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财务风险的理论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1 10:00: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风险的理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务风险的理论

篇(1)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它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风险加以预计、识别、防范、控制和处理,以最低的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管理活动。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将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着手,认真研究我国的风险管理现状,有效提高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这也是提升企业内在价值,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1)财务风险管理增强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平稳的运营环境,同时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经营的信心,使员工精力集中于企业的生产发展。对企业实现和超额实现经营目标,战胜风险、提高效益、增强实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作用。(2)财务风险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财务数据,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为稳定企业财务活动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增值提供了可能。使企业在有限风险领域用有效的资金创造更多的财富。(3)财务风险管理增强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全面科学地为企业的经营方针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了企业前进方向的正确性,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

二、财务风险的分类

篇(2)

    我国对财险公司各项财务指标还未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保险业监管指标》只规定了部分指标的控制范围值,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化的指标体系和财务风险度量体系,缺乏对财险公司财务风险的量化研究。近年来,不少经济学者提出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系统以保障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目前,实务中仍采用传统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如柳媛(2007)提出使用EVA业绩评价法,对财险公司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吴贤(2008)将动态财务分析模型用于非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分析。刘洪渭、何建敏、丁德臣(2009)针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不足,从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两个方面,尝试提出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初始指标体系。从国内研究状况看,我国对财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度量分析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国外的研究状况来看,一些方法和模型在评估财务风险上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是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方法和模型多立足于对财务状况进行量化评估分析,没有将综合财务风险数量化。

    二、理论模型

    目前,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估度量研究中,几乎没有考虑财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突变性。本文将根据财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这一特性,以突变理论为基础,引入突变模型,对财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度量奠定理论基础。为确定基于突变理论的财险公司财务风险度量模型中的控制变量a、b、c、d,本文采用可拓学方法计算各指标对上层所属指标的隶属度,从而选取模型所需的指标体系,并利用隶属度的大小对指标进行排序,根据其顺序确定控制变量a、b、c、d。

    (一)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数理模型

    突变理论这一用语最初由英国学者齐曼(Zeeman)提出,之后在1972年被法国数学家雷力·托姆(Thom R)应用于其著作《结构稳定性与形态发生学》,用以解决社会现象中所存在的不连续变化过程。所谓突变就是指系统对平滑变化的外部条件的突如其来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产生的突发变化。突变理论用形象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事物的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包括初等突变理论和非初等突变理论,通常提到的突变理论是指初等突变理论。初等突变理论中,造成突变产生的连续变化因素被称为控制变量,可能出现突变的量被称为状态变量。

    托姆在其突变理论中的分类定理中指出,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存在的大量不连续现象可以用某些特定的几何图形来描绘。其中控制变量个数不超过5个的一共有11种突变类型,而发生在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在四个因子控制下的初等突变,概括起来只有7种基本类型,分别为折叠突变模型、尖点突变模型、燕尾突变模型、蝴蝶突变模型、双曲脐点突变模型、椭圆脐点突变模型和抛物脐点突变模型。各类型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数目如表1所示。

    每一种类型的突变模型都由一个特定的势能函数决定,突变过程的全貌则可由对应的平衡曲面加以描述,对应的势能函数如下:

    

    

    

    

    通过归一公式可将系统内各控制变量不同的质态转化为同一质态,即转化为状态变量x所表示的质态,然后根据所得到的状态变量的值进行评价。状态变量的取值需要根据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若同一层次的控制变量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可以相互弥补不足,那么状态变量取各控制变量对应的状态变量的平均值;若同一层次的控制变量为“非互补”关系,即它们之间即不可以互相弥补不足,也不可以相互替代,那么控制变量对应状态变量中的最小值为“瓶颈”,应选择最小值作为状态变量的值。

    三、模型的构建与财务风险的度量

    本文选取了我国保险行业中52家财险公司(包含外资财险公司)作为评价分析的样本,剔除异常值以及没有连续五年数据的公司样本后,最后选取22家公司作为建模样本。所有数据来源于2006-2010年的《中国保险年鉴》。由于篇幅受限,模型构建只对其中一家财险公司进行详细的过程描述,本文对所有样本财险公司排序按字母表顺序,因此选取安联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后文中简称安联保险公司)为模型构建的演示样本公司。

    (一)模型构建的思路

    基于突变理论的财险公司财务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是将由可拓识别出的财务指标,通过突变级数法来实现风险评价。具体思路如下:

    1.建立财险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库。构建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财务指标库,原始数据仅需第三层指标的数据。这一包含三层指标的指标库将成为各公司指标选取的来源以及用以实现突变级数法的支架。

    2.确定各层次的突变类型,并用可拓识别方法从指标库选取各公司相应的指标体系。为了符合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要先确定各组指标所属的突变类型,由于初等突变模型中状态变量下的控制变量少于或等于4个,因此,各层指标不应超过四个。在确定所需指标数量之后,采用可拓识别方法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度,根据隶属程度确定每一个公司被选取的相应的指标体系,并按大小进行排序,以对应突变级数中所需的控制变量a、b、c、d(a>b>c>d)。

    3.修正原始财务指标数据。根据突变级数法的需要,控制变量需要介于0到1之间,因此在确定第三层评价指标的控制变量时,需要对待评价年份原始财务数据进行修正,

    

    

    4.利用突变级数法对各财险公司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根据突变级数法中的归一公式,对修正后的数值进行类推计算,先计算第三层指标控制变量的突变级数,得出的级数作为上一层指标的控制变量,以层层递进的取级数方法得到各财险公司最终的财务风险度量值。

    5.选取阈值对样本中所有的财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等级划分。根据最终的财务风险度量值 ,用聚类分析对所有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将财务风险分为Ⅰ级(偏大)、Ⅱ级(适中)和Ⅲ级(偏小)三个等级,进而判断样本中各财险公司财务风险所属的等级。

    (二)财险公司财务风险指标的物元识别

    为了提高财务数据处理效率,本文综合至今为止学者们对财险公司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时所用到的指标体系里的所有财务指标,形成了一个有效性高、完整性高、科学性强的指标库,本文将从这个指标库筛选所需的财务指标。详细的财险公司财务指标库见表2。

    根据可拓学中的物元识别方法可以计算得出各下层指标对上层所属指标的关联度,由于篇幅受限,文中只列出对演示样本公司财务指标进行可拓识别的结果,详见表3。

    

