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健康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民族甚至世界的意义之重毋庸置疑。而21世纪的今天,各国、各组织、个人对于拥有健康的渴望与需求也空前高涨。这种高涨已超出科技的层面,发展到教育乃至传播的领域。治不如防,健康教育因其能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使个人和群体自愿采纳有助于健康行为和生话方式 ,从而被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传播角度,我们可以把健康教育看作是一种通过媒介传播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过程和活动。作为健康教育最重要信息载体的健康教育学术期刊,同时肩负着健康教育研究与健康知识传播的使命,其所刊载内容也最能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教育研究与健康教育传播基本状况和水平。“窥一斑而可见全豹”,为了探悉中英两国健康教育研究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比较两国健康教育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特点;发现我国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和局限,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特选择了中英两国这两本具代表性的健康学术期刊,对中英两国的健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一、研究方法
在充分考虑了全面性,权威性,专业性,普及性,类似性等众多因素后,本研究选取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主办的《中国健康教育》杂志(《Chinese Journal OfHealth Education》,ISSN:1002-9982,初刊1985年)和由Publisher: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Ltd.主办的《Health Education》杂志(ISSN:0965-4283,初刊1992年,英国),从2002年-2006年(共5年)的所有刊期(《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共60期,《Health Education》杂志共30期)作为我们研究分析的样本。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为宗旨。其渴望达到的效果是全面反映我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研成果,快速传递世界前沿信息,交流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Health Communication》杂志则以反映当代健康教育的最新理念,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信息、实证、调查从而促进世界健康教育发展为目标。《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与《Health Education》杂志作为中英两国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代表性期刊,其所刊载的论文、研究报告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国健康教育研究、健康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特性。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以传播的基本要素(除了Channel要素外,的Who-SayWhat-To Whom-What effects)为分析研究内容基本框架,以《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和《HealthEducation》杂志上刊载的文章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的主要具体内容有:从分析文章作者(即传播者)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的学科、机构背景。从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文体(即传播内容),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所关注的重点研究范畴和不同研究方法被采用的情况。从分析文章所针对的群体、国家和地区(即目标受众)以了解其所影响的主要对象人群和主要地域范围。从分析文章篇幅长短的分布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所取得重点成果的影响领域等。
本研究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于中英两国期刊发行周期、载文数量不同,故以百分比而非简单发文篇数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本研究的信度检验是采用同一编码员,在不同的时间,对这两本杂志文章的“作者”和“内容”的分类(共818项)分别进行两次独立的编码,其结果得知研究者本身的信度达0.969,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研究的结果
(一)对传播者(作者)的研究
本研究对于作者单位进行宏观上的划分,主要是以在学科内的不同职责作为标准。其中:医院指的是各类医院,从社区至三级医院,不含其余医疗体系机构;机构指的是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控制中心、国家或民间的与公共卫生相关的机构、组织,除学校外的研究科研机构等,侧重学科角度而非政治属性;学校是指包括各大高校及其下属科研附属机构,中小学以及各类幼儿启蒙学校;政府则是指狭义的政府概念,国家各地区人民政府以及其直系医疗卫生管理体系,如卫生局,不包括卫生局之下的科研、控制体系(如疾病控制中心);期刊人员是指在期刊内部人员,包括编辑、记者、特聘专家等。
应当明确,“作者单位”分析,并不能完全精确地反映作者的具体工作性质,或工作结果。但作为“信源”依然可以透过其工作单位性质,分析有关健康教育研究是偏向理论或应用的倾向,分析健康教育研究投入的主导力量及其来源,并从中英两国的比较分析中看到双方的差异。经统计中英两国的这两本健康教育杂志文章来源(作者单位)分布情况如下:
从以上近五年来的论文来源(作者单位)分析可见:
1.《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的“信源”统计分析可见,目前我国健康教育研究主要还是由负责普及医疗 知识,推动健康传播的社会疾病控制机构(占40.4%)和医院(占21.1%)为主导。作为学科研究、基础研究为主的学校(17%)虽居第三位,但其数量还不到第一位“疾控机构”的一半。
2.从《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信源”分析可见,英国情况则是相反,疾控机构发表的论文数不到学校的一半,其呈现的是以学校占绝对主导地位,疾病控制机构为辅助的健康教育研究、传播的基本格局。
3.《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作者是由多个不同单位机构研究人员组合的情况约占全部论文数的四分之一,明显地高出了《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4.5%。这显示了英国各健康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各研究领域间的交叉互动比中国来得更为频繁和紧密。
(二)对传播内容(主题与方法)的研究
健康教育研究课题选择,一方面可反映出社会普遍存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并从中可窥见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可反映一个社会健康事业及健康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发展的水平。
对传播内容(主题)进行研究的第一步骤就是对文章主题类型的划分。本研究主要参照两本杂志的栏目编排,以及文章自述的关键词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的类别来划分。主要有:健康教育理论、健康传播研究、艾滋病与性病健康教育、药毒烟酒禁控教育、公卫突发事件教育、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农村等不发达地区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妇幼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健康教育、职业健康教育以及健康知识和简讯(此类属于摘要、简介,不同于论文研究报告,内容上是综合性的,此处单列一类,本研究没有对其进行分析,可另行研究)等十七个主题类别。经统计其结果见表2:
1.《Health Education》杂志论文主题的研究分析结果
从以上统计显示,除了健康知识和简讯之外,《Health Education》杂志超平均值论文主题有:学校健康教育(14.804%)、生活健康教育(12.93%)、药毒烟酒禁控教育(11.420%)、心理健康教育(8.364%)、健康传播研究(8.208%)、健康教育理论(7.924%)。从以上文章主题分布显示西方健康教育研究所关注问题的顺序是:
首先最关注的问题是学校教育问题,即青少年的健康教育问题,以及对提升生活质量有关饮食、锻炼等生活健康教育问题,与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直接相关的药(毒)品、烟、酒等有害食品药品禁控健康教育问题。
其次比较关注的问题是理论、传播等支撑健康教育发展,影响健康教育社会效果的问题,以及西方社会传统关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
2.《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论文主题的研究分析结果
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超平均值主题分布情况分析可见(除“健康知识/简讯”外)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关注问题的顺序是:
首先,最关注的问题是医院健康教育(12.108%)、艾滋病与性病健康教育(10.468%)、心理健康教育(9.684%)等问题。这三类基本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最突出的健康教育的新问题,它反映了我国社会正面临着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机构不能满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艾滋病、性病蔓延、心理疾病增多等日益严峻社会健康局势。
其次,比较关注的是:学校健康教育(7.494%)、疾病控制健康教育(7.452%)、社区健康教育(6.764%)、健康教育理论(6.174%)。这四者向我们勾画出我国正在从理论研究、学校、社区、社会疾控机构等方面,全方位地努力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社会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架构。
第三,从2002年到2006年的统计分析中,我们还可见:我国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问题(1.33%、1.91%、2.40%、3.03%、3.07%)和“艾滋病与性病健康教育”(7.10%、7.45%、10.79%、11.36%、15.64%)问题研究论文数量,在过去五年里呈现比较明显的稳定增长的趋势。
3.两国杂志论文主题分布情况的比较分析
除上面分析的两国研究呈现的基本特点不同之外,我们发现中英两国健康教育及其研究的主要异同点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两国杂志论文的主题分布情况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论”和“学校健康教育”这三类主题的百分比都在平均值上,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论”这两类所占的百分比还很接近。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和《HealthEducation》杂志共同关注的三大研究主题。
(2)从数量在本国的排位看,“学校健康教育”在英国杂志上以特别高比例,排第一位;而在我国杂志上虽也比较被重视,但只排在量的第四位,几乎处于与第五位并列水平。从占本国论文的比例看,英国(14.804%)高出我国(7.494%)一倍,极其显著高于我国发表此类论文的比例。可见,英国是把青少年健康教育研究作为第一位的,最重要战略性的主攻方向来看待,两国对此研究课题的重视程度不是在同一级别上。我国健康教育重点在医院(12.108%),即对已经有健康问题人群的教育,而英国重点在学校,重点是从青少年抓起。
(3)英国不仅在理论研究文章所占比我国高出1.8%,而且在“健康传播研究”方面所占比例高达8.2%,表现出对健康科学理论、知识传播及其传播效果的研究的高度重视。而在这方面,我国健康传播研究所占比例还不及英国的二分之一,而且明显低于17类主题的平均水平(6.9%)达2个百分点。对健康教育传播研究重视的不同程度是两国健康教育研究的另一明显差异。
(4)在“生活健康教育”即对日常生活保健,如饮食、锻炼等方面研究,英国杂志量显著高出我国杂志9.8%,是我国杂志量4倍。如果再考虑在“艺术健康教育”、“性/生殖健康教育”等关系个人生活品质的健康教育研究上的差异,这不仅说明,我们对“生活健康教育研究”重视程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也反映出两国的社会发达程度、生活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5)比较两国杂志论文的主题分布状况,我们发现《Health Education》杂志对“药毒烟酒禁控教育”(11.420%)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对“艾滋/性病健康教育”(10.468%)高度重视也是很有趣的现象。它既反映出两国卫生健康教育的不同需要,又反映出两国发展研究处在不同阶段,中国目前只还处于把重点放在最需要教育的关键、高危、特殊群体,而英国已经进入把更多资源放到更广泛的有不良嗜好的社会公众群体的阶段。
