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子市场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低质量
电子书市场里充斥着无数低俗,没有含金量的电子书。这些电子书大多只有网络版,并不会实体出版。这与电子书目前的方式有关,电子书并不需要审核、筛选就流入广泛的电子书市场,没人为其质量把关。
免费
免费似乎是中国市场的终极选择,版权在中国似乎永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一本书刚出版发行,免费的电子版图书悄然地在网上流传。数字产品如何收费,是一直中国市场烦恼的问题,电子书也不能幸免。
山寨
山寨无疑让中国市场多元化,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的秩序。电子阅读器山寨版层出不穷,廉价和不逊的质量依然打动不少的消费者。品牌产品并没有很好主导市场的发展。
归根结底问题的症结在于正版电子图书的缺失,非正版与无版权的低质量和低俗的产品充斥市场。从中国庞大图书市场看来,消费者是愿意发钱购买更低廉的电子图书,但问题在于消费者并不能及时购买到他们想要电子版图书。电子图书的落后于传统出版,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这是最主要的问题。而这需要解决就是如何整合正版电子图书。
以上问题可以看出中国的电子图书的产业链还没真正的形成,也显示出苹果的“iPad+ibook”模式和amazon的“kindle+内容”的盈利模式很难在中国实现。
那么由电信运营商主导的模式“终端+渠道+内容”能否改变中国电子书市场混状。
优势在哪?
1、用户优势
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因此电信运营商在电子书的推广与宣传方面比其他企业更加容易与快捷,市场的拓展更加容易。
2、渠道优势
电信运营商渠道网络的优势不言而喻,但不足的地方也很明显。
如果问医疗信息化行业中的各位同行,过去一年中最热门的产品是什么,答案无疑是“电子病历系统”。有如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PACS系统从设备附属的工作站,逐步独立成长为医院最重要的临床信息系统,过去三年中,电子病历系统的快速成长也预示着医疗信息化新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当前电子病历的市场现状
国内的电子病历市场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性:首先是持续高速的市场销售额增长;另一个是供应商的高度集中。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市场调研数据,国内电子病历市场是唯一一个能在2008年到2013年之间连续5年保持每年35%以上市场规模增长的医疗软件市场。而在供应商方面,相对与PACS市场前五名厂商分享不到40%市场份额的窘境,电子病历市场前两名供应商已经占据了53%左右的市场份额。电子病历市场呈现出高度的集中性。
呈现出如此明显的市场特性,进一步说明电子病历市场的新兴市场特性:一方面是客户对产品需求的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是在更多大型专业厂商涉足此市场之前,少数先行者充分跑马圈地应对市场爆发。
首先,第一个因素是医院对电子病历系统需求的突然启动。无疑,新医改的大背景引发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变化是触发医院对电子病历需求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在人员绩效管理、医疗质量改善和成本控制方面逐步提出更高要求,以临床路径试点为代表的全国性临床质量、成本管理改进热潮对医疗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信息系统、循证医学、决策支持等名词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对象,而成为医院管理改革的必要工具。可以看到,此次电子病历市场启动中,最大的收益厂商并不是传统的HIS厂商,虽然第一阵营的HIS厂商已经能够通过内置的“电子病历模块”满足医生基本的病历录入需求,但是只有专业的电子病历厂商成为此次电子病历热潮的主要受益者。其原因就是,医院这次需要电子病历系统解决的不是病历本身的录入管理问题,而是医疗过程控制、辅助决策和临床路径的实现。
如此有针对性的需求,也解释了第二个特性的产生。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对临床服务行为的监控,临床服务质量的管理,要求电子病历系统在病历生命周期管理、内容结构化、编码标准化以及精细化的角色时间控制方面有深厚的积累。上述技术特性更多是偏重于面向数据的处理能力,而非面向流程过程的控制力,这样传统HIS厂商的优势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而对临床数据处理能力,也非一朝一夕可以积淀出来的,只有5年以上经过多个版本数十个场地的逐步磨练,才能形成稳定的产品。相对于同是快速增长,但是供应商“万马奔腾”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市场,电子病历市场的这个特性尤其明显。
市场发展至今面临的问题
应当看到,一路高歌猛进之中,电子病历市场也被“成长的烦恼”所困。
首先,电子病历市场经历了3年左右的快速增长,仍然是个小市场。且不用和美国过百亿美元规模的EMR市场相比,就是在国内HIS、PACS这些五、六十亿人民币规模的市场面前,电子病历2010年不足2亿人民币左右的答卷还是很让人汗颜。
其次,电子病历产品定义混乱。从非结构化的通用编辑器模块,到支持临床路径,CDR科研分析的大型系统,都可以冠名“电子病历”。似乎这个过于简单的名字成了产品发展的魔咒,随时会被打回到初生时的原型――病历书写工具。从这一点上来说,卫生部在去年年底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正当其时,为市场的成熟发展提供了标杆。
第三,生态系统尚未完善。电子病历系统在用户现场的使用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周边专业化临床信息系统和基础HIS系统的功能完善程度。我们不止一次看到,用户以实现临床路径为目标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合同都签订了才发现现有的HIS系统只有计费功能没有医嘱数据。结果不得不再批预算开始HIS系统的升级替换。
最后是医院配套管理不到位。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对医院的内部管理提出更严格规范的要求:从上百台分布各个科室的终端维护到全院标准统一病案模板的制定,从日常病历质控机制的落实到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到个案的数据溯源控制。任何一点的管理缺失,都会让电子病历系统的效果大打折扣。
未来电子病历市场的发展趋势
1. 未来电子病历将出现结构上的优化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靠继续发展才能解决。在未来3~5年中电子病历系统不仅会经历市场容量上的高速增长,而且必然出现结构上的优化进步。
(1)内涵将越来越丰富
电子病历系统发展的趋势首先是电子病历系统内涵的丰富。电子病历系统出现后,替代原有的HIS医生工作站,成为临床信息的汇总者和呈现者。一个不依赖于任何应用系统,独立存在的临床数据仓库(CDR)的建立有了数据基础和业务必要性,CDR后台的建设,是电子病历从数据采集系统向数据利用系统转变的重要标志。而临床数据仓库的建设,又使得集成引擎 (IE)从一个单纯的技术工具升级为医院临床数据大集中的必然构件。电子病历系统在承担临床路径数字化实现的场景中,往往要求与HIS系统的医嘱系统做深度集成,同时建立闭环医嘱的控制机制。这样,原有HIS医嘱系统也将逐渐完善成为计算机辅助医嘱处理系统(CPOE)。这不是电子病历系统自身的独立进化,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升级完善。
(2)院内安全无线网络成需求
所有实现了电子病历系统的用户,在无纸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查房的时候手里的病历夹轻了很多,除了几页检验检查报告单,所有重要的医嘱、护理、病程记录都在计算机里。于是,移动查房系统就不是花哨的摆设,成了日常工作必然的需求,由此,医院内安全无线网络建设也有了需求拉动。试图推进无纸化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临床文档的安全归档问题。电子病历系统上线后,医院绝大部分临床文档数据已经电子化,如何建立完备、安全、可查阅的临床文档归档系统,需求自然浮出水面。尤其有了PACS系统对影像文件归档、调阅处理功能的参照,临床文档归档系统的需求清晰,意向紧迫。由此,医院信息系统后台的数据集中存储归档策略和文档加密,用户认证系统建立提上议事日程。
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电子病历的发展对于医院现有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完善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子病历周边产品的开发,将可能是这个行业中新进入供应商的发展机会。
2. 对行业标准化进行实质的推动
电子病历系统发展的第二个趋势是对行业标准化的实质性推动。在电子病历系统成熟之前,HIS系统是唯一的全院级应用系统,在一家独大的局面下所谓集成标准就是向HIS系统看齐,HIS系统提出的接口标准,就是实际应用的集成规范。电子病历系统的出现在三个方向上突破了以HIS为核心的集成局面:首先,电子病历也是全院级系统,所有临床系统的结果性数据需要与之集成;其次,电子病历所承载的临床数据极大扩充了原有医院信息系统集成的内容范围;第三,电子病历系统需要同时面对院内和院外系统的数据交换。在这样一个多中心、丰富内容、内外兼顾的集成环境下,原来以某个应用系统为中心的集成方式必将改变,通过公开的行业集成规范实现集成成为最经济的选择。
在建立临床数据仓库时,为了实现临床数据的二次利用,需要对临床数据进行统一编码和结构存储。这两项工作都需要落实临床数据的内容规范。
在行业规范的互操作性标准逐渐落地的时候,原先受制于集成复杂性而不能独立形成系统的功能模块就有机会成为独立专业化产品,例如:护理系统和药房药嘱管理系统。HIS系统大而全的局面一旦打破,用户将得到的是基于互操作性规范互联互通的多个专业化深度应用组成的医院信息系统。
一、电厂热工自动化概述
