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音乐课堂小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1 10:08: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音乐课堂小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音乐课堂小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45-02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对学生“音乐实践及音乐创造”的能力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亲身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从实际音乐活动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而这种实践活动的实现,完全可以通过音舞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下面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下音舞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一、音舞结合教学方式的应用价值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传统地教授一些基础音乐文化、音乐技巧了,已发展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等。而舞蹈的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它已由原来单纯的美化肢体动作、完善情绪表达扩充到协调形体气质、体现情感表达、愉悦身心健康体魄。其继续活跃在人们视线里的根本原因而在于它满足了人体需要,达到深层次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健康体魄的作用。

2.丰富学生情感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形式,较少部分是非语言形式。在一些场合,非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甚至要高于语言表达。现如今的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中就明确提出要通过音乐来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和表现力。在语言产生以前,人们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肢体表现,而舞蹈则是这种肢体表现的艺术升华。具有与音乐一样的性质――体现某种情感。古人云:“言之不足咏之、咏歌不足舞蹈之”,即是说当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时,就通过朗诵的方式补充表达,当朗诵也不能很好表达时就借助舞蹈动作来体现想表达的内容。舞蹈动作有自身的情感表现和文化内涵,若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舞蹈动作,便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表现方式。此外,学生要想掌握好舞蹈动作就必须增加自己对舞蹈的体悟和创新。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若是能结合舞蹈,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发展潜力。当学生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时,就能获得自信,并且逐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方法。

3.提升学生综合气质。舞蹈,是人类动作的艺术化。舞蹈教学即是教导、训练人的身体动作,此外还需要投入自身情感和精神,以达到协调一致的舞台效果。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消耗体力,还要消耗脑力,在无形中就刺激了舞者中枢神经,训练了其支配意识。动作的训练还锻炼了韧带的柔软程度和肌肉对骨骼的牵引密度,能够改善骨质、稳固关节、提升身体各部分的配合度。此外,好的舞蹈要以准确的舞蹈动作(如收腹、挺胸、提臀、低头、回眸等)为基础,所以舞者需要长时间、高频率地做这些动作,于是就逐渐改正了那些不雅的形体姿势,培养了优雅的气质。

二、音舞结合教学形式在小学课堂开展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小学生这一群体的身心素质、年龄层段、实际需求,采用相符的舞蹈动作,将其尽可能地趣味化、儿童化、游戏化。降低动作变化的频率,同时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对音舞的兴趣。如此才能达到音舞结合的最大益处,带领学生欣赏音乐舞蹈、学习音乐舞蹈、编创音乐舞蹈。具体策略如下:

1.舞蹈编创趣味化。兴趣是一切活动的不竭动力,使学生主动进行某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新课标较之于过去进步的地方则在于它将主动学习的权利赋予学生,由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由吸纳式学习变为探索式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强调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虽然音舞结合有众多的优点,但若是脱离学习主体这一客观实际,所有的优点都将转化为不可忽视的缺点。那么,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对参与音舞结合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兴趣是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增加舞蹈动作编创的童趣性,把舞蹈动作教学的简单化、趣味化、儿童化、游戏化,让音舞结合教学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特别是让部分动作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较差的同学以及大多数男同学积极的参与舞蹈动作即兴创编。那么,在音舞结合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怎样才能增加其童趣性呢?如:舞蹈动作中强调眼神与手势配合的,在音舞结合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模拟“摘成熟的果子”这一生活实例来训练。这是因为摘果子是一连串的动作,而摘成熟的果子就是一连串动作和眼神的结合,需要通过眼神去寻找,在差不多找好的时候伸手去摘。在这一模拟过程中将舞蹈动作与生活实例相结合,既避免了舞蹈动作教学的枯燥性,还降低了教学难度,调动了学生表演的欲望,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另外,还可模拟创设某种生活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既能展现天真活泼的本性,又能增添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民族舞蹈儿童化。纵观整个音乐教育的历史,虽不断改革创造出众多新体系,但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仍是殿堂级人物,他们创造的音乐教育体系对世界的音乐教育都具有引领作用。他们都发源于其民族优秀文化,且符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对整个世界的音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理论之,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56个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我国的民族舞蹈大多都保留着原始风貌,朴实豪迈、热情自然。教材中有很多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表演与聆听。比如:蒙古族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土家族歌曲《乃哟乃》;朝鲜族歌曲《桔梗谣》、彝族乐曲《快乐的嗦》、新疆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等,虽然小学生受其年龄局限并不是很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舞蹈成品赏析内容,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帮助学生积累舞蹈编创过程中所需要的舞蹈元素。通过欣赏优秀舞蹈,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舞蹈动作的即兴编创打下基础。考虑到小学生的特性,其舞蹈动作应尽可能的儿童化、典型化。

