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等教育认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残疾人高等教育作为残障人士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活质量为取向的支持性教育,残障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相应发展,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质量。由于在生理或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残障大学生要想与健全同龄大学生一样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必要发展,就不仅需要残障大学生所在高校提供完善的支持,即高校支持,还需要向高校外延伸。高校支持包括招生支持、就业支持、学业支持(即合理专业设置、人性化课程安排、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特殊需要资源学习中心、相关的辅助设备及技术支持等)、环境支持(即无障碍的物理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健全的综合管理支持及完备的事务支持等。高校外的延伸,即进入高校教育前的基础教育准备支持、中等教育的衔接支持和高校毕业后就业支持及生活安置支持等。
一、残疾人高等教育高校支持延伸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服务工作还不够成熟,难以更好地为将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残障学生提供有效支持。这就导致他们在高等教育阶段很难具体地向教育者解释自己个性化的特殊需求,严重影响其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少数有幸进入到高等教育系统的残疾群体中,总有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适当的支持而很难完成学业。因此,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不能由招收残障大学生的高校孤立地进行,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实际情况,努力完善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服务支持体系,以招收残障大学生的高校支持为基点,向两端延伸,即向前延伸到中等教育甚至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向后延伸到高等教育毕业后的就业、生活安置。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高校支持延伸的具体实施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是一个相互贯通的教育体系,对于特殊教育对象的支持也应该贯穿于早期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之中。因此,对残障大学生的支持不能只在高校内进行,必须将支持向高校外延伸,建立和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全方位的支持体系,确保各类残障大学生圆满完成学业,获得更健康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
(一)重视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准备支持
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0~6岁的残障儿童进行康复、代偿训练和智能开发。这种训练一方面使他们的自理、认知、学习以及社会适应等能力都能尽早得到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也为其适应将来的学习环境和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做好前期准备。当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专门针对残障儿童的学前托幼机构也极其少见。由于特殊教育师资匮乏等诸多原因,大部分残障孩子的学前教育都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专业的康复教育训练缺位,使他们错失了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期,并直接导致其义务教育阶段适应性差,辍学率偏高,最终影响他们进一步接受教育。特殊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和社会保障系统,在服务内容上需要教育、救助、福利及康复四位一体联动,在管理体制上需要多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因而特别需要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以便尽快将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尽快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
(二)完善“中等—高等教育”的过渡支持
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衔接的过渡支持是否到位对残障学生将来能否顺利融入大学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并直接影响高等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进而影响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效果。大量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前期支持准备缺位是阻碍残疾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调查发现,特校高中教育与高等特殊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上严重不一致,甚至有脱节现象。由于中等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不到位,各残疾人高等教育机构大都单招、单考自主招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鉴于此,应尽快建立专门机构做好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支持。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预科制,针对被录取但没有能力直接接受高等教育课程学习的残障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学位预备课程;做好残障学生预科培训,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再转入高等院校学习,使其更好地适应并真正融入大学生活。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高等教育机构同地方中等特殊教育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帮助高校有针对性地了解特殊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及认知发展程度,为其进一步接受特殊教育提供建议;进行入学考试科学引导工作,有效地挖掘其潜力,使特殊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进行有效学习,从而帮助他们更圆满地完成学业。
(三)补充“高等院校毕业—就业”的后续支持
“高等院校毕业—就业”是指残障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到有报酬的就业这段时间。除了高校提供各方面的就业支持外,家庭、企业、社区应及时且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继续教育、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并要提供专门的财政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社会,如提供给他们一些必要的辅助技术(包括辅助器具、辅助技术服务)。事实上,正是借助辅助技术,很多国家的适龄残疾人,从高校学习到入职工作的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例如,盲人通过配置合适的辅助器具和系统的辅助技术服务,已经能够从事管理、教育和服务等健全人所从事的职业。
(四)健全法制、政策和财政等保障支持
大量研究表明,残疾人高等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残疾人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相互脱节,残疾人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专业设置有局限,招生各自为政,招收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考试组织不严谨等。为此,我们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组织联合体,即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机构、残联和高校联合组成“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具体实施工作。各机构分别选派一名特教及相关专业的负责人,监督各级机构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服务与支持。此外,还要出台专门的法规来规范特殊教育体系、教育机构管理与设置、各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设置、教育保障条件、法律责任及教育督导机制等。积极营造支持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良好氛围。建立政府、企业、残联部门、社区与学校的联合机制,为残疾人公平地融入社会提供有效支持。
作者:刘金荣 周姊毓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彦群.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建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6):181—184.
[2]刘金荣.残疾人学校支持体系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9):1271—1275.
[3]甘昭良.辅助技术在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中的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6):6—7.
[4]孙继红,胡正纲.关于我国聋人高校自主招生现状的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02,(1):28—32.
[5]PatriciaA.Mudgett-DeCaro,JamesJ.DeCaro,刘玉芳.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需求和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7,(8):12—17.
“操守”一词自古有之,主要是指一个人平素的品德和行事作风,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则更多表现为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它强调的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最低道德行为标准和行业的基本规范,要求从业者必须做到。如果一个人在某行业中不遵从职业操守,可以认定为是个体的道德问题,但如果这个行业中有许多人不能遵从职业操守,就不能简单地认定是道德问题,而应该认为是社会某公共系统的治理出现了问题。由此可见,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不仅取决于个体自身的修养,还受行业环境、系统治理结构方面的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从业教师也面临同样问题。如何提高对成人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抵御外来不利因素影响和利益诱惑,坚持教师职业操守,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是当前业界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不遵从职业操守的主要表现
目前,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教师不能遵从职业操守的现象。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是主观因素,教师对成人高等教育认识不足,看重普通教育,轻视成人教育;第二是客观因素,没有专职教师队伍,学生成绩偏低,学习目标分散,难于管理等。根据调查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思想定位不准,重普轻成
(1)成人高等教育不正规。很长时间以来,社会存在一种观点,即普通高等教育是正规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非正规教育,只是普通高校创收的工具。甚至有人预言,成人高等教育早晚会自行消亡。这种认识反映在社会用人单位上,就是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持怀疑态度,认为其文凭含金量低,不具有真才实学;反映在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身上,是学校和教师对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重视程度差别较大。很多普通高校与成人高等教育共享教师,安排授课教师时,将骨干教师用在普通高等教育,而把一些缺少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或课时工作量不够的教师,甚至把没有高校教师资格的研究生用于成人高等教育。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也不愿意给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上课。久而久之,就造成成人教育质量下降,达不到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从而使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受到影响。
(2)成人高等教育学生难管理。不可否认,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成绩、遵守纪律、自我管理等方面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会出现一些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堂讲话、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不接受批评,甚至辱骂老师等现象。但实际上,这些现象即使在一些名校,也时有发生。然而,这些问题发生在成人教育的学生身上,许多教师就接受不了,甚至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憎恨心理,从而导致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采取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些教师不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的不足,不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入手,找到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敷衍了事,忘记了教师应遵从的职业操守。
(3)给成人高等教育上课困难大。普通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一般以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和专升本为主,所招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等领会能力和自我消化能力不足,在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和独立发表见解时,显现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面对这些现象,许多教师不是迎难而上,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用通俗易通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授课,而是认为这些学生没法教。于是,便出现了对成人教育学生上课可以“教案不用全、备课不用细、内容可以粗、语言不用精、作业可不批,考试降标准,成绩看着给”的现象。教师不是以负责任的态度面对这些学生,而是对教学过程应付了事。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掌握了多少、程度如何、将来在社会中是否有用,教师根本不提不问,课程结束,万事大吉。
2.教学环节问题多,亟待改善
教师是教学计划的具体执行者。教学计划各环节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塑造,是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在普通高等教育层面上,绝大多数教师不敢懈怠,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去工作,但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还是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或不该出现的问题。
(1)教师备课环节,无专用教案。有的教师认为给成人教育学生上课没必要备课,即使有教案也是提纲式的,或使用普通高校学生的教案。许多教师不愿意在成人教育课堂上下功夫,认为备课再细也用不上,是浪费时间。
(2)处理教材环节,删难留易。有的教师认为难的内容,学生学不会,花时间出力气是无效劳动,得不到效果。
(3)面授环节避重就轻。有的教师认为成教学生基础差,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就少讲,能听懂的就多讲,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天南海北、古今中外随便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没学到真知识。
(4)考试环节降低难度。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是教师教的不好,有损教师脸面。如果试题有难度,可能造成大面积学生不及格,也会影响学校声誉,甚至影响学校以后的招生工作。所以,一到期末,许多教师就开始给成人教育学生划范围、讲重点,甚至给答案,客观上滋养了学生的懒惰。
3.缺少系统教材
一般来说,普通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都较强,和编写专业教材的积极性很高,但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编写上就没了兴趣。他们认为,自己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专职教师,没有给成人教育编写教材的责任和义务;编写成人教育教材社会影响不大,名声不响,有不务正业之嫌;如果要编写,就要对教材的体系、内容、难易程度、专业衔接等很多问题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费时费力,即使写出教材也需要较长时间验证是否成功。另外,编写的教材还要面临出版、发行、适用范围、个人收益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有的高校为成人教育编写教材,没有明确规定计入教师个人科研工作量,也没有统一组织对成人教育教材的编写。这是造成成人教育缺少系统教材的主要原因。
成人高等教育由于没有系统的、规范的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就只能选择自己熟悉的、使用比较顺手的一些教材。表面上,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是按照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的课程按部就班地有序进行,但教师们选择的教材五花八门,虽然课程名称一样,但教材中的专业理论观点、技能方法、技术层级联络等却无法统一,自然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
4.教师授课缺乏针对性
由于许多普通高校没有为成人高等教育配备专门的专业教师,就造成成人教育授课的教师队伍极不稳定。这些教师来自不同的学院,教授不同的课程。他们有课就上,上完就走,基本没有可能在一起讨论和制定有关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教学方法、教学计划、选用教材、教学管理、学生接受能力等重大问题和教学模式。即便是成人教育学院,也很难组织完成这样的工作和用指标量化办法,对教师进行考核。因此,许多任课教师不能深入到成人教育学生中间,不了解他们的特点,不掌握他们的成长过程,不清楚他们的思想动态,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引导、启发、鼓励和管理他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失去了针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目的不同。就这个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后悔以前的不努力,端正了态度,为了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要克服自身困难和不足,将以前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一部分学生是要圆自己的大学梦而选择来成人教育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是为混文凭来的,他们认为成人教育的文凭是好混的,有了文凭加上社会关系就可以再混社会;还有少量学生是因为家长认为其年龄还小,不适合就业,就让学校代为管理,把学校当成幼儿园。这些带有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其教学和管理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许多教师面对这些学生找不到解决办法,失去了教学针对性。
