慈善活动积极性较低的情况。
2.2 企业参与数量较少,类型单一
截止2011年8月,黄岛区共有37120家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企业,参与企业冠名慈善基金的数量仅为60余家,比例偏低。大多数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认识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按法律规定的定时定额地向国家缴纳税款而已,缺乏对社会、对公众的感恩、回报之心,不愿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
从参与企业冠名慈善基金的统计数据中显示,本土民营企业参与度高,区内部分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对慈善事业的参与、支持度则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是受限于企业经济实力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对黄岛的归属感不强,缺乏主人翁意识。此外,还存在着企业重视近期经济利益,忽视树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公益形象等方面的因素。
2.3 慈善运行效率较低,缺乏监督
慈善专职人员少。工作人员少,一人身兼数职,且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影响办事效率。
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由于全区慈善事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监督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部分企业对“企业冠名慈善基金”表示不信任,从而影响了企业从事慈善事业的积极性,阻碍了企业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
2.4 企业捐赠形式单一,灵活性差
目前,黄岛区企业捐赠形式主要以财物捐赠为主。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慈善就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使他们摆脱因物质匮乏所带来的生存问题。
事实上,慈善之意在于有仁德之心的人相互提供关爱和帮助,而关爱和帮助并不仅限于财物。财物的捐赠是慈善活动的重要方式,但是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宣扬慈善理念,贡献企业的时间和智慧同样是慈善的重要表现。对于财力不足的企业,通过其他途径和方式同样可以参与到慈善中来,同样被认可。
3 拓展企业冠名慈善基金的思路和措施
企业应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慈善组织有义务引导企业在慈善事业中发挥作用。
3.1 加强舆论宣传,提升慈善理念
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包括对慈善榜样、需要求助的群体等等的宣传。慈善组织与媒体要建立起经常性的沟通,利用宣传扩大慈善的影响,倡导“互助互爱”“与人为善”的慈善观念。
制作宣传片,张贴广告牌,树立慈善榜样,丰富对企业冠名慈善基金政策的宣传形式。广泛运用新媒体,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对发展慈善事业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慈善事业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唤起公众对慈善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增进社会慈善意识。
3.2 完善制度建设,增强社会监督
要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首先解决一些制度层面上的问题。一方面要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从制度层面激发企业慈善的参与欲望。另一方面应从制度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对慈善活动的参与,制定一些富有吸引力的措施和激励制度,例如明确捐赠行为和税收之间的关系及捐赠的其它优惠条件,以利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均衡,从而推动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慈善活动。
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机制。对于冠名基金的使用明细,要做到公开捐赠数目、公开捐赠对象、公开救助结果,促进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慈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确保权责明晰、分工协作。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做事原则,把慈善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让正规平台或有法律资质的机构管理、监督慈善活动,为捐助和受助双方提供对接平台,让企业家们的善款捐的放心、用的明白。
3.3 创新工作方法,建立激励机制
美国钢铁大王、慈善活动的倡导者卡内基说:“应该好好记住,赚钱需要多大本领,花钱也需要多大本领。惟有如此才能有利于社会。”京瓷公司稻盛和夫说:"我一直认为为他人,为社会尽绵薄之力是一个人行为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直支撑我的人生观。汉朝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说:“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
对企业家来说,财富的积累非常重要,但更应具有为社会尽责的精神,回馈社会是一种感恩。利润和责任不可分离且相互促进。有价的金钱可以奉献无价的爱心。参与慈善事业会让企业家更有成就感,获得精神上的收益,对他的事业也会起到推动作用。慈善事业是人间最高尚的事业,慈善举动是人间最高尚的行为,慈善心怀是人间最圣洁的感情。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说过,为官不可贪,为商不可奸,要想做善事,手中得有钱。我们认为成功的企业是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慈善家应是成功企业家追求的目标。一个要做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必须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只有收益丰厚,才能更好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慈善是一种投资,是对建立社会公德及社会责任感的投资。一个企业要想长期稳健地发展,做百年老店,必须从关系中心转到价值中心。而慈善理念就是企业价值观的一部分。慈善公益活动不但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还有利于培养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激发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成为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民营企业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将形成多赢的局面。