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财务资金风险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1 10:00:4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资金风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务资金风险

篇(1)

[DOI]10.13939/ki.zgsc.2015.46.176

1 财务资金风险的含义与特点

1.1 财务资金风险的含义

财务资金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风险,由于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各个生产经营管理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造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担负一定的债务和资金损失威胁。财务资金风险会造成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下降,同时,由于这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也给企业消除风险、提升竞争能力创造了机会。

1.2 财务资金风险的特点

财务风险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定会发生的,同时又无法准确预测,因此它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和不确定的。参与到市场竞争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财务资金的风险问题,但是在企业的具体运营过程中,企业很难对每一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提前的预支和彻底排除。此外,这种风险还具有两面性,它可以造成企业的损失,也给企业正确规避风险、提高收益带来了机会。

2 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的类型

2.1 资产负债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会采取资产购置的方法进行生产资料的筹集。资产购置有多种类型和方式,但是一般情况下资产购置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风险较小。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和资不抵债是资产负债中风险较大的两种形式。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如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中的应收款项和存货比例过大等情况,会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偿债能力下降,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资金风险。如果是资不抵债,就说明企业累计亏损严重,存在破产的风险。

2.2 企业收益

企业的收益情况是衡量企业财务情况的重要指标,收益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和财务资金的安全。企业的收益主要是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收益,经营收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目的。经营收益是在收入减去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之后剩下的部分,但是要判断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的程度,还需要结合企业的经常收益和期间收益进行分析。经营收益减去财务费用就是经常收益,经常收益加上营业收益之外的收益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一个企业经营收益良好,但是经常收益亏损,则说明该企业的债务规模比较大,经营收益不足偿付债务利息,经营规模加大导致财务资金风险变大。如果经营收益和经常收益较高,而期间收益亏损,就说明该企业资产的非经常性损失超过了经营的利润,这就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提升。如果经营收益本身就有亏损,就说明该企业产生生存危机,财务资金风险明显。期间收益持续亏损造成累计结余赤字,就说明企业自身持有的资本比例大幅下降,财务资金的危机严重。

3 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建立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企业应该明确财务资产风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过程中,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和处理机制。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尽量减少企业自身管理所带来的风险。要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提高企业风险预测能力和处理能力。同时,面对财务资金风险的不确定性,企业要建立风险基金,从而保障企业能在风险发生时,及时弥补损失,降低风险造成的企业生产经营问题的发生概率。

3.2 控制筹资风险

资金的筹集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如果没有足够的筹集资金,企业就无法运营,更无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在当前的筹资过程中,企业多是通过资金借入、所有者投资的方式,一旦债务性筹资发生,企业也就随即产生新的债务。如果生产经营不善,债务就会放大企业财务资金风险。为此,企业要合理控制筹资的比例,减少对借入资金的依赖。所有者投资容易出现盲目跟风现象,这会扩大企业财务资金的不稳定。

3.3 控制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的主要内容是对应收账款的回收,由于购买单位的经营情况和信誉情况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资金回收的风险。应收账款同时也是企业的收入来源,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产品的销售,实现产品的经营利润。但是如果有些购买单位不能及时有效付款或者成为坏账,就会导致企业的直接资金损失,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为此,要对应收账款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对购买单位的信誉、经营能力进行综合的考察,建立全面的企业信用等级,对信用好的单位要保持稳定的合作,对偿还能力较差的企业要对其经营情况做有效的评估,保证企业在减少风险的基础上,提高利润。

3.4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足够的资金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础,资金越多,企业能够承受的财务资金风险也就越大。在企业进行财务资金风险防范时,要针对企业的资金流动和使用作出科学的规划,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之外留出足够的风险防范基金。财务会计人员要定期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和财务现状,对管理者反馈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出管理建议。对企业近期的收益、投资等情况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根据编制内容,正确预测企业财务资金的数量和走向,然后根据判断确定预留资金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对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短期借款、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确定合理区间值,建立指标预警系统,并根据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定期指标调整和异常指标分析。

3.5 加强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当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竞争环节,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减少资金使用中不必要的浪费、损失,同时也是有效防范财务资金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合理的财务资金管理也可以优化企业资源分配,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给企业在应对财务资金风险时提供资金支持和发展保障。

4 结 论

如果企业想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有效的发展,就不得不面对普遍存在的财务资金风险。财务资金风险的存在既会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困境,也给企业有效规避风险,扩大自身优势创造了机会。通过对各种财务资金风险类型的分析和判断,做好对风险的防范和判断,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是当前企业在面对财务资金风险时,保持和扩大自身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旭东.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5,25(2):88-91.

[2]王秀丽.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管理世界,2014(33):78-80.

篇(2)

YQ煤炭企业是国有大型现代综合能源企业集团二级子公司,主营业务有煤炭开采洗选、煤炭运销、物流贸易,煤层气发电及综合利用、机械加工制造等产业。现拥有14座煤矿,10个全资及控股公司,现有员工17000余人。截至2013年末公司资产总额145.8亿元,净资产39.1亿元。

一、企业运营及财务管理现状

(一)攻坚克难逆势而上,经营状况迈上新台阶

2013年在克服国内宏观经济下行,煤炭需求下降,煤炭市场低迷,煤价下跌等诸多困难,砥砺奋进、逆势而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逆势增长。原煤产量1036万吨,开掘进尺6.8万米,煤炭贸易总量2350万吨,营业收入340亿元,利润总额6.7亿元,实现利税18亿元,资产总额145.8亿元,净资产39.1亿元,资产负债率73.3%。主要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其中产量、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净资产等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在外部市场急剧下滑的情况下,仍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经营规模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强化职能,资金集中管控取得新成果

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特别是进入2013年后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企业资金面经受住了巨大冲击。重点基建煤矿、洗选加工及管状皮带运煤项目的开工,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紧缺、压力剧增。面对严峻的形势,财务部门加大对外协调和多方融资的力度,确保了全年整体资金供需平衡,重点工程当年投产见效保障有力。强化资金管控职能,借助集中管控系统,资金归集度达到77%,资金管控体系逐步形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将一年以下的贷款全部置换,有效地降低了资金断链风险,增强了市场下行情况下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调研积极探索,成本管理积累新经验

在制定《煤矿成本费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将煤矿成本管理办法细化到各个项目,编制出配套的成本项目表格,统一成本核算口径和成本分析格式;不定期召开煤矿成本分析会,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求降低成本有效措施;实行对标管理,赴内部矿井学习先进成本管理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成本管理初见成效。

(四)抓住重点以点带面,预算管理寻求新突破

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学习,各单位深化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加强预算组织领导,完善预算组织体系;定期进行预算分析寻找差异,逐步完善预算体制。预算管理,资金先行。以资金预算作为开展全面预算的切入点,带动全面预算。制定并下发了企业《资金预算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在所属煤矿试行。通过集中监管资金用途,确保预算资金专款专用。

(五)规范流程整章建制,制度建设掀起新

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组织编写《会计业务标准化流程工作规范》,引导财务人员快速便捷地掌握所在岗位会计处理的标准和流程。出台《周工作汇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首办负责制度》和《督察督办制度》等12项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效率,起到了及时传递信息、完善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同时制定了《差旅费管理办法》《重点工程进度审批及资金支付程序》等诸多规范性文件。