对于电厂而言,热工过程是其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该过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早期的热能动力设备自动化控制装置主要有锅炉给水调节设备、蒸汽机离心摆调速设备等等。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火电机组由以往的中低压、小容量发展至现如今的高参数、大容量、单元式机组,其生产运行方式也由人工手动控制逐步转变为自动化控制,这不但使电厂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而且还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电厂热工自动化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具体包括主机自动化、辅助设备自动化以及公用系统自动化等等,大体上可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测量与显示、模拟量控制、开关量控制、自动保护以及综合自动化技术。可以说热工自动化控制对于电厂运行的各个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不但能够确保各类设备的运行要求,而且还能实现自动化的控制操作,它的特点如图1所示。
二、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变频技术的应用
在控制系统中,变频器是一个重要的功率变换部件,主要负责为控制系统提供高性能变压变频可控的交流电源,早些年间在电厂小型电机的控制上应用较为广泛。变频调速具备调速精度高、范围广、动态响应快、工作效率高、操作便捷等优势,并且还能够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在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变频技术也被逐步试用到电厂的水泵电机、引风机等高压电机的转速控制上。随着高压变频器可靠性的提高、投资成本的降低以及对电网谐波干扰的减少,高压变频器在节能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机组大电机应用了变频调速控制,在电厂节能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优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由于过程生产对控制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使得传统的控制技术很难满足电厂热工流程对系统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性能最优化方面的要求,汽温超标也成为制约电厂机组设备负荷变化响应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大量的现代化控制方法被逐步应用到了电厂的热工过程控制当中,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模拟预测控制法、模糊控制法、前馈控制法等等,这些技术和方法的有效运用进一步提升了电厂热工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效果。例如,某电厂应用了SIMENS公司研发的PROFI系统,该系统中的汽温控制原理如图2所示。
在图2当中,采用了状态观测器来解决因汽温延迟引起的控制之后,焓值变增益控制器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蒸汽压力变化对温控的影响,Smith预估器的运用对导前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提前控制,自学习模块的运用对减温水阀门的特性变化给予了实时补偿;烟道挡板成为再热气温控制的主要调节手段,这进一步提升了机组自身的运行效率;协调控制模块中非最小化形式描述的离散卷积和模型的运用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PROFI系统投入生产之后,AGC状态下的负荷变化响应时间大幅度缩短,主蒸汽温度偏差稳态时的温度控制在2℃以内,动态控制在5℃以内。
三、电厂热工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监控系统集中化
在以往的电厂监控系统中,一台或两台的机组使用一个集控室,同时电子室的小型电子设备间较多且设置在主设备的周围,以达到节省电缆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电厂必须配置多个辅助车间以满足运行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组容量的不断扩大,对电厂监控系统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促使全厂的监控系统必须向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将单元机组容于一个控制室,以提高辅助车间的工作运行效率。在监控系统集中化的发展趋势下,电厂单元机组的电子设备间会越来越集中,为此应当利用I/O柜的配置方式分配监视信号,实现远程监控。如,浙江国华浙能宁海发电厂的监控系统曾获国家级科技创新金奖,该电厂由一个控制室同时监控四台机组,集中配置单元机组电子室,大幅度提高了机组的运行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单元机组监控智能化
随着DCS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电厂的单元机组,促使了电厂机组的监控系统日益完善。但是,电厂的机组监控系统仍未发展到智能化控制阶段,依然存在着工作效率偏低、工作量大、耗用时间多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冶金化工行业已经广泛应用了智能化监视控制系统,在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我国电力行业对智能化监视系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要不断尝试与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自动化已经成电厂单元机组的必然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单元机组智能化监控也会被广泛应用于电厂机组的监控系统中,从而提高电厂运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适应新时期下电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
在未来的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可以逐步将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应用其中。传统的温度与压力控制系统一般都是以某一点的温度或是压力值作为控制依据,但在电厂的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对多个点的温度和压力进行控制,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制约,使得这种控制很难实现。现如今,随着人工神经网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控制方案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该技术的应用,将会使控制系统的性能获得显著提升。
(四)APS技术
所谓的APS技术又称为火力发电厂自动启/停机控制系统,在具体运行时,只需要按下某个控制按钮,机组便可以根据预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启动或是停止,这样一来,便可以使集控运行人员操作次数大幅度减少,从而能够尽量杜绝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各种问题。鉴于此,APS将会成为电厂机组控制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
(五)系统保护措施完善化
随着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热工自动化系统运行的保护措施势必会更加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做好全面调试。在完成设备安装后,要及时进行全面调试,并对重要硬件设备的调试情况做好跟踪记录。电厂热工保护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与系统硬件的调试情况有着直接关系,为此必须认真记录系统硬件的运行情况。尤其是保护出口卡的情况,要在每一次保护投入运行时进行设备校验,确保设备合格。其次,采用冗余思路。在电厂热工保护系统设计中,要充分结合电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采用冗余设计思路提高电厂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再次,使用优质元件。电厂热工保护系统要配置高质量的元件,并运用成熟的技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随着电厂热控系统日趋复杂化,其对热控元件可靠性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
结论:
总而言之,电厂肩负着电能生产的重要使命,其生产效率的高低关系重大。由于电厂生产过程中的设备相对较多,其中不乏一些大型化和复杂化的设备,尤其是在热工生产领域中,为了确保这些设备能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在这一背景下,热工自动化技术在电厂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未来一段时期,应当逐步加大与之相关方面的研究力度,使该技术能够更好地为电厂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彭道刚..电厂热工设备智能状态诊断分析系统软件设计[J].上海电力.2012(7).