    (三)基于突变理论的财险公司财务风险度量模型

    根据安联保险公司所有财务指标的关联值,即隶属度,可以确定本文财务风险度量模型所需的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进一步根据第三层指标的隶属度大小对指标进行排序,可得确定控制变量位置后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本文对2009年22家财险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度量,因此选取2009年各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再根据线性比例变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修正,以使得财务指标可以符合控制变量介于0~1之间的要求。以安联保险公司为例,对原始财务数据进行修正,使其范围控制在0~1之间。再根据图1中安联保险公司基于突变理论的财务风险度量指标体系,将修正后的财务指标数值对应到控制变量a、b、c、d中,进而利用突变级数法的归一公式,计算第三层指标控制变量的突变级数,突变级数为所属同一上层指标的各控制变量归一化数值的平均值,得出的级数作为上一层指标的控制变量,以层层递进的取级数方法得到各财险公司最终的财务风险度量值。表4~表5为对安联保险公司财务指标进行取级数运算的结果。最终得到安联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度量值为0.952 769。

    

    用同样于对安联保险公司财务指标层层取级数的方法,可以得到选取的22家样本财险公司的财务风险度量值。再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各公司所属的风险等级,详见表7。

    

    四、结论

篇(3)

一、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综述

耗散结构是当前现代化企业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对于企业建设来讲有着巨大的意义。根据耗散结构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其应当是一个开放性的、平衡性的系统,通过与外界之间不断的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当外界的某种条件达到一个特定的值的时候,使得系统内部会从无秩序的状态转变成为一种在空间、时间以及功能上都具有全新秩序的新状态。所以,在耗散结构的相关结构体系和理论框架之中,结构熵应当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下,整个环境处于一种开放式的空间结构,所以系统内部的信息会和外界的信息产生物质交换。根据耗散结构相关理论,其结构当中的熵应当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当前耗散结构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在各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当中均有着重大应用,并且在多个领域的多个实践工作当中都起到了关键性价值和作用。根据经济学理论当中的耗散结构知识,依照当前企业的财务现状,引入了管理熵以及信息熵等理念,一般情况之下企业的信息熵主要是用来表示企业内部信息量的实际情况,往往系统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则内部的信息熵就较低。而管理熵则主要是应用在企业的经营和各项业务的管理流程当中,主要是对工作内部所出现的阻力、损失和无序的情况进行管理和研究。通过对耗散结构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依照当前经济市场的开放性和平衡性基本原则,需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企业财务管理,尤其是经济财务风险管理当中,体现出企业经营的特征和重点,并且采取层次化和差别化的管理形式,对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增强,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飞跃和提高。当前耗散结构在实践的应用当中所取得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所以在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当中也必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耗散结构研究

根据上文针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之中耗散结构相关理论的应用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进行细致探究,可以明确工作重点和耗散结构理论应用的基本方向。下文将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耗散结构的基本结构和工作框架进行细致分析,旨在不断促进耗散结构在实践当中的应用水准,为企业更好的控制财务风险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开放式系统,内部包含有各种各样的元素和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各大企业都需要建立起一个开放系统来与外界相关能量、物质和信息进行交换。对当前企业来讲,最为基本的就是明确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系,在很好的维持了企业生产的原材料采购基础之上,还需要对能源的输入输出进行细致分析,力求在产品上市之后可以尽快为企业创造出经济效益,进而使得企业资金可以迅速回收。另外,在耗散结构相关理论当中,企业财务系统应当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企业财务活动和各项业务开展应当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相关规律和企业发展基本原则。企业财务活动出现一定的具有规律性的波动,而这种波动从表面上进行分析是一种良好的现象,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则会导致企业缺乏创新性、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墨守成规进而使得企业发展失去生机与活力,最终对企业的生存形成不小影响。所以根据耗散结构的相关理论知识,企业应当在经济和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追求创新,不能够维持一种恒定状态。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综述研究

通过三维视角对企业当前财务机理进行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手段。根据企业建设和发展历程之中人力资本和物质性资本、市场资本、公共资本等之间存在的联系,还需要从政府、员工、企业经营者、企业股东、社区等角度出发,对当前企业利益普遍性进行研究,这一点在当前企业建设的进程当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常情况之下企业经济利益具备有界壳的空间特征,由于利益的相关者是存在的,所以不论是从企业的内部系统还是企业的外界影响因素等角度进行分析,还需要经过利益界壳这一个关键环节,才能够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状况,最终使得企业财务和各项经济活动出现周期性的、规律性的波动。所以,根据上述分析,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应用,在企业内部出现熵的改变,往往是由于企业内部出现管理缺陷而导致的,并且加上企业运营过程当中外部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往往在企业经济管理和经济风险的规避过程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相关机理形成情况进行分析,还应当在实践工作当中深入探讨不同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明确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当中财务风险的发生以及具体控制对策进行综合性论述,从一个更加直观的视角对现代企业工作当中耗散结构相关理论和知识框架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一)财务管理课程相关理论研究

在目前我国高校对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但是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活动终将运用到企业的实践当中,所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放在实践上,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教材中的理论展开教学,当然是开展财务管理教学活动的前提,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但是应该同时加强对其实践技能的培养,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教导学生,目前,本文由收集整理不少高校仅仅是在学期末才开展相关的财务实训课程,前期只是一味枯燥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效果较差,师资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等等是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

另外,对教师来说,其教学方式上也存在问题,不少老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这让实践教学无法真正发挥可行的指导作用,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教师目前在财务管理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是以案例分析为主,并且是按照课本上知识点的思路,一章一节地展开论述,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兴趣,很难实现财务管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理想的教学安排应该对学生安排一定的校外实践,与校内的学习形成互补,并在寒暑假可以适当安排实习,增强其实践能力。/

(二)财务管理教学的实践环节

综合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来看,校内实践环节一般设有课堂实践教学、实训环节和实验环节。通常在财务管理理论教学的基础中,学校就会开展实践教学。对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学校可以除了讲授书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操作的案例来加强对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另外,通过情景教学可以丰富和完善传统教学上的不足,适当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财务管理的辩论赛,各抒己见。除了传统的面授教学外,还能够结合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开展的实训活动,应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的成员模拟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交流、协作,将工作成果在各组之间进行评比。通过实训给学生创造仿真的环境,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校内扮演其财务人员角色的作用,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参加财务实训活动来加强对财务知识的学习,由实际操作技能来带动理论知识的掌握,会事半功倍。除了上述的教学模式外,还能够将实验的形式进一步细分为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当中进行的话,就要对书本上的知识点展开更多的延伸,比如说时间价值应用、资本成本计算、杠杆利益与风险的衡量、资本结构决策等。这样不仅能对旧知识点的回顾,还能加深对新知识点的了解。//html/jianli/

而对于综合实验,其课程的重点是强调实验内容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并且把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和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比如说,可以把财务管理中的投融资决策等内容与技术经济学中的项目管理结合一起对学生进行教导,此外,还能够将财务指标的分析和选择等内容与企业税收筹划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综合实验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中各项目的运作情况,通过将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对财务管理活动的真正结合,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财务风险相关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界定

