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管理的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in medical activities and manag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is gradually getting a wide range of promotion and use. On the one hand, it solves many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improves the utilization value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the medical record. Improving management level of hospital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Medical records;Informatization;Administration
病案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1, 2]。它是医务人员记录疾病诊疗过程的文件,其客观地、完整地、连续地记录了患者的病情变化、诊疗经过、治疗效果及最终转归,是医疗、教学、科研的基础资料,也是医学科学的原始档案材料。它由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部门按相关规定保存,不仅有纸质的,还有电子文档、医学影像检查胶片、病理切片等多种保存形式。
病案是医院诊疗信息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记录着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体现着卫生资源消耗的全过程,也反映着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病案也是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监控和核保兑赔的原始材料。传统的病案管理为存储保管型,包括病案资料的回收、整理、装订、编号、归档和提供等工作程序。需要占用库房空间,而且纸质病案的保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防潮、防霉等措施。加上查询和借阅不方便,制约了病案在临床科研中的应用,已经不适应现代医疗工作发展的需求。因此,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病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电子化病案应运而生。电子病案是医疗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其目标是形成覆盖终生的医疗健康数据集,服务于疾病诊疗、卫生保健和医学研究等活动。病案的电子化,使得病案信息管理除了实现对病案的存储管理之外,还对病案的内容进行了深度整理和加工,提炼出了有用的信息,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
与传统病案的占地多、不易保管、查找困难等诸多不足相比,电子病案具有许多优越性。
1 具有广泛的共享性,能够为医患双方提供便利。
大量的患者就诊信息及临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资料都可以通过相应的传输方式包含在电子病案内,医务人员使用电子病案系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等条件限制,通过网络快速传递,随时检索和浏览患者的各种信息资料。患者无论在哪一个专科治疗,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在各科治疗的诊疗信息,使接诊人员可以迅速了解到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近期用药史、药物过敏史、个人史及家族史等,有利于当前患者病情判断、诊疗,缩短了确诊时间,并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2 电子病案更易于加强对病案医疗质量的监督管理。
通过信息化平台即可实现实时调取相关科室医师及患者的诊疗、用药、缴费等数据,对其进行监督、分析与管理。同时对病案中患者相关基本信息和疾病的汇总挖掘,通过相关应用软件可以为医疗管理和决策者提供全面、迅速而准确的决策依据。
3 电子病案借助于光盘、大容量硬盘等现代化存储媒介可以长期保存,节省了空间、人力和物力。
尤其是门急诊病历本往往由患者自行保管,经常会出现前来就医却忘记携带或丢失病历本的情况,导致病史记录缺乏延续性,门急诊病历复用率极低。当门急诊出现医患纠纷时,医院方面常常因无法举证而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应用电子病案,使得医生可以充分利用病历的延续和完整进行诊断,提高了诊断的正确率,降低了误诊率。患者也可以不用费心对病历进行保管,或是担心就医时忘记携带病历以及重复购买病历。
4 电子病案能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方便每一个使用病案的人员。
医院每日接待患者数千人,开展诊疗项目近万项,都通过信息化手段记录下来,以便留存完整的病历。通过不断加强与完善病案的信息化建设,使更多的医疗工作者享受到信息化给病历记录带来的便利,从而节省了宝贵时间,亦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通过采用病历信息化平台的强大功能与人性化提示等多种方式,还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规范各种诊疗护理行为,并进行各类数据的保存与统计分析,以便医疗、教学等使用,从而有效地提高病历的质量管理和使用效率。
电子病案的使用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应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负荷,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由于管理不到位、医疗行为不规范以及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等因素,使得电子病案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病案的原始记录容易修改、打印,复制、粘贴病案快速便捷而不易发现,网络安全容易暴露患者隐私,医生记录病案时出错率大大提高,各个医院之间的电子病案自成体系而无法实现互通等[5]。针对这些问题,也有相应的措施。医院及科室应加强质控监督,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对电子病案的签收、保存、备份及不同管理者的权限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并有相应的软件实行。完善系统流程设置,优化信息整合,各个医院之间电子病案的格式保持一致以不影响电子病案的互通性[6]。
医学就是关于信息的科学。个人的健康信息对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很重要。医疗信息化的称谓经历了各种变化,例如数码卫生,后改为信息化,近年又被称为移动医疗、智能医疗、智慧医疗等。总之,这是信息技术与医疗事业的结合不断深入,是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技术促进医学研究、健康管理和临床治疗,也是医疗科技的发展方向之一。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病案作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面临一个崭新的阶段。展望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并且对促进经济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病案管理处于转型过程中,应当把握医疗发展趋势,建立电子病案系统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为保证病案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病案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措施,并引进高水平的计算机操作人员,真正实现电子病案信息共享和网络化服务,使得信息化管理取得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玉梅.关于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J].医学信息,2015,20.
[2]李廷珊.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措施[J].现代医院,2013, 03:135-136.
[3]王衡. 论病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2,9(1).
