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混凝土浇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浇筑的一般要求
1、混凝土应在初凝前浇筑,若出现初凝与离析现象,应再次进行强力搅拌,使其恢复流动性后,方可浇筑入模。
2、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分层离析现象,混凝土自高处倾落时自由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m;对于竖向结构(如柱、墙),浇筑混凝土的自由高度不得超过3m;对于配筋较密或不便捣实的结构,不宜超过600mm。否则,应采用串筒、斜槽和溜管等下料。
3、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爱底部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以避免产生蜂窝、麻面、露石等质量缺陷。
4、混凝土应分层浇筑。
5、为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浇筑应连续进行。因技术上或施工组织上的原因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尽可能缩短,并保证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其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施工气温确定。
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模板及其支架、钢筋、预埋件及预留孔洞的情况,发现有异常的变形、移位时,应及时擦去措施进行处理。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认真填写施工记录,它是施工验收的依据。
二、施工缝与后浇带
1、施工缝的留设。
混凝土结构多要求整体连续浇筑,若受技术、设备、人力的限制,不能连续浇筑时,且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则应按事先确定的位置留置施工缝。因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约为其抗压强度的0.1倍,故施工缝是构件中的薄弱环节,宜留置在结构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应留垂直缝。
柱子的施工缝宜留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盖柱帽的下面。框架结构中,如果梁的负筋向下弯曲入柱内,施工缝也可设置在这些钢筋的下端,以便于绑扎。
与板连接成整体的大断面梁,应留在楼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单向板应留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楼盖宜顺着楼梯长度中间1/3长度范围内。墙可留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的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薄壳、多层框架等及其他复杂结构,应按设计要留置施工缝。
在施工缝出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除掉水泥浮浆和松动石子,表面加以湿润并冲洗干净,先铺水泥浆或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砂浆一层,待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低于1.2M/m㎡方可继续浇筑,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施工缝应细致捣实,使其结合紧密。
2、后浇带设置。
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设置后浇带是为了克服由于温度收缩而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距离及位置,应在有效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条件下通过计算来确定。在正常施工条件下,位于室内和土中的混凝土为30mm;露天则为后浇带的宽度一般为800~1000mm,后浇带内的钢筋施工时应注意保护完好。
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应将后浇带表面清理干净,整理好所留置的钢筋。后浇带宜选用早强、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要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浇筑时的温度宜与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接近,并保持至少28d的湿润养护。后浇带附近的结构构件应采取可靠支撑措施,以防止出现过大变形损坏结构构件。
三、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除对模板、钢筋和预埋管线进行检查和清理及隐蔽工程的验收外,还应做好搭设浇筑用脚手架、栈道(马道)、材料准备、落实水电供应情况,施工用具准备等工作。
1、多、高层框架结构的浇筑。
框架结构的主要构件包括基础、柱、梁、板等,其中框架梁、板柱等构件是沿垂直方向重复出现。应按竖向结构分层施工。若平面尺寸较大,还应在横向上划施工段。对每一施工层中施工段的划分,则需考虑工序数量、技术要求、结构特点等,尽可能组织分层分段流水施工。施工层与施工段确定后,即可求出每班或每小时应完成的工作量,据此选择施工机具和设备并计算其数量。
在每层每段的施工中,应先浇柱、后浇梁、板。柱基础浇筑时,应先边角后中间,按台阶分层浇筑,确保混凝土充满模板各个角落。
柱子宜在梁板模板安装后钢筋未绑扎前浇筑,。以利用梁板模板作为横向支撑和柱浇筑操作平台;一个施工段内每排柱子的浇筑顺序,婴幼外向内对称地逐根浇筑,以防柱模板受推倾斜造成误差累积不易纠正。柱子浇筑应分段进行,断面在400mmX400mm以内,或有较差箍筋时,可在柱模板侧面开孔以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不超过2m;断面在400mmX400mm以上,且无交叉箍筋时,每段的高度不应大于3.5m。
在浇筑与柱墙练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或墙浇筑完毕后1~1.5h,再继续浇筑,使柱浑天充分沉实。肋形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筑,其顺序是现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当梁高大于1m时,可先单独浇筑梁的混凝土,施工缝可留在板底面以下2~30mm处。
2、剪力墙浇筑。
剪力墙浇筑应采用长条流水作业,分段浇筑,均匀上升。新浇筑混凝土与下层混凝土结合处,应在地面均匀浇筑50mm厚与墙体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混凝土应分层连续浇筑,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600nn左右。墙体混凝土的施工缝一般宜设在门窗洞口上,接槎处混凝土应加强振捣,保证接槎严密。
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保证钢筋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并经常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预埋件的牢固程度和位置的准确性。
3、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工业建筑中多为设备基础,在高层建筑中多为厚大的桩基承台或基础底板等,承受上部较大的荷载,因而整体性要求较高,一般不允许留设施工缝。
混凝土浇筑后养护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曝晒、气温骤降等)而发生剧烈变化。养护期间混凝土的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20℃。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制定严格的养护方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设计要求。
混凝土在冬季和炎热季节拆模后,若天气产生骤然变化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温(寒季)隔热(夏季)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过大的温差应力。
(来源:文章屋网 )
1.混凝土的分类
按混凝土的结构分:有普通混凝土、大孔混凝土、多孔混凝土。按胶结材料分:有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塑料混凝土、水玻璃―氟硅酸钠混凝土。按用途分:有普通混凝土、道路混凝土、防水混凝土、耐热混凝土、隔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按质量密度分:有特重混凝土、重混凝土、稍轻混凝土、轻混凝土、特轻混凝土。
2.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1)水泥:有五个品种:a.硅酸盐水泥;b.普通硅酸盐水泥;c.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d.矿渣硅酸盐水泥;e.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2)石子:拌制混凝土用的石子是碎石与卵石。
3)砂:拌制混凝土用的砂,一般都是使用天然砂,砂的粒径一般在0.15mm~0.5mm之间,拌制混凝土宜用粗砂或中砂。
4)矿物质混合材料:为了降低水泥水量,改变混凝土的和易性,可在混凝土中掺加矿物质混合材料。
5)水:一般能饮用的自来水或清洁的天然水。
3.混凝土的配合比
1)满足和易性要求:混凝土的和易性是指混凝土在运输、浇灌、振捣过程中的合适程度,是保证混凝土质量和便于施工的重要条件。