(六)提倡节俭多措并举,降费增效取得新成效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认真贯彻“存款理财化、贷款证券化”的理念,在资金及其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非工作时间进行保本理财,2013年理财收入共计完成457万元,盈余现金理财观念深入人心。严格执行账户开立审批制度,统筹监管系统资金流向,全年盘活资金35259万元,节约利息费用2000余万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集团“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在降费增效、降耗节支上下功夫。通过制定标准、严格审批、细化措施,全年办公费、招待费和差旅费等可控费用同比下降3132万元,降幅29%,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二、现存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四大主要矛盾

1.企业发展与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

现阶段企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但当前煤炭市场低迷,

银行调低煤炭企业信用水平,煤企资金流和偿债能力大幅下降,而建设工程集中度高及重点项目建设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局面,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2.集团化管理要求与管理基础薄弱之间的矛盾

公司正向建设国内大型现代化综合能源集团的目标迈进,财务管理工作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现代化集团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风险管控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3.财务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目标不相适应的矛盾

公司确定“以煤为基,做实物流,抓好贸易,适度多元,链式发展”的战略定位,但财务发展规划刚刚起步,财务管理体系尚处于构建阶段,无法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4.跨越式发展要求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

企业高速发展对财务和审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存在人员观念落后、协作意识不强、责任心不足等诸多现状,必然导致下一步工作开展难度加大,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二)七大突出问题

1.资金断链问题

当前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各金融机构纷纷调低了煤炭企业的评级,到期贷款续贷难以保证,同时国内货币政策趋紧,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导致资金成本不断上升,审批周期长,资金到位率低。防止资金断链、防控资金风险是YQ煤炭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

2.成本管理问题

公司在成本管理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成本管理的意识不强,对管理关键环节的控制较薄弱,成本管理的措施简单缺乏创新,成本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协同效应未体现。

3.预算管理问题

预算管理虽完成一些基础性工作,但多为表面化、浅层次的工作,与全面预算的实质性要求尚存较大差距。缺乏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缺乏体系化、操作性强的预算管理办法以及行之有效的预算考核与奖惩制度,预算管理尚未真正起到统筹规划、沟通协调以及绩效评价的作用。

4.财务风险防控问题

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风险难以避免,作为风险防控的“防火墙”,风险防控机制至关重要。目前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预警和管控分析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5.纳税筹划问题

目前纳税筹划工作局限于各项税种的申报和核算,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了解掌握不够,与税务部门沟通协调不足,缺乏税收政策与经济业务的有机衔接,缺乏全面完整的税收筹划意识。

6.会计基础管理问题

会计基础管理较以前取得长足进步,但内部发展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单位间会计政策没有完全统一;制定的岗位职责简单粗放,缺乏可执行性;制度流程未成体系,有时自相矛盾;相关台账未全面建立,不能随时掌握全面系统连贯的信息;财务分析局限于数字表面,缺乏原因剖析,不能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7.人员整体素质问题

目前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胜任及职业判断能力较低,加之责任心不强,学习能力不足,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应对缓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执行力、贯彻力。

三、应对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以财务战略为依托,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建章立制,规范统一财务内部岗位设置,初步构建财务精细化内控制度体系;以夯实财务基础管理为抓手,结合“一个战略、三项内控制度”的推广实施,进一步细化YQ煤炭企业《会计业务标准流程工作规范》,高度重视基层单位日常基础工作的细节控制,积极探索分步构建会计工作质量达标机制,建立健全常规财务的监管与考评,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二)深化资金管理机制,严防资金断链风险

继续深化和完善资金集中管控机制,加强外部融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力度,统筹全系统资金收支,协调生产与建设的资金供需。树立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的意识,加大货款回收和旧欠清收力度,规范大额资金和项目资本支付,确保日常经营活动和建设项目资金供需平衡。

(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掌控资金需求与配置

高度重视资金短缺风险,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掌控资金需求与配置,定期组织评价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项目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现金流转规模及其变动趋势,逐步细化和完善预算管理的编制与审核、执行与调整、控制与分析、考核与激励的体系,严格预算执行与控制。

(四)加强对外投融资等重大事项的财务管控

优化资金结构,管控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探索扩充权益资本途径,合理利用信贷融资和资产证券化工具,有效控制资产负债率目标,实体企业控制在75%以内,贸易企业控制在80%以内。积极调整债务结构,逐步控制和减少流动负债,鼓励增加3-5年中长期信贷,至少2年以上信贷资金,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提高自有资金收益率,定期考核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对投资的方向、风险以及回报进行严密的财务监管,努力降低和规避项目投资的资金风险。

(五)坚持管理精细化,推行全面成本管理

建章立制、统一标准,对目标成本进行刚性约束。实行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将各项成本指标细化分解并层层落实,并与经济效益责任制相挂钩。通过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努力挖掘成本降低潜力。树立全面经济核算,正确处理产量、质量和成本的关系。完善采购制度设计,降低采购成本,严格控制大宗材料采购成本。加强定额管理,提高投入产出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全员参与,最大限度挖掘成本降低潜力,努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

(六)强化纳税筹划管理,化解企业纳税风险

提高纳税意识,主动掌握国家各项税收法规和政策的变化,深入了解税收法规制定的背景和政策导向,准确掌握企业纳税风险及化解途径,建立税务筹划案例库和财务管控风险案例库,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化解风险。要通过减少交易环节,逐步解决企业内部之间的关联交易,重复纳税现象严重等问题。积极协调与财税部门的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七)大力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全面提升专业水平

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鼓励和推荐优秀财务审计人员报考全国或省市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项目,鼓励报考会计师、注册会计计师等教育,招聘管理培训生,建立财务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杨胜雄,陈丽花.集团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2]用友集中编写组.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

[3]王化成,佟岩,李勇.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篇(3)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当前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资金配置不合理,使用率较低。当前我国企业生产和营销过程中关于资金管理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企业的发展需求与资金的集中管理之间存在缺口,之所以产生这种问题,是因为企业内部存在着多种资金占有主体,造成了资金的过度分散,使得企业制定的资金配置行为失调,无法发挥实际效用,而且当前企业的各种投资行为不当,造成了资金的无效沉淀。

(二)资金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当前企业资金的运转流程的随意性较大,无论是资金配置行为之前还是配置过程中,都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渠道,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内部不同领域的资金运转流程监管不力,而且资金运转有人为操作的因素,私自将公司资金挪作自用,或是公然侵吞公共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从形式上来说,当前公司设置了相关具有监督职能的内部机构,也制定了对资金进行监督的相关制度,但这些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实现对企业财务资金运作的信息全面掌握,同时监督手段不规范,因此并没有体现出监督的有效性。对资金运作的前期控制不够,而资金使用后的审计工作流于表象,造成了企业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会计信息失真,影响财务决策的正确性。当前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缺失以及其他各种非客观原因,会计信息的人为操作性很大,使得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会计报表无法真实反映公司资金的运行状况和财务状况,会计报表中的部分数据还对公司的实际利益刻意隐瞒。这种财务信息的不真实,使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得到对公司财务现状的准确依据,影响了公司决策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也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监督。