3.国标舞蹈游戏化。舞蹈种类众多,国标舞、芭蕾舞、民族舞均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其中国标舞还具有大众性特点,在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在小学音舞教学中加入简化的国标舞动作,能够在学生间提供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日常仪态。但国标舞较小学生而言相对成熟化,不大容易接受。所以,可以在国标舞的中融入游戏教学,来激发学习兴趣。比如,爱尔兰民族的踢踏舞,既有弗拉戈舞的热情火辣,也有古典芭蕾的优雅和现代舞蹈的精致,动感十足。教师就可以抓住其典型动作:踏步、踏点步、抬跳步等,将其组合成一个小朋友们熟悉的带有游戏性质的集体舞,比如:集体舞《找朋友》、《校园多美好》之类的,规则根据具体舞步而定,让学生在游戏中记忆舞步并记忆歌词,完成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再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独特的国标舞情景游戏,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一段国标舞的形式,学好后跳给其他学生看,并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跳得最好的一个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国标舞的兴趣。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让家长参与,比如在班级期末音乐会中,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一起感受音乐与舞蹈结合的魅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常态化,涉猎更多的音乐舞蹈领域的知识。在音舞结合的教学中,教师针对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进行多方面系统的查阅,了解新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堂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音乐的本体出发,研究音乐的多种表现形式。我们知道音乐是听觉艺术,而舞蹈是视觉艺术,只有两者完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得到最好的效果。声与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只要搞清楚这些,音乐课堂中的音舞结合教学就可以进行下去了。只有大量的阅读借鉴,多利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将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研究的有深度,有底蕴。将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的具体课程圆满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篇(2)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动力和源泉。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不可或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小学节奏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具体有以下三点。其一,缺乏对节奏重要性的认识。一些教师不按顺序和要求讲授课本中的节奏知识,甚至干脆不讲。学生缺乏一定的节奏感,只是盲目地学唱。其二,缺乏灵活的教学方式。尽管学生在节奏学习上有明显的兴趣,但单一地灌输式传授容易使他们产生反感。其三,缺乏足够的打击乐器等教学辅助工具。由于大部分学校都只能提供少量的简单的打击乐器或考虑课堂纪律,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使用,给节奏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一直以来,教育学家都试图从各个方面对节奏教学的进行研究和探索。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运用语言节奏、动作及舞蹈节奏对儿童进行训练,运用一些以节奏性为主、易学的乐器来辅助教学;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探索了节奏简记法及新的节奏读法;《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把学生音乐素质螺旋式上升分为十六个周期;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中提出迅速转换节奏的练习,缩短动作转换的思考过程,形成迅速反应的能力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由此看来,良好的节奏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在教师引导与学生“体验”有机结合的。

体验式节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节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节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培养情感,核心是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趣,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体验式节奏教学包括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参与节奏表演,进行节奏游戏。进行节奏创作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参与节奏表演是对实践能力的考验;进行节奏游戏更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的良好途径。

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首先,可以改变歌曲原有节奏。把二拍子的歌曲变成三拍子,把八分音符变成附点八分音符,学生会觉得很有趣,同时又熟悉和掌握了各种音符之间的关系。其次,可以在乐句末尾加上节奏。当学生学会了一首歌之后,我们就鼓励他们在唱完每一句时,加上自己创作的节奏,先创作两拍,再逐步增加到四拍、八拍,甚至更长。再次,可以创作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帮助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特征,创作相应的节奏型,部分学生唱歌曲,部分学生拍打节奏型为其伴奏。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表演。让小学生倾听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变化,培养他们对节奏的敏感性。如模仿火车汽笛、启动及运转的声音:|呜---|呜---|轰隆轰隆|轰隆轰隆|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另外,也可以选择各种拍子的音乐,让小学生感受不同类型拍子的强弱规律。如《新年好》是一首四三拍子的歌曲,它以强弱弱的节拍规律出现,速度较快,表现了一种轻快、跳跃的情绪。可让小学生用拍手、拍肩等方法感受四三拍的音乐,如拍一次手、点击两次手心等,培养孩子的节拍感。在音乐作品中,许多音符和休止符相互组合就形成了各种节奏模式,引入动作、姿势和舞蹈的因素用于节奏表演,能丰富学生的节奏表象,为他们的节奏创作活动奠定基础。在教学节奏符号时,可利用三角块、木鱼、双响筒、沙球等打击乐器,请学生敲打,其他同学说出谁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长。在学生获得了音的长短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认识几种节奏符号,并教给学生节奏读法。将小狗漫不经心的叫声编成二分音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把小狗凶恶的吠声编成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练习,使学生懂得了长短相同或不相同的音有规律组合在一起就是节奏。、搓指、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体验式游戏课教学评估,可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过程性、情境式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等进行观察测试,并评定“表现力优、创造性有进步、合作性弱需培养、情感投入性优”,以及与发展性评语“如果……就……”“、建议你……会更好”相结合。第三,引导学生进行节奏游戏。可根据人们走路的样子创作出多种节奏游戏,如:|走走|跳―|跑跑跑跑|跳―|走走|走0|跑跑|跑跑|走0|。还有节奏游戏“坐椅子”:放四张椅子,请学生坐,每人坐一张,引出节奏谱××××。有一个走掉了,空出了一张椅子,创作了带休止符的节奏谱×××0或×0××等,如果来了五个或更多的人,又推出两人合坐一张椅子的方法,创作出带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如×××××等。当学生掌握了各种音符的时值时,就可以玩“坐火车”的游戏,让他们创作各种拍号的两小节、四小节或八小节的完整的节奏谱。此外,用“开火车”游戏刺激学生的运动神经,使他们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动作中产生一定的节奏感,并将这种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有机联系起来,强化节奏感。