2)满足强度要求,混凝土强度的主要指标是抗压强度,是各种混凝土结构设计时考虑的主要指标。
3)含砂率:含砂率指混凝土中砂所占的体积与砂、石所占总体积的百分比。含砂率小,表示砂的含量不足,石子间空隙就需要水泥填充,这就增加了水泥用量,石子容易离析;含砂率过大,水泥要填满砂间空隙,用量也要增加。合适的含砂率是使水泥、砂与石子互相填充密实,并使水泥用量减少。
4)水灰比:混凝土中用水量与水泥用量的重量比称为水灰比。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及和易性。一般来说,水灰比小,水泥浆就稠,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好,密实度及强度都较高。
5)水泥用量:水泥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增强水泥用量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改变混凝土的和易性。但水泥用量过多,干缩性增大,混凝土构件容易裂纹。
4.混凝土的拌制
混凝土拌制的方法有人工搅拌和机械搅拌。人工搅拌常用“汗湿”法,劳动强度大、质量差、水泥耗量多,一般已不采用。机械搅拌常用混凝土搅拌机,搅拌工效高,质量也好。混凝土搅拌机使用前,应先加水空转数分钟,倒净积水再正式搅拌。搅拌第一盘混凝土,石子用量应按配合比规定减半。每盘混凝土卸尽后,才能投入下一盘的拌合料。不得一边出混凝土,一边加料。混凝土搅拌时要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混凝土坍落度,并应经常测定砂石含水率,随时调整用水量和砂、石用量。
5.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立刻运往浇灌地点。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其匀质性,做到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混凝土运到灌注地点时应具有规定的坍落度,如发现离析或初凝现象时,必须先进行第二次搅拌然后再浇灌。若混凝土已凝结,不得用于工程中。当运输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或遇到风雨时,运输工具要遮盖。冬季施工时,运输工具应加以保温。容器装料要适当,以免过满溢出。用手推车运送时,装料应低于平口5cm~10cm。
6.混凝土的灌注
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良好的整体性,混凝土应连续灌注,不留或少留施工缝,如必须间歇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当气温低于25℃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30的凝结时间为3.5h,大于C30的为3h;当气温高于25℃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30的为3h,大于C30的为2.5h)。如混凝土灌注的间歇时间超过凝结时间时,应在一定位置留施工缝。一般柱子施工缝应留在基础的上部水平面上、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大尺寸梁的施工缝应留在板底面以下2~3cm处;平板楼板的施工缝应留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肋形楼板的施工缝,当顺着次梁方向浇灌混凝土时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当顺着主梁方向浇灌混凝土时应留置在主梁跨度的中间1/2范围内;斗仓的施工缝可留在漏斗根部及上部,或漏斗斜板与漏斗立壁交接处;一般设备地坑及水池的施工缝可留在坑壁上,距坑(池)底混凝土面30~50cm的范围内。梁、板施工缝可采用企口缝或垂直缝。
柱(或墙)与梁、板,或基础与柱的混凝土同时浇灌时,柱(或墙)或基础的混凝土浇灌到顶部时,其上面的梁、板或基础上的柱间应隔1~2h再浇灌,使其有一定沉落时间,以避免柱(或墙)顶部混凝土产生“粘颈”,基础顶部产生“烂脖子”现象。
7.混凝土的自然养护
自然养护是在自然气温条件下(高于5℃以上),在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浇水养护。对于普通塑性混凝土,应在灌注后10~12h内即用麻袋、苇席、草帘、锯末或砂进行覆盖并及时浇水保持湿润。浇水养护时间,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和矿渣水泥不得少于7昼夜;用火山灰水泥、煤粉灰水泥或在施工中掺加塑化剂、加气剂等附加剂的混凝土以及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昼夜。浇水次数以保持混凝土在整个养护期内始终处于润湿状态为度,当气温在15℃左右时,每天浇水2~4次,气候干燥时,浇水次数应适当增加。大面积结构如地坪、楼板、屋面等,可采取在四周砌一次砖蓄水养护;池坑结构可待内模拆除后灌水养护。如混凝土表面不便浇水或缺水地区,可在混凝土浇筑后2~4h,喷涂塑料薄膜养护。
8.混凝土缺陷的处理
8.1混凝土缺陷的分类
1)露筋。主要是浇灌时垫块位移,保护层的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模板湿润不够,吸水过多而造成掉角露筋。
2)缝隙及夹层。主要是温度缝、施工缝和收缩缝处理不当,以及混凝土配合因外来杂物而造成的夹层。
3)麻面。多数是由于模板润湿不够,浇灌不严,振捣不足,或养护不好而造成。
4)蜂窝。主要由于材料配合比不准确(浆少石多),搅拌不匀,浇灌方法不当,振捣不足以及模板严重漏浆等原因造成。
5)孔洞。主要由于混凝土捣空,混凝土内的泥块杂物,混凝土受冻等原因产生。
6)混凝土强度不足。主要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搅拌、现场浇捣和养护四个方面的问题而造成的。
7)裂缝。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在凝固过程中,模板有局部沉陷。此外还有混凝土养护不好,表面水分蒸发过快等。
8.2混凝土缺陷的处理
一、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标准
1.混凝土拌合物所用原材料品种、规格、质量等应符合施工配合比的要求。
2.混凝土拌合物应满足和易性的要求。
3.同批混凝土试块在标养28天的抗压强度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要求。
4.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或工作允许偏差不得超过配合比规定的±0.5倍,当坍落度要求大于6厘米时,其偏差不得超过3厘米。
5.混凝土拌合物净搅拌时间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6.混凝土拌合物每盘材料的计量偏差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二、混凝土的拌制
混凝土拌制的方法分为两种:现场拌制混凝土、预拌混凝土。
1.现场拌制混凝土
首先根据设计图纸的混凝土强度,由具有资质的试验室出具配合比,即砂子、石子、水泥、水的用量(重量比)。在施工中,一些施工单位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了省事,事先用粉笔在小车上划上印,不车车过秤,造成材料用量不准确,有的每车重量相差十几斤,影响了混凝土的强度,造成了结构隐患,所以要严格计量,加强管理,加强责任制的落实。混凝土搅拌质量的控制主要是搅拌时间、投料顺序、供水方法和外加剂的掺加方法等。选择合理的搅拌制度,对于提高混土的强度、质量均有重要意义。搅拌时间是从原材料全部投入至混凝土拌合物开始卸出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搅拌时间应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均匀、颜色一致,在保证拌合物的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根据搅拌机的类型、骨料的种类、拌合物的流动性等因素的不同来确定。投料的顺序是先放石子、砂子,再放水泥,掺用外加剂时,有掺外加剂干粉和掺外加剂水溶液,并有先掺和后掺之分。试验认为,在搅拌后至2~3min的干粉掺加效果最佳,掺加后需拌合一定的时间。
2.预拌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亦称商品混凝土,指在混凝土搅拌工厂集中搅拌制作而以商品形式供应用户的混凝土。由于商品混凝土具有一系列的优点,所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商品混凝土的输送主要采用塔吊及泵送两种形式。泵送混凝土是通过专用混凝土输送泵和管道,借助于泵的压力将混凝土直接输到灌注地点,一次完成水平和垂直运输的一项高效混凝土输送技术。泵送混凝土施工中应注意:
(1)现场应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坍落度140mm左右较为适宜,过小不易泵送,并有可能堵泵;过大易离析,也不易泵送或造成堵泵。
(2)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层厚度,在30~50cm之内。
(3)地泵和泵车的冷却水槽要注满水并定时更换,防止砂、石磨伤液压缸活塞杆。
(4)施工过程中不宜长时间停机待泵,如停机时间较长,要每隔15~20min抽吸泵送几次,以防止堵塞,并在停泵前倒泵几次,以减小管道内混凝土压力。
(5)在管程较长或气温较高时,要向料斗加水进行泵送,必要时在管道上铺盖麻袋片并浇水降温,防止砂浆在管道内失水而堵塞。
(6)泵送混凝土施工时,不宜把料斗内的混凝土泵送完,以防空气进入管道,使管道产生发热气堵或造成混凝土在管道出口处喷射。
三、浇筑的基本要求
1.浇筑前的基本要求
在地基或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或防水措施。对干燥的非粘性土,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石,应用水清洗,但其表面不得留有积水。对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和预埋件必须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方能浇筑混凝土。对模板上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应清理干净;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预先堵严;对模板应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2.浇筑与振捣的基本要求
