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静文
(清远市清新区滨江中学,广东 清远 511867)
摘 要:本文结合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从学生来再到学生中去,制定切实可行的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运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和励志、尊长和重情、谦和和礼让、求学和斗志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学生;运用与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声色冲击着当代的高中生,许多九零后的学生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早已抛之脑后,随之而来的是自私、任性、叛逆、脆弱……[1]其次,由于缺乏完善的德育可行的检测手段,学校、家长、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率仍然是升学率、重点率、名牌率,德育的现状不容乐观[2]。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极大困境。在高中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工具性很强,人文精神最丰富的学科,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一、贴近学生,制定可行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唯利是图”,将培养高中学生在考场上“能得分,得高分”作为唯一目标,根本无从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3]——既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有效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高中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及判断方法,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尚未定型,有极强的可塑性。高中语文教研组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中要有德育的培养的计划,以及实施教学的方案,配合教案结合实际,让教研组成员明确德育培养目标,并依据培养计划在教学中充分的结合德育实施教学。优秀的、有效的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利于正确把握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更利于学生对德育的更高认识,才能使高中语文学科回归本源,全面彰显其功能和价值。
二、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教师平时应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在学生面前起到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而教师作为学生经常接触的人,其言谈举止和表率行为对学生有着毋庸置疑的重大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和课余生活中,教师应尽自己所能成为学生的榜样,用同样的道德规范评价标准来提醒和约束自己,引导和培养学生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爱国、励志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政治、历史学科的任务,同样也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中有许多优秀的古文诗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苏武传》,有古今名人,例如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岳飞、陆游等等。文章内容和作者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当时和现在的人们所倾慕和景仰。
而通过《纪念刘和珍君》、《〈呐喊〉自序》、《死水》、《荷塘月色》等近现代篇章,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体会鲁迅先生和闻一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爱国志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激发学生们强烈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和“以天下为己任”是现实的需要和青少年应该担负的历史责任感。
(二)尊长、重情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仁爱孝道的教育是必要的。仁爱孝道是各种道德学说中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例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李密的《陈情表》,可以让学生体悟祖母的抚养之艰辛、李密的拳拳尽孝之心;有感情地朗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让学生体悟祖母、母亲对儿孙的关爱之切;《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所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具有一个社会大家庭所特有的浓烈人情味和生活情趣。遵循这一思想,将展现出一个融洽、和谐的社会。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体会这些至情至孝的文章后,给予学生时间充分的思考,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拿什么回报他们。让学生在文章学习中体会父母及其身边的人都是很爱我们的,努力学习才不辜负父母。
(三)谦和、礼让
由于目前我国独生子女较多,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让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应巧妙地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对学生加强谦和宽厚的美德教育。《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负荆请罪”告诫和教育学生要相互团结,更能深刻体会到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大公无私,廉颇的知错就改。高中教材中有较多的孟子文章,孟子特别重视培育学生的高尚道德精神,形成“大丈夫式”的独立人格,其中就包括谦和礼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东莉.德育的人文关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总结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二)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二、结合实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途径 a.教师要尽力寻找可供发散求异的素材,让学生研究讨论辨析,如讲《荔枝蜜》:“文章热情赞美了蜜蜂高尚的牺牲精神,然而,它是否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呢?我们能否由物及人,展开一下思考和联想呢?”学生纷纷发言:“蜜蜂不敢按劳取酬,整天忙碌,到头来自己的劳动成有,这不是现代人应有的态度”,“蜜蜂太保守,世世代代只会埋头苦干,缺乏开拓精神,就象过去的农民只靠单一的种田吃饭一样”,“蜜蜂爱憎不明,好坏不分,什么人都蜇。” 学生的这些观点虽然偏激,但毕竟打破里单一的僵化的思路。 b.培养学生不唯书、敢质疑的思维模式 。 一般说来,收入语文教材的大都是名家名篇,但由于种种原因,也难免有差错。教师可从教材中的某些句子、观点和注释入手,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分析判断,在讲《硕鼠》时, “逝将去女”的“逝”释为“往”;学生提出其不意疑议,“逝”应为“誓”,因为从训诂的规律看,“逝”与“誓”属音同形近,应为通假,表现出奴隶们与“硕鼠”(奴隶主)决裂的坚强意志。对学生有理有据的分析,笔者认为应鼓励学生大胆发散和质疑,由此,能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时代精神。
(2)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途径