医院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强医院现代化管理改革是尤为必要的。传统医院管理更多的是根据工作经验进行,这种管理模式对于新环境适应性不强,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无法更加合理有效的进行判断,有效解决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为患者带来安全隐患。由此,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应用循证医院管理模式,转变传统医院管理思维,能够有效解决医院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医院管理成效。由此看来,加强循证医院管理改革在现代医院管理的趋势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循证医院管理重要性
1.1医疗体制改革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人均寿命增长,相应的对社会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实现低廉的医疗价格,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迎合人均物质快速增长对医疗事业带来的挑战,成为我国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循证医院管理正是应这一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思路,有助于促进我国医疗体制改革[1]。
1.2新型医患关系需要
在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相应的促进了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医患关系主要是以医院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患者为主的新型医疗模式。循证医院管理方法能够让患者更为充分的感受到自己在医院的重要性,从患者角度出发,更为科学合理的制定管理方法,从而有效降低医院管理成本和患者就医费用,共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2]。
1.3改善医院管理现状需要
以往的医院管理工作更多的是投入高于产出,所以导致医院无法更有效的权衡医疗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对于患者而言,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现象尤为明显,造成医院内部管理十分混乱,从而制约医院的长远发展[3]。循证医院管理则是在科学管理基础上制定的管理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医院管理成本和就医费用,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1.4提高医院市场竞争优势的需要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国内外医院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大大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由于我国社保体系较为落后,难以更好的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造成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危机重重。这就需要我国医院能够整合有限资源,结合市场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协调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降低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实现循证医院管理对策
2.1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循证管理团队
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医院为了谋求长远发展,需要成了属于自己的循证管理团队,着重培养护士长和中层管理干部,转变以往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进一步将管理模式落实到实处[4]。此外还需要引导和督促医护人员在管理中不断学习,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开展工作,提高管理质量,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此外,还可以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更为广泛的收集资料和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辅助作用[5]。
2.2循证收集资料
医院护士长和医院中层管理干部是循证管理的主体,为了能够有效提升管理质量,应该充分要求管理人员了解医院现有管理情况,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寻求合理的管理对策,促使医院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全面,不断优化和创新,寻求更为合理的管理路径。
2.3完善循证管理
循证管理作为一项新管理模式,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质,在循证管理依据基础上,结合自身管理经验来完善循证管理工作,以求更为充分发挥循证管理改革在现代医院发展中起到的促进作用。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激烈市场竞争背景下,循证医院管理为现代医院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有效改变我国当前医院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提升医院管理质量,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作者:张艳 赵勇 马君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刘旭新.循证医院管理改革在现代医院管理的趋势探讨[J].中国经贸,2015,22(15):88.
[2]林新宏,黎莉,刘明英,等.循证医学与医院管理改革[J].中国医院管理,2012,22(11):7-9.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在这种多变的环境下发展,管理内容、方法和原理必须随环境变化而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将面临挑战,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必须是动态的,这种动态管理过程包含PDCA模式和BPR模式的综合运用。 这种动态管理是真正的变革管理,这种变革管理具有高效性、持久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一、变革管理的必要性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我们无法左右变革,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变革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这种观点充分表明,环境是多变的,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变革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由于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通用汽车公司和联合汽车工会固步自封,放弃变革,日本汽车公司通过变革管理,将日本制造的汽车打入美国市场,短短的10年间,日本汽车在美国轿车市场的占有率迅速上升到30%。另外,20世纪90年代,瑞士斯沃琪公司在保留原有欧米加、浪琴这些欧洲经典品牌手表的同时,在美国和亚洲新兴市场推出时尚型斯沃琪手表,迅速提高了瑞士手表在新兴市场的占有率,同时通过变革管理,不断开拓市场,成为品牌形象高于日本卡西欧手表的全球知名时尚品牌,挤压了日本电子手表的市场空间。这两个案例说明,变革管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世界上任何企业都需要变革管理。
二、变革的原则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放弃昨天是第一个原则”。这种观点的中心思想是,如果某种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已经进入衰退期,彻底放弃始终是正确的选择。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企业投入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应该将这些资源集中投入到有发展前景的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中去。这个原则存在认识的误区,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不稳定,现有产品和服务是否真正进入了衰退期,而新产品和服务是否一定被市场接受,难以判断。贸然放弃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新的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将面临很大的风险。这种状况往往导致企业的管理者放弃变革,因循守旧,企业最终倒闭。第二个原则是有组织的改进,说明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具体的变革管理过程。第三个原则是创新的原则。这个原则表明,管理者应该善于抓住机会,创造变革。彼得・德鲁克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变革的原则,执行每个原则都包含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管理职能, 而管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含有PDCA模式和BPR模式的过程。
三、变革管理的对象
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中,组织的成员可以分为管理层和基层员工两类。人们在变革管理的对象方面存在认识的误区,人们通常认为变革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流程, 变革管理是组织中的人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流程的改进型或创新型管理。另一种认为,变革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层对包括基层员工在内的产品、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流程的管理,而且这种变革管理是自上而下的。 现在,通过不同企业破产的实例发现,对于变革管理对象的错误认识导致一些企业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尽管基层员工艰苦奋斗,也难以挽回企业在竞争中失败,导致最终破产的结局。 变革管理的对象应该是管理层、基层员工、产品、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流程, 因为组织中必须管理层首先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主动变革,这样才能领导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积极参与变革管理。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由于权力的距离缩短,变革管理才能够有效地实施。
四、变革管理的模式
企业变革管理的模式是动态的,它包括PDCA模式、BPR模式和价值链模式。
1.PDCA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循环模式,也叫做戴明环。 它包括四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首先,确定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其次,按照计划去工作。完成计划之后,检查计划完成的结果,包括工作质量。再次,处理检查的结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根据这一轮的经验、教训和发现的问题,重新计划,并启动下一轮的PDCA循环。
2.BPR模式
这种模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汉默提出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应对市场激烈的竞争,满足客户的需求,必须采用流程再造的模式,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企业的效率和整体竞争力会不断提高。
3.价值链模式
企业的活动包括研发、采购、生产、营销、服务。价值链模式将这些业务层分解成彼此相关的战略性活动,这些活动之间相互链接,形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业务活动连。业务活动链中,任何一项业务活动的变革,必将导致其他业务活动的变革,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活动有效地进行。这种变革的过程是动态连续的,而且是不断改进的。这种模式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过程更加有效。
五、变革管理的内容
1.战略变革
转变企业生产经营和长期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这是企业变革管理的中心,例如美国柯达公司的消费影像部门,由于全球数码影像技术的出现,认识到胶片技术将走向衰落, 公司消费影像的发展战略很快由化工胶片转变为数码影像发展战略,而这种战略变革是在国际市场计算机迅速普及,数码影像产品尚未成熟的环境下实施的。在这种战略变革的前提下,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也随之转变,而且导致企业的组织、产品、服务、流程、市场发生根本性变革。企业的战略变革往往具有创新性的和革命性。
2.结构变革
