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学案件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3 15:29: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学案件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学案件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TD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安全生产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我国的安全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我国煤矿事故和百万吨死亡率都有所下降。然而,由于存在各种原因,我国煤炭行业安全问题依然十分严峻,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完善煤矿安全监管,净化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环境势在必行,本文旨在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来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监管现状,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我国煤矿安全监管的现状与弊端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煤炭安全生产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旨在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维护矿工的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且这些政策法规并没有触及到煤矿事故频发的根源,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很严峻。本文统计了从2006―2013年的煤矿死亡事故的基本数据,更直观的展现近年来我国的煤矿安全现状。

表1的数据表明,自2006年以来,我国煤矿事故每年发生的次数、死亡的人数、百万吨死亡率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2013年的百万吨死亡率仅为2006年的14%。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是我国对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重视,以及加强煤矿安全监管、加大煤矿安全执法力度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总次数有所下降,但是重大特大事故发生的次数却居高不下,这些重大特大事故动辄就会使几十个矿工丧失生命,几十个家庭支离破碎。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我国政府一直都在努力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虽然在2005年机构改革之后,我国的矿难有所减少,但是重大特大事故却屡禁不止,矿工的生命安全还是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屡屡发生的矿难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1.煤矿安全监管中或有“官煤结合”现象

煤矿安全监管不仅要对煤矿企业进行监管,同时也要对政府监管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在我国的煤矿安全监管中,有大量官煤勾结事实的存在。官煤勾结导致官煤共同利益集团的形成,某些地方政府对煤矿企业违法作业的庇护,导致中央的相关政策形同虚设,主要表现为:煤矿安全监管机关作为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垄断的公权力设租,为那些寻租的不符合条件的煤矿企业违法发放证照,以此来获得非法收入;有的官员则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者影响力拿企业的“干股”,坐享其成;有的则是直接参与煤矿的生产经营。这些勾结行为一开始就使得“病矿”开采普遍存在,并且在以后的安全检查中总是找不到隐患(因为监管人员在突击检查时会提前通风报信,使的违法开采的煤矿能够做好应付工作,或者将手续不全的煤矿暂时停产关闭),但是一旦检查过后,这些非法开采的煤矿就会卷土重来。在这样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中,中央政府的安全监管职能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且其形象受到公众的质疑,大部分只能在事后做出补救,甚至要为煤矿企业的违法生产埋单。

2.煤矿安全事故中存在大量低成本事故

煤矿安全事故责任轻、成本低是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事故成本低主要表现为:一是事故发生后,煤矿相关负责人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受到的处罚较轻,造成煤矿违法成本低;二是政府官员应当承担的监管不力的处罚较轻,造成官员的违法成本低。近年来煤炭价格持续走俏,煤矿利润相应不断增加,而对煤矿负责人以及监管不力的监管人员的处罚力度以及责任承担并没有相应加重,使得煤矿企业及其矿主更加忽视较低的违法成本。“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煤矿安全事故中存在的大量低成本事故与煤矿企业和监管人员获得的暴利不成正比,造成煤矿企业以及监管人员偏向于为了较高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问题。

二、煤矿安全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1.成本――收益理论与煤矿安全监管

TR-TC模型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泽尔提出,用于研究价格因素对顾客感知成本的影响,是一种顾客价值测量方法,后来逐渐引用到成本――收益理论之中。成本――收益理论是经济学分析的核心理论基础,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经济人”的经济主体都会通过对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所带来的后果进行成本――收益比较,从中选择净收益最大的行动决策方案实施行为,以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只有收益大于成本,他们才会偏向于进行此次经济活动。利润为成本与收益的差,其数学关系式为:

π=TR-TC (π:利润 TR: 收益 TC: 成本)

作为“经济人”的煤矿企业以及煤矿安全监察部门,每一次的行为选择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隐含着经济学上成本――收益的理性分析。

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作为 “经济人”,他们也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我国政府的整体经济利益的偏好,使得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在安全生产监管中把经济利益作为主要考量标准,而忽视安全问题。增加经济利益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提高收益,二是降低成本。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从近期效果来看,控制人员似乎成为控制成本的首选。以河南省为例,全省共有1 600余个煤矿,但是仅有4个办事处,这种比例显然很难做到全面及时准确的监管。煤矿安全监管资源薄弱,使煤矿安全监管实际上处于一种真空状态,这也为煤矿安全事故的频发提供了灰色地带。

2.不完全信息理论与煤矿安全监管

不完全信息又称为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各方拥有的信息不相同,信息不对称本身并不是市场的缺陷,但他会导致并放大人问题、逆向选择等市场缺陷问题。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的工作格局是“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在目前的监管制度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存在着委托――的关系。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掌握着更多的煤矿企业的信息,中央政府会利用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委托地方政府作为监管人,但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选择隐瞒部分信息,而成为“规制的俘虏”,形成官煤勾结。

在煤矿安全监管中,也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现象。如果因为执法不力或者企业虚报、瞒报安全信息,导致监管主体对煤矿企业的安全信息掌握不准确,可能在制定监管计划时把安全水平较高的企业列为重点整治对象,而那些安全情况较差的企业可能逍遥法外。最终,这些原本安全状况较优的企业由于被监管力度的增加使得其安全投入、安全处罚等成本明显上升,从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将面临被淘汰的可能。避免煤矿安全监管中逆向选择现象的出现,完善煤矿安全信息制度仍是关键,目前我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对安全信息知情权、获取全和调查权的保障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就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监管的现况而言,应当加紧煤矿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做到有法可依,应当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监管人员的违法成本,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加强煤矿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化、系统化、网络化建设,使大众尤其是矿工能及时获得煤矿生产的安全指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建立多元化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使煤矿安全监管主体之间相互制约,互相监督,做到执法必严,斩断“官煤勾结”的链条;落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准则,让工会和矿工积极参与监管的全过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的煤矿安全监管现状相当不乐观,这不仅是煤矿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结果,同时也是法律制度不完善、安全监管人员不严格执法的后果。我们应该看到不足,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理清各种利益关系,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煤矿安全监管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251-03

一、相关概念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方经济学形成了按研究对象不同分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分配的;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1)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是随着城市的诞生出现的,居住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2)城市居住空间变迁总体上呈现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相对应的特征。城市的发展与居住空间分异相互作用,城市的发展导致了居住空间的分异,而反过来,居住分异也影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它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分析社会经济制度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它们都把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个既定的存在,分析这一制度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二)区别

1.基本假设不同

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有以下三点:(1)市场出清。这就是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2)完全理性。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只有在这一假设之下,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才是可能的。(3)完全信息。完全信息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基于两个假设:(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2.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1)均衡价格理论(2)消费者行为理论。(3)生产理论。(4)分配理论。(5)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福利的实现等问题。(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等。其中主要有:(1)收入决定理论。(2)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3)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4)开放经济理论。(5)宏观经济政策。