其美誉度和社会声望的提升,很容易便转化为企业的社会客户资源。中国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当代企业“公司公民”理论提出和公司慈善业出现,为传统慈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慈善活动真正纳入公司整体,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依靠慈善活动所体现的“仁爱”、“慈悲”、“博爱”精神来引领慈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责任感。企业应积极实施“安老、慈孤、扶残、助学、济困、赈灾”等各项慈善救助项目,倡导全体员工将慈善视为一种精神追求,视为对物质利益的超越,把个人的欢乐融入大众的欢乐之中,不断向社会上的不幸者伸出援手,在企业内部形成了齐献爱心,共举善事的风气,把慈善事业作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树立一个典范,让慈善成为一种“信仰”,去唤起整个社会的爱心。
(二)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捐赠和志愿服务。
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通过捐款捐物、慈善消费和慈善义演、义拍、义卖、义展、义诊、义赛等方式,依托“关公文化艺术节”、“沮漳风情文化节”等盛会,动员本地、来当和在外地的成功企业家和籍知名人士捐助善款,奉献爱心,打造富有特色的慈善募捐品牌。倡导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医疗、教育、养老、残疾人康复、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机构和设施,为慈善事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服务载体。支持企业或个人冠名基金,凡有捐赠意愿或愿意定向救助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且认捐资金达到一定规模的,可设立慈善冠名基金。充分发挥统战、外事侨务等部门的优势,推动我市慈善机构与海外爱心企业、个人的联系与合作。动员社会力量,加大集中募捐活动力度,将每年的10月18日定为市“慈善日”,市政府统一组织以“爱心一日捐”为主题的“慈善日”活动。鼓励经常性捐助,培养公民的捐赠习惯。广泛设立社会捐助站点和募捐箱,建立网络捐赠平台,大力兴办民政、邮政慈善爱心超市,方便群众就近开展捐赠。建立慈善物资互换和折价机制,做到物尽其用。
(三)健全社会救助和慈善资源信息对接机制。各地要建立民政部门与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民政部门与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衔接机制,使困难和边缘困难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的救助。
(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企业和个人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企业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或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性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个人公益性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五)加大社会支持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为慈善活动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慈善事业特点和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金融资本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渠道。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合慈善对象的保险产品。鼓励主流报刊、网站根据需要安排公益慈善信息相关内容,各级电视台以公益广告形式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
二、培育和规范各类慈善组织
(一)培育发展慈善组织。按照政府鼓励、社会参与、民间自愿的原则,扶持、培育和规范慈善组织发展。积极稳妥推行慈善组织直接注册制度。支持企业创办非公募基金会及参与志愿服务。鼓励慈善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慈善活动,加大包括彩票公益金在内的各项政府财政资金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
(二)积极推行行业自律。制定慈善行业规则和标准,推进慈善组织专业化建设。慈善组织内部要全面实行阳光操作、规范管理。按照项目计划及捐赠方要求使用捐赠款物。建立慈善项目实施情况跟踪反馈制度,完善决策、执行、监督制度和决策机构议事规则,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
(三)规范募捐活动和募捐款物使用。引导慈善组织重点围绕扶贫济困开展募捐活动。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和不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以慈善名义开展募捐活动,须联合具有公募资格的组织进行;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要验证利用其平台发起募捐活动慈善组织的合法性。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面向社会开展的募捐活动要与其宗旨、业务范围相一致。慈善组织要加强对募捐活动的管理,向捐赠者开具捐赠票据,开展项目所需成本要按规定列支并向社会公示。慈善组织要将募得款物按照协议或承诺,及时用于相关慈善项目,除不可抗力或捐赠人同意外,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未经捐赠人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款物用途。倡导募用分离,支持在款物募集方面有优势的慈善组织将募得款物用于资助有服务专长的慈善组织运作项目。
(四)强化信息公开制度。
1、公开内容。慈善组织要向社会公开组织章程、组织机构代码、登记证书号码、负责人信息、年度工作报告、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和开展募捐、接受捐赠、捐赠款物使用、慈善项目实施、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及依法应当公开的其他信息。不得公开依法不予公开的信息和捐赠人或受益人与慈善组织协议约定不公开的信息。民政部门要向社会公开慈善事业发展和慈善组织、慈善活动相关信息及依法应当公开的其他信息。
2、公开时限。慈善项目周期大于6个月的,每3个月向社会公开一次,募捐活动或项目结束后3个月内全面公开。
3、公开途径。慈善组织通过民政部门认可的信息网站信息,并向社会公开联系方式。