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大多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引发的。外部因素如市场竞争环境愈加激烈、企业购并重组、客户需要; 内部因素,如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技术变革、人的变革。原有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将转变成扁平化结构,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组织内部结构,改变组织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沟通困难的状况,从工作的分工、授权、管理层次,以及沟通效率方面进行调整和设计。彼得.德鲁克提出联邦分权制的原则,即由自主管理的产品事业部形成组织。联邦分权制原则可以使管理者的精力集中在经营绩效和成果上,基层管理者的权利扩大,沟通顺畅,便于企业淘汰过时的、效益差的产品和技术,以及不合格的管理者,使企业整体的变革管理更加有效率和有效果。例如:西尔斯公司的副总裁可以管理100家分店,而每一家分店都是自主管理的独立单位,分店负责人管理大约30位部门经理,每位经理都独立经营自己的单位。每个单位的管理者对本单位的营运和效益全权负责。 这种联邦分权制的扁平化管理,可以使每个业务单位的主管有足够的授权,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这样企业可以有效地进行目标和绩效管理。
3.技术变革
技术变革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变革。因为技术变革是由于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导致需求变化而产生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必然引发管理技术的变革。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淘汰过时的技术、产品和生产线,这种变革包括产品、技术、品牌、质量的创新,例如:微电子工业研发高处理速度的芯片、汽车制造企业研发新的车型和品牌、纺织企业研发出新的面料等等。这些将带来产品的更新换代,甚至企业的转型。从采购、生产、营销到服务的管理内容发生了变化,管理技术必须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分工授权、沟通的方式、绩效评估、目标定位方面进行变革。
4.流程变革
传统的管理流程是自上而下的,而变革管理过程中,由于组织结构和技术的变革,流程必然发生变革。按照联邦分权制的原则,由于每个事业部,以及下属业务单位的自主管理,管理流程应当由以往串行的流程转变为并行的流程,即单向单渠道的流程转变为交互式多渠道的流程。由于变革管理的过程存在PDCA循环和流程再造,且联邦分权制具有扁平化和自主性特点,所以交互式多渠道的流程可以使企业各管理层级之间有效地完成双向沟通,应对来自企业自身的流程变革,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的目标。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流程再造要求组织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这样工作方式和流程的变革是连续的,而且长期处于循环改进的状态。只有交互式多渠道的流程才能应对变革。例如:伊顿(Eaton Corporation)再造其新产品研发流程,各层管理者和员工都参与了产品开发流程的再设计,企业在五年内营业额和利润大幅增长。
5.企业文化变革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习俗仪式、处事方式和企业环境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战略变革、结构变革、技术变革、流程变革势必带来企业文化的变革, 企业文化变革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革。在企业变革过程中,由于权力差距缩小,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文化在文化的维度上发生改变,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引导全体成员建立新的价值观。落后的企业价值观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管理层次繁琐复杂、办事效率低、相互排挤和缺乏信任、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无法进行有效的变革。管理者必须为企业建立新的价值观, 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建立以团队导向、成果导向、相互信任、分工明确、企业利益高于一切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变革的重要保证。
六、结论
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必须变革,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取得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变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和企业文化都将发生变革。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发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职能, 建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带领全体成员,发挥每个成员的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在变革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彼得.德鲁克:管理的未来[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52-01
进入新世纪,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尤其是房地产行业更是异军突起蓬勃向上。房地产行业比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发展迅速,它的发展撬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活跃,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就是其中之一。物业管理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所谓物业管理,顾名思义,即对物的管理,它是指物管公司受物业所有人即业主的委托,依据业主和物管公司双方的协议,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各种相关设施及公共用地,交通、卫生清扫、绿化、环境容貌和治安等各项进行维护,修整并向业主提供有偿服务。在当今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社会,物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跟上时展的要求,如何实现现代规范化管理,是摆在从事物业管理人员面前的新课题。需要专业人员去探索去研究、去寻找新的出路。下面结合吉林省通化市房地产行业的物业管理实际,就如何树立全新服务理念,推动物业管理发展,略抒己见。
位于长白山脚下的通化市,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多家房地产公司进驻通化,各种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包括各商厦建筑、写字楼建筑和居民住宅小区建筑等。随着各种建筑的落成,物业管理问题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头等大事。物业管理看起来是些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实际上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具体利益,也关系着社会的平安和谐。物业管理工作做好了,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方便,会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
目前,通化市管理水平比较先进的物业管理公司有中盛山水和丽景人家两家。他们代表着通化这座地级城市较先进的管理模式,无论从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法和细节,都做得较完善,深受当地百姓欢迎。根据他们这些年的管理经验,笔者总结出了以下成功经验,和大家分享,从而加以借鉴,以便深入探讨先进的物业管理方法。
一、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品质
树立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思想。服务工作是物业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没有好的服务,百姓就不会满意,没有百姓的好口碑,物业管理工作就很难开展,更难生存。所以“服务第一,让业主满意”是这些年来通化市丽景人家和中盛山水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口号。每名员工都有创新服务打造品牌效应的观念,在服务过程中,每个环节多方考虑,所以员工们人人树立高质量服务的发展观,从提高自身素质、服务技能做起,打破陈旧思维定势,收集先进成功信息,大胆探索新的走向,紧紧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又要符合当地物业管理自身的发展规律。打破等、靠、要等陈旧思想,原有的管理体制已明显不适应,创新是当今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确立以用户为本,开展主动服务,加强细节服务、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首先基于用户的特点,深入了解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深层次的、仔细的服务。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市场化、一体化、高效化。
二、注重管理方法,形成特色服务
物业管理不仅是一种行业,还是一种文化,是一门管理艺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管理模式,因为它和百姓的生活最贴近,最息息相关的。因此要打破传统管理方法,改变“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特征,根据物业管理的性质、任务和需要形成“我有你无,优势互补”的管理系统,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管理效率。以往,传统服务只是被动性的修修整整,工作态度被动懈怠。随着物业管理的行业竞争,必须增强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必须多样化、个性化、系统化、特色化,没有特色的物业管理是没有竞争力的。
三、物业管理的综合化必将成为发展趋势
物业管理服务要周到,给人一种温馨的家庭亲切感。对于一些弱势力群体,管理部门应尽力帮助解决,有针对性地开展定题服务。可做成留言板挂在业主方便看到的地方,业主可以把每日的需求写在上面,这样工作起来方便快捷,不至于漏办。物业管理的中心是为业主服务,业主的需求是无限的,因而物业管理的服务内容、方式也是无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满足需要的同时,物业管理不可避免地逐渐成为用户的综合中心,其功能也日趋综合化,它将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四、提高物管人员的素质,一切为了百姓
新时期为物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挑战,因此对物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十分重要。招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充实到物业管理队伍中来,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员工共同管理,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对物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物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扩大物业管理的社会影响,从而满足社会各阶层和各方面的广泛需求,使物业管理充满人性化的温暖,为百姓生活提供一流的服务。
一、质量载体及质量管理的发展
应该说,人类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质量的概念,并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只是这个时期,并不一定有质量和质量管理这些专有术语,而是用“好”和“检验”来代替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质量管理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阶段和质量文化管理阶段。
(一)产品质量检验阶段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是指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即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仅仅把工厂生产的产品作为质量的载体,产品质量也仅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并把质量管理理解为对产品质量的事后把关或事后控制,即靠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文件规定,使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检测和实验。
(二)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