(1)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起落高度不得超过2m,浇筑高度入超过3m时,必须采取措施,用串筒或溜槽等。
(2)浇筑混凝土使用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度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5倍,最大不超过50cm。
(3)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得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表面振捣器(或称平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覆盖已振之前部分边缘。
四、浇筑方法
1.梁、板、柱和墙的浇筑
(1)在浇筑与柱和墙边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停歇1~1.5h后再进行浇筑。
(2)梁和板宜同时浇筑混凝土。拱的高度大于1m的梁等结构,可单独浇筑混凝土。
2.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合理的分段分层的进行,使混凝土沿高度均匀上升。浇筑应在室外气温较低时进行,混凝土浇筑温度不宜超过28℃。大体积混凝土整体性高,通常不允许留施工缝,根据结构大小、钢筋疏密等具体情况可选用如下几种浇筑方法。
①全面分层浇筑方案
它是将整个结构分成厚度相等的浇筑层,每层从一边向另一边浇筑,当第一层完全浇筑完毕,在初凝前回来浇筑第二层,如此逐层进行,直至完全浇筑完毕。这种方案用于结构平面尺寸不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进行,也可以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
②分段分层浇筑方案
它是将结构适当地分段,当第一层混凝土浇筑段长度后,回头浇筑第二层混凝土。同样当第二层混凝土浇筑一段后,又回头浇筑第三层。如此依次浇筑以上各层。每段的浇筑长度可根据混凝土浇筑到末端后,下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来确定。这种方案适用于厚度不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
③斜面分层浇筑方案
当结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而混凝土流动性又较大时,若采用分段分层方案,混凝土往往不能形成稳定的分层台阶,这时可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方案。施工时将混凝土一次浇筑到顶,让混凝土自然地流淌,形成坡度为1:3的斜面。这种方案适宜泵送混凝土施工。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水泥水化热大,形成较大的温度应力,以致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①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等)来配制混凝土。
②参加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
③采用级配良好的骨料,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降低水灰比;注意振捣,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④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气温较高时,砂石堆场,运输设备上搭设遮阳装置,采用降低水温或冰水拌制混凝土。
⑤加强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养护,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温差不宜超过25℃。采用保温材料或蓄水养护,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量扩散及延缓混凝土内部水化热的降温速率,以避免或减少温度裂缝。
⑥扩大浇筑面积、散热面、分层分段浇筑。
参考文献:
2混凝土施工中浇筑技术的应用研究
本文以某混凝土商业楼建筑施工过程为例,对混凝土浇筑技术问题进行实例分析。为满足建筑施工要求和建筑耐久性等问题,混凝土浇筑技术需要保障混凝土具有整体性、密实性和较好的强度性能。2.1墙混凝土浇筑开展砼灌筑作业前,要在下部砼和新烧制砼的连接位置匀称灌筑四十毫米厚的和砼一样配比的水泥砂浆。灌筑砂浆的程序中要使用铁铲入模,防止直接把砂浆抖入模内。砼的灌筑厚度要掌控在四百九十毫米左右,砼灌筑使用分层灌筑,并且每层要进行捣实。砼下料程序中关键要按照持续灌筑、按照顺序、散布部署的准则。在使用砼灌筑墙体的洞口时,确保洞口两处的砼高度差不多一样。振捣砼要匀称密实。特别是在门框以及窗框构造加筋和钢筋纵横交错密集的位置抑或墙壁不太厚的位置更需要捣实。2.2梁、板混凝土浇筑对于肋形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推进,先将梁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楼板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楼板浇筑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动器垂直浇筑方向来进行振捣。同时不断用移动标志以控制混凝土板厚度。振捣紧实后,将混凝土表面用拖板或者刮尺等工具处理平整。对联接墙与柱之间的梁板进行浇筑时,要注意控制一次浇筑完毕后停歇1.2小时左右。停歇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获得沉实,为下次的浇筑打好基础。按照次梁的方向对施工缝进行浇筑施工,在次梁跨度三分之一的范围内提前预留施工缝,保持次梁的梁轴与施工缝表面成垂直状态。浇筑施工缝前先测量已浇筑混凝土强度是否到达1.2Pa,只有施工缝处已浇筑混凝土压强高于此值,方可对施工缝进行浇筑。
3加强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控制
3.1加强混凝土浇筑后温度控制和养护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初步凝结之前,先按照标准高度用刮尺进行初步刮平。然后用木蟹砂板打磨压实。待混凝土初步凝结并脱水后,再用木蟹砂板继续进行磨搓,直到有效闭合混凝土因收水而产生的裂缝。最后,混凝土最终凝结后,开始用刮尺和抹子对混凝土进行收光工作,收光后的混凝土需要覆盖蓄水养护薄膜。混凝土浇筑中通常内部会存有不易散发水泥水化而产生的热量,这部分热量会从内部是混凝土温度升高而产生裂缝。本文建议,要密切注意混凝土终凝后的内外温差,采取控制温差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裂缝的产生。具体操作是在浇筑完成,终凝之后,在混凝土表面覆盖蓄水塑料膜,对混凝土进行蓄水养护,一般水深不超过2厘米,这样能够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时间经验,水养护时间大约为2星期。3.2做好成品保护在砼灌筑实现,同时并没有显著的脚印痕迹,就要对其开展遮盖保养作业。保养中要留意检测砼强度符合行走规范同时灌筑砼内部外部温度差在二十六摄氏度以下时才能够在上面开展行走保养作业。除去模具时一定要轻,尤其留意对砼边角位置的呵护。
如今大型现代化工业厂房的重型设备基础、高层建筑、大型桥梁等越来越多,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被广泛的应用,由于其一次性浇筑量大,工程条件复杂,极易产生温度裂缝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一般在大体积浇筑过程中都要通过温度监测来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针对这种情况。我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1.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2.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
4.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在设计上,混凝土表层布设抗裂钢筋网片,可有效地防止混凝土收缩时产生干裂。
5.混凝土的沉陷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内出现的裂缝按深度的不同,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贯穿裂缝是由混凝土表面裂缝发展为深层裂缝,最终形成贯穿裂缝。它切断了结构的断面,可能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其危害性是较严重的;而深层裂缝部分地切断了结构断面,也有一定危害性;表面裂缝一般危害性较小。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所产生的温度裂缝,一方面是混凝土内部因素:由于内外温差而产生的;另一方面是混凝土的外部因素:结构的外部约束和混凝土各质点间的约束,阻止混凝土收缩变形,混凝土抗压强度较大,但受拉力却很小,所以温度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裂缝。这种裂缝的宽度在允许限值内,一般不会影响结构的强度,但却对结构的耐久性有所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和加以控制。