(四)资金管理模式不健全、不规范,财务人员素质与工作需求不符。首先应当明确当前我国企业发展速度与管理效能不一致,尤其是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与企业现状不符,或是形同虚设,降低了预算管理之于企业发展的预测和判定作用;第二是企业的资金管理行为存在随意性,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收支管理体系,对于资金的管理方式不科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财务信息核算和传递方式,资金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会计信息存在滞后性,这不利于管理者对于公司财务状况的实时了解;第三是具有专业资质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很少,当前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点都在于科技领域,而管理领域中人员的素质缺失问题没有受到重视,往往只关注到会计人员的工作实际,而没有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技能提升机会,使得财务人员没有精力和时机对财务管理及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二、提升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尽量减少财务风险。要研究建立企业的财务结算中心,并充分实现结算中心对于资金的存储作用,确保资金流转过程的规范性和严密性,使得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够在财务管理的监控下实现。对于企业的现金流向要强化管理,确保企业对各种生产成本和费用的支付能力,对于有可能发生的现金支付风险和流动风险要充分明确和准确衡量,规范现金在企业内部的流转过程。要建立全面的企业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对于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进行控制,预算执行的要级别分明,层次控制合理,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坚决避免肆意更改现象。

(二)深入研究符合企业管理现状的监督形式,积极建立财务内审机制。要认真研究符合企业资金运营现状的财务监督方式,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要建立不同职能的监管体系,对于集团性质的企业,可以尝试采用会计委派制,实行多层级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非集团性质的企业,要强化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明确内审部门的职责和目标任务,配备符合岗位需求的审计人员,通过各种监督来约束资金运作行为,减少资产流失的可能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无误。尤其对于企业内部的大数额资金使用和重大投资决策等,要对其资金流转过程实时监管,坚持监督效能前移,将问题控制在初发状态。

(三)进一步完善财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信息时代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于企业资金的科学管理、风险防范和运转流程的有效监控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要将财务信息与企业业务流程进行统一,要选择与企业管理现状相吻合的财务工作软件,在企业内部大力实施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实现对会计基础行为的规范要求,要严格按照计算机信息实现路径的具体进程,对财务信息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逐步建立科学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将财务资金管理信息与企业的材料供应、产品营销等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实现对资金行为和信息管理的有效监控,要从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方式入手,积极研发和引进ERP财务管理系统,实现对资金的合理配置。

(四)建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保障机制。首先在思想上要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要明确财务资金管理效能的提升对于推动企业整体管理的进步的重要作用;其次在措施上要积极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提升机会,提升他们的对计算机技术和财务软件的掌握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应用各种会计数据对公司财务状况和资金信息进行实时分析;第三在机制上要建立能够准确评定财务工作成绩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实现财务人员对资金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三、结语

企业财务资金管理问题的发生,首先是因为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其次是因为管理方式与企业状况不符,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资金管理、资金运作过程监督、预算和内审机制建立、信息化和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切实解决财务资金管理中的诸多问题,降低资金风险的发生概率,同时逐步消除其对于企业的不利影响。

篇(4)

为有效控制信贷资金财务风险,2004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对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管理均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加强了高校贷款行为和资金管理。这是政府部门为指导高校规避财务风险而制定的指导性政策。

高校的信贷资金属于高校的借入资金,属于高校的负债,与国拨经费和学费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校利用信贷资金需要支付资金成本和按期归还本金,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所谓财务风险就是高校取得信贷资金后存在着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高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如果贷款不能展期,甚至还存在着被债权人而破产还债的可能性高校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的原则,注重投资质量。注重分析投资后是否能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金回流,也就是能否创造新的更多的收入。另外,信贷资金的使用应经过严格、合理的专家论证,避免出现个别人的“拍脑门工程”和无效投入,避免给学校财务造成新的更大的困难。总之,学校在信贷资金的使用上必须坚持效益原则,既要努力扩大收入,又要严格控制办学成本,不断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由于高校长期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些高校申请到信贷资金以后,觉得资金有了溢余就随意消费,乱上建设项目;还有一些高校缺乏长远规划,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以至基建摊子铺得很大。这些行为只会进一步加大财务风险,给高校的资金运转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作为高校应严格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建立高等院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

高校利用信贷资金,要还本付息,当支付的利息相对数较小时,可列入当年的经费支出中,但本金一次偿还时会造成高校财务支付困难。如作者所在的高校,在2006年一年中,归还到期贷款本金500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年收入只有9000多万元的高校来说,一年内归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就占去了一半以上,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数额,曾一度使该高校财务陷入困境。财务账上没钱,教职工手中的积压了大量的票据不能报销,教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搞得人心惶惶。影响了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信心,影响了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由此看来,建立高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同时,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耗费的价值得不到补偿,高校偿还银行贷款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了弥补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也为了高校不至于因偿还贷款而发生财务风险,应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债务规模和贷款期限,按2%~3%的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在事业基金中留足这一数额。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

对高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应该贷多少款和能贷多少款”是高校在贷款时应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贷款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如果学校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学校将面临财务风险。因此,高校为防范风险,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评价模型来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高等学校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未来一定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可偿债资金,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交款+其它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

必要的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考虑到高校非限定性净收入不可能全部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因此,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按一定比例确定可用于偿债的非限定性净收入。

为平衡各年收入与支出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为基数,以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计算未来n年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具体方法如下:

(1)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之和/2

(2)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Ro×限制系数f

式中,g为设定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n为期间数(年),i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可按一般基金的20%~50%测算)。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为偿还贷款余额。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学校的贷款规模的上限。需要注意的事,此公式在实际运用中还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考虑各种因素灵活把握。

(三)继续拓宽高校经费筹措渠道,分散贷款分险

信贷资金是高校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但单一的筹资渠道会增大高校的财务风险。为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高校应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分散风险,增强还贷能力。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需要高校在未来一个确定时期内支付本金和利息,从而构成高校的一项负担,对其计划不周,管理、使用不当,很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对此,高校要把清理负债,按期归还各种借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高校财务部门要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经费自给率等方面正确分析财务状况,认真进行预测分析,保证银行的信贷资金到期归还。

(1)挖掘传统经费来源渠道

政府拨款是大学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这部分资金属于高校的自有资金,既没有资金使用成本,也不需要归还。因此,大学应积极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瞄准政府的需要,尽可能多地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

另外,学生拖欠学费是全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其中固然有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原因,但是恶意欠费现象也比较严重。全国高校平均欠费率达25%左右。目前,高校通过提高收费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可行性不大。但是,如果能够通过高校收费制度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全校齐动员,有关部门通力配合,齐抓共管,尽量降低欠费率,把能收的学费尽可能多地收回来,也可以为高校增加经费来源。提高高校的自有资金比例,增强高校的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2)募捐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大学争取社会捐赠是一种传统。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传统筹资渠道的优势,大学应该设立专门的募捐机构,发挥大学董事会的作用,扩大募捐范围。

募捐已成为国外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199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接受了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惠莱特的3亿多美元的个人捐款。如此之大的捐款,对于大学发展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1994年美国大学所接受的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占高校总收入的7%。新加坡于1991年成立了大学教育基金,5年时间共获得捐款6.2亿新元,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是新事物,近几年许多高校也意识到成立基金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纷纷筹建申报基金会。清华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初,现有专职、兼职工作人员10人,至今已筹集资金一亿多元,捐助资金共4亿多元,资助校内各级各类项目几十个;北大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有专职人员12人,下设:行政部——负责资金的管理使用;财务部——负责资金的运作;业务部——负责筹款。至今筹集资金几亿元。清华、北大基金会都设有奖学金、奖教金等,教育基金对学校资金不足的填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北大基金会每年向学校提供几千万元的项目资助费。基金会的钱可拿来用在学校、政府不可能或支付不了的方面。