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是指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已经认识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用,认识到过程也是有质量的,过程也应作为质量的载体,并将数理统计与过程质量管理结合,不但预防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并且也检验产品质量。这一阶段由事后检验改为预测、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并使用统计方法进行过程控制。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大约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费根堡姆于1961年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的要求,对品种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形成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且还与所涉及的其他许多过程、环节和因素有关,只有将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都纳入质量管理的轨道并保持其系统、协调的运作,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
(四)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随着经济、科学及时、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1.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管理新时期。随着iso9000系列标准的逐渐完善以及其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质量体系作为质量管理的载体开始被大家接受,大多数企业推行质量管理都是在质量检验的基础上起步的,按照iso9000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影响产品质量各因素和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成为广大企业的选择。
2.质量文化管理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追求卓越、质量经营等质量文化理念开始盛行。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一系列与质量相关的管理理念的综合。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路径是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的形成,其在管理对象上突破了以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为中心,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的行为管理和激励,促使全员正确地工作来保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在管理方法上,从侧重于维持性质量保证的监测控制开始向着眼于持续性质量突破改进等等。
二、国内外质量管理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领先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美国和日本各有特色。
(一)美国质量管理特点
美国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发源地。美国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在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国重视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如质量检验理论、控制图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都首先产生于美国。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强调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注重质量控制。在管理方法上,重视标准化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美国注重个人的职责权限和划分,希望建立完善而细致的管理制度,同时强调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和突出的企业价值观念。美国企业对质量方面的改善主要集中在关键程序、主要问题,而且要能在财务上体现出来,或者寻求整体大的突破或创新,因此美国比较重视成本分析工作,其质量改进的曲线是阶梯式向上的。
20世界80年代,日本的成功迫使美国转身来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控制,创立了马尔科姆・波多里奇质量奖,帮助美国重新夺回了霸主地位,美国质量奖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政府在推动质量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日本质量管理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美国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近40年来,日本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体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与美国相比,日本更注重将引进的各种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本地化,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强调自主、主动管理,重视质量改进。日本强调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非常典型的日本式质量管理方式就是qc质量小组。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推崇的是质量至上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下进行持续地改善,全员通过团队方式参与。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主导的改进方式是现场改善和质量小组的小项目推进,其质量改进曲线是一条平滑向上的直线。
日本在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戴明奖的总目标是确保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控制。它对质量概念的描述侧重于质量是由过程决定的。戴明奖制度创立后,许多企业都将获取戴明奖作为提高本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手段,促进了日本质量管理广泛而深入开展。
(三)我国质量管理特点
在我国,明确提出“质量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顾客的消费观念日益理性,对产品乃至服务的质量要求变得日趋挑剔。另一方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各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以质量求生存”的重要性,并自觉引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为贯彻落实《产品质量法》,表彰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经营,提高企业综合质量和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服务社会、用户、推进质量振兴事业,经中央批准,我国正式设立中国质量奖,其作为政府奖励,是我国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实践证明,设立国家质量奖,不仅能极大地增强企业的质量责任感和勇于竞争的信心,而且还能起到巨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企业在质量上追求卓越,促进国家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回顾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质量的概念在不断的拓宽和深化,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这一过程又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同样可以预料,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也将促进质量的迅速提高。在21世纪,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更重要的是,质量将被作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等社会要素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来发展。综合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对今后发展的预测,普遍认为,今后的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企业的产品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质量管理的载体不再只针对企业产品以及过程和体系或者它们的组合。质量载体将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产品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所产出的服务和产品转变,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银行等单位,而质量载体不仅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也将包括设计、规划、供应、销售和服务等相关过程。
(二)质量管理的内容将向注重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
从内容上看,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环境将促使企业在关注质量控制的同时开始转向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发现质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再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进入新一轮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以不断获得质量管理的成效。
(三)质量管理在方法上将与计算机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质量管理方法方面,对质量管理的单一检验方法将发展为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的一起应用。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将引入更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及机器人的应用。在自动化生产中,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采用一系列在线检测技术,取代传统的事后成品检验方法。
(四)质量管理监督主体将不只是企业和相关质检部门
传统的质量管理监督的主体只是企业的质量检测人员以及政府的质监部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和计算机等科技产品的普及,质量监督的主体、形式都将更加丰富。企业内部的质量监督不再局限于专业质检人员,而是全员参与;企业外部的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将会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质量管理将会更加公开和透明。
(五)质量管理的空间范围将朝着国际化发展
以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为纽带的世界一体化的潮流正在迅速的发展,各国经济的依存度日益加强。其中生产过程和资本流通的国际化,是企业组织形态的国际化的前提;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实质性的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准则,传统的质量管理必然跨越企业和国家的范围而国际化。全球出现的iso9000热以及种类繁多、内容广泛的质量认证制度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宇.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 企业更加重视知识的作用,不断创新企业管理
经济形态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体系。在如今土地起决定性作用要素的农业时代。在工业发展而迅猛的经济时代,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作为发展的决定因素的经济,也就是说以劳动和资本作为经济要素。由此看来,在如今的工业时代,企业管理主要是体现资产管理和劳动管理两方面,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的管理现状的重要材料反映。从而出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的运作方式——虚拟运作,这一模式的转化就是知识经济促使企业管理模式的新发展又突破了新目标。
2 企业电子商务(EC)与信息化管理
电子商务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商务达到电子化、自动化运做的商务形式。管理信息化广义说是在生产,科研,开发,经营,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建立与其相对应的管理模式,通过各方面因素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水平,从而来增强企业在竞争中的能力,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目前企业经营管理变革的主要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不断进步与管理信息化形成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对现代企业应变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和运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3 企业管理将更加重视与实现和谐的柔性管理