三、从经济学角度谈居住空间分异

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古典人文区位学的空间理论,但真正将其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的还是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空间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主义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代表人物有W.Alonso (1964)、E.S.Mill (1967)及R.F.Muth(1969)。其中,阿隆索的研究最有影响,他运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解析了区位、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土地在不同活动中进行分配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分异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

目前,中国很多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西安可以算是一个强有力的代表。以住宅开发项目的档次和价格在空间的分化为有力代表的居住空间分异的格局在西安越来越明显,而这种分异格局和市政府大力开发建设各经济开发区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开发区“特区”运作机制及其影响

开发区与一般性区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其“特区”性质一即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特别管理体制的区域。其殊经济政策主要是一些相对优惠、激励性的政策,而开发区明确划定的地域界线则将这些相对优越的政策、体制、观念、方法、服务、设施等集中限定在城市特定区段内,使良好的硬环境与优越的软环境在特定局部空间相加在一起,可令开发区内部“小环境”相当鲜明地异于及优于周围“大环境”,乃至形成制度、产业、功能、设施、甚至心理意义上的所谓“孤岛效应”。开发区这类“特区”的设立与运行,等于在城市空间人为地制造出“开发区”与“非开发区”或谓“特区”与“普区”之分割对比,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境遇可导致不平衡的发展,从而可能制造或加剧城市内部经济一社会空间极化分异。

1.开发区与“非开发区”之间的经济异速增长

开发区“特区”机制及其“孤岛效应”影响作用卜的城市极化分异首先体现在开发区显著高于“非开发区”的经济异速增长过程中,这在各地较高等级开发区中尤为突出普遍。西安市经2003—2004年最新一轮开发区清理整顿后现共存有各级各类“开发区”18个,其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者依次分别为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西安高新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西安经开区”)、省级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开发区(又称“西安曲江新区”)。这几个主要开发区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增速连年在30%以上、有些甚至达70%或更高,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一般“非开发区”,已成为西安市有目共储的经济发展最活跃区域。虽然由于开发区并非一级行政区,且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而可能跨涉不止一个区县,其经济社会统计数值也相应地被分解纳入到不止一个区县,因而不易进行开发区与各区县发展指标之间的直接比较,但从开发区经济社会数值占全市总值比重快速提高的事实,可以间接反映出开发区的“异军突起”以及一般“非开发区”的相对弱势化。表1显示西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投资吸引(以实际利用外资额反映)、经济增长(以GDP、工业增加值反映)、开发建设(以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反映)、收益回馈(对地方则政收入及就业增长贡献)能力都快速提高,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不断扩大,是拉动西安GDP增长的绝对主力。下面以2007—2009年度西安市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和最具有西安开发区代表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经济状况的对比,对西安“经济区”在西安经济的地位进行说明:

2.开发区配套商品住宅开发及其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来,上地市场的建立以及住房商品化和私有化改革,使地价和上地竞标机制以及市民个人住房消费意愿与消费水平等市场力机制开始发挥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调控功能,基于经济收入差异的不同社会阶层居住空间分异隔离开始在中国城市显现,并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化重构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各地开发区大都配置有30%~40%的居住用地。开发区作为各地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形成一种比较纯粹的“全产权私有住房拥有者”聚集区,凸显加剧基于经济收入差异的居住分异隔离。

目前西安居住分异格局基本上是“高收入者多居于开发区新城、低收入者多居于老城旧区、而中等收入阶层居住相对分散均匀”。在开发区较优质住宅和住区环境吸引及其较高房价的过滤筛选机制作用下,拥有最强住房购买力和“迁移力”的较富裕人口率先离开旧城而移居开发区新城,从此拉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空间分化。再结合上述有关开发区从业者职业、学历、收入特征分析,不难看出几个主要开发区正趋于成为西安市较高学历较高收入阶层工作、居住、活动的主要空间,这自然会对相应区段文化、消费、形象、社会服务种类档次、社会活动形式形态等产生影响,继而造成城市经济一社会空间的更深层次分化。

我们可以看到开发区的经济对西安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开发区”建设,导致城市经济一社会空间的总体发展态势是:开发区/新城/新经济区正成为各种发展要素资源辐合汇集的区域极化中心,因而局部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显著高于非开发区/老城/旧工业区。这表明开发区建设发展不仅如一些海外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因设立时间及政策力度的差异而成为中国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具体机制之一,而且也以其一套特有开发运作机制及内在结构特性而成为强化凸显当代中国城市内部空间极化分异的机制之一。(2)“开发区”作为一种区域发展策略的基木思维其实就是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石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虽说依据该区域发展理论,增长极核与周边区域差距扩大的空间极化效应属于阶段性的正常现象、会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强而逐渐消失,但山于增长极理论在世界各地实践应用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所期望的区域整体发展结果并非总能如愿实现,而极化效应的持续强化则可能蕴蓄区域经济社会诸多矛盾和隐患,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增长极理论的批评与反思越来越多。开发区实践对于区域之间及城市内部极化分异的强化凸显效应尤其是其中“政策力”因素的影响作用,同样值得决策者和研究者反思。

(二)从市场失灵角度看此现象

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那么,对于“新经济区”和“非经济区”来说,似乎是宏观经济调控下的政府优先发展经济特区,市场分配不均导致的,形成了“市场失灵”的表象;但是,政府优先发展经济特区后,使经济特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虽然形成了“孤岛效应”,但是这个效应是暂时性的,是会向四周蔓延的,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果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引入,那么形成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居住圈层则是在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所以,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出发,经济特区所导致的似乎是资源的大部分都流向经济特区的现象是正常的,其实质并不是“市场失灵”。

从微观经济学来考虑这一现象,研究资源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是由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决定的。那么在政府优先发展的经济特区的情况下,必然会出一些优惠性政策吸引开发商前去投资,这也形成了社会资源流向经济特区的现象。

2.建议

那么通过以上的讨论,可能缓和、消弭开发区/新城/新经济区与非开发区/老城/旧工业区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一社会差距的措施包括:(1)合理规划平衡投资项目的空间布局,引导和鼓励适宜项目向老城/老工业区的分流;(2)建立开发区与非开发区之间利益平衡补偿机制;(3)大力促进开发区第二产业的全面发展,此举不仅有利于扩大开发区税源、提升开发区整体经济水平、完善开发区产业结构、改善开发区工作环境与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扩大开发区就业而、使开发区发展能够惠及更多领域史广泛阶层的劳动者;(4)增强开发区住宅价格与房型的多样性和“广谱性”,使多处于不同收入阶层、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者有机会共享开发区较优越的软硬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创建出独具活力、结构更为丰满健康的开发区新社区。

参考文献:

[1] 蔡汉冲.宏微观经济学比较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 李志刚,吴缚龙,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倡导还是控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4,(6).

[3] 丁蕾.济南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Alonso W.Location and Land Use: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y,Mass,1964.

[5] Mill E S.An Aggregate Model of Resourse Allocation in a metropolitian Area[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57).

[6] Muth R F.Cities and Housing[M].Chicago University Press,Chicago,1969.

