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林业经济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1 10:00: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林业经济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林业经济研究

篇(1)

2影响林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外部因素

从林业发展整体局面来看,影响林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府政策、自然灾害以及国民经济。在林业外部因素中,由于自然因素是不受人操控的因素,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通常对林业发展没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大量实践成果来看,国家政策和政治环境对林业发展、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从以往研究成果来看,政策变更和政治运动都会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在林业发展变动中,由于正处于国家政策变更时期,林业作为政策性很强的单位,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都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尤其是政策环境较大时。

在林业外部经济发展中,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对林业经济影响重大,林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化。

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国民经济发展稳定时,比例结构相对合理,林业发展稳定、效率较高;当国民经济对林业发展影响较大时,工业发展变快、比例增大,林业经济就会加快,而对林业发展的带动相对较小;近几年,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步伐减慢。

篇(2)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072-01

一.生态经济林业的意义

生态经济林业是以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点为指导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当人类的生产活动进入到森林的生态系统中后,森林的生态系统即与人类的经济系统紧密联系起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森林生产力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植被被破坏之后,泥石流、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率提高,对人类生产活动造成损失,形成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模式即人类生产活动效益与森林生态效益并重,在开发利用森林生产力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利关系。

二、我国林业与生态经济理论

1.近几年我国开始住意了生态效益,如何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现代化的战略核心问题。生态经济学在我国并非纸上谈兵,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已有所体现。根据我国国情与林情,摸素出,自己的林业发展道路,建立自己的林业生态经济理论与模式,对发展我国绿化事业,解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生态、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就目前来说,我国尚无完整、系统的林业生态经济理论。国外流行的几种理论及模式也都是各国国情的产物,各有优劣,我们可以研究、借鉴其中的有价值成份。在我国,一方面在理论界模索研究自己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在现实生产实践和现行政策、规程、规划中,实际上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和检验着现有几种主要生态经济理论。

2.我国林业生产中的“船迹”理论与木材培育理论在我们的林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与各地的林业区划中,生态原则同经济指标往往相脱离。或者主要强调生态原则,或是着重注意经济指标。在这些区划、规划、决策中,提高生态效益只是用一大堆漂亮的语言支撑起来的海市屋楼,最终仍是具体的指出了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经济方面,有具体措施,反复推敲的目标数据,生态效益只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书面语言。很明显,只要拥有大片的森林,生态效益自然会产生。至于生态学原则,在追求大量木材生产的过程中,肯定是需要的。因此,在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林业科研和生产问题方面,我们做得更主动、更实际,而利用这些理论来寻求经济效益实现的途径方面,就要消极得多了。“随着森林产量提高、覆被率的增大,就能更充分地发挥生态效益”,这一大多文章的结论性语言,不是反映出某种“船迹理论”吗?在南方适生区,大力发展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人工速生丰产林,在一些山区大量营造见效快的薪炭林,以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和划分出水源涵养林;在风沙侵蚀严重地区种草种树,建立防护林带。这些实践活动,同木材培育理论的观点是类似的。可以肯定的结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作用,凡有森林就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在一定社会经济水平下,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由于人类对森林的不同功能的利用程度不同,经济和生态效益体现程度也出现差别。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偏重于生态效益的要求,但它也能提供相当的经济价值,如为提高生态效益、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抚育等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少量间伐材以及林下林副一知一产品,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样,木材培育部门经营的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人工速生丰产林,按木材培育理论,无需考虑其生态效益。实际上,要想使木材产量尽可能高,材质,尽可能好,则必须在集约经营条件下,使林分具有相当高的组成和结构质量。在这种林分生长过程中,将体现出相当可观的生态效益。

三.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原则

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如下六点原则:第一,发展经济效益兼顾经济效益,以生态效益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林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人类生产发展协调环境保护,尊重自然规律,在林业的发展上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第三,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目标,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全面的发展。在利用林业资源时,将保护与开发并重;第四,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五,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能动作用;第六,在高速度发展林业的前提下,坚持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的高效益。

四.对于加快森林生产力发展的意见

4.1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林业

中国西南林区占全国林区面积近半,并且林区土壤肥沃,十分适合作为建立林业产业实行点。在山区林业的发展中,应以林业为主,同时发展农牧渔业DD在山区种植经济果林,在林间植草以发展畜牧业或在林间种植人参、天麻等药材;在河谷地带利用其交通便利的优势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平原地带则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形成生态农业。在发展林业的同时,达到护山、治山和保护水土的目的。