(6)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研究,近五年来,《Health Education》几乎是空白。在西方,危机管理研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对于西方学术界已经不是新鲜课题,近年又没有突破性研究出现,因此也就没有引发关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在《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从02年到04年形成研究热点,一度量达11.13%。04年后逐年回复低位。这现象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近年来中国社会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快速、高调回应,以及重新回归正常、理性、深入研究的过程。
4.对于两本杂志论文的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我们采用《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标准,按照西方传统分类方法,把论文分为6种类型:案例研究(Case Study)注重对于个体和集团具体个案的讨论而非宏观理论的研究分析 ;调查研究(Research Paper)指的是基于调查基础上对于事实的陈述 ;技术论文(TechnicalPaper)包含创新性技术(产品、设计)论文、新技术应用性论文、试验性论文 ;概念论文(Conceptual Paper)是全面介绍一种理念和概念 。观点(Viewpoint)指对于某一议题提出个人观点和见解但缺乏实验或调查的支持;综述和著作回顾(General Review/ LiteratureReview)是对于一个特殊议题当今理论知识的批评性回顾 。其中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技术论文是属调查法、实验法进行研究类。经统计,其结构如下:
从五年统计分析可见,中英在研究方法上差异较大在于:
(1)对各具体类型论文统计结果的比较分析可见,案例研究类型论文《Health Education》杂志显著高出《中国健康教育》杂志7.8% ;阐发观点见解类型论文《中国健康教育》杂志显著高出《Health Education》杂志8.4%。这显示了两刊对研究论文类型的不同倾向和偏好,同时也反映了西方学者偏爱个案研究,中国学者长于观点阐发的研究倾向特点。
(2)进一步分析,运用实证研究(包括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方法的论文《Health Education》杂志(79.4%)高出《中国健康教育》杂志(75.5%)3.9%;运用逻辑推理研究(包括概念与观点)方法的论文《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4.5%)明显高出《Health Education》杂志(9.1)5.4%。
(3)2002到2006年的各类论文统计资料显示,《Health Education》杂志各类论文比例比较稳定,显示其比较成熟的状态;而《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的实证研究类论文的数量有显著的提升,各类论文比例关系也呈现出向国际学术刊物的标准发展的倾向。
(三)对健康传播对象(受众)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期刊文章主题所指应的受众类别,而并非仅为文章所关注的对象类别。
14鉴于传播之互为性,期刊的受众之受众往往恰为文章的关注对象,如医务工作者对应病患,学校工作者对应学生。前者研究对于传播学更具探讨意义。
因此,本次研究我们将受众分为14类:政府人员(通过直接政策引导健康教育者)、落后区域群体负责人(在落后地区如农村、少数民族、边远区域和弱势群体中进行健康教育者,包括该地区负责人以及政策执行者)、社区健康教育者(包括社区负责人以及一些政府执行者)、家庭成员、学校教育工作者、传播人员、医务工作者、病患(包括吸毒人员)、行业人员(指在02-06 % 02-06 %某行业内进行自我或他人健康教育者)、男性、女性、儿童和青少年(侧重生理年龄而非社会身0.00 0.964份)、老(中)年人等特殊人群也给予分类统计。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
文章的主题与类型直接决定文章的受众。而鉴于期刊的主题为健康教育,故当传播者(期刊和作者)通过撰写发表文章从而自然圈定受众时,他们选择的是肩负起进行健康教育的下一个执行者。对于受众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在英国和中国的执行者,也可以比较两本期刊的不同理念。
1.除了大众等无特定对象受众外,《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论文针对的学校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占据前三位。这三类受众是以地点的概念被划分,医务工作者在医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学校工作者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以及社区肩负在日常生活的健康教育职责,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域领域体系。
2.《Health Education》杂志,受众的前三位有:学校工作者、儿童青少年和传播人员。与《中国健康教育》比较,学校工作者虽都排在第一位,但所占比例相差有12个百分点,英国杂志1显著高于中国杂志。儿童青少年和传播人员两项不仅相差显著,而且在《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中的排名都在最后几位。
3.从以上统计数据分析我们还可见,由这两个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引发、推2动的二级传播(人际传播的信息扩散)《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主要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Health Education
者和社区工作者;其次是落后地区负责人和行业健康工作者等。借助的主要是广泛分布在社会各
12
领域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主要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包含儿童青少年3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传播人员,可见,最主要的还是借助职业的传播(或教育传播)工作者。
(四)传播效果研究:杂志内容所反映的影响范围与较大影响的领域
这里说的传播效果研究,并不是指一般的直接对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效果评估活动,而是从内容分析角度,对文章研究所关注的国家、地区的“集中”情况,来了解两国健康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范围;从文章编幅的“长度”集中的类别所反映出的两国健康教育重点研究成果的类别来,进行研究的。
1.本研究中所谓的“文章所关注的国家和区域”,指的是文章所反映的开展调查研究的国家或地区,或是研究对象所在的特殊地点的国家或地区。对此,我们主要从国内和国外,发达地区和发展地区(指发展中和不发达地区)四个类别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同时,也对在两国以上或两类地域同时进行的研究,以及没有具体表明国家、地区的研究给予统计。其统计结果如下:
(1)在对国内与国外问题研究的分布上,《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文章,国外研究论文超过了半数;而《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研究国外问题论文的比例却只有1%左右。可见《Health Education》杂志不仅在国际化程度高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而且可以看出其国际影响力显著大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而《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论文显示,其研究直接惠及范围,以及研究的影响力基本上还局限于本国范围。从研究成果影响范围可看,研究成果直接对某国家、地区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状况产生的影响,或是通过对某国家、地区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研究的影响再间接对某国家、地区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产生的影响,《Health Education》杂志显著大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2)在对发达与发展中地区研究的分布上,《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研究“发展中和不发达地区”的论文显著高于《Health Education》杂志35%。即使考虑到中英两国处于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也仍然可见其研究投入,研究成果所影响、惠及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的悬殊差距。
2.本研究所谓的“重点成果”,指的是从杂志编排篇幅大小统计结果所反映出来的编者对各篇文章重要性的判断。一般而言,重要文章编辑会给予更多编幅,编幅者可推论为重要性高,是编辑角度要重点传播推广的研究成果,也是杂志编者预期本国研究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领域。为此,我们将每篇文章所占页数进行统计,并求取平均值,找出大等于平均数的文章,并对所占篇数最多的前三位主题进行统计,然后从杂志研究的“重点成果”推论,研究产生影响较大的领域。
对于文章长度进行分析:《中国健康教育》杂志5年来的重要长篇学术文章主题相对集中于医院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教育等四个研究领域,反映出该杂志在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影响是有所侧重,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5年来的长篇重点文章主题类别则有10个主题,几乎涵盖了所有研究分类。《Health Education》杂志长篇重点文章反映出英国的研究在各类别健康教育研究领域影响效果是较全面、平衡的。统计结果见下: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我们对两本期刊近五年来所刊载论文的分析、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一下几点结论:
(一)从中英两国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来源差异的基本格局看,健康教育在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学科意义已经远大于实践操作的层面,而我国健康教育还只是处于普及医疗知识的阶段,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校尚未成为研究的主体,也可见其学科研究力量较弱。从各研究机构交叉合作研究的疏密也可见英国的健康教育学科研究要比中国成熟。
(二)从文章主题分布显示,英国健康教育研究关注问题的基本特点:一是生理与心理研究并重。二是反映西方健康教育研究注重健康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注重社会传播效果,注重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发展策略。同时,这一主题分布也反映了药(毒)品、烟、酒等有害食品药品和心理健康这两个长期困扰西方的社会健康问题依旧是目前西方社会健康教育面临最大的,急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从文章主题分布显示,我国健康教育研究关注问题的基本特点:一是正忙于解决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正在努力建构社会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架构。这两个特点同时告诉我们,我国的健康教育研究正处于初创的,起步的发展阶段。
(四)比较两国从文章主题分布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论”和“学校健康教育”是中英两国所共同关注的健康教育的三大研究主题。我国健康教育重点在医院,即对已经有健康问题人群的教育,而英国重点在学校,重点是从青少年抓起。中国目前只还处于把重点放在最需要教育的关键、高危、特殊群体,而英国已经进入把更多资源放到更广泛的有不良生活嗜好的社会公众群体的阶段。而我国对生活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艺术健康教育等研究重视程度较低等,都反映了两国在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同时也反映出两国的社会发展上的差距。
(五)论文所采用研究方法类型的统计分析可见,近五年来,尽管中国健康教育研究采用实证方法的数量大幅上升,但总体上西方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数量仍然高于中国学者。研究也发现英国学者有偏爱个案研究,中国学者有偏向观点阐发的研究方法倾向。
(六)从文章主题分析可见,中英两国对健康教育传播研究重视程度的显著差异,我国对健康教育传播研究重视不够,应引起学界重视。从这两刊论文研究的直接对象和可能间接引发、推动的二级传播对象看,《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主要关注的是广泛分布在社会各领域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最主要的还是借助职业的传播(教育或教育传播)工作者。
(七)从研究成果影响的地区和领域看,《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研究影响基本上只在本国之内,高度关注发展中和欠发展地区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传播介绍重点放在医院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教育等四个研究领域;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兼顾国内、国际研究的平衡,国际化程度很高,对各个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传播介绍的重视程度是较平衡的,但对发展与欠发展地区研究明显重视不够。
