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想政治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加快发展,作为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正处在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机遇和历史条件下,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机制没有跟上,一些旧思维、旧做法仍然在起作用,使许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弱化,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作用和成效,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诸多新的重大挑战。
那么,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以新的思维和举措,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崭新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1.应牢固树立硬指标的观念,建立业绩考核机制
眼下,一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成效不够理想,这与他们推崇的思想观念不无关系。在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有些同志一度错误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搞不上去一怕撤职罢官;二怕失去岗位;三怕丢掉饭碗,而把思想政治工作则看成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必然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反映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就显的苍白无力,难以奏效。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真正奏效,必须彻底摒弃那种“软任务”的陈腐观念,牢固树立“硬指标”的先进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硬指标”纳入整体考核的重要序列,真正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硬指标的思想,不单纯是个认识论、方法论和工作定位问题,更是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意识、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问题,应从讲政治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战略性和必要性。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硬指标的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有了硬指标的思想观念并不等于有了硬指标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这个问题由“软”变“硬”的根本转变,必须彻底冲破旧的定式思维,按照百分考核的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内容,分单元、分条目加以细化,力求做到具体化、指标化、数据化,着力实现由“虚”向“实”,由“软”向“硬”的转化。依据每项工作的客观要求和应该达到的水准,制定具体的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完善工作目标,建立考核机制,确定考核内容,全面实施量化考核,并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和考核的结果,与有关人员的经济利益、评选先进、职务升降等直接挂钩,奖优罚劣,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理直气壮的“硬”起来。
2.应牢固树立“大政工”的观念,构筑配合联动的群体优势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从宏观上讲是全党的事情,是国家和全民族的事情。论文参考网。具体到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毫无疑问,则是党、政、工、团、妇等应该共同承担的政治责任和义务。切忌不要认为这只是政工部门、政工干部的“专利”,不能只靠少数政工干部“单打一”式的开展工作,那样必定冷冷清清,势单力薄,使思想政治工作苍白无力,孤掌难鸣。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群众性的工作,要想形成强烈的工作氛围和效应,必须牢固树立大政工的思想观念,全力构筑一个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政工部门为主力,行政干部为骨干,工、青、妇等积极参与多元合力的新格局。同时,应充分发挥党小组长、班组长、团组长、工会组长的作用,充分发动群众,把党员、团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职工代表等各种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建立起群众性的骨干队伍,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做到党、政、工、团、妇五个轮子一齐启动,多种力量共同参与,上下联手,左右配合,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立体交叉、全方位能动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网,充分发挥各团体、各部门的群体优势和群体效应,从不同角度积极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树立大政工的思想观念,建立起大政工的网络体系,群策群力,齐抓共管,配合联动,才能形成强烈的工作氛围,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奏效。论文参考网。
3.应牢固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
人的思想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是动态的、变化的,这种变化往往与周围事物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有的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尤其对现行的用工、分配政策等不能正确理解时;工作遇到困难和出现失误时;评比奖励、调资晋级或工作变动时;受到表扬、批评或处分时;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时……。每逢在这些敏感的当口,人的思想最容易引起波动,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也是做好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的最佳时机。因此,当这些问题刚出现时,应主动去观察和分析,及时抓住思想和行为苗头,积极进行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帮助他们理顺思想情绪,消除认识误区,化解思想矛盾,把各种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在萌芽状态。实践证明:有些问题本来很好解决,就是因为缺乏时效观念,见事慢、抓的迟,使一些小问题、小矛盾在拖、等、看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如果等到这种程度再去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牵扯很多时间和精力,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也必然大打折扣。为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强烈的时效观念,抓住先机,把握主动,采取最佳的措施和方式方法,超前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将各种矛及时加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最佳时机取得最佳效果。
4.应牢固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念,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内在质量
思想政治工作应树立怎样的效益观,用什么样的观念去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这是一个比较复杂值得探讨的问题。过去,由于受唯心主义、教条主义的作用和影响,许多同志常常以开了多少次会,作了多少次报告,搞了多少次辅导,办了多少次学习班,发了多少个文件,找了多少人谈话等,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大小和优劣。其实,这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和“量”的工作反映,并不能代表其内在的成效和“质”的变化。尽管一定的形式和工作量有利于产生一定的工作效果,但并不是一切形式的东西都是成果的必然,工作量也仅仅是一种量的标记,并不是内在效益的本身。这个问题如不严格区分,势必导致以表面的、形式的东西掩盖和替代其内在的成效和本质。论文参考网。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指诸要素(不少于两个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要素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因子、部分”。一方面同一系统中的不同要素之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这些要素又要被统一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从这一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系统观。在这一系统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力求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理论系统化。