4.2 加强林业产业建设,形成大生态产业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现代新型林业产业,对全国林业发展科学布局。树立建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向产业化发展,林业的产业建设生态化,注重效益更注重质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引进投资时,应该同时引进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形成完整的加工产业链,丰富林产品种类,以此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繁荣的林业产品市场,提高资源整合率和资源再利用率,带动林农生产积极性。

4.3 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保护好现有自然林地,禁止采伐原始林地;其次要推行封山育林政策;再次要提升林业产品附加值,建立相关深加工生态工业,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建设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新型生态经济林业。

结语

随着对林业本质认识的深入,林业生态文化就必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因而,实现对林业本质认识上的升华是林业发展的必然, 这种升华又是一种生态文化向传统文化的发展性回归。以森林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现了鲜明的符合国情和林情的文化特性。而传统林业的缺陷恰恰是生态文化理念的缺欠。弥补这一缺欠的是林业生态文化。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三大体系, 即产业体系、生态体系与文化体系协调发展完全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也自然地成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019-02

1 林下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经济模式使林地成为既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能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促进林、种、畜、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下经济产业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主要通过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基本模式,选择适合林下种植以及养殖种类进行合理搭配。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林、农、牧等产业链条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复合高效的独特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改单一的木材生产模式为林禽、林菌、林畜、林间种植等复合经营模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2.1 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茹、双孢菇、鸡腿菇、毛木耳、金针菇、鲍鱼菇等食用菌,其主料为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下料,可多茬轮种,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收益高,是荫蔽林地种植的首要模式。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作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

2.2 林禽模式

可林间种植牧草发展奶牛、肉用羊等养殖业,也可在林内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放养羊、鹅、鸡等。林牧模式是一项投人少、产出多、见效快、效益好的致富项目。应注意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气候、土城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2.3 林-草-牧复合经营模式

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卢梅克斯等优质饲草,年收3茬,可出售鲜饲草,也可放养畜禽,这种牧草不仅可以在幼龄林下套种,也可在郁闭的中龄林、近熟林下套种。

2.4 林药模式

在林荫下种植耐荫性的中药材,如白芍、金银花、丹参、柴胡、板兰根等,生产技术含量不高,每亩年收入可达数千元。

2.5 林粮模式

林粮模式下,农作物种植以绿豆、豌豆等杂粮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饮食对小杂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2.6 林油模式

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2.7 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也可根据生长季节差异选择品种,如利用冬春季节林间光照种植蒜苗、菠菜、圆葱等蔬菜。

3 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条件下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几乎不可能,而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可以开拓新的增收渠道。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同时也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途径。

3.1 技术支持问题

我国当前林下经济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关于种植以及养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态系统,关于林下放牧和养殖对林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还基本上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总结基础上,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没有针对林下不同经济模式进行系统深人的研究,并提出可操作的具体的技术规范。

3.2 管理科学性问题

目前在实践中,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一般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初级产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产业链条不完整,容易造成生产无序化,缺乏品牌经营渠道的情况。再加上缺乏统一管理,没有科学技术指导,导致掠夺式采集,打破了生态平衡,使植物资源得不到休养生息,部分资源逐渐趋向枯竭。加之在管理上缺乏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区域分布,例如,林下养殖在区域分布不合理、局部或者总量养殖数量失控,就可能会造成动物疫病防控和生态环境冲击等问题。

4 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对策

4.1 合理规划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

当前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合理布局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同时形成生产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实行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

4.2 政策扶持,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为了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要制定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或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动性。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建立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各项管理规章等。增加科技投入并加强指导,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4.3 实施标准化安全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一批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形成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培育林下经济农产品品牌。通过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积极倡办和扶持各种专业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配合企业联系农户,扩大基地,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4.4 强化科技支撑,提供技术服务

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根据区域性林地特点和生物安全需要,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区域,制定林下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立足以生态为基础,建立林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林地生态环境评价。

参考文献:

[1]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篇(4)

【关键词】

营林造林;发展;经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即为林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林业部门要大力加强营林造林工作抚育、监管工作,不断改善森林综合功能,使林木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不仅能够增加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还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林业经济持续发展对营林造林工作要求