对于财务管理研究的实质是对财务风险的管理,财务管理应当是以研究公司的财务风险为主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主观的不确定性和客观的不确定性。客观的不确定性受到市场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说是无法控制的。而对于主观的不确定性,人们却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手段加强其自身的内部管理,并根据实际的意愿对其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只有切实掌握好财务风险的本质,才能真正发挥好财务管理的核心理念作用,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将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并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html/zongjie/

(二)财务风险的控制

篇(5)

收益的诱惑效应、平衡效应、约束效应出发, 探讨财务风险与收益不相适应的原因, 并指出财务

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应具备的条件, 以期对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风险是由事件的不确定所引起的, 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实现期望结可能性。财务的本质是本金的投入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财务活动是本金筹集、投资、耗费、收益、分配等活动环节的有机统一, 由于各活动环节中都有可能发生风险, 因而, 我们对财务风险的认识, 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本金的筹集阶段, 而必须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和其总体观念出发, 并联系到财务收益上来。具体而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本金的投入收益活动中, 由于内部、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 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收益是一个看似明确实则含糊不清的概念, 对于收益的内涵, 经济学和财务学存在严重的分歧。经济学对收益内涵的论述, 均力图计量企业的实际收益, 为财富分配提供依据, 经济学收益又称为“真实收益”。笔者认为, 财务学收益是为实现实物资本保全的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本金增量, 从量上它包括基准收益、平均收益和超额收益三种类型的收益, 其中超额收益是人们甘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期望获得的超过平均收益的额外收益。因而, 我们研究的与财务风险相对应的财务收益, 主要指超额收益。

一、财务风险与收益的一般关系分析“风险与收益相对应”, 财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般认为是成正相关的, 即风险越大, 收益越高, 这表明风险时刻伴随着收益的获取, 行为主体欲想获取收益, 必须承担风险, 承担风险的目的在于获取收益, 风险越大, 则收益越大; 风险越小,则收益越小, 这是基于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着诱惑效应和平衡效应。

(一) 诱惑效应风险的诱惑效应, 是指由于风险利益的刺激,所引起的选择风险事项的财务行为及其连带效果。风险的诱惑效应, 来自于风险结果多样性和结果潜在性的财务特性, 来自于谋取资本增值利益的管理动机。风险的后果是多样的, 存在着人们所希望的结果; 风险的后果又是潜在的, 通过管理的努力也有可能取得那些有利结果。风险报酬的诱惑与利益动机的趋使, 引发人们迎接和承担风险的财务行为。风险报酬是一种超额报酬, 是产生风险诱惑效应的直接动因, 没有超过一般平均报酬水平的超额报酬的刺激, 就没有追逐风险的动机。风险报酬越大, 风险诱惑效应的程度也越高。风险诱惑效应的连带效果是社会平均报酬率的抬高, 有风险与无风险是相对的, 一个原本有风险的项目, 如果所有的资本投资者都由于风险诱惑效应而去追逐它, 那么这个风险项目在所有投资者眼里就是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了, 平均报酬率随之提高。如果所有资本投资者都追逐风险项目, 也会引起资本需求量上升,进一步推动社会平均报酬率的提高。超额报酬, 是风险诱惑效应下的行为目标, 如果只能取得社会平均水平的报酬, 追逐风险的行为就会被视为是失败的财务行为。风险诱惑效应下的财务行为后果是极易遭受风险损失, 风险损失一方面起因于社会平均报酬率水平的抬高, 使投资者极不容易获得超额报酬而相对遭受风险损失; 另一方面起因于风险诱惑效应的强烈刺激而导致行为的激进性, 当引发风险的因素和条件已经改变时, 风险投资者可能会抱以侥幸心理而继续按原有的风险规划行动, 进而导致直接遭受风险损失。

(二) 平衡效应风险的平衡效应, 是指由于风险利益和风险损失的双重刺激, 所引起的控制风险的财务行为及其连带效果。风险的平衡效应, 来自于风险结果潜在性和可转移性的财务特征。既然风险结果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 在财务规划之时完全可以选择和接受风险项目; 既然风险形态、性质和结果是可以转移的, 在实际将面临风险损失时, 可以通过一定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分散或转化甚至消除风险损失,或延缓风险损失的发生, 或用另一种风险代价来换取目前的风险利益。风险平衡效应是资本保值动机和资本增值动机均衡的结果, 起因于对资本保值与资本增值关系在认识观念上矛盾的冲突: 资本保值理财观念认为,资本保值是资本增值的基础, 资本保值是理财的基本目标, 资本增值是理财的扩展目标, 只能在资本保值的前提下进一步谋取资本增值; 资本增值理财观念认为, 资本增值才是理财的基本目标, 如果仅把资本保值视为理财的基本目标, 资本也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了, 只要取得了资本增值, 资本保值的目的也就自然地达到了。两种观念冲突的结果是相互吸纳和相互包容, 在财务规划时选择有风险甚至高风险项目, 在财务运行时又力图通过财务控制规避风险不利结果的发生。财务风险所具有的结果潜在性和可转移性也为财务控制提供了可能。风险平衡效应的连带效果是要求风险与报酬的均衡, 一定程度的风险项目要求有相应程度的报酬水平相匹配。因此, 当社会公认某项目有风险时,大家都愿意为此项目付出更高的报酬水平。也正因为如此, 如果某个风险项目没有能够取得相匹配的报酬水平, 不论在风险诱惑效应还是风险约束效应下, 都会被认为遭受了相对风险损失。二、财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理论分析诚然, 我们一般认为, 财务收益与风险的基本关系是: 高收益, 高风险; 低收益, 低风险(如图L1) 。但是,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注意到, 高风险并不必然带来高收益, 有时甚至是高损失。例如, 在资本市场这个风险极高的理财环境下, 财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了一种背离, 尤其是在熊市时, 这种情况更为明显。那么, 是什么力量(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呢? 笔者认为, 财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除了具有诱惑效应和平衡效应外, 还具有约束效应, 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风险的约束效应, 是指由于风险损失的刺激所引起的回避风险事项的财务行为及其连带效果。风险结果的多样性, 使人们有可能遭受风险损失; 风险约束效应会对资本投资产生抑制和阻碍作用, 进而引起社会投资的萎缩。因此, 风险约束效应的连带效果与风险诱惑效应刚好相反, 会引起资本供给量的减少, 带来社会平均报酬率的压低。即在风险约束效应的影响下, 投资者极易遭受风险损失: 一旦风险约束效应对个人的影响力大于对社会的影响力时, 由于行为的保守性而降低个人对报酬水平的要求, 导致丧失投资机会, 遭受相对风险损失。这时,财务风险与收益就不相匹配了,甚至是产生向下倾斜的背离(如图L2) 。