未来的企业管理将更加重视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需要通过一种顺势流动的人性化管理,不断的完善灵活的管理模式,来改变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并不断把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放重要位置,同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和灵活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它是基于理性的思维,超越了传统的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发展成一个刚性的管理制度,执行员工的自觉行为要求和灵活的约束条件;把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在以市场为中心的价格弹性灵活的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的价值自我体现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4 企业更加注重文化和形象管理
未来的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形象发展要求更为强烈,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形象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全局,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质量,更加会关注企业的其他形象如何。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想有较大的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的形象,让企业形象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因为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可以使企业得到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有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有利于企业名牌产品的创造。可以说企业形象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形象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形象管理,正确的企业形象战略是全面贯彻执行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保证。为增进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奠定基础。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公众对企业的信赖与支持,提高企业名牌产品的知名度,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5 基于全球化和以人为本的管理
推动企业战略环境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的转变,从多元化战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转移,以满足需求,从合作与竞争的市场占有率和开发的合作创造需求的转变,来完成竞争链的改造。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方式的今天,人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性运用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为重要。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主要取决于把各种分散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组合成一种新的更强大的协同优势。因此,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公众对企业的信赖与支持;提高企业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就要不断完成竞争链的改造,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现代企业一定要重视企业的协作与创新精神,要有战略联盟的思想意识,要善于借势。企业才能不断的成长发展与壮大。
6 结语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是中国企业管理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发展阶段不可逾越,但随着管理理念的转换及管理模式的更新可以缩短经济发展阶段的进程。如何将世界企业管理的最新发展与中国的企业管理实际结合起来,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目前最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吴秀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流程再造必要性分析
在分析流程再造必要性之前,应对流程再造进行大致了解。所谓流程再造,即企业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对企业生产结构、管理流程全面更新,并制定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企业通过流程再造式管理减低生产成本、强化竞争实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必要性:一方面,市场竞争需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与国际各国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经贸活动频繁的同时,市场内外部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占据主动的竞争地位,增强竞争能力,企业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内部管理方式,打破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在结合企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内外部市场,稳定客户群体,生产低价优质的产品。企业在以往的经营管理中,部门管理者享有绝对的管理权力,并且管理者和消费者间的距离较远,上级领导多数自行决定产品生产和业务流程,并且消费者还要被动的顺应管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和企业间矛盾。消费者在产品消费的过程中,优质服务、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进而企业会渐渐失去产品市场。因此,企业只有实施流程再造,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企业都应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产品生产,同时,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基础上,扩大企业市场、增强产品竞争实力。另一方面,顺应管理变革的需要。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应用的管理模式均具备市场适应性,当今社会发展属于信息技术时代,进而企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需要变革企业管理模式,流程再造正是现阶段企业管理的产物。此外,这也是顺应电子信息化发展的表现,企业调整为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实现企业的全面进步。
2流程再造的基本内容
2.1再造目标
企业业务流程应优化设计、调整结构,以此提升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同时。为此,企业需要做如下努力:首先,企业及时、高效分享资源信息于各部门,降低部门管理冗杂性,引导部门间互帮互助、加强沟通交流。然后,创新绩效测评方式,明确企业发展目标于上下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实施有效的员工激励方法,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最后,企业部门内部成立自我管理小组,部门领导者赋予组长权力,在组内管理的同时,鼓励组间监督,以此实现工作模式创新。
2.2再造任务
流程再造以根本性??新企业管理方式、业务流程为任务要求,为了及时、出色的完成这一任务,企业整体员工均应积极参与流程再造,对流程再造树立正确的认识,只有员工认可流程再造的管理方式,才会在岗位工作中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为流程再造做充分努力。
2.3再造对象
流程再造以优化设计业务流程为基本对象,通过业务流程完成设计创新,以此促进企业有序运行、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同时,企业员工间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各部门间也会加强联系,进而各部门、全体员工能够统一工作目标,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共同努力,这时企业产品质量也会相应优化、服务水平也能得以提升。现如今,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存在个别部门员工素质较高、员工征途素质较低这一现象,还存在部门协作性差、产品市场投放时间久等不足。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企业业务流程运行的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因此,只有实施流程再造,有序发展业务流程,才会发挥企业部门的协作优势,才会减少市场产品的投放时间。
2.4再造技术
流程再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先进技术辅助,信息技术参与流程再造主要表现在数据库信息共享、过程分析两方面。应用于前者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全面统计、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这对企业决策制定、企业目标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应用于后者,即对企业业务、信息材料、工作流程、时间顺序、决策流程等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应用软件工具技术、工业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通过三种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流程的直观模拟,实现业务流程的设计创新。
3流程再造应注意事项
3.1创新理念
企业推行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应注意再造理念的实时创新,再造理念更新后企业的文化价值会渐渐凸显,企业的文化理念也会逐渐渗透于企业内部,这对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企业不注重再造理念更新,只是一昧的引进先进技术、投入生产设备、组织员工培训,那么企业再造效果在短时间内仍达不到预期效果。
3.2制定目标
企业明确流程再造目标后,参与流程再造工作的人员能够在目标的引导下,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员工间还会互相配合,为了同一目标共同努力。同时,企业还能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全方面考虑消费者需要,这对企业长期效益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企业在流程再造过程中忽略了目标制定,那么企业会面临员工矛盾升级、员工工作热情低下、工作规划片面等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持续进步和有序运行。
4流程再造的具体实施及效果分析
4.1具体实施
企业在实施流程再造之前,应对再造结构系统有效升级,即企业在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下,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同时,企业还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再造结构、升级再造系统,以此实现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适应性。此外,企业创新再造系统后,有利于增进企业与消费者间的距离,有利于优化服务水平,并且企业资金的应用率也会相应提升。
具体实施步骤:准备阶段,总结以往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流程,结合当今企业发展实际,制定适合的发展目标,针对企业未来发展准确定位,对生产项目重点创新;设计阶段,根据企业业务流程设计合理的流程图,同时,设计多种适用的业务流程方案,在方案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低成本、高效益的最优方案。实施阶段,按照已选方案具体实施流程再造,并对方案应用结果进行绩效衡量。
企业实施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企业还应相应的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以此为流程再造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支持。
4.2效果分析
1、古代项目管理的认识和实践