1.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林业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展,其中即包括对森林物种的保护工作,也包括对林木的修复工作,通过对已经破坏了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和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的作用。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了保证其持续发展,需要从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入手,提高林业工作者和大众的林业持续发展意识,以保证营林造林工作的顺利展开。

1.2加强基础管理促进长足发展

要想使林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也需要遵循又快又好的发展原则,既要保证林木产量,又要保证林木数量。在营林造林工作中林业工作者们一定要把握好管理与技术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从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并通过实地考察,充分做好计划工作和前期准备工作,以保证营林工作的长远发展。另外,林业技术、管理和工作人员还要重视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工作。

1.3增强全民营林造林意识

营林工作不仅单纯地局限于森林和山区,所在区域都有权利和义务加强绿化工作。所以,不仅要加强林业工作人员的造林意识,还要增强全民营林造林意识,以充分地调动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城镇与森林营林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拓展绿化区域,不断强快绿化速度,为人类打造一个更健康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1.4坚持林业产业多样化协调发展

公益林的打造不仅具有观赏性、联系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保证林业的长足发展,可以通过多渠道打造一条多样化的协调发展路线。将与其相关的特色加工业、绿色食品以及特色旅游业等与林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使他们能够相互促进,从而得到共同发展。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策略

2.1加强种苗生产工作

种苗生产作为营林造林工作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决定着林木的生长状况和质量。只有优质的种苗才能实现速生、丰产、质优的标准,所以要加强种苗生产工作。首先,要做好林木良种的选育工作,还要加强快繁推广和质量监管工作。在工作中要充分地利用种苗科技,以加快造林和优良树种的选育进程,为收获优质的林木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要加强林木良种宣传示范推广,支持并鼓励林业工作人员使用良种;另外,还要加强容器育苗的推广力度,对于那些适合容器育苗的树种要尽量采取窗口育苗方式,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突破造林的季节限制,同时还可以加速幼林郁闭。

2.2选择科学合理的营林造林方式

要想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就需要打破传统的营林造林经营模式,将科学集约经营作为营林造林的主要手段,使营林造林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首先,要用机械整地、机械割草等现代耕作技术来代替传统的耕作方法,来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要从思想上转换重造轻管的理念,广泛开展森林定向培育,将引水喷灌、配方施肥、抚育间伐等应用于营林造林生产之中,以全面提升造林的产量和质量;另外,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林下利用和复层林经营,打造功能多样、品种丰富、结构稳定的生态群落,使森林实现三效兼优的标准。除此之外,要调动各级林业科研院所,充分利用林业科技成果,以整体提升营林造林的科技经营水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计划、育苗到施工、抚育、经营等各环节的质量监管,使营林造林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

2.3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林业发展水平

首先,要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营林造林意识,并帮助他们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先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人员的思想问题,为提高营林造林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营林造林的各工作环节,加大质量管理工作力度,尤为重视质量检查工作,严把质量关;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调查中的细节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归档;为了保证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发放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的信誉,使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得到有效的保证。加快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步伐,以增强林业竞争力,以保证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4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林业工作的落实和实施,林业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等有效手段,使林业能够吸引民间资本,以其作为行业发展的动力,并最终实现投资者和林业双赢的共同发展局面,这样即可以有效地增加生态效益,又可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5加强营林队伍建设

在营林造林工作运行中,要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地位,要明确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营林造林队伍,才能保障营林造林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从业务知识、政治理论等各方面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高的职业首先,敢于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以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以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志荣.浅析在可持续发展下营林造林工作的意义及完善[J].现代园艺,2011.