(2)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成人教育学生,在入学时成绩差别就很大,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差距更大。任课教师面对的问题是:如果课程内容讲快、讲深,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接受不了,对教师有意见,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为照顾后者把课程内容讲慢、讲浅,成绩好的学生也接受不了,认为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如果是照顾中段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都会不满意,成绩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还是跟不上。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不主动挑战教学工作本身具有的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创造性,想不出针对这三种学生的教学方法,索性置之不理。
(3)没有分出普通本科与成人本科的不同。有许多教师由于不了解成人教育的学生特点,不掌握成人教育的规律和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和教案、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课堂讨论题目和课后作业等都是针对普通本科学生的。在答疑方面,对普通高校学生,教师能给予耐心的、具有引导性的回答和解释,但对成人教育学生就表现出不耐烦,认为是小儿科问题,不屑回答。甚至有的教师在答疑时的态度是生硬的,表情是轻蔑的。这说明这些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时,不能及时转换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也表明这些教师对成人教育的学生认知程度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也就谈不上有针对性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三、如何让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遵从职业操守
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也是深受人们尊敬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是青年人学习知识、拥有知识、进入社会报效国家的指路人。有人认为,学校是如今社会所剩无几的净土之一,把孩子送进学校培养,家长放心,社会放心。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却出现了社会认可度降低、人们对成人教育疑问增加等现象。究其原因,有国家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教育部门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等因素,但笔者认为,这些可以等待逐步完善,而需要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尽快提高教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使教师能自觉遵从教师职业操守。
1.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教师职业操守的规定
关于教师职业操守问题,党和国家政府以及行政主管部门曾先后出台多部法律法规、条例、实施意见等,要求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尊重学生。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为人师表。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倡导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对国家有关加强教师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操守规定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有组织的学习。有成人高等教育任务的普通高校领导层应该首先学习,提高对成人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经过对成人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制度和计划,用组织形式或行政手段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不走过场。普通高校下属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要根据学校的学习制度和计划,在组织教学计划实施前,组织经常给成人教育学生上课或即将要上课的教师集中学习,并仔细介绍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现状和工作难点以及要求等,让教师能在学习职业操守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第二,教师要自觉学习。教师的学习是典型的终身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确定学科研究方向,也要学政治、学做人。在各类工作学习中,教师都要牢记教师职业操守的基本内容,经常检讨自己的思想动态、行事作风、责任义务是否偏离了教师道德和操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务、职称、利益等的纷繁中淡泊而定,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
2.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是遵从职业操守的保证
主席在《矛盾论》中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遵从职业道德的问题上,就是如此。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职业操守的规定,能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但教师愿不愿意学,认可到何种程度,能否落实在行为上,都是教师这个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在国家规定的教师职业操守基本框架下,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真正做到三个“热爱”:
(1)爱岗敬业。热爱教师这个岗位,尊敬教师这份职业,努力培养对成人教育工作的幸福感和荣誉感。这样,才能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勤恳敬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要以教师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优秀的人格品质和堪为表率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2)爱生重教。不论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资质有多大差别,教师都要用心去爱护。特别是成人教育中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努力给予他们学习的信心,传授学习的方法,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兴趣爱好和性格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先调查了解,摸清情况,有的放矢,努力做到备课要细、上课要实、教法要活、手段要新、辅导要勤、有问必答、质量第一。这样,尽管日常工作会辛苦一些,但最终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和学生的尊重、爱戴。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从艺术院校教育实际来看,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更为重要。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理工科和其他文科类院校的学生。文化知识缺口较大,基础不牢;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学习毅力;学习中往往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忽视基础理论和文化课的学习;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律、自制精神,依赖思想、随大流思想比较严重,这反映出他们的人格缺失比较大。艺术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只懂得艺术专业知识而缺少文、史、哲知识,缺乏文化底蕴,即使艺术专业知识学得再多,而由于缺少文化内涵,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充分反映与表现艺术真髓,更难以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教育部曾发出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实质是做人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转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也就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包括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塑造健全人格,养成良好品德,提高人文素质。可以说人文素质是形成思想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基础。好的素质奠定在中学,形成在大学。素质是长期起作用的。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一个人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对人起作用的不足50%,但培养起来的素质,比如好的学习方法、正确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品德等是在一生中起作用的。
(一)掌握人文知识
“人文”,《辞海》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汉语:“人文”与“天文”相对,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等。人文科学主要包括文、史、哲、艺,也包括生命与环境科学等学科。哲学家任继愈说,一个人不管你学什么专业,一定要学一点祖国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国,因为我们的历史很长、很丰富。学习了历史,才能真正理解祖国的伟大和可爱。对祖国历史了解得越多,我们爱国主义的基础越坚实。通过学习历史,也能了解过去犯过的错误,走过的弯路,借鉴过去,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变得聪明起来。在我国的历史名卷中,《老子》《论语》可谓是传世之作,宋代的赵普就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这本书的历史影响。作为中国的大学生,不读《老子》《论语》是一种文化缺失,是一种人生遗憾。人文知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是增强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的基础。人文知识可以使我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也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和自己;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能力,做好事情。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更要学习和掌握较多的人文知识,只有博学才能多才,只有多学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产生,在历史中发展。在不同的文化、文明里,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学者们都从不同视野、不同层面去阐发人文精神,从而呈现不同特点。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古人云:“知道为智,体道为德。”有人文知识是知“道”,即老子所说的“为学”;而人文精神就是“体道”,即老子所说的“为道”。体道、为道就是用自己的生命、生活、言行,把自己选择的“道”体现出来,这就是人文精神。季慕林先生说,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叫爱国主义,二叫做骨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爱国;“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有骨气。这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一些学者认为,人文精神的独到之处是,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尊重人的理想和信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是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三)懂得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维度。人文关怀并不是对人的一种单纯扶助,更不能等同于对人的苦难境遇的同情。真正的人文关怀应当包括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价值、人格尊重,对人的奋斗和毅力的教育和培训,对人的解放、自由、发展的追求,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这是对人的最大的人文关怀。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最低是温饱,然后是安全感,三为归属感,再高一个层次就是人的尊严,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人,如果不知道自身价值,那就枉为人生。体现人文关怀的关键在尊重、理解、信任、帮助每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就学校来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教育培养,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就业观。人都要有尊严,既要自尊,又要尊重他人。所谓自尊就是尊重自己,是对自身人格的珍视、爱护,并抵御他人侮辱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它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感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意识。
(四)塑造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性格、能力和道德品质的总和。高尚人格,既集中体现了人类道德文明的精华,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品行中的集中体现。高尚人格价值天然具有感染人、凝聚人的魅力。高尚人格的塑造是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又是人文素质的展现,是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英国一位哲学家说过,在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中,我们判断一个人,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品格,而不是根据他的知识,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心地,而不是根据他的智力,更多的是根据他的自制力、耐心和纪律性,而不是他的天才。有位预言家曾经预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任重道远。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的知识分子,未来的建设者。高等学校应当培养教育学生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博大的战略胸怀、灵活的创造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情操。
结语
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的专门人才,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高等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是从事影视、戏剧、舞蹈、美术、文学等工作的生力军。从中央电视台各个栏目中可以看出,众多主持人无疑都是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的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艺术水平,而且会对全社会以及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更为重要。经济在发展,科技在创新,社会在进步。高等教育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思维方式、教育模式,是时代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只要坚持改革创新,高等艺术教育一定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21世纪必然是中国的。
参考文献: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如今的大学生素质低下问题日渐凸出,“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愈来愈严重,但是大学生群体依然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智库和重要力量。这一群体人文素质的提高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也关乎着整个民族的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就曾指出:“面对高新技术的挑战、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过窄的专业教育,局限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准确把握高等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对不断深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祖国建设急需人才等方面,都具有无比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指的是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一般把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学科。而人文素质,广义上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爱国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气节之中;从狭义来说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简言之,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我们知道,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而发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促其“学会做人”,引导其去积极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启发他们要做一个正直、善良和有道德修养的人。人文素质也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格、气质、修养等方面。通过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学习、熏陶、感悟、转化和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理智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与自我的层面看,人文教育注重让学生更加珍惜生命、重视人生的价值,帮助青年人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高尚的道德追求;从人与他人的层面看,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意识,使其关心他人,追求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从人与社会的层面看,人文教育让学生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襟,富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投身公益事业,造福天下苍生;从人与自然的层面看,人文教育让学生更加关心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从而热爱自然并热心参与环保等公益活动。