篇(3)

二、教学模式运行背景

1.课程特点。《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课程是在学生完成《数据库应用》、《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按照项目的开发顺序,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程序开发流程。从开发背景、需求分析、系统功能分析、数据库分析、数据库建模、系统开发到系统实施及维护,每一过程都作了详细的介绍。由于信息量太大、知识点太多以及专业术语过多,学生难把握重难点,妨碍了学生自学;同时教学知识点过多,课程教学容易出现拉完情况;还有系统开发需进行全局规划,需要具有全局意识,有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将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ASP.NET的相关技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开发系统应有的正确观念。

2.学生情况。计算机专业的部分学生前期专业课知识不够扎实,且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而本课程知识点多了,需一定动手能力,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如果还是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学生也只依赖课堂学习,不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那么上面提到的问题就不会得到较好解决。

三、教学模式设计

1.教学内容改革。《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课程整个教学量是非常大的,需要学生掌握整个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开发方法,即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到系统维护,并且按照各阶段的开发方案对系统进行开发。因此对教学内容改革首先必须仔细分析个系统开发阶段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部分内容弱化,部分内容重点讲,并以典型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的讲授为基础,带动学生掌握系统开发所需的关键技术和方法,锻炼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

《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用软件案例的分析。主要是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到系统维护的每一阶段的关键技术和开发方法进行介绍,对各个阶段所需编写的文档进行讲解,并以案例为基础对开发阶段所需做工作进行说明。另一方面是ASP.NET的学习。对ASP.NET相关背景进行说明,对开发环境进行介绍,如以教材订购系统为例,讲解系统登录、注册、用户主界面等的制作为例,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所分析的文档制作对应的系统。

2.教学方式改革《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形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抽象。为优化教学效果, 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为此教学中应结合以下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此课程的理解。

第一,案例教学。本门课中有些知识较为抽象,对此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以求通俗易懂,以典型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的讲授为基础,带动学生掌握系统开发所需的关键技术和方法,锻炼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例如,在讲解完系统分析阶段后,结合实际项目,给出对应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系统分析阶段所需做的工作。

第二,小组实践。由于项目的开发是个团体项目,教师应将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明确小组的项目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他们自己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在多媒体教学、案例阅读与分析(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的基础上对比开发相应系统。比如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就是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进行项目开发及文档的编制。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系统开发方法的目的,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最有效的方法。

第三,讨论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的转换角色,围绕中心问题同学生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再进行重点讲解。教师不应该死板地遵照预先制定的课堂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应该多于学生进行交互,并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比如学生在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时,对于可行性分析部分存在难点,可以针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对于部分报告编写认真且良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并以范本的形式给其余学生浏览,供其余学生学习。

第四,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有必要的,既可以使一些教学难点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里逐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例如,讲解数据流图的绘制,可以由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制作步骤,然后在屏幕上打出练习题,让学生学习绘制数据流图。学生填完后将几个学生的数据流图再放到展示台上,让学生们指出他们填的对不对?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第五,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激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给出学生应该自主学习的内容范围,由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进度、方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教授系统公共模块的制作,再选用教材供学生自学,帮助学生建立开发系统应有的正确观念。当遇见问题时,教师给出一些指导。

四、课程考核及评价

篇(4)

1 国外胶辊缠绕机研究现状

国外橡胶企业生产胶辊的传统方法是将橡胶压延片贴于一个旋转的芯轴上来制造。在新的制造方法中,橡胶片被压出并贴到沿轴向运动的旋转芯轴上。

国外胶片贴合系统可以从两个方向贴合胶片,而且可以一道或多道同时操作。在橡胶片贴合的过程中贴胶机械可以调节对橡胶片的压力,以适应贴胶的壁厚和芯轴直径的变化[1]。

全球最大的胶辊生产商是德国的Bottcher 集团,Bottcher集团目前在全世界有7 万多用户。Bottcher 集团生产的胶辊包括很多种类,比如用于新闻纸印刷、平板印刷、数码印刷和许多其它特殊用途的印刷胶辊。其产品主要优点是:优良的抗化学腐蚀、抗热压性能。除此之外,他们还生产其他种类的胶辊,比如:免釉化辊、润版辊等。

国外胶辊生产厂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产水平高,国外企业大都是生产规模非常大的公司集团;(2)产品品种齐全、外观优良;(3)生产胶辊的工艺先进,具有很高的检测精度,质量标准高;(4)产品性能良好,同类胶辊比一般国内产品使用寿命更长;(5)国外胶辊生产企业具有一支强大的新品研制队伍,对市场变化响应时间短,技术水平先进[2]。

2 国内胶辊缠绕机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胶辊生产技术进入了一个春天,起初,一些企业从国外引进大量新技术、新设备对企业进行积极改造,短时间内胶辊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国内胶辊生产技术摒弃了传统的技术:贴胶片、包水布、硫化处理。从而引进了胶辊缠绕成型设备,这就是我们目前最常见的胶辊缠绕机。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上海第六橡胶厂利用美国AMF公司生产的挤出缠绕机与天津第二机床厂生产的FMJ200型覆面机结合起来,胶辊缠绕机由冷喂料挤出机与可移式底座和控制系统组成XJW-100型冷喂料挤出机出胶口安装上片形端头,就可以挤出片状橡胶条,辊芯沿轴线转动,进而缠绕在圆柱状辊芯上。这套设备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1)提高了胶辊的贴胶质量;(2)对胶辊的直径与长度适应性强;(3)操作方便;(4)提高了生产效率;(5)减少了工人劳动强度。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套设备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主要存在的技术问题有:(1)不能对端面进行一次贴胶完成;(2)贴胶过程自动化程度不高;(3)无质量检测标准;(4)贴胶厚度误差较大。

3 进给工作台支架强度分析

工作台支架材料是45号钢,泊松比为 0.3,弹性模量为200~210Gpa,屈服极限为360Mpa,本次仿真采用UG三维软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将在UG中建好的模型改为parasolid格式,然后将其导入到ANSYS 中。工作台支架为实体结构单元,选用8节点的结构实体单元SOLID185用来定义单元类型。

划分单元网格时应该选择一种适合的单元体将实体模型划分成有限个单元,在有限元分析中关键是网格划分,网格的划分数量也影响了分析精度的问题。理论上来说,网格划分越细化,分析精度就越高,但在实际中应该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并非越细越好,当划分的网格数能够达到分析问题的要求即可,否则,网格划分过细,会导致计算量增加,处理时间过长严重时会使计算机死机,造成资源的浪费[3]。

进给工作台支架结构较为简单,本次有限元分析选择智能网格划分,选择划分精度为3,共划分出13982个节点和69252个单元,网格划分结果如图1所示。

实际工作载荷来自于上部与工作台平面接触位置工作台的压力,载荷大小为25000N,侧压在支架的上部平面上。工作台支架约束是滑块支撑在支架位置的平面,用螺栓连接。

对工作台支架施加载荷后,求解可得到支架受力变形图与应力等高线图,受力变形情况如图2所示,应力等高线图如图3所示。通过受力变形图可知,支架最大变形处位于受压一侧距离对称面最远的位置,单变形量极小,未超出允许范围。通过应力等高线图可知,受压一侧的长杆与受压面接触处应力集中现象显著,应该在其附近倒圆角以减小其应力集中。本零件整体变形不大,最大应力未超过安全值。可以根据变形图与应力等高线图进行结构优化设计。

