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浅谈德育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10-09 10:00: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浅谈德育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浅谈德育教育

篇(1)

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可塑性大,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这―时期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幼儿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从小让幼儿树立良好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而尊重实际,因人施教,却是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俗话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幼儿年龄小,认知范围窄,其态度、习惯、个性都处在奠基时期,我们更要注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扩大幼儿的道德认识,培养丰富健康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锻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如在幼儿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时,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差,几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认为别人做的都是对的、正确的,继而去模仿,然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习惯。针对这一特点和实际,在活动中,教师应多采用榜样示范法。以身作则直接告诉幼儿那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并尽可能依据幼儿共性及个体差异情况,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新颖的手段让他们理解、接受,可采用人物对话、故事表演、观看图片等直观的形式,实施德育教育,进而使幼儿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简单而正确的认知轮廓。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而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每时每刻都应对他们进行教育。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先学会的幼儿帮助不会的幼儿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幼儿互相挣抢玩具,我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发展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可以通过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提供机会让幼儿去了解其他孩子的优点,增进彼此的感情,激发学习中的共同兴趣,建立友谊,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如在开展《娃娃家》中,“妈妈”既要与“爸爸”“孩子”“客人”合作交往,又要与“商店”中的“服务员”“收款员”合作,缺少哪个角色都不利于游戏的开展。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交往的对象、情景、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发展幼儿与别人合作的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幼儿创造游戏条件,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总之,教师要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在玩中学,懂得道理,受到熏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如每年有不少传统的节日,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时机,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三、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取得家长的配合。俗话说的好:“独龙下不了雨!”以上各类情况的教育,还必须有幼儿家长的密切配合。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的教育和培养。还是那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加强德育教育,与孩子天真无邪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空,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德育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的儿童,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2)

体育课内容形式多样,通过掌握每堂体育内容,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提高教学质量。

一、依据课堂内容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老师要认真研究体育教学内容,形式,有选择的利用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抓住德育教育机会,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

二、活用合作组织教法,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课中的教学体现教师掌握教学的能力,将室外课堂开展得精彩有序,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合作学习的思想精神。比如在接力跑练习中,则需要几个同学同时完成训练,但是有的同学跑的快,有的同学跑得慢,接力技巧掌握程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老师帮助好学生组队,根据学生跑步能力协调分队训练,让学生相互鼓励、交流,克服困难,同时要他们自己养成自律的习惯,坚持团队练习,共同进步。通过同学间技术、技能相互间养成的默契磨合,对学生间接性的进行尊重训练伙伴、团结互助,共度难关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教授体育内容难度不一,比如说排球,需要两个同时练习,但是很多初学者不能掌握拍打排球的技巧,很沮丧,通过相互训练较好的掌握排球拍打技能,能够提升学生抗压、抗脆弱的能力。在篮球教学中,组队之间互相进球进攻,培养学生积极竞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协作得集体主义精神,而且通过体能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持之以恒、勇于挑战自己的品质。

三、严格要求课堂常规秩序,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是所有课中较为活跃的课,它一般采用室外课堂,即篮球场、跑步运动场、操场等地方作为教学课堂。这样学生纪律可能会散乱或者不能准时上课,更甚至上课时不按照老师讲课内容规范体育器材的使用对体育场地、器材等造成破坏。所以要严格要求学生上课纪律。首先,体育上课时要求准时集合整队,穿适合运动的服装鞋子,整队时要坚持快、静、齐;其次,在使用体育场地,器材时,要爱护珍惜;体育委员要发挥带头监督作用。将课堂常规秩序贯穿课堂全过程,树立学生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公物财产的公德心、社会责任心,提高学生独立自主,严格自律的能力。

四、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行为准确评价,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课堂上,各种现象都在发生。老师要做好掌控一切发生的事情,对学生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教育。比如说在学生在奔跑时摔倒了能爬起来继续比赛;在武术练习中,练得好的同学帮助不好的同学练习;以前对掌握体育学习技能差的同学有进步了,老师就要表扬这种迎刃而上,相互协作,不断进度的良好品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体育课中发生体育器材乱扔、同学间打架斗殴时,老师应该给以批评和教导,从心理上说服学生,在行为上提醒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让学生理解、宽容他人,正确和谐的处理自己与别人的矛盾。