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充分利用校友遍布天下的优势,为学校的建设筹集资金。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分散信贷资金风险。

(四)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组织机构,加强信贷资金管理

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机构,对信贷资金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以降低信贷资金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监察、审计、财务、基建等重要职能部门参加的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学校一定时期内拟贷款项目进行考察、分析、论证。在项目可行的情况下,拟定贷款计划,初步确定引进信贷资金的金额、期限等,经学校有关会议通过后签订贷款合同书。

财务部门要设专人对信贷资金进行管理,建立台账,按贷款银行逐笔登记贷款日期、金额、利率和到期日等明细情况,每日要编制使用信贷资金计划表和偿还信贷资金计划表,报信贷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及校领导。使领导对信贷资金的规模、使用情况、到期日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为学校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信贷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验收,并及时处理信贷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不善等问题,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分析,增强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动力。

(五)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降低信贷资金风险

所谓信贷资金组合是指在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中,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的比例,也称信贷资金的长短期结构。确定合理的信贷资金组合,结合合理的贷款规模,不仅可以减少财务风险,还可以节约资金成本。在信贷资金占高校资金来源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利息支出占用了教育事业费的一定份额。因此,减少贷款利息支出,节约资金成本,是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发展规划、项目计划、工程进度、收入与支出情况,在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实行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相结合,分期分批贷款,确定最佳的贷款规模与贷款期限的组合,防止盲目贷款和增大财务风险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5)

为有效控制信贷资金财务风险,2004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对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管理均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加强了高校贷款行为和资金管理。这是政府部门为指导高校规避财务风险而制定的指导性政策。

高校的信贷资金属于高校的借入资金,属于高校的负债,与国拨经费和学费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校利用信贷资金需要支付资金成本和按期归还本金,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所谓财务风险就是高校取得信贷资金后存在着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高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如果贷款不能展期,甚至还存在着被债权人起诉而破产还债的可能性 高校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的原则,注重投资质量。注重分析投资后是否能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金回流,也就是能否创造新的更多的收入。另外,信贷资金的使用应经过严格、合理的专家论证,避免出现个别人的“拍脑门工程”和无效投入,避免给学校财务造成新的更大的困难。总之,学校在信贷资金的使用上必须坚持效益原则,既要努力扩大收入,又要严格控制办学成本,不断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 由于高校长期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些高校申请到信贷资金以后,觉得资金有了溢余就随意消费,乱上建设项目;还有一些高校缺乏长远规划,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以至基建摊子铺得很大。这些行为只会进一步加大财务风险,给高校的资金运转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作为高校应严格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建立高等院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

高校利用信贷资金,要还本付息,当支付的利息相对数较小时,可列入当年的经费支出中,但本金一次偿还时会造成高校财务支付困难。如作者所在的高校,在2006年一年中,归还到期贷款本金5 00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年收入只有 9 000多万元的高校来说,一年内归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就占去了一半以上,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数额,曾一度使该高校财务陷入困境。财务账上没钱,教职工手中的积压了大量的票据不能报销,教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搞得人心惶惶。影响了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信心,影响了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由此看来,建立高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同时,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耗费的价值得不到补偿,高校偿还银行贷款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了弥补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也为了高校不至于因偿还贷款而发生财务风险,应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债务规模和贷款期限,按2%~3%的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在事业基金中留足这一数额。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

对高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应该贷多少款和能贷多少款”是高校在贷款时应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贷款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如果学校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学校将面临财务风险。因此,高校为防范风险,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评价模型来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高等学校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未来一定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可偿债资金,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交款+其它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

必要的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考虑到高校非限定性净收入不可能全部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因此,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按一定比例确定可用于偿债的非限定性净收入。

为平衡各年收入与支出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为基数,以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计算未来n年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具体方法如下:

(1)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之和/2

(2)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ro×限制系数f

式中,g为设定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n为期间数(年),i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可按一般基金的20%~50%测算)。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为偿还贷款余额。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学校的贷款规模的上限。需要注意的事,此公式在实际运用中还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考虑各种因素灵活把握。

(三)继续拓宽高校经费筹措渠道,分散贷款分险

信贷资金是高校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但单一的筹资渠道会增大高校的财务风险。为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高校应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分散风险,增强还贷能力。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需要高校在未来一个确定时期内支付本金和利息,从而构成高校的一项负担,对其计划不周,管理、使用不当,很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对此,高校要把清理负债,按期归还各种借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高校财务部门要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经费自给率等方面正确分析财务状况,认真进行预测分析,保证银行的信贷资金到期归还。

(1)挖掘传统经费来源渠道

政府拨款是大学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这部分资金属于高校的自有资金,既没有资金使用成本,也不需要归还。因此,大学应积极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瞄准政府的需要,尽可能多地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

另外,学生拖欠学费是全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其中固然有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原因,但是恶意欠费现象也比较严重。全国高校平均欠费率达25%左右。目前,高校通过提高收费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可行性不大。但是,如果能够通过高校收费制度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全校齐动员,有关部门通力配合,齐抓共管,尽量降低欠费率,把能收的学费尽可能多地收回来,也可以为高校增加经费来源。提高高校的自有资金比例,增强高校的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2)募捐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大学争取社会捐赠是一种传统。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传统筹资渠道的优势,大学应该设立专门的募捐机构,发挥大学董事会的作用,扩大募捐范围。

募捐已成为国外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199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接受了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惠莱特的3亿多美元的个人捐款。如此之大的捐款,对于大学发展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1994年美国大学所接受的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占高校总收入的7%。新加坡于1991年成立了大学教育基金,5年时间共获得捐款6.2亿新元,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是新事物,近几年许多高校也意识到成立基金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纷纷筹建申报基金会。清华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初,现有专职、兼职工作人员10人,至今已筹集资金一亿多元,捐助资金共4亿多元,资助校内各级各类项目几十个;北大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有专职人员12人,下设:行政部——负责资金的管理使用;财务部——负责资金的运作;业务部——负责筹款。至今筹集资金几亿元。清华、北大基金会都设有奖学金、奖教金等,教育基金对学校资金不足的填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北大基金会每年向学校提供几千万元的项目资助费。基金会的钱可拿来用在学校、政府不可能或支付不了的方面。

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充分利用校友遍布天下的优势,为学校的建设筹集资金。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分散信贷资金风险。

(四)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组织机构,加强信贷资金管理

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机构,对信贷资金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以降低信贷资金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监察、审计、财务、基建等重要职能部门参加的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学校一定时期内拟贷款项目进行考察、分析、论证。在项目可行的情况下,拟定贷款计划,初步确定引进信贷资金的金额、期限等,经学校有关会议通过后签订贷款合同书。

财务部门要设专人对信贷资金进行管理,建立台账,按贷款银行逐笔登记贷款日期、金额、利率和到期日等明细情况,每日要编制使用信贷资金计划表和偿还信贷资金计划表,报信贷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及校领导。使领导对信贷资金的规模、使用情况、到期日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为学校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信贷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验收,并及时处理信贷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不善等问题,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分析,增强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动力。