[2]史运涛.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在电厂热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045-02
一、电子菜单概述
伴随着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菜单也发生了重大演变,从挂牌菜单、华丽纸质菜单到点菜宝的兴起,再到电子菜单的横空出世,无一不体现着餐饮业及消费者对点菜方式的重视。高效、便捷的点菜方式成为餐饮业与消费者共同的追求。现今,大中型餐饮机构已告别了纸笔记录的传统点菜方式,转而使用智能化的点菜宝。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点菜宝已越来越无法满足消费者及餐饮业主的需求,安装复杂、升级困难、维护成本高、无法脱离纸质菜单成为点菜宝的诟病。平板电脑的出现掀起了菜单行业的新浪潮,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菜单因良好的客户体验、更新及时、信息容量大等优势成为了餐饮界的新一代宠儿。
电子菜单是结合无线点菜系统和触摸屏点菜系统为一体的新型智能化菜单,通过WIFI或433协议无线传输实现可视化操作,是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餐饮店量身打造的智能管理系统。基于平板电脑上的电子菜单为顾客提供绚丽图文界面及前所未有的交互性,为餐厅提供易于维护的动态菜单,随时更新,随时生效,特有的客户管理系统和存货管理系统为餐饮经营提供了极大便利。电子菜单可通过上传图片等及时快速地更新菜谱,维护费用低廉,长期成本较低。根据西安电子菜单行业现状的调查结果,结合西安餐饮业现状,不难发现电子菜单的长期成本远低于其他形式的餐单。通过对西安50家中等规模饭店的调查,我们发现普通纸质菜单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平均每本菜谱的成本在200~500元间,平均使用周期仅0.25~0.5年,平均每次需制作20~40本,外加手工单、菜牌及酒水单的制作等费用,平均每家酒店每年菜单的制作成本在6~10万元。按3年使用时间计算,使用高性价比的电子菜谱,暂且不考虑人工成本及时间成本,仅餐单制作成本就已下降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左右。
二、电子菜单行业PEST分析
(一)P:政策环境分析
2009年,为大力推进餐饮业发展,我国了《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国家商务部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餐饮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加快餐饮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餐饮行业关系民生,未来政府必然会加强对餐饮行业的支持。菜单作为餐饮行业必不可少的部分,必会随着餐饮业的发展而发展。
(二)E:经济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外出就餐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大,2014年2月,中国烹饪协会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餐饮业收入同比增长9%,虽比往年下降,但从去除奢侈浪费因素的角度看,9%的增幅并不小。与高端餐饮下滑态势相反,大众化餐饮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同时大众对就餐时的顾客体验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子菜单点餐系统成为了提升餐饮档次的重要工具。
(三)S: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餐饮观念逐渐改变,外出就餐更趋经常化和理性化,选择性有所增强,更加追求品牌质量、品味特色、营养健康和简便快捷。传统纸质菜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就餐时对顾客体验的追求,而电子菜单的出现,开启了人们点餐方式的新纪元。
(四)T:技术环境分析
2010年1月27日,苹果公司推出的iPad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平板电脑的印象,更加快了技术开发人员对平板电脑行业应用拓展的脚步。2011年,基于安卓平台的平板电脑问世,众多硬件厂商参与生产,用户的选择范围广泛。但由于安卓硬件种类繁多,开发和维护成本大,且安卓系统不够稳定,基于安卓平台的“电子菜谱”软件研发远远少于iPad的。虽然基于安卓平台的电子菜谱有一些发展瓶颈,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及软件厂家的投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想要真正打开电子菜谱市场,做到普及化应用,还是要选择开放的安卓系统平台和价格低廉的国产平板电脑。
三、电子菜单的市场需求和供给情况
(一)电子菜单市场需求分析
1.电子菜单的需求现状。近年来,餐饮信息化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提及,餐厅的信息化程度已经逐渐成为判断一家餐厅是否具备高质量、现代化的经营资质的一项重要评判标准。从餐饮商家的需求来讲,为了方便企业自身信息的优化管理及吸引消费者,电子菜单主要应用在一二线城市的高档酒店、度假区。从顾客需求角度来讲,各年龄层的消费者都对电子菜单有需求,一方面是因为电子菜单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可了解食材的信息,确保安全性,还可享受诸如看视频、玩游戏等增值服务。从环保的角度来讲,传统纸质由于材质受损、内容需更新等问题,更换的频率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种资源浪费。相反,电子菜单更新便捷、不易损坏、容易清理,更具环保性。
2.电子菜单可行性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菜单已出现在许多城市的大酒店中,尤其是在大型连锁餐饮集团。电子菜单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大众需求,不仅让消费者享受到可口的饭菜,更让消费者感受到贴心的服务。电子菜单在中国餐饮业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随着餐饮业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完善,这种智能电子菜单必然会受众多餐饮商家的青睐。
3.电子菜单性能需求分析。(1)良好的用户体验。点菜方式简便,用户界面友好,外观时尚高端。(2)一体式服务到位。电子菜单使用户随时清楚自己对菜品、资讯、价格、餐厅、桌位、包房和收银等信息的操作情况。(3)综合成本低于传统纸质菜单。以电子菜单3年的使用周期看,综合成本远远低于传统纸介菜单。(4)信息存储量大,菜单可以实时更新。提供包括推荐菜、套餐系统等各类消费模式。(5)基于IOS或Android系统,运行快速、稳定、高效和可靠。
(二)电子菜单的供给分析
1.电子菜单供给现状。早在2004年,伴随着触摸屏技术的成熟,一些餐饮软件商家推出了触摸屏电子菜单,但当时无线技术尚未成熟,故电子菜单带有网线,成本高,功能简单且不人性化,市场效果不甚理想。
真正使电子菜单走向繁荣的是2010年iPad引发的平板电脑潮流,Android系统的广泛应用,更使电子菜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但到如今,电子菜单仍没有在餐饮行业中占据大量的市场,到底是何原因呢?