在教学课堂上进行体验式节奏教学,具体包括导入活动创作表演游戏评议五项环节。其中“导入”包含复习、基本训练、节奏游戏等;“活动”指新学节奏知识,包括情境融入、师生互动等;“创作”是在新授知识基础上,引导想象,激发思维与创造,延伸进行一度创作及二度创作表现。同时“创作”贯穿于“导入”“、活动”诸多环节。“表演”、“游戏”“、评议”是指交流、互评、共享愉悦、并激发审美与情感。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小学低年级学生可多进行节奏表演和节奏游戏,随着年级递增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表现音乐的能力、相对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体验式节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艺术感觉和气质,实现音乐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拓宽审美情趣的途径,让学生真正获得“审美自由”。

参考文献

[1]狄留芬.幼儿也能创作音乐.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7):52。

篇(3)

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无论是对音乐教学本身还是对学生发展来说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是音乐教学的内在需求

节奏感是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是由一定的韵律通过一定的节奏表现出来的声音,对小学生进行音乐的教学就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这是音乐教学本身的内在需求。因为在音乐的教学中,学生只是学会了唱歌,而没能很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学生只能算是学会了唱教师所教学的歌曲,并不能真正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所以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实现音乐教学的价值。

2.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的感官处于正在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对小学生进行音乐节奏的训练和培养能够促进学生感官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促进小学生各项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音乐是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并感受的学习科目。在节奏感的训练中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和理解能力增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音乐节奏的训练,学生的音乐素养也能增强,就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另外,小学生学习的科目有很多,学习任务不少,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的训练,能帮助学生进行身心的调节,起到放松和愉悦身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方法

1.教学注重联系生活

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的培养时,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采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声音融入音乐的教学当中。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猫的声音进行节奏的训练。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学小猫叫,做节拍的训练。“喵、喵、喵喵喵”,然后让学生用小猫的声音进行一段相关声音的视唱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对乐谱进行直接演唱的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班上学生的喜好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训练。另外,教师还可以教学生一些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歌曲,用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歌曲进行节奏的训练。

2.用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的训练

音乐概念是比较抽象化的概念,假如教师光是用语言向学生描述四分之二拍的概念,学生是很难懂的,但是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用乐器给学生展示出来,再让学生跟着教师的乐器演奏进行训练,学生就能很快掌握了相关的音乐节奏。乐器是最适合用作节奏训练的辅助工具,教师用乐器演奏出要教学给学生的节奏,这比给学生进行语言的描述的效果要好得多。乐器在教师的操作中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来,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音乐节奏感的美,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演奏中得到身心的愉悦,陶冶了情操。教师亲自在学生的面前进行音乐的演奏,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会给学生种下音乐的种子,他们学习音乐的理想可能因此而萌生。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教学生用乐器演奏相关的节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味不同的节奏。

篇(4)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使课堂高效,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备课。

首先备课标,因为课标是备课的依据,应该改变只看教材不看课标的不良的习惯,应该把课标熟记于心;其次备教材,教材是师生进行共同学习的平台,老师要整合各种资源,并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重难点了解的历历在目,力求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再次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因为教学总是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在课间应多与学生平等亲切地交流,这样就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只有充分而又精心的备课,上起课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由此可见,设计高效的课堂,备好课至关重要。

二、高效课堂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充满思考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策略有:

1、"捕捉新奇’找’问题"。中学音乐教学领域中有许多名词和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调式"、"和声"、"华彩段"等。学生初次接触有关调式与和声的歌曲时,很容易产生各种疑问,以这些疑问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知识的能力。

2、"发现矛盾’增’知识"。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很多看似相近的概念,鼓励学生找出各概念的要点,对比异同,找出联系。如"音程"、"音域"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开始学习时很多学生会有疑惑,经过讨论,学生举出了很多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音乐现象。这样借助学生间相互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知识。

3、"纵横比较’更’清晰"。

在学生学习时会对有关相互干扰的乐理知识产生混淆。如音高、音调、音阶、音节四个相似的概念,可以通过纵横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时,对中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判定就是一个难点。首先要分清四个相似概念的区别,其次要对各种概念力所能及的应用到具体到某首作品上,这样通过比较,使复杂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应尽可能的采用灵活多变的比较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获得新的乐理知识。

三、高效课堂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音乐课堂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纵横向的联想和知识与实际唱歌的结合应用等方法。

1、通过知识横纵向的联想,使错综复杂的基础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有序化。中学音乐乐理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学会把某个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加以理解,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有效,运用起来更加准确。因此,引导学生抓住乐理知识体系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中学音乐基础知识搭建成适合自己的一张理论体系网络。

2、在构建完善的乐理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应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鼓励学生把所学的乐理知识应用于平时的唱歌消遣当中,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学习有关大合唱中的分"声部"知识时,很多同学会问,"《黄河大合唱》中分声部唱法"产生原理是什么吗?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倡导学生运用自己所知道的乐理知识去讨论各种音乐现象的特点。这样不但知识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

3、在预习、听讲、合作探究、复习和作业、总结等各个常规步骤中,引导学生唱什么、怎么唱、为什么唱、什么时候唱。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习惯,当然,学生开始时会感到有点难度,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尝到甜头,继而会有更大的突破。我们要知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设计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3-01