五、通过体育故事和体育精神,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2008年世界奥运会成功举办,各种体育项目中都包含着弥足珍贵的体育故事、体育精神,从中表现出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感动着世界人民。那种坚持到最后的选手,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完全可以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为国争光。比如说郭晶晶运动员的事迹,我们要在室内理论体育课堂教育时,引用这类典型是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维护民族荣誉的自觉性。

如今,2012伦敦奥运会即将到来,作为一个中国人,将奥运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堂德育教育,让学生关注体育、参与奥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老师做好带头作用,渗透德育教育身体力行

无论老师怎样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方式,如果不以身作则,学生是很难真正受到德育教育的影响。所以,老师不管在课堂还是在日常行为中,都要做好榜样作用,给学生效仿,学习,提高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老师要注意保护教材设施,从而也让学生自觉保护器材,养成保护公共财产的好习惯。

在体育教学比赛中,老师是裁判,也是示范者。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裁判水平的高低,能够影响参赛者的情绪,对参赛者能不能够全力发挥比赛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作为裁判,要坚持公正公平,对发挥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发挥差的同学进行鼓励。在日常基本训练中,坚持以学生为伍,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总之,作为一个体育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体育各种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平品德,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够在不断改革体育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以自己作为最有力的示范,影响学生的身体力行,让学生强健自己的体魄,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规范自己的课堂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静娟.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篇(3)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篇(4)

我国的技校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过于强调技能的教学,对其他的教育忽视,尤其是学生的德育教育,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重视,造成相应的学生道德素质较低,同时因为技校是专门培养高级技工人员的学校,造成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同性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学校对学生德育十分重要,不仅能减少学生中间的冲突,对未来学生进入社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德育与法律教育较难进行的原因

1.1 技校本身对德育和法制教育不重视

首先技校教育受到国家教学大纲的管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课程,所以技校要安排相应的人员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增加了教学的成本,因此技校为了节省成本,用其他专业教师来代课,或者聘请能力一般的教师来讲课。这种现象导致了教学水平的下降,技校本身对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不重视。

1.2 学生素质较低

课堂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如果学生本身的素质较低,那么教学工作就难以进行。技校的学生的构成一般都是高考的落榜学生和相应的未进行高中教育的适龄青年,这些青年的应试教育学习能力有所欠缺,但是动手能力较强,所以选择技校继续学习。在这样的人群中精心德育教育的,将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在将等一些较为抽象和定义复杂的内容时,学生自然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所以在技校的实际德育教学中,会出现大量学生睡觉、玩手机、聊天等现象,同时学生也对这类课程不感兴趣,几乎没有人认真听讲,所以在期末考核上,教师也不得不放低通过的标准,这导致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不用学习也能通过,更没有人进行学习了。逐渐形成了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的课程质量变差的恶心循环。目前技校学习能力差主要有以下各个问题:(1)德育知识基础差,文化素质不高,很难理解相应的思想道德课程知识。(2)学习动力不足,因为这门课程与职业技能无关,所以对其学习中表现的没有动力。(3)自治能力差,有些德育问题是他们反感的。(4)对法律不重视,不知道违法犯罪的后果。没有遵法守法的意识。(5)对待网络犯罪不重视,网络犯罪因为匿名性和难以追寻性,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差,社会认知程度低,容易被网络诈骗和网络传销等组织利用,同时网络偷盗也属于偷盗的犯罪行为,只是国家对网络虚拟物品的价值定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些学生利用黑客木马病毒盗取他人物品,进行贩卖的也是犯罪的行为,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这不会受到相应的制裁,殊不知自己以及进行了犯罪行为。

1.3 没有利用好实践和多媒体教育

技校很多课程的学习都精心多媒体或者实践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有着更好的接受能力,但是在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中,实践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效果并没有相应效果。因为法律教育的实践教育方式难以设计,教学中很难想到什么方式能让学生学习手段让学生加深影响,因此只能采用传统课堂的方式,但是传统教学方式效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