a. 加强语感实践,引导学生多读多背。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杨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都强调了大量阅读(其中也含有背诵的含义)的重要性。现行高中新教材古文部分。几乎课课有要求背诵的片段,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也是大量阅读和背诵的结果。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才能对文章内容和形式获得敏锐感受,悟出为文之道。 还要指导学生切身体察。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学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求反映者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现象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最后指导学生注意整体感知。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把对象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语文课在内容上是融价值观、情感、能力、审美等多方面教育效益于一体的综合体,在形式上则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有机结合。对如此复杂的内容倒形式的认识和把握,必须从整体出发。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执教《少年中国说》时,对此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叫‘跟着感觉走’…… 你虽然对这篇文言文的一些地方还没弄懂,但你却感到了作者的热情,这就是一种理解,不过这种理解靠的是直接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它有时比理解分析更重要。”讲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我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等,就会理清思路,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悲愤”的感情。 b.强化速读训练。需培养学生直接领悟语言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必须有效训练学生装的眼脑直映能力以及跳读,猜读等能力。 培养学生敏锐快速提取文章要点,主旨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成功的课堂教学,自然少不了随机应变。所以,“教师像蜡烛”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值得提倡;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却不值得称道。教师应该是引燃器,主要职能不是自己燃烧,而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激发学生的激情。
课堂机智,是衡量一个教师成熟优秀的一个硬指标。课堂最大的难题是它是变化着的,你可以预设,能否达成、效果如何却要看生成。所以一个真正成熟的教师绝不仅仅是能上出精彩的示范课,而是灵活机智的驾驭每一天的课堂。因为前者可以靠群策群力或者排练、表演的。
1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的界定: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有深浅之分
浅层次的课堂机智是驾驭课堂,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站到讲台之上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管理者,要负责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面对的学生又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突发事件有各种可能。比如学生有时会做出有违课堂要求的行为。如果教师疾言厉色甚至气急败坏可能不但不能妥善处理问题还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个时候教师就一定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
一次上课铃声打响,我正准备讲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而一个同学拿起桌上的牛奶慢条斯理的开始喝,在这之前学校已经三令五申课堂不许吃喝东西。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这是大家熟知的,可大家一定不知道,他还是一个伟大的魔术师,”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喝着奶的孩子没放下奶却也边喝边听,我接着说,“有鲁迅先生的名言为证――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学生们开怀大笑,稍微平静下来我接着说:“现在我发现咱班有个小魔术师,他现在喝的是奶,大家猜他吐出来的会是什么?”同学们哄堂大笑,喝奶的孩子不好意思的放下奶,认真听讲了。在我看来,这种处理突发事件的课堂机智其实是一种有智慧的幽默。
深层次的课堂机智,我把他理解为是一种“抓住课堂时机,有智慧的引领学生学习” 的能力。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他应该是一个领导者,要带领一个团队在知识的战场上冲锋陷阵。而学生又不是只听指挥的机器,是有血有肉,有认知差别、有独立思维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机智不是嘴上功夫,不是简单的插科打诨,逗你一乐,他应该是知识丰厚积累前提下的自然生成。因为洛克早已说过:“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2n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的运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教学机智?
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落实以生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如此看来,教学机智并不简单的是教师个人素质、自身能力的一种体现。它归根结底应该是教师思想观念的问题。是教师在思想深处是不是打下了“以生为本”的烙印,如果真正能认识到课堂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教”只是手段,学生“学”才是根本,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会墨守成规,就能够灵活变通、及时修正调整,教学机智就有了产生的条件。
其次,要厚积薄发,学堪为范。
教师在学识上的高度决定着教学机智的层次。除了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必要经验之外,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深度、广度,决定着老师能否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并能做出机智有效地处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还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孩子们喜欢我的语文课堂,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的逗趣幽默里有着一种“文化味”。 而我的所谓“机智幽默”是有底气的,那就是课堂教学之前认真细致进乎苛刻的准备和将所有可用时间用来读各种“闲书”。
再次,要因势利导,善于转化。
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
下面是我教学实践中的实例:一次是讲作文《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下面的一段我备课时是作为正面的例子的:“我正贪婪的嗅着蛋炒饭的香气,突然看到一根头发。那发丝又黑又长,分明是妈妈的头发。我眼前不知怎地,浮现出妈妈为我做饭的情景。昏暗的灯光下,她擦着汗珠,不小心碰掉了一根头发,她完全没有注意,因为她的心全在儿子身上。我停下筷子,细细的凝视这根头发,它是柔软的,比一根草、一滴水、甚至一片云还要柔软,比它更柔软的,我猜只有母亲的心了吧?”我觉得他描写细腻,手法得当。
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让大家把不喜欢的文段挑出来时,第一个被挑出来的竟然是这一段,学生的理由是,饭菜里有头发感觉会恶心,就不可能想到后面的那些。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说的的确有道理,不能生硬,必须因势利导,于是我顺势得出第一个结论――真实是作品感人的前提。之后我让大家修改一下,这段怎样能真实感人呢?学生说如果是白发就不会觉得恶心了,或者把妈妈改成奶奶,或者交代妈妈是带病为我准备早餐……,这样自然的引出写作的第二个要点――注意细节。
因为这个小意外,我深深的明白了课堂有着各种变化的可能,就算设计的再精心,以不变的教案都不足以应付百变的课堂。精彩的课堂是以变应变,因为碰撞所以变化,因为变化成就精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善于变通,就会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火花,从学生的质疑问难、思考探究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不断生成的需要,顺势对自己预设的问题、教学思路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然后就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综上所述,教学机智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行为,它首先是对教学活动的本质的一种深刻的认知,然后需要通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进而成为一种智慧,之后才是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恰当的行为。它符合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以生为本”,有助于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进而能够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创建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的新的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