2.电子菜单存在的问题。现今,各类电子菜单软件不下几千种,但购买电子菜单的餐饮企业却不多,造成这种供大于需的原因有很多:(1)价格争议。现今电子菜单主要运用于一些高端酒店餐厅,很少出现在中低档的餐饮企业。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购进电子菜单的成本高,虽然从长远角度看电子菜单的成本远低于纸质菜单。(2)硬件质量和网络环境不稳定。平板电脑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软件的应用环境、功能不稳定,操作不灵活,升级和维护繁琐,且现有WiFi网络环境传输不稳定。(3)电子菜单的前、后端脱节。电子菜单的开发公司大都是软件定制公司和个人开发团队,这些人对餐饮业的运作了解颇少,更不用说程序运行环境的稳定性及顾客使用是否便捷人性化,前端点菜程序与后端管理程序的衔接性不好,甚至存在盲目开发的情况。
四、电子菜单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电子菜单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电子菜谱的使用仅局限于一些高端的餐饮行业,且受限于网络环境、硬件选型、软件操作及效率问题,大范围的推广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未来,电子菜谱客户端可向着云平台点菜、网络支付、广告推送等方向发展,服务员端更加偏向于手持机的使用。
(二)电子菜单的发展建议
1.电子菜单软件的开发注重层次性、多样化。目前,电子菜单的高成本使其应用范围只局限于高端的餐饮业。开发多样化的电子菜单,满足了不同类型的餐饮业商家的要求,有利于扩大电子菜单的市场。针对西安市,可对中高档餐饮业和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调研中反映的情况,对电子菜单进行分类,开发针对不同用户需求的电子菜单。
2.软件开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电子菜单的使用要做到人性化,即无需服务员在旁边指导演示,用户就可以自助操作。对消费者做跟踪和反馈,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变化的需求。
3.克服硬件的自身缺陷,强化餐饮管理软件后台操作程序的稳定性。目前平板电脑都是使用WIFI,软件开发商需要重点考虑数据传输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丢单、漏单等问题。注重客服电池待机时间短,屏幕的分辨率低等细节问题。
4.应用领域的推广、功能的多样化。电子菜单的应用领域可以从中高端餐饮业延伸至普通的烧烤火锅店甚至是快餐行业。在功能方面,可以提供增值服务,如视频、电子书、电子优惠券、手机充值、广告等。
参考文献:
[1] 刘小鹏.安卓平台电子菜谱在餐饮行业的应用及发展现状[J].信息与电脑,2012(3).
[2] 李宏.电子菜单:E时代用餐方式[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9(7).
[3] 张琳,孔令博.你的菜单,我的生意[J].光彩,2012(4).
1 引言
机组油压装置是为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提供动力油源的装置,是水利机械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水轮发电机组起动停止、负荷调节等工况转换以及其它液压操作设备的操作能源,它的工作品质关系到机组的安全运行。
为保证和维护机组操作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压力油槽内压缩空气和透平油要适当成比例,压力油槽容积的60%~70%是压缩空气,30%~40%为透平油。因为压缩空气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储存一定的机械能力,使压力油槽在因机组操作等原因油容积减少时仍能维持一定的压力,所以自动、可靠地保持气、油一定的比例,实际上是保证操作能源的可靠和稳定所需要的,是目前水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可编程控制器的普遍应用,由机组现地控制单元的PLC对油压装置进行自动控制成为发展必然。
2 控制系统要求
2.1 机组油压装置的组成
压力油槽:配有压力变送器、液位变送器、压力控制器、液位控制器以及液位指示器。
油泵:2台18.5kW油泵三相异步电动机。
集油槽:配有液位控制器。
漏油箱:配有液位控制器,1台1.1kW油泵三相异步电动机。
补气装置:电磁阀(AC220V)。
2.2 控制要求
压力的控制:压油槽内的压力P应保持在3.6~4.0MPa之间。P
自动补气控制:一般压油槽内的油气体积比为1:2。
漏油箱油位控制:采用位式控制来控制漏油箱油位。当液位控制器L2接点(液位高)闭合,起动漏油泵;当液位控制器L1接点(液位低)闭合,漏油泵停止;当液位控制器L3接点(液位过高)闭合,发出漏油箱油位过高报警信号。
以上控制均要求设有方式选择切换开关,切换开关设自动、切除、手动3档。
3 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及组成
系统采用油压控制为主,辅以油位控制方式。由PLC根据压力油槽自动化元件所提供的压力、油位信号对油泵、电磁空气阀、电磁排油阀进行操作,实现对压力油槽自动补油、自动排油、自动补气、自动排气控制以及漏油泵控制,从而使压力油槽内的油压、油位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整个水轮机组得以正常运行。
考虑到对输入输出的要求及系统模块的扩展,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7—200系列PLC中的CPU216及扩展模块EM235和EM222。该系统用了20个离散输入点,2个模拟输入点,14个离散输出点。
2台油泵电机采用施耐德公司的ATS—46系列软启动器;漏油泵采用交流接触器直接启动控制。当2台压油泵都设置为自动方式时,由PLC完成2台泵的工作/备用方式设置和切换(根据运行时间)。
3.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1)系统复位逻辑。系统复位逻辑主要完成设备起动之前的初始状态管理。本系统主要是对电机的起动准备条件、各电磁阀的初始位置进行判断以及对压力、液位的当前值进行判断等。(2)自动运行选择控制逻辑。自动运行指令的控制操作设备为一个按纽式选择开关,可选“自动”和“手动”2个位置,向油压系统发出的运行指令也是一个输入点,用“1”表示自动运行,“0”表示手动运行。在发出运行指令时要考虑许多其它连锁条件,如故障状态、急停状态、系统就绪信号等。另外,选择开关如果选择在手动位置或系统出现急停信号,都应立即解除自动运行指令,使系统处于手动运行状态下。(3)故障管理。在油压条件中,一般存在多种故障信号。其中电机过热、过流及电机已坏等故障由软启动器检测,在自动控制中只作为系统运行的初始条件和发生故障停止的条件。另外,还有一些信号如系统运行指令是否正常,排气阀是否开启等信号,则要按运行要求根据逻辑关系来判断,也属故障检测之列。(4)运行指令的控制逻辑。运行合闸指令在油压系统中的控制逻辑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操作设备信号、控制对象状态和系统运行状态等。运行指令信号的发出控制可由一个基本控制逻辑完成。置位条件:第1,启动操作信号的上升沿;第2,系统无故障。二者均为必要条件。复位条件:第1,系统正常停止信号;第2,系统故障停止信号;第3,紧急停止信号。三者均为充分条件。(5)工作/备用切换逻辑。根据控制要求,工作/备用切换是以时间为标准进行的。当1号泵作工作泵运行一定时间后,由工作转为备用状态,2号泵则由备用转为工作状态,如此循环下去。若遇到工作油泵已坏的情况,则备用油泵自动转为工作模式,计时器立即复位,重新开始计时。(6)工作泵起动控制逻辑。置位条件:自动状态下,第1,油压信号P
4 结语
(1)采用油压、液位双重控制方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2)实现定期自动“倒泵”,保证每台油泵年运行小时数相等,避免了使用率不均而造成部分油泵过磨损或因长期不用而卡涩。(3)采用软启动器,解决了由于油泵启动冲击而引起的电气、机械故障等问题。(4)系统通用性好,只要对开关设定值稍加修改,即可用于其他中小型水电站的油压系统。
参考文献:
[1]水电站设计手册编写组.水电站机电设计手册——水力机械.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2]周延松.中小型水电站监控系统及其软件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02-02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电视作为高新技术的一种,发展也是十分迅速。数字电视在从技术层面向应用层面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和产业。纵观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历史,虽然还很短暂,但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现状,拥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IPTV网络电视四类通道构成了中国数字电视。我国数字电视从最初产生到现在,系统技术水平发展很快。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发展数字电视事业带来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市场形势和需求要求我国必须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当下数字电视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及时更新功能、提供优势服务,发挥数字电视的信息化优势,使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一、数字电视市场化的概念
1.数字电视。数字电视从概念上来说即数字信号的电视设备或系统,传输过程为图像及声音信号首先由电视台送出,经数字压缩和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的信号,再经过卫星、有线电缆或地面无线广播等方式的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最后再通过数字解调和视音频解码的处理把原来的图像及伴音还原出来。因为全过程采用的都是数字技术处理,所以信号损失较小,接收效果较为良好[1]。
从广义上来说,数字电视指的是节目的摄录、制作、编辑、存储、发射、传输,以及信号接收、处理、显示等全过程完全数字化的电视系统。从狭义上来说,数字电视是指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可以接收数字电视节目的电视机,也称数字电视一体机。