4 结束语

国内胶辊缠绕机的设计制造以及工作能力与国外先进技术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以上分析过程验证了胶辊缠绕机支撑部件应力应变均在安全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篇(5)

案例教学法始见于191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后逐步在医学、工商管理等应用性教学领域得到发展。具体是指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运用多种方式对案例所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和决策,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习热情,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其分析、表达、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该教学法正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们的重视。

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来说,为了解决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需要做好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农业管理人才来服务于社会主义农业事业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学的授课多采用“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因课堂上很少有参与机会而缺乏主动,结果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由此可见,这种缺乏师生互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实际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同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了适当的教学改革,即不仅要根据讲授的主题内容适时介绍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同时还要以案例的形式把国内外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相关新问题及时带入课堂。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下面具体探讨在农业经济学授课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教学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的开展主要是借助相关案例来实现的,所以选择恰当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在选取案例时应慎重考虑,通常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所选案例要具有客观性

案例的客观真实是指其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存在的农村事实,是农村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或已经发生的事件。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可以通过网络或报刊杂志来搜集尽可能多的农业经济活动素材,精心取舍编制;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把教学课堂设置在田间地头,通过让学生对农民的现场调查或与农民的直接对话来获取大量鲜活素材,增加学生对教学案例的感性认识。当然教学案例的客观真实并不是毫无取舍,无所选择,而是要反映农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这是案例选编的第一原则。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广泛的农村经济活动领域,要有开拓的视野和敏锐的感悟性。

(二)所选案例难度要适中

首先,所选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其次,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所选案例的难度要适中。合理的教学案例应该是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的;同时也应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具有科学性,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所选案例要具有新颖性和代表性

尽可能选择当前社会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且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不在于案件当时所产生的新闻效应,而在于案例本身与农业经济学理论内涵的联系性和代表性。被选案例分析要有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五)案例的多样性

既可以选择与农业经济活动相关的负面事例,也可以选择与其有关的正面事例;同时也可以选择学生自身所熟悉的小事件,或是选择国家所制定的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国内的案例,也要有国外及全球性的案例。

要注意的是,以上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在案例选择时要尽可能将这几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综合运用。为此,在参照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农业经济学教学的具体目标结合目前中国农业经济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选择相应的典型教学案例,并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库。大致来说所选择教学案例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粮食安全、农村税费改革、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改革、农产品国际贸易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通过对上述方面的内容选择经典的案例来开展教学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避免传统教学法所造成相关理论的枯燥乏味。

二、案例教学过程的实现

农业经济学课程在案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角,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发挥群体功能,这样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其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

(一)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学的开始,就是把农业经济问题的经典案例通过印发文字材料、教师口头描述或多媒体等方式展示给同学。同时,教师应尽可能详尽地陈述案例所发生的背景信息,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如在讲授农村劳动力转移时,以“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进行分析。在介绍该案例的背景资料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典型的该省农村工业区、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仿佛到达“现场”;另一方面可通过文字和图表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该地区农村经济以及农民收入的影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将要求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如针对本案例来说,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浙江劳动力转移措施实施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都出现了显著变化,而有些地方则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让学生熟悉案例内容,拟写发言提纲

这是案例讨论的分析准备阶段,每个学生按照教学计划,课前预习,熟悉案例,解答思考题。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更多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是提前布置案例,让学生课前预习。并明确提出预习要求,使学生熟悉案情,带着问题上课,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角色的转变。二是注意选择提供给学生的材料范围。由于案例教学目的重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而且案例本身可能并无标准的答案,所以要求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因此,在给学生提供案例材料时,可以将案例结论部分隐去,允许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各种结论性意见,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避免采用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僵硬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分组讨论与班级交流

通过分组让学生学会分工协作,互相启发与补充,尽而通过个人和小组的分析、探究、讨论,获得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并让各组推选学生代表,在综合各人的不同意见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讲话稿,参加全班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是以学生讨论为主,但教师也要以主持人的身份进入角色,适时加以引导以防止学生讨论偏离主题,同时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果讨论气氛过于沉闷,教师可以作适当穿插,以活跃气氛,从而使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四)归纳总结,消化提升

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来获取和巩固有关农业经济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全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案件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也就是说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辨能力,从而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写出案例分析的书面报告,教师以此为基础评出小组作业成绩并记入最后考试总成绩,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实践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对于推动农业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案例教学要求师生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为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明确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则是推进教学的引路人,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引导。同时,在把握好教学节奏和学习进度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案例教学环节的制定要符合教学规律

虽然案例教学模式是开放式的,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很大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与学的内在规律,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案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实现思想交流、达成共识、取长补短和相互学习的目的。也就是说能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互动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好沟通的方式和技巧。特别是根据学生的课堂发言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要善于打破冷场;当出现背离主题时要及时予以纠正,并做好收尾总结,从而有效地把握好课堂的案例教学。

(四)运用多种讨论形式,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一般案例讨论的形式是以学生发言为主,老师启发引导为辅。但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常见的讨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交互询问式、对抗与合作型等。为了更好地促进案例教学的课堂效果,我们可以根据案例的特点选用一种或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2、刘永强,廖天虎.论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J].高教研究,2008(4).

篇(6)

1.受到传统教育机制和理念的影响。在受到传统教育机制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严重影响并制约着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水平,目前,各大高校依据延长“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此外,一些高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先进的案例教学引导机制,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未能够将教学案例规划的教学中,这些都影响了案例教学质量。

2.缺乏完善的教学案例库。由于教学案例库的缺乏使得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以科学、有效的理论经济学教学案例作为理论支撑,目前,在一些高校教学收集、整理教学案例时,缺乏科学的方法,基本上上从一些文学作品、报纸或者是期刊上照搬的,这种现象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很难发挥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例作用,不利于案例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由于案例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多媒体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根据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现状了解到,由于信息传播、案例案件以及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广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教学设备的落后,同样限制了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

4.缺乏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案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从现实中汲取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逐步解决问题。但是,从目前案例教学的现状了解到,教师基本上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系统,虽然在理论上有足够的知识作为支撑,但是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导致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无法紧急应变,不能为学生构建完善的教学框架,因此,这种师资力量的缺乏,同样是影响案例教学水平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提升案例教学质量的具体对策

根据上述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到影响案例教学水平的制约因素,笔者通过上述分析研究,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并归纳出几点提升案例教学质量的具体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水平和质量,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设更多的案例教学课程,编制更丰富、更完善的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用“经济思想史上代表不同结局利益的政治经济学”案例,结合实例,设置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下,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最后由教师做点评,从而达到提高案例教学水平的目的。