三、完善扶持激励政策
(一)健全社会支持政策。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村(居)民委员会要支持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鼓励公共场所为慈善活动提供便利,减免费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小额公益性贷款服务,支持慈善组织和保险机构共同出资为慈善对象购买保险产品。
(二)完善慈善激励制度。对为慈善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社会影响较大的公民、法人或组织给予奖励和表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志愿服务慈善捐赠款物记录制度,倡导将公民参加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情况作为升学、考核、选拔、奖励、享受优惠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二、捐赠原则
依法组织,广泛发动,坚持自愿,鼓励奉献。
三、募捐对象
各级党政机关、驻棣部队,驻棣和县属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各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各村,社会团体、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干部、职工,个体工商业户、慈善义工以及热心慈善、乐于奉献的其他单位和个人。
四、捐赠形式
(一)“慈心一日捐”
每年选择一天,以现金形式进行捐赠、奉献爱心。机关和事业单位要厉行节俭,把节省的办公经费用于扶贫助困。企业要依据盈利情况进行捐款,个人可根据收入情况进行捐款。提倡和鼓励单位、企业和个人为发展慈善事业、倡树文明之风多做贡献。
慈善义工服务管理中心负责组织慈善义工开展个人捐赠和募捐宣传活动。
(二)慈善专项基金
1.按照省、市慈善总会要求,2014年继续开展认捐慈善专项基金活动。企事业单位可以一次性认捐慈善基金(200万元以上),与慈善总会签订认捐协议(一般以5年为限),认捐基金本金留在捐款企业运作,每年6月份向慈善总会交付本金产生的利息(一般为年息5%),用于慈善事业。企业或个人可以设立冠名慈善基金,按照规定用途实施定向救助活动。倡议县2013年度纳税超过50万元的企业按规模分别设立2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最低不少于200万元的慈善专项基金。
2.2014年,继续在全县开展认捐个人(家庭)冠名慈善基金活动。个人或家庭可以一次性认捐冠名慈善基金(1万元以上),与慈善总会签订捐赠协议(一般以5年为限),每年交付基金总额的1/5。捐赠者可以用个人、家庭成员的姓名或捐助意向等给自己的基金冠名,慈善总会根据捐赠者的救助意向实施救助,并及时向捐赠者反馈救助情况。
(三)设立村(居)慈善互助基金
以村(居)为单位,设立村(居)慈善互助基金,号召村(居)民、村办企业、在外工作的家乡人士等向村(居)慈善工作站捐款,主要用于本村(居)困难群众救助和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各镇(街道)要结合慈善组织网络建设工作,大力开展村(居)互助基金设立和村级慈善工作。
五、方法步骤
(一)“慈心一日捐”活动
1.动员部署阶段(5月20日至6月4日)。召开全县“慈心一日捐”活动动员大会,做好动员部署工作,广泛开展慈善公益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支持慈善事业光荣、参与慈善事业高尚的良好氛围。
2.捐赠接收阶段(6月5日至7月15日)。捐款以属地接收为主。各镇(街道)的捐赠自行接收,汇总后交县慈善总会。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各驻棣单位、驻军、县属企业及社会组织的捐款,分23个小组组织实施,捐款直接交县“慈心一日捐”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县民政局(地址:县棣新四路民政局办公楼204室,联系电话:6339199)。各镇(街道)每日下午3时前将当天捐款数额上报县慈善总会办公室,并及时将资金上缴,同时提供分单位、分村的捐款花名册复印件一份。
各级各部门捐款全部上缴县慈善总会统一管理和使用,任何单位不得截留。
3.善款汇总公示阶段(7月16日至7月31日)。对“慈心一日捐”期间,社会各界的捐款进行汇总,在县电视台、《大众》报社等媒体对外公示,同时对本年度“慈心一日捐”活动相关情况进行总结报道。
(二)认捐慈善专项基金活动
县慈善总会负责联系县属企业(单位),各镇(街道)负责联系辖区内企业,动员引导企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在自愿的基础上认捐慈善专项基金。企业(单位)集中开展认捐慈善专项基金活动于7月底基本结束;已认捐慈善基金的企业(单位)需按照协议要求,及时足额交付基金利息。
(三)设立村(居)慈善互助基金活动
各镇(街道)、村(居)依托慈善组织网络,广泛发动广大群众,以村(居)为单位设立慈善互助基金,开展救助、教育、环保等慈善公益活动。村(居)慈善互助基金由各村(居)慈善工作联络站募集后,通过镇(街道)慈善分会上缴县慈善总会统一管理,设立专户,供本村(居)开展村(居)民互助等慈善救助活动使用。村(居)慈善工作联络站募集善款人均达到50元以上的村(居),可申请设立村(居)慈善互助基金,专项用于本村(居)慈善救助。今年90%以上的村(居)都要设立村(居)慈善互助基金。慈善互助基金募集工作要坚持村(居)民自愿的原则,由村(居)委会建立“慈善榜”,公布捐赠人员和数额,向每个捐赠人反馈,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
(四)捐赠信息公开工作
严格按照《市慈善捐助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滨慈〔2014〕1号)要求,接收捐款情况随时在市慈善总会网站()面向社会公布;及时在《大众》进行公布;全年捐助情况于次年初通过网站、媒体、公开周、财务审计等形式进行公布和公示。同时,对本年度“慈心一日捐”活动的相关情况进行总结,对踊跃捐款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及时进行宣传报道。
六、相关政策
(一)开具捐赠收据
县慈善部门在接收捐赠时,向捐赠者开具省财政厅监制的省公益事业接受捐赠统一收据,向捐款单位和个人颁发捐赠证书。
(二)享受税收减免政策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3.捐赠企业和个人凭捐赠收据享受税收减免政策。
(三)慈善奖评选
县慈善总会、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大众》报社四家联合,开展慈善奖评选工作,共设置最具爱心企业(10家)、最具爱心慈善楷模(10名)、十佳慈善义工(10名)三个奖项,表彰爱心企业和个人,并推荐上报省、市慈善奖的评选。
七、保障措施
本刊通过倾力打造2011年中国直销行业慈善公益报告,以此来展示直销行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此次报告收录了拿牌企业(截止时间2012年2月6日),共计31家直销公司,数据主要来源为搜索引擎、企业官方网站及相关企业提供的数据。
作为一种信息的平台,通过行业慈善公益报告可以通览整个行业的相关情况,增强各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改善和提升办事效率和效能,实现组织的进步和提升;另一方面,行业慈善公益报告的,尤其是相关社会责任指引和规范的制定,有利于在行业层面推动和引导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一)捐赠数据分析
1. 总额