古希腊人认为:"音乐是我们的感觉和精神机能的汇合,是永远变化的感情交响,它被自然而然的创造出来,被想象力加以变形,由节奏加以整理,由意识加以和谐化"。是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如何讲生活艺术更加形象化,更加美化,节奏起到了根本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及欣赏水平,必须增强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但是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自然、有趣的进行节奏的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节奏符号更加生动、明了、便于学生记忆、领悟,让只是小学生,专注力较弱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节奏知识。是音乐老师们必须重视的,枯燥无味的节奏灌输可能让孩子对音乐课堂失去兴趣。而从生活中发现节奏,发掘节奏,会让节奏训练变得轻松有趣!

1.从生活常用口语中发现节奏

生活中,一些常用口语总是我们最熟悉的,如果从这些我们经常说的语言中发掘节奏,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学习,让原本神秘的节奏型脱下神秘的外衣。在运动场上我们总是会听到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五二班,加油!大家看看,这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就是前十六后八和八分音符的组合呢?(X X X X X),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发号口令!向前,看起!(X. X X X),司机叔叔倒车的时候会打开倒车口令:请注意,倒车!(X X X X X )等,这些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语言,很自然的融入到我们的节奏训练中,会让学生更直接、更快速的学习节奏!

2.从生活音效中探索节奏

孩子们天真烂漫,对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充满了乐趣,如果能将这些自然界的音响,巧妙的与我们音乐中的节奏结合起来,那么如果我们通过生活中孩子们随处可听的音响中发掘节奏,引导孩子学习,是不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大钟和小钟》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孩子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小动物的叫声为出发点,训练孩子们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认识。课堂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

2.1节奏导入:今天小鸡、小狗还有小猫向举办一场音乐会,现在他们正在为音乐会的演唱练声呢!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2.2学拍节奏:学生跟老师一起看图模仿小动物唱歌练习节奏,教师讲解八分音符拍一次手唱两个音、四分音符拍一次手唱一次、二分音符唱一次拍两次手,提醒学生,要恒速拍击,打开电子琴节拍器。

2.3节奏编创:小鸡、小狗、小猫他们打算合唱一首歌曲,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演唱的?(通过编创让学生熟练掌握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

在上面的训练中,我还加入了二声部节奏的训练,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模仿中掌握二分、四分以及八分音符,整个课堂非常活跃。还有很多自然音响都是很好的节奏训练,比如火车的鸣笛声:x 一|x 一(呜 一|呜 一)、自行车打铃声X X X X X X(叮铃铃 叮铃铃)等。

3.从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乐曲中学习节奏

妈妈教的歌谣,姐姐爱听的歌曲,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主题曲,很多音乐是我们在无意识中学会,并且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的,通过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或者儿歌中学习节奏,同样会让节奏的学习变得简单起来。比如孩子们都熟悉的童谣《小兔子乖乖》中的第一乐句,X X X X X | X X X X |(小兔子 乖乖|把门 开开);比如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中的第一乐句:世上只有妈妈好(X. X X X|X X x )。这些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旋律,通过整理,选择出需要教授的节奏型,通过模仿学习,让孩子们认识这种节奏型并掌握。

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好的音乐会温暖人心、感化情感、抚慰心灵。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和骨架,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重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兴趣,就是要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最适合他们接受的教学手段,将原本复杂、难懂的知识点,以最简单、有趣、直接的方式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篇(6)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聆听的习惯和能力,要让他们懂得如何欣赏一部作品,怎么听,听什么。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欣赏完一段音乐之后,教师基本都会询问学生音乐情绪如何,但是进一步,或者是更深层次的引导性提问却不多,这实际上不仅仅没有达到音乐教学的要求,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这样单一的提问下思考问题,学生会下意识的认为听音乐只要听情绪就可以,从而忽视了音乐的内涵、旋律等方面的内容。所以说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多元化与科学性,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倾听和分析音乐,让学生的思维可以活跃起来,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根据音乐本身的速度、力度以及节奏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情境中去,解决学生从听到懂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奠定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从细节上提升学生的音乐品味。

二、细心关注每一个学生

素质教育作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全面发展,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构建音乐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细微处着手,最可能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整个班级入手,提升整体音乐素养。在教学开始之初,学生总是伴随着一段欢乐的乐曲进入课堂,这些音乐教师要认真选择,可以一段清新的大自然音乐,也可以使一段典雅的古典乐曲,这个时候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看看学生们是否能够进入到音乐状态中,掌握哪些学生没有认真听,哪些学生比较好动,哪些学生情绪不好等等。音乐学科本身不会参与到学生的考试排名中,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要提升学生的素养,丰富学生的头脑,实现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音乐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是通过合理的计划和设计,分段对班级所有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不受分数的限制,音乐教学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方面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另外,音乐课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多多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识读乐谱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如何使这一学习环节不枯燥?在歌谱的学习中笔者一直运用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用课堂乐器口风琴演奏和视唱曲谱结合的方式。由口风琴吹奏好的同学来演奏旋律,为视唱的同学提供准确的音准;视唱的同学在聆听的过程中进行视唱练习,可以准确找到演唱的问题。这一互助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可以进行选择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并及时给予帮助。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帮助.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此时教师就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伙伴。