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前沿理论开始可能只是一两个知识点的变化,随着理论认识的发展,就会出现新知识点与原有理论知识系统的矛盾、冲突与整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一定要关注前沿知识与传统体系的整合,这种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新知识与传统知识杂糅,而是要把新的理念贯穿到原有体系的要素之中,从而达到新与旧的融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实践系统化。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实然”世界和“应然”世界的统一,如果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基本建构,即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是否得当,教育机制、原则和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教育环境的是否优化,教育过程的是否合规律性,教育评价的是否合理等,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陷入实践中的“人的缺席”,纠缠于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系统化必须是实践上的系统化。在建构此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相互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关注人的心理的表层结构(包括情感、意志、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中层结构(包括主流的思想观念和特定的亚文化观念等)和深层结构(包括人世与出世、理智与直觉、历史与伦理等的精神本质的自由与规范)三者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倡导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介质均“在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一要素的增加或减少,要考虑到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结合点与结合面,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观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人与社会生态、人与人的生态、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过程和状态的统一体。戴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应该是指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互动观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互动,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学科内部的生态互动是促进学科完善的有利方式,学科间的生态互动是学科创新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生态的互动,必须要有以下意识:在学科内部,首先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内容与方法的互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内容是直线型关系,而现在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建立内容与方法的立体关系;其次要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外部的环境系统或主体实践系统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互动的结果,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外部的环境能否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效果,关键在于主体对环境因素的吸收、筛选、消化、接受和应用实践,使知、情、信、意、行等诸要素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冲突到相互适应。再次,要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互动观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交往互动关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本学科的优势的同时,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新,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等。当然在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首要地位,坚持学科间的共存共生、互惠互利的原则。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人文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观正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差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文观的缺失,具体表现在:过于强调学生的公共性价值,而忽视学生的个体性价值;过于强调学生的客体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经济,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成长;过于强调学生的规范性,而忽视学生的自由性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生态化,必须树立人文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人文观应包括以下要义:第一,要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指向终极关怀。王东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协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第二,尊重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维度之一。”学生是具有生命主体性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自在性和自为性的人,他们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观、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只有让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三,培养人的个性,实施人性化的素质教育。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精神世界,反映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就成了个性。“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培养。”教育者首先要认识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其次要予以理解和接纳,再次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最后要培养个性化的人格特征。第四,要注重人的心理疏导,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当前多发事态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疏导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另外,学校也要为学生营造充满人文氛围
的环境,比如:开设适量的人文课程、开展丰富的人文实践活动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和谐观
和谐是社会的理想状态。指特定系统内和系统外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着的各个子系统均能良好生存和良性发展的状态,是“在由人参与的事物中无势均力敌的对抗性矛盾的良好对立统一状态,是事物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成熟表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作用的结果。它体现在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运动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美好阶段”。和谐不仅包括系统内的良好状态,还包括向系统外部的良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和谐观是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良好状态和良性发展的设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实践要素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互相关系的和谐。然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不协调的方面:“一是能动性的要素之间的不和谐,即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不和谐。二是非能动性要素之间的不和谐,即教育目的、内容与教育方式方法、情境之间的不和谐。三是能动性要素与非能动性要素之间的不和谐,即教育者、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之间的不和谐。”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和谐,必须在实践中协调各要素的关系。在学科内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独立的二级学科,与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相比,发展明显不平衡,要么只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而忽视教育,要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缺乏理论支撑,要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点的发展,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这属于学科内部的不和谐;而在学科外部,尤其与理工科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海洋里的一叶小舟,难以与自然科学的社会效益和当前创造的巨大价值相抗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事业,是传播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播种机”,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现实的关系,唱响和谐之音。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进,共创和谐世界。