根据相关统计(表1),2011年中国直销行业慈善捐赠总额达到2.48亿元,其中捐赠最多的公司是无限极,捐款约1.2亿元,其次为完美,捐款3088万元,再次安利,捐款2250万元。捐款用于扶持弱势群体、支持教育事业、投入公共设施建设、保护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慈善和公益领域,并且范围遍及全国。
除了现金捐款和可以估算价值的捐物之外,直销企业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形式也呈现多样性。众多直销企业在慈善事业上的投入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纯捐款捐物的层面,而是积极探索适合自身企业特点、举办各色活动来参与慈善公益,这不仅扩大了企业的品牌效应,更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捐款虽然是慈善行为的载体,但并不是企业责任的惟一评审标准。除了捐款以外,无法用金额计算的慈善行为中影响力较大或较具规模或最具特点的活动和行为呈现如上表(见表2)。
2. 内外资比例
外资直销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一直比较注重,目前民族直销企业也逐步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地开展相应的活动以推进履行自我社会责任,并以此提升企业形象。
根据民族直销企业与外资直销企业的捐赠数据(表1和表3)显示,2011年外资直销企业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共捐款20397.68万元,占总额的82%,其中捐款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无限极、完美和安利;民族直销企业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共捐款4399万元,占总额的18%,其中捐款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富迪、隆力奇和三生。
在慈善关注的具体方面,外资直销企业与民族直销企业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在帮助贫困、病残儿童的成长以及教育方面投入相对较大。整体参与度上面,外资企业高于民族企业,而且外资企业更着重于建立不同的专项基金用于不同的慈善项目,这样保证了慈善项目资金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值得关注的是,民族企业也开始注重发起全国性的慈善公益活动,此类慈善公益活动不仅影响力大,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而且是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塑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 业绩与慈善比
慈善公益投入与企业业绩的比例多少,是企业在慈善公益方面投入力度的直观体现。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直销行业全年的营销业绩约780亿元,慈善捐款约2.48亿,约为业绩的3‰。也许有人认为这个数据很小,其实不然,直销企业的利润大约在10%左右,而捐赠的款项是真金白银地从利润中扣除。简单的说,业绩为1亿的企业实际利润大约在1000万元,而慈善捐赠就达30万元。每年在慈善公益方面的投入约为30万,慈善公益投入占到利润的3%。
在实际的慈善捐赠中,这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涉及的成本不仅仅是捐赠的人财物的市场公允价值,在捐赠前的决策过程、捐赠执行中的管理和捐赠项目的事后评估宣传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多的成本。所以,业绩与慈善比的数据远远小于真实所耗费的数额。
在各直销企业不断加强自我企业文化建设时候,慈善公益与社会责任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他们也在不断地提倡将盈利所得回馈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关爱的人。所以,随着直销企业业绩的不断增长,未来在慈善公益方面的投入或许还会更高。
(二)捐赠流向分析
1.投入专项基金和固定慈善项目
目前直销企业大都设立了自己的基金,有的企业还设立了不同细分类别的基金或者是固定的慈善项目,所以每年关于相应类别的捐款都会汇入相应的基金或者项目,统一管理和使用。专项基金和固定慈善项目主要涵盖扶贫助困、女性健康与就业、儿童成长与教育、残疾人救助、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详情见表1)。专项基金和固定慈善项目的设立使得各企业的慈善捐款流向更加明晰,也使他们的慈善关注点更加集中。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5-0059-04
一、大连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成果与意义
慈善事业作为物质文明生产的调和剂,不仅在改善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调节社会矛盾、重组社会资源和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缩小社会分配过程中所产生的差距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倡导下,慈善事业在扶贫帮残、安老助孤、赈灾济困、支教助学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熏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熏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积极推动的制度安排。
近些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连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了慈善事业所具有的均衡财富流行、弱化收入差距过大的功能,并在实现大连和谐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连慈善总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利用善款在全市贫困家庭中开展了许多大规模慈善救助活动。在每年11月份“大连慈爱月”活动期间,都举行“慈善一日捐”等多种形式的义演、义卖、义拍等公益慈善主题活动,营造了人人参与慈善、共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大连市慈善总会成立至今,围绕济困、助学、助医、安老、助残、抚幼、农民工援助等七大系列救助工程,开展了28个救助项目和一大批临时援助项目,累计拨出救助款物达6.74亿元,救助社会弱势群体160万人次。到2009年大连已有17万在册义工,148个义工站,仅2008年就开展服务项目41个,义务活动达11000余次。[1]2008年大连市慈善总会创办的慈善捐赠物资调配中心,进一步填补了大连缺少对捐赠物资的物流和发放工作的空缺,使更多的市民通过义买义卖参与到慈善捐赠活动中来。2009年大连市慈善总会和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荣获了“中华慈善先进机构”荣誉称号,这是对大连近年来慈善事业的肯定。