通过比较两国目前健康教育研究状况,让人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我国未来健康教育研究发展的方向。依据以上的分析总结,对于改进、发展我国的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基本满足目前我国社会急需的医院、疾控机构、职业健康等健康教育研究之后,要逐步转向更为基础的、更具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健康教育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上来。要重视学校健康教育,注重从青少年抓起,抓健康教育的源头。从长远看,这是投入最少,最有效的研究发展策略,它能使我们的健康教育研究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播是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环节,是保证研究成果有效扩散、传播不可忽视的关键件环节。今后,我国应重视健康教育传播问题研究,重视专业健康教育传播队伍建设,扩大专业健康教育传播队伍,发挥专业健康教育传播人才的作用,较快提升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的传播扩散,普及转化能力。
(三)加强我国健康教育研究的多学科、专门部门协作。如需要加强医学、教育学、传播等、社会学等多学科合作,需要提倡、引导大学、研究所研究部门与医院、疾病防控中心等实践部门的协作,这是今后较快提高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参与国际问题研究。强调健康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形成中国特色固然重要,也应该提倡,但不要忽视国际研究的跟踪,参与国际问题的研究,这是学习、借鉴国外研究先进经验,较快提升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水平的最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 黄敬亨 健康教育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5
[2] 参见admin.省略/insidepage_model01/bkjj_lsyts.asp?rwbh=ZGJK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服务模式,是指护士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针对服务对象所进行的教育活动。而产科,产妇即是患者又与患者不同,是特殊的服务群体,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其他患者不同,除了一般的入院检查等常规健康教育外,还要进行产褥期、育儿等方面的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妇对生理,心理,育儿等方面的知识要求不断提高,对产科护士的专业水平要求更加严格。目前,产科健康教育无法满足不断提高的产妇的需求,存在着一些缺陷,现将存在的缺陷简述如下。
1 健康教育
1.1 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的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及战胜病魔的信心,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可减轻产妇的不良心理反应,提高产妇的健康保健知识,预防疾病,促进康复。
1.2 健康教育的意义 帮助和正确引导产妇树立信心,使之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改善生理环境。积极使用谈话、倾听技术及开放性的提问方法,主动倾听产妇的心声,使其消除因生产而带来的焦虑和恐惧等心理。
2 产妇的心理反应
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传统生育观念、失落的家庭角色、无助感、失眠及疲倦、不良的医疗服务理念、匮乏的沟通意识等,均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产妇的心理反应,一般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失落、接纳等。焦虑和恐惧是产妇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心理反应,表现出担心、紧张、烦躁不安、过于敏感、失眠、厌食等。 职业类型和文化程度、家庭及周围环境等均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
3 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3.1 健康教育方式单一,过于公式化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护理手段已受到各国护理界的普遍重视[1]。但我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健康教育内容较简单,教育时机把握不准,缺乏个性化的教育[2]。现在的医院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健康教育模式,并有印制成册的健康教育手册等资料,针对某一种疾病制定了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产科也如此,基本上每位产妇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均按照同样的模式实施健康教育,表面上看来产妇得到了完整的健康教育,但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健康教育的目的,收获均并不乐观。由于产妇的年龄、个体差异、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其认知度、接受能力及需求均不同,有的需要最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也有的需要更先进的健康育儿等方面的知识。过于公式化、生硬的健康教育模式不能体现健康教育的本来目的,也达不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3.2 健康教育形式局限 产妇需要的不仅仅是接受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如何把健康教育从医院延伸到家庭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产科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缺失部分。该领域的空白体现了健康教育比较滞后的现状。
3.3 专业知识不足 产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实际上产科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其对产科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产妇对护士的认可程度。许多护士缺乏专业知识,不懂得生产、育儿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对一些基础的生理性的知识也不甚了解,无法及时解答产妇的一些浅显的常识性的问题,无法给产妇一种信任感。如今多数医院年轻护士自身专业知识不扎实,健康教育能力不强,医院转科制度影响了护士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
3.4 知识更新慢 现今知识更新快,有些医院数年都用一套健康教育手册,没有进行知识更新,从根本上无法满足产妇的需求。产妇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更渴望得到新的健康教育的内容,整体的养生、育儿的知识,这就需要产科护士的知识应与时俱进。
3.5 缺乏人文关怀,沟通能力不足 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等多层面交织在一起的人,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人文关怀能力[2]。而产科健康教育缺乏的恰恰是人文关怀。往往住院形式的健康教育,除了必要的宣教,而多数走一个形式,没有针对性,内容不具体,缺乏主动性,很少是从产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产妇没有感觉到体贴与关怀,得不到实用的健康教育内容。护士与产妇或家属的交流中,缺乏沟通技巧,语言、态度生硬,使患者产生反感,达不到预期的沟通效果。
3.6 传统观念影响 传统的生育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使某些产妇及家属不能接受新的知识,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健康教育无的放矢。许多护士的观念还没有转变,没有把此项工作作为一个必须的工作重点,认为可有可无,没有很好的开展实施。医院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人员配备以及护士工作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科健康教育的发展。
4 对策
4.1 提供个性化服务 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因人而异。产妇入院时通过沟通可以进行简单的评估,了解产妇的情况,确定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根据产妇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以及社会和环境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实质性的健康教育。可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进行指点式、答疑式的健康教育等,解决产妇最实际的要求,改变不健康的行为,针对不同的产妇,了解其需求,满足其各自的需要,对每位产妇制定符合其自身的一个健康教育计划。
最佳方式为实行护士首诊负责制,提高护士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使患者在入院时就能感受到归属感,提高对护士的信任度,有利于患者与之沟通交流,促进患者自我照顾技巧及保健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3]。每位产妇有自己固定的责任护士,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使护士随时把握产妇的状态,才能做到最有效的沟通,使产妇在住院期间接受连续的健康教育,也使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增强责任感,自我价值不断提升,从而更好的促进健康教育。
4.2 学习专业知识,加快知识更新 产科应设专门人员对新进护士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进行考核。产科护士最好不要轮转科室,培养产科专科护士,积累丰富的健康教育经验,更有利于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应定期派遣护士外出学习先进的经验与理念,聘请知名专家进行讲座,了解产妇最新需要,进行收集整理,以满足产妇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及时更新健康教育内容。
4.3 改变观念和交流方式 改变观念,主动关怀产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实践越来越强调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关怀作为护理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成为护士必须具备素质和能力[4]。主动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在现代护理中的重要性,明确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在产妇需要时随时进行交流,选择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语言进行沟通及交流。医院管理部门也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尽量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使护士把时间还给患者,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健康教育中。
参 考 文 献
[1] 张莹. 妇科癌症患者健康教育评价与护理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45.
1前言
随着大学体育教育观念的变更,以全面育人,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体育教育目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体育教学内容朝着统一性与灵活性方向发展,突出了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这就给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在构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时,往往忽视了体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大,体育教学的改革只是停留在一个阶段性、区域性上。众所周知:对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合理程序的研究,使大学体育教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个“过程”就充分体现出体育教育技术的重要性。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体育教育技求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必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2.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美国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nlogy)把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定义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及实践。从狭义上讲,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中应用的科学技术。
教学模式(InstructionalModels)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结构形成[4]。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这四个要素,这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其中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是相对固定的,要想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过程。教育技术是关键。