新型教育观,就是以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结合起来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我们始终突出传授知识是思想政治课的首要任务;培养能力是思想政治课的核心任务;提高觉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归宿或落脚点这一特点,只有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树立新型学生观
新型的学生,应具有积极求学的动力,有一定的思维和动手操做能力,有高尚的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这种新型学生观。使学生积极自觉的、主动的求学,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乐趣和驱动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只要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现实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按此说来,思维正常的所有学生都具有可塑性,既可以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我相信,学生在教师爱心的浇灌下,在积极求学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一定会树立正确的求知观、理想观、品德观、前途观等的新型学生观。
树立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观念。结合改制企业的实际,重新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格局,突出“一岗双责”,要求行政干部学会做思想工作,党群干部必须懂得经济生产。在组织上交叉任职,在具体工作中交叉管理,营造抓管理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为管理服务氛围,发挥思想工作的辐射功能和群体优势。企业改制后,部分职工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发生了位移,缺乏个人抱负和理想。因此,要积极引导职工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荣辱意识、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有针对性的引导职工调整心态,按照生产经营的需要,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心工作,坚持重心下移,重在实干、务求实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下现场、进班组、到岗位,使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引导职工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把教育者得意图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使职工的个人行为目标和方式与企业大局相一致,使职工真正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二、当前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观念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职工缺乏培训机会
目前,从事事业单位职工的主要构成学历存在差距,有些是高中毕业、有些是大学毕业、中专毕业,因为学历不同,因此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距。事业单位每年的培训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但是缺乏对差异化人群的培训定位,导致事业单位职工的培训机会太少,接受知识也都是形式化的教学。因此,事业单位职工缺乏培训机会,缺乏正确的培训引导,是导致事业单位职工无法树立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主要原因。
(二)事业单位工作观念落后
事业单位的工作观念落后,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事业单位职工工作意识较差,动力较弱,积极性较差的问题上。在事业单位内部每个不同部门都有不同的工作内容,要符合工作机制与制度去按章办事,还要满足日常工作中的沟通、交流,的确产生了很多工作积极性变差的问题。在事业单位中,大多数事业单位职工因为是稳定工作,对于处理的各项工作内容又缺乏正确认识,因此事业单位职工经常在学习上存在抵触心理,无法正确对待自我的工作内容,然而培训或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和方式过于死板和枯燥,导致了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学习的动力下降。
(三)事业单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事业单位职工都是从事专业性的不同工作内容,对思想政治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事业单位在招聘职工的时候对思想政治方面的水平要求也并不是很高,这就导致事业单位职工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很高。职工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缺乏思想政治引导,政治敏锐度就会下降,对待工作也会存在懈怠情绪。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职工能够给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事业单位得到快速发展的动力,学好思想政治知识的同时,还能帮助事业单位职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加强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观念的一些建议
(一)开展事业单位思想政治观念实践教学
在事业单位中开展职工思想政治观念培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理论教学,还包括实践教学,他们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将二者合理分配、协调统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让学校、教师与学生都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二)科学开展思想政治培训
事业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培训讲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因此,事业单位 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实践教学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和培训,由有经验的实践教学教师带领培训教师从对外联络开始,“手把手”示范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让培训老师通过实践,真正探索到实践教学组织的要点,能在其中有所收获,并积极探索适合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利用事业单位职工的正确教学方法和正确理念树立思想政治观念,培养正确的科学思想政治观点,提出切实可行的事业单位职工发展方案。
(三)不断丰富事业单位思想政治观念教学方法
民政工作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便利百姓最具体。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最直接、最现实的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以解决群众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上的思想觉悟为主。十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为新时期加强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新时期民政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以民为本”需要把群众路线融入民政思想政治工作
民政工作是福利性事业,民政工作者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深入到实际困难的群众中进行了解,根据规章制度公平公正地做好工作,并实施严格的管理与考核,使思想政治工作从无形到有形。
(一)这是由民政工作的本质决定的。坚持以民为本,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统筹城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是民政工作的本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弘扬社会正气,培养高尚情操,化解社会矛盾,形成友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无论是民政工作,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以人为本,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二者之间有共同之处。