2.完善案例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经济学案例资源,逐步完善案例库。例如:教师可以在《劳动价值理论》教学中,设置和使用案例,并让学生对不同经济人进行评价。此外,还需要完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以专业的实验室,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针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理论经济学教学也是如此[1]。在教学中不只是要求学生能充分掌握和了解基础理论知识,而是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不仅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现有理论,还要确保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效运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解决问题。那么要想有效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则是需要教师能够正确指导,其次则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带入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相互讨论和分析,促使学生充分感受理论经济学知识点的魅力所在,从而养成良好的自觉运用理论习惯,最终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案例教学法中可以给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然后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促使学生能通过所学理论针对资料及信息实现判断和分析,运用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其次,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探讨案例的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由于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尊重学生个体和创造性为前提的教学方法,所以运用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及创新等时间与空间。与此同时,还能积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有效分析案例。

(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若只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进行完成某件事情的话,其实很难做到,但是若通过大家一同完成的话,会把事情简单化进行完成[2]。所以,这就需要在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当学生针对案例进行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这就是在和其他学生之间实现了有效沟通,在沟通中合作解决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还能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由此可看出,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有效提升理论经济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理论经济学教学现状来看,在实际教学中存有不具备完善的案例库、教学方式过于落后、缺乏完善的师资力量等问题,以下内容就是针对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的深入分析:

(一)遭受传统观念影响

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没能有效运用案例教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育人员长时间遭受传统教育体系和观念的影响。虽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可以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和了解,但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并没有确保学生针对该科目感兴趣,而且也无法保证学生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促使理论经济学教学体系缺乏严谨性和完整性[3]。

(二)缺乏完善的案例库

理论经济学教育工作者要想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就需要在教学中具备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具备完善的案例库。但是由于构建理论经济学的案例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且难度系数较大,所以,导致很多学校针对案例的收集和分析等多个方面都存有落后现象。甚至还有很多案例都是从文学作品、期刊等多个方面实现收集,虽然所收集到的案例能够在教学中进行使用,但是由于很多案例教材和内容都没有出现较大改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启发性并不是很高,并且还在一定层次上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由于案例教学涉及到多种知识点内容,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媒体或者是科学技术等方式进行实施开展教学,但是根据当前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现状来看,多媒体教学、案例案件等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从而致使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没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再加上教学设备的落后,也在一定层次上阻碍了案例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缺乏完善的师资力量

案例教学的开展虽然是以学生作为主体,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也有着重要作用,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中逐渐带领学生进行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4]。但是依照现有的理论经济学教学现状来看,有很多在职教师都是在毕业之后就直接步入到校园中进行工作,虽然自身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但由于自身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致使很多教师没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因为师资力量的欠缺,阻碍了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三、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将从创新教学观念和模式、完善案例库和加大师资力量培训等多个方面,针对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展开较为深入分析:

(一)创新教学观念和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在当前新课程教学整改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理论经济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需要教育人员能够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同时,教育工作者还需要针对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还将设计多种案例教学课程,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比如:在理论经济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经济思想史上代表不同结局利益的整治经济学”为例,通过有效结合案例的方式,给学生设计问题,促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根据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以此来有效提升案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构建完善的案例库

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经济学案例资源,从而实现完善案例库的主要目的。而且要想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还需要针对案例库当中的案例质量加大重视[5]。首先,在教学中选择案例需要符合当前我国实际发展现状,并且能在实践中形成的案例,只有在教学中运用这种类型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案例的选择还需要给学习者充足的思考和解答时间,不能以标准化答案进行束缚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后,案例选择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符合,从而确保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能够一同开展。

(三)科学合理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就是在“案例”。相比较传统的理论经济学教学而言,在教学中使用的都是一贯制标准教科书,案例教学则是需要使用能够充分反映实际经济事务的案例,包含学生关心的现实经济问题。所以,在理论经济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针对已有案例实现筛选和提炼,在众多案例中挑选出能现实的经济世界,从而在教学中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加大师资力量培训

根据当前教学现状来看,案例教学针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这就需要针对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师资加大培训力度,促使教师能够在案例教学中掌握一项专门技能[6]。一名优秀的教育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条件:首先,针对经济学的所有知识点内容都能全方面掌握,只有充分了解国内外理论经济学,才能更好的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其次,需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由于案例教学主要是对思维过程的研究和能力培养,只有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发挥;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具有平等观念,不能因为自己是学生的教师就自居,而是应当学会如何灵活转变角色,学会倾听学生存有的不同意见,从而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四、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的配合度和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与评价问题。

(一)保证案例教学的配合度

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法决不能替代任何教学方式,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属于复杂的活动,且教学对象也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能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等多个方面因素,进行选择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优化组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时,还可以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增添讲授法,或者是模拟教育、现场观摩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而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和评价

篇(8)

一工程经济学课程分析

工程经济学是土木工程学生应掌握一门专业课程,更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集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知识为一体的综合人才。这是一门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相互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根据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4个类型建立。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一个专业方向,在相应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在社会需求上,工程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和许多其他资格考试中都设置了相应的考核内容。

二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

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部分课外习题和作业为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以灌输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为主,对于各种枯燥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接受,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疲于应付,同时过分强调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也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无法体现,没有充分体现出本门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而对于知识巩固环节的课外习题和作业,也形同虚设,大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现象。对学生而言,种种弊端容易造成学生学与不学无太大差别,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其结果就是:教师“满堂灌”,教师累、学生也累,而效果却微乎其微。因而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真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点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切忌简单强硬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根据实际工程应用和研究生、执业资格考试等方面对工程经济学知识的掌握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加强教学相结合的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实用性。工程经济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较多,在教学中适当引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方案的经济比较与选择、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树分析中注重案例教学,将相关原理和方法用于解决案例问题。同时注意研究生入学考试及执业资格考试中相关理论应用 试题的分析和解答,也是教改与教学实践的素材。学生在各章节内容学习的层层递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中领悟到本学科的精髓,体会到本学科的趣味。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属于受教育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克服教的主观片面性,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学相长。针对学生个人能力鼓励学生按自我的个性发挥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才可以把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统一于教学实践中,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来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计划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应以市场和社会为导向。作为专业课教师在完善自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更应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应积极参加与相关课程培训,例如全国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咨询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材料,使工程经济的相关知识更深入系统地了解,以减小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教改要从多方面角度着手,从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为出发点,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本文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工程经济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而言,分析、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