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依据于教育技术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可以反应出教学模式的合理程度,二者相互相存。如计锋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把复杂、难以口头和肢体表达清楚的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打破了课堂教学限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为终身体育教育,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体育与健康教育从传统的学校、课堂走向社会、为“终身受益”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3大学体育教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技术还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以行为主义思想指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师为主体的经验主义教育技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培训,导致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局限性。而当今各学科普遍采用了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学科知识储存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等功能与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与一体,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进入到立体阶段,教学过程智能化,使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打破了课堂界线。体育教育技术也必将朝着这一趋势发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教育技术,为构建符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操作平台。
基础部 权江红
小时候我经常会被问到:“你的梦想是什么?”我回答,“我想当科学家,当医生,当教师----”儿时那清脆的答案铸就了童年的欢乐,我因为有梦想而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若干年之后,我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上,我以课堂的形式传播心理健康的知识,以多彩的活动宣传让人幸福的心理学,我接待了N多困惑和迷惘的学生。我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更多的学生看到独一无二的自己,让他们明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让他们学会如何和谐的与人相处,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
工作多年之后,心中的梦想变得更具体,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发展都幸福,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和谐快乐。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们的“心理健康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是关于希望和幸福的梦想。在“五四”青年节,主席呼吁年轻人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中国梦与积极心理学相共鸣,有目标有追求有成就感就是幸福,这就是希望带给我们的力量。
希望有三个关键要素:目标、途径和动机。在积极心理学中希望被定义为“为实现目标而找出途径、并激励自己遵循途径的感知能力”。中国梦想激发出能量巨大的希望,因为它提供了强大的目标、途径和动机。
“中国梦”可激发起中国人民的强大的积极动机,因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三种目标,都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渴望实现的心愿。目标有两种:“积极目标”和“消极目标”。前者是让你得到你想要的,后者是让你避免你不想要的。积极目标激发的是兴趣、自豪、激励等积极情绪,当你努力追求目标时,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投入和意义。消极目标靠焦虑、紧张和恐惧等消极情绪驱动,当你达到消极目标时,通常感到的不是满足,而是如释重负。中国梦为中国人设置了一个积极目标,强调的是人类的积极机能。
中国梦由积极的目标、积极的动机和积极的途径组成。它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要素和结果相共鸣,因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人类积极的机能,特别是幸福。积极心理学研究全面的幸(well-being),即人们梦想追求的目标,并发展出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梦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全面幸福比快乐(happiness)更广泛,虽然在中文里,两者经常被混为一谈。一个幸福的人,不仅更快乐,也有更多的投入、成就、意义和关系,并能带来成功、创新、灵性与和谐。
1.1视认性
视认性是指视觉形象要能引起让人们视觉的注意。这种注意主要是通过形象的结构、大小、颜色、环境、方位等引起的。在当今时代,社会变化万千,信息充斥生活,人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特殊性是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加强视觉语言的视认性成为当今平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追求。目前,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只要是通过运用美妙形象的文字或者鲜明的色彩对比等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种表达方式在当今时代的平面设计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可读性
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信息的传播。因此,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可读性。要想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具有可读性,视觉语言的运用就应该符合人们的心里习惯以及社会公认的原则,体现出可持续的特征。然而如果我们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固有的原则,就容易出现形象以及色彩设计的随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信息连贯性的传达,不利于平面设计目标的实现。
1.3记忆性
记忆性,就是指平面设计的形象能够长期的形成于脑海中,并且可以进行条件反射。视觉语言的记忆性是通过各种因素的均衡、调和、动静对比等实现的。另外,新颖的、简洁的通俗的视觉语言容易使人加深印象。这些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设计作品特殊的魅力,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加深人们对于视觉形象的长久记忆,这有助于实现平面设计记忆性的目标。
2平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特点
平面设计的语言主要是为了抓住人们的眼球,传递信息等,因此,平面设计的语言应该具有简明性、民族性以及时代性。
2.1简明性
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具有依附性的特点,它不像绘画那样,通过画面等来独立的传达某种信息,而是依附于某一产品或者某一观念的设计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要具有简明性帮助人们尽快的记忆。在当今时代,社会信息纷繁复杂,人们对于一种产品的视觉停留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暂,这就需要平面设计在几秒钟之内吸引人们的眼光,传递某种信息,因此简明性成为平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2.2民族性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文化,有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视觉语言的传达只有符合该民族的传统的审美情趣,才能够被人们广泛的接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等的不同,使得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加快,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民族的也更成为世界的。因此,在当今社会,越是民族的越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越容易被人所接受。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多的引进不同民族的视觉语言,然后进行民族化,这样一来可以创新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吸引人们的目光,还可以让人们更加容易的接受,便于信息的传递,从而促进平面设计目标的实现。
2.3时代性
平面设计是属于时代的。在当今时代,新媒体迅速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平民家庭中,人们的视觉感受进入了泛滥的时代。平面设计要想在当今时代脱颖而出,只有创作出独特的、时代的东西。平面设计是有目的的视觉创造,因此,在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的运用上,我们要体现出时代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以及生活结构的多元化等。在当今时代,只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使用时代性的视觉语言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设计信息的传递,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平面设计的目标。
笔者所在小学虽建校时间不长,但是校领导很有前瞻意识,将“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融入了课程建设,从2006年开始即组织人手进行“适合教育”视域下的小学心理课程建设,经过七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了苏州工业园区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学校。
一、构建适合“每一个”的显性心理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关注“每一个”星海学子的心灵成长需求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主题。
1.根据不同年段,设计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学计划
(1)低年级的心理活动——温馨的心灵港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教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场景扫描:“今天轮到我们班同学进学校阳光驿站活动哦!”二年级班主任郑老师一宣布这个消息,教室里一片欢腾。“你想去哪个室场活动?我上次去了心理测量室,那个水果拼图可真有趣,这次我还想玩!”“我想去沙盘室做沙盘,那个游戏最有趣了。每次做完,我都很开心!”……学生们议论纷纷,讨论着自己中午想要参加的项目。
每天中午,学校心理中心的阳光驿站里总是回荡着星海娃娃们的欢声笑语,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在学校心理教师和心灵小伙伴的组织下开展丰富有趣的心理活动。有的学生在大厅休闲区阅读心理绘本,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中汲取心灵鸡汤的养分,了解什么是友情,懂得爱的方式,学着战胜恐惧;有的学生在情感表达室制作剪贴画,捏橡皮泥、画画,借助艺术创作来调节自己的心灵,学着自由地表达和有效地自我控制;有的学生在沙盘游戏室开展团体沙盘游戏,将喜欢的玩具放在沙箱里,与伙伴们一起合作创造理想中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谦让与友善;有的学生在心理测量室做注意力训练的游戏,在与电脑的互动中体验规则的意义,其乐无穷。
(2)中年级的心理课堂——我的地盘我做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教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场景扫描:“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绿草因为我变得更香,天空因为我变得更蓝,白云因为我变得柔软……”伴随着欢快熟悉的旋律,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了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我是一只独特的羊”。学生们通过“羊儿性格大点评”“夸夸我这只独特的‘羊’”等环节,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学会了“自我接纳”。