(二)这是由民政工作的对象决定的。民政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除了包括民政职工外,还包括群众,更多的是困难群众。作为民政系统的工作者不仅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还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注重物质帮助的基础上,更突出精神的关怀。民政服务的对象大多是没有收入来源,生活困难的低收入群体,相对来说他们是弱势的,这些群体更需要社会的关爱,他们在感受到关爱的同时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这是由民政工作的内容决定的。民政工作范围广、业务多,担负着基层政治建设和诸多行政事务,比如社会救助、军人优抚安置、区划地名、基层政权指导、民间组织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等,这其中有许多工作本身就包含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比如加强新农村建设,完善民政选举,保障村民的选举权;引导群众破除丧葬陋习,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等。
二、“为民解困”要求用群众路线加强民政思想政治工作
民政系统的核心职责就是“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时时处处替人民着想、代人民说话、帮人民解困、为人民做事;就是要更好地履行“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基础职能,让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体会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体会到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的幸福,从而使更多的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一)当好群众利益的代言人。民政服务的群众是最缺少话语权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说话。作为民政系统的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要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让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温暖和关心。
(二)当好联系群众的通讯员。密切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不仅是思想意识、工作方法问题,还是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初步显现,作为担负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职责的民政工作者要高度关注民生,感情上贴近群众,提供民生保障。
(三)当好处理问题的调解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强调和谐交流,协调各种关系。民政工作者要关心群众,与群众建立感情,只有掌握和运用协调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及时迅速地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纠纷,尽快统一思想,互相理解,从而降低各种纠纷引起的伤害。
三、“为民服务”创新民政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当前民政系统面对的服务群众呈现多元化,从而要求民政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与时俱进,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思想上的疑虑。
(一)工作内容要创新。民政系统的干部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这也是在民政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民政干部要认识到民政工作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指导思想,同时要把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群众路线教育相结合,作为新时期民政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观念是一种力量,是精神和物质产生的动力,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力量,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观念能规范和指导企业行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能够凝聚广大干部职工团结进取共同谋发展,不断创造新效益。新形势下企业面对的市场是激烈的竞争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比拼,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的客观规律进行改革和机制创新。在企业改革和机制创新中必然要产生权利和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会出现领导之间,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等各种各样的纠纷,企业决策层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必须更新和树立新观念,用全局的意识、发展的意识、竞争的意识、主人翁意识引导和激发干部职工爱企如家的热情,从战略的角度审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掌握企业脉搏,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态,对事对人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企业改革和转型的实际情况,结合干部、职工对精神、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及时地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创造条件、解决员工的必要需求。新形势下只有把观念、意识和思想有机地结合才能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计划生育中至关重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控房地产市场,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等诸多因素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全面完成“十二五”确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转变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一起来,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推动经济工作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首要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堡垒,是我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取得巨大胜利的锐利武器。在把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依然是我们党团结一致,迎接挑战,夺取胜利的政治优势。各阶层、各企业,各级领导、各思想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稳步增长,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才能巩固党的伟业和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全球化以来,我国在国际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和重视,各种势力纷至沓来,阻挠和干扰因素层出不穷。国内外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诸多,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必将接受新的挑战。新时期的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面临着适应新形势、新问题的挑战。我国实施人口计划战略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的强制和强行的手段,计划生育工作迈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的道路,计划生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有始有终贯穿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全过程。为计划生育工作解决了相关政策、法律和规章之外的一切矛盾和问题。新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法律保障、优生优育、生男生女、妇幼保健、药具使用等方面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保障,而且有的计生工作环境和环节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从体制上、法规上不断改革完善,更重要的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观念上入手,从思想上解决,提高人的本质和品德才能解决计生工作的根本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计划生育中至关重要。