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水泥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表面系数相对较小,所以水泥发生的热量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这样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无法及时散发出去,以至于越积越高,使内外温差增大。单位时间混凝土释放的水泥水化热,与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有关,并随混凝土的龄期而增长。由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可以自然散热,实际上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最初3~5天。
2.2外界气温变化
混凝土内部温度是由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绝热温度、浇筑温度和散热温度三者的叠加。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它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大大增加内外层混凝土温差,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
温度应力是由于温差引起温度变形造成的;温差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大体积混凝土不易散热,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可达60~65℃,并且有较长的延续时间。因此,应采取温度控制措施,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
2.3混凝土的收缩
混凝土中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须的,而约80的水分要蒸发。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水蒸发引起混凝土收缩。如果混凝土收缩后,再处于水饱和状态,还可以恢复膨胀并几乎达到原有的体积。干湿交替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交替变化,这对混凝土是很不利的。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3.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1)大体积混凝土因其水泥水化热的大量积聚,易使混凝土内外形成较大的温差,而产生温差应力,因此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以降低水泥水化所产生的热量,从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升高。
(2)充分利用混凝土的中后期强度,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
(3)严格控制集料的级配及其含泥量。
(4)选用合适的缓凝、减水等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加入外加剂后,可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5)控制好混凝土坍落度,不宜过大,一般在120±20mm即可。
3.2浇筑与振捣措施
(1)全面分层: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此时应使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完工为止。采用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宜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必要时可分成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
(2)分段分层:混凝土浇筑时,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数较多,所以浇筑到顶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这种方案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较少,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
(3)斜面分层: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l/3,适用于结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混凝土的振捣也要适应斜面分层浇筑工艺,一般在每个斜面层的上、下各布置一道振动器。
3.3养护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的关键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便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的同时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不仅要满足强度增长的需要,还应通过温度控制,防止因温度变形引起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养护阶段的温度控制措施:
(1)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室外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值均应小于20℃;当结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裂能力时,不大于25~30℃。
(2)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中心温度之间、表面温度与外界气温之间的温差不超过20℃。
(3)采用内部降温法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内部降温法是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通人冷却水,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冷却在混凝土刚浇筑完时就开始进行。还有常见的投毛石法,也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开裂。
(4)保温法是在结构外露的混凝土表面以及模板外侧覆盖保温材料(如草袋、锯木、湿砂等),在缓慢的散热过程中,保持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小于20℃。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延长养护时间,拆模后立即回填或再覆盖保护,同时预防近期骤冷气候影响,防止混凝土早期和中期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常采用斜面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方法,浇筑时混凝土自然流淌而形成斜面,混凝土振捣时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分层浇筑时应保证下上层混凝土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毕。并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振捣棒插入下层5公分,使上下层混凝土之间更好的结合。
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应与预拌搅拌站做好混凝土浇筑的责任分工,配合搅拌站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试配工作,同时确定混凝土罐车数量以及运输交通路线等。
施工控制的要素是“人、机、料、法、环”五要素。施工质量控制时,应对施工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尤其是对施工组织设计,要有专门的施工方案,审查施工的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考虑是不是周全。这样才能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达到最佳。
现场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在底板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按照上述大体积混凝土控制要点对现场进行质量控制,并认真研究了大体积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的原因,现场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从材料供应、混凝土入模的温度、劳动力及机械配置、质量技术管理、并在混凝土原料中添加抗裂纤维,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在养护到位的情况下,无明显的裂缝,均处于规范允许范围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质量成果。
所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只要加强了质量技术控制,完全是可以避免裂
参考文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with fast growth. People with large buildings demand more and more.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mass concrete casting technology is a new technolog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concrete casting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is only for reference to colleagues.