项目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实践从人们开始共同进行生产合作,进行社会化的生产活动之日起就开始了。许多国际项目管理方面的学者都认为,项目管理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长城和埃及金字塔的建设项目,以及许多世界著名的古代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规模宏大,存在的时间久远,并且经受了许多的自然和战争等方面的考验。它们的存在证明了当初为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项目所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是十分成功的。
2、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现在通行的看法认为,近代项目管理是二战后的产物,主要是战后重建和冷战阶段为国防建设项目而创建的一种管理方法。近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被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被称为现代项目管理阶段(狭义的现代项目管理阶段)。
(1)传统项目管理阶段
传统项目管理方法的创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早在20世纪初,美国人享利·甘特就发明了棒图也叫甘特图的项目管理工具。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我们现在使用的多数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几乎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发出来的。
在项目传统管理阶段所采用的项目管理方法主要是致力于项目的成本、工期和质量,同时借用一些日常运营管理的方法,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所开展的一种管理活动。
(2)现代项目管理阶段及主要发展
20世纪80年代之后项目管理进入现代项目管理阶段。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系统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大型建设工程以及高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等项目管理新领域的出现,促使项目管理在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和现代化,使得现代项目管理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进入现代项目管理阶段以后,人们建立起了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沟通管理等一系列的项目管理方面新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形成了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包括了项目成本、时间、质量、范围、沟通、采购、人力资源、风险和集成管理等九个方面。
现代项目管理在这一阶段的高速发展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项目管理的职业化发展,其二是项目管理的学术性发展。
在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几件里程碑事件:1965年,以欧洲国家为主成立了一个组织――“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project ManagementAssociation,缩略为IPMA)。4年以后,美国也成立了一个相同性质的组织,取名为“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缩略为PMI),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由于这两个国际性项目管理组织的出现,大大地推动了项目管理的发展。
二、项目管理的定义和特征
1、已经提出的项目定义:
(1)从投资角度提出的定义。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项目评估手册》对项目的定义是: “一个项目是对一项投资的一个提案,用来创建/扩建或发展某些工厂企业,以便在一定周期时间内增加货物的生产或社会的服务”。世界银行认为: “所谓项目,一般是指同一性质的投资,或同一部门内一系列有关或相同的投资,或不同部门内的一系列投资”。(2)从建设角度提出的定义。所谓建设项目就是按照一个总体设计进行施工的基本建设工程。如我国建筑业对“建设项目”的定义是:在批准的总体设计范围内进行施工,经济上实行统一核算,行政上有独立组织形式,实行统一管理的建设单位。(3)从综合角度出发提出的定义。《现代项目管理学》一书认为:“项目是在一定时间内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调集到一起的资源组合,是为了取得特定的成果开展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并归纳为“项目是在特定目标下的一组任务或活动”。现代项目是指那些作为管理对象,按限定时间、预算和质量指标完成的一次性任务。美国《项目管理概览》一书认为:项目是“为创立一种专门性的产品或服务而作出的一种短期努力”;“项目是要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
2、现代项目管理的定义发展
现代项目管理认为:项目管理是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展开的各种管理活动。首先,各方对项目本身的要求和期望。这是所有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利益所在。其次,项目有关各方不同的需求和期望。这是项目有关各方关于自己相关利益的需要和期望,这包含项目的业主/客户、资源供应商、项目承包商、协作商、项目团队、项目所在社区、项目的政府管辖部门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与期望,这种需求和期望有些时候是相互矛盾的。第三,项目已识别的需要与期望。这是已经由项目有关各方达成共识并由项目的各种文件明确规定出的项目需求和期望。第四是项目尚未识别的要求和期望。这是在项目各种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的,但是又是项目有关各方所追求的需求和期望。
项目管理就是为实现上述目标所开展的项目组织、计划、领导、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3、项目管理的特性
现代项目管理认为,项目管理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普遍性
项目作为一种创新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人类的社会、经济和生产活动之中,人类现有的各种文化物质成果最初都是通过项目的方式实现的。现有各种运营活动都是各种项目的延伸和延续;人们的各种创新的想法、建议或提案或迟或早都会转化为项目,并通过项目的方式得以验证或实现。
(2)目的性
项目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它的目的性,一切项目管理活动都是实现“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这一目的服务的。其中有关各方对于项目的“要求”是一种已经明确和清楚规定的项目目标,而有关各方对于项目的“期望”是一种有待识别、未明确的、潜在的项目追求。
(3)独特性
项目管理的独特性是指项目管理既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服务的运营管理,也不同于常规的行政管理;它有自己独特的管理对象、自己独特的管理活动和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与工具,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活动。虽然项目管理也会使用一些一般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但是项目管理同时也有许多自己独特的管理原理与方法。
(4)集成性
项目管理的另一个特性是它的集成管理特性。项目管理的集成性是相对于一般运营管理的专业性而言的。项目管理要求的主要是管理的集成性,虽然项目管理也有一定的分工要求,但是项目管理要求充分强调管理的集成特性。
(5)创新性
项目管理的创新性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项目管理是对于创新(项目所包含的创新之处)的管理,其二是指任何一个项目的管理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方法,都需要通过管理创新去实现对于具体项目的有效管理。
三、 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发展趋势
所谓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是指在现代项目管理中所要开展的各种管理活动,所要使用的各种理论、方法和工具,以及所涉及的各种角色的职责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项目管理理论与知识的总称。
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构成:
1、项目集成管理
项目集成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各种项目工作能够很好地协调与配合而开展的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项目管理工作。开展项目集成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综合与协调去管理好项目各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整个项目的成功,而不仅仅是某个项目阶段或某个项目单项目标的实现。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集成计划的编制、项目集成计划的实施和项目总体变更的管理与控制。
2、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开展的计划和界定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所需和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以及不断维护和更新项目的范围的管理工作。开展项目范围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成功地界定和控制项目的工作范围与内容,以确保项目的成功。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起始的确定和控制、项目范围的规划、项目范围的界定、项目范围的确认、项目范围变更的控制与项目范围的全面管理和控制。
3、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项目按既定时间完成而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开展项目时间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做好项目的工期计划和项目工期的控制等管理工作,去确保项目的成功。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活动的定义、项目活动的排序、项目活动的时间估算、项目工期与生产计划的编制和项目作业计划的管理与控制。
4、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项目在不超出预算的情况下完成全部项目工作而开展的项目管理。开展项目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全面管理和控制项目的成本(造价),确保项目的成功。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资源的规划、项目成本的估算、项目成本的预算和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5、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项目的质量所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质量规划、项目质量保障和项目质量控制。开展项目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项目的工作和项目的产出物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项目的成功。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产出物质量和项目工作质量的确定与控制,以及有关项目质量变更程序与活动的全面管理和控制。
6、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更有效地利用项目所涉及的人力资源而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开展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项目组织和项目所需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确定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项目的成功。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组织的规划、项目人员的获得与配备、项目团队的建设。
7、项目信息与沟通管理
项目信息与沟通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有效地、及时地生成、收集、储存、处理和使用项目信息以及合理地进行项目信息沟通而开展的管理工作。开展项目信息与沟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项目所需的信息和项目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沟通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项目的成功。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信息与沟通的规划、项目信息的传送、项目作业信息的报告和项目管理决策信息与沟通管理。
8、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成功地识别项目风险、分析项目风险和应对项目风险所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开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有效识别、控制和管理,是针对项目的不确定性而开展的降低项目损失的管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风险的识别、项目风险的定量分析、项目风险的对策设计和项目风险的应对与控制。