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循序渐进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多方面增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业务技能,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上要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要适应不同的行业、阶层和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改进和提高工作方法和工作水平,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才有可能解决好各种复杂的,表面上的和深层次的现实问题和思想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必须过硬,专业理论就必须更全面,党的方针政策掌握的应当更加精准。同时还要兼顾学习其他方面专业知识和理论,提高自己的综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样也有助于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好、更具体和更有成效。循序渐进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常态化、经常化和持久化,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实践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志只是简单地宣传、教育,甚至是简要的传达上级精神,而且是一次性告知完事大吉,没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态化、经常化和持久化,不会在实际中应用,即便应用了,也是效果又不理想,工作对象只是听听而已。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善于使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做好计划生育的思想政治工作。计生工作的对象面广人员繁杂,思想、意识、观念、觉悟趋向多元,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理清工作思路,善于总结经验,抓住矛盾重点进行大规模思想发动和宣传教育,不断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觉悟和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有效地转变人们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地融教育和服务为一体的方式。运用规章制度规范行为的同时引导思想,启发心灵,加强服务,使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
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以人为本的观念,如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同时也值得我们每一个深思和警醒,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积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工作体系
构建完善的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模式,这是真正把以人为本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最有效的举措之一,为此建议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首先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要真正把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的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注重学生工作的人性化,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理解,多关心他们的思想和学习状态,使之可以感受到心灵温暖,要始终秉持耐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即使面对思想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的学生,也要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并尽量采用多感染、少训责的工作方式,避免伤及到学生的自尊心;最后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从上至下,真正把学生的思想成长放在重中之重,比如在新形势下,可采用网络对话式、个别谈话式等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好的导航服务。
二、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注意营造人文教育的氛围
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可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对人文教育氛围的营造,首先高校可定期请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加强学生思想理论知识的储备,同时也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真正重视自己的思想波动,勇敢直面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警醒;其次高校可在校园或礼堂内多悬挂一些学术大师的画像和富有哲理的大师语录,还可通过校园雕塑、板报等形式,为师生营造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但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同时还可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最后要注意利用现代手段加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指引,比如通过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加强对思想政治内容的宣传,还可把最新的人文理念、人文资料等下载制作成精美的教育文本,供大学生浏览和欣赏,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还有利于他们更新观念,提高人文素养。
三、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做深刻的了解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当前象牙塔中的学子们思想状况纷繁复杂,因此要真正践行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就必须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做一个深入彻底的了解,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大学生认同的道德修养和情操与自身实际行为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调查的结果也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同,部分大学生在思想认识的进步与实际行动之间、文化知识的占有程度与文化修养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这似乎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大学生行动力不强,自制力较差导致的;二是大学生思想中功利色彩较为严重,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带有过强的目的性,比如阅读某一本书是因为它对自身有好处才去阅读,而不是书籍本身的吸引力或者发自内心的喜爱,这无疑降低了阅读本身带给人的幸福感和享受感,体现在思想方面,就是现代的大学生在建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开始把能否满足自身需要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这种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自然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三是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致使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增强,但是现实和理想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大学生在面对紧张的学业、就业压力,或是遭遇现实的打击和失败时,常常容易逃避现实问题,或是出现各种偏激、极端的行为等。当然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远不仅仅表现为以上几种,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思想政治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因素。
参考文献:
其一,创建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多数人认为思想教育需要灌输。因此,大多数的思想政治学科课堂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以讲授为主,空洞的说教。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抑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之一是课堂教学缺乏双边交流,师生关系缺少应有的互动。那么,如何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要把自己摆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对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应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调适者、研究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把学生引入到发生疑问、实验探探、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动笔并互相合作。二是教师要创设交往的情景,让师生成为知心朋友,课堂上教师要始终以亲切友善的教学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从教师那儿感受到爱的力量,继而内化升华为学生的内部动力。因此,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使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化,让学生在与教师平等交流中成长。