二、人文素质的内容
1.使受教育者广泛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方面、文学方面、政治方面、法律方面、艺术方面、哲学方面、宗教方面、道德方面、语言方面的知识等。2.意识形态特征,它的核心就是最基本的文化理念。3.使受教育者基本掌握人文方法。即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的是,人文方法更加重视定性、强调体验,并且与特定的文化要相关联,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而人文素质则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
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精神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独立的人格意识等;人文知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经典文学作品、名言警句、文化艺术作品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热爱人生、关心社会,促其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实践这种价值需求的精神,培养其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同样意义深远。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首次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的《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中曾提出,能否进入大学应取决于本人的品行而不是优越的社会地位。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更强调了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并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如今这些依然是本世纪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理念,需要我们这些正在为祖国建设培养高知群体的高校同仁们去不遗余力地大力践行。
参考文献: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任务之一。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要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注重提高劳动和就业的能力。
残疾学生可以通过普通高考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但还有一部分的听力残疾的学生和多重残疾的学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情况只能通过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单招单考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明显滞后,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往往借用普通高职院校的教材。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造成了学习能力与健全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也与普通高职的学生不同,身体、心理的素质,认知、思维的发展均和健全学生有较大的差距。普通高职的数学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切合残疾学生所学专业。高职中残疾学生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缺乏适用的教材将会制约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适合特殊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是确保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研究者就从实际出发,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残疾学生的各种特殊需求来分析和探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数学教材的开发。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开发的探索
(一)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差异,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高职数学是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后期专业学习的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发展、调整和变化,这就对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特殊职业学院的学生有听障学生和肢体残疾的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全聋只能用手语交流的学生、也有残余听力经过康复带助听器的学生、有肢体残疾的学生还有多重残疾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在各地市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通常采用聋校的统编教材,与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也有个别来自普高或普通职高的肢残学生,这些肢体残疾的学生虽然是在普通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但由于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基础也不扎实,学习困难较大。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普遍较弱,现在在同一专业一起学习,而数学课程的性质的特点是理论上严密,知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强这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开发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在保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材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整合,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以职业过程为导向的“应用数学能力”培训,培养学生与专业结合获取、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确定教材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缺陷补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既要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来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质,也要为专业的学习服务,并要为残疾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数学课程的任务要以数学教材来作为载体来实施。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既要紧扣专业培养的目标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
1.残疾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在开发时要注意改进数学的体系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知识的衔接,教材的起点要低。教材安排一定的先修课程(如初等代数的内容)作为衔接教材。保证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高职数学时平稳过渡。在数学概念的引入时,引入的例子简单直接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残疾学生的认知水平,克服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并可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图形、图表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2.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材开发时按专业学习的具体要求,体现出“必须”和“够用”的特点。教材不再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上要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不追求严格的证明,只做简单的几何解释和能够运用即可。注意突出数学的应用性,选用专业问题、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作为案例,来增强数学课程的适用性。
3.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要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分类分层教材内容和形式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时可把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提高模块。残疾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普遍较薄弱,在基础模块中突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不要求复杂的计算和变换。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还应在课程内容方面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教材要注意例题的分层,将高职数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知识分解,可分解为若干个学生易掌握的、递进的若干知识点,用残疾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教学手段呈现。
同时在教材的开发中要考虑到各类残疾学生,要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如听障学生在认知事物特点、记忆和逻辑思维等学习方面比普通学生略有欠缺,但听障学生动手能力强、模仿能力强,自我表现的欲望,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但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论,就理解和接受相对于困难,对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反复与相关知识结合的学习,才能达到理解掌握。而肢体残疾的学生接受能力大多和健全学生相同,但书写等表达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教材开发时,教材的内容进行分层,注意内容深度的层次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考虑到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的需要,注意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发展潜能,调动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增加教学中的信息量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可以同步发展。在每个章节都安排学习指导课,挑选符合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通过补偿教育来弥补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尽可能缩小与健全学生的差距,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4.尊重残疾学生的专业需求制定教学内容
充分加强与专业的结合,对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调研,应用模块的开发在专业老师交流研究专业课程对数学内容的需求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的特殊性增加相关的内容,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内容体系。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聋生的生理造成听不得人们的语言交流,难以借鉴社会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教材开发时要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教材的开发注重以实例引入概念,再深入到数学应用的思想,可以到达残疾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理解吸收知识。同时在应用模块中补充专业中的实例,结合专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如何用数学知识解答学生所学专业中的问题(如建立数学模型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等),既可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与专业结合,教材在应用模块加大实际技能的训练提高残疾学生的分析问题和专业技能,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同步建设电子教材
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学生的记忆、理解的缺陷,在课堂的接受知识有时间差,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材,给学生提供再学习、复习的机会,起到给学生查漏补缺的作用,在电子教材的内容可以细化分层知识点,给学生提供弥补知识的短板的学习平台,同时在电子教材中适当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内容。电子教材的开发建设可以成为培养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平台。
三、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考核方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出现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再加上社会观念及市场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谋求新的发展路径,更好地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强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1办学理念不明确
成人高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盲目扩大招生,把学校继续教育办学作为创收的途径,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几乎达到报考即可录取。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入学门槛不断降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较低,给教学及教学组织带来严重的困难,同时影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信誉。成教学生绝大部分是已经在岗的从业人员,读是为晋升职称提高学历所迫,有些学校投其所好,盲目开设专业,成人教育成了“学历教育”,“文凭教育”。
1.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首先成人高等教育缺乏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普教、成教教师一个样,中职、大专、本科教师也没有区别,教师没有明显的“成人”特色。其次教师担任角色多,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教学研究。再次许多成人教师都是外聘教师,教师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更换频繁,来去匆匆,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对教学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3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成人高校忽视成教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师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直接移到成人高等教育课堂上,以讲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输,较少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能力培养。
1.4远程教育不够成熟
现代远程教育大大扩展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选择,正在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许多成人高校教育都在努力试行远程教育教学,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大多数教学实施并不完善、不成熟,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1、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师队伍还不成熟。没有一支合格的、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到教学中的远程教育教师队伍。2、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建设还不成熟。教学有效资源不足与资源制作滞后,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很少。带宽传输速率不高,对实时授课、实时答疑等现代远程教学要求在技术上暂时还不能满足。3、课件制作的标准规范和评价测量体系还不成熟。教学质量监控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1.5教学评估体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推进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评估中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目前,评估中较强的政府行为及评估主体的单一化,评估所坚持的原则和标准也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难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专业性。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仍以普通本科教育一贯采用的学历与职称等为标准,模仿普通本科评估,还没有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中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的评估指标,脱离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方案设计滞后,时代性不强等。评估作用难以运用,评估作用局限于鉴定与评比,而忽视了评估的导向、调控、激励、诊断、服务等,导致评估流于形式。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学校要明确办学目的和指导思想
成有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人教育的办学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特别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摆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以学历教育为目标导向的办学目的,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2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和端正学习态度