三、挖掘歌曲细节之美

首先教师充分挖掘歌曲的细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寓教于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研究教材,做好授课准备,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授课内容设计要清晰,主次分明,这样才教学才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课堂时间,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比如,一首歌曲十分美妙,教师如何能够将这些美秒挖掘出来,并且展现在学生其中典型的弱起小节使音乐富有推动感;休止符的运用与表现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感。很多学生为了唱好休止符,如说空或用拍手、跺脚的动作表现,破坏了音乐的连贯性以及对休止符的内心感受。但如果让学生轻轻做一个划船的动作,学生可以边做边随着音乐聆听。去感受歌曲比单纯的节奏解决的方法要好。学生可以在聆听中学会歌曲,降低学生学唱的难度。

四、高效课堂设计注重激发学生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充满思考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策略有:

1、"捕捉新奇找问题"。中学音乐教学领域中有许多名词和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 "调式" 、"和声" 、"华彩段"等。学生初次接触有关调式与和声的歌曲时,很容易产生各种疑问,以这些疑问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知识的能力。

2、"发现矛盾增知识"。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很多看似相近的概念,鼓励学生找出各概念的要点,对比异同,找出联系。如"音程"、"音域"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开始学习时很多学生会有疑惑,经过讨论,学生举出了很多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音乐现象。这样借助学生间相互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知识。

篇(7)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唱歌唱得好不好,最基本的要求是节奏和音准的正确性。小学生的音准训练是教学中的难点,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音准也就成为了音乐老师所共同关注的课题,我认为如果能有效地使用一些固定音高的乐器如竖笛、口琴来帮助学生训练听觉,对学生正确的音高概念的形成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首先,我们可以从单音、音程入手,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学生吹奏,另一组学生唱,然后再进行简单旋律的吹奏和视唱。最后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练习,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效正音准的目的。在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材中出现了二声部或三声部,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二、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视唱练耳创造思维

视唱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唱出每一首练习曲,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把视唱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则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视唱的兴趣。在视唱训练时,学生一般对视唱的旋律不熟悉,音高音准都很难把握,这时,我们能给他们一个固定的音高,他们就会觉得视唱不是很难了。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自己演奏视唱谱,再进行视唱教学。例如,《平安夜》这首歌曲的曲调为3/8拍,5 - 6 5 |3 -- | 5 -6 5|3 --|2 - 2|7--|1 -1 |5 - -|6- 6|1・76|5・65|3--|2-2|4・27|1--|3--1・53|5・42|1--|1--。节奏上学生不易把握准。教师在视唱之前可让学生用口琴吹奏一遍,使学生对音高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最后再视唱就能较快地把握音准。这样唱奏结合,学生兴趣盎然,避免了刻板枯燥。

三、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欣赏创造思维

欣赏教学是一种不易被学生理解的课程,因为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觉来理解音乐作品,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较难理解的,如果通过乐器与之相结合,就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旋律的情感,使他们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意境产生共鸣。例如:在欣赏第二册《快乐的嗦》时,让学生演奏作品第一部分的主题,这样学生不仅是一名音乐欣赏者,同时也是一名演员直接参与作品的演奏。这也使学生感觉到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乐曲,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由此可见,器乐教学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从听觉到情感感受的桥梁作用。

四、器乐教学与节奏的练习结合

节奏训练是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和听觉的一种方法。我们都知道将节奏比喻成人身体的一部分的话,那么节奏就是人的骨骼,人没有骨骼是不能站立和行走的,可见节奏是音乐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在节奏训练时,利用一些打击乐器来进行训练,如锣、鼓、镲等,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一些常见的节奏型的音响效果,如xxxx xxx节奏时,先由学生口读和手拍节奏,再让学生掌握这种节奏型,吹奏同一个音,如6666 666 这样就使学生既进行了听觉训练,又增强了内心的节奏感。

要使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前提条件应是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老师应予以解决,这还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专业技能。

当然,在器乐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必须注重趣味性,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贯穿审美教育,进而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2)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培养从小规范的演奏和爱护乐器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齐奏、伴奏及合奏的能力,注意增强其器乐演奏的表现力。

篇(8)

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会经常出现学生对音高位置的把握难以到位,声部之间缺少聆听,一合唱音准就会跑调。教师都觉得上合唱课难,上好合唱课更难。如何在小学进行有效的合唱教学,便成了摆在我们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笔者针对小学合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合唱歌曲在课程中的比例

从教材中我们看出小学各个年级段对合唱歌曲所占的比例,二年级的时候只出现了一首轮唱歌曲,三年级合唱歌曲占教材的比例最多也只有11%,而到了四年级的时候一下子最多达到了38%,而五年级又达到了56%。从这一比例上看合唱教学在整个小学中高段的学习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二、对学生素养养成的重要性

合唱教学中孩子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仔细认真地听赏歌曲的旋律、音高和节奏。在大家同时演唱的过程中对音准的把握,也是锻炼了对自己音色的高低协调能力,继而提高了对音乐的理解掌握水平。