二、大连市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大连市慈善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就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来说还不能满足大连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
从表1可以看出,大连的经济发展是良好的,即使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在2008年的全国城市人均GDP排行榜上也位居第14位,大连显然已经具备了发展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但是在高经济发展的同时,慈善事业的发展却没有形成适度的规模。大连的慈善组织有8个,而广州市慈善组织的数量是大连的1倍,广州的慈善公益类基金会更是达到23个之多,大连全市此类的基金会只有9个。虽然,大连慈善总会和多位大连企业家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各类评奖中多次受到表彰,大连的慈善事业在成长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要真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形成和谐态势,与社会需求形成正比,还要针对现实问题,突破发展的障碍。大连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慈善意识存在误区。目前在大连慈善还未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按照政府包办公益事业的传统观念,许多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慈善事业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与普通民众没有多大关系。一些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也只是将慈善事业当作是一种纯粹的道德事业,并未将其视为社会分工的产物。2008年天健网上公布的一项关于大连市民参与慈善活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1.1、1.2中可以看出参与慈善活动还没有成为大连市民的主流意识,缺少广泛的群众加入,需要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由于人们对慈善事业的认识还暂留在传统的低级层面?熏并没有把慈善事业看作是社会的公共事务。传统的慈善观念认为慈善事业是富人的专利,普通人的捐赠起不了多大作用。现代慈善意识建立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之上,不再是简单的富人施恩、济贫于世的怜悯观。此外,传统的志愿者行为认为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行为,而现代的慈善观念认为,志愿者的行为是“利人利己”行为。一些慈善机构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缺乏长远战略的现象,随着企业财富积累的增加,慈善机构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动员企业捐赠,而不是个人捐赠。据了解,2006年大连市慈善总会募得的1.45亿元款物仅有10%来自个人或团体,另90%来自企业。[2]大部分的捐赠来自于企业,而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厚基础,广大群众对慈善事业了解较少,还没有形成慈善事业是公民义务的现代慈善意识。
2.慈善组织建设落后。大连目前仅有的8个慈善组织,绝大部分直接依托于民政部门建设,普遍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慈善组织本应是民间性、志愿性的社会组织,但其挂靠政府的特殊背景使慈善组织本身难以完全摆脱业务主管机关的影响,因而很多捐款成了摊派给企业和单位的任务,人们大部分时候也是通过政府捐款,很少捐款给民间慈善组织。2009年大连慈善月期间,天健网的另一项关于“你会参加慈善活动吗?”的调查如下: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通过慈善机构参与慈善活动的人占少数,不到被调查者人数的1/4。作为沟通救助者和捐助者桥梁的慈善组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群众中募集善款的能力并不强。慈善主体资格不明确使慈善组织陷入缺乏灵活自主运作的囹圄之中。大连现有民非、社团、基金会和非正式组织这几类的慈善组织,除大连慈善总会以外,普遍存在捐款不足、基金规模小、运营困难的问题。较有影响的民间慈善组织不多,覆盖范围狭窄,活动有限,在群众中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度。
3.慈善组织营销能力薄弱。大连的慈善事业的发展虽然拥有日益雄厚的潜在经济基础,但财力支持受资源动员能力的限制,吸纳善款能力较弱。慈善事业作为一项社会事务利用经济援助的手段救助社会成员,其起点是接受社会捐助,终点是使用社会捐助,慈善的宗旨蕴藏在经济性的活动中。[3]为了更好地进行经济活动,慈善组织应该像企业一样经营。例如《深圳商报》通过提供100个广告版面,将广告所得收入捐给慈善会,成立了“深圳商报慈善基金会”,将社会资源与慈善事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另外,慈善事业具有公共性是为公众服务的,因此只有被群众认可、信赖,才能赢得广泛的群众支持和参与。例如美国的“微笑列车”、香港的“乐施会”,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慈善品牌。但是大连慈善组织的营销能力薄弱,宣传力度不够,慈善项目的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自身的慈善品牌,这些是提升大连慈善事业发展水平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大连市慈善事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在了解了大连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大连慈善事业发展所遭遇的瓶颈之后,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寻求大连慈善事业发展的出路,这是促进慈善事业有序发展,建设和谐大连的必然要求。
1.观念转变。国内外慈善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捐赠,只有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才能奠定慈善事业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因此,慈善捐赠不能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资助,也不能仅仅指望少数富人的慷慨解囊,个人的捐赠才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在于让公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这就要营造出培育慈善意识的社会文化氛围,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弘扬民间慈善美德,培养群众的社会主人翁精神,形成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在公布的中国2009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中,大连有8人入榜,但是同期的“大连慈善家奖”仅有其中的4人榜上有名,这说明大连的富人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还不够高。要进一步整合公众的财富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用手中的财富反哺社会,回报社会。同时要重视慈善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强化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全方位的普及慈善意识。