篇(5)

1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1.1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据查,现在世界森林总面积达到了3454亿m2,森林覆盖率平均为26.6%,森林蓄积量为3831.27亿m3。而在我国森林面积不到世界总量的4%。现在人口的增长,对房屋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了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砍伐,森林的大面积的减少,导致了很多自然环境遭受到破坏,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1]。

1.2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市场加大了对木材的需求,林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了木材的缺乏,恶化了生态处境,这也是全世界人民目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2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联系

2.1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作为一定的物质基础,从传统的林业经济方面来说,主要是为了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不被破坏,这为即将要获得的林业产品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林业经济只是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之间的运转,从而导致了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森林资源遇到危机。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将林业合理定位,由以前单纯的木材生产,转向兼顾着三方的效益,并使得生态环境效益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往的林业单一的发展模式,并要进行不断地改革、创新,缩小之间的差距[3]。

2.2林业经济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分析。国民经济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经济周期,同样的,林业经济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这都说明了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波动将会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潜在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林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着其特殊性,在实际中,要将这个特殊性考虑进去,减少落差。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计量分析,选择林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来量化不同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情况,林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系,它属于国民经济的范畴之下,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推动,所以,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总的来说,林业的总产值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有关系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同国民经济水平相互协调,这同林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有关系。

3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优化产业结构

不断加快发展的脚步,转变林业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竞争优势,使其结构特征向着复合型的方式转化,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发展。对于森林资源和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3.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

3.2.1做好示范工作,进行由小到大的全面推进。在实际操作中,将林药、林菌和林禽3个方面的林业产品抓好,发展复合林业经营模式,为培养下一批林业经济示范基地做好基础,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3.2.2进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强扶持。向相关的政府机构申请,要求多些森林方面的补助和金融方面的支持,保证资金投入,为发展多元化的林业经济做好铺垫。综上所述,林业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但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林业发展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影响。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林业不仅仅是为国民经济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为我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生态产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林业经济同国民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但要重视,更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企业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企业想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经济管理。

一、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困境

1、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水平低目前许多的企业内部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不断更换人员使得企业工作的质量和进度都受到影响。很多企业不能对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经验的培训、教育,企业结构不能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造成企业难以提升职工工作水平,也会出现核心人员离职的现象。

2、对经济管理认识不够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领导者对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只重视企业的盈利情况,对于企业的其他发展方面没有足够的关注,最终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不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3、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粗放落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我们知道,传统粗放型管理主要是通过铺大摊子、追加投资,主要就是通过扩大规模来创造效益,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又被称为“外延式”的管理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济管理也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可是很多的企业忽视企业经济的内部管理,最终会使企业不断走向衰弱,所以企业必须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管理转变,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方式来经营企业,促进企业发展,也就是运用“内涵型”经济管理方式。4、经济管理组织不到位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组织管理,并且企业的组织管理要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变。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中来看,虽然设置了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经济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少,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经济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情况没有全面深入的把握,加上经济管理部门中岗位设置不合理最终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管理秩序,降低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

5、没有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要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需要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但是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在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根本没有制定经济管理制度,都是按照企业领导者的意愿以及经济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的管理。而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经济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并没有全面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中没有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有些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执行力下降,并不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出路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在新的社会形势中企业要向提高自己的经济管理水平首先就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经济管理理念,一方面企业的领导者要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在进行企业的各种决策的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在综合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经济决策。另外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员工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新观念,使他们在工作中能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经济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

2、明确经济管理目标,建立经济管理责任制企业的经济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要其量化,需要制定明确的经济管理目标,不仅针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目标,而且根据企业不同部门制定具体的经济管理目标,然后建立经济管理责任制,将经济管理目标逐级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从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对于完成经济目标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目标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员工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条件。企业要对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将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流程制度化,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且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处理,降低企业的损失,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4、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是对企业中的人员进行任用和调动,从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从经济管理中来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安排合适的工作人员,在经济管理中,要针对经济管理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管理人员,在管理人员的聘用中不仅需要对其专业知识进行考察,而且看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并且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为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更新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5、完善企业部门的机构设置细化良好经济管理的实现首先就是要有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部门。具体来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首先,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决策决定着企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但是这并不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可以主管抉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明确自身的地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出于领导地位,其核心职能应该是对不同的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制定出的决策要符合企业经济管理方针。其次,设置专门经济管理体系的代表。最后,增加基层员工的参与意识。

6、不断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要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就需要切实可行的创新策略。首先就是要观念创新,因为企业经济管理的最大障碍就是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企业领导一定要认识到当前经济竞争的关键,树立起“科学管理”的理念,增强集约化意识,更新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同时还要不断进行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使企业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细胞,不断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面向市场,形成产品开发活力。

三、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篇(7)

1.1 林区的林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

我国的林业生产现在还普遍采用粗放密集型的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原材料浪费严重,结构不合理等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1.2 林区的森林资源下降较为明显。