(五)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降低信贷资金风险

所谓信贷资金组合是指在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中,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的比例,也称信贷资金的长短期结构。确定合理的信贷资金组合,结合合理的贷款规模,不仅可以减少财务风险,还可以节约资金成本。在信贷资金占高校资金来源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利息支出占用了教育事业费的一定份额。因此,减少贷款利息支出,节约资金成本,是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发展规划、项目计划、工程进度、收入与支出情况,在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实行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相结合,分期分批贷款,确定最佳的贷款规模与贷款期限的组合,防止盲目贷款和增大财务风险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6)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

对高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应该贷多少款和能贷多少款”是高校在贷款时应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贷款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如果学校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学校将面临财务风险。因此,高校为防范风险,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评价模型来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高等学校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未来一定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可偿债资金,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交款+其它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

必要的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考虑到高校非限定性净收入不可能全部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因此,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按一定比例确定可用于偿债的非限定性净收入。

为平衡各年收入与支出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为基数,以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计算未来n年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具体方法如下:

(1)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之和/2

(2)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Ro×限制系数f

式中,g为设定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n为期间数(年),i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可按一般基金的20%~50%测算)。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为偿还贷款余额。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学校的贷款规模的上限。需要注意的事,此公式在实际运用中还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考虑各种因素灵活把握。

(三)继续拓宽高校经费筹措渠道,分散贷款分险

信贷资金是高校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但单一的筹资渠道会增大高校的财务风险。为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高校应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分散风险,增强还贷能力。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需要高校在未来一个确定时期内支付本金和利息,从而构成高校的一项负担,对其计划不周,管理、使用不当,很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对此,高校要把清理负债,按期归还各种借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高校财务部门要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经费自给率等方面正确分析财务状况,认真进行预测分析,保证银行的信贷资金到期归还。

(1)挖掘传统经费来源渠道

政府拨款是大学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这部分资金属于高校的自有资金,既没有资金使用成本,也不需要归还。因此,大学应积极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瞄准政府的需要,尽可能多地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

另外,学生拖欠学费是全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其中固然有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原因,但是恶意欠费现象也比较严重。全国高校平均欠费率达25%左右。目前,高校通过提高收费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可行性不大。但是,如果能够通过高校收费制度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全校齐动员,有关部门通力配合,齐抓共管,尽量降低欠费率,把能收的学费尽可能多地收回来,也可以为高校增加经费来源。提高高校的自有资金比例,增强高校的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2)募捐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大学争取社会捐赠是一种传统。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传统筹资渠道的优势,大学应该设立专门的募捐机构,发挥大学董事会的作用,扩大募捐范围。

募捐已成为国外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199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接受了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惠莱特的3亿多美元的个人捐款。如此之大的捐款,对于大学发展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1994年美国大学所接受的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占高校总收入的7%。新加坡于1991年成立了大学教育基金,5年时间共获得捐款6.2亿新元,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是新事物,近几年许多高校也意识到成立基金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纷纷筹建申报基金会。清华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初,现有专职、兼职工作人员10人,至今已筹集资金一亿多元,捐助资金共4亿多元,资助校内各级各类项目几十个;北大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有专职人员12人,下设:行政部——负责资金的管理使用;财务部——负责资金的运作;业务部——负责筹款。至今筹集资金几亿元。清华、北大基金会都设有奖学金、奖教金等,教育基金对学校资金不足的填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北大基金会每年向学校提供几千万元的项目资助费。基金会的钱可拿来用在学校、政府不可能或支付不了的方面。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充分利用校友遍布天下的优势,为学校的建设筹集资金。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分散信贷资金风险。

(四)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组织机构,加强信贷资金管理

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机构,对信贷资金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以降低信贷资金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监察、审计、财务、基建等重要职能部门参加的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学校一定时期内拟贷款项目进行考察、分析、论证。在项目可行的情况下,拟定贷款计划,初步确定引进信贷资金的金额、期限等,经学校有关会议通过后签订贷款合同书。

财务部门要设专人对信贷资金进行管理,建立台账,按贷款银行逐笔登记贷款日期、金额、利率和到期日等明细情况,每日要编制使用信贷资金计划表和偿还信贷资金计划表,报信贷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及校领导。使领导对信贷资金的规模、使用情况、到期日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为学校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信贷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验收,并及时处理信贷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不善等问题,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分析,增强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动力。

(五)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降低信贷资金风险

所谓信贷资金组合是指在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中,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的比例,也称信贷资金的长短期结构。确定合理的信贷资金组合,结合合理的贷款规模,不仅可以减少财务风险,还可以节约资金成本。在信贷资金占高校资金来源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利息支出占用了教育事业费的一定份额。因此,减少贷款利息支出,节约资金成本,是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发展规划、项目计划、工程进度、收入与支出情况,在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实行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相结合,分期分批贷款,确定最佳的贷款规模与贷款期限的组合,防止盲目贷款和增大财务风险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周,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妾波克,徐蓉.金融全球化与风险防范[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国各大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开展有效的资金管理手段就显得更为重要。[1]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的竞争力,充分挖掘自身内在潜力,将各个方面的因素整合在一起,提升企业集团的综合实力和总体市场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集团的资金运作必须得到有效的集中管理与资金分配,这不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

一、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必要性

目前我国很多集团企业都没能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对资金的流转和运营缺乏统一的控制,造成了财务预算结算方面的严重缺失,无法实现资金畅通,也没有通过一个完整的平台对资金运营实行有效管理,严重影响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风险。此外,大多数集团企业在管理细节方面也存在问题,预算过程过度分散,即使执行全面预算,但仍旧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在管理细节方面相对落后,出现问题后没有相应的手段来处理,使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立足于对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深刻认识,从规避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探索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优点和缺点,对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在风险方面的优点和缺点

(1)资金集中管理对企业集团防范风险的好处和优点。在企业集团采用集中统一方式对资金进行管理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企业内部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调度、控制和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有效地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对企业发展很有利。从集团的整体来看,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同一个系统,采用集中方式对资金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资金,实现企业与各子公司、各部门之间在资金方面的协调统一和合理对接,避免产生疏漏。通过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统一调度,能够解决一些资金过度分散的问题,财务部门在预算时候能够从企业整体出发,减少资金风险。此外,如果集团子公司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可以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有效降低内部融资成本等问题,将各子公司成员单位的资金集中起来,采用科学内部调拨的方式进行分配,这样带来的融资成本要远远降低,从而提高企业集团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在财务方面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2)资金集中管理对企业集团防范风险的劣势和缺点。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资金集中管理并不能完全解决企业集团内部所有存在的资金问题。在实行集中管理的过程中,很多新的问题会随之出现,带来很多新的矛盾,如果不能将这些问题很好的解决,那么企业集中财务管理便无法发挥出预期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对集团总部财务部门业务能力要求很高,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大量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化平台是资金集中管理必不可少的前提。此外,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促进资金集中管理的运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信息不畅,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在这种模式下,公司总部对资金有很强的支配能力,这带来了使用风险。在企业机关内部资金调拨方面,一旦债权人为企业内部,那么这样便无法得到相应的资产赔偿,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造成更大的财务风险。