学校早在2006年就开始有意识地在课表中引入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课,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探索,目前在三至六年级均开设了每两周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年级的教学内容如下。自我认识:在班级中和同学分享自己名字的故事,在自我接纳和欣赏的同时,也能接纳和欣赏他人。学习能力:了解注意力的特点,掌握一定的训练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能在了解时间重要性的基础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情绪管理:发现自己有不良情绪时能运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调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微幸福”,并从中感受到真、善、美。
同时,为了让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每学期的期末心理回顾课上,学生都会通过反馈表向教师提出下学期活动主题的设想,心理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建议对活动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心理辅导活动课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3)高年级的心理社团——心灵成长新天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作好准备。
场景扫描:每周五下午三点半,五年级的小倪和小丁都会整理好书包,赶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参加心理社团活动。见到其他班的心理社团伙伴,她们热情地打了个招呼,就讨论起来:“不知道今天又会有什么有趣的心理话题呢!”在期待中,新一期的心理社团活动开始了。
进入高年级后,根据学生已逐步进入青春前期的特点,在上好每两周一次心理课的基础上,学校在每周五下午开设了校级心理社团,招募“热心做同学的知心人,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兴趣,同时又想获得自身心灵成长”的学生参与,培养一批“心灵小伙伴”,作为“校园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之外的一支朋辈辅导的骨干力量。
在心理社团里,高年级的心灵小伙伴们会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各类活动,有时是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小知识,掌握帮助同伴及时调节情绪的好方法;有时是伙伴之间互相交流工作情况,在互帮互助中缓解自己的压力;有时是开展有趣的体验式心理活动,在开心一笑中体会到沟通的重要、合作的意义。
2012年学校心理社团在传统学生心理团辅活动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沙盘团辅训练。一盘细沙,三架子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辅导教师的关注与投入,还有学生们的自由创作,构成了沙盘游戏的基本要素。就在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摆放沙具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心灵得到了充实,人际交往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2.运行适合“每一个”的心理评价标准
心理评价是从整体上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如果教师能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作出准确评价,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此学校心育团队从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出发,结合年龄特点尝试在四至六年级推行心理课程评价单。评价单上既有心理教师针对该年段的学生提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又有学生根据自己一学期的收获,进行的自我心理成长评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构建适合“每一个”的隐性心理课程体系
课程从表现方式来说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心理隐性课程包括除上述显性心理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4.营造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育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的,而其中星海小学又是整个园区中小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行者。回顾学校心理教育这短短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办学之初仅有一个40平方米的心理咨询室,到现在率先在园区成立拥有两层楼,合计30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星海人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主要是发展中的儿童这一群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将整个活动区域命名为“阳光驿站”,意为希望学生们能在这里获得阳光般的温暖,把“阳光驿站”定位为一个放飞心情、倾诉烦恼、寻找温暖与欢乐的天地。整个“阳光驿站”的内部装修以学生为本,努力体现快乐教育的理念,分为悦读活动区、情感表达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测量室、心理晤谈室五大区域。
二、打造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师团队
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充分参与,积极的、开放的态度以及人格的魅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在打造星海小学心理教师团队时,学校首先考虑的是教师的人格品质,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参照林孟平有关心理辅导员应具备的人格素质的观点,学校选拔培养心理教师时制定了以下标准:有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善于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接纳自己,能正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经常内省;尊重他人,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语言表达准确、具体、简洁、有幽默感;具有适度的智慧,能主动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人。
除此之外,学校还十分重视专兼职心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不定期地举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鼓励心理教师多参加课外的心理疗法继续教育。目前心理教师团队中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8人,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2人,拥有苏州市专兼职心理教师上岗证书的9人。同时团队成员中有市德育学科带头人两名,市优秀班主任一名。
三、收获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育硕果
十多年来,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这块沃土上精心耕耘,使心育工作成为了星海小学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心育团队成员在国家、省、市、区级心理优质课评比中均荣获过一等奖,在各级各类心理论文、案例评比中获奖四十余篇,在市级、区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心理类文章二十余篇。
“墙内开花墙外香”,心理健康教育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人际交往品质。心理社团的学生自发进社区组织义卖活动,自己联系社区工作人员,确定场地,寻找货源,设计口号,用一颗真心、一片热忱打动了许多社区居民的心。义卖活动共筹得善款五千多元,全部捐给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组织,活动被新闻媒体广泛宣传。
由于学校的心育工作扎实有效,“苏州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先后落户于我校,这是对我校心育工作的极大肯定。
四、家庭社区紧密协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塑造孩子的关键场所,亲子关系的质量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在关注每一个星海学子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家庭教育。学校网站上的“心灵驿站”是家长了解孩子心理成长规律的窗口,每学期的“家长心理大讲堂”是家长聆听科学家庭教育方法的途径,学校的“心理晤谈室”是家长与心理教师面对面谈心的场所。
社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个阵地。学校与社区密切合作,每年都会组织学校心理团队成员进社区活动,同时社区也积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协助学校心理社团的学生们开展“HELP”项目的义卖活动,使学生将爱心和正能量传播到社区每一个居民的心中。
中图分类号: 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00-00
平面设计是在二维空间内,通过线条、画面以及色彩等的组合,传达出产品的某种理念,吸引眼球的一种现代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平面设计已经进入到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通过精炼、速达的视觉语言与人们进行着有效的信息交流。视觉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促进了平面设计效果的实现。
1平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
在当今时代,平面设计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平面设计中恰当的使用视觉语言,对于平面设计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平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主要有:视认性、可读性、记忆性以及明确性。[1]
1.1视认性
视认性是指视觉形象要能引起让人们视觉的注意。这种注意主要是通过形象的结构、大小、颜色、环境、方位等引起的。在当今时代,社会变化万千,信息充斥生活,人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特殊性是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加强视觉语言的视认性成为当今平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追求。目前,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只要是通过运用美妙形象的文字或者鲜明的色彩对比等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种表达方式在当今时代的平面设计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可读性
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信息的传播。因此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可读性。要想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具有可读性,视觉语言的运用就应该符合人们的心里习惯以及社会公认的原则,体现出可持续的特征。然而如果我们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固有的原则,就容易出现形象以及色彩设计的随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信息连贯性的传达,不利于平面设计目标的实现。[2]
1.3记忆性
记忆性,就是指平面设计的形象能够长期的形成于脑海中,并且可以进行条件反射。视觉语言的记忆性是通过各种因素的均衡、调和、动静对比等实现的。另外,新颖的、简洁的通俗的视觉语言容易使人加深印象。这些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设计作品特殊的魅力,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加深人们对于视觉形象的长久记忆,这有助于实现平面设计记忆性的目标。
2平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特点
平面设计的语言主要是为了抓住人们的眼球,传递信息等,因此平面设计的语言应该具有简明性、民族性以及时代性。
2.1简明性
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具有依附性的特点,它不像绘画那样,通过画面等来独立的传达某种信息,而是依附于某一产品或者某一观念的设计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要具有简明性帮助人们尽快的记忆。在当今时代,社会信息纷繁复杂,人们对于一种产品的视觉停留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暂,这就需要平面设计在几秒钟之内吸引人们的眼光,传递某种信息,因此简明性成为平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2.2民族性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文化,有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视觉语言的传达只有符合该民族的传统的审美情趣,才能够被人们广泛的接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等的不同,使得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加快,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民族的也更成为世界的。因此,在当今社会,越是民族的越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越容易被人所接受。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多的引进不同民族的视觉语言,然后进行民族化,这样一来可以创新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吸引人们的目光,二来,可以让人们更加容易的接受,便于信息的传递,从而促进平面设计目标的实现。[3]