当今社会发展过程是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知识量递增速度愈来愈快,知识的陈旧周期愈来愈短,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徒有虚名是无立足之地的。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获得文凭、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市场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前瞻性,着眼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提高专业技能或掌握热点行业应用技术,以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探究等。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总理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成人教育教师管理机制需要完善,首先要组织了一支具有成人特色的独立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以学院专职教师为主体,社会兼职教师为补充,同时吸收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的相对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熟悉成教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可持续性严谨务实的师资队伍。
2.4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成人学员对学习多存独到见解,有探讨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的探索与研究,改变平时所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成教学员的接受能力,精心组织教材,斟酌语言,把握重点,提纲挈领,针对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到课率下降严重的现象,应努力发展好现在远程教学手段,打破完全以传统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做好远程教育,拓展远程空间,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①硬件环境建设,学校应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以及推进学校设施的智能化;②软件资源建设,开发优秀的教学课件;③人力资源建设,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2.5健全教学评估机制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法规无论在指标体系上还是在评估形式上,都无法满足各个学校的需要,应根据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趋势及我国现状,以引导和促进高校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评估的规定和条款。为了提高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评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自己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应进行广泛深人的调研、全面系统的论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可行性强的纲领性、权威性评估方案及其指标体系,通过多方面收集信息,力求评估结论全面、公正、准确。评估机制应该有较充分的双向交流和反馈余地,被评估者通过动态评估,调整自身的办学行为,获得持续的质量改进和发展空间,真正达到评估的目的。逐步形成学校操作、中立机构评估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崔铭香.成人高教“普教化”改革:“回归自身”[J].成人教育,2007(10):40-42.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等教育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成人全日制教育(以下简称成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使命,提高其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搞经济工作的同志深深抱定这个宗旨:质量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岂止经济工作?教育事业又何不如此!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到一件商品,大到一个工程,造成损失固然是件痛心的事,但它毕竟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况且还有修补和重建的可能。若培养的人才不合格,"重塑"恐怕就不像修补一件商品那么简单了。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是成教面临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对影响成教教学质量的因素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创新建议
一、教学质量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成教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是通过受教育者个体的综合素质来体现,高质量发展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发展步伐相一致的。自扩招以来,成人招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整体而言,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教在质量上和社会认同率显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教学质量也呈现下滑趋势,备受社会的关注,也是成教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成教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社会、为市场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成教必须以社会经济的需求、以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成人学生为中心,以他们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主动去满足社会对成教的多种需求,用过硬的教学质量去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满足成教的顾客--成人学生和用人单位。成教教学质量一旦满足不了成人学生和用人单位需要,成教发展就会面临生存之危机。
二、影响成教教学质量因素的分析
影响成教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我们仅就成教学校内部因素:学生、教师、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展开分析,这些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1、学生因素
第一,由于近年来的急速扩招,成教学生入学门槛不断降低,高考没被录取或者专业不合适都可以选择报考成人高校,某高校在总分为600分的入学考试中,考生的入学成绩只需180分即可被录取,有时甚至更低,只要参加了成考,就能被录取。这样的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较低,给教学及教学组织带来严重困难。第二,成教的一部分学生是已经在岗的从业人员,他们就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学历,争取优厚待遇,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目前,成人教育的学生主体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学生由城市学生为主向农村学生为主的趋势;学生由在职人员为主向高中应届毕业、往届毕业生为主的趋势;学生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成人学生普遍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表现在课堂上,平时上课的到课率很低,一般在百分之五十上下,或者更低。有的时候甚至只见老师不见学生。更有甚者请人来上课,请人来考试。入学容易、学习容易、考试容易,已经是人们对多数成人教育的一种整体印象。
2、教师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随着高校在校生的成倍增长,教师总量相对不足,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工作繁重。在扩招的影响下,学校师生比例失调,教师人数相对不足,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大,教师除了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以及进行科研、教研工作外,业余时间还要进行成人教学,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教师疲惫不堪,这样会严重影响成教的教学质量。另外,许多成人高教教师缺乏责任感。教学指导思想上,很多老师抱着挣几个课时费的心态,不能对教学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的老师从来没有上过的课,都敢站在成人教育的课堂上。教学方法上,照本宣科,蜻蜓点水,讲课内容即考试内容的现象普遍,按照给本科生讲课的教材、教法教育成人学生。教学技巧上,成人教育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兴趣不足,不能结合成人心理开展教学,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成人学生的认可。
(2)师资没有明显的"成人"特色。担任成教的教师都是由普教的教师兼任,缺乏专职从事成教的教师队伍,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普教上,在成教教学上投入有限,难以及时适应普教和成教的角色转换,加上教师对成教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因材施教"难以实施,只能从普教中"翻版"过来,没有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导致成教教学普教化,这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3)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对专业基础课重视不够,专业课比例偏大;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不能满足成教学生拓展知识面的需求;教材缺乏有特色的成教教材,有些甚至使用普教教材。其专业知识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充分反映最新进展的信息,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4)学校教授因素
了解大学情况的人就知道,现在大学里有一种"教授逃课"的现象,指的
许多人做了教授以后,就以种种主观或客观因素为由,不再给本科生上课。如果全日制本科生尚且难以在课堂上见到教授,特别是优秀的教授,那就更不用指望他们会去给成人教育的学生上课。
3、办学条件因素
图书资料、实验等办学条件差。学校图书馆的书籍较少,选择的范围很窄。实验设备极差,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例如: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或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财务软件实用教程》这科必修课,这门课对于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在学校机房里,财务软件装上去后居然不能填制凭证,这样就导致《财务软件实用教程》这门学科的任课老师根本没办法教下去,这出现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4、社会对于全日制成教文凭的不公平因素
全日制成人高校的学生所持有的学生证不能在购买火车票时得到优惠,因而不能购买学生票,导致学生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人事部门在公务员等录取方面,并没有把成人全日制高校文凭同普通全日制高校文凭一视同仁,很多职业都限制了必须是普通全日制高校文凭。无论是普教还是成教,理应具备同等的鉴定标准,亦即有相同的"含金量"。对于这个关系到国家信誉的大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发文强调,必须认真、严肃地对待此项工作,目前我国的普教还是成教采取不同的质量控制标准,说得再直接一点,颁发不同的毕业证书。既然标准不同,人们自然就会去比较。孰优孰劣,谁的含金量高?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成教文凭要比普教文凭低。这种认识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管采取何种学习方式、修业年限的长短,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学分,就应该拿同样的毕业文凭。同时,文凭应由发放高校自己设计、验印、负责。文凭管理上的创新是废除等级制,实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方式上的平等、教育内容上的平等、文凭价值上的平等。 5、盲目追求学历因素
学历,当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甚至被一些人戏称为主宰命运沉浮的"命根子",笔者认为这种比喻毫不为过。招聘用工,工资福利;职务晋升,分房补贴……哪一样不与学历挂钩,一个人一生富裕贫困、仕途沉浮是否就非一定与学历挂钩,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要承认一个事实:真正熬到个高学历(大专以上),没有几十年修炼的功夫是不行的。然而,教育部门不可能游离社会之外,同样有伪劣商品:水平没有学历吓人的冒牌者大有人在。人们盲目追求对于各类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获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甚至放弃了对自身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提高,加之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方法上模糊,致使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不配套,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社会实践等环节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成人教育实践的盲目和成人教育理论建设的脆弱,因而造成了学用脱节、实际应用能力欠缺,从而使得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6、缺乏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
教育质量不够稳定。加之部分高校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校方往往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教学" 缺斤短两"、教学时间、教育经费、教学设备、教学内容都投入不足,最终导致管理松懈、教师素质差等现象, 很大程度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大学必须坚持教育质量标准,任何降低标准的行为都无异于自杀。为了使中国高等教育有更好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应该帮助大学摆脱那种经济利益上的动机,使其能真正集中精力于高质量的教学与科研中。由此产生的利益,才是全社会可以共享的。
7、管理方面
各个高校和高校的各个学院因为害怕管理太严以至于影响到以后招生的规模,所以在教学管理方面:尽管也严格了课堂考勤制度,规范了考场纪律,但是,在具体操作方面又留有了一定的余地。老师、学生、教学管理部门的不同心态,直接导致了办学质量的下滑,成人高校培养出来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只能称之为有张文凭的人。这张文凭被一些学者称为"假的真文凭"。
三、提高高等成人全日制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1、重视成教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组织成教学生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引导他们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处理好工作、学习和家庭的关系,树立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克服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搞好学习。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对人才呈现"多样化"的需求,成教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辅导员要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学生,教师要用学识感染成人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渊博的学识,并不断自我学习,提高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成教不是普教简单的"翻版",它有自身显著的特点,需要加强成教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需要一批高水平、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深入调查研究,并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第二,制定优惠的政策,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大对成教教师的培训和政策支持力度,使教师专注成教教学工作。第三,评聘社会上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成教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他们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优势,联合培养人才。
3、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选好教材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1)教学计划:组织专家针对成教学生的社会性、实用性等特点,在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计划基础上对陈旧、落后的教学计划重新修订。(2)教学大纲:组织优秀的教师改写教学大纲,对落后、不科学的予以删除,对最新的进展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3)教材: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调整、扬弃,以适应和满足社会、相关领域的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职业需求。选好有特色的成教教材,组织教师编写自学指导书和辅导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教材和掌握知识。
4、加强教学督导
教师的授课过程、学生精神面貌、纪律等情况都会在课堂上反映出来。通过教学督导检查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教师授课的不足及学生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保证教育目标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成立成教督导组。定期对成教教学实行教学质量监督和指导,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督导听课和抽查教师的教案。(2)重视教学督导信息的反馈。对督导信息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交流,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激活教师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教师找到适合个人特点的教学方法。
5、健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能使成教工作系统、高效、有序地运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按国家教育部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修订如教学管理制度(考勤制度、作业的收交和批改制度、期末考试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并以科学的方法,严格执行。
(2)严格教学管理,确保检查工作落实到位,应定期检查其教学工作、教学计划实施情况、教师和学生到位等情况,以促进学风、教风、考风建设。对教学点教学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予以表彰和支持;对教学质量低,教学秩序混乱的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顿。