三、做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几点措施

(1)进一步完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资金管理的控制体系能够使企业有效防范风险,确保企业内部资金的正常运营。在企业内部深入完善内部资金控制体系,对资金的分配使用、调拨结算等起到有效的防范控制作用。在资金内部体系建设中主要包括加强与银行的合作,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树立牢靠的资金后方保障,在企业集团内部还要对资金使用制度明确规划,在关键环节给予有力控制,尤其是对大额资金要特别给予重视,严格按照企业内部资金使用办法进行操作,严格执行权限审批制度,要加强内部会计核算,在资金风险控制方面加大控制力度,建立相应的预警信息,对资金信息平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预警,对资金合理调配,对不合理的分配及时取消,做到能够快速有效的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预算管理机制,对企业资金的使用进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对每个部门、每个环节的资金使用进行有效控制,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还有防止风险的发生。

(2)进一步完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集团在资金筹措、资金积累等方面的资金管理方式比以前更灵活。在企业集团集中运作的情况下,对资金统一管理也同样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资金配置风险、运营风险等,建立资金风险防范机制非常重要,要将资金周转运营中的具体程序和方法进行完善,建立资金运作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合理评估这些潜在风险可能对企业集团造成的损失和损害范围,针对不同风险提出具体的目标和防范手段。针对大额的企业资金流动,一定要坚持责任到人的原则,要实行联签机制,实行层层负责把关的管理体系,有效预防风险发生。

(3)进一步完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平台。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我国各大企业集团中的资金管理均是以信息化方式实现的,在公司内部建立资金管理平台,以软件平台作为资金管理的工具,因此在具体操作中,要对资金管理系统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资金管理系统中,资金的集中监控功能可以有效反映整个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流动情况,各部门各环节的资金使用都能得到准确地把握,在资金流动过程中,可以对资金余额进行分析,为各个部门提供相关的有效数据。资金流量分析功能,可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比对,大大提高资金使用率。资金流向分析功能,对资金流向进行按时分类方式结算,为企业上下级之间明确资金使用方式提供合理依据,也为财务预算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管理使用效率,提高了规避财务风险的能力。

四、结束语

企业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成为企业对内部资源挖掘的重要方式,要在清晰认知集中管理优点和缺点的前提下,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运行,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方面的风险,更好地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对资金集中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保证资金链条的正常周转循环,是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出现企业资金流量不足、流通不畅甚至断链等问题,企业结算支付就会受到影响,出现财务危机甚至于面临停产、清算的危险。建筑企业项目分布星罗棋布、流动性高,这就决定了企业资金管理往往面临有资金分散、资金短缺等问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资金管理的问题将会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资金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是建筑企业管理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的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2011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高达117734亿元,同比增长22.6%[1]。且随着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到来,建筑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但随着建筑业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施工企业数量也逐年增多,行业过度竞争、无效竞争现象普遍,加之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有限,资金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体来说,当前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方面主要存在有以下两方面问题。

1.1垫资施工,项目资金短缺

随着近年来建筑市场施工队伍的急剧膨胀,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僧多粥少、市场主体地位不平等的形势进一步加剧,使得部分业主在工程发包时,常常提出种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不平等合同条款。其中,垫资被作为一种普遍手段,成为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和考查施工队伍实力的重要条件,有的工程项目垫资资金甚至超过50%。而长时间的垫资施工必然会导致建筑企业丧失先期垫资应获取的收益并承担垫资损失,,影响到企业资金链,造成企业财务支付困难,且完工后垫资款还有转变成拖欠款的潜在风险。

1.2内部资金管理不完善,使用效益差

首先,分支结构账户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影响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与其他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不同的是,建筑企业项目分布点多、面广、线长,分支机构众多,建筑企业针对每一个施工项目都有独立的账目,业主单位与工程项目部间的财务结算也需开立专用帐户,为方便结算还普遍存在有多头开户的现象,这就使得建筑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内部分支机构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突出,资金管理分散。其次,资金使用、费用开支计划执行力度差,资金使用效益差。尽管建筑企业预算管理时都编制有资金使用计划和费用开支计划,但客观上受宏观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费用实际支出数往往难以控制;主观方面,管理层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忽视了计划控制这一关键环节,管理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对外投资缺少政策分析、发展前景预测、风险评价及可行性分析,盲目投资,造成资金浪费[2]。由此,便导致了建筑企业资金管理计划与实际的严重脱节,影响到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转。

2.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及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2.1推行企业资金全面预算管理,重视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建筑企业要重视建立和完善从编制、审批、监督到考核的全面预算控制体系,将企业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均纳入预算管理范畴,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计划,从资金筹集、投放、运营等方面作好企业整体资金全面预算管理。生产经营资金应按照项目建设年度、月度计划进行统筹调配,不得以其他名义挤占或挪用,预算调整时应报企业预算管理办公室审核;非生产经营资金须本着节俭、必须、适度的原则,尽可能低减少额外开支。同时,在各地项目建设中要力行项目内部资金预算精细化管理,按预算中对应的分项成本要素,横向分解质项目部负责人及相关职能部门,纵向分解至施工队各工区、班组,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成本体系,确保预算管理的贯彻执行[3]。

2.2发挥资金集中管理优势,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建筑企业应立足工程项目高度分散的现实,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统一的资金结算管理机构,实施法人对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以保障资金活动的良性循环,规避财务风险。一是要建立、完善内部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控制多头开户、擅自对外提供商业信用或资金账外循环等行为,下属项目部除保留日常行政事务经费账户外,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使结算中心成为汇集企业内部资金的“蓄水池”,发挥起调剂余缺的作用[4]。二是要对大宗建材物资的采购实施集中招标,减少因散购、赊购而额外增加的采购成本,提高施工项目的整体盈利水平。

2.3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加速工程结算价款资金回笼

工程结算价款是建筑企业资金运营的主渠道,其回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正常运转。要有效规避建筑市场风险,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就必须从建筑产品形成和交易的全过程着手解决。第一,健全市场区域管理和业主分级管理制度。投标前要详细掌握业主经济实力、项目规模、回款时间、计量检验方式等因素,优先合作经济发达区域信誉良好的业主。第二,完善合同管理。在签订项目合同时,应在文本中明确甲乙方权利义务,详细列入计量方式、结算付款时间及违约处理等内容,以清晰的合同条款规范项目管理,降低应收账款增加的可能性。三是缩短工程价款结算周期,健全应收账款风险预警体系。要以程序化的手段规范结算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施工管理、计量计价、申报审批、及时收款等,将应收账款的数额控制在合理、正常的水平线内,并对各业主应收账款的数额及持续时间进行监控,对持续时间超期、金额超标者应及时督促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联系回收工程价款。

结语

在当前建筑市场环境下,建筑企业在资金管理上一定要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从机制上发挥最大潜能,盘活债务资金,回收债权资金,扩大资金存量,充分发挥好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确保企业资金有充足流动性,以最大限度地规避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郭淑凡.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控制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 23(24):250-251.

[2]卡尔·W·斯特恩.价值链的解构-现代企业战略与观念的变迁、成长的理性[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66-69.