2 改进法制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技校法制教育与一般的学校法制教育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公民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与国家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相一致的公民,让青年学生们形成理解参与社会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法律观念及建立其上的行为模式。但是在教育重心上,技校法制教育则有自身的突出特征,它要求始终围绕着塑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来安排教学进程,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教学要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障这样的教学要求得以实现呢?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导向职业教育模式为技校法制教育指明了方向。技校法制教育应以养成企业界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宗旨,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所需的任务要求为方向,以现实职业活动进程为组织教学活动的线索,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教学方法的改进受到课程设置影响,法制教育适宜采用“活动课程”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这里的“实践”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是将其作为法制教育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即再认识,是从理论和推理的角度对任何信念和知识的积极、持久和仔细的考虑。它含有将信念建立在坚实的证据和合理性基础上的有意识或自发的努力。对学生而言,“学习者有时间去回想发生过的事情以便更明白的理解”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对教师而言,再认识使教学活动多元化、个性化,使教学更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性特征;对社会而言,再认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拉近了人才培养领域与人才使用理论之间的差距。必须指出的是,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并不是仿效某一类或某一个固定不变的例子,也不宜受到某种强行程式的约束,而应根据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际状况以及身心发展特征分阶段有系统地加以安排。而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价上,重点不在于教材知识,是在于学生参与各类型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以此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从“知识”引导到“行动”上来,从有利于他们在行动上而不仅仅是观念上成为一个“能人”。第二,教师应该在讲授中结合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比如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技校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上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要差。对他们的教学要切合实际,适宜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对案例的设计要符合技校学生的实际水平。

结束语

在技校的德育和法律教学中,首先要说明的是德育和法律教育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人的职业素养可以慢慢提升,但是道德素养在社会上是很难进行学习的,德育和法律的教育在学校的效果要远好于社会的工作中。因此要依靠相应的手段提高相应的技校德育法律教育水平,所以在教育中,要多以实际案例和通俗易懂的方式教学,不必照本宣科,应该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也有利于在社会发展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韦宇钊.浅谈高职生法制教育课外活动的重点及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5,27.

篇(5)

关键词:美育;德育;审美观念

在教育的百花园里,美术教育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它是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把“美术教育”变成“技能训练”。现在提倡素质教育,那么,美术教师也要顺应时代,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美术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更要通过美术教学有机渗透德育,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提升,在美术教学中使学生的道德得到提高,身心得以发展,人格更加健全。为了达到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注重生活渗透

在写生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自然美,生活美,使之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乃至祖国的壮丽山河,使学生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在创作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生活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手段方式去反应和表现生活的美,在对生活不断地探索和创造中逐步领悟自身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以情感人,欣赏作品的德育渗透

美术作品能使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与自我采取一种伦理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发掘作品中的这些态度,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情感人的作用。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体现了人们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郑燮的《墨竹图》中所题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注百姓疾苦的思想。再如徐悲鸿的油画作品《愚公移山》,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富于力量与信念,画家给中国古代寓言赋予了新的精神,通过作品呼吁全国人民只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辛,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的最后胜利。学生们在鉴赏过程中无疑会受到思想教育和精神力量的感染,会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审美情操的陶冶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3.注重科学渗透德育

美术课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科学发现和科学探索的兴趣。学习运用现代的工具,掌握现代技术进行美术创作与实践。技术是在实践经验与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涉及技能的训练、工具的使用、工艺过程和技术程序的遵循,技术意识就是对以上多方面的敏感和理解。技术是人类最基本、最普及的活动,而美术活动是我们最早从事的技术操作活动之一,最初学习绘画,塑造形体就体现了技术的训练和技术意识的培养。美术课程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了解了最初的技术操作程序,拥有了最一般的技术发展意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技术意识不断增加,为他们将来的技术性工作提供了一种经验和模式,同时,技术方法不断掌握,也有助于他们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的建立。

4.注重合作渗透德育

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合作的学习方式,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解决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过程,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在做作业的时候,除了独立完成外,还可以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让同学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培养他们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

5.注重技能技法的德育渗透

美术课上,技能技法的学习是最基本的目的。这些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实践,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在技能技法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活动的细节,随时随地进行德育渗透。比如上手工课时,学生在使用工具材料时,应适时进行节俭教育,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学习剪纸课上,提醒学生不要浪费纸张,不要在课桌上乱刻乱画,碎纸屑不要随地乱扔。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关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些细节,并机智灵活处理好各种偶然事件,即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技法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乐观的情绪、积极的学习态度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运用技能进行创作实践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造型能力和严谨、细致、认真、耐心、实事求是的品质。

6.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 美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寓教于乐,这样既可以愉悦师生的身心,更可以使课堂教学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寓教于乐”自古有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德育应该渗透到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不是孤立地、生硬地进行教育,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与影响。作为美术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己的阵地,兼顾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中,让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个体。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尹少淳《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一、中职生存在的品德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职生不仅文化基础薄弱,在品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也比普通学校多很多,如果让这部分学生任其发展,不加强和重视德育教育,将对整个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无法预料的不良后果。