面对全球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我国的状况也不容乐观,面积总量少,只占世界总量的3.9%,而森林的蓄积率更是低至 3%。我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 1/8。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 61.3%。同时,对自然树木的乱砍滥伐,大木材比例逐渐减少,在中幼林中,人工植树造林的比例很高,由于树木单一,易于死亡。我国的森林状况正处于低产期,低效益,这必然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2、实施生态森林工程是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林区实施生态森林工程技术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工作业技术对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消减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而推动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 生态性规划设计。

林区的森林资源在开发利用之前要进行森林调查和规划设计。在林业企业总体规划设计和伐区调查设计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位的思想观念,在保证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发挥森林生态功能,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符合当前和长远利益的规划设计,使规划设计符合生态要求。

2.2 生态性采伐技术。

森林采伐会直接干扰甚至破坏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性采伐技术主要包括采伐方式的确定、采伐量的控制、采伐树木的确定、控制倒向的伐木技术、降低伐根等。这些技术对避免或减少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生态森林工程的核心作业技术和措施。

2.3 生态性土木工程作业技术。

森工作业要建设装车场或楞场、集材道、运材支岔线、机库、工棚等设施,进行必要的土木工程作业,势必影响林地生态环境甚至造成破坏。因此,在森工作业的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林区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因土木工程施工而造成对林区森林生态的负面影响。

3、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探讨

3.1 完善市场机制作用。

首先,推行管护责任制,用利益机制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建立“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在保证林区森林资源所有权、林地用途、森林经营管理技术规程三个不变的前提下,划分责任区;确定管护责任;确定生产责任;明确管护利益。其次,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制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市场有序发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名牌产品;培育壮大产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2 改革经营机制,全面振兴林区经济。

(1)冲破单一经营模式,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合理开发利用森林中丰富的林副产品资源,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把多种经营与森林管护紧密结合,发挥个体经济经营灵活、利益直接的优势,把大力发展家庭经济作为森林管护和多种经营的主要经营模式;

(2)充分发挥国营和集体经济资金相对雄厚、技术力量较强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业。转换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林产工业;

(3)对林业企业实行委托经营,把企业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经营效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积极性。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用现代企业制度原则对企业进行改造、改制,使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实行委托经营,推进林场经营体制改革。

3.3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促进林区经济发展具体应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1)根据市场需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培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2)实施林木良种工程,提高造林质量。一是加快速生高产工业用材林良种培育,缩短育种周期,提高木材品质;二是加强高抗逆性品种的研究和选育,满足困难立地造林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三是积极引进、选育和推广各种名特优新林木新品种,适应市场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3)在部分立地条件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小那么迫切的地区,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特色经济林,解决退耕还林后的产业发展和林农收入问题;

(4)改造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需要搞好林业内部的产业扩张,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寻求具有全局和带动意义的突破口,不断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同时,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提高其在林业中的比重;

篇(8)

关键词:

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环境保护

1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模式不和谐的矛盾

1.1经营渠道狭窄、方式落后、观念陈旧,造成效益逐年下滑

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对林业经济的发展制订了相关的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不断投入力度,改善国有林场的经营条件,使过度砍伐的生产经营逐步向旅游业、养殖业等多种经营渠道过度。从生态文明建设上来讲,确实对环境保护有些促进,但是,由于缺乏创新经营机制和生产技术、资金、人才等,大部分国有林场的新发展的旅游业萧条,养殖业效益不强,没有市场竞争力等等,广大伐木工人和技术人员面对突如其来的形势要求,显得一筹莫展,困扰众多,林场经营举步维艰,员工的正常生活水平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1]。

1.2以伐木工人为主的人力资源,与林业低碳化经营发展需要的素质还有差距

国有林场在过去几十年的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伐木和销售木材为主,技术人员研究的成果,大多都是怎样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伐木工作效率和产量,以适应人们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木材资源的需求。随着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各个国有林场在积极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开发旅游项目、建立种植、养殖基地,发展相关的加工企业,在解决伐木工人再就业,实现转型等方面开辟了新途径。但是,旅游业、养殖业、加工业也需要相关的技术和经营管理,这对习惯了多年伐木和销售木材的员工队伍来说,能力转型还需要一定的过渡阶段,所以,针对目前多种经营的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素质亟待提高。