2.数字电视产业。一场深刻的革命将由数字电视产业带来,这不只是技术革命,更是广播电视运营体制管理上的变革,还是用户收听收看方式的根本改变,而且会对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数字电视产业市场化。数字电视产业市场化是一个把数字电视产业链交由市场参与各方,然后形成整个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网络运营商为主导的,整合各方参与者的经营过程。
二、数字电视市场化发展的现状
1.从政策方面看,数字电视产业受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广电总局在《广播影视技术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计划》中提出,今后5~10年间事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的主线是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并指出我国广播影视数字化发展的进程表。国家的总体安排是在我国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用普及机顶盒的方式,按照2005年、2008年、2012年、2016年四个时间段,分区分片地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的模拟电视用户向数字电视用户转换。
2.从发展阶段看,数字电视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其数字电视系统供应商和系统技术供应商的资金来源有的是国家的政策支持、有的是上市公司的支持、有的是风险资本的支持,这些供应商的发展壮大,标志着数字电视产业链基本形成。但遗憾的是,各个链条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效益,而是处于发展的运营试验和初期投资的阶段。
3.从发展渠道看,数字电视产业依靠有线电视拉动。国内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有线数字电视,且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因此我国数字电视的高速发展还是依靠有线数字通道拉动。未来中国数字电视市场将依然以有线通道为发展主体,在其带动下,地面数字通道、卫星数字通道也已崭露头角,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我国的数字电视市场将会在有线、地面、卫星、IP这些通道中进一步得到迅猛发展。
4.从运营模式看,数字电视产业的三种盈利模式。模式一,节目收视费。数字电视产业基本依靠的是节目收视费的提高和付费频道的销售,北京、上海的收视费一般维持在15元左右,一些地区则将收视费提高到26元;模式二,机顶盒销售费。主要是依靠用户第二、第三台机顶盒的销售和高端机顶盒的销售。一些家庭装有两三台电视机,所以每户可以增加10元左右的节目收费;模式三,增值服务费。增值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电视短信和彩信、电视缴费、电视购物、视频点播、宽带接入等,增值服务成为数字电视的主要卖点。
三、数字电视市场化发展的问题
1.数字电视产业未能协调发展。广泛采用数字电视技术之后,音视频节目却并没有发生变化,内容的单一化,观念的不同,传统机制的惯性作用依旧主导着市场行为,这些都会造成二者不能协调发展。基础不牢固,业务创新能力必然不足,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被运营的需求与生产现状之间的不协调所影响。
2.数字电视产业内容的不足。电视节目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收视需求之后,内容便是用户选择数字电视的最主要因素。数字电视从几十个频道扩充到几百个频道,需要大量的节目供应。但是,匮乏的内容却成为了数字电视最大的发展瓶颈。目前我国电视节目多数来源于现有的模拟电视节目,内容供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3.数字电视产业费用太高。费用主要是指设备费用和节目费用。设备方面用户在意的是电视机和机顶盒的费用;节目方面用户则关心的是收视费,这都是要用户自己支付的。由于数字电视的用户管理、用户控制、有条件接收等功能尚未完全融合起来,标准也还不统一,使得设备生产不能形成规模,价格降不下来,这些因素又增加了用户的负担。
4.数字电视产业面临新挑战。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行业的垄断并没有被完全消除,网络化的发展使得国家、地域、行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整个数字电视行业处于立体竞争中:前有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的阻拦,后有地面数字广播、卫星直播追赶。同时还要面临电信运营商争夺数字电视网络的高、中端用户,卫星直播业务争夺中、低端用户。如果不重视这些挑战和冲击,数字电视网络必然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5.人口老龄化造成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呈现出老龄化的现象,教育问题和老龄化问题成为阻碍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很多的老人都不熟悉机顶盒的使用方法,对其具体按钮也不了解,所以大部分老年人通常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够观看电视节目。
四、数字电视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1.建立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产业协调发展首先要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不断深化广播电视系统体制和机构的改革。数字电视产业应该按照自身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系统优势,建立起相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开展多功能业务,对数字电视产业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二是做好企业的转型工作,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制度,实现行业间的有效管理。
2.坚持内容为本的方针。默多克曾经说过:“宽带的核心就是内容。”对于数字电视来说,更要注重内容。数字技术提升了节目的视频效果,也增加了频道的数量,但这些都需要用内容进行填补。所以为了促进数字电视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结合我国的文化艺术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电视内容产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开拓,把握本土文化市场,在内容方面进行大胆的改进,并逐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从而使数字电视产业更加丰满起来。
3.收取科学合理的费用。随着数字电视的频道不断增加,人们获得了一定的便利,但也需要承担大量的收视费用,这样就使得收视费用一度攀升,很多观众,尤其是比较困难的家庭或是老年人都无力承担,这种收费标准不仅阻碍了数字电视的进一步发展,也对数字电视的普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需要彻底认清中国国情多样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方式,这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4.完美结合科技成果。未来世界将向着数字化和光纤化方向不断发展,其一,现代社会信息网络数字化仍在迅速进行,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为信息交换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其二,用户对带宽的需求不断增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使得光纤开始向用户靠拢,然后直接同用户的终端设备相连接,最后实现光纤到办公室或到家庭。因此,只有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数字电视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我国数字电视的未来更加广阔和光明。
5.更新传统发展观念。在当代社会,数字电视领域的工作人员要学会解放思想,更新传统观念,提高发展意识,面对当前形势下数字电视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广电人要以人为本,完善服务,创新机制,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电视等精神文化产业的需求,还要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积极制定良好的发展对策,从而使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共享这一新兴的科技成果。
我国的数字电视行业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暂时的困难并不等于整体是失败的,纵观全世界数字电视发展的整个过程,也都是各有特色,整个电视产业最终的发展趋势依然是数字电视。数字电视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数字电视市场化发展的过程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许多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数字电视市场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更为一致的认识。我们有理由坚信,在正确的政策指引和市场导向下,集所有电视人的力量,数字电视产业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马汉良.数字整体转换[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 张海涛.走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之路[J].广播电视信息,2004(9).