2.3时代性
平面设计是属于时代的。在当今时代,新媒体迅速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平民家庭中,人们的视觉感受进入了泛滥的时代。平面设计要想在当今时代脱颖而出,只有创作出独特的、时代的东西。平面设计是有目的的视觉创造,因此在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的运用上,我们要体现出时代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以及生活结构的多元化等。在当今时代,只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使用时代性的视觉语言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设计信息的传递,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平面设计的目标。
3结束语
吸引注意力,传递有效信息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目标。在当今时代,平面设计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的运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运用中,如何将视觉语言的特点与文字、色彩以及图形等要素进行融合成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采血是血站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采血穿刺的一次成功是献血者对采血员的要求,也是检验和衡量一名护士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如何提高采血穿刺时的一次成功率,是血站每一个护士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自2009年以来,我站累计采血1万多人次,在大量的采血工作中,我们不断在总结能够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和技巧,现将工作中关于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1方法和技巧
1.1选择合适的静脉
1.1.1认真选择好血管是穿刺成功的第一步。因为特制的采血针比平时静脉输液的针要粗许多,所以我们在选择血管时应该选择弹性好、粗且直的静脉,采血中我们一般会选择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者贵要静脉。
1.1.2对于有些在肘关节周围找不到符合上述穿刺条件静脉的献血者,应根据静脉的解剖走向耐心、细致地用手指指腹去感觉,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触摸到弹性比较好的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及贵要静脉。这种看不到却能触摸到的比较深的静脉有着弹性好且固定的特点,穿刺时很容易成功。
1.2正确的穿刺方法:选择好静脉后,常规消毒,在穿刺部位上端约6cm处系上松紧适宜的止血带。若扎上止血带后静脉充盈度仍然不够,可嘱献血者握放拳头2-3次或轻拍局部使局部静脉迅速充盈暴露,暴露好血管后重新消毒。穿刺时以左手拇指及食指绷紧皮肤,右手用手腕带动持针的两指,与皮肤成20°~30°角快速、轻稳进针,在穿刺针进入表皮后再沿血管方向平行进针刺破血管,见回血后再沿血管走向向前推进1后固定。在采血过程中,如果血流不畅,可适当调整针头位置。
1.3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成功的穿刺操作不仅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穿刺方法,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穿刺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态要稳,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能过于胆怯畏首畏尾。只有保持平常的自信心,做到心平气和,胸有成竹,才能在穿刺时稳中取胜一次成功。
1.4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
1.4.1营造一种轻松的献血环境。对献血者做到热情接待,有问必答。在献血者献血前,我们应根据献血者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使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轻松。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状态下,献血者的肌肉是放松的、血管是充盈的,这对保障静脉穿刺的成功是非常有益的。
1.4.2消除献血者心中的疑虑和负面因素。在众多的献血者当中,会有少数人心存顾虑,担心献血会影响自己的健康,也有极少人担心献血会传播传染病。面对心有顾虑的献血者,我们要更加认真、细致地与他们交谈,要科学地解释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例如向他们说明采血时所使用的采血针、袋及棉球、棉签等其他一次性用物均为符合国家感染控制要求的消毒用品,绝对不会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等,以彻底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
1.5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1.5.1采血者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修为。应注重自己的仪表形象,工作期间着装要规范、干净、整洁,要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在第一时间里获取到献血者的初步信任。
1.5.2采血者在整个采血工作中应该求严肃认真,要严格执行采血操作流程,遵守无菌原则,做到采血穿刺一次成功,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采血技术换取献血者绝对的信任。
2总结
2.1采血是血站护士工作中的常用技术,采血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是衡量一个护士业务素质的最基本要素。而熟练的穿刺技术是保障穿刺成功的基本因素,护士只有掌握好过硬的穿刺技术,才能在采血工作中保障穿刺的一次性成功。
2.2在影响穿刺成功的几个因素当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在也相当重要。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只有控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1]。
2.3加强沟通,做好采血前的健康教育,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以消除献血者的心理顾虑,得到献血者的最佳配合,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4采血穿刺率的提高可减轻献血者的痛苦,赢得献血者的信任,提高献血者对采血工作的满意度。做好静脉穿刺是采血工作的重要环节,静脉穿刺成功与否对扩大和稳定献血队伍,保证无偿献血的招募起重要作用[2]。
教师的人格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发展中,具有其他要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道德升华具有示范价值。教师光明磊落的情怀、突破功利羁绊的道德人格,对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作为“人师”,其道德行为和渗透其中的道德理念对学生构成了生动的德育主导因素,使其能自觉意识到要按照教师所显现的具体可感的道德规范去校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并从中提升原有的道德信念。如果教师是自身缺乏道德人格的“经师”,只是以空洞无力的道德说教,从外部制约学生的道德行为,那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对灵魂作自我审视和自我反省的欲望和动力,更不会主动去用活生生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做自我调节,甚至有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学业发展具有激励作用。教师高尚的理想精神、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成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鼓舞学生积极向上、发奋进取的强烈召唤。学生受教师人格魅力的深深激励,转化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就能长葆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奋进状态,从而形成外在行为与心灵渴求合二为一的深沉而持久的“内部学习”。教师的理想精神和敬业态度对学生灵魂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课本教材更富有魅力。
再次,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情感化具有陶冶功能。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养。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教师的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产生愉悦的情绪反应,并自愿接受约束,自觉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第四,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促进意义。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应当公正、宽厚、仁爱,以博大无私的胸怀去关心、理解、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这种热爱、关心和尊重,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架在师生心中的桥梁。所有的真爱都基于一份尊重,师生之间形成的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主动去适应各种变化、挑战、竞争、挫折和失败,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学习,面对人生,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人格。
总之,教师人格体系构成了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文字教材和显性课程无法取代的潜教育价值,并对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主动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
教师人格美的内涵要素
德、才、学、识是构成教师人格的基本要素。教师的人格美,主要体现于美德、广才、博学、卓识、善教、达观等方面。
教师人格是一种智慧人格,具有超群的智慧、理性的自觉。教育活动是一种运用教师的智慧来培养学生智慧的活动,教师通过智慧育人教给学生终身受用 的生存智慧、学习智慧和创新智慧。教师人格作为智慧人格,具有博学、理性和创新等特质。博学指广博的文化修养,教师只有积累了广博的知识,才能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具有预见性,才能满足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想象丰富、渴望探索的学生的欲望,获得学生的信赖。理性是以正确运用智力为特征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创新精神是教师人格魅力之所在。教学是创造性劳动,教师只有不墨守成规,不囿于旧说,勇于探索,孜孜以求,不断进取,才会有创造性的发现。
教师人格是一种道德人格,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正因为如此,教师的道德人格也就是教师的一种伦理责任,它是反映在教师与学生关系上的教师的自我道德要求,是促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师的主动性和倾力的工作奉献,是建立在教师内部道德环境上的对学生的责任感和敬业表现。在思想上是无私的,在容量上是无限的,在情感上是无保留的,在教育要求上是无终点的。归结起来就是使学生愿意接受教育,是使学生能够受到教育,或者说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教育,最充分地得到发展。一 个具有道德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它如风行水上,了无痕迹;又似春雨入夜,润物无声,学生在教师人格的唤醒、鼓舞、激励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观念与理想、信念、情操等,能在努力实现求真、向善、爱美的意向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教师人格是一种情感意志人格,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绪反映和态度、过人的克服内心障碍的自制力和坚韧性。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能量。”教师的情感意志人格集合了教学的兴趣、庄重的态度、崇高的理想、待人的热情与坚强的意志等要件,把它们用在教育上,就会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情是教育的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桥梁;爱是教育的钥匙;爱是教育成功的种子。师爱是一种纯洁、神圣的师生感情。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和关怀,教师只有把爱化为涓涓暖流,流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才会产生良好的师生情感,调动其积极性。在一定的场合,教师的一句鼓励性的话可以产生巨大的 “现场效应”,有时甚至还可以改变某个学生的人生。