1.3管理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模式,过去一直是伐木、销售木材、人工造林三个环节。管理简单,生产技术含量较低,内容单一。林业产业在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多元化的开发,使国有林场的领导层相对缺乏综合经济发展的管理能力、管理机制和措施,企业的机构也不完善。从产业结构上来讲,也不合理,过度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仍然把人工林的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的经济增长点,像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不做重点开发和投入。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恶果非常严重,不合理的人工林使土壤退化,生态结构受损,林业企业投入高、效益低的弊端难以改善,而新兴的旅游业等因不具备发展条件,缺乏活力,导致经营困难。

2发展林业产业对策

2.1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开辟林业经济不同的经营途径

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迫使各个国有林场,必须调整第一产业为主的林业生产经营机制,依托森林资源优势,立足社会市场需求发展多种经营,把第三产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人力、资金、技术上不断增加投入,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创新模式,拓展空间,有针对性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使森林资源的优势,变作林业企业市场的利益制高点。比如,在发展森林旅游业时,不要仅限于游客游览的景点建设和森林景观布局的设置,要针对目前大多数人注重养生的市场需求,利用森林天然的“氧吧”优势,建立大型高标准的疗养中心,提高人性化服务标准,强化健康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增加全功能、多方位绿色服务设施,创造森林利益最大化利用空间,不断提高企业效益。

2.2强化人才队伍素质培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国有林业企业要在多种经营发展中取得突破,必须有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因此,强化员工队伍培训,多方位引进优秀人才,是林业企业低碳化经济转型发展多种经营的必由之路[2]。首先强化员工队伍培训。为适应低碳经济视角下林业资源多种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和国有林场企业,结合产业技能要求,要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选调有技术特长、对企业贡献较大的业务骨干出国深造,调动广大员工比学赶帮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广泛引进各类人才。面对森林旅游业、养生服务业、动物养殖加工业等低碳模式下林业经济多种生产经营人才需求,国有林场要有计划的招贤纳士,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研发能力,强化市场竞争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3制定积极优惠的财政政策,支持林业产业发展

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国家首先要从政策层面对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指导性意见。利用林业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优势,不断引导林业产业企业的多渠道发展。其次提供积极的财政支持。国家要通过各种宏观调控,为林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环境,通过制定减免税收、增加信贷等优惠政策,促使林业企业转型升级,多谋出路。同时,要改变国有林场单一的国有制经济成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私有制经济在森林生态建设中有生力量的崛起,把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到最优,使效益最大化。

3培育林业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1大力开发森林食品项目

森林蔬菜、森林粮食、森林药材、森林油料、调料、饮料等森林食品,以其生态、优质、健康、绿色等优势,备受人们的青睐和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因此,依托市场需求和林区的森林食品资源优势,多渠道开发森林食品项目,对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稳妥安置就业转型,提高林业企业效益等很有意义。通过引进技术,对森林食品植物的保护、培育和加工,使新兴的森林企业不断壮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旅游业、制药业、饮料加工业等。

3.2提高木材产品的精深加工技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筑业、家具业、造纸业等不同的木材利用大户,对林木产品的需求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向小径材和枝杈的利用,林木产品以高深的精细加工不断抢占市场先机[3]。因此,林业企业可以通过强强联手或兼并重组或破产重组等现代化企业经营手段,建立木材产品高深精密加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转型升级,提高社会化融资水平,开创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出市场需求量大的各种木质材料,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规模化效益。

总之,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大森林资源相关产业的开发力度,是造福林区人民,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因此,倡导低碳视角下的林区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是国有林场,也是其它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方向。

作者:张国欣 单位:林口县林业局柳树林场

参考文献:

篇(9)

林业经济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复合体。自林业体制改革30年以来,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2004—2016年林业的平均增长率已经持续超过20%。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林业市场进程化的林业经济增长的需要

1.1生活方面的需要

林业为人们生活提供很多便利,如能源、住房、粮食安全和健康方面,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很多的发达国家也用林业来满足其基础需要,在粮食安全方面,可食用的非木质林产品可为其提供至关重要的营养功效。同样林业作为地球呼吸的“肺”,对地球生态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业,重视三北防护林的建筑,加强对林业技术发展的投资。