二、电子政务市场的软件硬件市场空间分析
在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业界专家经过分析论证,认为今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应该在400亿元左右。市场往往引导着厂商的行动。拿电子政务而言,今年政府投资将达到400亿元这一消息吸引着IT企业纷至沓来,群雄争霸——IBM、Oracle、神州数码、长天、浪潮、北大青鸟、书生、美髯公……无论国企还是外企,无论是大厂商还是小厂商,都准备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赢得阵地。
根据均分的理论,我国硬件市场为1000亿元。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一些国家政府行业的软件采购量占到软件总市场的1/3,而目前中国政府软件产品采购量只占软件总体市场的14.1%。拿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来看,他们在搭建基础架构的同时,非常重视应用的开发,软件的投资一般也不低于硬件的投资;可在我国,现在还明显存在着“重硬轻软”的现象,导致购置的IT系统很难发挥作用。要让基础架构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及硬件维护等方面,力度尚需要进一步加大。从这个角度看,电子政务市场的空间还相当巨大。
由于过去信息化建设中“重硬轻软”现象的普遍存在,政府行业在软件应用方面的投资力度不够。因此未来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投入比例将会有所提高,投资重点也将由基础软件而逐步转向电子政务应用软件。另外,政府部门对安全要求的特殊性为中国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目前,联想、北大方正、首信公司等国内主要IT企业都在纷纷推出各自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与各级政府和部门合作,积极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电子政务也为众多中小软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竞争力的中小软件企业像北京美髯公科技发展公司、书生公司等脱颖而出。他们中间,有提供系统方案的,有提供平台软件的,有销售硬件的,还有做信息安全的,电子政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空间会随着建设状态而不断调整,市场也将进一步细分,鉴于目前各个企业的实力分析,未来几年内,很难有企业可以形成这个行业的垄断。
三、市场竞争
一、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现状
有线数字电视通常是由机顶盒(用户终端)、HFC网络(HFC(Hybrid Fiber-Coaxial)网即混合光纤同轴网络,是以光纤为骨干网络,同轴电缆为分支网络的高带宽网络)和前端(中心机房)等三个大的部份构成。其中,HFC网主要负责将我们数字电视中的信号进行传输,最终到达终端用户处,目前我们现有的HFC网络主要用光缆把总机房数字信号传输到各乡镇分机房,再通过光信号放大、分配、插播,然后送到村一级光节点。最后通过同轴电缆把电视信号输入到用户机顶盒,这样的网络接口较为统一,且组网灵活、兼容性好、设备智能化高,采用的是同步式复接方式,可以使各种不同的数字信号传输速率分接和复接变的更加的方便,还提供了最佳的一个路由选择,有效提高了对于网络使用的效率以及可靠性保障。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发展已不可阻挡,并在全国迅速铺开,进行相关的升级改造。“三网融合”正在不断推进,有线电视广电网的升级改造已是一个必须要进行的工程,这必然推动着有线电视数字化加快发展。数字电视是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网络结合的产物。数字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的录制、编辑、制作传输、播出、接收等全过程都采用数字化传输,也即传输的信号全是1、0组成的比特流,他与传统的电视播出已有很大的差异,它能提供语音、图像、数据等全方位的相关服务。2006年,我国数字电视用户数规模已经达到1355.6万户,2007年达到2963万户,并以此速度加快发展,预计到2015年左右数字电视将得到大部分普及。
二、有线数字电视的安装
(一)有线电视线路,不能将同轴电缆芯线与芯线,屏蔽网与屏蔽网直接对接,要用双引导线连接,在用户家中会有很多这样的接头,往往用户自己也不清楚,或是不想承认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搜索不全电视节目,或者出现卡台、马赛克。
(二)有线电视用户板,因使用时间过长氧化、生锈,引起接触不良,同样可以引起信号不正常,电视节目不全,或者出现马赛克,需要更换用户板。
(三)机顶盒所带音视频线,黄红白三色线中有断的,会引起没有图像或者没有声音。因为三色线的结构是一样的,可以调换颜色测试或使用
(四)用户电视机问题,用户家中电视机类型往往大不相同,如用户电视机音视频只有两个接口,音频一个,视频一个,我们只需要接一个音频即可;如用户家中电视机是老式旧的,没有音视频接口,可以通过购买音视频转接器解决;如用户家中电视机有好几路音视频接口,如果某一路是坏的,安装过程中可换另一路接口安装。
(五)遥控器问题,用户安装有线数字电视后,需要使用机顶盒遥控器操作。机顶盒遥控器需要和电视机遥控器对接学习后才能控制电视机开关机,根据遥控器学习使用说明书对接即可。如果用户家中电视机遥控器丢失或损坏,需配置电视机万能遥控器。
三、有线数字电视的常见问题
(一)电视机故障
画面显示雪花或蓝屏,用户收看有线数字电视,如出现雪花或蓝屏,一般情况下是电视机视频没有调对,这种现象多数是由于用户调台时使用了电视机遥控器,导致电视机跳视频了,重新调视频即可;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部分旧电视机不能记忆电视视频,即每次开机都需要重新调视频。
电视机画面中间出现亮线,可能是电视故障。电视机画面模糊,观看一会就好了,也是电视机故障。液晶电视机嗡嗡响,先将电视音量调为零,如果噪音消失就是电视机原因,如果噪音仍然存在,将电视机电源插头与机顶盒电源插头分别插入不同的插排上。
(二)部分台无声音或声音很小
数字电视接收传送的卫生节目时,左声道为电视伴音,右声道为广播节目伴音,可建议用户调整声道设置,将电视转到无声频道上,按遥控器“声道”键,调为左声道,即可恢复。先用电视机遥控器将音量调制到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数值,在用机顶盒遥控器进一步控制音量。
(三)有声无图、有图无声
有声音,图像显示在广播上,按一下遥控器上“电视”键,即可恢复;图像显示商务信息,按“退出”键,即可恢复;图像黑屏或蓝屏,调视频还是恢复不了,可能是视频线连接错误、视频线质量问题、视频插孔问题等,建议用户检测视频线是否连接正确,接触是否良好。
(四)无信号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3-012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252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电厂热工自动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硬件设施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推展,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被引进到我们国家,此外,信息技术系统也在电厂管理方面得到了应用,这样,不仅从专业技术方面提高了热工自动化的水平,还提高了电厂管理的水平,使得热工自动化有了新的动力。
1 热工自动化的现状