(3)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成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和家庭的教育投资在不断增大,教育市场日趋活跃。目前,由于我国加入WTO协议所承诺的教育市场开放度相当大,国外教育机构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纷纷涌入,中国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我国政府不允许国外教育机构单独来华办学,只能与国内学校合作办学,这就为我国成教借中外合作办学谋划发展提供了机遇。高等学校通过中外合作发展成教,可以尝试与国外大学合作,实行多元合作培养模式。①办学者应从高度负责的态度出发,有种让学生个个成材的责任感,严格管理;②教师队伍有保证,特别是普通高校,不能把成教看似低普教一等,在教师选派、考核、监督等方面应与普教一样规范、严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企业、行业培养实用型、适用型人才作为成教的根本目标。最后,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合格人才的培养。为地方发展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成教功不可没,这也是成教教育生命力之所在。
因此提高我国成教教育质量的对策有: 建立国家、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双重机制; 依托普通高校的特点及市场需要,构建富有特色面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提高成教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保证和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包括经费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手段、设备等等。
四、高等成人全日制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创新
面对崭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现实挑战,成教必须针对问题, 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1、充分重视成教的地位,改革成教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学习型社会,普及高等教育,提高民族素质,都离不开成教。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成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更替的作用,在政策法规、舆论宣传导向等诸多方面予以支持,以期及时扭转我国成教的边缘化趋向,使其尽快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改革成教管理体制, 一方面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适当引入市场管理机制, 追求规范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逐步实现国家指导和评估;省级部门监督和管理; 学校自主办学的三级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完全市场化、产业化的办学方式。力求整合资源, 统一管理, 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成人教育与培训市场。
2、建立成教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要明确教育质量标准, 定期对成教教育质量进行监督、评估, 通过经费投入、招生计划等方式调控办学单位, 使之形成良性的自我监督与评估机制, 要鼓励办学质量高, 有特色的高校; 关闭、整顿教育质量差、社会反响不良的学校。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完学分提前毕业。其次,教学过程硬化管理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严格考勤制度,强化考场纪律的管理和阅卷过程的管理,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不能抱着怕影响以后的招生率的心态而放松对在校生的管理,从而跳出不敢管、管不好又不得不管的尴尬境地。
与时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高质量的服务要求,成教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证自身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一种挑战,更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历史使命,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理性分析影响成教教学质量之因素,深入研究相关对策,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牢牢把好成教教学质量关,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尽可能地构建一个日趋完善的成人全日制教育教学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简介: 张玉华(1953-),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科科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学的研究。
孟庆梅(198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成人教学论的研究。
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由于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密集化、经济活动联系的复杂化、教育活动的人本化,使得整个管理运动和控制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显得突出和重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统筹指挥者,应明确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和特性,了解控制论原理应用的重大意义,并在控制论的指导下,做好素质定位,提高管理效益。
一、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及特性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
控制论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具体就是指按照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控制论就是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并在管理价值评价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过程进行再认识和对组织过程进行再实践,以纠正偏差,使管理系统保持稳定状态,确保预定目标实现的科学。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特性
(1)系统性。管理活动本身首先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控制的系统性是指管理过程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控制总是针对该系统的决策目标而言的,围绕目标,实施、完善、修改计划,纠正偏差。
(2)动态性。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活动的过程,有动就必须有控,这就决定了控制工作的动态性。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虽然事先设计好了改革方案,但是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就要随时把握时局,就需要管理者随时进行处理和解决,并且在适应变化上应具有灵活性。
(3)层次性。管理系统的目标体系具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因而目标实现的控制者也不相同,实现整体目标由高层管理者来控制,实现局部目标由部门负责人来控制。如果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高层管理者把握中低层管理工作,或者中低层管理者不接受高一层次的控制工作,必然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的混乱。所以,教育的每个管理者都要有各自控制的范围,这样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需明确在管理中运用控制论的必要性
控制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不可缺少的管理环节。其运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控制是完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的重要保证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是家庭背景、社会阅历、年龄等差异悬殊的成人学员,即使管理的计划制定的再全面、再具体,也难免对一些预料不到的无法把握的变化估计不足,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偏差。这就决定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计划是控制的依据,控制是计划得以完成、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这种保证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控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其次,通过控制工作,保证计划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如果计划正确,控制就要使组织过程符合计划;如果计划不完善或有错误,控制就要认识错误及原因,修改计划,使之更科学合理。
2.控制是调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与管理计划不符的偏差,有时应服从计划,纠正工作偏差;有时则应服从实际情况,纠正计划偏差。因此,控制必须围绕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目标,不断地调节管理活动,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稳定的有序的状态,有效的实现预定目标。控制者通过信息反馈,发现指令执行困难,要多加指导和帮助;产生矛盾,要多做协调和化解;执行不力,要批评教育和惩罚。这些帮助、指导、协调、教育、惩罚都是控制过程中的调节活动,也是控制的最主要职能所在。
3.控制是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工具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要素的组合关系多样,随机因素多样。处在这样一个系统中,要想实现目标,执行为此而制定的计划,求得成人高等教育在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不进行控制是不可想象的。控制的目的是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一种优化状态,即表现在一项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相同条件下,做到人力最少、物力和财力最省、时间最短、质量最高、效益最好。需要指出的是,像教育系统这种随机性、偶然性、模糊性较强的“人―人”系统,这种优化状态是指达到满意的优化程度。
三、控制论指导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控制论给许多科学、技术与生产带来了新的范畴与方法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图景的改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学观念的深化。
既然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在管理者与学校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反馈和控制关系,那么,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应有以下的控制素质: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管理控制观
所谓正确的管理控制观,就是指管理者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管理对象特别是自己的控制管理能力和被管理者的主题性认识。管理观所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管理者的控制观是管理者对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的发展控制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会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对教育发展过程的评价判断,影响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行为,影响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方式,影响到教育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管理者具备适宜的控制观,这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高效益的关键。
目前,管理系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管理者,带着比较封闭落后的控制观,这也成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高效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概括起来主要有:认为管理控制完完全全就是自己的事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管与被管,是上对下的关系,没有什么平等可言;认为自己有权力任意控制管理对象,摆布被管理者,被管理者谈不上享有主体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猛烈冲击。管理观念作为意识形态,也必然会有所反映。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正确的管理观,尤其是控制观,这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责任。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
要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指挥者,管理者必须具备完善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完善的控制知识结构包括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管理者进行管理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必须明确现代化管理的特征,在管理实践中勇于改革,充分利用和开发管理资源。一方面依靠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无限的信息中选择最有利于管理的信息。成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迅速变迁的市场竞争,并不断培养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管理者除了应该具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最新的重要的科技信息,社会科学信息。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要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更新之快要求管理者不能再以老一套的控制管理方式去完成时代赋予的重托,而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扩大知识领域,赶上时代步伐,走向管理前沿。
3.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有完善的控制能力结构
管理的控制职能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服务的,有效的控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反映出工作、活动的性质和需要,不能为控制而控制。要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控制,发挥控制的功能,作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控制能力:
(1)关键控制的能力
对于不同的组织、部门、层次、环节和对象,无论有多少个目标,但总有一个或几个目标是最关键的,达到了这些关键目标,其它的目标可能随之达到。因此,必须进行关键点控制。选择关键点来进行控制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控制原则,可以表述为:有效地控制要求注意甄别、选择那些对按照各种计划来评价、衡量绩效时有关键意义的因素。因此,关键点的确立应能使得控制对象的主要工作内容得到反映和说明。同时,选择关键控制点时应当注意平衡,如:数量(速度)与质量、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对于管理者来讲,关键点的选择是一种管理艺术,没有通用的准则可供遵循。
(2)及时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系统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偏差,并能及时纠正已经发生的偏差,甚至在未出现偏差之前就已经预测出可能出现的偏差,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但及时并不等于快速,管理者应根据适时提供所需的信息,针对控制中存在的时滞现象,采用预防性控制、事先控制、前馈控制等手段与方法,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
(3)客观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需要有客观的、准确的和适用的控制标准。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必须是可以测量和可以考核的。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衡量时,管理者最容易受到两种社会心理效应的影响,一是晕轮效应;二是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把一个人思想行为中的某一点来扩大成为其整个思想行为的全部,是一种以点代面的效应,是对他人认知上的一种偏差倾向,易引起判断上的主观性,从而造成评价上的偏差。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把第一印象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影响到今后对其的评价。管理者不仅在衡量、评定一个人的工作绩效时,应当做到客观、公正;在对工作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到客观、公正,不能带有偏见、成见。
(4)经济控制能力
控制活动本身需要经济上的投入。有效控制需要讲求经济效益,即考虑控制所需费用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控制中的人、财、物等的耗费,应当与控制的必要性程度及其效果相适应。为此,一是要实行有选择的控制、重点控制;二是要制定恰当地控制标准;三是要努力降低控制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耗费,改进控制手段和方法,提高控制系统的效率与效益。
(5)人本控制能力
以人文本的管理思想突出了对人性的尊重,提高了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能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产生高昂的精神、奋发的热情,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加强和改善管理,贯彻人本原则必须重视从严管理与柔性管理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处理好领导和群众、培养和使用、管理和教育、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并采用目标激励、支持激励、强化激励和关怀激励等方法,激发起被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6)全局控制能力