三、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和声感差

中国人比较注重线条感,在绘画、书法、音乐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线”的艺术,中国民间音乐都是强调旋律的进行,注重“线”的进行。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偏向于单声部音乐,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也经常出现单声部旋律的倾向,如,我的师生“问好歌”,下课“再见歌”大多都采用单生部的旋律。而我们的教师在合唱歌曲教学中进行伴奏往往也是右手弹奏高声部的旋律,左右进行一个和声的伴奏。看似在帮助学生,其实是在强化孩子以旋律为单声部的感念。长此以往,学生在学唱合唱歌曲时就会出现“水土不服”。

2.缺乏认真聆听

倾听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听得准,才能唱得准。很多孩子没有认真仔细聆听音乐的习惯,不会聆听声部之间的旋律走向,加之对音乐记忆能力差,导致合唱学习出现声部不和谐。

四、合唱教学方法探究

1.有意识地培养和声感

笔者认为学好合唱就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向学生灌输和声的效果,产生声音的这种立体的概念。教师往往就是忽略了要在低年级进行一个简单的合唱教学,只有在低段打好基础中高年级合唱才不会那么难。所以,在低段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和声这方面的训练。

如,在一年级的歌曲中做一个纯五度练习。如,《小雨沙沙》一声部由教师来唱,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和声的效果。让孩子们聆听和声带给我们听觉上的美感。

如,《大家来劳动》最后一句教师唱高音的5.

二年级在发声练习中可以这样练习:学生会唱之后可以师生合唱,也可以生生合唱。

二年级下册开始让学生了解轮唱的形式,除了《两只老虎》的学唱,我们还可以把《卖报歌》《小蜜蜂》《我的家在日喀则》《蜗牛与黄鹂鸟》尝试着轮唱。刚开始可能会唱得比较辛苦,但是只要学生一旦掌握了轮唱这个方法,那么随便一首歌他们就可以信手拈来唱,这样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学唱《钟声叮叮当》《美丽的黄昏》《嘹亮的歌声》这几首歌曲时就会很容易了。三年级的时候还可以进行音程的训练。先进行一个纯4、5度的练习,如,教师唱1,学生唱4,再进行一个纯4度的合唱。纯4度、纯5度的练习比较好唱,熟练之后就可以进行三度的音程练习。

2.利用前置性学习熟悉旋律

前置性学习又称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作业,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的学习。

教师利用一节课的最后的五六分钟时间来先学习下节课的合唱内容,也就是把高低声部的旋律让学生来熟悉一下,让学生在脑子中先有个印象,以便下次上课时声部直接的合唱会和谐许多。一部分的孩子会把这个旋律在课后利用乐器来练习,这样的话他们经过几天的自学会在心里形成旋律感,那么到下次上课时合唱就会变得容易了。这种方法是针对这首合唱歌曲旋律比较简单的,学生能容易自学的条件下的,如果复杂的歌曲,那是比较难学,效果也是没有这么好的。如,五年级下册的《小白船》歌曲旋律,节奏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回家后也能够在口风琴(口琴)的帮助下得以掌握,效果非常好。

3.巧用录音软件

录音软件,是一个电脑(手机)录音软件,可以清晰地录下您的声音或者将自己的歌声和将自己用乐器弹奏的乐曲录制下来,界面简单而功能强大。我们课件里面合唱歌曲的音乐两个声部之间的进行给人感觉不明显。如果就这样给学生听,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听出高声部的音乐了。这时要教师利用录音软件或者是手机(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有录音功能)事先把自己范唱(弹奏的旋律)的一个声部录制起来,然后在课上自己再范唱(弹奏的旋律)另一个声部进行合唱,这样给学生听觉上是一个立体声音效果,那么接下的合唱学习就会好唱许多。

4.以口风琴(口琴)进行音准的训练

器乐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更是为我们的合唱教学提供服务。帮助我们的孩子形成音准感,又提高了识谱能力。合唱教学的难点是低声部的音准,学生缺少内心音准的均衡感。在教学中借助口风琴(口琴)分别学会吹奏出各声部的曲谱。然后合起来吹奏,让学生感受声部之间的和声效果。再轻声合唱旋律,这将缩短学生音准训练的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乐器的学习对音准偏差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能让他们在心中建立起稳固的音准。

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只培养合格的听众。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由此可见,聆听在整个音乐学习中尤为重要,它是学好音乐的一个基础。我们孩子要会听,会有效地聆听,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何帆,姚春城,关继文.合唱与指挥教程[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范汝梅.音乐启慧乐润童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3]王艳芳.小学经典乐曲赏析[M].轻工出版社,2013.