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发展,热工自动化机组容量也在不断增加,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电厂热工自动化在控制方式、热工自动化系统的配置和功能、控制室布置、运行组织以及主辅设备可控性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1 分散控制系统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国外研制出了分散控制系统(DCS)并加以使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这个系统,并且运用到了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的广泛运用提高了电厂热工自动化在各个方面的水平。但是,目前单元机组的控制系统仍然是传统的控制系统,大量的模拟表光字牌与开关按键安装在控制台上,这样,就使得室内控制和汽轮机的分散控制系统(DCS)出现不协调的问题,对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作用。
分散控制系统(DCS)是随着现代大型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和过程控制要求的逐渐复杂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控制系统,在计算机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完成过程控制和过程管理的现代化设备。
现阶段,我国的发电机组处于改革阶段,分散控制系统(DCS)得到了新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国外的分散控制系统(DCS)与我国的分散控制系统(DCS)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优越性。国外的分散控制系统(DCS)的运行十分可靠,对于工作量的维护需求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不过,国外的投资成本比我国的投资成本要高。我国的成本造价比较低,因此电厂热工自动化的水平也相对较低,为了机组能够正常运行,需要较多的工作人员,而且工作量较大。
1.2 热工测量技术
1.2.1 温度测量。电厂的热工测量系统的温度传感设备只有一部分采用的是水银包和金属膜等拥有极强的热敏元件之外,大多数地方是直接应用热电偶热电阻。在变送器与二次仪表中,即使是在125MW以下的机组中,DDZ-2型号的温度传感器都能够保持正常的使用及运行。一般来说,300MW以上的机组都不能使热电阻信号直接进入到电子室中的,在这种情况下,电阻信号就只能通过分散管理系统的专门转化器进行转换,才能够进入电子室。而与热电偶联系的冷端补偿,可以根据不同的形式来作出相应的补偿措施。
1.2.2 流量测量。流量测量工作,大部分都是通过利用差压的原理来进行测量的。一般情况下,很少的地方才会采用齿轮或者涡轮进行精确的测量。大机器组合一般是运用公式来进行计算的。
2 热工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加,固有的技术条件已经不能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了,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与时俱进,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电厂热工自动化的水平也应不断提高。
2.1 实现现场控制系统的开放
现场控制系统(FCS)是由分散控制系统(DCS)与PLC发展而来的,现场控制系统不但具备分散控制系统(DCS)和PLC的特点,而且在二者的基础上又加以改革创新。使用现场控制系统(FCS)来代替分散控制系统(DCS),不仅可以提高电厂的经济效益,也可以提高社会效益。首先,现场控制系统可以节约很多的电缆,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降低成本;其次,现场控制系统拥有控制现场的功能,这样既可以提高控制信号传输的准确度,可以及时地传输信号;然后,它可以使商家与商家进行合作,共同盈利,改变以往的孤立无援的状况;最后,现场控制系统(FCS)可以不用使用控制柜,从而减少了占地面积,简化系统,使得它的维护和安装以及调试的费用降低,也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现场控制系统的开放,可以减少资金的投入,同时又能使电厂的经济效益与生产总值得以提高。
2.2 实现自动化
电厂是一个产品即产即销,而且资产、技术密集的行业。实现电厂的自动化就要实现电厂管理控制的一体化,将电厂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合在一起,实现电厂的优化组合,使得电厂利益最大化。
2.2.1 做好调试工作。在完成设备安装的同时,也要对设备进行全面的调试,并且做好记录工作。简言之,就是做好重要的硬件设备的跟踪记录工作。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安全运行需要提高系统维护人员的保护意识,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记录好系统硬件的运行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地记录,以便及时地进行维护工作。
2.2.2 采用优质元件。在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过程中,应该采用优质的元件和先进成熟的技术,来完成对系统的建设。热控系统的复杂程度越高,对热控元件的可靠性的要求也越高,为了使系统更加安全与牢靠,必须采用优质的元件。
2.2.3 采用冗余的设计思路。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到电厂的未来发展前景,所以在设计电厂的自动控制系统时,要采取冗余的设计理念,要考虑全面,才能更好地实现电厂热工自动化。
2.3 实现高性能
热工自动化已经出现了30年。30年中,各国在电厂热工自动化领域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使热工自动化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现在,自动化软件已经涵盖了很多软件的功能,成为了许多软件的统称。热工自动化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运用热工自动化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很多问题,不仅能够提高电厂的经济效益,也解放了人工劳动力,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热工自动化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3 结语
综上所述,热工自动化是大型发电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热工自动化的水平影响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与提高,影响着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确保自己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因此,我国决不能松懈对热工自动化的研究,要时时关注国外热工自动化的进展,始终保持科学技术与专业知识的先进性,保证我国热工自动化水平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薛霞.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
[2] 舒艳杰.浅谈如何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水平[J].科技与企业,2013,(2).
[3] 唐楚非.电厂热工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6).
[4] 苏玉玲,徐亚品.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1,(14).