任何一个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组织中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活动,又有其自身个别的或局部的目标。成功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控制时,不应只看到本部门的、本层次、本环节的控制目标,只从部门利益出发,从而忽视了整个组织的利益与控制目标,而应当具有全局观点,从整个组织或活动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在所采用的控制目标和方法上,引导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员工考虑有关方面的要求,使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目标与协同运作单位的目标相协调。因此,各管理者在确定组织体内的各种控制目标和方法时,不能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21-02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个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在宏观体制、投入、就业保障等方面,及在微观的教育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2005年开始依托武汉电大进行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先期试点,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残疾人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残疾人,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与健全人有着一样的规律。残疾人虽然在肢体、听、视和言语方面存在着障碍,但他们在体质、人格和心智上与健全人一样有着全面发展的需求。让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让他们参与专业学习与职业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信心,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在全面健康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是社会正义与教育公平理念的价值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残疾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应该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就业机会平等的权利。当代世界许多国家都出台了适当的补偿机制,来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特别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的保障。
二、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立法不完善,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门法还没有出台,残疾人高等教育招生、投入、师资、升学和就业等没有法律保障。我国至今仍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只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对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这对残疾人高等教育机构自身发展十分不利。虽然《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但该意见是否必须采纳、最终如何决定,都缺乏进一步的规定。 残疾人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制度保障的边缘。武汉市城市圈的一些地方规定,相对于把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整体规划,残疾人的高级中等以上的教育只是“根据需要”、“可以举办”;相对于初等教育对残疾人的各种特殊照顾,高等教育并没有对残疾学生显见的优惠。总体来看,由于社会对残疾人高等教育重视不够,残疾人高等教育在立法、政策保障及落实等方面都还不到位。
2.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武汉城市圈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门投入非常少,没有设置专项经费。而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成本要远远高于健全人的高等教育,残疾人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健全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需要提供额外的支持与帮助才能完成学业。例如,聋人可能需要手语翻译及与正常人进行社会交流的电子辅助工具,盲人可能需要盲文课本、辨认方位的信号与盲道,肢残人可能需要无障碍通道。这些残疾人教育需要的特别辅助设施及器材,需要的经费投入要比普通教育更大。武汉电大残疾人高等教育三个教学点,虽然可以按所收残疾学生人数得到市残联给予的学费补贴投入,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维持日常的教学开支,更谈不上添置残疾人专用的教学辅助设备了。由此可见,经费短缺的问题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严重阻碍。
3.校园设施和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残疾人高校,普通高校主要是以健全人为教育对象的,现在招收残疾人的几所高等学校,如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滨州医学院等,其中的残疾人数育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残疾人在校内还是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满足残疾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对无障碍校园、校园文化、语言沟通、专业书籍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需求。而武汉城市圈仅有依托武汉电大三个教学点开设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班,教学点开办残疾人教育时间不长,且受经费的制约,校园设施和教学条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残疾人学习的需要。
4.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有限
首先专业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各类残疾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管残疾人个性的差别,只能学习仅有的几个专业,选择范围很窄,就业范围也受限制,降低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带来的积极的社会效益。其次,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偏重理论而少实践操作,不能满足残疾人就业需要。残疾人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办学理念滞后、师资建设落后和社会容纳较差等这些综合因素共同制约了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5.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师资薄弱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养发展速度较慢,而且培养出来的有限的特殊教育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多数又转行,或从事管理、研究工作而不直接从事残疾人教育教学工作。目前,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整体上表现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极为低下。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数没有经过任何特殊教育专业训练,参加特殊教育培训的机会也极少。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少了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必然会停滞不前。
6.残疾人高等教育行政与业务缺乏统一协调与宏观管理
武汉市试点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由市残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学院管理,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专门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因而缺乏统一的协调与宏观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给基层教学点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拿招生工作来说,残联有残联的标准,残院有残院的要求,当两者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基层教学点要投入不少人力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影响了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点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使残疾人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化地发展。因此,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政策导向、整体规划、学科建设、办学资金和条件、师资队伍培养等多个方面,需要专门机构来宏观统筹与协调管理。
三、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补偿机制
1.切实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工作,健全立法并真抓落实
建议武汉城市圈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充分关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正当诉求,出台支持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突出法规条文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真抓落实。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针对残疾人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健全,现有的资助政策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细化。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可以规定“联合助学行动”,支持残疾人终身学习。对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残疾人免费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凡进行学历教育的,学费由市残联全额报销;在省内进行短期培训的,技能鉴定费及本人和陪护人员的往返路费由市残联全额报销,还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2.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
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残疾人教育成本要比普通教育的成本高很多,教育经费需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来说,需要大量的特殊教育仪器、设备和辅助设施,其教育成本相对于残疾人基础教育更高。我国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已经直接影响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对残疾人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都需要进一步加大,以确保各级各类残疾人教育能够健康、协调地发展,否则将会因教育的中途失败而造成更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拓宽办学思路和筹资渠道,依托社会力量,建立起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办学多样化投资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有利于拓宽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有利于教育对市场经济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创新。
武汉市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包括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学生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制度、“绿色通道”制度以及高校从所收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资助困难学生。贫困残疾人大学生是贫困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大学生的资助力度,扩大资助渠道,建立并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鼓励社会其他力量多方面投入的资助政策体系。
3.设立专门的综合性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和专门的管理机构
“1+8”城市圈可以设立一所专门的综合性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开展远程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应具备符合残疾人受教育的校园、师资、设备等各类条件。学院应研究专门的残疾人大学生评价标准,注重过程管理,确保残疾学员能顺利毕业。
此外,还应建立由教育局、残疾人联合会统筹,各地区和相关单位参与的指导机构,全面协调管理整个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负责制定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保障政策和总体发展规划,协调地区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组织专家审定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师生比例、办学规模、办学资金、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要求、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标准等。
4.建设无障碍人性化人文校园
残疾人高等教育应该根据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招生时应在坚持政治、文化、业务条件的基础上,对年龄、婚否等问题,采取适当放宽的做法;教学上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即:按照个体的需要设计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学习地点和指导教师的选择都可以自由选择。学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另外,还必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残疾人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终身培训体系。有残疾学生的高校不仅应该建设基本的无障碍设施,而且应该为残疾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生活便利的设施,为残疾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比如,设专人负责残疾学生的生活;为各类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学习和生活辅助工具。人文校园是培养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支持的人本主义精神,能使残疾大学生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5.科学设置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
残疾人高等教育可结合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就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武汉市目前开设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社会工作、会计等专业,这些只能满足部分肢残人的需求。通过走访北京、天津、重庆、长春、南京等开办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高校,结合各所学校开设的专业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情况,我们认为,面向听力障碍人群应开设工艺设计(服装制作、艺品制作、陶艺、动漫制作)、农业发展(园艺、果树花卉栽培、养殖业、制茶)、康复(特殊儿童和老人护理)、美容美发、汽车维修等专业;而面向视力障碍人群应开设艺术教育(音乐教育、调音师)、汉语言文学(文学创作)、针灸推拿等专业;面向肢体残疾人群应开设公共管理(残疾人工作协调员)、网络编辑与管理、印刷、艺术教育(绘画、音乐教育)和会计等专业。
6.加强高校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专业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乐于奉献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落实残疾人公平共享高等教育资源的智力保证。特殊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般大学教师应具备的条件,还要有正确的残疾人大学生特殊教育观,要有比较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如要掌握盲文、手语等交流手段和教具。就全国看,高校特教专业教师在数量上严重缺乏,并且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方面也相对缺乏。目前,全国有高等特殊师范院校(专业)27个,年计划招生规模2100多人,大都成立于2000年以后,其中能够授予硕士学位的院校只有5所。教师的素质是搞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智力保证,只有有了一批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残疾人大学生共享高等教育资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残疾大学生。
7.畅通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出口及创业渠道
残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一般有三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为残疾人创办的福利性企业;自主择业。近年来,进机关越来越难,去福利性企业就业的也越来越少,而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自主创业者则越来越多。这得益于国家两方面的政策支持:一是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而出台的优惠政策,包括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残疾大学毕业生理所当然可以享受这些政策的优惠;二是专门为残疾人创业出台的特殊政策,残疾大学毕业生可以充分用它们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而对于残疾人高校来说,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并在校内积极推行创业教育,为残疾大学生开设创业技能类课程,举办各种活动为他们提供创业实践,让他们掌握一两项足以立业的技能,增强他们的创业本领和信念。同时,还要结合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组织他们学习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和创业方向,为他们开创事业做好知识上、技能上、心理上的准备。
8.加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
当前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体制、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教育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就业保障、课程设置和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门研究还是空白,也没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团队。政府应该直接推动,投入科研经费,组织科研力量,通过实证研究对区域内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为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本土特色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伟.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
[2]李长文.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理念、政策与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孙祯祥,黄璐,张家年.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认知障碍者学习需求角度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10):41—44,23.