Keywords: mass concrete; design; cast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TV5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技术难点是防止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干燥收缩和降温收缩。处于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混凝土,出现再大的均匀收缩,也不会在内部产生拉应力。当混凝土处在地基等约束条件下时,内部就会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当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开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关键要抓住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制出一套严谨的施工组织,合理的采用施工方案,做好施工中的每一个工序,加强施工管理,为建设高质量的工程提供更好的保证。
一、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对配合比设计的主要要求是:既要保证设计强度,又要大幅度降低水化热;既要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可泵性,又要降低水泥和水的用量。
1)选用水化热低的32.5MPa矿渣水泥,水泥用量仅为340 kg/m3.2)大掺量I级粉煤灰(国外高达30 %)。掺量高达100 kg/m3 ,占水泥用量的29%,占胶凝材料总量的21%.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掺粉煤灰是增加可泵性、节约水泥的常用方法。矿渣水泥本身就掺有20%一70%活性或惰性掺合料,再在矿渣水泥中掺近30%的粉煤灰,而且要配制大坍落度的C40混凝土,非常少见。这个掺量巳接近GBJ146-9.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的上限。
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对材料要求
水泥的水化热是其化合物的成分与细度的函数,所以,通过调整水泥的细度模数和水泥中的矿物组成可以降件水泥的水化热含较多铝酸三钙和硅酸三钙的水泥的水化热较高,所以制备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熟料中和含量较低和凝结时间较长的水泥,如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有研究表明采用低热波特兰水泥可以有效减少水化热,从而降低裂缝的生成如果要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则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延缓水化热的释放。
大体积混凝土中应选用连续级配、粒径较大的粗骨料,可以减少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并降低孔隙率和过渡区面积,减少裂缝产生同理,应选用含泥量少、级配良好的中粗砂作为细骨料以降低水化热、收缩变形和裂缝生成。
在混凝土中可以渗加如粉煤灰等火山灰质的矿物掺合料以替代部分水泥,其作用有三:第一,降低单位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减少水化热第二,粉煤灰等掺合料的细度较水泥高,其“滚珠效应”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度,改善其工作性能,使混凝土的匀质性提高,便于泵送浇筑第三,粉煤灰等火山灰质的矿物掺合料的火山灰反应可以进一步改善混凝土内部的孔隙分布,降低总孔隙率,提高其密实性,从而提高馄凝土的抗掺性和耐久性。
三、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要点及措施
1、控制温度裂缝的措施
1)合理选择配合比。严格控制砂、石级配和含泥量,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和粉煤灰等,优选混凝土配合比,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温升,既要保证设计强度,又要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可泵性。2)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为降低浇筑温度,采用低温水、石子洒水冷却、砂表面覆盖等方法降低搅拌温度,尽量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使初凝时间延长到6h以上,减缓浇筑速度,并薄层浇筑,以加快浇筑期间热量的散发,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延长混凝土升温期。一般大体积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18℃以下。3)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混凝土浇筑后做好早期湿养护,以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以提高早期弹性模量,增强抗裂性,避免降温与干缩共同作用。大体积混凝土降温与干缩同时发生,会导致应力累加,是后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在混凝土拆模养护后,随即回填土,整个基础底板部分保持湿润状态,预防在降温期内混凝土产生过大的脱水干缩和湿度变化。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其关键技术包括浇筑工艺和浇筑过程温度控制两个部分。
1)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艺主要由浇筑、振捣和泌水浮浆处理三个部分在浇筑前,应清除场内杂物、润湿预埋件浇筑中应采用分层浇筑,整个过程要保证下层混凝土凝结前将上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避免冷缝的产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进行振捣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尽可能采用次振捣在振捣时,其插点间的间距要均匀,其间距以相邻间的振捣范围重叠为宜振捣应快插慢拔,时间要一致,最好以表面泛浆及不冒气泡为标准振捣时,应注意欠振、过振及漏振的情况,要着重对有预埋件的部位进行振捣,但要避免振捣器触碰预埋件在浇筑和振捣后,混凝土的表面会有一定的泌水和浮浆,应及时进行清除,并进行压实、抹面,以防止表面裂缝的产生。2)对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由测温和控温两部分组成。测温管的长度分为两种规格,测温线应按测温平面布置图进行预埋,预埋时测温管与钢筋绑扎牢固,以免位移或损坏。每组测温线有2根,在线的上断用胶带做上标记,便于区分深度。测温线用塑料带罩好,绑扎牢固,不准将测温端头受潮。
在测温之前,应根据施工项目的形状、尺寸等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测温点,以温度传感器作感温元件,并在埋设前用环氧树脂进行密封根据预先设计的测温点布置情况埋人温度传感器,并对测点进行有效的固定和保护布置完毕后,测温人员要认真负责,按时按孔编号测温,不得遗漏或弄虚作假。测温记录要填写清楚、整洁。测温工作应连续进行,每测一次,持续测温及混凝土强度达到时间,并经技术部门同意后方可停止测温。应及时进行测温,并立即整理和分析馄凝土内部温度数据,绘制内部温度场和计算温差,以及时对现场施工进行指导。
3、大体积混凝土养护
要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应在混凝土拌制时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通过配合比的设计减少水泥用量以降低水泥水化热所引起的温升,最后,还应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养护提高混凝土的表面温度因此,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一项关键的任务,通过养护,可以使混凝土的表面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降低混凝土表面与内部的温差,从而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养护通常可以有种形式,一种是先在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膜,然后铺放一层草甸或棉被,最后再在上面加盖一层塑料膜,对于这种形式的养护,注意覆盖混凝土的侧面另一种形式是在混凝土表面蓄水一定深度,其深度根据当时混凝土内外的温差调整养护情况不佳会增大混凝土内外温差,而养护过度可能会导致降温速率过慢而延长养护时间,所以,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随时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情况,并随时根据测温的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进行调整。
结束语
总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导致裂缝的发生的因素也有很多,在施工之前要充分了解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裂缝的原因,并提前进行相应的设计,以保证施工的质量。施工中,应该合理选择混凝土配比,运用科学的养护方案,控制好降温和干燥收缩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大体积缓凝土浇筑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栋民.刘晓庆.关于高性能膨胀混凝土(HPEC)组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2]陈广涛,谢井丽.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与裂缝控制技术[J].公路交通科技,2012.01