其二,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学习。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支配好师生双边活动的时间,教师用较少的时间作到精讲,将多数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提高能力,明白事理。同时,适时进行启发诱导和点拨,让学生的兴趣伴随教学的全过程。只有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掌握和理解丰富的学科知识。当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不断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立足教学实际,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中学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41-02
早在1994年8月1日,美国《新闻周刊》载文说:“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他们穿的是上班时的服装,而不是战斗的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今天,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正面临着与过去大不相同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在国际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全球化,必然会带来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文化层面的全球化问题。就国内发展而言,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矛盾不断增加、激化,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不同社会阶层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利益调整凸显了新的矛盾,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分配问题、腐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1世纪是教育与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竞争,实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而思想政治素质是诸育之首。正如古人所言,“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其为害不多哉?”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教材相对落后,理论创新远远跟不上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体验的现实相脱节,认知教学概念化、思想教育说教化,造成理论的认知与实际生活的认知不相符合,致使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产生厌烦心理。“过时的、保守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往往凭借过时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维系而习惯地持续下去,对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和现代化手段,也会按过时的、保守的思维方式给以裁定与阐释,使之蒙上保守色彩。”[1]因此,笔者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教学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政治理论教育与方法的改革归根结底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教育观念才是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做到教学观念创新,笔者以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学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有务实的观念,做到实中有“精”
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为基础,确认现实的客观条件和人们的主观思想认识水平,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这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育。切入点过高或过低,都是脱离实际。找准切入点,加强针对性,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要务实。任何一种理论的生命力都存在于现实中,因现实而产生,为现实而存在,随现实而发展。不能面对现实的理论,不能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其生命力会逐渐丧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面向现实,必须有务实的观念作指导。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很强,要求学生对现时的环境能作出正确反应,这类工作的成功与否,对学生能否顺利渡过青年时代,能否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它不仅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问题,更应该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格素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面,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应该注意现实取向,将政治理论的“规范性+创新性”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道德认同情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面对学生关心的敏感话题。要学会把高高在上的政治理论请下讲坛,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不回避敏感问题。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及时讲解国际国内发生的学生关心的大事,如利比亚、伊朗等国的最新局势,日本、美国的2012大选,中国的对外贸易争端问题等等,把最新的信息寓于生动的例子之中,才有时代特色,从而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同时我们注意不刻意回避学生关注的敏感话题,如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治腐败等问题,与学生课堂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及比较有效的改革方法,通过讨论及讲解,使学生明白目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有效的对策,让学生对政治理论能够学而信和知而行,真正做到理论要为现实服务,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二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注意教学内容要求“精”。著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说:“理想的教学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中,支架着科学的联系。”这就要求课堂的讲解不能“满堂灌”,内容务必求“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的使命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向学生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宣传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学习热情等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内容求“精”,必须首先注意基本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注意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这是上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前提。其次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求“精”,政治理论教育要深研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教材不是授课内容的唯一依据,还要向学生提供大量自主学习的资源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其中表现最多的是案例分析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我们尝试把各类书籍、影视作品、网络信息提供给学生,我们结合电视节目《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凤凰大视野》、《李敖有话说》等较有权威的案例,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文学艺术等方面立体地、多角度地了解、认识一个人乃至一种思想,让虽少但“精”的案例分析充分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政(参与政治课)热情。
二、创新教学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有前瞻的观念,做到知彼为己