1.2经济方面的需要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经济相对落后,必须量力而行。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地方出现了滥砍滥伐、破坏林业的现象。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对社会的发展很关键,所以重视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是首要面临的问题。

1.3社会方面的需要

现在很多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持发展林业市场化的进程,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更加注重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发展林业经济的大力,发展中国家应该齐头并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林业的保护。因此发展林业市场化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1]。

2探究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的措施

2.1投入各种要素对林业经济增长效应的作用

投资、劳动力、土地、国家的大力扶持对林业经济增长效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完成,只有资金到位才能实现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人士的大力投资是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林业占据很大的面积,但都在一些偏远地区,很多林业专业人才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前往,导致林业劳动力较少,所以要大力弘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国家也应在待遇方面有更大的提高,保证我国林业经济大幅度的增长。林业的生产离不开土地,要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才能实现林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林业的发展程度一部分取决于林地面积的大小,应加大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让林业经济发展深入人心。凡是国家扶持的产业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得发展,国家可以通过培养林业人才,为林业的发展增加新的力量。

2.2科学技术和林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用高新的科技来培养种植林作物,可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如50000hm2以上的林业面积用人工防火监测可能需要2~4人,但是通过电脑显示器和摄像头的完美配合1人就足够,对林业面积的监控起到省时省力的作用;通过人工降雨,在干旱的时候为林业提供必要的水资源,利用直升机为林业进行病虫害的防疫等。通过科学技术和林业生产有机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才能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林业和旅游紧密联系

大力发展旅游业对林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手段,也是当今世界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工程、项目、地方和旅游联系起来都会实现质的飞跃。现在旅游业已成为我国除了农业和工业外的第三产业,旅游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若能实现林业旅游的长足发展,建立起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带动林业的发展,也能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一举多得。

3结语

通过对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我国林业经济增长方面还有很多新的挑战,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林业经济增长对林业市场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篇(10)

一、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有着比较完善的基础体系,发展产业集群有一定的有利条件。目前,在省内己经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具有产业集群雏形或者具有形成产业集群潜力的产业有以下五类:

1.以吉林省一汽为中心形成的汽车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是吉林省最具有优势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一汽集团为核心,长春市为主要生产基地,省内零部件生产企业为配套,各类汽车服务业为补充的汽车产业集群。

2.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吉林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在八五、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5%至20%,而在2004年的上半年增速高达40%以上,己经成为继汽车、石化产业之后的吉林省第三大支柱企业。目前全省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几乎都是由民间投资或与外商合资建成的。如吉林德大、长春皓月、吉林沱牌、吉发实业、吉林华正等,这些企业己成为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和主体。

3.医药产业(主要是指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

吉林省的医药企业大都集中在长春、通化、和敦化市三地,按照2003年的统计,医药产业企业单位数占全省企业单位数的8.94%,其产值占全省产值的6.13%,在医药产业中,中成药的优势尤为突出,截止2004年第一季度,吉林省中成药工业利润占全国总利润的12.42%,名列全国第三。与此同时,生物工程制药也已成为吉林省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石化产业

吉林省石化产业是吉林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主要是以吉林石化公司为依托。目前吉林省正在加快建设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将以吉化、吉林油田为核心,发展精细化工和合成材料等新产品用以延长产业链,从而实现从长期形成的基本化工原料加工基地到面向最终消费的加工制成品基地的转变。

5.光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吉林省的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短,但速度很快。光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集聚,专业园区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信息交流是这类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

以上五个产业之所能快速发展起来,是因为具有以下发展优势:

资源优势。比如,依托于长白山的中草药资源的优势,使得大量制药企业集聚在产地附近,从而形成医药产业集群;而优质的大豆、玉米资源又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创造了条件。历史基础优势。经历了建国初、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在吉林省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形成了一汽、吉化等大型主导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前后关系链较长的企业集团,其发展必然带动配套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科研创新优势。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例,吉林省拥有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联合国援华玉米开发研究中心和国家玉米深加工工程中心等20多个科研机构,每年有几十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一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政策优势。由于现在正处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期,国家不断给予东北地区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在振兴吉林省经济中的作用,将发展五大产业集群基地列入未来五年的规划中,将从各个方面扶持现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网络