9、项目采购管理
l.从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发展的趋势。科学管理克服了传统经验管理的非科学缺点,但随着环境的变化,科学管理中的非人性化矛盾变得非常突出,在实践中开发了诸如职务扩大化、全员参与、目标管理、组建工作团队等管理技术,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框架,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论,成为管理的发展趋势。人本管理理论,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主要内容是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性环境影响为中心,激励员工的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人本原理,则是指管理者要达到组织目标,各项管理活动都应该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以人为本的思想被广泛地承认、应用和强化,直到人本管理理论成为管理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人本管理强调的是组织内部的协调性,不建议通过严厉的规章来达到管理的目的,而是通过非正式组织的纽带将管理做到最好。
2.从生产者导向和技术导向向顾客导向发展的趋势。导致发展趋势产生的因素有:(1)其主要原因是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形成了由消费者主导的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市场。(2)市场化进程对管理的要求。市场化进程对管理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更新观念,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刻不容缓。(3)经济全球化对管理的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经济管理提出的挑战是长期和深远的,如何应对全球化竞争,是经济管理考虑的首要问题。(4)环境对管理的影响。忽视环境的影响,或不能很好地预测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都会给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致命的危害。与此相反,重视环境的影响,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趋势,企业就能抓住许多环境带来的机遇,加速企业的发展。
3.管理重点从硬件向软件管理发展的趋势。管理柔性化的另一种重要表现是管理的内部对象从以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转变到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这是由于人们对知识的进一步的认识所致。影响管理的知识经济理论主要包括: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正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管理的核心,是当前和今后管理的主旋律;企业再造是一场管理革命。学习型组织是未来企业模式。全球战略是企业决胜的关键。
二、管理组织发展的新趋势
1.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在知识成为最重要资源的条件下,必须让员工参与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就会摧生出自我管理型的网络组织,即以激发员工中各种类型的并能自我控制的知识人才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目的,在结构上分散而又被信息和技术紧密连结,有快速敏捷的应变能力,既有创造性又有团队合作精神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结构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而呈扁平状。在这种新型组织中,管理将不再是生产的基本动力,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将发生变化,管理层次逐渐减少将是一种趋势。
2.管理方式民主化和决策重心下移趋势。伴随组织扁平化的必然结果是决策重心的下移。在未来的管理中,如何实现组织核心价值观必将成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因为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速度要求组织做出迅速决策,而吸引大量基层员工参加决策是达到此目标的最有效方式。
3.团队合作精神激发的趋势。团队随着任务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任务的变化而进行任意组合。每位成员在团队中都能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团队协作的流行,僵硬的组织结构和固定的人员安排正在被打破。随着团队组合的变化,知识和技能也在组织中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共享。就目前情况来看,团队这种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生产部门,它正在逐渐应用于研发、营销以及其他工作领域。
4.网络式沟通方式发展的趋势。决策的分散和决策重心下移的前提是沟通方式多样、沟通渠道宽阔畅通、缩短沟通层次、信息传播途径多元、信息获得机会人人平等。这就需要实现网络式的沟通才能达到这个前提。
三、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趋势
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是指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其前提就是管理方法手段实现现代化。也就是把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应用于经济管理,以保证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不断改善“软”手段的运用,不断更新“硬”手段的技术结构,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更有效地对管理对象施加作用,达到当代的世界先进水平。目前西方比较先进的是美国,美国各个大学的行政部门通过采用各种先进、高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来促进管理的科学化,以便更好地服务学术,提升学校的竞争力。这种做法从学校开始,推广到整个国家,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改造中国企业的管理部门而言,加快经济管理的科学化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管理的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的统一运用于各个部门的绩效考核,对业务部门进行流程再造软件运用的培训,并且在企业内部开设0A系统,这样的经济管理比较能够体现出当代电子计算机行业发展融合进行业内部的趋势。
四、经济管理者出现职业趋势
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管理人才。而经济管理者出现职业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业管理阶层的兴起;管理者激励的长期化导向;企业家的精神越来越重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使用;形成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人才。经济管理培训几乎比比皆是,通过学习和再造营造了一大批的职业经理人,通过素质的提升来达到管理上的完美,这样的趋势这几年正在不断提升。
总之,经济管理发展趋势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对经济管理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循证医学;现代医院管理;医患关系
循证医学其实迄今为止仍然属于是新兴的学科,它仅仅在上个世纪末才开始提出并发展起来,在进入了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后才被人们所重视。循证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几方面的要素:首先是医学的发展,只有医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其次是管理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意识到科学的管理活动不仅能够让医院的运转正常,还能够解决不少当今的矛盾;最后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理念,而以人为本体现在医院中就是处处为病人着想,也就是要遵循一切现有的证据来进行治疗和管理活动。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循证医院管理成为了我国当前医院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循证医学和循证医院管理概述
提到循证医院管理,就不能够不提到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在最近几十年内,在临床领域得以快速发展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符合基本原理的,它是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科,是未来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
循证医院管理正是在循证医学理念影响下延伸到医院管理层面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循证,顾名思义就是指遵循证据,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在实践中获取医院管理的目标、途径、方法和效果评价等等。在循证医学领域,一般来说是要按照发现和查找问题---依据问题寻找相关证据---对相关证据进行评价和分析---对有用的证据进行运用---对效果进行评价的步骤来进行的,对应这五个重要的步骤,循证医院管理的实现途径应当从找问题---制度的完善;找证据---信息化建设;对证据进行评价和运用---能力建设和对效果评价---建立指标体系这几个步骤进行。
二、循证医院管理的重要性
循证医院管理在当前医院管理改革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区别于以往的粗放型管理和其他的类似以经验为依托的管理手段,更加地科学。以往的经验类管理,依据的是抽象的医院管理活动的经验教训,尽管也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但是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在管理上会有混乱和茫然的情况出现。
其次,它是坚决贯彻落实基本原理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中对实践十分看重,认为实践中才能出真知,认识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而循证医院管理严格按照实践中的证据来做,符合的基本原理。另外,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以人为本放到核心地位去做,循证管理其实就是从被管理者的需求出发,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最后,它是当前医疗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医疗改革从宏观角度上要求是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实践层面就是要满足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双方的需求和权益。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已经上升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医院的体系必须进行革新,必须要适用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
三、未来循证医院管理的实现途径
综合循证医院管理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的分析,未来循证医院管理的实现途径应当从下面的几个步骤来进行:
首先是找出问题。要想找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将这些问题准确、科学地找出和及时上报、登记等等,还需要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只有在制度上完善了,才能够将寻找问题这项工作变得更为科学和实际,才能够形成有利于医院发展的长效机制。