三、财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模型分析承上, 基于约束效应, 财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那么, 我们有无可能找出这些约束因素呢? 基于此, 笔者试图对西方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中衡量风险与收益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进行局部修正来分析约束因素。

E (Ri) = Rf βi [ E (Rm) - Rf ] (1)

其中: E (Ri) : 第i 种资产的必要收益率;Rf : 无风险收益率; βi: 第i 种资产的β系数;E (Rm) : 所有资产的平均报酬率。笔者认为, CAPM 只解释了收益与风险成正相关的一般情况(因为人们进行收益预期时, 如果预期收益为负值, 就不会进行投资, 即0 0) , 而无力阐释二者相背离的情况, 因而笔者引入了随机扰动项ei这个指标来修正模型:E (Ri) = Rf βi [ E (Rm) - Rf ] ei (2)其中: E (Ri) 、Rf 、βi 、E (Rm) 代表的含义同上, ei 表示排除在CAPM 模型之外的影响财务风险与收益正相关关系的偏差。之所以引入ei 这个变量, 是基于以下原因:

(1) 作为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由于对我们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认识可能还不完备, 除了一些已知的主要因素以外, 还有一些我们尚未认识, 或者尚不能肯定的因素影响着应变量E (Ri) , 我们只得用随机扰动项ei 作为所有从模型中省略的变量的代表。

(2) 作为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因素的代表。有一些因素我们已经知道对应变量有相当影响,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无法获得这些变量的定量信息, 因而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不得不省略掉这一变量, 而归入随机扰动项。

(3) 作为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的综合代表。有一些因素已经被我们认识, 数据也可能取得, 但是,这些因素或许对应变量E (Ri) 的影响较小, 或许其影响不规则, 有的还可能难以数量化, 从经济计量的成本考虑, 我们通常不把它们列入模型, 而把它们的联合影响处理为随机扰动。

(4) 模型的设定误差。在设定计量经济模型时, 我们总是力图使模型更为简单明了, 当用较少的解释变量就能说明应变量的实质变化时, 就不应把更多的变量列入模型; 当用简洁的函数形式就能基本说明变量间的本质联系时, 就尽量不采用更为复杂的函数形式。这样, 应变量和函数形式设定引起的设定误差, 也要由随机扰动项ei 来表示。

(5) 变量的观测误差。对社会经济现象观测所得的统计数据, 由于主客观原因, 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观测误差, 这种观测误差只有归入随机扰动项ei 。

(6) 变量的内在随机性。即使我们把所有相关的解释变量全部引入模型, 即使不存在观测误差,一些客观现象还是具有不可重复性或随机性。例如一些涉及人们思想行为的变量, 很难加以控制, 而具有内在的随机性, 这类变量也可能影响E (Ri) 。对这种变量内在的随机性, 只能归于随机扰动项ei 。由此可见, 随机扰动项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在计量经济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性质决定着计量经济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在已经修正后的CAPM 模型中, 从财务的角度来分析, ei 就蕴涵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约束因素, 具体分析如下:

(一) 主观原因: 风险主体的理性程度

11 风险主体的态度风险是投资者的一种主观感受, 其大小的度量经历了从Markowitz 的方差(标准差) 度量法到哈洛的Downside Risk 到VAR。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rrow 把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好冒风险的, 简称冒险型; 第二种是回避风险的, 简称避险型; 第三种是漠视风险的, 简称为中性型。这三种对风险的不同态度, 都直接影响着财务收益与风险的一般认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们对风险的不同态度取决于每个人的人格心理结构。它包括投资者的个性, 拥有的财富水平, 投资主体的风险大小等诸多因素。而且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地点, 投资者的风险态度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这些行为特征实际上就是个人的风险决策。行为财务对违反基本财务假设的异常现象进行反思, 并试图通过研究市场中的基本组成单位———“风险主体”的理性程度、决策心理特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来解释异常现象。人的决策心理特征(如信心、期望、风险态度等) 十分复杂, 是市场的复杂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行为财务是从认识人的角度来解释资本市场的复杂性。行为财务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特征着手, 着重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各种有限理性特征对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 市场参与者的有限理性是导致许多财务假设背离现象的原因。有限理性表现在各个方面(见下表) 。

21 风险主体的素质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就人的素质而言, 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即人的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和品质等要素的综合。笔者认为,风险主体的素质除了平常我们经常提及的投资者的识结构外, 更为重要的是风险主体的风险认知程。许多研究表明, 决策时的风险态度与风险认知有关。冒险行为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对风险大小的知觉低于实际风险水平, 或者说对风险不敏感而引起的无意识冒险, 这种人的可接受风险水平(acceptable level of risk) 也比较高; 另一种情况是风险主体对实际风险有较客观的评价, 但由于其偏好风险水平(preferred level of risk) 高而有意冒险。因而, 投资者在面对风险时, 由于其对风险的认知程度不同, 避险行为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

(二) 客观原因: 理财环境的完善程度

11 市场(资本市场) 信息是否对称信息公开制度源于1884 年的英国《公司法》,为美国1933 年《证券法》和1934 年的《证券交易法》所确立并日臻完善, 现已成为世界各国证券法的核心。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假定市场参与者具有关于所交易商品和价格的完全的信息, 缺乏完全信息的情况称为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情况, 即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多、更及时的有关信息。信息不对称不仅是由于人们常常限于认识能力不足, 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更重要的是, 由于行为主体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大, 不允许其掌握完全的信息。因此, 在风险主体理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 所掌握信息是否对称就成为风险收益差异的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

(1) 信息源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者中, 既有买方, 又有卖方, 其中买方或卖方又可能同是该商品或证券的卖方或买方。即在交易活动中, 买方或卖方既对立又统一, 某些交易者既是出售该商品或证券的信息持有者和制造者, 同时又是该商品或证券的交易者, 进而形成信息源在公开信息时就存在着某种不完全性。具体而言, 在证券市场上, 信息源的不对称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证券市场的筹资者即上市公司总是比投资者更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情况,拥有更多的信息; 另一种情形是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既是其股票的发行者, 同时又是其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者。由于交易者在市场上所处的信息位置不同, 进而必将影响其交易利益和交易成本。

(2) 信息的时间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在同一市场上需要买进或卖出同一商品或证券时, 由于在接收该商品或证券信息时间的差异, 往往容易导致较早获取商品或证券有关信息的交易者, 能够较主动或较准确、较早地做出交易决策选择而获取交易优势。而获取信息较迟的交易者则被动地在交易中处于劣势, 甚至蒙受损失。