[5] 朱清,杨景萍.浅谈电厂热工自动化的现状与展望
双鸭山市四宝林场位于双鸭山市东部,距市区14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31°11′21″-131°26′35″,北纬46°33′38″-46°43′03″。北与太保镇相邻,东北、西北部与集贤县接壤;南与四方台区相接,东与矿务局宝山林场相连;西与矿务局秃顶山林场相依。
1.各类土地面积及森林覆盖率
2011林地规划调查,四宝林场林地(本次规划调查林地面积即为经营面积)面积为517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8.14%。
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352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下同)68.1%;无立木林地336公顷,占6.5%;宜林林地面积为17公顷,占0.4% ; 辅助生产用地面积1290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5.0%;灌木林地4公顷。
在有林地面积中,纯林面积1725公顷,占有林的面积的49.0%;混交林面积1798公顷,占有林的面积的51.0%。
在有林地面积中,该场只有一个林种即是水源涵养林,全部为一般生态林。
在有林地面积中,天然林面积2162公顷,占有林的面积的61.4%;人工林面积1361公顷,占森林面积的38.6%。
在天然林中有1161公顷为柞蚕林。
2.各类蓄积
该场活立木总蓄积为174692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174484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99.9%;散生木蓄积208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0.1%。纯林蓄积68545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39.3%;混交林蓄积105939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60.7%。
有林地蓄积中,天然林蓄积35318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20.2%;人工林蓄积139166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79.8%。
3.有林地龄组结构
有林地面积、蓄积龄组结构有: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面积分别为2209公顷、636公顷、258公顷、420公顷,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62.7%、18.1%、7.3%、11.9%;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的蓄积分别为30149立方米、39409立方米、30581立方米、74345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蓄积的17.3%、22.6%、17.5%、42.6%。
龄组面积比值1.0:0.3:0.1:0.2。
龄组蓄积比值1.0:1.3:1.0:2.5。
4.有林地优势树种(组)面积、蓄积结构
该场优势树种(组)共有柞树林、白桦林、软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人工红松林、人工樟子松林、人工落叶松林、人工软阔叶混交林、人工针阔叶混交林、人工针叶混交林、人工杨树林等 11个类型,其面积分别为624公顷、7公顷、1523公顷、12公顷、11公顷、425公顷、641公顷、4公顷、108公顷、152公顷、16公顷,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17.8%、0.2%、43.2%、0.3%、0.3%、12.1%、18.2%、0.1%、3.1%、4.3%、0.5%;蓄积分别为14236立方米、157立方米、20740立方米、186立方米、1013立方米、33336立方米、61981立方米、36立方米、9020立方米、33116立方米、729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蓄积的8.2%、0.01%、11.9%、0.1%、0.6%、19.1%、35.5%、0.0%、5.2%、19.0%、4.2%。
5.保护森林措施
5.1加强幼林培育,提高成林率
幼林抚育是成林的关键,必须改变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形成造林、抚育、成林的责任机制,严把市直新成林资源验收关,把造林成林率作为评价各单位造林绿化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严格落实、严格奖惩,提高造林成林率,杜绝年年造林不见林现象的发生。
5.2加强幼林管护,减少人畜破坏
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充实执法人员,加强幼林管护,提高造林管护效率,将造林管护效果与管护人员报酬挂钩,建立幼林管护目标责任制,落实奖惩,严格管理,减少幼林人畜破坏面积。
5.3加强森林灾害防控防治,减少资源损失
高度重视森林火灾防控工作,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加强火险预警和应急响应,及时处理火灾火情;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预测预报,实施有效防治。减少森林资源损失。
6.森林有害生物及自然灾害
该林场森林病害及虫害均不太严重。天然林的病害主要是由硫磺旬孔菌引起的阔叶树干基腐。人工林病害主要是由日本落叶松球腔菌引起的落叶松早期落叶病。虫害主要有落叶松毛虫等。在干旱年份,天幕毛虫有时大面积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7.天然更新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发展特征展望十一五、面向十二五,我国电力系统市场的自动化发展一直是电网建设、改造及实践应用中的主体目标,目前我国电网公司已启动了近百项重点城市的基础电网建设及全面改造工程,为夯实供电基础、强化安全供电,加快电网城市化、自动化、可靠性、持续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大规模城市电网改造工作的全面启动,我国城乡的配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也日渐完善,为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随着各类升级网电力市场的完善建立,我国电力市场对自动化发展的相关需求日益丰富,甚至呈爆炸性增长趋势。因此,为了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与适应力我们必须继续深入研究、充分了解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特征,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实践方案才能最终令电力企业站稳脚跟,为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的全面、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二、我国电力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1、电力自动化的实现技术。现场总线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变革,随着工业电网的日益复杂工业自动化网版板所有,人们对电网的安全也越来越高,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控制技术必将取代过去的控制方式而应用在电力自动化。
2、无线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因其不必在厂区范围内进行繁杂,昂贵的布线,因而有着诱人的特质,位于现场的巡视和检修维护人员借此可保持和集中控制室等控制管理中心的联系,并实现信息共享,此外无线技术还具有高度灵活性,易于使用,通过远程链接可实现远方设备或系统的可视化,参数调整和诊断等独特功能。
3、信息化技术。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
4、安全技术。电力是社会的命脉之一,当今人类社会对电力系统的依赖已到了难以想像的程度。电力系统发生大灾变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电力系统最重要的是运行的安全性,但这个问题在全世界均未得到很好解决。电力系统发生大灾变的概率小但后果极其严重,我国电力系统也出现过稳定破坏的重大事故,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电力工业将会继续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
5、传动技术。实现变频调速的装置称为变频器。变频器一般由整流器,滤波器,驱动电路,保护电路以及控制器等部分组成。变频器作为节能降损减排的利器之一,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已经极为广泛而成熟。
三、数据共享能力
(一)数据共享能力。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系统埃模型一般集中在对地理空间属性的描述上,但在实际的应用当中,电力系统的控制对象往往具有更加复杂的电力物理结构,因此,建立一个电力系统特有的空间属性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二)数据整合能力。(1)加强电力系统自动化与信息化。实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系统化。这种融合多种信息和技术于一体的企业级信息系统,从可行性和经济性角度来看,都需要实行一种具体的运行方案。采用工业标准开放统一的对象组件作为其公共的技术基础,这样可以保证数据和应用功能程序无须改动面平滑地进行,从而充分保护用户和开发商的前期投资和工作,保证系统的分步实施不会因平台的提升和系统规模及功能需求的扩展而陷入困境。(2)加强电力企业的功能性。电力企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空间分布性。客观上要求电力系统平台提供分布应用服务。每个地方所管辖的区域不同,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的方式也不同,各个地方可以自己管理和维护所管辖区域内的数据。不同级别的数据库之间可以构成分布式的数据库,并可通过网络调用共享其它地方的数据,并在所赋予的权限范围内,通过分散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保证数据的实时效,安全性。(3)完善数据库。运用各种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它的安全机制,数据备份机制等都是其它文件管理方式无法比拟的,目前新开发的系统多以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主,利用它强大的管理优势和能够建立多级索引的检索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网络负载,迅速定位到查询目标,在多用户并发访问时大大提高访问效率。
(三)安全稳定能力。电力应用可以说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支柱作用,它是一个实时运行系统,它的安全稳定性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能力应该着眼于电力设备及其运行安全,网络操作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