其次是基于问题寻找证据。寻找的证据也要科学,还要有效,寻找证据的途径也要多样,这在医院的管理活动中集中体现为信息化的建设。当前是计算机的时代和网络的时代,要想能够科学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证据,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将证据获取也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上至各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下至医院管理者的相关经验和先进理念,都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再次是对证据进行分析、评价和运用。这在循证管理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对证据的分析和运用在实践层面就是要加强能力建设。能力建设不仅仅是要加强管理者的能力,还要加强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能力。这种能力不限于管理能力,还包括了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查找出证据其实并不困难,要想对证据进行合理的运用,必须提升自身的能力。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管理概论的认识,综合来讲管理是指一定的人和组织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等,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处理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根据管理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管理几乎与人类同时产生,其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一种有效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资源的手段和途径,不论是对于行政机关还是工商企业及各个组织来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影响组织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指在企业组织范围内对企业内的所有资源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和过程,其最终目标在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程度剧增、经营风险也不断提高,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市场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扎扎实实从管理上下功夫,致力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将是一个最重要的途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科学高效的管理成为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企业若缺乏有效的管理,显然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得竞争优势,无法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发展趋势作一个梳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具体来讲,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管理的制度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论是何种方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制度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范围的拓展、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企业面临经营风险的不断增加,都越来越凸显了制度化管理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制度化管理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来对企业进行管理,即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规定,明确企业管理中的权、责、利,并使之成为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保障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思考,既能有效改变当前企业管理随意性大的现状,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2]。另一方面,制度化管理不论是稳定性还是公正性方面,相较于亲情化管理、友情化管理、温情化管理、随机化管理等模式都具有更大的优势,有利于企业效率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同时可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另外制度健全规范的企业最大限度地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企业环境,在吸引人才上更具优势。由此可见,管理的制度化虽是老生常谈,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对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简单地认为实现管理的制度化会明显降低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应对能力及企业的创新精神。其实不然,管理的制度化使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得以规范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快速反应机制,使得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映并迅速调整策略,大大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要建立健全从企业章程、议事规则到员工行为规范涵盖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制度,同时要保障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为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化打下基础。其次,创新永无止境,根据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和企业实际运作要求作好制度上的创新工作,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企业各项制度安排。但不管如何,制度一旦确定,不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真正建立起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二.管理的信息化
企业要发展,必然要有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作为支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我国工业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企业管理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化任务的建设。虽然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初步的广泛应用,但就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远远低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也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发展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总的来讲,一是,企业要真正认识到在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信息化不仅仅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更是对企业管理摘要突出企业自身需求的特点,寻找适应企业需求的信息技术系统,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资金投入;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信息化中的各类资源,提高技术应用水平等等。
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凸显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论是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比较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和作用已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对应,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理念也更加凸显了其必要性。鉴于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积极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以人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求实现人力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一是重视管理的民主化,提倡全员的积极参与,允许员工对于企业管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对待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调动了员工的创造性、责任感和归属感[4];二是对员工保持充分的信任以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做好授权工作;三是注重培训和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员工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共赢,积极倡导建立起学习型的组织,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但难以否认的是,“以人为本”四字虽简单,企业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件易事。特别是目前存在着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误解,也使得我国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论的真正贯彻落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尤其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管理者更要对以人为本理念有十分清晰而正确的理解,积极推动以人为本管理的实践。“以人为本”理念并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在管理过程中的落实和体现,只有真正地了解员工的需求、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思考,获得员工的认同,才能最大可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另外,要注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不排斥管理的科学化与制度化,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施是建立在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体现和贯穿于科学化和制度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
四.更加重视企业文化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人才流动加剧。人才的正常和有序流动有利于各行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讲,频繁的人员流动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企业管理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其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个性化的集中体现,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方针、价值观点及社会责任等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宝贵的和潜在的无形资产,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既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又通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说明、感染及约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及忠诚度,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当前,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促进作用,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单方面的,是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共同需求,撇开员工谈企业文化建设或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二是,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进程,关注企业发展中重大、特别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气质和精神价值,并通过集体性的系统讨论与思考及时进行梳理、总结与提炼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形成并确定企业共同的价值理念[5]。三是,加强文化落地执行管理,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刊物、网络、比赛、文艺活动等各种形式将企业文化寓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避免脱离实际、空谈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军.金融危机下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反思[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1,22-23.
2.刘建国.我国企业管理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