篇(9)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特征

1.非公开募集资金

私募股权基金简称PE基金,是与公募基金相对的基金,其主要是指面向个人投资者或少数投资机构提出要约,以非公开的形式募集的基金。在私募股权基金中,基金管理人地位至关重要,私募基金的销售和赎回都与基金管理人紧密相关,基金管理人负责与投资者进行私下协商,共同决定投资方式,几乎不会涉及公开市场的操作,交易细节一般也不会披露。

2.投资退出渠道多元化

随着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其投资形式以突破单纯股权投资的方式,出现许多其它投资方式投资推出渠道多元化是私募股权基金的显著特征,如上市、售出、兼收并购、标的公司管理层回购等,这些方式私募股权在投资方式上重大发展。

3.高风险、高收益

高收益是私募基金的重要特征,私募基金收益几乎都是翻番的,最低收益也能保证在50%左右。但是由于私募股权投资属中长期投资,通常在3年以上,投资成本高,资金流动性差,这就导致想要通过私募股权获得利益,必须等待一个较长的投资周期,投资风险较大。

二、当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的风险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是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前提,私募基金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事物具有两面性,私募股权基金亦是如此,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其面临的风险以经营风险为主,但是风险与收益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风险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控制。在当前金融市场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的风险主要有经济环境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运营风险、管理风险等。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经济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资本市场的动荡会导致出现金融风险,经济环境的变化这势必影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收益。政府为了调整市场主体的行为,通常会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可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从而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带来风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所投资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景气也会引发投资风险。企业运营是存在风险的,如经营不善等,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向企业投资之后就会面临运营风险。基金管理团队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占居重要地位,如果管理团队管理水平低下,势必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这就导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管理风险。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防控途径

1.制定严密的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一种管理控制手段,其不仅是开展管理控制活动的前提,亦是事后财务分析和预测的依据,严密的财务预算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防控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必须重视财务预算工作,积极履行职责,对各项目公司制定严密的财务预算。首先,基金管理公司制定的财务预算应涵盖时间、金额、原因3个方面,企业确立经营目标提供依据。其次,基金管理公司制定的预算应符合企业发展的目标,为企业经营过程中对每个决策提供参考。另外,制定财务预算的过程应简捷,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财务预算直接关乎企业经营成败,基金管理公司应切实做好这一点。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前提。这就要求基金公司与项目公司依照各自的职权范围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实现各司其职。如建立票据管理制度、资金逐级付款审批制度等。另外,基金管理公司还应加强对项目公司资金划拨的控制,统一管理与配置项目资金,如建立基金管理公司、项目公司、银行第三方资金托管账户,切实加强资金管理。

3.定期进行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基金管理公司应定期对项目公司上报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以充分了解财务公司的运作状态,揭示财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合理的决策方案,财务分析应全面,如营运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等都要做好,以为项目公司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

4.加强对项目公司的效益审计

审计工作是发现项目公司运营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基金管理公司应加强对项目公司的效益审计。基金管理公司应督促项目公司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如《会计核算方法》。另外,还要督促项目公司及时上报相关财务信息如公司财务报表、银行资金流水等,并进行审核,如发现存在问题,应及时落实责任要求项目公司补充说明,进行整改。

四、结语

面对当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发现,努力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客观的态度,来探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之路,不断制定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益的相关途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做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管控工作,以真正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

篇(10)

一、引言

集团财务公司是指企业集团为了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集团及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提供集中财务管理服务的、专属于集团企业自身的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在西方国家,集团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及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大型的跨国公司都拥有专属于自己的附属金融机构。

“资金池”是当前世界上最有效率、资金管理水平最高的一种管理方式,主要由在我国设立的国外银行引入和发展而来,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在上海将这一项重要业务及其“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移植于大陆。2003年非贸易售付汇三地试点,2004年外汇资金内部运营获准,再到2005年上海浦东“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标着我国“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是“资金池”业务在我国从开始到成熟的一个过程。然而我国理论学术界对于“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的系统研究还较少,关于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的方式和风险有待进一步探讨与认真应对。

二、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常用的方式

(一)收支一体化”模式分析

“收支一体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指的是将集团所有的公司在集团财务公司统一开立结算户,集团财务公司通过对集团所有公司的收支进行统一集中办理。其主要的管理方式为如下。首先,企业旗下的各个公司在财务公司及银行开立结算账户,通过集团公司、集团财务公司及银行签订三方协议,然后将企业集团旗下所有子公司的银行账户统一纳入企业集团资金的“资金池”之中。其次,企业集团及其旗下所有公司的主要资金流动都要通过集团财务公司的账户进行办理。最后,企业集团旗下所有公司的转账、支付活动需要由集团财务公司根据该公司专员提交的申请来复核完成。“收支一体化”这种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有清晰的结算关系,企业集团可以通过集团财务公司对旗下所有公司的收支进行实时的监督管理,能够高效归集企业集团的所有资金。一般情况下,企业集团会按照集团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公司资金的集中管理比例进行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帮助企业集团集中利用资金资源,实现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高度集中管理模式分析

相对于资金一体化管理模式来说,资金高度集中管理模式则是要求集团旗下所有公司的所有账户都归集到集团财务公司进行管理,不允许集团旗下的公司拥有其他的银行账户。即使旗下的公司拥有某些商业银行的账户,账户也不允许有超过一定标准的余额。也就是说,企业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必须要通过集团财务公司的进行资金统筹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集团旗下公司的资金流动都应该由子公司专人通过网上提交资金收支指令,然后由集团财务公司通过银行的清算账户来完成收支操作。也就是说,集团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中扮演着结算的角色。这种资金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集团的高度集中管理,保证了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绝对统一。我国的三峡集团及中国电力集团等集团都采用了这种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使用要求集团旗下的各个公司所在的区域相对集中,或者通过便捷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实现相关操作。

(三)“收支两条线”模式分析

企业集团的“收支两条线”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指的是企业集团对集团旗下公司的资金收入和支出分别采取单独的流程和路径进行处理,互不干涉。“收支两条线”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要求企业集团旗下的公司在集团财务公司开立两个不同的账户,分别负责处理该公司的收入和支出。集团财务公司对企业集团旗下所有的公司账户拥有查询和转账的权限,企业集团旗下公司的专员在进行对外资金划转的过程中,采用透支的方式进行划转,然后每日定期通过集团财务公司进行处理。企业集团旗下公司内部进行资金划转则必须要通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进行操作。这种“收支两条线”模式实现了企业集团内部全程结算的封闭性,能够保证资金能够实时到账,提高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周转速度,节省企业集团的划款手续费。我国中石油财务公司则是采用这种资金集中管理的方式,资金的集中度高达70%。

(四)“集团账户”模式分析

企业集团的“集团账户”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指的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立统一的资金账户,然后由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立的账户下开通二级银行资金结算账户来进行资金的收支。企业集团旗下公司的二级账户在发生每一笔资金收支的过程中,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系统会自动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立的银行主账户下拨出相应的资金,支付操作属于实时操作,没有任何时间差,不会影响企业集团旗下子公司支付的效率。

三、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的风险分析

(一)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 业务经营范围狭窄,经营风险巨大

从表1可见,我国集团财务公司在基础业务的展开上以利息收入方式为主,至2012年对利息收入的依赖性更为强烈。这种强烈的依赖性体现了近年来我国集团财务公司经营业务面狭窄。单纯的业务项目,在市场不确定而急剧变化时,集团财务公司抗风险能力弱,没有通过组合不同的项目分散非市场风险。