教师人格是一种审美人格.具有对美的事物的敏锐的感悟力和执着的追求精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 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道德的引路人和智慧的开拓者,同时也作为审美对象站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的审美人格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审美人格有时像涓涓的溪水,有时像澎湃的海浪,有时像静穆的山林,有时像火红的朝霞,绚烂多彩,瑰丽多姿。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才能愉快地胜任繁重而艰辛的教学工作,才能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快乐。美的传授与美的内容相谐,美的情感与美的姿态相呼应,产生美的效果:亲切、感人、清新、舒适。学生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与激发,思想、情感、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与升华。
教师人格美的陶养构建
为师者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自身完美人格,以素质提高素质,以人格塑造人格。为此,教育者必须要确立三个意识:
1.修身意识。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播撒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就要充满阳光。“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正人者必先正己,一个不能自我化解心理问题,不善于自我保健和调节的教师。又怎能进行自我修养辅导,教学生自我心理训练呢?为教者要把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人格高尚的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的宽广胸怀,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崇高的人格,从而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塑造大学生灵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党的事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在现今社会中,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有效的培养对策还不多。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学途径,对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臻完善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以下五个方面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途径作了一些探讨。
一、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主导需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其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实现社会要求的方法、步骤等。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切又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使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使受教育者――大学生能够接受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动机需求理论认为需求和动机是行为的基础,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握激发学生动机的因素,使学生的行为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因此要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接纳学生合理的建议,并对积极参与做出贡献者或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人均有不同的主导需求,在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善于发现其主导需求,引导主导需求,激发积极向上的主导需求,这样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利用角色相近原理,做学生的朋友和倾听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会遇到教育方式、角色定位等问题。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发现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太分明,容易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甚至使有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社会心理学研究及角色理论认为,相似的角色之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互相影响。大学生都是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和尊重。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能以聊天方式代替批评谈话的方式,采取谈心而不是训导的方式,学生们就会因“角色相似”而把教育者当作知心者,并乐意接受教育。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成为朋友,努力发展成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上就基本没有心理上的距离,学生才能在教师面前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给教师,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参加学生的活动,在工作中主要依靠非正式的权利和权威,经常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决策之前尽量征求学生的意见,善于同时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关系中得到了必要的理解和尊重,对教师有了信任感,才能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能显著。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要努力创造条件,使所饰演的角色与受教育者的角色一致起来,争取做学生的倾听者和领路人。
三、利用社会学习理论,进行典型事例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大学生对那些光说大道理式的泛泛空谈不感兴趣,作为具备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的成年人,他们已经不再需要单纯说理式的说教。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既讲道理又能提供充分事实证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作为有效的信息被接受。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重视运用典型事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具体做好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培养正面典型和转化反面典型等一系列工作。以典型示范法取代抽象说教说理,以生动、具体、直观事例和榜样把一般的道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具体情节的感人的人或事例,才能克服其他教育方法的缺点使大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向榜样学习,从而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做出受教育者所期望的改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说清道理,又要摆事实,提供可供参考和学习的榜样,提供有力的事实说明道理的正确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团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所有在校学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实施、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等都要考虑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道德素养提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兼顾个体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带有普遍性,其心理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这是因为每个高校学生都会遭遇成长危机,都有一个学习面对困难、面对人生道路中的挫折的过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因成长带来的各种困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采用团体教育和训练的方式进行。贯彻团体教育原则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教育者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第二,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第三,所有思想教育工作都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既表现在人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中,也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和人格方面(如需要、动机、兴趣、气质、能力及性格等)。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在团体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个性差异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表扬是当众的,批评是个别的、单独的进行。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和用词,一定要单独对其批评,并且要和鼓励相结合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遵循个性发展一定要为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的原则,注重从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出发去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教书育人和科教兴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才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改变,才能收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效应。
五、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交流途径,网络具有虚拟化,传播广、速度快的特点,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不能忽视网络媒体的存在,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的QQ空间、微博、微信等,发现思想和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利用学校、学院的网站、微博及班级的QQ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内容的普及。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传播面也较广,可以较快的、大范围的传递信息,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和生命线。学生首先要先学会做人,其次才能学会做事,才能做好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之一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所以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从学生的心理这一客观现实出发。虽然人的心理及行为活动是千差万别的,但却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这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鸿.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学原则[J].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4.