[3]李丽宏.“三掺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民营科技.2008.02
一、混凝土的浇筑
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1、浇筑前模板的轴线位置,截面尺寸是否与施工图一直模板的支撑系统稳定性是否符合要求。
2、钢筋的规格型号、数量 、搭接长度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浇筑前要把模板内掉入的杂物,钢筋上的油污等清理干净;对模板的焊缝和孔洞堵严;对模板应适当浇水湿润。
4、现场拌制、现场运输的混凝土应在楼面搭好运输道(用钢管架子搭设,高度里板面30~50cm),搭设的线路应根据浇筑的程序确定。若为泵送商品混凝土,则应以浇筑程序的先后,把输送管架至浇捣区域。
二、混凝土建筑
1、浇混凝土时,为避免发生离析现象,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自由下落高度)不应超过2m,自由下落高度较大时,应使用溜槽或串筒,以防混凝土产生离析。溜槽一般用木板制作,表面包薄钢板,使用时其水平倾角不宜超过30°C;串筒用薄钢板制成,每节筒长700mm左右,用钩环连接,筒内设有缓冲挡板。
2、由于振捣工具的性能因素混凝土厚度太大时需分层浇筑。每次浇筑所允许铺的混凝土厚度为: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时,允许铺的厚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一般约50cm;用平板振动器,则允许铺厚度为200mm。
3、浇筑竖向结构的混凝土时,在新浇筑混凝土与原混凝土结合处应先在底部浇筑与混凝土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4、框架柱的浇灌。
(1)浇灌前先清理柱内根部的杂物,并用压力水冲净、湿润,封好根部封口模板,准备下料。用同混凝土内砂浆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浆先填铺5~10cm,用铁锹在柱根均匀撒开。再根据柱子高度如超过3m时,要用串筒挂入送料;不超过3m高,可直接用小车倒入。一般填料深为40~50cm时,即可用插入式振捣器插入振捣。根部可在柱子中部开的“门子板”处插入振捣。待浇筑至“门子板”口下10cm时,把“门子板”封死,振捣器移至尾桩顶处,这时柱内的传统也可以拿走,在上部边浇灌边振捣。一般柱高小于3m的,振捣器在柱顶也够得到,那么门子板就不设置了。
(2)浇灌至梁底标高下10cm左右,柱子第一次浇灌完成,若以梁板连续浇筑需过2h,混凝土自然沉降后,再继续浇筑梁柱接头处混凝土。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不再连续浇筑梁板柱。
(3)浇灌过程中随时检查模板的垂直度,并注意柱模是否胀模。
5、梁板浇筑。
(1)浇筑前清理梁板模板内杂物,浇水湿润模板。垫块要垫好,负筋要加铁马凳。
(2)浇筑时从最远端开始,逐渐减少混凝土运距,避免振捣后扰动。
(3)肋形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段开始用“赶浆法”,推进,先将梁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楼板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和板连接成整体的大断面梁允许单独浇筑,第一层下料慢些,使梁底充分捣实后再下第二层。同“赶浆法”使水泥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进,振捣时要避免触动钢筋及预埋件。
(4)楼板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在浇灌完一段后用平板振捣器垂直浇灌方向振捣。并不断移动的标志,控制混凝土板厚度。振捣后用刮杠及木抹子抹平表面。
6、剪力墙浇筑。
墙体浇筑混凝土前在于下层混凝土结合处先浇筑5c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向模板内用铁锹装填混凝土,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在60cm左右。
洞口浇筑混凝土时,应使洞口两侧混凝土高度大体一致。振捣时,振捣棒应距洞边30cm以上,从两侧同时振捣,以防止洞口变形,大洞口下部模板应开口并补充振捣。构造柱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内外墙交接处的构造柱和墙同时浇筑,振捣要密实。
三、施工缝留置
混凝土浇筑量大不能连续浇筑完毕可留施工缝。施工缝的留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柱子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2、和板练成整体的大断面梁,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
3、双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4、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施工缝出继续浇筑混凝土时,浇筑的混凝土强度不小于1.2MPa。
5、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一级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不得积水。
6、在浇筑混凝土前,施工缝出宜先铺水泥浆或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一层。浇筑时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7、混凝土的振捣方法分人工振捣和机械振捣两种,以机械振捣的效果最佳。人工振捣作为辅助。
四、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为加速凝结硬化过程,应及时进行养护,使水泥充分水化。尤其是在气候炎热、空气干燥的情况下,如果养护不及时,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出现脱水现象,使水泥颗粒不能充分水化,不能转化为稳定的结晶,缺乏足够的粘结力。
混凝土养护一般以自然养护为主。自然养护是指在常温(平均气温不低于5°C)条件下与一定时间内使混凝土保持湿润状态。自然养护包括浇水养护、喷洒薄膜养生液养护和薄膜布养护。
1、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h内应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干硬性的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养护。混凝土表面应覆盖吸水能力强的材料。如麻袋、草席等。
2、洒水养护的期限与水泥品种有关。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少于7d,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少于14d;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
3、养护浇水的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表面波处于湿润状态。水化初期,水泥化学反应充分,水分应充足,可增加浇水次数。气温在15°C左右时每天浇水次数2~次,气温升高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浇水次数。用水应与混凝土搅拌用水一致,在平均气温低于5°C时不宜浇水养护。
采用塑料薄膜养护是将混凝土外露部分全部用塑料布覆盖严密,保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达到湿润养护的目的。
在缺水地区及不易进行浇水养护的高大建筑物可采用喷洒塑料薄膜养生液进行养护。即将养生液用喷枪洒在混凝土表面上,溶液挥发后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塑料薄膜,是混凝土与空气隔绝,阻止其中水分的蒸发,以保证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一般在混凝土浇完后2~4h,而泌水刚好失散,不见浮水,用手指轻按无指印时,即可喷洒薄膜养生液。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一、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过程包括浇筑前的准备作业、浇筑时的运输及入仓铺料、平仓振捣等。
(一)浇筑前的准备作业
在浇筑前的准备作业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基础面的处理
我们在施工前。应结地基进行处理。对于砂砾地基,应清除杂物,整平建基面,再浇10―20cm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作垫层,以防浆漏;对于土基,应先铺碎石,盖上湿沙,压实后,再浇混凝土;对于岩基,在爆破后,用人工清除表面松软岩石、棱角和反坡,并用高压水枪冲洗,若有油污,也必须冲洗干净,最后用高压风吹至岩面无积水,经质检合格才能开仓浇筑。
2、施工缝的处理
施工缝是浇筑块问临时的水平和垂直结合缝,也是新老混凝土的结合面。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必须采用高压水枪或风沙枪将老混凝土表面含游离石灰的水泥膜清除,并使表层石子半露,形成有利于层问结合的麻面。表面上松动砂石和软弱混凝土层,同时还应加以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一般不宜少于24h,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积水应予清除。水平施工缝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混凝土达到1.2N/ram2的时间,可通过试验决定,同时,必须对施工缝进行必要的处理。