2. 事中和事后执行力不足,缺乏监管力度

当前,集团财务公司重视“资金池”的筹集和投资使用,但是对资金的投放监管不足。事中监管管理水平落后,无法跟上企业的业务发展,往往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控制与实际进程脱轨,便不能发挥事中控制应有的效力。同时,集团财务公司在事后的控制中,也并未明晰内部审核的范围和内容,对于资金的使用率、回收率和利润率缺乏考核,未能及时评价“资金池”内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当前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之中,反应不及时,管控不充分,经营与管理脱节,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池”最终会被锁死,严重影响运营,阻碍企业的发展。

3. 专业人才匮乏,缺乏“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

资金集中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的思想、环境、人才及特定的组织架构等。但是,我国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暂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架构,并且风险管理的人才非常匮乏。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我国企业集团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无法有效地防范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企业集团的风险防范组织架构过于简单,没有系统化的风险防范团队,风险预警体系可操作性不强,风险防范的工作也不够系统化,缺乏集中管理意识与风险警戒意识。

(二)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风险防范的对策

1. 扩张业务类型,匹配长短期风险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正确认识到资金集中管理虽然集中了资源,但也变相集中了风险,这就导致了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企业集团的专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资金集中管理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分析隐患,确定各方各面的风险,完善各项风险保障措施。此外,还要主动避险,积极开展除利息收入方式以外的其他资金管理方式,如信用贷款、融资租赁和证券化投资等其他业务,积极整合业务和研究订立匹配长短期风险项目,分散非市场风险,降低集团财务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

2. 构建人才体系

突出人才的科学发展观核心,重视专门人才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性。首先,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考虑到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需要的人才储备。其次,要建立与之匹配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反馈人才信息,以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使资金集中管理部门及风控部门实现最好的人员结构。最后,要树立良好的企业价值观和人才激励制度,保证人才的稳定性,激发人才使命感,带动企业经营和价值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在此方面,可以考虑根据实际风险分析、应对情况论功行赏,兑现奖惩,以发挥员工积极为公司避险创造的价值作用。

3. 强化“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

为了保障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的安全性,企业财务公司需要强化“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控制和防范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为企业集团的集中管理水平的改善及提高提出正确的建议。企业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召开财务资金风险控制会议,要对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风险防范进行总结,然后协助企业集团董事会提出风险防范的策略,并且督促企业管理层加强风险防范的环节,指导企业集团的管理层及执行层对风险控制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积极监督风险控制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四、结论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而财务管理的核心则是资金管理。“资金池”是当前世界上最有效率、资金管理水平最高的一种管理方式。然而我国理论学术上对于“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的系统研究还较少,关于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的方式和风险有待进一步探讨。当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业务经营范围狭窄,经营风险巨大;事中和事后执行力不足,缺乏监管力度;专业人才匮乏,缺乏“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集团企业可以通过扩张业务类型、匹配长短期风险构建人才体系和强化“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应对“资金池”集中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篇(11)

现金运作中的风险就是出现了资金缺口。所以风险的规避应当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首先进行资金流量预测;二是,在出现资金缺口时进行填补缺口。

(一) 企业现金流量预测

它包括预测销售、估算现金收入、估算现金支出、比较现金收入与支出等步骤。

以月为单位进行企业现金需求预测。例如,A公司X年前四个月的销售额(万元)。A公司的制造成本平均为销货收入的55%,A公司按预测销量提前一个月购入存货,供应商允许A公司延期1个月支付货款,每月支付的销售与管理费用平均为现金30万元,A公司每月支付5万元的应付本息。

在以月为单位进行企业现金需求预测时,也要以日为单位来预测企业的现金需求。一个企业应该时时保持充足的现金以避免财务窘迫;但又不应该留存过多的现金,因为过多的现金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收益。理想状态是:一个企业每天开工时的现金余额应该等于其当日的预期支出,每天的预期现金收入应该足以对付第二天现金支出的需要。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企业能达到理想状态。企业应该在最低水平的现金存量上再加上一个保险储备量,以应付无法预料的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的情况。比如,假设B公司在过去3个月中每月现金支出为18万元,一个月按30天计算,则该公司平均日现金流出量为18万元÷30=6000元。一个企业的现金保险储备一般可以取平均每日现金支出的若干倍数,如果取3,那么保险储备额为6000×3=18000元,这个数加上正常的平均日现金流出量6000元,便得到24000元的适度现金余额。

但是,企业实际现金每日需求量在一个月份的不同日子里是波动的。有的企业大部分的现金需求集中在一个月的5天或10天中,那么这几天的储备系数可取得大一些,其他日子的储备系数可取得小一些。

此外,一个企业现金收入的可预测程度也会影响其所需现金的保险储备量。客户付款较有规律的话,企业可以较少的现金储备从事经营,否则要有较多的现金储备。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向供货商延期付款而不牺牲现金折扣或不损害未来信用时,该企业也可以减少现金储备。容易拆借到现金的企业也可以减少现金储备。

(二) 现金流量缺口的填补

如果做出各方面努力,但现金流量还是出现缺口,那就应该寻找短期解决现金流量问题的措施,作出某种牺牲,以争取时间避免迫在眉睫的财务危机。这些措施包括:

首先是向过期应收款开刀,尽可能快地收回这些过期账款,即使今后失去这个客户也在所不惜。其次,向愿意立即付款的客户提供适量的折扣。一个通常在30天内付款的客户很可能为了得到一笔较大的折扣而在10天之内付款。再次,对多余的存货也可以用向支付现金的客户提供大额折扣的办法使之变成现款。

解雇部分雇员或使其下岗、待岗也可以减少现金支出。闲置的设备可以出售给愿意以现金购买的人。企业必须用的设备也可以考虑采用出售、租赁安排;即将这些设备卖给租赁公司取得现金。同时企业从该租赁公司将设备借回来按月付租金。最后一个办法是设法借新债来还旧债。只要企业还有复苏的可能性,债主往往愿意提供现金借款的帮助,这是出自债主自身利益的反应,因为企业真的破产的话,债权人往往只能收回很少的债权,甚至一无所得。企业也可以向自己的雇员借款,忠诚的雇员往往愿意与企业共度难关。面临危机的企业还可以寻找愿意以现金购买企业部分产权的投资者,这总比企业全盘失败要好一些。

二、应收账款运作中的规避

企业向客户提供商品或劳务,而客户允诺若干天后付款,这就形成企业的应收账款。客户到时可能付款,也可能无能力付款,后者就形成坏账。坏账过多会使企业没有现款来支付工薪、费用或债务,形成风险。一般来说,激烈的商业竞争迫使企业以赊销的办法扩大销售,一般不可能完全消除应收账款造成的财务风险,但完全可能将其降低,主要办法是制订合适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应收账款方面的信用政策包含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三方面的内容。

(一) 信用期间

它是企业允许客户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信用期过短,难以吸引客户,会使销售额下降;信用期过长,会使销售额上升,但坏账概率也增大。这样,企业就必须作出权衡,而后规定出恰当的信用期。为此,首先要计算不同的信用期所得到的不同的销售利润。然后计算多投放于应收款方面的资金而造成的其他损失。最后,综合上述两方面的计算,确定恰当的信用期。

(二) 信用标准

它是指客户获得交易信用所具备的条件。如果客户达不到信用标准,就不能享受企业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企业为了规避应收账款方面的财务风险,可以通过信用系统来评估客户赖账的可能性。企业掌握客户的信用资料也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证明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证明。企业通过自已的渠道去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效果是比较好的,但花费也大。

(三) 现金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