篇(9)

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音乐的喜爱程度大不相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学生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并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过程,其实是一个爱生活、爱自然、爱自己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能够把自己最美好、最善良的情感赋予给审美对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妙之处,也会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提升个性品质,让学生终生受益。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直接有力地进入到人的心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情感魅力,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理论实际相结合,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积极配合教师提出的要求,主动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要求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充满艺术激情,言谈举止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灵活运用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在练习演唱歌曲时,教师能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演唱;当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他们真诚的赞美和表扬;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把笑容展示给学生,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音乐课堂有了兴趣,才能够真正融入音乐学习中,才能为师生的有效互动打下基础,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优化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学习活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一些较难的音乐歌曲时,如果教师直接教唱,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学会。而如果创设合适的情境,学生就学习得更容易、更轻松。如,学习《卖报歌》这首歌曲,歌曲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对于歌曲所表现的内容理解不够,如果直接教唱,学生把握不住歌曲的情感,不容易学会。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唱歌曲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创作时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体会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歌曲既反映了人们对旧社会的控诉,又表现了人们对光明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因此,歌曲的曲调色彩明朗,表现出孩子的天真活泼。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了更直接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把握得更加准确。这时进行教唱教学,学生就会很轻松地学会这首歌曲了。

(2)游戏教学法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爱动。在音乐教学中,把唱歌和游戏结合起来,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教学法需要音乐教师开动脑筋,利用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把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情感体验,对音乐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38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而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又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实践证明,学习音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发展情商和提高语言技巧,提高数学演算能力有着独特的功效。音乐对人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此之大,笔者认为有必要正视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发扬好的一面,改进不好的一面,使音乐课堂真正发挥其美育作用,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1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远胜教材音乐

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小学生越来越不喜欢音乐课,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超过音乐教材的歌曲对他们的吸引力呢?这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困惑。

流行音乐,是指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根植于大众生活的土壤。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据调查,某小学五年级某班57位同学有47位同学喜爱流行音乐,5人喜爱戏曲音乐,3人喜爱军营歌曲,只有2人喜爱教材歌曲。

另据某中学进行的音乐课调查问卷显示,喜欢流行歌曲(音乐)的比例高达100%。

笔者觉得,上述这种现状是对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巨大冲击。相关资料统计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甚至有些狂热,只有小部分同学喜爱教材歌曲。其主要原因是流行歌曲无处不在,不在影响他们。而中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从而产生很多弊端:第一,中小学生中出现一些追星族,他们整天只关心明星的动态,不关心学习。第二,很多学生从网上下载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戴着耳机边走边听,有些还摇头晃脑,这样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危及到他们的生命。第三,他们整天唱的都是流行歌曲,满脑子都是情啊、爱啊、苦闷、抑郁等,从他们身上已感受不到青春少年那种纯真。

虽然流行音乐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优秀作品对青少年起到正面作用:第一,优秀音乐作品对学生有思想教育的作用;比如那首《中国人》,歌曲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流露出一腔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而奋发图强。第二,一位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紧张之余,缓解学生的身心,给紧张的气氛抹上一点镇定剂、清凉油。”第三,现实生活中流行歌曲已成为人们表达各种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流行音乐,客观地认识与评价流行音乐。正视并勇于接受现实,按自然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不足,把流行音乐中部分优秀音乐作品引入音乐课堂,只要把握得当,笔者认为这会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带来生机,甚至是质的飞跃问题。

2 提高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

学生不喜爱音乐教材歌曲的原因除了他们无法抗拒流行音乐的诱惑之外,还有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问题。

首先,有些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着缺陷,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例如,教学进行到和为题材的《游击队歌》等历史教育内容的歌曲时,历史课还没有学到这些章节。这样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更谈不上正确地表现歌曲。我们很多经典歌曲创作的意义在于歌颂祖国和人民革命,如果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音乐,那么这类音乐就失去了其创作的意义。再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首歌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有老师反映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堂课上得更好,因为学生对少年先锋队不是很了解或者理解不透,歌词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而且篇幅过大,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让人无从下手。如果只教歌曲的表演与演唱,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意义;如果先说一段关于少先队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歌曲再去表现歌曲,根本达不到教材所要求的业务量。音乐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无连接性,给音乐课堂的如期进行带来很大的困难。

其次,教材中外国歌剧的内容过多、过深,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歌剧本身就是一门较深奥的综合艺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讲解,由于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还没有达到去理解如此复杂歌剧的水平,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重的负担感。且学生在歌剧音乐中感受不到快乐,反而觉得压抑,音乐课也就失去了其本身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何谈喜爱音乐课呢?但歌剧也是音乐的重要部分,教材中需要安排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歌剧片段,比如,歌剧《卡门》选段《街头少年合唱》,因为这段音乐是作曲家专门为青少年创作的,当学生看到演唱者与自己年龄相仿时,就有亲近感,自然就对此歌剧产生兴趣。所以,教材中对西洋歌剧的安排不宜太难,且歌剧选段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段,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对歌剧的兴趣。

再次,教材的歌曲特点是:第一,音域太广。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十一二岁的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声音不如童声甜美、明亮。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音高不准,声音浑浊、沙哑,声带易充血、损伤。如果让他们大唱特唱音域宽广的歌曲,他们能唱好吗?唱不好他们会感兴趣吗?第二,内容太陈旧。很多音乐教材内容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前的歌曲,对于学生来说与现实有脱节感。而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除了流行歌曲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外,还因为流行歌曲的内容现代感强、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学生跟唱的兴趣。这也是当今青少年学生喜欢这些歌曲而不喜欢教材歌曲的原因之一。

因此,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要注意时代性、适龄性、适宜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音乐教材的喜爱程度。课改专家必须明确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在观念上确立学生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从中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符合其心理、生理特点的音乐作品,在教材中加入一些优秀的时尚流行歌曲,如《让世界充满爱》、《天堂》、《我的朋友在哪里》等,这些歌曲有呼唤友谊,有歌颂生活,有赞美家乡,有激发爱国之情,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3 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艺术的升华