(2)注意施工缝位置附近回弯钢筋时,要做到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不受松动和损坏。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等杂物也应清除。
(3)在浇筑前,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15c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4)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时,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另外,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清理混凝土表面的泌水,因为混凝土表面泌水现象普遍存在,为保证浇筑质量,要及时清除泌水。泌水现象如果不及时清除,会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对纵缝表面可不凿毛,但应冲洗干净,以利灌浆。
(二)混凝土运输及入仓铺料
1、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运输要保证运输效率高、成本低,转动次数少,不易分离。混凝土运送至浇筑地点,如混凝土拌合物出现离析或分层现象,应对混凝土拌合物进行二次搅拌。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时,应检测其稠度,所测稠度值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其允许偏差值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时的温度,最高不宜超过35℃;最低不宜低于5℃。
2、混凝土入仓铺料
在混凝土浇筑中,一般采用三种方式:平铺法、台阶法或者斜层浇筑法。无论采取哪种方法
浇筑,间隔的时间要尽可能地缩短,一般隋况下,在上一层浇筑初凝前就要做下一层的浇筑。这个时问问隔一定要控制严格,应该根据混凝土浇筑的初凝时间试验结果来确定。混凝土铺料层间间隔超过混凝土允许间隔时间,会出现冷缝,使层问的抗渗、搞剪和抗拉能力明显下降,影响工程质量。混凝土允许间隔时问的确定参考下表:
混凝土允许间隔时间(分钟)
混凝土浇筑
时气温(℃) 中热硅酸盐水
泥、硝酸盐水泥、普
通硅酸盐水泥 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
硅酸盐水泥
21-30 90 120
11-20 135 180
5-10 195
按一般情况来看,整个施工工程量大,且需要浇筑的混凝土面积较大以及一次连续性的浇筑层厚度不大,而且浇筑能力不足时,可以采用台阶式连续浇筑法。目前为止,斜层连续浇筑的混凝土浇筑方式应用还是较为普遍的,它的优势是容易振捣,能够保证浇筑的质量,可以利用混凝土的层面散热,而且还可以防治并且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的过陕升温。
(三)混凝土平仓振捣
入仓内成堆的混凝土料,按规定要求必须均匀铺平。平仓可用插入式振捣器插入料堆顶部振动,使混凝土液化后自行摊平,也可以用平仓振捣机进行平仓振捣。在振捣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根据混凝土体积的大小选用功率合理的振动棒或平板振动器。
2、振捣时应进行梅花式振捣,两次振捣的间距应该在40cm左右,且如混凝土深度在40cm,插入下一层20cm。
3、振捣应在混凝土表面不泛浆、不冒泡、混凝土不再下沉时可停止振捣。振捣时遵守应快插慢拔的工艺。
二、混凝土的养护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中规定: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6~18h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陛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喷雾养护,并及早开始洒水养护;混凝土应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始终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天,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宜延长养护时间。
混凝土养护方法有三种:
1、洒水养护可适用于任何部位,有利于控制水流,可防止长流水对机电安装的影响。
2、覆盖养护是对已成型的结构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覆盖。没有特殊要求的用麻袋、草包覆盖,混凝土表面有光洁要求的如立柱、防撞墙、现浇箱梁等用吸水性较好的土工布覆盖,定时洒水保证覆盖材料、混凝土表面潮湿,为混凝土提供一个良好的温度、湿度环境。
3、化学剂养护是指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不透水的薄膜,达到养护混凝土的目的。
混凝土养护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高温干燥季节的养护。高温干燥季节混凝土水份容易损失,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极易引起早凝、产生塑性裂缝、混凝土强度降低和耐久性能下降等。所以施工时一定要采取降温措施,如选择夜间浇筑避免阳光直射、及时调整混凝土配比等。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要给混凝土模板降温,因为如果模板温度太高,混凝土浇筑后表面将很快失去水份,造成混凝土麻面起砂等病害。因此一定要定时洒水,保证混凝土表面一直处于湿润环境,切忌在养护初期造成混凝土表面时干时湿,因为处于时干时湿的混凝土强度很容易降低,而且容易产生干缩裂缝。所以在混凝土浇筑的7天内,要防止水份蒸发,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总之,这个季节混凝土养护的重点是保湿。
2、寒冷季节的养护。寒冷季节当气温低于5℃时混凝土早期养护不当,会造成混凝土受冻,混凝土受冻后,它的水化作用即停止,温度回升后,虽然可以继续进行,但混凝土表面已变酥,失去强度,甚至出现较大的裂缝。所以要特别加强混凝土的早期保温养护,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前不得受冻,保温养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提高混凝土的拌制温度。首先可考虑对拌合水的加热处理,还可考虑对骨料进行加热,目的是保证初期水泥水化温度,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
(2)提高模板的保温性能。桥梁建设中使用的大部分是钢模板,导热性能好,温度容易散失,所以要在模板外面包裹草帘等保温材料或使用加厚模板、双层模板等措施,拆模后覆盖保温养护。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023-02
扬州新万福路江阳大桥横跨京杭大运河,在既有江阳大桥南侧加宽,主跨采用120 m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钢管拱采用哑铃式结构,钢管直径1.10 m,哑铃结构高度2.60 m,系杆采用劲性骨架结构,与拱肋一起拼装后,直接吊装就位。系杆结构高度2.60 m,采用空心薄壁箱室结构,单个系杆混凝土量以立方米计量,系杆混凝土模板及混凝土浇筑时荷载直接由吊杆承载,由于跨度大,浇筑时间长,浇筑时由于吊杆受力发生变化从而出现拱肋变形,产生拱脚推力,使系杆劲性骨架伸长,导致新浇混凝土开裂。为了限制劲性骨架伸长,采用张拉系杆内预埋钢绞线与劲性骨架共同承担拱脚推力,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根据混凝土浇筑数量,采用边浇筑边施工部分预应力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1 防裂缝具体措施
以吊杆处劲性骨架为支点,在吊杆两侧安装精轧螺纹钢吊住两吊杆间型钢底模板,要求底模型钢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满足在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作用下,型钢底模板的变形满足规范要求,不得采用劲性骨架作为模板受力构件。
2 系杆浇筑前
(1)钢管拱肋内压注混凝土,并达到设计强度,以保证拱肋具有足够刚度,增加抵抗在混凝土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能力。
(2)根据系梁模板(含内模)、劲性骨架、钢筋、波纹管及预穿钢绞线重量,张拉吊杆部分预应力,以抵抗混凝土浇筑时,劲性骨梁和无支架模板的变形能力。
(3)根据计划浇筑混凝土数量,计算实时拱脚推力,当拱脚推力达到劲性骨架承载力设计值的85%左右时,暂停浇筑混凝土,第一次张拉钢绞线,张拉力不得大于拱脚实时推力,同时,由于吊索内力随混凝土浇筑数量增加而变化,应监测吊索内应力和吊索变形情况,调整好索力防止模板下沉而产生裂缝。系梁钢绞线张拉及索力调整完成后,继续浇筑混凝土,当拱脚推力达到钢绞线预加力与劲性骨架承载力设计值之和的85%左右时,暂停浇筑混凝土,第二次张拉钢绞线,总张拉力大于拱脚实时推力,既不得使劲性骨架容许压力超出设计要求,又要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系杆混凝土处于受压状态,直至混凝土全部浇筑完成(见表1)。
3 混凝土浇筑过程控制
(1)对于两拱肋两系杆结构,将两根系梁划分为四个混凝土浇筑区域,采用4台吊车同时从两根系杆的1/4、3/4处开始,向系杆中间和两端交替、对称、分层混凝土,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为计量单位,当4个点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均就位后,同时启动混凝土输送泵,8个浇筑点混凝土下料数量误差不超过1 m3(见图1)。同理,对于三拱肋三系杆结构,应将3根系梁划分为6个混凝土浇筑区域。
(2)为保证混凝土浇筑顺利进行,用一台泵车备用,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
一旦某台混凝土泵车出现故障,其他三台泵车立即停止浇筑,待故障排除后再同时浇筑混凝土。
(3)采用阴天或夜间施工,掺加少量粉煤灰降低混凝土水化热,使混凝土初凝时间延长;采用掺加缓凝减水剂,使混凝土浇筑总时间,不大于混凝土初凝时间。