1.厌学情绪严重。据对部分中职学生抽查,近5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有的甚至上课睡觉,作业敷衍了事,对考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2.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看到学生仪容仪表不端庄、整洁,男生头发乱糟糟,女生的发型奇形怪状。桌凳上乱刻乱画,破坏公物现象时有发生。常听到学生说粗话脏话。保护环境意识极差,乱扔垃圾司空见惯。

3.自控能力较弱。在纪律卫生方面强调自由、随便,淡化时间观念,行动自由、懒散。不注重课堂纪律,不懂得勤俭节约,行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不强。

4.缺乏感恩之心。中职生不懂得体谅父母、老师的辛劳,否则他们不会一天无所事事,对于学知识、技术麻木不仁,不求上进。他们不懂得回报家庭,回报社会,有的甚至染上抽烟、喝酒的恶习。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的现象在少数职校生也上时有发生。

5.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总之,中职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担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1.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教育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素质中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因为一个社会责任感不强的人是不可能在社会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责任意识弱,“自我”意识却很强,他们很少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相联系的,更没想到自己应负的责任。例如有的学生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有的只强调个性张扬,片面追求自由和权利,而很少想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偏离了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思想的影响,对社会服务和树立社会利益的责任感越来越没兴趣。这些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成了丧失精神家园的“流浪儿”。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学生懂得人活在世上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他人、为社会、为全人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应该把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中职学校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2.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职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但由于我国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够重视,导致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且日趋低龄化。加强对中职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将来更好依法办事的需要,更是实现国家法治化的需要。对中职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这在中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是不可少的。

4.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中职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中职生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他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他们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15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1-039-02收稿日期:2011-10-20

学校德育教育在多数国家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属于社会意识教育范畴。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从中国德育工作的最近几十年历史与现状看,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类:1.各种正规德育课程,如公民课、思想品德课。我们将这一类课程称作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2.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活动及其他校内外德育活动。我们将这一类称作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3.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即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作用。这种德育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其积极作用,而且现在仍在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中学学校德育教育应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加强师德教育。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学校应定期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要结合当前形势,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启发他们对学习必要性与目的的认识,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人生道理。让学生建立最根本的道德标尺。

篇(8)

【中图分类号】G711

近几年,技工院校生源素质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是普通高中扩大招生,而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等以下水平。整个教育环境也为了追求升学考试,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这就给技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课题。技工院校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为毕业生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劳动者的素质具有战略意义。那么,德育教育该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

一、重视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在增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中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因此,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诠释,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者则不能教人。当今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模仿性强,所以在学生眼中,教师应是进取精神的化身,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积累过程中逐渐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并完善其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求教师努力掌握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敬业精神的潜在影响作用,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佳效果。

二、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德育工作在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同时,还应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升华。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应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促使每位学生都能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其次,要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配备图书馆或阅览室、校园网、宣传栏、读报栏等学习条件。另外,还要注重校园绿化,让学生时刻置身于优美的校园中。

2、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不仅要重视德育课程的教育,还要将德育渗透到课余活动中,进行无意识教育。每年都开展各类文艺汇演、运动会、德育大会等大型系列活动,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之中受到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和体育特长。另外,学校还要设立文学社、书法社、篮协等社团,通过社团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教育自己。

三、不断更新德育教育的手段。

1、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德育工作应将科学理论、革命道理与活生生的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鲜活的材料,典型的事例,正反对比,有针对性和有说服力地进行。应围绕学校和学生的中心工作,把德育渗透到各课程教学和学习之中,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应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开展理想教育,艰苦创业教育,道德法纪教育等,并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2、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感情投资和正面疏导工作。德育应符合职校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鼓励、信任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坚持说理、引导、激励的方法,而不是堵、压、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注重个体的自我教育和道德实践。

3、改进教学方法及成绩评定。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说教方法,采用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特别是与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德育教育富有思想性、知识性、启发性、针对性、艺术性和可信性。成绩评定应充分考虑和结合学生的现实表现。

4、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不良思想文化对青少年之所以有相当魅力,其现代高科技手段是重要因素。学校德育应从中受到启发,把先进传播技术引入课内,并延伸到课外,力求德育丰富多彩,喜闻乐见,能够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德育活动,抵消不良文化消费手段的影响。