四案例教学方法探究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通过问题教学情境的具体说明覆盖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这个特殊的情况下,最终解决问题。尤其注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理念,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进行自学,在课堂环节,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针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着重进行说明,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动脑、动手。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始终以几个案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以一个简单案例为基础,将利率、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应用其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又在案例中学到了如何应用。在方案的经济比较与选择时,引入一个完整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此案例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有方案进行初选、排序、最后选定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每个学生都要针对案例提出各自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考虑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删选出的所有可行方案,最后在这些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这样可吸引每个学生认真思考,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学生“要我学”的习惯,培养学生“我要学”的理念。在进行风险分析和价值工程理论、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等的学习中,对前述确定方案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树分析,同时针对方案的某一具体内容用价值工程的原理进行分析。盈利方案的考虑,偿债能力,可行性和经济性评价及社会评价,在此过程中又可根据课时限制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形式完成,为保证每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以个人解答和论述的形式来检查完成和掌握的情况。通过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以及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最终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知识掌控能力。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学的可行性研究。这是一种包含多种学科的知识,使投资项目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的综合研究方法。其任务是以市场为前提,以技术为手段,以效益为目标,对拟建的投资项目,在投资前期全面,系统地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效性及合理性,做出对项目可行与否的评价。可行性研究的最后成果是制定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其内容一般包含: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目标,市场分析与预测,资源条件评价,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厂址选择,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原材料和燃料供应,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风险分析,结论与建议等。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一份正式文件既是报审决策的依据,也是向银行贷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经营执照和同有关部门或单位合作谈判、签订协议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检查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知识,练习和测试学生使用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论。在老师的这一部分应指导学生阅读,或提供实际案例,报告和资料文件等基本信息文献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学生完成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样不单单能使教师从阐述性教学向启发性教学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查询数据,得出结论,总结的基础研究能力从而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练习了解到,为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五结语在工程经济学教学中,理论应该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的实际例子是分不开的,兼容互补。我们强调教学案件的重要性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要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我们在走出传统的只重理论不重实际的误区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入重实际轻理论的误区,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环节的有机结合。要认识到,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应用才有不断的提高。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同实际教学方式之间也不是孤立的,也是可以并且必须配合使用的。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中设置并应用合理的案例教学,并且把它纳入成绩评定的依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率,体现学科特点和工程应用性需求。在需求为导向下的实践教学方法的调整,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想,反映了需要发展经济时代对工程的专业培训人才的需要。

作者:朴红梅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莉.“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

[2]谭大璐,赵世强.《工程经济学》(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6.2.

[3]邓燕雯等.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

篇(9)

在反击原则论时,经济分析法学派提出了二种看法。首先就是波斯纳提出的一个对司法史的解释,那就是“在侵权、合同和财产等明显领域中,法官所作出的几乎每一个判决都可以被证明是有利于使资源配置更为有效这一集体目标。” ﹝8﹞不过,德沃金认为这个并不能对原则提出挑战。因为作出这些判决的法官可能根本不具有经济价值观念,相反恰恰是根据某种道德价值的原则进行裁判。实际上,德沃金认为并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决定和派生了人类的权利配置,相反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人类道德原则配置权利的某种结果,或者是一种新的表述方法。他们的争论有点象“鸡先还是蛋先”的问题。﹝9﹞德沃金认为真正的威胁来自第二种见解——法官可以公开借助经济政策对疑难案件进行裁判。也就是说,法官可以根据 “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经过数学描述的公式,而不顾法律的历史、法律的道德原则构建的“严密的网”,对个人的权利进行重新的配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德公式 ﹝10﹞的提出与运用。德沃金认为经济学的方法只能具有工具意义,而不能成为某种被信奉的绝对价值,从而可以决定和配置人的权利。首先是因为它是不确定的,在选定的对象或者系统不同时,我们发现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在一个人是否负有拯救一个落水者的案例中,如果我们着眼于这两个人集体利益提高的话,很可能我们发现,他负有这项义务。如果我们换一个系统,我们把社会的边际效用加以,那么一个银行董事长就不负有这样的义务。这样一来,在将社会利益加以考虑的情况下,可能的情形是一个富人如董事长就没有救穷人的义务,而一个穷人则负有拯救富人的义务。换句话说,穷人面对富人就没有权利,而富人面对穷人就有权利。﹝11﹞有学者言,经济分析法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财阀主义的,而不是价值中立的。﹝12﹞这样的立场本身就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它的变动不居,无法为司法实践提供牢固的支持,它的论证结果随着系统选择和计算方式的不同而改变,还可以用其他理论或者方法否定这一结果,因此它不能为某种具体权利提供绝对论证。在这个意义上,它只能是方法与工具。它意义就在于论述在背景权利支持下的具体权利,从而解决具体权利间的相互冲突。其次是,经济分析法学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因为,家们一直都在用这种思路思考价值冲突问题。因此,它就没有提出一种新的价值从而可以瓦解原则论。

对多数至上主义民主的警惕实际上在西方的思想传统中早有体现。苏格拉底的死亡既是它的恶果,也是对它警惕的开始。其后的柏拉图、亚理士多德都不看好民主。民主制在希腊的城邦中是一种不太好的制度。德沃金对民主的反思拥有西方思想传统的背景支持。而“财富最大化”对政策论的支持,却是较晚近出现的事情。在确立人的权利这个上,它是一个新的传统。它既是学的化和帝国主义化愈演愈烈的后果,更是启蒙以来矫枉过正的恶果。在经济学的凶猛食人族中,波斯纳就是最凶狠的食人动物。﹝13﹞德沃金与之的论战就成为了跨世纪的持久争论。但是,我必须指出德沃金对二者批评的性质是不同的。民主是西方渊源最为流长的传统,也基本上成为世界政治的通行术语,也恰恰因为它悠久,使用广泛,它的异化也就更为深远,直接的后果是人们尤其是普通民众几乎对它没有必要的反思,而想当然接受并用它组织人类几乎所有的活动。它能否在疑难案件中发挥作用,并且改变一个人基于自己的道德本质而享有的权利的正当性是必须追问的。德沃金在民主上做的工作是“正本清源”,通过对自由主义的开掘,重新定义了民主的正当性基础和适用范围,并试图在民主与道德解读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或者说,德沃金对民主是接受的,只不过是哪一种的问题。民主仍然在这个意义上构成元规则问题,它仍然是我们思考法律原则的思想和制度背景。而经济法学派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经济分析法学家,如波斯纳,提出“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和理论是法律实践历史的潜在“”,可以为法官在处理疑难案件时提供必要的指导,甚至成为法官的金科玉律,进而成为所谓“配置”权利的规则。德沃金从《认真对待权利》开始,逐渐加强了和波斯纳就这些问题的辩论,他们的论战也开始升级,成为“跨世纪的法案” ﹝14﹞.这场论争触及到了德沃金理论的核心和原点——道德,也就是人有没有道德能力,道德对人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的问题,进一步还涉及到科学与道德的界限和范围的问题。如果说道德对人类是无用的,那么奢谈道德,就是自欺欺人,人类遵循财富最大化的数学计量就是最好的也是必然的选择。其实,在思想史上,这个问题的一直在纠缠着思想者。思想家们,如休谟、康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讨论。休谟认为道德是激情与情感的对象,它唯一目的就是使人幸福和快乐,在于让广博的人道或者仁爱融化偏狭的自私性而使人类达到和平、秩序和幸福。康德则以“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为喻,明确的划分这个界限,并且指出了在道德与科学的领域中适用的原理和是根本不同的,尽管他们都要受到理性的指导。这就意味着对人类道德世界的是不能适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15﹞可是近代以来,尤其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个界限早已被淹没。德沃金与波斯纳的法律论战,正是这种思想史的延续。波斯纳适用经济科学来解释人的道德权利的唯一理由就是道德怀疑论。可是,这样必将把人类带入科学的囚笼。因此,德沃金必须与他进行殊死搏斗,他们的论战也必然是一场“跨世纪的法理学案”。

注释:

﹝1﹞柯岚:“‘东方不败’的经济分析法学?”。

﹝2﹞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页117.