(1)存在大量的布局相对分散的中小企业。这一点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医药产业的表现尤为显著。首先,吉林省的医药企业规模不大,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截止2002年末,吉林省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91个,而其中,大中型企业为39个,累计完成产值38.21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8%。其次,吉林省的医药企业布局相对分散。有三分之二的医药制药企业分散于通化市、敦化市和长春市

(2)即使是存在一定地域上的企业集聚,也大都是处于集而不群的状态上。主要是由于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以汽车产业为例,2003年中国机械行业500强中有5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吉林省只有1家,而浙江有10家,上海有6家,重庆有5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吉林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并没有形成集群优势。

2.没有形成有效的自主创新系统

首先,企业网络发展缓慢阻碍了自主创新系统的形成。吉林省目前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网络,大部分企业仍旧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孤立存在,缺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而这一点也就将创新过程局限于企业内部。其次,创新系统中的产、学、研三个行为主体之间严重脱节。

3.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环境

吉林省的市场机制发展还不是很完善,计划机制的色彩依然存在,许多政府官僚气息比较浓厚,政府依然存在着“缺位”、“越位”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基础理论或者质量标准体系的研发中,企业一般是不会投入资金,而这些都需要政府投入;一些为主导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及相关性的支持产业发展缓慢,这些产业也需要政府扶持。政府应将资金从主导产业中抽出一部分,投入在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项目上,并积极进行行政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

三、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选择有效区位,建立有效的企业网络

首先,应在一汽和石化企业周边建立以综合型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以汽车产业为例,吉林省准备在环一汽100平方公里的地区建立长春汽车城,以一汽为主体,形成产业链、服务链、信息链完整的企业网络。其次,依据科技优势建立以高新技术研发为主体的科技工业园区。吉林省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几乎都集中在长春市,因此科技工业园区的最优区位是长春市。再次,依据资源优势建立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医药产业应在原料产地附近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以医药产业为例,吉林省的中药资源主要集中在通化市和敦化市,而药品的运输成本要小于原材料的运输成本,所以应该选择原材料产地作为药品加工制造基地。

2.建立区域创新系统

首先,基于企业网络,建立区域创新系统。核心企业将基于生产阶段上的技术研发阶段进行划分,随同生产阶段的分工一同下包给若干个企业,然后核心企业将对各下包企业的成果进行评估,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生产要求的产品,而被选中的企业将获得大量的产品生产订单作为创新研发成功的报酬。其次,构建企业和高等院校及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创新网络。通过政府的课题项目将企业和学校联系起来。将科研机构的研发方向与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信息有机联系起来。

3.进一步完善区域制度环境

区域制度系统的构建是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进行,既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解决政府出现“越位”、“缺位”的现象。一是政府应进一步削弱对于经济运行的参与程度,通过产权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造的步伐。二是政府应通过有效规章制度的设立,加快市场化进程,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三是通过机构改革,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绿色通道”,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四是建立有效的制度,拨出专项资金、专项人才,用于提供公共资源支援中介机构的建立,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篇(11)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林业资源中的大部分产品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林业资源也是生态文化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正确经营理念,体现的是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发展,根据现行的经济政策及相关技术,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进行调整的发展道路。森林资源作为林业重要的资源,是林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比较严重,物质生产力呈现衰退的同时,其效益功能也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势在必行。要想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建设,除了不断的完善林业资源建设的功能性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企业,增加林业经济来源,使林业经济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策略

2.1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系统、科学、可持续工程,要想充分的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就要将林业与自然、社会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生态建设、生态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更加民主、科学、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要充分的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2发展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利用假期去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最好的选择。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根据人们的需要,林农及开发商应该以当地特色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一些林区已经先后开展了生态旅游业,就目前发展来看,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想更好的发挥森林旅游业的作用,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其发展成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的经济体系。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可以使森林资源功能得到有效利用,也可以加快林业经济建设步伐,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林业资源除了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相应的副产品。可以根据不同林区的特色生产林果、动物及花卉等副产品,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副产品加工厂,对林果、动物及花卉资源进行深加工,增加林业收入。

2.3促进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已经达成了共识,可持续发展已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以经济建设为发展的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工业区的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简单而全面的平整,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效率。要想实现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还要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科学的对水源、植被及山体进行保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要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保护林业资源,应该建议规范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流通,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2.4发挥林业的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