四、开展富有实效性的德育工作

1、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将“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日常言行举止讲文明、讲礼貌,一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课堂纪律、出勤制度,抓仪容仪表、课间操、校园卫生,定期检查宣传墙报,做到常规管理与检查评比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化。

2、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是德育工作者的得力助手,选用好的班团干部,不仅使教师从繁忙的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技校学生入校时素质相对差一点,因此在选出班干部后应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对学生干部有放有导,同时也要做好监督,并帮助学生干部做好工作总结。

3、后进生的转化。技校生入学时素质较差,后进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要极度重视,班主任应与任课老师、家长共同配合。对后进生的教育既要及时,又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他们已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我们不可能经过一次教育和谈心就能让他改正缺点,应给他机会,降低标准,逐层逐步地进行教育。

4、强化宿舍管理。首先,应成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可以从社会上招聘一批文化素质好的人员,选用高中文化层次或退伍军人担任门卫,配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生活指导老师。另外,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门卫和生活指导老师的岗位职责,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同时,还要成立一支学生督导队,协助生活指导教师完成平时的卫生、纪律、“文明宿舍”的检查评比。

5、加强就业指导。技校生一入校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介绍当前的社会需求,让他们在技校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并在就业前进行面试知识、职、道德和劳动法的学习,通过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成功就业的机会。

篇(9)

新形势下,国家十分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业者”,更应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和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班级德育教育工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我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才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地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德育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心里所想、心里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放低姿态去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心服口服,德育教育也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二、循循善诱、不急于求成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对于后进生,应本着尊重和爱护的原则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例如,对于我们班的后进生,我找寻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进步。平日里他们帮我把作业本搬到办公室,我会对他们说声“谢谢”;他们积极打扫卫生,我会投以赞许的目光;他们主动帮助别人,我会在班级里表扬------,他们获得了尊重,自然在道德认识上也有了提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学生的行为缺乏持久性,教师要有耐心,对学生反复出现的问题不能急躁,要多次引导学生更改行为习惯,使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在言语上对学生去进行说服教育,更应在行动上为学生起引领作用,真正地起到“示范”作用。

三、利用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农村学校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开展的集体活动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挖掘农村德育资源,创造性地创设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我在班级开展“爱护环境小标兵”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在班级开展“英雄人物故事会”的活动,学生们搜集英雄人物的故事,既了解了这些英雄人物热爱祖国的事迹,又丰富了知识,还受到了德育教育,一举多得;在班级开展“学雷锋我最棒”活动,学生们不仅走出班级,还到村中的困难户家中做好事,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赞扬。利用这一件件集体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尊重他人、团结互助、互学互进,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集体荣誉像一条纽带把学生连接在一起,班风更加积极向上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更高了。

四、利用好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要求和本班实际情况开展的具有德育教育功能的活动。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既能陶治学生的情操,又能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我十分注意利用主题班会这种形式来加强德育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我们班这学期策划了许多主题班队活动,例如,我们爱劳动主题班会、我们讲文明主题班会、我爱班集体主题班会、为爸爸妈妈做件事主题班会、国防安全主题班会等等。在这些班会活动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受的教育比单单我讲的道理要理解得更为深刻。

篇(10)

“教育的秘诀,便是使身心两种锻炼可以互相调剂。”“身”的健康要靠体育锻炼来完成,而“心”的愉悦则要依赖于良好的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适时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面,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下面是我在12年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点不太成熟的想法,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前提是营造一个优越的体育环境

要想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良好的道德教育,其前提是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越的体育道德环境。首先,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越的物质环境,如:篮球场、乒乓球案、上课及训练用的各种体育器材等,以及课间活动用的小件器材,如毽子、跳绳、呼啦圈、大绳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内容的多样性,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其次,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纯净的体育道德软环境。学校对于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要有完善的监管机制。长此以往,在学生的思想中就会形成不可逾越的体育道德标杆:体育比赛是真实实力的较量,是血和汗的象征,只有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永不言弃、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良好的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具有体德兼备的教师

(一)体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即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1 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2 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体育教师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素养。

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具有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崇高的理想,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具有高尚的集体荣誉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良好的道德教育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一)首先,学校在全校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上要有针对性。