[4]刘岑岑.残疾人教育探讨[J].教育在线,2012,5(47).
[5]刘志敏.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残疾人,2005,(5).
[6]王世海.我国残疾人事业研究[J].中国青年,2011,12.
[7]武,李强.发展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5,(1).
1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版《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简称ISCED),我国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按学科类别划分,它又属于中医药学教育。因此,我国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类别应当概括为:高等教育层次的、中医药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
1. 1人才目标的个性特征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和一般的职业教育及普通中医教育培养目标是有显著区别的。具体体现在教育水平层次、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目标指向等方面。
1.1.1教育水平—高等层次
我国职业教育按教育水平,即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知识水平划分为3个层次: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显然是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其教育对象应是接受过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中专职业教育的学生,根据现行教育制度,学制2一3年的,相似高等专科层次,学制4一5年的相似本科层次。目前在尝试的还有初中毕业后5年制的高职高专教育。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主体,在现阶段应是高等专科层次教育。
1.1.2目标指向—职业人才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向是十分明确的,按ISCED分类标准应属于“职业准备型”为主的教育类型,它不是一个过渡阶段的“升学预备型”教育,“职业型”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它的培养目标指向。‘“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某类职业和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层次学习的学生获得进人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对中医药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决定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定位。与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相比。它不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继承型的学科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职业人才,其培养目标是直接指向中医药行业及中医药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是真正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职业分工为目标的。
1. 1. 3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型人才
按照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相联系的。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应具备3项基本要求:一是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知识和符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二是具备相应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具备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和相关岗位群实际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这三方面要求的人才,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复合型职业人才。所谓“复合型”是指2个方面:从静态看,它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多元化的,是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架构不一致的。它是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能力模块的集合;从动态上看,它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不固定的,是随具体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核心能力(中医药专业知识能力)变动相对较小。而其扩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则总是在不断改变的。
1.2人才类型和适当倾城
按照职业行为特征.高等中医药职业人才可以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即生产技术型、服务操作型、管理经营型。如以大中药类专业为例,中药制药工艺、制药工程技术、中药资源开发等属于生产技术型,药品检验、药品营销等属于管理经营型。中医药医疗、保健及护理等则多属于服务操作型。这样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其工作对象不同。反映出“以人为主”(服务型)、“以物为主”(生产型)、“以事为主”(管理型)的不同要求。总的目标都是面向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生产、经营及社会事业的相关行业部门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前沿岗位。除此之外。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还应考虑它的主要服务面向,应当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中医药产业”,以中医药知识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保护,以中医药知识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三个面向”和“两个服务”为宗旨,就能突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就能克服.‘重医轻药”、“重医轻护”、‘重治轻防”等错误倾向,使中医药职业人才培养向更加广阔的领域拓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1. 3专业规划的基本原则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既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中医药教育体系,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从本质特征出发,既要坚持自身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又要反映职业教育的要求,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科学和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人才规格和标准,要从市场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出发,构筑合理的专业体系,要认真研究专业规划的原则和要求。
1.3.1 行业性原则
中医药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注意遵循行业性原则,即明确自己服务对象的市场定位,既要跳出传统的行业办学的圈子,又要合理选择自己行业服务的适宜范围,做到有退有进。从发展趋势看,医疗类专业人才将向长学制、高学历、宽口径、厚基础方向发展,主要由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承担培养任务。中医药高职教育在医疗卫生行业内,主要培养医疗辅助人才、医学技术操作人才及护理、药学等医学相关专业人才。为了扩大生存及服务空间,中医药高职教育今后将更多地把重点投向医药生产经营、医用仪器设备制造、医药商品流通、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医药文化、旅游产业、体育运动保健产业以及与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产业。
1. 3. 2区域性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门类,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当立足于为地方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充分反映自己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紧密联系本地区,为基层服务的作用,为地方培养不仅‘’适用”而且“安心”的人才。在地方和区域性卫生人力资源需求指导下合理设置专业,安排专业规模。在一定时间内,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对专科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在乡镇及其以下的医疗卫生单位,再过十年二十年都难以实现专科层次人才的普及。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中医药资源和中医药技术相关联的产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在门类、结构和规模数量上有着显著差别,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和规模数量上一定要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3.3开放性原则
以应用为主,直接服务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当建立一个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结构系统,一定要从普通高等中医教育“科学系统性”严格限制中解脱出来,要尝试按照“窄口径、多适应、小批量、多规格”的模式构筑专业和专业体系。“宽口径、厚基础”是“学科型”人才的标准,“窄口径、多适应”是“职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是它的鲜明特色。以中医针灸专业为例,设置‘针灸推拿应用技术专业”,把它的培养规格从‘针灸医师”降低为‘针灸医师助手”,削减其理论基础,缩小其临床各科相关知识范围,集中培养其针灸推拿技术的运用能力,这样专业知识“口径”变“窄”了,专业技术运用能力增强了,它的“适应性”反而增宽了。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这种以针灸推拿技术为特色的“‘医师助手”可以承担医疗、护理、康复等许多方面的辅助工作,这就是“多适应”。作为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短学制教育,“小批量、多规格”是紧贴市场需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客观要求,是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的又一特征。
2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如何实现目标的要求,需要研究具体的培养形式、培养手段、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支撑条件,这些涉及到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
2. 1建立面向职业岗位的模块式课程结构
传统的课程结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新的课程结构应当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基础,建立课程模块结构,搭建复合型知识平台。模块式课程结构包括以主干专业知识为背景的核心课程,以专业相关知识为聚合的延展课程,以及以通用知识为基础的支撑课程,各类课程均按专业培养目标制定限选标准,用课程学分组成有机的、灵活的课程模块,搭建起复合型的知识平台。在专业目标确定的框架下,多方向构筑知识平台,以一个平台对应一个职业岗位,多个平台支撑一个相关职业岗位群,针对职业岗位调整变化的要求,灵活地组装课程模块,搭建复合型知识平台。
2. 2强化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彻底摒弃“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系统性与应用性的相互关系。从能力本位的要求出发,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应服务于能力的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应服从于培养目标的应用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而能力的培养既体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又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3种基本能力,即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认知能力即是学习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记忆、分析判断能力,这是第一能力,未来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掌握了学习能力,就掌握了自己未来的主动权;应用能力即是从事具体的专业技术的动手能力,这是中医高职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直接表现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行为的运用能力,是反映整体能力水平的标志;综合能力,实际上就是通用能力,是指适应现代社会从事职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其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等。
2. 3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应服从培养目标,围绕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避免两者脱节。实践教学应避免片面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减少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课程,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比重,按照能力目标的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验实训课实施性教学计划,建立系统完备的训练考核体系和标准,在校内建立专业实训室、技能考核站,创造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如模拟医院、模拟车间、建设专业实训中心,通过校企合作、院校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进教学安排,让实践教学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序地展开。 转贴于
2. 4探索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实验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验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很好地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出自己的新路子。目前国内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 4. 1“能办本位”的课程改革模式