(3) 信息的数量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由于在同一市场上获取交易对象信息内容的数量不同。也导致交易者交易优势的差异和交易成本、利益的差异。

(4) 信息的质量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由于在同一市场上获取交易对象信息质量的差异, 即信息的真假不同, 势必影响交易者的交易利益和交易成本,

(5) 信息混淆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获取交易对象的信息中. 一个可观察值是由两个混合在一起的并不可直接辨别的分量合成的信息, 造成信息混淆, 交易者很难识别。例如, 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虽然是可以观察的值, 但它可能由企业持续经营业务收益与一次性偶得收益混合而成。

21 市场(资本市场) 发育程度X 有效的资本市场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 弱势有效、半强势有效和强势有效。这种划分是1967年由罗伯特(Harry Robert s) 首先提出, 但以1970年法玛的文章而著名。法玛将市场信息划分为三类: “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内部信息”, 以对应上述的三种形态。

(1) 弱势(weak form) 有效市场。其特点是当符合弱势有效的证券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时, 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证券的历史信息。

(2) 半强势( semi —strong form) 有效市场。其特点是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可得到的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实证研究表明, 美国等国家的证券市场已达到了半强势有效。

(3) 强势( strong form) 有效市场。在强势有效市场中, 证券价格反映一切信息; 包括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及内部信息, 此时市场显得无所不知。在这种市场上, 没有人能够利用信息优势获得超额利润, 所有投资者都只能获得相对于自己的风险偏好的平均利润。就我国证券市场而言,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已就我国证券市场是否达到弱势有效, 作了不少研究。比如, 俞乔在1994 年发表的《市场有效、周期异动与股价波动》一文, 据沪深股市综合指数自1990 年12 月29 日至1994 年4 月23 日的变动趋势表明沪深股市均未达到有效市场的弱形式, 而1995 年宋颂兴和金伟根发表的《上海股市市场有效实证研究》对沪市1993 年初至1994 年10 月的29 种股票的周收益率进行的系统分析表明, 这29种股票价格具随机游走特征, 因此, 上海股市达到了有效市场的弱形式。另外, 吴世农的《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一文, 对沪深股市20 种股票日收益率的时间序列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 20 种股票日收益率的时间序列不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变动趋势, 故而沪深股市达到了有效市场的弱形式。再有韩德宗在1995 年出版的《我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证》一书, 据他对沪深股市股票样本日收益率分析后认为沪深股市均达到弱势有效市场。

不管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已达到弱势有效, 可以明确的是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有效性较弱。资本市场不成熟, 信息量少, 信息公布制度很不健全,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效性,不能及时将上市公司的信息传递给广大投资者, 使投资者只能根据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判断; 另外, 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性较强。资本市场运作中的机能之一就是投机决策, 但是, 如果投机过度, 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毁灭性打击。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性太强一直是困扰资本市场正常发展的一大问题, 其表现一是过高的换手率; 二是过高的市盈率; 三是股价指数及成交额与违规活动正相关; 四是股价上涨缺乏微观基础的支撑。可见, 在这些情况下风险主体进行投资运作很难保证付出与回报相适应。

综上, 正是由于存在着风险主体理性程度的主观因素以及资本市场完善程度等客观因素, 导致在一定情况下财务风险与收益常常发生背离的现象。要纠正这种偏差, 一方面要从风险主体的素质、态度入手, 培育理性的投资者; 另一方面, 从市场的发育程度和信息公开着手, 培育完善的资本市场,只有双管齐下, 才能使财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量化关系呈现正相关的态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 郭复初. 财务通论[M] .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

[2 ] 郭复初. 财务新论[M] .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3 ] 彭韶兵. 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 .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

[4 ] 庞 皓. 计量经济学[M] .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设有实践课,主要包括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个组成部分,而校内实践课主要由学校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或者情景式教学,这些形式的实践课的开展对于学生对财务管理实践操作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缺乏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真实感,也没有实际工作中的压迫感,因此学生是很难产生真正的实践经验的。除此之外,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是从大学毕业开始就走进教学之中,他们虽然拥有比较高的学历,但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经验是非常缺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和学生一样没有对实践经验进行亲身经历,不能产生真正的实践感悟,在实践教学中往往会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理想性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变成了“纸上谈兵”。

2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教学看到实际财务管理的本质

校外实践主要是一种社会实践,或者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实习,时效性是它主要的特点,与校内实践相比,学生可以通过校外实践真正的处于实际的财务管理中,但是因为其时效性的特点,员工实习过程中并非以正式员工的身份加入工作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很难真正接触到财务管理的本质的。但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是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的,就更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了,因此这是财务管理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企业内部交流的加强

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的过程中,财务收益是不稳定的,这主要是因为企业自身经营不善而导致的企业财务负债状况的出现,因为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集团都是由不同的企业成员组成的,这些企业本身在经营管理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企业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就是要将企业成员作为着眼点,通过财务风险控制与各部门和成员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实际上有效的风险管理主要在于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管理是否可以得到有效开展,促进人员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展开是非常有利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有将企业内部的协调与沟通工作做好了,才能促进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2建立起资源合理化配置和长期发展目标

企业只有采用高效的财务管理方法才能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为了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保证,一方面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为了使资金的合理利用得到保证,企业一定要将眼光放长远,制定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建立起对财务增益合理化有利的相关方案,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查略制定之后,对于企业领导层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对企业财务进行有效管理,使资金的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最终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企业只有真正掌握了市场发展的脉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财务工作都要围绕企业长期发展目标进行开展。企业为了能够与时俱进,一定要做出相应的转变,与时展相适应,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到不断的创新,并建立起相应的财务战略,跟住时代的脚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的预算管理促进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将预算管理作为指导思想,与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相结合对全面预算的实施进行保证,从资源优化的角度促进对企业经营活动预算管理的真正实现。

篇(7)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财务风险是一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强调风险的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竞争者,其损失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或由于自身决策失误所遭受的惩罚。

1 客观性。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也就是说,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人们无法回避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损失的产生。

2 不确定性。由于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因素多种多样,导致财务风险是否发生、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不确定。

3 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4 相对性。同一财务风险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不一样,同一财务活动主体对不同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5 收益性或损失性。财务风险的存在促使企业改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因此,收益性与损失性是共存的。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1 尚未形成企业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企业内部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与管理,风险信息的传递尚未有效地协调和统一,对于具体风险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2 财务风险应对环节不足。财务风险应对环节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应对措施基本以回避或接受为主,积极应对风险的意识或能力稍显不足,强调纯粹风险的规避,缺乏对机会风险的合理管理:对剩余风险缺乏应有的认知,剩余风险水平与主体的风险承受度的协调性稍显不足;风险应对以单一措施为主,缺乏风险组合的观念意识。