根据大连现阶段的慈善发展状况来看,大连的慈善事业已经度过了起步阶段,所以慈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要转变自身是政府“附属品”的定位。一方面要接受政府的帮助,但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分依赖政府。政府也要转变观念,厘清与慈善组织的界限,在适度监督的前提下不能过分干预,要给与慈善组织自身发展的空间。大连市政府还要认识到发展慈善事业仅靠一个慈善总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慈善组织。
2.政府导向。政府在慈善救助中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能够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来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包括一定的资金和信息资源。政府可以免除慈善机构各种慈善活动所得收入的营业税,降低建立民间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对民办的福利机构提供补贴。大连2008年“慈爱月”活动期间,有关人士指出:全市区(市)县级慈善组织网络已经建立起来,乡镇慈善组织体系的建设则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加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对普及全社会慈善理念、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大连市慈善事业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政等职能部门要承担起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为有志奉献社会的民间慈善组织,提供理论知识、人员培训、业务活动等方面的帮助。鼓励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可以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推动福利社会化进程。
政府要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和理论探讨。制定扶贫帮困的政策,引导媒体对慈善的关注和宣传。适时对慈善行为进行褒扬,不仅要有像现存的“富人榜”慈善家奖,也可以树立平民慈善家的模范典型,只要是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最大贡献的都应给与社会的认可,这样才能够促进个人和企业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在理论层面上?熏弄清慈善事业的本质涉及道德和义务的关系,只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融合才能使大连的慈善事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在大连以政府文件形式进行募捐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捐赠行为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仅在一些自然灾害突袭和百姓生活遭遇重大变故的情况下进行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种长效的运作机制,引导相应的救助辅助工作,在宏观上进行指导和协调?熏减少慈善组织活动的盲目性?熏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效率。
3.组织完善。慈善组织作为慈善发展的中介,首先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主体,政府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针对目前大连现存的慈善组织具有政府倾向的问题,要明确慈善组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政慈分开”。慈善组织要有明确的主体角色定位,政府则要充当好引导辅助的配角,政府和各类慈善组织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和慈善组织本就应该走的“亲民”路线,支持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将慈善行动延伸到社区,一方面满足社区的慈善要求,另一方面扩大宣传范围,壮大慈善事业的力量。
慈善组织能否生存在于其公信力的高低,社会公信力的树立需要组织内部摆脱官僚作风,转变思想,端正态度,认真行事,严格自律。慈善组织的自律应建立在慈善组织财务公开、运作透明的基础之上,要完善善款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方面要定期公布捐赠资金和物品的来源和流向,方便公众的查询与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引入依托大连高校和研究院形成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慈善资金、物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考核、监督,确保慈善物资的使用安全有效和捐赠人意愿的落实。并且引入问责制以便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督。
4.体制创新。提升慈善组织的营销能力,打造具有社会认知度的慈善项目品牌,才能募集到更多资金。通过大连天健网“你对慈善事业了解多少?”的网络调查可以得知,在大连仅全国性项目“希望工程”和辽宁省项目“蓓蕾生命救助项目”的知名度较高,知晓率达到47.90%和20.98%,大连市其他几个慈善项目的知晓率均未超过20%,说明大连应打造宣传自己的慈善项目,这样才能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吸纳更多的善款捐赠。慈善组织可以与企业携手,一方面引导企业参与慈善活动,另一方面加大自身的宣传打造慈善品牌。例如,雅芳从1992年推销的“红粉丝带”抗癌活动,利用慈善品牌营销的意义就在于,企业参与慈善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收获商业利润的同时,帮助慈善组织打造慈善品牌,对社会施以最大的积极影响。慈善组织还可以抽取慈善资金中的一部分去经营一些项目,通过市场经营,以营利增加慈善资金的积累。