即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目标”组合成相应的“能力课程模块”,按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规律组织实施教学,是着眼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美国加拿大“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法国“能力单元”的教学模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2.4.2教学主体多元化垮养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实际上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联合培养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主体,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改革培养手段、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使整个培养过程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完成。
2.4.3学生主体个性化垮养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作,不仅需要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和政策法规,更需要大批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专业文化素养,善于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决策、管理和运作的各类专门人才,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成果的输入和高智力的有力支持,而跨世纪的国际竞争更是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是高级专门人才的竞争,因而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技文化为己任的高等教育事业将左右我国新历史使命的实现。目前我国的高教事业则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无论是在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种类、规格等方面,还是在科技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方面,都还无法满足需要,高教事业必须进一步发展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但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就要有相应的资源条件作保证,尤其是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有高的投入。但现实情况是高教经费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均由政府兴办,但政府实际上只能负担一半左右的办学经费,所以目前高教经费不仅无法提供发展的需要,连维持现有教育活动都难以为继,高教经费已成为高教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高教经费由政府单一渠道投资的体制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同时由政府一元化投资的体制,包括学生的培养费在内所有高教经费全由政府包下来也不合理,因此,改变政府一元化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已势在必行。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使多渠道筹措经费成为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也具备与其他社会部门进行劳动交换的法人地位,高校为国家、社会提供人才、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也就是提供了劳动,接受其劳动的部门以及个人会因此而增加收入和得到其他利益。它们之间可用社会必要劳动的确定为准绳进行等价交换,学校通过提供各种劳动成果与社会不同的部门、单位以及人员进行交换获取经费,这就使多渠道筹措经费成为可能。为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教育投资体制,这个新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合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当然也是可行的。
二、“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投资体制的性质、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主与多”的性质与内涵
各个渠道的性质和它们的职、权、利是不同的,具体说来:
(1)政府拨款为主--主渠道。“为主”的含意,应该是指政府的拨款投资在整个国家高教经费的投入中所占的份额是主要部份。它反映在办学体制上则体现为高校是公办为主,非分办为辅;反映在公办大学的经费投入中,应该是国家政府的拨款投入为主,当然在这个为主的投资中除政府直接拨款外也应包括国家政府通过行政的、政策的以及法律的手段支持高教的间接性投入(如免税等)的部分。
由于政府拨款为主渠道,因此政府不仅通过政策的手段而且以投资的主体地位来调控影响高等教育的行为以保证办学方向、教育方针贯彻等的实现,最终就是确保教育的行为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在主渠道之外,辅之以其他多种渠道,它们是:
(2)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在明确主渠道--国家担负一定的培养费用的条件下,可以实行“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进行收费,这是因为受教育者--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增加了知识,获得了本领,提高了能力,从而可以使自己增值,他将在未来的工作劳动实践中可获得高的报酬,因而他在学校中消耗的教育培养劳动不能无偿占有,应给予一定的补偿,所以就应缴纳相应的费用。由于学生交了费,相应学生应具有有关的自,如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的自,毕业后选择职业、工作岗位的自等;另外也可由用人单位以设立奖学金,或直接支付培养费等形式来支持所培养的学生,用人部门有权要求他们首先到该单位服务工作。
关于收费标准,原则上应根据学校为学生所创造的“经济性价值”的部分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但具体操作上则应随着社会承受能力的提高逐步到位,目前只能按照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当前社会实际承受能力来决定,当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其收费标准可以不同。
(3)社会服务的收入。社会服务的收入主要指,在学校和地方、企业之间进行不同功能的优势互补的经济活动中的收入,主要包括:为地方或地区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培训所需的各类专业、各种层次的人才和支援地方、企业办学;承担地方、企业科技研究项目;合办联营生产企业,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地方高新技术开发以及参与地方、企业的咨询决策等。这些活动是以学校一方为服务主体与以地方、企业一方为投资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他们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双向选择各自所追求的最优发展的目标作为合作基础。在过去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服务一般是无偿的服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有偿服务。学校以服务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由此学校可以获取相应的经费收入。当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目标下,本着“服务”与“依靠”的精神,应该是相待以诚,相处以信,公平对等,互惠互利,决不能损害联系对方的利益。
(4)承接国家、地方政府或部门的科研课题任务的收入。这就是学校承接纵向课题所得的经费,这方面的课题任务一般都是国家政府部门有关国计民生较为重要的项目,对社会主义建设影响重大的任务。这里的经费投入,其投资主体是国家政府部门,当然这些课题任务的得到,是依靠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成就,通过竞争而争取到的。但这里的利益分配,不能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虽然课题经费要考虑成果的价值,但更多的是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成本消耗的需要来考虑经费的拨款,这不仅因为在主渠道拨款中有拨给学校的科研事业经费,更因为这是国家任务,它将影响国家的全局利益,学校也有义务承担这方面的任务。
(5)校办产业的收入。从直观的角度来说,这里的投资主体是校办产业,校办产业作为教育经费投资者,它所要的权则是要求学校给予有关学校的资产的租赁权,要求学校给予学校的科技成果的转让权和校办产业的自主经营权。而最终利益的分配,实质上将按股份制的原则,学校作为校产、技术等入股的股额分取利润和国家给予校办产业的免税等优惠政策所得的经费收入。校办产业与社会的关系则与社会上一般企业一样,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从本质上看,校办产业渠道的经费收入是学校的自我投资。
(6)国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根据自愿和量力的原则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及国外的资助和捐赠。
这一渠道的投资主体,当然就是捐资或集资的单位和个人。从现实来说,学校将无偿地接受他们的投入,他们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选择权,或用于校园建设,或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发展基金,或捐赠设备等。他们这么做或是出于慈善的愿望,要扩大他们的影响“扬其名”;或则出于对母校报答养育之恩;或则是因为学校为他们作了贡献给予进一步的报答和鼓励等等。但这方面的经费收入,对学校来说是随机的,很不稳定的,是无法预计的,所以是一种机遇性收入,当然它与学校的历史声望影响有很大关系。
(7)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开办教育储蓄和贷学金来支持教育经费。这是国家政府给予教育的一种优惠政策,教育系统可举办金融机构,以融通资金。对学校来说,可以举办校内银行,开展集资、贷款等金融活动为教学、科研、基建、产业等融通资金。这将有助于教育资金的筹措。该渠道的经费来源可以理解为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政策性投入。
从以上对筹措教育经费的各个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就是投资主体的变革和改变对投资客体--学校的无偿为有偿,即从由国家政府--元化投资主体改变为多元化投资主体,它包括政府(含地方政府)、受教育者(受益者学生及其家长)、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包括海外人士)以及学校自身。不同的投资主体出于不同的利益,通过不同渠道,对投资客体--学校进行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他们的投入力度是很不一样的。
2.各个投资渠道之间的关系
在各个投资主体之间有主有从,在主渠道之外其他各个投资渠道之间,他们的投入也不是一样的,但应该有个合适的比例,而目前的情况则尚无较为规范性的界定。以我校1993年度经费收入为例,全年收入经费共14922.3万元,其中国家政府拨款(包括教育事业费、科研事业费、基建费)4671.03万元,占总经费的31%,学生收费835万元,占总经费的6%,社会服务收入2396万元,占总经费的16%,纵向课题费收入4236万元,占总经费的28%,校办产业经费收入580万元,占总经费的4%,捐资收入180万元,占总经费的1.3%,信贷收入413万元,占总经费的2.8%。由上述统计分析可知,主渠道只占了31%,而纵向课题费和社会服务费收入所占比重较高,达44%;其次是学生收费、校办产业收入、信贷收入及捐赠,但他们的比重都较低。这表明目前政府拨款并不占主要份额,其它各渠道的比例较悬殊,而1993年我校累计财政赤字达5000万。为此,作为国家政府主渠道的投入要有较大增加才能真正成为“为主”的地位,其他有关渠道的经费投入也需要提高比例,适当调整关系,才能弥补学校财政赤字。而国外的一些著名大学的经费收入情况如何呢?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1989-1990年获得联邦、州及地方政府的资助占其总经费的69.3%,英国牛津大学1989-1990年度获政府资助占其总经费的50%以上,而公立大学一般获政府资助平均在40%以上;学费的收入有高有低,如伯克利大学学费收入占总经费的11.7%,耶鲁大学学费收入占总经费的24%;服务收入一般占总经费的22%;校产收入占总经费的3%-10%;捐赠收入占公立学校经常性收入的7%。上述国外学校经费收入的比例与我国情况相差甚远,由于国情不同不能盲目类比,但可参考。
三、关键在于落实到位
新的高教投资体制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了我国高教事业发展的规律,它为增加高教经费的投入,保证高教经费有着稳定可靠的来源,带来了希望,开辟了良好的前景,令人鼓舞。但环顾目前的现实情况则仍然令人忧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没有真正落实,而实际上只是处于“略战”地位的境地,只顾上经济项目,建楼堂馆所,搞开发区等,却舍不得投资教育,甚至出现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状况,而学校教育经费由于物价上涨,实际办学经费连续几年负增长;教师待遇偏低长期未获解决,近年来教师流失量不断增加,师资队伍不稳;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严重不足和老化及实践环节经费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办学难以为继;某些政策性措施出台,事实上限制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教育投资水平不仅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甚而也难以满足现有教育事业的基本需要,如此等等的现实情况和问题仍然困扰着高等教育。因此,现在的问题在于真正贯彻落实新的高教投资体制,使其切实到位、兑现。为此,针对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促进加速新投资体制的实现。
1.首先要思想到位,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必须从思想深层次上解决重物质资源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应充分认识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是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都将取决于国民素质和大批高水平专门人才,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则是一种高度智力密集和高度科技密集型的事业,其成就和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先进程度,这就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教育投资已为世界各国历史所证明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它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考虑教育问题,才能真正落实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一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