3 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目前,企业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地考虑企业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4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财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而且,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三、适时管理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1 企业财务风险适时管理的组织基础,即: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业务部门。

董事会主要是确定集团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政策,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建立是为了确保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它承担董事会的日常风险管理职能,定期向董事会报告风险方面的有关问题,确保集团有完善的内控机制,并对内控和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清楚地反映集团所面临的风险,指出主要风险区,批准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部是以总经理为管理主体的风险管理层,是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风险管理机构,其组成人员包括经营管理层和总经济师,总会计师。风险管理部通过制定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实施风险评估,全面评估公司的风险状况:将公司指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付诸实施。同时,监督业务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监督促使其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程序;审查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报告并评价其风险管理业绩。

业务部门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集团整个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能是执行风险管理部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协助并支持风险管理部的工作,并且需要及时向风险管理部汇报和反馈有关信息。

2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回避策略,风险接受策略、风险防范策略,风险转嫁策略和衍生性工具的避险策略。

风险回避策略是一种最彻底地处置风险的方法。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某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然而,回避风险终究是一种消极控制风险的方法,为此要放弃或改变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风险接受策略的适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企业财务能力足以承担风险损失的极限值;其二是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技术的费用大于自我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其三是风险管理缺乏处理风险的知识和经验,疏忽处理或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无意识地承担风险。风险接受策略通过将企业自身承受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企业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特定财务风险的关键变量并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通过制定适当的防范措施,将企业面临损失的风险单位分离,而不是将它们集中于可能遭受同样损失的同一地点。对于同行企业所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分析研究,探寻事故成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应付潜在的严重损失环境制定应急计划,并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使他们了解风险、防范风险,知道在风险事故实际发生时如何处置风险。

篇(8)

关键词 金融企业 财务风险 管理

在金融危机不断的当代经济环境中,金融企业如何合理高效地发展是摆在金融参与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财务风险传递出来的信息能对金融公司的经营现状和资本运行情况进行整体反映。所以,金融公司要对公司的财务预期中打算达到的指数引起高度重视。预防财务危机,健全财务风险辨别和评价体系,从而规避财务风险。

金融公司的财务风险的意思是:金融公司内部资本架构不合理导致的风险。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有的运营风险,是运营风险的货币化表现形式。自货币产生以来,经济体系便从纯粹的实体经济运行,逐步演变为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交融运行,这个过程被经济学家们称为“经济货币化”。财务风险就是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发生风险的几率。财务风险的形成,可能是因为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是公司自身运营上出现了错误。财务风险可能会使利息收益计入本金后再投资获得的收益和期望收益有出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风险较严重的企业还可能面临倒闭的危险。

下面我们说说财务风险目前的状况。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

金融部门是否得到了合理管理和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中国金融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累积了经验,但还是有不足之处。对财务风险规避不力就是其中最大的问题。

(一)不良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率过高。

体现在以商业性质的银行为首的金融企业上。对于我国商业性质的银行来说,不良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率通常都比排名前100位的国际大银行要高。在指令性经济时期,政府对商业性质的银行进行干预,为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工业或商业企业依照国家相关法规提供了大量的不合理的贷款。金融公司在过了收款期仍然无法收回贷款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的款项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从而打乱企业在财务方面的部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将导致挤兑风潮的到来,使企业面临倒闭。直到改革开放到来,中国才对金融市场逐渐解放,开始整顿千疮百孔的金融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为金融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许多金融企业纷纷上市,极大地缓解了财务风险,金融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二)金融企业的资本不充裕,欠债率过高,企业资金少。

欠债经营固然能带来杠杆效应,与此同时,欠债的利率也不用交税。然而,居高不下的欠债会使财务资本增加,增加财务风险。金融公司欠债会使公司本身的压力剧增,这是由于本钱和利息的付出是企业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而财务风险的出现会使企业的成本增加,不利于资金流通。欠债过高又会让企业的持股人和债务关系人之间发生冲突。债务关系人的收益不受影响取决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程度不超过预期的范围。

(三)中国金融企业毛利率虚增、高盈利存假相。

财务体系的改革实施以来,中国金融企业将应该收回或尚未收回的利息统统归入收入账面,使金融企业的账面看上去“非常漂亮”。但是,收不回来的账款计提方式未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也就是说,根据应该收回的款项的实际风险情况,分别按呆账的0%到100%计提,而不是通常情况下的按照贷款剩余额度的1%提取。由此可见金融企业的毛利质量并不是看上去那么高。除此之外,对金融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道德教育不到位,引发监守自盗的例子也不少。

分析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之后,我们来谈谈财务风险有哪些表现形式。

二、中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我国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中国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的内部管控风险

内部管控风险,也就是说商业性质的银行因为本身的财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对工作的落实没有到位引起的风险。另外,产权不清晰导致的国家所有的金融资本的拥有者缺失,造成国家银行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既而导致金融企业资金的内部管控风险。

(二)财务评估风险

国家金融企业在对财务进行评估的时候,只看重利润指标,忽略了风险,为追求最大利益,冒进的决议和盲目扩大经营范围,使过大的运营风险“纷至沓来”。

(三)市场变化的风险。

市场变化的风险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那就是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波动。

三、严格控制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一)中国金融企业对成本收益的研究应该加强,对资本的投入要“胆大心细”。

第一,审查和贷款必须分开。这一点比较重要。充分评价贷款带来的种种风险,并对投入收益进行分析,把风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第二,对资金的投入渠道进行拓展。加强投入机构的自主性,投入市场的资金将极力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

第三,对股权的投入进行清盘,重新评价投资机制。对优秀投资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对劣势比较明显的投入项目予以清除或摒弃,加速资金回笼。

(二)实施会计责任制度,健全以会计责任为中心的体系。对收益和开销落实到责任人的头上。与此同时,对责任中心体系的收入情况进行明确,这在金融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要严格执行。给予各分支部门自己运营的权利之外,责任划分也应明确,激励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勤俭节约,对收益产生的渠道进行开拓,做好成本管控,防范财务风险。

(三)对资金流通量进行有效策划和管控

第一,保证平日的给付和资金储备。

第二,金融企业还要对未来的资金流通量进行管控,加强对资金预估的控制。

(四)乐于钻研新型的金融商品,为开拓金融衍生品市场奠定好基础。金融派生市场风险比较大,然而对这样的风险是可以采取措施进行规避的。在世界金融危机频发的时代,对金融派生品市场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一些学者认为金融派生产品的没有节制的发展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事实证明经济虚拟化后的派生金融市场扩大了风险。然而,派生金融商品为处于风口浪尖的金融企业找到了投资出口,因此对于一个规模大的金融企业来说,加入派生金融商品市场有效避免财务风险是明智之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的规避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优化配置资源的前提,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是金融企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财务风险将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金融企业要对财务风险的到来做好准备,加速资金回笼,防止呆账坏账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杜枫.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探研.中国人民大学.2010.