同时,这种经营活动中的岗位可以安置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授人以渔”的帮困方式也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持编纂的2006年民营经济蓝皮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指出,“十五”时期是我国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5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对外贸易的生力军。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投入到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慈善事业中来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的贫富差距变大的问题。具体到地方,战略性慈善行为可以改善当地的教育和培训状况,为企业提供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储备,可以改善企业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专门人才,可以有效提升所在地研发机构水平、行政机构效率、基础设施质量以及自然资源生产效率。另外,慈善行为还可以影响本地市场规模,有效改善市场质量,刺激客户需求的扩大并培养客户的忠诚度,通过相互帮助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与本企业相适应的水平,将竞争向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
二、民营企业开展战略性慈善行为的支持因素
民营企业成功的开展战略性慈善行为需要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内部条件主要是指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慈善行为理念和战略性慈善行为的决策机制、组织过程及制度化程度等;外部环境包括国家建立完善的慈善制度、国民的慈善文化和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等。
(一)内部条件。战略性慈善行为需要企业员工和各部门的支持和协作,需要各种内部因素来支持:
1、企业经营业绩。经营业绩决定着一个企业可以参与慈善项目的规模。大企业做小项目,似乎与自己的身份不符,而小企业做大项目又容易让公众产生乱花钱的负面影响。因此,民营企业在规划战略性慈善行为时要采取量体裁衣的原则。
2、企业的慈善行为理念。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在主持或参与战略性慈善活动时,发动全体员工参与其中,有利于形成企业慈善行为的完整理念。一方面获得员工的理解和各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员工的荣誉感和向心力,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添加温情与和谐的部分。成熟的理念又能支持企业坚持长期的战略性慈善行为。
3、企业捐赠的决策机制和组织过程及制度化程度。民营企业要把战略性慈善行为当作一个正规的项目来做,就需要设计程序化的决策机制和可行的组织流程,以此来增加慈善行为的可行性,避免慈善行为的半途而废对企业造成的恶劣影响。民营企业战略性慈善行为的运作还应该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系统化和正规化的制度。
(二)外部环境
1、完善慈善制度,优化慈善环境。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慈善制度的缺陷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包办态度使慈善项目缺乏对民营企业的吸引力。政府应该制定一些富有吸引力的措施和激励制度,例如明确捐赠行为和税收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捐赠的其他优惠条件。这有利于民营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取得均衡点,从而推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2、培育慈善文化,修订慈善标准。培育慈善文化需要更新整个社会的慈善理念,形成文化传统和舆论导向。社会舆论还应引导企事业单位形成企业的慈善文化和慈善标准。慈善标准的修订可进一步丰富慈善活动的种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收益,并使人们摒弃对慈善事业“救急不救穷”的偏见。
3、发展慈善组织,规范慈善行为。目前,我国共有100多家慈善组织,每年募集到的慈善款物约为5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我国GDP的0.05%,与美国和日本慈善机构掌控着约占GDP8%~9%的慈善资源相距甚远。部分慈善组织还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账目不清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慈善组织的运营,也阻碍了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慈善捐赠的行列。
三、民营企业实施战略性慈善行为的策略
并非任何慈善行为都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盲目捐赠钱物只能产生一些社会效益。只有当企业选择的慈善行为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时,企业的战略性慈善行为才能与经济目标兼容。所以,民营企业在选择战略性慈善行为时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
1、精心挑选慈善项目。这个项目应能够协助企业更好的发展业务,要与企业熟知的领域、品牌最大价值发挥相一致。并且,企业的战略性慈善投资项目要有明确的目标及受众,最好始终如一地做长线项目。在项目运行的初期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尤其是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互联网等)以及地方性媒体进行宣传。但要注意不要过分吹嘘产生适得其反效果。
2、选择最好的受让者。慈善捐助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让者的接受效果,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技能(如金融、管理以及职员等)选择最适合的受让者,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慈善活动的效率,更能充分调动员工、供应商、顾客、甚至是政府官员投身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3、公益事业定位应具体并具有鲜明特色。我们知道,任何项目都应当符合运营规模,在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对所选的慈善项目进行定位,确定这个项目的规模、捐赠程度、是否与其他同类企业联合、项目的持续性等问题。另外,在项目创立伊始,就应做出品牌性,让公众感觉到并赞成本企业的慈善行为。