﹝3﹞同上,页119.

﹝4﹞这个问题下文将有详细讨论,不赘述。

﹝5﹞这是德沃金在《自由的法》中提出的概念。后来,德沃金还出合宪性民主,对这个问题继续进行回答。请参阅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

﹝6﹞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页362-363.

﹝7﹞同上,页120.

﹝8﹞同上,页133.

﹝9﹞请注意二者只是外在形式上的相似,而不是性质上的相似。鸡先蛋先是一个科学问题,而前者在我看来还是一个道德哲学问题。

﹝10﹞ 汉德公式,B<PL.它起源于美国法官Learned Hand的一个著名的侵权事故的判决。P是发生事故的成本,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P×L表示事故的预期成本,如果事故被避免的话,PL就是避免事故的平均预防收益。B表示预防事故的平均预防成本。汉德公式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义是如果预防成本B<PL预防收益的话,那么预防是有效的,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造成他人损失,在法律上就会被视为不作为过失或过错,将被判定为侵权行为,承担过失责任和损害赔偿;汉德公式的第二层意义是如果一个侵权事件的双方中任何一方采取措施,付出成本都可避免损失,取得预防收益,并且预防成本都小于预防收益的话,那么法律应规定由预防成本相对较少、受益较大(或等同)的一方付出预防成本,如不付出,将承担责任,构成侵权。

﹝11﹞用数学描述这个过程,在两个人为系统的时候,两个人是价值相同的(假设为V),因为他们都没有社会地位和身份,假设拯救者的失败几率为L.那么,显然只有V-VL>0时候,落水者才享有这样的权利,解这个不等式可以得到, L>0时候,落水者才享有这样的权利,解这个不等式可以得到,L

﹝12﹞请参阅柯岚:“波斯纳与科斯之争——究竟谁在‘反理论’.

篇(10)

二、实现培养目标的相关举措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找准定位,致力于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确保培养目标实现。

(一)完善课程体系目前地方高校法学本科课程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偏重于理论讲授,实践性课程偏少。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法学教育仍然偏重于法学理论讲授,注重向学生讲授法律领域的原理、原则、基本概念和具体规则,使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基本上是从条文到条文,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探讨和论证。学生缺乏锻炼法律职业技能的机会,无法胜任法律实务工作。2)单科性的部门法学课程多,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少。大部分地方高校高校基本上都是在十四门核心课程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法学选修课,跨学科的课程很少。法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学科,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必须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知识,来充实法律学科的发展。单单传授法学专业知识,而不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只会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针对上述弊端,地方高校在法学教育中应完善课程体系。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重要依据,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关系到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首先,应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性课程比重。就课程内容而言,法学理论知识仍是学生掌握的重点,本科阶段的法学专业理论课程仍应占较大比重,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结构,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专业认同感以及法律专业思维能力。实践性法律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应增加比重,同时注意与理论课程衔接,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法律实践课程目前主要有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和司法实习等。模拟法庭可以从大二时起开设,放在三大诉讼法理论课程开设时间之后,一门诉讼法开设一门模拟法庭课程;法律诊所课程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的课程,由经验丰富的律师或教师指导学生直接法律援助案件,能够让学生学习律师的职业技巧和人际交往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律执业技能。该课程要求学生对法律知识有较好的、全面的掌握,故而放在大三开设比较好;司法实习则可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下学期,这样既便于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掌握所学法学理论知识,又不会与在校学生参加司法考试时间冲突。

其次,在法学专业学科课程外适当增加一些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修,同时规定必须修满10个以上学分,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加深其对法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对地方高校而言,选修课程的开设,完全可由学校结合本校优势合理定位其培养特色,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法律人才。如财经类院校可开设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课程;理工类院校可开设工程造价、环境资源保护等课程。

(二)改进教学方法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方法受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方法的影响,主要是灌输式、填鸭式、经院式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面对现实的法律问题,解决法律争议;师生互动性差,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为此,应对传统教学方法加以改进。

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和学生互动性学校的课堂教育仍是法学教育的主导形态,但课堂教授的方法应当有根本性的变化,应提倡互动式教学方法。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非权威的标准答案认定者。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功能只是其次,重要的是充当推动者、协作者和启发者,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判断力、创造力和深入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找出每个案件背后的基本原则,然后把思想清晰的表达出来。互动式教学方法具体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辩论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辩论,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提出自己观点,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2.改进案例教学法如果说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渠道,则案例教学可谓实现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案例教学是从在英美法系中比较盛行的判例教学法改进而来,是指在法学教育过程中,采用课堂案例分析、案例专题讨论、现场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实现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和法治信仰的同步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达能力。出于案例教学法的上述优点,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法学教育中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所采用的案例过于随意,真实性、新颖性和典型性不足;组织手段简单,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互动性较差等缺陷,鉴于此,各高校应对目前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加以改进。首先,应收集、编写和运用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案例收集应以实际案例为主,每一个案例都有其侧重反映的理论问题,选编的案例应有新颖性、典型性和综合性。其次,应完善案例的使用。应将案例进行分类使用,如预习案例,一般由较为简单的案例组成,要求学生结合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性分析,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内容,能够带着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案例,这是教师在授课时穿插使用的案例。教学案例要能非常紧密地结合知识点;讨论案例,这是课堂上供学生讨论分析的案例,要求结合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前沿,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把握实践的发展方向与时代接轨。

(三)师资力量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是法学教育的根本,只有保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才能使法学教育达成既定目标。为此,应注重加强师资力量。具体措施如强化对本校法学教师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进修、深造,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准;完善竞争机制,使老师产生危机意识,激发老师的潜在能力;完善外聘机制,聘请司法实务部门的兼职教授,如聘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讲授法律实务课程、举办法律实务专题讲座、开展法律诊所教育、安排专业实习、指导实践课程等。

篇(11)

[作者简介]刘艳红(1974- ),女,河北邯郸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历建明(1973- ),男,河北唐山人,石家庄经济学院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教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国家青年基金课题“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JA10017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10-02

司法会计学是指研究司法会计活动规律,提出司法会计活动的专门理论、程序、方法、标准、对策、规程的一门边缘学科。司法会计专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司法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本文从开展高职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意义及现状着手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发展高职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实现路径,期望对开展高职司法会计学专业教育活动能有所裨益。