[2]田媛.基于CFaR的企业现金流风险度量分析.陕西科技大学.2011.

[3]李向峰.企业战略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耦合研究――以大型金融集团公司为例.中山大学.2010.

篇(9)

摘 要: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高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得到大幅提高,高校原有的被动的、汇报式的、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理念和方法已经不适用新的背景和形势。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上仍存在众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应该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总结三个方面着手,以主动的、分析决策型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和方法为方向,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 :高校改革;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57-0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围绕中央和地方关系、政府和学校关系、社会和学校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不断深入,并取得一定成效。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包括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在内的一个共识。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开展日常办学业务的过程中因资金运转不当而产生的风险,财务风险的管理对高校健康运行十分重要。但是随着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旧体制下高校的财务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新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方面,更应该在高校转型、改革过程中予以重视,以保证高校平稳转变,健康发展。

2.相关文献综述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既是国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学者们从目前高校体制的弊端出发,提出了高校体制改革的对策。张樵(2011)认为高校改革中应加大高校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减少政府干预程度。朱维究和刘永林(2014)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分权,其重要实施途径是政府监管、大学治理和社会参与,教育法治则是重要保障。提出高等教育管理职能应从集权走向分权、向地方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市场放权、向大学放权的建议。吴筠(2014)认为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存在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大学行政化和官僚化严重、评价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并强调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应处理好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公办与民办、社会与高校、校长与教授、高校与学生等各方面的关系。张琳琳(2014)则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探析。她认为建立以学术自治与共同参与相结合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应当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可以看出,去行政化、增强高校自主权利和自治程度、提高社会参与度是学者们公认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而在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学者们都认识到了目前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存在很大问题。李婷(2014)认为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应以增加高校内部财务利益最大化为中心,并要注意识别风险及控制风险。薛武昭和罗奡天(2013)从财务风险防范的角度,对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林立学(2013)从外部环境作用和高校本身存在的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虽然学者们对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这些研究很少考虑到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的要求,有的甚至还在旧有的高校会计制度框架下进行分析,并不适合当前的情况。因此,研究新时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财务风险控制就很有必要。

3.当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摸索中,高校体制改革都是以去行政化、提高高校自主权为特征和方向的,但是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仍是采用旧的方法,行政化思维和做法很浓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负债规模大

新世纪以来,国家逐步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规模。相应的,高校必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甚至许多学校开始购买土地,建设新的校区。高校的建设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高校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虽然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在总量上确实有一定的增加,但是远远跟不上高校的投入增长速度,而学费收入的增长空间又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迫于学校扩张的压力,高校开始大幅向银行贷款。这导致很多高校的利息负担加重,有的高校的资产负债率甚至达到80%以上,负债水平大大超过了高校偿还的能力。

(2)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实务水平有限。受旧体制的影响,高校对财务管理要求不高,存在着“财务会计谁都能干”的思想,对财会人员的任免、培养不够重视。同时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新的会计准则、税收政策不断出现,部分高校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难以胜任岗位要求。二是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一直以来,高校财务管理都是参照事业单位的标准,财会人员都是以汇报式的会计核算为主,普遍缺乏风险意识,认为一切风险有国家在背后承担,所以往往忽视了对财务信息的挖掘和对财务风险的评估、管理。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有效管理和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理念有待完善和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大不足。首先,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财会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财会人员一人多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大大弱化了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功能,为财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便利。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另一个表现是高校财务监管缺位、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对高层财务行为的有效制约。现如今高校的内部经济独立性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建立。一些高校领导风险责任意识不强,独断专行,滥用资金,甚至对资金进行贪污挪用,为高校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4)预算制度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预算是由财务处根据各单位、部门收支计划,提出建议方案,经最高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目前这种预算体制对年度内预算的计划性比较强,但对中长期的规划考虑的不足,忽视了长期的效益。同时,很多高校编制了财务预算后,但并不重视预算的执行。盲目上马一些学校扩张、翻新工程,对一些工程缺乏可行性论证,造成对资金严重浪费,使得决算大大超出预算。

4.新形势下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观念上、制度上还沿袭着旧体制的做法。这已严重不符当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大环境、大趋势。因此,在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上,高校应改变过去那种基于事业单位的被动的、汇报式的、会计核算为重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而应转变为主动的、分析决策型的、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和方法。

企业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时,主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着手。因此,这里也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提出建议。

(1)事前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预防

事前是指事物发生以前。对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来说,事前的有效预防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说,首先是要转变财务风险的观念。无论是领导层还是财务工作人员,都应该重视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要从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而不是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的视角来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其次要加强高校财会队伍的建设。重视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建立一支具有积极进取、高效精干的财务专业队伍。不仅要有过硬的实务能力,还要有良好的道德观念,积极的进取精神。同时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科学的设立岗位,实现各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限制领导的财务权力,严格财务流程,防止高层财务犯罪;科学的编制财务预算,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充分考虑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和自身资金能力的情况,考虑未来长远的情况。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很有必要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在事前对高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进行分析和评估,而实现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提前防范。最后,高校还应当积拓展资金来源。积极寻求校友、社会捐赠,积极产学结合,通过参与企业获得收入。

(2)事中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事中是指事物发生之时。对于高校财务风险来说,事中的主要工作是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控制。财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按照相关会计规章、法律法规进行工作,严格遵守事先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并积极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追踪,及时发现问题,汇报问题,以有效对下一步的决策提供指导建议。各部门则应当按照预算的标准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应进行科学考量,按照规定和流程,对预算进行改变。

(3)事后对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结果和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

事后是指事物发生之后。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来说,事后的工作主要是对事前和事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估体系,利用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某一阶段的财务工作进行评估。这种分析和总结,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日常工作或重要决策提供建议和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凭此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奖惩,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结语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行,高校独立的法人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高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也在不断加强。传统的被动的、汇报式的、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已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高校需要识别旧有体制下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总结三个方面着手,改进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樵.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1(06).

[2] 朱维究,刘永林.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途径[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01).

[3] 吴筠.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J].科技致富导向.2014(03).

[4] 张琳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4(01).

[5] 李婷.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4(01).