4、与其他捐赠者沟通。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资金有限,很难独自承担大规模的慈善事业。联合同类民营企业共同承担某项慈善活动的成本,既有效地缓解了搭便车问题,又能减少由激烈竞争造成的企业间的隔阂。优化竞争环境,促进企业间良性竞争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经济管理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慈善组织所做的是公益活动,公益活动诉求和依赖的是同情心、爱心等人的美德,正因为有这样的特征,公共责任和道德的缺失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因此,建立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证慈善组织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性。真实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不仅能够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与诚信度,而且还能维护慈善组织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二是有利于确保慈善组织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资产的安全完整是慈善组织健康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全的内部控制,能够为慈善组织保证资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从而确保慈善组织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性。
三是有助于慈善组织管理层实现组织内部的发展战略。将组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并在运营管理中符合组织的战略要求,这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是有利于保障慈善组织项目资金按既定用途使用。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保证项目资金的授权审批完全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防止慈善组织内部出现善款被贪污、挪用现象发生。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2008年,财政部在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所有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全过程。
COSO框架中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目标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保证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保证企业相关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性;
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确保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COSO框架中的财务报告将内部控制要素分为风险评估、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内部监督等五项内容。我国根据COSO财务报告也将内部控制要素界定为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环境、沟通与信息以及监督等五部分内容。
三、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慈善组织的内部控制是指慈善组织为了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慈善组织内部经营管理目标,制定并实施执行的具有控制组织职能的程序与方法。
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是保证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就如结实的骨骼能够保证人类灵活运动一样。可见,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目标和构成要素是组织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设计的关键环节。
第一,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目标。慈善组织的目标是充分考虑捐赠者的意愿并根据受助者的需求,结合慈善管理目标,做好各方面的联系工作,实施慈善性救助,确保将慈善资金能够得到充分合理运用,从而使受赠者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进而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达到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根据慈善组织的目标可以分析出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目标,即应该包括:合理利用救助资金、确保捐赠物资的安全完整、确保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是救助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慈善组织的救助资金是否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关系到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关系到慈善组织的长远发展。因此慈善组织要做到专款专用,不挪用、贪污救助资金。救助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是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目标的重点。
二是救助物资的安全完整。慈善组织应该根据捐赠人的要求将捐赠物资安全、完整地送到被捐赠人手中,不得将捐赠物资变卖或者转作他用。为了保障慈善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则组织内部必须制定相关的控制制度加以防范,避免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能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保证捐赠物资的安全完整。
三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慈善组织是一个非营利组织,能弥补政府职能的缺陷,以服务人民,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为最终目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最基本的目标。慈善组织只有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慈善组织的最终目标。
四是会计和管理信息真实完整。健全的会计核算对所有的经济业务都有反应和监督职能,我国慈善组织会计存在核算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不透明的现象。因此,慈善组织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第二,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