一、高职发展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建设与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经济犯罪案件逐渐增多,贪污侵占、挪用公司资金等案件屡见不鲜,并且涉案金额日益增大,舞弊方式也日趋隐蔽和复杂。在对经济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出现的财务会计问题需要通过司法会计鉴定解决。在这一特定形势下,以经济犯罪侦查技术、对策为研究对象的司法会计学的繁荣与兴旺,将会直接影响犯罪案件的侦破与定性,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2.司法实践的需要。实践中,新型经济犯罪不断出现,相关的会计活动也具有复杂化、专业化和特征,随之而来的是会计法规的不断增多,会计活动越来越在法律的规范之下开展活动,法律法规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前提。相关的会计法规中,不乏有关刑事法律的规定,而刑法中也有一些关于经济犯罪的定罪量刑规定。会计中涉及不同的法律问题,法律事务中也同样涉及会计知识。在法律适用方面,法官、律师等法律人士只是某一法律方面专家而对会计知识知之甚少,对在案件中出现的会计专业问题难以做出判断。实践中,对经济案件的调查虽然有专业会计人员参加,或聘用注册会计师提供财务报表,但由于这些人员通常不具备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其获得的财务证据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局限性较大,从而影响到法庭对案件的公正裁决。因此,规范司法会计专业教育,培养具有会计和法律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是实践提出的要求。

3.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高校中从事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多以经济法学专业人士为主,这部分人缺乏研究司法会计的理论基础,实践中司法机关聘用的司法会计技术人员,虽然有从会计、审计岗位的工作经验,但充其量他们只是在应付诉讼,这些从业人员大多数只能从会计人员本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缺乏法律的视角。由于司法会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懂法律知识的不懂会计知识,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的又不懂法律知识,给专业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带来了一些问题,现有司法会计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司法会计人员应该是具有会计学、证据学、侦查学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才。有鉴于此,通过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改进和职业教育的加强,可以提高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以及从事实际诉讼人员的素质。这些人的素质的提高,可以为法律诉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法学研究和司法会计活动的质量。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准确定位,可以让学者们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促进实践的发展。

二、高职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现状剖析

1.学科性质与定位比较模糊。目前,关于司法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专业性质和定位还存在诸多争议。仅对“司法会计”的名称,目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认识就不统一,有的称之为“司法会计鉴定”,有的称之为“司法审计”,还有的称之为“检察会计学”。至于司法会计专业的性质与定位,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司法会计学应属于法学的范畴,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司法会计学应归属于会计学,还有一部分学者将司法会计学同时列入法学和会计学中,认为它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一样应属于应用会计学的范畴。

2.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建成专门的理论体系。在CNKI数据库进行“司法会计教育”关键词检索,搜索出研究性的文章少之又少,各大学校与科研单位对司法会计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司法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比如,由于对"司法会计"这一名词的理解不同,目前司法会计专业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张司法会计鉴定即是司法会计的专家和学者主张,司法会计专业应当重点研究司法会计鉴定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据此建立的理论体系为:司法会计鉴定学概论、司法会计鉴定技术理论、司法会计鉴定程序理论;也有学者认为:司法会计的研究对象是案件资金,由于特定的行业涉及的案件资金及会计取证的特点不同,因此应当按照行业的划分来建立此专业的理论体系。在这一思路下,专业理论体系为:司法会计概论、工业、商业、建筑、行政事业等专业司法会计、司法会计专论等。还有学者认为,司法会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司法会计活动及其规律,而司法会计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因此,司法会计依据其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可分为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两个分支。按这种模式建立的司法会计理论体系构成为:司法会计概论、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等。

司法会计专业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就有关司法会计活动中运用会计学的知识做出指导。但是,由于本门学科创立时间不长,实践经验缺乏,师资不足,至今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人才缺乏造成司法会计的理论研究和教学的被动,理论成果少,远远不能发挥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司法会计专业教育师资匮乏,制约了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开展。目前,司法部规定司法会计为法学专业的选修课程,将其列入了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内。但不足的是,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司法会计专业或司法会计方向的本科教育,即使个别政法院校开设了“司法会计鉴定学”或“司法会计”课程,也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专职从事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人员也寥寥无几,只有一小部分学者兼职从事着理论研究工作,这就导致目前的司法会计理论体系相对滞后,理论成果少,且不完备、不系统,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目前我国专业从事司法会计专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司法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学科,决定了司法会计专业教学工作需要多学科、复合型的教学人才。现在司法会计专业教师一般都是临时抱佛脚,有的是从法学专业转来,有的是从会计等经济学专业转来,他们虽具有一些理论知识,但不是具有综合性知识的人才,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难以适应司法会计专业教学的需要。

三、规范发展高职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的现实路径

1.从实践出发,为司法会计专业准确定位。“司法会计”由“司法”和“会计”组成。“司法”的含义是指诉讼,它界定了司法会计的社会属性,即司法会计是一种法律诉讼活动,使司法会计能够与会计(经济核算活动)、审计(经济监督评价活动)、非诉讼会计检查与会计鉴定等社会活动相区别。“会计”二字则是指会计检查和会计鉴定,它界定了司法会计活动的内容,使司法会计能够与讯问、询问、搜查等其他法律诉讼活动相区别。需要指出的是,会计检查和会计鉴定都是在社会的经济管理或经济监督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活动,并非是诉讼中专有的社会活动。“司法会计”作为一种诉讼活动,内容涉及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司法会计文证审查及司法会计技术咨询等,这显然与所谓工业会计、银行会计、商业会计等“会计”工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实质上,并不是所有的会计学知识对司法会计都有用,会计学研究成果只是从技术层面上为司法会计提供了引用技术标准依据。因此,司法会计实质为一种“诉讼活动”,司法会计专业教育理应成为法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从科学性和可发展性角度出发,完善司法会计专业理论体系。建立完善的司法会计专业理论体系应当考虑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可发展性两个方面。科学性是指本专业主要理论在结构方面具有完整性,其涵盖内容与相近学科内容应有科学的划分,避免跨学科重复研究,基础理论与专业实务理论之间要有科学的衔接;可发展性是指本专业理论体系的设计,在符合科学性的基础上,既要照顾现行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又要考虑司法会计实践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要。

在具体专业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应以诉讼立法精神和刑事侦查原理为指导,对法庭科学中不同专业的基本原理进行划分。借鉴与司法会计学具有相同法庭科学原理的法医学,构建司法会计学科体系,即将司法会计从理论上和实务中均分为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两大分支,建立以司法会计概论、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为基本架构的理论模式。从学科原理、操作程序、操作方法和实务理论等方面解决将司法会计检查与司法会计鉴定分科的理论和实务问题。

3.多渠道壮大司法会计专业教学队伍。司法会计专业需要复合型教学人才,教学人员既要熟悉法学又要熟悉会计学,而目前同时具备这两种知识和能力的老师还为数过少。教师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

第一,校内专兼职教师继续深造。司法会计专业教育涉及到很多理论知识,并且这些理论知识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司法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应随之变动,这对该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诸如经济学、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才能跟得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教师可以通过进修、参加专业研讨会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同行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以此来不断巩固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具备相应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更加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到基层锻炼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

第二,聘请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司法会计专业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所教授的专业内容必须为司法实践服务。为此,在组织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邀请司法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教学案例讲解,以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实战经验,使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受到较系统的训练,形成较系统的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与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大力开展司法会计专业教育,培养司法会计专业人才,必将为司法实践带来新的活力,也必将促进祖国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