思想政治教育是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的实践活动。因此,高校的政治理论教师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科技、经济和文化的新发展及前沿动态,在发展中充实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前瞻的观念,具有世界的眼光,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知彼为己。所谓知彼,就是采取求实的态度,认清西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目的的阶级属性,看到西方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途径手段的一般属性。所谓为己,对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够正确分辨,有所取舍,大胆借鉴。
长期以来,我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关于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师生关系的处理上;二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争论。现在关于大学课堂里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有很多讨论,主要集中在两种模式上,一种是“欧洲大陆模式”,认为老师引导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授,老师的学识、智慧、思维风格,以及对生活的洞察等,全都能在课堂精彩的讲解中表现出来,学生从而感兴趣,愿意深入地学习;另一种是“英美模式”,老师相对讲得少,学生讨论参与得多。但笔者认为课堂老师讲得少并不代表老师课前没有充分准备;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不提前查找有关资料,也无法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倾向于“欧洲大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缺乏经验的学生了解并掌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和发展相应的判断力,以利于他们社会化,同时也能使社会统治者的思想意志和规范要求灌输给年青一代。但它所培养的个体是以内化传统为指向,而不是自律的,这就往往造成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而且这种说教,有时远离现实生活,只求表面地唯心地理解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自我的丧失,感到生活毫无意义。”[2]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说过,“无视个人的社会不可能繁荣,无视社会的个人不可能生存。”因此现代西方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现代充满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社会中,单纯靠对观念和原理解读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而应力图使学生产生价值观共鸣,来提高学生解决各种道德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如何获得观念”比“获得怎样的观念”更重要。正如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不是简单地认同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还在于帮助学生澄清自身的价值观,使学生获得最好地适合于他们的环境的价值观。同时,学生可以调整自身去适应变化着的世界,能够在影响世界变化的方式中扮演一个理智的角色。西方的体谅德育模式认为,道德教育应当是人类整体和社会运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社会凝聚力,不应该把道德教育降低到仅仅分析一些道德的规则和整合,而应激发每个人作为人类一员所应有的人性感受,从而培养利他主义精神,使学生懂得为他人生活是值得的,具有一定目的,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为自己而生活,这种教育观念是我们以前在政治教育中很少有的,但事实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注意中西结合,构建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发展思想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关注学生需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主学习、自动参与,真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古人言: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饱,授人以渔,终身享用无穷。因此让学生牢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新任务观
过去,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任务被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大学生灌输社会政治规范,不重视培养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能力和个性,甚至存在着否定和抹杀大学生个性的倾向,大学生仅仅被视为社会政治规范的接受器。因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说教、强行灌输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大学生往往也就被按照统的规格培养成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的“标准件”。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一些人在强调大学生政治能力和个性培养的同时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重视系统地向大学生灌输社会政治规范。事实上,社会政治规范的灌输与大学生政治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是有机统一的。首先,完整的政治素质结构是一个由“社会内容”、“心理形式”和“能力”三个维度有机结合而成的三维结构,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尤其是在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各种政治信息纷至沓来,社会环境影响纷繁复杂,这就更需要着力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以使大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但政治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社会规范的灌输,大学生政治能力主要就是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社会政治规范的能力,它总是以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全面认识和系统掌握为前提的。其次,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人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而没有个性化,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气勃勃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政治规范灌输的任务观,同时,也要防止忽视甚至否定灌输政治规范的倾向,要确立灌输政治规范与培养大学生政治能力和个性有机统一的新任务观。
三、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
过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存在着片面的“教育者单一主体观”,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大学生是教师加工和塑造的对象,始终处于客体的地位,他们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教师不鼓励甚至不自觉地限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片面的主体观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等倾向,它严重地挫伤和压抑了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在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过程中,有些人又主张片面的“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观”,片面强调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忽视教育者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者主导和支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客体、介体、环体等因素。大学生是客体,但是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大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社会化过程,在教育内容的接受上具有选择性,并反过来影响教育者主体的教育行为。而且,教育者组织实施教育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而教育者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大学生的积极活动,尤其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克服片面的“教育者单一主体观”,也要防止片面的“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观”,要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着力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政治社会化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接受教育和开展自我教育,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培养自己良好的政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