音乐课堂的形式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音乐课堂活跃,受孩子们的喜欢呢?笔者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通过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

第二,教师发挥自身特长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各种小型乐器的教学吸引学生,比如箫、笛、葫芦丝、打击乐等,让这些乐器成为我们音乐教学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层次才会更丰富,也会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三,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不同的教具和CIA多媒体课件,结合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来表现音乐作品。例如在上《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结合唱、奏、跳、小品、绘画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同学们表现春天里的花与草、猫与狗、春雨与万物等,这样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表现春天了。

第四,教师可以在“表现歌曲”这个环节中加入群体活动,如齐唱、歌舞、合奏等表现形式,这种互相配合的群体性音乐活动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设计必须新颖、活泼、层次丰富,课程安排必须合理,课堂操作灵活多变,重点、难点合理搭配,让学生对音乐课堂充满期待和向往。

第六,在课外,可以多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搭建开展文艺活动的平台,调动学生参与表演和比赛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文艺社团,如:吉他社、舞蹈队、合唱小组等,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能力等。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在音乐欣赏课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开启智力、活跃思维、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等功能,是大家都普遍认同的。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达到和比拟的。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重视音乐教材的课改,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横向连接各个学科,纵向结合时代气息,制订出以审美为主线,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特点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可操作性强的音乐教材。这样,离真正解决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老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

篇(11)

留白,目前是一种运用极为广泛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是不是每位老师都对“留白”二字的定义有清晰透彻的认识呢,下面,我首先对“什么是留白”这一问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什么是留白

所谓留白,指的是创作者为了达到更好地表现主题的目的,

有意识地在作品的创作中留出空白,这些空白往往能给人一种空间感,使创作者的作品形神具备、有虚有实,从而达到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好境界。这种表现方式一般在中国画中运用较多,但是目前很多音乐课堂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具有开放性、艺术性等特点,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过多繁琐的音乐技巧,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所以,我们可以将原本运用在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与小学课堂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够主动去探索和思考。

二、小学音乐课堂上的“留白”策略

1.课堂导入时留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句话:“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通常都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无边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留下一些东西故意不讲。”而且我们都知道,课堂导入是一节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一节课开始之前的序幕,尽管不是整节课的,但是作用却不可小觑。因此,我们就可以在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音乐教学情境,以此调节课堂气氛,并给学生留下可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中。比如,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的《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具有抒情、优美的特点,主要是呼吁每一位少年儿童热爱地球,保护环境。因此,在刚上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有关宇宙以及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比如千年古树、地震、热带雨林、火山爆发等等,在观看的时候我不向学生提任何要求,学生只要做到静静地观赏就可以。整个观看过程教室显得极其安静,学生也看得目不转睛。当播放完毕后,我依然没有讲话,学生用一种急切的眼光看着我,这时,我就可以适时地导入新课了,以此激发出学生想唱一唱大自然中变化万千的事物的欲望。在这个例子中,我在新课导入前进行了留白,也为学生设置了悬念,这样学生就会急切地想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什么,从而为高效的音乐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进行中留白

音乐与其他科目不同,它有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当一些美的讯息进入到我们的大脑时,我们由此引发的联想也是无限美好的。而且“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小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但是他们对音乐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而且新课标也强调,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我们不要急于把所有音乐知识内容全盘托出,而应适当留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比如,三年级第五册第二单元《快乐恰恰恰》,第二课时是《跳到我这里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听了《赛马舞》这首歌曲,然后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你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并且欣赏《马刀舞》,在听的时候让学生注意乐曲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然后,我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并且让学生选出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如此一来,既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音乐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还使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课堂小结留白

因为音乐课与其他科目不同,所以一节音乐课的结束并不代表整节课的完结,其实,这时才算情感教育的真正开始。所以,在一节音乐课结束之前,我们可以适当留白,以此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吸收。比如,在学习《连绵白桦林》这一单元时,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学唱斯洛伐克民歌、俄罗斯民歌、克罗地亚民歌,感受到这几个国家的民族音乐风格,从而领悟音乐语言的特点。在这节课的第一课时,我安排了让学生欣赏《波兰舞曲》的教学环节,因为波兰舞曲的特点是风格雄浑、豪放,让学生仿佛看到古代波兰勇士们强健的体魄和豁达的胸怀,而且这类舞曲一般由“ABA”三段构成。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进行了这样的留白处理:给学生播放波兰舞曲的第二大段,即从D大调降至B大调到C大调的频繁转调。而且在本段之前会有一个洪亮的号角般的过门,然后是具果断刚毅特点的主题……这时我会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听了这段你有怎样的联想呢?我没有让学生马上说出自己心中的答案,而是就此停住,结束了这节课。这种形式的留白,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索欲,同时也使本节课的情感教学得到了深化。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堂上进行适当留白,既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小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策略,进而提高各方面的音乐能力,为小学生未来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是我对小学音乐课堂上留白艺术的几点感想和建议,在此拿出来与各位同行分享,希望能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丝绵薄之力。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