篇(10)

一、基于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理论不能运用于实际操作中

我国各大院校中都具备财务管理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并具备充足的教学材料,该课程的建立主要是为社会输送财务管理人才而实施的在校教育工作。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财务管理存在较大区别。高校财务管理理论通常是建立在假设教学中,大部分是在假设上实施教学工作,但在实际管理中其不明因素较多,多数假设因素与实际因素存在较大区别,如与假设内容完全不相符,那么部分管理理论知识就无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因此,导致多数财务管理理论不能完全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同虚设,例如:资本资产制作进货、存货模具。

(二)未能明确财务管理理论目标

通常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以依据法律法规确定的,采用这一合法形式把财务管理工作置于合理位置中进行管理控制。但在现实中,企业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只重视内部利益,却忽略了进行财务管理控制的最大目的,从而忽视了法律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其限制作用,同时还忽视了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期间产生的风险因素,忽略了正确的防范措施,最终导致财务管理处于风险因素内,对企业未来建设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三)财务管理理论观念较为落后

由于我国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国内各大企业不断变换管理方式,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运行的核心,同时也是保证企业有效运行的重要机构,其一直处于变换中。市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较大拓展空间,为企业带来了新型的科技手段以及营销方式等,这些新型方式的出现给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方式,但也给传统财务管理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部分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期间还采用传统的管理观念进行管理工作,导致财务管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分析

根据不同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对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各类风险防范措施,由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仍然处于较为浑浊的状态,并未构建合理、科学防范措施;同时由于多数企业没有足够的风险防范经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未能较快制定科学防范措施。我国市场环境、竞争较为激烈,国内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不断变换,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严重影响财务管理风险工作的开展;以上因素均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带来严重的影响,致使企业较多政策、制度无法开展,其中还存在大量不稳定原因导致财务管理风险因素增多,从中可将其分为三项:一是进行财务管理和最终结算不相符;二是实施工作期间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三是不明确因素引发的财务风险因素;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可根据以上三种风险构建有效的避嫌措施。

三、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明确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目标

进行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工作首先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通过资金优化结合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管理,有助把风险降至最低,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经济较快发展。对企业给予控制管理后,应确保内部资金有效运用,同时应以企业角度去看待财务管理风险问题。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应以长远发展作为有效策略,寻找有利于财务风险管理优化措施,并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明确财务管理风险目标建立有效发展方案,使企业各级领导带领基层工作人员朝同一方向努力,同时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应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并严格按照目标制定科学方案,全面加强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充分发挥企业资金使用率,将管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企业只有通过了解市场动向,并根据市场实际特点制定与企业发展相符的风险防范方案,这样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地位,只有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在市场环境中,这一切都要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去实施。企业如想加提高经济效益,就应顺应现代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为顺应时展潮流不断转变,例如;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要不断创新发展,并建立可靠的财务管理策略,在有利于帮助企业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此外还可以通过将企业资源与预算管理工作进行优化配置,把企业经营管理扩大化,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经济最大化。进行财务管理时应以企业未来发展作为战略发展方向,以其作为防范防线管理的指导思想,通过与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相在结合,提高预算风险管理工作。

(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风险意识

篇(11)

为了使建筑工程管理中财务风险策略能够得到合理运用,则需要明确这些策略运用的价值所在。具体表现为:(1)建筑工程管理中若能注重财务风险策略的有效使用,则有利于保持建筑工程良好的财务管理工作状况,使得其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得以及时消除,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影响工程施工效益;(2)建筑工程管理中财务风险策略的合理运用,能够优化工程财务管理方式,使得管理中的问题发生率得以下降,不断改善建筑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状况,且为其财务风险的有效应对提供参考依据;(3)基于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策略实际作用的发挥,有利于降低工程财务方面的管理成本,使其财务管理工作落实更具科学性,满足建筑工程整体效益持续增加的实际要求。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说明了注重建筑工程管理中财务风险运用的重要价值。因此,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在其管理中有效使用不同的财务风险策略。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策略分析

(一)强化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落实好相应的财务风险应对工作

为了使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得以降低,增强其财务风险处理效果,则需要注重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化,并落实好相应的财务风险应对工作。具体表现为:(1)建筑企业应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专业的培训活动,并将责任机制实施到位,使得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以提高,并强化这些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确保他们工作高效性的同时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方式,促使建筑工程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能够达到预期效果;(2)在处理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时,也需要落实好与之相关的应对工作,且在实践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出色的财务管理人员支持下,实现对财务风险的科学应对,从而为我国建筑工程整体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科学保障。

(二)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给予财务风险高效处理制度保障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进行财务风险处理时,需要在了解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给予这类风险处理制度保障。具体表现为:(1)通过对当前形势变化的深入分析,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中财务风险处理的实际需要,且在专业的管理理论、实践经验等不同要素的支持下,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使得建筑工程财务风险处理工作开展能够得到科学指导,实现对工程建设成本的科学控制;(2)通过对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合理运用,能够给予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高效处理制度保障,使得财务风险处理工作水平能够逐渐提升,从而为工程施工计划深入推进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注重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提升财务风险处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由于建筑工程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人员因素、材料及设备因素、技术因素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给建筑工程施工作业开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并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无形之中加大了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形势变化,则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逐渐提升财务风险处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具体表现为:(1)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应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意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并通过对不同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找出建筑工程财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进行针对性处理,使得基于信息技术的财务风险处理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2)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应对工作开展将得到必要的技术支持,优化财务风险处理方式的同时有利于提升其处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改善建筑工程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工作状况。

(四)重视施工管理的内部控制,降低财务风险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为了减少对工程财务管理方面的影响,降低其财务风险,则需要重视工程施工管理的内部控制。具体表现为:(1)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结合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及要求,建立内部控制机制,落实好相应的控制工作,使得工程施工中的财务风险得以下降,避免施工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2)施工企业及人员应给予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内部控制足够的重视,且将内部控制理念融入到财务管理过程中,从而降低工程施工中的财务风险,逐渐增加工程施工效益,保持其良好的财务管理状况。

(五)及时回收工程款项,避免影响工程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管理中应对财务风险时,能否将工程款项及时收回,也体现着工程财务风险的应对工作水平。因此,需要及时收回建筑工程竣工完成后的工程款项,避免影响工程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1)在建筑工程验收工作完成后,应在财务核算工作方式的支持下,理清工程施工中的各部分款项,进而在财务管理人员的支持下,及时的收回工程款项,且需要对工程各项资金的流动情况有着深入的了解,从而改善建筑工程实践中的财务管理状况,最终达到其财务风险降低的目的;(2)实践中若能将建筑工程款项及时收回,并发挥出财务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完善内部管控机制,则能为财务风险处理工作计划实施创造有利的条件,避免对工程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六)加大财务风险防范基础理论研究力度,缩小财务风险影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