学校每年要开展参与范围广、体育竞技性比较强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受到不同方面的教育,比如:一年一度的小学生春季运动会培养同学们的奥林匹克精神;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让学生拥有胜利的自豪感和为班级争光的荣誉感;迎新长跑比赛、每天的晨跑,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耐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大课间评比、拔河比赛等全班性的比赛项目则让学生懂得,自己是生活在大大小小的集体当中,我们比赛就是为了集体争光,经过这样的引导,教育学生热爱集体、要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等等。

(二)体育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针对性。

(1)首先,体育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针对性。

体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每节课都会总结出本节课的运动强度和肺活量的指标,却忽略了德育指标。我认为教师在写课时计划的时候,应该把本节课的德育目的,以及所要达到的德育指标体现在教案上,并有针对性的将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所达到的德育目标加以整合,从而形成新的体育与德育目标相结合备课模式。

(2)再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项目设置上要有针对性。

每节课训练内容和形式不同,所体现的德育目标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来确定不同的德育目标。比如:训练持久跑、耐力跑等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单双杠、跳木马、跳山羊等训练项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畏困难的精神;训练接力跑、传球等项目的目的则在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等……

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良好的道德教育要持之以恒、细水长流

体育教学中渗透良好的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不够,德育方法比较简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再加之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这些都是导致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或半路夭折的主要原因。为此,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不断强化育人观念,做到持之以恒,“育真实的人、育有用的人”,充分发挥体育教师角色职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优势,优化德育方法,确保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健全德育评价体系,让德育教育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有力保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五、结语

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中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真正体会到体育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才能使他们更加重视参与体育锻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及德、智、体全面发展。

篇(11)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学前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的看法。

1.学前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历来被人们关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道德的、政治的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时光,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使我们的幼儿从孩子便养成了任性,骄傲等道德意识和行为。部分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不良个性和品质,如脾气大,个性固执,挨不得批评,不懂礼貌,打人,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更显的十分重要。我们要让幼儿从小怀有感恩的心,从小尊重人。

学前幼儿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个性。幼儿出生后,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很快。只有全面、和谐地发展,幼儿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将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

思想家孔子曾告诫人们:“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格教育端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幼儿升入小学,教师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由此可见,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意义重大。

2.如何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2.1 幼儿老师要了解学生。幼儿老师们常说“爱生如爱子”,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又有多少呢?原因就在于她们不是真的了解幼儿。尽管每天都在认真地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可是关爱方式方法,让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让孩子感到很难受。

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搞好幼儿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特长、品质和性格,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并建立起完整的个人档案资料。同时,还应注意随时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变化,以便充实和修改,在全面了解每个幼儿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幼儿不同情况分别给他们制定出近期和长远奋斗目标,开展个别教育。

2.2 要让幼儿感受爱、学会表达爱。师生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距离,这个“关系”和“距离”通过师生间的交往得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是以爱为基础的,具体表现为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沟通,由此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精神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幼儿不断地积累情感经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幼儿只有在有了良好的情感后,才会以相应的关心、友善的方式表达他对周围人的爱。

作为教师,应积极地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孩子入园初期,教师除了要做到对幼儿每日抱一抱、亲一亲外,还必须保证与每个幼儿有个别游戏与交流的时间。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谈谈他喜欢的亲人,喜欢的玩具,喜欢的衣服和高兴的事情等,这样会逐步培养幼儿愿意和教师说“悄悄话”的习惯。

2.3 要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研究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把握好教育时机,做到有的放矢,抓住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教育。如: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常常发生争抢现象,这是由于他们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这时我们可以树立一定的榜样。还可以给幼儿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先他人后自已,这是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信条。当幼儿玩玩具发生争执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轮着玩,换着玩或者按照先来后到共同玩的规则来分享,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养成谦让、等待、分享、合作等良好品德。再如:吃饭时借着幼儿扔不喜欢吃的菜和吃不了的馒头就可以通过古诗《锄禾》让幼儿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农民伯伯的辛苦劳作,从而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幼儿的活教材,只要教师善于留心生活,进行联想和挖掘,以活生生的例子教育幼儿更具有说服力。

2.4 要加强师德修养。师行无小事,处处皆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孩子直接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可见教师形象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都会认真地模仿,可见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身作则,处处做有心人,要求幼儿做的,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幼儿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要用自己文明的语言、行为为幼儿做出榜样。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和感染孩子。榜样的力量是神奇的,教师的健康、优秀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仿效了。教师的天职不仅是向孩子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孩子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优秀的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不断完善自已的道德品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智能的人才。