(4)合拢位置布置在系杆跨中与合拢时间尽量选择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段完成。合理组织混凝土的生产,减少混凝土搅拌车现场等待时间,组织充足数量的搅拌运输车,保证混凝土供应不出现脱节现象。
(5)为了保证混凝土密实,在箱梁空心底板部位,空心内模上层开人孔,下层每隔2 m左右开混凝土观察窗,观察窗内混凝土密实后,用预留模板堵塞,补好上层人孔底模和钢筋。加强振捣,尤其是钢筋较密部位,要开下料窗和振捣孔,保证不漏振、不过振。
4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1)及时用土工布覆盖养生,当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在土工布上洒水。
(2)养生期间减少振动,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之前,不要进行拱上吊装等有振动的作业工序。
5 结语
控制系梁裂缝是桥梁耐久性的关键工序之一,在施工过程中,及时与监控单位密切配合,适时监测系梁钢绞线的内力变化情况和吊索内力变化情况,经常测量拱脚自由端的变化数据,为张拉力控制提供参考数据,减少裂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雄君,范立础,李丽平,等.大型桥梁施工预测控制系统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6(1):53-57.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要想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对于混凝土浇筑技术的保证以及创新是其关键因素。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其施工过程进行监督,还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浇筑工艺进行施工,来保证整个项目工程的质量。
一、混凝土浇筑技术概况
混凝土浇筑的关键是避免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混凝土开裂主要原因是降温收缩及干燥收缩时,由于约束条件的存在导致了拉应力的出现,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出现裂缝了。当混凝土处在无约束状态下时没有拉应力,即使再大的收缩也不会出现裂缝。
混凝土浇筑凝结后有一个升温和降温的过程。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较小,抗拉强度低而抗压强度高。混凝土升温时体积膨胀,形成压应力,不会对混凝土造成有害的影响;降温时,混凝土收缩形成拉应力,常常超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形成裂缝,破坏了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整体性。由于混凝土松弛可以抵消应力,在混凝土硬化初期应避免产生过大的应力,减慢降温的速度。
二、建筑工程概况
本文研究的建筑工程为现浇混凝土钢筋剪力墙结构,占地总面积为15076m2,建筑面积873.1m2,楼层总数为20层,檐高62.3m。应用混凝土浇筑技术完成建筑垫层、基础底板、墙体、楼梯以及顶板施工。
三、施工前期准备
为了能够控制好施工质量,则在浇筑前做了以下准备工作。(1)控制施工材料。材料进场后,及时对其包装、出厂证明、级别以及质量检验报告等进行检查,在必要的情况下可抽样复检,确认水泥以及钢筋等材料合格后,才能在施工中使用。(2)配制混凝土。在配制的过程中对掺合料、外加剂、骨料以及水泥的比例进行严格控制,同时计算好搅拌时间,以确保浇筑好的混凝土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2]。(3)运送混凝土。采用塔吊以及泵车两种方式运送混凝土,并安排专人监控运送过程,以保证混凝土得以顺利输送到施工点。
四、建筑施工混凝土浇筑技术分析
(一)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的几点
1、浇筑混凝土时,必须认真振捣,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当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后,应立即浇筑入模。
2、浇筑混凝土施工中,应防止混凝土的分层离析。在竖向构件中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不能超过3m,否则采用串筒或斜槽送混凝土入模。
3、在浇筑竖向结构的混凝土前,对结构底部应先浇以30-50mm厚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水泥砂浆,以保证混凝土在施工缝处的密实。
4、浇筑混凝土时,应设专人经常观察模板、支撑和预留孔洞等的情况,当发生变形、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进行处理。
5、防止混凝土的干缩和自身沉实而产生的表面裂纹,应在砼初凝前予以修整。
(一)建筑基础底板浇筑施工技术
建筑底板厚510mm,所需混凝土量约为850m3。采用连续浇筑法对不同段的底板进行施工,同时避免留下施工缝,在施工中使混凝土的泵送量控制在35m3/h。每隔30m配置一个输送泵,采用斜面分层工艺进行浇筑,同时利用布料杆控制施工范围,将层厚控制在350mm至450mm之间。在浇筑的同时要进行振捣,本工程采用的振捣施工技术如下:(1)在浇筑带的坡角处、中部以及卸料点设置振捣棒,当浇筑面形成一定的坡度之后便可以开始振捣施工。(2)保证每一振捣点的振捣时间在30s以下,并使用斜向振捣施工工艺,以便可以增加结构的密实度,当发现结构表面出现灰浆,且气泡开始逐渐消失,即可以停止振捣。(3)振捣施工完成后,不可立即处理砼结构表面,应等待2.5h左右,从而提高结构强度。在处理砼表面的过程中应先刮平,随后进行压实以及抹平,从而使结构当中的空隙以及水分得以排除,避免出现混凝土裂缝[3]。(4)在混凝土结构初凝之前,要对其表面进行抹压;为了预防裂缝,在结构终凝前再次进行抹压。(5)在进行振捣施工时,改变了侧模附近混凝土浇筑的方向,以便于采用软轴泵将斜坡底部的泌水排出。此外,为了避免混凝土离析,在施工中要迅速插入振捣棒,振捣时间达到后,要注意缓慢拔出,从而保证混凝土当中出现的气泡能够有效返出。为了避免漏振,本工程采用了均匀排列振捣点的方法。
(二)建筑垫层浇筑施工技术
本工程的垫层浇筑厚度为120mm,砼强度为C15,施工时进行泵送浇筑。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则在清理好基槽基土之后,立即进行分段浇筑。具体的浇筑施工流程如下:(1)为了能够使垫层厚度得到有效控制,则应在浇筑之前设置好控制桩,并通过控制桩的统一标高拉好水平控制线。采用方木(15cm×15cm)作为垫层侧模,安装好侧模之后利用钢筋头对其进行固定。(2)确保浇筑面与下料口之间的距离小于2.5m,在泵送的过程中控制好坍落度,使坍落度保持在15cm左右。如浇筑面与下料口之间的距离在3m以上,则采用小推车运送混凝土。(3)混凝土的浇筑厚度统一控制在15cm左右,铺平之后即可进行振捣,结构密实后可停止振捣,同时采用长刮杠对表面进行处理;如发现浇筑面存在塌陷部位,则再次进行铺平、振捣。(4)刮平、搓平施工完成后,即可进行抹压。进行一次抹压时,要将脚印消除;当砼结构表面开始凝结时,则可以进行二次抹压,在抹压的过程中,注意压平浇筑面存在的砂眼以及凹坑等;进行三次抹压时,注意加大抹压力,并在混凝土终凝之前进行压光。(5)完成浇筑施工之后及时对砼结构进行养护,避免结构表面出现裂缝。
(三)建筑楼梯、顶板浇筑施工技术
在正式进行浇筑施工之前,将操作马道搭设于楼梯以及顶板施工部位,确保不同马道之间间隔1.3m左右,同时对负弯矩筋进行有效控制,避免施工过程中直接踩下矩筋。(1)在浇筑楼梯时,本工程采用了由下到上的施工工艺,先对踏步与平台板之间的部位进行振捣,随后同时浇筑踏步砼,在浇筑以及振捣之后,及时抹平砼表面。(2)从顶板的一端开始,对整个施工范围进行连续浇筑;采用分散布置下料点的施工工艺,不同下料点之间的间距为2.5m,坍落度为1.5m。(3)先对墙体与顶板相连的部位进行施工,当浇筑好接茬部位之后再浇筑顶板主体部位,浇筑时按照阶梯形扩大施工范围;混凝土的虚铺厚度比实际设计板厚略大,以保证顶板施工质量。(4)利用托拽式振捣法对顶板处的混凝土进行施工,改用小棒振捣墙根部位的混凝土,从而使顶板高度保持一致。当砼结构表面停止下沉且泛出浮浆时,可暂停振捣施工,并立即刮平表面。
(四)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剪力墙的浇筑技术
在正式施工之前应该首先在钢筋的表面套上相应的塑料软管,防治其受到污染。本工程所采用的浇筑工艺为流水线施工技术,即完成一段之后,将浇筑高度逐渐提升。在施工时避免采用料斗将混凝土直接灌入到模板当中,应采用铁锹装入混凝土。
(1)先将厚度为5cm的混凝土浇筑于墙体地面,浇筑好地面之后才能浇筑墙体以及墙体层面。在筑墙体的过程中注意在不同的施工层之间预留施工缝,如窗洞以及门洞附近。
(2)采用连续浇筑施工工艺,避免施工间断;对于墙体当中的接口部位,则加大振捣力度,以便可以有效结合墙体接口。在浇筑墙体孔洞时,确保洞口周围的浇筑高度一致,在浇筑墙体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外墙墙柱以及内墙墙柱的施工。
(3)施工中先将抗渗型混凝土浇筑完,随后才能够采用普通型混凝土进行施工;在振捣之前,均匀排列好插点,并采用标尺杆对插点距离进行控制,确保两个不同插点之间间隔3500mm。对于墙体过梁钢筋密集的洞口处,则改用小振捣棒进行施工,当砼表面不再下沉且同时出现浮浆,即可以停止振捣,振捣时间一般控制在25s左右。
(4)安排专人查看浇筑施工时钢筋以及模板等是否出现变形、移位等问题,发现不良状况后要及时进行处理;完成墙体浇筑施工之后,立即处理好墙上口处甩出的部分钢筋。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的混凝土浇筑技术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防治墙体的开裂,而且还可以防止渗透等质量的通病。 因此,控制好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建筑技术,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其技术的专业知识能够充分掌握。提高建筑的质量,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