[2] 黄慧,沈强,连芬南.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7.
[3] 张雁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学途径[J].科学之友,2008.06.
[4] 邹茜.互联网时代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学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6.
[5] 毛迎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原则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血瘀阻证 脉图 智能脉象仪
Abstract:Objective To supply the objective researching of pulses diagnose with quantization indexes through observing the characters of electripulsography parameters of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By ZM-Ⅲ Cintelligenc electro-pulsograph which is made in shanghai, electripulsography of 66 cases of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76 cases healthy adults were observed. Result Among the amplitude of wave, the indexes of Hb, Hd and He were no difference (P>0.05), but the index of Hf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CHD group than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electripulsography;intelligenc electripulsograph
脉图是指通过一定方法把脉搏信息描记成便于分析的直观曲线图形,能直观地显示脉象的特征。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象形成与心、血、脉关系密切;心血管系统病变,脉象随之发生变化。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寒凝、情志、体虚等因素引起的血行不畅,心血痹阻,脉络不通,中医证型以血瘀居多。为了探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脉象变化规律,寻找脉图参数的客观指标,我们对66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和76例健康人进行了脉图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健康对照组76人,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的定义与10项标准[1],平均年龄(63.61±7.53)岁,男35例,女41例,经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皆证实为健康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组(冠心病组)66例,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2]及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1980年12月,广州)关于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3]所制定的标准。冠心病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组、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平均年龄(63.65±7.08)岁,男30例,女36例,经病史调查、心电图、实验室相关检查、临床症状、舌脉象,均确诊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经统计,组间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和指标
采用上海产ZM-ⅢC型智能脉象仪,检测前24 h内受检者尽量避免服用血管收缩、扩张或心肌兴奋、抑制药物,定于每天上午8:00-12:00,由同一专业人员进行检测,令受检者休息10~15 min,稳定情绪,坐位,直腕仰掌,与心齐平,腕后垫一脉枕,将换能器的探头垂直于左手腕部掌侧面桡骨小头内侧桡动脉搏动点位置,即“关”部,并用固定带固定,按智能脉象仪操作规程操作,记录左手关部6种不同压力下脉图和40 s最佳脉图。
按智能脉象仪操作系统操作,计算机自动显示脉图的时间指标:脉动周期(Tag)、速射时间(Tab)、心缩时间(Tae)、缓降时间(Teg)、高压时间(Tw);波幅指标:主波高度(Hb)、潮波高度(Hd)、降中峡深度(He)、重搏渡高度(Hf);比值指标:血管弹性系数(Hd/Hb)、外周阻力系数(He/Hb)、血管张力系数(Hf/Hb)等。
1.3 统计学方法
各项检测值均用x±s表示,两两比较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4.0版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
2 结果
2.1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波幅指标比较
(见表1)表1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健康对照组脉图波幅指标比较(略)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
从表1可以看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Hb、Hd、He无明显差异,而Hf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
2.2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比值指标比较
(见表2)表2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健康对照组脉图比值指标比较(略)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
从表2可以看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Hd/Hb、Hf/Hb明显低于正常组,而He/Hb明显高于正常组。
3 讨论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冠心病的形成与正气虚弱、痰浊闭塞、瘀阻血络有关,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亏虚,标实为血瘀、痰阻、寒凝、气滞。研究表明,冠心病血瘀证是最常见的基本证型[4],同时发现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存在微循环严重障碍、微血管畸形、管径变细、流速变慢、出现白色微血栓等[5-6],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呈高度浓、粘、聚状态等[7],说明冠心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着血瘀病理现象。
中医脉学理论认为,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有关。现代脉学研究表明,脉管的搏动是由心脏射血活动引起的血液和血管壁的振荡,这种振荡波从主动脉根部开始,沿动脉树向外周动脉传播,并受到波的离散、血液和管壁粘滞性的阻力作用、外周反射波的迭加、动脉管壁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影响[8]。心、血、脉三者是决定脉象的三大基本要素,脉象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状态,同时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统某些病变特征[9]。研究显示:高脂血症各证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速射时间和心缩时间延长,快速充盈系数降低。痰瘀阻络证速射时间延长更明显,显示了该病三证脉图参数变化的共同特征[10],客观地反映了脉图升支缓慢,血管阻力增大,大动脉顺应性下降,比较直观地反应了机体心血管功能老化的倾向[11]。
本研究发现,冠心病心血瘀阻证Hf、Hd/Hb、Hf/Hb明显低于正常组,He/Hb明显高于正常组,提示该型患者由于瘀血内阻在心脉,血脉管腔变窄,血管弹性下降,脉道阻力增高,动脉顺应性下降,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发病。因此,脉图参数的改变反映了本证的病理特点,可以作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辨证的客观诊断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的10项标准[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4):210.
[2]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0.
[3] 陈贵廷,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 208-209.
[4] 旷惠桃,潘远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证型分类探讨[J].中医杂志,1997, 38(12):742.
[5] 张三林.冠心病血瘀证甲皱微循环的初步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0):824.
[6] 李 玫.54例冠心病血瘀证的实验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2):75-76.
[7] 陈炳旺,蔺德明.冠心病中医实证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10(1):1-2.
[8] 费兆馥.中国脉象研究[M].第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